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5:10: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育管理者应为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清除路障
从课程教学管理层面看,相关主管部门和学校等各级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勇敢冲出旧评价的樊篱,清醒地认识到新评价对于解放师生教与学的创造力的意义。只有真正转变传统的偏重于量的检测的单向度的课程评价思想,而转向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双轨整合的路径,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趋势,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新课程的稳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自然发展为个人化学习,个人化学习则自然要求要有与之相应的个人化的评估反馈机制。而着眼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质的评价,就是一种比较合乎人性的评估反馈机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等”(胡中锋、黎雪琼、刘桂秋《论新课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原则就已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已经渗透了质的评价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是这种评价体制的延续和深化,而不能因为有高考在前,而将评价异化为片面以高考分数测量来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教与学的效能评估的唯一标杆,并以之为紧箍咒来束缚语文教师,从而导致“新课程旧教学”“新课程旧考试”(就2007年海南、宁夏两个高中语文课改试验区的语文高考命题看,仍然被笼罩在旧的高考语文模式的阴影下)现象的出现。
其次,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将课程评价的理论理性切实转变为课程评价的实践理性的勇气,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上,细化、实化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具体标准与操作程序。从便于新课程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案、规程应先于课程实施,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改、完善。然而,当下我们面临这样一种矛盾的局面——新课程实施了,却没有配套的新的语文课程评价切实并行,而往往流于表面与语文教材教学进度关联、实际与高考挂钩的书面限时测试。如此一来,课程标准关于新评价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就虚化为了空中楼阁。让一种新理念根植于人心,难;而更难的是执行,即让新理念成为看得见的行动。因此,为教育管理者松绑,卸下固有的单向度的量的评价的枷锁,是最迫切需要的。
二、教学执行者应该为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开拓道路
从学校课程教学实施者层面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扮演好新课程评价实践“改革者”的角色。首先,从思想意识层面来看,要认识到彻底转变狭隘评价观的紧迫性。要扭转单一的量的静态评价的思想,而代之以发展性评价;亦即不仅仅热衷于高考的分数,更要关注教学全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增强、情感的丰富、素养的形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教师有必要学习、掌握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其次,要在评价的具体操作行为上尝试行
动研究。当前,高中语文课程实行“必修”与“选修”并行的模块结构课程,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领域内的各类课程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内容与要求。作为课程执行者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把这些评价的内容与要求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细致的评价方案,努力建构高中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
从评价方式来看,应该采用多形式、多侧面的评价手段。首先,要改革、优化传统的量的评价的手段,提高高中语文书面测试命题的信度和效度。传统的量的评价重结构的严谨性和量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书面的测试上,比如会考、高考等。书面测试的命题应该知识、能力、素养三者兼顾,而以素养为重,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体现所考即所学的原则),能最大程度地检测学生在一个特定学段之内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素养形成所达到的水平。其次,要研究质的评价技术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评价操作中的应用。比如,通过情景活动、课堂观察、过程记录、学习日记、语文综合性学习、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袋等等途径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要落实主体多元的原则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是一种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新课程评价则强调主体多元评价,它吸纳了学生、家长等多个评价者参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强调“尊重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教师学生”评价,应该发展为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生”评价,以及与以其他评价者为评价主体的多维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层次,不应仅仅由其任课教师来认定,还要吸纳同学、家长、其他科任教师、学校、社会团体等评价者的评价意见。这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主体多元评价可以弥补旧评价的一个缺陷:因传统的一元评价所产生的偏见乃至歧视,压抑了一些有某方面语文特长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在书面测试中成绩并不突出或者很差)的学习兴趣。它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丰厚其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真正体现“全人教育”的特质。
四、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要注重全过程的评价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在2016年2月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W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技能更广。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
二、核心素养在我国教育中的意义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提出了育人的目标体系,作为具有国际视野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代表了对我国基础教育知识核心时代的发展与超越,是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的灵魂。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的基础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且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核心素养建构了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基本修养及基本能力。它的意义在于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它将教育方针具体化,每个学段、每门课程、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指向具体的教育目标;它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指导教学实践,引导教师专业的发展;指导教育评价,即培养评估如何进行。它既彰显学科教学价值,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既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又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三、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是我国课程改革的必要应对措施
