时间:2023-09-26 15:10:3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村庄绿化景观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绿化设计;村庄整治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5-0106-03
1
引言
南山竹海景区的现有村落里,具有一定的江南自然村落形态肌理,但建筑风貌不统一,景观品质较差,依托景区旅游自发形成的商业街,缺乏整体性,风格杂乱,功能单一;在入口商业服务区,景观视觉敏感区域,建筑布局凌乱。项目远期拟规划汽车露营地,近期规划为生态停车场,现在保持景观生态功能,以茶林地和田园景观为主,生态环境保持较为良好。文章将结合景区入口处的李家园村庄规划与景观设计展开分析探讨。
2 项目概况
溧阳横涧镇李家园村庄山里乡村民俗旅游区、生态停车配套服务区、温泉度假休闲区及生态景观保护控制区,规划总面积为115.9hm2(图1)。规划的李家园村地处南山竹海景区的入口,是外未游客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目前承担了景区基本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目前村内一千余户,常住人口3000佘人,属比较大的自然村,建筑相对分散,居民建筑周边有一定的自留地,绿化空间较大;李家园村是南山竹海景区的景观门户,她的形象直接关系到景区的整体景观面貌;目前的村庄在景观质量和功能上相对于景区发展的需要已经滞后,因此急需的进行整体的规划整治和提升改造。
2 总体规划部分分析
2.1温泉度假区
温泉度假休闲区规划共分为两期,其中,一期已经实施,主要包括度假酒店区,入口商业区,度假温泉区及停车配套等内容;二期规划有单栋式酒店、康体诊疗、运动休闲等项目内容。
2.2山里乡村
该区域规划总面积为12.89hm2,通过对现有村落的综合整治,形成具有山村格调的乡村民俗旅游区;同事,规划实施具有山村街区的风味的南山小寨,从而形成融地方风土、乡村民俗、文化观光休闲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
2.3停车区
生态停车配套服务区,规划总面积109664m2,规划结合地形高差设置生态跌落式停车场,其中大车位170个,小车位2800个。规划停车场区域旅游大巴可以容纳乘客9350人小汽车可容纳乘客11200人,总共可容纳游客人数约为20550人。结合温泉度假休闲的停车位,已基本能满足2.5万人的景区旅游接待容量。
2.4生态景观保护区
位于规划区范围北部,是进入旅游景区的前景区域。规划中,对该区域内的茶果绿化区进行严格的保护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景观品质,大量种植观赏性较强的观花,观果植物,如梅、桃、李、杏、樱等乡土花果,丰富主通道沿线的景观效果。
3
李家园村庄整治设计
3.1村庄整治要点
注重标志性景观的营建,对于主要景观节点处的建筑和环境进行重点体现和处理;主要的景观节点有:1)李家园村入口;2)李家园路与主要现状和规划道路的交叉口节点;3)南山竹海景区大门前广场;
主要的整治措施有:1)主景建筑的整体改造和整饰美化;2)增加节点地段的绿地和绿化覆盖率;3)广告牌标志牌等小品设施的改造和美化;4)夜景灯光环境的整理和体现;5)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
对现村委会建筑进行立面整饰,去除影响景观广告牌,另行设计指示牌等小品设施,丰富道路两侧绿化种植;结合建筑整饰,重点对李家园路道路两侧绿化进行美化设计,增加灌木和色叶植物的比重,体现季相变化。
3.2建筑整体立面整饰设计
李家园路全长近2.8km,目前道路两侧基本为民宅(图2),部分路段(从温泉宾馆至景区大门入口段)为商业用途,建筑质量整体中等,且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建筑墙面屋顶檐口等也存在色彩不协调统一等问题,这些与一个传统而且优美的旅游景区是不协调的,因此对这条主要道路的整治设计十分重要。
3.3村庄拆除与补充建筑
村庄新增建筑167幢,占地面积18370m2,建筑面积32000m2;原有建筑占地面积18.29hm2;整治中改造与建设并重,注重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对村庄内的绿地和居民的自留地进行梳理整治,建设形式多样宜人的公共绿化空间。
拆除改造的建筑包括:1)与村庄旅游发展不协调的工厂类建筑;2)建筑质量低下的民房简棚;3)影响观景视线和环境面貌的建筑4)远期规划中规划道路或新建场地内的建筑。
补充的建筑有:1)特色住宅楼(主要针对拆迁安置和村庄发展的需要);2)满足村民使用的相关配套公建;3)公共厕所休息亭廊等建筑小品;4)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站等。
4 涧沟景观设计
规划的涧沟沿线约2.9km,四季有水且水质良好,量变化较大,目前的涧沟是村庄居民户外用水的主要来源,同时兼顾泄洪的功能,涧沟两侧绿化条件较好,但绿化品种杂乱,疏密不够协调,绿地的游客容纳力不足,急需要调整和提高。因地制宜,从功能和需求出发,充分考虑周边用地和村庄的布局设计涧沟两侧的景观环境,涧沟主要景观风貌段的划分:竹海问源——景区入口特色风貌段;绿苑缤纷——山里乡村特色景观风貌段;碧野流香——郊野生态湿地风貌段。
4.1竹海问源——景区入口特色风貌段
此段为景区的门户位置,绿化较好,且水体的高差变化较大,适宜设计景观跌水瀑布等设置,同时对河沟两侧的绿地也应重点设计,为游人提供丰富而多样的滨水步行休闲空间。
1)结合建筑改造,对原有水体进行河沟断面整治,增加二层平台和亲水台阶汀步栏杆等景观设施,对两侧铺装场地进行整体设计,增加林下休息空间和小品设施,改变目前杂乱无序的情况。对原有驳岸和绿地进行绿化调整设计,增加连续的自然快石驳岸,清理原有杂乱的植物,代之以休闲草坪和疏林草坡,增加木桥景石等设施,并丰富林下花灌木,打造优美的自然景观。
2)对建筑周边的场地进行美化和整饰,增加水车滨水平台瀑布等景观设施,水边设计成片水生植物色也植物和花灌木,形成自然优美的休闲空间(图3)。
3)在靠近李家园路的河沟一侧面结合地形设计滨水休息廊,可以有效地起到疏散人流,引导景观游览的作用,同时本身也是良好的景点。对原有跌水进行适当改造,修缮驳岸,整理两岸的植被,改造和调整桥体,形成自然优美的观赏空间。在停车场附近的滨水空间进行整体设计,提高绿地的人流疏散能力和容纳力,高差的处理采用多层的跌落平台解决。
4)结合场地的高差变化,合理设计景观平台和休息设施,完善现有的水体驳岸和两岸环境。此处的重点是调整两侧的绿化植物配置。在靠李家园路的一侧设计休息廊和景亭等设施,可以方便游人观景和休息,将菜地作为绿地进行改造和美化,建设大片的疏林草地空间,有效地扩大了游人的活动范围。
5)规划道路拓宽,对桥体进行更新设计,桥体栏杆及铺地以木材石材为主,自然的水位高差以瀑布跌水处理,桥头设计一定的亲水平台和台阶,河道内应适当围挡并提高水位。西侧的滨水道路增加绿带,道路也采用青砖铺地,亲切自然。
4.2绿苑缤纷——山里乡村特色景观风貌段
此段水体主要位于村庄内,与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应着重体现于村庄和李家园道路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对存在的绿地不足,绿化量不够的情况也应重点改造。
1)图4桥体处,沟通河道两侧的人行,规划对场地进行了重点地景观改造设计,设计了较多的铺装场地和设施,在建筑的风格上也以传统的古典建筑为主,体现古典和安静的村庄环境。
2)对两岸的绿化调整设计,增加林下的灌木植物,增补沿河的行道树,将原有的果树和不佳的植物换成景观较好的垂柳和园林植物,水沟内侧墙壁设计种植槽,种植悬垂植物。
3)图5的河道水位较高,已接近河道内道路的标高,规划将河堤的休闲景观和高差合理结合,适当设计亲水和观赏空间,利用地形丰富种植。对水体的高差采用跌水台阶的处理手法,既有水声,又有层次,在河沟内侧的种植上也应以体现自然生态为主。
4.3碧野流香——郊野生态湿地风貌段
图6中景观接近村口,居民较少,应以体现生态自然的河谷景观为主,重点处理好驳岸和村庄的关系,两侧则配以休闲步道,和疏林草地,清理杂乱的植被,成片种植优美的林下花灌木。并结合道路设计服务场所和观景空间,体现浓郁的风土人情和水乡特色。对村口的环境进行建筑改造和绿化整饰、美化和丰富,拆除不良的影响景观的广告牌等设施,着重体现竹海的景观特色。
4.4丰富多样的水景设计形式
涧沟的水系设计必须充分结合高差和现有的堤坝水景,创造丰富而有特色的竖向景观;梳理清理沟道,调节水生植物的量和度,保持水体流动的通畅和自然和谐;针对沟道不同界面进行各自的断面设计,提高水体的观赏价值和利用率;水体设计必须充分人的使用和旅游游览线路的梳理,最大限度的创造优雅安静的休闲空间(图7)。
4.5涧沟景观营造性设计
