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常见的营销模式8篇

时间:2023-09-26 15:10: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常见的营销模式,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常见的营销模式

篇1

关键词:国际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国际市场营销学作为国际经贸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以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而成的实践性课程。但在国际市场营销学以往的教学环节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学生虽有一定的国际市场营销理论基础,但缺乏从事国际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组织协调等实际操作能力,往往难以适应社会对国际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努力提升人才综合素质,这就使得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一、国际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1.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的自身性质要求进行实践教学

国际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性学科,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开展跨国营销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内容,学科本身侧重于应用。这一研究内容说明国际市场营销学与国际市场的实际情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市场的实际情况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国际化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国际市场营销成为不可抵挡的潮流和趋势,并形成了先进的营销理念,多样的营销形式,灵活的营销技巧。这些变化无疑丰富了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内容。

但对于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而言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策划、营销组织协调等实际操作能力。因而,要深化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以实践教学为重要途径,切实落实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当前市场人才需求迫使要求开展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虽然入世之后我国开展国际营销业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对国际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较多,但对于需求人才的规格却在不断提升。主要表现在国际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门槛不断升高,从以往的只要取得国际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的文凭就可以获得就业机会,到目前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除了考察择业者所具备的国际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外,更加重视择业者国际市场营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离不开社会的实际需要,教学目标更无法脱离于市场需求。因而,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也要尊重教育规律,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教学为突破口,实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的目标。

3.未来人才发展趋势需要强化实践教学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尽早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保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人才发展趋势看,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最终趋势。所谓创新型人才,既要掌握深厚而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具备所从事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全面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从事创新研究的必要条件。

国家发展以人才为核心,而人才发展又以教育为基础。为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命,国际市场营销的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能够提出一种新的思想、新的主张,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是要具备一种创新型的实践能力。国际市场营销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也必须依靠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因而,必须强化实践教学。

二、国际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观念淡薄

目前,各高校管理者在教育观念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片面的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教师及学生理论水平高低来体现。因而,不重视、不提倡、不鼓励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另外,实践教学的开展难度要比理论教学大,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还需要有专业教师的组织,甚至要协调校外的相关实习实践单位。教学组织者教师为了减少麻烦避重就轻,不搞实践教学或将实践课安排在课程快结束时,造成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相脱节,达不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最后,学生自身不重视实践教学。由于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实践教学忽视,学生对实践教学更加冷漠。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较差,实践参与程度不高,即便参与也存在着应付了事的心理。不能深入理解实践的意义,无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起到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特别是国际市场营销学这类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在教学管理者忽视、教学组织者逃避,学生无兴趣的情况下实践教学被严重禁锢。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缺乏

国际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在变化多端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开展营销实践的人才。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提高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师资水平。要求任课教师了解国际市场发展态势,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娴熟的营销技巧。因而,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实效。但在高校的师资力量中,大多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师都是取得专业学位和教师资格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虽然都有较好的理论素养,但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自身动手能力不强,不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另外,一些学校虽然充实了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但大多都是专职的实验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实验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且本身并不具备国际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知识,在指导实验过程中仅起简单的辅助作用。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校缺乏的是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双师型”教师。这也使得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3.实践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在各高校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中除了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以外,也在尝试开展实践教学。普遍采用课堂案例教学和实验室、实训两种教学方式。但这两种教学方式也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效果也不够理想。课堂案例教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对于学生分析能力、解决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帮助不大。实验室、实训方式由于受各院校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大,在资金投入、设备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普遍存在着投入资金有限,设备更新慢,硬件条件无法满足国际市场营销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实验室实训的作用发挥有限。

另外,实验教学考核不到位是导致实践教学模式陈旧的另一个原因。大部分高校的国际市场营销学都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成绩考核上只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实践环节不加考核或考核比例不大且实践的考试内容较随意,创新性不足,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导致学生营销实践能力得不到根本的提高。

三、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1.更新实践教学观念

为深化《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首要在于更新高校实践教学观念。在教学管理者层面、教学组织者层面和学生中间都要重视、提倡、鼓励实践教学,从而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调整学时分配。加大实践教学学时,制定实践教学要求。适当压缩理论课时的比例,提高实践学时,特别是对于《国际市场营销学》这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比例应进一步达到50%。二是提供实践保障。学校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在给予资金的扶持的同时,满足实践教学对设施设备的要求。同时还要在政策上向实践教学倾斜,提倡和鼓励教师尝试实践教学,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意识。三是监督实践教学开展。一方面,通过设立实践教学监管部门或指定实践教学开展规章,在制度侧面规范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常态化,监督教师按时合理开展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在学分上进行改革,提高实践学分的比例,加大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引导学生重视实践环节,督促学生参加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教师水平的提升。要想更好的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必须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为了更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必须不断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首先,应立足于现有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师实践素质的提高,对教师进行实践方面的再培养。鼓励普通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使教师具备宽广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能够把行业知识及职业能力融合于实际的实践教学。

其次,还可以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特别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不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更好的开展实践教学。在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上,还可以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社会的科研项目,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专业教师通过参加营销论坛、营销会议、等形式参与企业的营销实践,积极探索专业实践,提高现有教师的实战能力。

