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智慧教育背景8篇

时间:2023-09-25 15:59: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智慧教育背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慧教育背景

篇1

结束日期:2017-11-25

会展地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三元桥馆)

承办单位:北京合众会展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同源有限公司

会展类型:教育/培训/艺术

国家/城市:北京

参展范围

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3D打印笔、3D打印实验室建设、3D打印课程、3D打印教育解决方案、3D打印服务平台、教育机器人、机器人教育课程、AR\VR教育解决方案、STEM教育教育解决方案、各类创客教育内容提供商解决方案等;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技术装备:教学仪器及成套设备、物联网教学设备及实验室、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及虚拟仿真系统、无线感应技术及设备、智能教具、印刷及复印设备、实训设备;职业学校自制教具、教学方案及成果等

互动教学及智慧教育:三通两平台、家校通、智慧教育相关解决方案、云教室、云桌面、录播系统、翻转课堂、电子白板、液晶白板、电子书包、LED大屏幕、触摸一体机、高拍仪、视频展台、高清电视、实物提示机、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讲台、音频收录机、一体化切换台、教育电子产品、音视频解决方案等其他现代化教育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

在线教育应用及服务:在线教育机构及平台、移动教育APP、K12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教育录播及直播系统、在线互动平台、在线培训系统、在线考试及智能阅卷系统、在线支付技术服务商、多媒体计算机、视频会议系统、视/音频处理、中控系统、教育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大数据应用及服务、课程软件光盘、计算机会议系统及网络电视、语音识别系统、数据处理终端、各类编程开发及应用软件、内容提供商(课件资源、流媒体、阅读、动漫、游戏、音乐)等;

篇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 社会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理念是结合我国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所需而科学研发一种高效教育理念,它要求学校在教育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德智体艺美劳等全方位的个性化发展,而小学体育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正是这一素质教育理念实现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是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特色教学手段之一,它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社会生存技能和良好学习习惯等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质量,必须积极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教学与设计,从而有效实现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

1.优化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提高教学合理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同时是小学体育教师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应用中介之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要有效提高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合理性,首先应当加强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使其更符合现代小学学生体育发展的需求。根据素质教育的科学理念,小学体育教学除了要注重小学学生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结合体育健康训练技巧、快乐运动的心理健康培养、文化传统等方面内容开展教学,因此,小学教师在设计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应当将这些教学需求元素有机融合,从而全面提高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实用性。比如以我国某城市的一所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改革为例,该所小学以现代素质教学改革为改革背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局的科学素质教育精神,给予学校本身的课程资源开发、教育基地的开发及教育科研的开发等多方面内容的需求,合理地确定其体育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内容应当以学生的学科专业技能运用、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并合理地借助社会教育资源为小学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平台,科学地进行小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合理地探究素质教育对于现代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帮助作用。

2.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要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发展

重视小学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是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新型科学的素质教育理念明确提出,现代小学体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动精神,科学地发展小学生的个人性格特点,注重小学生的大脑智慧潜能和创造潜能的挖掘。因此,小学教师要有效地应用素质教育理念辅助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就必须在教学时,注重小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需要不断创新来推动,提供动力,而创新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创造的人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性,而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因此,为了避免由于同一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抑制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和个性发展,小学教师应当在社会实践活动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个性的培养,注重小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强化,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智慧潜能的挖掘。

3.建立科学的小学体育社会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 职业教育 价值定位

社会转型这一话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所探讨的主要问题,主要是因为社会转型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各个领域中的行业也经受着这一转型所带来的变化。在转型后的社会中,更加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一状况中,职业教育所产生的主要变化为价值定位问题,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上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到正确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在这时职业教育该怎样去定位呢?

