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产品的质量管理8篇

时间:2023-09-26 09:17: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品的质量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品的质量管理

篇1

关键字:机械产品 质量管理 生产

引言:

机械产品的质量是机械生产中的关键与衡量准则,机械产品的生产质量管理就成为了机械生产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机械产品质量往往受到原材料、生产工艺、元器件、生产者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除此之外,机械产品质量亦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制约,诸如市场机制、外界竞争环境、市场政策以及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只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才能使企业做到压力与动力并存,积极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机械产品生产质量的定义

产品质量

关于产品质量,顾名思义,即为某一种商品,或者某种服务能够满足给定需要的特性和特征的总和。简单来说,就是商品或服务能够给使用者带来的满足与便利。从其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产品质量是相对于用户而言的,只有做到让用户满意,才是质量合格的好产品。

通常来说,产品的质量好坏有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决定:

1)设计质量:大量的市场调查表明,大多数的用户在购买商品前,会仔细留意商品的构成原料,即商品成分。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护环境的号召,越来越多的用户在购买时,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喜欢选择安全、无公害产品。对于机械类产品而言,多数以钢铁材料和橡胶类材料为主。这就对产品的抗腐蚀性能与抗锈性能提出了要求,亦对原材料的选择提出了要求。

2)生产质量:毋庸置疑,产品的销售效果与产品生产质量之间息息相关,尤其对于机械类产品,生产质量的好坏更是直接关系产品的使用寿命与使用性能。且机械类产品多用于生产,一旦由于质量问题发生事故,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生产质量的好坏往往关系着产品的销量与市场地位,甚至与企业今后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生产质量亦受诸多因素影响:生产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素质以及生产管理水平。

3)售后服务:机械类产品多为易磨损类产品,且多数的构成较为复杂,给使用者的维修带来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生产厂家比喻在严把质量观的同时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使用者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以避免对于产品的进一步损坏甚至是不可修复性损害。一个良好的售后服务亦能体现生产厂家良好的企业素质,是企业文化的“活名片”。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可以发现,机械类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受两大类因素制约,一类源于企业内部,诸如企业研发与设计水平、生产者技术水平与工作态度、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水平以及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另一类则源于外部因素:原材料价格与质量、市场竞争、价格政策、政府制度与当时的劳动政策。这些原因即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物质因素影响,也有人为因素。总而言之,机械产品质量的好坏,既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也受人文环境的制约。

二、机械产品生产质量的管理

在对机械产品生产质量进行管理时,我们不妨将管理系统这一庞大群体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将从而进行有条理的,分工明确的管理。

1)企业质量管理

企业质量管理是决定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想得到质监部门和消费者的双重认可。必须做好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不合格产品,绝对不能流向市场。

2)员工素质管理

对于大多数机械类生产厂家来说,员工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管理人员、研发人员与操作人员。管理人员,顾名思义,综合多方面因素共同考虑,以确保企业正常,有序的运作。管理人员必须做到在内熟悉工人,把握好薪金待遇和公司福利对于工人工作热情的影响,使之达到最好的工作状态;在外,熟悉市场政策,把握市场动向。研发人员是企业发展与前进的“风向标”,研发人员须做到熟悉产品的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水平,以使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操作人员看似平常,却是企业的核心与命脉,过硬的操作技术和勤恳认真的工作态度才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3)企业技术吸收与研发

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飞速发展,机械产品的生产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把握好自身质量关,更要注重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吸收,时刻关注国内外最新动向与前沿技术。尤其是对于机械类产品,更新换代快,传统的生产工艺与生产模式往往会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三重浪费。

从质量调查结果来看,我国的机械类生产厂家中,很大一部分都存在技术陈旧,生产水平低抑或是设备水平落后、产品性能不达标的问题,有些厂家至今任沿用一些经验和陈就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这就容易导致机械产品质量不过关,从而在市场竞争之中遭到淘汰。

国家和政府部门往往通过资金与技术扶持来带动机械类产业的发展,但这些帮助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仍须做到自力更生,自主开发新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同时对于他人的先进技术水平要加以吸收,加以学习。在资金与技术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同盟,共同发展进步。

4)生产技术与标准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机械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漫长。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水平落后,设备陈旧笨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与现代社会高、精、尖的发展主旋律是相互冲突的。传统生产工艺难以满足生产质量,更无法贯彻国际标准。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现代技术与现代管理标准,采用现代化生产设备,以满足现代社会的生产那要求。与此同时,对于传统工艺中的精髓,要加以吸收和合理的运用。

5)企业合作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私人企业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其中以不乏很多的机械制造类厂商。机械制造类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成本较高,但是多数私人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和技术都相对短缺。这就促进了产商之间的相互合作,互相帮助,以谋求共同发展。在机械加工设备中,通常采用机床,而先进的数控机床与加工专用机床价格都比较高,这就需要企业间的共同出资与合作。与此同时,市场中存在很多不法商贩,他们供应的原材料质量差,品种规格都不全,原材料的不过关,对于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所以很多机械生产企业纷纷选择与原材料供应企业进行合作,确保原材料的安全与可靠,保证原材料质量,借此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满足市场要求与国家标准。同时在企业之间也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影响机械产品质量的宏观因素

前文之中介绍了许多影响机械产品生产管理的微观因素,其实还有很多宏观因素。企业质量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系统,受诸多因素共同之约,很多问题又非企业内部就可以解决消化的。例如劳动者的技术与素质问题,就受国家劳动法的制约与保护。分析影响机械产品生产质量的宏观因素,最重要归结到很多相关的法律条款与国家相关政策。

结论:

当前我国机械产品市场虽然很稳定,但是仍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制约。机械产品生产质量的管理受很多因素影响,想提高产品非一朝一夕之事,仍需要不断的提高企业人员素质,加强企业生产管理,积极吸收先进技术,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保证原材料质量,保证生产设备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李占武.产前准备是机械生产管理的重要环节[J].科技与企业,2013,18:35+37.

