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6 09:17: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印刷工艺讲解,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印刷技术在中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印刷媒体设计与印刷行业机构、企业、从业队伍人数众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印刷媒体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从业队伍的整体水平与西方先进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印刷设计的发展也遭到了一定的质疑,在数字媒体时代,印刷媒体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事实证明,市场及消费者观念在数字时代的背景中成熟,并走向个性化与后工业化的时代,印刷媒体设计仍将成为人性化、情感化的重要载体而持续存在。中国品牌塑造,从制造到创造、知识产权意识在迅速觉醒,中国产业转型迫切需要印刷媒体设计、制造、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平面艺术设计在商业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促销的主要手段,它通过图案、文字、色彩等来表达作品的内容与创意。平面艺术设计通过印刷过程而制作的设计又被称为印刷设计。我国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先生对平面设计的定义表述为“平面设计是设计范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平面上的活动这个涵义之外,还具有与印刷密切相关的意义。平面设计是把平面上的几个基本元素,包括图形、字体、文字、插图、色彩、标志等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使之成为批量生产的印刷,使之具有进行准确的视觉传达的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设计需要达到的视觉心理满足”[1]。对于以印刷媒体为载体的平面设计师来说,必须熟悉了解和掌握印刷流程。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印刷工艺知识,掌握印刷的基本常识,了解印刷制作技术,了解印刷材料、印刷字体、印刷前后工艺、印刷色序等等。从而在设计作品时全面考虑其后续的印刷制作过程以及使用的技术手段,使其设计符合印刷技术的特点。
2印刷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市场调查显示,虽然电子网络、数字媒体等行业迅猛发展,但平面设计行业仍然长盛不衰,对平面设计的人才需求很大,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设计公司常常抱怨招到的人才不能即时发挥效用,抱怨他们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在大学教育里缺失,招到的毕业生不能马上适应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将每年新入职的员工派往印刷厂学习印刷知识,了解印刷流程和工艺。这种现象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纵观我们的课程设置,近几年来在平面设计专业几乎所有院校都增设了印刷设计工艺,这充分表明了我们的平面设计专业培养与社会实际要求开始接轨。不过毕业后不能为企业所用的状况还在延续。造成印刷设计工艺教学缺失的原因很多,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专业理解不深,以为设计就是创意,或是对平面设计软件的操作,平面设计的图案处理技巧,对素材的组合以及常识性的罗列。比如,如何突出主题,如何设定颜色的主色调,如何将各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结构范围内等,但是对相关课程不重视;客观上,很多学校教学资源缺乏,无法提供一些实践教学平台。另外下面几个方面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2.1师资队伍。高职高专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但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短缺,缺乏商业设计的实践工作经验和市场敏感性;从企业找的技能型人才又由于学历、职称等条件限制,无法被学校所录用,造成双师型人才缺乏,而印刷设计是十分强调实际工作经验积累和技能的。因此,导致课程的教学流于理论讲授,对其实际运用茫然,授课效果显微。
2.2行业了解不深,不能适应印刷行业的变化,教学内容更新慢
2.3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重,一方面工作量大,多数学校规定每周12课时以上,但受很多因素影响,大部分教师工作量达到每周16课时,甚至有个别院校达到每周30课时;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班级少,因此教师上课课头多,备课压力大。本科院校一般规定每学期教师课头不能多于2科,而在高职高专,教师课头普遍偏多,甚者超过4个。鉴于这些原因,使教师疲于应付课程教学,缺少社会实践和交流学习的时间和机会,对行业动态发展、先进技术和材料的应用等缺乏认识,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不能得到及时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印刷技术中来,新的印刷材料和载体也不断的涌现。比如我国印刷工业经过十多年的飞速发展,印刷工艺和人才储备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数字印刷技术方面更是突飞猛进。但我们的教学内容并不能即时更新,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对这些新兴技术进行深入讲解。由于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教师的科研也普遍都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对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产生,新材料的使用,新手段的出现不能及时地了解,更不能及时地融入在教学的课程中。这就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脱节。
3印刷设计实践教学的实施
为适应市场发展,培养优秀的印刷媒体设计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专业设计与制造人员的印刷媒体创新意识、市场意识与服务意识。首先要对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探索与改革,对印刷媒体设计类课程的界定与分析,确定改革课程与方向,分解理论、剖析案例、融入实训。实施同一实践课程多平台、系统化实践教学、同一实践课程多阶段、多教师、校企结合开展教学。首先,要加强教师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要组织教师定期出外学习,并适当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们下工厂,进企业,了解行业的最新趋势和动态,掌握最新术材料和技术手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主动地走访设计企业和制版印刷单位,了解印刷技术的新变化,对印刷媒体设计的新要求,使印刷工艺课程内容真正为平面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段服务。其次,应加强印刷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比例。在课程教学中,按照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教高[2004]1号),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3.1变传统的理论讲授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观摩考察。