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财务费用主要核算内容8篇

时间:2023-09-26 15:10: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务费用主要核算内容,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务费用主要核算内容

篇1

【关键词】财务费用,国际会计准则

在我国,一直以来银行手续费费用在会计上通常计入财务费用处理。一般来说,这部分费用总体金额不大,对报表整体影响不大,对其核算方法的合理性也就未引起足够的讨论和重视。但近年来,随着OTO的发展,销售从传统渠道逐渐向网络渠道转移,结算特别是面对消费者的小额零星结算越来越多地直接通过网络银行、POS机等形式实现,这时发生的银行手续费的金额与内涵都与过去有了显然的不同。例如电信行业,过去的销售一般是通过超市、报亭、营业厅等实体销售渠道进行,在这些销售活动中支付的费用在会计核算中计入销售费用,现在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完成的支付业务越来越多,实体渠道的销售费用相对减少,支付给金融机构的手续费相对增多。根据过去习惯的会计核算办法,支付给金融机构的手续费应计入财务费用。但此时,这些财务费用更像是过去的销售费用,再延续过去的核算方法还是否合适成为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一、我国的财务费用科目

判断银行手续费是否属于财务费用,首先要对财务费用这一科目的自身性质和核算内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并没有对财务费用做专门定义,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财务费用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净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金融机构手续费和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等。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财务费用本质上是因筹资所发生的费用,其反映的是一项资本支出,决定于企业的资本结构。所以将财务费用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一起作为期间费用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本身就是有待商榷的。在实践中,除了极特殊情况外,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不存在为负的情况,这很好的符合了其“费用”的属性,但财务费用却常见为负的情况,

从具体核算科目来看,财务费用核算了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汇兑损益、手续费。这些项目虽然都是与银行发生业务带来的,但其性质却有不同。利息支出最符合财务费用的定义,属于财务费用的范畴;利息收入、汇兑损益是企业生产经营以外的收入(损失),属于营业外收入(支出)的范畴;手续费用于筹集资金而发生的部分,属于财务费用的范畴,而对于如承兑手续费、汇款手续费和结算手续费等与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直接相关的,应属于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的范畴。

二、与国际准则的比较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将财务费用定义为利息的净支出,即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IAS 19),但在实际工作中,是将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直接分开列示,手续费一般作为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进行处理。

在国际会计体系下,息税前利润(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BIT)在财务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不考虑税收和利息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与筹资不相关的银行手续费更应该列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因为其是因为管理需要或销售需要而发生的,理应列入期间费用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状况。在中国,因为财务费用(净利息支出、汇兑损益、手续费)整体都包含在了期间费用中,手续费肯定也在期间费用中扣除,所以手续费究竟是列在财务费用还是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没有引起大家特别的重视。

从上述对财务费用内涵的理论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制度下的财务费用科目本身具有其不完善之处,而过去把银行手续费全部归入财务费用本身也是一种不准确的做法。无论从科目含义还是国际通用做法来看,电信行业缴纳的手续费都应属于销售费用范畴。

三、现实状况

基金行业,开放式基金产品可以通过基金公司网站直接购买、证券公司营业部购买、代销银行网点购买。当客户通过银行购买基金时,基金公司会缴纳给代销银行手续费,目前我国基金公司采取的做法是将此部分计入营销费用。商贸行业,大型超市每天通过POS机核算金额量巨大,每月要向银行缴纳相当数额的手续费费用,如果将其计入财务费用,会显著增加财务费用的数额,对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产生影响。目前一部分的处理方式是将此部分费用列入销售费用-POS机手续费,一部分将此计入财务费用。移动通讯行业,目前通讯商的充值业务已经由纸质充值卡更多向银行代卖充值卡、手机钱包支付、POS机支付等方式转移,目前通讯商的处理方式是,一部分计入销售费用,一部分计入财务费用。

四、会计处理建议

在过去,企业与银行间只发生一些简单的借款、贷款业务,所以把与银行之间业务带来的费用作为财务费用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但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企业与银行间的业务关系更加复杂,把各种不同性质的业务进行分别核算也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我们认为习惯需要被尊重,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在,也不应囿于一般习惯做法。要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实际可行的情况下,不断调整核算办法,在会计核算上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使核算更加准确,更适应信息披露的需要、业务发展的需要和科学管理的需要,所以我们建议将销售活动形成的银行手续费用纳入销售费用核算,采购等活动产生的手续费纳入管理费用核算,同时基于企业投资融资活动产生的手续费计入财务费用,在国际准则与历史习惯中协调统一。同时,我们也建议在会计准则的制定中,也应该考虑到社会科技的发展,把银行手续费的入账加以明确。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M].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 2000.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2006[M]. 人民出版社, 2007.

篇2

【关键词】金融机构 财务费用 管理问题 优化方案

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主要在于财务费用的管理,怎样更好地对财务费用进行有效的管理,掌握其中财务平衡的关键是促进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影响,金融机构中的财务管理以及费用管理,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其中主要包含经济发展的压力以及市场变化下的各种挑战,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下,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积极寻找出更加适合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的管理模式,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提升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发展下的竞争力。

一、财务费用管理在金融机构中的重要意义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是集风险与收益并存的一种经营服务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风险与收益共同存在。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金融经济在表面上处于风平浪静的状态,但其实质还存在很多波动,其中的风险更是不可抗拒。作为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财务费用管理的有效改善与创新,不仅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进行风险的规避,同时还能为金融机构进行成本的合理规划,稳定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高金融机构的发展优势,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费用上的损失,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当然在金融机构不断发展的同时,财务费用管理也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与优化的方面,需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财务费用管理进行更好的改善,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促进金融机构的成熟。

