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5:59: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法律法规辨识方法,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中国价格指标体系、cpi分项权重构成、历史经验数据规律以及市场常用测算方法等方面,对cpi指标进行了阐释。在此基础上,综合地区样板数据、权重构成数据、影响物价因素高频数据以及经验数据规律,对现有cpi预测体系予以完善。最后,据此预测了2013年cpi走势:预计cpi全年涨幅将在2.5%-3.0%,但上行风险加大。
关键词:cpi数据规律 影响因素 测算方法 走势预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3年cpi涨幅预期目标设定在3.5%左右,高出2012年cpi全年涨幅2.6%近一个百分点,一方面表明在宏观层面将继续推进生产要素的价格改革;另一方面,也表明宏观层面的通胀容忍度在提高。今年一季度cpi的累计涨幅为2.4%,超出了去年四季度2.1%的涨幅。
为了能更好地把握cpi走势,提高预测能力,下面我们分别从中国的价格指标体系、cpi分项的权重构成、历史经验数据规律以及市场的常用测算方法等方面,进行尝试性的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样板数据、权重构成数据、影响物价因素高频数据以及归纳出的两个经验数据规律,完善了关于cpi的预测方法。
中国的物价体系简介
中国当前有关通胀的主要指标,与国际通行的指标大体一致。最宏观的通胀指标是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从经济层次上划分,有生产、消费、流通三个层次的价格指数;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的购进价格指数,固定投资价格、进出口价格等价格指数,以及商务部、农业部等官方机构公布的一些高频价格指数(见图1)。其中,cpi无疑是观察通胀走势的最主要指标。
中国cpi的两个经验数据规律
(一)按同比涨幅测算,cpi存在40个月左右的波动周期
若以cpi月度同比涨幅的上升期和下降期作为一个完整周期,从2002年至今,cpi同比涨幅历史走势大致经历了三个周期(见图2和表1)。每个周期的间隔大致为40个月,其中通胀上升期约占2/3的时间—通胀的上升期和下降期的时间比例大致为2:1,即存在“上得久,下得快”的经验规律。
(二)按环比涨幅测算,cpi存在12个月左右的波动周期
通过观察cpi月环比数据,我们发现存在一个约12个月的波动周期,环比增幅低点在7、8月份(周期谷底),高点出现在1、2月份(周期峰顶),波动上升期和波动下降期时间间隔均为6个月(见图3)。
影响cpi的因素
(一)cpi构成篮子的权重分布
国家统计局根据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1,每5年对cpi构成篮子中的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娱教育以及居住类项目的权重进行调整,最近一次调整发生在2011年。目前cpi构成篮子各项权重如图4所示。
其中,食品项的权重在30%左右,非食品项的权重在70%左右,鉴于食品价格的强周期性质,因此cpi整体变化与食品价格的变化高度相关(见图5)。
(二)食品类子项权重分布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的“月度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我们对食品项下子项权重进行了估算(见图6)。
其中,肉禽及其制品占cpi食品大类的比重为23%(猪肉占比10%),鲜菜占比8%,猪肉价格和食品价格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见图7)。
cpi测算的常用方法
当前,市场常用的cpi测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翘尾+新涨价=同比”法
首先,依据上年cpi 月度环比数据,推算出当年各月cpi 同比涨幅中的翘尾因素。然后,依据cpi构成篮子中各项权重,参照当月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公布的高频数据,推算出cpi同比涨幅中的新涨价因素。最后,依据下述公式得出cpi 同比涨幅的预估值。
cpi同比涨幅=当月翘尾因素+当月新涨价因素
(二)“定基环比测算”法
首先,选定基期月份(如2001年12月=100),根据月度环比数据,推算出此后各月的定基环比指数。然后,依据cpi构成篮子中食品、非食品大类中各细分项的权重,参照当月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公布的高频数据,分别估算出cpi食品、非食品当月环比涨幅。最后,根据cpi构成篮子中食品、非食品的权重,依据下述公式得出cpi同比涨幅的预估值。
cpi同比涨幅=[(1+食品当月环比涨幅)×食品权重+(1+非食品当月环比涨幅)×非食品权重]×上月定基环比指数÷去年同月定基环比指数-1
完善后的通胀预测方法
虽然上述通行的两个预测方法有助于判断未来一年cpi的走势,但鉴于这两种方法更多的是依据历史数据,因此,一旦出现异常因素,则会使预测结果出现较大偏离。
为此,我们结合地区样板数据、权重构成数据、影响物价因素高频数据以及归纳出的两个cpi经验数据规律,对今年的通胀走势进行预测。
(一)通胀预期指数
按照31个省、直辖市的cpi数据,构建了通胀扩散指数-1(该指数大致领先cpi月同比数据6个月)。测算结果显示,该指数自2012年6月筑底以来,经过6个月的调整,自2013年1月开始,连续6个月呈现上升态势,表明居民的通胀预期在未来6个月不会出现明显回落(见图8)。
(二)通胀影响因素指数
我们按照货币增速、汇率和大宗商品等数据,构建了通胀扩散指数-2(该指数大致领先cpi月同比数据6个月)。测算结果显示,该指数自2012年11月筑底后,一路回升至3月份,随后经过2个月的调整,自6月份恢复上升态势(见图9)。
(三)通胀权重影响因素指数(剔除猪肉价格后cpi指数)
如前文所述,猪肉价格与食品价格的相关性较高,我们观察历史数据发现:在2005年6月至2006年9月期间(16个月)和2008年8月至2010年6月期间(21个月),cpi的涨幅连续低于剔除猪肉价格后的cpi涨幅(见图10),而这两个阶段基本对应的就是猪肉价格的底部。
2012年5月以来,连续11个月再次出现cpi的涨幅低于剔除猪肉价格后的cpi涨幅的局面,意味着猪肉底部已经出现。在经过11个月的价格回落后,截至2013年3月,猪肉价格同比涨幅已缩减至-5.5%(见图11)。根据猪肉价格周期性的判断,我们预计猪肉价格在未来几个月就会重新进入上升通道,届时对于cpi的影响也将由负拉动转为正拉动。
(四)通胀经验数据规律的指数
