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公共艺术教育8篇

时间:2023-09-26 09:17: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公共艺术教育,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共艺术教育

篇1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较陈旧

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现在高职院校有些教师不懂教学,不明白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能力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教学思路比较陈旧,依然秉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时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学生的关爱,使得一些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失去兴趣。有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新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虽然使用的是新课标的教材,但仍然沿用旧的方式教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缺乏课堂发言和主动思考的机会,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另外,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都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只是一些简单的基础训练,根本达不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标准,因此,不能有效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能力。

(二)高职院校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流于形式。由于学校侧重于主课教学,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比较少,甚至有的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开设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这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只有在一种轻松、愉快、自然、融洽的氛围内,才能很好地学习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但是为了应试,主课学习压力比较大,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氛围,课余活动也比较少,演讲比赛等各种文艺活动更少,致使学生的艺术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不强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实践性训练很少,使得高职学生缺乏实践的体验和感知,不能很好地将学习到的艺术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从而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很好地展开想象与创新。

二、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措施

(一)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产生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做出认真的分析评价,切不能简单应付。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尽量满足所有学生的正常学习需求,让学生有信心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提高艺术能力。

(二)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公共艺术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与实际的重要联系,从而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灵感去创造。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公共艺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可谓一举多得。教师一定要合理地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四)转变教育理念,改革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一定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切实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领导与管理,积极组建与公共艺术教育有关的教研室,真正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同时,逐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一体化管理。高职院校要积极改革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以便能够适应时展的潮流,培养出拥有良好道德情操的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艺术鉴赏阶段,必须不断地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并且通过这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掌握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方法,以培养出优秀的高职学生。

结语

篇2

目前,我国公安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机构设置不完善、不合理,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安院校中发展相对滞后。公安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为先导,以专业学术学习为主题,以艺术人文教育为两翼,培养新时期高素质预备警官。为确保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的有序发展,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做到了“两个到位”。一是领导组织到位,学校应成立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合理规划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机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科研学术等各方面的科学化长效建设。二是制度建设到位,即制定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交流反馈制度等,使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及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一样,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有严格的评估制度,并且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根据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同时,使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发展能有度可守,有据可依。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科研方面,要在完善艺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公安类院校由于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一批符合公安院校自身需要或是具有公安特色的艺术类教材和学术科学研究。因此,加强公安院校的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懂科研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因此应建立教师参与科研的鼓励机制。二是培养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注重青年教师的发展,遵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学习。

二、加强公共艺术教学,根据学生目标选择教法,落实学法和学法的协调统一

目标不仅是把需要转化为动机的直接诱因,而且还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聚合的功能和作用。明确目标,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是关键。教学中的目标就属于转化。这一转化,符合目标教学思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方法。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中促进指向性学习,要从实效出发但突出重点和简明,使之明确。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待定的教学目标需要特定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达成目标,是发展学生素质,而依据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注意教法体现学法,两者同步而协调,并在教法和学法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将学习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核心利益,进而自我驱使,主动接受学习,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在我国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自身情况发展的需要。公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应紧扣公安工作这一实际需要,教学方法也应随着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不该垄断课堂四十分钟,应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笔、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力。备课时教师应该设计出学生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写的、说的,达到通过多种方式,使课堂内容更科学,更完善、更生动、更活泼。结合艺术课程中电影、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直观鲜明的示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活力。由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所以素质教育也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去发展,学生只有主动地去实践才能有发展,才能有创新的可能。因此,除了课堂上让学生去动脑筋动手动口外,还要举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如举办书画展评、文艺汇演等,并由学生自我组织、实践、评比,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篇3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采取培育、引进、激励措施,提高师资质量。所谓“培育”,即是鼓励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学历层次,使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提高对高校艺术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从事艺术教育的使命感、事业心;所谓“引进”,是指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性别协调、梯队建设完善的艺术师资队伍;所谓“激励”,即是针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师考核、晋升、评定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二是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公共艺术教育要得到长远、高质的发展,有必要创办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艺术专业。这样,既可以拓宽学校的学科专业门类,又能够带动普及教育的开展,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还有利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个人的发展。

