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家庭育儿论文8篇

时间:2023-09-26 15:10: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家庭育儿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庭育儿论文

篇1

(一)幼儿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理念,比如说认知错误、虚荣心和情绪心理等。首先,家长在认知方面经常将孩子把孩子“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其次,家长对教育孩子有虚荣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吃穿的问题上的无限制的给予,这也是欠妥当的;最后,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有情绪心理,殊不知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化是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据调查当前比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两端,即溺爱和专制。一方面,家长有补偿心理,想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来对自己加以补偿;另一方面,家长自己父辈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时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横心理;后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指长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心理上,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迹。没有父母愿意让的孩子从的父母的生活中学不好的东西,但不好的东西往往被孩子学的最彻底,且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且经常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因此,作为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规则

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5+2=0”的现象,从很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没能为5天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很好的辅助条件。因此幼儿在家也应该制定、执行一个符合科学生活常规或制度,培养幼儿有规律、有规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问题。

(二)家庭教育中应该体现正面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内,而幼儿家庭教育就是这10年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段中,特别是在饭桌上,父母尽量不要谈论工作带给自己的辛苦、无奈和悲惨的人生,因为这会不经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难以抹去。作为父母要谈就要谈论工作带给我们的成绩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领导对自己的不公正。注意,这不是让家长跟孩子撒谎,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坚持正面教育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这跟孩子一生的影响来比,还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教育方式一致

篇2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育观念上的问题;二是教育方法上的问题;三是教育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幼儿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理念,比如说认知错误、虚荣心和情绪心理等。首先,家长在认知方面经常将孩子把孩子“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其次,家长对教育孩子有虚荣心,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吃穿的问题上的无限制的给予,这也是欠妥当的;最后,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有情绪心理,殊不知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化是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幼儿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据调查当前比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两端,即溺爱和专制。一方面,家长有补偿心理,想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用完整的享用来对自己加以补偿;另一方面,家长自己父辈教育的影响,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才,因此时刻管制孩子,使其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横心理;后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指长相及外形,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心理上,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迹。没有父母愿意让的孩子从的父母的生活中学不好的东西,但不好的东西往往被孩子学的最彻底,且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且经常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因此,作为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规则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幼儿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5+2=0”的现象,从很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没能为5天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很好的辅助条件。因此幼儿在家也应该制定、执行一个符合科学生活常规或制度,培养幼儿有规律、有规矩的生活,避免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问题。

(二)家庭教育中应该体现正面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内,而幼儿家庭教育就是这10年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段中,特别是在饭桌上,父母尽量不要谈论工作带给自己的辛苦、无奈和悲惨的人生,因为这会不经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直至难以抹去。作为父母要谈就要谈论工作带给我们的成绩感和幸福感,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领导对自己的不公正。注意,这不是让家长跟孩子撒谎,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坚持正面教育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这跟孩子一生的影响来比,还不算什么。

(三)家庭教育中应该教育方式一致

家庭能给孩子带来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这句话蕴涵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夫妻相处的方式,这一点会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最初温度;第二是夫妻对待孩子的态度,这一点会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立场。夫妻相处是一门学问,夫妻为孩子更好的相处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学问。爱孩子,不仅要给孩子我们的爱,还要为孩子爱这个家,为他创造一个和谐的有爱的家庭生活环境,带给孩子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保持一致,表现在两方面:

(1)家庭成员间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

篇3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尊重人才,重视教育已也生入人心。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要求也更为迫切。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最好的教育而不至于落在起跑线上,这个也是早期教育受到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这也是新时期新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要求。

随着政府对早期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以及教育资金的投入,学前教育来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这不仅仅是对学校老师的挑战同时也是对家庭教育的挑战。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这是在我见习的期间看到的,去年冬天我在一所公立幼儿园见习,我所在的班级是大四班,有一天早上我发现有两个孩子在争吵甚至还动手打人,我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明明想借圆圆的玩具,明明不肯,圆圆就动手抢了他的玩具,所以两人就了打起来。