最后,除了提升现有国际市场营销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外,学校还可以引进具有丰富国际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来校任教,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或者通过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方式,聘请企业营销精英定期在专业教师和学生中开展营销讲座,使专业教师和学生了解国际市场营销现实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探索营销实践的热情,激发学生参与营销实践的兴趣,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3.革新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教学的方法论对策系统。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是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两大基础三大方法”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来看,就是以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为两大基础,综合运用情景模拟实践教学法、竞赛认证实践教学法、现场体验实践教学法三大方法开展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要阵地,承担了实践教学的大部分任务,是实践教学的主要抓手。更好的利用校内实践,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高校校内实践可采用的形式多样,课堂模拟实验、实验室项目实训、营销专家讲座、营销技能竞赛、专项认证训练等形式。在多样化的校内实验形式中,具体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竞争认证教学法,激励学生的参与创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学生对课程知识认知,构建学生营销专业思维,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篇2

    一、顾客满意的相关理论

    1.顾客需要满足程度模型美国学者Westbrook和Reilly于1993年提出了“顾客需要满足程度模型”。他们认为顾客满意感是顾客的消费经历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喜悦的心理状态。产品和服务的实绩越能满足顾客的需要,顾客就越满意;越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顾客就越不满意。2.顾客满意指数模型(CSI)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是1989年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质量研究中心Anderson和Fornell博士总结满意理论研究的成果,提出了由顾客期望、购买后的感知、购买的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组成的一个计量经济学逻辑模型,具体模型构建(图略)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构建

    1.研究假设H1: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服务期望的实现程度对其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H2:学生专业实践教学服务需要的满足程度对其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H3: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服务价值的感知对其满意度有正向影响。H4: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服务质量的感知对其满意度有正向影响。H5: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服务质量的感知用五个指标来衡量。一是专业实践教学资料库服务,二是专业实践教学团队服务,三是校内实验,四是校外实习基地,五是专业实践教学实施与保障措施。2.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根据前述五个假设条件,“顾客需要满足程度模型”和“顾客满意指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服务的特点,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具体模型(图略)。该模型的逻辑框架可以解释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满意度是由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的消费经历中产生的对服务质量和价值的感知,并将这种感受同消费前的期望值和自身需要进行比较而得到的感受和体验所决定的;如果学生满意度低就会产生抱怨,而学生满意度高就会提高学生的忠诚度;同时,如果重视并妥善处理学生投诉,化解学生抱怨,同样可以提高学生忠诚度。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受专业实践教学资料库服务、专业实践教学团队服务、校内实验、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实践教学实施与保障措施五方面因素影响。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1.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指标体系的构成分为四个层次。将学生满意度模型中的七个变量转化为考察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7个二级指标,本着逐级细化的原则进行了下级指标的设置,具体体系分级(图略)。在设置第四级指标时,由于有些因素会对学生满意度产生影响,但学校在较长时间内无条件或无能力采取行动加以改进,如学校地理位置、周边环境等因素。因此,未将这类因素列入指标体系中。

    四、模型及指标体系的统计检验

    1.问卷调查概述2011年2月,笔者对教育部一直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74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5%。问卷设计采用了5级顺序量表Likert量表进行研究。2.相关性分析为了验证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感知、期望、需求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用PASWSTATISTICS18.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这五项指标之间的相关度系数(表略)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在显着性水平为0.01的情况下,发现各成正相关关系,证实了关于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服务价值感知、质量感受、学生期望差距和需求满足程度影响学生满意度的假设。同时,服务价值感知与学生期望和需求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验证了假设H1—H4。3.可靠性分析用Cronbachα可靠性分析法进行专项指标可靠性分析,使用PASWSTATISTIC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一般认为a在0.7以上指标的可靠性较高。表中结果验证了假设H5。4.合理性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检验每项测评指标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使用PASWSTATISTICS18.0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根据测评指标的共同度检验每项测评指标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共同度越大,表示该指标对公因子的共同依赖程度越大,也就是说用这些公因子来解释该测评指标就越有效。一般地,当共同度大于0.4时,公因子就可以较好地解释测评指标,分析结果(表略)问卷设置的测评指标对学生的满意度的影响是显着的,所有四级指标选取都合理。由以上各项统计分析得出:前文提出的指标体系逻辑框架的假设条件基本成立,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型是合理的。

篇3

关键词: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建构主义

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建构主义原理积极进行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了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实验,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

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教学及相关的对学生进行的辅导、咨询、交流等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较大的延伸。无论是课内课外,通过校园网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只要教师有心,学生有意,随时都可以实施教学活动。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认真地去践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主要由教学活动来实现。

一方面,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为了传授知识,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更多地掌握知识。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很好地体现育人职能,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目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均衡协调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教师的教学活动在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教师群体及其合力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最具开发性的教育资源。素质教育不单是开设文化素质课,文、史、哲、艺术课就能满足的,因为素质教育和培养贯穿在教学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主阵地。学生课堂课程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活动对课程知识的传递,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教学过程都内在地含有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把握课程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提炼课程知识,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用可能、有效、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并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满足,得到包括新知识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认识和理解

探求一种新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通过学习和比较分析,我认为乔纳森的建构主义观点对我们“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观点在教育技术领域产生过广泛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得到重视和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形成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也得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推崇和应用。研究认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创设的情景、协作、互动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专业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地位,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不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将课堂视为“学习者的共同体”,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同时要培育“学习者共同体”,并使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通过互动、协商、合作来开展学习活动,达到学习提高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进行探究和思考。通过创设充满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内和课外参与其中、忙于其中、学于其中、思于其中。

