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8篇

时间:2023-09-26 15:10: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语文教育综合知识

篇1

一、小学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原因

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们应该全面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具体地说,小学语文教学除了重视语文文化知识的素质外,还要重视以下素质的培养:

1、要重视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2、要重视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每个学生在能力、个性、兴趣、环境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而这些差异不仅使每个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而且使同一心理特点表现在不同人身上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积极情绪,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要重视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

4、要重视小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动意识非常淡薄,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都没有。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小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1、文道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重知识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外,还要充分挖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结合课文,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教育家布卢姆把人的情感比喻成“潘多拉魔盒”,他强调正是在这个“盒子”里可以找到那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性质的力量。小学语文教学应当用教材中所蕴含的高尚的思想道德之美去感染学生,去打开这个“盒子”,去塑造儿童美好的心灵。

第二,表演“课本剧”进入角色,体会情感。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针对这一特征,把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腑的故事让同学们自编、自演,通过 “演”与“看”,使同学们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第三,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章,只有熟悉现实生活,才能使文章中的描写变为真的情、实的景。因此,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观察生活,对周围的一切敢爱敢恨,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与课文结合起来。

2、挖掘情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育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小学语文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义不容辞地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

第一,要借助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第二,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想象力发挥出来,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当学生寻求到答案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这种感觉就会激励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第三,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出现分歧时,就引导学生去讨论、辨论,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学生才会学得主动,并会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身心素质。

3、体味美感,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及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审美判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一,创设情景氛围,促使学生产生愉悦美感。情境教学是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化难为易,培养美的情趣,陶冶美的情操。

第二,用节奏增强语感和想象力,启迪学生感知美。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第三,剖析形象,感受想象美。美离不开形象,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在“生动的、形象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文审美教育方法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要求,教师应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去启导学生思维和想象,要使语言、手势、板书、教具、电教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密切配合,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度。

4、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

篇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并列的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其设置目的是促进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加强书本学习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除具有语文性外,还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及生成性等基本特征。但当前中职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语文 综合实践课程 问题 对策

我国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是纵观目前职业学校的现状,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忽略文化课的情况。语文综合实践课在当前的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形势不容乐观。

1.当前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困境

1.1语文教师对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不足,应付的成分居多

很多中职学校对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非常随意,没有足够时间预留,优先考虑专业课的排课,有的甚至待专业教师调休的情况下才将语文课排上。尽管学校平均每学期有72课时,但课堂上对语文实践的安排不充分。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作为公共基础课,课程注重培训技能与思维,提高修养和素养,弘扬民族文化。随意设置课程,课时安排不足,势必会影响大纲目标的执行。

1.2课程与语文的基础学习脱节

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必须以语文教材课程为基础,在此前提下进行其他学科的拓展,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与认识错误,将一般的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混淆,不结合语文的特性进行教学,与基础知识学习形成了严重的脱节,违背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初衷。

1.3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质不强

语文实践教学除了语言的基础性,还有综合性特性。如今很多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对综合性要求的认识与贯彻远远不够,仅仅将它看成是课外的活动,或是局限于某种形式以内,周而复始地开展讲坛或是学生亲身演讲,这种单一的形式无法体现实践的综合性质。

1.4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

目前,语文综合实践教学课堂上很多都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缺乏了主动参与的意识与动力。一些学生冷漠对待,教师也疲于应付,于是草草了事,甚至以其他教学内容代替。

2.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2.1明确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在中职生的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实践基础。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掌握语文综合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是每一位中职学子的学习目标。我国著名的教授苏步青曾经说过,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盖楼房需要的地基。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准确熟练运用母语,是迈进社会的第一步。中职学校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系统,语文的学习又能体现终生教育理念,除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以外,还能从表述逻辑等方面展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因此,面对当前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的教学困境,职业学校的管理者与教育者首先要明确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纠正过去注重专业,忽视文化的错误思想倾向,深刻认识到语文实践对于中职学生在社交、生活、学习以及今后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全面辅助学生的语文实践教学。

