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9-26 09:17:5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生就业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篇1

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保障问题的重视,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就业渠道变窄了,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不再是唯一的渠道,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对大学生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大学生在中小企业、中小城市和乡镇还大有用武之地。学校要引导大学生改变传统固有的观念,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使自己处于主动状态。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增强自主择业的意识,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适中的就业期望值,不盲目攀比追随,正确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事业发展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给自己正确定位。现在无论选择在哪里就业,应该说都不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应该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后创业。

建立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我省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主要由省教委掌握,各学校掌握各自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当毕业生回到生源地后,就业情况就由各地市州人事局掌握,因此,建立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业指数系统的建立可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对学校而言能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该指标对高中毕业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也能提供一定的参考,可让高中生在填报志愿时对各学校的就业情况心中有数,同时该指数能为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提供供给信息。

规范就业市场,加快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和完善以学校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使高校之间相互合作,打破学校的界线、专业的界线和学历层次的界线,形成一个学历层次多、专业面广、毕业生数量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大力发展网络市场,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立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政府要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公告制度,用人单位必须把所有空位信息都传送到就业服务中心,而且只有空位信息在人才市场公布几天之后,用人单位才可以采用其他的聘用渠道。

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增加人事业务和数量,除了放宽户口限制外,为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对自主创业、到非国有制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人事包括保管档案、职称评定、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出具相关证明等。

开展远程人事服务,使在外地工作的毕业生通过远程服务排忧解难。大力宣传长春市鼓励毕业生在长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毕业生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提供“绿色通道”;毕业生可持报到证随来随存档案;毕业生可持相关材料办理落户手续,无特殊情况,加急户口可在3个或5个工作日内办结;为毕业生提供改派、评定职称等相关咨询服务;探索在高校建立人才市场分市场;加大吉林人才网络的建设力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网上人才服务。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毕业生待业保障基金,为一些毕业后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构筑毕业生失业的“安全网”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种尝试。因此我们建议采取财政拨款和大中专生在进校时交纳失业保障金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交纳一定数额的失业保险基金,由劳动保障部门将其纳入失业保障管理体系。对毕业后半年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可在择业期三年内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减轻家庭负担。对大学毕业生实行失业保险制度,可以为其提供一段有基本生活保障的时间,使其积累经验,提高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度过就业前的困难时期,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

2017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达到史无前例的795万,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会面临如缺乏必要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恰当的情感疏通渠道等问题;而大学生毕业生是否能够顺利找到理想的职业,依靠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要受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求职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可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影响。结合以往的研究,笔者将社会支持网络定义为个人从组织和他人那里所能获得各种支持(如金钱、情感、人脉等资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的现状分析

本文以某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调查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探究社会支持网络的各要素对就业的影响。

(一)社会关系

格兰诺维特提出了测量强弱关系的几项指标:情感比较亲密、相互熟识、可互帮互助以及亲属关系为强关系;普通朋友定义为中间关系;而只是认识而已的关系为弱关系。本文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可以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于父母、亲戚、同学、老师、朋友、学校及学院,本文将这常用的几种社会关系定义如下:父母及亲戚为强关系,老师、同学和朋友为中间关系,学校和学院为弱关系。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运用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强关系里的以父母为代表的亲属关系。中间关系里,同学关系占到了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的第二大比例,尤其的大学同学,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提供的帮助仅次于父母。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中的社会关系构建不够广、大,他们普遍利用身边的人,而没有充分挖掘他们可以利用的更多的社会资源[1]。

(二)信息支持

就业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可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数据显示,同学们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为自己学校或者其他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的校园招聘信息,其次则是通过网上的各类招聘网站的岗位招聘公告,通过父母提供的就业信息找到工作的例子非常少。这两个信息途径都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递信息及时、丰富、快捷的特点,而在信息支持方面“强关系”里的父母、亲戚起到的作用就非常小了。可见,“强关系”并不是“万能”的,而“中间关系”和“弱关系”也不是毫无用处的,在信息支持上“中间关系”和“弱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

(三)财务支持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路费、住宿费、材料打印费、餐费以及服装投入等费用构成了求职成本的最大的部分,在财务支持方面,作为强关系的父母及亲戚提供了大学生的主要求职费用,除此之外,大学生获得的额外补助则是学校和学院的促进就业部门发放的补贴,为毕业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