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四、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与时俱进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现代人所处的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现代化”的烙印。
课程改革需要与时俱进,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适应时展的学习内容。
2.发挥语文学科优势
在课程改革中要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第二个层次语文科的学习内容包括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教材内容丰富,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情感、思想等呈现给大众,成为教育的样本。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发展人的典范语言起着重要作用。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
3.夯实基础,落实双基
课程改革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如果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就缺乏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于文章内蕴之美。语文学科不要过于知识化,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课程改革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安排学习课程。初级语文要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的交际性。在高级语言阶段,增加文学的学习,提高语言的艺术化要求,可以阅读本民族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从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发展与年龄认知特点是匹配的,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
关键词:心理素质;培养;课堂氛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不够。课后,我们进行了调查并探讨,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原因。现在,农村学生,也大多数生于二孩家庭,不少还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部分学生存在自卑、逆反、冷漠、自私、懒惰厌学、社交困难等问题。学生在与他人有不同想法时,会选择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应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一、构建轻松和谐、积极有序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提倡“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的理念。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主导的身份仍不可改变,创造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调控课堂的方式或手段可以是多样的,但教师必须遵守两个理念并去力行之。
1.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
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身份既是学习的引导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要主动践行这个理念,使自己的课堂多一点亲切的“温情”,使学生尤其是本来不够自信、不够从容的学生能从教师身上得到更多的鼓励与理解,使学生能感受到合作学习课堂和谐的学习氛围与课堂环境,从而消除压力感,以轻松的心境去探讨语文问题。
2.教师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课堂调节与掌控的艺术家
教师能艺术性地调控一节课,对语文合作学习的课堂能营造出使学生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合作欲望更强的氛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的课堂,其实教师更应该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跟踪得更紧密,要处处留心、时时注意,适时及时、点拨引导,从而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在这个方面,教师进行点拨提醒,通过巧设问题,采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方式,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使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动力。
二、培养学生具备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人格品质
我们在德育工作中,都会重视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而合作学习的特点突出体现在合作上。这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倾听他人、与他们沟通的过程。因此,在看似与德育无关的语文合作学习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尊重他人的品质教育是一项不可小视的任务。
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单个力量与小组力量的比对,进行小组之间或小组内阶段性比较,从而切身感受到小组团队精诚合作的力量是伟大的,使他们真正明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对学习产生一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态度,收获合作、沟通与倾听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的习惯与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让学生清楚,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的道理。在合作学习中,要尊重他人先从学会做一位倾听者做起。合作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看似放任自由般,但实质上要求教师做一个暗中调控高手,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要让学生明白:学会倾听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它能使我们在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发言里,吸取别人思想中的精华,博采众长,以弥补自己思考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在倾听中触发思维灵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倾听的明确要求:细心认真,耐心虚心,听思同步。特别是强调学生有听才有思,边听边思考,从而发现别人发言中的不足与可取之处,为善于举一反三、注意辨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培养更强的探讨能力打基础。
三、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重视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因为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最终的目标。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才能进行的。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那么少数学习优秀的学生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成为小组合作的主宰,而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基础薄弱,缺乏参与小组合作的主动性,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自己的见解,放弃了思考、表现的机会,就只好盲从别人的见解,或者对别人的观点漠不关心。这样的合作讨论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与发展。
四、建立并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