二、财务费用管理现状

(一)财务费用管理意识不足

很多金融机构的财物费用管理问题都存在管理意识不足的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来讲管理意识非常重要,同时管理意识也是影响金融机构发展以及财务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意识不仅对管理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是管理水平的提升的重要推动。对于管理意识而言,不仅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不断的改善,同时还需要与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协调,以防出现严重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导致金融机构财务瘫痪,或是出现更严重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的认识上不够高,管理理念不够强,不能全面的掌握财务信息的变化以及市场的发展,导致在财务管理上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需要在现有的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优化与完善,更新财务费用整体管理理念,实现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强大。

(二)财务费用规划不合理

在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严重超支的现象,对于金融机构来讲财务超支原属正常现象,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业务包含对于财务的运筹,但如果不能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安排,财务超支现象会严重阻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运行中,财务严重超支,已经属于金融机构发展的通病。其中造成财物严重超值的原因有很多,不仅包含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资金的筹集、金融机构的经营运行、各种税负以及各项费用等支出,还包含各种金融业务运行费用。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因此在管理上难度非常大[1]。特别是各种金融业务宣传的花费等已经严重超出了金融费用的承受能力,加之各种员工的薪资酬劳,导致很多金融机构难以筹划。各种支出费用原因堆积在一起,引发金融机构无法正常运行出现经济危机。

(三)务费用信息不准确

在金融机构的财务运行过程中,因为金融机构业务种类比较多,因此在很多时候存在手续代办或是业务代办的现象。其次,因为金融机构部门比较多,并且在类型上无法统一,很多时候都是采用合同工的形式进行业务的办理。但是因为在管理制度上以及各种能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经常出现资金储集过于随便,甚至出现严重的违规操作行为,导致财务信息不清晰,不合理[2]。并且在金融机构财务运行中,基本都是根据已完成的金融业务为依据进行核算,这样的核算方式经常会引起金融机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等方面的核算不真实,或者账务的分期摊销等方面出现推迟,很多方面集中起来最近融机构的发展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不仅在账务处理上不够真实,还会导致金融机构财务成本受到威胁,因此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机构发展状况进行及时的改善与优化。

(四)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成熟

很多金融机构在进行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在管理上出现问题,严重阻碍金融机构的发展步伐。对于金融机构中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足现象主要包含以下几点:首先是在管理制度上不够完善,尤其是在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上,因为很多规定缺少一定的依据,与市场发展不协调,经常背离经济发展的要求,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导致财务费用管理不够完善,还会出现管理过于随意的现象发生;其次是在管理人员上能力与素质不高,对于财务费用知识掌握的比较少,缺少一定专业的培训,在专业素质上比较差,不能很好的进行财务管理;最后是在管理工具以及管理系统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对于财务费用中的成本核算方式不够恰当,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发展与进步。

三、金融机构财务费用优化改善措施

(一)提高管理意识与管理制度

在变化多样的经济发展中,需要针对金融机构本身财务费用管理的需要,不断进行管理意识上与管理制度上的完善与提升,更好的促进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壮大。在创新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参考优秀的财务费用管理案例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认识上的提升,强调管理意识的重要性,制定适当的管理方案,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在原有的管理活动基础上,不断完善各种财务运行活动,将管理制度的完善进一步实现[3]。在不断改善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管理部门与管理人员上的优化,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与责任制度,明确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各种职责。完善预算编制上的规定以及各种标准,清晰明了的掌握各种财务费用中的专项费用管理以及额外费用的控制,明确经济责任,推动财务费用管理的优化。对于各种财务费用的使用项目以及流程进行管理,明确财务项目规范上的规定,优化各种财务项目的处理方式,将其中的各种活动、财务事项等使用的费用进行具体详细的审批,对其中的权限进行详细的控制,即使进行账务的上报以及登记,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每一项财务管理内容,保证财务费用管理的完善。规划详细的财务费用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以及严谨的制度考核,保证在优化管理意识的基础上,全方面的进行财务费用管理创新,提升在金融项目上的保证,更好的促进财务费用管理上的完善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

(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财务控制

在金融机构的发展运行中,财务费用的管理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其中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更是对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发展基础要求下,需要更好的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对财务运行的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金融活动正常开展以及顺利运行。因此,我国的金融机构需要在自我优化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发展的方向以及自身的需要更好地完善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内部控制。在进行改善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金融机构熟悉的掌握自身财务费用管理的各种财务事项,其次需要根据实际的财务管理需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财务岗位,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正规的金融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借鉴一些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积极实施财务费用的综合性管理。其中主要包含对计划以及各种财务资产等管理活动的集中,将各种经济事项进行统一调配,利用这样的方式逐渐实现对金融机构的经济运行全面监督审查,同时根据实际的经济业务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协调。当然在进行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在岗位上你及各种植物上的相互分离,因为在岗位上的不同导致在经济费用管理上存在不同的职责,需要更好的,更加清晰的规划岗位职责,及时掌握管理人员在不同管理职责上的各种财务权利,在不断行使管理权利的基础上,需要明确自身的义务以及责任。这样的管理方式在财务费用管理内部的关键岗位上,以及各种控制上更是非常需要。根据不同的金融岗位以及金融机构财务管理内部的设置,需要建立相应的审查中心,以及监督核算部门,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趋势,相互之间彼此制约与促进,形成一种平稳的发展局面。只有不断的优化内部运行以及财务控制,才能逐渐实现对财务费用的管理,更好地激发出财务费用管理部门对金融机构发展的作用,科学合理地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成熟。

