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17: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安全心理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场院作业中驾驶操作人员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安全的影响分析
1.农机场院作业多属于群体性质,作业中要求操作人员要有互相协作、通力配合的心理准备。
2.农机场院作业时,人不仅要操作机器,而且还要与机器分工协作进行作业。在作业工艺过程中,人和机械各自负责完成一定的工序,组成前后相继的流水作业线。如喂入人员在阵入物料时,不是均匀连续地阵喂入,而是时多时少,造成脉动式喂入,这样就会对机械造成冲击负荷,甚至形成堵塞故障,从而引起机械损坏或人员伤害事故。
3.农机场院作业大多数是在农忙季节进行,劳动作业强度大,时间要求紧,作业条件极差,对作业参与人的身心影响极为不利。
4.参加农机场院作业的人员大都是农民,这些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更缺乏现代农机作业安全管理教育,一般安全守则意识较差,作业中容易忽视安全操作规章,操作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于机械的危险部位缺乏警惕性,作业时常存有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随意违章操作,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5.农机场院作业时,作业场地上除了堆放着大力加工物料外,还放有动力设备及作业机械、各种工具、用具以及动力电缆等,加上作业人员较多,作业中来往移支频繁,场院一片繁忙,如果对作业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很容易引起事故。
6.农机三夏场院作业期间,极容易发生火灾事故。因此火警要长鸣不止,避免损失。
7.实施场院作业的机械,不少是用电作为动力的,在场院作业中,常常由于用电不当或操作不慎而引起人体触电事故。
二、在场院作业中如何应用农机安全心理学抓生产
1.农机在场院作业时,机械动作一般节奏较快,工作紧张,它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思维敏捷,反应快速。
2.参加场院作业的人员,应当身心健康,身强体壮,并接受过必要的岗前培训,做到人人通晓作业工艺的全部过程,懂得在作业中互相密切配合的重要性。
3.参加农机场院作业人员,要了解一些机械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要了解人与机械的不同特性,要在身心方面自觉进行锻炼和培养,以便在场院作业中能够主动适应作业机械的性能要求,利于提高场院作业的安全可靠性。
4.农机场院作业的组织者,应当根据人的疲劳特性科学地组织场院作业。
5.农机场院作业期间,还应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
6.参加农机场院作业的人员,还要具备安全用电和防火意识的心理素质,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火警长鸣,时刻注意防止发生触电和失火事故。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安全心理学 创新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本科院校,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心理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目前全国很多普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一门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而且该课程的大量结论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学生普遍反应,该课程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注重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改善实验条件,开展实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验证性、开放性实验教学意义重大。
二、实验教学平台构建
(一)实验教学平台构建的原则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2)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原则;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
(4)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原则。
(二)实验教学
要想上好实验课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课前就已经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来上实验课。
1.验证性实验教学
(1)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熟悉教材中相关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指导教师做好相关实验器材的调试工作以及学生分组等准备工作。
(2)实验过程及总结
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规程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注意验证性实验的使用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并准确记录实验的结果(结论)。
把记录的实验结果(结论)与教材中的实验结果(结论)相对照,比较异同,找出并分析原因。并以此积极运用“问题启发式教学”(简称PBL)[2],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性的讨论教学。如:在进行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讲解时,结合学生自己的情况,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生物节律曲线图,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2.开放性实验教学
在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课程《安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已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开设开放性实验“驾驶员心理综合能力测试”。图1为开放性实验申请表。
该实验要求学生:
(1)学生应用所学的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知识,明确实验项目的研究目的;
(2)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自己查阅相应文献,并根据实验要求,自由分组(每组2-3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拟实验步骤,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经历一次科学实验过程的基本训练。
(3)学生做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在开放性实验完成后,老师统一点评实验过程,并对学生做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分析。并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比如:采用正常组(没有喝酒)与对比组(饮酒后)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状态下的驾驶员的心理综合反应情况的不同,并得出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协作、团队协作的精神。
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实验由老师讲,过程等老师做,问题等老师解决”的被动局面。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启发性、引导性的问答,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在设问及解答问题同时提高其动手及思维能力[3]。
三、实验教学效果检验