1.建立激励性评估机制,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调查表明,激励性评估机制是培养学习合作精神、增进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整体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全体化而较少考虑个性差异。在对合作学习评价时我们要避免这么一个做法,那就是认为合作学习是集体合作的智慧结晶,所以,就认为对合作学习评价应该以合作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也是正确的,但教师如果仅仅在教学时把评价和赞赏过多地放在合作学习小组整体上,就会导致忽视个体的发展。只有把整体评价与个体评价结合起来,在注重整体性评价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多了解单个学生的学情,考虑不同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差异、参与情况等表现,依据学生差异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发展性评价。既要引导优秀学生乘风破浪,又要帮助学困生翻越学习巅峰,尤其学困生在组内可安排他们优先发言,
培养或呵护他们的自信心,多一些鼓励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对学困生每次进步要加以肯定,只有合作学习中的个体得到参与成功的喜悦,整体的评价才是真实的,合作学习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
3.过程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习惯于终结性评价,习惯用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方式不适合语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实质强调“促进全面但非均衡的发展”,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差异,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都能够超越自我,获得进步,就应予以较高评价,这种评价不是终结性的水平认定,而应是一种激励、一种反思、一种改进,它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会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合作学习的意愿得到增强,从而进一步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因此,合作学习过程性评价应重于终结性评价。
总之,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日可以成功的事,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与总结,不断地去渗透于课堂,从而逐步实现。
1.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高中生来说,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必要前提。语文是学生学习的根基阶段,基本上体现了知识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大纲要求的从“能借助工具理解内容,进一步发展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转变。高中阶段的文学作品学习,其最基础的目的就是借助文章的学习来积累文学知识,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和形式特点,了解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主要发展流派。通过文章的阅读来培养学生文学阅读能力,语文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阅读世界文学作品,了解世界文学动态,从宏观上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积累基本的世界文学常识,为今后的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2.阅读是高中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
阅读是高中生获取外界信息、跨越历史的长河、了解历史、认识社会的重要媒介。阅读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直接同中外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阅读活动,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更离不开阅读活动,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获得前进的力量的。
3.阅读是高中学生获得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蕴含着无穷的文字之美。学习语文更应该加大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制约高中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中教师的阅读教学观不适应新课标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高中文学作品教材的认识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将文学作品教学放在合理的定位上开展,对教材的价值和地位认识不足。教师面对教材的
更新,理念的革新,他们无法准确地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和任务,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核心,也不能系统完整地把握教材,更不能轻松、准确地驾驭课堂,甚至无法解决学生的阅读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用力较多的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对问题的解决过程较为重视,而对学生综合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关注较少,没有真正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作为课堂的重点。
2.高中学生对阅读学习兴趣索然。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阅读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和方法的陈旧,学生对阅读兴趣索然。课堂缺失探究和互动、课堂涣散无章、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学习的乐趣,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活力。当前教学实践中这些误区归根结底是由于割裂了文学作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造成的,片面强调工具性或架空人文性,而造成了教学实践中的误区。
3.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呈现出“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中,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教师角色的改变,将课堂全都交给学生。教师过度强调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片面夸大作用,变“一言堂”为放羊式学习,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指导作用。长时间的应试教育使高中语文围绕高考运作,文学作品的学习也成为应试教育的点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文学作品因为不是高考的必考点,因而得不到教学应有的重视,本应重点讲解的文学作品也变成了自读和课外阅读,教师不重视、学生没空学。课堂教学过程只重视过场而不讲究实效,没有真正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踪合素养。
三、提高高中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
1.更新师生的阅读理念,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阅读观关系到高中阅读教学的实效。首先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语文教师的阅读兴趣,培养教师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高中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探究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被动学习的结果只会掌握部分字词而丢掉整片文言精华的“森林”。因此,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协调推进过程,把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获得了阅读的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2.建立学生本位的阅读模型,提高高中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素养;观念;转变
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每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才会有实效。
