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5:10: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陇南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陇南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陇南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陇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陇南工作几个月来,陇南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陇南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陇南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陇南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陇南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陇南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陇南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陇南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陇南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陇南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建设生态陇南、和谐陇南、富庶陇南,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陇南,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陇南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陇南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陇南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陇南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陇南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陇南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陇南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陇南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康县、成县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武都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陇南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文县李子坝模式,康县宋沟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模式,两当县杨店乡豆坪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陇南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陇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陇南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宕昌县沙湾以下到武都区、文县、康县)、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徽县、成县、两当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西和、礼县、宕昌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1发展现状
1.1特色产业成效显著
瓜州县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发展了枸杞、蜜瓜、特色林果、设施种植和草食畜五大特色产业。全县建成设施农业面积累计达到1.81万亩,发展以蜜瓜、枸杞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面积55.9万亩,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逐渐形成优质蜜瓜、枸杞、果蔬和牛羊肉等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布局和生产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1.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瓜州县通过内部扶持培育、外部招商引资的方式围绕蜜瓜、枸杞、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支持、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现有农产品种植及加工企业达到4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1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专业合作示范社80家。建成高新农业产业园6个,戈壁农业产业园15个。农产品加工方式更加多元化,加工体系不断完善,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1.3产品品牌化效应逐渐凸显
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多元化参与的方式不断丰富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瓜州蜜瓜”、“瓜州”棉花、“瓜州枸杞”、“锁阳城”牛羊肉等瓜州地方农产品都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其中“瓜州蜜瓜”、“瓜州枸杞”等优质农产品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借助中国瓜州蜜瓜枸杞展销会将蜜瓜、枸杞等品牌重点推介,有效提升了瓜州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2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瓜州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受到资源条件、产业链建设、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2.1生产管理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瓜州县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比较粗放,有不少农民还存在“广种薄收、以量保收”的生产观念,有一定的依赖思想,现代农业科技和精细化生产技术的覆盖面还较小,造成农业特色产业的效益提升速度较慢。
2.2产业联系松散
虽然瓜州县农业龙头企业数量有一定的增加,但是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小、散、差”的情况。对内带动能力较弱,企业与产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联系不紧密,农业生产、产品加工与商品销售环节脱节现象严重,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3市场体系建设滞后
瓜州县现有的农产品市场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简陋、辐射范围有限的问题。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全县内并没有负责收集、分析和市场信息的组织机构,农业和农产品信息分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既影响了生产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产品的市场开拓,从而难以产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3对策与建议
3.1提高生产管理标准化程度