二、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

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首先是建立和完善课程设置的原则性框架。课程设置的主体应该包括艺术教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专家、教学一线的教师及学生代表。课程设置应展开广泛的实证性调查和咨询,为教师、学生、专家建立民主交流的平台,以便广泛吸收意见和建议,从而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性框架。其次是课程设置应参照专业的特色。理丁科院校的课程应在进行艺术、美学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教学及艺术鉴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将审美教育融人理工科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美学延伸到科学审美。要从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转变为增设一些理科、工科与艺术相融合的课程,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共同开发,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构建。具体来说,可以分别从以下三个课堂人手,完善多课堂的公共艺术教学内容:

1.解决好第一课堂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其一,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提倡综合教学模式。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音乐和美术,而且还是涵盖了舞蹈、文学、影视、雕塑等多门类的艺术系统。公共艺术教育是普及性教育,在课程安排上不可能细致地分门别类,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寻找艺术门类的相通点,整合艺术资源,倡导艺术课程综合教学模式。其二,高雅艺术进高校。李岚清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着重提到高雅艺术的价值在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鼓舞人民的精神意志,发展人民的创新思维等。其三,健全和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把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并力求做到课时、进度、考试、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只有通过严谨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对艺术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了解,对艺术的门类、形式特点、风格流派以及社会作用等获得较全面的认识,并从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积极的精神营养。

2.大力拓展第二课堂,实现艺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即课外艺术活动和校园艺术氛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最终目的是普及艺术,增强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因此在第二课堂中,既要有艺术特长生的“准专业”的表演,同时也要鼓励和创造机会让其他学生积极参加,使艺术教育拥有更加广泛的受益群体。再则,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更多艺术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自己组织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此外,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要注重文化的传播,定期开设相关的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并吸引专业学生的参与,通过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的研讨和交流,促进艺术科学研究的发展。

3.拓展第三课堂,将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相整合。台湾《艺术教育政策白皮书》中提到:“充分开发艺术教育资源,与社会各界有关的企业、基金会、艺术团体、学会、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各文物馆等双极互动,形成合作伙伴的关系,以相互提供最新的研究、资讯和技术,以及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课程,协助改善艺术教育环境和师生发展的潜能。”有人认为,这种活动应归到非学校的艺术教育,但笔者认为虽然教学场地不在学校,但该活动由学校组织,艺术博物馆只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素材,它也算是学校艺术教育,准确地说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第三课堂。

三、根据高职院校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征和艺术教育特性。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艺术知识教学时可以讲数学的美学,虽然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纯理性科学,但它又是一门最美的科学,对于塑造人性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与功效。这是因为,数学中的美的标准和一般美好事物的美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表现为或归结为简单性、统一性、和谐性、对称性、奇异性等。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遵循数学的审美准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去享受数学的美,同时人们学习和研究数学,最能有效地增长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艺术技能训练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的实验、实习、作业等实践环节,寻找恰当的切人点,让学生感到艺术离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此外,针对偏于抽象思维、缺乏审美体验的学习方式,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要以激发学生的个人表现力为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激起学生的表现力,不可强制启动,只能用情绪感染和心理暗示等方式来诱发。首先是创造情境,使身处情境中的人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审美期待和冲动的动力状态。这一点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仅仅用动情的语言、传情的眼神是不够的。教师更应该与学生共同接受艺术的感染,与学生情感共融。此外,这种情境应该是自由、平等、合作的,学生可以表现其内心情感,允许有差异,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总之,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其表现力会大大激发,同时,情境本身也会由于表现动力的激发与强化而得到保持和加强。

四、促进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其一,加强科研,设立相应的研究室或课题组,加强对艺术教育研究项目的管理,及时推广优秀成果,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制定规范的科研管理政策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以引导艺术教育良性发展。其二,加强与其他高校交流合作。一是多参加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二是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形成自己的网络艺术教育阵地,一方面宣传工作和教学成果,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引发社会和学生的关注,扩大社会影响,并有利于学生更广泛地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的学习中去。三是建立艺术教育的学术交流网,及时为学生提供艺术教育的政策和研究前沿信息。

五、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篇4

一、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

1)理解力提升。当今世界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世界。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情,而各国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都有差异。现实中,高校针对设计艺术开办了专业课程,同时还开办了公共设计艺术课程,让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来学习相关课程。课程中囊括了国内外名家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它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让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学,同时在理解它国文化及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对设计艺术有进一步理解,接纳多元化的世界,也接纳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设计文化。

2)创造力提升。艺术设计不同于文学鉴赏和技术学习,它对学习者创造力的要求极高。换言之,一个在艺术设计上造诣颇深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人才。对普通大学生来讲,创造力不足是自身思维的典型缺陷。鉴于此,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刻意让普通大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并从中领会创造的内涵。

