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经济增长要素8篇

时间:2023-09-25 15:59:3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经济增长要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增长要素

篇1

技术有效性的研究始于Koopmans(1951),他给出了技术有效的定义:如果在不增加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情况下,由于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产出增加,则该投入产出向量是技术有效的。在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MichealFarrel与Whitesen将效率分为技术效率与配置效率,在给定技术和投入要素的前提下,实际产出与最优产出的比值为技术效率指数,而配置效率指数用以量度。如果假定规模收益可变,则技术效率又可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产业角度看,影响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产业内因素、产业间因素和外部环境等。产业内因素是由产业的投入决定。产业间因素具体指每个产业都与其他产业有一定的产业间联系,某产业的效率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一系列与之有联系的产业部门效率发生改变,推动整个产业效率的变动。外部环境主要有产业政策、市场大小、地区城市化率、人力资本存量等。外部环境因素导致产业效率的变化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产业投入和产业间合作因素反映。比如人力资本存量增加肯定通过加大产业的人力资本投入来反映,产业政策对某些产业的扶持会通过产业的投入和产业之间连带作用产生效果。目前系统研究区域经济技术效率的人不多,更缺乏系统地对陕西省11个地级市区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差异按质进行聚类性分析,也很少有人系统地研究省级区域经济增长产业技术效率的源泉问题。本文应用DEA模式计算陕西2000———2009年的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然后进行技术效率地区差异分析及分类,最后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地区间差异因素进行研究。通过经济增长的技术效率分析,可以为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2001—2010年的《陕西省统计年鉴》,资本存量增加额用固定资产投资代表。

2地区间技术效率差异实证分析

2.1研究方法

2.1.1数据包络分析对效率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传统研究方法和前沿分析方法。前沿分析方法又可分为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因为此方法限制较少、对样本的要求较低,得到很多学者推崇。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属于非参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是由美国运筹学家A.Char-nes提出,它借助已有的数据构造有效的生产前沿面,据此前沿面参照研究相关个体的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DEA方法的优势在于:首先,DEA是用于分析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的效率分析方法,不需要输入特定的生产函数关系,因此它可以评价较为复杂生产关系的决策单位的效率。其次,使用DEA分析不需要计算综合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从而避免了在分析过程中各指标量纲不一致所带来的麻烦。第三,决策单元的输入输出权重作为变量,模型采用最优化方法内定权重,不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2.1.2研究模型的选择根据决策主体规模报酬可变性的假设,DEA分析分为规模报酬不变模型(简称CRS模型)和规模报酬可变模型(简称VRS模型)。需要补充的是,使用DEA在具体分析时分为投入导向(以现有的产出水平评价是否是最小投入为标准)和产出导向(以现有投入情况判断产出是否最大化为标准)。由于探讨的是技术效率,分析各城市的生产要素产出效率。因此采用产出导向为基准。在评价技术效率时,要考虑到不同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和对同一地区不同年份数据进行跨期研究。因此,根据DEA分析原理,采用可变规模报酬模型VRS来进行分析。

2.2指标体系建立

本文评价陕西省11个地级市的技术效率,目的是研究陕西省各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地方生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根据DEA模型,进行决策单元效率分析时,投入产出指标选择至关重要。对于产业效率投入指标我们选择了从业劳动人口和资本存量,产出指标采用GDP。

2.3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DEAP2.1软件,结合选取的投入数据从业劳动人口和资本存量产出数据GDP,并以规模报酬可变、产出为导向,得出陕西省各地级市多年综合产业效率(见表1)。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2000—2009年西安产业效率最高为1,其次是咸阳0.9903,接着是宝鸡0.9647、榆林0.931、延安0.8893、汉中0.8776、安康0.8581、渭南0.8554、铜川0.804、商洛0.7052、杨凌0.6876。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看,汉中、安康不如渭南,但是产业效率比渭南高。这是由于产业生产效率所要表达的是现实的生产边界与最优的生产边界的比值。根据各地区历年产业效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高水平稳定波动型,西安和咸阳综合产业效率平均值分别为1、0.9903,这两个地区属于城市化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第二种是稳步上升型,具体有铜川、宝鸡、杨凌、榆林、延安。这些地区经济特点是增长较为迅速,榆林、延安有些年份出现了下降但整体为上升的趋势。第三种是较低水平波动,具体为渭南、汉中、安康、商洛,这些地区产业效率波动无序,效率较低。

3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1影响因子的选择

选取科学合理的因子是对技术效率影响分析的基础和保证。确定影响因子的原则和依据:(1)科学性和代表性,影响因子应该能够准确反映影响技术效率的某个方面,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2)可行性,影响因子选取要考虑到可行性,要尽量采用在研究期间内可获取的指标,同时要可量化。根据影响技术效率理论依据和资料情况,文章选取对技术效率有明显关系的2000—2009年的7个指标:X1资本存量(亿元)、X2从业人员(万人)、X3万人大学生数量(人)、X4专业技术人员(人)、X5科研经费(万元)、X6非农化率(%)、X7生产业占总服务业比重(%)。

3.2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将上述选取的各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处理后,采用因子分析法,SPSS软件分析结果见表2。经旋转后的因子矩阵结果为:公共因子F1在X1,X2,X3,X4,X5值都比较大,可以看出,这几个因素主要反映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因而F1代表经济规模效应因素,其中X1,X2反映生产要素投入规模方面,X3,X4体现人力资本规模对技术效率影响,X5是从科研投入规模角度;公共因子F2由于在X6,X7载荷较大,主要是关于经济部门的关联性方面指标,代表产业关联效应。综上所述,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规模效应因素、产业关联效应因素。