(三)提升成本核算加强支出控制

金融机构属于新兴的金融发展方式,在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中,包函多个金融部门,其中的金融业务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金融机构在收支成本核算上,以及各种费用支出上出现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不仅严重阻碍到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对于金融管理更是影响非常大,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才能更好的实现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于财务管理费用严重超值问题,需要进行更加有效的科学的规避。为了更好的调解金融机构中财务费用上的严重超支问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个个财展芾聿棵叛细竦陌凑詹莆窆娑ǖ氖导时ㄕ司咛辶鞒探行实时报账。其中主要包含财务管理的审核人员根据财务人员编制的具体财务预算为主要依据,进行使用费用的报账,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的费用支出以及各种额外开销进行详细的审查,一定要保证其中各项费用的使用在相关制度规定范围之内,只有确认各项金融经济业务符合实际的金融经济制度规定,才能给予批准,进行使用款项的发放。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各种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会计核算人员制定详细的会计核算准则,保证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处理期间,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财务事项得到批准之后,需要财务人员详细记录到会计科目中,在进行会计科目的记录期间,还要求财务的监督核算工作人员,积极履行自己的监督职责,保证各种费用的使用以及支出等有据可循,及时进行核算监督,建立完善的费用支出以及使用标准供工作人员参考,更好地实现支出的管理与控制。与此同时,上文中提到在很多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信息不真实或是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财务费用管理的运行,同时对于金融机构的经济决策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在提升成本核算以及控制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以及会计信息核对,能够真正的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更好地帮助金融机构进行正确的经济决策制定。需要不断提升会计人员自身的工作职责,更好地保证会计人员能够真正做到坚持会计准则以及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需求进行会计信息核算与登记,同时在登记之初,需要详细认真的进行各种会计凭证以及会计数据的核算,清晰地掌握其中的财务使用情况以及发生时间等,在保证准确无误之后进行及时登记,登记期间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在此之后,还需要将其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以及各种金额等资料进行完整保存,保证在日后进行信息数据核算期间,能够有真实的数据依据,能够更好的确保数据的真实无误。相关的会计监督人员还需要对各种费用支出,涉及的各种利息以及佣金等进行定期的排查,方便在以后的审计或是结算期间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四)提高管理水平与人员素质

在进行财务费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不断优化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基础上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与提高。建立专业的高素质管理团队进行专业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财务费用管理机构正常运行,才能不断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加大对相关法律宣传力度,积极普及相关财务管理准则以及各种管理费用要求,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在管理上的责任意识,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对于法律的认识,积极组织专业团队进行专业训练,在加强专业只能训练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素质方面的训练,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升,财务费用管理人员对于市场经济的评估与预测能力。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实现计算机水平的创新,拓宽在人才招聘上的渠道,尽力建造一个集会计、银行、证券、保险、管理等于一体的多样化管理团队,尽量做到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机构是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下重要的产物,同时对我国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财务费用管理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具有核心促进作用,需要针对具体的金融机构发展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创新,更好地实现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晓峰.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财务管理策略[J].企业经济,2010,05:142-144.

[2]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全科自测试题及参考答案[J].财务与会计,2010,08:40-80.

篇3

关键词:工程成本 控制 费用核算

一、引言

工程成本,即成本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企业获取和完成某项工程所支付的所有成本,这是广义上的的工程成本。而我们接触更多的是狭义上的工程成本,即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所需的的人力、材料、机械消耗的费用,其他直接费用及项目经理为组织工程施工所需的管理费用的总和。控制工程成本无疑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这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当期产生的且与当期收入想符合的支出费用。期间费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虽然很容易确定它产生的期间,但很难确定具体是由哪个工程或产品产生的,因而,忽略人工成本,而应于产生时直接计人当期损益。

二、工程成本的控制

1、工程成本控制的内涵

工程成本控制,即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成本为控制对象,组织人员进行管理,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及时纠正成本消耗偏差,确保完成预先制定的成本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

2、工程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2.1 提高企业效益的原则

企业控制工程成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客户都会对工程质量和工期有严格的要求。在成本与质量和工期发生冲突时,往往不计成本保证质量和工期,这样就使得成本很难控制。因此,在客户对质量和工期有新的要求,需要增加工程量时,应及时与客户商讨,进行现场签证和索赔工作,确保增加支出的同时有相应的收入。

2.2 工程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原则

因为工程成本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同时也与企业的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控制工程成本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人人有则,需要人人参与。

2.3 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是贯彻执行计划的一种方法,它把成本控制计划的方针、目的、任务和措施等进行分解,提出更具体的目标,并落实到各执行计部门、单位和个人。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和执行,目标执行结果的检查,目标评价和目标修正。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循环过程。

3、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3.1 通过签订更合理科学的合同控制成本

通过合同控制是工程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 项目经理部与公司之间的内部承包合同。该合同对项目经理部的成本指标、成本降低率、成本降低额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是项目经理部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对控制成本有很好的作用。

(2)项目经理部与公司有关部门之间的专业管理合同。该合同明确了双发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解决了双方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协调与被协调的关系。 使得职能部门通过专业优势,协助项目部控制相关费用的支出,确保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

(3)项目经理与项目员工之间的岗位责任合同。项目部每个员工工作质量的好坏 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工程成本产生影响。该合同的签订可激励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地工作

3.2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降低安全风险

对企业来说,施工事故足以击垮整个企业,因此必须在安全保护措施上增加投入和管理精力,如果一旦发生事故,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企业由此事故造成损失是无法估计的。因此,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程进行施工,做好各项安全保护工作,加强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防止事故造成的一切损失。

3.3 提高技术含量,优化施工方案

施工人员应该在确保达到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寻找更合理的施工方案,为企业降低成本,谋取更大的利润。这就需要施工技术人员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工程的技术含量,要充分了解施工工艺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降低施工成本和安全风险程度。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

三、期间费用核算

企业期间费核算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核算和财务费用核算。

1、管理费用核算

1.1 管理费用核算的内容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各个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各项支出。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企业开办费。指企业在筹建期内产生的各类费用。2)公司经费。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修理费、折旧费、物料消耗、 低值易耗品摊销以及其他经费。3)劳动保险费。即支付给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医药费。4)待业保险费。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交纳的待业保险费。5)工会经费。指企业全体职工工资的2%交给工会使用的经费。6)职工教育经费7)广告推销费。8)国家规定的各类税金。9)其他费用。指除上述费用以外的其他开支,包括研究与开发费、技术转让费、董事会费、诉讼费、咨询费、绿化费、排污费、聘请中介机构费等。

1.2 管理费用的核算方法

为了核算管理费用,企业应开设管理费用账户进行各类总核算,并对各项目设置专栏进行详细核算。借方登记需要的各项费用,贷方登记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管理费用,本账户期末应无余额。

2、财务费用核算

2.1 财务费用的核算内容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各项资金而需要的费用。具体包括:贷款的利息支出,汇兑损失( 减汇兑收益),办理各项业务的手续费,现金折扣(企业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给债务人的债务扣除)。

2.2 财务费用的核算方法

为了核算财务费,企业应开设财务费用账户进行各项总核算,并根据各项目设置专栏进行详细核算。借方登记支出的各项财务费用。贷方登记取得的利息收入、汇兑收益以及期末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的金额,经结转后本账户期末应无余额。

参考文献

[1] 郭大容.工程成本控制与期间费用核算研究[J].财经界,2010(16):82-83.

