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5:59: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建议,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我深刻的认识到在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除了注重教材革新外,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让师者先转变为学习者,锤炼好内功,我们才能担负起新的教育责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日常的接触中用自己言行中的那些传统文化因素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全面接受掌握优秀传统道德,真正掌握传统道德中那些依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部分,诸如舍生取义、兼济天下等必备的素质。把这些吃透、理解透,真正将传统道德的优秀部分内化到自己思想的深处,成为了自身道德素质必不可少的部分,才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有了忠实学习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就会有重视传统文化的学生,有了重视传统文化修养的学生,就会有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的社会,才会有良好的国民素质,才能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在今后的工作中,为了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会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查阅的研究方法对广西地区近两年来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及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更好的开展民族传统教育进校园提供参考,对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的健康发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供服务。
关键字 广西地区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 开展现状 调查研究
广西地区是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的首批试点地区,对广西地区近年来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的相关文献和报道进行了整理查阅,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将更好的保护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
一、广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开展现状
广西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法、文献查阅法和逻辑分析法等调查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广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虽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不过总体开展状态良好。
(一)总体推广良向发展,但具体推广力不足
广西地区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活动,每年都会举办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比赛。2010年11月广西自治区教育厅和体育局联合启动广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2012年又在广西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了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传承,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师范学校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民族传统的示范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小,而且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极具多样性,但缺乏规范管理
广西地区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旨在引导大中小学校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大力推广,已经发掘和推广了多项具有广西地区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中包括壮族的板鞋和抛绣球,苗族的打草球、回族的摔跤以及其他各民族喜爱的大象拔河、打陀螺、踢毽球、武术、民族健身舞、健身操等项目。只是,目前体育教学中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仍然缺乏规范指导,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导人员,而且极易造成体育项目的不均衡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量引进校园,但缺少规范教材
广西地区在2010年启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时便命名了14所中小学校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学校”,并成立了由广西民族大学和全区各示范学校组成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校际保护联盟。2011年又评选12所民族传统体育师范学校。在这样的大力推动下,多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项目引进校园,极大地丰富了示范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但是,过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是经过口口相传或者是练习经验的积累来传承和推广的,在全国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之前几乎没有有关民族传统教育的现成材料,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之后同样面临缺乏专业教材的问题。
二、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教育意义
从广西近两年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现状分析来看,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切实提高了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也具有突出促进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丰富校园体育生活
体育教育一直是校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体育教育内容,增强体育教育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对于提升校园体育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项目比常规的项目更加贴近生活,形式又多种多样而且趣味性极强,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体育教学之中,将极大地丰富在体育教学内容。将民族传统体育引进校园将有助于实现体育教学的“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二)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中代代相传的极具民族代表性体育项目。每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各民族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蕴含了丰富自然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能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加深各民族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使学生在传统体育项目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保证青少年体质健康
学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
民族传统体育是过去的劳动人民为了特定的健身、祛病等健身目的而发明创造的活动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之中,能增强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有效健身时间得到保证,提升体育健身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参与到体育教学之中还可以应用于丰富课余活动,能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间娱乐中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是以,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对于青少年培养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都大有裨益。
(四)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各民族的先辈们经过一代代的经验总结,讲究形神兼顾、动静结合,又与德美结合,充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作用能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良性发展建议
(一)规范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具体实施行为
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是广西第二届体育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广西教育厅和体育局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推广和宣传。大中小学都已充分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并在青少年学生中间掀起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热潮。如此更应顺应民意,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基层落实的力度。首先,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示范学校也要对的体育教学进行规范管理,比如,加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其次,体育教师也要增强对进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具有将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通俗浅显形式的教导给学生。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健身方法。
(二)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的形成都经过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一个民族都积累了种类繁多、形象生动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扩大进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数量和种类。另一方面是指对现有的进校园的民族传统项目进行规范整理和深入挖掘,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更加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题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言之有物,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落到实处。
(三)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性
增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性能让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项目与学生的文化学习和能力培养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快速融入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中,便于学生快速适应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能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德育、体育以及美育方面的有效教育。
(四)做好经验总结工作
在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工作中做好总结工作经验是为了给以往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概括,提炼出比较科学有效的开展形式,为以后的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进行有效参考,避免重复犯错,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活动。
四、民族传统体育走进校园的理性思考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将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是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还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健康发展,将各族学生培养成拥有民族自豪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理.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启动[N].广西日报.2010.11.
[2] 卢羡婷.广西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建设[N].中国民族报.2012.03.
[3] 梁源.民族传统教育走进校园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1.05.
