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17: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提高农产品品质,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微生物;农产品品质;农业生态环境
近几年来,面对我国农业生物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我国农业发展情况,我国相关部门开始意识到微生物农业的重要性。从宏观上看,微生物农业属于一种工业型的农业,其主要通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实现的。微生物农业的广泛推广,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品质,而且还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微生物农业的含义
微生物农业也被称为白色农业。这种农业是一种工业化的农业,微生物农业的形成主要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使用各种高科技开发手段,对微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一过程就是微生物农业过程。微生物农业可以将微生物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就微生物本身而言,其具有超强的繁殖生产能力,并通过工厂化处理,能够生产出人类及动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品和保健品。微生物农业属于一种新型农业。微生物农业的发展系数较大,其属于高增值农业。
2.发展微生物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
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这虽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无法保证农产品的安全。
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病虫害问题,如果通过农药进行防治病虫害,将不利于农作物的安全生产。生物防治病虫害是一项较新的技术,其具有很多优势,如: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等。目前我国应用微生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较好,其值得广泛的推广,其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治病虫害,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作物产品的品质。
微生物还可以混配在化肥、微量元素、有机饲料中,从而形成了微生物复混生物肥料。微生物复混生物肥料不仅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而且还能够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从而使植物根际的微生物环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微生物肥料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进而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了植物抗病虫的能力。
3.发展微生物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二十一世纪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微生物农业的发展前景比较客观。在实际的微生物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将有机废物变废为宝,可以间接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微生物农业中,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将空气中的毒气及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清除干净,微生物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产业,其具有较大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在农业粮食生产过程中,农药和化肥对粮食的产量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严重的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对水体、土壤、大气造成了污染和破坏。针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农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发现了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重要性。微生物农业的大力推广和发展,不仅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能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微生物农业可以保证农作物的安全,有效的提高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4.微生物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实例
4.1简要介绍紫云英根瘤菌菌剂
紫云英是豆科黄芪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称红花草,是重要的绿肥,饲料兼用作物。紫云英不仅能给土壤增加大量的新鲜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协调水、肥、气、热状况,提高土壤生产性能。因此,种植绿肥是一项必需的用地养地措施。紫云英固氮能力强,氮素利用效率也高,株体腐解时对土壤氮素的激发量很大,在我国南方农田生态系统中维持农田氮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效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剂在提高紫云英产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高效优质的紫云英根瘤菌菌剂,一方面在紫云英播种后能提高紫云英的产量,另外还能在土壤中形成多种有利菌株共生的良好根际生态环境,对水稻化肥利用率起到重要的效果。
4.2高效紫云英根瘤菌在选育时应注意的问题
紫云英根瘤菌的初筛:将粗筛出来的紫云英根瘤菌进行回接紫云英试验(水培法或沙培法)进行初筛,从播后结瘤时间、根瘤数、根瘤大小、根瘤颜色、植株含氮量和植株长势等指标筛选效果好的紫云英根瘤菌;紫云英根瘤菌的诱变育种:利用紫外诱变等生物诱变技术来选育出固氮效果更好、抗逆性更强的紫云英根瘤菌菌种。
4.3发酵生产工艺的研究
优培养基的筛选:利用摇瓶发酵、20L、200L自控发酵罐发酵,利用旋转组学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筛选各功能菌种生长所需的氮源、碳源、矿质营养、添加剂和诱导剂营养配方,确定促进菌体生长的营养成分和最佳复合培养基配方。
高效吸附载体及其灭菌技术研究:通过考察菌种在不同灭菌条件(巴氏灭菌法,高压湿热灭菌法和γ-射线灭菌法)下的不同载体(褐煤,草炭,蛭石和珍珠岩)的存活时限以及载体中所含有的成分,将对菌体保存和对土壤的增肥及微生态作用等综合因素,确定载体最佳灭菌方法和最佳载体。
4.4应用技术研究
通过盆栽、小区和大田试验,检测紫云英根瘤菌产品的应用效果和稳定性,研究制剂不同剂型、浓度、用量、施用时间、施用方法以及环境因子对使用效果的影响,再反馈信息进一步研究和调整发酵生产工艺技术,生产出高效、持效的生物有机肥料产品。
5.如何运用微生物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5.1合理帅选菌株和应用联合菌群。
在深入了解有关微生物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根据用途把几种所用菌种进行恰当、巧妙组合,使其某种或几种性能从原有水平再提高一步,使复合或联合菌群发挥互惠、协同、共生等作用,排除相互拮抗的发生。
5.2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
发酵条件、工艺流程、合适的载体、剂型、粘着剂的发展,尤其是在产品保质期方面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5.3应用价值较高的微生物产品
有机物料腐熟剂(或称发酵剂)、根瘤菌剂、生物修复剂(微生物区系、解毒、重茬等)、促生菌剂,生物有机肥等。其中根瘤菌剂作为微生物肥料中的一类重要品种,目前存在的根瘤菌剂产品质量不稳定、使用菌种的有效性低、接种后在种子上存活时间短、结瘤效果差、产品保质期短等问题未很好的解决。因此,这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开展相关的研究,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由于接种根瘤菌剂还能有效降低和减轻豆科作物重茬的病害,根瘤菌剂在我国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
6.结束语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但在农业实际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例如:在农作物的生长中大量的使用化学农药是必不可少的,农药可以杀灭农作物在生产中的害虫和病菌,但不能保证农产品的安全,也使农业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通过对这样问题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农业将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值得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宏娟,肖德林,邓旭艳,张培松,邓仕槐.GM微生物制剂对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