按照cpi同比涨幅(40个月)和环比涨幅(12个月)的经验数据规律,我们构建了通胀扩散指数-3。该指数显示,cpi的走势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间上升,在2013年3月至2013年8月期间将会回落,在2013年9月至2014年2月期间将重新上升(见图12)。
(五)核心通胀指数
鉴于我国国家统计局并未像欧美国家一样公布中国的核心通胀(国家统计局只公布非食品价格指数和服务品价格指数),因此只能将食品和能源等因素剔除后,模拟中国核心cpi指数2。截至2013年3月,中国的核心cpi同比涨幅已升至2.2%,远远高于2001-2012年历史均值1.1%,而且是连续8个月上升(见图13),核心cpi的连续上升无疑增加了物价水平的粘性。
结论
综合上述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今年cpi涨幅将在2.5%-3.0%(见图14),但前两个月的物价走势无疑增大了预测值的上行风险。如果后期物价涨幅继续出现超预期的变化,我们将不得不上调cpi的全年涨幅预测值。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仍然维持这个判断,因为中央关于反铺张浪费的要求,以及社会对于空气质量恶化的担忧加剧,均会不同程度对cpi形成下行的压力。(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注:
1. .参见国家统计局2011年对cpi权数调整的说明,http://stats.gov.cn/was40/gjtjj_nodate_detail.jsp?channelid=75004&record=590。
1、压力表在整个量程中连杆移动和角度的大小与指针在刻度盘上偏转角度的大小成正比关系。一般来说指针在全量程中转动的角度,应与刻度盘上所刻角度的大小相等,即以270度最佳,否则,中间刻度的两侧示值将出现快慢变化的不同,产生非线性误差。
2、改变连杆与扇形齿轮间夹角的大小,可以调整非线性误差。调小连杆与扇形齿轮间夹角,指针在前半部分刻度走得快,指针在后半部分走得慢。如果调大连杆与扇形齿轮间夹角,则正好相反。
3、顺时针转机芯,刻度盘前半部分指针走得慢,刻度后半部分指针走得快;逆时针转动机芯,刻度前半部分走得快,刻度后半部分走得慢。
4、如果调整示值调整螺钉的位置可以调整线性误差。示值调节螺钉往下移,指针走得慢;示值调节螺钉往上移,指针走得快。
5、自由端向左移,刻度前半部分指针走得快,刻度后半部分走得慢;自由端向右移,刻度前半部分指针走得慢,刻度后半部分走得快。指针处于最大量程时所产生的误差,一般是因为初始角过小,未到满量程时连杆已被拉足,限制了自由端位移的变化量,一般采用移自由端的方法解决,具体移动的方向,则与上面方法相反。
2、依据变化规律对压力表常见故障进行排除
1、被检表示值先快后慢不同 “先快后慢不同”是指校验中所产生的误差,不是随着压力的增大成比例的增加或减少,而是由正值逐步趋向负值或由负值逐步趋向正值,因此被称为非线性误差或曲线性误差。这种误差的产生,是由于全行程中指针的转角大于或小于刻度盘上的标度角,调整的方法是变更连杆与扇形齿轮间的夹角。示值先快后慢时,逆时针方向旋转机芯或将自由端向外移,扩大连杆与扇形齿轮间的夹角;示值先慢后快,则调整方法相反。如果当机芯安装不正,刻度盘偏斜,指针轴不在弹簧管圆弧中心,也会出现这种快慢不同的现象,就应松开机芯固定螺钉,适当调整机芯位置或微动刻度盘来解决。
2、被检表误差总是增大或减小一个固定值。 被检表随压力的增大,误差也等量地增大或减小,在整个测量范围内,指针读数总是与标准示值相差某一个固定值。这种误差是由于指针安装不正确而引起的示值误差,只需重新调整指针的安装位置就可以消除。
3、仅在某一点超差。 指针停在该刻度上,检查各零件配合情况,传动轴孔是否受阻,连杆是否灵活,啮牙啮合点有无受损、异物,如有加以排除,如果某点出现正误差时,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啮牙磨损造成的,只需更换零部件即可排除。
4、被检表误差成比例地增大或减小。 产生这种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传动比发生了变化,只需移动一下示值螺钉就能消除。被检表误差逐渐增大时,将示值螺钉往下移,扩大扇形齿轮短臂的臂长,将传动比调低。误差逐渐减小时,应将示值调节螺钉往上移,缩小扇形齿轮短臂的臂长,将传动比调高,这样误差也就排除了。
5、指针不回零位或达不到最大量程。 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游丝没有足够盘紧或张大,有的是因为使用时间太长刚性不足,当游丝接近零或最大量程时缺少弹性,失去了控制指针的能力。⑵ 机芯固定位置不当,连杆与扇形齿轮间夹角太小,应该变机芯位置或增大啮合齿数。⑶ 连杆太短,导致初始角太小,传动机构受到限制,指针走不到零位和最大量程。⑷ 传动比过小,指针达不到满度,应缩小扇形齿轮短臂的长度。经反复调试示值不成比例变化,则应判断为弹簧管产生变形无法修理,需换新零件。
(一)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1.无论南北半球,气温一般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等温线数值一般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2.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方向一致。
3.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度(南)凸,海洋上向高纬度(北)凸;7月份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度(北)凸,海洋上则向低纬度(南)凸。南半球等温线虽较平直,但在海陆交界处附近仍略有弯曲,与北半球类似,若同样月份和北半球凸出南北方向相同,若同样季节(夏季或冬季)和北半球凸出的高低纬度方向一致。
4.全球寒冷中心出现在南极大陆上,北半球寒冷中心出现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西伯利亚地区,而不是在北极地区;全球炎热中心出现在北回归线附近的非洲北部撒哈拉地区,不是在赤道地区。故在上述地区不同季节常出现等温线闭合中心。
海洋表层水温分布规律类似于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二)气温垂直分布规律
自地面向上气温逐渐递减,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三)水温垂直分布规律
由表面向下先是迅速降低,到一定深度后变化减小或不再发生变化。
(四)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即当地地方时14时前后,最低值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年变化
北半球最热月一般出现在7月(大陆)或8月(海洋),最冷月则出现在1月(大陆)或2月(海洋);南半球相反。
