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8篇

时间:2023-09-26 15:10: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

篇1

目前,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已经处于一种比较高级的阶段,然而,在新课标的影响下,高中语文在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来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索革新,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成为了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所要面对的首要任务。

一、新课程标准的概念与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的概念

所谓的新课程标准,指的是在传统的教育基础上,对于各大基础课程作出更加严格和规范的要求,促使教材的编排与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考试的出题规律等都能够在国家规定的情况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特别是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必须确保学生的具备更加全面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通过教学方法的革新,来实现对学生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确保学生能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更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教学更具人性化。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困境

(一)形成了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的语文课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更要重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与用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学会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来有效的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每一位学生都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阶段,更应该特别重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与引导,这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二)教师不能良好的适应新课标

国家的教育部门之所以进行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更高的学习自信心。由于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及时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来对教学方式与教学任务进行全新的规划,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师失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且在高中阶段,教师与学生所要面对的还有来自高考的挑战与压力。

(三)传统教学方法受到冲击

在我国各大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更多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生的阅读理解与语言表达以及写作等综合能力的有效训练,并没有真正的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引导,而是更多的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文学知识的归纳与创作理论的传授,使得课堂内容通常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进一步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途径

有效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能传授给学生相应的文学与语言等的专业知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培养起更加深厚的理想人格与人文精神,确保学生在进行语文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一种本民族所特有的人文气质,并将民族文化充分的体现在个人的精神面貌与言谈举止中,成为一个真正拥有中国文化的中国人。

(一)继续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

现阶段我国各大高中的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好的适应时展需要,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必须面对与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时,必须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依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在进行诗歌的讲解过程中,其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与欣赏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述的情感,而进行小说的教学活动时,则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充分的帮助学生对故事中经典人物进行形象与性格分析,对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进行有效把握。高中语文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二)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基本的词汇、句段以及诗词等的学习和运用,还要求其能够充分的掌握我国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使其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来为语文学习的顺利开展鉴定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大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仔细的分析学生的语文能力,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的综合能力,积极的组织小组学习,营造出一种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一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成立教学小组来实现学

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及时的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更加灵活多变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来,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良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成立教学小组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能在相互学习中一起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弱项来对症下药,在努力发现自身缺陷的同时也要积极寻找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来对其进行解决,从而实现学与整体成绩的提高。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人文性 复合式 开放式 互动式 探究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必将引发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定的教学规范与模式,可以说,这些教学传统模式曾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起到了某些重要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承担着某种评判标准的角色,其社会历史性不容忽视。然而,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后,高中语文教学在执行动向上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系列重大改革。笔者主要注意到了下面三个方面的改革动向,或者说趋势: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主张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由此可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非常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审美情趣的培养。这样一种目标追求决定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

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现代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教学模式追求上的丰富多样化,表现为一种复合开放式的发展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特点所决定的,是一种新课程标准下的综合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其复合开放式主要的教学模式有:

(1)情景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情景,把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再现出来,以任务驱动学习,将学生引入情境,从而激发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这样一种倡导特定情景体验的语文教学模式,是立足于当前特定时代背景下注重实现情景设置与学生语境体验的整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新课改理念在教学模式创新上的一种积极尝试。

(2)引导发现式教学。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发现式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言而喻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改革模式是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强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侧重于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引导中“发掘学生的个体潜能”、“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能力培养目标。

(3)开放协同式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其教学方式应该是在一种大语文背景下进行较为开放式的尝试,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自由释放以及有效实现师生间的协同进步与发展。这其实就是一种超书本、变开放、重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必将从书本世界实现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在这种回归中更好地沟通师生语文教学同课外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和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沟通语文教学同现实社会实践的联系,并最终实现变封闭孤立的语文教学为开放协同的语文教学,以实现语文教学人文化教育的目的。

由此不难发现,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就必须是一种综合优化,追求一种复合开发式的教学改革,力图把不同的教学方法按高中语文教学的需要和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取长补短,发挥综合效应,以便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多面性和综合性。

3.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动向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在笔者看来,这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师生间探究互动的过程。这是因为在新课程标准那里,有一个理论前提那就是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坚持的一个重要的改革动向那就是一种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变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实行探究互动式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探究式,其实就是一种提问式改革,强调教师不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要给学生以问题激励、点拨、启发、引导,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在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互动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的民主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主张在两者互动性下实现“教学相长”,让师生在相互尊重、信任、配合、协调和促进的过程中为高中语文教学创设融洽的民主气氛,力图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开发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一种追求教学主体互动下的和谐性与探究式,将是今后高中语文教学适应新课标的重要对策。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原有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高考目标取向、模式单一、封闭式教学以及单向化的教师主导现象必将被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以及教学主体上的探究互动式改革所取代。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1.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语文自身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在目标追求上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发展到今天,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就是一种目标追求上的人文能力式改革动向。