[2] 田淑琼.浅析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0,05:205.

篇2

关键词:农产品 质量管理 差异性

企业之间的竞争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价格方面竞争、产品差异竞争。然而,农产品企业如果拥有差异化的产品,那么就不仅仅是市场价格的支配者,而是拥有一定的价格决定权。同时,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及不同需求也要求差异化的农产品的存在,这也有利于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因此,可以说通过农产品的差异化,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能够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1.我国农产品差异化的现状及原因

我国农产品产异化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品种的差异化程度较低

不断培育、筛选出优良的品种,不但能够提高农产品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还能能够满足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但是新品种的开发是具有风险的,一是安全风险,面临着生物多样性的风险、物种风险以及生态系统脆弱性风险;二是市场风险,新品种培育需要较多土地、资金、人员、设施,科研周期长,受环境影响大,如培育出来无经济效益或者经济效益短期难以体现。

1.2质量的差异化程度较低

农产品质量分级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关键是农产品质量级别标准的设定,同时还需要质量指标的测定。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分级存在分级指标模糊,标准不科学的问题,多数农产品的等级评定还是依靠感官评定方式,而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分级还未广泛使用,如测定农产品的声波传播速度确定成熟度,测定农产品的声压确定含水率、利用近红外光谱检测农产品中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1.3品牌的差异化程度较低

一个农产品的品牌一旦形成,其价值就可能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总体水平偏低,知名品牌数量不多,品牌的生命力有限,创新产品的品牌数量更少。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需要较高的财力支持,这是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所不能承受的;很多企业虽然拥有自主品牌,但是科技水平有限,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品,难以做大做强,发展为知名品牌。

2.提高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相关措施

农产品的差异化的确能够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能够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但是农产品的差异化使得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实力,表现在科技水平,财力支持,而分散的农产品其企业大多并不具备以上实力,因此,就需要推行相关企业制度,采取有益措施,提高企业农产品的差异化水平。

2.1提高农产品品种的差异化程度

相对于分散的农业散户,农业企业有优势与科研机构合作,去培育更有盈利潜力的农产品新的品种,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也有利于新品种的推广利用。

专业化与差异化并不冲突,农业企业的产品产异化另一重要途径就是专业化经营,农业企业确定自己专营业务,进行专业化经营。差异化经营绝不是将所有涉农业务都纳入经营领域之内。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开展差异化经营,在差异化经营的基础上更加专业化,增加同一产品的品种种类,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壮大企业规模。

2.2提升农产品的标准水平

我国的农产品标准存在的一定问题,如更新过慢,与国际水平差异较大,标准的可操作性存在问题。标准的制定为了企业,因此也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这样才能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农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在质监部门的牵头下,组织该领域的科技人员、农产品企业组织共同参与,制定先进的。可操作性强的农产品标准。具体到企业,需要根据标准配备专门技术人员,设计切合自身的农产品作业程序和工艺操作,相关质检人员配合,从而提高对标准的执行力度。

2.3创建农产品品牌

品牌对于消费者是一个认可,是一个对产品质量特性的认知。创新品牌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品牌的创建需要农产品经营者或者企业具备雄厚的财力支持。当然,只有足够的财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先进的科技水平作为新产品的基础,需要先进的品牌建设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分散的农户以及小规模的作坊式企业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农业企业创建农产品品牌对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3.结论

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主要食物来源,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而且关系到农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对农产品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立农产品企业制度,横向扩大农产品经济组织的经营规模,纵向联系农产品产业链成为实现农产品企业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江应松,李慧明.农产品质量安全难题的制度破解[J].现代财经,2007,9

[2]宋明顺等.标准化在农业合作经营中的作用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2007,4

[3]龙方,任木荣.农业产业化产业组织模式及其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4

作者简介:

篇3

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一直是业界人士及消费者极其关注的问题,这也是煤炭化工企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对煤炭资源需求的飞速增长以及新技术、新装备的采用,煤炭化工产品日趋向高品质、精细化方向迈进,社会对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能满足社会对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的需求,这就要求煤炭化工企业不断对煤炭化工产品从研发、进料到生产、检验等所有环节加强质量管理和控制。社会对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担忧程度日趋加深,人们也不禁日益关注煤炭化工产品本身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与之密切相关的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煤炭化工产品检验标准、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运行状况、煤炭化工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控制措施等是否得到落实等。因此,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应当贯穿于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新产品的研发、选料、进料、生产、检验等所有与煤炭化工相关的环节,从而达到全面提升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的目的。

二、 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1.紧密结合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

