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5:59: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设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探究式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个主要环节——预设问题、确定探究方向、进行探究、得到结论。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做好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必须要对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充分了解。
(一) 预设问题
预设问题即将初中物理课本中的知识生活化、情境化以及问题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导方向,让学生能够站在多角度来看待同一个问题。预设问题的内容要能够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能够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之上,对现有知识进行构建与加强。预设问题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如“我们为什么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以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怎样?”等。物理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游戏活动等方式,来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
(二) 确定探究方向
探究方向的确定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预测、假设的过程。在教师预设问题之后,学生先会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提炼,并生成新的探究问题和方向。其次,学生会在脑中对探究方向的确定进行思考,即“头脑风暴”,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讨论和思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确定下待探究问题的方向。
(三) 进行探究活动
在确定下探究的方向之后,便要开始进行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组织探究与收集、整理信息两个部分。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要适当给予学生鼓励与指导。初中学生处于身体与思想的发育、形成时期,而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教师的指导与支持十分重要。教师不能单纯的讲知识、思想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扮演聆听、观察的角色,在适当时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参与主体: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便是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本。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凸显,将课堂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自己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例如在《内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如类比法,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来将微观世界宏观化。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便会提出“如何改变物体内能?”、“怎样增加物体内能?”等问题。当学生对课本知识内容产生兴趣之后,自然而然便会主动的探究问题、寻找答案。
2.兴趣为本: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探究某种事物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动机。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兴趣作为根本。例如在《滑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通过一个Flas故事来为学生呈现出滑轮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滑轮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
3.可操作性: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够将学生原有知识与现有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潜力等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例如在《电能获得与传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让学生自己来实现核能发电过程的能量转换,也无法让学生到现场进行观看,那么教师可以拓宽自身教学思路,通过一些视频、资料、图片等,让学生间接感受到电能的获得与传输过程,将不可操作的探究式学习转换为具有操作性的探究式学习。
(二)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法
1.创设情境:学生的问题、兴趣往往能够从情境中产生。创设情境不仅能够帮助问题的生成,也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物理学科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情境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例如平时生活中常见的“顶针”,教师可以在《改变压强的方法》教学时,请一位学生将缝衣针用力穿过一块硬度较高的布,学生便会感觉到比较困难,然后教师再拿出顶针,让学生在顶针的帮助下,来穿过硬布,学生便会感觉十分容易。两次试验的对比会令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两次的感觉完全不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己主动的进行探究。
2.质疑猜想: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物理知识和经验,大胆的提出猜想与假设。例如在影响电阻因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哪些因素能够影响导体电阻大小?”来引出课题,让学生对于影响因素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教师一定要对这些假设先给予肯定,然后再利用实验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探究的过程与乐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创新思维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已经转变成初中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初中生真正“活动”起来,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历史、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课堂情景会使初中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这些活动会让初中生的情感得到释放,有利于初中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一些再现的历史情景给初中生印象会更深刻,有利于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下面结合本人近几年初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法和意义。
一、活动设计要引导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学习方式发生积极转变
新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发生质的转变,初中生的学习方式也要有相应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能引导初中生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初中生掌握知识、积极实践的态度和能力。 我们首先应该让初中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活动”,让初中生真正明白他们已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把自己当做课堂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主人。