一、把“京剧进课堂”拓宽为“戏曲进校园”。
教育部“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就其初衷而言,显然在于丰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然而从具体实施办法看,却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憾与不足:
其一,把京剧简化为京剧曲目,划入音乐教育的系列,由音乐老师来教授,这一方面把综合性的戏曲艺术简单化,使其难以展示原有的风采、魅力;另一方面又让普通的音乐教师勉为其难。“现在中小学音乐教师多数是以声乐、器乐或舞蹈为专业的师范毕业生,极少有京剧方面的训练”,“专业演员要四年科班以上,几天培训的效果可想而知”②。
其二,“京剧进课堂”在全国范围推广,难免以京剧一霸独尊的地位,客观上造成对诸多地方戏曲的“歧视”。2008年,多家媒体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对于不同地域来说,忽略地方戏曲的价值与作用,一刀切地推广京剧进课堂,不仅不切实际,而且有悖教育规律。《人民日报》记者就认为,15首京剧曲目进课堂,其效果与其说在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启蒙价值,倒不如说在于彰显传承传统文化的标志和导向意义3。
为了不使戏曲艺术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落空,笔者认为,在“京剧进课堂”之外,还应双轨并行地开展包含各类地方戏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这样,既表现出对教育导向性的认可,又体现了对文化多元化的尊重。作为“京剧进课堂”的有益补充,因而“戏曲进校园”更具现实意义,理应受到更密切的关注和更大力的支持。
与规范化的“京剧进课堂”不同,“戏曲进校园”应突出灵活、自由的特点,遵循不限年龄、阶段、剧种、曲目、方式和形式的原则。具体地说,不限年龄、阶段,是指“戏曲进校园”的“校园”,不仅包括中小学、而且包括各类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有更充裕的自由时间、更良好的艺术感悟力和理解力、更广阔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因而,大专院校理应成为“戏曲进校园”的重阵。与中小学中简单的京剧赏析课相比。大学里的戏曲研习不仅条件成熟,而且效果显著。依托于中文、艺术等人文学科,高等院校不仅可以开设多层次的戏曲课程,而且可以成立形式多样的戏曲研习社或兴趣小组。目前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戏曲社团。不仅影响大,而且水平高,充分体现出大学校园在普及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巨大潜力与活力。
不限剧种、曲目,指“戏曲进校园”不应硬性规范,而要因地制宜、因情而异地开展活动。避免像“京剧进课堂”那样仅仅局限于课堂和15首“戏歌”。“戏曲进校园”,应从更广阔的视角还原戏曲艺术综合性的魅力,重视戏曲的地方特色及其与地域文化的深刻联系。例如在陕西,京剧的影响远远弱于秦腔、眉户等本土地方戏。在当地,京剧的现场演出,极其“罕见”,但秦腔等地方戏则司空见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剧社演出的话剧《镀金》惯。由此,“戏曲进校园”,当然应以本土地方戏为主导。在广大的县、乡、村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不仅师资困难,而且学生兴趣也大成问题。但若是秦腔、眉户等地方戏进校园,情况则大相径庭。不少县、乡的中小学生,由于其家庭背景或其他原因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地方戏曲启蒙和熏陶。有些学生甚至还参加过广播电台、电视台举办的“戏迷叫板”之类的比赛。因而突破“京剧进课堂”的匡范,让地方戏进校园,不仅省钱、省力,现实可行,而且契合学生口味,容易取得实效。
不限方式和形式,是指“戏曲进校园”应大胆借取社会各界的外力来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机制来普及戏曲艺术。比如“秦腔进校园”,就不是仅仅把十几首秦腔唱段请进来。可以请进来的,还有专业戏曲演员的指导和辅导。他们不仅教授唱段、示范动作,而且可以带来专业的戏曲伴奏、服装、化妆、道具,以及不同规模的专业性现场演出。突破课堂的狭小空间和强制性,“戏曲进校园”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而应遵循整体普及和重点提高的思路,以剧社小组或兴趣班的形式,让真正有兴趣、有基础的学生活跃起来,然后再去辐射、感染其他学生。一言以蔽之,“喜爱”比“学会”更重要。
二、立足大学。转变观念,让“戏曲进校园”取得实效。
虽然大专院校理论上应是“戏曲进校园”的重点阵地。但从实际现状看,戏曲在大学校园的情景可谓相当惨淡:全国百分之八九十的高校剧社几乎都是话剧社团,戏曲社团几乎是凤毛麟角,而且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几个少数城市。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以“说话”为主的话剧,形式通俗、技巧简单、易学易练,便于普及。戏曲却不同,唱、念、做,技巧综合性高且难度大,伴奏、服装、化妆、道具也繁冗复杂。要言之,戏曲既难学难练,又费钱费事。
