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校园人文建设8篇

时间:2023-09-26 09:17: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校园人文建设,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人文建设

篇1

关键词:校园环境;人文关怀;校园文化

一、校园环境建设中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校园环境是指在校园内影响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本文所指的环境是特指学校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群、运动场地、校园绿化、道路以及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文关怀是指以关怀人、尊重人为主旨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指在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理顺人与环境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关心、理解,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人们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

二、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以及和谐校园的提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朝着“综合素质型”转变,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使校园环境德育和美育的职能进一步强化,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提倡人文关怀,对于校园环境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校园环境是人化的环境,校园环境的职能,就要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以人为主体,关心人,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目前校园环境建设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与我们的理想状态还有较大的距离,存在种种弊端。校园规划设计沿用旧标准模式,设计方法存在局限,对现代大学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和预见,忽视了校园环境的具体的人类行为特征,过分追求宏伟、高大的景观形象,却因此忽视了人对环境的多层次需求。广场以大为好,往往大而不当;车道以宽为好,行人的空间越来越小;绿化急功近利,多以草坪为主,绿而无荫;建筑物的造型以新异奇特为美,破坏了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凡此种种,与人文关的精神怀背道而驰。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方关怀是校园环境职能的必然要求。

(一)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是校园环境最基本的职能

校园环境是师生从事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载体。满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相互交流、师生生活等物质需要是校园环境的基本职能。校园环境是师生参与、交流和聚会的场所,是每个人获得认同并以之为归属的场所。校园环境是因人的需要而建设,是为人服务。因此校园环境建设理所当然要体现人文关怀,以方便、舒适、安全为最基本的要求。结构、功能合理的物质空间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学习和交流的愿望。

(二)环境育人是校园环境的又一职能

环境的育人性,是校园环境的又一职能。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显而易见,人格的升华、自我的完善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好的环境就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学校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本质上是一种细语润无声的“无声教育”、是一种“隐形教育”。环境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要尊重师生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环境中充分体会到环境对人的关怀,使人对环境产生依恋和认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在校园环境中注重人文关怀,才发挥环境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作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三)校园环境是师生休闲娱乐的憩息地

校园环境是一个高雅的文化场所,也是师生休闲娱乐的憩息地,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十分重要。在紧张的教学之余,人们回归自然,“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融洽人际关系。校园环境要满足师生休闲娱乐的需要,就要以人对美的理解和享受生活的要求,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环境对人的包容和理解。营造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自然环境和充满人文精神的世界,离不开人文关怀。

三、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的着力点

把校园建筑的作用由注重满足人的生活、生存等基本需要,提高到满足人的情感寄托和追求生活的诗情画意的更高层次上来。校园环境规划和建设要一方面体现传承历史,体现学校特色,反映时代风貌,表现学校的文化特点。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大学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师生的需要来设计安排,维护师生的利益,塑造与人亲和的环境。以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舒适、安全、健康、文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准绳,以达到审美、益智、修身、养性为目的,并要注重彰显学生的个性,平衡学生个体间需要。

校园建设要靠全体师生共同建立和推动,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来进一步促进校园建设迈上新的层次。校园的建设,千万不能靠“长官意志”和凭主观想象。基建和管理部门要尊重师生的意愿,提高师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师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建设,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性互动。重要的决策活动,要充分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可以找到师生满意的方案,还可以通过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境素养。

人文关怀体现在师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校园环境中的人文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需要。校园中常常见到的一些绿色植物上悬挂的标识牌,牌面用各种文字标注植物特征,使学子们能经常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研究植物。

2.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方便的需要。在中心地带设置校园分布图,在建筑物上标注其名称、在交叉路口设置路牌等标识,方便来访者找寻。在机动车不能通过的路段,预先设立指示牌。种植耐践踏的草种,把绿化带拐角改成弧形,将踏出的小路变成真正的小路,方便行人。校园的车行道和步行道系统,既是校园各区域的交通联系纽带,也是人员疏散流动的重要场所。要坚持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满通便捷的要求,保护步行者的安全。应采取限制车速,禁止某些车辆通过等交通措施。

3.满足学生追求美的需要,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营造一些具有艺术价值或象征意义的经典景观。布置的景点、植物造型、小品,力求精美,以形悦心,以文悦目;校园建筑要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体现美观与实用的有机统一。追求陶冶师生情操的建筑美;植物分布、绿地要讲求自然美、协调美。

4.满足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校园的建筑、雕塑艺术、园林绿化景点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它传达着教育者的理念,蕴涵着大学的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理性的启迪。精心打造人文景观,名人警句、名人雕塑等不仅是对校园的美化,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美观、优雅和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中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个体思想品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达到“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教育效果。