4陕西省各地区技术效率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资本存量、从业劳动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科研经费、非农化率、生产业占总服务业的比重都对地区产业效率有显著影响。将各地区的技术效率与以上各因素进行相关研究,分析地区间技术效率差异的原因。借助SPSS软件,输入指标数据,得出模型结果:根据表3的结果,我们对影响陕西各地级市的变量进行分类比较。首先分析资本存量要素。铜川、宝鸡、延安、安康、榆林对技术效率影响比其他地区大。第二,从业人口数量要素。杨凌、延安较其他地区对技术效率影响大。第三,人力资本因素。西安、咸阳、宝鸡、杨凌、延安对技术效率影响较大。第四,科研投入方面。西安、宝鸡、杨凌、铜川对技术效率提升有明显作用。第五,产业关联性因素。除了西安、咸阳产业关联效应对技术效率有明显影响,其他地区作用都不显著。结果表明:西安、咸阳经济水平高,技术效率提升受到科研投入、产业关联的影响较大,其他地区技术效率提升更多的是由于生产要素、人力资本的投入。

篇2

关键词:要素流动;世界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史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经济呈现着各国独立发展的状态。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前,区域贸易出现在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各个贸易区之间并没有联系,一直到航海技术以及科技革命后,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逐渐体现。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跨国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增加和规模增大使得直接投资(FDI)的流入量也不断增加。笔者经过分析发现,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直接投资波动幅度明显加快。受到投资本身特性的影响,以及其波动与跨国公司数量的关系密切,所以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中的活跃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整体的趋势进行分析能够发现,直接投资的增长率比国际贸易要快,目前,国际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现阶段,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入量显著提升,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可以说,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吸引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就目前的发展形式来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已经完成了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转变。这使得对世界经济增长受到要素流动影响进行重新的分析更加重要。

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要素观的应用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为经济体的想差异性和真实收入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的原因。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广大经济研究学者探讨的重点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增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机理会随着世界经济运行特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都成为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动力则来自于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工人由于分工的不同,进行专业化的操作也有所不同。通过工人的反复操作,提升了物品的产量。在不同的工艺制造中,进行有效的劳动分工,能够使得劳动生产力得到成倍的增长。同理,在不同的国家,劳动生产率不尽相同,使得国际分工产生。不同的国家专门进行某一种专长的业务操作,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了生产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是在索洛和斯旺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假设了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中发挥调节作用的是价格机制。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指出,资本与劳动可以互相替代、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技术的进步是外生的。结合道格拉斯函数能够得出:第一,经济最终总会趋向均衡增长。第二,短期的经济增长受到储蓄率变动的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由技术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第三,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可能会存在趋同。在内生增长理论中,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该理论中假设了人力的投资、资本积累知识外溢会影响技术的进步,对其产生推动的作用。所以,能够实现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相比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于要素有了更多的要求。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不仅需要要素的量变,还要求着要素的质变。

三、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分析

(一)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分析

人均实际产出持续的、稳定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在目前跨国公司的数量以及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素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作用为:要素流动有效提升了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在实际的生产中,有多种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了生产过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中,包含着技术、资金、管理等等要素,可以统称为资本K。所以,要素流动的过程可以由资本流动的过程进行直接的体现。为了分析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可以进行如下假设:在生产过程中,只包含着资本K以及劳动力(可以用字母L进行代替)。这就意味着,资本K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就是要素的流动。对于资本K的流入国来说,新流入的资本结合学习效应,能够完成对L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资本K与新的L相结合,在保证了原有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由于科技含量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原有的边际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对于资本K的流出国来说,剩余K的边际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使得L逐渐转移到资本部门,有利于新的资本K的生成。由此能够得出,要素流动对于两个国家的要素边际生产效率都有所提升。可以说,要素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中观效应分析

1.对国家要素结构的影响。在国家的要素构成中,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就是国家要素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由该国家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国家要素结构中,各个要素的比例以及要素的总量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在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下,要素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尽心更直接投资。由于经济增长会使得要素以及要素结构得到更新,所以要素的差异是无法消除的。这就会使国家的要素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结合直接投资的调整形成新的国家要素结构。例如,在发达国家相互投资时,由于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更好的刺激了相互投资。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产业结构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的调整。不同的要素结构会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也影响着经济的增长,所以,要素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进行的。可以说,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产业结构与要素结构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在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规划时,除了要对该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考量,还要将要素结构纳进考虑的范畴。在要素流动后,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级。对于要素的流入国来说,因为流入了高端要素,所以产业结构与要素结构都得到了优化;对于要素的流出国来说,资源不断的流向高端的产业,实现了产业的升级。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 要素投入 建议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经济,并且依靠经济的飞速发展来带动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然而,要实现经济的快速持久增长,就必须在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各因素方面加大投入。一般而言,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诸如生产要素的投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资本的投入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等。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知识和科技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就知识和科技而言,又都属于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实现经济的快速持久发展,就必须加大在生产要素方面的投入。然而,生产要素以及其他一些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和制约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就现在的经济增长而言,单纯依靠生产要素或其他要素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经济的快速持久发展,必须依赖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

对于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要素而言,必须要摆脱以前那种单纯的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就能促进经济快速持久增长的观念。传统而言,我们对生产要素的定义理解为:所谓生产要素指的是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这些社会资源是维系一个经济体国民经济运行以及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要素。就学理意义而言,生产要素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按照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界定,一般而言,生产要素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劳动力、土地、资本以及企业家。长期以来,国外学术界对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我国而言,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推荐的经济增长核算方法,来对我国近十几年来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所起的作用进行估算研究,并且着重分析研究生产要素投入、科学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并进而分析前面两个方面与后者之间的关系。

一、估算方法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估算要素对其的贡献,就必须有一个可以比对的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就经济增长核算方法而言,最为知名的莫过于被誉为“经济增长原因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森的经济增长核算方法。丹尼尔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七个方面,分别是就业人数及其性别年龄结构、劳动时间、教育年限及教育水平、资本存量、资源配置状态、规模经济以及知识进展。在这七种因素中,他进一步认为知识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原因,而劳动力教育水平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为基本的要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年也会根据经济增长核算方法来公布其成员国的各种生产率数据。因此,采用经济增长核算方法这一国际通用的方法来对我国的要素生产率进行核算与比较就会更具科学性,并且也在与其他国家相互比较中也更具可比性。在本文所采用的估算方法中,笔者主要采用的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