(一)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通过对安全工程2008级的学生开设《安全心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安全工程专业2008级学生比2007级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对《安全心理学》课程的满意度也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如表1所示。
(二)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通过组建《安全心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大大促进了学生参加学校和全国举办的各种科技设计大赛的积极性。如: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全国交通科技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图2所示,安全09级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并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成绩。
四、总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实验教学改革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现在的在校学生正式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尤其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2011003)
山东交通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Z201109)
[参考文献]
[1]张宏丽,游晶,曹春梅. 教研教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6):44-46
[2]李晓云.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0):2368-9.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铁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平稳发展中,在确保旅客和货物能够安全、快捷的输送到目的地的使命中,其影响和作用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以来,铁路作为我交通运输系统中骨干,随着运行速度和铁路负载量的不断增强,铁路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尤其是铁路职工的安全心理教育,更是摆在了各项工作的首要地位。本文将结合铁路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展开论述,从中对如何加强铁路职工的安全心理教育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一、铁路职工加强安全心理教育的现实意义
关于铁路安全问题的讨论,很早就有人认为是不可避免的,从哲学的因果关系来看,事物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仿佛也在印证安全问题的不可避免性。从实践工作中,对安全的认识让我们深刻的理解事故是可以避免的。1991年4月23日一列行至津浦线程家庄一兖州K511+600处列车因为一颗烟头而导致车厢起火,造成多节客车车厢不同程度的受损或报废。1976年7月27日,某次列车因检车员的执意固守自己的判断,而导致发生燃轴车辆切轴、列车脱轨颠覆的重大事故。这些事故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安全隐患,更加隐藏着铁路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和掌握铁路职工心理健康刻不容缓,针对性的开展安全心理教育的讲座和疏导培训,及时解除缠绕铁路职工的心理健康疑团的笼罩,让明亮、开放、宽容、大度的心理品质流淌在每一位铁路职工的脸上,充盈每一位铁路职工的心扉,主动防范行车事故隐患,对于确保铁路系统的平稳、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铁路职工加强安全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安全心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安全事故发生的客观规律上的,作为铁路职工,结合铁路运行安全方面的具体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和措施来提高铁路职工的安全意识,从对人的管理,对物的管理,时刻不忘安全第一的重要性,切实将安全意识贯穿到铁路职工的劳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第二,贯穿铁路安全运行中的安全常识教育。
对人的安全常识教育是关键,结合铁路行车安全实际要求,展开具体的安全心理教育活动,通过对与铁路安全生产相关的心理现象和特征进行总结,对职工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如如何调整个人利用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心理冲突调解?如何调适家庭中的矛盾或变故对自身心态的影响?当自身出现某些心理倾向或缺陷问题时如何积极去面对和改善?如何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来树立健康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将影响心理安全的因素和行为动机进行分类,将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宣传和实践,将安全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去等,都是心理安全常识教育的主体。
第三,开展安全心理策略性教育培训。
安全心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来开展相应的策略性教育培训。比如针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进行研究和分析,不同性格类型的人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周一和周末两个时间段为什么是事故高峰期?如何对待在工作中的消极思想、侥幸心理?如何在工作中与同事处理好融洽的关系?如何调整工作中出现的不稳定心理情绪?如何从重大事故责任人的心理分析中对照自身的心理状态,吸取有益的借鉴和警醒自己?以上几点都是开展安全心理策略性教育中发人深思的问题。
三、铁路职工加强安全心理教育的具体方法
贯彻铁路职工安全心理教育方针政策,必须从岗位职责抓起,将劳动纪律和作业标准,以及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综合起来,以确保安全工作落实到铁路职工的具体行为中。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安全心理教育工作。
第一,加强对铁路职工进行岗位适应性考察。
人的性格与其岗位之间的适应性是否和谐,对安全生产影响巨大。从铁路运输的各类工种进行划分,不同职位的岗位职责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比如负责机务工作的职工,对安全隐患识别能力、判断能力上的要求就比较高,对于车务岗位的职工,对其机敏性要求较高等等。
第二,协调铁路职工实际需求,解除后顾之忧。
职工心理状态的平衡,对于行车安全关系重大,结合铁路职工的生活和工作特点,从职工工资、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综合协调好其合理需求,解除职工工作中的后顾之忧。
第三,开展全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安全心理教育工作应该常抓不懈,利用各种契机,借助于情感沟通和心理疏导,强调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从预防做起,抓好职工的安全心理健康教育,避免消极情绪对工作的影响。
第四,注重心理咨询,建立职工心理档案。
心理健康是确保职工安全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心智正常对于保证行车安全非常重要,及时发现职工的心理成长问题,从心理咨询中改善自身心理健康,建立职工心理档案,增强对工作岗位的适应力,促进职工间的协作,提高职工的工作绩效。
四、建树良好的安全心理品质的途径
铁路职工安全心理品质的建树,不仅关系到铁路系统运行的安全,也对提升铁路系统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第一,增强自身的心理耐挫性。
