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19:0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电脑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各种应用软件正被全世界人们所使用和消费。而数字产品与物质产品的不同特性,使得其对国际贸易带来不同的影响,从而也使得原来的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不再适用,文章提出了新理论框架和相应的国际贸易策略。
关键词:信息产品 数字产品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
0 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 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 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 A,B 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 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 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 国出口量等于 B 国进口量,A 国进口量等于 A 国出口量。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A 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 B 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 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 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 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 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 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只生产物质能量产品,或者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会使一个国家成为别的国家的免费劳动力,所以应该尽快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和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Thomas A.Pugel(美) 托马斯A普格尔著。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薛荣久主编。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胡昭玲主编。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成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各主要国家纷纷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取得的创新成果融合于实体经济各个领域,围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展开积极竞合。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下面是求学网小编收集的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欢迎阅读!
关键词:信息产品 数字产品 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
0、引言。
随着信息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飞速发展,同时面临新的挑战,原来的理论很难对信息经济的许多问题做出完善的解释。
当大家都感到网络使全球变成了地球村的时候,却发现地球村的居民并没有走向共同富裕,信息经济仿佛把距离拉近了,但是却把地球村的村民贫富差距拉大了;欧洲的债务危机使得欧盟有分裂的危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也在拉大。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不能适应现在的信息经济的发展,很难去解释国际贸易中与信息产品或者知识经济相关的现象,需要对其理论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发展。
1.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那些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所谓绝对优势是指,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
1.2 相对优势说对绝对优势说的取代及其发展。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存在,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参与国际贸易,贸易双方均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任何国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即按照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从事生产和交换。
1.3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 H- O 模型。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双方均凭借自己的相对优势从事生产和交换,即各国应该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故称为要素禀赋说。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信息经济或者知识经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
2.1 物质、能量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都在喊信息经济时代
或者知识经济时代到了,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对此有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人类的三大生产要素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文明也经历了:以物质材料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一代文明;以能量能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二代文明;正在经历的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第三代文明。美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过程是: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三二一的三次产业结构符合后工业化阶段经济的发展需要的。第三产业的主体是信息产业和以知识为主的服务业,信息和知识是其核心。
2.2 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信息产品尤其是数字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可复制性和非排他性,使其具有边际成本为零的特点,从而也导致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于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不同。
作为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可以提高双方国家的福利,也就是国际间的分工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然而在信息经济下,国际分工可能只对生产信息产品或者知识产品的国家带来好处,对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国家之能带来负效益。
比如美国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满足美国国内的需求,但是它出口到其他国家,基本不需要改动,只是将语言本地化即可,而世界其他国家的正版用户必须和其他物质产品一样为之付费。而对于美国而言,美国人并没有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相对于软件开发成本,语言本地化成本可以忽略),然而其他国家如果生产物质或者能量产品,则必须付出与之相对应的额外劳动。
3、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3.1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假设只有 A,B 两个国家进行贸易,A 国只能生产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B 国能生产物质产品、能量产品和信息产品,A 国出口量等于 B 国进口量,A 国进口量等于 A 国出口量。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出口产品的总成本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但是成本为错误!未找到引有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A 国物质产品和能量产品的出口量,则 B 国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 A 国出国产品的总价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如果 A 国的信息产品进口量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生产信息产品的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不平等的好处,在极端情况下,可以无偿的从别的国家获取物质和能量产品。
3.2 信息产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还是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都不适用信息产品的国际贸易。这些理论是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而国际分工在信息经济之前主要以物质能量产品为主,所以这些理论是适用的,之所以这些理论不适用是因为信息产品的特性与物质能量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而物质能量的边际成本不为零,因此在使用国际分工理论时,需要区分是信息产品还是物质能量产品。在信息产品这个大类中,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才能使用;同理,在物质能量产品中,进行进行小类国际分工,以前的理论也使用。而不能将所有产品不做区别的进行国际分工。
4、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建议。
迄今为止,中国家电制造业仅仅发展出一种享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可能,而我们对这种可能的追逐却像“猴子捞月”。我们的很多家电比如说空调、彩电等产品的规模已经具备了千万台的制造规模,按说这样的制造规模应该可以享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但是我们迎来的却是利润大幅减少的噩梦,这证明我们想靠自己的制造规模在全球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遇到了阻力。
巨大的市场容量与政府主导的生产性投资双重诱因,使中国家电制造业把发展的重心放在了大规模的制造上,这样运作的结果并没有给家电产业带来全球竞争优势。一个产业在全球行业中的位置是有供方、买方、替代者、入侵者等力量决定的,我们看到,中国家电行业拥有全球的制造规模,但是竞争力却非常有限,在买方与卖方两个方面都没有定价能力,这是非常可惜又可悲的事情。
规模与范围经济是永远起作用的经济规律,中国家电行业有了规模为什么会没有经济?原因是新的技术替代者的出现,让中国家电企业所依赖的旧有产业体系快速贬值,从今往后,要取得规模与范围经济的附加条件将越来越多,而最重要的条件是产品的技术壁垒与时间壁垒。由于技术更新频率加快,技术与时间成为壁垒的正反两面,如果企业不在技术领先性与时间领先性上赢得优势,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关键词:新经济 内部审计 审计创新
