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畜牧业废物处理8篇

时间:2023-09-25 11:19: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畜牧业废物处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畜牧业废物处理

篇1

1 存在问题

1.1 环保意识不强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殖业迅猛发展,但部分养殖户只注重养殖增收,不重视环境保护;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发展、轻环境的意识,致使畜禽养殖污染日趋严重,“畜产公害”已成为农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 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2 治污设施落后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还没有实行规范的、刚性的环境准入制,大部分养殖场都是因陋就简,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建设必要的污染处理设施;同时,养殖户缺乏专业的养殖污染防治知识和科学的治理方法,达不到良好的污染治理效果; 治污资金困难, 也致使养殖户直接将养殖废弃物外排,造成环境污染。

1.3 食品安全隐患

当前, 随着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 兽药、 饲料添加剂、 消毒剂等畜牧业投入品也被大量使用, 由此引起的抗生素、 激素等兽药残留问题, 导致畜产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特别是近几年, “三聚氰胺”、 “瘦肉精” 等一系列畜产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发展畜牧业发展敲响了警钟。

2 对策与建议

2.1 树立低碳养殖理念

低碳养殖是一种低能、 低排、 生态、 有机 、 绿色及具有良好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 低碳养殖通过技术创新、 制度改革 、 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 减少养殖生产中各环节的碳排放,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的目的, 引导畜牧业向集约化、 规模化、标准化的生态模式发展,最终实现畜牧生产与环境保护双赢。

2.2 推广标准化养殖

发展标准化养殖,是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规模、规范饲养、 生态平衡” 的原则, 科学选址、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做到养殖设施化、 品种良种化、 生产规范化、 防疫制度化和粪污无害化, 提升畜牧业的短期生产效益和长远社会效益。

2.3 加大新技术应用力度

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养殖过程中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减少废弃物、 污染物的产生,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推广“畜-沼-菜”、 “畜-沼-果”、 “畜-沼-草 ” 等循环养殖模式 ,节能减排, 防止污染 ; 二是加大发酵床、 微生态制剂、 秸秆青贮氨化等新技术、 新方法应用力度 , 构建畜禽体内外微生态环境的和谐、 优化和健康;三是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减少抗生素残留和代谢; 四是推广节水技术, 改进饮水设备, 减少水的浪费, 并对污水实行净化处理, 防止水污染。

2.4 加强养殖污染治理

提升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科技水平, 引导和鼓励种植农户使用畜禽有机肥; 加强养殖场废水 、 废物处理 ,实施 “一池三改” (即一户一个沼气池, 改厨 、 改厕 、 改圈 ), 使沼气成为能源、 沼液代替农药、 沼渣用作肥料,使畜禽养殖形成“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良性循环。

3 意义

3.1 发展低碳养殖 , 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

通过大力发展 低碳养殖,应用、推广各种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农业品的投入量,最大限度地增加碳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达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发展低碳养殖 , 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片面追求产量效益已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从转变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入手,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低碳养殖技术,努力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篇2

关键词 生猪养殖;现状;建议;安徽郎溪;姚村乡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51-01

家畜是在人类定向控制下进行驯化育种、繁育和增产的,是农学中畜牧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许多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依靠科学技术走上了致富之路,成了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科技致富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的一种时尚。

1 姚村乡生猪养殖现状

郎溪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地理坐标位于北纬30°48′45″~31°18′27″,东经118°58′48″~119°22′12″,境内地貌比较复杂,北部和中部沿郎川河主、支流和南漪湖东岸以平原为主,南部和东部边缘为起伏岗、丘和低山。1987年2月,郎溪县组织参观、学习和推广后勤部“肉猪快速育肥”技术;目前,郎溪县姚村乡畜牧业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养猪大户23户,年出栏100头羊以上养羊大户3个,年出栏万只以上养鸡大户4户,养殖大棚45个。全乡畜牧业家庭农场3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生猪养殖和以往的一家一户的养殖有了很大不同,政府鼓励农民开展规模生猪养殖,并支持具备条件的养殖大户申办家庭农场。

1.1 养殖户现状

姚村乡现有的23户生猪养殖大户中,22户为初中或以下学历,仅1户为高中学历。养殖户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在理论学习上存在很多困难。另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限制,养殖户资金投入存在困难。养殖户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导致养殖废物造成的污染影响了养殖场周围百姓的生活,不少百姓在网络平台上反应,个别的甚至很激烈。

1.2 养殖条件的现状

生猪养殖所要的最基本的设施有存放饲料的仓库、猪舍(大棚)、养殖废物处理设施(沼气池)等。姚村乡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养殖户可以投入的资金有限,养殖场内的各项设施均比较简陋。不少养殖棚内几乎没有水电设施,部分养殖场有发电机、鼓风机等设施,但离标准化养殖还有很大距离。

1.2.1 仓库。姚村的养殖户都是小规模养殖,所以仓库一般都功能单一,有的甚至和居住的房间合用,不规范,也不利于管理。个别养殖户有独立加工饲料装备,但由于用电用水、原料等价格因素,现已停产,直接从市场购买饲料。部分养殖户对仓库的管理缺乏认识,仓库容易滋生细菌,导致饲料霉变等不良后果[1]。

1.2.2 猪舍。养殖户对猪舍的重视程度反应了管理的重视度。姚村乡地处山区,猪舍内的温度、光照、湿度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生猪生长。有的养殖户猪圈建设的过于狭小,圈内的猪只数量又偏多,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有的猪抢不到食、有的被咬伤等。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种群内由于密度增加导致的过度拥挤,能致使紧张强度增大,神经内分泌系统失控,生长抑制、繁殖力下降,表现烦躁和富有侵略性。

