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影像学急诊8篇

时间:2023-09-26 09:17: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诊断影像学急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诊断影像学急诊

篇1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2―0036―02

肺炎性假瘤(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是肺实质内一种炎性增生性瘤样病变,肺炎性似瘤又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或增生,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属良性病变。本病根据其主要细胞及间质成分不同,可分为浆细胞性肉芽肿、纤维组织细胞瘤和假性淋巴瘤等。国外文献显示患者平均年龄29岁,而国内报道平均年龄为48岁左右,这可能和国外经常体检制度有关,也可能与处于肺癌好发年龄段时发病,误诊率较高而选择手术有关。近年来,该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以下就炎性假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1 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

假瘤可发生在肺的任何部位,以右肺下叶居多,病变多位于肺的较表浅部位,靠近斜裂、横裂或纵隔旁,呈圆形、椭圆形结节或肿块,直径大多为2~4cm,边缘多清楚而光滑。但有报道少数肿块巨大,直径可达三十几厘米,还有的呈不规则形,少数可毛糙或有毛刺样改变,以及伴粗大血管纹理者,这与肺炎性假瘤的周边病理变化有关,边缘光整者多有假包膜形成,而无假包膜的病灶周边有增殖性炎症或渗出性炎症,表现为边缘毛糙、不规则。“桃尖征”由炎症在吸收与局限过程中邻近肺组织或胸膜与炎性假瘤的假膜粘连牵拉所致,被认为是肺炎性假瘤的特征性表现。

病灶在肺窗及纵隔窗所显示形态大小比较一致,密度比较均匀,呈软组织密度,少数有空洞,但其内壁较光滑;少数可有斑点状钙化;较大的病变内可有空气支气管征,此为肺部炎性病变的另一重要特征。

肺炎性假瘤临床表现及影像表现无特异性,部分病人肿块胸膜缘可见尖角样改变,出现肥厚、粘连。,病灶周围的炎性反应、邻近胸膜增厚、粘连在肺癌中表现显著,这也是诊断炎性假瘤的有力佐证。

CT增强扫描与肿块的组织结构内血管成分不同可出现均匀强化,肿块周围部强化或肿块无强化,有学者认为肿块周围增强程度高于中心部是炎性假瘤较为特征性的表现,Murata等认为净增值常大于60Hu,其时间密度曲线往往呈迅速上升型。

2 CT诊断及病理基础

肺炎性假瘤根据病变成分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炎性纤维组织细胞型及浆细胞肉芽肿型。镜下所见病变肺组织结构完全消失,代以梭形细胞和炎细胞浸润。其中梭形细胞缺乏明显核异型性、病理性核分裂及凝固性坏死。病变内可伴小的液化坏死灶及囊肿形成,液化坏死物排出形成空洞或空泡。因不呈急性坏死,而多无气液平面。肺炎性假瘤各型的细胞虽然增生,但分化良好,无恶性肿瘤证据。炎性假瘤对邻近组织只有压迫作用,而无浸润破坏现象,这有别于真性肿瘤。病灶边缘多清晰、规整,密度可均匀,少部分病灶内伴有小空泡及液化坏死区。肺炎性假瘤因邻近段支气管开口受压变窄,可造成阻塞性肺气肿或邻近段代偿性肺气肿。肺炎性假瘤可以呈慢性肺炎吸收后的改变。病灶本身的机化纤维化收缩过程可造成病灶的边缘呈特征性的向心性“弓形凹陷征”,肺癌肿瘤间质纤维主要包括胶原纤维和强力纤维,其细胞膜下可见平滑肌微丝,既有收缩功能又能分泌胶原。肺癌向周围生长时首先沿毛细血管、肺小间隔及淋巴管浸润,使其变僵硬,在瘤内收缩功能牵拉的作用下,受侵犯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及肺小间隔变直、变尖,呈“毛刺征”。由于生长过程中的生长速度及阻力不同即产生“分叶征”,这两种征象可造成病灶的外形饱满呈“膨胀形态”。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在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停止原始炎症的发展,转为非特异性炎性反应性机化过程,或转为病因不明的良性瘤样变的另一种状态的慢性发展过程。病变反复变化,造成其特有的“收缩形态”的CT表现。而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在各种细胞类型的特点下快速或缓慢生长、增大,病变发展单纯,呈特有的“膨胀形态”的CT表现。段钰认为,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PET)和CT结合,诊断恶性病灶的灵敏度为92.8%,准确性为85.9%。