二、有利于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让初中生在历史课堂中真正“活动”起来,我们要当好“导演”, 要真正做到我们搭台,让初中生唱戏。许多历史课堂因为有了初中生的积极参与,如朗读、表演、探究等,才是我们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有了初中生的踊跃参与,教学可谓“热闹非凡”。但是初中生的活动不应该是盲目的,不能为了“热闹”而“活动”,不能“华而不实”追求形式主义。我们课堂教学“活动”必须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也就是我们要引导初中生不能只为了感官的刺激而活动,而是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既要保证初中生的积极、有效、全员参与,又要防止初中生偏离中心。并在初中生“活动”中随时提醒初中生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图。如讲“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一节中八股取士时,我安排了初中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上表演八股取士历史剧,看剧评史等活动,把课堂还给了初中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让初中生表演八股取士历史剧和看剧评史的活动,初中生非常踊跃,积极发言。我对初中生的发言都做了积极肯定和鼓励,初中生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并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样留有余地又尊重了初中生的差异性,也避免了初中生太偏离主题。结果初中生很快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深深理解了八股取士的危害性。 因此我们要引导初中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重形式而轻内容,不能因活动而偏离中心和抛弃重点。让历史课堂中初中生的活动既要形式新颖又要主题鲜明,既要目的明确,又要任务清楚。
三、有利于初中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不是简单的要求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阅读、记忆等,而是我们要引导初中生在“活动”中探究和思考,让初中生在感知历史中不断思考、探究和积累。让初中生在活动中不断开拓进而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初中生自信心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历史教学中的“活动” 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我们在引导初中生积极活动时要尽可能的让他们自主有序进行,同时不要局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初中生大胆开拓和创新。 例如 :“小老师”的活动我们都不会陌生,在讲《近代前夜的盛事与危机》一课中我就组织了“小老师”上课的活动,具体方法把初中生分为三个组,分别负责“盛世”“近代化因素的萌发”和“危机”的教学。第一节课进行分工准备,每一小组的组长负责布置具体任务,并让他们的每个组员分别都有具体的任务;第二节课让三位“小老师”正式讲课,“小老师”们也充分发挥了初中生的主体性,表演历史剧、说快板、讲故事等丰富的活动,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初中生听的也非常入神。通过这样的“活动”,初中生不仅有效掌握了历史知识,还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还体验到了老师的苦与乐,那种对历史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历史课堂的学生“活动”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当然初中生不可能达到我们的素质和技巧,这就要我们历史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给予初中生必要及时的指点和帮助。
四、活动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实际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我们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要针对不同的孩子设计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活动”。课堂中的学生活动还应该尽量让全体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中的分组和任务分工都要具体、合理、充分。既要面向全体初中生,又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例如七年级、八年级的孩子表现欲望非常强,我们就可以设计初中生表演、背诵大比拼、历史故事比赛等活动;而九年级的孩子不再喜欢那些过于表现的活动,他们的能力思维已经更加深入,所以我们应该让他们组织演讲、专题讨论、记者采访等形式的历史活动。所以我们历史课堂的“活动”要具有针对性,符号初中生实际,对阶段的孩子组织相应的学生“活动”,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Abstract: Experiment is a kind of inquiry activities. Activately carrying out the exploratory teaching based on it has significance to cultivate the science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article took the philosophy of basic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new course reform as the basemen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junior physics teaching as the target, made concrete and comprehensive teaching design on extracurricular inquiry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s.
关键词: 课外实验;探究性教学
Key words: extracurricular experiment;inquir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79-02
1探究性实验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的重要意义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1]。探究性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更加强调通过是学生亲历科学探索的过程,激活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主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将探究性教学引入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当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快推进物理教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在2001年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2]。实验是物理学习中获取信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主要渠道。实验既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又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思维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过程。因此实验是物理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
2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以及对兄弟院校数十位初中物理同行进行针对性的访谈,深感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中存在一些相似性的问题。
2.1 学校方面首先,学校对于课外活动指导工作量化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其次,目前学校实验室仅仅满足课堂实验活动的需要,服务于课堂之外的意识比较欠缺。
2.2 家庭方面某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或受文化水平所限缺乏指导能力。有的家长只是给孩子钱,让孩子自己看着办。缺少对学校教育的配合,使所学知识和方法无法得到应有的强化和延伸。
2.3 社会方面给予的关注度和便捷度不够。有些课外实验或社会调查需要和有关部门协调,而学生协调能力有限,这就要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机构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
2.4 学科方面教学内容固定、课时紧,加之班额太大,演示实验无法充分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即使安排分组实验,每个学生的动手实验的机会也各不相同,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具体指导也不现实。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无法随时发现纠正导致实验失败,从而导致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受挫。
2.5 教师方面首先,陈旧的实验教学理念导致教师、学生的物理实验意识比较淡薄,致使实验教学不能自觉开展。广大一线中学教师常规教学任务重,从而无暇顾及对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指导。其次,由于是课外活动,老师的指导更多的是体现在活动之前,对学生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老师不能及时提供帮助,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活动的效果。
2.6 学生自身方面有的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物理课外活动。另外缺乏自制力和主动性也是导致物理课外活动开展不顺利的重要原因。