(四)关系支持

大学生的社会经历尚浅,积累不了太多的社会关系和人情资本,而在求职过程中,有比别人多的关系和人情资本对求职是否成功起着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谁都想走“捷径”,但在调研中发现,能够从父母或家人那里获得关系支持从而直接安排工作的例子极少,但大部分同学获得的关系支持都是从中间关系里的同学、朋友那里得到的,基本都是帮忙解决求职中的具体问题和获取求职经验。

(五)精神支持

大学毕业生刚从大学的“象牙塔”迈入社会,求职过程中难免经受挫折,及时的发泄消极情绪,受到积极向上的鼓励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就业。毫无疑问,作为强关系的父母和中间关系里的同学朋友在精神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父母都为大学生最大限度提供安全感。而同学、朋友作为同龄人,在求职过程中面临和经历着相似的事情,可以区别于父母的角度提供安慰和帮助[3]。

二、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存在问题

(一)学校重视角度偏差

现在诸多高校都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率上,片面追求毕业生的签约数量。大部分高校都到大四阶段才开始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方面的服务,并且将重点放在提供就业信息,跟踪就业动态和落实就业情况上,真正可以提升大学生求职能力的求职培训却很少。另一个在大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偏于理论,缺少实践,求职训练是对实践性要求很强的项目,过多的理论教导培训不仅不会提升大学生的求职能力,反而会使大学生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墨守成规达到相反效果。而且较多的大学现在安排的学科教学负担较重,课程较多,在校大学生很少有机会获得足够的时间参加企业实习;但大型企业都把是否有丰富的实习经历看做一项重要的评判标准,这无疑又消弱了大学生的求职竞争力。

(二)媒体传播消极信息

在科技和自媒体极其发达的今天,媒体报道可以曝光社会存在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有时媒体的过渡渲染和报道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大学生就业难是高校扩招和就业市场化的共同作用,任何一个群体求职都说不上非常容易,大学生求职遇挫的现象非常正常。但一些媒体却将大学生求职受挫渲染成就业压力巨大,将参与率高的招聘会解读成“数人争一岗”求职异常艰难,将起始工资低于劳动型职工工资说成四年文凭比不上劳动下苦力。挫折与竞争是每个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阻碍,若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则有利于提升自我,但媒体为了销量和阅读量常以夸大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为噱头报道不实文章,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同学看到这些文章增添了很多心理压力。

(三)大学生缺乏建立社会支持网络能力

大学生在前三年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在求职时只是单纯的利用学校和家庭资源,不注重社会关系网络的培养,缺乏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合理开发与主动利用。由典型中国式高压的高中教育转到自由的大学教育,部分大学生因为突然缺乏了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监督而失去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都选择充分的享受,有人在自我享乐上浪费过多时间,错过了职业生涯规划训练的最好时期,到了求职阶段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面对压力选择逃避和焦虑。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的建议

(一)学校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学校要开展多元化的就业培训,重视实践训练,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服务,都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作为大学发展目标之一,将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贯穿大学的始终,从入学开始植入求职意识和竞争意识,到毕业获得足够求职技巧与方法,学校都要有针对性的培训法案。其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体验,增加在求职中的人际关系资本和经历资本。

(二)企业配合高校

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大学偏重理论的培养方式与企业急需尽快上手操作的要求不对口,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企业又面临着“用工荒”,目前企业普遍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又因目前大学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把培养责任推给高校。校企双方应积极建立有关联合学生培养的协作沟通机制,并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人才就业的实习岗位和机会。可以尝试建立“寒暑假人才实习”计划,在实习期间企业可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培训,输送企业文化,对在实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在毕业后直接录用为企业员工,高校、企业、学生实现互赢。

(三)充分发挥学工队伍的作用

毕业生在大四阶段面临着论文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过大的压力容易使得毕业生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问题,学工队伍一定要重点关注大四的求职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和他们主动谈心以纾解他们心中的郁闷,为他们解答初入社会的种种问题,平和他们的心态。另外,学工队伍拥有许多毕业的校友信息,应该积极提供给有需要的毕业生,为他们的求职过程中提供人际关系资源提供支持。