3 鉴别诊断

3.1 肺炎性假瘤与肺癌鉴别 肺部CT上大多表现为单个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影,可发生于两肺各叶及肺段内,好发于两肺上叶、下叶背段及舌叶,与肺部炎症、结核、肿瘤的好发部位相似,不能根据部位作出鉴别诊断。我们将中央型肺癌结节视为“癌头”,由肺癌结节侵犯阻塞段支气管而引起的肺段阻寒性肺炎或肺不张视为“癌尾”,其综合形态为“癌头尾”征。肺炎性假瘤一般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瘤体增长缓慢,病史较长,可有小空洞、充气支气管征,病灶周围一般无卫星灶,病灶增强显著均匀,病灶基底可广泛贴于胸膜,局部胸膜粘连增厚,但无胸水及胸痛,可有纵隔淋巴结肿大但无融合征象,这些均可提示肺炎性假瘤的诊断。肺炎性假瘤的密度同周围型肺癌相比偏低,在统计学上有差异,其原因为病灶内仍有未完全机化的炎性渗出物,而且多数病灶内部因出现钙化、空洞、空泡及充气支气管征而表现密度不均匀,如果在结节内发现钙化,并结合其形状、含量及分布等特点,对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文献报道,CT增强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肺癌小病灶内肿瘤血管的特征性表现:“异性血管强化征”,而肺炎性假瘤和结核球病灶内不出现该种血管病理征象,认为此征象在鉴别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3.2 肺炎性假瘤与结核球的鉴别结核球边缘清楚,密度较高,可见斑点样钙化或边缘性小空洞,增强扫描无强化或边缘强化,周围可见“卫星灶”,胸膜钙化、(1)结核球好发于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2)肺炎性假瘤胸膜增厚较为广泛,而结核多出现胸膜钙化、胸水征象;(3)增强扫描肺炎性假瘤多呈均匀性强化,很少病例呈厚薄不均的周围环状强化,强化程度高;结核球的强化方式往往为包膜样强化,少数无强化。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有下列情况应考虑到肺部炎性假瘤的可能:(1)病史中多有呼吸道感染史,病程较长。(2)肿块生长缓慢,可长时间无特殊变化。(3)影像学表现:肺野内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多发于肺叶周边,有胸膜粘连征象而无胸膜凹陷征,有桃尖征,无钙化,纵隔淋巴结肿大不明显或无肿大等。(4)无周围器官受侵及转移征象。(5)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大多数为慢性炎症。由于肺炎性假瘤虽是肺部良性病变,但术前很难与肺癌鉴别,少数有恶变倾向,故对于肺炎性假瘤及肺部不明性质的肿块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治疗上仍依靠手术,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对明确病因及确定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屈大望,张熙曾,苏延军,等,肺部炎性假瘤的临床诊治(附178例报告)[J],中国肿瘤临床,2000,27(6):455―457

[2]崔允峰,任德印,武乐斌,桃尖征对肺炎性假瘤的x线诊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8,7(1):10

[3]戚跃勇,戴书华,邹利光,等,肺炎性假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6):503

篇2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关系

1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特性

现阶段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处于饱和状态,但在影像诊断人员十分稀少,一方面由于医学院中影像诊断人才较少,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对于影像急速以及诊断的培养目标发生改变,多数院校注重于影像技术的掌握,对于影像诊断的培养实践性不足,因此比较符合医疗结构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需求,导致影像诊断人员出现断层现象。熟悉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医学影响诊断的专业人才处于缺失状态,能够在临床中具备生物医学工程能力的专业人才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急需人才。因此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学院校应该强化对影响诊断以及影像技术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从培养目标到课程体系实现改革与发展,针对各级医疗机构的需求实现人才与医疗设备的共同发展,从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关联性入手,实现综合性课程的设定,通过医院实践以及案例分析等等,提高医学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提高医学影像诊断以及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根本,也是联系两者和谐共进的必要条件。专业独立性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点,由于涉及到多个学科内容,因此人才培养中,既需要从电子学,临床医学以及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入手,提高对医学影响诊断技术以及临床影像诊断知识的了解,从X线影像技术,超声、SPECT、ECT、PET、MRI等设备以及技术掌握入手,强化基础理论与操作技巧的提升,实现医学影像学的各个分支理论知识与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影像诊断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对疾病诊断以及医疗设备使用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以及提高患者治疗的针对性。这是目前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高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医学影像人才的培养。

2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专业互补性

2.1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实践工作整体性

在医疗机构中医学影像诊断与影像技术的工作是紧密连接的整体,患者通过影像技术的医疗设备进行影响诊断疾病,然后反馈给医生进行治疗,这是医院医疗过程中常见的流程。实际工作中影像诊断工作的开展需要影像技术的支持,患者以及医院对高水平影像诊断的需求,反馈到影像技术的拓展与发展中,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创新,影像诊断标准亦会逐渐上升,如此影像技术与影像诊断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互为整体,虽然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双方共同制约以及促进对方的发展。实际工作中纵使成像原理存在本质差异,但是影像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专业性都会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现,无论是超声、SPECT、ECT、PET、MRI还是计算机X线技术,都具有自身的特性以及整体的共性,所以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根据实惠、方便以及影响最小原则进行选取,以影像金叉信息的客观性和互补性进行综合利用,确保现代医疗技术促进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融合,满足医疗体制改革下临床治疗融合整体的形成,提提高治疗效果以及诊断效率,实现医疗诊断技术整体的共同发展。

2.2医学影像诊断中常见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

临床诊断中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实现医疗质量提升的关键,在影像诊断中需要减少对人体的辐射与损伤,软组织鉴别中需要优化工作机制,利用影像技术的先进行以及患者诊断的需求,针对性影像技术的使用。(1)CT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骨骼肌肉或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效率,例如重视系统以及寄生虫等等疾病而言,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故而常用鼻窦疾病、鼻咽早期肿瘤疾病。(2)CR技术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多数临床诊断中都会采用这类工具,因为鉴别能力较高,及时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却可以有效发现软组织中的疾病,所以常用与骨骼或是神经系统的疾病诊断。(3)磁共振技术,对直肠的检查效果高于CT,但肺部的检查低于CT与CR,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多用于人体创伤情况、炎症情况、肿瘤情况、子宫情况,肝脏与胰腺检查中不推荐使用。

3展望

总体而言在影响技术临床诊断应用中,需要根据各技术的使用优势,合理分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区域,才能够实现高校的综合性影像技术应用,不仅全面提高了诊断范围以及诊断内容,其诊断效果以及诊断技术得到改善,提高临床对患者身体生态指标的掌握,有利于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的开展提高影像诊断效果与准确率,便于现代化医疗体制改革下医疗治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03):171-172.

[2]杨东奇.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6):155-156.

