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17: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儿科护理诊断,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 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 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 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 PBL 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关键词:肢体语言;儿科;护理工作;交流
儿科护理中的肢体语言沟通要求护理人员充分掌握和利用肢体语言沟通技巧,消除患儿的负面情绪,减少患儿哭闹,烦躁的情况,营造一个安静的、温馨的、舒适的环境,以提高患儿的治疗配合度,保证治疗护理工作得以正常进行[1]。近年来,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肢体语言沟通和交流应用的越来越多,取得的效果较明显,下文是以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的儿科患儿为对象研究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诊断的105例患儿和2014年7月~12月在我院收治诊断的143例患儿。前者为对照组,该组有男孩57例,女孩48例;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为(6±1.2)岁;住院时间为3 d~3个月,平均为(45±9)d;后者观察组,该组有男孩70例,女孩63例;年龄为2~14岁,平均年龄为(6±1.7)岁;住院时间为2 d~3个月,平均为(46±11)d。两组患儿的主要症状有腹泻、肺炎、肾病综合征、脑炎。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齐全且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内容进行。
1.2.2观察组 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与患儿进行友善的肢体语言沟通,通过手势鼓励、眼神交流、委婉的语气积极与患儿沟通,鼓励其表达自身的不适感和内心想法,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并配以点头微笑、蹲下、眼睛与患儿平视等善意举动,并观察患儿的内心变化,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好感,拉进医患距离。护理工作人员要注重仪表端庄、干净整洁,使患儿愿意与你接触[2]。当操作大有侵入性时,护理人员给予患儿以安慰、鼓励、转移注意力的办法使得操作得以顺利进行:①1岁以下的患儿可以给予轻轻的拥抱和轻拍等温柔的肢体动作使患者平静下来;②1~3岁的孩子可以根据其兴趣爱好,转移其注意力并消除恐惧心理状态;③3~7岁的孩子可以施以语言鼓励和奖励等办法使得患儿配合护理操作;④>7岁的孩子要配合语言鼓励,和对孩子的尊重友好的态度进行操作[3]。对于患者的家属,我们要跟患者家属解释清楚操作的目的以及操作的安全性,使得家属放心,避免产生疑虑。
1.3疗效评价方法 根据相关标准讲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分为优、良、中、差。优:完全服从医嘱,配合临床护理治疗;良:服从医嘱,能够配合临床治疗,偶尔有哭闹现象;中:不能主动服从医嘱接受治疗,但能够在劝说下配合临床治疗,时有哭闹现象;差:完全不服从医嘱,不配合临床治[4]疗。满意度采集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医护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内容包括护理人员仪表、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级别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100%/所有调查人数]。
1.4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所得数据交由专业人员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对医嘱的配合率高达84.6%(121/143),对照组患儿对医嘱的配合率只有53.3%(56/105),由此可见,观察组接受护理、听从医生嘱咐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高达88.8%,对照组满意度为54.3%,观察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所有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
3 讨论
自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以来,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四、二、一"的环境下,父母都希望子女可以得到良好的照顾,因此在临床护理时就需要护理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供高质量的护理[5]。在儿科护理中由于患儿年龄较小,表达能力较弱,通常情况下无法表达自己的不适感和需求,患儿自我控制能力差,性情易烦躁,容易哭闹且好动,不能很好的与医生配合并且不遵医嘱,给临床护工作带来困难,不能保证护理质量,此时,儿科护理中可以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和交流能有效地提高小儿护理的质量、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高达84.6%(121/143),对照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只有53.3%(56/105);观察组满意度高达88.8%,对照组满意度为54.3%,这些数据显示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能够正确地掌握患儿的病情,给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证实肢体语言沟通能有效地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和护患满意度,加强医患交流,避免误会产生,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邓慧芳.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06):130-131.
[2]江丽娜.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11):853-855.
[3]王艳玲.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10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3(11):154.
[4]凌水英.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06):224-225.