我和带班老师钟老师聊到这一现象时深有感触:现在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深受老人的宠爱,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一辈的人幼儿教育论文,这种现象使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带着一丝骄纵和自私。爸爸妈妈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有什么好吃的也让着孩子,仅孩子吃,孩子根本不懂的什么叫做分享。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筱筱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忙与做生意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筱筱和外婆住在一起,外公早已去世,而外婆自己开了一个小店,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筱筱,筱筱没天都一个人呆在家里,没有人和她说话,陪伴她的就只有一个玩具娃娃。。在学校筱筱也不爱说话,和小朋友们的关系也很差,从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总是独来独往。

我想这和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家长甚至存在着这样的教育误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的事,教不好就是老师的责任。

熟不知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父母必不可少的一种永恒的责任与义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家庭是幼儿进入社会的桥梁,是儿童进入社会的起点中国。父母的爱好、言行、行为习惯对幼儿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样家长的期望,,教育态度对幼儿的行为,性格的养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改善家庭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家庭教育的改善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改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校方面

1、家园合作。促进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纠正家长的教育误区,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教育观,如请家长来园参观了解幼儿的这一天的学习生活,在园表现,让家长观看幼儿在学校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举办亲子游戏促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

二、家庭方面

1、尊重幼儿。幼儿是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独立、单一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更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应该得到尊重。父母应重视对现有阶段的教育,即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注重智力的发展。以幼儿的兴趣为第一导向,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父母通过仔细观察幼儿潜在的天赋信号就能发现幼儿的天赋,并进行开发使其得到发展。

2、提升父母的知识结构和内容,不少父母认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差,就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把自己作为父母的职责仅仅等同于“保姆”的看附义务,只负责幼儿的衣食起居。而不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也是接触孩子最多的人。

3、理智地对待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父母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妥善的处理并解决这些问题幼儿教育论文,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父母心情不好,有事在忙或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启齿时父母往往会说:去去去小孩子家的问那么多干嘛或者是没看见我在忙吗等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只会挫伤幼儿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再比如当父母对幼儿提出的问题难以做出回答时父母往往会做出模棱两可或者错误的回答,这不仅仅使幼儿失去一个观察事物的好机会也可能会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在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直接说出妈妈不会,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查查书本或者电脑,不仅仅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可以促进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可为的呢。

4、让孩子学会爱。在当今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故而孩子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等等学许许多多亲人得爱,幼儿无时无刻不被爱所包围,可是他们却不懂得用爱来回报他人,认为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并不会感到珍惜,这是十分可悲的事。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用故事,儿歌等一些幼儿喜欢的形式或言传身教的方法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帮助他们形成真、善、美的概念,培养幼儿的美好情操。

幼儿时期的孩子,成长更多的是一种健康心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得使用正确得当的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的环境

09学前

39号

陈凤英

篇4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良好家风;培养方法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学前儿童成长的基石。家风是融在血脉中的骄傲,是先人从一代又一代的生活中总结出的家族风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讲究“家风家训”的礼仪之邦,放眼当今社会,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家风的形成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它需要家庭中的各个成员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良好家风对家庭中学前儿童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而深远的,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品性与做事态度。

一现状分析

世界上不存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世界上也不存在相同的家风,每个家庭的家风经过历代祖先的传承与创造,都带有鲜明的家族特色。在我国,一些书香门第、知识分子家庭中家风的打造与传承往往是一脉相承的,它历久弥新逐渐内化为家庭当中每位成员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应落实家风对个人的要求,即使对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学前儿童也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当然在一些家庭,尤其是不太开明的家庭中,则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家风,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与成长也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家风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产生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积极探讨更好的良好家风的培养方法,从每位家庭成员切实做起,争做学前儿童的榜样引领者,用良好的家风培育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良好家风的培养方法