其二,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产物,话剧形式、内容既有强烈的现代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感,很易与大学生产生共鸣。戏曲则因其诞生、发展于农耕文明时代,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明显和当代生活存在较大的距离。对大学生而言,传统占绝对优势的题材局限、程式繁冗的表演程式、一板三眼的缓慢节奏,使得戏曲不能像话剧那样成为他们“直抒胸臆”的艺术工具,而只能沦为被远观和敬畏的对象。
其三,对年轻、活泼、开放的大学生来说,流行歌、摇滚乐、先锋话剧、电影、电视等艺术都以其新颖、现代的形式让他们的青春激情得到一种尽情发挥和宣泄。但戏曲则相反,由于过于的阳春白雪和传统古雅,大学生们要么“敬而远之”,要么“望而生畏”。不少地方戏,由于风格过于粗犷、质朴,观众群体又集聚在农村,因而和京剧相比,它们受到大学生的排斥、拒绝或奚落、嘲弄往往还是双重的。这种文化心理定势,对于地方戏的普及、弘扬,无疑会造成很大的现实障碍。
由上述现实看,“戏曲进校园”要真正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地域的特点努力更新观念、转换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体到秦腔、眉户等地方戏进校园,笔者认为:
首先,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一定要和大专院校的教育者紧密结合,把“戏曲进校园”活动看成一个既关乎学生素质教育又关乎戏曲艺术发展的“双效共赢”举措。为此,笔者强烈呼吁教育管理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积极沟通,加强合作;各级各类学校和戏曲院团也应强化联系和往来,以宏观的视野,立足长远来落实“戏曲进校园”的具体措施。尤其是高等院校,应真正从素质教育和文化振兴的角度看待这项活动,不应视其为一种无关痛痒的热闹、点缀或麻烦、累赘。对于戏曲院团而言,应更加积极主动走向校园,把校园看成普及戏剧文化、培养潜在观众、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绝佳阵地。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一定要有计划、有目标、有规模地走进校园,演出、讲授、教唱、宣传和普及中华戏曲。
其次,高校中戏剧、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学科的教师一定要摆脱对戏曲,尤其是本土地方戏的漠视、轻视和歧视,积极关注、研究、弘扬地方戏曲。现在高校里开设戏剧概论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的虽然不少,但许多教师秉持的却是狭隘的“小戏剧观”。他们在潜意识里把戏剧等同于话剧,把戏曲等同于宋元杂剧、明清传奇,而传奇又简单地等同于案头的剧本文学。亳不夸张地说,不少戏剧课教师,基本是半个“戏盲”――即只知剧本文学而其他一概不知、只讲戏剧文学而其他一概不讲的“戏文”老师。因而,要不使“戏曲进校园”落空,就很有必要先对相关的专业老师进行“扫盲”――不仅要扫知识、技巧的“盲”,更要扫观念和认识上的“盲”。戏曲院团应积极协助高校教学,辅导、辅助相关专业教师来了解、掌握地方戏曲基本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技巧。要让老师首先了解、喜爱,然后再去影响、感染学生。
再次,戏曲自身的发展、提高,也是“戏曲进校园”取得实效的关键。以陕西为例,作为我国梆子鼻祖和中华戏曲百花园最耀眼的奇葩之一,秦腔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但毋庸讳言。秦腔当前的发展,无论从创作实践、理论研究还是产业运作方面看,都遭遇着不小的困境和问题。现实诸多课题,需要创作界、理论界、教育界、管理界来合作“攻关”,研究解决。在这方面,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值得认真借鉴和吸取。当然秦腔自身的艺术改革、理论创新和传播实践也需要不断地总结。这其中,“戏曲进校园”首先要从理论上加以厘清、从机制上得到保障。
三、筹建地方性戏曲学院,让戏曲“进驻”校园。
按照一般的理解,所谓“戏曲进校园”是一个把戏曲请进、引入校园的“由外到内”的过程。但如果从立足戏剧和教育互动、融合的新立场来辩证地理解这项举措,即不仅仅把戏曲请进、引入校园,而且要让其在校园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言之,戏剧不但要“进”而且要“驻”校园。为此,我们不能不提及戏曲自身的艺术专业教育了。
严格地说,“戏曲进校园”应是一项以学校素质教育为本位的举措。戏曲自身的专业教育――如编、导、音乐、舞美人员的培养不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我们把二者联系起来讨论,实际上是受两则事例的启发:一是上世纪初西安易俗社的建社宗旨,二是当代中国戏曲学院开设“青年戏曲演员研究生班”的成功实践。易俗社之所以区别传统的江湖社班、不同于其他秦腔剧团,关键就在于它将戏曲和教育紧密结合,不同俗流的更高追求。正如其社名所示,易俗社是“一个‘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0的新型现代剧社,它完美地将戏曲专业教育、剧团商业演出和大众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始于1996年的“青年戏曲演员研究生班”,继承了易俗社的思想遗产,坚持把演员的专业技能训练和文化素质提高相互渗透。其开始几届的对象,主要是京剧界一些已有相当演出经验、并取得一定成绩的青年演员,后来逐渐扩展到其他15个地方剧种。