分级护理指的是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儿科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患群体,对其进行细化分级护理,一直都是医护人员以及家长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方法分析
1、护理部制定分级护理标准细化方法
医院护理部首先要根据儿科病人的特点制定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即住院儿童患者生活护理等级标准,不同的等级可以用ABCD四个字母来代替,其中A代表最高等级,D代表最低等级,具体的划分标准要以儿童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医嘱内容为依据,而且要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做出要求。A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可自理,没有家长在旁陪伴,而且医嘱病情程度为病危或者病情严重,针对此类儿童病患,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B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能自理,身边有家属陪伴,医生将其病情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儿童患者的病情,对其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知识传授。C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家人陪伴照顾,医生将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儿童患者完成各类生活琐事,如吃饭、个人卫生,而且要鼓励其尽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些事,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指导。D级包含的内容有患者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有家属陪伴在其身边,医生将儿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要督促及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督促其按时用餐、按时进行户外运动等,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病患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灌输。
2、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
为了有效推动儿童病人的临床治疗,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各病区的护理工作人员要结合护理部制定的儿童患者护理等级标准,然后根据儿童患者的诊断情况,再根据病人的医嘱护理级别与生活护理等级,确定患者的护理等级。可将其标记为“一级A”“一级B”“一级C”“二级 B” “二级C”“二级D”“三级 C”“三级D”。在划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内容:首先,根据医院护理部制定的相关标准,只要是医生将儿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定为病重,那么无论此儿童患者是否有自理能力或者是否有家长在旁照顾,都应该将此儿童患者的的护理等级定为“一级A”。其次,“一级B”及其以下等级标准主要依据儿童患者的年龄、治疗项目、活动受限程度等来确定。当患者的年龄小于6岁,没有自理能力,而且医生要求必须每天对其输液两次,而且还有另外超过两种的治疗方式,而且医师规定患者的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将其定为“一级B”。当患者的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两次,另外其他治疗方法小于货等于一种,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将其定为“一级C”。当患者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小于或一次,另外其它治疗方式小于或等于一种,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而且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定为“二级 B”。当儿童患者大于12岁,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一次,或者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生活可以自理,可将其定为“二级C”。由于在儿科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很少开二级或三级护理所以本次研究中不在对“二级D”“三级 C”“三级D”进行分析。再者,各专科疾病 “住院病人生活护理等级标准”的每个细化项目在确定等级前都有规定的条件限制,细化项目后注明疾病诊断名称。
3、确定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
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确定,然后将护理任务交于普通护士。
三、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原则分析
1、护理必须在医疗工作基础上进行细化
作为一个特别的病患群体,儿科病人年龄跨度较大,所涵盖的对象会有早产儿、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与成年患者相比,其自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较差,但是其病情变化往往比较复杂。如果针对不同的儿科患者按照相同的护理级别来护理,那么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是护理人员失去对医嘱护理级别的敏感性,从而使其在护理工作过程中陷于被动。所以,在护理分级必须以医师的诊断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且要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自理能力考虑在内。
2、细化的护理标准应全面考虑病人治疗及护理的需求
医生、护理人员分别确定病人的护理级别和生活护理等级既可避免医生对护理级别的认知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分级护理的细化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儿科患者的自理能力之外,还应该将治疗医师对患者的治疗频率考虑在内。
关键词:哮喘儿童 吸入疗法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019-03
哮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也是儿童期最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之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组织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会组与1988~1990、1999、2000年对我国城市0~14岁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累计哮喘患病率为0.25%~4.63%,平均为1.97%[1]。在哮喘治疗方案中,吸入疗法是目前全球治疗哮喘的首选疗法,又是哮喘防治创议(GINA)一再强调的方法[2]。近年来,我们对哮喘患儿的调查研究证实,在患儿进行吸入疗法的同时给予基础护理、饮食、教育管理等一系列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 年9 月至2006 年6 月在本院儿科病房和儿科门诊就诊的哮喘患儿58例,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5~14岁,平均10.2 岁,均符合1992 年10 月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南京会议制订的哮喘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类标准[3],且符合以下条件:①年龄5~14岁:②无智力和认知障碍:③不合并气体慢性疾病。