需求弹性是经济学中一个使用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对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十分有用。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又称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指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不同农产品,其需求弹性是不同的,一般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需求弹性系数是指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比率的比值。需求弹性系数等于0时,需求完全没有弹性。即无论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需求弹性系数等于1时,需求是单位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与价格的变动幅度相同。需求弹性系数大于1时,需求富有弹性,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价格的变动幅度。需求弹性系数大于0小于1时,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表明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小于价格变动幅度。一般认为,相对于非农产品而言,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现为缺乏敏感,即需求弹性系数小于1,也就是说即使产品的价格发生很大的变化,其需求数量的变化也不会很大。
在实践中,某种农产品需求弹性的大小,由众多的因素共同综合决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的需求程度。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强度大而稳定,需求弹性越小。例如,大米、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一般都小,属于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相反,消费者对非生活必需品(如海鲜、食用蛇等)或奢侈品的需求强度小且不稳定,属于富有弹性的农产品。2、农产品的替代品数及替代程度。如果某种农产品的替代品越多,其替代程度越大,则该农产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相反,它的需求就缺乏弹性。3、农产品本身用途的广泛程度。农产品的用途越广泛,其需求弹性就越大,用途越少,其需求弹性就越小。此外,农产品在消费者预算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调节需求的时间等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也会产生影响。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一)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以生命有机体作为生产对象,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农业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中,普遍表现出弱质性特点。农业的弱质性是指农业受规律性制约所特有的不足与劣势。农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生产周期长,供给调节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影响;农业比较利益低,处于不利地位。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大、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等农业特性,决定了农业“弱质产业”的角色。
(二)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并决定了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是自然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风险大、比较效益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是农业的基本属性。需求弹性低是农产品的普遍规律。首先,农产品不同于工业品及非农产品,其多数是生活和生产必需品,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基本要求,受价格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表现出一定的刚性,因而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需求并不会因农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迅速减少,也不会因价格下降而迅速增长。其次,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在对农产品需求相对不变或需求增长不及农产品产量增长快的情况下,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需求缺乏弹性。再次,由于农民生产的分散性、弱小性,农民不可能形成价格联盟,采取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后,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低下,吸纳和保护资源的能力不强。农业的本质决定其缺乏比较优势,即农业收入的长期增长速度总是低于非农业的增长速度。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是农业弱质性的根源。
三、调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缓解农业弱质性
(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品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正向优质、营养、安全方向发展。但是,我国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产期集中,品质较低的特点与这种转换趋势不相适应。以水果生产为例,我国的水果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好果率只有30%,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果不超过5%;品种结构不合理,苹果、梨、柑橘3大品种占水果总面积的54%,产量占水果总产量的65%,且产期过于集中,适合不同需要的特色品种和不同上市期的品种相对较少。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下决心淘汰劣质品种,大力开发优质品种,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努力改善农产品的结构,不断增加高层次需求农产品的生产。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充分挖掘地方传统优势品种,推广名、优、特、新、稀的农产品品种。就粮食来说,按照食用优质化、用途多样化、品种专用化的要求优化结构,发展优质稻米,开展绿色无公害大米生产。水果生产向优质化、营养化、高档化转变,发展名特优新产品。畜禽产品也要选用低脂肪、高蛋白、瘦肉型和优质传统品种及特种经济动物,以良种不断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提高农产品储藏保鲜质量
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了绝大部分,储藏的水果不到总产量的20%,冷藏库和气调库的储藏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7%左右。我国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造成腐烂、变质,损失巨大。有数据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l/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因此,要对现有冷藏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网络系统,最终实现鲜活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效、便捷流通,使农民得到实惠。
(三)完善加工体系
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大部分农产品未经加工或仅经过简单的粗加工即进入消费市场,包装不标准,质量不稳定,农产品的增值程度低,大大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加工值大多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加工率只有20%~30%,加工增值不到农业产值的80%,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农产品加工尤其
是精加工和深加工,是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要适应新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具有当地优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和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步伐。