2.2转变呆板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

职业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程与其他的课堂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同于课堂教学的封闭式教学形式,也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形式,语文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注重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内容的调整具有随机性与开放性特征,让学生了解知识,参与实践,接受知识,学会知识,最终提高学习能力。中职学校面对的是要走入社会的准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将呆板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向灵活开放的教学形式转变,针对具体的语文教材,有计划地提炼实践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实践活动中去,并密切关注学生活动中的互动与反馈,最终实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的实践活动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区,从社区科普宣传栏、发放的宣传材料上收集素材,在与居民的交流探讨中提出自己对低碳生活理念的理解,总结新的认识。

2.3找准结合点,体现语文实用性

中职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语文学科作为基础课程,其实践活动也必须展现出必要的应用性。教师对实践活动的设置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专业问题,保证语文教学的内容具有足够的兼容性。实践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展开相关因素的分析,灵活选择活动,挖掘出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训练。比如在《走进家乡》的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将实践活动与烹旅专业紧密相联,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导游”身份文化基础和社会调查能力的提升上,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等方法获取信息,对收集的资料研究、整理和归纳,进而形成文字,最后在全班进行声情并茂的讲解。总之,教师要抓住活动实践机会,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以特长展示,将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实用效果发挥出来。

【结 语】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目前的教学形势,重视综合实践教学,突出实践重点与特色,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今后迈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松虎.在活动中张显灵性――浅谈中职“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2】许耘.理解意义 把握原则 突出实效――关于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0)

【3】佟强,张素云.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专业培养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5)

篇3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44-03

自2009年1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颁布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认识不到位,理解不深刻,实施不扎实等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与其他内容的教学有着极大的区别,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其本质、特征与内涵等;另一方面,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认识水平、情绪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完全“自主”的水平,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控与指导。因此,教师要具备并切实提高实施语文综合活动的能力,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活动的效能。

一、综合能力:实施语文综合

实践活动的坚实基石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它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从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学习的规律,从运用语文工具的实际生活中的众多场合来开拓语文教学的空间领域,从现代生活的发展前景来规划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在活动内容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与其他课程紧密结合,与学生生活的世界紧密结合,有效地沟通语文与职业的联系,与世界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提高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才能胜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工作。

理论的高度决定着教学的深度,教师只有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深刻把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内涵、特点、目标及其价值,才能实现角色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从而设计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不同,教师要了解活动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区别,学习和掌握活动学习方式的基本原理、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在活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关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工作,把握其理论基础,理解其设计、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形成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涵和特质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搜集并研究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从中获得借鉴,不断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突破了传统的语文学习的封闭式格局,把语文学习的视角与空间延伸到广阔的天地之中,其内容十分丰富,更多的活动内容是跨领域的,涉及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注重知识积淀,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师不仅要对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能、基本特点、知识体系、教学要求等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还要了解并掌握其他学科共同的知识基础,熟悉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改革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语文教师要分析研究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点,以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发挥语文课程为专业学习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功能,彰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特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一个新的学习内容,它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和固定的学习材料的限制,其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决定了活动的实施需要依赖于丰富的活动资源。活动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又直接决定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范围和质量。因此,教师要提高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具有潜在性、丰富性、多质性、等价性等特点,教师要掌握开发和利用活动资源的程序、路径和具体方法,能根据活动主题与目的,确定所需资源的类型和内容,能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重点分析资源和活动目标及活动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资源具有的语文教学价值,学生可以从资源中发现哪些问题,资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哪些语文能力,等等。经过细致的分析,不仅可以开发出真正有价值的资源,而且可以明确资源利用的角度、广度和深度,从而有的放矢地利用资源。

二、组织能力:实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价值的保障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学习活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最基本的关系是知识授受关系。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无疑是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活动的开发者、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共同实践,和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活动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共同推动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具备并善于运用促进性的活动组织策略和活动指导技能,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设计科学、可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是教师组织活动的首要能力,也是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活动目标、选取恰当的活动方法与活动策略,规划优化的活动流程,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的过程。教师要学习课程开发方法,形成课程开发能力,对教材中的活动方案进行分析,把握活动目标的基本内容和确立依据,理解设置活动任务的目的,剖析活动任务与活动目标之间的关系,寻找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目标和任务,并对教材中的活动任务和课外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重新建构,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教学方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情境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要方法,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但这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质量的重要保障。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的活动才能更具方向性,更富有实效。从活动主题的确定到活动成果的交流,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切不可替代学生解决,而应该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因此,教师要学会开展活动的各种方法,如制订活动方案的方法,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调查、访问的方法,评价的方法等,才能给学生以正确、有效的指导。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现代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为指导,利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所期望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活动评价是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提高活动评价的能力,才能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结果、学生发展状况等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并对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多维的,其评价内容要涵盖活动的主要目标,即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能力,尤其要突出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师要熟悉评价的内容体系,掌握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设计方法,明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掌握分析活动任务所需语文能力的方法,并能细化出具体的评价项目、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要掌握评价的实施方法和要求,在把握评价内容与重点指向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掌握在活动过程中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活动资料的方法,善于根据活动进程和学生活动状况把握评价的最佳时机。此外,教师还要掌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策略,以更好地组织学生对活动进行全面评价。