围绕特色农业生产和管理,制定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借助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加大农民、技术员和管理者的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生产者、管理者能力水平,认真落实技术操作规程,避免违规操作。同时要加强示范点建设,发挥好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强化农业科技落实。另外,要借助中国农科院所设立的“西部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的作用,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企业的技术交流,完善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保障。
3.2发展龙头企提升产业化水平
围绕重点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的有机结合,重点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强化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系,加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农民大户,购销经纪人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储存、运销活动,真正将农户与企业,与市场联系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市场化发展。
3.3大力推动品牌化经营
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在做大做强已经注册的“蜜瓜之乡”、“锁阳之乡”品牌的同时,加强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工作,形成一批具有瓜州地方特色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知名度,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另外,要发挥好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农产品交易推介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目前,我县现有柠檬基地乡镇__*个,__*余个基地村,柠檬定植面积__*万亩,年产量达__*万吨,优质果__*万吨以上,其中:柠檬出口基地备案面积__*万余亩,可产出口优质果__*万吨以上。果农鲜果销售收入__*亿元,总产值__*亿元。近年来,我县在发展柠檬产业方面取得了总结了一些经验,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政策支撑,强化行政推动力
一是搭建行政推动平台。配备柠檬专职副县长,按正科级事业机构设立了全国唯一的柠檬产业局,35个柠檬基地乡镇配备柠檬专职副乡镇长,增设2-3个事业岗位,确保了柠檬产业有人专抓、有人专管。二是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制定《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柠檬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柠檬产业三百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市场拓展、科技研发、文化助推等方面落实具体有效的支持政策。从开始建立柠檬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随财力增长逐年增加。目前县财政累计直接投入柠檬产业近3000万元。三是集成投放涉农项目。坚持政策向产业集中、项目向基地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思路,整合涉农项目集中投向柠檬产业。目前,共整合投放项目资金6亿元,粘合社会资金近3.5亿元。
二、突出规划支撑,强化项目聚合力
一是抓好发展性规划生成项目。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和独有的比较优势、初具的后发优势,提出建设中国柠檬之都的战略定位,制定实施基地拓展、龙头带动、品牌建设、科技提升、文化助推五大工程的发展性规划,着力构建全国柠檬种植、加工、营销、研发、文化五大中心。围绕这一发展性规划,催生了《安岳柠檬精深加工研究》、安岳柠檬商品化处理及物流系统、安岳柠檬文化博物馆等重大项目。二是完善布局性规划引进项目。对柠檬产业实施产业化、区域化布局,相继推出2平方公里安岳?中国柠檬产业园、万亩魅力柠海示范园等产业项目,并采取招商引资方式和业主开发模式引进产业发展主体。成功引进四川华通公司投资建设和入驻柠檬产业园,禹王、三友等一大批柠檬精深加工、冷藏储藏、商品化处理企业相继入驻,推动柠檬产业集聚发展。三是优化结构性规划争取项目。根据地形地貌和柠檬宜种区域,按照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柠檬种植面积100万亩,为安岳柠檬争取成为全国柠檬产业发展核心区和全国柠檬苗木繁育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三、突出龙头支撑,强化主体带动力
一是引进业主、培育大户拓基地。坚持市场引业主、业主拓基地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土地依法合理流转为切入点,引进业主、培育大户种植柠檬,促进了柠檬产业集中成片开发、产业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业主、大户400余户,种植柠檬8万余亩。二是培育加工龙头延链条。依托安岳?中国柠檬产业园,引进培育柠檬精深加工企业17户,年加工鲜果5万吨以上,形成柠檬烯胶囊、柠檬油、柠檬酒、柠檬化妆品等10多类30多个品种的多层次加工格局。四川华通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柠檬加工企业。三是培育专合组织强带动。围绕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发挥专合组织的利益联结作用,在全省率先组建起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新世纪柠檬专业合作社,扩面推广金大地柠檬合作社四六分账二次返利联结机制,带动全县建立柠檬专业合作社126个,幅射带动农民10万余人,形成了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突出市场支撑,强化品牌影响力
一是搭建柠檬交易平台。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实施品牌宣传。相继举办第六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和三届中国柠檬节,多次组织中国?安岳柠檬商务洽谈会、中国柠檬之都战略研讨会,积极参加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广州农产品交易会、西博会等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围绕全国柠檬交易批发市场建设,优化县乡柠檬交易网点布局,基本构建起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培育柠檬营销队伍,现有自营出口企业9家,现有3200多名专业营销人员活跃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并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长期设立销售网点,柠檬鲜果远销中东、东欧、东亚十
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拓展柠檬销售市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通安岳柠檬信息网,积极对接国际国内柠檬生产经营情况及消费习惯,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目前,安岳柠檬已占据东南、西南各大中城市消费市场,进入德国、加拿大、俄罗斯、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叙利亚、阿联酋等10多个国家。三是创响安岳柠檬品牌。成功注册安岳柠檬证明商标,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论证,先后获得泰国国际水果博览会金奖、全国柑橘品种结构调整推荐品种、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十佳区域农产品、四川名牌产品等殊荣。五、突出科技支撑,强化产业竞争力