1.家庭中良好的教诲。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家庭中良好的教诲是至关重要的。父亲的教诲如同人生中的智慧锦囊,而母亲的教诲就如同人生赛场上的助推剂,带给孩子无限的鼓励与关怀。学前儿童的心智水平还比较低,对于父母的一些教诲很可能不会吸收消化,但教育是无痕的,也是潜移默化的,从小就给儿童正向的积极的语言教诲,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慢慢地在生活中,当儿童再遇到相类似的事情时,他们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一要重视对学前儿童思想品德的教育,羊跪乳,鸦反哺。乌鸦虽然外表丑陋,但在尊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界中的“楷模”。当乌鸦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们的子女就四处寻找食物,衔回来食物喂给老乌鸦吃,从不嫌弃老乌鸦,直到老乌鸦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儿女要永远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从小要学会感恩,将来就会是个孝顺的人。二要教导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不能做亏心事,害人就是害自己,帮人就是帮自己,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三要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2.注重榜样引领。“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更应注重这一点,时刻以自己为孩子的榜样。小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比如,有的家长吸烟不分场合,在小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吞云吐雾,时间久了孩子也会拿起一支烟模仿家长吸烟的样子;有的家长在陪伴孩子时总会选择手拿一本儿童读物,孩子也会拿起一本儿童读物,虽然不认识字,但是在长久与书陪伴的环境中,孩子慢慢会养成手拿书本阅读的习惯。笔者曾读过《大河奔流的精神》,作者俞敏洪在书中也曾提到自己与孩子读书相类似的情况。3.营造自由、平等、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礼”就是讲究礼节,“和”就是和谐共融。中国是礼仪之邦,但往往中国人对待他人十分地讲究礼节,而对待自己的家人则少了一些“礼”。日常生活中家人之间也应做到以礼相待,有助于打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能够给学前儿童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生长环境。自由、平等、民主是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民主的家庭,不仅是家庭成员成人之间的,还应该是家庭的所有成员间的,就连对待学前儿童也是如此。作为家长既是孩子的引领者、保护者,也应成为能够蹲下来和他们平等交流对话的朋友。如果一个家庭中充满着自由、平等、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那么这个家庭也会具有良好的家风。4.打造“放手”的家庭教育。孩子是父母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但并不代表父母就可以全权包办孩子的一切,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也是如此。首先,作为家长要把孩子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要学会用尊重的视角、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一切。其次,敢于打造“放手式”的家庭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孩子的成长天性,引领学前儿童更加健康阳光成长。现代社会中很多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生活能力都很低下,究其源头往往是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从学前儿童起就为其操办,这就大大弱化了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学前儿童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对于当今中国社会来说,打造“放手式”家庭教育也是创新家风的一种形式,对家庭中的学前儿童也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5.制定切实可行的家训家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深深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当中。每个家庭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家风、家训、家规对一代又一代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而久远的。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个叫嘉纳塞•爱德华的人,由于他所建立的讲究道德注重修养的家风,使得他的家族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八代人中没有一个被判刑的。而同一时期,在纽约州的马克思•朱安家族,由于家风败坏,一百年时间里的八代人中,竟有300多人成了乞丐、400多人酗酒死亡等。可见家风和家规具有一定的承传性,它有时甚至要影响几代人。所以,要想对学前儿童进行家庭教育,不可不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笔者的爷爷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一家人,为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家规:不准吸烟,不准酗酒,不准赌博,不准奢侈浪费,不好吃懒做,不准占别人便宜,不准说谎话,不损人利己,不骄傲自满,不做缺德事。他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作为我们家的家风,把“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作为家训,要求我们全家人自觉遵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位家庭成员都严格遵守家规家训,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家风。同样,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都学前儿童也是适用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家风,对每个人包括学前儿童才能带来正能量的影响。

总之,良好家风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以及对每位家庭成员的良好约束力是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形成的,当然良好的家风也离不开每位家庭成员的积极践行与传承。学前儿童是家庭的传递纽带,更是祖国的新生力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良好家风对学前儿童至关重要的影响,并身体力行地引领家庭新风尚,促进家庭良好家风的形成,进而对学前儿童形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作者单位:马东平,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马东平 单位: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妹.中国传统家训中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刘奇葆.良好家风是孩子成长的基石[J].学前教育,2015(1)