[3]谈彩琴.论医学影像技术与医学影像诊断的关系[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8):5921+5924.

篇3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医学影像诊断;CT;CR

医学影像主要包含X线片、超声、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种医学技术,其相对于传统临床诊断具有操作简单、对患者造成伤害小等优势,由于现阶段影像学发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检查方案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并且其诊断范围也各不相同,因此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对检查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1]。

一、资料与方法

1CT影像技术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线对受检者人体某部位或组织进行逐层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诊断信息进行重建,以此获取受检者横断解剖图。现阶段,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比较广泛,并且也存在显著的临床优势,诊断过程中所获取的横切面图像分辨率也比较高,扫描操作比较简单、速度较快。其缺点主要在于扫描范围、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起到制约效果,对此相关科研人员应对此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2CR影像技术分析数字化X线摄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线模拟信息后,扫描仪器中的激光阅读仪再次扫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数据转换器转换为图像。此技术能够使受检者通过以此摄影获取更多层次的身体信息,其优点在于降低受检者接受X线的剂量,并且其曝光度、宽度以及密度动态等都比较大,所以此技术可以在摄影量不足的情况下显示更为清晰的图像,有效避免了因为参数选择不合适而出现重拍的可能性[2]。

3超声成像(USG)技术分析USG技术主要是采用超声波对受检者身体进行扫描,同时对其器官组织反射、投射信号等进行处理,从而形成人体器官图像。此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点在于无创伤、无辐射并且价格相对也比较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然后利用其与受检者体内组织中与之相关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从而形成磁共振现象,并经过处理后形成图像。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受检者处于静磁场中,同时还需要其保持静磁场Z方向和长轴方向平行,接着使用脉冲频磁场作用受检者患处,然后采用计算机对输出共振信号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形成三维立体图像或二维断层图[3]。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过数字化处理,把不需要的组织影像删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这种技术叫做数字减影技术,其特点是图像清晰,分辨率高,对观察血管病变,血管狭窄的定位测量,诊断及介入治疗提供了真实的立体图像,为各种介入治疗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医学影响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T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主要在腰间盘突出、寄生虫病、颅内肿瘤、听骨破坏、鼻窦及鼻咽早期肿瘤等头颈部病变和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R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因为会采用射线,因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并且其在诊断软组织病变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在骨骼疾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神经系统中脊椎病变以及存在颅骨病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在腹部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诊断中效果不够理想[4]。

3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超声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良性和恶性肿瘤诊断过程中,并且其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特别是对于存在浅表淋巴结诊断和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此技术还可对患者内腔进行检查,主要采用微型探头对患者消化道内存在的小肿瘤进行识别,同时对肿瘤侵犯范围和转移程度进行精准判断,在食道肿瘤诊断中应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磁共振技术应用较为广泛,其对受检者各组织具有较强的分辨力,临床上通过其对各系统疾病进行诊断,主要应用于先天性残疾、肿瘤以及创伤等,并且在中枢系统、脊椎、膀胱以及子宫等部位临床诊断有显著的效果,因为此技术不需要对比剂即可对患者血管结构进行有效成像,所以所获取的信心更为可靠和有效。

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DSA由于没有骨骼与软组织影的重叠,使血管及其病变显示更为清楚,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可很好显示血管及小病变,可实现观察血流的动态图像,成为功能检查手段。DSA设备与技术已相当成熟,快速三维旋转实时成像,实时的减影功能,可动态地从不同方位对血管及其病变进行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观察。对介入技术,特别是血管内介入技术,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篇4

【关键词】医学影像;乳腺;肿瘤;诊断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群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危害妇女的健康。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关键。医学影像学对乳腺癌的检出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乳腺影像诊断学的发展主要在近30年,随着各种影像新设备、新技术的出现,使乳腺的影像检查有了更广泛的前景,合理应用各种检查手段成为重要问题。

1 X线检查

在众多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乳腺的X线摄影检查仍然是最为有效、经济的方法。据美国癌症学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共同研究的结果表明:乳腺X线摄影检查比最具临床诊断经验的医师早2年发现早期肿瘤。它可以发现59%的直径在1.0 cm的非浸润型癌瘤和53%的浸润型癌瘤。采用乳腺X线摄影进行乳腺癌普查,可以使其死亡率降低30%~50%,如果仅用常规体检作为乳腺早期癌的普查,则死亡率仅能降低18%。因此,在一些国家,全国范围内的乳腺X线摄影已经作为乳腺癌的普查项目被广泛应用。甚至认为乳腺摄片是30岁以上、有乳腺癌症状的女性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X线摄影普查已经成为预防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X线片中乳癌的特征,边缘模糊毛刺或“触角”肿块、高密度结节或星状阴影。另外,X线摄片对钙化的检出最具优势,检出率约占40%,是诊断乳癌的重要X线征象。层叠细沙样、短棒状、不规则颗粒状、半环或斑片状、钙化量多广泛或簇状密集为常见钙化形式,有资料认为5~10枚/cm以上钙化灶聚集癌的可能性很大,单纯簇状钙化是乳癌早期的或唯一的重要征象。但X线摄片对于接近胸壁和致密型乳腺的小癌灶易于漏诊。乳腺X线摄影技术 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质量控制,对乳腺病变的X线诊断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设备的更新、引进及投照条件的改善,乳腺X线摄影检查与20世纪60年代比较,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均采用自动曝光控制装置,计算机自动冲洗程序等先进技术,使乳腺摄片的质量不断提高。数字乳腺摄影动态范围宽,对比分辨率高,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变换,特别适合乳腺组织的检查,所需辐射量少,而且能更早发现病变。数字乳腺摄影有助于计算机辅助诊断,能准确检出微小钙化灶,提高判定乳癌的可靠性。数字乳腺摄影能支持远程会诊,将图像资料以数字形式传送,能满足远程会诊必需的数字影像资料,从而正在逐步替代钼靶乳腺摄影。

