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15:10: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业务外包;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和快速多变的市场需求使企业面临不断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 企业单靠自己的内部资源已难以应付。这就迫使企业积极寻找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业务外包是近年来国外兴起的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业务外包的类型选择
(一)生产外包
制造环节的外包是最早的外包形式,生产外包是指企业将生产环节安排到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国家, 以提高生产效率。早在20世纪70年代,“耐克”的产品制造就通过外包进行了。世界食品之王——雀巢公司几乎所有的包装业务和大部分的产品生产都是通过外包进行的。目前许多计算机厂家, 像IBM公司、康柏公司、惠普公司等将许多组件的生产工作外包给一些知名的电子产品公司。
(二)营销外包
企业将自己的营销业务外包给承包公司去经营,市场由公司确定, 其余事宜均由承包公司负责。这些承包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市场资源中心, 它通过资源中心向客户提供因公司而异的营销服务。
(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企业将录用员工、培训员工和员工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外包给人才服务公司。像英、法等国新近出现的快速人员服务公司和国际盛行、在我国正走俏的“猎头”公司都属于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服务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适应信息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弹性需要, 有利于信息时代对企业人力资源要求的速度和弹性的竞争。
(四)物流配送外包
企业将自己的货物和产品的仓储配送, 外包给专业物流公司完成。物流公司通过优化物流供应链管理, 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提高综合服务质量。目前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第三方物流业正是顺应了这种物流外包潮流。
(五)应收账款外包
应收账款管理是让许多企业头痛的业务,将此类业务交外包进行,可使企业集中精力开展其他业务, 取得更好的商业绩效。邓百氏公司与美国电信业巨头普林斯顿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合作的成功, 颇能说明这个问题。
(六)信息技术(IT)外包
IT外包是指企业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供应商向企业提供所需的部分或全部的IT功能。常见的IT外包涉及IT设备维护、通信网络管理、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IT应用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IT培训等。
二、业务外包的优势分析
目前,对业务外包的看法是:它能降低成本,减少费用,改善企业业务重点,更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了解世界最好水平,提高供货速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企业业务外包主要有下列优势:
(一)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日趋成熟的市场和日益激烈的竟争中,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获取利润的关键。业务外包是近几年来涌现出的形形的降低成本新方法中重要的一种。企业在考虑是否外包时,首先考虑的是成本问题。即企业自己生产,除了制造、生产的费用以外,还必须包括研发,人员培训和设备等投资,和外包相比,在投资与费用方面是否更节省。降低成本的业务外包的具体形式有外包生产、外包辅助工作环节,如专业文件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送货后勤等。
(二)弥补企业某些能力的不足
企业对于自己不是强项的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来完成,可以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如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外包,现在已经远远超过将企业人员的招募业务委托给‘猎头’公司,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将它们的培训和员工福利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外包出去。业务外包可以应付对人力资源的弹性需求,特别对于小企业,无需增加固定的职工和部门。可为公司项目迅速组建在线团队,有利于信息时代对企业要求的速度与弹性的竞争。外包出去的业务,可得到最有竞争力的投标和专家负责.弥补能力不足的业务外包具体的形式有:人力资源外包、研究开发外包、信息系统外包等.
(三)强化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为了保持精干,集中有限的资源于核心业务,强化自己核心竞争力,把企业中仅做支持而不创造利润的业务外包出去。企业可将资源集中于自己擅长的核心业务领域。
(四)分散企业的风险
企业将设计、生产、销售等每一个环节都自己做是扩大企业的风险而不是分散企业的风险.实行业务外包,可使生产企业将生产、批发的风险转嫁于其它企业,实现真正的分散风险,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当企业决定发展某一个新产品时,无法保证百分之百成功,研发失败后,所投入的人员、设备费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很大的损失.采用业务外包后,企业研发和制造的风险,可以分散到数个外包商身上,不必完全承担研发以及采用新技术的风险。
(五)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
在业务外包的过程中,企业并不把内部各部门排除在外,而是要求他们以平等的身份,按市场机制公平地去竟标。企业内部各部门将接受市场的检验。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必定要学会从企业整体出发,以战略的眼光去研究企业业务技术的需求,分析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竞争优势,研究企业的资源如何配置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提高工作绩效。
二、企业实施业务外包的关键措施
目前,由于条块分割、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旧的管理理念以及信用较差等原因, 使业务外包在我国企业中的实施面临一定的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成功实施企业业务外包的关键措施。
(一)明确自己的核心优势,确定业务外包范围
这是所有企业进行业务外包的条件,企业在业务外包前,应检查自己是否已充分考虑到了公司内部资源的价值(比如,技艺学习的能力、知识)以及资源开发的潜力。企业应该判断自己公司的当前技术能力, 并清楚在寻找合作伙伴前, 可能缺少的技术和资源, 明白自己的核心优势和劣势,这样才能把自己的非核心优势业务外包出去, 而积聚能量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在外包时, 要对有潜在优势的业务要特别注意,不要丧失新的业务增长点。
(二)评估企业需求, 明确业务外包的目标
企业之所以要进行业务外包,就是要利用企业外部资源,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 扩大自己的核心优势,增强自己的利益,要考虑长远利益,并不是为了外包而外包。对有些企业来说,虽然外包对企业的发展有利,但外包可能会带来其他的不利后果。如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商爱立信出于业务的需要,不再直接生产手机,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研发,但消费者可能会认为爱立信将生产外包出去会影响手机的质量,而导致爱立信的被动。医药行业处于同样的考虑,很少有企业将自己的生产业务外包的。
(三)选择合适的外包厂商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企业实施业务外包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许多企业实施外包战略不成功的原因, 就是选择了错误的外包厂商, 导致关键技术发展的失败和市场占有率的下滑,因而失去竞争中领先地位。