紧密结合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体系建设方面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控制体制是存在的主要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由于该项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体系的健全、化工产品检验标准和机制的调整、质量管理和控制组织机构的设立和运行,而且还涉及到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人才的培训和整合、质量管理和控制规章制度的落实和适用。因此,必须对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制定出适合于现有煤炭化工企业质量管理和控制及未来发展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在该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质量管理和控制同煤炭化工企业各个阶段发展实际的密切联系,统筹推进,综合考虑,紧密结合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建立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基础性工作。煤炭化工产品由于种类、需求不同,对质量管理和控制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煤炭化工企业在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过程上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行业、不同煤炭化工产品、不同地域条件对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同以上因素相匹配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要对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现状以及潜在客户群对产品的质量需求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取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信息,并对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精细化研究和分析,同时结合世界通行的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在发展成熟的、可以充分借鉴的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先进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适合我国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发展方向,建立起适合我国煤炭化工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并严格按照质量管理和控制标准合理、科学地运行,全面促进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充分认识到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到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思想认识建设方面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在煤炭化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煤炭化工企业充分认识到了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在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实践中,他们也同样充分认识到了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制定落实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进行健康的运行依旧缺乏足够的准备,不能结合我国煤炭化工产品生产的自身特点构建最适合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这就致使很多煤炭化工企业在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存在一些不解和困惑,进而成为制约煤炭化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因此,煤炭化工企业的管理者要在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重要性上狠下功夫,教育全体职工不断提高对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煤炭化工产品质量和控制实践中去,全面提升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为实现化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信息控制平台

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信息控制平台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信息管理方面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信息控制平台的建立是做好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具体工作的基础。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是一种积极、主动地、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对煤炭化工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贯穿于煤炭化工产品从选料、进料、检验、验收、包装到各个生产环节、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化学药品的使用和管理、安全管理和控制等所有相关过程。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对化工产品诸多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涵盖了煤炭、化学过程、质量管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程技术人员的的管理和使用以及一般操作工、后勤管理人员的选用和管理等,这些管理和控制环节由于对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意义和目的互不相同,存在项目繁多、形态各异、管理模式不同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信息控制平台,实现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信息资源共享,对化工产品的质量进行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和控制。

4.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标准化管理方面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标准化一直是质量管理和控制追求的目标,对煤炭化工企业而言也不例外,标准化管理和控制是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基本要求,也是煤炭化工企业实现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目标的根本性要求,直接决定了煤炭化工企业能否对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实现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管理。因此,要结合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实际建立相关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标准,充分利用现行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控制平台,正确采集煤炭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各个环节的质量动态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并通过该信息平台的搭建,实施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最优方案,从而实现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5.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建设是煤炭化工产品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在人才储备方面必须采取的具体措施。在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中,最不能或缺的就是高素质、复合型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人才,因此,要加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人才队伍建设,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为煤炭化工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付光华,《大型选煤厂产品质量管理的分析及对策》,[J],《煤矿现代化》,2011年第4期.

[2]李天星,《浅谈安全质量标准化在煤化工企业开展及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第5期.

[3]潘广涛,《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访煤科总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副院长陈亚飞》,[J],《煤炭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4]张莉萍,《加快山西煤化工产业升级 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山西化工“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展望》,[J],《山西化工》,2011年第1期.

篇4

关键词:军工;产品;质量管理

一、引言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势在必行,国防科技情报电子化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国防科技情报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从此,每一个国防科技情报工作者都将成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使用者和管理者。无论是查询信息、提供信息还是建数据库,都将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而国防用定制化计算机一般是高性能的计算机,它可以解决一些重大挑战性问题,如核爆炸的模拟和核能研究、密码分析与破译、大气和海洋模型的建立、中长期天气预报、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石油勘探、环境建模、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银河系形成及宇宙演变过程模拟与研究、新材料研究、生物分子结构研究、卫星遥感数据及地震数据的分析、节能汽车和飞机设计、核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药物设计、数字图书馆、能源管理、虚拟手术和远程医疗、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训练系统研制等。高性能计算机的水平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利益的核心高技术,是各种尖端科技的有力支柱高性能计一算机是国家信息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加快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必不可少的重要装备二高性能计算机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国防实力和军队威慑力的重要体现。

军工产品质量的优劣,是关系到战争胜负、部队指战员生命安全的大问题。由于这种特殊的重要性,我们党和国家早就把“军工产品质量第一”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方针政策来抓,从而促进了国防工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为部队,提供了大批的武器装备。近年来,虽然各军工产品研制单位都建立了一套全面、有效的质量体系,为产品性能持续稳定地符合技术规范及要求提供了质量保证能力的证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越来越复杂,促使需求方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性能、可信度和安全性。而供方对生产者自己出具的合格证又往往缺乏信心,特别是大型复杂的军工产品,不能只依靠过程检验来确认其性能,而需要依靠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来验证或确认产品的综合性能。

二、我国军用质量管理标准的特点

(一)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1959年美国国防部制定并颁布了军用规范MIL-Q-9858《质量大纲要求》,1983年国防科工委借鉴美国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的架构,组织起草了《军工产品质量控制暂行条例》,1987年原国防科工委了《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1991年颁布了与《条例》配套的GJB/Z16-91《军工产品质量管理要求与评定导则》,《导则》标准是最早借鉴国外经验的标准。在1994版ISO9000系列标准的基础上,1996年编制了GJB/Z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军用系列标准,96版的GJB/Z9000系列标准是真正意义上与国际接轨的标准,2001年我国又了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JB9001A-2001),更加突显出了与国际标准的融合。

(二)符合国情,突出军工特色

我们的社会制度、所有制形式、市场环境、工业基础等各方面,都与国外有很大差异,照抄照搬是不行的。对于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本着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原则,另一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情况出发,总结自己行之有效的经验。2001年的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JB9001A-2001)仍采用“A+B”的结构模式。即等同采用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作为标准的A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适应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特殊要求作为标准的B部分。例如:增加了“预防为主”、“一次成功”的质量管理原则、强调最高管理者的责任和质量部门的权限、加强设计和开发策划等内容,以上内容都是多年来军工质量管理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也是具有军工质量管理特色的具体体现。