5.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要。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空间设置上,应满足师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需要。人们既需要有高大宏伟的景观展示人类的伟大的力量和理想,满足“瞭望”的要。也需要有婉转私密的空间,给浪漫的情人一个含蓄追逐的场所,或是给思考者一个回忆和想象的空间,以满足受到“庇护”的愿望。人们既需要有宽阔的场所表现自我,满足当“演员”的要求。也需要在林荫边缘地的“歇脚”,以满足成为一名观众的愿望。人们既需要有方便快捷人流通道,以满足快节奏学习生活的需要,也需要曲折迂回的小径,以满足课余散步休闲的要求。“应具有一定的供师生交往、聚会、健身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具备一定的供个人学习、休息、观赏等不受外人干扰的安静角落;具备供三五成群的小团体集聚高谈之地。”

当然,我们在强调校园建设要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自身内在的规律,在对客观物质环境的理解和改造上还应依据系统内在的运行机制,而不能盲目地强调“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篇2

莫干山中心学校地处举世闻名的避暑胜地莫干山北麓,茂竹修林,绿树成荫。学校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竹文化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热情,进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竹有“七德”,即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和担当。可见,竹文化蕴涵着厚实的民族精神。在竹文化的熏陶中,莫干山中心学校的学生感受和理解着竹蕴涵的情感、思想和品行,学习和体会着竹之精神的表现手法,丰富了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了全面协调发展。

一、一则校训,蕴育学校“竹文化”之根

莫干山中心学校历史源远流长,1932年6月1日(民国二十一年六月一日),私立莫干小学建校,12月教学楼落成。黄郛先生创立学校时提出了“勤、俭、忠、慎”的校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得到较好的结合。

学校与时俱进,赋予校训新的内涵,倡导“勤奋”“节俭”“忠诚”“慎行”。同时依托地处“竹海之乡”的独特乡土资源,积极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内涵,提出了“亮节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号召莘莘学子以简朴的生活磨炼自己,宽容厚重,慎思笃行。激励广大师生像翠竹一样,高风亮节、坚忍不拔,奋发向上,让“亮节向上”的精神文化理念深深扎根于师生的心灵,并茁壮成长。

二、两个元素,构建学校“竹文化”之干

莫干山特有的自然环境为学校搭建了一个天然的舞台。学校依托地处“竹海之乡”得天独厚的地域乡土资源,充分挖掘竹所具有的外形及内涵之元素特点,美化、亮化和诗化学校环境,扎实地推进竹文化建设。

1. 竹形元素,扮靓校园

为了能让每位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我校围绕竹文化特色精心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处处体现竹子的特色和精神。走进莫干山中心学校,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自然清新的竹文化气息:竹文化大厅,体现出“亮节向上”的校园精神追求;古朴典雅的莫干山文化长廊,行走其中,既能领略莫干山的风采,又能感受到竹文化的魅力;匠心独具的“校园微型竹博园”,徜徉其中,增长新知;精致的“竹制品工艺室”彰显了竹之神韵,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

2. 竹德元素,净化心灵

竹有“七德”,即“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和担当”。学校将此“七德”镌刻在大理石上布置于校园中,形成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构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进而影响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外显的校园景观必将内化为学生对竹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诗化的校园必将带给学生文明的体验与追求。在校园里,跃动着的绿色意象和生命韵律,随处可观、可感。师生只要踏进校门,就时时与竹为邻,处处与竹相伴,在浓郁的书香氛围中学习,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

三、三项载体,培育学校“竹文化”之林

学校围绕竹文化,构建以学做人教育为核心,以创造教育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性教育体系,让全体师生参与各种各样“竹文化”的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接受“竹文化”的熏染,并将其渗透于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及做事之中,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1.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竹文化”品位

为深化竹文化的建设,传承前期竹文化的教育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对竹文化教育功能的认识,学校借鉴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申报了市级课题“依托本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以期对本土教育资源的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建设等方面产生更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进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2. 以教材开发为载体,打造“竹文化”体系

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开发新资源的原则,在分析学校外内部具体情境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现有的设施、教师的专业水平,注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统一,基础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统一。为了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家乡的竹子,熟知家乡的人文风俗,学校组织编写了《我的家乡莫干山》《学生竹艺制作》《竹之韵》等系列校本教材。既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丰富了教学手段,带动了学校的特色建设。

3. 以活动展开为载体,丰富“竹文化”校园生活

竹文化既是乡土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学校精神的一种传承。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教育文化,不断引领学生感受竹之精神品质,从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出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1)知我莫干行