对一个旅游生态村落来说,景观营造设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要求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植物种类的科学种植、因地选择植物品种等。它在配置上遵循一定的原则:(1)以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适地适树,适地适草,分类指导原则。(2)科学的植物群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3)植物多样性: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名贵树种与经济树种合理搭配。利于湿地的节水和可持续发展。(4)根据地方差异选择植物品种。水生植物可选荷花、睡莲、花叶芦苇、黄菖蒲、萍蓬草等。草坪植物可选马尼拉、早熟禾、狗牙根、高羊茅、剪股颖等。乔灌木可选香樟、广玉兰、桂花、女贞、石楠、杜英、海桐、珊瑚树、构骨、凤尾兰、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十大功劳、八角金盘、金桔、龟甲冬青、洒金桃叶珊瑚、栀子花、小叶栀子花、报春、木芙蓉、垂丝海棠、贴梗海棠、紫玉兰、茶花、毛鹃、夏鹃、含笑、等。(5)植物时间性:注重植物景观随年龄、季节、时间的逐渐变化效果,强调植物群落的自然生长和自我演替。
关键词:旅游公路 景观设计 文化特色
Abstract: based on the BinChuan Jizu mountain tourism along the road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and different sections, combined BinChua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tourist road landscape design put forward the concrete methods to explore how to regional cultural integration into the tourist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so as to other tourist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ference.
Keywords: tourist road, landscape desig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宾川是云南省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城市,是具有佛教文化、侨乡文化和热区文化特质的著名养生疗养胜地和生态旅游城市。鸡足山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是我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游客众多。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的修建,将大大促进鸡足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加快宾川旅游事业的发展。
1、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的性质与景观特征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是通往旅游区的干线公路,公路等级为二级。旅游公路作为通往景区的门户,既是游客了解景区的重要窗口,也是展示区域文化的重要平台,对其景观建设有着较高的要求。
(1)景观类型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沿途环境地形多变,道路交叉口较多,景观类型相对复杂。其次,旅游公路经过生态敏感区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比较高。
(2)综合功能需求多,拉动经济发展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沿线分布着许多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因此旅游公路所承担的不仅是交通运输功能,随着旅游公路及其景观的建设,势必将带动沿线村庄的旅游开发,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和舒适的休闲度假场所,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2、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沿线概况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起于大理机场和宾川县城,止于鸡足山风景名胜旅游区。沿线经过多个白族村落、大片橘园和葡萄园、大片自然山林和水库等。
(1)灵山佛都,旅游胜地
宾川鸡足山享誉南亚、东南亚,为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自古与五台、峨眉、普陀、九华山齐名称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是以展示佛教文化和生态景观为主的,集佛事朝拜、佛学研究、观光旅游、科普科考为一体的多功旅游景区。
(2)白族特色,名村风采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沿线散布了不少白族村落,至今仍保留着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特色,其中村、上苍村等都是大理著名的白族文化名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人文景观,也是大理白族村庄游的重要节点。
(3)桔果之乡,热区宝地
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肥沃的土壤,使宾川成为“天然温室”、“热区宝地”,成就了“桔果之乡”的美誉。大面积的果园,使得宾川县的果园风光独具特色。
3、旅游公路景观规划理念
(1)生态保护、环境协调理念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途径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生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旅游公路建设应把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贯穿于设计、施工的全过程,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因地制宜地选用乡土植物材料,营建多样化的群落式植物景观,使公路与环境相融合,公路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2)尊重地域特色理念
旅游公路作为通往景区的带状空间走廊,穿越不同的民俗文化区域,成为传递文化、交流情感的精神场所。公路景观设计应注重对宾川地方文脉的延续,对鸡足山景区佛教文化的展现,并充分利用旅游公路沿线周边的果园、自然风光,创造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富有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公路景观,形成景观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4、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景观设计方法
(1)沿线景观分类
在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景观设计中,为了最大限度的展示公路沿线的独特风景,在公路景观的设计中将公路沿线的景观主题进行了分类分段规划,每一段都有一个文化主题,大致分为以白族聚居村落为主的白族风情、田园风光段;以果园风光为主的果林观光、采摘体验段;以云南山区特色为主的自然山林段三个部分。通过不同文化主题的集中展现,使驾乘者更好更快的了解并融入到当地的文化习俗中去。
(2)旅游公路行道树种植方式
宾川旅游公路沿线风景有好有坏,在进行公路行道树种植设计时,为了能透好遮差,进行沿线风景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最终确定了4种植物种植搭配的方法,即:
1)全密型种植,针对公路两旁景观较差,暂时无法恢复景观效果的路段,采用全密型植物进行遮挡,如柏树、松树等;
2)上密下疏型,针对公路沿线附近或者地势低矮处风景较佳,但是远处山体景观较差,需对上部进行绿化遮挡,下部敞开观赏的路段,选用树种有小叶榕、云南樟等;
3)上疏下密型,针对公路沿线附近或者地势低矮处风景较差,但是远处山体景观较好,需对下部进行绿化遮挡,上部敞开观赏的路段,选用浓密灌木,如三角梅等;
4)稀疏型种植,针对公路沿线景观均较好,无需遮挡,可直接敞开视线供驾乘者观赏风景,在公路沿线考虑种植速生草本花卉,点缀沿线风光。
(3)公路边坡景观设计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多修建在山地中,沿线护土边坡较多,为了满足旅游公路对绿化景观效果的高要求,在边坡绿化景观设计中,对边坡类型以及绿化方式进行了分类分段设计,具体分为四种做法,即植草、草花结合、草灌花拼纹、三维网爬藤等。通过不同的植物组合并搭配以上四种种植方法,达到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边坡景观多样、丰富的效果。