三、导向能力: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效能的关键

生成性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这是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决定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按照预先的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但是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活动,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体验,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体验、思考、感悟和习得。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环境、阅历见识等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关注点和着力点,面对同样的活动任务,不同的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资源,不同的学生即使是面对相同的学习情境、言语材料,认识和体验也会有所不同,遇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不同。学生会在活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地重新设计活动任务和活动过程,调整学习内容,选取新的活动方式,采用新的评价标准,甚至重新确立新的活动主题,从而产生新的活动结果和活动价值,这些都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具体表现。教师如何将活动中千变万化的动态生成的内容导向到既定的活动目标,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对于学生有效地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面对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要善于对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信息进行分析、辨别、筛选,充分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将活动推向深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培养目标,按照既定教学目标,对语文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和综合,使学生在活动中得以学会与应用,最终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高”。[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都应聚焦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判断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否有教学价值的标准就是其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学生在活动中要运用这些领域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些都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媒介”,活动关注的是学生在这些领域中如何阅读、如何表达、如何与别人交流,即学生是如何综合运用语文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要分析动态生成的信息是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就是要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指向了活动的既定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及时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合理调控学生的活动过程,达成活动的目的。

篇4

我们对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职校语文项目化教学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文献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对语文项目化教学研究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进展加以回顾,以期为课程改革背景下职校语文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

我们所分析的文献全都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此库是国内目前资料收集比较全面、具有较强权威性的全文数据库,通过对此库的检索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2000年以来职校语文项目化教学研究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情况和态势。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每篇文章为分析单位,主要从研究文献量、研究内容两个维度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本研究分别以“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活动课”、“职业学校项目化教学\项目教学法”、“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活动课”、“职业学校语文课的项目化教学”为主题词,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清晰看到,近十年来项目化教学研究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加,中国的项目化教学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阶段,呈现出繁荣景象。2008年以来,在职业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职校项目化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反观近十年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却不温不火,从文献数量看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小幅度提升,可见该课题的研究还未形成规模。再看职业学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则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数量甚少,远远落后于整体研究水平。至于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项目化教学在知网空间的文献搜索结果却为零,我们只得将主题词调整为职业学校语文课的项目化教学,检索所得文献量也不容乐观,这说明目前职校语文教学中使用项目化教学的还在少数,还需要更多的教学者来“垦荒”。

研究课题的定性分析

1.项目化教学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涵义

(1)项目化教学。也称为“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

所谓项目教学就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实践中最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它充分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的真实性、完整性、协作性学习的原则。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一个项目的工作任务,而项目的具体操作程式并无统一标准,它视工作任务的性质和项目执行者的情况而定,大体而言,可以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分解为五个步骤: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综合学习活动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也是目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在语文学科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这是课改的一个亮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板块。它是“语文”和“综合活动”的整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老师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一个内容,是一种课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侧重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语文性的特点。这种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以学生广泛的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为手段,把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聚焦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上,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达到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它的主要特点是:活动、综合、语文,三者缺一不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得到了培养。

2.职业学校项目化教学应用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现状

篇5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无效指导行为 建构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小学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观点,他在1970年发表的《发生认识论原理》中,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这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虽然建构主义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它并不是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在建构主义观点中,教师的作用如下:(1)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又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

然而,很多语文教师过多地把注意力停留在由建构主义理论引申出来的主体论上,单一地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应该全部交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开展,忽视了教师应该发挥的积极作用。此外,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作为新生的课程形态出现在语文学科的课本上,因此很多教师不能正确地学习、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本质和特征。正是由于以上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帮助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出现一些无效指导行为,使得学生的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姓名探趣》活动课课堂实录节选