假设经济增长的总量生产函数为H,那么就可以将经济增长的增加值表示为各类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时间的函数。运用公式表示,即为Q=H(k1,k2,L kn;l1,l2,L lm;T)(1),在这一公式中,Q表示经济增长的增加值,k1,k2以及L kn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的资本投入,而l1,l2和L lm则分别表示不同种类的劳动投入,T用来表示时间。

假设经济增长中各种类型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可以加总为单一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指数,并且用A来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则生产函数就可以用公式表示为:Q=AF(K,L,T)(2)。

二、估算采用数据说明

在以上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中,采用了各方面的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科学、准确、客观的分析经济增长中各要素所做出的贡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对各种生产要素的衡量过程中也并不是十分简单的一件事,而是极为复杂和繁琐的,并且对这种衡量在不同的学者看来还有许多不尽相同的意见。因此,从这层面上讲,对以上估算所采用的数据进行说明就显得尤为必要。一般而言,衡量经济增长中的劳动投入最为理想的标准就是标准劳动时间,这也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测算方法。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与之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当然,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关此类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和系统化。目前我国在资本投入此类数据的核算和使用上,多采用的是资本存量总额或资本存量净额来衡量。

综合考虑到国内在此类核算方面数据的限制,笔者主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所收录的数据对我国1995-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估算,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算在经济增长中劳动、资本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对其的贡献。在所有的要素以及数据衡量中,笔者更多地采用方便使用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收录的各个年份的各类数据,以此来作为比对衡量的指标。这些数据包括1995-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估算结果中的GDP指数、劳动投入指数、资本投入指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以及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中的劳动贡献率、资本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

当然,在对各类数据的核算方法的选择上,笔者还借鉴和吸收了其他的一些资料,比如在对资本投入的相关核算上,就主要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生产率测算手册》中推荐使用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和衡量我国资本投入方面的情况。在资本投入方面,主要是界定好资本服务物量指数与资本服务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在劳动力提供劳动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分析资本存量在资本服务中所起的作用,并且依此来核算和衡量经济增长中资本投入对其所起到的作用。

在经济增长的核算中,投入要素的核算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目前对投入要素中估计要素产出弹性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计量经济学中常用的回归方法,一种则是收入份额法。两种相比较,各有其优劣之处。回归方法是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同时也是利用统计学原理描述随机变量间相关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投入要素核算中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一般来讲运用起来极为简便直接,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即需要在进行数据核算分析中假设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为一个常数。然而,经济的增长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变量,因此在设定要素产出弹性为一个常数的时候,就已经对准确核算这些数据产生了极大的局限。也正是从这个层面上讲,回归分析方法在要素核算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到准确核算数据的得出。同样,虽然收入份额法不用将要素的产出弹性假定为一个常数,但是这种方法却仍要在核算中存在完全的竞争市场以及经济增长过程中不变的规模收益。这些同样会影响到最终核算数据的准确度和科学性,所以我们要进行系统全面的统计核算。

通过对资本、技术等要素的估计与核算,我们会发现单靠要素的大量投入已经无法支撑起我国经济的快速持久增长,因此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同时,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还必须处理好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变以往的粗放式增长为集约式增长,在实现当前发展的同时为今后更为持久的发展积攒后劲和动力。

参考文献:

[1]李京文,D.乔根森,郑友敬,黑田昌裕等.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谈起[J].经济研究,1999,(5).

篇4

一、变量及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考察南通工业经济增长与劳动、资本、能源消费、科技进步四影响因素之间协整关系,本文首先择取自1978~2009年间的南通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及其指数、工业从业人员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发电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相关数据均来自各年《南通统计年鉴》);其次将南通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按1978年不变价格进行调整;最后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从而完成对各数据的预处理工作。

一般地,在分析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时,只有在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后,才可进一步进行协整分析。如前所述,各经济变量数据在经过价格指数化处理后,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取其对数。南通地区工业生产总值、工业从业人员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发电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之对数值分别记为lngy、lnlab、lncap、lnny、lnkj。然后分别使用ADF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滞后期选取原则是采用降阶搜索法,在保证残差不相关前提下,采用AIC与SC准则,两者最小时的滞后长度为滞后期。对于回归中是否包括常数项和线性趋势项的处理方法,一般地,在回归中首先包含常数项和线性趋势项,如果参数检验显著,应在回归模型中包含,否则应排除之。具体检验结果(见表1)。

通过检验可知,lngy、lnlab、lncap、lnny、lnkj均为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其一阶差分序列在10%的显著水平上为平稳序列。满足变量协整的条件,即lngy、lnlab、lncap、lnny、lnkj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二、协整分析及检验

(一)协整检验

协整分析是用于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关系中长期均衡参数估计的技术。目前最常用的协整分析方法是Engle-Granger(EG)两步法和Johnsen和Juseliu(sJJ)的极大似然法。一般地,对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的检验应采用Johnsen检验法(即JJ检验法)。因使用JJ方法建立的VAR模型对滞后期的选择比较敏感,故采用AIC准则和SC准则来确定最佳滞后阶数,经采用降阶搜索法依次验证,发现当P=1时AIC和SC值最小,故可确定滞后期为1。在滞后期确定后,再对协整中是否具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进行验证,然后再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所示)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序列lngy、lnlab、lncap、lnny、lnkj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在研究的5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系统迟早能将新息变化带来的冲击加以吸收,使系统维持在一个均衡的状态下运行,协整方程为:ln=0.284390lnlab+0.0337830lncap0.067468lnkj0.099368lnny+9.889550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增长0.33个百分点;劳动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28个百分点;科技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0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09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投资和南通工业增长存在长期的正向关系,投资对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但劳动力、科技投入、能源消费与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负向关系,与理论上不是很一致,这可能是与当前此三因素对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影响力弱有关。

(二)VAR模型估计

根据上面的分析,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在滞后1阶的情况下,对VAR(1)模型残差进行JB正态性检验、LM自关检验和White异方差检验,显示残差服从正态分布、无自相关、不存在异方差,且所有特征根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说明VAR(1)模型的结构是稳定的。VAR(1)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5个回归函数的可决系数分别达到0.9704、0.9692、0.9466、0.9942、0.9932,这足以说明5个回归函数的拟合程度很好。

