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5:59: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德育的概念,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小学英语渗透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4-01
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做到了以下几点,也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一、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英语,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是仅仅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以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在我的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英语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从而使学生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接受教育输入。即: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如临其境可以使学生感知的过程变得容易,触境生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牢固。
语言学习是行为习惯的形式,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的一种智力活动,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外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习者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
语言的学习最好的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到语言的真谛。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若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语言的本质,无需教师过多的解释。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课堂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空间与时间的局限,具有信息储存量大、变换速度快、反应灵敏、视听效果好等特点,能使声音和形象、视觉和听觉、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技术走进了校园。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传统的“粉笔、黑板”的单调的教学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的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上,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活儿童的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激励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成长在充满激励氛围的孩子,会不断进取。我的评语有:Clever boy/girl. Very good. Well done. Pass. Wonderful…被赞扬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对他拍手喊出这些评语时,都是神采奕奕。我还采用书后盖印儿、发放小礼物等激励手段。有时,甚至亲切的对学生笑笑,摸摸他们的小脑袋,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学生在课后会互相评比书后的“印绩”多少,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逐渐形成。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探索;质量提高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有所偏差,即更多的教师意识到了新课改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也就是说,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管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不够了解,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可信性和实用性并不高。
第三,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并不重视课堂评价工作,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进展,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新课改理念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用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地把握新课改的新要求、新宗旨和新内容,并能够将其投入到日常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本位”“应试教育”等教育理念,以新课改的理念为基准,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要敢于并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那种带领学生读文章、从文章中找问题的答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想,并引导学生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伟大的中华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用新课改的理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强调有效课堂和高校课堂,所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在仅有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是需要一线语文教学者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在备课方面精心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课程的设计一定要精心,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效、科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利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作业题目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并配合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3.用新课改的理念创新既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方法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新课改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地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不足和问题,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的力度,善于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其他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用新课改的理念打造和谐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
关键词 STEMA理念;小学语文;数字化;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1-0117-02
1 前言
STEMA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本身是配合当前互联网科学技术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STEMA包含了五个层面的内涵,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这五个板块实际上统一于STEMA这个理念当中,由美国的比特实验室率先提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应用。这个理念从CDIO教学模式出发,注重采用物联网这一项新的技术,以此更好让学生认知到知R本身的乐趣,打破生活和课堂之间的联系,以此培养出学生全面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的相互结合,带动整个课堂的教学气氛,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STEMA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核心分析
STEMA理念在美国的比特教学实验室提出之后,在美国得到广泛响应,特别是官方积极地进行资金和硬件的投入,其重视程度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相当。而不同于我国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STEMA理念重视物质硬件的配套,如机器人、3D打印机等,其应用的核心就在于将生活和校园课堂结合在一起,从而让生活与教学结合在一起。而且跨界教育理念也是STEMA理念模式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因为STEMA这种教学模式,本质上看综合了艺术、数学以及科学等多个学科。
对于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而言,并不是不能够和其他的学科比如数学、美术等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实际上应该从STEMA教学理念和模式中得到有效的支持,那就是帮助小学语文更进一步地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促进小学语文的跨界教学发展,同时也是帮助小学语文不断拉近学科教学和生活之间联系,并且不再仅仅将考评视野放在小学语文卷面成绩上,而是充分考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种具体的考评标准。
3 STEMA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硬件革新思考
STEMA理念中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从教学硬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因为STEMA理念强调的是生活和教学之间的充分结合,特别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在当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从STEMA理念中得到更多的灵感,配合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以此激发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创造力。
STEMA理念强调科学性,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避免感情化的讲授,要注重理性分析的结合。比如对于小学语文中选自我国古代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草船借箭》,诸葛亮和鲁肃在小说中通过草船的方式借到曹营的飞箭,其本身是否科学?这个行为能否在当代被再次重现?实际上在很多小学生的脑海里都可能有这一类的疑问。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在线上云图和洋流动态图展现的基础上,分析诸葛亮和鲁肃的小船在大海中或者在内河中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Flash的模式,展现出草船借箭如何利用风向、利用水流的流向等进行巧妙挑战的过程。
实际上,STEMA理念强调的科学性,并不是指小学中的科学常识课程,而是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对一些事实的科学性进行探究。小学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懂得语言表达的学生,更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多元化的科学文化素养,从而更具备创造性思维,更容易适应当前时代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1]。