(三)质量管理标准总体上执行得比较好

GJB9001A-2001系列标准是质量体系建设、质量体系认证和使用方提出质量保证要求并实施质量监督的依据,由于军工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的推动、使用方的需求牵引、政府的引导,质量管理标准在军工企事业得到普遍重视,均按国军标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实施认证,一些支持性标准也纳入到企业的程序文件当中,作为企业各项工作的依据。

三、军用计算机产品的质量管理措施

(一)搞好方案论证的质量管理

方案论证的质晕管理,就是对满足战术技术指标。为方案,聘请同行专家,会同军方或总体单位进行质量评审。重点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性能先进性。对所选用的产品方案所达到的性能指标,是否满足军方或总体单位的使用要求,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而满足性能先进性的要求。二是技术可行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技术上要可行。特别是关键性的技术难关能否突破,关键原材料、器件和设备,市场上能否买到,自己有无制造和设计加工能力等均应作详细的分析。三是经济合理性。对研制经费预算进行审核,对人力、物力、动力及其他消耗进行成本核算,对产品面世后的价格,竞争能力和效益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合理性进行评价。这一评价应在财务和物资部门配合进行。只有在方案审定和质量目标评审之后,才能签订研制合同,正式进入研制阶段。

(二)抓好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管理可分为线外质量管理和线内质量管理。线内质量管理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在生产工序内实施的质量管理,使生产工序维持在正常状态,是降低不良品损失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内容有工序诊断与调查,预测与校正以及检验与处理。线外质量管理是指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其主要内容是三次设计。即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和容差设计。其目的是提高产品设计质量,从设计上控制产品的功能特性,努力避免由于内、外干扰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产品质量波动,提高产品性能的稳定可靠性。

影响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干扰因素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1、外干扰:产品使用条件及环境条件中影响产品质量特性值波动的因素。如温度、湿度、灰尘、电源电压波动及操作人员的差异等。

2、内干扰或老化干扰 :产品在贮存或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老化劣化现象,从而引起产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

3、产品间干扰: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若于产品,由于机器、材料、工人、侧量和环境的微小变化,引起产品间质量特性值的波动。

如何减少上述三种干扰因素对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影响?主要对策是运用线外质量管理技术,搞好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采用正交试验法,开展“三次”设计。

一次设计即系统设计。科技人员运用专业技术知识,选择一个基本模型系统,使产品达到所要求的功能特性。其中包括原理线路、元器件的选择。这相当于我们目前的传统设计。

二次设计即参数设计。参数设计是寻找系统所有参数水平的最优组合,从而减少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使所设计的产品质量特性值波动小、稳定性好。

三次设计即容差设计。在参数设计给出最佳参数水平组合的基础上,确定各参数的容差,考究各参数波动对产品特性值影响的大小,对影响大的参数,给与较小的容差,采用一级品或二级品,对影响较小的参数,给与较大的容差,采用三级品。

三次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系统中某些因素的非线性技术,运用正交试验法来选择参数水平的最优组合和最合理的容差。这样,不仅内部干扰少,而且所有的干扰都综合地减少。大部分采用价格低廉的波动大的三级品组装整机,但由于参数搭配合理,整机性能仍能十分稳定可靠。由于大量采用低廉的元器件,产品成本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是日本工业产品打进美国市场,畅销世界各地的秘诀。

(三)搞好可靠性设计

产品质量不仅包括性能先进,而且要求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可靠。所以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应该包含产品可靠性设计。因为产品的固有可靠性取决于设计,产品有效寿命期的寿命,设计时已大体决定,元器件筛选,生产线上的质量控制,主要降低早期失效,使产品达到固有的可靠性水平。根据有关资料,国外电子产品的故障率中,设计不合理占40%,元器件质量缺陷占30%,制造工艺占10%,操作和维修引起的故障占20%;而国内某舰用电子系统,在故障统计中表明,设计方面的原因(包括元器件选用不合理)约占60%。所以在技术设计中,不仅要注意性能指标,而且要高度重视可靠性设计,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

产品可靠性指标是可靠性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所以对可靠性指标应进行认真论证。为实现经过论证的可靠性指标,在产品设计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认真开展可靠性设计。

1、简化设计方案

  简化设计方案,减少元器件数量,可以显著地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首先应充分发挥软件的作用,利用软件功能取代硬件而使产品得以简化。其次是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提高单元电路的功能。或者采用新原理和新的设计方法。三是采用数字电路取代线性电路,采用集成电路取代离散电路。

2、降额设计 

在国内目前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水平不太高的情况下,采用降额设计是提高产品可靠性的有效方法。众所周知,各种元器件的失效率是在额定条件下定义的,如果在设计中有意识地把元器件的应力降低,就可相应提高元器件的可靠度。

3、边缘性设计 

任何元器件参数都有公差,同时随环境温度和外界条件的变化,其参数值也有变化。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这些“公差”和“变化”的边缘值,避免工作在临界状态。末级功放要留有一定的余量,对稳定性要求高的电路要选用参数稳定的元器件;对每个组合电路,必须进行常温、低温电源电压拉偏试验,以便输入电压按公差范围变化,而输出负载按实际负载特性变化时,电路仍能稳定地工作。