(三)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Grange(1987)定理证明了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必然联系。

只在一组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一定具有误差修正模型的表达式存在,即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建立在协整理论上的VEC模型既能反映不同经济序列间长期信息,又能反映短期偏离长期均衡的修正机制,是长短期结合具有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种经验模型,(如表4所示),VEM模型的稳定性条件满足自相关性检验、异方差检验和正态性检验要求。当以lngy为因变量时,误差修正系数为-0.177010,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每年实际的南通工业总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7%被修正。以lngy为因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还反映:lnlab的短期变动对lngy存在正向影响,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将增加0.01%;而lnkj的的短期变动对lngy存在反向影响,科技投入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将降低0.07%;lncap的短期变动对lngy无影响。

(四)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的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相关联的部分,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如表5所示)显示的是南通工业产值(lngy)的方差分解情况,可以看出能源消费(lnny)和科技投入(lnkj)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的影响一直较弱。劳动力(lnlab)和资本投资额(lncap)则有不断增强的趋势,且构成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其中资本投资额(lncap)影响最大。

(五)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一个内生变量对误差的反应。具体地,其反映的是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为充分描述短期内的动态效应,本文采用累积脉冲响应形式。从图1来看,劳动力(lnlab)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有正向影响,即会导致南通工业产值逐渐增加,最后在第9期以后稳定在0.18左右。这说明劳动力(lnlab)对南通工业产值有长期的正效应,这与协整方程得到的长期均衡关系表现不一致;资本投资额(ncap)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亦有正向影响,但较劳动力(lnlab)的影响更大,其导致南通工业产值在第4期前增长迅速,然后增长趋缓,至第8期后稳定于0.30附近。这亦反映出资本投资额(ncap)对南通工业产值有长期的正效应;当科技投入(lnkj)出现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时,它在1~3期内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的影响经历了先负后正的过程,第4期到达峰值00.004附近,然后缓慢趋于0值,但这也与长期协整关系的结果稍有不同;能源消费(lnny)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有负向影响。其导致南通工业产值第2期到达峰值-0.007附近,然后缓慢趋于0值。总之,可看出上述四因素中,劳动力(lnlab)和资本投资额(ncap)对南通工业产值(lngy)的影响较大;科技投入(lnkj)和能源消费(lnny)的影响很小,这与前面方差分析中的结论一致。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序列lngy、lnlab、lncap、lnny、lnkj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有待进一步验证。此处分别对序列lngy、lnlab、lncap、lnny、lnkj的差分序列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选取滞后1~6阶。使用Eviews6.0软件将存在单向或双向因果关系的回归结果整理(如表6所示)。水平上,lncap是lngy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短期内资本投资对南通工业产值有促进作用。(2)当滞后期为3、4阶时,在10%的显著水平上,lngy是lnkj的格兰杰原因。

也就是说,在中期内,南通工业产值增长对科技投入的提高有促进作用。(3)当滞后期为3阶时,在5%的显著水平上,lngy是lnlab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中期内,南通工业产值增长对劳动力投入的提高有促进作用。(4)当滞后期为1、6阶时,lnny是lnlap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短期及长期内,南通能源消费的提高对南通地区劳动力增长有促进作用。(5)当滞后期为2、3阶时,lnkj是lnny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在短中期内,科技投入的增加对南通能源消费的提高有促进作用。(6)当滞后期为1~6阶时,lngy不是lnny的格兰杰原因,lnny也不是lngy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南通工业产值的提高对南通能源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同时南通能源消费增长对南通工业产值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

四、结论与研究启示

(1)南通工业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投入、资本投资、能源消费及科技投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资本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增长0.33个百分点;劳动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28个百分点;科技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0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则南通工业产值减少0.09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投资和南通工业增长存在长期的正向关系,也就是说,投资对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但劳动力、科技投入、能源消费与南通工业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的负向关系,与理论上不是很一致,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寻。

(2)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反映出,劳动力投入的短期变动对南通工业产值存在正向影响,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将增加0.01%;而科技投入的的短期变动对南通工业产值存在反向影响,科技投入的增长率每增加1%,南通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将降低0.07%;资本投入的的短期变动对南通工业产值无影响。此外,误差修正系数为-0.177010,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每年实际的南通工业总值与其长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17%被修正。

篇5

如何夯实南宁市工业经济基础,拉长“短腿”成为南宁市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南宁市工业经济现状

(一)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轻重工业结构不断优化

1.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有差距。从下表可看出,2005年至2009年南宁市工业发展迅速,2009年工业总产值比2005年增加了684.84亿元,增长了2.4倍,2008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达到1050.6亿元。五年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64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4倍。工业总产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和工业增加值增速都超过同期的GDP增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工业“短腿”不断拉长,成为经济增大的一大推动力(见表1)。

但是与发达城市相比,南宁市工业与其还有很大差距。2007年,南宁市工业总产值为1069.01亿元,全国省会城市排位20位。而同期广州市的工业总产值为7109.18亿元,为南宁的6.65倍,长沙市的工业总产值为2190.25亿元,为南宁的2.05倍,武汉市的工业总产值为3141.50亿元,为南宁的2.94倍,杭州市的工业总产值为4103.89亿元,为南宁的3.84倍。

2.轻重工业比例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后,轻重工业比例不断优化,从下表可看出,改革开放后1990年到1995年轻重工业比重变化最大,轻工业的比重由69.64%下降到58.29%,重工业比重由30.36%上升到41.71%,浮动了11.35个百分点。2004年至2005年轻重工业的变化幅度也比较大,轻工业由56.36%下降到51.16%,重工业由43.64%上升到48.84%,浮动了5.2个百分点。

从总体上看,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重工业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下面的曲线图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变化(见表2)。

(二)大中型企业不断涌现,企业经济效益总体水平有所提高

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工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南宁市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南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743家,2010年已达到1303家,增长了75.37%。2006年南宁市拥有大中型企业只有67家,2009年已经增长到103家,增长速度相当快。南宁市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增长速度也非常快,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逐年上升,2006年南宁市拥有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0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13%,2010年南宁市拥有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已达299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95%,5年间,南宁市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增长了184.76%,所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上升了8.82个百分比(见表3)。