学校结合湖州市南太湖小导游活动,深入挖掘名山文化,以“知我莫干、爱我莫干、护我莫干、兴我莫干”为活动理念,开展访名山古屋、探名人踪迹、唱名优特产和颂民俗民风活动,使学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

(2)我的竹校园

学校通过“竹文化”长廊、校园微型竹博园和体育文化长廊等布景,让学生了解竹子的基本知识、历史神韵和资源概况,引导学生认识到竹子是学校精神的象征,要求每个学生学习翠竹品质,并自觉内化成道德的力量、学习的动力,不断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3)悦动竹竿舞

为了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结合阳光体育活动,我们还自编自创了一套竹竿舞。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敏捷地进退跳跃,在竹竿开合的瞬间,潇洒自然地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现在,竹竿舞已成为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调动了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团队精神,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综合的发展。

(4)竹在课堂

学校以竹文化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课程:在科学学科中认识竹子的种类及生长特性;在语文学科中抒写竹之精神,感悟竹之品格;在美术学科中描绘竹子,领悟竹之魅力;在音乐学科中轻吟浅唱竹之歌,陶冶情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竹艺小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们在识竹、写竹、画竹、咏竹和竹艺作品的制作中品味到竹之清雅高洁、生机盎然的外在魅力,以及清俊不阿、刚正挺直的丰富意蕴,最终,竹子那“立根、坚韧和虚心”的品性深深根植于学生们的心中。

(5)竹艺初体验

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学校先后开设了竹编兴趣组、竹刻兴趣组、竹烙画兴趣组。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已经能熟练地掌握一些竹编、竹刻和竹烙的技巧,并能制作多种竹编器具和竹刻玩具,例如竹快板、竹笔筒等。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竹制工艺品“三个和尚”还获得了县中学生科技小制作的一等奖。

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全体学生得到了锻炼,激发了兴趣,提高了各方面的素养,学校营造出了浓郁的育人文化氛围。在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中,学生用行动展示了“亮节向上”的人文追求,并为“亮节向上”的学校文化不断增添着新的内涵。

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全体师生参与进来,亲自动手,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文化;让师生在体验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了实处。学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原动力作用,营造了优良的校风学风,启迪了学生的心智,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促进了学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 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过于注重专业技术方面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上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自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至今,各高等医学院校都在探索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受办学导向偏差、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文教育的空泛化与边缘化等原因所限,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因此,重新认识医学的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课题。

1.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人类的一切人文科学和文化成果内化为稳定的自身素质,表现出来的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2]早在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要求:“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终身努力学习的学者。”当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充分体现了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和人文科学属性。在这一模式下的医学发展,要求医学生达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统一。医学生具备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既有较高的诊疗技术,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适应新的医学模式,顺应当代医学发展的潮流。[3]因此,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2.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依据

2.1人文素质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之义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等。校园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大学生行为,凝聚大学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将无形的校园文化融入到有形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中,将学校的内在精神理念外化为各种可见的文化符号,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平台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是人文素质教育天然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2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功能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力

校园文化体现在高校的方方面面,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根结底都是文化育人。大学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是把全校师生引导到学校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学校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全校成员的注意力就必然转向哪里。校园文化越强有力,就越能统一全校成员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行为,就越能更快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2.3校园文化建设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优质的实践载体

校园文化主要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产生作用。一方面,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而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营养丰富的生存土壤,从而得到延续与发展。课堂知识在与校园文化的相通融合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过程能够帮助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将学生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人文知识的理解。

3.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建议

3.1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应坚持文化的正确方向,明确规范的文化内容,突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力求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德育工作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校园管理制度,把创建校园文化任务纳入分级目标管理体系,确保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近年来,我校制订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管理。我校把“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人文精神活动月”等活动的开展制度化,常抓不懈,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特色化、项目化、精品化”的工作思路,实施“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建设计划”,引导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确定“人文精神活动月”,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努力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2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我校通过校园建设“精品化”、校园环境“精品化”,最终促进人文环境在硬件建设上的“精品化”。在建筑设计、校园景观、道路命名等校园环境的点点滴滴中融入更多的人文精神。设立固定的人文和艺术的活动场所,方便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和活动成果的展示,这些活动场所的设立不仅是相关活动开展的物质保障,而且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我校一直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硬件建设,学校博物馆已于2006年正式组建成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并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分基地,同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成果展,已建成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厅,还在校友资助下建成岭南名医壁,等等,上述硬件设施建设为我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扎实的器物基础。