3)审美品位提升。在艺术设计中,教育的重心是审美。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鉴赏力和审美观。而艺术教师可借助两种方式来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第一种方式是增加作品鉴赏内容。艺术教师让大学生自己鉴赏,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认识及意见,大家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第二种方式是提倡生活审美。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大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和灵感,将生活的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

4)兴趣激发。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因此,设计艺术几乎无处不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学中,艺术教师除了拿出艺术作品,还要尽可能加入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来进行教育;此外,艺术教师还要让普通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领会不同产品在设计上的精妙之处,由此来激发普通大学生参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内容设置。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设置,而内容设置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最好以鉴赏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在初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呈现出名家作品,引导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鉴赏设计作品。在中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慢慢尝试着独自鉴赏。在后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科班的艺术生,不能要求其拥有太高的创造技巧,而是侧重于提升其创造思维。第二、教学内容要多增加文化内容。艺术教师要向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传授更多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同样是举办婚礼,中国人更喜欢穿红色礼服,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而西方人更喜欢穿白色礼服,因为西方人认为白色是最为纯洁的颜色,象征最为纯洁的爱情,这便是设计艺术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公共设计艺术课程属于高校的选修课程,建议在每周开设两堂设计艺术的选修课,同时建议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课时时间则分别占据三分之一的课时最佳。

2)方法运用。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重方法运用。结合现实情况,本文建议艺术教师要尽可能借助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艺术教师提前将教学中所用的素材从网络中下载下来,在教学中则以播放幻灯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示作品,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激发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种方法是讨论教学法,在文化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教师都可以将此方法在其中运用。具体是将学生分成多个组,并设置一名组长,艺术教师提供一个题目,让学生都加入讨论中,自由发挥言论,并由组长将本组的结论表达出来,最后再由艺术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十分有效。

3)资源运用。近些年来,各地都有大师级别的讲座,也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美术展览,高校艺术教师要注意关注当地的这些信息,尤其是美术展览,在展览开办前,将展览的地点、时间和内容等告知所教的学生,展览开办期间,由教师集合学生,带到展览所在地。在观赏美术展览的过程中,艺术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观赏,由教师介绍展览作品的情况,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氛围。之后,艺术教师再让学生们自由鉴赏,近距离的观看和真切的感受优秀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材质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是在教室里看幻灯片和图片极大不同的地方,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艺术的兴趣。学生回校以后将鉴赏的内容及各自的想法以文字、图片方式呈现出来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是对校外资源运用的一种良好教育方式,可供目前的高校所借鉴。

三、结束语

篇5

一、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意义

1)理解力提升。

当今世界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世界。不同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情,而各国的设计理念、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法都有差异。现实中,高校针对设计艺术开办了专业课程,同时还开办了公共设计艺术课程,让非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有机会来学习相关课程。课程中囊括了国内外名家的设计作品。艺术教师可以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来剖析它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让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能从中有所悟、有所学,同时在理解它国文化及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设计特色,对设计艺术有进一步理解,接纳多元化的世界,也接纳多元化的艺术文化、设计文化。

2)创造力提升。

艺术设计不同于文学鉴赏和技术学习,它对学习者创造力的要求极高。换言之,一个在艺术设计上造诣颇深的设计者一定是一个颇具创造力的人才。对普通大学生来讲,创造力不足是自身思维的典型缺陷。鉴于此,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刻意让普通大学生鉴赏艺术作品,并从中领会创造的内涵。

3)审美品位提升。

在艺术设计中,教育的重心是审美。因此,公共艺术教育课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独特的鉴赏力和审美观。而艺术教师可借助两种方式来切实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第一种方式是增加作品鉴赏内容。艺术教师让大学生自己鉴赏,并提出自己的审美认识及意见,大家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第二种方式是提倡生活审美。艺术的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大学生需要从生活中寻找资源和灵感,将生活的美结合自身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

4)兴趣激发。

设计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个水杯、一只钢笔、一栋楼房和一辆车都需要在设计基础上才能完成制造。因此,设计艺术几乎无处不在。高校中,艺术教师要将这种思想传递给大学生。教学中,艺术教师除了拿出艺术作品,还要尽可能加入生活中的艺术素材来进行教育;此外,艺术教师还要让普通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仔细观察,领会不同产品在设计上的精妙之处,由此来激发普通大学生参与设计艺术教育的热情。