一方面,是一种人文主义方向。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重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视“人”、关注“文化”,是一种彰显人文主义的教学活动。这样一来,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环节的高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是一种人文主义教学的实现。新课程本身就是人文主义的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高考,而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去表达思想感情并提升其人文情趣、审美情趣以及人生体验,使教学最终走向一种人文主义的机制感悟。因此,人文主义应该是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个重大改革动向。

另一方面,是一种能力式的目的改革。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感能力培养,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基本规范,具有应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具体方针也就必然要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好语文知识、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较强的现代文阅读、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较强的语感,具有一定的文字鉴赏能力,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具有自学语文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在其目的追求上将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考应试能力的训练,而是把学生智力、创造力开发放在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位置,重视学生语文知识传授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培养,力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语言文字学会思考,形素养,体会并内化为人文情趣,因而在其教学目标改革动向上必将是一种人文能力式的改革趋势。

2.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复合开放式改革动向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个性化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201-02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却存在着种种弊端,学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思维流畅性也得不到提高。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加强对高中作文教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尽管我国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在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高中作文教学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总体来讲,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重语言训练,轻思维培养。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接受的是语言训练,这种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使得学生文章写作成为新八股,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第二,教师影响学生的作文思路。很多老师自身在作文写作方面存在着问题,但是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使得学生写作初始便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第三,脱离创新偏重模式训练。由于作文在高考语文中占了大半个江山,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便会围绕作文开展一些模式化的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获得高分。但是这种脱离创新偏重模式的训练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第四,忽视评价的重要性,使学生无法得到个性化指导。教师对作文的指导过程主要分为讲解技法、指导练习、讲评修改三个步骤,但大多数的教师只注重前两个步骤,却忽视了“讲评修改”的重要性。

二、高中作文教学策略探析

1.协调语言与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高中作文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作文写作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为此,要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一定要从语言和思维方面入手,对词语、修辞、句式、意蕴等语文写作的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训练。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时,还应该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作文写作素材。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针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仿写,例如在学完《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仿写第一段。模仿只是起步,创新才是最终目的。老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训练学生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写作练习,提高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教学。高中老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以语文教材为主,注重多媒体使用的适度性和适宜性。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度指的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频率不能过高,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倦,进而对多媒体作文教学产生反感。多媒体的运用要适宜指的是多媒体运用度的问题,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要恰当、合理,合理运用多媒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提高作文水平。

3.高中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是存在着差异的,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努力做到针对不同学生的作文水平与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教学。从一定程度上讲,过于忽略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是导致作文教学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应该改变那种以老师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转变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差异性。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作文水平与能力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保证学生作文学习的顺利进行。

4.优化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个性化指导”。在高中作文写作过程中,评价是相当重要的,学生不可能写出完美无缺的文章,通过写作中的反复修正才能让文章更加完善。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评价过程,在评价阶段给学生有效的反馈,让学生明确自己作文的优缺点、需要改正和努力的地方。

三、总结

作文教学号称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考的不断改革,作文的比分有增无减,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作文教学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需要正确的方法引导和平时的丰富积累才能取得有效的提高。高中作文教学必须在语言和思维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为高考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高中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中老师作文教学水平以及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高中作文教研人员应该深入研究我国高中的作文教学现状,创新高中作文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郑淑清.高中校园文学活动与作文教学的九点结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09).

[2]刘正旭.浅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作文教学的整合[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02).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优化策略

 

现代社会的新思想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家长都逐渐重视起学生的学习。而高中作为学生的学习阶段,教师需在在这个时期里,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对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进行锻炼。 在高中教育中,高中语文能够很好地培养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并不是很重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这时候需要语文老师做好引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激发出来,并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师必须重视高中语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建立出一个高中的语文教学诊断标准体系,以此来考核语文老师的教学质量,保证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高中语文教学实况