人的心理在面对危机或恐惧时,通常会采用一定的心理自卫,通过运用正向的、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心理的耐挫性,以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情绪。
第二,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树立责任意识,培养良好情操,热爱生命,热爱自己和家人,即使遇到失败和困难,也能够积极的驾驭自己的情感,以安全为本,践行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第三,理性看待自我意识。
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和能力,在与人相处中认识自己的品质,扬长避短放大自己的优点,提高自信和敬业精神,积极参加工作中的各类活动和比赛,从锻炼和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技术才能和适应力。
第四,注重职业适应性训练。
对待岗位要求,要立足自身,从工作动机中增强信心和兴趣,调整心理状态,从平凡的工作发掘新意,使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和意义。
第五,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作为关系的综合,每个人都必须从交往中来健全自身的人格,并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来收获工作、生活的乐趣。从自我做起,学会宽容,正确面对同事,积极构筑热情、积极、团结的同事关系,学会接纳他人的意见,用乐观、积极、自信的态度来对待朋友、同事,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构建自己的好人缘。
第六,劳逸结合,保持平和的精神。
工作既需要我们的努力,也需要我们的放松,只有学会化解紧张的情绪,才能确保旺盛的工作精力。休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为此,培养自己的爱好,调适自己的生活空间,做到劳逸结合。
五、总结
1.1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在校学生承受着竞争日益加剧、人数不断增多、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等多方面压力,这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心理负担肖这些心理压力不能有效释放时便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主要有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空虚心理、挫折心理、性心理问题、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团青春期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庸年期是人“心理上的断乳期”.是人生中一个不安定的过渡段.是一个“狂风暴雨”的阶段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各种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自杀、凶杀等案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增多的趋势.典型的案例有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发生不久的复旦投毒事件等等.
1.2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无疑让人扼腕叹息,那么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2.1学习的压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随着高考的结束而迅速减小.大学校园中也充斥着学科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类资格考试等等.面对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父母的期望,大学生们只能继续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1.2.2人际关系问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是个“小社会”六际关系也较之于小学、中学变得相对复杂.如何和老师相处、如何和共处一室的室友或同学相处、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社会人士进行很好的相处都是大学生们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她们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加果处理不当都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1.2.3依赖感的缺失.在中学阶段学生多数离家较近父母成为他们依赖的对象,即使是住校生也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依赖感和安全感加之多数在本地区就读中学相似的文化背景、口音、生活习惯和熟悉的环境也给学生带来精神慰籍.一旦进入大学后庄活和学习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大学集体成员来自于五湖四海语言也多种多样,生活和学习习惯也各自有异,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较之于中学阶段相对减少,失落感的产生和依赖感的缺失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发生畸变.团
1.2.4情感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感情较为敏感、易冲动池对异性充满好奇,当他们在感情问题上出现挫折或者矛盾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适当的疏解内心的失落和愤恨,长此以往便内心郁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做出冲动的举动.
1..25家庭原因.很多实例证明很有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离异家庭、或是父母不和等等家庭的不圆满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孩子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需要家庭的温暖,而不圆满的家庭给予不了正常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更多关爱和精神支持,与孩子沟通也相对较少,种种的原因使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美好、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的无论是对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刻影响.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悲剧的发生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和伤害.而如何阻止或是预防这些悲剧的不再发生成为社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洛个高校也已经逐渐开始行动:
2.1心理安全教育现状
2.1.1心理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增加,高校逐渐意识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池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而心理安全教育便是其中一部分.然而高校安全教育过程却存在落于形式化的现象裸堂上的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能深入到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将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从为通过课程考试就算是结束了这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深入人心,学生也很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还是选择自我逃避,不能勇敢的面对现实而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寻求帮助.