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组29例,男13 例,女16 例,年龄5~14 岁,平均10 岁:对照组29例,男12 例,女17 例,年龄6~14 岁,平均10.8 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分级等方面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诊断[4]
①年龄≥3 岁,喘息呈反复发作者(或可追溯与某种变应原或刺激因素有关);②发作时双肺闻及以呼吸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疗效;④排除其他引起喘息、胸闷和咳嗽的疾病。
对各年龄组疑似哮喘同时肺部有哮鸣声者,可作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①用β2受激动剂(β2激动剂)的气雾剂或溶液雾化吸入;②0.1%肾上腺0.01ml/kg皮下注射,每次最大量不超过0.3ml。在作以上任何一项试验后15分钟,如果喘息有明显缓解及肺部哮喘音明显减少,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可作哮喘诊断。
2.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有医生根据患儿的哮喘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药物进行吸入治疗;两组每人均接受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示范的指导,均正确掌握了吸入疗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2.1 对照组采用上述常规的吸入疗法,除此之外,在心理、饮食、运动、相关疾病的教育管理等方面未做护理干预。
2.2.2 治疗组常规吸入疗法外,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其干预方法为:①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整个吸入治疗过程。患儿因喘憋而感到恐惧,特别是首次发作的,应耐心的解释,使患儿了解哮喘是可以控制的疾病,发作时胸闷不适是短暂的,不良情绪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发作,通过护理干预缓解患儿的紧张心理。还可以让哮喘缓解的患儿现身说法,利用暗示法,让患儿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可将患儿暴露于不同程度的哮喘发作患儿面前,观察其发作和治疗的全过程,同时解释如何配合治疗,还可以让家长陪护,满足患儿的安全、爱与归属的需要。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的影响[5]。②教育与管理。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通过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哮喘基本防治知识的教育,调动其对哮喘防治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依从性,避免各种触发因素,巩固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哮喘防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为患儿及其家长乐于接受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系统教育,使患儿及家长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相信通过长期、适当、充分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达到治疗目的;了解哮喘的触发因素,结合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找出各自的触发因素,以及避免诱因的方法;简单了解哮喘的本质和发病机理;熟悉哮喘发作先兆表现及相应处理方法;学会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变化,并进行评价,有条件的记录哮喘日记;学会哮喘发作时进行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了解常用平喘药物的作用、正确用量、用法、副作用;掌握正确的吸入技术(MID或储雾罐用法);知道什么情况下应去医院就诊;与医生共同制订出防止复发、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案。③基础护理。保持病室环境、舒适,并有适当的温度及湿度,注意保持空气新鲜,改善呼吸困难,劝其保持安静少说话。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再度受凉感染,劝其多饮水,鼓励咳嗽、排痰,同时作好腹式呼吸。④饮食指导:有些患者对牛奶、鸡蛋、鱼、虾、蟹、禽类等物过敏,可诱发哮喘发作故发作期间应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饮食宜清淡并注意避免进食过甜、过咸、冷饮或海产品,缓解期间到医院专科进一步检查确定致敏食物的种类,大多数哮喘病人,尤其是成年哮喘患者,不必过分强调忌食,以免造成营养失衡,只有确诊哮喘的发作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时才考虑禁食。
2.3 疗效诊断标准[6]
经随访0.5~1 年后,以临床表现、发作次数和用药剂量为主要指标,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标准[7]。分为:①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要用药即可缓解。②显效:哮喘发作次数减少2/3,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仍需用气管舒张剂和(或)皮质激素,但只需要既往用药量的1/3。③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减少1/3 以上,仍需用皮质激素和(或)支气管舒张剂,用药剂量不能少于原来的1/2。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
3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P<0.05),见表1。
4 讨论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性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 , AAI ), 以气道高反应性(broncho-hyperreactivity,BIR)为特征。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的最好方法,吸入的药物可以较高的浓度到达病变部位,因此起效迅速,且因所有药物剂量小,即使有少量药物进入血液循环,也可在肝脏迅速灭活,全身不良反应较轻。吸入方法因年龄、生活环境、心理等因素而异,医护人员应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训练指导,以确保药效。
国内学者提出:加强哮喘患儿的教育和管理是哮喘防治工作 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哮喘教育,可显著地提高哮喘患儿对疾病的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病和预防,达到减少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健康教育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个别指导、床边教育、阅读手册、板报等,成功地将哮喘的防治教育寓于体育、娱乐活动中,加强了哮喘患及家庭的防治信心。我们通过上述一系列简易而任职的管理教育活动,将哮喘防治知识教给家属 和患者,调动了他们的抗病积极性,达到减少哮喘发作或临床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2] NHLBL/WHO Workshop Report 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prevention-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Maryland:NIHN,1995,25.
