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5:10: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审计 创新 职能
1 审计基本职能和内涵功能
审计的基本职能包括监督职能、评价职能、鉴证职能,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这三项职能准确的概念和含义。
监督职能是指审计依法监察和监督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沿着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的正常轨道上进行;评价职能是指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审核检查,以及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掌握确凿的证据,对照一定的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鉴证职能是指通过审核检查,确定被审计单位反映和说明其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真实性,从而做出鉴定,确认其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经济事实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局面证明,并发表审计意见。
以上三项功能比较容易理解,恰恰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是审计的内涵功能,包括促进、制约、反映、鉴证和服务功能。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目前审计工作更多的是向企业综合性的服务职能发展,只有企业完善了管理制度,实现良好的职能部门沟通体系,审计工作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效应就会突显,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审计建议。
促进功能,即通过审计工作,从宏观上促进国民经济管理的加强,从微观上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制约功能,国家审计部门对妨碍国民经济发展,阻碍改革开展的一些因素进行制约;反映功能,审计部门将体制改革中有关宏观控制、微观体制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提供准确信息,尤其是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审计部门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某项经济事件发表意见,同时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形成一种互相监督,真实反映事项的体制;鉴证功能,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为了维护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审计部门在监督的同时,以鉴证的形式,客观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措施,以促进其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服务功能,审计工作所秉承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指导,完全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体制下展开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能跳出国家政策管理的圈子,只有审计人员的真实反映,才能够减少、杜绝政策性错误的出现,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2 审计创新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审计创新主要是通过审计部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创造新的、较之以往更为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达到在统一的总体目标下的各个不同发展时期要达到的目的。
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指出,所谓审计创新,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推动审计工作与时俱进。审计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体制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以及审计管理创新等。其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同样也适用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
加入WT0后,我国全方位地置身于世界经济竞争环境中,不管是国家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都是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的重要阶段,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也必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会更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审计工作也处于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转型期。为此,如何应对国内外新形势、新任务,这是摆在审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惟一的选择就是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我加压、自主创新,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3 审计人员如何强化审计创新
作为审计人员,如何进行审计工作的创新,在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 要树立创新审计精神和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审计人员要自觉摈弃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旧的思想、观念、思路和做法对审计工作的束缚,积极适应形势需要,及时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发展状况。同时,创新是促使审计人员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不断的推进审计成果优质化进程。审计人员要形成有创意的审计思路、选择做成有创意的审计项目、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等等,这要经过“挤压摩擦”创造过程,创新就是积累与拼搏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确立新时期的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重点等,才能有效地搞好审计工作。
审计环境是指审计所处周围的社会情况和条件。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审计的职能、审计的目标、审计的程序和方法、审计的地位和作用都统一在一定时空下的审计环境中。
对于审计环境的概念,应从以下方面理解:首先,审计环境是一种氛围,它存在于审计的周围,审计活动一旦停止或结束,这种氛围便随之消失。其次,审计环境具有差异性和发展性,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审计有着不同的审计环境;同一时代,同一国家,因审计主体、审计内容和方式的不同,以及被审计单位情况不一,审计环境也有很大区别;某项审计的过程之中,审计环境也会不时发生变化。审计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政治环境主要指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及其推行的政治路线。审计(主要指国家审计)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本质上是为维护国家的政治主张服务的。
(2)审计的社会经济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及其经济发展程度。审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因此,社会经济环境对审计的发展具有最直接的影响。
(3)审计的社会法制环境。社会法制环境是指一定社会形态的社会法制状况。审计不是一般的社会公证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带有某种强制性,如果没有法律的规定约束,就很难履行职责,也很难树立起权威来。
政治、经济、法制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但审计对社会环境可以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审计,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审计,对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2.审计环境存在的问题
2.1审计机关服从主体遇到瓶颈
由于我国审计领导体制实行双重领导,审计机关行政上隶属地方政府在工作中,除了服从上一级审计机关业务指导外,有时不免要按地方长官的“意志”行事,违心地改变审计程序和审计结论,减弱审计执法的力度,搞一些内部平衡或地方保护,使审计独立性、公正性受到损害。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责任所必需的经费由同级政府的财政保证。但由于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审计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势必会影响并制约审计工作,难以保证审计机关对财政部门发挥监督作用。