[3]王丽萍.山西省太原市城区“独一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4]李茹.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5]宋梅华,徐晓坤,李爱香.初探幼儿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6(14)

篇5

(一)家庭结构的事实残缺,使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诸多的心理问题与教育问题

按家庭的完整程度可以把家庭结构分为“完全型家庭”和“残破型家庭”。而留守儿童的家庭看似是完整的家庭,却没有发挥完整家庭的教育功能。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使他们的家庭结构处于一种事实残缺的状态,虽然父母双全,但却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使很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失衡、学业失教、行为失范等问题。

1.亲情缺失。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逐渐发展的。儿童心理发展是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使他们常处于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状态之中。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安全感的缺失,使部分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自闭、胆小、个性敏感、性格孤僻压抑等问题;内心的失落以至产生对人冷漠、不敢与人交往等心理问题。

2.教育监管缺位。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是处于不断变化学习过程中的人,他们年龄小,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需要家长的监管。然而,本来应该承担起教育监管责任的父母却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旁观者”。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处于隔代养护的状态,农村的老人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在辅导孩子功课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教育方法更是简单粗暴,他们仅仅限定自己为监护人,对儿童的教育基本停滞。由于缺少教育上的帮助与监管,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自由散漫,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同时,由于他们年龄尚小,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在无人监管的状态下,逐渐染上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例。

(二)家庭教育时空片段化,难以保证留守儿童教育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教育,使家庭教育处于一种连续的状态。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有利于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然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却因为父母外出,拆分了家庭教育的空间。父母与子女空间上的分离,使得以父母和家庭为核心和主导的农村家庭教育体系趋于崩溃。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父母本身不仅是儿童的社会刺激来源,也是物理环境的中介物,是儿童物理环境的提供者和组织者,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极大部分是通过物理环境作用于儿童的间接影响”。由于子女和父母没有生活在一起,父母难以通过家庭环境来影响教育孩子。同时,监护时间的动荡,拆分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时间。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使得本来就不多的家庭教育时间被拆分得支离破碎而片段化。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但是,父母外出打工却使得众多留守儿童错失了父母帮助其成长发展的良好时机。

(三)年轻父母缺乏责任感,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家庭教育功能退化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是青壮年,他们大部分已经为人父母。由于文化层次不高,许多年轻父母意识不到自己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对孩子只生不养不教育。甚至有些年轻父母把孩子当作累赘和负担,直接把育儿压力转嫁给老人,自己则采取外出打工的方式逃避为人父母的责任。在父母转嫁育儿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亲子关系的疏离,削弱了父母教育的权威。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年轻父母由于长期在城市打工,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他们不愿回农村,尤其是女性,更向往城市生活。他们为了追求物质生活,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认为教育子女是最大负担,甚至对留守在家的子女表现出不耐心、不关心的态度。但大部分家长还是爱孩子的,他们以“爱”的名义外出打工,的确提高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物质生活状况,但这却是以牺牲孩子的未来发展为代价的。亲子沟通的缺乏与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感情隔阂,在累积效应的作用下,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农村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阻滞留守儿童更好地发展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很多农村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在增加经济收入与教育子女方面他们更倾向于前者。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也不需要什么教育,只要孩子有吃有喝,不得病,身体健康就行。他们认为出去打工挣些钱,就能为孩子打下好的物质基础,给孩子将来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同时,由于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获得长辈的指导较少,他们把自己获得的教育经验复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很少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美国教育家伯顿•L.怀特在对幼儿早年教育和追踪研究中指出:“家庭给予儿童的非正规教育,比之后正规教育制度对儿童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如果一个家庭在孩子生活的早年向他提供基础稳固的启蒙教育,那么他将可能从以后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家庭教育意识的淡薄,使很多留守儿童失去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2.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存在偏差。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和片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一般会出现两种偏差:期望过高或者过低。家长如果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而失去了在城市发展的机会,就会对子女的学习期望要求高,希望他们能通过学习改变现状,获得更好的未来。另一种情况则是自己学历虽然很低,但由于自己吃苦耐劳,再加上有好的机遇,经济收入相对较高,这类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期望不高,甚至会错误地认为读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让孩子早一点去打工,认为孩子读到初中或技校毕业就可以了。家长的低期望导致部分孩子表现出一种“反学校文化”的倾向,他们反对学校权威,蔑视班级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教育,崇尚享乐主义和体力劳动,自动放弃自我发展的资格与权利。在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在悄悄蔓延。