[3]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1993,31(4):222~224.
[4] 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J].中国儿科杂志.1998,36(12):22~24.
[5] 胡佩诚主编.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8,5.
【关键词】儿科护理 改革 建设
由于一些所特有的疾病在临床上缺乏典型病例,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的腹泻病等已很难见到,加上临床见习常常缺乏典型的病例,甚至没有相关的患者,教学内容和临床疾病脱节的现象尤为突出。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好儿科护理学这门课,协调授课内容与临床见习的矛盾,是摆在我们每位教师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摆脱儿科护理学教学工作面临的困境,也为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下面是我对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作的一些改革尝试:
1教材建设
目前我校护理专科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以后应由我校儿科专家、教授和护士长等尝试着编写一本适合护理专科的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
2教师建设
以往历届护理专科生的儿科护理学都是由护理系内儿教研室的教师承担。
以后应有自己的专职儿科护理教师,并充分利用临床的护理教学力量,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既解决了专职护理教师不足的问题,又较好地发挥了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教学中的作用,兼职护理教师每次授课前均要进行试讲,由教学组长严格把关,保证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更新
以往儿科护理的教学是理论授课和生产实习为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脱节。
3.1调整授课内容,该精讲的必须精讲,如总论、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一些临床极少见的疾病,要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学,如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同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习内容的不足。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1]。
3、2补充见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认真制订见习计划,细化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蓝光照射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早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同时组织安排学生下社区幼儿园1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儿童专科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4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
加强临床思维改革后我们除原有传统讲授外,增加病例讨论课、自学课和讲座课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病情判断能力。
4.1精讲课 及时收集教学图片,在讲课时,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在授课形式上采用多媒体幻灯、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模型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深刻的记忆,也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每次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布置2~3题简单病例分小组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儿科学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4.2病例讨论课 在整个课程中组织1~2次病例讨论课。
课前1周将病史摘要分发给同学,每组6~8人,按要求准备该病例的病史、诊断、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等。然后课堂集中先由各小组同学代表上台发言, 对该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时间为10分钟,其他同学向发言者提问,然后老师总结该病例的病史特点,介绍临床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围绕本病讲课时间 2学时。通过病例讨论课,学生学会收集临床资料、寻找疾病诊断和护理问题。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都得到提 高。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指导临床实践。
4.3自学课:儿科学内容很多,由于学时有限。有些内容只能通过自学来完成。对儿科临床常见住院疾病的某些章节,我们采用自学为主,,根据疾病特点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老师随时进行辅导,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并提高总结归纳水平。通过自学,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4开展第二课堂,了解学科动态为满足学有余力同学的需要,结合教研室老师专业特色,我们开设儿童保健专题讲座,讲解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意外事故的预防等;儿童心理专题讲座,讲授小儿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多动综合症等。让学生了解并关注儿童健康已从单纯的躯体健康发展到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全的综合问题,更好地贯彻整体护理的主导思想。
4.5改革考核方法,以往主要采用理论考试,常常是“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应试教育,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时不能马上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改革后的理论考试成绩为60%,并制定考核认知领域方面的目标层次,即记忆、领会、应用、 分析、综合能力等,其中基础层次目标(理解+记忆占2/3),高层次目标(综合分析占1/3),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评价。护理操作成绩为30%,包括儿科常用护理技术,如小儿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头皮静脉注射,小儿喂药方法、保暖箱和蓝光箱操作及适应证。综合素质成绩为10%,包括课堂回答问题、病例讨论发言、体检报告的书写、爱伤护伤的观念和学习主动性等项目。这样的考评方法,既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又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合儿科学科的发展,合理调整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既保留了传统授课在知识传递方面的优势,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儿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不断地开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也为即将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院内感染;护理;方法;效果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ediatric Nursing