3.3加大对典型事迹宣传

我校注重对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的宣传,引导学生参与和思考,加强学生的人文意识,形成一个良好浓厚的文化环境,并且让学生在此间担当主体,将规章制度和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同时,通过宣传典型,推动教风建设,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把教师培训与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紧密结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我校通过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校园年度人物评选”等活动,对学校先进人物、典型事迹进行表彰宣传,营造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3.4充分发挥网络等媒体的作用

网络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园网、高校论坛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加深学生对文化氛围的感受,促进交流与思考。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道德的培育。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通过开设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论坛(诚济论坛)和中医药文化网站设计大赛等平台,让学生主动投身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在推广中医药文化过程中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3.5丰富学生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寓素质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通过喜闻乐见、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育人,努力营造和谐校园。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扩展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文修养。为丰富学生社团建设,我校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社团管理条例》等,以此推动传承和培育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素质。

3.6借助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

医学院校本身专科性强,人文底蕴相对薄弱,与综合性大学合并的医学院校则有可能利用综合性大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优势,实现人文社科资源的共享。单独的医学院校,也应该与综合性大学紧密联系,加强合作,争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尽可能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实现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4]我校依托“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地区高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这一平台,通过各高校之间的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深入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以“中西文化兼容,科技人文并用,精品通俗共存,教师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结合”为理念,切实推进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同仁的共识。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整体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是大学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其终极目的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严峻,要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人文学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作用,把人文知识经过实践,转化为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元媛,周振军.加强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07,(2):34-35.

[2]朱光,汤雪银.略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人力资源管理,2010,(4):105.

篇4

关键词:校园建设;室内设计;色彩;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2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项目背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教学场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种多样的教育探索活动开始参与解决那些过去存在的问题。这种改变被认为是教育观念的一种变革。随着教育方式的进步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原有的校园建筑场所的功能布局、空间结构以及发生在其中的教学活动也需要据此进行相应的变化。而伴随着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国家和社会力量都对教育中的各项设施加大了投入。政府对下沙大学城的建设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展开的,许多学校都来到这里开始进行新的校园建设,杭州师范学院下沙新校区就是其中之一。

2 项目概况

杭州师范学院下沙新校区工程位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东区,是省、市重点工程,建成后是校总部和十四个学院的主校区。整个区块被学林路划分为教学楼区和生活区两大部分。教学区占地823亩,规划建设各类校舍27万平方米。室内设计项目是杭州师范学院下沙新校区整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整个项目包括图书馆(22543㎡),艺术中心(5605㎡),行政楼(13020㎡),体育活动中心(1920㎡),教学楼(49369㎡),三幢实验楼(40995㎡),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及配套用房,共145356㎡。

3 主体设计原则

整个校区主体规划为核心型,图书馆为标志性建筑,周围分布行政、艺术、体育、实验、教学等五个组团,规划方案和建筑设计特色为理性、现代。

由于设计的每一部分都不会孤立存在,好的室内设计项目就应该是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延伸和升华。因此,在配合建筑外表理性表现的前提下,室内设计组充分了解了建筑师的意图并分析建筑空间的含义,在进行室内设计之初就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以明快现代为中心总体统一,不同空间在符合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各具特色。在理念上,设计者本身对于教育空间的调查和体验,使其在设计时更关注的是空间带给人的感受和影响,即空间中的人文设计。因此设计组并不特别强调主义,而是把设计表达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在理性的空间中营造出宁静、舒适、和谐、积极而便于交流的整体氛围上。

4单体方案设计

4.1 图书馆

图书馆位于学校的核心位置,作为整个校区的标志建筑,显眼的地理位置也突出其在整个教育场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图书馆整个建筑造型简洁大气,设计师在室内设计时也将这一风格延续下来。作为大楼主要交通空间和中心入口,图书馆大厅的空间宽广而开敞,但玻璃帷幕外强调进深的外门廊却使空间缺乏了通透性,为此设计师特意强调和烘托了一个多边形的玻璃顶棚,突破了单调感的同时,又引进自然的天光,使室内显得丰富而明亮,让人可以感觉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整体。地面、柱子和墙面大块面的分割和造型,大量浅色调而质感厚实具有深度的天然石材的运用,使空间显得大气而拥有张力,像征了继承传统的特性后新生的年轻力量和感触,并进一步强化了其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图书馆大厅在管理上对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也为空间内增添了些许理性色彩。