3.物质溺爱,缺乏精神关怀。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需求。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之所以陷入物质溺爱的怪圈,一方面是因为内心愧疚,希望通过物质补偿来弥补自己对孩子日常教育与关爱的缺失,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农村家长的虚荣心,自己外出打工,一定要衣锦还乡,以为给孩子买礼物的多少、昂贵与否体现了自己的能力与价值。其实,物质补偿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对孩子的发展也不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有时还甚至是有害的。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会让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养成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同时,一些留守儿童把握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常常以“爱”的名义对父母施以道德绑架,向父母索要金钱。另外,家长的物质补偿,让孩子从小得到的教育就是情感不足可以拿物质来填补,这就让孩子把物质和爱联系在了一起,逐渐滋生物欲化的价值倾向。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策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范畴,这是由社会发展、经济转型等引发的社会公共问题。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集聚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体系。

(一)以政府为主导,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在人类的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系统,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起点和水平,也决定着社会教育的整体面貌,家庭教育与国家、民族、社会利益紧密相连。家庭教育已经从私有空间走向公共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已不再单纯是家长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处理不好,他们对社会的报复将会在未来的10—20年间显现出来。政府要采取措施,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和提供保障。

1.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实现家庭教育的法律授权介入。首先,国家要制定政策,保障外出务工的家长有一定的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和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时间。时间保证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基础。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或条例,规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的单位,必须保证有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有一定的时间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并将此作为对用工单位的考核内容。其次,建议出台《家庭教育法》,强制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

2.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为农民工就近就业创造条件。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没有更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只好选择外出打工。因此,要变留守儿童为非留守儿童的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农村地方经济,提高农民本地就业率,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让他们白天可以打工挣钱,晚上又能回家照顾孩子,保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完整性。

3.重视家长教育,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还是他们成长的终身导师,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责任和家庭教育观念。同时,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组织机构为务工的家长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改善父母的教育行为与教育方式,让他们能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

(二)以学校为基础,搭建家庭教育平台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要承担起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1.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家校合作。学校要利用自己的特点与优势,采取系列措施,搭建家庭教育的平台以帮助家长。如可以举办家长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以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可以规定家校联系日,要求家长必须给孩子打电话;可以利用家长返乡时间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并为家长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可以举行亲子互动活动,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让家长真心体会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要;可以要求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成长记录袋,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同时,学校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教育,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避免孩子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归罪于父母,造成亲子关系疏离。

2.学校教师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爱。在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压力下,学校教育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难以有更多的精力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甚至有时还会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放弃了对他们的教育。因此,学校要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让教师认识到留守儿童问题是在二元经济体制下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要对留守儿童存在偏见,更不要对他们贴标签,要意识到他们是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对他们多一份关心与关爱,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

3.教师教育中增加家庭教育内容,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总习惯于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甚至把更多的家庭教育责任推给了教师。当他们遇到教育孩子的困惑时,他们希望能从教师那儿获得更多帮助。但是,许多年轻的教师还未成家,自己根本就不懂得家庭教育,更难以给家长有效的指导。建议高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加家庭教育的内容,并把家庭教育课程列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让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对家庭教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以便在入职时能够很好地应对儿童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对教师的职后培训也要增加家庭教育的培训内容,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不仅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教师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三)以家长为主体,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1.家长要敢于作为,履行教育子女之职责。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树立“子女不教,父母之过”的责任意识。不要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为借口,推卸对子女教育的义务和责任。因为,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无论是法律上还是道义上,父母都有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等对父母对孩子的监护责任和教育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既然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要负责任地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2.家长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整体教育素养。要对孩子实施教育,家长首先要完善自己。因此,外出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要有学习意识,主动参加打工地所举办的家庭教育讲座,利用闲暇时间与其他家长多交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素养。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改变“重养轻教”的教育观念,学习一定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对子女进行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