(1)猪舍内的温度。由于姚村地理位置的特点,夏天高温时,只要保证舍内通风,温度就不会太高,但是冬天保温难度大,养殖户常采用在圈内地面上加木板、干稻草等措施。

(2)猪舍内的光照。光照对猪的生长有重要作用。经姚村乡畜牧站调查,有的养殖户将猪舍修筑的较矮,猪舍内照明设施简陋,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照明。猪一直在漆黑的环境下生长,这样的条件不仅影响猪的正常生长,也容易导致猪生病,因此,建议养殖户改善养殖条件[2]。

(3)猪舍内的湿度。很多养殖户对猪舍内的湿度没有认识,从而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各类猪群,空气的相对湿度的范围以60%~80%为宜,最高不应超过85%,最低应在40%以上。

1.2.3 养殖废物处理设施。姚村养殖户目前主要采用2种处理措施。一是将养殖废物运到附近山上,做毛竹、茶叶生长的有机肥。二是运到自己种的苗木地里,将废物再利用。认真的养殖户会将养殖废物做无害化处理后作为农家肥使用。极少数养殖户直接将养殖废物堆放在离猪舍不远处。在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地区环境状况却日益恶化,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物排放量增大,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最好的办法还是建设沼气池,但目前项目资金短缺,推广这一办法尚需时日。

1.2.4 养殖技术的现状。姚村的养殖户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养殖技术靠多年自己摸索和向带头人学习。有的养殖并不是专业养猪,养殖场内有的还散养了家禽,这样容易分散养殖户的精力,不利于搞好养殖。姚村有不少养殖户搞的是“公司+农户”形式,公司会派人上门为养殖户接种疫苗,注射相应药物[3]。另外,乡畜牧兽医站经常上门指导开展动物防疫工作。

2 生猪养殖建议

2.1 养殖户要加强学习

在畜牧业发展方面,为了发展生产,增加养殖的效益,需要了解和掌握饲养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满足其所需生活条件,防治对其有害的生物等,才能使其健康迅速发展。

2.2 注意保持养殖场卫生

从切断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总原则考虑,在预防上加强宣传教育,改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食未熟或生的猪肉,注意防止猪囊尾蚴(cysticercus)污染食物;加强屠宰场的管理,严格肉品检查制度;加强猪的饲养管理,避免粪便污染饲料;及时治疗病人,处理病猪,以杜绝传染源。某些地区猪只在野外放养,或将猪圈筑在厕所旁边,猪因吞食人粪而感染猪肉绦虫,所以养殖场一定要注意保持卫生。经常保持圈内通风、清洗、消毒,避免闲人进入。

2.3 养殖户要注意个人卫生

人畜共患病是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能引起畜禽大批死亡,给畜牧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又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有报道表明,有人因食用了野猪肉和鹿肉而引起急性戊肝,说明戊型肝炎病毒可能在自然状态下或通过食物等在动物之间或猪和人之间传播。养殖人员进入养殖场前和离开养殖场后,都要进行必要的消毒措施,保证工作人员个人卫生。

2.4 做好养殖场内的灭蝇工作

一只家蝇(Musca domestica)可带菌5亿个,包括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共计40~60种。要有效地采取措施,如杀灭养殖场内、特别是猪舍内的家蝇,减少污染源。

2.5 合理保持猪舍内的湿度

减少饲养管理用水,冬季尽量不用水冲洗地面,以保持地面干燥。为防止水分蒸发,应及时清除粪尿。在猪舍向阳面设置通气孔或在天棚上设置天窗,每天适时地通风、换气、排除湿气[4-5]。冬季猪舍使用无滴膜,并且加盖草帘,可防止膜面滴水和夜间结霜,减少舍内的湿度。做好猪舍墙体和房盖的保温工作,当冬季墙体和房盖在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时,要提高猪舍的温度,应该增加通风设施,加大通风的强度。

3 参考文献

[1]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帅江冰,张晓峰,徐晶靓,等.2005―2008年浙江省生猪主产区猪戊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兽医学报,2009(7):1037-1042.

[3] 白志鹏,王.环境管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39.

篇3

关键词:畜牧科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7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虽然畜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在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体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粗放经营。同时存在畜牧业投入不足、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环境污染严重。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包括粪便、污水、恶臭、噪声等,但主要是粪便污水处理利用不当对大气和土壤造成的污染。由于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造成了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此外,恶臭成分对人和动物有刺激性和毒性。据调查畜牧场的恶臭污染占各种空气污染的首位,长时间吸入恶臭物质会改变神经内分泌代谢和免疫功能,使畜禽生产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由此可见,畜牧场自身环境的恶化和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

第二、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在传统养殖方式下,养殖户高度分散,难于管理,受利益驱动,部分养殖户会采用不恰当的饲养方法和手段,生产劣质甚至有毒的畜产品。前不久,“瘦肉精”、“牛肉膏”、“毒馒头”等事件,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及消费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

第三、疫病防控形势严峻。据全国畜禽疫病调查我国共有各类畜禽疫病上百种,近年来各种新的疫病层出不穷。由于大量的分散饲养,加之畜禽商品交易频繁,难以有效的防止交叉传染、控制动物疫病。畜禽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畜牧发展的一大障碍,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第四、科技投入不足。产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投入。虽然近年来,各行各业加大了对畜牧产业的投入,但相对于其它产业来说,投入的比例是偏低的,尤其是科技投入不足。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养殖数量的增加,缺乏对一些科学技术的运用,所以畜禽商品质量差,甚至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