近年来,南宁市的重点产业实力不断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008年南宁市农产品加工、机械与装备制造、铝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化工、建材、造纸与纸制品等8个重点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48%。亿元企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极,2008年,193家亿元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11.53亿元,增长28.2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4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3.16%,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0.1个百分点。

2.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总体有所提高。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5.53亿元,同比增长16.11%;实现利润33.99亿元,增长14.29%;实现利税总额89.7亿元,增长19.67%,其中税金55.71亿元,增长21.51%。全员劳动生产率195128元/人,增长1.6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2.76%,比上年提高0.95个百分点。

(三)工业技术进步加快,特色经济逐步形成2000年以后,南宁市对工业发展做出了一些调整,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逐年加大。2008年,南宁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2.66亿元,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完成124.57亿元,占76.58%,全市制造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15.56亿元,占全部技术改造投资81.12%。2008年,南宁市整个铝加工行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就达10.01亿。

近年来,南宁市已经形成食品、铝加工与机械、造纸、精细化工、生物工程与制造、电子信息六大重点产业为主较为完整的并具相当规模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为主的新兴产业群。与此同时,南宁市已经拥有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广发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4家大型企业;广西电网公司南宁供电局、广西宾阳永凯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西双胞胎饲料有限公司5家利税总额超亿元企业,其中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卷烟分厂2008年利税总额已达297346万元。

南宁市工业企业底子薄起步晚,这是南宁市工业企业的弱势,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其优势所在。

如果南宁市可以利用这种后发优势,吸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大对工业的投入,南宁市的工业将有飞跃式的发展。

二、制约因素分析

(一)工业化率相对较低,产业结构虚高度化

1.南宁市工业化率低,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

从下表可以看出2000年南宁市的工业化率非常低,只有22.83%,低于广西工业化率7.44个百分点,相比比较全国57.6%的工业化率更是低了34.27个百分点。到2009年,南宁市的工业化率增长了10.83个百分点,达到33.66%,但是仍落后于广西3.53个百分点,落后全国6.48个百分点。工业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广西是一个工业欠发达地区,南宁市的工业化率还达不到广西的平均水平,可见南宁市的工业落后程度,而与全国水平相比,南宁市的差距就更大了(见表4)。

南宁市工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够,2000年南宁市工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8.87%,到2009年也只达到25.74%,上升了16.87个百分点,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但也只有38.22%。与同为西部省会城市的成都相比,2009年成都市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6.30%,比南宁高了20.56个百分点,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南宁的差距就更大了(见表5)。

2.产业结构虚高度化。南宁市的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并不是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而是呈现一种虚高度化的态势。

从1992年以来,南宁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三次产业的排名由一、二、三变为三、二、一,这表明南宁市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从下表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从1950年到2000年,以十年为一跨度,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由最低时的24.53%增加到53.20%,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却从最高时的49.26%跌至30.28%,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并不是以第二产业的高度充分发展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处于一种虚高度化的状态(见表6)。

南宁市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三产业的高利润促使投资偏向第三产业,工业投资相对减少,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又吸收了更多的投资,这又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形成一种非良性循环。以2009年为例,工业投资为241.5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为780.67亿元,为工业的3.23倍。

(二)产业集聚不明显

1.产业集群力度不够。南宁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小,大企业少,2007年南宁市80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4家,占0.5%,中型企业71家,占8.8%,小型企业732家,占90.7%,小型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量大面广的小型企业普遍规模不大,2007年732家小型企业实现工业总值3778148万元,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6.47%。从企业的发展来看,许多中小企业都是一些全能企业,企业产品结构基本雷同,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普遍经济效益不高,缺乏竞争力。

南宁市工业企业主要以生产加工一般的资源性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另外,南宁市工业企业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内普遍存在“小、散、乱”的布局特点,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扁平化的问题。产业和企业难以达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产业集聚也就很难实现。

2.支柱产业不强,主导企业不优。南宁市的食品、铝加工与机械、造纸、精细化工、生物工程与制造、电子信息六大重点产业中,在全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有绝对竞争力的企业少之又少。下表列举出南宁六大行业的龙头企业,除了南南铝业、玉柴专用汽车公司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外,其他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知名度、综合竞争力都不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强、规模不大,直接影响着这一产业的规模效应的实现,无法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结构中主力军和生力军的作用。

南宁市的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

2007年全市807家规模以上企业,亏损企业162家,亏损率达20.07%,4家大型企业,亏损率为0,71家中型企业亏损数为11家,亏损率为14.29%,732家小型企业亏损数为151家,亏损率为20.63%。

南宁市的上市公司的营业情况也能说明南宁市企业的经营情况。2008年,注册地在南宁市的7家上市公司总资产318.41亿元,占广西上市公司的42.88%、总股本33.31亿股,占广西上市公司的31.89%,年底总市值170.68亿元,占广西上市公司的35.38%。2008年有五家公司实现盈利,2家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亏损率达29%。

(三)招商引资力度不够

南宁作为一个产业项目和产业资源都相对薄弱的城市,只有通过引进项目和资金,才能实现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另外,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引进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南宁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仍需大力加强。

1.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直接利用外资数量有限。从表8可以看出,南宁市的外商投资金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与西部招商引资大市相比,南宁市的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金额还是项目都较少(见表7)。

2.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存在“两多一少”的问题,即企业投资考察多,在谈项目多,真正签约落实的项目少。2008年南宁市共签订工业投资项目合同149个,亿元以上项目29个,合同引进资金223亿元,实际到位的资金只有12亿元,到位率只有5.38%。

(四)工业企业融资难和用地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1.融资问题仍然是瓶颈。目前,南宁市工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是制约项目推进的瓶颈之一。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融资困难,90%以上的中小企业存在流动资金不足,贷款满足率不足20%。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的状况依然突出,全年技术改造贷款到位资金仅占当年到位资金4.74%。融资渠道有限,现有国有银行很少对有中小企业项目固定资产贷款业务,担保公司担保的贷款只是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