经过10多年的摸索,这项工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积极效果。优秀的青年演员经过研究生班的学习、提高,不仅演技大有长进,而且整体综合素质有了质的飞升。他们学成回到各自的院团里,作为骨干栋梁不仅促进了当地戏曲的发展,而且对整体中华民族戏曲瑰宝的继承、弘扬、改革和创新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纵观我国当今的戏曲教育,除了位于北京的中国戏曲学院这所唯一的专业性的戏曲高等学府外,其他地方的戏曲专业教育大多遵循剧团演员培训班和普通专科艺术学校两种模式,基本都存在层次低、口径窄,重技能、轻文化的问题。这种模式极大地制约了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提高。目前,京剧从本科到研究生等各层次的教育机制已基本完善,但各种地方剧种的演员培养,还徘徊在传统戏班传授和普通专科教育交杂混合的初级水平。泱泱中华,各类特色迥异的地方戏有数百种之多,单靠一个中国戏曲学院,远远不能满足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骨干栋梁人才的进修、提高,单靠一个以京剧为主导的“青研班”,无疑也是杯水车薪,难以为继。
有鉴于此,笔者强烈呼吁和建议,各个地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都应考虑筹建本省地方性的戏曲学院――这种遵循高等教育和戏剧艺术的规律,依照中国戏曲学院模式建立的现代型戏曲教育高等学府,应该走教、学、研、产相结合的路子,在优化社会各方有效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各种戏曲多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唯有藉此坚实的平台,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整体振兴,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才能真正变为现实。注释:
①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9页。
②姜泓冰:《京剧进课堂,难在哪儿?》.cn.2008年5月4日。
2008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15首京剧唱段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其中9首为“革命样板戏”。此举一出,立刻引起巨大社会争议,上演了另一出“戏剧”。
支持者认为,京剧走进中小学课堂,对普及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功莫大焉。但反对者却认为,要求各地学生学唱京剧可能抑制中国戏曲多样性。
我们应该感谢这种议论风生,它带来的进步比“京剧进校园”本身更加意义重大。
生:小学生要开京剧课
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已开设京剧课近两年。校长杜军说,学校曾对120名上过京剧课的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课后仍对京剧没兴趣的学生只有1至2人: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可能不会去买票听戏,但很喜欢类似课程:还有30至40人表示,他们因这门课而喜欢上了京剧。
中关村一小的张鹤阳说:“我非常喜欢上京剧课,上了京剧课后,我回家还经常给父母展示自己学到的唱腔呢!”据该校京剧老师刘鹭介绍,有些学生喜欢上京剧,还会要求家长带着自己一起去长安大戏院看课演出,“几百元一张的票,我都买不起!”刘鹭感慨道。
说起京剧进校园,上海中学生易凡一脸无奈。如果不出意外,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易凡将要在音乐课里学到《趁夜晚》(《奇袭白虎团》选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定军山》选段)和《智斗》(《沙家浜》选段)。“哪个都小喜欢。”不管是传统戏还是样板戏,易凡都不动心,比起传统京剧,他更喜欢流行摇滚。“如果非逼着学,当然是现代戏还凑合啦。”易凡并不知道样板戏已不再“现代”。
说起京剧进校园,有学生家长却不赞同――因为上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们早已“摄入过量”。
与小学生咿咿呀呀全情投入不同,已有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更希望生活中充满自己喜欢的音乐。
旦:“堂堂教育部长,太不负责任”
2004年政协第十届二次会议上,京剧演员孙萍递交了第3547号联名提案,这篇名为“在青少年中加强京剧基础教育的建议案”的提案,被称为京剧进校园的原始提案。提案照进现实,并没有给孙萍带来多大快乐,“样板戏这么多不是我的初衷。”2008年孙萍再度递交提案,这份由梅兰芳之子、京剧大师梅葆玖牵头,孙萍、冯小刚、关牧村、郁钧剑、王安忆等43人的联名提案,要求教育部紧急调整相关做法,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传统曲目。
在政协文艺组分组讨论中,孙萍毫不留情地对教育部长周济说:“教育部背离了我的初衷,搞得我现在压力很大,我都成了众矢之的了。”周济并没有正面回应她,只是感慨道:“孙萍啊,京剧能进去,就不错了。”
孙萍还想继续追问,一位资格较老的委员大声咳嗽一声,但这显然没有阻止孙萍说下去:“堂堂一个教育部的部长,竟然用这样的话来回复我们,太不负责任了!”