二、高校公共设计艺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内容设置。

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意教学的内容设置,而内容设置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最好以鉴赏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在初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呈现出名家作品,引导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鉴赏设计作品。在中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慢慢尝试着独自鉴赏。在后期的课堂中,艺术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自我创作。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科班的艺术生,不能要求其拥有太高的创造技巧,而是侧重于提升其创造思维。第二、教学内容要多增加文化内容。艺术教师要向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传授更多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例如:同样是举办婚礼,中国人更喜欢穿红色礼服,因为中国人认为红色是最喜庆的颜色,而西方人更喜欢穿白色礼服,因为西方人认为白色是最为纯洁的颜色,象征最为纯洁的爱情,这便是设计艺术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公共设计艺术课程属于高校的选修课程,建议在每周开设两堂设计艺术的选修课,同时建议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课时时间则分别占据三分之一的课时最佳。

2)方法运用。

高校在实施公共设计艺术教育中,要注重方法运用。结合现实情况,本文建议艺术教师要尽可能借助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艺术教师提前将教学中所用的素材从网络中下载下来,在教学中则以播放幻灯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来展示作品,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激发了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种方法是讨论教学法,在文化学习、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教师都可以将此方法在其中运用。具体是将学生分成多个组,并设置一名组长,艺术教师提供一个题目,让学生都加入讨论中,自由发挥言论,并由组长将本组的结论表达出来,最后再由艺术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对学习兴趣的激发十分有效。

3)资源运用。

近些年来,各地都有大师级别的讲座,也有规模大小不等的美术展览,高校艺术教师要注意关注当地的这些信息,尤其是美术展览,在展览开办前,将展览的地点、时间和内容等告知所教的学生,展览开办期间,由教师集合学生,带到展览所在地。在观赏美术展览的过程中,艺术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集中性的观赏,由教师介绍展览作品的情况,让学生自由表达想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氛围。之后,艺术教师再让学生们自由鉴赏,近距离的观看和真切的感受优秀设计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材质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力,这是在教室里看幻灯片和图片极大不同的地方,能更好的激发他们学习艺术的兴趣。学生回校以后将鉴赏的内容及各自的想法以文字、图片方式呈现出来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是对校外资源运用的一种良好教育方式,可供目前的高校所借鉴。

三、结束语

篇6

1涵义:简单的来说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中的应用主要指的是: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根据大学生的身心情况及平时的校园各项活动,探究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情况,以此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艺术水平,培养艺术概念,并且在教育中不断的结合公共艺术教育和德育教育来促进高校大学生的综合全面的发展。通过在德育教育中展开公共艺术教育的应用,可以直接的美化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的见刊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修养,并且还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基本内容: 对于高校来说,德育教育中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单单是实施德育的一种方式,其实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教育新形式,所以说在实施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不断的增加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道德精神,更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艺术实践活动来提高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总之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与德育教育在结合后会产生出一种沟通高校大学生内心的桥梁,使得德育教育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来产生德育教育,也可以通过德育教育来反补公共艺术教育,总之两者的结合对现代教育来说是一次新的开始。

二、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因此来说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打开德育教育的局面,并且使得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同时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因此,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1.首先就是认识到德育工作并非只有单一课堂教学的方式,需要增加实践课程,运用丰富的公共艺术教育等形式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德育的基础是美德伦理,没有美德的熏陶,德育只有只是一味的灌输式的教育,是机械僵化的,更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他们天生具有的美好情感的葬送。

2.我们要应用艺术课程和艺术社团互相?o助、相互促进的办法,来使艺术教育能够真正对大学生起到教育作用,能够让大学生真正融人艺术的殿堂中来,不断发挥艺术教育在日常教育教学和交叉学科中所起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能够让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科学知识齐头并进、互为补充,不断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让大学生在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上不断获得发展和进步。

3.高校在执行公共艺术教育的时候多是以实践为主,这种以实践为主的活动可以直接发货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在艺术欣赏课中教师不断的增加学生的艺术知识量,以此来打开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错误认知,并且还可以有效的推动现代教育教学方式的形成,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出去走走,多去参加艺术活动以此获得更多的生活实践,并且在这中间来提高学生的对于公共艺术与思想品德的养成。