2.工业用地难仍然较为普遍。第一,土地储备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工业园区都没有进行土地储备或者土地储备较少,土地供给远不能满足工业的快速发展。第二,部分开发区存在土地利用粗放等问题。第三,用地指标及其有限。南宁市建设用地指标中真正用于工业项目的农转建设用地指标比例较低,工业项目农转用地指标严重不足。

(五)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南宁市是全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才集中的地区,但是南宁市在人才培训,人才队伍构成和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南宁的高校办学层次低。2009年,南宁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0所,南宁市共有在校生25.76万人。南宁市有研究生培养单位6个,南宁市共有在校研究生1.13万人。第二,人才层次不高,高级专家、高层次人才少。截止到2007年底,南宁市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1万人。从学历层次上看,引进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只占2.75%。从职称层次上看,副高级以上人才只占3.69%。

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强大的战略资源,已经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而南宁市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高层次人才的缺失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制约着南宁市人才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

三、对策研究

(一)全方位的开放政策

1.全方位的人才政策。

(1)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开放应从改革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对本市需要的非本市户籍人口在就业招工、子女入学、购买住房等方面的政策。

对具有较高素质、能带资金到南宁市发展的人才和劳动力应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到南宁落户。

(2)重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统筹南宁市内众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产学研工作,并加强同市外、区外、境外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校)的合作与协作;针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要求,进行学科和课程的设置;在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内建设实训基地等等。

(3)创造机会和条件,努力提升现有人才的素质能力。首先,从政府方面来看,政府不仅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培训,还应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基层工作经验。

其次,从企业方面来看,企业应更新观念,注重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以多种方式提升现有人才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4)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工作。南宁本土培养和拥有的高层次人才非常有限,南宁市应千方百计在引进人才上下功夫。

可建立高层次人才创业园,以吸引南宁外流的高层次人才的回归;进一步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和补贴;在户籍、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人才政策贯彻到非公有制领域,增强非公有制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不拘一格降人才,除了对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外,还应侧重对具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2.进一步优化软硬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基本条件。根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南宁调查队对全市4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南宁市投资环境满意度居全区首位。但是,南宁市在投资硬环境方面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除了继续完善投资硬环境,南宁市还要在投资软环境方面下功夫。

第一,简化行政管理机构和审批管理手续,提高办事效能。

第二,贯彻落实好自治区和南宁市为优化投资环境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增加优惠政策的透明度。第三,营造良好的亲商氛围,形成“合作共赢”的理念。第四,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用政策优势和完善合理的投资法律法规来吸引客商。第五,培育基础产业,完善配套服务,提高中间产品的本地供应能力。第六,进一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南宁市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联合各企业,共同推动南宁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要注重对信息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和上下游产业项目的建设。

在招商方式方面,应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对外招商方式,采取网络招商、品牌招商、委托招商、专业队招商等多种方式,广泛利用网络、媒介、中介等途径,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契机,搭建招商平台,实现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大项目的拉动作用。

(二)培育产业集群产业是发展的基础,要不断提高产业聚集能力,解决好目前南宁市存在的结构扁平化的问题,培育南宁市的产业集聚和龙头,提高南宁市的综合实力,应在如下方面做出努力:

1.依托龙头企业,加大力度培育优势产业链。南宁市应依托内源型项目生成和外源型项目的引进,扶持、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加强上下游配套企业的生成,促进相关产业项目的集聚。此外,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引导本地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特点主动融入到相关产业链中,增强优势产业上下游的配套能力。并通过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扶持重点项目和推动产业链形成。

2.增进企业协作,构建新型产业分工体系。南宁市的龙头大企业应带动其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合作、契约、参股等形式,把部分生产经营环节转移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也应围绕区内优势大企业,主动调整发展方向,为大企业提品加工、原材料、零部件等配套服务,促进“配套集群”的形成,增强本地配套能力。

3.以区域特色为依托,着力培育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南宁已经初步显现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消费品工业,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等优势产业。

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产业的专业化整合问题,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大力推行产业的集中化和专业化,在短期内快速形成气候,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

4.以特色工业园为重要载体,提高产业的聚集水平。园区管理部门应着力引导已有同类企业进入产业园。另外,在项目引进和开发上也应注意特色性、系统性、集聚性,将新生企业引进产业园。形成同类企业有机结合的集群发展,增强产业聚集能力,推动集群发展优化升级。从而达到深化分工,加强合作协作,增强竞争能力的目的。

(三)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

南宁市尚处于资源集聚阶段,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0.22亿元,与国内重点城市比较,除北京因奥运会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3%以外,上海、广州等中国特大型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仅为10%左右,表明南宁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比较单一,要推动南宁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合理高效利用资源。要通过经济、行政和立法等多种途径,降低对产生高污染的资源的消耗强度。大力推广节约成本,降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与占用量,包括严格土地审批制度,保护耕地,节约用水等。

2.产学研相结合,改造传统产品,培育高科技产品。

科学技术是提高经济效率、降低污染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手段。只有不断加速科技进步,才能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南宁市应结合支柱产业战略,不断提高科技三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3.提升高等院校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南宁市要主动联合、帮助高等学校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努力构建科技自主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或企业联合建设研究开发院、科技研发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促进产学研结合点前移。

4.多种举措促使科技成果转化。首先,市、县(区)、开发区政府要给予科技成果转化以实际的资金支持。另外,要建设一批符合南宁产业发展需要、开放性社会化的共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一批示范性大中型企业中试基地,加强企业中试基地与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

最后,发挥工业园区在科技成果中的作用,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南宁市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

5.加强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建设。依托政府、科研机构、高校的协作,建设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创新技术平台;依托现有质量检测机构,建设公共检测平台;依托现有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建设专业化的科技信息平台;依托行业协会及行业技术中心等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

(四)着力于解决工业发展瓶颈问题

1.拓宽融资渠道。

(1)加强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首先,政府主导,担保机构积极介入,主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