(4)节点策划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沿线文化类型丰富,景观独特,除了对公路沿线进行遮、挡、透、敞等方式来展现公路两旁的风光,还对公路进行了节点的规划设计,可分为4类:
1)迎宾标志性景观节点:机场迎宾节点、地界标志节点;
2)参与性景观节点:旅游公路游客休息站、橘果卖场;
3)文化展示性景观节点:佛山迎宾、洗心桥鸡足山佛文化节点;
4)观光型景观节点:村观景台、旅游公路建设纪念观景台、白族田园村庄观景台、花桥水库观景台等。
通过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节点文化规划,为游人搭建起解读地域文化、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平台,增强人们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增添道路空间的趣味性、可读性和艺术性,进一步激发人们沿途观光、游览的兴趣。
(5)植物体现文化特色
宾川鸡足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通往鸡足山的旅游公路,其植物选择也以佛教植物为重,尤其在景观节点中运用较丰。适合宾川当地气候特色的佛教植物有:菩提树、大青树、地涌金莲等。
5、结论
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景观设计从文化出发,对旅游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条件和风土人情的详细调查,充分吸收当地的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元素,不断丰富宾川鸡足山旅游公路的景观内涵,提升公路的使用品质。从而创造出自然和谐、风格鲜明、特色独具的旅游公路景观效果,为带动公路沿线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旅游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公路建设;公路环境;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134-02
1 概述
青岛至兰州公路(宁夏境)东山坡至毛家沟段高速公路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18条横线的第6条—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在宁夏境内的重要路段,路线起点为泾源县东山坡村东南约4km的白家高庄村,终点为隆德县毛家沟村西甘肃、宁夏两省区交界处,路线全长51km。本项目全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车速采用80km/h,路基宽度采用24.5m。
本项目所经区域属内陆性季风气候,地处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度地带。由西向东依次为中低山的河谷川地、黄土丘陵沟壑山地和六盘山地,和本项目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宁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项目的环境与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环境污染防治方案及道路沿线及场区景观设计。
2 环境敏感区域分析
1)本项目的运营不可避免地会对沿线区域带来声环境影响,对沿线的声环境敏感目标造成噪声污染,应对受噪声危害的敏感点采取切实有效的降噪措施;
2)项目区涉及的水环境敏感点主要有:渝河、筛子河以及清水沟水库、庞庄水库、清凉水库和三里店水库。在施工期和运营期加强管理,可有效避免对沿线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3)项目的建设将会对沿线附近的自然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对沿线较远的自然景观不会产生大的影响。环保设计中力求与原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防治结合,减少水土流失;绿化多选用乡土树种种植、减少植被破坏,保护自然环境。
3 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
3.1 声环境保护方案设计
针对噪声超标的敏感点通过降噪措施方案比选提出切实可行的噪声防治对策。堡子咀位于K33+414~K33+592路线两侧30m。路线以3m左右填方形式经过村庄,受影响的住户21户,近期预测超标4.0dB(夜间)设计拟采用被动防护措施:采用适合路基段布置的声屏障以及当地适用及降噪效果好的隔声窗。
3.2 自然保护区及水资源保护区的环境保护措施
K5+910~K13+050路段7 140m以隧道形式穿越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为保护自然保护区,项目采用了隧道的形式,并遵循了“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将高速公路” 隐”于其中,本次设计将对隧道洞门做专门的绿化设计。
路线在K12+500附近六盘山隧道右侧1km外为清凉水库,主体在隧道设计中采用全封闭的形式,公路在营运过程中将不会产生渗水影响水库的情况,因此,本次设计暂不考虑保护措施,但需做好项目营运期间的跟踪监测工作,适时采取措施。
4 道路沿线及场区景观设计
4.1 路侧景观设计
沿线路侧景观以林地景观、农田景观为主,风景优美,本段设计方案以林地景观和农田景观为背景,选用适合本段生长的本地乔灌木进行绿化设计。边坡平台种植乡土灌木柠条,与周围景观融合,在边坡坡脚护坡道位置种植彩叶小乔木紫叶李,增加景观效果;在边沟外侧隔离栅处,选择当地适应性强的大乔木杨树进行绿化,利用其生长高度,给人以视线引导的作用。同时,在边坡上,根据其护坡形式,适当栽植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小灌木,以达到稳定边坡,进化小环境的目的。
4.2 互通式立交景观设计
互通式立交区景观设计中以“生态建设”为主导思想,在立交方案设计中采用营造自然植物群落的设计手法。
隆德互通立交靠近隆德县城,绿化设计以“和谐自然”为主题,充分结合道路途径不同的景观生态,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自然环境,整个立交的绿化设计给人一种自然生态林的感觉。植物配置主要以国槐、杨树、紫叶李、绣线菊、云杉、沙棘等为主,其互相搭配调和,季象变化明显,色彩变化丰富,层次感强烈。
4.3 收费站、隧道管理处绿化
收费站、隧道管理处都是工作和生活的场院。在对其进行绿化设计时考虑人的参与性,强调以人为本。本项目选用云杉、山杨、紫叶李、圆柏、芍药、绣线菊等乡土植物进行庭院园林式绿化配置,发挥植物的观赏功能。
5 结论
公路环境和景观设计是门新学科,值得公路建设者们不断学习、完善。环境保护措施要做到合理、有效,景观绿化设计要做到合理、美观和经济。本项目的一些设计方案值得类似项目参考和借鉴。
1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整体的规划不合理,格局混乱
虽然在目前的农村中,大部分的村庄已经开始了园林景观设计和规划,但整体水平还是偏低。一方面表现在规划没有特色,形式单一[2]。有的是完全按照城市的园林布局进行设计,缺乏乡村的自然特色;在建筑布局上都采用整片的排列,各家各户之间房屋齐整,造成整体的绿化效果和作用难以发挥。另一方面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板块分布混乱,道路系统和基础设施较差,造成在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能统一规划,导致整体景观的破碎,影响了新农村整体的园林设计效果。
1.2园林景观的设计和生产需求相脱节
我国现阶段的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仍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在进行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就必然要与城市的设计规划有所区别。农村的景观承担着放松休憩和打谷晒麦的双重职能,然而在目前的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中,一味地追求与城市园林的同步,忽视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造成园林景观设计和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发挥其作用。
1.3景观的时效性差