(四)选择合适的外包模式和管理
企业因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的外包业务, 就要选择不同的外包模式和管理模式, 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的研发能力, 而生产不是所长或者产能不足, 就可以考虑将生产全部或部分外包出去;如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和强大的生产能力, 但在急需的技术上有所缺陷,而企业又面临强大的市场压力, 可以考虑R&D外包。
(五)业务外包中高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如果企业和外包厂商之间信息不畅通,缺乏交流,将经常发生冲突,不利于发挥企业业务外包的优势。同时又不能把核心技术和优势泄漏出去。这就需要企业在实施业务外包的过程中,保持对外包业务性能的随时监测和评估,提高信息共享的程度,及时与外包厂商交换意见,协调企业文化间的冲突。
(六)业务外包过程中有效的管理
过去企业实施业务外包,外包厂商一般所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物料供应、有限的场外支持和咨询,而现在的随着外包业务的扩大,外包厂商要提供广泛的服务,包括物料供应、现场管理、现场检验、全面的存货管理、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服务,无疑大大加强了企业实施业务外包中的管理工作。这就要求在企业实施业务外包中,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协调机构,解决实施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矛盾,协调外包业务的实施。
(七)正确处理好风险和利益的分配
风险和利益的分配是企业和外包厂商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若分配不当很容易挫伤外包厂商的积极性,导致企业业务外包的失败。应该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促使企业与外包厂商之间建立“双赢”关系。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其目的在于评价企业业务外包的运行效果,评价外包厂商的贡献,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运作效果。企业业务外包是否有效的最终检验依据,基于在保证或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能否为企业降低成本。在利益分配机制的问题上,企业业务外包的定价是一个关键问题,使外包厂商增加收益的主要途径是为企业节约尽可能多的成本,从而各方共同分享成本节约的收益。这样各方可以建立起基于共同利益之上的“双赢关系”。
三、结语
我国很多企业是“小而全、大而全”的企业,在非核心业务上消耗了大量资源,资源的分散性导致企业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将一些辅的功能和企业不擅长的功能通过寻求专业性的公司外包出去,企业集中资源发展自身的核心能力,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经济资本;保险企业;风险管理;TailVaR;RARORAC
一、绪论
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的重大变革令风险管理有了显着的发展。其中较为关键及重大的是全面风险管理思想的提出。而在全面风险管理中有一个核心概念,便是经济资本。
图1 保险企业经济资本概念一般而言,损失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以及异常损失。非预期损失需要保险公司用资本进行补偿。而经济资本正是为了吸纳保险公司非预期风险损失而引入的数量概念。它在数量上等于非预期损失,但它既不是风险本身,也不是真实的资本,是对应着风险的虚拟资本,是计算出来的数据,有别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
保险企业经济资本,可定义为在特定时期内,在保单持有人、企业债权人或所有者要求的安全标准以内,保险企业根据自身整体风险水平所保有的资金量。
二、模型及研究方法
在保险企业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通过自下而上对保险企业内各业务部门的风险评估,计量出经济资本。然后进行风险调整绩效度量,最后根据绩效结果自上而下在各部门间进行经济资本的配置,从而保证企业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提高盈利水平,增加股东价值。
(一)经济资本的度量
VaR(在险价值)是目前计算经济资本的主要方法,但是其无法考察分位点以下信息,忽略尾部风险,并且不具有次可加性。而TailVaR(尾部在险价值)方法基于VaR,能较好的满足次可加性的要求,且主要对保险公司最为关注的右尾风险进行度量。基于TailVaR的经济资本测算如下:
EC=TailVaRE-E(X)={X|X>VaR(a)}-E(X)
(2.1)
(二)风险调整绩效的度量
风险调整绩效度量是在传统绩效度量指标的基础之上,纳入风险因素,利用风险去调整现有的绩效。在所有风险调整绩效指标中,最能体现度量精神的是RARORAC。
保险企业的RARORAC计量公式推导如下,
RARORA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成本
=保费收入-成本费用-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假设当年的预期损失等于当年实际赔付额)
=保费收入-成本费用-实际赔付额经济资本
=净利润经济资本
(2.2)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假设
将保险企业的利润(或净损失值)视为随机变量,可以度量经济资本。为了剔除资产增加带来的规模效应,本文选用ROE替代利润。本文分别选取了7家人寿保险企业,7家财产险保险企业,以及4家保险集团共18个企业1996-2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二)实证分析
首先利用MATLAB对各保险企业数据进行拟合,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公司ROE均符合正态分布,均不符合伽玛分布,仅有一部分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同时可以证明,净损失函数X若符合一般正态分布,其TailVaR符合如下公式,
TailVaRX=μ+σTailVaRY
(3.1)
其中Y为标准正态分布,μ及σ分别为X的均值及标准差。
表3.1 标准正态分布不同破产概率下的TailVaR
破产概率 5.00% 4.00% 3.00% 2.00% 1.00% 0.50% 0.10% 0.05% 0.01%
TailVaR 2.0627 2.1543 2.2861 2.4209 2.6652 2.8919 3.3671 3.5544 3.9585
选择99%的置信水平,根据公式3.1以及表格3.1,可以测算出各保险企业的TailVaR。其中,由于X是损失函数,因此X的均值μ可以用ROE均值的相反数表示。根据公式2.1计算出经济资本。其中,由于E(X)代表损失期望,可以用ROE的相反数代替。由于以ROE替代利润,计算出的经济资本只是比例,仍需乘以2012年的所有者权益,得到正确的经济资本。最后根据公式22计算出RARORAC。结果如下:
表3.2 实证结果
保险企业 99%
TailVaR 99%
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
/资产 RARORAC
保险集团 国寿 0.23 18656.2 0.8% 40.2%
平安 0.02 31473.5 1.1% 85.0%
太平洋 0.23 24941.0 3.7% 20.6%
人保 0.09 17763.6 2.6% 57.1%
人寿险 国寿 0.02 15901.4 0.8% 70.9%
平安 0.16 14410.6 1.4% 52.5%
太平洋 0.33 14611.7 2.6% 17.1%
人保 1.17 18357.3 5.5% 4.1%
泰康 0.34 7623.4 1.8% 25.5%
新华 0.63 24187.0 4.9% 12.2%
太平 0.79 7768.2 4.6% 9.0%
财产险 国寿 1.48 10646.5 35.2% 3.5%
平安 0.04 5581.5 4.1% 83.0%
太平洋 0.12 5486.3 6.2% 48.5%
人保 0.16 16844.8 5.8% 61.8%
华泰 0.22 720.5 5.7% 40.0%
大地 1.65 10708.3 43.0% 6.6%
太平 1.11 1729.6 16.4% 11.3%
四、结论
由于经济资本是绝对数值,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可以比较经济资本与平均资产的比值。2012年,在各类别企业中风险管理状况最佳的分别为国寿集团、国寿人寿、平安财险,而大地财险与国寿财险的经济资本比例最低。综合来看,保险集团较于其旗下单一险种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有优势,集团化发展方向可以通过组合经营等方式减少风险。