[2] 邹志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控制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5):225-226.

篇4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开发成本核算

一、引言

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经营利润必需严格控制控制成本,又由于房地产企业的特点是物质形态不可移,开发产品规模大,周期长,所需资金多,这导致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本核算具有独特的性质,因此处理好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核算是提高经营利润的必经之路。

二、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内容概述

要想做好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核算,必须先明确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的定义和内容。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和销售房地产开发产品而花费的各耗费,主要由房地产开发成本、开发费用和税金三大部分组成。

1.房地产开发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1)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这是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主要内容,包括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土地出让金、土地征用费、耕地占用税、劳动力安置费、地上和地下附着物拆迁补偿净支出及安置动迁用房支出等。

(2)前期工程费。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水文、地质、勘察、测绘、“三通一平”发生的费用。

(3)建筑安装工程费。是指建设单位以出包方式支付给承包单位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以自营方式发生的建筑安装工程费。

(4)基础设施费。包括小区内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排洪、通讯、照明、环卫、绿化等工程发生的支出。

(5)公共配套设施费。包括不能有偿转让的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发生的支出。

(6)开发间接费用。指直接组织、管理开发项目发生的费用,包括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水电费、劳动保护费、工程借款利息和周转房摊销费等。

2. 房地产开发费用。是指与项目建设无直接关系、不能计入某个特定开发项目成本的费用。这些费用在其发生的会计期间直接进入当期损益,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1)管理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总部)为组织、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

(2)销售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销售产品或在提供劳务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3)财务费用,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利息净支出和金融机构手续费等。但凡是与开发产品建造相关的利息支出等,在开发产品交付使用之前发生的,均应计入开发产品的成本,而不作为财务费用列支。

3.房地产开发税金。是指房地产企业转让、销售、出租开发产品,提供售后物业服务、销售材料、转让无形资产和出租固定资产,应按规定计算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土地增值税等。

三、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的会计核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房地产开发成本的核算是指企业将开发一定数量的商品房所支出的全部费用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和分配,最终计算出开发项目总成本和单位建筑面积成本的过程。企业进行开发成本核算,除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开发成本会计科目及辅助项目的设计

正确划分成本项目,可以客观地反映产品的成本结构,便于分析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按现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首先,把“开发成本”作为一级成本核算科目,其实,分别按照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用等六项明细设立二级科目明细,最后,按各二级明细科目以工程项目为单位的设立项目辅助帐,形成交叉定位,方便统计和查询。清晰的成本项目有利于将来的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和企业所得税汇算。

2. 公共成本费用的分摊标准的选择

公共成本费用分摊适用于“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一般能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可直接计入特定的成本核算对象中;如果不能分清成本对象的,可以通过设定的分摊方法分配计入有关成本对象。其中,土地价款可按占地面积比例分摊,而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设施费可按可售面积比例分摊,建筑安装工程费可按照建筑面积分摊,开发间接费用可按照受益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分摊标准进行分摊。

3. 间接费用的核算

企业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按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这些费用应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特别要注意的是,为项目贷款而支付的利息,如果将其直接列入损益类科目进行核算,势必会形成虚假的财务成果,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同时损失开发成本加计扣除的税盾收益。因此,对受益对象明确的贷款利息应视同资本性支出进行核算列入“开发成本”,作为成本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

4. 项目的竣工决算及合理税务筹划

房地产开发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计算出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可销售面积的开发成本,以便企业结出经营利润。可是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重视工程决算而忽视项目决算。因为工程决算在施工完成后进行,时间性比较明确,而且涉及到工程款的支付,不易拖拉。而项目决算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变得遥遥无期,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预提费用”科目将尚未实施的工程预算计入成本,使项目决算能按计划进行,以后待工程完成再按实际支出调整项目成本。由于这部分工程支出,通常在项目总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这样做对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在土地增值税清算前未取得正式发票的成本最多按照合同总额的10%计提允许税前列支,超过部分不得在当期税前列支。因此,作为财务人员,必须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在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企业所得税汇算前尽最大可能取得已经发生成本费用的发票,哪怕是暂时没法付款,也要和公司各业务部门一起跟供应商进行良好的沟通,争取把发票取得后挂应付帐款进行处理,为公司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企业所得税汇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尽最大可能降低公司税负或递延公司应交税款的时间。

篇5

【关键词】金融机构 财务费用管理 问题 对策

财务费用是金融机构开展经营活动的成本支出,如何加以有效管理,彰显其财务杠杆效用是金融机构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但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今天,其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因此必须探索一条适合金融机构发展的财务费用管理模式,促进其在经济大潮中更好的立足。

一、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的意义

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主要特征就是风险与收益并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后金融经济时代,金融市场看似复苏且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但其波动幅度依旧较大,其风险也不可避免。而财务费用管理作为控制金融机构经营成本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降低其费用成本,使其具有较大的获利空间,而且还利于其形成竞争优势,从而更好的抵御金融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进而实现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当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对其生存和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强化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势在必行,亟不可待。

二、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费用管理意识薄弱

缺乏管理意识是引发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的深层原因,其不仅影响着财管制度的完善性,也制约着财管水平的提高,由此造成一系列不容忽视的财务费用问题,致使金融机构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而管理意识的缺失又是由相关人员对财务费用管理认知不足导致的,因此督促财管相关人员更新理念,强化管理意识十分迫切。