图书馆还配有500人报告厅,200人会议厅和国际会议厅,能召开高规格的各类会议和讲座,因而各个会议室均进行了针对性的声、光、电设计。厅内均采用简洁舒展的连续性弧形造型顶,光源柔和,结合墙面的条状处理手法和稳重的色彩搭配,在材料的选择上遵循吸声,环保的原则,与使用效果得到了最佳结合。整体空间符合了简洁、大方、和谐、统一的审美要求,为与会者提供了更为舒适的会议环境。

阅览室更多的是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开放性的理念,开架式阅览、理想的通道规划,室内各界面质地和块面分割清晰明快,都支持和依附了大空间的设计感觉。整个空间布局井然有序,使用便捷,因而在使用者众多的情况下仍能保持一个安静从容的学习环境。

4.2 行政楼

行政楼位于学校主入口正对面,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中心,在设计上除了满足职能上的要求外,还着重考虑人文因素,以体现现代教育机构的文化氛围和亲和力。门厅是体现整个大楼风格的主要部分,设计师对原有建筑的通高二层、两面通透的扇形建筑空间进行了深入渲染,采用现代手法,简洁的装饰造型,选用同样浅灰色调的天然石材饰地面与墙面,同时精心设计灯光和室内走廊的陈列布置,创造出内外一体,沉稳有力的人文空间,烘托着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形象。电梯厅及各层透空走廊沿续了大厅的风格,并结合左右两个颇具特色的天井式内庭,增添了活力因素。从走廊看,理性的气氛因为这满眼的绿意、明亮的光线而洋溢着勃勃生机。会议室及办公室部分则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给予针对性的设计。后期为增加使用功能,又在一层增加了会议室和校史馆,从而使公共部分整体更加呈现出开放、欢迎的姿态,呼应了整体的人文气息。

4.3 艺术中心楼

艺术中心楼位于学校的最西面,其建筑的造型与色彩在整个校园内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因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延续了这一特色,着力突出了空间艺术感染力(图3)。入口大厅不大,但层高条件不错,因而设计师在设计时,结合结构立柱,以富有韵律的弧线挑台造型与地面花瓣状拼花相呼应;采用普通照明与重点装饰照明相结合的方式,使空间更具有立体感,置身其中,你能感到空间里散发的艺术气息。艺术中心的主体剧场设计规格是能举行较高档次的音乐会等大型演出活动的,因而对声、光、电的要求都非常高。通过和专业的舞台设计合作,设计师在对造型,选材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较后,决定采用连续的弧线吊顶,以增强顶面的层次感和视觉效果;墙面以大面积高档吸声饰面材料与灯带相结合,以材质本身的纹理和虚实结合的处理突出墙面的立体感。整个设计一气呵成,置身其中,你能感受到一种高雅的韵味和魅力。

4.4 体育活动中心

体育活动中心是功能多、面积广的综合性体育活动场所,因此设计师在最大限度满足功能需要的基础上追求的是室内的意境美。考虑到体育中心的主入口门厅同时是室内游泳池的入口门厅,设计师运用浅灰色和蓝灰调的石材来装饰墙地面,波浪形的白色金属大板在横向线条的衬托下,充分表现了“水”的动感意境,使狭长的门厅成为中心的特色空间。体育中心拥有室内游泳池、篮球场、乒乓球教学室、武术教学室、健美操教学室等多种运动场馆。根据功能的差异,设计师充分考虑了不同的高度要求,设置多种不同的灯光,安装各种安全设施,使用了易洁耐用的材料,并分别采用不同穿孔率的穿孔金属板、木质吸声板墙面,吸音、弹性吸音实木地板等技术手段,来保证馆内的安静运作,满足各种需求。在满足使用设施的基础上,整体色彩搭配不仅令人身心舒畅,更使得空间视觉扩张,为室内增添了一抹亮色。游泳馆蓝色的池底令水面感觉像天一样的干净明澈,橙色的走道下暗藏的地热管道在冬天也能确保使用者的舒适。明快简练的造型,整体浅米色的色调,适当天然光线的引入,设计师的设计带来了一个明亮、活泼、安全而富有动感的运动场馆。

4.6 教学楼及实验楼

教学楼和实验楼作为教学场所,在设计时重点考虑了使用要求和自然采光,照明要求,色彩搭配,通风装置等教学因素,简洁却不单调的室内设计兼顾了外形美观和功能的合理性,力求创造出一个整体,合理,安静的健康教学环境。花岗岩、铝板等现代材料的运用,室内外相互协调,体现了时代气息和现代建筑的美。

其中模拟法庭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完全模拟了真实法庭的室内效果,重现了法庭的现场感,以利于教学实践。墙面深褐色线条的勾画,突显了空间中明亮的白色调,使黑白分明,调理清晰的法庭气氛呼之欲出。