4.对于高校来说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的提高学生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程度,这样也是从另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同时在跨学科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强调公共艺术教育所需要表达内涵与意义,另外在德育教育既要保持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还需要不断的增加实践的活动。在实践的德育教学中需要把公共艺术教育渗透其中,并且让大量的学生明白所实践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说既要保持学生的德育教育还需要增加学生的艺术素养。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艺术;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艺术格局。少数民族艺术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文学,从狭义上讲,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艺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具有宝贵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以海南为例,海南是一个以汉族、黎族、苗族、回族为世居民族、多民族聚居的海岛省份,这里生活着30多个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海南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这里的社会风貌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海南少数民族便是黎族、苗族、回族。他们的民族文化以独特绚丽而著称于世。保护与传承这些宝贵的民族艺术,将其纳入当地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

一、少数民族艺术的推广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居住状况正所谓“大杂居,小聚居”,即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杂居在一起,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在生活习惯、审美心理、民族文化等多方面彼此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我国的多民族聚居地区重视保护与传承宝贵的少数民族艺术是势在必行的,而且在这些地区的高校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也是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益探索。以海南省为例,海南有少数民族30多个,其中主要是黎族,其次是苗族、回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6。各民族都有着自己极具魅力的民族艺术。例如黎族的绣面文身,神话传说、黎族歌舞、民间节庆、服饰饮食等,这些宝贵的艺术财富对我国高校大学生都有着深远积极的影响。1.高校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艺术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民族艺术厚重的历史感是少数民族艺术能够增强大学生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因素。例如,据专家考证,海南黎族与台湾阿美、泰布排湾等少数民族族群同属与祖国大陆南部古百越族后裔。琼、台少数民族族源相同、习俗相近、文化相似,至今琼、台少数民族同胞都会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共度“三月三”佳节,可谓是“同宗同源本一家,载歌载舞庆佳节”。这些相关文化艺术知识如果能成为公共艺术教学内容,必定会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2.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今少数民族艺术在保护与传承问题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老一代艺人、匠人逐渐离去,民族民间艺术的技术技艺也在渐渐消失,所以对于民族艺术的传承保护不能仅仅靠政府的宣传推广,还要纳入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3.少数民族艺术在高校教育中实施,可以培养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增强对少数民族艺术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4.高校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艺术,不仅是对艺术的了解和掌握,更能够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和热情。

二、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实问题

我国对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以及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重视,和对之进行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的改革尚不成熟,仍然处于不断探索与不断实践的阶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1.学生对少数民族艺术兴趣不足。众所周知,流行艺术作为当今艺术领域的主流,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然而,高校大学生对我国珍贵的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没有报以足够的关注和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将流行艺术冠之以“洋”,而民族艺术、少数民族艺术就等同于“土”,这样的思想不利于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推广。2.少数民族艺术教学的师资薄弱。艺术教师是有特殊技能的教师,必须具有较深厚的艺术功底。然而作为少数民族艺术课程的教师,其专业性显得尤为重要,他必须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有更全面的了解和研究。当前,满足要求的专业教师明显匮乏,这也成为少数民族艺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推广的一个瓶颈问题。3.少数民族艺术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单一。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欣赏为主,主要有音乐欣赏、舞蹈欣赏、美术作品欣赏、建筑作品鉴赏等,教学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这样也大大挫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埋没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少数民族艺术具有更广泛的实践、参与、表演和创造的特点,因此当前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少数民族艺术的教学要求和艺术要求。