2 超声检查

乳腺X线摄影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式,而B超扫描则在临床成为广泛应用的一个辅助诊断方式。20世纪80年代超声检查乳腺采用塑料袋灌装水囊和水槽式扫描,发展到今天彩色多普勒超声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量多普勒超声等技术的临床应用,以高清晰度二维图像及彩色血流特征、检查无创、快捷、重复性强、鉴别囊实性病变的准确性高等优势被公认。随着高科技超声软件的不断开发,对直径1 cm以上乳癌的检出和定性已提高到新水平。乳腺的B超检查可以帮助分析在体检中或乳腺X线摄影中所发现的可疑病变。这种高频、聚焦检查方法对于东方女性乳腺内脂肪组织少、腺体多的小有不可缺少的补充作用。对乳腺X线摄影照片中边界清楚的结节进行评估。可以帮助鉴别肿块的囊、实性,有助于肿瘤的分期(检查腋窝、锁骨上下、肋间淋巴结)。当体检所见和乳腺X线摄影之间有不符合的情况时,B超检查有助于分析病变。在体检有所发现而X线片阴性时,尤其是致密型乳腺,B超能显示有或无病变存在。同样,在乳腺X线片发现不清楚的阴影时,B超检查可以肯定或排除病变的可能。B超检查有利于比较细致地观察因解剖原因不能为乳腺X线摄影所显示的病变。如近胸壁的肿瘤、腋窝深处的淋巴结等。可以为触摸不到的乳腺病变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及手术前的金属丝定位。评估有损坏的硅酮乳腺植入物的状况。对于不宜进行X线检查者,可以先行进行B超检查。乳癌腋淋巴结组织学有转移,超声腋淋巴结转移特征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临床触诊和X线摄片。

3 MRI检查

1982年MRI应用于乳腺检查。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MRI是乳腺影像学综合诊断的必要手段之一,可显著提高早期乳癌和多源性乳癌的检出率。使用正确的技术和特制的线圈,在某些情况下是很有价值的。同时,静脉推注造影剂后,动态观察增强的形态可以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资料。恶性肿瘤总是较良性肿瘤增强快,而且强化明显。癌肿边缘呈不光整的星芒状,也可表现锯齿状或长毛刺状,以及癌向后浸润的情况。乳癌的MR增强与血管生成、肿瘤增生的活动性、恶性程度及侵袭性相关。动态MR可以反映肿瘤的微循环,对血管参数可以进行定量、半定量分析,对肿瘤的解剖结构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并对淋巴转移的评价明显优于传统的组织学方法。不足的是检查程序复杂费时,价格昂贵,成像质量受呼吸影响较大,对癌肿内钙化灶显示欠佳,不能作为独立的诊断方法。

磁共振波谱分析是检测活体内代谢和生化信息的无创性技术。1973~1974年,开始应用磁共振对离体标本进行波谱测定。目前波谱分析软件包与高场强磁共振成像系统配套使用进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有了显著进展。研究证明了胆碱水平升高是乳癌的波谱标记这一假说,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1]。多种MR技术联合应用能提高乳癌诊断的准确率,因此,MRI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病变中具有潜在独特的应用价值。

4 CT检查

CT检查乳腺是先进影像技术之一。1977年首次报道应用CT检查乳腺疾病。乳腺CT检查目的主要是用于晚期肿瘤的侵犯进行分期;手术后、化疗后局部触诊不易明确的病变;因已发生纤维化影响诊断的特殊患者等。CT对乳腺局部解剖结构能提供详细资料,尤其是对比剂强化后扫描使致密型乳腺癌的检出率高于钼靶乳腺摄影。增强CT能显示癌肿血供分布特征,提供增强峰值、灌注量、组织动脉增强比,能正确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引流的情况,观察癌肿侵犯胸壁、肺和纵隔的情况。乳癌CT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块影,多数为实质性不均匀高密度,周边为毛糙不齐的毛刺样改变,癌肿局部皮肤增厚、皮下脂肪层消失。有学者认为[2]乳癌血供丰富,强化明显增高,CT值成倍增加,是诊断乳癌的重要标准之一。CT对隐性乳癌和早期小乳癌有较高价值,研究表明CT薄层扫描能发现直径 0.2 cm的癌灶。CT能较好评价腋下、胸骨周围淋巴结的情况。结合螺旋CT表面覆盖法,扫描时间短并能三维重建显示病灶立体空间形态,可得到更多的诊断信息。缺点是对癌肿内微小钙化灶显示不够理想,存在对比剂过敏的危险且价格昂贵,技术操作过程复杂,有一定放射损伤,不能重复检查。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诊断;医学影像学;X线;CT; 影像核医学

一、X线在疾病诊断的应用

1895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在二十世纪被医学界广泛应用。X线成为诊断和治疗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它以绝对的可靠性引导着医师的诊治。普通放射诊断是现代医疗机构确诊病人患病的重要手段。今天,每一个有声望的医院无论大小,都要有一个X线部门,并备有做疾病诊断和治疗所用的设备和装置。

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主治医师通常让病人做的诊断检查是透视或照相。透视是使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部位并在荧光屏上形成影像。优点是能够看到心肺、横膈及胃肠等活动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转动患者,做多方面观察,以显示病变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变的性质,多用于胸部及胃肠检查。因此,在术前病人一般都需要进行透视检查,观察多系统的器官。检查人身体机能是否适合手术。对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检查不仅可以观察病灶,同时也能够观察病变与周围的关系。