标准化和互换性:部件设计应模块化,小型化,保证印制电路板、电机等备件的互换性。

易检测性和易调整校正性:微机系统应有检测监控程序,使之有故障定位功能,印制电路板上设有检测孔,要能易查、易找、易测。

四、提高军用计算机产品质量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人员

人是研制工作成败的最主要因素。武器系统及各单体的研制成果能否取得和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有效的管理。因此,产品研制工作所需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技术员、操作工人及各类技术服务人员,应经行政管理部门挑选,同时要取得项目负责人的同意。在开展工作前,最好能对参加研制的各类人员进行短期培训,使他们对该产品的研制方案、质量目标、技术要求等能有全面的了解,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及分析检测方法,井明确各类人员为保证研制工作质量的技术经济责任。

(二)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军用计算机产品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证。其内容括:研制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各类人员的技术经济责任,岗位责任制,有关仪器设备及工艺操作规程;元器件的分析检定验收制度;所用计量器具的周期性检定制度;技术安全守则,文明科研及设备维修保养制度等。同时,对研制工作的主要技术文件、原始记录、研制工作小结和报告,以及项目结束时的技术工作总结均应有明确的要求及妥善的保管制度,使之能反映项目的主要科研活动,并保证技术质量间题的可追踪性。

(三)物资

产品研制所需原材料、元器件、试剂等物资的质量,对研制质量有直接影响。对采购物资的技术质量指标和验收程序应有明确要求,尽量做到按要求选购。重要的原材料入库前应进行质量检验。装机前应对主要元器件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测试,合格者才能使用。对电子元器件要进行老化筛选,不能让劣质产品上机。

(四)关健件

根据产品部件、组件、零件及器件的不同精度和复杂程度,功能特性和技术难度,以及失效后对产品性能的影响,把它们划分为关键件、重要件和一般件。对关键件、重要件要有标记,对其设计参数和制造工艺要严格审查,对关键件要进行重点质量控制。

五、结语

国军标在国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军工产品的特殊要求。这些要求非常重要,是几十年军工产品研制生产的经验总结,有些是从沉痛的教训中得到的,因此,全面贯彻执行国军标的各项要求,对提高军工产品的质量,满足和超越顾客要求,开创军工产品研制生产的新局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GJB/J2749-96,建立测量标准技术报告的编写要求[S]。

[2]GJB 3756-99,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及评定[S]。

[3]张忠华。管理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杨承先。故障树分析法与质量体系评价。建筑机械,2002(3)。

篇5

关键词:产品开发 质量管理

一、产品开发阶段质量管理常用的工具

产品开发阶段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包括以下几种:首先,防错设,也叫防呆设计,即采取相应的设计手段,比如可靠的控制装置或特征,降低错误发生的机率,或者消除错误,防止产品使用人员在人为疏忽、缺乏经验或技能不足的情况下出错,在产品早期定义以及可靠性设计阶段需要考虑防错设计。其次,DFX设计,也叫最优设计,其以并行思想为基础,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兼具其功能、性能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质量因素,而最优设计包括可制造性/可装配性设计、可靠性/可维护性设计、可测试性、面向环保设计等等。最后,原型制作,产品原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实体原型与解析原型,其中解析原型不可触知,比如CAD模型、动态仿真模型等,通常以计算机为基础进行分析;实体原型可触知,主要用于检测或实验。常见的实体原型包括α原型、β原型、试产原型等三种。在对技术或设计方案可行性进行评价时,通常采用α原型,对一些高风险零部件、子系统的性能、可靠性进行实验与测评;β原型即工程样机,其主要作用是对产品系统的关键性能指标进行评价与测试,识别产品中系统性的缺陷;试产原型则用于系统测试,分析产品是否可以满足生产线的工艺能力、顾客的需求等条件,还可用于最终产品的其它设计,比如图纸或包装等。

二、产品开发阶段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一)概念阶段

在概念阶段要进行顾客需求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及风险分析。其中顾客需求分析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往期产品的客户投诉、相关研究报告等直接或间接的获得顾客需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也可以利用数理统计、数学方法等做重要度排序,筛选出最有价值的质量需求信息,再将其转换为产品的质量特性。技术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资料收集、系统架构分析、子系统与功能模块分析、失效模型列举、影响度分析、致命度分析及系统优化策略等内容。

(二)计划阶段

产品开发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产品的定义、竞争优势等做进一步明确,将产品系统架构基本确定下来,做好产品开发项目计划与资源计划,保证在开发过程中合理控制风险。而在产品开发计划阶段主要质量管理工作包括:需求评审;将产品的定义确定下来;制定对应的产品质量计划,并确定开发过程中所需的主要流程。产品质量计划包括产品质量改善计划的确定、产品质量目标的设定,并将产品质量测试验证计划同时确定出来。

(三)开发阶段

产品正式开发阶段需要参照产品开发计划进行实际的产品开发,该阶段主要包括一些具体的设计工作与开发活动。该阶段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因此开发小组需要进行必要的设计评审,并做早期测试与验证,包括功能测试、系统集成测试等。而正式开发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保证产品功能及性能与产品规格说明书要求相符;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恰当的应用了正确的流程、工具及方法;及时发现产品的问题及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识别与纠正措施,保证所制订的产品质量目标的可行性与实用性;验证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其可以满足顾客需求。

(四)验收阶段

当产品进入验收阶段后,证明已经解决了大多数的设计问题,或者设计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小批量量产后可以对设计开发的结果进行评价,并对后续大批量生产的可行性进行验证。验证阶段的主要质量管理内容包括:对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确认,由小批量生产向大批量生产逐步过渡;对最终产品进行测评、评估,以保证产品设计与产品设计规格说明要求相符,且其质量水平与质量管理计划目标相符。