2.2法律体制给审计工作增加风险
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有些政策、规章相互抵触、碰撞,新法与旧法,大法与小法之间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现行法律法规与实际情况可能相悖。这些都使得审计无法可依、有法难依,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2.3行业竞争的不确定性
从外部环境看未来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如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改革与改制涉及到衍生经济、无形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非财务报表信息等新的领域。从内部环境看,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3.改善审计环境的对策
3.1政府提升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要充实审计力量。在下达的行政编制总数内,适当增加审计机关人员编制,逐步解决审计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要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充实一线审计人员。其次,各有关部门要支持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既要有以更新知识为主的新知识、新法规、新制度的培训;又要有以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技能为目的的技能培训。逐步实行审计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引导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审计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自学能力,能适应各种新环境,解决新问题。引进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审计人才,优化审计队伍。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审计经费保障机制。将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审计工作正常开展。
3.2培养和强化审计职业思维
国家审计是一种专家行为,具有自己的职业化模式。因此,培养和提倡审计职业思维对于国家审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审计思维只停留在行政性的惯性思维,僵化而缺乏创新,将严重制约国家审计职能的深化,影响到和谐审计环境的营造。审计职业思维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审计职业特有的逻辑推理去观察、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的模式结构。其分为基本职业思维和创新职业思维。基本职业思维表现为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公正性、效率性,创新职业思维是在基本职业思维的基础上具有审计职业特质的人员的思维结构,表现为多维性、侧向性和逆向性等。
3.3改变和改善国家审计人员的思维路径
以建设性审计理念引领审计工作,能够促进审计人员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政策性建议,提升国家审计结果质量,充分实现国家审计职能。
3.4完善审计法律体系
完善审计法律体系,把提高审计执法质量为保证审计执法效率和准确性,增强可操作性,有关的监督内容和监督条款应尽量具体和细化。加强审计法制建设,结合审计实践不断细化和完善审计准则;完善审计复核和审计业务会审制度;将审计执法、审计绩效和审计纪律融为一体。
[关键词]高校审计 主体职能 附属职能审计责任 审计现状
一、高校审计的职能
高校审计是指高等学校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审计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等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策、规章、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的财务收支及其见,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高校审计是内部审计的一种形式。
1.监督职能
高校审计的主体职能包括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其中监督职能是基本职能。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监督职能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都具有监督的职能,但这三者的监督方式、监督力度都不相同。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且高等学校的审计应当对高校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行独立地监督,所以,监督职能应该是高校审计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职能。
2.管理职能
高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首先是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控制与监督作用。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效益观念的增强,投资主体的拓展,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园经济的壮大,高校审计在实施控制与监督的同时,利用其人才优势,信息优势,更多地围绕改善管理,提高效益的目标开展工作,逐步发展成为高等学校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学校管理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已经成为高校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取决于学校主要负责人的管理观念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审计人员本身,包括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
二、目前高校审计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路创新
审计力量不足。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缺少现象。在机构设置上,一部分高校合署办公,由1至2名工作人员;有的高校虽设有,也只是象征性地配置了两三名审计人员,在职的审计人岗或“转业”到审计部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专职内审计人这项工作,素质参差不齐。领导对审计工作重要程度认识不足。高校在配置审计工作人员时把关不严,把一些没有审计能力的人安排在审计部门,致使审计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下,当前很多高校还是使用过去传统的审计方法,靠审计人员手工计算核对数据的对错。这种传统的审计方法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
强化审计工作的领导和参与督促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充分重视审计工作。国家审计部门依照审计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业务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高校审计工作纳入高校党政负责人考核重要内容,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实行审计工作的问责制、一票否决制。广泛征集审计线索。省级审计机关、高校审计部门应在高校内外广泛宣传审计工作,扩大高校审计线索来源途径。改革现行审计主体,改变目前高校审计部门人员孤军奋战的状况,引入“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制,发挥国家审计机关的强制性、权威性职能,形成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注册会计师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三种力量组合的“审计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高校实际情况了解全面、真实的优势。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较强、审计经验丰富、人员素质整体较高的优势。
三、创新审计工作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审计规划或计划高校审计部门、社会各方面反映的信息等制定审计计划,召集注册会计师进入高校审计现场,由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业务中的询证、计算、实际盘点等具体审计工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复核确认,审计机关负责终审并出具审计意见,公布审计报告。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审计报告的监督、执行和反馈等后续审计。
1.增加审计经费,提高审计工作物质基础条件,建立审计经费的保障和正常增长机制。在学校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各项工作时充分考虑对其审计工作的经费安排。