照相亦称为摄影或摄片,X线通过人体后使受检部位在胶片上显影,利用了X线的穿透性和对胶片的感光作用。这种影像诊断方法比较昂贵,但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然而它的缺点是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仅反映一个(即照相位置)。因此摄片可适应于各系统、器官疾病,如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的检查。要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诊断方法。普放诊断原理主要依据X线成像原理。它与X线的性质、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有关,X线能穿透人体是由X线的性质所决定的。X线成像原理是:X线的基本特性和人体组织器官密度与厚度之差导致各个不同密度的组织相邻排列,吸收及透过X线的量不同,产生透视或照片上的影像。凡是密度大的部分(例如骨骼)吸收X线最多,通过X线很少,故在照片上显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较小的部分(例如空气或是软组织)在照片上出现黑色影像。这使X射线技术立即为外科所采用,用于骨折、骨病的诊断及异物的识别。医院配置X线装置后内部器官的检查也迅速采用了X线技术。由于X线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断,故在X线片上可将软部分识别。肺部检查又扩大了其应用范围,在支气管和肺中的异物,能借此找到其准确的所在部位。胸部X线检查成了临床检查的常规,现已在学校和军队中发现了上千个早期无症状的结核病例。X线检查在大多数的重复健康检查中成为必要的措施。骨和关节的放射学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诊断还应用在脊髓体和椎间盘疾病病理分析,齿部的X线摄影,肾和其他结石以及病理性钙化的X线诊断等方面。

二、CT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线影像,它是一种数字化的影像,医疗应用中已经相当普遍。已成为很多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1)普通扫描(平扫) 系不使用对比剂的常规扫描,扫描范围通常从肺尖到肺底,也可根据定位片所见,进行选层扫描。对多数胸部病变,乎扫能满足诊断要求。

(2) 增强扫描通常是在平扫的基础上进行,为以静脉快速注射含碘对比剂后再进行的扫描,包括动态增强扫描和CT灌注扫描。主要用于鉴别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确纵隔病变与心脏大血管的关系、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良、恶性病变等。

(3)高分辨力扫描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为薄层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主要用于病灶的微细结构,对弥漫性肺间质病变及支气管扩张的诊断具有突出效果,它是常规扫描的一种补充。

(4)多层面CT扫描系X线管一次旋转过程中同时获得4、8或16层面图像数据的成像系统,可对肺部病灶进行多方位观察,且具有肺结节分析功能、肺支气管成像、肺含气量测定及支气管仿真内镜功能等。

三、影像核医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核医学是核医学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于脏器显像或功能测定。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是:口服或静注放射性示踪剂,使之进入人体后参与体内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并不断放出射线,在体外用专用探测仪器追踪探查,以数字、图像、曲线或照片的形式显示出病人体内脏器的形态和功能。显像特点:方法简单、灵敏、特异、安全无创(病人所受辐射剂量低于一次X摄片所受剂量)、结果准确、可靠,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核医学显像仪主要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近两年相继推出了诊断级多层螺旋CT与SPECT或PET混合型机型,加快了核医学分子影像的发展进程。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手段,核医学显像一方面通过高分辨、高清晰的活体断层图像,显示各器官组织及肿瘤的生理和病理的功能及代谢情况,另外还可从体外对人体内的代谢物或药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动态检测,而成为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的有效方法。

篇6

关键词腹部创伤;CT诊断

影像学表现腹部创伤是常见外科创伤,但往往病情严重,加上致伤原因多、病情相对复杂、容易合并多种并发损伤,如何快速准确了解并判断伤情,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合并内脏破裂出血的患者,避免多发伤导致的主要症状受掩盖,甚至漏、误诊引起严重后果是研究的重点[1]。本文就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手术结果作为对照,探讨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的诊断效果及其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89例,女71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7.4±2.1)岁。患者均有明确的创伤史,其致伤原因包括交通意外53例、高处坠落31例、摔伤20例、跌伤13例、锐器刺伤19例或钝器砸伤24例等多种;患者从受伤到就诊时间0.5~6h,平均时间(3.3±0.3)h。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实施多层螺旋CT扫描,且影像学资料清晰完整。1.2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选择美国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28层Brilliance螺旋CT扫描仪作为诊断仪器,对患者实施常规平扫,患者取仰卧位,设定扫描范围在膈顶至肾脏下极之间,平扫时的参数设定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80~300mA,扫描层厚5~10mm,层间距5~10mm,螺距1.375,扫描矩阵512×512。病情严重复杂时,可以考虑加行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100ml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浓度为300mgl/ml、注射速度为2~3.5ml/s),在注射结束后的25s、60s和80s分别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多期扫描,注意对患者的腹膜后腔、肠道等的状态进行重点观察。然后将扫描获得的资料传入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1.3观察指标对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当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上显示患者的腹腔中有游离液存在,同时合并血肿、脏器破裂等情况可判断为腹部创伤阳性[2]。计算CT诊断腹部创伤的阳性率。通过手术判断患者的腹部具体创伤情况,并对不同类型腹部创伤所占的比例进行计算。以手术诊断结果为依据,计算患者通过CT诊断不同类型腹部创伤的诊断符合率。1.3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

2结果

2.1患者经CT诊断腹部创伤的结果患者经多层螺旋CT首次诊断腹部创伤的阳性率为63.13%(101/160),阴性率为36.88%(59/160)。2.2患者的腹部创伤手术结果及CT诊断的符合率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发现合并腹部创伤以脾脏损伤、肝脏损伤、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多层螺旋CT首次诊断为腹部创伤的患者中,与手术诊断结果的总符合率为96.25%。