近年来高中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中考使初中语文教学陷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标点符号乱用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这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就有明显影响。
《高中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写作实用文及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明确地指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目前,有一些老师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和写作文的重要性,但他们虽有认识,却仅仅停留在课本内容上,对于课外一些读物的涉猎却少之又少。我们知道课外阅读对于中学生相当的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曾在 2001 年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就非常清晰地规定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数字和数目。这反映出,我国现在已经开始转变语文教学方向,即从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地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地转变。根据国家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课外阅读越来越重要。所以,作为中学语文老师,我们也必须响应国家的政策从思想上重视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外阅读对中学生作文能力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提高到一定高度上来。那么,我们如何来处理这个问题呢?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一、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新课改明确规定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课外读物,阅读总量不能少于260万字。这就告诉我们,以传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教学目标的旧观念必须改变,转化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教学目标的新观念。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必然要花费许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学习上,必然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时间与精力,同样也不利于学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养成。再加上中学语文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不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影响到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态度。因此,要想把课外阅读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效结合起来,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改变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消极态度。
二、中学语文教师要把写作作为目标与指导,以写促读
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能力较强、阅读量大的学生相对会积累更多的语言与技巧,其写作能力往往要比阅读少的学生要强。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写作作为目标与指导,以写作来促进学生的阅读。为此,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学生写作能力有效提高的前提条件。但是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与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扩大课外阅读,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
2.老师要让中学生学会精读与泛读,要把对经典的精读作为重点。我们的学生有许多的课外书籍可以读,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所以,作为老师就必须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分别书籍,一定要让学生掌握精读与泛读,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作品,进行精读;还要指导中学生进行泛读;以此来激励中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面,扩大自己的眼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当然,老师还要锻炼中学生的阅读速度,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于有效地精读和泛读各种课外书籍。
三、激励学生把阅读课外书籍当作写作的基础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课外阅读是增强中学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搞得好,对于中学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很可能得力于课外阅读。”因此,我们得出,阅读课外书籍对写作的影响很大,一旦学生把阅读课外书籍看作是写作文的基础,就很有可能迅速提高写作能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必须在教课时指导学生将写作和阅读课外书籍连接起来,用阅读课外书籍来指导写作。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两种方式来完成:
1.指导学生要历练文字,把握好语言的文采和词语。文字是组成文章的基础,写好作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把文字运用好。但是,我们要想运用好文字绝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讲课就能实现的,必须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知识面,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利用阅读书籍来掌握文字的运用,利用阅读书籍来积累辞藻和词句搭配,准确地掌握词句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以阅读课外书籍为基础来锤炼语言文字,着重锻炼语句和文章的文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指导学生精炼地构造文章的框架,使文章脉络清晰。写作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还包括精练的框架,清晰的脉络,这就增加了习作的难度。想要培养中学生精炼的构造文章的框架,就必须要求学生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例如:精读名家散文,通过精读,理解文章的结构框架、方法和技巧。当然,我们在读了这些名作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利用模仿来提高能力。
贯彻落实《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精神,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将诗词大会活动与中华传统文化类课程、社团活动、特色高中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全市普通高中师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提高核心素养,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活动对象
全市普通高中学生。
三、竞赛内容
辽宁省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内的诗词篇目,以及符合高中生认知、理解和掌握的中华优秀古典诗词及诗词。详见附件2《辽宁省首届高中生诗词大会推荐篇目》。
四、组织安排
(一)组织领导
成立首届xx市普通高中学生诗词大会组织委员会,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教育宣传处、德育处、高教处(语委办),市教育研究院高中教研中心,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等有关单位组成,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基础教育二处,统筹协调竞赛实施。
(二)赛制及时间安排
按省方案要求,首届xx市普通高中学生诗词大会分为初赛、复赛,最终参加省决赛。10月底前,全市完成初赛、复赛,11月份参加省决赛。初赛、决赛的时间、地点待省教育厅另行通知。