(四)加强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

篇3

1.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往往还是采用的“统一式”大班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得接受和学习教师灌输的知识,“教师板书、学生笔记”在大部分大学英语课堂上仍是常态的。然而,这种教师灌输、单一的英语教学只能让学生消极的学习知识,却不能充分的激发学生学学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对于学生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教学内容落后无法激发学生学学英语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门课程产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得学习这门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很少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英语资料。传统、落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越学越感到没有乐趣,不愿意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即使学习也缺乏应有的热情。

3.课堂练习忽视英文写作,不利于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拿出几个课时对应英文写作进行集中讲解和训练,也忽视对学生课后写作作业的布置。再加上一部分学生认为英文写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不能对练习英文写作的必要性持有正确的认识,最终导致大学生很少自觉、主动的得练习英文写作。即使一部分学生主动写作,也多是为了应付四六级考试而进行的有模板的仿写。事实证明,模板写作虽然能让一部分学生通过了四六级考试,但是对于真正的提高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还会浪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总而言之,大学英文教师忽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以提高大学生就业为目标,为大学英语教学提出建议

1.转变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更多口语练习机会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主要是通过自己学习而不是教的方式来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新知识、实践新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掌握新知识。特别是对于英语而言,它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对于语言应用技能,尤其是口语能力的提高更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主动参与交流、互动活动来提高对新语言的熟练程度。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组织的课堂互动活动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提高大学英语的课堂实效性,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由过去的“教书匠”向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积极的担当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参与者、评估者等多个角色,在课堂上多提一些能够吸引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和回答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多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辩论的活动,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到锻炼和实践中去。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才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的英文英文应用技能。

2.以就业为导向,更新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和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多学习具有较高实用性的英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除了让学生能够读懂和流畅交流外,还要重视对学生所学专业词汇和口语表达的培养,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需求。根据相关理论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所提要求要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是也不能过高,否则会让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而丧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分析学生英语水平的基础上,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与学生兴趣相同、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与专业知识想联系的商品、广告、说明书或一些发票单据作为学生阅读、翻译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和操作这些课外资料的过程中,一方面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一方面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这过程中,学生会始终带着一颗好奇心来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业务水平,完成了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完美衔接。

3.重视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要安排一定的课时对英语写作进行集中的讲解和训练。重点讲解英语写作的技巧和在实际工作中有可能应用到的应用文,如求职信、简历、感谢信、致歉信、工作安排等英文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特点。教师向学生传授如何在作文构思、选词、句子结构等方面来提高文章的可阅读性和可欣赏性。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后,还要重视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课外实践活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实习后,用英文写心得体会和工作总结我。或学生在课外调查活动结束后,用英文写出调查报告。只有让学生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后,才能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切实提高英语应用写作的。

4.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草业科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40-02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1964年由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早成立的三个草学专业之一,1981年获得草学硕士学位授权,1998年获得草业科学博士学位授权,2000年设立畜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草业科学专业被批准为自治区重点学科,2007草业科学被教育部列入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新疆农业大学在国家重点学科上零的突破。2008年5月草业科学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一级学位点。在2012年的草业科学全国学科评比中,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取得了并列第三的成绩。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的草业教育为新疆的草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来为我区草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从1964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草业专业的毕业生投身于我国的草业事业,但从近5年毕业的草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虽然从客观因素看,学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因素还是来源于学生自己。从目前草业毕业的学生来看,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了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草业人才的错位流失。从长远来看,就业率低会直接影响招生的规模,进一步限制专业的发展[1],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对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当前草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就业难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

一、就业中面临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扎实。以笔者所了解的草业2008级民族班为例,全班共40人,90%左右的学生都为专业调剂学生,来到大学后,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汉语言水平已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但对专业却不甚了解,直到大三才开始接触草业专业,而这其中许多学生,直到毕业依然认为只要带上草或农的专业都是没有前途的专业[2],因此在大学期间没有认真地学习专业知识,更别提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毕业后即使有部分草业科学专业学生找到了与专业对口的单位,也会因为实习期间专业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相关工作。此外,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并没有为将来的就业考取相关的执业认证,例如:草业的学生如果毕业时考取了牧草栽培工和草地培育工这两个职业资格认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