众所周知的“瘦肉精”、“人造奶”、“牛肉膏”、“毒猪蹄”等畜产品安全事件给我国的食品安全和经济发展,特别是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畜牧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上至中央,下到普通百姓高度关注的民生焦点。而与此相对应的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更成为舆论关注的社会焦点。

第五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正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背景下面召开。畜牧科技论坛已成为我国最具广泛影响力的现代畜牧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和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平台,并且逐步走向国际化。本届论坛主题确定为:畜产安全与民生。论坛期间,来自全国畜牧科技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的精英汇聚一堂,在理性、和谐的学术氛围中,紧紧围绕“畜产安全与民生”主题,深入研讨当前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等难题。各界人士积极探讨畜牧产业与食品安全的紧密联系,分析我国畜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正视存在的问题,研究发展方向,提出振兴措施。

本届论坛不仅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还围绕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交流全国畜牧产业新成果,交流和传递了国内外畜牧科技前沿研发最新信息。本次论坛所取得的成果,为现代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对荣昌、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畜牧业发展必将大有裨益。

此次畜牧科技论坛在“十二五”计划开局之年召开,鲜明的主题,既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符合千家万户的民生需求,因此具有深远意义。由此可见,“十二五”时期,现代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一方面,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是畜牧业扩量提质的关键转型期。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力度持续加大,畜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优化。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为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畜牧业发展也面临着生产方式仍然落后、产品质量安全、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制约等诸多挑战。当前我国畜牧生产中,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基层兽医防疫队伍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兽医系统培训平台和执业兽医体系尚未建立,难以履行《动物防疫法》赋予的职责任务。随着畜牧业加快发展,饲料粮需求速度将高于国内粮食预期增量,饲料资源紧缺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同时,规模养殖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也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由于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成本偏高以及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的缺乏,部分畜禽养殖者粪污处理意识薄弱,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畜牧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是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始终坚持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一条主线”,紧紧围绕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三大任务”,着力构建畜禽标准化生产、畜禽牧草种业、现代饲草料产业、现代畜牧业服务、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草原生态保护支撑等“六大体系”。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坚持数量质量发展并重,加强农牧结合,坚持科技兴牧。

面对新形势,我国畜牧业未来发展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总量平衡、结构优化、效益稳定、质量安全、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为目标,切实加大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力度,由此实现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型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一、==县畜牧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龙头带动,机制创新,科技升级,产业循环、优化环境,使畜牧业渐渐步入了集约化、产业化、工业化、生态化的发展快车道,使全县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回顾近几年来畜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值不断攀升。十四年来全县畜牧产值以年均递增25%的增幅持续增长,2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4.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畜牧加工产值达到17.5亿元,人均牧业产值5748元,按人均牧业产值、肉、蛋产量三项指标综合评定排序,已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畜禽饲养量成倍增长。20*年全县规模化猪场42个,出栏生猪41.1万头,30万只肉鸡饲养厂达到165个,出栏肉鸡达到5339万只,名列全省第一。三是食品加工总量不断膨胀。20*年全县拥有肉鸡生产线3条,时宰肉鸡达到1.8万只,班宰1千头猪肉生产加工线1条,时宰600只羊肉加工生产线1条,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万吨,年产2.5万吨及1.2万吨熟食生产线各1条,年产熟食3.6万吨,出口熟食5800吨,创汇1500万美元,位居全国前十强。四是疫病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了省级动物检测中心和龙头企业化验室,配备了酶标仪、PCR等化验监测设施,完善了疫情测报站的建设,强化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机制,使全县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严防了重大疫病的发生,做到了“有疫不爆发,有病不流行”,从而保障了畜牧业安全。五是投入品监管程序更加规范。对生产投入品建立了源头追溯制度,采取了定期抽检方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及使用瘦肉精等违法行为,净化了全县畜牧生产资料市场。20*年,全国“瘦肉精”大检查中,淇县抽检380份尿样中,未发现一例违禁药物使用情况,受到农业部的表扬。几年来,淇县先后被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畜牧强县”“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回顾二十年来发展历程,我县明确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畜牧业这一宏伟目标,以经济、社会效益的持续高速发展为背景,以创建我县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主线,以建设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小区为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产业发展为环境管理服务,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在推动畜牧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工作快速发展。

二、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从生态学方面讲,我县经济是一种传统经济,这种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方面,畜牧生产所导致环境污染的影响是不言而寓的。例如: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和细菌、病毒的传播,生产废水的浪费和污染等。在这种形式下,我县迫切需要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及防治动物疫病和保证畜产品安全的先进经济模式。为此,我县畜牧业必须走新型产业化新思路,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保护环境,在政策上多多给予扶持,促进我县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而我县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这种发展是由自发到自觉而成的。具体做法是:

(一)我县把畜牧业发展同环境质量改善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利用成本和价格等市场规律来影响企业的行为;以公司为依托,搞自动化饲养、清洁化生产,食品标准化加工、安全化生产,形成了生态产业化综合经营模式。养殖户利用粮食作物秸秆来饲养,实现过腹增值,生猪粪可综合利用,生产沼气,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消除污染,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依靠科技进步,变废为宝,生产生活废水含有机物较多,经过处理达标后灌溉附近农田,为农民节约了每年的化肥支出;鸡、猪粪加工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生产用的废旧塑料袋、包装箱由包装厂进行回收再利用;鸡、猪无大的利用价值的副产品卖给养殖场喂鱼、喂雕。