经营绩效方面,表现最好的是平安集团,最差的是国寿集团。国寿集团人寿和财险业务发展极为不平衡,相比之下,平安集团是所有保险集团中最注重均衡发展的。通过不同保险企业的RARORAC比较可以看出,各个企业的经营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监管部门用一刀切的监管规定来确保各企业风险控制并不适用,应当充分利用经济资本及风险调整绩效,结合符合企业个性化的内部指标来辅助监管标准。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困境;措施
在我国医疗保险建立的过程中,对人们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减小了由病患带给人们的压力。同时,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应用下,我国的医疗保险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当前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困境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制度中,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能够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一、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条件
在企业的发展中,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能够减少患病职工过于重大的困境,减少员工在医疗费用上的心理负担,免除困难职工在看病后的后顾之忧[1]。能够保障员工的生活水平,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加强了员工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其凝聚成一个整体。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企业的决策管理上和加强员工自身能力上更容易进行。要使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和企业的资金两者分离,按照国家的规定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且能够接受基本的保险待遇,在企业员工工资的发放上能够按时、足额的进行,保障企业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转。
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面临的困境
1.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上并没有一个系统性、专门性的法律制度,企业只能保障员工基本的医疗需求,这对于一些家庭困难、因病无法参加工作和患病职工来讲,医疗费用的负担仍然十分巨大。同时,在企业内部医疗保险措施并不完善,企业和职工之间依旧存在矛盾。在医疗保险的定位上,“覆盖广、低保障”的方案是将全体员工共同纳入基本的医疗保险范围,在保障人群的差别上难以保证全面,降低了医疗保险的水平,对医疗保险的实施产生了影响。同时,在实际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其保障的水平和员工实际的医疗费用存在着差距,而且对于较高的费用,并没有建立具体的医疗保障体系。
2.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缓慢
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社会生活中医疗保险政策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更为缓慢,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关的政策进行约束,使得医疗保险在企业的管理中不受重视[2]。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并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医疗保险管理方案。
3.容易引发道德风险
在这里道德风险是指为了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采取不利于让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在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过程中,医疗机构或员工患者易于产生道德风险。在企业员工患者进行就医时,因不需要自己支付医药费用,往往会发生小病大医、一人看病多人吃药、门诊改住院等道德风险。同时,医疗机构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会让患者进行全面的治疗,增加药物的费用,获取更多的利益,产生道德风险。
三、完善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有效措施
1.加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体系
做好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工作,企业的内部员工和退休人员都能够享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好保险基金的规划,制定详细的步骤,可以从员工的福利费用中列支。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中,采取专户管理及专款专用的形式。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要在财务部门建立相应的统计表,做好费用的记录工作,实施决算制度。在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上可以建立多种保障措施,用以面对各种形式下的基金补助,其中包括住院补助、健康保障计划补助、门诊费用补助和一次性补助等,为员工提供多种形式保障制度。
2.做好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管理基金,要符合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包括诊疗的病例项目、医疗的服务设施、定点的医疗机构和药品支付标准等相关规定。在员工医疗保险期间,病患者的费用如果超过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可以选择从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中按照规定进行予以补助[3]。同时,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是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适当的进行基金的补助,用以减轻患病职工的费用负担。要考虑到企业的承受能力不能够重复享用,也不能划入个人的保险基金账户,员工在进行医疗报销时,其最高的费用不能高于当次治疗的所有医疗费用。企业的财务管理要做好详细的记录,患病员工在报销时,需要带好本人的病例条、开药的处方、结算费用的清单和相关的医科证明等文件,并严格遵守审批的程序。对于故弄玄虚未能出示有效证明的员工不予报销。
3.政府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
企业在进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时,应该向医疗保险机构做好汇报工作,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工作[4]。建立健全、有效、实用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管理体制,在官方的网站上实施信息公开,保障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待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员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能够很好的弥补后者存在的不足。不仅能够增加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凝聚力,还能够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有效的解决当前社会员工因病致穷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王春会 单位:大同煤矿集团轩岗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社保处
参考文献:
[1]陈涛.完善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与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1,22(9):155.