首先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引用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掌握有关印刷的一些专用名词,减少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如:标准文档、色彩模式、三原色、印刷四原色、专色、加色法、减色法、分辨率、公制、英制、线条版、层次版、网点、网线、网角、平网、渐变网、撞龟、裁切线、套版线、色标、光电点、压印、图案规格、成品规格、出血、反白、托白、字体、套印、承印物、后期加工等。介绍、讲解制版、印刷种类及原理和主要特点,其中又以平版胶印和数字印刷为主要内容,了解印刷色彩知识,色彩模式、印刷材料及特性、印刷流程及其相关工艺要求等[2]。结合一些生产现场的视频资料,将印刷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生动直观地传授给学生,避免理论学习的枯燥与乏味。在理论知识讲解基本完成后可组织学生深入到印刷现场参观,了解从原稿电子分色、制版到印刷半成品、后期加工的印刷工作流程全过程,指导教师适时根据各工序的特点与工艺要求告知学生各项注意事项与技术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达到课堂、企业、实训室的理论与技能实操一体化教学。同时邀请制版、印刷师傅现场讲解各工序的技术特点与工艺要求,使这些知识成为课堂教学很好的补充。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习产生兴趣,调动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让印刷知识更容易理解与掌握。另外,鼓励学生走进材料市场,了解印刷材料的种类和发展;走近一些专业市场,如纸品年货市场、烟酒市场、化妆品市场等等,了解印刷设计工艺的最新发展。这样不仅能准确地让学生了解到印刷工艺的应用范围,又能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自身的实践经验,也为今后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了认识。
3.2印刷工艺实际制作,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和矢量图形及编排软件对印刷原稿进行画稿、分色、排版等印刷制版工艺制作。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图形处理软件有Illustra-tor,CorelDraw,Freehand。运用Photoshop软件对原稿中的层次版部分进行处理,比如设计中用到的摄影资料,通过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可以调整色彩、曲线、画质等等。图形处理软件中任一个软件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文字、线条、色块等线条版元素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胶版印刷和凹版印刷两个项目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符合印刷企业生产工艺的标准画稿,包括出血、压印、缩边、文字曲线变换、套印、裁切等等,结合市场对印刷设计实际工作的正常要求,独立完成一份稿件排版、印前工艺、菲林输出、印刷(打样)生产流程;之后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讲评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基本上能掌握印刷工艺的基本要求,并提高了今后在设计过程加深对印刷还原的可行性的认识和考虑。
丝网印刷工艺以其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历来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根据杉浦康平先生提出的“书籍五感”理论,“嗅感”、“触感”的实现势必要通过印刷或手工做出实物。在学时紧凑的课堂教学中,丝网印刷成为快速实现书籍成品制作的首选工艺。
本文旨在探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在书籍设计课程中通过丝网印刷教学环节的科学统筹,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丝该工艺并将其应用到书籍设计中。
丝网印刷的教学定位
在吕敬人先生提出的“书籍设计/3+1(BookDesign 3+I)”概念中,一本完整的书籍设计要求设计师完成装帧、编排设计和编辑设计三个层面的工作,这是一个信息视觉化再现的过程。丝网印刷可定位在装帧环节。
丝网印刷的教学环节在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学时比重是相对明确的,以其教学需要来看,该环节少则4学时,最多也只能分配8学时,更多实训操作只能靠课下训练作补充。在学时量占比小的情况下,任课教师更需明确:丝网印刷的教学定位务必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书籍设计课程重在基础性概念和设计技能的讲授,丝印工艺教学也应定位于技能培养,通过强化实训操作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该工艺制作出美观的书籍实物。
丝网印刷的教学定位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但它在书籍设计课程中的功能定位是不变的――丝网印刷是一种把书籍设计创意转化为实物形态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可有效传达作者和设计师的思想内涵,传递书卷的美与韵昧。
丝网印刷教学环节的设计
1.丝网印刷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以多媒体教学、案例解读和课下自学形式,让学生掌握丝网印刷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丝网印与书籍设计之间的关系;以现场演示、实训指导和课下训练的形式,让学生掌握丝网印的操作技能,能够根据不同设计意图选择合适的印刷形式,并印制出效果丰富、富含美感的印刷品。
教学重点:在“课堂8学时模式”中,重点是丝网印刷基础概念和理论的讲解,每项环节工艺操作技能的实训指导;在“课堂4学时模式”中,重点是丝网印刷的流程的讲解和“丝网印刷工艺环节”的实训指导。
教学难点:手工操作过程中经验性、技巧性的操作体会要靠学生大量实践才能获得,单一的理论讲授较难实现。
2.丝网印刷教学模式的设计
(1)课堂8学时模式
书籍设计课程总学时在64学时以上时,用“理论4学时+实训4学时”的模式是比较可行的。
(2)课堂4学时模式
书籍设计课程总学时低于64学时,可以尝试“理论2学时+实训2学时”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时间短促,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丝网印刷的流程,掌握“丝网印刷工艺环节”的操作技能――同时辅以大量的课下训练时间。受学时限制,其他环节的工艺如制版、晒版等可以外包给专业的印刷公司完成。
丝网印刷在书籍设计课程中的教学体会
1、重技术更要重思想
丝网印刷是一项技能和设计形式,为了丝网印而去丝网印的书籍设计终究沦为形式,只右赋予了深刻的设计思想,恰到好处地借用丝网印刷的特性传达韵昧的书籍才更易被人们记忆。教学中更应强调设计的思想性与创新性,强调书籍设计立意与视觉形式的统一性。
2、应保留丝网印刷的手工特质
手工作坊式的丝印工艺在个性化、手工特质的书籍制作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丝网印刷从无到有、亲自体验的参与感,近距离感知纸张油墨等元素而独有的经验感,都将是机器印刷和数字化阅读无法实现的,丝网印因其不可复制的独有性而富有美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书籍设计课程中保留丝网印刷工艺手工操作的特质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SHOTS 平版印刷工艺 教学
所谓SHOTS,是Sheetfed Offset Training Simulator的缩写,指单张胶印模拟培训系统,它是由法国Sinapse印艺模拟器公司针对印刷行业研发的一套先进的模拟培训系统。作为全球业界最佳的辅助培训工具,该系统荣获GATF(美国印刷技术基金会)颁发的“GATF Intertech奖”。该软件功能非常强大,它以罗兰700印刷操作界面为例,对1-6色印刷进行从续纸到上光的模拟操作,印版、橡皮布、油墨、纸张及其他所有的控制台调节和机台调节等一系列印刷工艺流程均可被模拟。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我们以往在讲授《平版印刷工艺》课时基本都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单向教育。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怎样呢?