我们不一定要对建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作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研究,但一定要理解掌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很重要的方面是创设学习环境,在设计学习环境时,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应该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经济活动中真实的任务,并且是与教学情景相关的任务,而不是抽象的任务,也就是说要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中提供真实世界的基于案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创设的环境中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知识的构建,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

三、市场营销学课程特点分析

1.与现实生活贴近,与时展同步,课程教学内容更新快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市场经济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是个动态系统,相关理论和方法也在同步发展。各种营销理论和观点不断涌现,营销理论的经验要求和营销管理法则的权变要求,加上不可控的环境因素,“市场营销学”课程理论和体系也必须及时更新和发展。为让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胜任企业的营销职业岗位或从事相关的市场工作。市场营销的课程教学模式内容和体系的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尽量体现最新的市场理论嬗变和实践关注的内容。

2.案例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强调学生创新能力、权变能力

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在学习营销理论过程中,如果缺乏实际应用,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有关理论知识体系,更难于掌握和运用。而通过营销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营销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外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是该课程有效的教学形式,通过选择经典案例和创设情景案例将学生导入具体的实践环节思考解决实际中可能出现的市场问题。市场营销课程内容是面向实践的,课程中很多理论源于实践,是对市场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抽象,课程内容安排和训练必须尽可能和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更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营销知识具有科学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在教学中要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的实际市场策划变通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懂得体验,尊重科学,讲究艺术,更懂得营销知识的转化。所以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学”教学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基于上述对教学活动和课程的认识,以及对建构主义教学的模式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思考总结,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教学中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建立“学习共同体”,实践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两个关键

(1)选择典型案例,创设真实的营销情境

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案例进行筛选,挑选与相关知识点联系紧密的,便于学生了解能够感知的案例。尽量将案例教学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在典型的情景中帮助学生领会营销管理理论,有助于学以致用。

(2)构建主动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市场竞争千变万化,营销活动又是不可复制的。在教学活动中,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编写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简洁直观,有助于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将学生按照性别,专业背景等方面将学生划分成几个策划团队,采取招标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展开合理竞赛,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教学的抽象、枯燥、乏味的状况,以趣味化、实操化、互动化为特点,用营销故事、寓言、营销思维训练、营销游戏、营销角色扮演、营销模拟训练、营销实战、边做边学等多种训练方式方法。

增加案例分析讨论比例,让学生出思路,讨论中领略别人观点或解决方案的独到之处。经过这种情景模拟和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每个环节中起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营销实战决策能力得到提高。

2.教学改革的感受

(1)多管齐下,学生能力得到综合发展

在强化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营销思维能力、做人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营销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思维能力、做人的能力、社会能力等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训练和培养。

(2)情景真实,学生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为使案例实现直观性,案例编写形式,简洁明了,笔者采用了大量图表和流程图,使学生对所培养训练的能力及方式一目了然,充分反映“市场营销学”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科学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到经营的“现场”,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案例,引导他们进行辩论、分析和决策,让他们在一招一式中领悟管理精髓,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在案例总结点评时,评委有教师,有合作公司人员,有普通消费者。从三方面评价学生的作业,教师主要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公司从市场价值、消费者从主观感受,给学生评判。我们还倡导在课堂上使用多种方法评定学生,既有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定,也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评定,以及学生间的评定等,充分发挥学生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篇4

关键词:校企合作 营销策划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

一、 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和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陈丽、陈思在《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中将其定义为:“校企合作是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紧密关联下双方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双方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不同性质两类机构的联合,涉及个人与社会、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融合,因此成为理论研究热点。”

二、 校企合作模式实践分类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职业院校较为普遍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四合作模式。

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学校主动联系与专业教学发展比较匹配的企业,然后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或者工作环境搭建在校园内,在校内实行的一种校企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完成“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操作方便灵活。

2.工学交替模式

实施方式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另外一部分去企业接受实训,按时间轮换,此方式在英国职业教育中应用广泛;第二种是“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被企业全日雇佣,工余时间返回到学校培训,此方式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应用较多。工学交替模式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3.校企互动式模式

这种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在合作初期企业即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在必要的情况下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专家到学校授课,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实现资源互换互补。

4.订单合作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一般是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在招生时已经向学生及家长说明此专业班级的就业去向。教学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实习与就业关联,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培训完后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

上述四种模式,在实践中因为项目的需要,应用中相互间会有交叉。

三、 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践探讨

根据市场营销的专业特性,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在与莱尔斯丹控股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时,采用了第二种和第三种相结合的模式。莱尔斯丹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的鞋履零售及生产商,公司在发展实体店的同时,电子商务部门也在飞速发展,企业每年都需要招聘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尤其是每年的“双十一”和“双十二”是企业的用工高峰期,公司需要招募大量的实习生应对年底销售目标冲刺,而社会招聘具有不确定性。与此同时,考虑到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颇高,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每年都会寻找一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在这一背景下,莱尔斯丹控股有限公司与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决定选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高年级的学生,以营销策划课程为载体实施校企合作。整个校企合作过程经历了如下六个阶段。

1.确定校企合作意向,明确合作目标

为了让学生学有专长,在“顶岗实训”时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要求,笔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多次走访莱尔斯丹控股有限公司,包括营销策划部门、生产设计部门、广州市区的主要门店,以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方面,特别是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还从莱尔斯丹企业邀请了部分富有经验的营销策划人员,与市场营销专业骨干教师一起就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评价模式等进行商讨,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将这些信息加以汇总分析,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最终决定针对莱尔斯丹的促销任务,在校本教材中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提出具体要求。莱尔斯丹将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与就业岗位,学生毕业后,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校企合作中表现优秀学生到莱尔斯丹就业。