一是建立科技攻关体系。组建以县乡柠檬技术员为技术骨干的科技攻关小组,依托西南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中国食品研究院、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的技术优势,立题研究30余项,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4项,《柠檬种植质量管理规范研究》课题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二是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成立安岳柠檬科学研究所,建立全国唯一的柠檬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体系,定期定点调查与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对柠檬主要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测报的准确率达95%以上。同时,建立专题会商、定期普查、动态报告、入境检疫申报等制度,做实柠檬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三是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农业厅合作,编制了以安岳柠檬为代表的部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柠檬》和四川省地方标准《四川省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柠檬》,编制的国家标准《柠檬》,已成功获得国家标委立项。同时,建成全国唯一的柠檬检测中心,研究制定农药等有害物残留检验检测技术规程,全县柠檬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全县15万亩柠檬基地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获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授牌成为全国柠檬研发中心。
六、突出文化助推,强化产业发展氛围
关键词:特色产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调研
中图分类号:F276.2 文献识别码:A
1 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简介
汕头市澄海区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8月,是由莲华镇7名食用菌专业生产农民发起成立,由成员共同出资65万元元注册,是汕头市第一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是澄海区第一家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全区特色产业合作社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该社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带动促进本地区食用菌产业进一步发展、实现共同致富为宗旨。合作社集食用菌生产、菌种繁育、栽培示范和使用技术培训于一体,为成员提供菌种及代购所需的生产资料;统一销售成员生产的食用菌产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传播全方位服务。现属下有7个食用菌场,生产基地10hm2,常年产量达到1500t,年产值近2000万元,现有农民成员50多户,带动农民150多户。合作社成立以来为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被广东省农业厅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
2 合作社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2.1 发挥技术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
合作社通过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成员及当地食用菌培育户提供标准优质菌包,提高市场竞争力。合作社成立以前,莲华镇的绣珍菇生产户菌包多为自己制作、自己使用,但由于技术不足,菌包制作成功率不足50%,生产出来的菌包质量较一般,生产效益不理想,市场竞争力低下。合作社成立之后依靠着过硬的技术和齐全的生产设备进行菌包规范化生产制作,且菌包质量较高,产量大幅度提高。菌包制作成功率和菌包出菇量的上升大大的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 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成员生产技术
注重对成员和当地农民的培育技术推广,经常为合作社成员及当地农户提供食用菌的技术咨询和免费培训,为成员及农户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合作社编写了《食用菌实用栽培手册》、《双孢菇标准化生产规程》等技术手册,分发给社员,使之有章可循。在关键技术生产环节,组织业务能手召开现场培训会,当场演示,直观学习,示范带动。合作社每年举行不同形式的培训班10余期,印发培训简易材料1.8万余份,每年培训社会和周边乡镇农民1200余人次,接受技术咨询800多人次。通过技术培训,使每个社员至少掌握2个品种以上的食用菌栽培技术。
2.3 进行营销品牌宣传,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立联户联销机制,在合作社与农户间建立“龙头”与农户间稳定的产供销合作关系。合作社与农户间的产品形成合力,统一销售,共同进退,通力合作闯市场,为解决食用菌销售问题,合作社先后在集贸市场和周边县市建立的销售网点,并积极利用网络信息产品信息,进行网络营销推广,与各大食用菌销售商和商加强联系,邀请经销商到合作社考察收购,打通了销售渠道。
2.4 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相关栽培试验
注重做好食用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改良、示范和推广,解决了以前莲华镇食用菌品种单一,菌种退化,生产技术低下,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等存在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如:进行菌包冷刺激处理、低海拔平原地区灵芝引进试验、栽培料试验、水葫芦栽培食用菌试验、推广菇棚棚顶喷雾降温技术等,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2.5 开展规模生产,创建产业园区
引导社员开展规模生产,提高莲华镇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和档次,抓住当地政府提出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契机,在上级农业部门的重视指导下,着手规划了汕头市莲华食用菌产业园区。园区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在食用菌产销和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上有大幅度提高。同时,以园区为龙头和载体,联结农户开展产业化经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食用菌生产。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食用菌培育属高投入的设施农业,投入的不足成为制约本地区生产规模发展的瓶颈,较高的门槛也使部分有志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农民对此望而却步;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成员之间各自为政,合作模式较为松散。
建议合作社通过向成员及生产户提供信用担保,帮助成员及生产户向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融资,进一步解决发展过程中资金缺乏问题;同时,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规范运作模式,加强成员之间的横向交流,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竞争力。
4 结语
近年来,合作社发展劲头十足,以技术服务为主,进一步向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在技术、信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从业人员数量翻了数翻,销售额也节节攀升,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铸就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成为粤东食用菌业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 黄雅琴.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 促进农场经济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7):255-257.
[2] 郑寿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76-377.
[3] 汕头市澄海区莲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经营状况分析报告[R].