首先我们都知道《平版印刷工艺》这门课是印刷专业的基础和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初学印刷的同学来说,很难理解并接受。而且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影响,教师在备课和教具上虽然花费了很多心思,要么做大量示范,要么找大量资料用投影的方式演示,但由于印刷原理和印刷过程的复杂性,很难让学生真正的去理解抽象的内容,这样教学目的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讲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要给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很难提高。
但目前旅游产品包装设计课程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全面。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一般包括包装的基础理论知识、包装的市场与定位、包装造型设计、包装装潢设计与包装印刷工艺,在有限的课时下,更侧重于应用型教学,使学生能设计出一套适合于旅游产品的包装。在包装造型设计部分的课程中,注重纸盒包装结构设计,对于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往往较为忽视,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二是课程学习后,学生知识面单一、知识间缺乏联系、缺乏实际设计经验和相关领域的综合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及市场服务意识差,是目前学习设计的大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导致学生不能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三是在包装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包装的设计,多数以包装的模仿为主,对包装的创新设计则较为困难,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实际上,旅游产品包装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交叉性、实践性、综合性。如何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包装设计教学,培养更适合时展需要、适合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端包装设计技能型人才将是包装设计课程教学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旅游产品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定位
1.1以人才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在课程培养目标确定上,应对旅游产品包装设计领域所涵盖的专业技术岗位群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不同区域岗位人才必备技能素质要求,通过具体的包装容器、结构、装潢设计及工艺等技能教学训练,确定教学以包装设计、制作、材料应用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工作任务。
1.2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包装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岗位一般为:包装材料及设备销售人员、包装设计师、包装印刷生产人员、包装工艺技术人员、包装质量检测人员等。目前在包装行业最缺乏的就是包装综合设计人才,既懂包装装潢设计,又精通包装工艺、结构、生产的高端人才。此类人才将在今后较长时间内需求量较大,所以,在课程教学上,必须培养学生具有必要的包装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包装创新设计、包装印刷、包装质量检测、包装技术与工艺的能力,才能够符合包装职业岗位群工作能力要求。同时,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本系跨学科专业学习的改革理念,包装设计还应使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相关的跨学科综合性知识,包括消费者心理学、设计心理学、包装经济学、环境生态学、包装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与包装设计相关的各类知识,可以快速进入包装设计公司、印刷公司等,进行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2旅游产品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旅游产品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可分为两段式教学模式,加强创新型教学的比重,具体如下:第一阶段:包装应用型教学。课程讲述包括:包装的基础理论知识、包装的历史、包装的市场调研与定位(包括消费者心理学、设计心理学)、包装造型设计(容器造型设计与纸盒包装结构设计)、包装材料、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印刷工艺(包括包装经济学、环境生态学、包装的法律法规)及包装设计实践。了解与包装设计有关的各项知识及工艺技术对尺寸、结构等方面的具体限制和要求,培养学生在各种规则与限制中完成设计工作的能力。本阶段加强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教学,综合软件课程知识,旅游产品设计的学生,通过CAD、3D将容器造型制作为设计稿,并进行容器造型的渲染,标注出材料及工艺,形成完整的、可投入生产的容器造型。第二阶段:包装创新型教学。本阶段课程是对包装设计理念、结构、材料等进行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以项目驱动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探索性、实验性课题,通过不同类别的项目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课题类型与来源可以包括:概念包装设计、绿色包装设计、环保包装设计、手工创意包装设计或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进行传统文化、地方民俗与包装融合的包装设计训练。目前授课课题类型针对学院特色,以酒店与旅游景区为基础,进行旅游产品或纪念品的创新包装设计,将本地传统文化、地方民俗与包装设计融合,进行新型包装的创新设计。突出包装制作工艺、材料、结构的创新,形成一定的教学成果,并努力实现教学成果转化,使学生实践结果能真正投入市场。同时,课题还可以是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将其制定为专题设计,训练学生的研究与创新能力。通过包装新理念的探索、包装形式的创新与突破,使学生的学习从模仿性设计转变为创造性设计,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旅游产品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后存在的不足
通过一阶段的旅游产品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上产生了一定的成果,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包装创新教学,使学生创造了许多原创优秀作品,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3.1印刷工艺上掌握不足在包装印刷工艺上,由于缺乏印刷厂实地参观调研,只有理论学习,学生在该方面知识的掌握上略显不足,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今后应安排相应课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了解、认识包装机械种类与功用,争取实现包装切模制版、各种印刷工艺的上机操作,加深学生对印刷工艺知识的体会。
3.2课时安排问题由于要加重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及创新设计课程实践比重,在课程安排上,包装其余知识讲解相对减弱,练习时间减少,特别是包装纸盒造型设计上,学生练习不足,在后期作品制作上,进程较慢。所以,在课程时间安排上还应深入调整,整合相关知识,必要时增加相应课时,使课程安排更加合理。