LIU Ying
(Emi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Emin 834600,Xin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the care of Pediatric Nosocomial infection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diatric Nosocomial infection. Methods The 2012 October ~2013 year in October 2936 cases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ppropriate nursing care 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method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pediatric hospital, and 2936 cases were with the 2011 October ~2012 year in October my courtyard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were compar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nursing hospital, Pediatric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in 97 cases, the infection rate was 3.303%, with a downward trend in certain than last year. ConclusionCare for the children in the hospital, strict application of aseptic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method and plan of hospital setting,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hildren with pediatric hospital infection,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Nosocomial infection; Nursing; method; Effect少儿时期由于患儿的机体正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各个系统器官都未发育完全,各器官的功能也未发育成熟,抵抗能力相比成年人较差,因此极易出现院内感染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和防治手段,来加强对儿科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措施,使儿科医院的儿童的感染率下降。 本文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936例儿科患儿为对象,对院内感染的患儿进行护理,并将其与去年同期院内感染患儿进行对比,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儿科医院住院患儿共有2936例,经针对性护理后儿科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97例,感染率为3.303%,其中感染患儿男性有45例,女性有52例,年龄1~3岁,平均2岁,住院天数在1~14 d,其中平均住院9 d。
1.2方法 根据儿科医院制定的护理方法和防治措施,对儿科医院内感染患者进行感染护理,以降低医院患儿的感染率[1]。
2感染护理
2.1首先在医院内,护理人员应该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是否严格按照医院规定进行无菌操作,这直接关系到儿科院内感染情况。这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医院室内保持通风顺畅,还要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保持病房的洁净[2]。特别是在冬季时期,由于较为寒冷,各病房很少开窗通风,导致室内空气浑浊,极易造成医院院内感染现象。
2.2院内医护人员要做好病房管理,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加强对患儿的皮肤和口腔护理,还要注意有效地控制探视者人群,来减少病房内人员过多流动而带来污染病房的空气和一些病原体,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对个病房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并将无菌与非无菌物品分开存放,及时对医疗垃圾进行处理。
2.3医护人员应该针对不同病种,对患儿采取分室隔离治疗,不要因院内条件限制,不同病种无法分开,也极易造成院内感染。同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根据不同患儿的病理和过敏史情况合理选取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并要求严格按规定时间、剂量对患儿给药,根据患者的疗效情况,还要及时采取停药或换药等措施[3]。
2.4医护人员作为患儿的治疗护理者,但同时也是传染源,极易对抵抗力较差的儿童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洗手,执行医院的洗手制度。患有流感等护理人员应该佩戴口罩,避免发生感染。
2.5同时儿科医院要依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程序,对临床症状、细菌培养、患儿感染情况等的做好记录,医护人员通过对抗生素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患儿进行相应诊断。
3结果
根据我院患者感染情况及感染率的调查统计分析,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2936例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院内感染患儿出现97例,而去年同期我院儿童感染比例350例,对比可知前者较后者院内感染下降明显。结合我院采取的相关院内感染护理,我院在对院内感染治疗和护理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减少了儿童在我院的感染几率。
4总结
儿科医院感染是一直危害患儿健康,并极大地影响了患儿的疾病康复,院内感染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医院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院内感染的护理情况很大程度的体现了一所医院的整体水平,这需要医院医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自身素质,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护理及治疗措施对患儿进行治疗,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本文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2936例患儿病例为研究对象,护理人员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仅有97例患儿出现了院内感染,而去年同期出现院内感染的患儿为350例。对比可知经针对性护理后,患儿院内感染病例下降明显,因此,对儿科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发生,应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慰慈,张桢先.护理学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2.