三、产品缺陷管理

在产品开发阶段产品缺陷是无可避免的,因此产品的缺陷管理也是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产品缺陷越少,证明产品的质量越高。具体而言,产品的缺陷问题不外以下几类:首先,无法满足功能需求,比如硬件失效、软件缺陷等;其次,任务延期;最后,某些项目瓶颈未处于受控条件下等。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下列质量管理措施:发现质量问题后需要做进一步确认,对问题及时定性,比如缺陷的严重程度与发生频率等,对缺陷做出全面了解;接下来要做好数据的调查与搜集,全面了解产生缺陷的过程、发生原因,查找以往研究是否存在类似问题;启动紧急预案,先将缺陷所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接下来要深入分析缺陷发生的原因,要注意不仅要分析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还要弄清楚“为什么未及时发现”的原因,以保证问题分析的针对性与深入性;确定问题后再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计划;确认解决问题的结果,保证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并保证同样问题尽量不要发生。解决问题后要总结经验,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反馈给相关人员,集中管理开发的所有问题,以便跟踪管理。

参考文献:

[1] 徐枫. 如何管理汽车新产品开发项目的交付物质量[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2(09): 22-24.

[2] 方水良,郑继旺,赵诗奎,等. 基于过程文档的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系统[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03): 472-478.

[3] 金青哲,王兴国. 食用油产品开发与质量标准制修订绉议[J]. 粮食与油脂. 2011(07): 1-4.

篇6

【关键词】供应商 产品质量管理 方法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是处于一种合作互赢的关系,加强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管理,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商管理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只有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努力,才能在共同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

二、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意义

1、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能够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生产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形成了供应商一制造商一分销商一零售商一最终用户之间的完整链状模式。因此,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要考虑供应商的管理。企业只有与供应商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目标。

2、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最终使消费者受益,促进良性循环。供应商内部组织混乱,会直接影响其供应产品的质量。随着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可以说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生产中,我们更需要对供应链管理的加强,推行供应链全面质量管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3、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也给供应商提供重要的发展机遇,更有利于其提高经营水平,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生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一种合作双赢的利益伙伴关系,对于生产企业而言,需要的是稳定、诚信、高效、质优的供应商,只要供应商能长时间的确保提供优质产品,建立起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在诚实守信的前提下,与供应商保持长期稳定、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是生产企业的初衷和愿望。由此,供应商建立起更完备的制度,更规范的操作是有利于其生存、发展和壮大的良好途径。

三、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的方法分析

1、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

(一)供应商选择通常是由公司采购部门进行寻找和初步选择,初步确认配合意愿。再有采购部门,工程开发部门和质量部门一起进行体系审查、资质审查、认证审查和实地评审。

(二)供应商的开发时机一般为有两个时机

①新品开发时。随物料新开而开发的的供应商,此阶段供应商主要属于新技术原因开发,主要以技术来确定开发评审结果,批量生产能力由开发后供应商进行扩充。

②补充量产资源的供应商开发。实行批量通用等零件而扩充的供应商,此阶段供应商已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主要评审结果以生产保证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为主。

(三)供应商关系定位,分为买卖关系和互利共赢关系。虽然现代工业企业努力将双方关系由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赢关系,但由于实际价格因素导致许多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处于中间状态。但是目前很多企业会对于质量成本与采购成本进行综合成本计算,所以在关键元器件或是检验检测受控程度低的物料供应商关系上一般采用互利共赢关系,但是在对于整机影响小容易受控通用件、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供应商资源相对充足的供应商关系则采用中间状态。

2、供应商试制试用阶段质量管理

试制试用阶段已完成对于供应商的初步资格审定和样品检验确认,主要为供应商小批量生产一致性的验证,在此阶段会体现供应商的工艺水平和过程控制生产能力。双方对于产品的质量一致性进行充分验证,以解决其中的产品的量产质量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

(一)质量管理特点:

①对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

②对于缺陷产品供应商及时确认和进行专项质量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和效果

③供应商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增加防错措施及自动化等优化量产条件

④建立双方认可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保证要求

(二)产品试制试用阶段新增加供应商的质量管控注意事项:

一般在产品试制阶段为补充后续产能新增开发供应商,虽然一般新供应商会选择有技术能力和生产水平的供应商,但是往往还是会出现供应商产品问题多的情况,此种情况一般是整机企业跳过新品开发的双方沟通过程,直接将已成熟的供应商生产技术要求和技术问题直接进行切入新增供应商,而实际由于各供应商生产硬件不同导致未有效消耗问题点,所以特别注意在产品试制阶段对于新增供应商仍要进行新品新供应商的技术质量沟通,不能随意跳过。

3、供应商质量整改循环

通过供应商开发、产品试制试用、批量生产质量管理,但是随着整机的质量不断提升要求即客户的要求不断提升,仍然需要花大部分时间进行产品质量整改。需要建立产品质量整改循环如下:

(一)、对于质量缺陷进行识别,与整机客户进行充分沟通整机的质量要求

(二)、对于产品进行工艺技术改进提出方案并进行单体零件充分验证

(三)、提交方案、试验结果与客户进行初评论证确认改进方案

(四)、进行整机试验、小批验证、批量验证整改效果和有无衍生其它问题

(五)、确认整改效果固化技术工艺方案和新增质量控制点固化

4、供应商质量管理与质量检验控制的关系

随着检验由质量检验向统计质量控制和面质量管理转型,检验也原来的全数检验到抽检检验,从单纯依靠检验到延伸至介入供应商成品检验,在供应商质量管理上外协件检验部门的角色在其中越来越重要,一般开发阶段、大批量生产阶段及后续的定期评审整改循环中都鼓励双方的质量检验控制单位进行充分近距离实地沟通,以保证供应商质量的持续保持。