其次,还应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模式,做好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2)创新投融资方式。可尝试国有资产存量置换方式增加财政投入。如在基础设施领域采取BOT方式,TOT方式融资,以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作抵押向社会发放转换债券。同时,加大对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的贷款比例,促进民间私人投资。

(3)积极利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的机遇。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资金支持。加大与各大金融机构的联系,以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2.切实解决工业企业用地难问题。

首先,集约利用土地,提高用地效率,要求能建多层不建单层。

篇6

关键词:林业要素林业经济增长概况与对策

一、林业要素投入的基本概况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年来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了北方一些地区草原沙漠化和林草稀疏。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业部门加强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并且加大了对林业要素的投入。

1.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在林业建设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资源。至林业产业发展的中期,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林业的可控能力变强,所需的人工也随之产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主要依赖人力转变为“半人工半自动化”的现代林业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极度适用于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其节省的劳动力自由流向社会中更缺乏劳动资源的其他产业,为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劳动力方面的优化条件。对于林业经济来说,劳动力数量的变化也代表着林业产业中科技水平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林业科技进步的一种体现。

2.产业管理方式的变化

经过不断的发展,林业的经济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并趋于现代化,同时林业的产业总值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随着国家管理力度和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强,林业产业的总产值在持续增长,通过这种增长变化,传统的林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化林业生产的基本需求。经过现代新型林业管理模式的革新,当代的林业工程建设更加趋于科学化管理,林业的发展也能够按照科学的阶段规划逐渐推进,完成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需求。这样的管理方式也带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是现代化林业产业管理模式合理化的重要体现。

3.林业面积增加的变化

随着林业产业要素投入的增加,我国的林业产业面积也不断增加。其中一些大型企业的公益行为也为我国的造林面积增长贡献了力量,如阿里巴巴的蚂蚁森林等,市场上的经济型企业对于我国林业发展的无私帮助,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植被面积,对我国的环境绿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近年来的合理规划造林工程等手段,使我国的经济性林业产业不断的发展,充分发挥了森林植被对于自然环境和生态经济的促进作用。西北地区的戈壁与沙漠,其植树造林的作用更加明显,近年来西北沙漠地带发展的红杉产业取得了一些成绩,西北沙漠中红杉能够有效的实现防风固沙,同时能够为西北沙漠重新固水起到基础性的强化作用,这也是林业为我国实现“绿色增土”的阶段性胜利。

二、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1.加大基础资金的投入力度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林业产业基础资金的投入力度。林业产业的资金储备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其科技发展的基本需求。政府部门保持对林业经济扶持政策的同时,应对林业产业的融资渠道也合理的放宽,以吸引民间资金流入,这样能为民间资本进入林业产业提供基础性的助力。民间资本的流入能使社会更加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为林业经济带来一定的收益。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林业企业也要有实质上的帮扶,例如在税收上有一定的优惠政策等,这也是提升林业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举措,更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宏观调控的优化整合。

2.强化科研技术的创新力度

林业企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科研技术的创新力度,培养创新型林业人才,对一些落后且低效的技术予以淘汰。在林业经济发展中,科技是企业进步的象征,也是企业在市场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基本核心,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科研技术创新力度,科研部门应对林业产业给予一定的帮助。林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土环境和生态保护,国家要对此产业有不同程度的科研项目扶持,对在林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研机构与人才国家应予以鼓励及资助,政府与企业应积极的将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实现其科研技术的生产价值。

篇7

[关键词] 适度经济增长 实际产出 潜在产出

近年以投资和外贸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引发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过热,并由此推动生产要素成本上涨。我国自2003年起,实际产出(其有可能高于或低于总需求)高于10%~11%,已超过国内公认的8%~9%的适度产出区间。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已拉升生产要素成本价格和核心通胀达8%以上,这种通胀使高速经济增长难以持续。

一、保持适度经济增长有助于抑制生产要素成本通胀

若要控制投资需求过热及其诱发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应调控实际产出不超过潜在产出。新凯恩斯主义认为,只要实际产出持续高于其潜在水平,多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会上涨,导致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超过一般价格水平的涨幅,从而刺激通胀预期上浮。因此,抑制投资过热及其预期推动的生产要素成本上涨,需要控制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水平(Whelan,2005)。也就是说,投资过热将刺激对生产要素充分或过度开发利用,促使实际产出超过其潜在产出水平,引致生产资料成本推动的通胀。这种通胀又使产出和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因此,适度的经济增长率或产出应该低于潜在产出,进而稳定通胀。稳定产出不超出其潜在水平,就能稳定生产要素价格,从而遏制生产要素推动型通胀。据国际经验,保持适度经济增长(指实际产出低于对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潜在产出),有助于抑制生产要素成本通胀。Blinder(2006)提出自然产出率,即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并不引致价格水平升降 ,其关系式可表示为:=AD=π* ;,AD,π*,分别代表自然产出率,总需求,货币当局设定的通胀目标(国外将通胀目标设置在1%~3%的区间。实证研究表明其能稳定产出和较长期的价格,和缓解经济衰退压力。我国前段时期设立的适度通胀率为4.8%。因我国CPI包括燃油和食品)。该公式表明,稳定产出和生产要素通胀的均衡点在于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达到与总需求基本一致,和不刺激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自然产出率。而央行设定通胀率在适度区间,又能反过来稳定产出或经济增长达最大限度可持续性。美国经济证实,1995年~2000年美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59%,低于同期潜在经济增长率4%,平均失业率为4.8%(低于6%自然失业率),呈现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的局面。

二、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抑制生产要素成本上涨

为控制实际产出持续高于潜在产出,除了继续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外,对于货币政策可调控的内生性通胀,需加强前向调节,避免政策时滞效应未能及时抑制经济过热,带来更高调控成本。当经济过热与经济下滑压力同时存在时,可针对不同行业过热与否,有紧有松,分而治之:对高耗能耗资源,高污染和投资过热行业,宜控制贷款或提高贷款利率,对“三农”,环保,社保、文教医疗卫生,带动就业等民生项目,技术创新,新材料,无污染清洁新能源等项目要降低利率,并采取适当财政政策予以扶持。至于货币政策难以发挥较强的杠杆作用的外生性通胀(由国际市场定价的国外能源资源农产品上涨),和结构性通胀(国内提高农产品,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环保成本),可通过能源替代和减少高能耗产业,下调某些产品的物价(如电子产品,纺织品,汽车,日常生活用品等),以遏制物价总体升幅,并有必要就控制通胀跨国传递问题,在国际金融市场监管、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汇率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强国际协调。