2.1.2心理安全教育设施不够完备.在师资队伍上面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是由某一职能部门或者辅导员来担任的这一人群很少是科班出身池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这无疑会对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心理安全教育多停留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只是对现实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则需要相关的仪器或设施来完成心理测试等工作,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用这些工具作为教学用品.
2.1.3心理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浓厚兴趣.自从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也逐渐进入课堂;高校内学生社团也经常采用展板宣传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但是仅仅靠这些方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将此种宣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使有学生有心理问题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予以解决这将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形式大多大于实质.
2.1.4心理安全教育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段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机制理论教学结束后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分析,只是教学而没有成果检验这使得课程设置成为一种虚构.
2.1.5心理安全咨询工作开展效果不佳.即使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安全咨询中心,然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学生们的心理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到位面对问题时还是选择自我承受这使得心理安全咨询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问题的解决更是望尘莫及.
2.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将心理安全教育融合在高校基层学生管理中成为一种必要的并且将会是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很多高校正是在这样做.
2.2.1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多、距离感小.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主要是指辅导员,离开了父母的大学生们突然失去了依赖感,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迅速找到感情的寄托而除了同学之外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比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多一些.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多就越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得学生减小戒备心理、放下心理负担更容易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他更愿意跟有亲和力的辅导员诉说这也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者通过劝诫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
2.2.2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更详尽.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对问题了解的程度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解决速度,因为这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益友措助于他们工作的方便性他们可以通过寝室走访、班长汇报等多种方式了解到每个学生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他们能更快掌握情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这详尽的了解迅速找到问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而这些恰恰都方便于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2.2.3基层学生管理者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于心理教育能起到有效的作用.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管理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因为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经验总结为基础的不管中外都是如此.在教育管理工作迅猛发展的今天经验总结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克服了自身许多缺陷或局限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层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形形的问题,这使得他们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经验.而很多心理问题是具有相似性的对待相似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利用经验来更快捷、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2.2.4基层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开班会、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这使得对这个敏感话题的提出没有那么突兀和尖锐,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不会让他们感觉这种教育是遥不可及的、不关乎于自己的问题.谈心等这种带有关心色彩的方式可以去除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的生硬感和距离感她们也可以参用开展文化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欢乐和交流对于平时内向、自卑、自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利器.
1.学习的压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随着高考的结束而迅速减小.大学校园中也充斥着学科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类资格考试等等.面对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父母的期望,大学生们只能继续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2.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是个“小社会”,人际关系也较之于小学、中学变得相对复杂.如何和老师相处、如何和共处一室的室友或同学相处、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社会人士进行很好的相处都是大学生们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他们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3.依赖感的缺失
在中学阶段,学生多数离家较近,父母成为他们依赖的对象,即使是住校生也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依赖感和安全感,加之多数在本地区就读中学,相似的文化背景、口音、生活习惯和熟悉的环境也给学生带来精神慰籍.一旦进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大学集体成员来自于五湖四海,语言也多种多样,生活和学习习惯也各自有异,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较之于中学阶段相对减少,失落感的产生和依赖感的缺失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发生畸变.
4.情感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感情较为敏感、易冲动,也对异性充满好奇,当他们在感情问题上出现挫折或者矛盾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适当的疏解内心的失落和愤恨,长此以往便内心郁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做出冲动的举动.
5.家庭原因
很多实例证明,很有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离异家庭、或是父母不和等等,家庭的不圆满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孩子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需要家庭的温暖,而不圆满的家庭给予不了正常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更多关爱和精神支持,与孩子沟通也相对较少,种种的原因使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美好、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二、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的,无论是对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刻影响.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悲剧的发生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和伤害.而如何阻止或是预防这些悲剧的不再发生成为社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各个高校也已经逐渐开始行动:
1.心理安全教育现状
1.1心理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增加,高校逐渐意识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而心理安全教育便是其中一部分.然而高校安全教育过程却存在落于形式化的现象,课堂上的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能深入到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将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认为通过课程考试就算是结束了,这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深入人心,学生也很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还是选择自我逃避,不能勇敢的面对现实而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寻求帮助.