(二)财务费用超支现象严重

超支现象是生产经营单位财务费用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也不例外,因其财务费用管理涉及筹资、经营管理、税费、准备金、营业外等多项费用支出,因此管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如宣传金融业务费用、代办储蓄费用等超范围支出加大了其经营成本;再如因缺乏统一标准、多渠道的工资来源,像不同名目的奖金、实物、补贴等,致使薪资科目的列支难以控制等,这些都导致金融机构财务费用支出失控。

(三)财务费用信息核算失真

金融机构财务费用信息失真常见于明不符实的代办手续费,当下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繁多,费用支出五花八门,而且部分金融机构选择聘用合同工,因制度欠缺和能力有限,致使随意处理储蓄余额,甚至将超支或违规的费用归到代办费用名下,加之人为操作因素,导致费用信息严重失真,如有的金融机构为完成规定指标将本应进行分期摊销的债券发行、固定资产租赁等费用全部纳入递延资产科目中,由此造成金融机构经营成本核算不实。

(四)财务费用管理能力较低

造成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涉及下述几点:一是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内控制度,因规定笼统不全面,不周密,脱离实际等,致使财务费用管理活动不规范,随意性较大;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如缺乏职业素养,财务知识了解较少,核算水准较差等,是影响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工具,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经营成本核算方式不当等,这些都制约着金融机构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问题的控制对策

(一)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

在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中,金融机构的领导阶层应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从成功案例中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督促内部全员提高对财务费用管理的认知,强化管理意识,并将财务费用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制定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自此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以将其融入于各项经营活动中。在管理制度中,应明确管理部门及其岗位人员的职责,制定合理的责任制度;明确预算编制原则和标准,划分专项费用和额外费用范围及其要求;明确财务费用管理流程和规范以及成本的处理方法,细化每项费用的审批、权限、报账、划拨、核算等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等等,以此为财务费用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进而规范管理行为,为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二)健全内控机制,巩固财管地位

财务管理中的内控制度是保证财务费用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金融机构应综合考虑市场发展要求和自身需要,科学设置岗位,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实行综合管理,即将计划、财务、资产负债等管理活动集为一体,以此全面审视经营运作,更好的协调工作,但同时还应严格落实分离不相容岗位和职务的基本原则,明确划分岗位职责,以及人员权利、义务和责任,特别是财务费用管理关键岗位,并根据金融机构组织结构设置相应的财务费用审批中心、监督部门等,以此在内部形成部门间科学制衡的局面,从而巩固财务管理部门的重要地位,发挥其应有效用。

(三)严格控制支出,重视成本核算

为有效避免金融机构财务费用超支问题,财务费用管理应切实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循费用报账流程,即费用审批人员应以编制的财务预算为依据,明确其是属于日常开支和额外开支,以及其额度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确认符合要求后予以如实划拨款项,此时不仅需要会计人员遵循会计准则将其准确、详细的列支到规定科目中,还需要监督人员发挥监督作用,确保费用支出用得其所,并对其实际效用进行评估,以此为建立费用标准提供参考。同时针对财务费用信息失真情况,则要求会计人员认真履行会计准则和内部要求,在登记会计信息前,应认真审查相关凭证,核实其数额、用途、时间等,确认无误后予以及时、如实的记录,事后还应仔细核实所记录的信息的科目归属、金额、计算结果等是否正确,并保存好凭证等资料。此外,监督人员还应定期对各项利息、手续费用、佣金、各种贷款和筹资等支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四)提高人员素质,改善管理水平

财务费用管理人员与管理水平有着直接关系,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尽快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并保证其地位相对独立。因此可以通过宣传相关法律知识、会计准则、财务费用管理的重要性等内容,督促管理人员树立法律意识,强化管理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并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培养其市场预测能力、风险评估能力等,提高其计算机技术水平,并扩大人才引入渠道,打造集会计、法律、银行、证券、房地产、外汇、保险、管理、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于一体的多元化团队,从而使每项费用支出更合理,更有效,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为提高管理水平,除了打造高层次的管理队伍外,还应充分利用标准、弹性、边际、指标等成本控制方法以及全面预算、综合管理等模式辅助财务费用管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建立统一的财务费用报账、核算、分析等系统,以实现网上审批、报账、记账等环节,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财务风险,也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和纠正。

四、结束语

总之,金融机构财务费用管理事关其自身健康发展与国计民生,因此金融机构应强化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巩固财管地位,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成本核算监督,从而有效解决其在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促进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A企业是具有建设部批准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和市政施工总承包双壹级资质的大型建筑企业。该企业主要以自营、合作联营(包括挂靠)两种经营模式。企业业务核算分为省内、省外两大块。省内公司经营下设6个承包部,无分公司,省外有36家分公司。

二、A企业财务状况及期间费用管理分析

截止2012年12月末,企业资产总额4.94亿元,其中净资产2.85亿元。2012年12个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亿元,上交国家税费0.89亿元,实现税后利润7146.97万元。

截止2013年12月末,企业资产总额6.64亿元,其中净资产3.21亿元。2013年12个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86亿元,上交国家税费1.04亿元,实现税后利润4400.6万元。

截止2014年12月末,企业资产总额16.92亿元,其中净资产6.03亿元。2014年12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82亿元,上交国家税费3.36亿元,实现税后利润2.33亿元。

截止2015年12月末,企业资产总额20.53亿元,其中净资产7.93亿元。2015年12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5亿元,上交国家税费3.82亿元,实现税后利润1.896亿元。

由上表可知,企业近几年的资产负债率有逐步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企业业务迅速增长,资金需求量增加所致,但企业资产负债率仍低于同行业水平。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较为平稳且速动比率均高于1可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较强,其资本结构较为合理,偿债风险始终在可控范围之内。