2.缺乏实践锻炼和企业实习。应该说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多,除了毕业实习参与试验外,在校期间还要参与为期20天的草业大实习,内容包括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草地培育学以及植物学。但这与一些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还是有所不同,因为从社会实际来看,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和锻炼,才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在求职或实习过程中往往表现的不够自信,给人的印象是适应能力较慢,没有展示自己应有的实力。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学生就业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学校或教师推荐,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人才招聘网站,熟人介绍等等,但是学校或教师推荐一般是成绩突出者或学生干部,报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受专业、是否党员等限定条件限制,西部志愿计划或大学生村官则是个人志趣,这些就业形式只适用于小部分特定人群,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校园或社会招聘会及人才招聘网站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学生综合素质亟待加强。草业科学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专业,由于草业生产的实践性强,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艰苦,因此,对于草业的学生来说,特别需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这样才能“下得去,用的上”。但综合近几届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来看,现在的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草业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用型”、“综合型”、“发展型”的创新性人才[3],但应该说,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毕业后到地方草原站或畜牧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缺乏吃苦精神,同时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忍受寂寞和辛苦[4],因此就不能及时的适应工作,大部分人要么选择辞职,要么选择转行。

二、就业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草业科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尤其偏重生产实践的应用性,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动手能力在社会人才需求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让学生明白:求职要靠本领,不能靠“本本”。

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情况下,草业人才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在,草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农业一线所需的专业型人才比较缺乏。而新疆恰恰就是属于这一地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强化实践环节。在现有实践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在校内建立草业科学实习基地[5],基地的管理由学生制订管理计划,教师给予修正和指导,将实习内容具体划分到每个实习学生身上,使学生得到草坪养护、草地培育、草地保护、牧草栽培、牧草育种等各方面的锻炼。

2.增强与相关企业或单位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新疆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系在加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据草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资源,与牧草生产管理单位、饲草料加工企业及有关部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制,现已采用导师制度,对大一新入学的新生,基本保证每三个本科生配备一名草业专业教师,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学习和科研工作,此外与全疆各地州、县、市畜牧局及草原站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构筑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结合新疆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就业特点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高校企业合作制度。

3.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确定就业方向。通过对近5届草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分析,总体来说期望值有点过高,影响大学生就业期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实际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大学生的主观原因,这就需要学校、学院等学生主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正确引导让大学生主动调整就业期望,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使其顺利就业。

在这点上,我校从很早就设有专门的招生就业处,每年学生毕业前都会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学院也配套有专门的就业咨询部门,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力度还不够。应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要开展基于职业生涯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让学生树立就业和社会需求为重要导向的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完善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实现社会角色的合理定位,从而为学生具备充分的就业力,选择理想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基础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延伸到低年级,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要定期组织和开展学生心理和社会形势的辅导和培训,使就业工作真正贴近学生需求[6],使就业指导工作走上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使其功能与时展相适应

另外,由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针对少数民族的就业指导和培训需要差异化,不能和汉族学生一并对待。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园林绿化等产业的迅速崛起,对草业科学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加上毕业生人数连年居高不下,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都对草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说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这就需要草业专业的大学生转变观念,同时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能够通过学习,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增强综合能力。另外根据地域特色,草业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应适当增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7],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本科教育质量,扎实专业知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朝霞,卢小良,解新明,等.华南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

[2]周旭丹.就业压力下农业院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4).

[3]赵祥,董宽虎.草业科学专业学生多元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4(5).

[4]干友民,张新全.四川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情况与办学思考[J].草原与草坪,2003,(4).

[5]朱铁霞,高凯,张永亮.内蒙古民族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内蒙古草业,2012,24(1).