废物处理处置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拉动环保产业、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最终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环境安全,畜产品安全,维护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大力倡导园区生态型生产,让环境保护贴紧经济,围绕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工作使上游生产的“废料”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1、把鸡血“变废为宝”,进行了深化加工。以前,屠宰毛鸡的鸡血,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建设了鸡血车间,这个车间通过对鸡血的过滤净化、高温杀菌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使鸡血得到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鸡羽毛,建设了羽粉加工车间。以前,屠宰毛鸡的鸡毛,没有充分利用。后来,建设了羽粉车间,通过对羽粉的等系列生产工艺,使羽粉变成了饲料添加剂。

3、将鸡肠转为其它水产和动物的饲料,把次生品得以有效利用。

鸡肠实用于养鲶鱼、狐狸、养貂,根据市场情况作为副产品进行销售,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4、把鸡粪进行进行深加工销售,变成了果农瓜农的有机肥料。

鸡粪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深受果农瓜农喜爱。为此,企业对养殖场的鸡粪,都销售给果农瓜农,增加了企业收入。

5、利用猪粪生产沼气。充分利用全县规模化猪场多的优势,在场区建设沼气池,以解决规模化猪场的供电、供暖等生产、生活费用高的矛盾,并把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即消除污染,又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6、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立经济发展高增长、资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利用畜产品生产高档服装革、医用肠衣等,利用家畜内脏、头血进行生化制品加工,特别是以“原料——产品——废物”为特征的动脉产业和以“废物——再生——产品”为特征的静脉产业相结合形成循环发展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群。

近年来,我县把把发展畜牧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重要举措,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结构,着力解决结构性环境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从淘汰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入手,立足于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畜牧产业化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筹划和建设了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厂、有机肥加工厂、废旧物处理加工厂等一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企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推动畜牧业生态建设。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建设生态产业孵化基地,优先安排环保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最佳实用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形成规模,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发展循环产业。

目前我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今后发展循环经济计划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围绕“三步走”目标和畜牧大县战略举措,按照既定的方针,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全县畜牧业生态环境要年年有变化,力争通过努力,实现新跨越。按照“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增强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效益,让企业也稳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构筑初级生态企业基础,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为畜牧长远发展和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篇5

一、==县畜牧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龙头带动,机制创新,科技升级,产业循环、优化环境,使畜牧业渐渐步入了集约化、产业化、工业化、生态化的发展快车道,使全县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回顾近几年来畜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值不断攀升。十四年来全县畜牧产值以年均递增25%的增幅持续增长,2004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4.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畜牧加工产值达到17.5亿元,人均牧业产值5748元,按人均牧业产值、肉、蛋产量三项指标综合评定排序,已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畜禽饲养量成倍增长。2004年全县规模化猪场42个,出栏生猪41.1万头,30万只肉鸡饲养厂达到165个,出栏肉鸡达到5339万只,名列全省第一。三是食品加工总量不断膨胀。2004年全县拥有肉鸡生产线3条,时宰肉鸡达到1.8万只,班宰1千头猪肉生产加工线1条,时宰600只羊肉加工生产线1条,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05万吨,年产2.5万吨及1.2万吨熟食生产线各1条,年产熟食3.6万吨,出口熟食5800吨,创汇1500万美元,位居全国前十强。四是疫病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了省级动物检测中心和龙头企业化验室,配备了酶标仪、PCR等化验监测设施,完善了疫情测报站的建设,强化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机制,使全县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严防了重大疫病的发生,做到了“有疫不爆发,有病不流行”,从而保障了畜牧业安全。五是投入品监管程序更加规范。对生产投入品建立了源头追溯制度,采取了定期抽检方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及使用瘦肉精等违法行为,净化了全县畜牧生产资料市场。2003年,全国“瘦肉精”大检查中,淇县抽检380份尿样中,未发现一例违禁药物使用情况,受到农业部的表扬。几年来,淇县先后被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畜牧强县”“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回顾二十年来发展历程,我县明确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畜牧业这一宏伟目标,以经济、社会效益的持续高速发展为背景,以创建我县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主线,以建设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小区为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产业发展为环境管理服务,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在推动畜牧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工作快速发展。

二、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从生态学方面讲,我县经济是一种传统经济,这种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方面,畜牧生产所导致环境污染的影响是不言而寓的。例如: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和细菌、病毒的传播,生产废水的浪费和污染等。在这种形式下,我县迫切需要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及防治动物疫病和保证畜产品安全的先进经济模式。为此,我县畜牧业必须走新型产业化新思路,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保护环境,在政策上多多给予扶持,促进我县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而我县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这种发展是由自发到自觉而成的。具体做法是:

(一)我县把畜牧业发展同环境质量改善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利用成本和价格等市场规律来影响企业的行为;以公司为依托,搞自动化饲养、清洁化生产,食品标准化加工、安全化生产,形成了生态产业化综合经营模式。养殖户利用粮食作物秸秆来饲养,实现过腹增值,生猪粪可综合利用,生产沼气,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消除污染,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依靠科技进步,变废为宝,生产生活废水含有机物较多,经过处理达标后灌溉附近农田,为农民节约了每年的化肥支出;鸡、猪粪加工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生产用的废旧塑料袋、包装箱由包装厂进行回收再利用;鸡、猪无大的利用价值的副产品卖给养殖场喂鱼、喂雕。

废物处理处置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拉动环保产业、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最终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环境安全,畜产品安全,维护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大力倡导园区生态型生产,让环境保护贴紧经济,围绕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工作使上游生产的“废料”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1、把鸡血“变废为宝”,进行了深化加工。以前,屠宰毛鸡的鸡血,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建设了鸡血车间,这个车间通过对鸡血的过滤净化、高温杀菌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使鸡血得到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鸡羽毛,建设了羽粉加工车间。以前,屠宰毛鸡的鸡毛,没有充分利用。后来,建设了羽粉车间,通过对羽粉的等系列生产工艺,使羽粉变成了饲料添加剂。