3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设计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3.1 兴趣性原则教师应从从日常教学和生活实际中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探索出更具价值和可行性的题材的活动,提供多形式和多层次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满足各类学生的要求。
3.2 自主性原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从选题、确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实验、撰写报告、汇报等方面逐步增大开放的程度。
3.3 实际性原则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热点课题。如噪声污染、粉尘污染的调查和模拟研究实验等。
3.4 合作性原则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之间营造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多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小组工作,发挥各自所长,在汇报中鼓励学生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演示、模型等各种方式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5 技术性原则关注学生信息技术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计算机网络)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鼓励帮助学生在汇报中运用多媒体技术。[5]
3.6 协调性原则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协调支持学生的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全方位加大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为学生创设完整系统的探究环境,对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最佳条件。
4初中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具体内容
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包括: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开放实验室的探究性实验,研究性实验课题等类型。
4.1 课外小实验和课外小制作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是课堂物理实验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形式,对一些需要用时间较长的观察实验,或不能在课堂完成的实验非常有用。在某种意义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课外小实验目录应提前公布,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实验可以申请在课堂上进行独立或合作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收集实验器材,并进行反复操作,从而保证了课堂演示的成功率。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在探究经历中均得到很大增强。对其余同学也能起到极好的激励作用。
课外小制作适宜以自制学具为主。自制学具存在一定的难度,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仿制阶段,即在现有的实验器材的基础上进行改装。改造阶段,在认真分析现有仪器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对现有仪器作出的一些改进。自己设计制作阶段。迫使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样的实验,什么样的实验仪器才能正确完成有效的教学。
自制仪器应符合科学、有效、简明、廉价、有趣的原则。“有效”是指使学生意识到自制学具不同于自制玩具,重在实际效果而非观赏性。“科学” 是指强调实验原理的正确性。“简明”就是努力使学具做到构造简单,易于制作、易于操作、易于观察。“廉价”要求一般所需原材料尽可能使用废旧物,只有少数原材料由学校出资购买。“有趣”是指要突出学具的新颖性,能够更好的吸引观摩者的注意力。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通过体验小制作成功完成的喜悦,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操作、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能力。
4.2 开放实验室的探究性实验定期、不定期地开放物理实验室,并一改以往教师为学生提供好器材的做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所需的仪器。学生感到这种做法很新奇,有趣。他们必须解决遇到的问题如:取弹簧秤选大量程的好还是小量程的合适都得动动脑筋。
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和操作能力。实验中学生都采用教师准备好的配套仪器,缺乏对仪器的结构原理、性能和参数的了解,不会正确使用仪器,特别是一些是贵重仪器更是望而生畏,产生消极心理。学生自己挑选器材后,自己组装,自己操作。教师为他们提供工具,不准装错、漏装、不准损坏仪器,组装好后必须认真地检查才许使用。这些工作也难倒不少学生。
培养学生处理故障的能力。为确保实验的成功进行,教师必须熟悉仪器的原理、构造、性能等。教师应增加实验仪器知识的传授,不仅让学生会使用仪器,而且还会巧用仪器。当在实验中一旦仪器出现故障才能迅速排除,在学生实验中故意设置一定的障碍让他们排除,有利于学生养成在使用仪器前认真研究仪器的习惯。
4.3 研究性试验课题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可设计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参观访问或实地测量等研究性试验课题。
组织学生或让家长带领学生参观科技展览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传播科学精神、思想和知识,满足了学生亲身体验和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需要,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每学年计划安排2-4次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需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每次活动在课内要安排一定课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调查过程和探究过程报告给大家。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物理知识的应用,也可以是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参考课题中自选,也可以根据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有趣事物另选课题。活动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延伸物理知识。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水循环后,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报告,报告项目包括考察目标,地点,时间,水域情况,周边情况,总体印象,给相关部门的建议等。实践中,我们提供给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项目有:①考察校园受噪声污染的情况②考察家庭所在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③家庭所在社区的光污染的调查④废干电池的污染调查⑤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⑤调查你家或学校的电路中有无违反安全用电之处。⑥调查并对比自家和亲朋家10年前和现在,用电器的数量。
5结语
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将教学重点放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上。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物理学的学科特点。一方面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通过用脑思考,动手操作,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物理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的广阔题材,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诸如独立思考、文字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
学生通过进行形式多样的课外物理实验探究,体验科学家探究的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有很大提高,学生实验意识增强,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造才能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和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郝志军.论探究性教学方式的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5,(9):37-40.