篇5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0引言

新时期下我国对校园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校园的和谐环境也逐渐成为校园软实力的象征,为了改善校园中的不良因素,针对不同情况开展不同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道德等人文素质也要有所关注,完整的人格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校园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人文素养与和谐校园

人文素养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素质,它以人文精神为基础,体现世界上普遍认可的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也就是我们科学发展观中提到的“以人为本”。人文素质针对个人而言就是一个人的理想状态下的综合素养,对于宏观的民族精神来说就是,它就代表着民族文化,体现在其理念和价值取向上。对于校园的人文素质教育来说,主要是指对学生个人的人文教育。

校园文化是影响一个学校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它专注于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内应外顺、诚信友爱、稳定有序、协调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安定有序的校园存在和发展状态。和谐的校园是积极的校园文化的体校,它体现着学校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同时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就是体现和谐校园的一个小例子,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融洽,针对教学和学校管理,制定合理的人文教育计划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难度的。学生作为学校文化的主体,发展和谐校园最基础的方法还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每个学生的素质提高对于整个学校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文精神积极地促进着学生的学习,提高其对学校的认识度,良好的学风建设使得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和谐的校园也促进着老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积极情绪也会带动老师更加努力的完成教学工作。由此带的精神风貌的改变就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2人文素养教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2.1人文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人文教育的缺失是现代校园教育的一大缺陷,在艺术、文学、哲学、历史、语言等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对于其成长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针对人文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其与职业技能和科学文化共同进行课程的安排,在增长个人人文科学知识同时,得到较为完整的素质教育,也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丰富、完美的发展。

一个人掌握了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没有健全的人格,将不能够称之为人才,甚至有可能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可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在沟通、心理、交际方面要有足够的重视,丰满积极的人格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基础的条件,再次基础上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对积极事物的兴趣,良好的习惯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在校园、工作中都会体现自己的优势,他们乐观积极,对他人更加关心,更能吃苦耐劳,对工作学习更有热情,道德品质高,有团队精神,能够更好的完成应该做的任务。

2.2人文素养教育可以促进学校的工作

人文教育收益者不但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在较高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学校可以更加和谐的完成管理和教学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良性循环下是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1)人文素养教育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和谐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整个素质教育的始终,其实际意义更加明显,只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够立足于社会,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内容,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德育是在准则和规范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现代的人文教育过程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现代实际国情进行分析,重造人格的过程是净化心灵的过程,学生能够清晰的理解现实,对自己有正确的道德评价,对社会有客观的洞察,对责任有足够的敏感性,这就达到了德育的目的,优秀的人类文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从内在进行完全的改变,有魅力的人格对周围的人也有积极的影响,对整个校园的和谐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和德育具有同样的作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

(2)人文素养教育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谐发展。学校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有较为科学的管理手段,针对现代国内一些较难管理的学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保证学校管理制度正常实施的一个有效途径。很多学校,例如职业教育学校,都是塑成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对人文思想教学的缺失是很严重的,这是得不偿失的教学方式,管理上的困难可以造成很多教学上的损失,工作量也会加大,所以必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设人文教育课程,提高其人文素养,人文学科理应受到与技能教育相同的待遇,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犯错后的批评教育也有正确的认识,有错就改的态度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下的成果,学校的教学工作也会因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而变的更加简单。

3结束语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提升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本身来说,提高其整体素质必须加强人文素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社会对人文素质较高者的认可度也较高,这就要求国家楚天相关政策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对于学校来说,学生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以帮助其更加顺利的完成教学工作,学生个体的人文素质丰厚了,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处在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之中,这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在所在。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大学挑战与对策[M].泰山出版社,2009.

[2] 林海龙.以人文素质教育为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教探索,2009(25).

篇6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将知识的传授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的。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有两大弊病:一是注重专业教育,忽视系统的文化教育;二是注重学生做学问,忽视引导学生做人。因此,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台湾学者郭为藩将人文素质具备的能力概括为六个方面: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具有问题意识;能透过口头或文字条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感受;对精致文化由衷地喜爱并懂得鉴赏;关切当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并具有通识;对本国文化和历史传统具有起码的了解和对外国文化价值能适度的尊重。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了民族的灵魂,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互为协调。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会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交涉,取决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还取决于文化建设,取决于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生来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其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的价值与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对人文方面的学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背景,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问题同社会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二、校园文化的人文意蕴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人们一般将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教学、科研、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二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各种规范化、正常化了的规章制度等;三是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等。无论是校园文化三个层次中的哪一方面文化都和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质培养是具有一致性的。