(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贡献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准。世界上凡是农业比较发达、先进的国家,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都比较高。据统计,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都在75%以上,德、法、英等国甚至达到90%。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只有45%,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动员全国农业科技力量,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强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密切协作。加大政府对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强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市场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多元化保障体系,降低农业技术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科技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保证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能够应用于农业。
(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农药、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注水肉、毒大米、劣质奶粉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人类生命的健康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要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关键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及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
测土配方施肥的目的及意义。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测土配方施肥就是把土壤、农作物、肥料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农作物需求特点,选择适宜的肥料和比例,因此应该:
(1)了解土壤肥力状况。土壤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是农作物所需各种养分的主要供应者。在农业生产中由肥料、灌溉水、降雨、秸杆还田、根茬残留、生物固氮等提供的养分都存在在土壤,最终由土壤直接供给农作物吸收利用。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但是,由于田间土壤变化的复杂性,以及化验分析的条件限制,有时没有办法根据土壤的分析结果来施肥。那该怎么办哪?在不能进行测土施肥时,可以根据以前的施肥状况和目前的土壤地力情况来考虑肥料用量。一般肥力高的土壤,可以适当降低肥料用量,而对肥力低的土壤,应该增加肥料用量。对土壤比较粘、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一次肥料用量可以稍大一些,而对土壤较砂,保水、保肥能力弱的土壤,则一次肥料用量不能过多另外,由于土壤中的养分还包括灌溉水、降雨、秸杆还田、根茬残留、生物固氮等提供的养分,因此还要根据它们带入的养分状况,来考虑肥料用量。
(2)了解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特征.要做到科学合理施肥,要知道作物需要什么肥料?需要多少?什么时间需要?作物需要什么肥料?一般来说,所有作物都需要17种营养元素,也称为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它们是:碳(c)、氢(H)、氧(0)、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锌(zn)、硼(B)、铬(M0)、锰(Mn)、氯(cl)根据这些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以及农作物的需求状况,把它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壤里相对含量较少,农作物吸收利用较多的氮、磷、钾,叫做大量元素。第二类是土壤含量相对较多可是农作物需要却较少,像钙、镁、硫等,叫做中量元素。第三类是土壤里含量很少、农作物需要的也很少,主要是铜、硼、锰、锌、钼等,叫做微量元素。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而土壤中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量较少;同时以根茬归还给土壤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是归还比例最小的元素,通常把氮磷钾称为大量元素、或肥料三要素。但是,由于作物种类不同,它们对这些营养元素的需求上也明显不同。如小麦、玉米对氮、磷、钾需求较多,而花生、大豆对、磷、钾需求较多,食用叶片的蔬菜、茶、桑等需要较多的氮,油菜需要较多的硼,地瓜需要较多的钾。这就要求在生产中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特点选择不同的肥料种类。
作物需要多少肥料,就相当于一个人一顿得吃多少饭一样,少了他没吃饱,但多了也不行。一般作物对肥料的需求取决于所种植的作物种类和产量水平。一般在蔬菜、果树上的肥料用量要大于粮食作物,产量水平高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要大于产量水平低的作物。,那么,在施肥时就可以根据近两年的产量水平估算今年的产量状况,然后估算肥料用量。
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都需要营养,但作物一生中对养分需求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就是施肥的最佳时期。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植物对养分浓度比较敏感的时期,多为植物生长的前期。这一时期对养分需要的绝对数量并不太多,但很迫切,如果此时营养元素缺乏或过多或元素间的不平衡,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且后期难以弥补和纠正的时期。如磷的营养临界期在苗期,玉米在出苗后1周,;小麦在分蘖始期。氮的临界期比磷稍晚一些,一般在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过渡时期,小麦的在分蘖和幼穗分化两个时期;玉米在幼穗分化期;植物营养临界期的养分供应主要靠基肥或种肥供应。
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往往在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植物吸收养分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最多,如能及时满足此时期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如玉米的喇叭口期,小麦的拔节-孕穗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施肥是以追肥的方式施入的。
(3)根据肥料种类和性质选择适宜的肥料。肥料依据不同的目的,肥料可分为不同类型、按肥料来源分:有机肥(农家肥)、化学肥料、绿肥、生物肥料。按营养成分:单质肥料 、复合肥料。按肥料的状态分为:固体肥料、液体肥料、气态肥、按肥料中养分的形态或溶解性可分为:速效肥料、缓效肥料、长效肥料、按肥料施用后对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可分为:生理酸性、生理中性、生理碱性肥料、肥料的施用方式施用方式:基肥(底肥)、追肥 、种肥 。施用方法:撒施、条施、沟施、冲施、叶面喷施、灌溉(滴灌、喷灌)施肥。肥料的作用1)提高产量。2)改善品质。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施肥可归还由于作物收获所带走和其它原因而损失的养分,提高土壤供肥能力;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但是,如果肥料施用不当,还可以污染环境,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1)过量施用氮肥引起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引起农产品硝酸盐累积。2)磷肥加工过程中的氟污染,施用时的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以及引起水体富营养化。3)肥料施用不当,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抗倒伏、抗干旱能力下降,导致产量减少和品质变差。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1-0179-1
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明确农产品质量责任,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是各级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责任。当前,由于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污染,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当,致使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农畜产品疫病较多。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收入,也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和健康,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刻不容缓的大事。