3、将鸡肠转为其它水产和动物的饲料,把次生品得以有效利用。

鸡肠实用于养鲶鱼、狐狸、养貂,根据市场情况作为副产品进行销售,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4、把鸡粪进行进行深加工销售,变成了果农瓜农的有机肥料。

鸡粪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深受果农瓜农喜爱。为此,企业对养殖场的鸡粪,都销售给果农瓜农,增加了企业收入。

5、利用猪粪生产沼气。充分利用全县规模化猪场多的优势,在场区建设沼气池,以解决规模化猪场的供电、供暖等生产、生活费用高的矛盾,并把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即消除污染,又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6、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立经济发展高增长、资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利用畜产品生产高档服装革、医用肠衣等,利用家畜内脏、头血进行生化制品加工,特别是以“原料——产品——废物”为特征的动脉产业和以“废物——再生——产品”为特征的静脉产业相结合形成循环发展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群。

近年来,我县把把发展畜牧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重要举措,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结构,着力解决结构性环境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从淘汰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入手,立足于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畜牧产业化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筹划和建设了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厂、有机肥加工厂、废旧物处理加工厂等一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企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推动畜牧业生态建设。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建设生态产业孵化基地,优先安排环保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最佳实用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形成规模,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发展循环产业。

目前我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今后发展循环经济计划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围绕“三步走”目标和畜牧大县战略举措,按照既定的方针,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全县畜牧业生态环境要年年有变化,力争通过努力,实现新跨越。按照“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增强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效益,让企业也稳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构筑初级生态企业基础,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为畜牧长远发展和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四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1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畜牧业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3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今,我们将乘着“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东风,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畜牧大县”战略进程,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以治理污染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从而探索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有淇县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之路。

篇6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畜牧业的宏伟目标,以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主线,以建设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优越的生态小区为思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决策,合理规划,注重创新,积极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之路,实现了畜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县畜牧业现状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富民强县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龙头带动,机制创新,科技升级,产业循环、优化环境,使畜牧业渐渐步入了集约化、产业化、工业化、生态化的发展快车道,使全县畜牧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回顾近几年来畜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值不断攀升。十四年来全县畜牧产值以年均递增25%的增幅持续增长,2004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4.3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畜牧加工产值达到17.5亿元,人均牧业产值5748元,按人均牧业产值、肉、蛋产量三项指标综合评定排序,已连续14年位居全省第一位。二是畜禽饲养量成倍增长。2004年全县规模化猪场42个,出栏生猪41.1万头,30万只肉鸡饲养厂达到165个,出栏肉鸡达到5339万只,名列全省第一。三是食品加工总量不断膨胀。2004年全县拥有肉鸡生产线3条,时宰肉鸡达到1.8万只,班宰1千头猪肉生产加工线1条,时宰600只羊肉加工生产线1条,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1.05万吨,年产2.5万吨及1.2万吨熟食生产线各1条,年产熟食3.6万吨,出口熟食5800吨,创汇1500万美元,位居全国前十强。四是疫病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先后投资300万元,建成了省级动物检测中心和龙头企业化验室,配备了酶标仪、PCR等化验监测设施,完善了疫情测报站的建设,强化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预警机制,使全县动物免疫密度达到100%,严防了重大疫病的发生,做到了“有疫不爆发,有病不流行”,从而保障了畜牧业安全。五是投入品监管程序更加规范。对生产投入品建立了源头追溯制度,采取了定期抽检方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及使用瘦肉精等违法行为,净化了全县畜牧生产资料市场。2003年,全国“瘦肉精”大检查中,淇县抽检380份尿样中,未发现一例违禁药物使用情况,受到农业部的表扬。几年来,淇县先后被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畜牧强县”“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回顾二十年来发展历程,我县明确提出了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畜牧业这一宏伟目标,以经济、社会效益的持续高速发展为背景,以创建我县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为主线,以建设生态良好、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小区为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产业发展为环境管理服务,合理规划,科学决策,在推动畜牧环境建设和循环经济工作快速发展。

二、我县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从生态学方面讲,我县经济是一种传统经济,这种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单向物质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这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特别是在畜牧业发展方面,畜牧生产所导致环境污染的影响是不言而寓的。例如:鸡粪对环境的污染和细菌、病毒的传播,生产废水的浪费和污染等。在这种形式下,我县迫切需要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及防治动物疫病和保证畜产品安全的先进经济模式。为此,我县畜牧业必须走新型产业化新思路,提高企业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平,加大技术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和保护环境,在政策上多多给予扶持,促进我县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而我县发展畜牧循环经济已有一定基础,这种发展是由自发到自觉而成的。具体做法是:

(一)我县把畜牧业发展同环境质量改善的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利用成本和价格等市场规律来影响企业的行为;以公司为依托,搞自动化饲养、清洁化生产,食品标准化加工、安全化生产,形成了生态产业化综合经营模式。养殖户利用粮食作物秸秆来饲养,实现过腹增值,生猪粪可综合利用,生产沼气,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消除污染,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依靠科技进步,变废为宝,生产生活废水含有机物较多,经过处理达标后灌溉附近农田,为农民节约了每年的化肥支出;鸡、猪粪加工有机肥料向市场出售;生产用的废旧塑料袋、包装箱由包装厂进行回收再利用;鸡、猪无大的利用价值的副产品卖给养殖场喂鱼、喂雕。