3.家长尽量改变外出时间与外出方式。农村年轻父母要尽量改变外出的时间,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最好不要外出。因为“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人们一般不易察觉,从而造成很多无形的损失”。另一方面,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研究中发现,“不同的支持源对不同的留守儿童群体的支持方式和支持功能存在差异。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主要从母亲那里获得肯定支持,从朋友那里获得陪伴支持与亲密支持。在各主要支持源中,母亲对留守儿童的支持作用更为重要。”

4.加强亲子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感受亲情是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留守儿童只有感受到父母的关怀,接受父母的爱,才懂得关怀他人和付出爱。因此,家长要全面关心孩子的发展,在给予物质关怀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情感发展。外出务工父母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与交流,要多给孩子打电话,打电话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嘘寒问暖和学习,要鼓励孩子坚强面对现实生活。家长最好是多抽空回家或利用寒暑假时间让留守儿童到城市与父母团聚,感受到父母的爱,避免儿童因“亲情饥渴”出现心理危机。

(四)以社会为载体,形成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合力

篇6

儿童家庭德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能够对其加以充分利用,将会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然而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儿童家庭德育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儿童家庭德育方式单一

由于家长文化程度的局限性或是认识上的滞后性,致使有些父母虽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也往往只是停留于口头说教,“言行不一”;有些父母则是等到儿童在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才进行说教。

2.儿童家庭德育时间被挤压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愿望,尤其对于一些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来说,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无关紧要,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忽视家庭德育,一方面可能为儿童赢得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却也使儿童的健康成长潜藏着“危机”。

3.儿童家庭德育内容有失偏颇

家长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某种程度上还只停留在讲文明懂礼貌、诚实不说慌、乐于助人等方面,至于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树立远大的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却关注不够。

4.儿童家庭德育缺乏教育理性

很多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他们不顾儿童的实际情况,盲目地去模仿别人。父母的过高要求往往会给儿童的心理带来巨大压力,有时这种压力会变成动力,促进儿童的成长发展;有时却会起到负面效应,由于不堪负重,儿童可能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5.儿童家庭德育环境令人堪忧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父母过多地注重儿童的智力发展,尤其自儿童入学以后,多数父母便忽视了儿童的道德教育,并且认为以后的教育应该由学校负责,致使家庭德育环境处于令人堪忧的境况。一些父母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父母与儿童的交往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儿童的一切行为必须在他们的限制范围内,儿童失去了应有的“自由”。

二、儿童家庭德育特点分析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每个家庭由于其组成人员、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从而使儿童家庭德育也各有千秋,然而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的儿童家庭德育又有其独特之处。

1.儿童家庭德育时间的随机性

家庭德育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没有固定的课时安排,没有非常具体的预期教育目标,父母可以随机采取灵活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如打扫房间时,可以进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在不知不觉中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在教育中没有小事情,你们扎在女儿头上的一个结、一顶帽子、一件玩具——所有这些在儿童生活中都是有极大意义的东西。细枝末节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起作用的,整个生活都是由它形成的。指导这种生活,将是你们最重要的任务。”[1]父母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就应该如此细致入微,抓住时机,灵活施教。虽然有些内容并不直接与道德教育相关,却也间接地影响着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2.儿童家庭德育过程的实践性

与学校德育相比,家庭德育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学校德育往往是囿于课本上的内容,往往是讲授式的,儿童很少有实际体验的机会。家庭德育则更贴近儿童的生活,父母往往是在具体情境中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儿童通过切身感受领悟学习的内容,因而它更侧重于体验式的学习。

3.儿童家庭德育环境的特殊性

每个儿童所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其特殊性,从而使每个家庭德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效果等呈现出差异性。

三、如何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鉴于儿童家庭德育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增强儿童家庭德育的实效性,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1.儿童家庭德育应加强针对性