随着建设新农村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乡(镇)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取到了一定的效果,建成了一批整洁的、现代化的乡村景观。但是景观的时效性差导致难以保持较长的时间。一方面由于园林景观的后续维护和管理力度不够,加上没有专人进行管理维护,资金投入较少;另一方面是村民自觉意识较差,缺乏对景观的维护,导致景观难以保持和恢复,整体的园林景观效果不强[3]。
2新农村园林景观的设计对策
2.1要体现农村的自然特色
乡村园林景观的功能包括休闲功能和生产功能,农村的建筑布局不规范决定了农村的景观设计和城市景观设计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进行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体现出农村的自然特色。另外,农村的自然环境给园林景观的设计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例如田埂、小河、山坡等,都可以成为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的素材,最主要的是体现出农村所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
2.2要考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农村在生活方式、吃穿住行等方面和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农村的生产活动中,例如打谷、晒麦子等农业活动都需要较大的场地,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考虑到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农户在进行了一天的劳作之后,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休憩放松,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将这两点进行良好的配合,才能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4]。
2.3要考虑可持续性
由于园林景观后期的维护和管理不足、村民的自觉意识不强导致景观的时效性差,难以发挥正常的作用。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落实到设计中。例如在设计中主要以绿化为主,减少水景、石雕的建设,既能节约资金投入,又能减免维护和修理的成本,做到可持续发展。另外,在种植树木时,选择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或是具有观赏价值的果树,不仅能增加农村的绿化,而且能够为村民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园林景观可以长效的发展。
3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的意义
3.1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低生活保障,转向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加强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提高人们的居住满意度和舒适度。尤其是农村的园林景观承担着休闲和生产的双重职能,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且要能够实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二者的良好配合,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高。
3.2有利于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村人口的基数大,人口众多,在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上,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都存在差异。加快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差距,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同时园林建设是一项普遍的社会项目,加快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促进城乡园林景观和谐发展,对于实现园林的全方位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矿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实例
1村庄概况
郸磁县艾口社区位于磁县的西南部山区,由东艾口、西艾口两个村庄组成,如图1所示。由于东艾口村下面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离东北部观台镇的煤矿生产区较近,村庄受到污染。因此,在新的《观台镇总体规划》中将东艾口村整体搬迁到西部的西艾口村,组成艾口社区,艾口社区属于典型的煤炭资源型村庄。为了改善和提高村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在规划矿区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考虑艾口社区的以下情况:1)村民大多数在东北部的煤矿上班,部分村民在村庄南部的三家洗煤厂上班,还有部分村民经营交通运输。2)村庄西部、南部和东部有高山环绕,且有深沟相隔,但沟内无水。3)村庄北部为40~50m宽的滏阳河,常年有水。
2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及其效益分析
为了给村民营造一个宜人的生活环境,在艾口社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采用了以下措施:
(1)因地制宜,优化生态环境。①将村庄南部的三个洗煤厂搬迁到东北部的煤矿生产区附近,靠近邢都公路,便于对外运输和产业集聚,提高生产效益,同时也减少了对村庄的污染。②将村庄周围山体,开垦绿化,种植当地乡土树种如柿树、核桃、枣树、花椒等,形成特色种植园,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区域生态小环境[3]。③村庄南部、东部的沟渠和北部的滏阳河两侧的设计,追求生态思想和生物多样性理念,大量种植乔木和灌木,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水分等生态因素,根据阳生和阴生植物的不同生长特性,采取速生和慢生树种镶嵌的种植手法,营造鸟语花香、四季有景的稳定的自然群落;通过高绿量以及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种类的选择,达到提供新鲜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释放负氧离子提供新鲜空气等作用,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利用北部滏阳河,筑坝蓄水,设置景观小品、观水平台、水上娱乐设施和活动小场地,为村民构筑一个散步、健身、游憩的好去处,对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村民的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④针对村民产生的生活垃圾,采取了分类收集的方式,并建立了垃圾分类处理厂,专门处理生活垃圾。最小程度降低垃圾的产生量,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⑤村庄的景观设计,大量种植抗污染的乡土植物,用植物造景,并采取立体绿化种植手法,最大程度上提高生态效益[4]。
(2)活化古树,建立生态廊道。利用村中央的古槐树建设一村民活动广场,并在中心建设了30~40m宽的生态廊道,将西部绿色山体与中心活动广场联接起来,为孤立的物种提供了一条传播路径,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物种和栖息地。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交往、游憩的活动场所。
(3)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利用废弃的煤渣修筑村庄道路;利用煤矿生产中产生的废气承建气厂,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气和冬天采暖,变废为宝,解决了村民多年的冬天防寒的困境;建筑外墙采用当地用废渣生产的空心砖,并采取外墙保温技术,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