以上原理规律中对于南北半球等温线不同季节弯曲变化特点及日变化特征学生虽能够理解,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经常出错,故总结其基本方法或解答模式非常必要。
二、例题分析及方法点拨
(一)考题回顾
(2013年高考山东综合能力测试地理)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3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 B.9时 C.12时 D.14时
2.该日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答案:1.B 2.B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昼夜气温变化知识与等温线分布特点的结合及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其中第1题主要考查了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气温日变化相关规律。根据材料知气温变化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这两个时刻海洋和陆地冷热差异最为明显,故等温线应弯曲最厉害,A、D选项所述时间最有可能属于此种情况,C为12时,太阳辐射已经很强,陆地气温应明显高于海洋,故A、C、D皆不符合题目要求,若等温线平直说明海陆无冷热差异,应为前述两时刻之间过渡时刻。B选项正确。
方法点拨: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昼夜不同时刻由于海陆增温降温幅度不同,从而不同时刻海陆气温有所不同,白天大陆增温快,增温幅度大,故气温要高于海洋;夜间表面辐射降温,海洋降温慢,降温幅度小,故到日出前后达气温最低值时海洋气温应高于大陆,因而等温线弯曲变化特点应为白天气温较高时大陆等温线凸向高纬度,海洋等温线则凸向低纬度;在一天中气温达最低值时,则大陆气温低于海洋,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度凸;若为由最高值向最低值或由最低值向最高值过渡时期则有可能大陆海洋气温相差不大而出现平直等温线情况。
此外在近年高考全国各地试题中有多套试题分别考到了气温(水温)分布规律相关试题,重点考查了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故掌握其基本规律及分析方法成为此类问题高考复习的主要目标。
(二)典题训练
(内蒙古巴市一中2013模拟)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图3为某区域略图,表1为图示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表1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量盈余率 1.31 1.21 1 0.93 0.71 0.63 0.78 0.89 1 1.29 1.30 1.4
1.根据图表信息,判断该地区位置及气候是
A.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C.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 D.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2.关于图示水库的说法正确的是
A.12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B.3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C.6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小 D.9月份水库的储水量最大
答案:1D 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根据海陆位置及气温时空分布特点来判断分布区域、气候类型及水量变化特点的能力。
第1题 据图上知,该地位于大陆西岸附近,西面是海洋,东面是大陆,等温线分布为大陆等温线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向北凸,可推知可能为1月(或1月前后)等温线分布状况(北半球1月冬季,大陆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向南;南半球1月大陆气温高,夏季,等温线向高纬凸,向南),又材料给出为最冷月等温线,北半球最冷月1月,南半球最冷月7月,故应为北半球;结合表1,北半球冬半年盈余率大于1,即冬季入库水量大于出库水量,有可能该季节降水量大的缘故。故应为地中海气候,D选项正确。
第2题 水库的储水量大小决定于盈余率的大小,若水库盈余率大于1,则流入量大于流出量,水库水量就在不断增加,一直到水库盈余率小于1,流入量小于流出量,此时水量开始减少,故盈余率由大于1到1,再到小于1的过程即为水量由增加变为减少的时间,此时应为水量最大,即3月份水量达最大值。B选项正确。
技巧点拨:本组试题重点考查等温线分布的一般规律,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分布规律等内容。图中用图例给出了河流、图中河流上游一水库、海洋和陆地、最冷月等温线等信息,根据图中海陆分布该区域应为大陆西岸附近,从图中等温线凸向可知,此图为北半球,因为大陆等温线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向北凸,若为北半球,即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应为大陆上气温低于海洋,为冬季,若为南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向南凸即为向高纬凸,大陆气温应高于同纬度海洋,为夏季,根据图例所给等温线为最冷月等温线不符合夏季情况,故该图表示北半球某地区。结合表1水库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盈余率大于1说明流入量大于流出量,小于是说明流入量小于流出量,由此可推知北半球冬季补给水量大,夏季补给水量小,若是降水补给则为北半球冬季多雨,夏季少雨。盈余率大于1时水库水量一直在增加,小于是时水量减少。据此可得出题目答案。