STEMA理念也强调技术性,这也要求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引入技术性的元素。比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实物投影仪,从而更进一步地将有关的内容导入课程中。实物投影仪可以让实际物品通过信息技术投影到大屏幕上,然后利用网络资源库进行解读。
比如小学语文课程中会教到一些植物,小学生未必全部认识,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蔬菜,如果平时不常去菜市场,也可能并不认识。在小学语文课堂配备实物投影仪,利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将这些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它们的特征展现出来,链接到网络上的知识,让学生拓展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掌握新的知识[2]。
4 基于STEMA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软件革新思考
STEMA理念还注重对于教学中软件部分的提升,这主要是对于意识的转变和提升。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对于小学语文课本知识的强化或者巩固,但是没有将小学语文知识的跨学科性体现出来。因为小学语文课程是全部课程的核心,这是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引导和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将小学语文课程知识的多元化链接特征展现出来。
STEMA理念强调数学性,但是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不是非常清楚数学特征如何展现出来。实际上,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对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另类解读,也可以给小学语文课堂带来一种全新的教学效果。比如对于鲁迅在文章中使用过的一些词语,可以运用当前电子计算机技术中的字数统计功能进行计算,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鲁迅文章中的这种文字使用偏好,以此分析鲁迅的个人性格、鲁迅对于文章编辑组织方面的一些习惯等。
这一方面的技术软件非常多,比如Word这一文字编辑软件,就可以对数字进行统计。很多小学生实际上对于Word的很多功能还不是非常清楚,文字统计、标点符号的统计等,对于他们而言也是非常新鲜的教学切入点。
又比如小学生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出现重复唆、用词不当的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扫描机,将小学生的文章扫描形成图片,然后以汉字识别软件进行识别。实际上小学生的字体并不端正,所以很可能出现识别错误的状况,这些都可以作为素材。小学语文教师再利用字数统计软件,统计用词用语的重复比例,以此提高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数字性,更符合STEMA理念的教学思维模式[3]。
STEMA理念的建构主义特征也值得注意。实际上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讲座模式,让小学生可以自行创造出自己的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将固定的答案视为一种必然,而是让小学生自己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单纯接受教师的灌输。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让小学生使用信息化的教学工具,比如发散思维的树状图软件等,自己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小学语文的主体知识链接起来。通过树状图软件,小学生可以依循STEMA理念中的建构主义特征,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各种相关的知识,从而把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紧密连接起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利用这些信息化的学习软件,整理和管理自己的知识,从而让小学生做自己知识构建的主人。
5 结束语
STEMA与小学语文课程的结合,当前在国内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少,很多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也不熟悉和掌握STEMA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因此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模式,以此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发展。STEMA理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仍然是比较陌生的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尝试,配合当前已经比较成熟的信息化教学辅助工具,有利于帮助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凤丽.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J].才智,2015(23):27.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08-02
小学是挖掘、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基础阶段,但由于学生此阶段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知识的掌握往往具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应全面了解、把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认知特点,积极尝试各种新颖、有效的概念教学策略,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
一、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课前预习对于思维、接受能力还处于形成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在设计概念教学活动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运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且在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所要学习的重难点知识。
比如:在讲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概念性预习,而为了避免学生在预习学习中,只是对相关知识进行片面的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来对其预习作出恰当指导,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拓展,并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把握准确的预习方向,真正理解其中的定义,从而为其后续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概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做出进一步培养,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其概念分辨能力,教师应给予重视[1]。
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往会对其学习能力、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对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出全面了解,采取更适合的教学策略,如,迁移性、形象化等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构建、优化知识结构,让学生对知识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全面把握知识结构特点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2]。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结合其现有认知水平,适当融入一些实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以概念形式来为学生呈现知识结构。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学生回忆或是观察身边周围的轴对称图形,并在相应的实物上画出相应的实线来进行轴对称的表达。这样不仅可以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全面满足其认知发展需求。
另外,在概念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恰当的帮助学生构建出完善的知识点框架,且进行系统化的对比分析,并针对性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引入,以此来加强概念知识间的衔接。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恰当的转化相同、不同概念间的联系,以此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表象。例如:在讲解“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以往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知识点恰当的引入其中,让学生以此来实现知识点的科学整合。
三、强化概念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设计、组织概念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在全面了解、把握学生认知发展需求与兴趣爱好基础上,积极采用较为生动、形象的教学策略,全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欲望,使其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当中。对此,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实践之间的有机整合,通过设计、组织一系列实践活动来为学生传授相应的概念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对较为抽象的概念知识,获得更全面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其数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将概念教学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3]。
比如:在讲解“平移和旋转”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在生活中”与这一知识点相关的实际物体,并给予其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究空间,引导其以小组合作等形式来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然后教师再结合其知识的特点,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探究做出恰当指导。通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来组织实践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此外,再次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更加深刻,且能够准确、灵活的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概念知识教学对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认知需求、兴趣爱好的基础之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组织概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概念知识,从而在激活其数学思维的同时,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小龙,周国平.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引入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3):26-27.