2.邀请莱尔斯丹企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与教师和学生的课题交流

莱尔斯丹企业专家在课程开始阶段到校给教师和学生做企业背景、行业发展、产品卖点等方面的培训。这些培训不仅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对莱尔斯丹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的课程任务实施和“顶岗实训”打下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对营销策划课程的总体架构和实践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3.教学内容设置紧贴莱尔斯丹企业实际需求

骨干教师或者课程负责人定期走访莱尔斯丹企业,与企业专家进行访谈,沟通人才培养细节,确保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在营销策划为期一年的课程设置中,使用了“任务驱动法”,以莱尔斯丹控股有限公司中真实的案例资料为任务背景,布置市场调研和促销策划两个具体工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上半年的设置以莱尔斯丹的任务需求为载体,教师在课程讲授中将市场营销理论穿插其中,着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皮具行业、莱尔斯丹企业和产品的市场信息搜集和分析;同时,教师安排学生参观莱尔斯丹在广州市中心的实体店,并针对莱尔斯丹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形成小组调研报告。下半年的课程以莱尔斯丹促销策划为主要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莱尔斯丹的系列产品为策划对象,以促销节庆日为背景,在调研基础上形成促销策划文案。“任务驱动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应用性。

4.派驻学生去莱尔斯丹实习

下半学期课程以顶岗实习为主。莱尔斯丹电商部每年的“双十一”和“双十二”需要招聘大量的实习生完成年底的销售冲刺,可以为市场营销高级班的学生提供部分实习岗位。在实习阶段学校和企业同意采取“工读轮换制”,把班级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学校上课,另外一部分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两批学生针对“双十一”和“双十二”分批到企业实习,按时间轮换。在校上课的学生学习以理论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善策划文案;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一切服从企业安排,实习完毕后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实习所得融入到策划文案中,最终形成策划文案提交教师和企业。

5.W生展示成果,企业共同参与评价

在教学的期末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PPT展示策划文案,教师和企业专家根据每一组的表现评分,对学生的文案予以点评。最终评选出最优策划文案并颁发最佳策划文案奖。

6.开设公开课,交流校企合作经验

公开课以促销策划为主题,理论结合实践,学生分组展示小组的促销策划构思和方案,并陈述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公开课结束后与企业专家及同行教师继续探讨本课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未来校企合作项目的改进积累经验。

四、 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此次校企合作,莱尔斯丹企业与学校双方一致认为收获颇多。笔者总结了校企合作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上的一些优点。

首先,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莱尔斯丹控股公司总结出本次校企合作三个方面的收获: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同时,针对“双十一”和“双十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为莱尔斯丹公司解决临时劳动力提供了解决方案,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莱尔斯丹控股公司将其企业文化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培养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其次,对学校来说,学校依据企业反馈与需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满足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校企合作除了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可以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市场营销职业教育的发展。

再次,对教师来说,市场营销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专业教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要求。校企合作有助于教师了解市场营销在具体行业的应用和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对专业知识认知的提升和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洞察;有助于教师成长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最后,校企合作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说,提高了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对营销策划理论在具体企业的实施有更深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为学生增加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因此,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中,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最终实现了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陈丽,陈思.校企合作模式比较研究.中国职工教育,2013(4).

[2]易欣.体验式学习――市场营销教学方式新探.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5).

篇5

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针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是目前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创业意识强,参与创业的积极性高,针对他们开展的创业教育就具有深远的意义。如何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如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市场营销 创业 教育模式

一、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

世界上最早提出创业教育概念的是柯林.博尔,他在1989年向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已成为许多国内外大学的必修、辅修或培训重点科目,许多一流的商学院已把创业学设为管理学硕士的主修或辅修专业。

创业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中亦已经成为较普遍的活动, 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已经成为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部自20世纪80年起创业教育以来,立刻被职业界所接受,美国有369所大学至少开出一门创业学课程,包括哈佛、宾州大学等。一项研究表明,有37.6%的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学课程,有23.7%的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企业学课程,有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中开设至少一门创业课程。

二、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

由于起步晚、缺乏经验,以及受传统观念限制等种种因素,目前市场营销专业的创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1.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创业教育应该是一门理论高度联系实践的课程。但仅就理论而言,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面也相当广泛,涉及诸如管理、营销、财务、法律、税收乃至人际交往、商务沟通等各个方面,然而目前在营销专业课程大都集中在过于笼统单一及理论化,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2.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创业教育又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对多种能力有要求并且实践性强的学科,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的理论性知识强,但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市场情况,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把营销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很好的结合起来,不能很好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现在有些高校通过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座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未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创业教育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业教育获得了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有很多非营利性组织进行创业教育的推进,他们通过开展对创业教育的宣传,从事创业环境的促进开发并提供创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渐形成了政府、企业、个人都广泛参与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明显落后,使得创业教育仅在教育层面得到发展,缺乏全社会的支持。

4.教学方式单一

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参照教学大纲,把知识理论按部就班地讲给学生听,这没有立足于创业教育课程本身的特点,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完成市场营销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由几部分组成:营销专业认知实习营销专业课程改革营销学生参与社会创业实践