无论是现在的高中学习中,还是以后在高考中,语文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 近些年来新课程在不断的推进,语文教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个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教师在教学时在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还是使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 很多学生遇到一些需要记忆的重要文章、经典诗词,都是在重复记忆,这样很难让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足够的兴趣,学生对于语文知识被动的记忆,尽管可以学习过程中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长期下去对学生的学习并不好,对未来的语文教育发展更没有益处。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学在方法和质量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各个地方在教育方面并不均衡,没有标准的教学诊断,使语文教学进入这样一个情况中。 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上怎样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合理高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掘出来,这是以后研究语文教学的重点方向。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一)建立课堂教学服务意识

高中语文课堂不断推进教学诊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逐渐将教学诊断融入进来。 在这其中,首先要语文教师先树立起教学服务的意识,对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考核诊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上出现的问题并做出改善,将教师应该有的教书育人服务意识树立起来,保证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成功实行。 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由很多要素之间的联系所组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课堂组织结构,课堂组织结构能够有效调节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二)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达到高中语文教学诊断的标准化目标,首先需要有能切实考核的一套标准,在考核的过程中能够将语文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找出来。 制订考核标准时,确保其具有科学性质、权威性质、适用性质、理想性质。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推进素质教育,在这个阶段里,应该对老师的专业素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做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将教师和学生的活力激发出来,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在这之前,首先需要制定出标准体系,并被所有教师所认同,然后达到教学诊断的标准化。对教师进行诊断,对课堂环节进行诊断,这样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正确评价。

 

(三)建立教学诊断

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占有很大比重,在进行课堂教学诊断时,不能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产生影响,最好可以一边完成教学任务,一边诊断教师的教学质量。 在教师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也是一种诊断的方法。建立出合理的机制,能够实施标准化的高中语文教学诊断。

 

(四)建立诊断监督

诊断教师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出科学正确的监督机制,再加上严格的监管,使教学诊断实行下去。 首先对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诊断进行监督,确保语文教学诊断实行,将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进行提升。 然后,监督教师教学诊断的结果,保证诊断结果没有问题,将其中虚假的部分挑出来。严格的监管机制能够将高中语文教学的诊断更加标准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能对学生未来的人文素养和学习习惯起决定性作用,诊断高中的语文教学,能显著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采用正确的方法,应对高中语文诊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使用有效的解决方法来解决,以确保高中语文课程的顺利推进。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使用诊断方法,将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提升高中语文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未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教师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尹达.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J].教学研究,2015,01:106-111.

[2]蒋明.科学开展课堂诊断有效促进教研教改[J].文理导航(上旬),2015,12:6.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诊断标准

高中语文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高中学生综合的语言文学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的整体教学水平,对课堂教学诊断提出新标准并进行新标准的具体实施,带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效果。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之后,原有形式的高中语文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挑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教师的职责范围还是学生的立场角度都有一些积极的转变。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在不断完善语文教师理论知识结构的同时,更要增强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整合力度及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的目的

教学诊断指的是以教师为诊断对象,对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及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诊断内容进行递进式的改善和发展。在新教学诊断标准的改革下,高中语文课堂面对很多挑战,然而不论怎样进行改革,提高每节语文课的上课效率是根本保障,是学校和老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够进一步构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帮助教师发现当前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课堂教学的弊端,进一步科学规范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规划,丰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达到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的目的,从而构建高效率、高水准的高中语文课堂。使高中语文课堂诊断标准化不仅能使高中语文教学任务完成度增大,还能让课堂知识传达得更广泛,提高语文课堂知识教学质量[1]。更替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对学生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很大成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的根本原则

在课堂教学诊断中,为了让教学诊断更深入、更分析透彻,对其诊断标准进行统一化的设置,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标准化,对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有非常重要且关键的塑造作用和推动作用。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步伐逐渐加快之后,新课标作为改革后的教学教材,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收获什么、发现什么、教导什么[2]。

在新形势下,对高中语文课堂实行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够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得到改进和完善,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对探索高中语文教育、构建科学的高中语文课堂及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从培养高中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和文学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说,从教学角度入手,实现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能全方面提升高中生的综合语文水平。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策略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诊断标准化前提。

课堂教学诊断标准化着力提高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主要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和综合教学素质,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态度,并且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轻松友好关系,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课堂讲解的高效率。首先,教师要让高中生体会到语文课程是难度适中、涉及面广泛、应用度强的一门学科,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并且抓住他们产生好奇心的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吸收知识。