2.强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高校审计中除基建审计等专项审计之外,经济责任审计是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几方面作为审计重点,能控制经费、预防腐败、发现问题、健全制度。①对财务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主要内容:是否根据《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执行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努力增收节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否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各项收入,并及时足额入账等。②对设备管理部门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学校各类资产状况是否安全完整;公用经费和专用经费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学校财务制度和预算规定,设备费分配方案是否合理,设备的使用效益如何。③对基建规划处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其重点在于:基建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基建投资是否报经主管部门审批,有无自行改变原批准建设项目或扩大建设面积;基建工程和大宗物资设备采购是否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手续是否完备,经办的经济合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执行情况如何等等情况。
建立评价体系,优化审计成果在高校审计中发现的重大事实,及时移交司法部门。发现的弄虚作假、虚报瞒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报、恶意欺瞒等事实,如实记录其人事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个人将从此不作选拔和任用,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健全高校审计工作评价体系,把高校审计反映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重要依据。审计评价可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社会效益方面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获取师生员工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审计工作的一杆标尺;经济效益方面可以采取对被审项目和社会同类项目经济效果进行对比,从中找出问题进行分析,对发现具有倾向性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要将高校审计结果列入高校主要负人业绩考查内容,维护高校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第二版).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刘高焯.审计学(修订本) . 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关键词:国家治理;国家审计;内涵
本文为河北省审计厅重点课题《国家审计推动完善国家治理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国家治理”视角的国家审计内涵分析
收录日期:2014年3月3日
一、国家治理的概念
“治理”有管理、统治之义。任何组织都需要治理,并建立有效的治理机构,国家作为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组织,同样离不开治理。国家治理不是指单纯国家机构运行系统的权力划分,而是国家机关为了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体制设置,协同市场和公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核心是以新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社会资源和代价的分配,解决好谁得到什么,何时得到和如何得到的问题,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协调良性发展。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协调,以管理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全面、均衡发展,从而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入发展,公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从立法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反馈再到社会管理,公众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中。现阶段,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方面:
1、国家治理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国家治理的主体,以政府为主,又包括了公民、其他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国家及社会事务的管理不只由政府负责,更多的社会主体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并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作用。
2、国家治理的机制具有复杂性。国家治理的机制,既包括政府管理协调、市场配置、公民社会自治,又包括中央和地方、区域间的互动。
3、国家治理强调公平和民主。从国家治理的理念而言,强调了责任、透明、民主、合法性和公平公正;从国家治理的目标而言,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发展,人民利益获得保障和提高。
4、国家治理的范围以促民生和社会发展为主。当代的国家治理,淡化了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强调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利等社会公共事务方面职能。
二、国家审计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对审计的定义是: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可见,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在经济生活中,按照实施审计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在不同的领域发挥各自的职能。
1、国家审计的概念。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之下,依据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对各级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立性经济监督和服务活动。
2、国家审计的职能。国家审计机关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是国家政治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及公共资金的收支运用情况。因此,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国家审计机关依法检查被审计单位在经济活动中是否按授权或既定目标履行经济责任,有无弄虚作假、违法违规、损失浪费行为,并督促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促使其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监督的权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要求报送资料权;检查权;调查取证权;行政强制措施权;提请协助权;移送权;处理处罚权;通报或公布审计结果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审计的职能也在不断深化,由“监督经济活动运行”发展到了“国家治理”的层次,这就要求国家审计除了履行监督职能这一基本职能之外,还要对某些管理职能履行情况作出评价,如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经济效益的优劣等,并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建议,比如经济责任审计、政府绩效审计等,从而发挥国家审计在权力运行监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腐败治理等国家治理方面应有的作用。
三、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国家治理是特定政体下的统治手段,国家审计必须在国家治理的大框架下运行,必须服从于国家治理的大局,同时国家审计职能发挥得好坏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效果。所以,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最终发展上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以下三方面:
从国家治理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系统中的监督控制系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
从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国家治理,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从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来看,国家审计参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动因是基于公共受托责任,国家审计通过发现并促进问题整改,保障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对改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秦荣生.国家审计职责的界定:责任关系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3.