解答此题可采用以下步骤:①要明确图上提供信息,图上图例提供了水库、海洋、陆地、河流、最冷月等温线等,据图上知该区域位于大陆西岸附近。表中给了各月水库中水量盈余率,反映10月至次年2月水量增加,4—8月水量在减少,3月和9月水量出入持平。②提取所学相关原理,图上等温线分布为大陆上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根据等温线分布原理:无论南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向北凸,7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因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北半球,1月份为冬季最冷月,此时大陆上气温低,海洋上气温高,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即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即向北凸;7月为夏季最热月,此时大陆上气温高,海洋上气温低,故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即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即向南凸。若在南半球,因为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较小,这种差异不太明显,等温线相对较为平直,但也有一定弯曲,1月份为南半球夏季最热月,此时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即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即向北凸;7月份为南半球冬季最冷月,大陆气温低于海洋,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即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即向南凸。这个规律也可以简化为:高低纬度而言,无论南北半球,夏季时大陆等温线都是向高纬方向凸,海洋等温线都是向低纬方向凸,冬季则相反;南北方向而言,同样月份,南北半球大陆(或海洋)等温线凸向一致,即1月份大陆等温线都向南凸,海洋等温线都向北凸,7月份则大陆等温线都向北凸,海洋等温线都向南凸。气候类型判断可根据季节与水量盈余率(可反映降水的季节分配)的关系得出,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了是北半球后,根据表中各月水库水量盈余率得知,此地冬季时入库水量大,夏季时入库水量小,可以推知可能是冬季降水量大的缘故,又图中知位于大陆西岸附近,应为地中海气候。至于水库储水量大小,只要进大于出,水量一直增加,只有流入小于流出,水量才开始减少,所以根据表中数据应为3月水量最大。
三、拓展巩固
(原创)读30°纬线附近某沿海地区图,回答1~2题。
1.7月,在R河下游沿EF线作河流剖面图,与实际情况最接近的是
2.下列关于M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B.附近海域有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
C.可能是重要的亚热带水果产区
D.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1.A 2.C
关键词:火力发电;安全评价;评价单元
在火力发电厂可行研究及竣工验收阶段,业主均应委托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预评价及安全验收评价。目前,相关部门未制定火力发电厂安全评价报告编制规程,各安全评价机构的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笔者根据经验,尝试对火电厂安全评价报告的编写进行阐述。本文旨在为火电厂报告编制提供借鉴思路,故报告涉及的火电技术细节不逐一列举。
1 编制说明
安全评价采用系统安全工程的方法,对火电厂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其危险等级及其可接受程度,提出相应的安全对策措施,并作出评价结论。
评价范围:燃料供应系统、主厂房、升压系统、除灰渣系统、脱硫及脱硝系统、化水系统、冷却系统、储灰场及其它生产辅助配套系统。
评价依据: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规范、工程资料。
2 项目概况
介绍项目选址、自然条件、周边环境、交通运输、燃料供应、水源供应、总平面布置、生产系统及主要设备设施、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等。
3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对项目厂址、自然条件、总平面布置、物料、生产过程、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辨识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有火灾、爆炸、触电、中毒窒息、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灼烫等;主要有害因素有毒物、粉尘、噪声与振动、高温、电磁辐射等。
4 评价单元划分及评价方法选择
4.1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单元划分如下:厂址与总平面布置单元;建构筑物单元;燃煤贮运系统单元;制粉系统单元;燃油储运系统单元;锅炉系统单元;汽轮机系统单元;发电机、电气系统单元;热工自动化控制系统单元;供氢站系统单元;化学水处理系统单元;水工系统单元;除灰渣系统单元;烟气脱硫设系统单元;烟气脱硝系统单元;特种设备单元;交通运输单元;公共危险有害因素单元;作业环境单元;施工过程单元(安全预评价报告适用)。
4.2 评价方法选择
安全预评价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事故模拟及后果分析及类比工程法。安全验收评价以安全检查表法为主。
5 定性、定量评价
安全预评价报告主要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及事故危险程度分析。安全验收评价主要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法律法规符合性检查。
6 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安全预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的目的不同,因此该部分侧重点有所区别。
6.1 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从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两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6.1.1 安全技术对策措施建议。安全技术措施主要针对所划分的各评价单元涉及的技术部分一一提出。
6.1.2 施工期对策措施建议