[2]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
[3]靳玉乐,艾兴.对探究性学习的再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3,(1):27-29.
[4]沈善良,郭海芳,张迎春.对探究教学的探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9):205-208.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心理认知、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笔者就此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 历史情境教学的作用及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初中阶段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的最佳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至始至终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课堂活动中来。而现代视听技术的充分利用,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事先准备了一部儿童电动玩具现代坦克模型,这个坦克模型可以发出模拟仿真的发动机轰鸣声和枪炮声。当我把这辆坦克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进行遥控操作时,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极高的兴趣。这时我连续提出了两个问题:“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这样的提问,顿时课堂上活跃了起来,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语言,又有实物,还有声音的配合,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对一节课的成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掌握理解知识内涵,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教师要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并且使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就必须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在《美国内战》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请同学们就关于南北矛盾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组辩论,一组同学代表南方的国会议员,另一组的同学代表北方的国会议员。两组同学在我的启发下,根据黑板上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等焦点问题,穿越时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同学们通过参与辩论,既调动了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
3.营造课堂最佳氛围,注重学生能力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在致力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真诚地投入个人情感,有目的、有意识地设计好课堂语言,营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对于如何上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一课我颇费了一番脑筋。我以“烽火戏诸侯”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一是“烽火戏诸侯”叙述的是一个什么的故事?二是故事中的周幽王最终的结果如何?三是他们的骗局导致了什么后果?四是这个故事与我们所熟悉的哪个故事相似?学生讨论后进入新课。期间,我又穿插讨论:“为何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教学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的,每个问题都问到了“点”上,既有深刻性、启发性,又有坡度、有层次,让学生有思考的广阔空间和价值,培养了他们思维的能力。
二、 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与模式
1.别出心裁的新课开篇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犹如一个石子抛进水中会激起层层涟漪,从而提升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歌曲、图示、故事、影片、诗词等都可以作为常用的开篇引入,以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例如,讲授《三国鼎立》时,可先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MTV导入,然后教师可以说“听完《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后,就让我们共同步入那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去揭开那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吧!”这样的导语很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恰到好处地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再配上教师的声情并茂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更加形象具体生动,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大大增强。例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影视资料和图片,使一幅真实的、血腥的、惨无人寰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可使学生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使学生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加快了接受知识的速度。
3.形象、精彩、生动的讲述可以使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生气和活力。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效果就会大相径庭。教师既要精心设计课堂、创造活跃气氛,还要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具有艺术性。历史的情景和艺术性的语言充分相融,学生随着教师的讲解而放飞思维,产生“移情现象”。例如:教学“岳飞抗金”时,展示岳飞图片并简介岳飞,然后有感情朗诵《满江红》。学生置身这样的“历史”氛围中,思想情感就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岳飞身上,从而去主动体验历史和客观评价历史事实。
4.课堂教学同样需要“虎头豹尾”。一个豹尾式的精练而且留有悬念式的结尾会给历史情境教学增色很多。课堂小结精练、概括、贯穿主线、凸显观点,并给学生一个悬念是历史情境教学的要求,这样的结尾就是下一节课导课的一个伏笔。
5.以活动课为平台,认真选择课程的一些内容,来安排学生编排“历史剧”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类似这样的活动课的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充分让学生当活动的主角,让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编排“历史剧”以短小精悍为好,至于剧本、导演、演员、布景、道具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此外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带进“历史”,参观历史博物馆、参观历史遗址、观赏历史书画、举行古诗词朗诵、邀请老前辈作报告和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活动,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 历史情境教学的要点和策略
如何创设“情境”对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主动探寻知识以及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直接的关系。笔者认为创设历史“情境”必须注意以下要点和策略:
1.注重真实性。昨天的历史在今天不可能再重复,但教学所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审视和研究历史。
2.讲究趣味性。教师要让历史课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要刺激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而要使学生有好奇心,教师应该通过问题去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境。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以历史的真实面目和其蕴含的审美性、趣味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探究、合作、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3.提倡实效性。创设情境教学不是为了情境而情境,教师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年龄阶段来科学地创设。历史教师创设“情境”,还应该注意有选择性地使用资料,不能把“情境”变成“大杂烩”,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在课堂中不应成为观众,而应主动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才能保证历史课的基本特色,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4.广泛参与性。情境教学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支撑。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在快乐的心情下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5.扩大开放性。为适应新课改,教师应该创设一个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教学“情境”。课堂教学设计不应受教材的局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整合历史教学资源,整合课本内容,适当拓展教材的外延,为学生提供思考和讨论的广阔空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及创造性。