每个儿童都生活在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环境中,都有其自己的独特个性,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父母可以根据儿童的性格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这一点上,家庭德育要优于学校德育,学校德育虽然也提倡因材施教,但因学校是集体教育,个别教育要和集体教育结合起来,而家庭德育可以实现真正的个别教育。父母可以根据儿童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的活动,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使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寓教于乐,并使儿童“自由”发展,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

2.在儿童家庭德育中父母应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接触时间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子女有极大影响。“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上行下效,先施后学,父母自身的行为就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做。由于儿童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而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如能以身作则,做好榜样的示范作用,儿童通过耳濡目染自然会把它当成理所当然的行为。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做他希望他做的事情。导师的行为千万不可违背自己的教训,除非是存心使儿童做错。”[2]洛克的话道出了榜样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3.创设良好的儿童家庭德育环境

家庭德育环境,主要包括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做到人格上的平等、心理上的相容、情感上的融洽。家庭德育环境的建设应注重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优秀传统道德的熏染作用。父母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并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家庭德育应注重情感教育,父母要“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良好的家庭德育环境,将使儿童“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篇7

家庭教养方式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帕金森把家庭看成是“制造人格的工厂,直接影响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有必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二、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有效性,在了解早期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1.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之一。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早期家庭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心理健康状况,在了解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遵循幼儿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表现为情绪安定、积极向上。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判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较多,如充沛的精力、性格开朗、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等,家长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情况,了解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脉络,对症下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3.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4.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5.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结语

篇8

(一)科学制定教育计划与确认教育目标从内容进行划分,幼儿语言能力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语言基础知识、文学欣赏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以及早期阅读能力。其中,语言基础知识主要指由句子、语义、语音以及词汇等构成的规则;文学欣赏能力主要指幼儿可以了解与感知儿童文学作品,同时可以尝试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表达;语言交际能力主要指实际交际中语言表达与倾听的能力;早期阅读能力主要指幼儿早期具备的读写能力。一般来说,语言交际能力主要以语言基础知识、文学欣赏能力以及早期阅读能力三者为基础,四者关系密切,息息相关,所以,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于语言交际能力。经过上述的分析可以知道,选择动画片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主要适合应用在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语言基础知识两方面的发展。通过科学制定教育计划与确认教育目标,家长不参与,幼儿单独观看动画片,也能够对其语言能力进行培训。比如作者曾开展一个主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动画片收视情况”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处于非普通话语言环境中时,给儿童播放动画片,其经过观看动画片便可与作者开展一定程度的普通话对话,同时还使用到大量平常生活中未曾接触的词汇,但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对此,在应用动画片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家长应该科学构建教育计划,换个说法也就是家长应该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时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相关有效措施进行纠正,不断提高其语言能力。

(二)家长和幼儿一起选择合适的动画片一般来说,幼儿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在家观看动画片,分别为家长选择以及幼儿自主选择。对于家长来说,其生活目的以追求功利为主,因此其让孩子们观看动画片,目的在于希望孩子从中能够有所收获。家长通过购买音像制品或从互联网下载给幼儿提供动画,而孩子自主选择时,通常是电视播放何种动画,他们就观看何种动画。但是在众多动画片中,不是全部动画片均适合幼儿观看,动画片质量也有高低之分[2]。对此,需要家长与幼儿一起选择合适的动画片。第一,家长应该将某些对幼儿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动画片排除,并且坚持观赏性和教育性结合的原则,首先选择艺术性强、主题明确、观赏性和趣味性均很高的动画片。第二,重视幼儿的兴趣,家长不可将个人兴趣强加在孩子身上。尽管幼儿均喜爱观看动画片,但是每个幼儿喜好并不相同。比如作者通过调查发现,男孩子主要喜欢竞技与机甲题材的动画片,比如《变形金刚》《赛尔号》以及《星际飙车王》等;女孩子更倾向于观看童话类型的动画片,比如《白雪公主》《灰姑娘》以及《芭啦啦小魔仙》等。家长和幼儿一起选择,才可以将两者的意愿有机结合,由此达到一边观看动画片,一边对幼儿语言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动画片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家庭教育具体措施探讨