一、职业教育价值简论

职业教育一直都是一项目的明确的价值活动,职业教育在人类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职业教育价值体现了职业教育活动的主体对这种职业教育活动的理想和追求”,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都是次等教育,地位一直都处于低下的位置,但是,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状况。职业教育价值的判断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判定,第一,人力资源的提供。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期间,我国市场经济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种职业教育就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型人才,同时,一定程度上还缓解了我国青年就业压力。第二,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虽然职业教育并不是普通高校教育,但是,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其在专业技能素质上就要优于普通高校学生,同时,职业教育的开展,为很多青年人以及少年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就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职业教育在狭义上是指在学校所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就是说,“通过对学校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职业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优点,职业教育能够重视传统教育所忽视的社会对行业和职业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是适应时展而产生的,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所以,社会上的结构变化、经济发展方向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变化,也决定了其应该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系统性。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价值定位

面对着社会转型的浪潮,职业教育价值又该有怎样重新的定位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要满足社会价值需求

当前,在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的高速发展时代,职业教育要积极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满足社会价值需求,当前,职业教育自身要想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首先就应该满足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要以服务社会为发展中心,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受训人员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而就业,才能够适时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从各种政策规章中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需要自身的力量,在这种经济发展前卫和思想观念落后的夹缝中生存的职业教育只有把自身的价值定位在推动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上,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逐渐让大众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要满足企业价值需求

“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实施并不断的完善就要求企业要独立发展,要积极参与到激烈竞争的市场互动中,企业就成为了市场活动中的决策、执行、利益等主体,所以,如果企业想要寻求发展,就需要从技术、人员素质、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提高企业发展的科学水平,同时,要不断适应市场的需求而生产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为此,企业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而职业教育就是为社会输送专业型人才的一种培训方式,为此,其应该以满足企业价值需求为发展过程中的目标,要不断提高受训者的能力和素质,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三)要满足职业教育价值需求

职业教育的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第一,职业教育是一种促进就业教育。就目前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已经集职业技能、文化基础、职业素质等教育为一身的教育,只有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受训者才能创造最大的社会效益,不但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还能够满足自身创业需要。第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这种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职业技能范围的扩大、训练综合能力、基础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授、学生心理素质的强化等方面来着手。

(四)要满足个人价值需求

个人的价值需求很简单,一种是谋求自身生存,另一种是求得自身发展。而其中,自身生存的标准和条件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要对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有所掌握,而自身发展是一个没有终点的目标,发展的方向也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发展方向为何种,职业教育都要积极为受训者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结束语

在新形势之下,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是需要根据社会价值需求、企业价值需求、职业教育价值需求、个人价值需求等多个方面内容来确定的,职业教育只有满足了以上的各种需求,才能够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这是职业教育价值定位的基础根据,也是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篇4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人文性和方向性。现在课程设置是把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把品德课与生活结合,把品德课与社会结合,这样做就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一、学校要重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教师应该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彻底转变观念,把品德与社会课与语文、数学课同等对待,不轻视,不挤占,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钻研教材,突出思品课的生活性,因为贴近生活的品德课是最亲切的,同时也是最真实的。在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绝不是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吸引学生,更不是搞花架子取悦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的生活者,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用文明健康的方式可以过更好的生活,引导他们明白“其实生活可以更好”。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回报、诚信的价值、人格的魅力,这样学生才愿意讲诚信、重人格、求合作,才会有参与的兴趣。

二、动静结合,使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程改革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冲击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基本得到消除,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并不是指教师就完全放开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这种不仅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反而使得课堂秩序混乱不堪。素质教育仅仅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不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因为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都比较差,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这也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好的方法。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活动的理解与处理走进了误区,他们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动”,认为让学生活动得越多,学生的主体性就体现得越充分;让学生活动得越多,就越能体现课改精神。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收效甚微。小学生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更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应该分配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在动中学。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学生开始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得不到锻炼,还会使课堂教学环境特别混乱。一堂好的课,应该有“动”,也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要能够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实效,收放自如。