总之,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历史情境概念界定和创设方法浅谈》《历史教学》 2007年10期
[2] 《课程理念的更新》彭钢、张晓东编著
[关键词语] 注重学生 灵活多样 科学评价
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历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调控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新课程历史教学,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可新课程进行这么多年,历史教学评价仍停留在“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方式上,过于单调、被动,过于关注学生成绩,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发展,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我们应该改革历史教学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应该立足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和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评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与措施,查漏补缺,比较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各种素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采取小测验、作业、观察、座谈、交流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
发挥小测验的优势,广泛评价课堂教学。小测验评价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其题型要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不能死记硬背、呆板重现。如,在教完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时,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小测验。幻灯片的内容为: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出下列的各题:①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经过 洋和 洋。②你能说出本课三个第一吗?③你能把3用三次,1、0、4各用两次,5、7各用一次组成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一段话吗?④下列陈述的理由能说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史实的有( )。A、时间长,1405—1433年七次航海;B、航程远,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和红海沿岸;C、航史早,比欧洲开辟新航路早半个世界;D、规模大。”此小测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本”这一宗旨。从其标题上看,既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我能行”,增强自信心,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上进;从其内容上看,概括了本课重点知识,精炼而不繁锁,不占用好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其形式上看,简便易行,灵活多样,不枯燥乏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现历史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布置作业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通过写做和批改来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它具有简便易行,参与评价对象多,了解信息全等特点。但目前还是老一套,题量多、单调呆板重现、学生抄袭严重,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此,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必须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一是布置开放性作业题,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行为表现(态度、书面表达、应用能力等)。可以要求学生自制表格或编写知识纲要来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教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后,布置作业“请学生自制一个夏商西周三朝大事年表,其内容为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三大项”。又如教完七年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后,布置作业“请以三个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为中心编写本课知识提纲”。这样的作业既可评价学习知识的状况,又可让学生理清基本线路,弄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可以布置有关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迁移性作业,以掌握其共性和特性,发现规律,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如教完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布置作业,“请比较美国历史上两次资产阶段革命的异同”。还可以就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写小论文,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与综合分析归纳能力。如教完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布置学生以“我心中的外交家─”写篇小论文。二是自编作业,拓宽课堂教学评价思路。自编作业是一种融知识理解、巩固和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创造性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基础知识巩固的再现性习题和综合归纳或理解分析的应用性习题去编写。自编作业的完成分为自己完成和交换完成两种形式。自己完成,可以对自已历史学习作自我评价,对自己历史学习状况有个清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交换完成,除上述作用外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团结协作,使历史测评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批改或查验,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书面表达、理解归纳、应用创造等能力,从而切实评价教学效果。
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创新历史活动课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录音机、录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如教八年级历史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在调研汇报课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发生的各种变化,来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教师深入到各组并录音,观察学生发言的涌跃程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所提问题是否符合主题,搜集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文献资料相配合等等。最后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写出书面评语,分析本课教学效果。
设计问题,座谈考评,创新评价机制。一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座谈。教师在上完课后,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座谈。其主内容可以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心里特征的情况下,设计有关问题调查了解:对教师讲解、提问、分析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利于理解知识,是否从心理上得到启发;或者课堂气氛是否有利 于学习,或者对老师提供的各种资料是否看得懂、是否有利于理解知识。还可以是提问本节课内容简单问题或略有发挥思维的创新开放题,还可以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感想和启发、令人难忘之处或不成功之处,等等。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畅所欲言,尽情地剖析本堂课。同时教师要做好记录,并给以学生当面或书面评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过后,教师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改进课堂教学。二是与教师交谈,重现课堂,全面评价。实录课堂或请教师听课,再请教师座谈交流,听取该教师的真实评价,看是否按《课标》要求去实施了教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等等。有时教师还可以自己观看录相或听录音做个如实评价,及时得出建设性的结论,以调控和改进教学活动。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但要注重知识与能力,也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不但要注重学生今天,也要注重学生发展的可能。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这样,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及评价过程;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协商学习任务,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建立档案,整理分析教学评价,认真总结得失与优劣,吸取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寻求解决方法与措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现课程目标。所以,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为基本依据,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客观公正地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解读》,朱汉国 王斯德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创新;自主学习;历史;角色