初赛由各普通高中学校组织实施,省统一命题,统一时间进行闭卷考试。市教育研究院高中教研中心组织统一评卷,选拔6个学校、每校5人参加全市复赛。
复赛由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以学校为单位现场竞技(参考决赛流程),最终选派2支队伍(每队5人)参加省决赛。
决赛由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分为集体诵读、必答、抢答、冠军争夺赛四个环节。比赛题型为对句、填字、判断、背诵、选择、看画猜诗题、飞花令等,参赛队伍采用积分制累计成绩。
五、奖项设置
1.初赛设团体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名额分别为2、4、8、20个;个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名额分别为10、20、40、100个。颁发市级荣誉证书。
2.复赛设团体一、二、三等奖,各2个名额;个人一、二、三等奖,各10个名额;优秀指导教师奖6个。颁发市级荣誉证书。
3.决赛奖项由省教育厅确定,设团体一、二、三等奖,名额分别为1、2、3个;个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名额分别为1、2、3、15个;优秀指导教师奖5个;优秀组织奖5个。
六、活动要求
1.各区、县(市)教育局和普通高中学校要充分认识省、市举办“普通高中学生诗词大会”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要精心组织,广泛动员,并将活动的开展与学校教育教学、社团活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调动广大师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主动性。
2.各高中学校要处理好活动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既要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又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要做好活动的各项预案,积极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职业高中生;教学
职业高中学校录取的学生基础普遍薄弱,学习动力不强,思想行为懒散,再加上职业高中学校基本只关注技能培养,导致职业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有效性不足。因此,积极探索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新思路,挖掘、拓展语文教育功能,是目前职业高中语文走出教学困境的必由之路。
1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1 学习欲望不强
一方面,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往往生源质量较差,读书是为了混文凭,或被家长强制送来,出于希望学个技能、“混口饭吃”等目的,而实际上学生根本就不愿意进校学习。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导致语文等“人文性强、技能性弱”的学科往往会不受学生待见,学生学习的欲望不强。
1.2 课程被边缘化
语文课与专业课相比,重要性相对较弱。而在很多学校领导和学生心中,语文学不学都一样。因此,在普遍的职业教育课程系统设计中,语文课程经常被边缘化,课程数量和课时严重不足,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语文的重要性无形中被不断弱化。
1.3 教学方式落后
职业高中学生基本没有升学压力,因此,现实中很多语文教师对教学效果往往不太关心,只在乎是否完成了教学进度,对教学方式是否有效等认识不足。加上学生学习欲望不强,学习能力较差,很多优秀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很难在职业高中学生身上体现出效果,因此“教师随便讲讲、学生随便听听”的心理和现象频生。
1.4 教育功能不强
传统思维中的职业教育,最大的目的在于就业,而对于就业而言,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技能水平。语文的教育功能常常是隐性的、无形的,比如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养等的培养和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其本身很难体现出技能特点。因此,语文的教育功能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可和重视。
1.5 人文培育欠缺
职业高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普遍较低是个十分现实的现象和问题,而语文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教材的讲授、学时的完成,对提高学生人文精神涵养的认识不深、培育欠缺,造成学生的道德、心理、人格、观念等方面的健康水平不高,导致学生虽然会做事,却不懂做人。
2 提升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 摆正课程定位
《职业高中(三年制)语文教学大纲(试行)》中强调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具。语文课是职业高级中学(简称职业高中)各类专业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继续进行语文教育对职业高中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全面素质,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以及日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语文具有很强的学科辅助学习丁具功能,以及素质和能力提升功能。所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都需要摆正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深刻意识到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及其个体生活、交际、成长、就业、发展之间存在的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所在,使语文成为辅助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课程学习,增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心理及价值观念,提升学生就业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涵养水平的重要工具。鉴于此,学校需科学调整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比重,让语文的重要性回归本位,进而使其1-具性和人文得以全面激发。
2.2 创新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现在进入职业高中学习的学生几乎清一色的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状态麻木,厌学情绪重,容易自我放纵,思想道德观念存在偏差等,如此种种导致职业高中教学存在很大的困难。然而,教育的目的即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培养人格健全、素质高尚的人。因此,具体到教学实践中来看,教学方法非常重要。首先,“亲其师而信其道”,职业高中语文教师应和学生建立起平等、尊重、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打破职业高中生自卑、封闭、消极悲观的不良心理做准备。其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情感教育将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和教材文本的情感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情感熏陶中发生心灵蜕变,从而转变学习观念和态度。再者,通过激趣、引导、合作、互助、实践、讨论,使语文课程充满魅力、快乐,使学生对语文的掌握能力从一般语言能力向实用语言能力转变,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发展能力。
2.3 拓展教育功能
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技能职业教育观念,存在偏见。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提高人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提高人的人文精神,心灵深化和谋生技能两者不可缺一。爱因斯坦说:“光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职业高中的学生要想受到人文熏陶,最重要的场合只能是语文课堂。因此,职业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必须凸显出来。通过语文教育,夯实职业高中生的文化功底,培育其高尚的精神涵养、道德素质,以及对真、善、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使职业高中生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同时,职业高中语文教育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写作、演讲、交际等综合技能的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达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