3.3教学成果转化问题在今后的包装设计课程安排中,还应深入思考教学成果转化的问题,在课程实践中,使学生的实践成果能成为商品或者投入市场,将实践与市场接轨得更加紧密,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关键词:职校;印刷理论课;一体化教学
一、当前职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当前,职业学校都在积极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整合教学资源,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习车间为中心转变。但是,并不是所有专业理论都能有相应的操作环境,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印刷专业搭建的一体化教学平台上,《印刷概论》《印刷工艺与计价》《印刷色彩》等理论课被安排在第一学年学习,就无法实操,也无需实操。因为它们是用来衔接下阶段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的初步理论知识,具有概括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学生往往对这种坐着听讲而没有实操机会的理论课反应冷淡。如对于《印刷工艺与计价》课程,前半部分将平、凸、凹、丝、柔印和数字等多种印刷方式的特点、应用范围一一阐述,知识概括全面,但都是泛泛而谈。这些抽象、综合的知识,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的现象。
而我们知道,实践的教学效果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但理论知识真正丰富、系统,思考空间广阔,是提升专业水平的必经之路。那么学生的心理需求是什么?如何让知识变得有用、有趣呢?这为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挑战。
二、影响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
(一)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
近年来,职业学校发展很快,充实到教师队伍的大多为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这种欠缺往往造成这些教师在上专业理论课的时候,泛泛而论,照本宣科,不能结合生产实践来进行讲授课程,使学生失去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另外,即使有过企业经历的实习教师,有的也只是曾经呆在老企业的经验,不了解企业现今发展现况,无从掌握不断革新的工艺技术,如科技发展带来的的网络输出,ERP平台的广泛使用;印刷从手动上墨、调机到中央供墨系统;远程控制的CP2000;传统印刷向数码印刷的发展;自动化集成化更高的一些新机型等专业知识。企业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前沿的地方,教师不熟悉专业知识在企业运用的脉络,缺乏实用的技能知识,怎能将教材内容讲解的透彻明晰、活灵活现、实现一体化教学呢?
(二)理论课程没有融入实践经验。
理论课程如果没有融入教师的实践经验,将会导致理论课的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前面提到《印刷工艺与计价》课程中的工艺部分,内容全面而空泛,学生不感兴趣,但如果融入印刷生产中活生生的例子,就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对于印后加工一节,由于学校没有整套印后设备,导致学生无法直观了解该知识点。因此,笔者结合实习时拿来的两样产品进行对比:一个是先烫金后过胶再击凹凸;另一个是先过胶后烫金再击凹凸。前者工艺更易把握,后者视觉效果好,客户更喜欢。结合生产案例,整节内容增添了新鲜感,再为学生播放印后设备工作原理视频,明了有趣,学生自然有兴致听。再如最抽象的“印前参数设置”这节内容,各种规定的参数繁琐难记,可一旦放映“海德堡拼版软件”的参数设置和拼版过程视频,该知识在这种实际运用中马上条理清晰,重点凸显,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下厂实习是推进理论课教学一体化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在专业教师实习前后教学评分的提高和实习与未实习教师评分的差距中也得到充分的证明。
三、印刷理论课一体化教学实践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丰富课堂。
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感性的、具体的东西供学生观察、聆听或触摸,使课堂活动在一个虚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这些素材来源于企业,因为企业到处都是可感知的实物:订单、各种类别纸张、蓝纸、样张和印刷故障废品等。此外,印刷企业的供货商在销售印前处理软件或印刷机械的同时定期委派培训师过来,培训新员工,培训过程会以课件或录像形式保存下来,这些都是能够吸引学生眼球、调动求学热情的宝贵资料。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富于变化的,拉近了课堂和企业的距离,让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仍以《印刷工艺与计价》为例进行分析:由于印刷设备昂贵,学校大多延用着旧设备,导致学生毕业后常常抱怨学校所学与工作所用差别很大。这种状况可以通过企业资料得到改观。因为,被企业购入的海德堡印刷机配有加密光碟,光碟是很棒的学习载体。从印机结构的认识、工作原理到详细操作要领和维修保养,一系列实战经验条理分明、丝丝入扣的以视频方式展现学生的眼前,以教师结合实习经验代替了以前的抽象的语言描述,大大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配以教师的实习经验,以及讲解海德堡最新机型的使用方法,以直观、生动地方式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企业实习不仅能帮助传统印刷方式的教学,也可以以相同的模式使其他印刷方式变得轻松。数码印刷是近代新技术印刷的主要代表,它印刷周期短,工艺流程简单,但传递数字化信息的电子线路板繁杂,使保证印刷质量的稳定性变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学生对印机每部分结构的工作原理要熟悉、理解。销售商的定期培训提供了所有重要机构部件的动态立体原理图,将人类视觉无法捕捉的高速、瞬间的运转过程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学生可以充分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使书本上静态的、生涩的原理变得容易懂。
除了动态资料外,还有文字资料。文字资料并不是补充的理论知识,而是经典的案例分析。印刷企业为了提高印刷质量,提高企业效益,减少出错率,一般是边生产边总结,定期开碰头会,分析问题症结,将一个个工艺陷阱以案例文本的形式积累起来。每个案例从订单、工艺单到废品,都要收集装袋。每份废品都标识错处,并写明造成原因,作为小档案列入档案柜中。这些都是形象有趣的实战经验,能够引发学习者深入思考,增强对自己专业的学习热情。
企业资源举不胜举,如样张、设备说明书、各种印刷材料等,甚至是印刷车间试印过程中的废纸都可以作为教具,用来认识印刷效果和哪些条件有关,说明如何使印品套印准确、如何看色。这些都充实完善了教材内容,实现了理论内容的一体化教学,为印刷理论课注入生机。
(二)利用实践体会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说企业资源还有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但实践经验只能亲临车间、作业部门才可以学到。教师不下厂实操,即使拿到资源也无从体会其中的妙处,更谈不上绘声绘色地讲解给学生听了。印刷展览会展出各大公司最具实力的设备,并配有专人解说,也能增长见识。可这仅仅能够开阔眼界,唯有下厂实际工作,深入到工艺流程的各环节学习锻炼,才能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业务员洽谈订单、跟单到核价,再到工程部形成工艺单,最后到车间印刷、印后加工,教师应认真学习所有环节的操作要领,留心观察工艺陷阱和注意事项。同时,要注意机器故障期间的拆装维修,因为机械原理掌握得熟练,理论就会讲解得透彻。在不影响他人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多动手参与,加深理解。特别对较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多花时间研究、操作,做好记录,将学校缺乏的更新知识加以储备,以便推陈出新,缩短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活跃学生课堂氛围。