5、供应商的业绩评定

对于供应商要定期进行业绩评定,以从总体上实现质量监控,对于同类型的供应商,评定级别低的供应商及时淘汰,对于供应商资源进行适度调整和开发以保证整体供应商质量。

(一)、业绩评定方法一般采用不合格评分法较多,部分公司会结合采购供货系统的综合评分法。一般根据各企业的体制进行决定。

(二)、业绩评定周期对于供应商业绩评定一般分为月度、季度、年度,其中季度、年度业绩评定结果会影响对于供应商供货比例的调整。

(三)、业绩评定内容评定中要涉及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指标、售后服务情况、质量改善情况、供货情况等方面。

(四)、业绩评定分级业绩评定后会将供应商评为A、B、C、D 四个等级,根据级别进行资源分配调整开发和资格重新审定。

6、供应商质量体系完善提升

在实际的供应商管理中会遇到各行业的质量体系水平不一的问题,即不同类型零配件厂家体系水平不同,或是整机企业对于零件供应商需要提升以达到其质量水平,就需要对于部分零配件供应商进行体系完善提升。具体步骤有如下几个:

(一)共同分析产品的工艺流程控制制定符合双方质量要求的质量控制计划

(二)对于双方对于物料的质量控制要求延伸至供应商的内部管理制度

(三)对于质量数据、缺陷等双方进行跟踪和分析,找到问题点进行改进

(四)不断更新双方的技术标准、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计划

(五)建立质量互信保证体系

(六)进行互动,定期召开质量体系完善总结交流会

四、结束语

加强供应商产品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建立起互相合作的关系,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共同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生产企业和供应商共同努力,培养合法、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整个行业发展和壮大的同时,使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供应商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关键词:问题产品;召回;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创新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一些大规模的产品质量问题,从三鹿奶粉到瘦肉精事件,这些产品质量问题不仅给消费者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危害,也严重影响消费者消费心理,进而使市场信誉受到破坏。要想更好的改变这一现状,提高企业信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和制约市场秩序,我国针对产品质量问题,于2009年颁布了《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制定了一些关于问题产品召回的规定,但就实践状况来看,仍有不足之处,需要改进。这就需要从问题产品实际出发,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下文对与问题产品召回相关的内容作出具体论述。

一、问题产品召回前后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

1.问题产品召回前的影响

问题产品召回制度实施前,对问题产品负责情况有两种。一是当产品因质量问题而造成严重后果时,制造企业才会承担赔偿消费者治疗费用、误工费用、费率诉讼费用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生活能力费用等;二是产品出现问题后,未造成严重后果,制造企业仅负责消除问题产品的缺陷,对于那些存在缺陷而未暴露的问题不在其维修赔偿之内,产品问题仍然存在。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不利的,未发现的问题仍会给其今后带来损失,而对于企业而言是有利的,可以尽可能减少成本。

2.问题产品召回后的影响

实施问题产品召回制度后,企业在承担产品质量缺陷导致的事故费用外,还需要承担事故调查费用、维修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产品缺陷确定后,制造企业还必须承担其他同类质量缺陷产品召回通知费用、维修费用和技术检测费用。除此以外还需要负责维修或更换新产品,并确保产品无质量问题后方才可以提交给当事人。实施召回制度费用前后制造企业成本对比,前者只需要对因质量问题而造成损害的产品进行赔偿,后者则需要对存在同样质量缺陷的所有产品进行赔偿,实现产品召回制度后,企业成本增加,而消费者的利益却得到了保证。但是召回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仍需对其进行进一步分析。

二、基于产品召回产品质量管理制度问题及创新途径

1.建立健全的问题产品召回法律体系

目前来看,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产品召回的法律法规体系,仅有的是与汽车、玩具和食物等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范围有限,且处于行政性法规,法律效率较低,不仅难以满足汽车、玩具和食品等方面的召回需求,也难以满足易造成人身、财产安全的药品、医疗器材、电器等产品找回需求。虽然现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召回内容,但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无法起到统领召回的作用。因此,必须完善产品召回法律法规,毕竟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为企业制定制度提供依据,能减少企业损失。

针对我国问题产品召回制度的不完善问题,解决方案如下:一可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下称《产品质量法》)进行修改,将问题产品召回制度纳入其中,借助于此法律效力加工召回制度提高到法律层面,从而构建以《产品质量法》为依据的汽车、玩具等方面的召回法律制成体系。这样既能确保召回制度和整个产品质量法律体系之间的统一性,也能减少立法费用;二可以在《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制定与《产品质量法》同级别的《缺陷产品召回法》,这样可以体现国家对问题产品召回的重视,也能提高公众和企业对问题产品的关注度,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履行自己的义务和维护自己的权益。但在这里应该需要注意的是《产品质量法》针对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征求意见稿》只针对财产安全,若想使《缺陷产品召回法》发挥效用,需要将《产品质量法》和《征求意见稿》衔接起来;三可以参照美国立法体系,对可能给消费者造成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化妆品、家用电器等产品制定单独的召回法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针对性的细化召回标准和可行规定,但是这种召回法律法规相对混乱,且立法费用相对较高,不宜采用。在实际制定召回法律法规时,将第二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结合起来使用更能满足实际需求。

