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5:59: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地理学习意义,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学生认为地理难学的原因
学生之所以认为地理难学,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知识储备不足。
首先,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存在巨大“断层”。从知识角度讲,初中地理主要要求学生认识一些重要区域及地理特征,虽有涉及地球和地图等知识,但难度较低,且初中阶段各方面普遍对地理重视不足,主要在初二会考阶段进行“催肥式”强化训练;到了初三,对地理学科而言,即进入了“绝食减肥”阶段;到了高一,学生的地理知识已是“如烟往事俱忘却”。
其次,地理学科是一门跨文理两大门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学习过程中,大量涉及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讲地球运动,学生还没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不强,再加上不能对一些物理知识灵活应用,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地球运动规律和意义,学习难度陡增。
(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说“理”。初中地理主要要求学生认识一些重要区域的特征,即“在哪里”、“有什么”,以识记为主。而高中地理则要求学生全面分析,即分析“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善于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多角度思维。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常见晚自习时,一些学生大声诵读背诵。思维角度较单一,如当问学生:“从近地面某地往高空,气压如何变化?”学生往往回答“升高”,问及原因则回答“高空气温低,则气压高”。
(三)对学科特点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被认为是一门次科,高考曾有几年没有考地理。虽然近年来,地理也被视做中考科目,但地理在许多人心目中不受重视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地理属文科,只要考前认真读一读、背一背,就能考好。平时可把地理放一边,临考抱佛脚。
(四)教材结构先难后易。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地理教材的编排普遍被认为最难学的“地球运动”放在最前面,成了高一学生的“拦路虎”,许多学生谈“地”色变,失去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针对地理难学现状提出的措施
针对地理难学的原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课前做好学情分析。
认真研读初高中教材,多与学生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比如,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先复习“经纬网”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经纬线的特点,能画出不同角度的经纬线的形状。这样,学生在阅读光照图时,就较易区分众多点和线。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则,经常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如讲太阳的视运动,让学生回忆坐车情景,看窗外时感觉道路两旁树木后退,从而让学生明白相对运动的,明白太阳视运动和地球运动的关系。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上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观察、体会每一种重要地理现象,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如冷空气南下,造成降温降雨过程时,要求学生连续几天做好记录:气温、降水的变化。当学到常见天气系统时,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地理原理的认识就加深了。
地理学科涉及大量其他学科知识,有些学生还未学过,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补上这一课。如台风眼的形成,需要学生了解离心力的原理,而学生未学过,我就举生活实例。如下雨时,雨伞上有水滴,这时把雨伞旋转起来,雨滴会被甩出,这就是离心力的作用。
通过为学生构建知识背景,学生学习地理的梯度、难度降低了,跳一跳就够得着,学习有了收获,学习劲头更大了。
(二)培养兴趣,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地理感兴趣,上课过程中才能保持敏锐的思维,才能理解一个个抽象的地理问题,每一节课的导入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机。我常用小故事导入,如讲日界线时,用麦哲伦向西进行环球旅行,每天记录航海记录,可回到出发地时,却发现“丢失了一天”的事例辅助说明,这是怎么回事呢?奇特的现象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思维容易跟着老师走,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久而久之,逐渐养成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地理问题。
上课过程中,常用一些诗词作为地理知识点的小结,如讲锋面时,列举“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使学生对不同性质的锋面的差异有更深的理解,能运用所学原理加以分析,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实用性,也更有成就感。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能力。
高一新生带着初中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习较为被动,思维方式单一。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巨大断层使他们无所适从,此时加强学法指导非常关键。第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讲、笔记、复习、作业等环节,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第二,要善于思考、比较、分析、归纳、记忆等。地理学科中有大量概念,学生易于混淆,通过相似或相异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理解更为深刻。第三,要善于读图、画图、用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高考无图不成题,可见地图在地理中的地位。第四,要养成“左图右书”的习惯,做到图文结合,把所有地理规律、原理都落实到相应图中理解、记忆。第五,要掌握读图的一般方法,即先看图名,了解本图类型和基本内容,再看图例,最后看图中的内容。形成看图、析图、绘图、默图的能力,学会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
一、以形象思维为切入点,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地理学科的学习主要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领悟抽象的地理原理,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形成开阔而严谨的地理思维,综合分析某一地理现象中所包含的地理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教师要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形象思维作为启发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起点,引导学生思维逐渐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仪器、示意图、多媒体图片、三维动画等多种形式,以直观的形象展示和原理演示,让抽象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直观化、形象化。比如,“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的内容,仅靠学生对课本的阅读、教师的口头讲解,难以突破学习目标、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手绘制热力环流简图、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理解地球上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位置,并结合课本上的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造成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总结其移动的规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并具有动感的画面。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习方法改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仔细讲、学生认真听是课堂的主要学习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做到针对学情有的放矢。