关键词 河北省 特色农业 “一村一品”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1特色产业开发的理论分析与“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运动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大分县。“一村一品”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品牌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乡、镇、市)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大分县通过深入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确立多项特色农产品并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成为振兴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典范。
2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与"一村一品"的典型案例
河北是我国重要粮棉产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河北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近年来,河北以特色产业为着力点,重点发展蔬菜、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芦笋等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产品。许多县市的特色产业已经开始走向集群化、规模化,如大名的面粉、花生、香油产业,张家口的奶业、满城草莓、平泉小蘑菇等。
2.1满城―小草莓,大亮点
满城县是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县,常年草莓占地面积达6万余亩。经过多年发展,满城县草莓生产技术不断完善,产业化链条不断延伸,产品远销京津、内蒙古、山西、东北等地。仅草莓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70元,已形成立县富民的支柱产业。2009年,满城县被确定为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在草莓标准园内率先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2.2平泉―小蘑菇,大产业
平泉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区农业县。食用菌已成为平泉立县富民的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其生产基地已覆盖全县91个乡镇,200个行政村,菇农达到4万多户。为不断加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平泉县制订了“创两个知名,建三个中心”的目标,即把食用菌产业打造成全国知名产业,把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打造成全国知名市场,把平泉培育成为周边及华北地区食用菌菌种的供应中心、原辅料和产品的集散中心、人才技术的输出中心。目前食用菌龙头企业发展到 203家,年收储加工能力达8万吨。平泉已成为全国四大食用菌产地之一,被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食用菌之乡"的称号。
3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
(1)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河北省大部分县域技术水平落后,特色产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从事的是农产品的种植生产,缺少产品的深加工,附加值普遍较低。
(2)特色产业发展缺少全局统筹。河北省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历史长短不一,有的早在改革开放后就进行了推广、发展,而有的只有两三年时间。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不一,且产业发展的模式、重心和创新类型等也不尽相同。通过调研发现,县域内的特色产业发展主要靠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也正因此,特色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受到了较大的制约,急需政府的规划、引导。
(3)特色产业的服务、培训体系不健全。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县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无法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培训,无法引导经营的多元化发展,影响着特色产业成果的推广。
4河北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开展 “一村一品”的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制定发展规划,对农业产业化开展及经营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改变农民自发进行,产业过于分散,缺少组织性的现状。
其次,应划拨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员、农民培训体系,健全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对县(市)科技局及科技员的培训,打造一支乡土专业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直接服务农户的能力。目前试点县(市)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力量研究本地的农业产业化难题的问题。外部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走,本地工作又马上陷入“瘫痪”,造成特色产业无法持续发展。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扎根本地、了解本地产业特征、熟通本地习俗的“田秀才”、“土专家”。农业特色产业化需要依靠本地专业人才与农民相互配合提升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能力。
最后,积极推动“一村一品”的发展。“一村一品”经济以地域范围确定区域主导产品。“一村一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资源优势、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从生产主体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的水平、文化素质;从生产对象的角度来讲,主要是提高产品的产业化水平、有机化水平,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从生产环境的角度来讲,主要是完善产品的人性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据“一村一品”的理念,鼓励多种农业特色经营,例如农村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的等农业经济新形式,创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形式。
本文系河北省委讲师团系统2014年度课题“河北省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与‘一村一品’”结项论文,课题编号201422。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陇南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陇南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陇南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陇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陇南工作几个月来,陇南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陇南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陇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陇南是甘肃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陇南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陇南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陇南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陇南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陇南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陇南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陇南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