例如:《印刷工艺与计价》的计价部分是对订单进行核算,生成核价单,仅仅展示企业订单、核价单、工艺单、各种材料价格等资料还不够,需要通过实践经验加以体会。我们从课本上知道:印刷总价=纸张+CTP费用+印数费+后加工+杂费,其中每项费用的计算公式也有,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却讲不出。下面举纸张费用案例加以说明:“280×280,4+0,250克双铜5000份”(纸张单价2.08元/张) 的印刷成品,如果客户要的印数在一万张以上,我们采用的方式是两页拼成一版,用六开纸印刷 (宽:280+10+2=292,长:280×2+3+3=569;开纸:1194÷569=2, 889÷292=3;2×3=6开),核算结果:(2500+300)÷6×2.08=292元;一万张以下时则不必拼版,直接用六开机印刷便可,因为计价结果显示这样更省时省钱,核价如下:(5000+300)÷12×2.08=219元。这样的实践体会才能教导学生计价问题需要灵活掌握,因为它不是单纯通过公式的数学计算,而是直接关系到成本、员工收入的利润核算。
通过实习体会的知识点很多:正反版、自反版的理解;正反版的中间飘口位的理解;补漏白的理解;粘位预留出来,不能印刷等,这些课本上都没有,但却是与课本息息相关的实用知识。教师只有下厂实践才能将课本理论与企业生产有效结合、融会贯通,实现理论内容的一体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点缀课堂。
教师下厂实习不仅令学生在专业层面耳目一新,还可以让他们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为即将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实习中点点滴滴的见闻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管理艺术、激励措施和员工状态,激励学生斗志,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热爱生活。
职校学生大多懒散,而企业中有很多年轻的机长、主管,和他们同等学历,他们的事迹可以激励学生。如可以让学生知道企业都有自己内部员工的激励机制,通过公开竞聘走上领导岗位或实现换岗,机会随时为那些努力奋进的人准备。企业中经常失误被罚的人往往是那些工作懒散、怨天尤人或态度消极、被动做事的人。在质量管理方面,学生可以理解为什么要质量评价职业化。学校对学生成绩可以有优良中差等多个评价层次,而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指标。也就是说,员工只有一丝不苟地作业,达到质量标准才算是合格。又如:教师可以利用办公室物品摆放没有条理而全体被罚的小事向学生介绍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6s管理模式(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这种理念应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团队精神和公共责任意识。再如:讲到印刷流程,印刷班学生往往只知印前部门和印刷车间,不知印刷公司其实由多个部门组成。业务部、核价文员工作的前台、图文设计室、印前处理和打样室、CTP制版室、印刷车间、印后车间、精装部和送货部。有的公司为了保证生产过程正确、顺利地进行,独立出一个工程部,监督、跟进整个工艺是否严格按工艺单规范进行。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帮助自己岗位定位,锁定学习目标,为前程而努力。
四、结语
《书籍装帧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的一门核心课程,是一门集实践与应用结合紧密的学科专业课。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方法与技能,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系统地设计书籍并不断改进设计创新和设计水准,同时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此课程的鉴赏能力和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并对书籍装帧的工艺制作与生产流程有全面了解。实践教学在设计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会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人才培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书籍装帧课程的实践教学重点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把实践作为重点,但不能忽略基础知识,在讲授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书籍装帧的起源与发展、书籍设计的基本方法、书籍的形态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的材料应用、书籍装帧设计印刷工艺、概念书设计等。通过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把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前沿性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设计工艺制作方面的难点是书籍装帧设计的核心问题所在,通过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做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讲“书籍整体设计”、“概念书籍设计”、“书籍材料”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国内外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进行赏析,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浓厚的兴趣是“创意”、“创新”的基础。开拓学生的视野和设计意识、理念,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印刷厂和纸张材料市场,结合案例和市场进行讲解,用直观形象的感受,汲取不同的设计营养,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我们可以设置“课程设计”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设计实践来学习设计原理,艺术修养的提高、视野的开阔,创作设计实践经验的积累很重要。为了扩大学生视野,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如指导学生上网查询资料,到院图书馆和本课程图书资料室阅览,平时注意观察、收集相关资料,组织参观展览等。工艺和制作方面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难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现场“一对一”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课堂教学搬到校内相关实训中心或印刷厂进行,在现场请印刷厂的师傅结合具体的书籍印刷、制作和材料应用进行讲解,学生就能理解书籍设计要通过印刷和制作的环节来完成,明白书籍设计过程中如何设置印刷模式。通过一系列现场学习,使学生掌握书籍装帧设计工艺和制作流程。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效果
书籍装帧设计的实践意义在于在设计实际中的应用,其应用面涉及印刷、电子媒体等,所以实践领域广泛。同时其效果也会直接涉及到文化、政治、经济信息的传播。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市场调研,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材料、印刷工艺、制作流程等,同时让学生与著作者沟通。通过市场调查、交流等实践环节,学生具备了应用设计原理与方法解决一系列设计课题的能力,同时对出版、印刷有基本了解,增强了设计的适用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同时,辅以课外科研训练,加强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级及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总之,理论讲授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按需求使学生提高应用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分析国内外著名设计师的优秀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课堂讨论法,针对理论讲授和课题展开讨论,探讨设计方案,推行师生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一对一”的单独辅导,了解学生创作思路,解决学生个性的问题,发挥个体特点形成创作差异。