1 加强政府管理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涉及各业、卫生、工商和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农产品安全卫生,农作物种子种苗,农产品进出口检疫检验,农产品标签标志,肥料质量,农药兽药安全及使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都应制定统一的标准。各部门应划清职责,明确目标,协同管理,从偏重管理向管理与技术服务转变。应加大对农业保险项目、科研与检验、农业发展及与贸易有关的项目、运作资金等政策性资金投入,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一体化运营,推行HACCP体系认证。根据国际植物保护公约、WYO协议的要求,制定本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鼓励通过国际化公平竞争,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
2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是各级农业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重要组织保障。现在市、区都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室,乡镇一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提出,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等三大公共服务机构。因此,一定要建立健全市区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各级都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手段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各农产品生产基地、村要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作为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督。
3 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
继续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大力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重点加大农药、肥料和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要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频次和抽检数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杜绝不合格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要积极学习和借鉴连锁经营、企业直销、技物结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供等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成功经验和模式,选择1―2种适合当地的模式进行推广,构建起放心农资经营网络,提高放心农资的覆盖面和市场占有率,强有力地打压假劣农资生存空间,切实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应进一步加强农资特别是农药科学使用知识的宣传培训,尤其对禁用农药的名单、限用农药的应用范围、使用技术等要大力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在所有作物上禁止使用的农药有:六六六(六六粉、林丹粉),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对硫磷(1605),久效磷,磷胺。在蔬菜上禁止使用的农药有:甲拌磷(3911),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包括三羟基克百威),涕灭威(包括涕灭威砜、涕灭威亚砜),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水胺硫磷,乐果,氧化乐果,氟虫腈。
4 积极探索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工商、质监、商务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配合,积极探索市场准入与产地准出制度的衔接。工作中,准确把握定位,切实履行好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能,重点抓好农产品上市前的包装和标识,依法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开展监督检查。
5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针对监测中心专业检测人员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不够,专业技能不强,特别是掌握高、精、尖检测专业技术的人才缺乏,难以满足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工作长远需要的实际情况。监测中心充分利用各种研讨班、交流会等形式,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组织检验人员到设备先进、技术能力强的地方学习检测技术和方法,加大对检测人员的能力培训和技术考核力度。
6 积极工作,争取支持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赋予农业质检机构的职责,是一项公益型、基础性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因此,监测中心在抓好当前各项工作落实的同时,不断完善、修正 “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和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做好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振伟.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J].农村工作通讯,2002年01期.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88-02
近年来,甘泉县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和市场准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全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使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源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
1 严格产地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加强对基地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积极引导农户自觉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进行生产。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带动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杜绝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建立好农产品生产原始过程记录档案,生产出安全、放心的农产品[2]。制定印发《甘泉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实施意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挂图》《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宣传挂图》等1.5万余册。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规范认证基地档案记录,由技术员负责,监督农民对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如实填写,客观记录,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
2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农产品安全的氛围
近年来,甘泉县农业行政部门从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入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围绕“放心农资下乡,维护农民权益”这一主题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营造舆论声势,利用集会日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到下寺湾、道镇、城关镇等集贸市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农业执法法律法规。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与自身业务工作相结合,派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加强蔬菜生产管理,指导广大菜农科学合理用药,积极开展拒买拒用甲胺磷等5种农药活动。2013年,全县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 000余份,公开曝光处理假冒伪劣农资12个,接受群众现场咨询300多人次,现场培训菜农3 500人次,悬挂横幅22条,县电视台专题报道8次。