(4)低碳环保,利用新型能源。①路灯和景观灯全部采用太阳能节能照明灯,白天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电池里,晚上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来照明,大大减少用电量[5];②在住宅中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集热管安装在住宅屋顶,供村民生活热水需要。
(5)整合技术,营建生态住宅。在住宅单体建造上也大量采用生态技术,低碳节能。①室内设计中采用“文丘里管”,改善房间内通风效率,提高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②建筑造型中采用坡屋顶形式,利用坡屋顶和室内平顶之间的空气层,达到空气流动,带走热量,起到对室内保温的作用;③建筑外窗采用密闭性好的铝合金窗,并设计遮阳措施,在院内也种植大树,遮挡夏季阳光,并不影响冬季阳光的照射;④住宅外窗采用百叶中空玻璃,百叶可以自由调节入光角度,改善室内采光环境,具有保温、隔热、隔声、安全和装饰的功能,维护简单,节能环保;⑤住宅中的隔墙采用石膏条板材料,石膏具有“呼吸功能”,对环境毫无污染,产品可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约能源;⑥采用节水型洁具,大大减少了用水量。
结语
关键词: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 空间层次,方法
Abstract: highway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o meet the "short, high speed, high flow rate" require outside, still should notice the landscape ef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ghway landscape space layers and road landscape design, and put forward the reasonable highway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Keywords: highway, the landscape design, the space level, the method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公路景观设计
1.1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
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设计时应能诱导司乘人员的视线并应满足视觉景观的要求。公路路线应尽可能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几何设计时平、纵、横各要求应很好配合,以避免造成空间线形扭曲、暗凹、跳跃等景观缺陷。同时在条件允许时,应尽量采用分离式路基,以减少纵横断对自然和景观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公路交叉口设计时应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分汇流的出入口应易于分辨,并通过标志、标线、绿化栽植等进行视线诱导。互通式立交出口减速车道宜没置于上坡路段,入口加速车道应设置于下坡路段,立交匝道内可绿化部分应进行绿化设计。上跨主要公路的立交桥、天桥等跨线构造物应保证桥下净空要求。各种构造物的结构、造型、材料均应与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条件相适应。
1.2充分利用公路通过地带附近的景观空间
公路选线应合理确定与风景区的距离,避免分隔生态景观空间或视觉景观空间。公路必须穿越森林、果园、绿地时,应以曲线通过,避免以直线线形切割和贯通森林。应当充分利用沿途孤立大树、独立山丘、瀑布、古建筑等独立景观点作为主导建筑进行景观设计。当公路绕避或独立景观点时,宜将景观置于曲线内侧。旅游公路越岭线的垭口处,除应有广阔的视野外,还可根据当地条件,设置适当的观景台。公路沿线服务设施宜设置于海滨、湖滨、风景名胜区附近,其型式选择应有利于了望风景。
1.3 公路所形成的带状景观应与沿途空间景观环境相协调
对山区公路应避免大填大挖破坏自然景观。如挖方深度较大时,宜进行路堑与隧道方案的比选论证,可能引起灾害的路段宜采用隧道方案。路线通过山间谷地、路基高度较大时,应综合考虑填筑路基时对谷地通风、日照等原有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必要时应进行高路堤方案与高架桥方案的比选论证。公路通过森林区时应做好路基断面设计,应尽量避免设置深挖路堑式断面,应力求拓宽双幅公路的中央分隔带,并尽可能保留中央分隔带位置原有林木。公路通过平原、水网区时应合理确定路基高度,沿线村庄稀疏、横向干扰少时,宜采用以低路基方案通过所经区域,确定公路桥位时应考虑保留有价值的岸边植物。公路沿途有影响到司机视线、嗅觉的烟尘、刺激性气体发生源时,路线应布设于发生源的上风向。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的风格、色彩、造型应考虑景观效果,对乡村地区而言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条件下,宜简洁、明快,城镇附近、风景游览区附近的公路构造物及沿线设施应与周围环境一致,做到美观大方,并应注意与地域民族特征及生活习俗协调统一。
1.4 景观设计应防止造成视觉污染
公路用地范围内,除收费站、服务区外,一般不宜设置广告牌、宣传栏等。除标线、标志、护栏等按规定涂覆色彩外,一般不宜涂特别刺眼的色彩。公路雕塑小品的设置应注意色彩、造型,并不得妨碍视线。公路除起、终点或大型构造物位置外,一般不宜设置小品,较宽的中央分隔带上设置小品应以单体为宜。公路沿线纳污设施、工业废弃堆弃点等影响视觉景观的位置在景观设计时应通过公路绿化或工程措施予以遮蔽。
2 高速公路景观的空间层次
高速公路景观空间主要由景观廊道和景观节点组成,与城市街景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均为带状空间,但又不同于城市街景的功能和特征。城市街景人工性、围合性强,视域有限,而高速公路景观空间自然性强,围合性弱,视域宽广,同时要求有很强的导向性。
2.1 景观廊道
景观廊道是高速公路景观空间的主体,它由三个空间层次组成,第一层次为道路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行车道、路肩、隔离带、防护栏、隔音屏、指示牌、天桥及桥身广告、路基边坡和行使的车辆;第二空间层次为道路两侧的带状绿化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乔木、灌木等树木及花草等地被植物、道路两侧的山体护坡、广告等,其宽度一般10-15米;第三空间层次为高速公路两侧的视域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田野、村庄、山体、水体和劳作的人们及各种动植物。第一空间层次包容在第二空间层次中,第二空间层又包容在第三空间层次中,共同营造景观廊道,构筑新的大地景观。
2.2 景观节点
高速公路景观节点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为高速公路的进出站口,是高速公路整体景观空间序列的起点和终点,是进入一个城市或地区的门户,其景观环境决定着人们感受一座城市或地区的第一印象,它的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收费亭、防撞设施、广告牌、车辆、工作人员、其它服务性建筑及小品等;第二种为高速公路服务区,按照高速公路适当的里程并结合两侧的地形地貌来设置,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有停车场、加油站、维修站、厕所、车辆、司乘人员、服务人员、绿化、广告、小品建筑及住宿、餐饮、购物的主体建筑等;第三种为互通区,它是由道匝及横跨的桥梁和涵洞围合而成的内向型空间,其环境生态组成要素与景观廊道的道路空间层次生态组成要素相同。
3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
3.1景观要素的布置
针对动态中人的视觉特性,在高速公路景观要素的布置时,要考虑不同路段上视觉停留时间的长短所带来的影响。对灭点位置变化较小(即视线停留时间较长)的长直线路段,可以考虑布置对景,景观要素宜作强化处理,以加深景观的视觉印象;而对视觉停留时间较短的部位,景观要素的处理可以适当淡化。
3.2景观尺度的确定
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时,随着车速的提高,人的尺度感不断加大,景观体量也要相应加大。比如对于在公路景观中起重要作用的绿化植物,其风格可以是小巧精致或玲珑剔透的,也可以是一挥而就、气势磅礴的,但高速公路大范围绿化种植时,“大手笔”绿化种植与现代化高速公路在内涵上更为协调,更符合人的动态视觉感受。
3.3隔离带景观设计