1.2心理安全教育设施不够完备
在师资队伍上面,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是由某一职能部门或者辅导员来担任的,这一人群很少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这无疑会对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心理安全教育多停留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只是对现实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则需要相关的仪器或设施来完成心理测试等工作,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用这些工具作为教学用品.
1.3心理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浓厚兴趣.自从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也逐渐进入课堂;高校内学生社团也经常采用展板宣传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但是仅仅靠这些方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将此种宣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使有学生有心理问题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予以解决,这将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形式大多大于实质.
1.4心理安全教育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机制,理论教学结束后,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分析,只是教学而没有成果检验这使得课程设置成为一种虚构.
1.5心理安全咨询工作开展效果不佳.即使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安全咨询中心,然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学生们的心理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到位,面对问题时还是选择自我承受,这使得心理安全咨询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问题的解决更是望尘莫及.
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将心理安全教育融合在高校基层学生管理中成为一种必要的并且将会是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很多高校正是在这样做.
2.1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多、距离感小
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主要是指辅导员,离开了父母的大学生们突然失去了依赖感,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迅速找到感情的寄托,而除了同学之外,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比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多一些.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多就越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得学生减小戒备心理、放下心理负担,更容易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他更愿意跟有亲和力的辅导员诉说,这也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者通过劝诫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
2.2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更详尽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对问题了解的程度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解决速度,因为这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益友,借助于他们工作的方便性,他们可以通过寝室走访、班长汇报等多种方式了解到每个学生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他们能更快掌握情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这详尽的了解迅速找到问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而这些恰恰都方便于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2.3基层学生管理者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于心理教育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管理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因为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经验总结为基础的,不管中外都是如此.在教育管理工作迅猛发展的今天,经验总结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克服了自身许多缺陷或局限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层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形形的问题,这使得他们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经验.而很多心理问题是具有相似性的,对待相似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利用经验来更快捷、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2.4基层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开班会、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这使得对这个敏感话题的提出没有那么突兀和尖锐,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不会让他们感觉这种教育是遥不可及的、不关乎于自己的问题.谈心等这种带有关心色彩的方式可以去除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的生硬感和距离感;他们也可以参用开展文化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欢乐和交流对于平时内向、自卑、自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利器.
三、结语
关键词: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安全教育
一、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必要性
(一)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是我国现阶段信息安全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纵观信息安全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安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长足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安全教育立法一直落后于全国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安全教育发展的需求。究其因,归纳起来,有社会、经济以及认识等诸方面的问题,不能起到保障和促进信息安全教育的作用。我国现阶段信息安全教育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工作。
(二)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新时期治国的重要方针。依法治国的一个根本前提,是有法可依。新世纪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发展,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安全教育作为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和信息社会化水平。
(三)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是信息安全工作发展的需要
我国信息安全立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在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推进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以法的形式把信息安全教育发展所要求的各种社会条件以及基本社会关系固化下来,从而保证信息安全以及教育工作稳定发展。
二、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可行性
(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把科教兴国列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并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对于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地位,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和十分深远的意义,从而也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信息安全立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提供了经验和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安全立法实践从国家和行业两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广泛的内容范畴。随着信息安全立法以及教育立法的理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许多信息安全工作者和法学工作者,将理论研究不断引向深入,探讨实际工作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纷纷撰文或著书,从而为探索和完善我国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境内外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成果以及经验,为我国信息安全教育立法提供了有益提示