3 狠抓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县农业执法大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农药、肥料、种子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坚持日常打假与专项治理相结合,重点检查与拉网式检查相结合,加大对农贸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重点加强对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特别是对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5种禁用农药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从而维护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有效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3]。2013年,县农业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80多人次,检查农资市场16个,检查农资经营企业(门店)32个,检查肥料950 t、种子115 t、农药4 t、农地膜15 t,限期整治点1个。对全县农资产品进行全面抽查。目前共抽取种子标签5个、样品1个、农药标签5个、肥料样品7个,合格率为100%,并对检查结果依法进行公布,严防假冒伪劣农资进入流通领域。8月12―13日举办农资经营人员和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受训人员达300余人次。
4 强化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
2011年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以建设农业产业大县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和“川道种菜、拐沟养畜”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大棚蔬菜和养猪、养鸡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乡、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210国道、甘志路沿线蔬菜产业开发带和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全力推进菜畜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2013年底,全县日光温室大棚总量达到10 646座,猪饲养量达到4.6万头,鸡饲养量95万只,其中存栏58万只,出栏37万只。初步建成桥镇无刺黄瓜、下寺湾番茄、高哨辣椒、城关黄瓜、道镇西香瓜、东沟小番茄和劳山养鸡等布局明朗、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基地。二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按照“建棚标准化、品种优良化、施肥配方化、育苗工厂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制定完善了标准化生产方案,通过改造低效棚、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等措施,先后引进推广瓜菜良种十大类80多个品种,全县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工厂化育苗、配方施肥、嫁接栽培、防寒保温等实用技术普及率逐年提高,双膜保温、全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全面普及。畜禽养殖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环境无害化”的要求,统一建圈标准,塑料暖棚、地下排水、自动取食、自动喂水、自动刮粪等现代饲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科学管理,全县先后建起8个600头以上规模种猪场,年产5万t饲料加工厂已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畜禽良种供给不足、外地种畜禽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全县养殖专业户的良种普及率达到100%,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到95%。在东沟李湾村引进千头种猪繁育基地、道镇山岔村饲料加工企业各一户,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与此同时,“建沼、养畜、种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5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
2004年,甘泉县1 333.3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农业厅认证,7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2007年1 1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被认证为绿色产品A级生产基地,6个蔬菜产品被确定为绿色A级产品。2010年已申请认证的有劳山村牌鸡蛋,2012年认证的有道镇的洋香瓜和劳山山养鸡。
6 打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申请注册了“甘泉放心菜”、“劳山村牌鸡蛋”等品牌,提升了甘泉县蔬菜和畜禽产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7 严格实施市场准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建立机构,成立领导小组。2004年,甘泉县就组建成立了蔬菜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专业工作机构,并投资67万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进行了建设和改造,配置了40余台基本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2012年,根据省市文件要求,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工商、质监、卫生、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政策制定、工作协调、重大事项决策以及检查考核等,2013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二是制定具体的方案。制定印发了《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施方案》和《2013年度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成员单位和部分经销商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状况,专题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三是加强日常监测管理。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按照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超市的上市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抽检。四是规范市场管理,狠抓监管工作。2013年市场检测室检测蔬菜200多车次,检测样品3 567个,检测合格率97%,检测出不合格蔬菜78个批次、逾5 800 kg,全部退市,部分予以销毁。对不合格产品禁止入市销售,对每次抽检结果,都以《甘泉农业信息》简报形式及时向省市和县直有关部门报送,并在甘泉县农业信息网、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甘泉有线电视台定期向城镇居民进行公告,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和引导作用。
近年来,甘泉县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责任感,特别是农民更多关心的是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的不良观念,还没有把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摆上重要位置。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检测手段滞后,检测覆盖面还不够宽。虽然县财政列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但由于财力有限,现有设备只能检测农药残留,对畜产品、水产品、豆制品的监测设备短缺,致使部分检测内容无法实施。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较大。由于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分散。特别是大量蔬菜产品直接由经销商从生产基地批发出去,进入市场,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5]。