(1)营销专业认知实习的重点要放在树立学生专业兴趣上,把学生就近安排到本地的各类公司销售部门,从销售终端开始,用心去观察每个产品的定价、销售等,进行同类产品的比较,调查行业从业技能。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完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专业定位。实现了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点”的认识——市场营销到底是干什么的,市场营销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2)营销专业课程改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外,相应增加创业课程:课程可以围绕商业计划书的逻辑模式展开,包括环境市场研究、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产品品牌管理、渠道管理、促销管理、沟通技巧、财务管理等课程,使学生在创业时具有各种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中以案例互动式教学为主,并加强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的座谈交流活动。

(3)完成创业实践。这可通过三种并行的途径提高学生创业实践:一是让学生进行营销模拟演练(通过软件系统来完成),满足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了学生创业的能力;二是通过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电子商务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围绕一个具备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概念,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创业计划的部署,最终通过书面评审和秘密答辩的方式由评委选出获奖者。三是结合营销专业实习基地,让学生自己真正从事营销工作,实现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

2.完成创业效果评估与改进

通过对学生,尤其是毕业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创业效果评估及反馈,结合社会需求,对创业课程进行改进,形成良性循环。

3.打破专业壁垒,把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文、理、工相互渗透,在课程学习时就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创业构想相结合。这种课程结构,有利于使学习者置身于创业的社会经济与人文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关注与创业有关的一些经济社会问题。

4.引入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入现实案例。使学生通过总结创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提高对创业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与创业思维。

5.创业教育课程形式——多样化

在创业教育中,创业形式也非常重要。要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方式,把发展创业教育的构思变成现实,具体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创业实践当中去。

(1)实践模拟式学习方式,建立校园创业园。学校也可以专门为这些商业项目建立一个数据库,让各个项目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校园内部的“商业区”;学校甚至可以为这些项目设立一个内部的“银行”,形成“现金流”,被雇用的学生还可以获得收入。当然,这些一切都要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

(2)高校与企业“联姻”,建立创业教育基地。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可走校企联合的模式,通过各种途径与企业“联姻”,建立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场所。学校要制定计划,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这种教学实践方式。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培养有创业能力的高等人才的教育。创业教育既强调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择业能力,又进一步要求高等教育直面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变化,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大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创业教育的理念与原则要转化为一种教育创新的教学实践,必须重视对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伟建.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之对策[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2)

[2]朱金芳.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展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篇6

[关键词]团队管理 市场营销 软件模拟教学

软件模拟教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实验教学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利用计算机所模拟和营造的情境,训练学生作为营销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营销综合管理能力。目前市场营销软件主要有南京世格有限公司提供的simmarketing软件,软件教学通常采用小组团队合作的方式。

一、团队管理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团队管理(team management)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除了训练学生进行市场细分、品牌组合、产品定位以及营销过程管理等专业能力,更多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体现市场营销实验实践课程的真正价值。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 80,90 后,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而集体观念淡薄,只要求社会及他人对自己关心,缺乏与他人进行团队合作的主动性。而在大学的课程设置和社团活动中,团队管理与合作还未纳入课程体系之中,学生绝大部分课程的考核以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验课程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团队合作能力考核没有纳入考核指标。因此,高校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持续性,难以形成有效的氛围。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以自发的形式体现的,缺乏引导与考核,难以达到培养目的。因此这些大学生往往很难融入社会,缺乏社会竞争力。而当今社会所需人才,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

二、团队管理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市场营销软件模拟实验的决策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团队管理如何在软件模拟课程中更好地运用和实践呢?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树立团队管理理念

对于软件模拟教学而言,以小组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但小组学习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曾出现小组组长一人独揽决策大全,大事小事一人 ,其他成员无所事事的现象;也出现过小组成员各持己见,不分高低,制定不出最优决策,最后小组成员军心涣散,无心投入课程,导致随意决策的现象。归根结底,这些都是缺乏团队管理理念,过分注重个人意见的后果。因此,要以团队形式管理决策小组,倡导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精神,制定团队的共同目标,做到相互理解、信任、协作;不仅要在软件模拟课程中,而且更要在班级的学习氛围上树立团队理念。倡导学生积极投入团队管理,团队的管理是一个困难而有意义的旅程。如图1所示,团队管理的过程。

2.深入学习卓越团队的9大特征

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进行之初,要向学生描绘清楚卓越的团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并教授如何去实践这些特征。如图2所示,卓越的团队应具备9大特征。

卓越的团队首先要具有明确清晰的共同目标,可方便确定在营销决策演练中事情的轻重缓急,能确定并把握核心的任务和目标。指导学生采用SMART原则制定目标,即目标是具体的、可衡量的、有完成期限、有挑战性且可达成、关乎个人和团队共同绩效。团队成员要具有一致的信念、理念。例如,在软件模拟过程中,是倡导稳健发展的实干精神,还是鼓励创新,大胆挑战的冒险精神,需要在团队成员内部统一共识,定下基调。其次,在组队的时候,选择成员要考虑角色互补,技能匹配等原则;选举恰当的领导,要具备高瞻远瞩和务实高效的特点;建立有效的组织结构,要能明确个人责任与团队责任。例如通过九型人格或MBTI性格测试和团队角色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自我,明白角色互补,综合平衡,容人短处,用人所长,尊重差异,实现互补,增强弹性,主动补位,扮演自己适合的角色,充分发挥潜能。再者,团队要营造良好的开放的沟通环境,能融合和服务于团队各项工作的沟通,是解决团队各种问题的金钥匙。团队成员要相互高度信任,要形成得到全体成员的共同承认的承诺。最后,团队要善于争取外部的支持,共同分享成果。