陇南科学发展,建设生态陇南、和谐陇南、富庶陇南,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陇南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陇南,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陇南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陇南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陇南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陇南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陇南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陇南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陇南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陇南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康县、成县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武都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陇南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丘陵盆地地区、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文县李子坝模式,康县宋沟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模式,两当县杨店乡豆坪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陇南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陇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杨陵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北京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陇南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宕昌县沙湾以下到武都区、文县、康县)、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徽县、成县、两当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西和、礼县、宕昌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严波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
1.1台湾特色农业产业化是立足于因地制宜的产物
台湾的耕地面积有限,仅占总土地面积的25%,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水果和甘蔗等。台湾的农业经营也属小农经营,农户占有耕地面积不到1hm2。在此大背景下,各地立足于当地优势,依托台湾地区农业科技成果丰富等资源而发展起来的。比如,苗栗大湖草莓产业,不仅有大棚生产草莓基地,也有露地草莓,供游人体验采收的乐趣,不仅有草莓饮食文化,更有草莓酒等新的加工业产品,和草莓观光等新兴创意服务业。台南的莲荷休闲园,更是将莲花的观赏业与莲花的饮食业相结合,创意之新,独树一帜。
1.2台湾特色农业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的
台湾的现代农业建设成就斐然。无论是种植或养殖业,都运用了现代农业最新的科技成果。从田间地头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蔬菜与花卉等生产大多采取了钢架大棚式的生产,设施硬件坚固,软件齐全,生产的每个环节,运用了自动化生产,即使是普通农家的蔬菜生产,也都采用了工厂化生产模式。从农业生产者来看,其素质之高令人惊叹,不仅掌握了较高的科技知识,而且将每个农产品做成产业,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无论是花卉市场,还是阿里山生力茶厂,无论是菌菇厂和水草休闲农场,都是有良好设施的生产基地,注入了良好的生产要素,在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品种繁多的加工产品,还将观光与服务等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功能的农业特色产业。在经营模式上,依靠农会的展示展销,瞄准了国际市场和大陆的观光市场。
1.3台湾的农会制度是发展台湾特色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基础
台湾的农会制度健全,在日本占据的时代,农会制度就有所发展,现在更是服务健全,各乡镇农会是独立经营的法人单位。农会发展农业生产,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的服务,投入一定场所,为农民生产的产品进行加工与展示展销,打造永不落幕的农展会。农民所得资金可存入农会的金融服务所,农会也可将资金以低息贷给发展产业的农民,用于发展生产。如池上乡农会利用当地的独特气候与土壤资源,发展优势稻米产业,建立稻米加工厂和仓库,为农民提供稻米加工和储藏,还可为台湾省代为存储,省给予一定的存粮补贴。农会也拥有自己的稻米品质检测设备,可对农民生产的稻米依照品质进行分级收购,确保优质优价。乡农会还利用秸秆和生产稻米的传统农机具,发展农耕文化观光。
1.4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发展台湾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体系保障
台湾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法律法规完善,农产品安全标准齐全;二是管理部门职责明确,检测体系健全;三是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对使用安全蔬果标志规定很严;四是严格实行农产品追溯和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检测后方能进场,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得入市。产品检测发现质量问题,很容易追溯到该批产品的生产者;五是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程度高,追求质量已成为台湾农民的基本理念。
2台湾特色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台湾农业的发展虽然特色鲜明,但也面临着整体经济衰退及加入WTO受市场开放冲击的影响;小农经营模式缺乏大规模经营效益,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等问题;农地政策不合理造成农地凌乱分割,社会权贵买便宜农地盖别墅等不合理现象,使农地受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农业资源调整困难。
3台湾特色农业产业化对河南省农业发展的启示
3.1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在特色农业产业上的应用步伐
河南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探索新农村建设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逐步提高,达到52%,良种培育、化肥应用、植保防控、农业安全管理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各项技术的发展仍是在传统技术方法上的突破,电子信息与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仍很少,与台湾的精致农业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农业科技贡献率也远远低于台湾的72%。农科教没有有效的结合机制,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率较低,而台湾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大多是最新的科技成果转化而成的。今后要着重研究农科教资源结合的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将农业高科技运用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形成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链条,不断增加农业产值和附加值,使农业摆脱“弱势”和低产值的困境,使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从而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提高特色农业产业化科技水平。
3.2加强特色农业规划,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更加紧密结合