净:文化部搭台,教育部唱戏
“净”在京剧里分为“文净”和“武净”。文净又叫大花脸,武净又叫小花脸。净角要求的是,唱腔洪亮刚道,动作粗犷有力。在“京剧进校园”这出戏中,文化部与教育部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据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介绍,春节前,国务院的领导视察中国京剧院,在谈到京剧的现状时,提出要振兴中国京剧。陈晓光说:“这些年来,京剧遭遇巨大尴尬和冷遇,逐渐被边缘化,没有新的剧目涌现,没有新一代的明星大腕出来,不能吸引新一代的观众,剧场上全是白发人看白发人。”基于这样的现状,文化部做出了抢救京剧的措施――京剧进校园,提请教育部配合。
教育部随之做出试点决定。“传统剧目和优秀现代剧目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观念的艺术载体,京剧进课堂小仅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也有利于引导他们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认为“京剧进校园”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剧目选择上,教育部参照的是中国京剧院专家的意见。
李卫红说,教育部已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教材并录制光盘。试点结束后,将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
末:与哈利・波特抢夺阵地
2008年3月13日上午,北京华润饭店23楼会议室,大腕云集,气氛紧张。冯小刚交头接耳,倪萍环顾四周,邰丽华埋头笔记,王安忆若有所思……但他们不是主角。
作为提案的发起人,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是这次会议的焦点。“京剧进校园方案出台以后,我家的电话都被打爆了。”梅葆玖说很多戏迷和朋友都在询问为什么选了这么多样板戏。对此一无所知的他决定通过两会弄个明白。
在1870号提案中,梅葆玖希望把样板戏剧目减到三四首。对于京剧的失守,梅葆玖痛心疾首:“有次,我去大连演出,有个6岁的小女孩来献花,我问小姑娘知道梅兰芳老爷爷吗,小孩告诉我,梅艳芳姐姐唱得可好了。当新一代的年轻人,只知梅艳芳,不知梅兰芳,这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现在的青年人都买《哈利・波特》,都吃麦当劳、肯德基,都只知道迈克尔・杰克逊,都在追求流行歌曲和摇滚,如果孩子都喜欢这个,将来这就麻烦了。”“末”在京剧里是指年纪较大男性,梅葆玖等老一辈艺术家,在流行文化面前,选择了抵抗。
著名京剧艺术家张学津说:“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受西方文化的侵略面太大了,当孩子们只知道露肚脐眼唱歌的梅艳芳,不知道艺术大师梅兰芳,这是咱们民族的耻辱,是咱们的后一代数典忘祖,这太悲哀了。”张老先生觉得“京剧进课堂”不只让孩子唱几段,还要让他们知道京剧的成长、形式、特点、流派……从唱词中理解文化,了解历史。“振兴京剧的口号已经喊了30年了。”张学津一直在关注京剧政策。他说,这次国家对京剧强力推动,是30年来做的最重要的一步。
丑:仓促的专家
2005年2月,时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的钮骠收到教育部通知,聘请他为中小学《戏曲》一书的主编。是年3月,钮骠与教育部和高教出版社的相关人员在石化宾馆开会,确认了撰写大纲、体例、字数和呈现方式。会后,钮骠回到学校组织了6人编写小组。随后小组拟定计划,各有分工,先编了试写稿,又用了4个月时间,编成初稿,等待交审。
2005年年底,钮骠打电话询问交稿时间,得到的回答是:“部里头没抓这件事,等待回音。”就这样,这件事情搁浅,直到现在。钮骠说:“不知这书还搞不搞,既有红头文件的开始,也应有红头文件的了结。”现在,突然出现15出剧目进小学教材的事,钮骠十分诧异:“领导们声称经过了有关专家的论证,也不知是何方的专家?专家应该要有责任感,不能随随便便地把这么多样板戏塞进来。”
“我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由于我的工作不够细致、水平有限,形成这种局面,应该受到批评指责。”作为剧目安排的具体操作者,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深感内疚。在确定剧目的时候,教育部找到国家京剧院,由吴江组织专家来推荐,“为了尽快地把京剧进校园推动起来,时间紧迫,我的工作仓促了一点。”吴江说时间紧任务急,难免考虑得不周全。
关键词:地方戏曲进校园;做法;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82-01
扎实组织推进"全省戏曲进校园"活动,努力构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衔接、具有河南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新局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地方曲剧进校园的现状和教育的现实状况,浅谈几点思考和建议。
1.曲剧进校园的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绲闹卮蠊毕"。推动戏曲艺术进校园,也是在文化领域践行中国梦,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1.1 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 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在图案设计方面,戏曲脸谱同样丰富多彩。这一特点在净角身上尤为突显。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同样色彩缤纷,美丽动人。它们与脸谱相辅相成,在带给观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使观众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与认识。
1.2 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在戏曲演出中,有些舞台动作并不能被大多学生观众所理解,这正体现出了戏曲的艺术特征之一――虚拟性。在传统戏曲舞台上,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渗透道家"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突破了舞台对时空的限制,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它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2.曲剧进校园实践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稳定的经费支持。汝州经济不甚发达。缺乏稳定的专项经费来源和支持,以致"汝州曲剧进校园"实践成效起伏不定。有时甚至成为一次性活动;作为"地方戏曲"重要实践载体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举步维艰。