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模式,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问题为推力促使学生与课本充分“对话”,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整理、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对于那些有难度的问题,提倡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探讨各自获得的知识正确与否。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思维与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一部分错误的观点和认识被淘汰,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加工和巩固。通过生生合作无法解决的知识点,学生将其整理出来,作为师生合作、交流的重点,在教师的引导、讲解下不断突破。由于这些高难度的知识点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更能吸引学生注意,课堂教学重难点更加突出,学习效果能够得以保证。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时,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出示几个能促进学生阅读与思考的问题:1.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2.假如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的补给关系。3.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4.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5.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环节?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既能促使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有针对性地讨论,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间的合作、探讨,加深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与探究,学习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三、结合实际问题,增加学生思维的综合性,促进学习的飞跃
关键词:中学地理 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这门学科,与其他各科联系较紧密,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对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很多学生普遍感觉到地理非常难学,针对这一现象,我从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了解中不断总结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中要取得成功,不能仅仅靠能力和勤奋,学生在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学习的技能和习惯的基础上,更要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1.更新观念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地理学科是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在高考文综试卷里,地理是最难的一门,它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地理原理,然后学会应用地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从高考的角度讲,地理的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本身就比较复杂。高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与初中的区域地理联系十分紧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从思想上重视,在行动上努力,按计划加强地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2.读图、用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技能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学会读图、用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地理的学习中,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看地图,多记地图,多画地图,形成脑中的概念地图,尤其要注意对各种变式地图的掌握,这样会使地理的学习越来越轻松。
3.科学记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名、数据、物名等,要把它们准确记住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如果去科学的记忆,就会既准确又省时。
3.1调动感官记忆。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要做到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这样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使记忆效果最佳。
3.2趣味记忆。地理中有些知识可以用谐音来帮助记忆。有些知识可以用记歌词的方式来辅助记忆。
3.3理解记忆。地理学的知识,即使是地理事实和现象,大多也是可以通过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来记住的,关键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更要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又牢固。
3.4对比记忆。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记忆也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
3.5重复记忆。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堂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复习巩固。其次是要重复记忆,加强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重复,必须遵循循序渐进、遗忘曲线的基本规律。
4.练习巩固是学好地理的试金石
地理课堂效率的高低与否只有通过练习才能得以检验。我们经常说“熟能生巧”,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平时的练习题要有所取舍,有些偏题、旧题、难题不要刻意去深究,不要搞题海战术,练习有助于我们在考试做题时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的那些习题。练习不仅要及时,还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练习(下转第132页)(上接第131页)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不断总结答题规律和答题技巧。
5.观察生活是学好地理的必要条件
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学好地理,不仅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果同学们在生活中留意观察这些问题,将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那就可以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了。
此外,高中学生还应从心理上重视地理,注重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树立坚定的信念及良好的意志,使自己争取做到事半功倍。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在高中阶段,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地理学科学习显得有些枯燥乏味,知识点较多,地理规律的理解非常抽象,如果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就会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运用趣味导入,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发掘出一些趣味性的知识,要么是一些奇闻逸事,要么是一些趣味运用。将这些趣味知识发掘引入教学导入环节,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作用非常明显。如遥感(RS)内容教学中,笔者选取了秸秆禁烧工作中运用RS的典型案例。以往查找着火点要镇村干部骑着摩托车来回巡查,现在有了RS技术,只要进行卫星遥感,对着火点的定位就可以准确到1米的范围,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且强化了监测的效果,对有力推进秸秆禁烧工作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以这样的内容进行趣味导入,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同样,在全球定位系统(GPS)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全球定位的一些特殊作用进行教学导入。如警察将便携式GPS吸附在罪犯分子车辆下面,对其行径轨迹了如指掌。