近年来,河南省的特色农业发展有所加快,果菜茶渔稳步发展,但缺少规划,产业规模和特色产业都不明显,各地发展也参差不齐。比如虽有相当数量的休闲农业园区,但农业特色不明显,大多是以“农家乐”餐饮服务业的形式出现,农业部门参与性不强,类似山东寿光蔬菜科技博览园的成功案例还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特色农业的规划,无论是一乡一业或一村一品。各级政府不仅要打造一种概念,更是要作出专业性的规划,将农业要素有机融合于特色产业中。在发展休闲农业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加强与旅游业相结合。以观光农业促进特色旅游,以特色旅游带动观光农业的发展。
3.3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探索农民协会制度
目前河南省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3.4万多个,但真正经营良好,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不到1/3,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仍属于初创阶段,在运行上仍不能做到统购统销,更无资金合作的支持,没有产业发展的金融基础,对农民生产发展也作用有限。这一点,与台湾的农会制度相比,我们的差距很大。今后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资采购经营。完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结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推动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实体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民协会制度。国家要加大投入,为农民协会的加工与展示展销建立一定的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农民资金合作,为“三农”工作提供综合的服务平台。
3.4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为特色农业产业化提供有力保障
河南省可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基础,通过工业减排、大气及土壤质量优化、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的实施有效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全监控,确保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实行基地准出、市场准入、不合格农产品销毁等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树立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形象,扩大其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生产经营知识,使其变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
3.5加强豫台合作,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
1.区域集聚化布局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化。湖南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配置比较不合理,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分工的水平非常低,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趋同化对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均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2.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缺乏优势,区域资源未形成特色。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相当丰富,其中粮食、生猪、棉花、油料、茶叶、柑橘等农产品的产量都在全国位列前茅,但趋同化降低了农业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发挥不出各个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比如的生产,数中低档的最多,而优质太少,2011年湖南优质早稻面积仅占早稻面积30%,导致粮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乏力,不仅制约着湖南的农产品的区际和国际流动性及其市场规模扩展,而且限制了湖南农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没能让具有适合种植水稻资源优势的地区形成以水稻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从而制约特色农业有效性的发挥。
3.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获得是要依赖于拥有一定规模专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系列化精细加工包装线和现代化营销网络的大型加工集团。湖南农业的趋同化由于各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放大了市场波动产生的影响,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湘西、湘南和湘北的产橘大县中几乎是每家都在种橘,使得橘产经营非常的分散,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品种改良、新技术改造、产后处理一系列配套问题都致使无法大规模进行,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县的品种单一、产期集中、品质不高、产销不畅,产橘大省却是无法发展成为产橘强省。
二、集体经济二次飞跃背景下湖南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与思路
(一)确定集体经济二次飞跃背景下湖南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
湖南省大部分农作物生产不具有规模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很明显小麦、花生、玉米、薯类、甘蔗和水果是湖南省的劣势农产品,湖南省在稻谷、油料、麻类、烟叶的生产上规模优势指数非常明显,是湖南省的优势农产品,尤其是麻类和稻谷。而茶叶的规模优势不是很明显,也没有发挥出来茶叶在湖南省的优势。因此,湖南要更好发挥出“发挥优势、效益优先”农业发展战略思路,就必须调整和优化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布局的战略突破口,充分去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业的优势产区的集中化,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和产业带,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上下游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棉粮油麻、肉奶水产、烟草、果蔬茶等产业链,以优质水稻、油菜、柑橘、茶叶、特色蔬菜、家禽、中药、特色水产、苎麻、旅游观光等10项为重点大特色农业的产业区域集聚化布局。
(二)借鉴国内外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特色农业的区域集聚化生产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美国农业经过近两个多世纪发展,农业通过产业的区域集聚化分工进行资源的整合,使得结构与农业布局逐步合理化,以利益最大为追逐目标,合理地去结合各种要素,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高效的、高品质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合理农产品生产体系。比如特色玉米典型的有艾奥瓦和伊利诺伊,佛罗里达州具有特色的柑橘、橙子和花卉;堪萨斯的小麦;爱达华的马铃薯以及威斯康星的奶酪等等。同样国内的山东寿光凭借良好的区位,市场、技术创新及政府支持等条件,以蔬菜产业为龙头,带动了良种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蔬菜为特色品牌吸聚的很长的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并不断发展壮大。寿光蔬菜出口额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寿光特色农业蔬菜品牌吸聚形成产业链的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是通过产业转移进行调整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专业化和区域集聚化生产;二是利用了品牌效应吸聚其他上下游的产业进行集聚,以蔬菜产业为龙头品牌,吸聚了良种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等多个下游产业的发展,也活跃了上游的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市场。经过多年的转移发展,寿光已经形成了以蔬菜为特色品牌吸聚的很长的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并不断发展壮大。
(三)区域集聚化生产是湖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