在今后的工作中,甘泉县农业部门将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强化技术培训,严格市场准入,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努力提高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市上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执法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县区配备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执法手段;二是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快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执法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的补贴力度;四是积极协调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化验室进行计量、质量认证,增强检测工作的法律效力,使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
8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中国动物保健,2006(6):19-21,3.
[2] 何启伟.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 实现产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果菜,2005(3):6-7.
[3] 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3):20-23.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随着 的临近,市农委及时调整工作重心,认真总结了 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认真分析我市农产品生产现状和安全状况的基础上,召开了专题会议,部署了节日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值班制度,畅通投诉渠道;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一方面结合年底各类农业培训项目及送科技下乡、街头法制宣传活动,加强《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相关法律及科技知识宣传培训,如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国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培训项目,一月份分别在我市云梯、胡乐等乡镇培训农户1000余户,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街头法制宣传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手册xx余份。另一方面组织开展监督检查,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化奖励验收,检查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种养基地(标准化小区)37个,向龙头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广大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完善生产档案,帮助提高认识,要求做到不加工、不转运、不储存、不销售、不食用病死畜禽和农残超标蔬菜等有害农产品,发现疫情,立即报告,妥善处理,有效控制疫病传播。再一方面,举全市之力,成功举办全省防治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演练,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产生了很好效果。
三、突出重点,开展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
农资市场治理。 月份正值各种子经销商进货备货时期,为加强种子市场源头管理, 月9-10日,执法大队组织本市主要种子商参加了宣城市种子商培训会议; 月 日,大队又召开了宁国市 年种子执法年活动启动会议,对今年种子市场监管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严把种子进货关,健全种子经营档案,并对每一品种、每一批次杂交水稻种子进行大田同步纯度鉴定,目前已出动执法人员8人次,抽样品种20份。同时发放宁国市农委《转发省农委关于加强两系杂交稻种子管理的紧急通知》等资料70份,签订《种子经营承诺书》20份。
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按照市政办《关于印发宁国市生猪肉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市农委自 年 月25日开始,开展为期2个月的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严禁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非法投入品,严格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工作,联合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开展了全市冷鲜肉市场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以来,共计出动检疫执法人员166人次,检查屠宰场4个、养殖场11个、市场21个、214个肉案、冻库15个、肉案154个。查获并无害化处理不符合规定冷鲜肉70余公斤,查处1例私屠滥宰生猪行为,依法没收销毁未经检疫私宰猪肉42.5公斤、注水牛肉110公斤,市场销售状况良好。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的要求,围绕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突出源头治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坚持标本兼治,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监管目标
(一)种植业初级产品源头监管
1、制定和完善主导产业主要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这些主要农作物有:柑桔、葡萄、西瓜、西红柿、空心菜、小白菜、真姬菇、竹荪、姬松茸、茶树等。与此同时,还要将这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转化编印成栽培历张贴于各主产村。
2、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抓2~3个作物连片(或相对集中)5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含农业“三品”认证基地、柑桔出口基地)。(各乡镇具体任务见附表1)。
3、加强生产基地源头巡查与抽检
一要加强余坊等城区、城郊蔬菜基地巡查,督促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开展自查自检活动,同时不定期抽检12批次,每次6~10个有代表性样品,全年抽检100个样品以上。
二要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含农业“三品”认证基地、柑桔出口基地)各产季上市前检测,特别是夏秋季节叶菜类、豆类产品,如空心菜、小白菜等要加密检测次数,每10天抽检1次,每批次不少于3个样品)。
三要加强地标产品上市前检测,每个产品抽检3个基地,每个基地抽5个样品,其中申请用标企业的生产基地全部为必检单位。
四要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柑桔)基地上市前检测,对蜜桔、芦柑、甜橙、柚类等四个品类,分鲜果和保鲜果,在上市前进行抽检,每个品类抽检5个果园或5户,每个果园或农户抽5个样品,确保抽检覆盖面大,抽检样品有较高代表性。
(二)农产品市场监管
1、督促并指导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好农产品准入关,建立农残检测制度。
2、督促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残检测室,并开展日常的检测工作。
3、每月对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顺心菜市场巡查1次以上,了解市场销售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情况,同时随机抽检当季主要上市品种,每次不少于6个样品,全年抽检72个以上样品,每次选择蔬菜、水果等摊位3户以上。
(三)农资市场监管
1、在全县范围内,杜绝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确保无重大农残事件发生。
2、将县境内农药经营店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全年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抽检10批次以上,严厉打击假劣违禁农资产品流入市场,流入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假冒伪劣农药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
3、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构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网络。
4、加强农药监督管理,重点抽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农药产品质量、农药标签是否符合要求。