这些趣味导入选取的都是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知识,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地理教材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为整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形象生动演示,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缺乏生活中非常直观直接的感知,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枯燥感。对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将微观变为直观,将抽象变为形象,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可以取得明显的成效。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中,教师无法将地球剖开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结构,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多媒体模拟演示,或配合分体式显示仪在课堂上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直观地看到地球的圈层结构,使他们的学习活动从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形象的感知。再如《山岳的形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模拟课件演示山岳形成的整个过程,漫长的地质变迁形象地浓缩为一组动画模拟演示,学生对这一过程的了解更加直观形象。从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看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许多内容虽然抽象单调,但是借助现代信息手段的帮助,完全可以以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有了这样的演示作为基础,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将会得到进一步激发,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帮助更加明显。
三、改革课堂模式,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最主要最核心的环节在于对教学流程进行改革,让教学活动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乐于探索和研究,在强烈的自主互动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学习理解。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式学习的作用,将过去教师直接讲解地理知识,转变为教师启发引导、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依靠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智慧突破学习重难点,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完善学习成果。在《城市化》教学中,笔者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研究,结合有关资料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进行自主理解和阐述,分析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及产生的影响,尝试提炼城市带的共同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究,大家畅所欲言表达观点,提出答案共同完善,在小组分析研究之后还要进行全班的讨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笔者还针对本地城市化发展进程特点与影响,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专题讨论。这一话题在课前都安排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资料搜集,课堂交流环节对本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过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给群众带来的益处等方面加深了理解,从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到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思维拓展,课堂教学改革为地理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课外空间,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工作需要课内外结合,特别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巩固掌握,同时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素养的提高。笔者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将课堂教学向课外拓展延伸,紧密结合本地区地质地貌条件、地理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拓展性研究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在《我国的旅游资源》教学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按照种类、地域划分等不同的形式,梳理筛选出本地可供发掘的旅游资源,并针对这些旅游资源提出规划建设、开发利用的建议,有条件的还可以形成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这一拓展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且在课外的学以致用过程中提高了地理研究素养。
五、予以积极评价,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教学工作需要以学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情感作为基础,而提高学生积极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正面积极的评价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笔者在地理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注重发掘学生取得的成绩、表现的亮点,对他们地理学习中表现好的地方进行表扬。虽然高中生已经接近成人,但是在渴望教师肯定、渴望同学认可这一心理需求方面和其他节点的学生一样,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都给予他们鼓励表扬,他们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转化为地理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在地理学习各个环节会更加积极主动。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充分验证了正面积极评价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方面的重要作用。与此相配套的是,在教学考核中对中后位置的学生采取降低难度要求的方式分层考核,对他们提出差异性目标,只要他们完成了本层级的学习任务也予以学习表扬,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综上所述,有效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是推动教学开展的重要抓手,广大教师要结合地理教学具体要求,以兴趣为抓手扎实推动各项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旅游地理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3.07
旅游地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1985)[1]。中国旅游地理学是在旅游业迅速发展这一大背景下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地理学大发展中出现并获得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高等教育阶段,早在旅游地理学出现之初这门课程就在地理科学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中以必修、选修、或者主干基础课、核心专业课、素质教育通识课等多种形式开设。在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2000年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地理课程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旅游地理相关知识要点已有所体现,但是直至2003年《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并于2004年秋季开始在38个国家级实验区及个别省份进行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实验,旅游地理才作为地理七个选修模块之一第一次正式亮相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由课程本身的特性所决定,高中阶段开设旅游地理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旅游地理课程能充分体现地理教育的价值
总理2012年9月7日教师节前夕在《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认为当前教育中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合理设置课程,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把学生、教师和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教育事业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这也是新时期地理教育遵循的目标。