废物处理处置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拉动环保产业、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为最终不能被有效利用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环境安全,畜产品安全,维护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大力倡导园区生态型生产,让环境保护贴紧经济,围绕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开展工作使上游生产的“废料”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1、把鸡血“变废为宝”,进行了深化加工。以前,屠宰毛鸡的鸡血,没有充分利用。目前建设了鸡血车间,这个车间通过对鸡血的过滤净化、高温杀菌等一系列生产工艺,使鸡血得到有效利用。

2、充分利用鸡羽毛,建设了羽粉加工车间。以前,屠宰毛鸡的鸡毛,没有充分利用。后来,建设了羽粉车间,通过对羽粉的等系列生产工艺,使羽粉变成了饲料添加剂。

3、将鸡肠转为其它水产和动物的饲料,把次生品得以有效利用。

鸡肠实用于养鲶鱼、狐狸、养貂,根据市场情况作为副产品进行销售,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4、把鸡粪进行进行深加工销售,变成了果农瓜农的有机肥料。

鸡粪改善土壤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深受果农瓜农喜爱。为此,企业对养殖场的鸡粪,都销售给果农瓜农,增加了企业收入。

《畜牧循环经济汇报材料》论文范文由一世教育收集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只可观摩不可抄袭,因抄袭畜牧循环经济汇报材料引起的版权纠纷本站概不负责,若本站对于该文的展示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删除。

5、利用猪粪生产沼气。充分利用全县规模化猪场多的优势,在场区建设沼气池,以解决规模化猪场的供电、供暖等生产、生活费用高的矛盾,并把经过集中发酵、消菌,形成优良的有机肥返回农田,即消除污染,又利用了资源,形成了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6、建立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建立经济发展高增长、资源消耗低增长、环境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与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即利用畜产品生产高档服装革、医用肠衣等,利用家畜内脏、头血进行生化制品加工,特别是以“原料——产品——废物”为特征的动脉产业和以“废物——再生——产品”为特征的静脉产业相结合形成循环发展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群。

近年来,我县把把发展畜牧循环经济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重要举措,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结构,着力解决结构性环境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解决结构性污染,从淘汰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入手,立足于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高畜牧产业化的水平和效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筹划和建设了包括生产废水处理厂、有机肥加工厂、废旧物处理加工厂等一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增加企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推动畜牧业生态建设。依托国内高等院校和有关科研机构,建设生态产业孵化基地,优先安排环保科技示范工程,推广最佳实用污染防治技术。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形成规模,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资源综合利用中发展循环产业。

目前我县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今后发展循环经济计划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实践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围绕“三步走”目标和畜牧大县战略举措,按照既定的方针,着眼于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全县畜牧业生态环境要年年有变化,力争通过努力,实现新跨越。按照“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增强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效益,让企业也稳步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构筑初级生态企业基础,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格局。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为畜牧长远发展和生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循环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

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篇7

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畜牧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供给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

畜牧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供给变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强。2012年全国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7189.4亿元,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0.4%。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畜产品消费不断增长,并已由副食品变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消费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实现畜产品均衡供给的要求更加严苛,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对畜产品供给更加敏感,供给不足和过剩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牛羊肉价格不断攀升,猪肉鸡肉价格持续低迷。

(二)产量持续增加,生产波动明显加剧

畜牧业生产和价格也出现过若干次较大的波动,生猪生产先后出现了6次较大波动。受近年来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家禽生产也出现了大幅波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价格在一定幅度范围内的正常波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也有助于产业调整。但如果超出了正常的市场可控范围,就会对产业发展和市场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我国生猪价格在2007年5月和8月,出现了急剧上升的势头,当前生猪和家禽价格又持续低迷,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严重困扰了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动物疫病危害仍然复杂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推动下,饲料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瘦肉精”拉网检测的检出率为0.51%,饲料中违禁药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8.9%;2012年,全国畜禽产品的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为99.91%。2006年下半年,在部分生猪主产省暴发的猪蓝耳病疫情和仔猪流行性腹泻,直接导致这些地区仔猪供应紧张、育肥猪出栏量大幅降低,饲养户恐慌的影响远胜于猪死亡影响。据测算,2013和2014年的H7N9流感疫情给国内家禽业造成的损失高达1200亿元。

(四)生产效率明显提升,生产粗放、环境恶化的局面仍未遏制

我国平均每头生猪胴体由1985年的69.31公斤增加到2013年的76.76公斤,出栏率由78%提高到150%。我国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八五”时期(1991-1995年)为45.5%,“九五”期末稳定在45%,目前已达到55%左右。但品种低产低效、饲养方式落后、养殖规模狭小、粗放管理,依然是制约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大制约因素。畜牧业产生的粪便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草原退化没有根本改变,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五)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受外部因素的制约有所加强

近年来,规模化养殖、养殖小区等现代养殖方式已成为生猪业发展的一个亮点,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但受外部因素的制约有所加强,如石油等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的攀升,推动了畜牧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刘易斯拐点到来,散养户不断退出。农民就业结构多元化,务工工资普遍提高,而养殖行业比较效益低,养猪不如打工,造成散养户空栏或转产。外国饲料、品种、产品和资本不断进入。2013年,我国大豆进口6340万吨,进口DDGS 400多万吨,进口牧草79.84万吨,奶粉、牛羊肉和猪肉进口不断增加。

加快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一)发展思路

我国现代畜牧业建设要全面兼顾数量安全、质量安全、产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主要畜产品基本自给为目标,大力实施“调整、转变、升级、创新”四大战略,加快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1.实施畜牧业结构调整战略。一要调整品种结构。建设现代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加大良种补贴力度,不断提高畜禽良种比重,尽快形成品种和质量优势,增强畜牧业的生产能力。二要调整畜种结构。尽快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状况,选择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畜种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适度、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的畜种结构。当前要重点加大草食家畜奶牛、肉牛和肉羊的发展,强力遏制牛羊肉价格不断上升的趋势。三要调整畜群结构。要根据不同畜种的繁育特性,合理确定畜群内部基础母畜、后备母畜和种公畜比例,尽快形成母畜比重高、出栏扩大、周转快速、持续发展的畜群结构。