3.建立一套适应的规范性与创新性的团队管理制度

在软件模拟教学中全程贯穿团队管理与团队运作,必须要建立一套适应的规范性和创新性的团队管理制度。首先,是团队成员组队选拔制度,要突出异质互补性。在教师倡导自愿自由组队的前提下,要强调团队成员的角色互补,男女混合。在团队中,人人都能不断进步,但无人能达到完美,团队可以通过不同角色的组合达到完美。唯有角色齐全,才能实现功能齐全。可统一进行班级所有成员的团队角色测试,运用管理沟通的约哈里窗口理论,尽可能尽多的打开和扩大学生之间的公共区域,为有效的沟通和团队协作奠定基础。其次,是团队运营管理制度。在软件模拟课程中,团队决策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小组模拟的公司的营销业绩。因此,必须制定一套团队运营管理制度,有效的帮组小组进行团队决策。团队决策制度要包含以下六个步骤:找出共同的希望目标;发现真正问题;收集正确的信息;把所有问题摆上桌面;列出问题选择方案;找出解决方案。同时,在团队讨论与决策会议的时候,要求团队运用罗伯特议事法则,在保证团队每位成员的权益同时进行高效会议沟通与决策。最后,是团队管理绩效评价制度。课程绩效考评方法将直接营销学生在课程中的行为和表现,好的考核评价制度能客观、公正、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成绩由小组决策成绩和小组营销报告两部分构成,各占一半比例。决策成绩为小组最后一个周期的成绩,营销报告是整个模拟演练过程的总结,团队管理过程与绩效主要在营销报告中体现。在营销报告撰写中,明确规定团队成员各司其职,责任清晰。营销报告不仅要提供word版,还要制作成PPT进行小组汇报。小组各成员的汇报表现也将计入课程总成绩。这些考核制度旨在鼓励成绩不佳但一直认真决策的小组。同时可设置一些团体管理奖项,如“最佳团队合作精神奖”;“最具团队领导才能奖”;“最佳团队锲而不舍奖”等,以加分的方式给各小组和个人以奖励。

三、总结

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营销业绩的高低,在课程教学过程上要更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加强团队管理。一个人再完美,也就是一滴水;一个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才是大海。对于团队管理在市场营销软件模拟教学中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慕群.管理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刘莉,张欣瑞.依托软件模拟环境的市场营销实验教学探索[J],商城现代化,2009(3);

[3]王心乐.试论团队管理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营销人才;市场营销;实践型教学

一、 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学质量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于2006年1月16日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就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出具体意见: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教育,明确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该意见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目标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任务更加艰巨。

二、 高职高专《市场营销学》课程特点及目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分析

1.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学科

市场营销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市场营销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通过整体的营销规划与执行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且竞争越激烈市场营销越重要;市场营销更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总结。总之,《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用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是指导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必修课程。

2. 市场营销能力是市场经济社会中就业、创业的基本能力,《市场营销学》是经贸类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

高职高专很多专业的学生未来走向市场、进入企业就业乃至创业所需的市场调研能力、市场分析能力、营销决策能力、销售技能等均可以在市场营销的课程中得以培养,《市场营销学》是经贸类学生掌握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

3. 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

目前在社会各行各业中,企业面临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企业要发展营销是当务之急。市场机会在哪里?开发什么产品销路更好?产品开发了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如何销售?一系列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这时,很多企业领导主动要求高薪聘请市场营销专家做理论讲解和业务指导。笔者也曾多次承担企业的营销培训任务,确确实实发现了许多问题,感受到了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需求。目前最受欢迎的十大热门管理类培训课程中,“市场营销”排在前列也就不难理解。

三、 目前《市场营销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四、 探讨高职高专《市场营销学》实践型教学模式

所谓“实践型教学”,笔者定义为:针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为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环节采用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目的的教学类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学》的实践型教学模式,涵盖的内容与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1. 确立培养目标

确立高职高专《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在实践型教学中,直接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间接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具体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2. 构建实践型教学基本体系

有了明确的目标,还应构建具体的教学体系。《市场营销学》实践型教学基本体系包括:

(1)教学目标。目标是我们行动的方向,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也是教学的核心。高职高专《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的营销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企业营销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可见,我们的目标是“能力”,这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知识”目标。

(2)教学内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学》教学内容的安排,紧紧围绕“能力”目标,在内容上分为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三部分,其中专业理论知识是专业技能的基础。理论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少走弯路,没有理论指导的技能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即便达到较多地也是凭运气。在教学中对理论知识强调“够用原则”。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是教育之本,是学生日后融入社会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对教师来讲就是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专业技能是胜任本专业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是实践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从教学计划开始到教学结束的全过程,在实践型教学中,具体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考核三部分。教学设计属于教学计划部分,是教师实施教学之前的一系列安排,包括教学大纲、教材、作业等。教学组织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过程,强调“注重实践”“学生参与”“互动教学”“岗位设置”等环节。教学考核是对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分析、总结,更是对教与学效果的检验。