2.2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本地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编制核定缺乏弹性,缺乏受过专门训练专业教师,在"总量不足,引进无门"的前提下,抽选老师专门负责传承任务,难度极大。
2.3 缺乏统一的监控系统。对在学校中开展地方艺术传承,国家的相关政策弹性空间较大,教育部没有下达具体任务和考核标准,目前各学校开展"曲剧进校园"大多出于被动或临时应对,缺少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教材的编写,师资的配备,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挖掘等也没有得到统一安排和持续多方支持。
2.4 部份学校、家长、教师对地方戏曲进校园的认识不足,制约地方戏曲在学校教育发展。长期以来部份学校、家长、教师认为地方戏曲是一种不合时宜的、陈旧的东西,没有必要学习,更没有必要保护,因而在采取消极应付或抵制的态度。
3.曲剧进校园进校园的探索思考
3.1 打造一支熟悉地方戏曲的师资队伍。首先加强对音乐教师进行地方戏曲的专项培训,找名家或到专业学校培训学习。其次学校应有计划地定期召开地方戏曲教育研讨会,制定学校戏曲教学的发展规划。第三,与文化部门联合邀请专业演员来校兼职地方戏曲教学,或请传承人来校讲座,让学生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地方戏曲文化。
3.2 多措并举,深化地方戏曲教学的措施。首先,要选编有代表性的、曲调优美动听和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 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喜爱戏曲。其次,运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继承、弘扬民族传统艺术的目的。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在校园教学中通过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熏陶,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对了解唱段所表现的韵味和内容。第四,成立地方艺术演出队,组织部分学生成立演出队,到专业、业余剧团、到乡野戏台观看演出。第五、开设校园广播"戏曲名曲欣赏"栏目。让老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并熟悉地方戏曲的动人旋律,使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不断浓厚起来。
3.3 搭建展示舞台。学校可在校园艺术周中开设"曲剧知识竞赛"和"地方戏曲歌手比赛"等;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可举办地方戏曲展演、汇演等比赛活动,在各类节庆活动、演出中邀请学生参加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现才艺的平台。
4.总结
传承地方戏曲精粹,普及地方戏曲基本知识,推动中小学师生学唱、爱唱、会唱、唱响家乡戏曲,可以激发青少年爱乡、爱国的情感,当然,要让地方戏曲真正走进校园,为孩子们所喜欢、接受并掌握,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还需要政府的推动、社会的参与、家长的支持,要走的路还很长,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高雅艺术;教育;问题;对策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对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品位,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是长期来自社会、学校以及专业工作者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高雅艺术难以立足高等校园。笔者作为基层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对此深有体会。如何让高雅艺术立足校园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高校高雅艺术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管理体系没有形成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应该扩展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经常性地享受到艺术的滋养。尽管国家对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制订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对高雅艺术教育不够重视的诸多观念:有人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唱歌、跳跳舞,有没有都无关紧要;有些学校只注重课外艺术活动,认为所谓的艺术教育能活跃校园氛围就可以,而忽视了课堂艺术教学和广大学生的艺术普及等等。对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是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由于对艺术教育重视和研究的不够,缺少整体的部署和规划,其科学的教育体系还远没有形成。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2.经费投入不足,艺术形式单一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经费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始,财政资金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从2005年的6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3200万元,4年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8800万元。而从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550场活动数据来看,面对中国2500多所高等院校来说还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西部与东部地区、民办院校与公立高校、艺术院校与普通文(理)高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也参差不齐。”[1]每年活动场次的增加速度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扩招和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急需是难以平衡的。现在无论是政府或者高校,普及高雅文化的形式通常都是戏曲、音乐和讲座,其他形式较少,还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对多种艺术形式的需求,且演出内容上也没有太大变化,无法与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需求相契合。