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目标是,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习惯,二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加强概念教学,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各种数学能力。作为数学教师,就必须掌握概念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学策略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某一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构架都是由概念入手,只有充分领悟了知识点的概念内涵后,才能由心而发,为感所悟,运用自如,逐步扩展到知识的外延。那种所谓一知半解,上课听得懂,但不会应用的学习人,便是对概念没有吃透所致。强化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好数学概念,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抽象思维的概括能力,在其育人价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学习,而且对其终身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至关重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概念课、计算课、解决问题课与空间图形课,而几乎在每一个新知识的起始课,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必然是数学概念。
小学数学共有500多个概念,所以,教者如何进行概念教学,精心设计概念教学的策略,形成高效课堂,研究意义重大。下面我们就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步骤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小学概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日常数学教学课中的概念教学,往往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必须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概念的建构需经多次反复,经历“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
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小学数学概念课的一般步骤
1、概念的引入。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严谨的、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之始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千方百计地充实学生的感性材料。概念引入的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通过直观引入、计算引入,也可以从情境设疑引入、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知识基础引入。例如学习倒数概念时,我用小木棒很直观的演示“平行着放倒”和“上下倒立”加以比较,学生很容易理解倒数的概念,引入非常自然简捷。
2、概念的形成。小学生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由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处于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大多以“概念形成”的形式为主。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引入圆的概念后,教师拿一细线拴一白球,握住线的另一端使白球转动形成“圆”。再让学生用一圆形物体放在纸上,画一个圆,并剪下来,将剪下的圆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折过若干次之后,让学生观察折痕并进行讨论。学生从讨论中发现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内一点――即圆心。再让学生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一点的长度,知道了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同样得出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这样教学,学生一方面知道了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掌握了圆的特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了形成圆概念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记忆深刻,学起来也不会感到乏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
3、概念的巩固。掌握概念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往往不是一次能完成的,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多次进行往复。当学生初步建立概念后还需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概念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保持,并通过不断运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使新建立的概念得以巩固。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可以举出实例进行辨析,可以自觉在解决问题时运用。义务大纲指出,“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法则等,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辨析,帮助学生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就是这样进行巩固的:先让学生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形状是梯形,通过寻找生活原型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解决认识的具体性、形象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逻辑性之间的矛盾;再让学生把梯形剪一刀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把平行四边形剪一刀剪成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剪使概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在巩固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概念系统的建立。由于数学概念具有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学生的认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而小学数学知识又是分段进行,概念教学也是分段安排的。因此,教学概念,既要重视概念的阶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发展的连续性,不要在一个知识段中把概念讲“死”,以免影响概念的发展和提高,也不要过早地抽象而超越学生的认识能力。要有计划地发展概念的含义,按阶段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阶段的教学为后一阶段的概念发展做好孕伏。概念总是一个一个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小学生的头脑中,概念常常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时,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放在一起,寻找概念之间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组成概念系统,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头脑中的认识结构,也利于对知识的检索、提取和应用,促进知识的迁移,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概念系y的建立可以按知识内在的联系,也可以用增加概念的内涵。但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建立在反思、梳理的基础之上。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中梯形的建构就是通过学生的介绍并利用集合图来进行的:先让学生介绍梯形,通过介绍促使学生进行反思,这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梳理,是系统建构的基础;再让学生用图示表示梯形、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促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这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建构,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梯形。
总之,概念的抽象性和准确性在揭示概念的内涵、抽象概念的定义时对培养和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精炼的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内部的、外部的语言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高水平的逻辑思维转化,思维水平的提高又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让我们广大同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开展教学工作,保障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百花齐放,博采众长,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曾小锦.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研修日志.