四、落实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责任,营造社会氛围。农业局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各相关牵头站、办、大队等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提高工作人员认识,增强服务的责任意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专项整治内容和农产品安全消费等相关知识,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细化监管方案,及时反馈信息。各相关站(办、大队)要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细化监管方案,加强系统内的配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报送信息。从年3月开始,各相关站、办、大队要每月10日和25日前向局、绿办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再由绿办综合汇总报送市农业局和县政府食安办。
(三)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长效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准出准入、质量追溯、包装标识等各项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综合执法,逐步完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达到标本兼治。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 竞争力 制度安排
随着入世以来我国相关承诺的履行,农产品进口关税税率不断下降,进口的关税配额量不断增加,市场准入程度逐年扩大,市场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自2004年起,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3年呈现逆差,由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面对农产品整体竞争力的下降,立足于WTO框架,研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构建促进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提高的制度安排显得非常紧迫。
一、我国农产品总体竞争力状况
在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上,各种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绿色贸易壁垒等,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即便是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水果、蔬菜等,其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也在逐渐削弱。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则面临着进口农产品的激烈竞争。由于品质,成本的差距,农产品市场的中高端正在被进口产品所占据。
在研究农产品竞争力问题上,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与竞争力指数是被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出口值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值占世界出口总值份额的比率。RCA指数大于2.5,表示该类产品具有极强的出口竞争力;RCA指数介于1.25―2.25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RCA指数介于0.8―1.25之间,表示具有中等竞争力;RCA指数小于0.8,则表示竞争力较弱,缺乏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指数越接近1,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指数为负,表明该产品为净进口,没有国际竞争力。
从上图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的RCA指数从2001年的0.69下降为2004年的0.44;TC指数由0.15下降为-0.03,二者显示的结论基本一致,反映出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在人世后呈下降趋势。具体而言,除水、海产品,食用蔬菜以及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外,资本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经不再具有竞争优势。
二、我国农产品竞争力持续下降的原因
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市场上呈现出的价格、质量、品牌以及技术含量的差异,更多的由农产品生产规模,资金投入,所使用的技术及信息,市场环境和竞争者策略等因素所决定,而这些因素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制度安排和这种制度所产生的绩效。
当前,我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下降,正反映了我国在农产品生产、销售、研发等领域的制度安排,不能适应高关税、高补贴以及技术壁垒密布的世界农产品贸易。以补贴为例,2000年,美国对小麦的直接补贴为每吨折合成人民币为370元,对玉米的直接补贴为每吨折合成人民币为220元。换句话说,美国的小麦和玉米分别从政府补贴中获得了370元/吨和220元/吨的降价空间,从而使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价格竞争优势。WTO框架允许对农业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而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符合WTO框架的农业支持体系。
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具体分析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制度安排所存在的缺陷。
1、微观主体缺乏有效整合
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上,发达国家依然是市场的主导力量。脱离单纯的价格竞争,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转向于以交易成本、科技含量、环境质量和信息等因素决定的非价格竞争上,这无疑要求各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拥有更良好的素质。与国外竞争者相比,我国微观生产经营主体素质较为低下,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资金的筹集与应用,新技术的获得与运用,信息的获取与使用以及生产管理等诸多方面。
在农产品生产环节,我国以人力要素为主的小户分散经营模式,在缺乏相应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时,不适应当前市场竞争的要求。在这样的生产模式下,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技术的推广,生产标准化管理,质量的监控等难度较大,进而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较高。作为耕地稀缺的国家,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竞争优势无从谈起。即使是劳动密集型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等,我国的经营模式虽然有利于其竞争优势的培育,但由于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企业竞相压价,加之TBT的严重影响,其出口增速开始下滑。如水、海产品由2004年的21.72%降为2005年的7.15%,其他动物产品由31.56%大幅下降为3.71%,水产品及制品由43.77降为22.63%。
此外,在农业生产经营微观主体相结合的领域,即农户与农户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上,我国则缺少相应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三方面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当前,我国农业相关组织与协会构建相当不完善。例如,1996年,美国农场主生产的产品有31%通过合作社加工、销售;法国则有70%以上的谷物由合作社收购。而据统计,我国加入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比例不到3%。。在农户与企业之间,我国并没有广泛搭建起合作桥梁,农户生产常发生与市场脱节的状况。“谷贱伤农”以及市场“短缺”时常交替出现正是这种状况的表现。另外,由于农户之间、企业之间以及农户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连接的机制,使得各个利益群体的诉求不能很好地反馈,进而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被削弱。
2、宏观政策支持体系存在缺失
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除了我国微观主体方面的原因之外,没有系统构建符合WTO框架的农业支持体系也是重要原因。
为符合WTO框架的要求,一国对于农业的支持应该依据《农业协议》来制定。根据《农业协议》,国内支持政策分可为两大类:一是绿箱政策,二是黄箱政策。“绿箱”政策是《农业协议》允许成员保留的国内支持措施,成员在允许的范围内向农业提供的补贴等不承担削减义务,而且在支持程度上没有上限约束。“绿箱”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向农业和农村提供的服务支出,用于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和收入支持,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中政府的资金参与,政府自然灾害救济支付,因为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源于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通过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环境计划下的支付,地区援助计划等。