审计的基本职能包括监督职能、评价名职能、鉴证职能,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这三项职能准确的概念和含义。监督职能是指审计依法监察和监督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沿着合法、合规、合理和有效的正常轨道上进行;评价职能是指审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审核检查,以及充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掌握确凿的证据,对照一定的依据,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鉴证职能是指通过审核检查,确定被审计单位反映和说明其经济活动的会计资料和其他真实性,从而做出鉴定,确认其经济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经济事实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局面证明,并发表审计意见。
以上三项功能比较容易理解,恰恰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是审计的内涵功能,包括促进、制约、反映、鉴证和服务功能。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目前审计工作更多的是向企业综合性的服务职能发展,只有企业完善了管理制度,实现良好的职能部门沟通体系,审计工作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效应就会突显,从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审计建议。
促进功能,即通过审计工作,从宏观上促进国民经济管理的加强,从微观上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制约功能,国家审计部门对妨碍国民经济发展,阻碍改革开展的一些因素进行制约;反映功能,审计部门将体制改革中有关宏观控制、微观体制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提供准确信息,尤其是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审计部门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对某项经济事件发表意见,同时接受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形成一种互相监督,真实反映事项的体制;鉴证功能,随着改革的深化,各种新的经济形式不断出现,为了维护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审计部门在监督的同时,以鉴证的形式,客观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措施,以促进其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服务功能,审计工作所秉承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指导,完全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体制下展开的。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可能跳出国家政策管理的圈子,只有审计人员的真实反映,才能够减少、杜绝政策性错误的出现,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审计创新的涵义及其必要性
审计创新主要是通过审计部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创造新的、较之以往更为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达到在统一的总体目标下的各个不同发展时期要达到的目的。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指出,所谓审计创新,就是要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采取新举措,推动审计工作与时俱进。
审计创新包括审计理论创新、审计体制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创新以及审计管理创新等。其核心是审计观念、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同样也适用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
加入WT0后,我国全方位地置身于世界经济竞争环境中,不管是国家审计,还是企业内部审计,都是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的重要阶段,审计作为经济领域的高层次监督,也必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全新挑战,尤其是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实施,对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要求会更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审计工作也处于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加快发展的转型期。为此,如何应对国内外新形势、新任务,这是摆在审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惟一的选择就是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自我加压、自主创新,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三、审计人员如何强化审计创新
作为审计人员,如何进行审计工作的创新,在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树立创新审计精神和理念。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审计人员要自觉摈弃那些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旧的思想、观念、思路和做法对审计工作的束缚,积极适应形势需要,及时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发展状况。同时,创新是促使审计人员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不断的推进审计成果优质化进程。审计人员要形成有创意的审计思路、选择做成有创意的审计项目、审计信息和审计报告等等,这要经过“挤压摩擦”创造过程,创新就是积累与拼搏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确立新时期的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重点等,才能有效地搞好审计工作。
其次,正确认识审计创新,抓住主要环节,讲求成果价值。实现审计成果优质化需要的创新要同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紧密相连。因此,制定创新与创优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创新要满足切实可行和价值可取两方面要求。切实可行,是审计人员创新应在自己本职、熟悉、有积累的业务、事项范围内进行;价值可取,是创新创优应考虑取得的成果是否有助于查处大案要案、确认大是大非,是否直取现行制度规定不足、针对机制体制缺陷,是否可以解决组织管理、技术业务和效益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是否可以开拓思路、总结经验、扩大审计影响和服务大局等等。审计实践是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协调、审计管理创新与审计业务创新相促进、审计内容创新与审计方法创新相配套、审计与审计调查相配合、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相辉映的基础。