[2]胡庆华,胡罡.医保基金拒付风险预控管理实践[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6):536-538.
关键词:财务报告分析 内容 企业管理现状 评估 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加剧,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地加剧,在这种生存环境中,企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如何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是很多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核心部分就是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的好坏,很多时候取决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必须要对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加以提高,而其决策的科学性有与信息质量有很大联系。作为企业信息提供的主要依据,财务报告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运用财务报告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准确评估,成为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有一定了解。
一、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企业财务报告的涉及的内容较多,不仅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析,还包括对现金流量表所反映信息的分析。这些不同的内容,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给企业提供多角度更加全面的信息。财务报表分析是通过收集各种财务信息,运用常用的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因素分析法、项目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信息分析的结果,为企业管理者及其他信息需求者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根据财务报表分析的不同目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财务状况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又包含三个方面,不仅包括企业资产构成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还包括权益构成分析。其次是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反映的重要标志。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承受能力或保证程度就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偿债短期能力的分析,指通过对企业短期偿债及能力的评价来对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进行分析;二是对企业偿债长期能力的分析,指企业长期偿付债务的能力。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第三个主要内容是对企业资产运营能力的分析,资产运营能力分析又包括对总资产周转能力、流动资产周转能力以及应收账款周转能力与存货周转能力进行分析。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第四个内容主要是对企业盈利能力做出的分析,直白一点来说就是对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分析。
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通常来说,是向企业提供更加直观的有关公司决策、公司发展、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作用除了对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外,还用于对企业现状的财务状况的衡量,以及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根据报告使用者身份和目的的不同而随之变化。对投资者来说,他们利用财务报告信息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的资产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来决定投资动向。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对企业贷款的风险、报酬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是否应该贷款给企业。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财务决策、经营状况等进行了解和改善,从而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提高。站在企业主管部门的立场来说,财务报告分析是他们了解企业纳税情况和职工收入情况的重要依据。对企业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财务报告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评估的运用。
二、运用财务报告分析准确评估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的方式
财务报告分析中能反映和评估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的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资产负债报告分析,其次是利润报告分析,第三是现金流量报告分析,通过对这三方面的财务报告分析,我们就能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准确评估。
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对企业会计针对企业末期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进行分析的表格和报告。企业资产负债表对企业财务管理投融资分析来说具有极其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企业投资活动的资金结果有深切的了解。对企业来说,利润获取的关键主要是投资的回报,而有效的投资保障就是企业的资产。不论是资产负债表右边的负债,还是所有者权益,都是融资活动的结果。企业正是通过这些融资方式来实现资金的融通,对投资所需要的资金进行满足,给资金投资价值的最大化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企业的投资分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使用资金的过程,如对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购置,另一种是对外投放资金的过程,如对其他企业股票、债券等的投资购买。企业必须要对投资的资金的多少进行保证,以满足企业正常生产运营为底线,否则就要向外部进行融资。企业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应该以企业价值分析为重心,尽可能地将历史成本编制的报表调整到现实的价值上。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能够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各类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结构及其数量对应关系有明确的了解,对企业结构优化、风险的降低以及运营效率的判断和决策都有重要作用,绝对不能马虎草率。
财务报告中的利润表是对一定期间企业全部活动成果进行反映的报表,属于两个资产负债表之间的财务业绩。通过财务报告利润表,可以对企业一定时间的盈利状况进行评估,从而达到对企业价值的揭示。利润表不仅能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反映,而且能通过对企业利润收入和费用等情况的反映显示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收益和成本耗费情况,让企业对生产经营的成果一目了然。与此同时,利润表对不同时期比较数字的提供,对企业今后利润的发展趋势及获利能力分析和确定有重要意义。企业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理解和利用,能够使管理者对企业一段时期的收入和产品发生的成本、各项费用及税金等有及时的了解。有助于企业利润水平和各项利润来源与结构的评估,从而使企业能够对经营策略有更好的把握。此外,财务报告中的现金流量表分析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现状评估的重要途径。现金流量表是在现金编制的基础上完成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状况能够较好的反映,使企业能够对自己的现金和物价获取的能力有相应的了解。作为企业的血液,现金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所以现金流量分析对企业状况的反映也就事关重要,是对企业价值进行揭示的主要指标。从现金流量表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以及外筹现金能力的高低,进而对企业发展状况的好坏有直观的了解,企业只有了解了自身的发展状况,才能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管理。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准确评估的主要途径之一。做好财务报告分析对企业管理来说是必须完成的工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对自己的发展状况和管理决定有及时的了解和改进,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梅.浅议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9(18):41-42