师:下面,请各组成员把本次探究的学习成果展示于桌面,有请老师们走近学生,分享他们的快乐,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优美的乐曲中,在场听课的老师与学生开始互动)

镜头1:某师问张姓同学:“张姓历史人物你知道多少?”生如数家珍。“你最佩服的是谁?”“张骞。”“为什么?”“因为他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对答如流。

镜头2:某师问:“王慢慢同学,你为什么起了这样的名字,有什么寓意吗?”“因为我父母认为,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他们希望我慢慢走,慢慢地努力,一定能成功。”

镜头3:某师问:“你们陈姓的姓氏图腾是什么?”生指着该图腾。“这有什么寓意呢?”生介绍得头头是道。

镜头4:某师问:“咦,这幅对联是谁写的?”“我爷爷写的。”“你爷爷支持你参加这样的活动吗?”“他很高兴,还问是哪位老师的创意,他不仅写对联,而且帮我找资料,提了不少建议。”

师:老师们,同学们,在浮躁喧嚣的时代,生命的可贵与人生的价值更加值得关注。寻根溯源,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血统都是高贵的,每个名字都寄寓着父辈温馨的祝福和殷切的期盼,让我们的孩子理解父辈的期望,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向前;让我们的孩子去寻找远古的血缘,会使他们更加自信。扬起生命的风帆,尊严与荣耀将伴随孩子一生。

下面,请各组长代表本组简要汇报本次活动的感受体验,要求:真实,即不隐瞒对活动的认识过程,正视活动过程所存在的困难。(案例节选到此)

一、教师忽视自身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作用

“姓名探趣”,从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我们就知道中心词是“姓名”,老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去“探”,从而让认识、了解到其中的“趣”。但是上面所展示的课堂实录显示,老师组织学生展示“趣”的方式明显不足,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身在这次课程中的组织作用。在教学实录中,任课老师安排“在场听课的老师与学生开始互动,分享学生的快乐”,从镜头1―4,我们会发现,学生“探”的“乐趣”,仅局限于与某个老师的对话中,而未能向其他的组员及本班级的任课老师汇报,未能与他们共同分享“谈”的成果。而且课程接下来的步骤是老师安排组长汇报“活动感受”,组长毕竟只是几个代表,虽然他们的发言具有代表性,但是老师却未能更深入、广泛地听到基础组员的感受。从这个课堂实录节选看,老师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更多地停留在“点”上,未能触及“面”,从而削弱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效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情意性目标包括体验性、效力感。所谓体验性,指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通过探究和体验的活动,来获得对身边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参与,因此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自然的体验、社会的体验和对人的体验成为体验性目标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寻觅春天的踪迹》,就是力图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然界“春”的特性。在我国,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都有对“春”的描写与歌颂,教师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以视、听、表演等多种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认识、了解“春”,从而体验到“春”的美好。效力感是指学生对自我能力的确认。教师培养学生的效力感,需要为他们营造一定的环境,提供探索自我的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索性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效力感,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姓名探趣”案例中,由于老师的组织不足,学生在整个活动课程中的“体验性”和“效力感”也明显不足;由于老师的组织不足,大部分学生无法全面参与活动成果的展示,导致学生对活动成果的体验不足,进而自身的成就感、效力感也被削弱了。这样,经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后,学生们的收获感是有缺陷的。