篇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这也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新的就业形势,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本文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的初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囊括了大学生本人的理想追求,而且承载了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更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整个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这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增加工作内容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讲解就业政策、分折就业形势、收集需求信息、传授择业技巧等确实能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但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要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就要不断增加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一)注重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会发生一些转变,个人发展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注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观念.增强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竞争的观念。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与个人愿望之间的关系,把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第一线去发展成才,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二)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成功,就必须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排除心理干扰,克服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依赖等待等心理障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这些挫折和冲突常常会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和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准确定位,既有自信。又能正确估计自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观念;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又使其做好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指导他们正视现实、适应社会,增强自主择业意识和竞争意识,并努力寻找自己和社会的最佳结合点。

(三)指导大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和社会要求为目标责任制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位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和台阶,不断学习、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在入校之后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学习中。这不仅对高校毕业生初次求职,而且对于其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注意加强教育和引导。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是短期行为,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在指导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时,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注意职业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规划要有弹性.收集、分析社会需求信息.并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生涯的规划。

(四)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

求职择业实际上是一门艺术.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是择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大学生只注重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求职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有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不能把自己推销出去,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竞争激烈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自身实力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必要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程序与技巧方面的指导,主要包括:自荐技巧的指导、面试技巧的指导和求职礼仪的指导。

1.自荐技巧的指导。在招聘过程中,自荐是首要的环节。针对很多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存在盲目应聘.缺乏自我推销艺术,不能从容面对用人单位面试.不了解就业程序等情况,应通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就业咨询、模拟人才市场等方式,让毕业生掌握求职技巧,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面试技巧的指导。一般情况下,面试是招聘录用中

必过的环节,用人单位能通过面试直接考虑求职者的情况。在面试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成功面试的策略。毕业生需要接受面试技巧的指导,才能在面试时有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辩答和应对。指导大学生面试技巧.不仅对帮助大学生就业有利,而且能使大学生学到更多的人际交往的知识。

3.求职礼仪的指导。培根曾经说过:“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礼仪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求职时的礼仪不仅仅是礼节、技巧问题,更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素养。求职礼仪的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体现出自身应有的文明、礼貌和修养。

二、转变理念

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了“大众化”的初步阶段.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细化。这就要求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探究自我、开发自我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观念转变。

就业指导应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这一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促使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把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就业。换言之,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就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开发、建设与发展,使其潜在的职业潜能得以发挥,职业技能得以改进.合理的人力资源得以配置的指导方式。

(二)从关注群体就业向关注个性化就业转变。

就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应对有心理问题、所学专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弱势群体的学生(如女大学生、残疾学生等)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加强交流,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情况,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热情,寻找适合他们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真正体现人文的关怀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样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三、创新模式

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发展过程.因而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时间安排在临近毕业阶段,对象局限于毕业生是不够的,就业指导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应仅仅是在毕业阶段,而应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即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将大学生四年的就业教育紧密衔接。形成系统的、全程性的教育指导。对于大一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地介绍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帮助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观。对于大二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发现和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更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开展职场模拟训练活动,让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职场模拟中得到提高。对于大三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根据学生特点,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决策的能力。引导其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同时加强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大四学生,主要帮助他们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就业法规、就业流程、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提高其就业竞争意识与依法维权意识,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授求职面试的技巧.通过配套的心理咨询和择业指导,帮助其树立就业信心,正确面对挫折,为最后的成功就业奠定基石。

四、完善网络系统

篇6

关键调:大学生 就业 职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如何做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高各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我国现阶段各大高校发展的目标。针对这一发展目标做深入的专项研究,对我国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及高校的长远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

1、外部环境因素

其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失业人口比率逐年上升,受整个世界经济局势的影响,我国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充分健全完善,经济的调整与产业结构布局都还处在探索性变革的进展中,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自然不容乐观。

其二,受我国高校招生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普遍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政策的推行,各大高校不断扩大招生,且招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发展,这就使得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在数量上巨增。高膨胀的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相互偏差,供过于求,以致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

其三,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的体系不够科学化。各高校没有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式,对本校专业设置和教师队伍进行结构优化,对人才的培养不是基于在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导致许多毕业生就业难,专业不对口,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互失衡。

2、大学生自身内部原因

(1)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价值认识不足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背离了自我实际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对自身能力价值认识不足,对自我的能力评价不能做到科学客观。而且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观上不够正确,高薪资的大城市,大企业使很多大学生趋之若鹜。一些相对偏远的,经济尚不够发达的地区,即便也有高薪资企业,很多在学生在主观上也不愿意接受。