【摘要】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占首位,病死率很高。其特征为肺部弥漫性病变并且在临床上表现不典型。临床上一般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肺炎多见。感染发生在宫内及产时者称宫内感染性肺炎,病原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发生在产后的感染称为生后感染性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球菌。因此,探讨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诊疗及合理科学的护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 肺炎 护理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原因的10%~20%。新生儿是刚离开母体的幼小生命,它的呼吸中枢及呼吸系统发育都不完善,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气管支气管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部血液丰富,其次,新生儿机体的防御功能较差。
新生儿肺炎可分为吸入性和感染性两类:前者包括产时吸入羊水、胎粪、血液,产时阴道黏液、乳汁,新生儿口腔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后者包括在宫内或产时,母体有传染性疾病时由血行或淋巴系统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所致。
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咳嗽、不发热、阵发性青紫或苍白、呼吸困难、拒乳易呛咳,死亡率高,所以,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临床护理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新生儿肺炎的康复。
一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收治的126例新生儿肺炎,其中重症肺炎56例,合并有心衰者32例,有惊厥者21例。全部病例均经病史、体征及X线证实。
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及肺部体征与X线改变往往不完全相符。利用胸部X线拍片对诊断新生儿肺炎有其重要性,尤其是高质量X线照片,可为新生儿肺炎的诊断提高重要依据提供重要依据。因此,在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中:(1)以拍胸片为主要检查手段;(2)拍新生儿胸片时,要做到操作快;(3)按照、曝光条件和曝光时机要掌握准确;(4)掌握新生儿胸部拍片的特点,这些都有助于新生儿早期肺炎的诊断。
2 结果 126例患者均获临床痊愈。
二 护理方法
1 加强疾病护理的宣教:注意患儿的保暖、休息应随外界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随时更换潮湿的衣服,以免发生反复感染。必要时应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过度活动等。
2 呼吸道护理:反复吸净口咽、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引流,定期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排出。每2~4小时翻身、拍背、更换,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60°,以使肺部扩张,减轻呼吸困难,利于分泌物排出。必要时给予超声雾化吸入或止咳化痰药。雾化吸入后轻扣背部,协助排痰。
3 供氧护理:供氧有低氧血症时可根据病情和血氧监测情况采用鼻导管、面罩、头罩等方法供氧;重症并发呼吸衰竭者,可给予正压通气治疗。如果出现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喘憋、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立即给氧。缺氧明显者宜用面罩给氧,新生儿或鼻腔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可用面罩、头罩、鼻塞或氧帐给氧。如果患儿出现咳嗽加重、呼吸困难、口吐粉红色泡沫痰等急性肺水肿表现,应立即吸入20%~30%酒精湿化的氧气,每次吸入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
4 抗生素治疗护理:金葡菌肺炎可用耐酶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或丁胺卡那霉素;革兰阴性菌或绿脓杆菌对一般抗生素耐药者可用第三代头孢菌素;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选用氨苄青霉素与青霉素治疗,3天后用大剂量青霉素,疗程10~14天;李斯特菌肺炎可用氨苄青霉素;单纯疱疹肺炎可用阿糖胞苷或无环鸟苷;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可用病毒唑雾化吸入3~7天;厌氧菌感染首选甲硝唑静脉滴注;衣原体肺炎可用红霉素,剂量为50 mg/(kg?d),共2~3周。即根据不同患儿使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
5 中医介入的护理:根据小儿肺炎起病急且易传变的临床特点,传统的中医辨证治疗客观上存在缓不济急的矛盾, 因此发挥中医药防治小儿肺炎的特色优势,需重视应用现代诊疗护理技术,加强对重症肺炎患儿的监测和护理;重视中医药扶正疗法在新生儿肺炎阶段的早期介入治疗和护理。针对婴幼儿服用中药汤剂依从性相对较差的矛盾,普及既保持中医护理特色又具简、便、廉、验的中医外治法及煮散剂的应用,加强中药给药途径及剂型改革;针对中医特色疗法在小儿肺炎防治中的作用,开展对常用特色疗法的临床验证及技术规范研究。
6 密切观察心力衰竭的表现:新生患儿如果出现面色灰白、烦躁不安、气喘嘘嘘等症状,短期内心率加速(幼儿>160次/min,婴儿>180次/min)、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等心力衰竭等表现,要及时报告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减慢输液速度,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镇静药物,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增加心搏出量,减轻体内水钠潴留,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7 按时服药、打针: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打针痛、吃药苦等问题而忽视给孩子及时治疗,甚至有些家长虽然接受了治疗,但孩子一旦病情有点好转就停止用药,这样的迁就孩子。可结果往往是过几天病情又加重,有用药,以至于病程迁延不愈,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8 恢复期的护理 :新生婴幼儿要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睡眠,要避免使他们过度劳累比如长期的啼哭等。同时要加强营养供给,要保证高蛋白、高纤维素食高营养食物的供给。
对于新生儿肺炎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治疗,以遏制病情的进展。多数新生儿肺炎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治是完全能够治愈的,并不留下任何后遗症,而且也不会复发。但严重的肺炎又合并了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或损害,就会有留下后遗症的可能性。因此,要正确认识新生儿的肺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早给家长和患儿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刘世超.新生儿肺炎200例X线诊断体会.实用儿科杂志,2008.