四、书籍装帧的创新设计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设计题目,模拟设计系列书籍一套、概念书籍一本、书籍招贴一份。可以结合部分真实的书籍设计课题,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涉及到具体制作书籍的过程,明确书籍设计的整体概念及构成原理,学会从原稿处理到书籍出版的编辑设计的方法。通过实践创新教学,我们从整体上让学生理解书籍设计教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历史和现状,仔细研究实践个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
作者:张重天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M].北京:三联书店,2006.
关键词:数码印刷;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S8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数字印刷作为一种独立的印刷输出方式由实验室走向市场,印刷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印刷市场正在走向多元化。数码印刷是数字印刷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实际岗位群要求逐渐提高,使得数码印刷课程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衔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实现学校与企业零对接。
一、数码印刷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不仅数字印刷技术水平与国外的数字印刷水平有较大的差距,而且数字印刷的人才培养也基本处于空白。数码印刷作为数字印刷的核心课程,在国内很多印刷类专业院校中并没有设置该门课程,或只是作为印刷工艺课程中的一个章节简单介绍。也有部分印刷院校考虑到数码印刷课程的重要性,开设了该门课程,但是课程设置上往往偏向于理论而不注重实践教学。针对当前的现状,开展数码印刷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探讨对于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数字印刷人才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数码印刷教学改革探讨
1.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现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来选择。在讲授抽象或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如不同类型的数码印刷原理,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图片、动画等结合直观表达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使教学内容生动,便于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讲授数码印刷操作工艺流程的内容时,结合操作视频与虚拟动画,使讲解更生动、更贴近生产实际,使学生印象更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较大帮助。
另外,为了使增强学生的业余自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电子图书和相关专业网站链接,如必胜网等,供学生在课余的时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了解数码印刷的发展前景、工艺技术、人才需求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需要以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穿插使用。
(1)对比教学法。传统印刷与数码印刷从产品特点、应用范围、印刷原理、印刷流程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系统性掌握到传统印刷与数码印刷的区别与联系,进而更深刻认识到数码印刷的优势及未来发展的潜力,提高学生对数码印刷的重视。
(2)项目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在该课程中主要用于实践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中引入真实生产项目,由学生根据具体要求,对项目进行设计及生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学习能力。
(3)交互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避免教师单方面、填鸭式的灌输。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本门课程的难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3.调节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
数码印刷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情况是实践课时比例偏少。要想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即能上岗就业,那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配比。考虑到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所以该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控制在50%以内,实践课时比例可适当加大。
4.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的数码印刷教学以理论为主,且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与理论教学衔接不好,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所以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重要步骤。实践教学的设计应该注重与企业生产的对接,使培养的学生能符合企业人才需求。针对数码印刷产品生产的特点及工艺,可以将企业中数码产品生产的一些真实项目引入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实施完整的生产项目,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在实践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监督学生,项目具体的设计与实施过程由学生自行完成。所以,通过完成这样的一个实践项目,学生对于数码印刷的课程理论知识有系统、深刻的理解,而且项目完成之后,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沟通交流等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三、结束语
根据印刷技术的发展,数码印刷课程的教学改革也相应的进行,通过上述对数码印刷课程的改革,教学效果较为突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对数码印刷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且在数码印刷相关实验实训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更为出色。但是该课程的教学还需要结合实际的学生素质、教学条件、产业区域发展情况等,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相信经过努力,我们会找到适合当前数码印刷教学的模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操作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海,刘春山,李亚芹,焦仁宝.包装印刷课程实践环节改革研究[J].黑龙江经济信息,2011(14):185-185.