因此,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中开展创新应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创造性地开展审前调查,切实搞好审前调查,使审计实施方案制订能够符合实际,从而把握审计工作重点和规律,能够不断激发审计实施中创新的灵感和动力,为实施审计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善于抓住审计项目中影响审计工作发展和成果的关键问题与切入点,进行重点突破和创新。
再次,努力学习,更新审计知识、方法和手段,推进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引发思考;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进行创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频繁性和审计监督内容、目标、重点等的变化,作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审计知识更新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审计人员必须努力学习和熟悉财税、金融、国企、投资、土地和社会事业制度等知识和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及深入研究国内外审计发展的趋势。
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和掌握效益审计、IT知识与技能,掌握人力资源会计和信息资源会计等新的审计知识,同时还应熟悉企业生产技术与营销管理等有关的知识,通过知识更新来提高业务素质,创新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是当今信息化社会对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要求审计方法必须不断创新。#p#分页标题#e#
随着会计数据无纸化和网络化的普及,审计方法也必然由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转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抽样方法,由传统的手工方法转变为与计算机文件处理特点相适应的数据文件测试方法。
如:程序流程图、实际或模拟数据文件法等将成为主要的审计方法,并借助于对内控系统的评价结果来确定审计的重点、范围和方法。这就要求每个审计人员打破常规,善于运用立体思维、系统思维、发散思维,科学推理,抓住先机和重点。
四、审计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审计人员在实践审计创新工作中,应注意克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克服对审计创新的错误认识,避免审计创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它必须根植于深厚的实践基础。创新是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敲定审计实施总盘和方向,打造审计精品。
而不是脱离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盲干和违规操作,必须做到严谨细致、依法审计。
二是要避免脱离审计工作任务的创新。创新就是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完成规定任务的水平,是在完成规定审计任务基础上的创新创优,创造实现审计成果优质化的工作环境,形成审计高质量的成果。
[关键词]国家审计 审计制度 制度改进
国家审计制度自建立以来,为国家审计机构和人员履行审计职责、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与行动指南,但伴随着审计活动的日益繁重、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现行审计制度与审计实践之间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审计部门和人员认真梳理,并探求改进的方法与途径。
一、国家审计制度的现状分析
1、在法律层面上存在硬伤
首先,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中,对于审计处理处罚的相关内容还不是特别明确,这样就使得审计报告缺乏应有的法律强度,并使得审计机关和人员缺少应有的威信和地位,不利于审计工作全面高效地展开。其次,现行审计制度中即有的审计法规与其上位、下位法律之间存在一些冲突和不一致的地方。这就导致在审计执行方面,有时难以有效履行。再次,对于审计部门与人员的相关法律权力与责任,缺乏明晰的界定。这就造成了一些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过程中滥用权力或应有权力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出现,形成一些不必要的审计风险。
2、在管理体制上存在弊端
首先,在现行双重领导体制下,审计部门在经费、人事任免等诸多方面均受制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这就使得在审计对象确定、审计方式方法选择等诸多方面,难以按照审计部门自身意愿进行。其次,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方面,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相比,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再次,在审计管辖范围上,现行管理体制下,既有交叉重复审计管辖的现象,又有审计真空区的出现。
3、在绩效审计领域缺乏建树
绩效审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模式,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并逐步取代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我国,由于其起步较晚,在实务工作中还没有全面地展开,主要成果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尤其是在广大审计工作者的思想意识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起这一审计模式,关于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也严重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阻碍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国家审计制度的现状是客观存在的,无需赘述,这里应该着力探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只有把原因分析透彻,才能正确解释现状如何产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路径。总体来看,造成国家审计制度现有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
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之所以存在诸多弊端,主要是由双重领导体制所造成的,而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则是由行政型审计体制所决定的。虽然从世界上四种主要审计体制模式来看,立法型、司法型和独立型审计模式更能保证审计工作开展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来分析,现阶段无论是在物质条件、经济基础还是公众接受程度上,都无法达到实行上述三种体制模式的基本要求,只有选择行政型审计模式既能满足国家各方对审计的基本需求,又比较符合国家现实客观条件,是综合多种因素权衡考量的最终选择,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审计领导体制必然要按照双重领导并以政府权力机关领导为主的模式进行设定,在法律层面、管理体制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弊端和缺陷。
2、长期历史积淀使社会各方对审计工作定位存在认识偏差