在物质文化层面:校园中的物质文化建设是指学校的环境布置、建筑设计、室内外装饰等物质条件在其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赋予它一定的文化内涵,力求做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传递学校的专业信息,渗透学校意志、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学生的思想、情操、作风、学习兴趣等都可通过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来起到感染的作用。不但要对校园的环境进行净化、绿化、美化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这一方面来充分地体现学校的育人作用,来激励学生、教育学生。比如有的学校就通过用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科学家的格言还有他们的肖像等来装饰校园。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展示来对他们有了更加充分地认识,使他们更加懂得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价值,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刻苦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制度文化层面: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各种具有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的规章制度的总和,以及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而产生于师生员工内心的制度意识。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各种制度,二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对学校师生员工价值观、行为方式、舆论导向上所做的引导和心理体验,即制度内化为个体符合制度规范的自觉要求。通过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要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在精神文化层面:当代中国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既不单纯是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也不单纯是工业社会的人本精神,更不可能是所谓的后现代精神。这种文化包括理性、科学、人文和创新等四大精神。因此,可以看出精神层面的校园文

化环境在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中所占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继承人类社会已有的优秀文明成果,而且要得到教养,受到陶冶,在坚实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基础上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开拓进取的创新气质。这就要求在校园里营造一种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相处,文化与文化相接的精神。它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注重人的发展并完善其价值信念,正确审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塑造人类的精神家园,依靠人的能动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文精神是具有时代性的,应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丢弃其中陈旧过时的内容,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着重培养学生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求是精神;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主人翁精神;爱己及人的广泛的关心精神。

三、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人文素质对一个人学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自然科学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人文科学则侧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来提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能增进思维开拓,求异和创新,推动想象和联想,触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纵观科技发展史,大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不仅精通自然科学,而且在人文知识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修养。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校园文化具有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天然功能。目前,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力加强与重视及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大学生们通过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人文知识,特别是伦理道德知识,使他们具有了正确的行为价值取向,不断地激励着他们去追求真理和发展文化。

如何将人文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完全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开展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校园的环境、人文的氛围,对学生是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第一课堂,人文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曾钊新教授曾说过:“既然哲学是智慧之举,就让它成为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并将钥匙交给学生吧!”。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讲可以开设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课程作为第一课堂,文科学生可以将一些自然科学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则应根据学生们的知识需要,举办多种形式的人文讲座,社团活动,报告,书画,集邮,摄影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影视评论,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社会伦理道德的演讲辩论赛,一些国际国内的重点热点时事政治讨论等。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中的人文关怀

校园制度文化对学生的社会性及价值取向有重大影响,决定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对事物的评判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学校要保证正常运转,维护教学、生活秩序,就必须制订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因此除了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制度外,学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各种规章制度。

3、加强校园内人文精神的建设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是人文精神的建设。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教育是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而成的,并在现实环境中与文化创造活动相结合,人文精神的内在主体精神品格主要就在于培养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行,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创造活动。以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艺术熏陶为基础,以道德信念为核心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会弘扬民族精神,创新文化。在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审美活动和文化创造活动的参与者。比如老师可以在平时的授课中发掘专业课中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那些对人的信仰、生存意义,关注社会发展的课文,要充分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7

【关键词】课程基地;内涵;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人文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67-02

【作者简介】赵伟,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丰富内涵,提升课程基地建设品位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学科的主干就是人们常说的“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再加上艺术。从广义上讲,人文学科还可以包括诸如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考古学乃至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高中人文学科,按照国家课程的设置,包括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体育,虽然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自然科学不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但这些学科同样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蕴涵着大量的理性思想。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把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人文精神和基地文化建设作为课程基地建设的本质追求,从而丰富了课程基地的内涵,提升了课程基地建设的品位。

我校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建设的总体构想是创建具有人文精神的教与学的环境,加快人文校园的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课程基地建设中,学校主要围绕着以下五大目标进行探索。

(1)以社团活动及学习小组活动为载体,以思维导图模型及实物模型为支撑,以数字化多媒体语音实验室、情境活动室和人机互动网络为平台,改进知识的表达、呈现方式,营造出“参与、互动、体验,吸纳、借鉴、建构”的具有鲜明人文学科特色的课程学习环境。(2)以校本化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为线索,构筑人文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支撑,促进文科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3)以反映徐州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建构文科特色校本化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不同学段、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一个完整的人文学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辅助系统,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发展。(4)以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名师工作室为支撑,以构建面向全市的教研基地、开展教研活动为平台,以高校合作为加油站,促进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带动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5)以课程基地的实验室、系列模型、研究性小组、社团等为基础,以社区活动基地为辅助,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人生的机会与空间,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