[2]付晨生,罗玉波,李胜海.财务报表分析的层次性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24):99-100
[3]邸朝君.关于我国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表分析的研究与思考[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0(20):175-176
[4]闫华红.如何利用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管理活动[J].会计之友,2009,5(10):136-138
[5]宫志彬.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09,8(16):253-254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审计委托制度
一段时间以来,獐子岛3亿扇贝集体“暴毙”、康美药业和康得新涉嫌财务造假等事件闹得资本市场满城风雨,重新引发了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和审计独立性的关注。审计质量是会计师事务所安身立命之本、生存发展之基,是注册会计师行业永恒的主题,审计质量的把控和提高又离不开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灵魂和最本源的特征。然而,现行的审计委托制度因审计者受被审计者直接委托,且审计者的收费由被审计者决定(黄世忠,2019),利益的权衡和博弈很难让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脱离独立环境限制而单纯聚焦审计质量控制的提升。基于此,有必要剖析现行审计委托制度的运行弊端,重构注册会计师委托制度新路径,并将审计委托制度改革提上日程。
一、审计委托制下审计独立性的现实困境
在现行的审计委托制度下,审计基本关系由企业所有权人、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经营管理层三方构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识,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作为审计人接受企业所有权人的委托,对被审计人企业经营管理层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鉴证和评价。这三重基本关系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交织,委托人即企业所有权人旨在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客观、公允地评价和鉴证企业经营管理层的经营业绩;被审计人即企业经营管理层也迫切地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正向导向的审计结果来背书自身经营管理能力和成果业绩;作为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承接着委托人揭示问题、被审计人彰显业绩的双重矛盾。这种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虽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保持独立的立场,形成即独立于企业所有权人又独立于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双向独立关系,然而在现实审计业务关系中,这种双向独立的平衡机制却很难实现。首先,从审计人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企业所有权人的关系看,会计师事务所很难超然脱俗于企业所有权人的委托。企业董事会成员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和审计委员会成员,基于企业整体业绩、社会声誉和股票市场的表现等综合考量,很难想象其能接受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不利于企业的审计意见,更别说否定意见,这就决定了审计委托人很难主动选择最具正义感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承揽角度来看,审计客户的争取和长久合作关系的维系是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虽然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不准以广告、宣传、推销的方式招揽客户,但从根本上无法避免通过调整或优化审计结论的方式对企业董事会成员和审计委员会成员直接或间接的输送利益,毕竟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结论也直接影响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成员的个人切身经济或政治利益。会计师事务所从开始接洽审计业务到选聘资格的取得,从审计入场业务开展到审计报告签署,都关联着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成员的利益,委托人代表的利益又关系到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资格的选聘与否,这本身就是一场利益博弈,脱离双方利益关系谈独立性无异于“空中楼阁”。其次,从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人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关系看,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资费谈判和收取、过程审计开展、后续咨询服务拓展等方面不得不受制于被审计人企业经营管理层。从名义上看,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代表公司所有权人选聘和委托审计业务,但实际上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的资费谈判和款项支付形式都由企业经营管理层主导,在客户接洽谈判和资费收取上会计师事务所必然容易受到企业经营管理当局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在审计过程开展中,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和抽样调查同样受限于企业经营管理层,尤其是在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巨变的经营情势下,企业组织机构庞杂、业务范围宽泛、地域分布广袤、交易样式多样,加剧了企业经营运作模式的复杂度;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程序和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管理当局的支持和配合力度,往往对某些复杂或隐蔽的业务不能充分开展审计,预留潜在质量控制隐患。鉴于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收入构成趋势的变化,管理咨询服务费与审计费的相对比重不断提升,甚至在某些客户上会计师事务所收取的管理咨询费用已经超过审计业绩费用。管理咨询服务也是会计师事务所重点打造的核心业务板块,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依托于审计业务的开展,会计师事务所往往在迎合被审计单位企业经营管理层认可的基础上,进行增值业务的拓展,而能力的认可又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正向导向的审计报告。在会计师事务所利益驱使的情况下,很可能为了承接管理咨询业务,避免损失潜在的服务客户,不得不屈从于被审计单位企业经营管理层,对其某些违法、违规会计行为采取选择性视而不见的缄默或妥协态度。以上不难看出,脱离双方业务承接权衡关系谈独立性无异于“镜中花水中月”。最后,从企业所有权人与被审计人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关系看,特定条件下二者利益点的契合又严重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科技、高技术含量、新业务运作模式企业层出不穷,公司体量规模的扩大和业务范围的扩展,让公司经营者的地位、利益、观念、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广泛盛行,更紧密了企业所有权人与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利益关系。股票的分散天然的让占董事会主导地位的企业所有权人与企业经营管理层形成利益共同体,并与社会公众股东利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不再站在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对立面,甚至授意或默许企业经营管理层通过不当会计行为制造泡沫抬高股价,实现大股东在资本市场中的套利。在这种利益耦合的情形下,会计师事务所承受的独立性压力可想而知。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面对高额经济利益的威逼利诱,盲从、迁就、迎合客户就会成为顺势而为的倾向甚至是必然选择,这种抛开复杂利益纠葛谈独立性无异于“海市蜃楼”。
二、审计委托制度改革路径探析