根据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而旅游地理选修模块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融智能与情感,兴趣与审美于一体。具体表现为: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旅游地理学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支撑其存在与发展的一些基础理论。如:旅游规划、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以及旅游地生命周期和空间竞争理论等。其次,旅游地理是研究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是人文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完美结合。旅游中每一景点(观)中都蕴藏着丰富、深刻、生动的人文要素,在教学时善加利用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同时有利于审美情趣和情感智慧的培养。这与当前新课标要求的地理教育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学会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提升其成为社会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一目标是完全契合的,是地理教育价值的完美体现,与地理教育发展方向一致。
二、旅游地理教学目标跟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相契合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表达[2]。
在新课标中,旅游地理模块基本内容涉及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发展等。在旅游与区域发展学习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学习和了解旅游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目标及意义,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等,这是知识的提升和技能获得的具体表现;在理解旅游规划相关理念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熟悉的景区景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初步对景区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是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并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在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这一部分中,在对我国的世界遗产及其价值进行认识时,选取与学习者心理最相近的世界遗产学习介绍,如以四川省为例,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有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青城山和都江堰,被列入自然文化双遗产的有峨眉山—乐山大佛,选择一个跟学校地缘相近的世界遗产供学习欣赏,了解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现状,由此升腾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情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因此,旅游地理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地理课程三维价值实现的过程,旅游地理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相符。
三、适应于旅游地理“范式发展”的需要
国外旅游地理学自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发端至今已处于成熟阶段。借鉴国外旅游地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成果,中国旅游地理学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关的专著、论文和教材不断出版更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初见成效。但根据库恩的科学哲学“范式”理论:现阶段的中国旅游地理以国际标准衡量仍处于前范式阶段,而走向“范式”是学科成熟的表现[3]。只有继续推进旅游地理教育,为学科理论发展培养更多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旅游地理专门人才使之投入到旅游地理的实际应用研究与实践中去,才有可能今早构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地理科学体系,实现向“范式”阶段的转变。因此,在高中阶段开设旅游地理课程不仅是实现中学课程设置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衔接的需要,更是促进旅游地理教育更好发展从而助力于旅游地理朝“范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旅游地理教学服务于中国实现旅游强国目标的实现
21世纪,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拥有5000多年悠远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不仅文化底蕴深沉厚重,自然风光也瑰丽奇特。因着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中国旅游业发展令人瞩目,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将成为仅次于德国、日本和美国的世界第四大客源国。但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当所带来的旅游地破坏以及一些热门旅游景区的超负荷接待所带来的旅游资源破坏、旅游整体环境质量下降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中国要实现在21世纪实现成为亚洲旅游强国乃至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了解和掌握不断变化的旅游国情,促进国民旅游素质的提高。普及旅游教育正是响应社会和时代需要的重要举措。
旅游地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发展的,旅游地理作为主要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促进我国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重任。每个中学生都是现实或潜在旅游者,通过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区域旅游资源的构成、类型与特性等自然科学知识,并对旅游成行所涉及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也有一个基本认知,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旅游爱好,提高旅游认知水平、审美的质量和旅游感受的旅游深刻程度。此外旅游地理教育还能使受教育者将旅游对象自觉放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背景上来,将旅游看成一种提高社会文明素质的行为,在旅游活动中维护生态环境,做文明的旅游者,维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符合新课改下地理教育“给予学生终身有效、终身必备的工具和技能”等理念,说明了中学阶段旅游地理教学研究的展开具有实效性。
五、结语
旅游地理以一门完整的课程在高中阶段进行设置尚属先例,现今高中旅游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起步状态。已有的旅游地理教学理论研究主要表现为对旅游地理相关的特定方面展开研究,现阶段对旅游地理教材、教学内容及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的整体探讨还有所欠缺,与课程发展趋势不符。在教学实践上,新课程改革自2004年起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四省区实验以来,至2010年止,全国所有省份都已实施,旅游地理作为新课改的一个组成部分开始受到重视。但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包括旅游地理在内的七个选修模块的具体实施,各地可在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范围内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实际状况等择若干模块授课。如四川省在2010年开始也实行了地理新课改,但是根据该省所处地域实际情行仅选择了自然灾害与防治及环境保护这两个选修模块开设课程,因此,实际上旅游地理课程并未能在全国各省份普遍开设。此外在学校地理教育实践中,选修课程实施最主要还是受高考的影响,这使得旅游地理的实施存在很大的不定性。旅游地理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意在满足学生对其所处社会环境了解的需要并在美的体验中树立科学的资源与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对旅游地理教学展开更多的研究是促进高中地理教育价值充分体现,旅游地理学科走向成熟及中国旅游强国目标早日实现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15.