2.实施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战略。一要转变养殖方式。尽快转变将传统的散混养殖方式转变为现代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式,加快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建设步伐。二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尽快转变传统耗粮耗草型畜牧业,积极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三要转变驱动方式。尽快使传统数量型畜牧业增长方式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最终形成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内涵式增长模式。

3.实施畜牧业产业升级战略。一要促进产业规模升级。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能力,有效解决国家食物安全问题。二要促进产业水平升级。积极推进畜牧业适度规模化生产,提高畜禽疫病防控能力和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三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强化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强化畜产品加工业,完善流通业和服务业,延长产业链条。四要促进产业技术升级。要加大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力度,尽快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畜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4.实施畜牧业全面创新战略。一要进行观念创新。要转变畜牧业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工作全局,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用市场化的理念促进畜产品流通。二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创新,重点突出现代畜牧业和高新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三要进行管理创新。积极推进畜牧行政管理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注重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四要进行组织创新。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探索企业与农牧民之间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帮助农牧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争取到2020年,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到更高水平,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现一体化发展,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畜产品产后加工增值比重明显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市场组织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信息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现代畜牧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畜牧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二)主要对策

1.大力发展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为广大散养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引导散养户向规模化方向发展。规范畜牧小区,提升标准化水平,鼓励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引导规模养殖场户创新经营管理制度,用先进技术和现代设施装备畜禽养殖业,提升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对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场“强制”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把专业户的标准化生产作为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工作重点,强化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规程,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尽量减少规模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着力培育适应市场的新型主体,加快推进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以品牌建设为核心,重点扶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生产经营水平高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和规范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以现代的营销体系提升畜牧业的产业化水平。通过合同签约或股份制方式,把分散的养殖场户、营销体系和龙头企业有机衔接,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将产前、产中、产后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引导企业建立现代经营管理机制,立足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3.引导和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推进畜牧业组织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依托畜禽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基层畜牧兽医站、龙头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等优势,大力发展服务型、流通性专业合作组织,鼓励畜牧专业合作社进入加工领域,不断拓展和规范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功能。明确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地位,规范专业合作组织运作模式,不断增强行业自律作用,提升产业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专业合作社内部民主管理和利益联结机制。

4.构建完善公共监管体系和机制,加快推进畜牧业管理方式转变。加快畜牧业质量监管机构改革,构建一体化质量监管体制。不断完善畜禽品种选育和改良,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监督,动物卫生与疫情防治,废物处理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和法律。坚持全程化监管的原则,突出机制完善和设施建设,完善畜产品质量监控和追溯机制。加强畜种、饲料、畜产品进出口贸易以及外资进入畜牧业监管,强化畜牧业产业安全管理。引导建立“安全、营养、健康”消费新观念,促进安全、健康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篇8

(一)草原畜牧业产业链架构分析

从产业链视角分析牧民增收困境,首先要厘清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主要架构。草原畜牧业产业链主要包括生产资料的供给、畜牧业生产、畜产品的加工和收购、畜产品的销售四个环节,在整个产业链的运行过程中参与各个节点运行的主体分别是草场及牧户、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销售企业,即畜牧业的生产主要由牧户来完成,畜产品的加工和收购主要由畜产品加工企业来完成,畜产品的销售主要由畜产品销售企业来完成。随着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作为联系企业和牧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合作社组织贯穿产业链运行的全过程,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同时,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也离不开相关服务机构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健康运行,进而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在草原畜牧产品整个产业链条中,牧户、加工企业、经销商、专业合作组织及服务机构是构成链条的基本节点,通过产业链建设可以使链条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使牧户及其他节点组织的收益最大化。