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目标是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客观公正的鉴证意见,它实现的前提是要与被审计单位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实质上的独立性是一种内心状态,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提出结论时不受损害职业判断的因素影响,诚信行事,遵守客观和公正原则,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形式上的独立性是一种外在表现,使得一个理性且掌握充分信息的第三方,在权衡所有相关事项和情况后,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项目组成员没有损害诚信原则、客观和公正原则或职业怀疑态度(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1)。很显然,在现行的审计委托制度下,因其存在诸多无法调和的严重利益冲突,审计的独立性存在实现上的困难,亟需改革。国内外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审计委托制度的改革上,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甚至颠覆性的改革举措。但事实证明,凡是激进式的改革都因触碰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而遭受层层阻挠和强烈反对。基于此,对我国现行的审计委托制度改革的尝试,可采用稳健的、循序渐进的改革路径。
(一)隔离经济利益,尝试第三方购买服务现行的审计委托制度使会计师事务所与行使选聘权的被审计单位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为使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从经济上彻底摆脱依附于被审计单位的尴尬局面,可尝试引入证券监管机构或资本交易机构,通过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方式隔离会计师事务所与选聘企业的经济利益,让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真正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执业。这种做法有诸多好处,最为显著的是:由证券监管部门或证券交易所统一向上市公司收取审计费用,再由其直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这对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可从根本上抑制收入操纵等财务舞弊行为(黄世忠,2004)。然而,与之相伴生的也有诸多弊端:一是第三方购买服务模式剥夺了原选聘企业参与审计服务的定价权,可能会导致审计费用因不能讨价还价而大幅上升,加重企业运营成本;二是从《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层面需要对现行配套法律条款进行修订,畅通第三方购买服务的法律通道;三是权利集中提升社会公众审计预期,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利集中赋予第三方,可能会致使权利过于集中而容易产生权力寻租,滋生新的腐败。再者一旦发生审计失败,第三方机构的公信力将会受到社会公众的强烈质疑,名誉受损。对第三方购买服务,也没有必要放大其缺点和不足,在全面实施条件尚不成熟的前提下,可尝试小范围试点运行,在被审计单位的选取上可优先选择ST、暂停交易等业绩临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过往有财务舞弊行为的上市公司,试行总结经验,条件成熟时再做全面推广。
关键词:金融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部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系统的循环。如何制定出合理的企业金融策略,分配金融资源,提高企业的绩效,是摆着我国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先讲讲有效金融管理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作用。
一、有效金融管理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分析
企业的经营管理具备金融活动的特征,企业是商品流通、生产的部门,企业经营管理就是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现代经济体系,货币资金作为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需要企业具备这种货币资金完成生产资料、机器上的工资支付,有效结合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商品。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对资金货币的筹集与运用,这也是金融的本质体现。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保障。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有一定的资金维持运行。企业经营资金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分别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资金以及融资资金。企业发行股票融集资金,需要企业对股票作用、发行时机、价格、性质、管理法规进行充分了解;企业向银行贷款资金,企业需要了解银行信贷政策、贷款期限、利率、原则;企业在金融市场的筹资,需要企业懂得股票的发行、买卖方式。从企业资金方面来看,企业不懂金融管理,就不能顺利进行资金的筹措经营。企业的投资可以选择购买股票、债券,也可以进行经营规模的再扩大、进行信托投资。这就需要企业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适时进行买进、卖出。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合理的金融管理策略
1.要有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金融管理人员
企业进要想制定出合理的金融管理策略,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职能部门进行金融管理。在企业的贷款方面,需要专人管理回收贷款,接着传递给相关科室,划分明确好各职能部门的权利以及责任。积极对比、分析欠债单位的资金负债比率以及资金的周转速度,检查欠债单位的资金流动是否有问题,制定分析表格查找可能影响欠债超期的所有因素,然后制定合理的回收资金策略。根据收款余额进行坏账准备金的保留,让专一职能部门、专一工作人员管理企业金融,这样一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金融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也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开展。
2.规范财务预算
企业财务预算需要根据企业财务发展计划,制定财务收支计划,它是企业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预算要以企业的长期发展为着眼点,根据企业实际财务活动情况编制收支计划,然后统筹规划投资计划。预算编制需要遵循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搭配好相关管理条例。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企业金融管理策略的客观要求、国家宏观的金融政策,再进行完整、全面的分析预算。结合企业往年收支状况,综合分析企业所具备的实际特征,对企业的未来目标进行编制;单一的预算方案还需要统一到整体预算方案。
3.利用ERP的精细化金融管理
ERP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金融管理效率,优化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它还可以为企业打造标准的作业流程,让企业领导实时掌握企业产品的销售状况、资金状况,及时了解到市场行情。此外,ERP系统还让在外的跨区管理人员实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做到信息面良好的沟通,增强企业精细化金融管理效果。信息良好沟通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全局,对企业做出全面、及时的信息决策。现在企业在财务经营管理的会计核算上摒弃了传统手工的账务方式,转向了现代化ERP的方式。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人为因素对精细化金融管理效果的影响。企业还要及时更新金融管理软件,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4.对合作企业信用的评定
企业进行商业活动,需要对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析调查,从合作企业的资本盈亏情况、运作情况、品牌情况、经济效益情况、产品质量情况上评定对方企业的信用,据此当成企业的重要参考,降低企业金融资金上的潜在风险,使企业资金能够保持安全。
三、总结
金融管理策略的制定情况直接决定了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对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重视金融管理策略的制定,有效解决那些在金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有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金融管理人员、规范财务预算工作、利用ERP的精细化金融管理、对合作企业信用进行评定,让制定的金融管理策略能够顺应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祥波:浅议金融管理对企业转制的促进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 .