[2] 卢升梅.儿科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
[3]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 王慕狄.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5] 古锐,余加林.用PowerBuilder建立新生儿感染病原菌及抗菌药物变化动态监测系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
[6] 许植之.新生儿肺炎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学杂志,2007.
[7] 陈伟君,姚庆华.早产儿肺炎的X线诊断与临床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
[8] 张志君,徐润华,李剑媛.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护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家庭为中心;儿科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family-centered pediatric high quality nursing model. Methods A total of 120 childre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pediatric nursing model,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family-centered pediatric nursing model. Comparisons were made on nursing error rate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lower nursing error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much lower nursing satisfaction degre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family-centered pediatric high quality nursing model can effectively reduce nursing error rate and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satisfication degree in pediatric nursing. It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Family-centered; Pediatric nursing;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Application effect
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儿科护理模式和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对两种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9月本院收治的儿科患儿12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2个月~8岁, 平均年龄(1.5±3.1) 岁;病程1~4周, 平均病程(1.3±2.3) 周。观察组中男21例, 女39例;年龄1个月~10岁, 平均年龄(2.2±2.1) 岁;病程3 d~4周, 平均病程(1.1±1.8) 周。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儿科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 具体包括:①入院评估:在患儿入院时, 护理人员应按照护理要求, 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 如生命体征、皮肤、过敏史、既往史、患儿大小便等情况。全面了解患儿的护理问题, 并对存在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儿家庭单元中的每一名成员进行宣教, 让其充分了解护理问题, 配合护理人员对患儿的护理, 及时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要, 这是成功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科护理模式的第一步[1]。②健康宣教:儿科患儿人群比较特殊, 每例患儿的治疗途径各不相同。因此, 护理人员要根据每例患儿的情况, 定位好护理人群, 通过各级护士的配合, 深入每个家庭单元以家庭为中心实施护理, 其中包括健康教育、护理计划、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评价, 通过这些护理步骤为患儿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途径。家庭健康教育可以在患儿入院前和入院2~3 d后进行较为合理有效, 给患儿家庭单元发放宣传手册, 根据患儿病情定期宣教。还可以通过科室健康宣教专栏、疾病护理小常识、家庭疾病护理等进行宣教, 建议患儿家属在家庭单元中组成家庭急救包, 便于对患儿紧急情况进行处理。③护理措施:针对每例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和提出的护理诊断, 为患儿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 注意实行人性化护理, 尽量满足患儿及家属的要求, 安抚患儿的情绪。进行侵入性操作时, 要做到动作敏捷、准确, 减少失误率, 以免引起患儿的疼痛。同时多与患儿及家属沟通, 拉近护患关系, 使护理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④护理效果评价:实行护理措施后, 护理人员要及时根据患儿家属反映的情况, 持续改进护理措施, 多观察、思考, 直到患儿痊愈出院。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加强与患儿沟通, 加强健康教育, 不断地丰富患儿家属的护理常识, 能够掌握简单的护理措施, 满足家庭护理的需要, 使护理工作更好的深入家庭单元, 服务每个家庭[2]。 1. 3 评价指标 患儿入院期间, 准确记录患儿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护理差错率通过患儿住院期间的跌倒或坠床、用药错误的例数反映。患者调查满意度以评分方式评价:7~10分为满意, 4~6分为一般, ≤3分为不满意, 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护理差错率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使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更进一步。护理人员从传统的以患者为中心, 转变为将整个患者家庭单元视为护理对象, 使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变得更容易。患者更加信任护理人员, 减少了护理差错, 有效地预防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护患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3]。儿科护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护理人员不仅要拥有比成人科室更精湛的技能, 还要提升自身素质, 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而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实施这一措施, 护理人员更有信心为患儿精心护理,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护理差错率为3.33%, 对照组为26.67%;观察组的患儿满意度为98.33%, 对照组为88.33%。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后, 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护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同时提高了患儿对护理工作及护理服务的认可度。
综上所述, 在儿科实行以家庭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模式, 在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传统的常规护理相比, 为儿科患儿带来了更好的护理服务, 营造了良好的医疗氛围, 促进了患儿早日康复,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学英, 胡歌.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活动的效果观察.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8):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