[2]“绿色圃教育网.小学数学概念四环节教学谈.
一、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在教学数学概念时总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经历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应用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掌握概念的内涵。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案例1:《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教学
1.通过观察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师出示3张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2.通过操作活动再次认识平行四边形。
活动1:用两块三角板来拼一个像刚才那样的四边形。
活动要求:①选择2块同样的三角板拼一拼,拼成像刚才那样的四边形。②拼好之后看一看,是不是拼成了像刚才那样的四边形。
(1)学生独立操作。
(2)交流。
(3)小结:这样我们又通过拼一拼的活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样的四边形,他们的每组对边不仅方向一致,长度也相等。像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活动2: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活动要求:①先想一想应该怎么围,再动手。②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围的?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交流。
(3)小结:原来我们只要对边方向一致并且钉子的数量相等,就可以围出平行四边形。
活动3:用小棒摆平行四边形。
活动要求:①用6根同样长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②用8根同样长小棒摆一个平行四边形。
(1)学生独立活动。
(2)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你是怎么摆的?
(3)小结:不管是用6根还是用8根小棒,摆的时候对边的根数都一样,就可以摆出平行四边形。
这节课是对平行四边形特点的初步认识,教师首先出示日常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接着又设计了3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拼一拼、围一围、摆一摆中逐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边平行且相等,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四边形这一概念的理解。整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充分的观察、交流、操作活动,逐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还积累了观察、操作等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学理依据与教育资源,他们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又可以成为再认识其他事物的工具,如此往复,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成为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2:《素数和合数》的教学
1.在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在1-20中,奇数有( ),偶数有( ),素数有( ),合数有( )。
思考:①填完后说说有什么发现?(有些数既是奇数又是合数,如9;一些数既是偶数又是素数,如2)②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除了2以外还有其他的吗?为什么?
2.把下面各数写成两个质数的和。
6=( )+( ) 8=( )+( )
10=( )+( ) 12=( )+( )
3.师:这里的6、8、10、12都是什么数?是不是所有不小于6的偶数都能写成两个质数的和?这是一种猜想,要证明它可不容易,这就是世界有名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去查阅有关资料。
通过这样的练习设计,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素数和合数的概念,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概念系统化。在解决这种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深入地思考问
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从而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案例3:《认识面积》的教学
1.周长与面积概念辨析:
(1)这儿有两个图形,先用红笔涂出它们的面。再用蓝笔描出每个平面图形的边线。
(2)我们用红笔出他们的面是平面图形的什么?(面积)用蓝笔描出描出的边线呢?(周长)
师:是啊!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体验感悟:下面老师做一个测试,如果你觉得老师描述的事情与周长有关,就用……的手势表示;如果你觉得与面积有关,就用……的手势表示。
(1)早上起来,小明跟着爸爸去锻炼身体,他沿着操场的边跑了一圈,这一圈的长指的是周长还是面积?