在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以“学科”和“活动”为主要特征的历史活动课程逐渐走入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渗透文化底蕴的一个突破口。新颖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自然融入教学过程,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乐学乐教”;历史知识的融入、相应技能的实践,使学生个性和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审美、立美”的能力。历史活动课程教学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能,创造“乐美陶冶,相生相长,人人成功”的生态学习生活方式,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整体素养。笔者拟以我校参与的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优质学校教育发展策略的研究》的子课题《优质教育与“乐美”学校文化的研究》为平台,结合山区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教师角色转型的几点看法。
1 “乐美”历史活动课程课型特点
第一:活动形式新颖形象。历史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那么首先教师组织设计的“活动”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因此,“活动”必须形式新颖且十分形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才能引人入胜,达到“乐”的效果。
第二:知识能力与活动相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没有完全脱离“学科”的活动课程。中学历史活动课程是建立在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基础之上的活动课程。脱离历史知识与能力,活动课程将空洞苍白,失去其学科价值。因此,在教学中,要将活动内容涉及贴近历史知识,以活动的形式开发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美”的境界。
第三: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与多元评价相结合。在历史活动课程中,学生无疑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课本知识和结论的生成并非单一说教就能取得效果。活动课程作为课程教学的补充,重点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历史素养的养成上。历史活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开放的视野来思考问题,在思维碰撞的情况下,自我收集资料、自我思考的活动训练促进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最终获得“成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能力评价与知识评价相结合,多在细节上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成功”感。
2 “乐美”历史活动课程教师角色转型
(一)、教育观念转型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历史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励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符合活动课程要求,历史教师应及时调整应试教育观念,培养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思想和能力,根据教学的特点和教学的内容,开创性的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将教育观念统一到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二)、教学地位转型
历史学习是一个以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的过程。新课标明确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开发者。因此,教师要有合作意识,要以“平等”形象出现;要相信学生,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尊重学生意见;要勇于分享个人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等。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类型多样,内容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特点,因此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弹性加大,为教师开阔了广泛的空间,教师应该更为大胆地开拓思路,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探索中开创别具山区特色的历史活动课程。
(三)、教学内容转型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用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3]新课标在教学总体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克服课程教学中的以“教”代“学”的现象,把重点放在方法引导上,放在探寻知识形成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况――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实现史为今用。
(四)、教学技能的转型
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技能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学生和社会需求,反而产生出视觉和心理上疲劳,无法引领教学双方生成求知共鸣。因此,学习一些新教学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乐美”教学效果。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学科整合能力、多媒体与历史教学整合的能力、组织主持历史活动的能力、平等沟通交流的能力等等。
(五)、教学评价转型
“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了解《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并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在活动课程中,更多关注学生的独到见解,应更多地侧重过程评价、情感评价,让所有有潜能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赏识,使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评价结果也可采用多种方式呈现给学生,如评语、等级评分等。
(六)师生关系转型
传统师生关系中,教师居高临下,师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地位和心理距离,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历史活动课程就是要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学习、探索的环境,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互动互学,与学生共同探究,共同交流,彼此之间成为学业合作伙伴,学习的共同体。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活动课才能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过程,才能有利于“创造性教育合力”的开发。
历史活动课程是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历史教师在初步明确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明确角色的正确定位,才能促使活动课程的运行更加顺利和完善,实现“乐美陶冶,相生相长,人人成功”的生态学习生活方式,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杨凤辉. 中学历史活动课的现状和实践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9] 时湘云. 中学历史活动课设计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8] 张莹. 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D].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 史艳金. 初中历史活动课的现状与实施策略[D]. 东北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