(1)施工期必须遵守“三同时”规定。(2)建设单位应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与施工方应签订施工期间安全生产责任书。(3)施工方应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审查管理。施工方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4)施工方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压力容器、特种设备的管理、使用。(5)施工方应做好施工安全管理。施工过程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6)遇到恶劣气象条件时施工方应停止相关作业。(7)施工现场用电应规范,禁止乱搭、乱接。(8)进入有限空间作业,须根据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浓度,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作业时,加强通风换气,并应有监护人。(9)特种设备设施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定期进行检验检测。(10)特种作业均应由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的人员进行操作。(11)施工现场应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减少施工振动、噪音、粉尘、废水、固废等不良因素对周围环境的危害。
6.1.3 安全管理对策措施建议
(1)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2)制定本企业的各级安全责任制度。(3)制定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4)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定期演练。(5)设安全投入专项资金。(6)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应取得安全生产管理任职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企业应对从业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7)企业应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并将其信息向安监部门进行申报、备案。(8)为员工配备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定期对有害作业人员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9)特种设备均应取得质监部门的使用许可证,特种设备及强制检测设备设施应定期检测。(10)各危险场所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11)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等文件要求进行采购、运输、储存和使用和管理。
6.2 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
先提出现场存在问题及整改建议,再说明业主整改情况,最后提出需补充的对策措施。
7 安全评价结论
7.1 安全预评价结论
(1)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
列出第3章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
(2)应重点防范的重大危险有害因素。燃煤储运系统火灾、燃油罐区火灾、汽轮机油系统火灾、电气火灾、锅炉炉膛爆炸、氢气及氨气爆炸、触电、中毒窒息等。
(3)应重视的安全对策措施建议。a.严格落实安全设施“三同时”原则。b.总平面布局各建构筑的间距符合安全要求。c.主要负责人及安全员应取得任职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d.编制各层次、各事故类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修订,并在相关部门备案。e.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加强监控,并在安监部门备案。f.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管理。
(4)危险、有害因素受控程度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符合性。只要本项目采取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安全报告提出的安全对策措施,其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就可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5)综合评价结论。本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过程中贯彻安全设施“三同时”的情况下,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从安全生产角度看,其兴建是可行的。
7.2 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1)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评价结果
列出第3章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
(2)安全符合性评价结果。项目总体布局合理,燃煤、燃油、锅炉、汽机、电气、热控、化学水处理、除灰渣、脱硫、脱硝等系统设置的防火、防爆、防雷、防电伤害、防机械伤害、防毒、防噪声、防腐蚀等安全防护措施符合标准规范的要求。
(3)安全验收评价综合结论。本项目采取的安全设施及措施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具备竣工安全验收的条件。
在编写火力发电厂安全评价报告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本文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AQ 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 [S].
[2]DL/T 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S].
[3]DL5053-2012.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S].