三、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举措与途径

1.通过制定制度措施,保证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目前我国各高校均开设了相对较为丰富的公共艺术相关课程,但是在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方面尚显薄弱,因此笔者建议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制度建设方面,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艺术融入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整、规范的制度和措施,为这一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保证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如把少数民族艺术课程纳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类通识教育体系,并严格规定学生修满一定的少数民族艺术相关课程学分,建立操作性较强的监管和评估制度。2.建设少数民族艺术精品课程、编纂教材。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既为大学生提供了解我国璀璨的少数民族艺术的机会、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又能依托高校艺术教育平台,大力发掘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充分利用少数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艺术资源,在传承保护中加以弘扬。课程内容要力争涵盖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主要艺术类别,兼顾理论、技巧与赏析等多方面内容,让不同层次和兴趣爱好的高校大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少数民族艺术的魅力。在此基础上,高校应鼓励和扶持建设少数民族艺术精品课程,并为之辅以配套教材,从而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保证此类课程能够长期可持续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开展。3.加强少数民族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高校中专门从事少数民族艺术类课程的专任教师师资薄弱,解决这一问题,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1)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国内少数民族艺术相关研究机构进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对少数民族艺术的教学水平和资源占有量。(2)聘请研究少数民族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到高校讲学、举办讲座,邀请具有少数民族艺术高水平技艺的民间艺人、匠人走进课堂或担任客座教授,让学生不仅切身感受少数民族艺术的生存状态,也能帮助学生找到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海南省,黎族是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琼中黎族民歌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南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学将此少数民族艺术纳入教学,邀请民间艺术家在课堂上为学生细致讲解、表演黎族民歌,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深刻的体会,也会为黎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弘扬贡献一分力量。再如黎族的黎锦、竹竿舞等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艺术,在海南高校中通过进入艺术课堂的形式加以推广,获得大学生的认可和喜爱,这无疑对于少数民族优秀艺术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4.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艺术的存在具有丰富多样性,少数民族的艺术更是如此。因此将少数民族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课堂要充分利用此特点,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上不囿于传统,敢于创新。笔者认为,艺术的学习需要实践,我国少数民族艺术的学习亦是如此。在教学上不仅是简单的艺术理论知识或技能培训,也不能变为热闹的休闲娱乐课,而是要通过雅俗共赏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参与中被感染、被熏陶,使情感得以陶冶,精神得以升华。因此教师应当增加学生在课堂参与艺术活动的机会,例如举办少数民族歌会、舞会、运动会,举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一系列的展示活动。这样的活动既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弘扬优秀文化是我国时代的主旋律,将少数民族艺术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堂,能够增进广大学生对民族文化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对于弘扬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进一步体现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玲.少数民族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文化价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2]田雅丽.对高校艺术教育建设的几点构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刘建刚.俸燕萍,广西普通高校少数民族艺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知识经济,2011(3).

篇8

从碎片式转型为整合式,原则层面上,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现代教育的理论作为切入口,公共艺术教育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角度,以及认知艺术的心理特征,寻求各种教学手段与艺术教育方式的结合点,进而拓展教学的视野和思路,将教学机构、结构、内容结为一体。譬如《祖国颂》的弹奏,包括旋律、音乐画面感都是需要突出的重点,适时教师应该在讲解祖国诗歌的同时,由学生进行尝试性配乐演绎,建立起音乐、美术和诗歌三类艺术主体的联系。这样一来,教学的氛围才能够被最大限度的营造,并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总之,公共艺术教育管理,要致力于实现教育的艺术个性、因材施教,同时多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巧妙的指导,方可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独创性和想象力。

2、体系设置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需综合考虑公共艺术的普遍价值,即从选修课转型为必修课,要求公共艺术教育具备跨越界限的能力。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在鉴赏和创作表演方面,基本能够彰显学术的成就,宏观层面上,具有复兴民族文化的感性动力。为此,我们进行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设置,要突破选修课的体系范畴,而需要建立起公共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大学生的情操、审美、心智、创新等教育需求出发,融入包括音乐、美术、影视等艺术门类,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往美育、艺术等方向拓展,使得更多学生能够在公共艺术教育当中,体会公共艺术教育的魅力。

3、实践平台

在设置教育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教育实践平台,同样是公共艺术教育整合管理必不可少的前提。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首先在机构定位方面,笔者建议由教务处、宣传部、团委等部门共同协作,根据公共教育课程的教育活动需求,做好校内外文化活动的保障工作,同时形成长效机制,作为普及教育的辅助补充。其次是团队作用的发挥,鼓励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建设,以社团的方式,培养公共艺术教育的骨干,尤其负责艺术教育工作的打造,譬如举办具有校园特色的艺术节目,以及与其他学校进行广泛艺术交流。最后是紧扣艺术教育活动的主体,采用集中编排和创作的方式,将公共艺术教育的平台,从校内外校外拓展,与地方文化团体紧密合作,构建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开发中心,以此拓展公共艺术教育的影响力。

4、激励评价

任何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均离不开有效的激励和评价,在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该规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激励和评价的准则。适时学校的相关部门,要以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发展”、“文化”作为激励评价的指标,进行课程的数量、质量、师资、设备等方面,展开综合性的评估,同时构建科学的课程激励评价兼顾机制,落实至公共艺术教育的每个环节当中。至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重点在于教师开课能力的评价,并从学生的学习效果中,获取激励评价的佐证。如果发现有违背公共艺术教育科学性的情况,应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全面剖析教育的背景、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等,找到教育的症结点后,再予以归纳和综合评价,以透明的激励和评价流程,争取公共艺术教育获得更多人的认识。

5、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