[2]南静生.印刷人才培养全新模式[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1(03):20-21.
[3]刘全香.数字印刷技术[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6.
与摄影家的密切融合
《心照》的印制成功是与摄影家密切融合取得的结果。林国志先生对印前人员详细讲解了他所追求的摄影风格、艺术个性,以及印制质量要求。他希望在印制时要保持画面色调自然、协调,照片虚就虚,实就实,不要有电脑过度处理之后的那种匠气。此外,他还协助我们分析了每张原稿的主题思想、内涵和意境,以及当时想要拍摄的效果和存在的缺陷。由于受环境等条件的限制,有些原稿在拍摄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林国志先生希望在印制时可以对这些原稿加以处理,以达到更完美的效果。通过与林国志先生的深入沟通,印前人员做到了心中有数,操作也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此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如果印刷技术人员不了解摄影家的要求、摄影风格及艺术个性,就不能用审美眼光深度解读原稿的思想、内涵、意境和色调特点,也就难以印制出令其满意的产品。
例如,林国志先生要求《心照》中的《流水觅知音,集思成大智》、《清流》、《漓江烟雨》等摄影作品须原图、原貌、原汁、原味地忠实再现。因此,笔者采用“标准化色彩再现管理法”,从而达到原稿再现的升华,在流动闪烁的色彩中,在具象、意象的和谐中,在层次线条的变化中,在宏观、微观的交替中,充分表现出风景、物体的气质、气势、气韵。林国志先生看到样张之后高兴地说:“好极了,就是这个味!”
表1
表2
表3
以色彩管理为纲
色彩是彩色印刷质量控制的核心,为了满足摄影家的要求,在印制《心照》时,首先要明确“以色彩管理为纲”的指导思想,完善和提升印刷企业的色彩管理系统,配齐各种测试工具,推动印刷质量的全面提高。
色彩管理是以色彩空间转换为核心的色彩控制方法,即在一个与设备无关的数字平台上,生成扫描仪、显示器、打印机、CTP及印刷机的ICC Profile文件,通过ICC Profile文件对印刷全流程进行色彩控制,使色彩信息损失最小,从而实现对原稿的忠实再现,笔者也将其称为“标准化色彩再现管理法”。印刷技术人员要明确,色彩管理是印刷复制的基础,在生产中应努力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
其次,在实施印刷全流程色彩管理的过程中,既要配备各种精密设备、软件,又要有各个部门、环节、细节的相互配合,还要把握好五大关键技术。
1.印刷工艺的标准化
实现印刷工艺的标准化,需要建立印刷ICC Profile文件,以保证屏幕软打样、数码打样、CTP印刷补偿曲线的有效性,确保印刷出与客户签样一致的产品。在印制《心照》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实现印刷工艺的标准化。
①调整海德堡CD2000印刷机,使之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②规范采用定量为157g/m2的金东亚光铜版纸、日本DIC油墨等原辅材料的标准。
③规范接近ISO 12647-7∶2004/ Amd.1∶2007的单张纸印刷机,采用标准油墨在铜版纸上印出的标准密度所对应的CIE Lab值,如表1所示。
④规范实地密度值、50%网点增大值、相对反差K值,如表2所示。
⑤待对上述印刷工艺参数进行规范后,印刷ECI 2002 CMYK il色靶,然后用Eye-One分光光度计测量色靶中的1496个色块,生成印刷ICC Profile文件,作为显示器、数码打印机色彩管理模拟的基准及CTP印刷补偿曲线调整的依据。
2.扫描分色的标准化
模拟原稿的扫描分色和数字原稿的分色类型设置是高品质印刷的基础。实践证明,要获得高品质的印刷品,在扫描时,就应该从原稿中获得最好的颜色信息。为此,对于模拟原稿,要建立电分机的ICC Profile文件;对于数字原稿,需要正确设置和建立其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
(1)模拟原稿扫描分色的标准化
①选用高精度S-3900电分机,调整电分机使之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②认真做好白平衡,保证C、M、Y三个通道的电信号平衡,以产生准确的校色信号,使中性灰再现良好。
③通过透/反射灰梯尺,建立内置灰平衡曲线,选用GB05灰平衡曲线,参数如表3所示。
④通过透/反射彩标,建立内置标准校色文件。
a.主校选用T4,层次曲线选H4。
b.通过选校功能对24个颜色通道进行调整,打印出数码样张,经过几次对比、修改,直至能够良好再现色标色彩,并作为标准校色文件。透射稿标准校色数据如表4所示。
⑤进行标准黑、白场定标。白场采样点为透射白色块,黑场采样点为反转片的黑边框。
对色彩准确的反转片进行标准化扫描分色后,打印出数码样张,如果能够忠实再现原稿,即可签样付印,不需要再进行后期调图处理。
(2)数字原稿的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设置