一、国际工程项目现场安全研究必要性
施工现场是一个相对复杂多变的人-机-环境系统,几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相互影响来决定最终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球化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开展的工程项目建设不但是国内的,逐渐趋向国际化,涌现出更多国际范围内的工程项目。此类工程项目建设与国内项目相比,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更难以进行,受不同国家法律以及规定影响,现场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在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关系稳定等,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国际工程项目现场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工程项目建设获取的经济效益在不断增加,但是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依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受工程建设所具特点影响,施工现场一般都是露天作业,现场环境相对复杂,受自然因素影响比较大。另一方面因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人员主要为农民工,其安全生产意识比较低,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以及自我防护能力。再加上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对现场安全管理缺乏责任,无论是财力、人力还是物力,投入明显不足,致使工程项目现场安全管理问题日益严峻,为保证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效益不断提升,必须要加强对国家工程项目现场安全研究。
二、工程项目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
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现场安全的研究,首先应当明确工程项目现场存在哪些危险源,通过辨别这些危险源,从而采取对应措施。
1.危险源辨识方法
直观经验分析法。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有参考先例以及有经验借鉴等危险源辨识与分析处理过程中,具有直接、灵活的特点。一方面,经验法。实质就是对照有关规定、检查表等,依靠专业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先例经验以及专业判断能力主观的确定危险源并评价其危险性的一种方法。为降低分析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可以采取专家头脑风暴的方式来相互影响,争取能够更清晰全面的辨识危险源。另一方面,类比法。实质是通过利用相同或者类似工程相关资料,来对本工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进行类推和分析等。项目工程中发生事故原因、类别以及伤害方式等,都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通过类比法推断出的危险源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并可以缩短危险源辨识到施工之间的时间。
系统分析法。主要应用于相对复杂、涉及面广、目标要求高等工程项目危险源识别中,主要就是将先前工程经验与规律用凶工程理念进行规范,利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来进行危险源辨识。
2.危险源辨识手段
现场观察。对施工现场内布置、安全设施防护、安全隐患以及人员状态等进行观察发现确定危险源。要求观察人员熟练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方面技术、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安全生产相关法律等知识,具有比较强的综合能力。
资料观察。查阅项目工程施工组织方案以及技术方案等资料进行危险源辨识,重点对地质、环境、施工环节、水电气路以及施工安全布置等内容进行查阅。
外部信息搜集。通过网络来搜集类似企业、项目等研究文献中获取信息,更好的确定本项目工程特点以及注意事项。此种方式,要避免受资料信息误导,对于失真、确实的资料要以辩证的态度来看待。
询问沟通。对于长期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人员,不但经历了多个项目中各种非正常情况,这样有助于危险源的辨识。因此,需要加强与资深工作人员的交流共同,认真询问安全施工看法。
安全检查表。全面利用施工安全检查表,逐项对施工现场进行系统、标准安全检查。以表格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将现场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积累,以此作为新项目管理中的参考资料,有利于有效识别危险源。
图1 施工前危险源辨识
图2 施工中危险源辨识
图3 事故中危险源辨识
三、国际工程项目全过程安全管理研究
在对国际工程项目现场安全全过程管理时,主要采取OHSAS系统,保证项目施工全过程满足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对现场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有效辨识,提高工程项目现场安全管理质量。
1.管理计划
危害辨识、危险评价以及危险控制计划。判断施工现场中存在的危险源,并对其进行判断是否会对现场安全造成影响。主要流程就是按照危险源总清单与项目特点进行结合来判断危险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将评价结果填入辨识评价清单内。通过确定风险等级与程度,来确定下一步具体工作。如果是初级危险源,只需要加强对其管理,并做好控制;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9期2014年第0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如果是中高级危险源,必须要制定解决措施,并与清单一起上报给企业,由专人对危险源等级进行复核,制定相应解决措施。
法律法规要求。确定工程施工现场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并提供获得这些法律法规和要求的途径。主要就是工程相关国家基础、特定以及业务范围之内的法律法规,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对现场安全进行管理控制,对于存在不符合现状的内容进行更改。另外,要做好国家内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不断提高工程现场安全管理质量。此外,针对由于违反法律法规而造成的工程项目现场安全事故,应当明确责任人,让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以形成警戒,从而减少现场安全事故的发生,更好的满足工程项目建设需求。
2.计划实施
首先,确定计划实施参与的人员与部门,保证项目现场安全管理各部门之间具有良好的协调联系能力。另外,还需要做好各管理人员的培训能力,以满足国际工程项目现场安全管理为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其管理意识与能力。其次,做好信息的交流沟通。通过对内部信息、外部信息以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研究与整理,根据其内容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传递,以便于更详细准确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对现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及时进行管理。然后,将资料、记录文件化。对现场有关的各种资料、表格以及记录等进行整理,提高现场安全管理的水平。在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认识变动造成的管理工作脱节现象的发生。最后,做好系统运行管理。做好施工现场化学品搬运、易燃易爆物品防火、事故预防措施完善以及事件事故处理措施等。对于存在的重要风险源要进行识别以及分析后,结合工程特点来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保证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1 审查原则
( 1) 合法审查原则是合同审查的根本前提,合同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要求,不能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任何违反法律的合同都是无效的,不能实现合同的目的,最终无法满足企业的签约需求。
( 2) 同步审查原则主要是指把合同的审查与商务过程文件审查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对商务过程、商务文件透彻了解,才能追溯合同条款的渊源,从而保证合同条款符合企业的签约目的。
( 3) 平衡审查原则指将风险把控与实现经济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企业内部合同审查要坚持风险把控和经济目标实现兼顾的原则,使两者尽量达到平衡。不能过分把控风险,而使商务合同谈判和签约活动陷入僵局,无法根本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