隔离带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防眩,以利于车辆的安全通行,最大限度地将眩光引起的事故减少到最低,因此其高度和宽度必须满足设计的要求。虽然从造景的角度出发,不具备有太多变化的特点,但从简单重复的韵律节奏以及线形上,同样具有一定的观赏美的效果[3]。植物的选择常常以常绿、耐寒、耐旱、耐修剪为原则,色彩以深绿色、浅绿色、淡黄绿色等各种不同绿色为主进行搭配,在一定限度内要充分表现植物的季相变化。
3.4两侧绿化带景观设计
一是与城区接壤的绿带设计。这一绿带景观具有与防护功能相结合的双重性,设计时其结构应参照一定的技术参数。合理地规划林带宽度和高度,尤其是宽度的划定是影响该带状景观的主要因素。考虑到生态与景观的双重作用,可以确定绿化的林带结构为封闭式结合部分半通透式,至于半透式出现的部位,应与城市景观相结合,遵循“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原则,充分体现城市景观与道路景观的有机融合。二是主线部分设计。沿道路主线两侧的绿化设计是高速公路连续景观“线”的主要表现形式,构成了道路景观的基础。由于这一部分具有跨地区,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的特点,设计时应根据道路所跨区域的土壤、水文、气象、地形、护坡结构、涵洞、桥梁等条件及特点,划分典型设计断面,并标出起讫点的位置。确定道路全线植物品种的基调树种、搭配树种以及功能性隔离品种。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及生活环境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人们的出行不再是满足于位置转移的心态,而是要求在出行办事的同时能尝试到轻松的感觉。也就是要求高速公路的运行空间环境应该是高质量的,既要求在满足安全、快速、便利的同时,又要求做到美观漂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滨海路;景观;规划设计
一、泉州滨海路的规划功能定位及实施意义
该项目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是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实现国家战略和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上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泉州设立台商投资区,将泉州台商投资区纳入国家战略层面。2011年出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将泉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龙头城市之一,提出统筹环泉州湾产业、港口、城市发展,拓展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综合服务功能等要求。
滨海路(后渚大桥东桥头―崇武)正处于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的海岸带上,现状贯穿有湿地生态保护区、沙滩浴场区以及崇武古城区。沿线包含有惠女文化、侨乡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海丝文化、妈祖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闽南文化等多种文化。滨海路的规划功能定位为:基于泉州海岸带资源优势,具有鲜明泉州特色的城市标志性休闲旅游景观大道,是泉州国际旅游度假海岸的重要城市资产和标志性吸引点之一、是未来连接和服务泉州滨海主要旅游景点、聚焦和发展本海岸带旅游文化的主要纽带和载体。该道路将提升为一条生活型、慢行为主(限速每小时40公里)、标志性城市景观主干道。其主要作用为展示海岸特色,组织海岸交通,打造经典游线,拉动旅游发展。
二、泉州滨海路规划、设计要点介绍
(1)CA规划解读
泉州市当地政府曾委托美国CA规划设计师事务所做了《崇武至秀涂滨海区域生态保护和景观旅游规划》。在CA规划中,滨海路(后渚大桥东桥头―崇武)发展的总体理念为:
①生态理念――人工与自然共生:最大限度地保护与完善滨海路(后渚大桥东桥头―崇武)海岸带沿岸现状岛礁资源与景观资源,尽可能不破坏动植物原有的生态栖息地,突出其自然生态优势,进行空间环境的再创造。使人工与自然空间布局相辅相成,有机共生。
②文化理念――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以现代化的科技和手段拯救,保护地域传统和文化底蕴.创新文化内涵。
③人本理念――功能与需求统一:利用当地独特的湿地,沙丘,海洋资源,塑造人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以至思考自身的空间与场所。
④特色理念――特色与标识彰显:结合沿岸特有的景观特质,充分发掘风景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突出特色性与标志性的展现,给人以过目不忘的感受。
此次规划设计就是基于此,对滨海路的道路景观规划方案做进一步的深化设计。
三、泉州滨海路景观规划设计
1、规划设计理念
对于泉州滨海路的特殊性,其景观设计上已不能仅仅的局限于道路景观的简单范畴,而应该在满通功能的同时,处理好道路与地理环境、人文文化、商业运营、自然海景、社会审美之间的关系,使泉州滨海道路景观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在统筹考虑周边环境的前提下以 “五型景观路,绚丽泉州湾” 作为景观规划的设计理念,即:将泉州滨海路景观规划成为一个高标准五型景观――艺术型、人文型、风情型、生态型、健康型,富具文化内涵、集自然生态、运动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滨海旅游带。
2、设计方案介绍
在美国CA所做的《崇武至秀涂滨海区域生态保护和景观旅游规划》方案中,对滨海路全线区域的功能定位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做了系统性的分析。为此,我们立足于这基础上结合现状区域环境以“游客”为中心,以经济、环境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基准点,提出了多样性、公共性及局部区域立体化等景观设计原则,分区域进行设计。
2.1 道路线形
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上就与道路规划设计同步进行,在道路布线选形的同时就从景观建设和技术性双方面角度来统一考虑道路选线的定形。
因此,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下,在满足环保、道路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景观的需要。道路与自然岸线相结合、相协调,临海看海,最大限度保护沙滩、及自然岸线的同时,使自然海景得以更佳的方式向外人体现。为此设计中不占有现状自然沙滩,利用沙滩的同时应兼具考虑护岸、防浪堤的建设上遵循海岸演变规律,与沙滩的保护开发相结合。
由于滨海路的定位为旅游观光性质的,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上可打破规则平直的直线型。以自然、流畅的曲线性布置,以扩大道路中或边分带的尺度,并将交通的停车、公交站等服务功能弱化布置在其中。这点在我们的白沙湾试验段设计中充分体现(图4)
2.2绿化景观
绿化是滨海路景观设计上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它不仅可以美化、软化道路的生硬感。同时起到引导交通组织的功能,为游客提供舒适的行驶环境。是对外展示滨海路景观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
(1)适地适树,选址乡土树种。既体现区域特色,又兼具功能需求。
(2)树种选择上以抗风性强的耐盐碱的乡土植物作为骨架树种适当搭配高杆棕榈科植物为主。
(3)植物配置上,注重空间疏密、高矮层次的变化。花相、色叶、常绿植物的搭配,以体现四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满足游客遮阴需求及观景效果。
(4)整合梳理现状沙滩及岸线原有的植被,保留现状长势较好或已形成的良好效果的植被区域。适当散落的增加种植一些适合海边环境生长的黄槿、马鞍藤、月见花等植物,以丰富沙滩的景观效果。
(5)强化道路的引导性,兼具考虑道路景观整体风格的连续性。同时以大面积的植物片植景观来满足行驶中的景观效果。(图5)
2.3 海岸边界线景观设计
滨海路的海岸边界线景观主要指海洋与道路之间区域的过渡景观空间。我们根据沿线不同区域在功能及防浪等级各异的情况下,设计了不同的边坡、护岸、挡墙的防浪堤形式。使其在防洪、防浪功能的前提下保证道路行驶的安全及景观场地的亲水性。
(1)保持原有岸线的基础上,对防浪墙做立面上的景观改造,在堤坝底部根据现状的情况考虑不同的处理措施。在安全允许的区域适当的考虑创建亲水空间,为游客营造与大海亲近接触的岸线空间。
(2)海岸线距离道路较远的区域。我们考虑采用绿化边坡处理与沙滩之间的衔接地带,以绿色植被固坡,通过乔灌木草皮之间的搭配,形成自然、生态的软质边坡。若沙滩与道路间的高差较大,距离较短的区域,我们建议采用半硬化的边坡护岸。即绿化处理位以上的防浪堤立面。