从世界各国信息安全立法的情况看,尽管出发点不完全相同,目的各异,甚至侧重点也不一样,不同国家的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在以下三点基本上是相同的:一是都非常重视信息安全及教育立法,把立法工作摆在相当重要的地位;二是信息安全教育法规操作性强,内容明确;三是信息安全教育法规制约机制严明。对于境内外十分丰富的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带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在我国的信息安全教育立法中认真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实现
要根本改变信息安全教育事业的滞后状况,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且行之有效的举措,切实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的立法,从而起到保障和促进信息安全教育事业的作用。
(一)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工作的宣传
首先,我们自身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信息安全教育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了解信息安全教育的特有规律及在推进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让全社会熟悉、了解信息安全教育及立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现状的不适应性,明确信息安全教育立法对改变当前信息安全教育的落后状况以及推进我国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现实意义,从而树立和坚定信息安全教育必须立法的思想。
(二)切实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
紧密围绕信息安全工作实际,我们应在我国教育立法、信息安全立法一般理论的指导下,对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要通过研究,掌握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基本原理,信息安全教育立法与一般教育立法、信息安全立法的区别以及联系等等。为此,当前,一方面我们可以设立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研究会,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多种形式,推进相关热点、难点问题探讨的不断深入,从而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信息安全教育法律法规中发挥相应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项研究基金,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协同攻关。总之,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理论研究工作要在加强基础性的同时突出其应用性研究,要围绕信息安全教育领域基础性的、急需的内容,加强研究工作,以促成相关法规的制定。
(三)加快制定
《信息安全教育条例》等相关信息安全教育法律法规要从根本上改变信息安全教育立法的薄弱状况,就必须尽早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教育法规体系。健全信息安全教育法律制度,使得制定《信息安全教育条例》等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成为时代的必然。《信息安全教育条例》等的相关信息安全教育法律法制定与颁布,将极大地推进我国信息安全以及教育立法工作的进程,开辟我国信息安全事业和信息安全教育事业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陈立鹏.民族教育立法与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6).
[2]杨清.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立法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1科学设计心理健康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教师
大学期间,学校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学生虽然有着十分优异的专业成绩,但是心理健康存在很大问题,同样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要在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科学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配专业的心理学教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安全防范教育才可以顺利地进行。
2注重提升文化教育水平,深入挖掘大学内在的潜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大学期间的迷茫有关,从这个层面分析,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提高人文化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质。可以说,在当前大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内在潜质的开发,还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几点要义。第一,教育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成一种单纯知识传授的过程,不仅忽视人的智慧的开发与挖掘,而且忽视人的道德的培养和养成。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容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第二,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交往过程。教育在实现功利化和工具化价值的过程中,必然把满足外在的生存性需要而产生的适应性教育作为重点,但不能因此忽略了超越性教育。正如教育人本主义认为的,人之所以成为人,不在于人的工具价值,而在于其一般本性。它不仅要使人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自由自觉的创造能力。第三,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教育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事业,是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事业。教育伴随人类的存在而存在,引领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帮助个体不断提高和发展主体性,使之逐步地由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变为能够认识、改造和幸福社会的主体。
3提高对大学生生命、心灵的教育
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他们更了解生命的本质,对于生活中的困难要勇敢积极地面对。当今社会全球化迅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因此,高校要适应时展,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加强学生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更深的了解,“为何而生”以及“何以为生”,帮助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能够以平静、豁达的良好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态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教育伴随和发展着每个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教育实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己,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发展自己,在和谐社会的同时幸福自己。教育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现代化而不是物的现代化。教育是人的教育,不是物的教育。教育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是人占有物的需要。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4整合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学生的教育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学校教育。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第二,家庭教育。它能够有力地支撑学校教育,是其坚强的后盾。第三,社会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该问题,各学校可以联合专业的心理医院开设“学校-医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心理疾患方面进行长期的防控合作,开设“学校-医院”24小时心理咨询和辅导援助热线。医院医生和心理专家担任大学的心理教育顾问,接待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专题研究,并培训相关人员,以便于更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让学生多参与活动