2 审查依据
( 1) 合同审查依据法律审查,首先是指依据《合同法》审查,合同条款的约定要符合《合同法》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合法等基本原则。也要符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合同法》是对于合同订立的一般原则性规定,是普遍适用的规范化要求及原则性条款,其他法律法规如果出于行业交易安全的需要,在符合《合同法》立法原则的基础上有更细化的规定,那么应该作为审查的依据优先适用。
( 2) 企业内部控制表现在合同管理方面,主要是识别合同签署和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点,继而设置关键控制点,进行风险的有效防范。可以说,合同审查本身就是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合同审查工作作为企业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应遵循企业内部控制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而开展。
( 3) 商业惯例审查要包括国际认可的、行业通行的、权威协会认可的商业惯例等。商务活动中,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于争议焦点的条款往往会更易接受商业惯例的标准。比如合同的违约责任条款,除了在符合法律规定的违约金比例范围内,如何确定具体违约金比例,往往会看整个行业内商业惯例是多少。合同审查人员如果对本行业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依据商业惯例进行合同审查,有利于较好地把握尺度,既把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又能有效推进商务谈判进程。
3 审查标准及技巧
( 1) 形式方面的要求及文义审查法。合同审查,从形式方面要求合同本身文义准确、简洁明了、逻辑合理、结构完整。按照合同形式方面的要求,可以采取文义审查方法:应从合同名称到合同结构做全面审查。如合同名称是否与合同内容一致、合同签约主体名称在合同抬头处和落款处是否表述一致; 合同履行期与有效期是否一致; 条款文字表述之间有没有矛盾等。
文义审查要充分关注字面背后的交易背景,只有充分了解和追溯合同文本形成的过程、双方谈判中的立场、观点,才能保证合同条款的具体描述符合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
( 2) 实质方面的要求及对照审查法、条款分析审查法。合同实质方面的要求包括两方面: 一是合同的约定符合法律的规定,主要条款完整。二是要求合同双方权利义务明晰、具体。针对合同条款合法、完备的要求,可以采取对照审查方法:对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检查合同主要条款是否完整、合同条款有无与之相抵触之处。对于不一致的地方,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修改或补充相应条款。合同条款合法、完整是合同审查工作的最低红线要求,不能逾越。
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检查合同条款的表达是否准确、到位。针对合同权利义务明晰、具体的要求,可采取条款分析审查法。
要求合同权利义务明晰、具体是在合同条款合法、完整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除了要求合同中设置齐备相应的条款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条款要具有可辨识性,能明确具体地表明双方的权利义务内容。这些条款越容易被辨识,权利义务越明确具体。
采取条款分析审查法主要体现在对合同履行义务主体、客体、标准、期限、履行方式、违约责任等方面约定时,审查其易辨识性。如对履行主体,是否有对委托代表及人权限的明确约定; 履行客体方面,商品的规格是否明确具体,服务的技术要求是否清晰; 履行时间方面,延期交货具体的含义约定是否清晰; 违约责任的约定须达到依约即能判断哪种行为出现便属于违约的程度。如果这些条款约定得没有辨识度,那么将是纠纷和争议的易发处。
( 3) 商务性方面的要求及会签审查法。企业合同是商务活动的结果,要求合同条款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企业进行合同的内部审查时,要根据合同类型、签署的背景、企业经营目的、合同相对方的特点,对合同履行中会发生的情况和问题,进行预判并形成相应的针对性条款,提高合同条款的可操作性。如根据合同标的特性,对标的的测量及计算约定误差范围、对服务的完成约定可量化的验收标准; 根据合同相对方的资信及强势程度,设定不同标准的防范性条款;根据合同背景及类型特点,增加实用性条款等。
对此,可采取会签审查法。企业各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分工,对相应条款提出可操作性的审查意见。一般而言,通用条款主要属于商务部门和法律部门的审查职责,包括合同主体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标的、违约责任、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方式等。对于专用条款,如健康安全环保条款、保险条款、政府批准条款等,要发挥相应业务部门的职能和优势,提出专业的审查意见。
一、培训工作目的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大局,统筹规划,改革创新,强力推进以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为重点的企业全员培训,大力推进培训内容规范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培训手段现代化,全面提升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工作安排
1.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知识培训班
主要对烟花爆竹法律法规、烟花爆竹经营安全管理、事故应急救援与烟花爆竹事故案例等内容进行讲授辅导。拟于3月份举办1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全县烟花爆竹经营网点负责人和从业人员以及烟花爆竹批发企业从业人员。
2.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培训班
重点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危险源辨识、事故应急救援与职业危害及预防等内容进行讲授。拟于5月份举办1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全县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经营和储存企业从业人员。
3.金属非金属矿山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培训班。主要对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矿山安全管理、露天开采安全或地下开采安全、爆破安全、机电安全、职业病防治及事故应急处置、自救与现场急救等进行讲授。拟于7月份举办2期培训班(其中1期地下矿山从业人员培训班、1期露天矿山从业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全县地下矿山和露天矿山所有从业人员。
4.砖瓦粘土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及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培训班。重点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本单位环境危险因素及所从事工作可能造成的职业伤害和伤亡事故,各工种的安全工作方法及强制性标准,事故应急处置及如何预防事故等问题进行培训和学习。拟于9月份举办1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为砖瓦粘土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
5.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培训班。重点对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本单位环境危险因素及所从事工作可能造成的职业伤害,职业健康安全技术知识和典型事故等问题进行培训和学习。拟于10月份举办2期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建材、制鞋、制衣等职业危害较严重的行业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
6.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及中小学校校长安全生产研讨班。重点对我县安全生产形势和任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安全发展理论、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案例分析与事故调查处理、职业安全健康、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学习和研讨。拟于8月份举办1期,培训对象为乡(镇)政府和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分管安全生产的领导、全县中小学校校长。