(2)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欠缺

中国大学生与外国大学生相比较缺乏实践的动手能力,缺乏创新精神。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存在专业基础知识不够踏实,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其自身知识体系缺乏系统性,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不强等现象。例如同样的任务由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同步操作,外国学生会出台比较清晰地实践操作思路,对于整个任务的完成会有比较完整的系统规划。而中国学生则会相对逊色,中国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习惯,缺乏自我研发的创新能力。至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局面,我国大学生实际缺乏强有力的能够驾驭职业的职业能力。

(3)大学生的自择业能力不强

其一,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对自身能力评价不高,缺乏自信,在面对用人单位时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推销。

其二,大学生的择业观有待改变,很多学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急功近利,不能立足于自身职业的长远发展。对职业信息不能切合实际进行有效鉴别利用。

其三,大学生缺缺乏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乏规划,再就业上常常盲目跟风。很少有学生会对自我能力做认真的分析,从自已的人生观,习惯方式,性格取向等角度对自我未来职业做详细周密的规划。

(4)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待完善

伴随我国计划生育指标政策的推进,如今的大学生多是在我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这些大学生的成长环境造成现今大学生吃苦能力不强,依赖性强,挑战意识差和创新精神不强。内心承受力薄弱,整体心理素质不够健全健康,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不能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二、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分析

1、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会有效促进大学生认清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科学公正,恰如其分地自我评价会有效促进一个人在各方面的发展。科学的职业规划是建立在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会为大学生日后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方向上的导航。大学生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自我,有利于大学生制定自已未来发展的目标。精准科学的职业规划,会使得大学生面对就业局势游刃有余,会使大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沟通中充分展现自我,会有效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几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择业时的有效依据,也会为大学生未来事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依据。

2、职业规划会有效促进大学生灵活就业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许多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局面缺乏自我职业规划。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很盲目,对自己所求职的单位没有针对性,缺乏详细地考察与了解。虽然在很多领域投递了简历,但是收获却没有什么成效,只是枉然提高了就业成本。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成功进入职场,却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岗位的职业需求相矛盾,企业的发展方向不能满足于自己个人发展的欲求,这种情况的出现都是由大学生对自己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所致。因而大学生越是及早进行职业规划越是有利于自我在就业时,精准地找到自己的职场位置,少走弯路,为自己职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大学生如何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科学客观地进行职业规划,才会在面对纷繁的就业局势中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综合分析好自我条件与外部环境条件,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要围绕职业规划的方向,有目的,有着对性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会为未来自我的发展开拓空间。

1、客观正确地自我定位

客观正确地自我定位,是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大学生只有对自我做详细地剖析,才会真正了解自我,才会从价值观,兴趣爱好,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出相应的结论,才会确定自已的职业需求。大学生要对自己意愿和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以及未来规划等了然于心,如此才会在众多的职业选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2、要注重了解外部环境

大学生要适时了解与自己职业规划相关的企业发展目标,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供需等。也要对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式做细致的探究和认识,明了整体环境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灵活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适时确立职业目标。能够对社会外部环境做精准的认识需要大学生拥有较高的判断水平,为了提高大学生了解外部环境的能力,必须有针对性对大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倡导大学生学会对周围环境信息进行归纳分析。

3、确立最佳优化的职业定位

大学生要尽一切努力使自己的职业定位最佳化。合理的职业定位会使从业者的职业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合理的职业定位会把自我的性格特点,环境因素、专业爱好等作为考虑的参考视角。职业定位需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在众多岗位信息中学会筛选比较。要从职业的本身特点出发,分析职业的能力要求,发展要求,明晰这样的职业是否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求,是否适合于自己的能力水平等等②要优化就业观念。大学生要对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做客观评价,不能片面化单一化地着眼于其中的一个方面。要在心中有数,绝对完美的职业并不存在。③在择业时要开放思想,顺应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结合目前实际情况灵活确定就业目标。

4、要有清晰化的职业目标和方向

对职业目标与方向的确定,要以时间发展的线索为梯度,同时要注意目标与方向实现的可操作性,也要考虑自身的职业规划是否与岗位发展的利益相吻合。要依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制定职业方向与目标。对职业目标的具体制定要有近期与长期的具体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顺利实现就业,就需要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估,做好职业定位,进行职业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巧霞.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及常见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篇7