三、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生活教育

在小学品德课程中,课程的内容大多是与学生的成长和生活相关的,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使学生掌握,而是要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另外,生活中一些黑暗面,也应该让学生知道,让学生明白世界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儿童的年龄比较小,对事物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但是要让儿童有这种认识事物的意识。既然这门课程叫做品德与社会,也就是告诉广大的教师,课程内容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系统的书本知识,而是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生活经验。课程为儿童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教育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生活中有关教育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理解为让学生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儿童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存在于社会之中,所以教育就需要儿童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教育作为影响儿童整个成长发展的活动,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让儿童更好地生活,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因此,从体验生活和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出发,教育需要把儿童培养成现实生活的主体。

我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与其他的学科相结合,设置一些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模仿或者分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既能够认识到好的方面,也能分清楚不好的方面,尽可能地借助于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生活经验得到更大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术绘画;教学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很多学科的教学模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每个学科教学所必须的,在美术绘画教学中,也要大力提倡创新理念,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新形式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探讨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绘画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措施,并总结归纳了这些创新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创新措施

有创新,才有进步。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不断前进的。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要随时跟随时代要求,改革创新。素质教育下的美术绘画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绘画教学方式,必须通过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进行创新,改善美术绘画教学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美术绘画教育者教学理念上的转变

传统的美术绘画教学理念,很多美术教育者都将绘画技巧和技能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反复地画画来强化绘画技巧。然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的。要改革创新教学理念,首先需要改变美术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从思想上创新。美术教育者要打破传统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目标与理念,在培养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能力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内在的艺术涵养,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注重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在和外在,让学生全面发展。

1.2 学科交叉式的美术绘画教学

美术是一门没有界限的艺术,美术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有所体现,反之,其他学科也可以服务与美术绘画教学。传统的美术教学都是按照教材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美术绘画,这样的课堂过于呆板,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扩散,在艺术上缺乏创新精神。引进其他学科,来辅助美术教学,是美术绘画教学的一大创新。例如,将语文与美术绘画相结合,教师可以从语文老师那里收集一些资料,稍加整理后,变成一个美术素材,让学生发挥其想象,将语文素材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科交叉式的美术绘画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古诗《天净沙!秋思》作为绘画主题,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做出一副画。学生对这首古诗非常熟悉,用熟悉的题词作为美术绘画素材,形式新颖,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灵感也会随之而来。

1.3 开放式的美术绘画教学课堂

艺术是需要释放天性与灵魂的,需要在自由的环境下去捕捉生活中的美。美术绘画同样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美术绘画教学,可以选择开放式的教学课堂。例如,在下雪的冬季,如果在室内进行美术教学,给予学生限定的美术素材,但学生内心期待着下课,可以出去赏雪玩雪,这时,教师不妨随了学生的意,将课堂搬到室外,在雪景中展开教学。美术教学可以无处不在,绘画对象也不必受到限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发现美,并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每一个美的画面。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开放式的美术绘画课堂,则提供给了学生一个创新的平台与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2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创新的意义

素质教育下,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一种打破传统的举动,这种创新教学方法,对于美术教学和学生本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是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其次,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一个有利环境。最后,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学习参与率提高了,进而,美术教学的效果也有很大的改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涵养与美术素养。

3 总结

素质教育改革下,传统的美术绘画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亟需进行一些有效举措,进行创新改革。在美术绘画教学中,首先要改变美术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从思想上开始改变,注重学生内在涵养和外在技能的培养。此外,美术教师可通过学科交叉式美术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阔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美术绘画教学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为学生设立开放式教学,在释放的天性中张扬美术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

参考文献:

[1]邓芙蓉.小学美术置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方法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2]江丽华.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J].成功(教育),2010(03).

篇6

近年来,北京交通事业实现了大发展。作为北京市首个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的职教集团,北京交通职教集团以优质的教育质量保障了北京交通事业的发展,并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北京交通职教集团理事长、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怡民,向参加活动的媒体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意义。他说,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成才梦,学生承载着家庭希望和嘱托,所以也是每一个家庭的梦。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交通职业教育,关心交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副院长施建年,从“学院办学基本情况”“依托集团化办学,助力交通行业发展”“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帮助学生实现成才梦”“探索职教改革途径,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学院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果。