(一)运用动画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内容上主要指书面语言以及口头语言使用词、字、句以及段时的能力。幼儿语言表达的要求主要为可以清楚、正确以及流畅地通过口头语言将事件描述出来,并且表达个人观点,与他人开展交流。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表现形式当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中的一种,幼儿愿意与他人表达,同时具有表达能力,才可以与他人开展语言交流。作者对工作单位附近的幼儿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幼儿5岁前的表达能力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部分幼儿经过家长的锻练后,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对此可以知道,幼儿表达能力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培养。从根本上来讲,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属于对语言基础知识的综合使用,表达时幼儿可对已经理解的词语、语法以及语音再次开展巩固与温习。另外,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断上升,幼儿为了可以充分将个人见闻与思想表达出来,其会对现有语言发展水平产生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其不断征服各个障碍,最后取得成人语言发展水平效果。所以,在幼儿语言家庭教育中,应该将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当作重要内容。

(二)通过动画片对幼儿语音进行教育发音是幼儿语言发展内容当中不可缺乏的一个内容,幼儿发音规律性不低,部分幼儿出生不久便可发音,但是部分幼儿需要长到6个月以后,这是由于受到幼儿的发音位置、发音器官以及舌头等因素影响,而通过动画片可以促进幼儿获取正确的语音。首先,家长的普通话均携带一定的方言,但是动画片的普通话对白却非常标准与规范,可以产生巩固发音的效果,在我国不少方言区农村,动画片是幼儿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途径。第二,通过动画片正确的普通话发音,可以对幼儿错误发音进行纠正[3]。家长先将幼儿发音错误的字具体列表,同时客观制定一个纠正计划,有序对问题进行处理。比如:幼儿有4个字发音错误,那么家长应该分4次对问题进行处理,而不是一次就将问题全部处理。家长与幼儿观看完动画片后,可以给幼儿大概复述一次动画片内容,复述时,应用正确标准的发音依次展示幼儿读错的字,在整个复述过程中,家长不需要强调幼儿的错误发音。通过此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获取正确的发音,另一方面对其错误发音进行纠正。

(三)利用动画片帮助幼儿掌握更多词汇动画片属于一种影视艺术,并且动画片对话主要为书面化的口语,与口语对比艺术性与规范性更高,同时更加容易明白。此外,动画片属于想象艺术的一种,故事发展的空间与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均高于我们平常生活,所以,动画片可以给幼儿提供大量信息源,并且在动画片观看过程中,家长应该适当对幼儿进行提问,方便幼儿掌握更多的词汇。对此,家长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与孩子共同观看动画片,当遇到平常生活中比较难接触的词汇时,可对幼儿开展提问,从而产生强调的作用。孩子反问时,家长还应该对孩子做简单的,对动画片观看造不成影响的回答。例如在动画片《爱探险的朵拉》当中,其中有一集讲到:朵拉需要将其捡到的风笛物归原主,路途中既要走过桥,还需要走出黑暗森林。黑暗森林中有三条道路,有鹦鹉叫声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道路,朵拉把风笛物归原主后,风笛主人通过吹奏风笛,产生了悦耳的音乐,并且地里长出一大片玉米,果树枝头挂满沉果实。在本集动画片中,桥、黑暗、森林、玉米、既要、需要这些词均是幼儿在平常生活中比较难接触的,家长与幼儿共同观看动画片时,应该对幼儿进行提问。比如:朵拉走了什么地方,之后再走出哪些地方,终于找到了风笛的主人?怎么样的道路才是正确的道路?提问过程中还需要对桥、森林以及玉米等词的意思进行提问。比如:森林主要指什么?玉米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看见吗?等等。若幼儿无法回答,家长应该适当进行解释。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幼儿主要经过屡次重复与模仿来掌握词汇。比如家长每天与幼儿讲一遍以上的“孩子,吃饭前需要洗手。”经过长时间熏陶,幼儿便可形成记忆深刻的印象,由此便能够理解“洗手”这个词语。通过上述的方法,可以使动画片帮助幼儿掌握更多词汇,进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