另外,需要提高货币政策信息透明度和建立健全行业经济信息体系。企业和行业在不能准确了解市场供需状况下进行过度投资,将刺激实际产出趋向超出其潜在产出(即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条件下的产出)水平,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诱发生产资料成本推进的通胀。因此,有必要尽可能详尽和及时地向各行业国内外市场供需变化,走势和国内外可能的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信息,以减少行业企业投资生产盲目性和信息收集成本,引导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供需状况进行生产投资。

三、小结

当代资源经济与20世纪80年代之前最大的区别,是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1986年之前呈下行走势,初级产品国际价格在1986年比1900年下降了一半(James,1999)。生产要素成本的低廉,会降低在提高产出水平时的生产要素通胀压力。然而,目前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稀缺度和价格,与国际社会强劲需求之间存在高度敏感性,只要实际产出持续高于潜在产出,生产要素成本推动的通胀效应即将显现。因此,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拉升的通胀与生产要素成本推进型通胀的联动效应,控制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水平,达到与社会总需求相适应的自然产出率,是稳定这类通胀的关键。对于结构性通胀和外生性通胀,宜结合相对价格调节机制和适当的国内外宏观调控措施来治理。

参考文献:

[1]余永定:2008年中国经济:应对三大挑战.国际经济评论,2008(5~6)

[2]Blinder,Alan S. Monetary Policy Today:Sixteen Questions and about Twelve Answers. CEPS W/P No. 129, 2006

篇8

关键词:经济增长要素;资源环境;Commoner模型;LMDI分解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08

1 前言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经济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压力,江苏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益加重,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迫在眉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必然成为了重中之重。本文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得出了江苏省近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现状,借此探索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 江苏省资源环境分析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为标志,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江苏省人口保持极为缓慢增长的同时,其能源消耗量却大大的提高了,当然这也为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由图1可知,江苏省的不变价GDP连年大幅增长,从2005年的18272.12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49964.15亿元,每年的GDP增长率均超过10%。

由此可见,江苏省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在资源环境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工业碳排放量严重、工业“三废”排放严重等问题。尽管近年来对江苏各地的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强,使得部分资源环境有所好转,但先天环境条件不足,加上长期以来的污染和破坏,江苏省的资源环境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

由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量最大,且仍有增长的趋势,从2005年到2011年工业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从原来的3911.67万吨增长到4847.30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已较为稳定且呈缓慢减少的趋势,由2005年的131.2万吨减少为2014年的87.0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大幅减少,从2005年的29.6亿吨到2014年的20.49亿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相较于前两种工业“三废”,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却连年增长,从2005年的5757万吨到2013年的11443.77万吨,2014年有所改善。

3 Commoner模型介绍及数据来源

3.1 Commoner分解模型

Commoner(1972)认为环境质量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1)人口增长因素,它主要由人口总规模进行反映;(2)经济增长因素,主要由人均产值进行反映;(3)技术进步因素,主要由单位产值的污染排放量进行反映。

即: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一人口×(产量/人口)×(污染物排放量/产量),具体表示为:

(1)上式中,I表示污染排放量,P表示总人口,G表示GDP。方程右边第一项表示经济规模效应,第二项表示人口增长效应,第三项表示技术进步效应。

基于(1)式进行因素分解分析,会有三种结果:如果某要素对环境的效应为正值,则表明该要素增加了环境压力;如果某要素对环境的效应为负值,则表明该要素减少了环境压力,有利于协调发展;如果某要素对环境的效应为零,则表明该要素不产生环境压力。

在Commone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对数权重平均分解法(LMDI)对上述三种要素进行分析。LMDI分解法是完全的分解方法,不会产生残差,而且乘法和加法两种分解形式易于转换,选择任何一种都是无差异的,本文采用加法形式。具体如下:

I=E×P×C (2)

其中,E表示经济规模效应,P表示人口增长效应,C表示技术进步效应。

(3)

(4)

式(3)中,为污染排放从年的变化,为年的污染排放量,为O年的污染排放量。为经济规模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为人口增长对污染排放的影响;为技术进步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式(4)中的表示各因素变化对污染排放变化的效应值。

根据Ang的LMDI分解方法,可将式(3)右边的各项表示为:(5)(6)(7)

3.2 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江苏省2005~2014年时间段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研究。其中,GDP、人口、能源消耗量、工业三废等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江苏统计年鉴》,工业碳排放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能源平衡表中的终端消费量的数据,根据表1的各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转化系数计算而得。GDP根据《江苏统计年鉴》中的不变价转换指数转换为2005年不变价GDP。

4 资源环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离不开经济规模、人口数量、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在研究人类各项生产生活行为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程度中,经济规模、人口数量、技术进步是影响资源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将着重从上述三个因素来分析江苏省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研究。

根据前文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出各影响因素对污染排放的贡献量,具体结果见表2。

4.1 经济规模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由表2可知,2006~2014年江苏省经济规模增长效应都是正值,并且逐年上升,可见经济规模的扩大加剧了资源消耗量并造成环境污染的加重,并且起到了主导作用。

4.2 人口规模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

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求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才能维持日益增长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需求。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也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界限。图1表明,江苏省人口总量控制得相当不错,但是人口的增长贡献了均值为8589.79万吨环境污染。可见,人口规模的增大加重了江苏省的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但它并非主导作用。

4.3 技术进步对环境质量影响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到,技术进步效应在2006到2014九年中是负值,表明在这九个时期技术进步效应减缓了江苏省的资源环境压力,该时期的技术进步从整体上来说属于“环境友好型技术进步”,特别是在2013、2014年,技术进步效应分别达到-318539.20万吨及-34784.71万吨,说明这两个时期技术进步效应对改善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起到了主导型作用。

5 结论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