从盈利能力指标可以看出,虽然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幅度较大,但销售利润率相对平稳且较同行业水平略低,这主要与A公司的经营模式有关。公司经营模式主要有自营、挂靠两种,建筑行业原材料及人工成本是逐年提高的,故自营项目利润会逐年减少,而挂靠模式利润率较为固定,可知挂靠模式业务增长速度大于自营模式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该企业销售利润率相对平稳且较低。

营运能力指标所反映出在周转速度越快的情况下,存货转化为流动资产的速度就越快,这样会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所以企业应尽可能降低资金占用水平。而该企业存货周转速度与同行业正常水平相比是比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与其经营模式有关。该公司主营收入中的70%均为挂靠模式所产生,导致各营运能力指标均过高,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营运状况。

(一)管理费用的分析

收入管理费用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管理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收入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该公司2012-2015年的收入管理费用率分别是1.28%、0.91%、1.16%、0.39%,而企业的平均收入管理费用率为0.84%,前三年的收入管理费用率增幅明显,但在15年却下降为0.39%,究其原因是企业调整了管理费用的核算方法,把应计入成本和费用的科目作了明确划分,因此在收入逐渐增加的基础上,管理费用变少,故收入管理费用率变低,这也说明企业正在逐步完善控制体制,控制比较合理。

(二)销售费用的分析

销售费用是决定利润的一个重要考核项目,而山西国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建筑行业,企业内部也没有专门成立销售部门,公司业务费用相对较少,故该部分费用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核算,不单列销售费用科目。

(三)财务费用分析

收入财务费用率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收入财务费用率=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该公司2012-2015年的收入财务费用率分别是0.19%、0.22%、0.08%、0.09%,企业的平均收入财务费用率为0.12%,前两年的收入财务费用率比平均水平略高,但在之后却出现了下跌趋势,首先可以说明企业收入增长速度大于财务费用的增长速度,企业发展速度快且盈利能力较强,其次,利息收入占我们企业财务费用的绝大部分,进一步说明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对外筹资依赖性降低,企业经营越来越好。

三、A公司期间费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账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因A公司经营模式分自营、挂靠两种,收入、成本应分明细核算,而企业未分别账务处理,使得企业财务数据不能真实的表明企业自身业务的运营状况,误导报表使用者,为决策者提供了错误信息。

(二)管理费用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企业在费用核算方面未能统一口径,核算方法前后不一,违反了会计的一贯性原则。其次,费用规划不准确。通过对企业费用核算明细得知,管理费用中包括中介费、工资奖金、业务招待费、运杂费、办公费、差旅费保险费和其他费用,其中:工资奖金、运杂费未能区分成本类和费用类,将项目支出计入了管理费用,导致成本、费用核算失真;业务招待费核算有误,该企业将餐票及食堂员工消耗全部归集与招待费,导致多缴纳税金的同时没能清晰反映费用的真实用途;其他费用项目所含内容隐晦不清,具体核算项目众多,针对这一现象应当注意控制这类开支,尤其应当将金额较大、发生较频繁的科目单独列示,准确、明晰的反映真实费用。

(三)销售费用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A公司将部分销售费用列入管理费用核算,未单独列示,造成企业对销售费用未能足够重视,费用的审批控制不够严格,费用审核标准不一致,费用控制模式属被动消极型,在销售费用的控制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对相关销售业务的费用应严把审核关,对销售业务的相关费用制定相应措施,严禁费用超标。

(四)财务费用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该企业对是否增加股权或者借款等筹资方式的比例没有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盲目借款导致资金成本过高,造成公司负担过重。

四、企业改善期间费用管理的措施

(一)企业期间费用的控制方法

1.对费用采用归口分级管理

归口分级管理是加强期间费用管理的一项基本措施,主要是将费用归口管理,即按照管理权限和管理责任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安排企业及各分公司内部期间费用上的权责关系,调动各公司管理好相关费用的积极性。一般来讲,管理费用主要由各公司管理部门管理,财务费用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将各分公司占用资金利息及外借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按照责权原则准确归口处理。

2.对费用进行事前预算控制

费用的预算应依据各公司的费用计划要求、过去年度的费用资料及计划期可能发生的变化来编制,并据以指导日常费用支出。事前预算应结合定额管理法来制定,根据公司所在地及其业务大小不同制定不同的费用标准,各公司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不得突破预算指标。年终应根据预算进行考核,对于突破指标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要进行奖罚。

(二)加强期间费用管理的对策

1.强化监督以降低管理费用

控制管理人员数量,控制管理人员费用支出。公司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应提高工作效率并尽可能减少管理人员数量,这样有助于减少管理费用。同时,公司应制定明确的费用支出范围和标准,并加大监督力度。

2.优化销售方式降低销售费用

建立健全的审核制度。对于常规事项、特殊事项分别在企业制度中明确规定全责义务,严格按照规章执行,避免因标准划分模糊而为审批带来障碍,造成员工的不满情绪。

3.加强监督管理以控制财务费用

第一,合理利用资金。一方面要从自身的良好规划、合理使用方面下手,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与金融机构展开多种业务合作来达到节省资金占用,增加公司收益的目的。第二,降低贷款利率。通过与银行协商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争取到低利息的贷款。

结束语

篇7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所依靠的只能是源源不断地取得收入,其它任何形式的现金流入对于企业来说,都只是暂时的。为了拓展收入,企业必然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运用灵活的促销手段来达到目的。其中,销售折扣由于简便易行、方法灵活而被企业大量应用。对于收入,财政部曾于2000年12月《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收入的会计核算作了统一规范。2006年2月,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其中第14号即为《收入》准则。准则、制度中虽对销售折扣的处理作出了相应规定,但未提及与此相关联的增值税如何处理。而在实际业务中,销售折扣与增值税关系紧密。