针对不同数字原稿的内容和色调特点,应在Photoshop软件的分色选项中设置不同的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
①以复色、黑色为主的原稿,如《心照》中的《归舟》(如图1所示),应采用GCR分色类型的中调黑版,其设置如图2所示。CMYK四色网点值总和应为360%左右,其中,C为95%、M为88%、Y为88%、K为 90%。这样印刷出的图像层次丰富,复色沉着稳定。
②以彩色为主的原稿,如《心照》中的《清流》(如图3所示),应采用三原色为主、黑版为骨架的UCR分色类型及其参数集,其设置如图4所示。CMYK四色网点值总和应为365%左右,其中,C为97%、M为90%、Y为90%、K为85%。这样印刷出的图像颜色饱和鲜艳,层次清晰细腻。
表4
图1
图2
图3
图4
3.屏幕软打样的标准化
显示器是印前色彩管理最重要的预打样工具之一,应尽量做到“所见即所得”。为此,一是要做好显示器的校正和ICC Profile文件的制作;二是要做好屏幕软打样,实现显示器色域与数码打印机、印刷机色域之间颜色的一致。实现屏幕软打样的标准化主要须进行以下3个步骤。
(1)显示器校准
选用高品质专业显示器,如艺卓Color Edge CG222W等,采用Eye-One屏幕校正仪对显示器进行精确校正,保证色温为6500K、伽玛值为2.2、亮度为110,使显示器达到最大的色域范围和最佳的显色性。
(2)制作显示器ICC Profile文件
校正完成后,使用Eye-One自动测量显示器上显示的42个色块,存储测量数据,并进行必要的设置,即可生成显示器的ICC Profile文件,这样校正后的显示器即可准确显示颜色。
(3)在Photoshop CS3软件中进行屏幕软打样
将显示器的ICC Profile文件和由色彩管理软件生成的印刷ICC Profile文件复制到相应的地址下,作为屏幕软打样的调用文件。经过两次色空间转换及相应的设置后,即可进行屏幕软打样,此时,显示器显示的图像颜色可与印刷品的颜色一致。
4.数码打样的标准化
数码打样是印刷全流程色彩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既要准确再现前端分色处理的质量效果,作为客户签样的依据,又要模拟印刷颜色,作为印刷追样的标准。因此,须精心做好数码打样的色彩管理。
在进行数码打样色彩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GMG色彩管理软件和Epson Stylus PRO 9910数码打印机,这主要是由于GMG色彩管理软件是一个闭环校色系统,且采用独特的四维色彩转换技术,可保证色彩管理的持久性和色空间转换的一致性。而Epson数码打印机则能更好地再现印刷色彩。
数码打样的色彩管理流程如下。
(1)读取标准印刷色靶的目标值
首先在GMG Profile Editor中创建新的色彩管理文件,然后选择测量设备与测试色靶,用Eye-One来读取标准印刷的ECI 2002 CMYK il色靶的目标值。
(2)进行墨量设置
测量数码打印机的墨量,选择合适的墨量。
(3)做好数码打印机的标准线性化,制作其色域文件
首先,调用选好的数码打印机墨量,打印TC3测试图表;之后,测量刚打印的TC3测试图表,保存测试数据,即可生成此台数码打印机的标准线性化文件;最后,调用刚做好的标准线性化文件,打印ECI 2002 CMYK il色靶,并用Eye-One测量其数据,进行相应设置后,即可输出数码打印机的色域文件。
(4)制作数码打印机的色彩管理文件
①用刚做好的色域文件计算目标值,具体步骤如下。
a.将数码打印机的色域文件添加到“共用”面板的“色域”选项中。
b.设置黑版值,最大黑度为95%,起始黑度为5%。
c.在“4D色彩空间”面板的“测量”选项中,选择“目标值计算”,再用目标值计算初期的色彩管理文件,并保存色彩管理文件。
②循环校正色彩管理文件,具体步骤如下。
a.打开一个新任务,添加ECI 2002 CMYK il色靶。保证数码打印机的各项设置正确,然后进行打印。
b.使用GMG Profile Editor软件测量打印出的ECI 2002 CMYK il色靶。测量前,检查GMG Profile Editor软件的设置,最大色差应为0。
GMG Profile Editor软件会根据当前值和目标值,自动计算各个测量区的平均色差和最大色差。在分类区域中可看到色靶上不同测量区的平均色差和最大色差。如果平均色差大于1或最大色差大于3,就重复上述当前值和目标值的计算步骤,直至平均色差符合ISO 12647-7的数码打样标准,即平均色差在0.5左右,即可保存该色彩管理文件。
如果局部色域模拟还有微差,可进行人工校正,使色彩再现准确率达到95%~97%。
5.精细的后期调图处理
印制高精细产品时,为了弥补原稿的缺陷、满足摄影家对色彩的一些特殊需求,突出原稿主题和焦点色彩,通常需要使用Photoshop软件对原稿进行技术加工和艺术处理,从而满足摄影家的要求,使观赏者在不与原稿直接对比的情况下,体验到舒展、悦目的视觉效果,笔者将这一调整处理过程称之为“印刷复制的二度创作”。这是由于我国出版业的原稿没有标准,存在缺陷较多,为满足客户要求,在印刷时为弥补这些缺陷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属于印刷复制再现基础上的再创作范畴,是印刷复制的艺术性所在,印刷技术人员应努力将其作为一门艺术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