(4)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是保障教学的重要条件,包括教师、教材、教学环境等。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社会提供的教学实训场地,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我们感到实训基地是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课程实训使我们深感校外实训基地落实有很大难度,在校内建立“实训室”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鉴于这些,我们可以参考上海商学院国际经贸系王妙老师的宝贵经验,在当地充分利用市场和学校资源开辟高职课程实训的新路——“校外实地取材与校内课堂训练相结合”的职业能力训练方式。

(5)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不仅要安排计划、执行计划,更要强调教学效果。以此来衡量教学,指导新的教学计划的编制,安排新的教学过程。实践型教学的效果如何,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求我们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促进教学的提高。这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用一纸试卷来衡量是不同的。实践型教学最终的衡量者,是社会用人单位,衡量方式是进入岗位。但在学校的教学中,阶段的效果跟踪评价更能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建立合理、科学的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实践型教学解决教学效果评价问题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上海商学院王妙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蓝本——《市场营销学》评估考核手册。

3.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过程的实施应以教学目标为方向,以教学体系为路径,教学效果为督导。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随时发现问题,有效控制过程,保证教学效果。

五、 实践型教学模式的特殊要求

实践型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需要,适应社会对高职高专学生要求的创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对教学主体和客体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 要求教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走向市场、走向企业,去收集有关现实市场和企业的资料,甚至参与到实际的市场营销工作中去。当然,教师应首先具有这种能力。同时,要求教师根据这些实地资料,精心设计、策划技能训练项目和素质培养方案,并在课堂上有效组织、指导各项训练活动。这些,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操练完成各项训练项目,提高专业技能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大程度上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教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否得以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积极参与,通过动手操练完成各项训练项目。

参考文献: [2]兰苓.市场营销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民间借贷;路径选择;模式转型;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2-0002-03

一、问题的提出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命题,面对的障碍涉及土地、劳动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种问题。其中,资金问题是最为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据测算,至2020年所需资金增量高达15~20万亿元(钟真真,2007)。解决如此巨额的资金需求,除了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外,绝大部分需要依靠当地的金融服务业。

然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目前城市与农村之间金融服务水平差距明显。近几年,我国城市金融业发展迅速, 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仍不健全,信贷资金供需缺口较大,金融服务缺位(甚至部分地区缺失)等问题非常突出。在此背景下,在没有法律明确规范的条件下,适应各地情况的民间借贷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而且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等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特点。这种介于正规农村金融借贷市场与地下金融黑市之间的市场形态,笔者借用樊纲教授(1988)的理论,将它称为农村金融的“灰市场”。

在农村资金缺口较大、金融服务不到位的现状下, 民间借贷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部分地区的融资需求, 对经营机制和理念僵硬的涉农金融机构形成竞争,促进其提高服务水平。但由于“灰市场”的政策球的特征,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法律问题。 由于我国有关民间借贷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出台, 对民间借贷中介的合法性无法确定, 因此民间借贷市场上很多行为无法依靠法律加以规范和保护。比如,民间借贷机构的融资行为与非法吸收存款、 非法集资等行为的性质难以明确加以区别;大部分民间借贷采用借条、口头交易等形式,追讨债权难以诉诸法律。

其次是金融秩序问题。部分民间借贷机构从商业银行、农信社等正规金融机构低息获得贷款,转手高息放贷,牟取利差;民间借贷的民间性和逐利性,使得部分中介对房地产、股票等领域放款过多,资金无法在农村当地形成合理流向。

再次是监管问题。民间借贷机构融资放款通常采用现金交易形式,最高可达五六十万元,这使得大额可疑现金逃避“大额现金支付系统”的有效监管,易为洗钱提供渠道。

可以看出, 快速发展的民间借贷市场正是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的真实反映,这一农村金融“灰色地带”急需完善和规范。基于此,下文将着重分析民间借贷市场现有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发展的目标模式, 路径选择以及发展效应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民间借贷“灰市场”的传统及现行模式

(一)传统模式

传统的民间借贷形式多以个人间“一对一”的形式为主, 这是一种以信用为主的带有地缘和亲缘关系的借贷方式。传统模式还多发生在单位内部职工、亲戚、同乡、朋友、熟人之间,借贷手续也比较简单,民间借贷人(机构)基本以自有资金为主。借贷双方信用状况明确,信息透明度高,因此风险相对较小,但借贷数额和范围也比较有限。同时,由于信息的对称性,传统的放款模式多采用借据、口头承诺等不规范形式。

(二)现行模式

随着民间借贷“灰市场”发展步伐的加快,相比传统模式,现有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表现出中介化、专业化、规模化、利率多样化、融资短期化等新趋势。

中介化:在现有法律下,充当民间借贷中介机构的主体并无具体要求,个人或组织等形式均可,且没有资金准入门槛,不需要向有关部门申请。因此,活跃在农村民间借贷“灰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形式有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三种主要形式。目前,民间借贷中介机构主体虽仍以个人为主, 但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湖南的调查(周红岩、曾立平、李文政,2007)显示,现有民间借贷中介样本中,个人占67 %,企业占29 %,社会组织占4 %。

专业化:除传统的民间借贷模式外,一种新型的、具有专业化特点的“募集型”融资,在部分农村地区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组织民间借贷的新选择。 以延安地区的最新调查为例,借贷方式多采用“募集型”方式。其中,某镇大棚水产科技示范养殖场借入的50万元民间借贷比较典型:短短的3个月内筹集到所需资金,并支付18%的利息,且不确定借款期限,借出人可随时收回自己的本金。 这种方式既方便借出方资金投放,又有利于满足借入方的融资需求(雷和平、严李锁、郭明辉,2007)。