(二)教师应完善语文教学观念,着重提高学生文学知识素养。

在实行全面教学诊断标准化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必要的诊断条件。在新课标的教学任务下,教师首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有不同于陈旧教学模式的新手段,现代高中生的思维逻辑性很强,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要范围广、有深度,至少要保持和学生思路的同步甚至更超前,才能保证教学的先行性,在进行教学诊断时会更符合标准化要求[3]。其次,教师要注重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慢慢引导,直接灌输概念化的知识很烦闷枯燥,也会降低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树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求解的观点,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填上教学诊断漏洞,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硬性传输的不足。

(三)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创新策略,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指的是为了自我实现的人,达到一种阶段时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而与所处状态具备同一性体验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对当前课堂内容进行情景再现,利用不同的讲解将学生带入关于语文的一片知识海洋中。在这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调动的状态下,使学生获得极丰富的高峰体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自我需求,同时达到自身水平的提升。从教学诊断标准化的角度出发,建立创新形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学习氛围和状态,让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谈论的话题,提高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作为文学与思想相结合的一门学科,更要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进行改良与升级,本文就是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诊断方式基础上,从增加语文教师的自身知识积累、实现教学诊断标准的科学制定与提升,并利用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与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互动、讨论、交流的教学策略,旨在不断完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体系,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质量,使高中语文教学体系成为标准化、高效化、可持续发展的诊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魏明芳.以有效的教带动高效的学――新课标高中语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12,12:97-98.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古诗词审美教学 教学方法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朵奇葩,以含蓄精练的语言、优美的形式、和谐的韵律和深沉炽热的感情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材料。古典诗词的教学,事实上也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需要。

古典诗词欣赏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语言形象为根据的感受和体验,其本质是挖掘有益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思想性情。诗词欣赏是一种具有认识性的活动,它必须通过理性的分析、综合和判断,才能达到认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欲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古诗词审美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前提。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活动,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进行审美活动,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1.注重导语设计的艺术性

在教学新课之前,科学引导对于培植学生的审美心境,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心境是审美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契机,古诗词审美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审美心境的培植,尽量让学生带着与诗词相应的情绪进入诗词的鉴赏和学习,设计一段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是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审美欲望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可以设计如下一段导语:“到过海边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涨潮和落潮现象。涨潮时,海水上涨,波浪滚滚,景色十分壮观,而观看潮汐最为著名的地方就是在杭州的钱塘江畔。我们对杭州并不陌生,那里有很多美丽传说、诗词、旅游景点,同学们知道哪些呢?(学生汇报预习活动成果)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著名词人柳永笔下的杭州。”

2.恰当运用教辅手段

“在审美心理学中把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合在一起,称为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主体通过对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如对事物的色彩、线条、声音、质地的感官印象,从而获得美感的过程。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像资料,恰当利用这些资料必定能使学生的感官得到有效的刺激,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审美欲望。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前,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优美清新的山水画,同时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山中秋景的幽静和空灵之美。这样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学生提供直接而鲜明的形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情绪,营造相应的课堂气氛。

二、反复吟咏,感受诗词音乐美

朗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解诗意、悟诗情,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老师却是为“读”而读,只是为了让语文课堂有读书声,只是把朗读作为诗词教学的一个环节来完成,杂乱无序地设计朗读教学,完全忽视了朗读教学应该注重“多形式、重实效”的原则。

在指导学生朗诵时,教师要注意两点。首先在学生朗诵前要介绍一些有关吟诵的基本常识,如一句中应该在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声音拖长,什么地方重读,以及语速、语调,等等。其次,在朗诵前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做初步的了解,诗的节奏与诗人的内在情绪要和谐一致。喜悦之情表现为明快轻松的节奏,悲凉之情表现为低沉缓慢的节奏。学生在初步把握诗歌内容及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以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古典诗词在表情达意时的咏叹意味,也才能进一步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感人力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首先要提醒学生注意要停顿的地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后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凄凉落寞的情绪,指导学生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孤独苍凉的情感和意境。

三、点拨揣摩,品味诗词遣词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大都具有概括凝练、含蓄生动的特点。所谓凝练,就是用尽量少的字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古人为把诗的语句炼得更加精炼传神、形象生动,可谓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如传世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正是诗人用语凝练、生动的典范。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揣摩作品的语言,认真体会古典诗词的遣词之美。如在教学杜甫的《旅夜抒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垂”、“涌”两字,“垂”字准确地描摹出夜空之上繁星闪烁,似乎近在眼前的景象;“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月光之满、月色之浓,月光似乎在随着大江一起涌动的情景。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对这两字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反复玩味诗人遣词炼字的艺术。