从审计职能的本质属性来看,它是审计活动本身所固有的,现阶段审计职能发挥之所以不够全面,主要是因为社会各方没有真正全面认识审计职能。我国审计史绵延数千年。从历代审计的职能定位来看,它主要是作为统治集团加强对各级财政收支监督和对各级官员履职情况进行评价的工具,这种思维定式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对社会各方在现行国家审计职能的认识上形成非常深刻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各界往往仍是只专注于审计的监督与评价等基本职能,而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去针对不同的审计组织,并结合其具体实际情况来探求它们更为全面的职能范畴与发挥途径,在这种认识偏差之下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自然受到影响与制约。
3、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快于审计职责权限的完善速度
现行国家审计制度于20世纪80年代逐步建立完善,当时国家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审计主要职责是查出企业各种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权限也是围绕如何保证审计职责的履行来设定的。时至今日,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民主政治氛围日益浓厚,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对国家审计的需求更多源自于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以及如何更好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服务,这就使得审计对象更多的聚焦于有权力分配和使用国家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而现有审计职责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难以满足上述现实需求,现有审计权限也无法为各种审计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从而导致相关审计职权不对等以及缺乏法律依据的情况逐步显现出来。
三、解决对策
1、创新审计观念
一是在认清国家审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审计职权拓展。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成熟,审计工作将不再只是简单的注重数量和规模,转而更为关注审计的整体效能与质量,更为关注经济运行的一些重要环节:一是在认真搞好真实合法审计的同时更加注重向绩效审计的方向发展;二是在深入开展财务管理审计的同时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通过对审计工作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可以使审计工作切实向着上述领域不断予以关注和重视,这就为审计职责向着上述方向拓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审计职责的拓展又在客观上促进了相关审计权限的扩充,从而为审计制度创新奠定了良好的现实基础。
二是在坚持审计高层次监督地位的基础上着力改变现行领导体制。审计部门是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审计监督是高层次的监督,审计部门应通过对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全面审查,发现具有倾向性、普遍性和宏观价值的问题,经过综合分析提出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的审计建议,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使得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对审计体制创新过程中提升隶属关系、改变现行领导体制等具体内容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三是在强化审计服务意识的基础上深入推动审计职能的多元化。首先,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而针对当前形势特点,为其找出问题根源并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突出审计的服务职能。其次,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予以认真地检查验证,确保相关数据资料的真实准确,突出审计的检验职能。再次,应强调对被审计单位总体经济运行情况的控制与把握,使其各项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稳步推进,突出审计的调控职能。只有在保证审计基本职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审计职能的多元化,才能有效地消除部分单位和个人对审计工作的误解和偏见,从反感和回避审计变成欢迎和主动接受
审计,为审计制度创新构建良好的群众基础与氛围。
2、丰富审计理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保证审计制度改进的顺利进行,需要对审计理论进行相应的创新,从而在理论上保证审计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在审计理论的研究内容上要更加侧重于对审计制度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必须围绕这些内容加强理论研究,以适时指导审计实践。其次,要对审计理论研究方法进行创新。为更好地研究审计制度改进问题,审计理论研究方法必须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并在研究过程中引入宏观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博弈理论,对审计制度创新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益以及新旧审计体制效率的定性定量对比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
3、改革审计技术方法
审计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新制度的运行效率是否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一方面取决于制度新框架的各构成要素是否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用,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审计技术方法的有力支持。只有审计技术方法跟上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审计才能生存下去,审计制度改进的效率才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一是要大力推进审计自动化,计算机审计替代传统手工审计的程度越高,各级审计部门面临的人少事多的矛盾就越能加以缓解,审计制度改进方案中关于人员编制与机构设置的调整,才能更好地从审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设计,而不必过多考虑现行人员机构编制下的种种制约。二是要积极推进新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务中的推广与普及,在进行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基础审计,从而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只有这样,审计制度创新方案中所涉及到的机构设置变更、组织体系调整才能经得起实践工作效果的检验,得到广泛的支持与认可。
4、完善审计法规制度