(二)草原畜牧业产业链视角下牧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草原畜牧业产业链中牧户的各关联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造成牧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有:1.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制约了牧民增收根据地理环境特点,甘肃的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关山、马衔山、祁连山地、西秦岭等地[4]。由于这些地区都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牧民文化教育水平低,滥垦滥牧,加之干旱少雨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草原出现严重退化。据统计,截至2012年,甘肃省91%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重度退化的草地面积达31.02%,中度退化的面积达48.02%,轻度退化的面积达11.96%[5]。同时,草原的超载放牧率在30%以上,有部分地区甚至达到50%以上。草原生态的恶化,导致草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单位草场载畜量减弱。据统计,甘南天然草原平均每亩鲜草产量从1980年的384公斤下降到目前的310公斤,每亩下降产量达到了74公斤。从草场载畜量角度看,1980年一单位羊所需草场为6亩,到目前一单位羊需草场为8亩。草原生态的恶化,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草地退化严重导致草原畜牧业的成本上涨,严重制约了牧民的持续增收。2.畜牧业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牧民增收畜牧业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是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重要因素。由此导致牧区的牧畜品种改造手段普遍落后,国外良种引进困难且良种的繁育基地少,信息化水平和市场体系发展不健全,特别是牲畜的疾病预防和检验检疫体系以及专业服务技术缺乏,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由于条件落后和资金困难等,几乎是形同虚设。据统计,目前甘南平均12万亩草地才有1名技术人员,使畜牧业相关技术服务很难得到推广,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牧民收入的提高。3.牧区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制约了牧民增收从牧区的现有生产方式看,大部分牧区仍采用靠天放牧、粗放经营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落后,思想观念陈旧,导致牲畜出栏率低,饲养周期较长,品种结构不协调,同时,由于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新技术、新思想、新品种的接受能力较低,从而导致新技术难以应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当中,也很难对市场需求信息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结果造成同一类别畜产品短时间内大量供给,畜产品市场供需失衡,从而使牧民的利益在畜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很难得到保证。而且草原牧区道路、电力、水利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部分地区道路不畅,致使牧民交通不便。牧民大多分散居住,牲畜的饲养成本和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高,制约了牧民的增收。4.畜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制约了牧民增收据统计,截至2012年,甘肃省畜牧业龙头企业有771个,其中国家级的9个、省级的84个、市级以下的298个,龙头企业的年加工肉类量为27.89万吨,各类牲畜404.6万头(只)[1]。从整体上看,尽管近年来甘肃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自身仍面临很大的问题:一是畜牧业龙头企业的辐射范围窄、规模小、带动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弱。龙头企业、牧户、专业合作社等利益分配不平衡,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育繁推、产加销等环节相对脱节,产品市场占有率低。二是研发能力低,产品加工深度和产品附加值低。畜产品的研发能力低,畜产品转化率仅为20%~25%,远远低于全国水平,而发达国家转化率在90%以上。畜产品的加工层次少,初级加工产品多,深加工的少,产品的转化和增值空间小,有的地方甚至把畜产品直接出售,产品的附加值低。由于牧民在产业链中的参与权小、话语权小,同时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导致牧户在畜牧业育繁推、产加销各环节增收收入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民增收。5.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制约了牧民增收据统计,全省登记注册的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458个,带动牧户12.61万户,但是会员数只有27865人;全省的畜牧业协会690个,协会会员仅有8.26万人[1]。从总体看,专业合作社覆盖面窄,规模小,参与合作社的牧户数量较少,合作社、牧户等缺乏利益分配约束,自身管理和带动能力薄弱,从而使牧民增收在一定程度受到了限制。

二、基于草原畜牧业产业链建设的甘肃牧民增收新途径

破解牧民收入低、增收难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加快打造完整的草原畜牧业产业链。使广大牧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建设,激活现代生产要素所带来的附加值。如图3所示,草场与牧户、加工企业、经销商、专业合作组织及服务机构是构成草原畜牧业整个产业链条的基本节点,通过加强各节点组织的建设及其协调运行使牧民分享更多收益是促进牧民增收的新途径。

(一)加强草场的流转和保护,促进牧民增收草原是畜牧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牧民的基本生活保障。草场流转和保护不仅是改善草原生态的重要举措,而且有利于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拓宽了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宽度,即通过草场流转可以使租出牧户获得一定的转让或租赁费,使租入牧户草场面积增加,通过规模效应增加收入,同时草场的流转业可以转移部分牧民到其他行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基于此,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把草原生态恢复和保护与人工草场种植有机结合,逐步改善牧区草原退化等问题;积极实行禁牧、轮牧和休牧政策,积极推进围栏封育,推广暖棚、舍饲等养殖方式,优化牲畜的畜种结构,促进规模化养殖;促进草原牧区的饲养方式由天然放牧逐步转变为以围栏舍饲半舍饲为主、天然放牧为辅的产业链方向发展。二是把草场流转制度纳入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中来,积极推动草场的有序流转和规模化经营,草场的流转可以借鉴现在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有关政策,赋予牧民草地的使用和流转自,积极探索草场租赁、置换、入股等利益分配方式,促进畜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健全草场流转制度,改变传统生产方式,通过拓宽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宽度来促进牧民增收。

(二)推动牧户的规模化养殖,促进牧民增收牧户是草原畜牧业产业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推动牧民规模化养殖对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具体措施:一是加大对牧民的宣传,提高牧民的市场化意识,改变传统畜牧业生产观念,推动牧民规模化养殖。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甘肃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为7472个,其中牛和羊养殖场(小区)为3626个,其中部级标准化示范场(小区)5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小区)193个[6],规模化养殖达到40%。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建立,对推进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将牧民的规模化养殖与牧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紧密结合,积极引导牧民向企业、草原旅游业、畜产品加工业等转移,把草原牧区变为草原特色风景区,使牧民转变为产业工人,通过牧民的转产转业既可拓展牧区就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又可拓展畜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

(三)培育壮大畜牧产品龙头企业,促进牧民增收畜产品龙头企业在畜牧业产业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畜产品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能够使草原畜牧业产业链不断得到优化和延伸。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在保持和完善牧区基本制度基础上,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针对牧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对龙头企业、牧户、合作社等利益的协调,以促进畜牧业产业链的建设和牧民增收。二是要通过优化畜产品的产出结构,促进畜牧业龙头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产出布局的优化。目前甘肃畜产品加工能力占生产总量比重仅为2%~3%,说明畜牧业的增效空间巨大。三是加强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提高畜产品深加工的能力,使畜产品质量得到优化,拓展产业链的长度,最终通过股份制、转让、兼并和租赁等形式,促进龙头企业向集团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四)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社组织,促进牧民增收畜牧业合作社作为畜牧业新型经营单位,联系牧民和企业的纽带,其贯穿了畜牧产业链的全过程。因此,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积极采取签订合同契约、保底价收购、入股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引导龙头企业、牧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分配约束制度,以达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牧民共赢的目标,同时可以推动畜牧业的生产和畜种结构的调整,让牧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等畜牧业产业链环节的利润。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牧户”等多种经营形式,增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水平,转变畜牧业现有的经营方式,促进草原畜牧业产业链的协调运行,最终促进牧民增收。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