规模化:近年来,农村地区民间借贷走向规模化发展“快行道”。仍以湖南为例,调查样本中的76户民间借贷中介,2006年自有资本同比增幅为25%,借入资金比2005年增长50%,借出资金增幅达72%,利息收入增长96%, 经营规模和收入均有大幅增长。其中,从金融机构和民间的借入资金数量,2006年分别增长51%和48%,增速约为自有资金的2.5倍。

利率多样化: 当前民间借贷利率呈现多样化趋势(谢伟、熊蕾,2007)。一方面,以生产性需求为主的民间借贷利率保持在8%~20%之间;另一方面,投资性需求的民间借贷利率相对较高,多在15%~30%之间, 而少数带赌博性质的民间借贷利率最高达到了日息2%。

融资短期化:无论从供应还是需求的角度来看,保持较短的融资期限均是有利的。一方面,较短的融资期限有利于供应方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以获取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较高的利率也促使需求方尽可能缩短融资期限。

三、目标模式及路径选择

(一)民间借贷“灰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

通过对目前民间借贷“灰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现行模式的分析,假定在未来城乡金融服务趋于“一元化”的背景下, 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应该为:具备合法地位,服务范围定位于农村金融服务相对落后地区和领域的小额融资, 纳入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小型金融机构。

(二)路径选择

立法路径:通过国家立法形式逐步出台民间借贷相关法律和管理条例, 将民间借贷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民间借贷活动构筑一个合法规范的平台。具体内容应重点包括: 设定准入门槛; 对具有从业资格的中介机构发放牌照;对放贷业务进行明确规定;对民间融资交易实行登记或报备制度; 对资金用途加以限定;对借贷合同中的金额、利息、期限等内容加以细化,设定利率浮动的范围。

监管路径: 由于民间借贷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因此需从制度、技术等方面加以保证。在制度上,通过牌照发放、登记报备、大额备案等制度设计,保证监管部门实时、 及时掌握民间借贷市场的动态信息。并保证投诉、举报等渠道的畅通,对风险及时预警。在技术方面, 应逐步建立起民间借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通过对中介机构历史行为的监测数据预测判断其潜在风险。 监测指标应涉及民间借贷中介的资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贷期限、借款形式、抵押或担保形式,以及借款偿还情况等。

吸纳路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这是国家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因此,未来城市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逐步由“二元”结构走向“一元”格局,在现有金融服务供给失衡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民间信贷“灰市场”, 今后的生存空间将逐步趋窄, 民间借贷机构也将通过入股、融合等路径,成为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等)、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小额贷款机构、邮政储蓄、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民间借贷市场完成转型的根本和前提是发展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障资金供给和合理配置。在城乡金融服务“一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转型的过渡路径应坚持“疏”、“堵”、“融”的三位一体:

“疏”是指拓宽民间资本参股正规金融机构的渠道。在大型金融机构组建时,可以考虑放宽对参股对象的限制,吸收部分民间资本。同时,积极发展规范的直接融资市场,减少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市场的需求。

这里的“堵”不是简单的通过限制准入、关停并转等行政途径控制其发展,毕竟,民间借贷市场目前对正规金融体系起着不可或缺的补充和完善作用。这种自下而上的发展形态一定有其存在的基础(家庭联产承包制便得益于农民的这种创造力)。“堵”是指对潜在风险较大、 影响农村正常金融秩序的民间借贷行为,如以洗钱、非法集资、炒房、炒股等为目的的借贷活动。

“融”是过渡路径中最重要的形式。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民间借贷机构可逐渐向正规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转型;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后,部分中介机构还可入股由商业银行、 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总之,将民间借贷“灰市场”这种中间形态逐步正规化,“融”入农村当地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转型效应分析

转型中的民间借贷市场将逐步成为地位合法、地域化(在金融服务仍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 补充“三农”资金)、小额化和短期化、补充性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 农村地区的民间借贷市场转型将产生的积极效应如下:

1. 对民间借贷“灰市场”采取渐进式转型,一方面可有效弥补农村地区的资金缺口,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改制、转轨,以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创造条件。

2. 通过合法化途径将民间借贷“灰市场”纳入正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可有效抑制“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也可使潜在的高利贷、非法集资、非法揽存、借贷纠纷等问题有法可依。

3. 通过吸纳、融合等路径将民间借贷市场“融”入当地金融服务体系,可有效监管资金的流量和流向,有利于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4. “疏”和“融”的转轨过程中,还可通过形成同业间的良性竞争,有效激励现阶段具有垄断地位的农业银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改善。

5. 通过转型,民间借贷机构还可发挥地域性、灵活性等特点,有效满足农信社等金融机构遗漏的服务目标人群的信贷要求。如农户受期限、金额、抵押物等限制而出现的资金缺口, 就可由民间借贷市场来补充。

6. 通过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可逐步掌握当地各借款人的信用记录, 为建立农村地区信用体系提供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1]樊纲. 灰市场理论[J]. 经济研究,1988(9).

[2]雷和平,严李锁,郭明辉.延安民间融资走向专业化[N]. 金融时报,2007-06-25.

[3]王长德. 民间借贷亟待规范化管理[N]. 金融时报,2007-11-22.

[4]谢伟,熊蕾. 湖南湘潭民间借贷渐成农村短期融资主渠道[N]. 金融时报,2007-06-2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