就家长而言,往往把高考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延续、转化为毕业时望子女有一份稳定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很多家长对“就业”的理解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分配、有一个固定的岗位、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工资由财政核发”的层面,在子女就业问题上,“等、靠、要”的意识浓,自主择业、主动接受市场挑选的观念淡薄,认为大学毕业生,不需要参加公开招考、招聘和人才交流,不需要到市场上自主择业,国家自会作出妥善的安置,有的家长甚至多次来信来访,要求政府人事部门给子女分配工作。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觉得基层条件艰苦、工作辛苦,怕子女消受不了,不愿让子女到基层就业,这种现象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比较普遍。还有的家长虚荣心作祟,认为子女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自己脸上也有光,在基层工作,则感觉低人一等。也有的家长认为,随着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在事业单位,特别是基层事业单位工作,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企业工作则效益差、工资水平低等等。这些观念导致家长们从心理上不愿让子女到基层就业,客观上造成了“有的人没事干、有的事没人干”的“怪圈”。

就用人单位而言,观念陈旧,导致用人机制落后,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人才,不是从工作需要出发,而是不切实际地提出高学历、高要求,一些同样优秀但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人才因此被拒之门外,实际情况是,被聘用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被淘汰的也不一定是不合格的;另一方面,用人过程中,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缺乏必要的奖勤罚懒的激励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的进出交流机制,造成有的人长期占着岗位而不发挥作用,有的人空有一身才华却没有施展的机会,特别是在一些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和改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进人唯亲、任人唯亲的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大学生到这些单位和部门就业。

就社会而言,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子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社会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还没有深入人心,人才是资源,而且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也要通过市场配置和优化的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的社会舆论、社会环境还处于萌芽状态。

其二是体制因素。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大学生实行的是“统、包、管”的一条龙服务,由各级政府下达分配方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人才资源配置完全依靠单纯的国家指令性手段来实现,这种就业制度,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才资源同其他资源一样要纳入市场化配置,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调整人才在各行业、各部门的配置,实现人才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然而,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相比,人才资源配置体系的建设则显得滞后而缓慢,集中表现为:行政机关人才接近饱和,且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事业单位没有完全的用人自,因事设岗、因岗聘人,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得到实施;企业效益差,发展后劲不足,人才需求不旺;作为人才市场主体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择业选人,人才中介机构数量少,且服务项目还处于初级的、低级的水平。这些都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造成了无形的障碍。以凤庆为例,截止2008年登记在册的大中专毕业生有1868人,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市场,已就业的722人,主要通过参加公开招考和政府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实现就业,真正通过市场自主择业的几乎为零。

其三是结构性矛盾。这里所说的结构包括学历结构和专业结构。从学历结构来看,同等条件下,学历越高,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成功的砝码就越重。凤庆县2001年至2008年回县择业的本科生有16人,通过人才交流,16人全部被推荐就业,就业率100%;而同一时期,回县择业的专科生有196人,通过各种渠道就业40人,就业率为20%。专业结构性矛盾则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乃至一定的发展时期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其人才需求的范围就广,反之,则其需求范围就窄;某一地方某一时期发展某项产业,该地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就大;一定时期,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其毕业生就业率就高,反之则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乡镇基层缺乏的主要是农业、科技、教育、企业管理方面的有理论、懂技术、会操作的人才,而现有的大学生资源存量与此还有较大的差距。2008年,回凤庆择业的英语专业毕业的专科生全部被聘用到教学一线,顺利就业,而其他专业毕业生则少有人问津。同年,通过人才交流招揽回来的16名本科生中,其中1人因专业不对口,给安置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虽然,最终通过推荐,实现就业,但却用非所学,发挥不了本人的专长。象这样的结构性矛盾,往往容易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所以说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之一。

对策及建议

发展经济是解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难题的根本所在。就凤庆而言,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市委做好“三篇文章”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搞好农产品深加工,积极开拓农村人才资源市场;二是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三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破除各种人为的限制和束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使非公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场所;四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

建立和培育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现有的政府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基础,以完善委托人事、委托招考、招聘、人才测评、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与、人才信息网络建设、人才推荐、人才派遣等服务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功能齐全、作用充分、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市场,促进人才市场供需主体到位。同时,加强人才市场的软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地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择业环境,为他们提供一个建功立业的舞台。