二、教师忽视自身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根据该理论,教师虽然扮演的是“配角”,但是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少了“配角”是难以成“戏”的。所以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果缺乏教师的积极参与,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参与和成果展示阶段参与两部分。所谓的准备阶段参与,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活动成果的展示设计等准备阶段的活动。这一阶段的教师参与,其实是夹杂在教师指导中的。然而我们不能把这部分的教师指导参与等同于教师指导,因为是先有教师指导,再有教师参与的;教师指导后,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就会交替出现在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而教师在成果展示阶段的参与,同样与教师指导融合在一起,教师并不是置身其外,只做成果收获的观看者,而是积极地、共同地参与其中,共同分享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同样以上文的“姓名探趣”课堂实录节选为例,我们发现,在这次学习活动任课老师在活动成果展示的课堂上未能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节选的内容看,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主要在于与众多听课老师的交流对话上,而不是与指导老师的交流,指导老师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置身其外充当一个观众的角色。其实不是说在成果的展示中必须要求老师参与,而是从老师在成果展示中的参与不足,我们能够看到老师对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期参与是不充分、有所欠缺的。前面提到“姓名探趣”课堂实录节选案例缺乏老师的组织,老师没有充分发挥组织作用去引导学生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学习成果。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与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前期的参与不足有密切的联系。总的来说,“姓名探趣”课堂实录节选案例,由于老师前期的参与不足,因此在成果展示中参与不足,从而使得学生展示此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有限,削弱了对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效力感的培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正是由于老师未能够有机会或者正确地学习、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本质和特征,未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指导、组织、参与作用,因而影响了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找出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正确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学习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S].

[2]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

[3]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

[4]郭元祥.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熊梅.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熊梅等.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 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教师素养 课程设置

语文教育自语言文字产生以来便息息相传,绵延至今。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融历史、哲学、政治、自然、地理等教育于一身,即所谓的“大语文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其理解的深入,它们逐步从大语文教育中分离出来,语文教育的内涵被分化为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诸多元素。语文的这些基本元素,构成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的培养也便由此展开。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现状

近代以来,教育开始走上了科学化道路。遵循着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特点,创立了新的学制系统。这种学制体系将语文课程的教学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针对三个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和内容的侧重,国家教育部也形成相应的教师教育培养规格。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院校培养,且不分科,小学教师各科可兼而授之。初中语文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来培养,高中语文教师由大学本科院校来培养。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存在明显的学力水平和能力层次的差异。其中小学语文教师学历水平最低,只要具备初中文化水平再加以师范教育的培养即可。高中语文教师要求较高,除具备专业教学知识,还需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这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规格的一个初步界定,其差异显而易见。首先,师范院校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门培养中学语文教师,而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只纳入到小学教育专业之中,未做明确的文理分科。其次,进行语文教育研究的教育家们关注更多的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法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中学语文领域,甚至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所攻读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也主要是研究中学语文,而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甚为忽视。这不得不令人思考:因为它是“小儿科”,小学语文教育就不重要了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它和中学语文教育有何区别?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这些都是近些年来不得不引人深思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教育正在逐渐发生变革。1998年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在师范教育中开设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小学教师培养开始高等教育化,“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不同于中师、大专,它强调学术性,体现综合性,突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1]小学语文教师的质量和规格也水涨船高,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当然,小学教育专业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结构仍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师范生以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非完善性,而师范教育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关教师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课程设置。

二、小学语文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差别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学科被划分为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两个阶段。它们作为语文教育的两个分支体系,延续语文教学的整体,但在教育对象和内容方面各有侧重。但无论是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初中语文教育它们应处在同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地位平等,学历水平相当,不应在师范教师教育上存在档次差别,只应是培养规格的不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同素养,其落脚点在学生。学生的年龄结构层次差异,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都将成为影响语文教师教育的重要因素。以下我们通过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对比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

小学语文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的区别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谈。就横向而言,有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教育对象。虽同为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但小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正处在启智时期,几乎没有知识基础,思想、个性的形成尚处待塑阶段;他们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比较低,更多地依靠成人的照顾、保护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一定的语文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还要具备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是12至18岁的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个体发展的成熟期,身心发展已经具有很多成熟期的特点。他们能够学习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自我监控能力不足,看问题还很不全面、深刻。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握教育教学技能,在语文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更专、更强。

就纵向来说,中小学语文教师所授课程内容深浅有别。小学语文教师由于教授对象是初入学堂的儿童,头脑中只有零星片断的知识,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近乎于零。这就要求对学生的教学需从最基本的字、词开始,教会学生识字、认字,读写、表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接受中师、师专教育的教师足矣。而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接受了系统的小学教育后的青少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句、篇等知识储备,需要的是更深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这一阶段的学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对“语文”的要求更高,相应对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就更高。

三、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及课程设置方向

不论是寻着中国教育发展脉络追寻,还是站在新时代的浪尖,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都不难看出,语文教育的深层次内涵体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从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地位及与中学语文教育的比较中,可以明晰地看出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现代教育理念,厚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和实践知识等。