3讨论

临床诊断腹部创伤的方法较多,传统的腹腔穿刺、连续血象检查等因对内脏损伤相对较大,可能给患者的治疗及预后造成不良影响而逐渐被淘汰。而腹部解剖位置特殊,通过影像学手段对其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扫描都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本文患者在入院后均实施了多层螺旋CT扫描,并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其首次诊断的阳性率为63.13%,与吴小燕[3]的研究结果比较接近,均提示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腹部损伤的损伤位置、范围、程度进行有效判断,但与手术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则多层螺旋CT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6.25%,无论是脾脏、肝脏、胃肠道及肠系膜还是胰腺、胆囊、膀胱,其损伤检出符合率均在90%以上,效果显著。以手术探查结果中损伤发生率最高的三种脏器为例,脾脏损伤的患者通过CT扫描能够观察到明显的脾增大、脾内血肿以及包膜破裂表现,由于脾部与体表接近,本身比较脆弱,周围缺乏有效的保护组织,一般是损伤发生率最高的脏器,需要通过临床表现观察、病史询查及必要的增强扫描等综合性探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而肝脏损伤的患者则能在CT图像上观察到肝脏低密度影、血肿影、透镜样低密度影等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腹腔损伤多为直接暴力冲击所致,肝脏右叶损伤风险更高,且容易出现大出血、感染乃至休克现象[4],检查中对患者是否存在腹腔积血的探查十分重要,只有无积血的情况下方可考虑保守治疗;同时,脾脏、肝脏发生破裂的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同侧下胸肋骨骨折及膈肌上升运动受限的情况,无论在诊断还是治疗中都要加以注意。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患者主要以胃肠道黏膜损伤、结肠、十二指肠破裂为主要表现。除了胃肠道外,胆囊、膀胱等空腔脏器发生破裂后,均可观察到腹腔内较大液平面的存在,这类患者多有较高的腹腔内感染或腹膜后感染风险,治疗中需要注意。而胰腺损伤则是临床上致死率较高的一种类型,一般轻型胰腺损伤患者多以胰腺肿胀、胰周渗液等为主要表现,重型胰腺损伤患者则以胰腺断裂、裂口等为主要表现,虽然二者区分度较高,但仍有必要对轻型胰腺损伤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监测,为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由于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中不容易受到腹部气体、脂肪、呼吸运动等的干扰,图像质量高,加上其本身具有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对合并脏器损伤的情况进行清晰探查,有利于腹部创伤位置、创伤面积、腹腔实质脏器损伤类别、损伤程度等综合性判断[5]。综上,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腹部创伤的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可以为对症治疗、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提供指导,颇具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浩宇.探讨分析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6):144-146.

[2]周瑜.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临床价值评估分析〔J〕.中外医疗,2015,28(34):177-179.

[3]吴小燕.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0):64-65.

[4]谢庆伦.腹部创伤诊断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2(1):73-75.

篇7

【摘要】

目的 探讨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应用。方法 对12例输尿管囊肿患者的静脉肾盂造影(IVP)、CT、MRI及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行IVP、B超检查,2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 12例患者术前均作出了正确诊断,左侧4例,双侧3例。结论 IVP结合超声检查对诊断输尿管囊肿具有较高可靠性。

【关键词】 输尿管囊肿;静脉肾盂造影;超声;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输尿管囊肿是泌尿系统少见的先天发育异常,是输尿管末端在膀胱黏膜下囊性扩张,并向膀胱内突出,也称为输尿管膨出。根据输尿管开口部位不同输尿管囊肿有异位和正位之分。

回顾性分析自1998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2例输尿管囊肿的临床资料,就有关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6~53岁,平均39.5岁,囊肿大小1.0~2.5cm,临床表现:尿频、尿痛7例,反复腰痛6例,全程肉眼血尿伴下腰疼痛3例,间歇肉眼血尿1例,排尿困难2例,排尿不尽感1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12例患者检查中,腹部平片12例,IVP12例,超声检查12例,CT 2例,MRI 2例。

2 结果

2.1 腹部平片 腹部平片12例,仅3例在患侧肾区及盆腔中部见结石影。

2.2 IVP IVP12例,均明确诊断。表现为膀胱内一侧或双侧圆形充盈缺损7例,随膀胱内造影剂充盈完全,充盈缺损越清楚,边缘越光滑、锐利,大小在1.4~2.5cm,其中3例见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2例左侧,1例右侧;4例囊肿侧输尿管下段扩张;2例囊肿内含结石,此例临床上罕见,另外5例显示“蛇头征”样充盈,大小在1.5~2.2cm,边缘见环状透亮影。

2.3 B超检查 B超12例,11例明确诊断。6例见患侧输尿管下段明显扩张,输尿管末端囊性扩张呈液性暗区,大小在1.0~2.1cm,5例囊肿者有间断收缩及膨胀。3例见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1例有肾盂积水。2例发现输尿管下段结石。B超11例明确诊断。8例为正常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内膨出,3例为异位开口的膀胱内膨出。

2.4 CT表现 CT检查2例,CT平扫囊肿为类圆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较光滑,位于膀胱轮廓线以内,囊内密度均匀,与膀胱内尿液等密度,囊壁厚度均匀一致,为环形。