篇8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据统计,21世纪初我国大学毕业生有114万人,而在2010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高达631万,这一数字在2015年更是达到了749万人。数量庞大的毕业生规模让国内的就业形式变得十分严峻,这也成为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为缓解就业压力,我国政府和高校积极从创业领域出发,以创业带动就业。在2014年,我国的大学生创业率约为2.9%,想比2013年的2.3%提高了0.6%,比2012年的2.0%提高0.9%。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大学生成功率并不理想。亟需我国政府和高校加紧在政策和教育上的扶持,促进大学生创业良性发展,缓解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推动社会进步。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转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各项社会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朝着创新的方向发生了转变,我国高校的教育应当及时做出改变,积极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大学毕业生在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旧制度的革新还需要来自创新的推动力。

(二)促进国民素质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内容和形式促进传统教学和就业教育,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于社会人才的素质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以自身的个性和发展需求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升写作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创业人才,提高我国人才的整体素质,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转变。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我国企业中,有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其年产值和服务价值占我国国民总产值的60%以上,贡献了我国一半以上的税收。同时,中小企业也是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拥有市场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发明专利,更是市场中绝大多数新产品开发的主要动力。从而以往的数据不难发现,中小企业更是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而中小企业的主力军便来自于大学生创业者们。因此,各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培训,不但可以解决就业更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计划,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四)促进大学生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

大学生的能力提升人和职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而复杂性的特点,其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创新意识、创业知识、意识品质以及职业能力。通过比较研究,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在创新创业的素质上具有明显优势,专项教育的优势得以进一步体现。这源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对于个人的素质发展总体的把握,不仅仅是意志品质的培养,更是技能和意识的提升,满足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创新意识的需求。

(六)缓解了就业压力

早在2013年的夏天,当年就被称为 “史上最难就业季”,该年的毕业生已经无限接近700万。然而,2014年的毕业生总数更到达了史无前例的727万,2015年更是接近750万人,这一增长似乎仍无减弱的趋势。面对就业规模的增加和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的问题,我国的就业问题变得尤为严峻。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和创业的意识,提升其在创业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提高创业成功率,以此改善自身的就业问题,并以开创新企业的形式来缓和压力,维系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的转变意见

(三)变应急式教育为持续性教育

随着就业问题的爆出,各高校逐渐加强对于就业和创业的教育活动,例如:就业培训交流会、招聘会以及创业指导班等。然而,这些各名目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大都是在近两年建立起来的,并不符合教育的基本特性,只是基于市场恶劣环境下的应急措施,忽略了长期性和持续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就业和创业教育应当进行长期性和持续性的规划,将整个教育活动规划成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课程,以阶段性和层次性的教育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例如:能力培养规划指导、就业方向规划分析以及创业指导等,以此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能力和意识,为进入社会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变零散式教育为系统性教育

现阶段就业问题具有临时性和无序性的特点,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以及具有指导意义的模式。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应当积极对教育活动进行分析、整理和规划,建立多方位、分阶段以及系统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因为,任何一门技能和能力的获得都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和系统性的过程,就业创业教育也应当如此。

据此,高校应当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当中去,将就业和创业中所需要的能力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准备,例如:心理、创新意识、合作精神以及政策学习等。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结构性、阶段性和层次性等特点,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使之变得更加合理与科学。

(三)变传统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

现阶段的就业难题不仅仅是由于毕业生规模过大,也有一部分来自我国教育模式所引发的人才结构性矛盾。因此,就业问题所引发的不仅仅是学生找不到工作,也包括了企业找不到所需的人才,更表现在企业需求和毕业生能力之间不匹配。为了改善这一问题,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应当积极融入到高校的日常课程中,把握实践和就业需求,完善校内的教育和引导职能。对社会就业和创业进行模拟,鼓励并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政府和高校应当积极配合,转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以创新型的持续性系统教育来构建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帮学生建立起创业应当具备的意识和能力,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之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改善就业难题,为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学朋.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4,30:251-252.

[2] 汤吉军,刘仲仪.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性选择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5,02:32-37.

[3] 王林桂等.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研究――以海南省高校大学生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98-1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