一、 挖掘时事新闻,激发学习的兴趣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而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关注时事新闻,挖掘其中的地理知识,并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地理课堂。例如:特殊日期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原理。每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几天,请同学们关注白天与夜晚时间长短的变化,并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一地理问题。经过不断的重复学习,不仅加深了地理知识的掌握,了解了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也了解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明白学习地理对生活的指导作用。
经常读报,关注新闻事件。先由老师从生活中选择天气的变化、天文现象、身边的特殊事件等,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即时解释这些现象,关注地球上地理事件的发生。如:南京梅雨季节开始时,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季风的知识来解释;台湾发生的地震,及网络的中断,可以运用所学的全球火山地震带的知识,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的分布及对我国的影响;太湖蓝藻爆发时,请同学们运用地理的观念来解释其形成原因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得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正确的生活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也会用一双地理的眼睛去关注我们的地球,了解我们地球上发生的事件,并自觉运用地理的观念去解释这些现象。当学生们不停地运用地理知识来认识我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就会觉得学习地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自觉、自动的去学习。
二、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地理的学习能力
学生们沉迷于学习的压力,每曰就是从家到学校学习,回家就看书,对于日常生活的小区、学校、本地的城市恐怕很少去关注,而这一切恰恰也是地理学习很好的来源。组织学生走进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例如设计对学校的植物调查或小区、城市的植被调查。(调查表见附件一)要求学生了解校园内主要植物种类及分布;每种植物的树叶、树冠的特点;查找资料说明每种植物对环境的好处。由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合作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要运用到各种地理实地调查的方法,还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并运用地图来说明问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识记。在讲到七年级的自然带的分布及八年级下册南方与北方的植被分布时,同学们就可以运用到这些活动的成果。开展实践活动同时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认识到我们城市、校园的变化,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也让学生们认识到地理学习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 挖掘民俗中的地理 弘扬民族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960万平方千米,各地不同的地理条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通过了解不同地区的民俗,来学习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仅增强了学习地理的实用性,也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高一;新生;自然地理
地理是高中文科中很有特色的一门功课:文理相通、人地结合。能否适应高中地理教学,是摆在高一新生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高中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城市学生对地形起伏、四季更替,乡村中学学生对工业布局缺乏感性认识,觉得地理很难学。同时,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区域地理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但是,自然地理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就高一新生如何学习自然地理谈几点认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地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而如果满怀兴致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就可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地理学科是一门能够吸引学生探索和思考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的学科。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所以,学习高中地理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要有完整的学习过程,保证课堂参与
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听课、理解、做题。很多学生都认为文科不需要预习,只有理科才需要多做题,但是自然地理不一样,只有按部就班地学习,才能学好自然地理。从时间上来说,课堂是地理学习的主阵地。
首先,地理学习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能死记硬背,学生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上课时间有教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越来越多,如果学生课后自学时,不知重点、难点和课外常识等,必定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其次,学习地理决不能全部学完后再回头复习。当天的内容当天理解消化,日积月累就会培养出地理思维,学习地理就易如反掌了。根据记忆规律,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可以提前知道教材内容概貌和自己不懂之处,便于上课分配注意力,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放在重难点上。高考虽然是能力立意,但也注重基础,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等,因此复习中应多看书。实践证明,自觉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
三、注重阅读和理解,多做练习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做到上课听讲时要抓“概念”重“消化”,抓“原理”重“理解”,同时一定要多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课后一定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锻炼自己的空间思维、答题技巧和能力,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高一自然地理讲述的都是宏观的、大的环境,比如宇宙、大气、海洋、地壳等,我们处在其中,根本无法理解,只能通过自己的大脑去想象,或者借助一些教学仪器去理解。比如在学习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学生就应该跳出地球看地球,想象站在地球之外,看着地球在进行着自转和公转;或者同桌之间可以用自己的头部(太阳)、拳头(地球)互相演示,从而理解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昼夜更替、地方时差等地理意义。头脑中有这种空间想象,再来学习,就易如反掌了。