2.政府发挥协调作用

问题产品召回后,就企业而言会增加维修、赔偿等多种召回费用,同时召回过程中也容易使企业名誉受到损失,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国内大多数企业不愿意主动召回问题产品;就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出现问题后,会造成经济损失,一些消费者期望企业能召回问题产品,而因企业产品生产工艺相对复杂、营销手段多种多样,生产经营者与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证。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发挥协调作用,结合国际标准和现阶段国内产品质量管理现状,制定和完善产品安全标准体系,明确问题产品性质、规模,根据法律规范,采取一些措施强制要求制造企业召回符合召回条件的产品,并对问题产品召回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召回公正性。同时政府也应该不断的加强信息化建设,及时与问题产品召回相关的信息,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3.加大问题产品执法力度

就目前我国召回制度设定的法律责任来看,处罚金额较召回产生的费用要少,当产品出现问题后,多数企业选择缴纳罚款,而非选择召回问题产品,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应加大问题产品出发力度,引进惩罚性赔偿。惩罚性赔偿也是报复性,其作用是遏制和惩罚不按照召回制度召回问题产品的企业,使问题产品召回企业能自觉履行召回制度相关规定,补偿消费者遭受的损失。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一些有召回义务的企业明知产品有召回条件而拒绝召回的企业,或消费者已经举办仍不进行召回的企业,亦或问题产品已经给社会和消费者带来严重后果的企业,才可以启动惩罚性赔偿。

4.构建独立的问题产品召回部门

缺陷鉴定机关作为产品鉴定的主要部门,其可以通过对产品的鉴定决定产品是否需要召回。而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产品检测都是由企业内部检验机构完成的,产品检测可靠性和公正性得不到保证,加之现有的问题产品召回条例中对这一点并未明确,使得产品质量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应组织产品科技及卫生等专业人士成立独立的产品鉴定机构,以配合产品召回制度的实施,减少不必要成本浪费。

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产品召回与否直接关系着消费者和企业自身利益,为了确保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企业信誉,需要对产品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而产品质量管理与问题产品息息相关,上文对召回制度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策略,为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依据。而这些策略毕竟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未来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仍需对产品召回制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苏琳.完善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若干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

[2]李鸿.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3]王子墨.我国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分析[J].商品质量:学术与观察.2012(11).

篇8

关键词:新产品 制造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89-01

1 当前企业产品制造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现行的ISO8402-1994中对质量管理给出了详细的定义:所谓的质量管理就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同时在质量体系中借助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的手段实施管理职能的活动。而ISO9000对质量管理给出的定义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并以全员参与为基础,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让用户满意以及组织成员与社会收益,来实现长期成功的管理手段。综上,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具体是指从产品质量的产生到形成直至实现的整个过程。当前,国内企业产品制造质量管理的现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持续改进产品质量认识的不够充分。有些企业简单地将通过认证当成是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要求,一旦产品获得了认证便不需要在像认证前那样时刻进行关注,这些企业显然没有认识到对产品的质量管理需要持续不断地改进,他们单纯地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合格,就不需要进行改进,或者等出了问题再进行改进。

其二,产品质量改进机制不健全。国内生产制造企业的质量体系文件虽然规定了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工作,并以此为依据构成自我改进与完善机制。然而,在实际中,却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这么做,究其根本原因是产品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不够明确,当发生问题后互相推诿,而且相关人员对该文件的重要性认识也严重不足,执行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其三,对产品质量管理信息不够重视。由于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大部分生产制造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产品成果质量的关注上,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产品销量,但却忽视了约束性质量,即日常质量信息。如,对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监控信息记录简单,从而导致很多潜在的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又如对用户反馈回来的信息重视程度不足,造成企业管理决策层无法全面准确对用户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错失了提高用户满意度的机会。

其四,产品质量持续改进的方法不合理。当管理评审提出相应的改进要求之后,企业虽然也按照要求进行改进,但在措施的制定上却并不合理,也没有针对性,这使得质量评审流于形式,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改进方法不合理。

2 基于新产品制造的企业质量管理要求

新产品制造是推动企业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求企业必须改善当前产品制造质量管理现状,提高质量管理要求和水平,以此确保新产品质量管理的顺利进行。

2.1 建立新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

大量的实践表明,想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技术进步是关键。从产品制造要求的角度上讲,新产品要远远高于老产品。为此,企业应当积极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并对工艺规程进行完善和优化,并不断提高生产成果的转化应用,借此来增强工艺规程对新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仓储等过程的指导性及可操作性。此外,企业还应当按照新产品的生产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并充分发挥出基层生产单位的质量职能,积极开展新产品自主保障活动,实现质量管理全员参与,以此来促进企业全体员工贯彻落实质量管理标准和制度的自觉性。

2.2 加快企业质量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实现质量信息化管理有利于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数据,帮助质量管理者找寻生产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及时制定整改措施。企业要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建立产品质量管理档案和员工质量档案,确保新产品的追溯性。同时,还要利用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统计和分析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质量数据信息,以及新产品检验后的相关质量指标。此外,企业要强化产品生产质量日常管理,建立产品质量信息库,以此提高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3 落实新产品质量管理的配套措施

首先,企业要重视生产能力的提高,从机械设备、人员、环境、方法等诸多方面入手,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作业环境,降低新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不合格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其次,减少各种浪费的情况发生,如因生产环节衔接不当、工序质量检查延误、材料物资供应不足、生产设备事故频发所造成的生产时间浪费,从而提高新产品的生产效率;再次,强化员工质量管理意识,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确保员工掌握新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求,从而加强新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减小不合理损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后,提高新产品售后服务质量。良好的售后服务是确保顾客接受新产品、信赖新产品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树立新产品良好的形象,增加新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张雄会,黄培.基于知识共享的新产品前期质量管理方法[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8(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