四、展开想象,领略诗词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的人、事、物、景的表现特征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体,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现出能够把人们引入进行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这一形神统一的整体形象以其丰富的蕴涵诱使欣赏者尽情探求那难以言传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意境之美是诗人思想、情感、趣味与环境、气氛、景物和谐一致、相互辉映的一种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特有的美学特征,鉴赏和教学古诗词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诗中的此情此景化为我情我景,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把握诗“眼”解诗情

诗“眼”指诗词中的关键词,为我们提示诗人的情感、揭示诗词的主旨。把握诗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美。

如的《沁园春・雪》,上阕诗眼为“望”,总领写景;下阕诗眼为“惜”,细数历朝历代英雄之缺憾,最后归结到“还看今朝”。抓住诗眼,便可以很好地理解由景入情,吟咏当今风流人物的感情。又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便写尽落寞之情,与前两句追忆往昔风光形成对比,写出诗人叹人生多蹇、哀世事沧桑之感。

2.以诗解诗拓诗意

学生在阅读现代文时,往往会借鉴以往的阅读感受来理解新的文章,古典诗词的教学亦然。

如教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送别不写人的背影远去,却写马的印迹,可用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帮助学生理解,物且不愿离去,人何以堪?

五、关于诗词教学与作文教学的联系

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无外关乎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听读为厚积,读写为薄发,无论什么文体的教学,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作文教学。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中遣词造句、锤炼语言的典范,所以,古诗词教学要与作文教学中词语的运用训练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生咬文嚼字,准确运用词语表情达意。

如教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我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改为“处处莺鸟栖暖树,家家燕子啄春泥”,让学生琢磨“几处”“谁家”与“处处”“家家”的区别,“早莺”“新燕”与“莺鸟”“燕子”的不同,“栖”与“争”情势的舒缓紧张。通过对词语的揣摩,学生明白了“几处”“谁家”“早莺”“新燕”言其早、新、少,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征,懂得了准确地运用词语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描绘初春草色,以“浅”字修饰,“没”字以动态写静景;同为写早春景色,《早春呈张十八员外郎》中,韩愈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言远近观感,写出小草刚刚探出头的情态。两位诗人虽用词不同,但都极尽语言之能事,表现出早春时节小草生意盎然的情态,颂叹早春景致。

篇8

一、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摘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以,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实现自己最大价值。马斯洛曾精辟地指出:“教育如果能帮助个人发挥潜力、自我实现,那就是‘好的’”。(摘自《马斯洛教育观》)语文课程新标准是一种全新地理念,是对传统教育地一次洗礼,使教师、学生都从书海中“释放”出来,找回了自我,是一种快乐学习。

1.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在备课、上课、评价时都要全面关注学生。尤其是“待进生”,老师地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能鼓起他(她)学习的勇气。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老师要找到他们地闪光点,多加鼓励,这种赏识的眼光不仅表达了对学生的尊重、信任,而且还表达了教师的期望。关注学习过程打破了以往教育中的不良循环,是学习良性循环的开始;关注学习过程,就是要优化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得到优化,自然就优化了学习结果,也使学生在您的关注中健康、愉快地成长。

2.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空间。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当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该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发展,是老师所无法代替的,是主动积极的,所以应成为“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要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

我校的部分老师也在做这样的探索,他们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老师充当“大学生”,对要授课的重点,以质疑的方式提出。尽管,这只是一种尝试,仍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但我认为将教师角色由传统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这是值得提倡的。这种角色的变化,使得学生和教师都能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因为面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丰富了,课堂对教师的关注也大大转移了,学生得到最大的关注,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没有压力的享受。

3.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新课程倡导应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我在授课当中,常常让学生分组讨论,强调“组”的意识。如:我在讲授《我与地坛》一文时,我就有意识让学生分组完成史铁生的情感转变,对个别难点采取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效果很好。

4.注重教学思路的创新。几年来,“八字教学法”“三主四式导读法”“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课堂教学六步法”等教学模式,运用较为广泛。但在课改大潮中,这些模式受到或多或少的质疑?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到底是人还是知识?创新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这在教育观念上和理论上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论模式进行反省和检讨。以往我们的教师观察学生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对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和结果的内在因素很少作科学性的研究。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从人本性出发认真地研究我们的受教育者,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得到完全的人的教育,使人性本身得到健康的发展,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得到学习的快乐。要想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笔者以为就是要尽可能肯定学生的观点,要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一些偏激的观点,要积极的引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