一、销售折扣的含义及特点

销售折扣可分为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商业折扣是为促进销售而在商品标价上给予的扣除,如为扩大销路,增加销量采用的销量越多、价格越低的促销策略,即所谓的“薄利多销”。现金折扣是指债权人为鼓励债务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付款而向债务人提供的债务扣除,通常表示为:2/10,1/20,n/30。即自成交之日起,10天内付款,给予2%的现金折扣;20天内付款,给予1%的折扣;超过20天则无折扣,30天内必须还清。

两种折扣的主要区别有:第一,目的不同。商业折扣是为促进销售而给予的价格扣除,现金折扣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是企业为了加速资金周转的一种措施。第二,发生折扣的时间不同。商业折扣在销售时即已发生,而现金折扣在商品销售后发生。第三,账务处理不同。商业折扣在销售实现时,只要按扣除商业折扣后的净额确认销售收入即可,不需作账务处理。对于商业折扣,税法同时规定:纳税人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的,如果销售额和折扣额在一张发票上分别说明的,可按折扣后的销售额征收增值税,若将折扣额另开发票,不论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而现金折扣可分别采用总价法、净价法以及混合法进行。同时,对于折扣的金额,可调整收入或财务费用。调整收入是因为现金折扣的直接表现就是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调整财务费用是因为现金折扣是为鼓励客户早日付清货款,即提早收回卖方信贷资金而发生的代价而不是收入的增减,应作为财务费用处理(显而易见,调整财务费用更合理)。

二、销售折扣的会计处理

在明确销售折扣的含义及特点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掌握销售折扣的会计处理及其与增值税的对应关系。来看下例:

某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售出产品一批,售价11000元,商业折扣为1000元,增值税1700元[(11000-1000)×17%],货已发出,约定一个月后付款,付款条件为2/10,n/30。会计核算如下:

(一)采用总价法

总价法是将折扣前的成交额视作销售额,“应收账款”账户按照此金额入账。客户按规定条件得到的现金折扣,视作其提前付款享有的经济优惠,在利润表中可列作财务费用或作为收入的减项(如个体户会计视作收入的减项)。以下是处理方法: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7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

主营业务收入10000

2.上述货款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 11700

3.若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处理方法一:

借:银行存款11466

财务费用234

贷:应收账款11700

处理方法二:

借:银行存款11466

财务费用200

贷:应收账款117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红字)

(二)采用净价法

净价法是将扣减现金折扣后的金额作为实际售价,据以记作应收款项的入账金额。这种方法是把客户取得折扣视为正常现象,认为一般客户都会提前付款,而将由于客户超过折扣期限而多收入的金额,于收到账款时入账,冲减财务费用或作为收入的增加处理。以下是处理方法之一: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466

贷:主营业务收入98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666

2、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466

贷:应收账款11466

3、若上述货款未享受到现金折扣,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款项11466

财务费用 234

(三)对上述两种处理方法的剖析

从上例可以看出:对于商业折扣的1000元,如果符合税法的有关规定,那么核算时按照实际成交价格入账,对增值税没有影响。而对于现金折扣,采用总价法,方法一核算时客户少付的234元折扣全部作为本期的财务费用处理,“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700元,方法二核算时将234元折扣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销售收入10000元的2%即200元冲减财务费用,第二部分增值税1700元的2%即34元,用红字冲减增值税销项税额,从而“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为1666元。而采用净价法核算时,是在应收款项的总额上进行2%的折扣的,同时,对于“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进行2%的折扣。与总价法二相同的是:“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少了34元(1700-1666)。从纳税人的角度出发,这种方法对于自身更为有利,但这样处理会不会损害国家利益呢?从财务角度来讲,这样做是否妥当呢?

这需从折扣的含义入手。现金折扣是为了尽快回笼资金而发生的理财费用,是企业加速资金周转的一种措施。增值税因收入的实现而发生,现金折扣已与收入无关。从这一点出发,笔者认为不应该对应交纳的增值税产生影响,所以上述总价法之二与净价法之一处理欠妥。正确处理应为总价法之一。当然,纳税人在采用净价法之一处理时,如果对方没有享受到折扣,对于多付的款项采用下列方法处理: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 11466

财务费用2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这样处理更符合增值税条例中有关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为收讫销售款或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同时又不影响税收。

综合以上分析,在采用净价法处理时,可在应收款项的总额上进行2%的折扣,而对于“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不予折扣,仍为1700元。折扣的部分冲减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净价法处理方法之二如下:

1.销售成立时:

借:应收账款11466

贷:主营业务收入 9766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1700

2.上述货款按2%享受现金折扣,提前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466

贷:应收账款11466

3.若上述货款未享受到现金折扣,如期收回时: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账款11466

财务费用234

这样做,既简单明了,又不影响增值税的足额缴纳。

篇8

财务报表列报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多步式来列报利润表。为了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同来源,同时还规定将不同性质的收入和费用类别进行对比,分为三个步骤编制利润表:第一步,以营业收入为基础,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和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计算出营业利润;第二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第三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费用,计算出净利润(或净亏损);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还应当在利润表中列示每股收益的信息。

多步式利润表正是比照以上三个步骤来进行项目的排列,并对前两个步骤分别以中间性的利润数据“营业利润”与“利润总额”来进行小结,这样安排可以方便报表使用者迅速获取信息。但从具体核算内容和报表要素定义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会发现利润表的结构尚有不合理之处。本文以一般工业企业为例,拟对利润表的部分项目进行解读来分析其结构的合理性。

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解析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以下简称讲解)中将“营业收入”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将“营业成本”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主要业务和其他业务所确认的成本总额”,将“营业税金及附加”解释为“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应承担的各项税费”,将“销售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经营费用”,将“管理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发生的各项管理费”,将“财务费用”解释为“反映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筹资费”。