3.艺术教育资源匮乏,教学方式陈旧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的要求,非艺术类院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应按学生数的0.05%-0.1%配备,从全国范围内来看,除了极少数名牌理工类学校勉强达到要求外,几乎所有的学校达不到要求。由于严重缺乏师资,艺术类教学计划在设置上也有随意性,按教师设课,有什么专业的教师,就设什么课。在教学上缺少研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种状态必然会影响到艺术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尼采所说,“我们的教育在刻板的教学中经常将艺术变为知识教条,这种知识教条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同样也泯灭教师的艺术冲动”[2]。
二、高校高雅艺术建设的对策研究
1.加强宣传,提高对高雅艺术重要性的认识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应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应努力成为普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应该融合当今的时尚元素,利用影视、网络、报纸等现代传媒工具和手段激活传统高雅艺术文化,用全新的方式加强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去了解、欣赏和接受高雅艺术,让高雅艺术在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得以传承和弘扬,在每一位青年学生的心中扎根和传播。
2.注重实效,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建立长效的科学管理体系,才能将工作长期深入地开展下去。学校各级单位应制定相应的规划,建立健全机制,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学校要定期的引进国内高水平的各类高雅艺术团体来校演出,要积极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艺术类课程,并且记入学分,如开设“大学交响乐赏析”、“大学戏剧鉴赏”、“大学美育概论”等基础性的艺术类选修课,满足学生的需求,把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高校长期教学计划,并不断实施教学体制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从培养广大学生热爱艺术的浓厚兴趣出发,抓好落实,注重实效。只有科学规范的制度做保障,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才能长久不衰地开展下去。
3.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丰富高雅艺术形式的多元化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需要各级政府财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支持。政府及学校都要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更是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经费投入是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校艺术场馆建设和艺术设施购置,使“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开展有合适的场地与设施。在充足经费的保障下,教育工作者可以进一步丰富高雅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可以在绘画、雕塑、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有关领域,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充分开发艺术教育资源,确保艺术教育活动正常开展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需要充足的教育资源,以确保艺术教育的正常开展。首先要引进一批勇于献身,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化艺术教师,这是真正实现把高雅艺术引进高校的重要基础。有了专业的老师,那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活动水平和艺术素质。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必须要以高素质的师资为保证条件。其次学校应该购置必需的设备和资料,为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最后高校应该善于利用社会力量来提倡和普及高雅艺术,使大学生学习和熟悉高雅艺术。一是可以聘请德艺双磬的专家为学校艺术教育客座教授,让其担任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和学生艺术团体的艺术指导工作,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质量和品味。二是可以组织大学生去观赏在社会上举办的艺术大展,聆听音乐会,观看艺术大师的演出等等,使学生在欣赏高雅的艺术作品时,审美情趣和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学会思考人生,自身的修养在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到提高。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非一朝一夕之事,所面临的问题也具有多样性和深远性。只有从问题入手究其根源,努力调动多方积极因素,才能使“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立足校园并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刘雅琼.《高雅艺术走进校园》[N].中国财经报,2009,3(3).