[2]李金良: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
关键词:金融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应用
前言: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取经济利益,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与金融息息相关。实际上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创造和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要求企业提前垫付一些价值,而货币是商品价值的形态,企业拥有足够的货币资金,才能获取设备、原材料以及劳动力等,才能实现商品生产。这些都要求企业在进行经营管理时要将金融管理作为重点。
一、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处处都涉及到资金问题,只有金融活动正常开展,企业发展才能顺利进行下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资金,一般情况下企业有三种资金来源,一种是自有资金,主要是依靠发行股票,这就要求企业深入了解股票的性质以及作用,并且掌握准确的发行时机;另一种是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贷款,要求企业了解信贷的原则以及政策等,并明确利率以及还款期限;第三种是通过负债的方式来实现融资,要求企业了解金融市场的形势。以上分析表明,企业无论使用哪种方式来获取经营资金,都离不开金融管理工作[1]。其次,投资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具体投资方式有很多种:一种是扩大企业生产,另一种是购买股票或者是债券,还有一种是以信托的方式投资。无论是那种投资方式,都要求企业深入了解金融市场形势,准确预测市场行情的变化,尤其对于股票或者是证券而言,投资者需要准确掌握利率趋势,能够在合适的时间里买进或者是卖出,这样才能获取预期的投资收益。如果对金融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或者是不重视金融管理活动,投资决策就很有可能出现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第三,企业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单位,这些基本单位的经营状况会对国家经济形势产生重要影响,反过来国家经济大形势的变化又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规定,对现金、工资基金以及计算等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实现自身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第四,商品经济下所有企业都面临非常大的竞争压力,经营管理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时会出现经营不利的现象,可能产品的销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有可能证券或者是股票投资失利,还有可能出现物资积压或者是损毁现象。这些都要求企业及时洞察市场上的变化,同时积极发现自身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自身应对这些风险的能力,对于一些风险较大的管理项目可以参与保险,而保险管理也属于金融管理的范畴[2]。
二、当前我国企业金融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管理领域逐渐趋于成熟,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对金融管理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企业的在金融管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从现实状况来看企业金融管理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资金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企业固有资金角度来说,企业只有拥有一定份额的自有资金,才能保证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前有很多企业自由固有资金份额过小,应对风险的能力就不强,一旦出现意外无法自救;其次,从借贷资金的角度来说,很多企业在经营会将银行借贷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但是其对自身经营形势估测不准确,对于贷款政策也了解不透彻,这无疑会增加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最后是从融资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宽,且融资比例的分配不够科学,无法灵活应对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3]。
(二)资金使用以及回收方面存在问题
很多企业对于资金的使用时期把握不当,付出资金与资金收益的时间差较大,资金利用的灵活性不高,如何提升资金的利用率已经成为企业在进行金融管理过程中首要思考的问题。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项目逐渐向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资金回收开始表现出延期性的特征,很多企业不重视资金回收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资金回收岗位,出现资金回收不及时或者是回收过程不合理的现象,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4]。
三、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一)设置专门的金融管理岗位
企业要将金融管理作为经营管理中的重点,设置专门的岗位、聘请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金融管理工作。首先,金融管理人员要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业务流程,并了解贷款原则和政策,将这些信息作为依据来制定企业的贷款计划,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与义务;其次,金融管理人员要重视清欠工作,对欠债单位的资金状况进行仔细分析,包括资金周转率以及负债比率等,明确该企业欠债超期的原因,并制定合适的回收计划,保证企业资金被及时回收;第三,企业要根据资金回收规律设置坏账准备金,保证在资金无法正常回收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会受到影响,提升资金的管理效率[5]。
(二)将财务预算工作纳入金融管理范围内
企业要制定出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财务管理计划,包括发展计划、收入计划以及支出计划。开展财务预算工作时,不能将目光局限在眼前利益上,而应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需要对企业近段时间的财务活动进行总结,然后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收支计划,并根据收支计划对投资以及融资进行规划。开展预算编制工作时,一定要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做到统筹兼顾,并将国家政策以及行业规则考虑在内。同时,预算工作一定要充分考虑金融管理的客观要求,并将国家宏观政策作为根本依据。除此之外,金融管理人员要不断完善编制管理体系,能够将单一的预算方案放在整体预算体系中考虑,使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向着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扩展融资渠道
为了解决资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企业应该不断扩展融资渠道,降低资金管理过程中的风险。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该进一步完善银行以及金融机构的贷款体系,简化放款手续,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资金服务。从银行以及金融机构自身角度来说,要及时公开利率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化信息,一方面是促进资金流转、提升资金结算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制定应对措施,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国家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条文,对各项法规政策进行协调,为企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融资环境。可以出台一些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外商投资,满足国内企业的融资需要;最后要对民间借贷行为进行规范,一方面要鼓励企业积极寻找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保证民间借贷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金融市场的规章制度,通过这种方式缓解企业的融资压力[6]。