北京地铁机电公司经理赵宏飞作为企业代表,就北京地铁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学院对技能人才的支持、集团化办学条件下新员工适应性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他说,当前北京地铁迅速发展,对轨道运营能力、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及数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北京交通运输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铁人才的缺口,并且有效缩短了新入职员工对岗位的适应时间。他表示,今后将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广汽丰田博瑞东贸4S店总经理孟祥震,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并着重介绍了汽车维修后市场的发展现状、用人需求等。交流过程中,孟祥震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给予了充分认可。他说,东茂店里40%员工都来自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大部分人是技术或管理骨干,充分体现了学院的办学质量。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王国文作为教师代表就依托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对教育教学影响及带来的一系列变革谈了自身的体会。他说,集团化办学、订单式培养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深入企业定岗实习,了解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第一手资源。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在实践技能方面提升自己,还要针对企业需求,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实用的技术技能人才。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探讨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个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高校和谐校园、校园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多元化趋势使高校大学生处于国际国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荡漾的背景中。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能否在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创造型、复合型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成败。笔者从探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出发,为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改革提出一己之见,以共同促进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入研究。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和特征

人文素质是价值性极强的跨学科的复合性概念,人文素质包含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管理学、语言学、环境学等关于人文科学中的价值取向,是在人文知识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高品位价值境界和深层次品行底蕴的人格修养、心理素质、精神态度、气质情操。

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历史性、科学性、价值性、社会性特征。人文素质的历史性特征在于它是对人文遗产的扬弃,人文素质的科学性特征在于它是对人文理性的应用,人文素质的价值性特征在于它是对人文旨归的守护,人文素质的社会性特征在于它是对人文关怀的践行。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方法

2013年6月,笔者对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66份,实际有效问卷160份。被调查对象中,男生占30%,女生占70%。在调查时,按照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学生的专业进行,同时按大一、大二、大三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年级的问卷均为60份,按男生和女生进行调查。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第一按专业调查,可以详细了解不同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差异;第二按年级调查,可以详细了解各年级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差异;第三按性别调查,可以详细了解不同性别的学生人文素质的差异。

三、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对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知识,如对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伦理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管理学、语言学、环境学等人文书籍很少主动花时间去阅读,他们手上捧着各自的专业书籍或是计算机培训书籍。各种专业书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学习时间,无暇阅读其他人文类书籍。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浪潮的冲击下,实用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明显抬头,大部分学生对金钱和房、车过分追求,而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之追求却出现了精神真空。大部分学生重专业、重功利、重物质、重个人,轻人文、轻理想、轻信仰、轻集体、轻组织,道德水平滑坡,只讲个人奋斗,不讲集体协作,对他人漠不关心,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缺乏担当心和责任感。一些大学生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不同,思想境界低下,自律意识弱化,诚信品质欠缺,不善于与人相处,人际关系紧张,人格扭曲。

四、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在校大学生多属于“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对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就业形势让大学生不再考虑个人理想信仰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而是把大量时间用在学习各自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千方百计取得资格证上,忽视了对自我人文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对基础的人文学科的学习。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上很少有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人文素质提出明确要求;人才市场的各种招聘信息和各种媒体的招聘广告都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努力方向。一些大学生为求一个好工作,拼命学习考试,只是想着如何做事,而如何做人渐渐被忽视。再者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丰富,而人文课程设置较少,甚至是空白。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必修课占用大部分时间,都略显力不从心,没有时间再去顾及别的活动。学校自身也缺乏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管理措施。大部分学生误认为人文素质不如分数、奖学金、资格证等实际,他们自身提高人文素质意识较弱。再加上社会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放弃了原本就不多的人文课程的学习,转而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