二、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我校在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建构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先后围绕校史、学科、地方文化三个方面开发了一批校本课程,初步构建了人文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开设上,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校本课程,组织艺术社团、文学社、理科社团等十多个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学生选修课程上实行“分流分级、底线达标、规定学分、自主选课”的运行机制,具有“起点不一、终点各异、过程有别、自主发展、保证基础、优生优培”的特点,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课程的实施上,以国家课程为主导,夯实知识基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拓展课程为补充,重在解读、赏析中外文学经典名著、现代文学作品,掌握中英文阅读技能;以活动课程为重点,开展以活动为载体的实践和体验课程,通过数字语音实验室、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人机互动平台和各种学生社团,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和感受中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和生成。

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学校积极从教学、德育、管理和教师发展四个维度建构“自主・共享・成长”育人模式,把“以学生成长为本,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共享,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内涵追求;采取“立足学校实际情况,做到遵循规律和务求实效相结合,实现科学推进;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做到分层推进和限期达标相结合,实现整体推进;激发教师的改革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充分展示,合作互动,积极反思,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自主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认知训练和情感陶冶的过程,实现了课堂教学认知过程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

三、建立人文校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校园环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环境的每一个实体,以及每个实体之间的关系,无不反映出某种教育价值观。学校的物质设施和环境,无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影响着师生的观念和行为。

课程基地建设应重视育人环境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我校通过数字校园、绿色校园和人文校园为重点的生态型校园建设,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促进课程基地的建设和作用的发挥。

篇8

1.让生活化来丰实班级文化。

我们班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建立了在快乐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活动板。活动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设计了百花园、班长寄语、俱乐部、小小科学家、成长在线等专栏。在教师的引导下,班长在寄语中写到:勤奋团结、守纪整洁,孩子们用这些语句激励和鞭策着自己的言行。在成长在线专栏里,孩子们把自己创作的工艺品贴上去,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班级俱乐部更是学生们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所创办和主持的歌曲沙龙、课本剧表演、语言艺术节目、小小论坛等都展示了自己的才艺。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健康人格,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挖掘了学生更大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我们的班级中,学生们有着参与班级生活的火热激情,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乐于表达。

2.让自立化来呵护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校的组成单位,也是学校中的个体,其内在精神会冲破形式而外溢,教育者要自觉寻求这种精神文化的自立自主。

(1)教育者自立。我在班级管理中将班级公共环境分包到学生个体,让学生对环境有一种主体的支配感。环境因主体支配感而被学生赋予了个人的情感生命,学生像爱惜自己一样珍惜环境,成了一种有力的教育形式。

(2)被教育者自主。学生是班级文化的主人,学生只有获得真正的自主,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班级文化。教育者要重视与学生以心换心,精心呵护与学生结成的良师益友关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和活动。教师与学生达到了自立,那么班级文化便显露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3.让个性化来创新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作为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提供了创造想象的空间,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尽情张扬自己的文化个性。

班级要有自己的文化见解与文化形式,我们班学生自己主持的“班级之窗”,每天展示着班级中优秀人物和动人故事。长期以来,学生们精心装饰着自己的心灵之窗,丰富的内容让人体验到这个班级的确不同于其他班级,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对美的理解。午带孩子们散步的时候,他们会随着老师的谈话,主动去探索周围的变化着的大千世界。正是通过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的科学经验,使科学启蒙教育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从而较好地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

四、文学表演使幼儿获得科学探索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促进幼儿主动探索能力提高

文学表演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的角色,运用一定表演技能,如言语、动作、手势等,再现文学作品的内容的活动形式。文学表演活动实质上是幼儿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幼儿的一种创造性的戏剧活动,它以文艺作品为内容,以幼儿扮演作品中人物为表演手段,通过表演再现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文艺作品的情感。它更是促进幼儿科学探索的一种捷径和好方法。

小班表演活动“拔萝卜”,单纯和小朋友讲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幼儿是听不进的。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再加工,再表演,慢慢地幼儿在表演中懂得一个人是拔不动萝卜的,一个人再加一个人,许多人在一起就能够把萝卜拔起来了。幼儿在一次次的表演中,反复体会到了大家在一起,能够做一个人所不能做的事情,这个时候,老师稍加点拨,幼儿很快就能够理解团结才能力量大的道理。这个道理有了表演做基础,一点也不显得深奥,反而是小班幼儿都能理解的。

五.在语言活动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