(3)对于道路直接与海面相接的。需用人工化的工程防护措施,才能满足安全防浪等级需求,建议以消浪块、条石丁砌、直立式弧形护岸、直立式挡墙为主。
(4)对于局部港湾式的沙滩区域且可开发沙滩浴场的区段可建设台阶式的护岸形式,以便游客进出沙滩。(图6、7)
2.5 景观分区设计
滨海旅游路景观就犹如篇流动的乐章,其应该具有整体性、流畅性,又兼具着丰富的、多主题的、多功能性、多层次的景观内涵。景观规划中根据沿线的区域现状,人文条件对景观的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并赋予其主题和功能。(图8)
(1)湿地生态区(后渚大桥东桥头――秀纬三路)
该段长约3.7公里,现状周边为滩涂湿地,规划定位为泉州湾河口湿地保护区。景观设计充分结合现有滩涂,打造湿地生态景观路,利用滩涂湿地打造生态特色慢行道。绿化以“水岸叠绿”为主题,以恢复生态系统、吸引鸟类栖息,打造自然生态为目标,植物选择以树形挺拔的小叶榄仁为基调,以常绿、色叶乔木、地被灌木及红树林植物“高、中、低”群落搭配,层层相互叠加,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岸叠绿”的绿化景观效果。(图9)
(2)时尚都市休闲区(秀纬三路――绕城高速)
该段长约3.1公里,现状周边以村庄和鱼塘为主。规划为CBD泉州中央商务区。景观设计重在突出CBD核心区形象,打造都市一流的城市阳台,以多彩绚丽的植物景观,烘托CBD繁盛景象。景观设计采用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手法,在轴线端部的城市广场上设置标志性的观景眺台,沿岸曲线式慢性步道的绿化、小品、铺地等的设计都着意于打造时尚、休闲、都市化的景观空间。(图10)
(3)康乐运动体验区(绕城高速――张经3路)
该段长约8公里,现状周边以村庄为主,周边规划有西山体育公园、大坠岛旅游风景区等。以规划的西山体育公园为依托,打造充满活力,健康绿韵的道路环境。景观设计以植物营造、突出健身林荫大道的氛围,采用榕属类植物为基调树种,突出“乡土榕荫”的绿化主题空间。
(4)活力阳光沙滩区――白沙湾试验段(张经3路――张经12路)
该区段长约3.5公里,周边规划有蓝色经济区、月亮湖旅游核心区、海洋文化主题公园。该区段现状海岸除自然沙滩外,东面海岸以自然海礁石为主。自然风貌优越,视线通透,效果佳,可为游客提供海滨特色娱乐、观光活动的天然场所。景观设计上提炼滨海景观路、游艇码头、阳光沙滩这三大元素,打造海西唯一的沙滩活力岸线,打开泉州旅游又一新门户。设计上为完全保留现状的天然沙滩,将道路北移50-100米,留出景观过渡带,采用“海浪”柔和曲线元素作为设计构成,使沙滩、绿地、道路、建筑等不同的环境区域在空间上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形成一体化概念。(图11)
3、滨海路景观设计的亮点
滨海路旅游景观带将是泉州城市景观特色的展现地,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游览休息、海面活动的场所。我们将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进行了组织与塑造,通过与泉州现状旅游环境的结合开发,营造出具有时代感和地方文化特色的滨海旅游空间。泉州滨海路景观不仅会是城市功能需求的直接反映,还将是城市生态结构和人文结构的深层次综合体现,它将不仅是一个人工形式的美,还是自然生态系统和功能良性循环的美,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之上的文化意蕴的美。
四、结语
城市滨海区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及城市开发中的关键区域,而滨海路景观带作为滨海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文化、景观、生态等多种功能和作用。本文以泉州市滨海路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提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以探求城市滨海路景观带建设的最有效途径,提高滨海城市的形象及滨海路道路和景观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五、参考文献
[1] 李娜. 大连星海湾与黑石礁滨海路地区规划问题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09(6).
[2] 刘冰,刘陶冶,王牧. 国内滨海路景观带规划初探[J]. 山西建筑,2012,38(13),8~9.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未来的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象征,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就变得意义重大.文章根据阜阳市规划区基本情况、规划的总体定位及技术思路等方面就如何做好园林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如何实施景观生态规划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园林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定位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34-03
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含义、规划内容与研究现状
1.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含义、规划内容
景观生态学(Land scape EcoI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1]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二类,一是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行为格局的研究,二是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居聚.[2]
1.2 国内外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研究现状
19世纪霍华德(Howard)的田园城市观点,到20世纪中期麦克哈根(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都在强调近自然或自然化的景观设计,其核心是基于区域资源和环境生态的适宜性分析的特点,将人类开发活动与之相适应.[3]20世纪后期福尔曼等(Forman)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及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和过程控制和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规划.[4]在我国,马世骏、吴良镛、王如松、俞孔坚等著名学者都提出了自然与人类和谐的景观生态规划思想.[5]
2 规划区基本概况
2.1 基本情况
2.1.1 自然地理情况
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是安徽西北地区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处于黄淮海平原南部、淮北平原的西部,是淮海经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周边地势平坦,属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至17℃,在南北气候区分最明显的秦岭、淮河一线交界处,四季分明,降水量适中,太阳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拥有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
2.1.2 社会经济情况
阜阳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型城市,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步伐,阜阳市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建设.改变依靠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模式,积极推进工业发展,逐步改变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截至2013年,取得经济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062.5亿元,人均GDP达13839元.