(一)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收入有不同的分类。按企业从事日常活动的重要性,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实现的收入,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不需用的原材料、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等,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进行核算。“营业收入”项目根据以上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费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费用泛指企业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狭义的费用仅指与本期营业收入相配比的那部分耗费,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其中,主营业务成本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发生的费用,通过“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其他业务成本是指与企业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历生活动相关的活动所发生的费用,如工业企业对外出售原材料的成本等,通过“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进行核算。在利润表中,“营业成本”项目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分别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直接配比。广义的费用还包括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其他耗费,根据费用的经济用途,可以分为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税费、经营管理费用、因销售商品而发生的销售费用、因筹集运营资金而发生的财务费用等,这些费用分别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科目中进行核算。而在利润表中,“营业税金及附加”等项目也根据以上会计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上述项目的具体核算都涉及到了“日常活动”及其“经常性”,说明它的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其核算内容都来源于企业的日常活动,并且这类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发生。

(二)从会计要素的定义角度分析“营业收入”反映的报表要素是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反映的报表要素是费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将收入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将“费用”定义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在这里,基本准则将收入和费用的概念进行了严格的配比。但从具体的会计核算内容到抽象的会计定义,基本准则都涉及到了“日常活动”及其“经常性”。这反映由报表要素与其衍生的具体报表项目及其核算内容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即:所有的收入和费用是在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其报表要素的分类和核算应当遵循“日常活动”的性质。

二、“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解析

讲解中将“营业外收入”解释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将“营业外支出”解释为“反映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

(一)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营业外收入是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如非货币资产交换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等,通过“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核算。在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项目根据“营业外收入”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营业外支出是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例如,债务重组损失、非常损失、盘亏损失等,通过“营业外支出”会计科目核算。在利润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根据“营业外支出”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这类收支虽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多大的关系(或者是没有明显的直接关系),但从企业整体来考虑,由于同样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也是增加或减少利润的因素,因此,对企业的利润总额及净利润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两者的有一个共同点,即其核算对象都与企业的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表明这类活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不常发生。

(二)从会计要素的定义角度分析“营业外收入”反映的是利得,“营业外支出”反映的是损失。基本准则中并没有将利得和损失单独作为一个要素分类出来,只是明确规定了利得和损失,将利得定义为“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将损失定义为“由企业非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两者都分为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部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前者虽然不是经营收益的组成部分,但却会影响本期净收益的数字,因此计入利润表。

将两者定义与收入和费用的定义相比较,发现他们都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其区别之一在于是否是“日常活动”。可见,日常活动是区分收入与利得、费用与损失的关键之处。区别之二在于收入和费用反映总流入和总流出,而利得和损失反映一定的净流入和净流出。由会计核算具体的内容到会计定义的高度概括,基本准则将“日常活动”作为区分“营业”与“非营业”的关键,表明这一特征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区分营业收入与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与非营业成本的根本所在。

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解析

讲解中将“资产减值损失”解释为“反映企业各项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解释为“反映企业应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将“投资收益”解释为“反映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

(一)从具体会计核算角度分析资产应当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如果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甚至不能带来经济利益,那么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就无法反映其实际价值。因此,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的损失,以把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了企业资产的减值会计问题,对于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生物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商誉等若干资产所发生的资产减值,通过“资产减值损失”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资产减值损失”项目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基本准则中规定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采用历史成本,但也适当引入了其他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对于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一些资产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公允价值发生变动而产生的利得和损失,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根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除了通过传统的销售商品来获取利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获利的能力,投资就是其中一种。企业会计准则中规范了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收益的会计处理,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交易性投资、可供出售投资、持有至到期投等行为产生的收益,通过“投资收益”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投资收益”项目根据“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进行分析填列。

(二)从会计要素角度分析由于生产条件、市场供需、技术进步或其他因素影响会导致资产的价值发生下跌,从而企业要对资产计提减值损失。为拓宽收益的渠道,企业会辅助投资以增加获利,从而取得投资收益。而活跃市场上交易频繁,价格时常波动,企业所持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也要承受其价格的涨跌损益。这些经营活动都属于企业的非主要经营活动或是偶发事项,并不是企业时常进行的不间断的经营活动,其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难以预计,一般属于不再生性的。所以“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三个项目对应的是利得和损失,反映企业在日常活动以外产生的经济利益,与收入和费用无关。

四、“营业利润”解析

讲解中将“营业利润”简单解释为“反映企业实现的营业利润”。

利润表诸多项目名称中的“营业”二字是同一含义,是对不间断的经常性的经营活动的强调,则“营业利润”解释中的“营业”二字也不例外。因此,营业利润可被报表使用者看作是日常活动中实现的经营利润,核算的内容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

但作为一个中间性的利润数据,“营业利润”与其他项目在利润表上的关系却是: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1)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2)

等式(1)表明营业利润中包含有“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经过前文的解读和分析,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属于利得和损失的范畴,是企业在偶发事项中产生或是由企业非经常性经营活动导致的、在非日常活动中产生的不可再生损益。由此而计算出的营业利润在内容上不仅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差额,还包括部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其内容和含义势必与以上假定相悖。等式(2)表明利润总额反映的是企业在税前所实现的所有利润,既包括日常活动实现的经营利润,也包括非日常活动中实现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所有利得和损失。而营业利润反映的既非纯粹日常活动实现的经营利润,也非所有活动实现的全部利润。并且其包含的报表要素和组成项目与利润总额在性质上无异,在核算范围上交叉重叠,那么,两者就属于重复性的指标。这使得营业利润在利润表上的定位就显得有些尴尬,其原有的意义也变得模糊不清。

五、改进建议

营业利润在利润表中的不合理定位使其在利润表的作用大打折扣,同时也会误导报表信息使用者,降低利润表信息的有用性,从而削弱利润表的可信度。因此,应对此不合理之处予以改进。

改进的方法有两个。一是保持利润表结构,改变个别项目的名称,如营业利润。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保持现有利润表结构的情况下避免称谓上的误解,但更名后的“营业利润”在核算内容与范围上仍然与利润总额有交叉,难以摆脱重复之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所以,这一方法不可行。二是保持现有项目的名称,调整利润表的结构。在计算营业利润时,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三个项目从第一步骤中剔除出来,放到利润总额中,即第二步骤的计算中。如下:

第一步骤计算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