(2)工人师傅在操场上铺上了碧绿的草坪,这草坪的大小指的是……
(3)放学后,几个同学看地面脏了,就用拖把把地面全面地拖了一遍,这地面的大小……
(4)为了使餐桌布变得更加美观,妈妈在餐桌布的四周缝了一条花边,这条花边的长是指( ),那餐桌布的大小是指( )
学生在刚接触面积的概念时容易和周长的概念发生混淆,因此教师首先设计了描一描、涂一涂、比一比的活动,通过用不同颜色表示常见平面图形的边线和面,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接着又利用具体情境通过对周长和面积这两个概念的辨析,加强了对周长和面积含义的本质区别,使知识前后贯通,同时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发展。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概念教学是较为枯燥、抽象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体现在容易理解和接受直观、具体的感性材料上。从认知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价值的不仅是概念本身,而且包括在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能力。
案例4:《乘法分配律》的教学
1.用字母表示规律。
引导:既然写不完,那你能不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生用字母表示。
揭示:(a+b)×c=a×c+b×c
2.用语言描述规律。
同学们真行,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那你能不能用语言来说一说发现的规律。
(1)同桌互相说一说。
(2)全班交流。
(3)出示规律,揭示课题。
一、教师怎样更新这种观念
1.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要认识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特别是摒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观念,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走进了课堂,幻灯、投影、计算机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掌握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令其作用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除了对本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对跨学科知识有所了解外,还要不断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应注意有关现代化技术应用的学习,以便使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3.教师心理观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狭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来获取知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有了多种获取知识的渠道。因此,教师必须从心理上调节自己,承认学生的“青出于蓝胜于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又恰当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越是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在心理上接受了这点,才能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的改变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新课改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要求。
1.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架设学习的桥梁,提供思考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特长,提高素质。例如:课始教师的导入:“小熊给小朋友们寄来了一封信,寄给谁了呢?请大家找一找。”小朋友们兴趣骤起,纷纷寻找。教师请找到信的同学打开读一读,新的教学内容就此展开了。
2.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算术题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牌子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真正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以致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本身是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只有学会了数学概念,才有机会了解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因而,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有关文件对概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要以学生的以往学习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特有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概念教学自身的教学特征来开展教学工作.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含义
数学概念是将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反映到人脑中,反映的主要内容是数学研究的客观对象,即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是一门将非本质属性都舍弃的学科,如事物的颜色、气味等属性都通通被忽视掉.而只关注本质属性,即事物的形状、大小、数量关系等.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分类
按照数学概念呈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小学数学概念分为:
1.图形辅助式概念.这种方法被普遍运用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因其能够很好地弥补低年级小学生缺乏常识、识字量较少的问题.在这种呈现方法中,除了概念的名称外,其余内容完全用图像的形式来表达.如在对“2”这个数字的概念的教学时,通常用两个小朋友等图像来表达“2”的概念.
2.字形结合式概念.该方法也被称为描述法,其适用范围广泛,在中高低年级都能看到这一方法的使用.具体来说,是将概念的实际原型作为“形”,并与生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相结合,以此来共同表达.如在学习“小数”的概念时,会使用“如0.1、1.3、1.4这样结构的数被称为小数”来进行表达,在这里,原形是“0.1”,而描述性语言则是其余的部分.
3.纯文字定义式概念.这种方式较为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因为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部分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就是用较为简单明了却完整的语言来进行解释.如“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等概念就是用的这样的方法.
(三)小学数学概念的特征
1.区别于生活概念.数学中的“角”单指具有公共点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而生活中却有“牛角”“桌角”等多重含义.
2.同一概念可通过有不同的定义表述.同样是角,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个概念外,还可表述为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所得的图形.
3.定义较为低级且原始,具有发展性.如“圆”在小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用图形来表示,而到了中学就会给出具体的定义了.此外,小学数学的概念随着年级的提升,描述性概念也会逐步增多.
4.概念间有逻辑联系性.在某些原始的概念上逐步发展出多个概念,如在“数”的概念上发展出“小数”“整数”等相关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概念理解,而忽视产生过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概念自身的理解,而不重视概念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让学生只能死记概念,而不能从中获得思考方式的学习,错失了培养逻辑能力的好时机.
2.讲解过程简单,缺乏体验性活动.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多运用文字叙述的方法来进行讲解,手法也多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记忆.而不开展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更忽视对概念的有效体验.
3.教与学相互颠倒.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预估过低,在课堂上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主次颠倒.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同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提出以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堂实践上的建议:
1.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小学生的已有知识量较少,且生活经验也较为缺乏.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从他们仅有的“过往”入手.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受到概念的内涵、产生的过程以及对于日后学习的意义.并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提供思维上的准备.
2.引导学生对认知进行分析.学生在认识概念时,多半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而其中,感性更有可能占据上风.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所以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所认识的概念进行分析,反思认识上的错误,做到正确理解.
3.解释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数学概念看似抽象,但其背后却有着复杂却深刻的推导过程.教师不应该直接跳过概念推导这一步,而是借此过程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而感受概念推导过程中隐含的数学本质.
4.构建情境式教学模式.根据正常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概念教学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具体的情境,此时将概念引入进来,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开始探索概念的含义,进而形成概念本身.最后,需要对概念进行辨析与使用,以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结语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正是概念串联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章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本文对小学数学概念的思考与教学实践的考量都只是一个开始,而真正具体的操作还需要战斗在一线的人民教师多多探索,多多实践.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数学思维的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