2.1.3 生态坏境状况
阜阳市近年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完成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和万里绿色长廊等生态工程建设,获得了绿色全方位覆盖淮河的效果,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市拥有林地面积241.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6.56%,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林木蓄积量达878.2万立方米;现有农田林网760万亩,占适宜建网面积的90%;完成对2.5万个自然乡村全部绿化覆盖,绿化率达60%以上;公路绿化达到2500公里,林木绿化均达到90%以上.
2.2 景观要素分析
2.2.1 水体要素
阜阳虽地处皖西北地区,但是并不缺少水资源,淮河的重要支流沙颍河和汾泉河从市区贯穿而过.城市的主要河流分别有东、南、西护城河和一道河、二道河、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济河、古泉河等组成纵横交错的水网,另外还有西城内河、八中塘、瑶池、慧湖等大小沟塘遍布其中.
2.2.2 道路要素
目前,市旅游局重点打造阜口路生态旅游景观带,将其作为城市重点旅游发展规划项目,并被推荐为市四大旅游项目之一.在阜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中完成对泉河风景带道路景观绿化改造,充分做好阜颍路(华桥沟-阜阳南高速路口)道路建设及景观绿化工作,树立阜阳城市新形象.
2.2.3 城镇要素
主要完成对城镇周围环城景观带、市区内主要公共绿地、市区主要街道、开发区产业园等景观规划.
2.2.4 村庄与周边要素
对特色村庄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加大农田果园生态景观改造力度,加快乡村公路网道路景观施工进度.
2.3 城市生态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2.3.1 城市景观类型丰富程度不够
阜阳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新的景观类型,例如:大学校园景观、旧城改造景观、颍州西湖湿地公园景观等,但是,由于缺少统一规划设计,缺乏内涵设计理念,在设计手法上也表现的参差不齐,城市景观丰富程度不够.
2.3.2 景观格局分布不够合理,没有形成有机的系统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原有的乡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有的自然乡村景观被不断的蚕食和破坏,自然生态景观格局受到了破坏.另外,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城市的建筑和道路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多,城市的生态系统性逐渐减弱.
2.3.3 存在较多的斑块数量,面积不断减小
阜阳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多带来的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原有的景观斑块不得不以见缝插针的形式存在于城市中,造成整体的景观生态面积不断减小.
2.3.4 缺少特色景观,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度不够
原有的自然乡村景观不断的被打上“城市化”印记,地域景观的“模式化”,缺乏应有的景观理念和丰富的设计手段,造成缺少典型的特色景观.此外,对城市整体环境控制力不够,使生态景观空间与城市环境及周围自然环境整体协调度不够.
3 生态园林城市景观规划建议与对策
3.1 规划思想
结合阜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利用规划区现状土地资源条件,挖掘地域文化和景观、植物资源,遵循自然法则,通过绿地景观、水体景观、硬质景观、游憩景观、休闲设施等园林景观建设,营造一个景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城市居住区.[6]
3.2 规划定位
前期以治理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对城市主要河道两岸景观改造建设步伐,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城市水体环境,努力将阜阳市建设成为一个环境宜人的园林城市.
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南片区生态景观优势,建立起合适的功能片区,打造多重水景,形成整体生态景观格局.
3.3 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完成规划范围内城市绿地的全面绿化,扩大城市绿色空间,重视绿化质量.把乔木树种、灌木树种及草本植物有效的结合,把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组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城市植物群落的丰富性和观赏性.把市内主要的公园建好,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一个绿色开放空间,加快颍州古西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完善环城公园生态景观,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公园体系,最大程度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
3.4 生态田园景观营造
结合阜阳市自身自然地理特征及城市的功能定位,彰显生态田园景观.生态田园景观建设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本地社会人文状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具有浓郁皖北特色的果园和标准化农田等田园景观.
3.5 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
阜阳古称颍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环境.这里历史上是姜子牙、管仲、嵇康、鲍叔牙、甘罗、吕蒙、刘福通的故里.此外,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唐宋家”中欧阳修、苏轼也曾在这里为官多年.建设生态园林城市需要充分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对阜阳市现有的自然景观进行全面改造,建设一批独具风貌的自然景点,让其深厚的人文景观得到充分展现.
3.6 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绿化规划要求
制定完善的园林绿化管理条例,把好设计关.把资金的使用落实到实处,根据整体规划来看,阜阳市今后走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把街道绿化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城区带动周边乡镇、乡镇又形成对城区的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整体.
3.7 景观规划
采用规整与自由结合的设计手法,打造精致耐看的居住区植物景观.利用植物高低错落的林缘变化,四季分明的植物物种搭配,建好具有鲜明特征的景观小品,充分体现生态园林城市景观.
3.7.1 道路景观设计
根据国家道路绿化条例和景观生态学相关要求进行设计,构筑居住区绿地基本骨架,合理划分功能分区,科学组织人流路线,有序的连接各个分区和相关景点.
3.7.2 水体景观设计
水体设计做好了能为景观添色不少,目前,许多景观用水大都采用自来水,并且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何合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中结合生态设计理念,让水体景观为城市增色.
3.8 景观设计、生态保护与实用性相结合
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避免对地表肌理和地形构造的破坏,尤其要注意保护已经形成的地域特色景观.在设计中要多配置地方特色植物,可以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还能大幅度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无论是在种源、运输、成活率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可以避免因长途运输及较低成活率引起的浪费.
3.9 树种规划体现多层次绿化体系,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植物景观营造要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让游客能欣赏到稳定且层次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形成树种多样、种群稳定、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和色彩丰富的效果.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生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使整个城市绿化能够体现出“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景观效果.[7]
4 结语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要以人为本,城市生态园林建设需要相关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支持.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逐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伴随着市民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增强,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和建设将会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阜阳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发展方向,定好发展目标,借助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加快城镇化发展.积极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力争将阜阳市早日建设为皖北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
——————————
参考文献:
〔1〕吴杨哲,刘丽.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2012(18):37-38.
〔2〕赵雪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实施[J].中华民居,2012(3):90-91.
〔3〕王淑华.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探讨[J].生态经济,2010(12):163-165.
〔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刘洁,吴仁海.城市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2003,22(5):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