在“绿箱”政策的运用方面,政策运用不合理和政策空白大量存在。首先,在农业支持方面,我国用于政府机构的费用支出较高,而直接转移给农民的支付极少;以1996-1998年的基期看,我国政府一
般费用占总“绿箱”支出的67.5%,而同期国际平均仅为39.4%;直接转移给农民的支付仅占1.4%(主要是自然灾害救济),而国际同期平均高达25.5%。其次,我国粮食安全储备补贴所占比例过高,占总“绿箱”支出的27.9%,且补贴主要用于弥补国有粮食企业的亏损,而国际同期仅为1.2%。再次,国内粮食援助支出过低,仅占“绿箱”总支出的1.4%,而同期国际平均为33.5%。我国“绿箱”支持结构中还有许多空白,如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生产者收入保险,退休补贴和资源休闲、结构调整投资补贴计划等,中国无此类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而国际同期此类补贴比例占其“绿箱”总支出的25%以上。
“黄箱”政策的支持量通过综合支持量(AMS)来计算的,在“绿箱”政策范围以外的所有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国内支持措施都属于“黄箱”政策,并都应计入AMS。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面积补贴,牲畜数量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等。“黄箱”政策有两项例外,一是“蓝箱”政策,这种补贴与生产数量限制有关,对贸易的限制作用有限,可以免予减让义务;二是“微量补贴政策”,发达成员对于特定/非特定农产品的支持,如不超过该农产品产值的5%,就可不包括在需削减的AMS中,而发展中成员的比例为10%,最不发达国家无需削减承诺,而我国享有的这一比例是8.5%。
在“黄箱”政策方面,我国主要的问题是运用不充分,存在大量的政策运用空间。以1996-1998年的基期看,我国“黄箱”政策运用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相比8.5%还有巨大空间。另外,我国“蓝箱”政策还没有启用。
三、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的整体制度安排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需要通过整体的制度安排,对原有农户、企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再造,如图3示,我国需要将微观主体组织化,即形成相应的农民组织,企业组织以及政府主导搭建的服务平台。在原有关系下,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通过农产品收购相联系,农户缺少相应的农民组织,政府缺少相应的服务平台,这使得政府对农户的支持针对性与有效性不足,农户和企业在面对国外竞争者时势单力薄。在形成各自相应的组织主体后,经过反复博弈,协调一致形成有机整体,参与到与国外竞争者的竞争中,无疑会使得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得到提高。
1、微观主体及其关系的再造
在开放经济环境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首先需要构建适应竞争环境的竞争主体,即农民组织、企业组织以及服务组织。其中构建符合竞争要求的农民组织并使其成为主要的竞争者是关键。一方面,农民组织取代农户成为竞争主体,在市场博弈中将改变农户的弱势地位,避免农户分散的情况,有利于营销组合等策略的实施以及贯彻农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对外而言,农民组织成为竞争主体有利于增强在贸易协定和贸易争端中的谈判能力,从根本上克服我国小农经济经营模式的缺陷。
建立农民组织可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建立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协会,用“自愿加入、民主管理、交换劳动、协作互利”的原则,将农户联合起来。在合作组织或专业协会内部,以契约方式协调成员的利益和行为,瞄准市场需求和规则,努力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争取较大的市场份额,使农户获得收益。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初期,会遇到缺乏资金周转或缺少市场营销网络与市场经验等困难,但毕竟比起个体农户来说容易克服。国际经验表明,任何地方只要小农经营仍占一定规模,它都必然实行合作经济。西方国家以及日本、韩国,普遍是以农民合作组织来维护和实现广大农户的利益。第二种方式是组建大的农业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由龙头企业生产市场所需要的农产品,农户或以土地入股,或以订单缔约,加盟龙头企业的经营活动。大规模的农业公司比小农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采取标准化的管理,增加资金投入,从而满足市场的要求。农户则可以通过加盟来降低高成本、高风险的压力,避免专业化水平低、信息不灵、经济实力弱等缺陷。
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国外经验可以借鉴。在发达国家以及某些发展中国家,农户通过连接成为农民组织而成为竞争主体是通行的做法。以法国为例,法国建立了以农民工会为主导、包含农民协会以及农民议会三个范畴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在促进法国农业快速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农民利益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法国农业议会的活动范围很广,其职责包括法国政府提供制定农业政策咨询、进行农业高科技研究、发展与农业相关的观光旅游业、保护环境以及法国大部分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等。法国农民工会则是代表法国农民利益向法国政府提出各项要求,以减少农民负担,以及为农民提供各种技术服务、社区公共服务等的组织。在法国政府制定某项农业政策时,法国农业议会和法国农民工会都可以参与,也可向政府提出修改建议。但是,法国政府一旦确定了此项政策,法国农业议会就必须无条件地协助政府实施;法国农民工会则可以坚持自己的主张,选择执行或拒绝执行政府的政策,并可以采取游行示威的方式向政府施加压力。农民协会主要关注农民未来的需要,它的主要工作职能是献计献策。对于不利于农民的法律,它不像农民工会那样做出激烈的反应,也不像农业议会那样无条件地执行,而是不做出反应,持中立立场,因为它关注的是那些与农民、农业有关的未来的法律。
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出于我国地区的差异性以及制度本身具有的多样性,我国在微观主体及其关系的再造方面,选择是多种的。各地区在统筹安排的情形下,应当根据自身实际状况选择符合自身要求的制度安排。目前,我国相当多的地区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成都高新区,当地政府通过建立相应的农业知识产权机构,一方面对农户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指导农户进行生产创新,通过这种搭建服务平台的模式,使得农户与政府之间关系得到改善,提高了当地农产品的竞争力。
2、形成政府主导的对农业持续投入的制度安排
鉴于农业的特殊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是决定一国农业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需要设立和倡导建设专门组织,如贸易促进组织等,与农民组织以及企业组织一致协调,形成对农业的持续投入的机制,这样才能保证本国农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不论我们在多样性的制度安排中选择了怎样的安排,当前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建立以“绿箱”政策为主的支持体系以及相应的农村金融体系是首要的。
目前,众多的发达国家也在逐步构建以“绿箱”为主的支持体系。美国也在逐步减少“黄箱”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来支持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美国未来农业补贴政策的支持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资源保育和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测、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保险、市场开发和农村信息化服务。
对于我国而言,建立这样的体系,其内容可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尽快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预警系统,为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的提速提供政策支持;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我国农业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③政府做好服务者的工作,在农业信息的提供,在争端处理中的支持和协作方面,政府还需要更多的给与农业的支持,建立农产品贸易促进的专门组织,对农产品提供如营销支持等服务;④逐步形成对农民进行收入支持的直接补贴,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以及投资的积极性,为农产品竞争力提高潜力。对于加大农产品研发投入以及增加农产品增值链条方面,其行为的主体应当更多由企业承担,政府需要做的是保证其有良好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