2.5 MRI检查 MRI检查2例,患侧肾盂扩张,全程输尿管扩张,患侧输尿管末端可见约1.0cm×1.2cm大小类圆形病灶,边缘呈环状T2低信号,中心部分呈等信号。

3 讨论

3.1 分型、病因及临床表现

3.1.1 分型 根据输尿管开口部位不同输尿管囊肿有异位和正位之分,正位输尿管囊肿多发生于单一输尿管,囊肿常常较小,多见于成人女性;异位输尿管囊肿的开口于膀胱内或异位开口于膀胱颈或更远端,囊肿多较大,常见于女性婴幼儿,左侧多见,80%发生在重复肾上极肾的输尿管异位开口末端,常合并有上极肾的发育不良和积水。

3.1.2 病因 关于输尿管囊肿的发生,儿童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而部分成人则可能是后天性因素,其可能的学说有:(1)在胚胎第4~7周时,自中肾管分出的输尿管,其下端有分隔,输尿管和膀胱的薄膜正常情况下薄膜可被吸收,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可以造成输尿管异位开口有不同程度的狭窄,继而逐渐形成囊肿。(2)输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输尿管开口狭窄。(3)输尿管膀胱壁段过长、过斜,过于弯曲。(4)输尿管口本身和周围炎症、外伤等引起的瘢痕狭窄,因为本病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统的其他畸形,特别是异位输尿管囊肿者[1]。

转贴于

3.1.3 临床表现 此病早期无症状,如果有则为囊肿梗阻及其继发感染引起,输尿管及肾积水能导致腰腹胀痛,囊肿增大阻塞尿道内口可导致排尿不畅,尿液潴溜,女孩由于异位性输尿管囊肿的开口部位多低于尿道外括约肌,常因不断滴尿而裤裆常潮湿,而男孩异位开口的部位通常高于尿道外括约肌,往往不见此现象;有的学者将正常排尿、持续尿淋漓及一侧肾功能低下列为此病的三联征,认为有此表现提示存在此病;而最常见征象往往是泌尿道感染,肋腹部疼痛,也可出现脓毒症、脓尿、血尿、膀胱刺激症状、副睾炎以及因肾盂积水而扪及“肿包”,女孩若囊肿脱出可见粉红色“肿物”堵于尿道口等[2]。

3.2 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3.2.1 腹平片 腹部泌尿系统平片无诊断价值,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若囊内形成结石,可于平片上相当于输尿管末端部位发现结石,并根据结石部位偏高或靠外,不随改变发生移动的征象,提示为囊肿内结石[3]。

3.2.2 IVP IVP是显示输尿管囊肿的基本方法,单纯型输尿管囊肿:可以清晰的显示膀胱三角区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的异常密度影,其密度取决于囊内尿液的所含造影剂的浓度(与膀胱内尿液所含造影剂浓度对比),浓度高其密度亦高,反之亦然。在膀胱内造影剂与囊内充盈造影剂的衬托下,囊肿的壁所形成的环状透亮影即光晕征,加之输尿管下端扩张,全长片显示整条输尿管酷似头向下潜入膀胱内的“眼镜蛇头”,此为输尿管囊肿的典型X线征象[4]。本组5例可见此征象。当肾功能受损时,囊肿显影的密度比膀胱的密度低,呈淡薄而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异位型输尿管囊肿:膀胱内仅见透亮的充盈缺损,做逆行造影或膀胱尿道造影,有时可见异位的输尿管开口。患侧重复肾下肾之肾盂肾盏向外下移位,肾盏数较正常少,其最上缘与肾上缘距离增大,输尿管偏离中线较健侧远等表现,提示输尿管囊肿合并肾、输尿管重复畸形[5]。IVP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显示肾脏形态、功能,输尿管的走行全貌还能借助监视系统观察其排泄情况,可作为诊断输尿管囊肿的首选方法。

3.2.3 超声检查 输尿管囊肿表现为光环出现,呈圆形、椭圆形位于膀胱三角区偏一侧,光环时而膨大,时而缩小,有节律性改变,光环内偶尔可见一移动性虚线光点,是由输尿管排尿所致[1]。B超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分辨力高,价格经济并可观察囊肿变化,诊断正确率亦较高。但有时受仪器性能及检查者水平的限制,同时;对于异位型输尿管囊肿与来源于盆腔的囊性病变,如附件的囊性包块、膀胱憩室、前列腺囊肿等鉴别诊断有一定的难度,其诊断价值不如IVP[6]。

3.2.4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边缘光滑的类圆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如果囊肿内并发结石可一起显示。CT检查不做为常规检查项目,因其检查费用高,无法动态下进行观察,不能显示囊肿的舒缩变化。

3.2.5 MRI及MRI水成像检查 可清楚显示肾、输尿管、囊肿大小及囊壁厚度,可准确诊断囊肿开口及囊肿分型,当囊肿内液体与原液信号相同时,定性诊断较为困难,检查费较高,临床应用较少。

多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IVP和B超联合应用,相互补充,可对此病作出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822-823.

2 陈炽贤.实用放射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91-692.

3 吴恩惠.贺能树.李景学,等.泌尿系统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17-218.

4 Chavhan GB. The cobra head sign.Radiolofgy.2003,225(3):781-782.

5 臧达,贾桂静,余志红,等.输尿管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111-113.