教师要给同学们创造集体活动的平台,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学生的心理压抑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从这个角度来讲,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缓解心理的负担,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态度和情绪,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一些社区义务活动、学校内部演讲比赛、辩论赛、创业计划大赛等,这些项目活动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减少学生的独处时间,对于防范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二结束语
1.构建积极的自我。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的阶段,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对自我的认知、控制、发展都不尽成熟。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源之一。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增强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体验,激发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从而构建积极的自我。通过集体活动不断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改变自傲或自卑等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发展积极、良好的自我,为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固的心理基石。
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一般都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愿望,但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却比较缺乏,这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困扰,使他们感到孤独、冷漠、不被信任,心理安全感低。大学生都有着共同的人际交往课题和类似的困扰,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创设的情境,通过人际交互作用,培养对他人的理解、信任、支持,调整和改善不良的行为模式,学会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支持和信任与人的内在安全感相关联,可以使得个人对于他人产生适当的依恋,进而产生安全感。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获取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安全感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中心,渴望得到他人和集体的关爱,却不愿主动付出,对集体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产生自卑、抑郁等不安全心理体验。团体心理辅导创设的团队心理安全,能为大学生提供信任、接纳、支持的气氛,使成员感到安全、自在、真诚、温暖,团体成员在团体中能自由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感受,倾诉遭遇的困难,利用团体的智慧协助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团体内,大学生既是倾诉者也是倾听者,是自助与助人的高度统一。大学生在团体内获得的安全感、归属感,扩到信任周围的人。由对团体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延伸、扩大到对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对团体成员的支持、帮助扩大对其他人的关心、帮助;由在小团队中的团结协作,扩大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团队的支持协作,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应用的步骤
1.确定辅导对象。
一是进行心理安全状况筛查。通过心理测评、问卷调查等心理安全评估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安全状况进行筛查,以期掌握大学生心理安全的概况,为有重大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建立档案。二是通过向辅导员、班主任、分管副书记、学生干部、宿舍长等了解有心理安全隐患的学生的情况。三是对有心理安全隐患、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将有共同心理安全隐患、困扰、问题的学生进行信息汇总,确定为团体心理辅导的对象,并为确定辅导方案做好信息准备。
2.拟定辅导方案。
根据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对象的情况,确定辅导方案。首先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性质。根据辅导对象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分为治疗性团体和发展性团体。其次,确定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目标要有层次性,既要有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目标。第三,确定辅导主题。
3.实施辅导活动。
实施辅导活动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关键步骤。首先要成立心理安全团体心理辅导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可以由分管副书记、学工处、心理咨询室、保卫处、教务处等人员构成。其次是具体的教学组织。遵从教学规律,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教学活动,确定团体心理辅导开展时间、次数、师资等。再次,从场地、教学设备、资金等方面保障团体心理辅导的顺利开展。
4.评估辅导效果。
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进行评估,是保障心理安全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评估主要有以下方法:一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情况既要有定性评估,也要有定量评估。二是定期评估与不定期评估相结合,这样,才能了解团体心理辅导的动态发展和整体概况。三是客观测评和主观测评相结合。通过心理测评、问卷调查等方法来进行客观测评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状况;通过向辅导员、团体成员、非团体成员等来了解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大学生的心理安全状况,把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心理安全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改变的原因,并提出下一步整改意见。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须注意的问题
1.师资问题。
团体指导者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成败的关键,它对团体指导者的专业知识、背景、人格特征、技能、工作经验等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高校从事团体心理辅导的老师主要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数量非常有限,有的高校甚至只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他们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课程教学已经不堪重负了,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很多高校都让辅导员来兼任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尽管辅导员有比较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但是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比较单薄,多数没有安全教育的专业背景,日常工作也繁杂琐碎,因此,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有比较大的困难。为了让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中真正起作用,必须加强对团体心理辅导师资的培训。加强他们团体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其他高校学习团体辅导和心理安全教育新理念、新技术,邀请团体心理辅导专家来校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选聘优秀专业教师充实到团体心理辅导师资队伍中来,依靠全体教师的力量来开展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甚至可以从高年级学生中选聘有志向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优秀学生从事朋辈心理辅导,作为教师团体指导者的协助者。
2.深度辅导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以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效果容易巩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团体领导者对每个成员都需要关照,势必相对减少对每个成员的关注与交流,而无法满足特殊成员的特殊要求。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更注重整个团队的成长和问题的解决,对于个人层面上的问题解决得不是很到位。大学生的个性不同,心理安全问题程度不一,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照顾周全,就使得个别学生的心理安全问题隐患难以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解决起来也是浅尝辄止。因此,要求团体指导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共情能力,及时发现有深层次心理安全问题的学生,给予他们特别关注和支持,给予个性化心理辅导,或进行引介、转接,使得有深层次心理安全隐患或问题的大学生,及时得到有效支持和援助。
3.对学生的引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