1.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教师要求虽各不相同,但都必须是高素质的,“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复杂的知识结构”[2]。小学语文教师要达到高素质要求,首先在学历层次上需升格到本科,其次小学教育师范院校必须按小学课程门类的特点设置相应的学科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并重。所以一位能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教师需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⑴小学语文教师培养首先要定位于“教师”这一职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其教育性上,是教师这一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本质特征。要从事育人工作就必须具备相当的教育科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括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行政与管理,教学方法与策略,课程的组织设计与评价,教育统计与测量等,使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教育的科学与规律,形成教育理念,掌握教育艺术与技巧,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⑵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还应定位于“语文”学科。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虽还没有专门设科,仅纳入整个小学教育专业之中,但采用“综合培养,分科(向)发展”的培养模式,其专业性仍有所体现。尤其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课,语文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生活。这就对师范生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对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原则和内容非常熟悉,理解语文学科的性质特征,掌握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具备厚重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

⑶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师范生要懂得将教育理论、语文学科知识运用于具体教育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股无形力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知识,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具备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要能紧密联系小学教育教学的实践,密切关注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成为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践智慧的问题解决者。这些可通过设置教育见习,教学实习等课程来培养。

2.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应突出“双专业”的特点。现在正在倡导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其发展方向强调教师教育“双专业”的特点。所谓双专业,“一是学科专业水平的专业化问题,是‘教什么’的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准。二是教育专业化问题,就是‘怎么教育,怎么教’问题,指承担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等”[3]。

学科专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所教课程的学科知识。教“语文”这门课程,就要具备专业的“语文”学科知识,即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但是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在学科知识专业化方面的要求不同。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求标准、正确、宽泛,但不一定深透。如汉语拼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熟悉声母、韵母的区别,懂得拼音组合规则,能发音清楚,书写正确。因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这些知识直接对学生产生示范作用,所以其学科专业化的体现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基础上的正确性、规范性。在课程设置上就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朗读的能力、书写的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的标准和规范的考核。

对于教育专业化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升本的前提。几十年的中师教育无法胜任小学教师的培养,也便是在教育专业化方面的力量不足。作为一名合格小学语文教师,除具备相应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对教育理论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懂得教育教学一般规律,有着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历练好教师职业技能,同时还要学会多学科的综合,将自然、音乐、美术等知识作为教学艺术手段,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3.小学语文教师培养要注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教育观念下的教师教育强调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知识技能与教育专业知识技能的统一,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的整合”[4]。在这种教育观念指导下,现代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更具科学化,因为小学语文教育并不是浅显的语文知识教学,而是更高层次的教育科学与艺术。

小学教育就所教知识本身而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接受能力还比较低的学生,如何对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指导,如何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某种程度而言,小学语文教育不是困于没有知识可教,而是困于不知如何教。而“如何教”的问题便成为更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高层次的问题。高素质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出色的教育表现和与之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学固然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将所理解的这些人文内涵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所具备的教育教学技巧。那么,培养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在教育专业上下工夫,使教师具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艺术理念,将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判断能力及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以及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师教育的重点。

无论是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师的培养,还是从小学语文教师素养要求的层面来探讨小学语文教师课程设置,我们都要把握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教育科学的特点,注重“双专业”的培养,突显“教育专业”的特色。

参考文献

[1][2]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改革 内容 方向 课程结构 教材建设 实践教育

学科教育类课程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流课程,传授语文学科教育知识、培养语文学科教育技能是它的两大基本目标。这两大基本目标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表述为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语文学科教育技能的培养要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但实际的情况是“语文学科教育知识是基础”这一地位被无形中当作为“重点”,需要在这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语文学科教育技能”往往成了陪衬。综上所述,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与结构重建,目前可以紧紧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课程结构(内部学科构成)改革、教材建设改革和实践教育改革。