篇8

--------------------------------------------------------------------------------

作者单位:132022 吉林市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 乳腺癌影像诊断及检查技术有多种,其在乳腺癌诊断、特别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乳腺X线摄影检查被认为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乳腺癌、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乳腺癌影像诊断和检查技术逐渐增多,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各种有关乳腺癌影像诊断及检查技术优点和不足介绍如下。

1 乳腺X线摄影

乳腺X线摄影是最基本的乳腺影像检查方法。常规摄片以内外侧斜位和头尾位为主,必要时辅以侧位、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等各种辅助方法。但其灵敏度、特异性不尽人意。即使在最佳的投照和诊断条件下乳腺X线摄影检出乳腺癌敏感度也只有85%~90%,即约有10%~15%的乳腺癌会因乳腺致密缺乏对比、肿瘤过小、特殊的肿瘤亚型(小叶浸润癌)而呈假阴性。本院使用Planmed乳腺机乳腺癌检出敏感度与此相仿。乳腺癌X线表现包括分叶状肿块、簇状或区域性分布的多形性和不均质性钙化及线样或分支样微小钙化、结构扭曲、局灶性致密浸润以及皮肤增厚、凹陷、异常血管增粗等。不同年龄组、 乳腺腺体致密程度和绝经期等不同状态,乳腺X线摄影乳腺癌检出敏感度不同。脂肪型乳腺X线摄影较容易检出乳腺癌。乳腺腺体组织较致密、手术后或穿刺活检后等乳腺X线摄影检出乳腺癌灵敏度会下降。尽管如此,乳腺X线摄影仍是目前常规乳腺影像检查中唯一能够发现和诊断临床触诊阴性的微小乳腺癌和以钙化为唯一表现的乳腺癌的最佳方法。同时也是被国际上公认的通过X线摄影普查从而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唯一有效方法。

乳腺导管造影不是乳腺癌影像检查的常规方法。在存在溢液而又排除内分泌原因时,可选择乳导管造影检查。正常乳导管表现为各级导管由粗到细,呈树枝状分支,走形柔和自然,无突然的狭窄及扩张。乳腺癌在导管造影时表现为乳导管有轻度的扩张并扭曲、导管突然中断、断端不整齐,或导管在病灶处呈断续显影,缺乏正常分支,管壁僵硬。乳导管3、4级分支较为细小,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或直接采用放大摄影[2]。

2 超声诊断

彩色超声检查对患者无痛苦、无放射性、无检查盲区,适合各种年龄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的乳腺病变检查。对鉴别肿物囊、实性的诊断准确率达98%~100%。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显示病灶异常血流信号,易于检出肿瘤新生血管,有利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鉴别。乳腺癌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肿块,肿块边缘呈锯齿状或蟹足状。钙化表现为呈针尖样或粗颗粒状,散在、簇状或弥漫分布。彩色多普勒内部多见丰富粗大血流,可由外穿入病灶,呈多分枝状。

最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亦开始被用于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超声弹性成像是依据各种不同组织弹性系数的不同,在加外力或交变振动后其应变亦不同的原理,收集被测体的某时间段内的各片段应变率信号,用自相关综合分析法,再以灰阶或彩色编码进行成像,并叠加于实时二维超声声像图上的成像显示方法。有研究显示[345]弹性成像测值增大对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高。由于乳腺能比较方便地利用超声探头在外部在一定范围内施加外力或交变振动,从而可以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癌和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使得超声对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诊断又多了一种新的方法。

超声检查的不足之处是要求检查者要有一定的经验,比较费时,检查结果有时会受到检查者主观影响而有一定的差异。要具备高灵敏度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及10~13NHz实时线阵高频探头。

3 乳腺MR成像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无辐射危害,对乳腺有较高的灵敏性。适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普查。MRI对乳腺癌敏感性高达94%~100%。对乳腺根部、腋窝、或紧贴胸壁等乳腺X线摄影难以检出的部位也能显示。对多中心病灶的显示也优于其他检查,并能显示胸壁侵犯及纵隔、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乳腺癌MRI增强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易造成假阳性诊断。大多数乳腺癌MRI增强扫描表现为“速升速降”或“速升2平台2缓降”的强化曲线。对术后或放疗后纤维瘢痕与肿瘤复发的鉴别敏感度可达93%~98%,特异度为88%~100%。MRI检查程序复杂、费时且费用相对较高。对置有假牙、支架、起搏器等金属物的患者则不能进行检查。

4 PETCT代谢显像

PETCT是 PET分子功能影像与 CT解剖影像的同机图像融合,有效克服了各自单独应用的不足。PETCT 一次显像可同时完成 PET和 CT的检查,利用 CT本身足够清晰的解剖图像获得可靠的病灶定位,有助于FDG生理性摄取与病变组织摄取的鉴别。能够提高探测和定位乳腺癌的早期病变。在评估晚期病变的侵犯范围、判断化疗后疗效、评估预后及判断保乳术后复发与术后改变等方面独具优势。美国《NCCN临床时间指南》2010年将PETCT新增为乳腺癌的影像学备选检查项目。但对于新诊断的Ⅰ期或Ⅱ期乳腺癌患者不建议使用PETCT。

5 小结

乳腺X线摄影、彩色超声、乳腺MRI及PET、 PETCT代谢显像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各有优缺点。乳腺X线摄影仍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乳腺癌诊断和早期发现的首选检查方法。而致密型乳腺内病变、妊娠、哺乳期妇女的乳腺病变更适合于彩色超声检查。乳腺X摄影加彩色超声被认为是乳腺疾病诊断的黄金组合。对于X线和超声可疑病变,MRI增强检查具有重要帮助。PET CT 已被证明是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良恶性和临床分期及再分期的有效检查方法。对监测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那些临床检查或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进行或无明确结论的患者,特别是那些不愿接受创伤性诊断者,在不考虑经济因数时,PET CT 应作为定性诊断乳腺肿块的最佳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2] 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ATHOMAS, TFISCHER,HFREY, et alRealtime elas  tography  an advanced method of ultrasound:first results in 108 patients with breast lesions.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6,28:33534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