上个世纪初期,近代曲学大师吴梅应北京大学校长的聘请,首先把昆曲教育引进大学课堂,开了昆曲进大学的风气之先。此后,许之衡先生、俞平伯先生等在大学课堂继续教授昆曲,影响深远。2004年7月,白先勇先生携青春版《牡丹亭》首演于苏州大学。多年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纷纷留下过《牡丹亭》如梦似幻的美妙倩影。所到之处,大学生们为之痴迷甚至疯狂,成了最绚丽的文化景观之一,这在人文主义和传统艺术日益被“快餐文化”冲击的今天尤为可贵。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一种对古典艺术和高雅艺术的崇仰与热情正在逐渐回归到青年一代的心中。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旨在贯彻“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有关精神,用高雅艺术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从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此举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引导学生自觉地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青春版《牡丹亭》高校巡演的成功,也表明了高雅艺术可以被青年一代接受,仍能够在当今的社会传播,并继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高度在社会文化生态中放射美和爱的光芒。这使我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有了信心,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
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和青年的整体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大学生们对昆曲这样的传统艺术、高雅艺术拥有潜在的浓厚兴趣,所以昆曲剧团到大学巡演,会使一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昆曲艺术的熏陶,还可以为昆曲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以保存、传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这不仅对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大意义,而且是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古典文化艺术所做的一次重大尝试和努力。昆曲要传承,不仅需要培养优秀的年轻演员,更需要培养高层次的欣赏者。
毫无疑问,现今我们所面对的文化是世界性的、多元化的,但是真正能让一个中国人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的,依然还是浸入骨髓的传统文化的印记。所以,青春版《牡丹亭》在高校热演的现象,可以理解为唤醒了现代年轻人一个古典的梦,里面有为情可生可死的浪漫情愫,有摄人魂魄的水袖挥舞,有曼妙婉转的笙笛吟哦。青春版《牡丹亭》是一种努力、推动和探求。它创造了让年轻人接触昆曲的机会,演出越多,昆曲的影响就越广,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看昆曲还是冲着新鲜去的,今后应多给年轻人创造接触昆曲的机会,这样就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拯救昆曲的行列中,昆曲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才能焕发青春光彩。有专家提出,可联合、借助大学生的力量,举办昆曲的大专班、本科班、研究生班和各种研修班,培养昆曲的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理论研究人才。另一方面,昆曲院团应该建立定期到大学巡回演出的机制,大学也应该开设有关昆曲的课程和专题讲座,使一大批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昆曲艺术的熏陶。专家还建议应在高校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并把它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将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唤起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能不断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之为祖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科学教育,而且还包括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能给学生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指南,提高学生的人生品位和格调。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把昆曲这种传统文化引进高校,就是为了这一目的。保护和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教育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各高校要切实加强人文教育的工作,要把高校人文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来加强建设,通过改革课程体系, 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来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艺术作为人文思想和情感反映的方式,它是主观见之客观的形象反映。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是艺术家心境中所孕育的思想情感的外化,也是艺术家审美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体现,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反映。优秀的人文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综合体现,并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感染人、启发人、教育人。鲁迅曾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用国民精神丰富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用先进文化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人文铸人魂,将人文教育与人格塑造相结合,培养学生自觉的责任意识和博大的人文情怀。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开阔大学生的思路。弘扬昆曲等传统文化,能够促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帮助我们重新找回民族精神家园的根。我们年轻的一代学子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而在校园内更要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使在校学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 者
京剧应该选入中学音乐课本。京剧堪称中国文化之瑰宝,有着悠久的发展史,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传扬下去。戏曲因节奏较慢,故年轻人不大喜欢它。但从人文的角度看,学学其中的精彩片段,还是益处多多的,如《红灯记》,其唱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读起来很美。
――吉林磐石市明城中学 汪玉洋
众所周知,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也是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艺术之一。它融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很多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并在民间广为流传,如黑脸包公等。我认为,京剧不仅应被纳入音乐课堂,更应作为艺术专业考试的重要考点之一,这样能使我们年轻人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精髓。
――吉林磐石市明城中学 窦一名
我觉得,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是件大好事。但不应“单一性”地推广京剧一个剧种。建议发挥各地的积极性,让各省、市、自治区来自定一些地方性更强的及更有优势的文化艺术剧种,这样,从全国来看,不就是一种“百花齐放”吗?
――天津市南开大学附中 张光辉
我们学生已经够苦的了,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音、体、美”已经不受重视,现在又加上了大家并不感兴趣的“京剧”,要学好,消化进去,很难。
――河北石家庄市一中 迎 迎
我个人认为,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现在许多学生连音乐简谱、五线谱都读不懂。再说了,流行音乐没有推广就流行了,这很值得深思。因此,京剧节奏必须加快,最好有些更新的剧目,或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编些剧目才好。
――河北石家庄市一中 任依蒙
对于戏剧,还是以“选修”的方式进校园为好,如果要求每个人都学,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
――河北石家庄市一中 杨 杨
我认为戏曲进课堂,可以使学生知识面拓宽,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也是一种美的陶冶。在POP流行风席卷而来时,人们似乎忘却了那天籁般的民族精华――五彩的脸谱,婉转激昂的唱腔。历史的舞台上一遍遍上演着悲欢离合,看戏品人生,让我们在课堂上学会品味人生,培养气质。
――河北石家庄市精英中学
安 婷
京剧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戏剧是上千年的艺术实践所形成的意象和形象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既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把京剧带入课堂对青少年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在欣赏经典的戏剧的同时,还可以更多地了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河北石家庄市精英中学
初中部 陈 海
目前,在中年人当中喜欢京剧的不多,要想传承国粹文化,先从我爸我妈他们那一代人入手,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