1.课程结构改革

主要解决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的问题,应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构建语文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新格局。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结构领域扩充,指的是要提升课程的内涵,丰富学科教育类课程涵盖的具体学科范围。以往构成学科教育类课程的主干学科往往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或者是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外加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培养出的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轻松驾驭静态的语文课程。而《语文课程标准》在理念上将语文课程当作一个不断开发、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对教师的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很高。适应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需要,现有的以小学语文教材概说和小学语文教学概论为主干课程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必须提高研究与训练的规格层次,本着各有侧重、区分能级、明确阵地的原则,建设好着眼于宏观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小学语文课程论、教学设计和创新的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语文课程资源和教育力量的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学科体系。“各有侧重”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程开发、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学科教育类课程各内部课程设置要具有对应性,并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形成合力;“区分能级”是指不同学科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探索过程和发现方法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量不同,教育影响的结果也有长效短效之分,学科教育类课程内部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能级,实现学科的互补;“明确阵地”是指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综合性、交叉性和自主性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内部课程设置要兼顾课堂教学主阵地、学校课外教育阵地和社会教育阵地,立足于不同的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教育知识学习和语文教育能力形成。以课程层次提升和学科领域扩充为基础,按照上述原则建构的学科教育类课程新格局,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四个方向和三块阵地”。

2.教材建设改革

主要解决目前学科教育类课程教材存在的不足,适应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编写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理念的新教材。当前小学教育专业所使用的学科教育类教材,存在很多不足。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角度看,目前缺少一套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需要的教材;从与小学语文教育关系看,当前使用的教材无论在体系上还是内容上与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对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的反映缺乏一定的前瞻性;从《语文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课程理念看,当前所使用的教材自身没有体现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三维统一,对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也没有从这三个维度去解析。

因此,按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诠释小学语文教育的规律,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开发设计小学语文课程,尽快建设紧扣小学语文教育实际、紧跟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教材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针对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专业建设实际和各地初等教育存在的地域性差异,新教材的编写和体系建设需要考虑诸方面因素。

3.义务教育

《语文教学标准》把小学语文教育当作师生不断探索、不断展开、不断体验的过程,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热爱语文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崭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具有从事语文教育的综合能力。适应这些客观需要,学科教育类课程也要转变课程理念,应对挑战。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小学教育专业特别是语文方向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随着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推进,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正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教师这一职业逐渐提高对从事教育事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并巩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思想,使其乐意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不断增长才干,增进专业学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热爱教育事业特别是热爱语文教育”这一呼声不仅不能降低,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增强感染力和感召力。

篇8

语文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学生各种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剖析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和重要性出发,再浅析小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实施和重要性几个方面,旨在探索小学语文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1小学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小学语文的学习不仅为了好的成绩,更是为了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学习语言的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思想文化传递性特征,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和道德的义务教育学科之一。

1.1小学语文教育的功能:

语文是一门不能急功近利的基础课程,要从小学阶段就要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功能。(1)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中心思想。针对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方式,思想道德教育要以语文教育为依托,以语文教育内容的实施来进行。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养成也同样离不开语文教育的实施。(2)表达、交流和传递:小学语文教育具有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重要功能。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就是进行语言交际和传递文化。小学语文教育在传授和传递知识与文化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如何表达和交流。(3)育人:小学语文教育以第一和第二课堂为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式教育,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小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是表层层面上,而是将育人转化为实际行为。

1.2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1)语文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语文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基础学科,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外,语文教育还具有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科目的。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是一种工具,只有让学生掌握好这种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简而言之,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的。(2)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小学正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佳阶段,这一阶段接收到最好的教育,会使其日后的学习有良好的发展。语文教学内容蕴含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彰显着我国的软实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基础学科,对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应重视发挥学生个人的潜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旨在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

2.1课程改革是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师要以新理念去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要采用以学生为主,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创设情境,以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导向,利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2.2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其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小学生基本素质包含的内容有: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的,如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等个性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落实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和学会健体三个方面。(1)做人:教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应教学生先学做人,强调德为先,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学做人,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2)求知:教师既要授予学生知识,也要授予学生求知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主动汲取新知识和新技能。(3)健体: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锻炼身体,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意志力。

2.3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从教育实践和成效而言,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小学语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教师做好语文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

3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的作用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同时,小学语文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育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体悟生活:

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宜的情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小学语文教育引导学生体悟生活,对开展素质教育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2体悟思想:

情感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能有效调控学生的情感,如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获得或者是享受美好的感受,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3体悟责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地向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体悟自己的责任,进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起到辐射的作用。

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实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素质教育是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是以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教育。

作者:王瑜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铁西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