首先,要依据审计制度改进的具体内容抓好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第一,应对各级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编制规模、领导体制、业务流程以及审计干部的任免与调配等内容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明确。第二,应借鉴国内外审计派出机构法规制度的有益经验,构建一个较为完备的审计派出机构法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应制定审计派出机构的基本管理规定,对其领导体制、管辖范围及人员配置等问题以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应对审计派出机构的各项具体工作程序进行系统设定,针对不同类型的审计对象及审计任务,详细规定其具体的审计方式方法与程序步骤;应制定审计派出机构的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活动的结果与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与控制。第三,应针对新增加的审计职责权限和审计职能搞好配套法规制度的补建工作。例如应针对审计部门行使司法权限的时机、条件、范围和程度,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审计部门行使权限有法可依,名正言顺;另~方面,也可以对审计人员的具体行为加以规范,防止出现滥用司法权力的情况。
[关键词]会计职能会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也成为会计界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对会计监督的内容、作用,现行条件下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的阐述,以期对加强会计监督、建立现代会计制度做出粗浅的探讨。
一、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包括:
(1)对凭证、账簿的监督审核。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实施审核和监督,不仅要对各种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还应按照会计规范的规定对会计账簿进行监督,从源头上控制财务信息质量。
(2)对实物、款项的监督。要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实物、款项方面进行监督,督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产的清查制度。划分责任归属,使会计主体的财产完整、安全。
(3)对财务收支的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计算监督,对审批手续不完整的财务收支予以退回,要求补充、更正。对于不合法规的财务收支进行抵制;对于严重违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财务收支应报告给财务主体利害关系人知晓。
(4)配合搞好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各企事业单位要依法接受财政、税务和工商管理等部门的监督以及注册会计师监督,真实地提供会计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资料、财务报表以及其它相关的会计资料和有关情况,不能拒绝、隐匿、谎报上述情况;不得指使或使用威逼、利诱等手段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
2.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监督在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会计监督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财经法规。财经法规是一切经济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绳和依据。会计监督能够确保各企业的经济活动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会计监督是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以促进各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达到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目的。
二、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
在企业内部由于受到个人利益的影响,使单位内部监督缺乏力度,监督部门受到企业利益的制约使企业内部监督产生一系列问题:
1.会计监督难以保证所有者利益。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经营者的指令与所有者的权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受雇于该企业经营者,与企业经营者有着利益关系,会计人员必然以经营者的指令为主,以取悦于领导来保证自己的利益,因此损害所有者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就不难理解了。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企业根本就缺乏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还有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制但却不能有效执行,这些制度形同虚设。导致会计制度混乱,现象时有发生。
3.企业负责人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企业负责人缺乏应有的法制观念阻碍了会计的有效监督。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部分企业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指使、授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伪造会计凭证,弄虚作假,办理违法会计事项,致使会计工作不能行使其监督职能。
4.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不健全。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的具体操作者,直接受聘于企业负责人,并对企业负责人负责,其自身利益与企业负责人有直接的依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不能有效发挥其监督职能。
会计人员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有的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低下不能发挥其会计监督作用;更有些会计人员屈从于上级的意志,参与甚至伪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滑坡是会计监督弱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在实际工作会计人员没有基本的法律意识,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不负责任。这些都造成了会计人员素质下降,会计监督职能的弱化。
三、加强会计监督的对策
对于上述我国会计监督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我国的经济继续有长足的发展,继续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迎接各种考验就必须解决会计监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来保证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监的职能:
1.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各单位首先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在实际工作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另外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企业内部要单独设立审计部门,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也是强化国家和社会监督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为国家执法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监督职能。
关键词:会计监督职能 职能弱化 方案
一、 会计监督职能实施的现状
国内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经济呈现出多种经济形式和利益主体的格局,种格局一方面调动了不同部门、单位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事业的发展,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深层次的管理矛盾。表现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违规违纪、弄虚作假,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对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1、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监督内容是会计的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己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处理也日趋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2、企业制度下规范会计行为
企业制度下如何加强会计监督己成会计界热衷讨论的焦点。为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己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会计具有监督的职能,这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已被广为认同、接受。
二、会计监督职能弱化的原因
1、监督体系的失控,会计机构难以发挥监督职能
企事业单位是会计监督的基层机构,也是会计的执行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事业单位独立性越来越强,这时虽然有的单位内部监督体系健全,但在这一监督体系的运行中,一些企业的经营者、领导者独断专行,进行甚至违法乱纪坑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在一些经济案件中,必然有些企业会计人员知晓或参与,但由于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使其向集体利益倾斜,单位领导的打击报复使其不能依法办事,从而放弃会计监督。强调以人为本的和谐内控,应重点把握两个度。一是如何把握授权的度。权力授予也要讲究“度”的限制,不然容易产生新的舞弊土壤。二是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现在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
2、社会监督不利造成监督弱化
新《会计法》构建了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及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模式。当前不仅国家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弱化,而且社会监督不力。完善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我们应调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职能,由政府制订或颁布各项执业准则和监管制度,由独立监管机构监督查处和评价惩戒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业务质量,各级注协除代行财政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职能外,其主要职责是服务、协调和日常的执业质量检查。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会计监督的职能就难以发挥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委托经营者对企业财产进行监督,为维护企业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很必要的。但有些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尤其缺乏各种监督制度,连起码的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也不设置,有时连简单的内部牵制制度也不要。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作业人员技术要求较高,操作单一化,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落实,违纪违规行为呈现出智能化特征,会计监督难上加难。
4、法制环境和法规不健全
法制观念淡薄是我国公民的普遍现象,在多数人的意识中只有《刑法》才是法,而对违反了《会计法》却并不以为然。这样的意识必然造成财会人员有意或无意的违法。并且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经营者、领导者无视法律屡有越权行为,企业会计人员虽有监督职能,却无力监督。执法不严也是造成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
5、 会计人员自身素质低下
会计监督问题根本是人的问题。人们的行为既要受法的规范,也要受道德的规范。会计信息失真,其实质是:一部分人受益是以大部分人利益受损,尤其以国家利益受损为代价。
三、强化会计监督职能方案
1、内外审计结合,简历注册会计师监督体系。
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是基础,国家审计是主体,民间审计是补充,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同时并存的体系结构,已经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应当建立起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财务会计监督体系。
2、接轨国际,强化民间监督参与
在国家管理制度中,与国际接轨,由国家授权民间职业团体直接领导和管理会计工作,脱离政府的直接管理,从根本上理顺政会关系,以确保“公正性”。在企业财会工作中,要使会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成为公众的人,充分发挥经济监督职能。为了达此目的,应该由注册会计师来审计一切业务,符合社会各界要求对财务信息的鉴证应无任何立场偏向的原则。
3. 建立完善审计举报制度
为改变目前会计集中核算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现状作出积极的贡献。建立完善审计举报制度,增加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广泛地获取审计线索。为审计监督和其他监督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制定条款明晰、切实可行、卓有成效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制度来约束和制止不利方面,以制度来促进相关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的制约和保障机制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