五、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改革

在教育理念上始终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正如世界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办学宗旨所说的那样:“我们需要在科学与人文之间创造更好的联系,其目的在于把二者融合为一种以科学和人文学科为基础而又不削弱任何一方的广泛的人文主义,从而从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所形成的障碍中找出一条道路来。”在教育模式上构造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格局,始终坚持各门专业课程与人文学科课程一同规划,一同设计,一同安排,一同部署,一同考核。具体的教育模式至少应包括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环境熏陶、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在教育措施上始终坚持构造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具体包括构造多层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显性课程模块构造和隐性课程模块构造)、多渠道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体系(改革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开拓网络教学)、全天候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下(营造校园人文环境氛围、优化社会人文环境氛围、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氛围),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人力保障、理论支持、物质资源保障)。显性课程包括公共人文课程模块结构和各个专业的人文社会课程模块结构;隐性课程包括显性课程中所隐藏的隐性课程、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物质性课程,学校文化心理环境构成的精神性课程,学校组织和运作机制构成的制度性课程。组织保障包括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人力保障包括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的培养。理论支持包括从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三个方面加强人文学科建设研究。物质资源保障包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建设、加强人文图书资源建设、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另外,在评价体系上还要构建多角度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这是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在评价时要始终坚持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内容重点化、评价手段多样化、评价过程全程化、评价结构制度化。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对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多的要求。因此,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科学研究和探索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相一致的、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等,总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经验,对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振国.素质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1、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越重要。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当前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定位不准确。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普遍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有的直接按照本科的教育目标,力求培养成综合素质都很强的“通才”;有的则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接受能力很差,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行了,谈不上什么培养目标。很多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散乱,对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无从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由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参考本科院校设置,教材与本科教材相差不大,没有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材的适用性差,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没有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主要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法,多数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课堂输出信息量少,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培养,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实习力度不够。当前的会计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通常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教师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实践性教学明显带有强烈的理论色彩。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开设了实训课程,但方式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校外实训采用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的方式,比较分散,给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实训流于形式,校外会计实习缺乏有效监督。

(4)教学师资缺乏,师资队伍不稳。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会计专业的师资缺口日益明显,尤为突出的是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优秀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5)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机制落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采用卷面考试作为考核的主要手段,考评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多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没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2、鉴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现状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革会计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1)准确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是各层次教学的核心,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适应会计职业的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各类大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准则的内容进行组织,培养学生掌握财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选择性传授金融、营销、管理、证券方面的基本理论,对学生就简单的会计业务和简单的会计技能进行重复性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会计核算、电算化、税务、财务能力的综合性复合人才,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能够胜任多种类的相关工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阎达伍、王化成在《关于面向21世纪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会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分析和判断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特别是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这是会计教育的着眼点。”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需要,设定培养目标。在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诚信、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从事会计业务工作,能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规划和维护等服务。

(2)合理设置课程,革新教学方法。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依据教材使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全国统编的高职高专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课程设置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还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还应加强学生财务软件、办公软件、数据库等计算机机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努力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等。

为了确保教育效果,必须实行小规模班级上课,积极倡导不超过40人的单班小教室上课模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体验式学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努力践行“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兼顾”和“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渐进式全程实践的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法案例研究法等教学方法,要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3)强化实践教学,夯实实训实习。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应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会计实践教材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可以校企合作编写实训教材,必须体现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行有机结合。

应加大实训教学的课时比重,课堂实训应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由于学生到具体企业实习往往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情况,因此,可以针对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完善校内的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财会电算化实验室,为学生开设模拟实验课。也可以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可以推行校企协作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教、学、

做”一体化,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还可以让毕业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和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学校应加强对实习的组织指导。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队伍稳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在专业课上具有雄厚的实力,但是普遍缺乏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而当前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会计师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按先急后缓、按需培养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着重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更新理论知识,积极地创造学习交流机会,让教师能走出去,经常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会计经验。

(5)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机制多元化。要改革考核方式,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模式,考评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除了笔试之外,可以通过口试、动手实践、上机操作、案例分析、分组辩论、证书考试等方式。要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注重实效和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激励学生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各类考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并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考核标准。

采取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形式。建立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可以引入激励机制,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也可以实行证书置换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评价学生成绩参与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的同事,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模拟实训的考评,可采取层层量化,最后等级化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马连华: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6).

[2]邓虹杰:会计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版),2003,6(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