(四)有效利用EPR系统
引入EPR系统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可以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同时,该系统还使企业的作业流程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者可以根据产品制作、销售情况以及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对市场行情做出大致判断。另外,该系统能够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尤其是对于那些跨区企业而言,管理者可以在系统上直接了解企业总部或者是其他分企业财务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依据合理规划金融管理。例如,现在大多数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基本淘汰了手工转账与核算,使用EPR系统进行这些工作,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明显了减低了失误率,实现了精细化金融管理[7]。总结: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金融市场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市场的中心,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应该将金融管理作为经营管理中的重点,设置专门的金融管理岗位,重视财务预算工作、扩展融资渠道,有效利用EPR系统,不断提升资金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韦成体.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3:88.
[2]吴冬才.互联网金融在企业资金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会计,2015,10:4-6.
[3]孔飞.浅谈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J].新经济,2015,11:82-83.
[4]于天宇.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J].中国外资,2011,14:116.
[5]王雍.浅析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新经济,2014,12:93.
[6]谢志琴.财务杠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经济论坛,2007,13:80-82.
一、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
自由化市场,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企业面临销售额上升, 利润额下降; 成本提高, 效益降低; 风险增多, 保险系数减少; 经营难度加大, 成功率变小等一些普遍问题,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企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气象,形成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特点。
(一)面对受众需求,注重信息传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无时无刻不在更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有更加重视信息的收集与传达,才能准确把握受众需求,创造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减少资源浪费,利用互联网信息,了解市场导向,及时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例如,一项产品需要升级换代,这时需要企业经营者通过搜集用户反馈信息作为产品发展方向的依据;再例如,现代物流行业快速发展,这也是需要各方信息整合来实现货物的配送。
(二)着眼于企业创新,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企业经营管理更加需要创新,主要体现在管理模式方法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和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不断的调整,适应时展,才能留住人才。另外,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品方向的创新,发展高附加值的产品,扩大利润空间,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企业文化的创新也是创新之一,企业管理理念的渗透,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企业品牌效应的打造都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取胜的关键。
(三)重视服务水平,承担社会责任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遵从“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理念,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服务水平是留住用户的最佳武器,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要树立这种观念,提高服务水平,让用户使用的安全放心有保障。除此之外,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的承担,顺应社会和谐发展理念,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通过规模经营,扩大利润空间
企业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提供利润,形成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规模效应也非常明显,大型企业采用批量生产,机械化应用,节约了人力、财力、物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益。
二、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及策略
(一)规范企业运作,整合企业经营资源
企业经营是企业资源进行消耗最直接的方式,产品生产是企业各种资源的直接投入,市场营销是企业各种资源的深入消耗。通过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将资源合理用于投入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产品,从而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通过市场营销,企业资源用于调查市场,销售产品,促使产品实现自身的市场价值。企业管理是企业经营资源整合和经营持续规范的最主要推动力,企业管理通过对企业前景的分析、现有资源的统计、市场消费者的估计,帮助企业确定发展方向,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实现资源利用利益最大化,让其能够在自身最适合的位置发挥企业利益。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让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企业资源配置的作用,凝聚企业每个人的力量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提升企业水平,推动企业运行效率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对企业产品生产,资源配置等等进行规划与管理。良好的企业管理必然能推动企业水平的提高,进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让企业成为一个有机体,不断融合创新,时时刻刻都是一个新的面貌,焕然一新,不断成长。企业经营管理还要重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鼓励员工创新发展。作为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或高层领导,要充分意识到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高度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的主体地位和人才的引进、储蓄、培养。
(三)树立企业形象,塑造企业文化
一个企业有良好的形象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企业文化的创建不仅是约束企业职工的有利工具,也是向外部展示企业形象,宣传企业发展理念的最佳渠道。企业的经营管理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发展,凝聚企业的核心理念,总结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时时刻刻牢记心中,让每个企业员工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塑造贡献力量,将企业的文化渗透在企业产品之中,也能突出产品的特点,让大众熟知,扩大企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