7.其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班。联合工信局、民营局、工业小区管委会、消防大队和水利局等部门,对其他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培训。
三、几点要求
一是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充分认识安全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安全培训工作作为事关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作为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一、我厂生产本安体系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工作还不够务实,在生产和检修中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比较多,安全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
(二)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工作繁忙,员工一天大多数的时间都在与机械设备打交道。因此,对本安体系建设上的认识还不高,本安体系的培训工作还不够深入、不够扎实、不够到到位,在很多环节上还存在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闭环系统。
(三)还有一个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监督管理的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
(四)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
(五)处理危险源危险源辨识工作是机械检修厂经常要面对的事情,机修的检修工作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我厂在正确对待危险源辨识工作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强化与员工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使全体员工员懂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在生产和检修环节违规违章的操作以及一些违反劳动纪律的行为。还有就是选择一个适合我们这种厂的安全管理模式,一个好的管理模式不但能够使我们厂发展下去,还能很好的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
(二)针对我厂的特殊情况,我们在工作之余必须要强化本安体系的学习和宣传,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基层为单位制定小组进行分配、本部门的体系培训计划,编制培训课件,请有关专家编制本安知识题库,按时对与会人员本安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随机测试,有效促进本安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本安体系应用水平。
(三)原则上来说像我们这种下属厂建立监督管理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厂在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因此,必须要严格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给予严惩,对于那些在安全方面做的好的事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进一步加强管理者的安全生产关注度,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四)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和信息的交流,不能及时的处理在生产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信息系统改进,立足目前我厂的实际条件,积极引进先进信息管理技术、有关的软硬件资源。
(五)机械维修厂存在很多的危险源,如何去处理好危险源辨识工作是做好本安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它关系着本安体系的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处理危险源辨识工作的方法策略。
三、危险源辨识工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危险源分类
1、化学危险源:包括可燃气体、液体、易燃性物质混合后产生的有害物质等危险源。可能发生火灾、爆炸、职业中毒事故。
2、物理危险源:包括高温、射线、震动等危险源。可能发生中暑、放射伤害等事故。
3、机械危险源:包括动力、制造、传输装置、起重机械、机动车辆、通道等危险源。可能发生挤压、打击、吊物坠落、碰撞压伤
4、电气危险源:包括电气机器配线等危险源。可能发生触电、火灾事故。
5、建筑设施危险源:包括房屋、厂房危险源。可能发生倒塌、下沉事故。
(二)危险源辨识的具体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大步骤:
1、危险因素调查。
2、确定危险源
3、危险源的评价
4、危险源分级
5、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使危险源发生事故后损失最小化。
(三)确定了危险源就要积极对其进行防范控制,应采取现代化和传统的安全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行干预。
1、在安全系统中主要因素是人,要加强员工思想保证、能力保证和制度保证等方面着手展开工作。树立安全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安全与效益的关系。从岗位培训抓起,以达到适应岗位要求的能力。
2、改变结构设计,尽可能避免或消除隐患;减少或限制操作者涉入危险区域,实现环境条件最佳化。
(四)要做好危险源的辨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对于根源危险源的辨识一般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对系统中的能量物质或载体进行分析或测试确定其特性;二是根据以往的事故经验弄清导致各种事故发生的危险源类型,然后到实际中去发现这些类型的危险源。
2、收集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
我们要进行危险源辨识,我们首先应收集与本组织的活动、人员、设施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由于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是进行危险源辨识的重要依据。
3、正确选用辨识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很多,如现场访谈/观察、头脑风暴、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SCL)、事故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局限性,组织在辨识危险源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情况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
对于我们这样的机械检修厂来说我认为,现场访谈/观察、安全检查表是两种较好的方法。现场访谈/观察依赖于实践经验,而安全检查表则是系统的理论总结,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将危险源辨识得既快又全。
4、注意辨识的充分性和正确处理
为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可以借鉴本单位和同行业以往发生的事故、行业的规定、一些作业文件的安全注意事项、较为成熟的安全检查表或安全评价表的内容。为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还应及时识别或更新危险源。
还有就是由于我们这种机械检修企业的危险源一般属于第二类危险源,人为的失误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我们要正确的处理好危险源的工作我们就必须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他们的业务能力,对他们进行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根据他们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维修知识,同时要培养他们诊断故障和处理故障的能力。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紧跟时代,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机械管理与维修的专业人才。
总之,开展危险源辨识,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因为危险源辨识让我们的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都明白了我们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所要控制的对象,起到了预先防范的作用,这也为安全生产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