五、学会使用地图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理学习的灵魂就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第二语言,地理的学习不能离开地图。在中学地理学习中,需要把所研究的各项要素落实到地图上,在这一点上,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每次的大考小考,读图题的比例都在60%以上。作者所在学校的高一年级第四次月考,读图题所占分值达到了86分,而且高一的地理课本更是每节至少3幅图,并配有《地理图册》和《填充图册》。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对地图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将会与日俱增,地图的优势必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浅议;有效教学;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66-01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行为和策略在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什么是有效学习?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有效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一是“基础”,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之上,学习基础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根本。二是“思考”,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三是“活动”,活动是学习的基本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是有效学习的重要形式。四是“再造”,学习的过程是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
我校在2010年开展了“教学效益年”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使我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看法和做法。
一、注重课堂的“管”
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师所讲的问题上来,只有让学生听你的话,按照你说的去做,你的教学才可能有效。老师讲的再生动,即使把教授、科学家请来上课,学生的精力不集中,那么教和学都是无效的。像我们这类民办学校,任何一个老师从专业知识上教学生都是没有问题的,但要想提高课堂效益,管理能力比专业能力更重要,因此首先要把课堂“管好”,向课堂管理要效益。例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干什么,不能自顾自的讲,要善于发现学生有没有把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对没有认真上课的学生可采取提醒、提问、个别帮助等方法,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有效的。
二、控制教师的“讲”
传授型教学模式对学生获取知识确实具有简捷、快速的优势。但如果教师讲得太多,会使学生逐渐产生依赖教师的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且阻碍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因此,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师要讲哪些内容,而且要备学生怎么活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等问题。如我在讲述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时,选用了一幅“苦难的母亲”的漫画,画面上愁容满面的母亲不但手里牵着,背上也背着孩子,而且她长得酷似地球的孩子也即将降临人世,她身旁的两个孩子为争食物还在打架呢!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引导学生得出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人口已经出现了过剩,主要是因为以前人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人口过剩给我们整个社会带来的压力,因此人口的增长要与环境相协调,要与资源相一致等。通过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师生交流等环节,学生不仅记住了概念、标志和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教与学才更有效。
三、带有目标的“学”
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因而必须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这种目标在实际上课中就是一个一个的小问题。例如在学习洋流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认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洋流的概念;2.洋流的形成原因;3.洋流的分类;4.洋流的分布;5.洋流的作用。每个目标的达成都要给学生规定时间,整个过程中提问始终贯穿其中。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每完成一个目标都能享受到自己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也会为下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样不但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了,也体现了现代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四、巧妙重点的“导”
例如在评价一条河流的航运价值大小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该河的自然条件即地形、气候和社会条件即人口、经济等方面考虑。地形平坦,河流平稳;气候湿润降水均匀,河流径流量大,季节变化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可运输的客货量大,那么该河的航运价值就大,反之亦然。学生可以用这种思路判断世界上任何一条河流的航运价值大小,这样比直接告诉学生某河航运价值大或小有用得多。指导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会学生这个知识重要得多。
五、抓住学科的“特”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地理的“图”。学习地理应该做到“左图右书”。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好各类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牢固、更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学习地理知识,因为它有很强的直观性。地理考试中图的叠加,图文转换,图的分析应用,无图考图题题有图,正因如此高一教材中的各类图达到了200多幅。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学会图文转换,只要学生抓住了地理中的“图”,许多地理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而抓住地理学科特点教学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是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六、师生关系的“和”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喜欢你,信任你,自然会喜欢你的课。例数从教很多年的经历,使我真正懂得了融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觉得我校提出的“八多八少”的育人思想,非常值得大家去深究,愿与共享:
多一些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些引导少,一点指责;
多一些鼓励,少一点讽刺;多一些启迪少,一点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