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在新的发展环境中的效能全面提升,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等的综合实力。充分综合利用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利用全球化的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势,促使企业在发展中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实现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目的。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能力与意识,为确保企业在新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实现上述的所有工作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性探索,只有在新的环境中,坚持企业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创新意识,才能在竞争中不断的壮大,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现代经济发展环境下的“新经济”的特点
“新经济”从概念上看,主要是指建立在对知识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新经济发展发展过程中主要依托的技术性的途径或者说渠道是数字技术,通过数字技术能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播以及转让和扩散。换个角度看,新经济也可以被称为是“数字经济”或者“网络经济”。新经济作为一种知识经济形式,其发展应当是建立在世界范围内的,以世界为流通环境的一宗展现知识要素的经济发展方式。由此可见,新经济又可以说是一种全球化经济发展模式。而知识的创新与发展是没有尽头的,这与我国经济发展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之间具有一致性。有利于促进新经济发展。与传统经济发展形态相比,新经济中的生产要素的构成情况就决定了其“新”的性质,这也是其能与传统经济形态相互区别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传统经济建设形态中的最主要的要素构成是土地和资本,只有通过相关的土地支配活动以及资本的支配活动,才能形成价值,这种形式被称之为“物质经济”。相反,建立在对知识信息的生产与加工基础上的经济形式,则被称为新经济。新经济是一种“多合一”的经济形式,其是知识经济、数字经济等形式的综合体现。其是以知识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形式,从特点上看,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新经济的传播渠道的多元化特点
知识作为新经济形式中的第一生产要素,其知识经济的传播渠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本传播以及教师的“传道”方式能满足的。而是建立在现代化的信息渠道条件下的新型的传播空间基础之上的。通过数字信息网络手段,综合的开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与认知范围。
(二)新经济发展具有创新的内在动力
知识本身就具有创新的内在动因,新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的创新,其内在动因恰恰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二、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新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需要。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创新势在必行。
(一)审计方式
1、创新审计证据的集合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中对计算机的普及程度的全面提升,经济活动的各项业务逐渐都将有计算机进行管理。这主要是由于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决定的,计算机的高效实时性特点,促使了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活动之中。在进行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时,也可以中分利用Web服务器,将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进行连接,将相关的数据集合到数据库中,这样能极大的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与速度。
2、创新审计信息的加工方式
网络信息渠道具有十分强大的信息检查审核的能力以及具有内部控制功能。因此,企业的审计工作可以由网络技术来实现,网络审计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审计工作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管理各个部门和环节的数据。
3、创新审计信息的输出、传送以及存储方式
网络功能强大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其共享性与同步性。根据这样的特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共享性与同步性,来创新审计信息管理,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数据的传输、储存等工作。
(二)审计内容
(1)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从导向上逐渐转变,逐步实现风险基础审计。从这个角度看,风险基础审计对促进企业的内部环境改善以及业务开展具有更加积极的良性效果。
(2)审计中心的位移,逐步向无形资产进行位移。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确立企业会计能力升级,尤其是对企业无形资产的审计与管理工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三)审计重点
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应当是不断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内部控制加强。这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机制中十分重要的步骤,是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企业要想获得发展与进步,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新经济条件下,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只有这样在能实现企业效能上的充分利用。而实现这一点,首先应当充分认清我国企业发展中的自身存在的主要特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审计工作的内容与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有重点的开展审计工作。只有这样,从根本意义上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企业审计工作朝着具有现代化意义的创新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赵东明,林雪,葛中华.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德治建设的思路和要求[J].江苏社会科学.2013(09)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
1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1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主要指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谁拥有最先进的知识、最核心的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成功的企业在于能不断造新的知识,并能迅速将新知识经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将主要流向高新技术开发;无形资产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绿色生产和人性化售后服务等方面。同时企业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开发和教育,激励员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传统农业经济把土地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传统工业经济注重资本、设备、材料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当作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直接驱动力,成为生产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所有创新财富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起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劳动力和金融资本只有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集约配置,对其它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组合,才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1.3知识是利润分配的重要依据
在农业经济时代,主要实行按土地分配的制度。谁拥有土地多,谁就拥有更多财富。在工业经济时代,实行按资本分配的制度,资本家成为最富有的阶层。在知识经济时工与其说资本雇佣劳动,不如说劳动雇佣了资本,因为劳动的主本———人所拥有的知识才是生产的决定因素。因此,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企业存在四类参与者:即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决定如何生产;知识创造者决定生产方向;物质资本所有者提供资金。企业除付给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正常薪金外,还应将知识创造者创造的知识转化为资本,参与利润的分配,建立以知识为依据的分配制度。
1.4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平台
知识经济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管理的工具将主要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向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型结构,将变为以扁平化为特征的信息网络系统。减少中层管理者、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知识催生出的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网上交易、网上货币支付、网上宣传、推销、选购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营运学率。
2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要求
2.1财务管理的观念创新
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与提高是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其成败优势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操守、管理哲学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成为必然。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员工对财务管理的参与意识,为培养企业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创新良好的环境,从而保证企业高效有序地开展财务活动。
2.2财务管理的目标创新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使得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更高层次推进。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换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够兼顾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
2.3财务管理的内容创新
在新的资产结构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力资本、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作用不断加强。因此,现代企业要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同时,财务在运行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财务管理工作要有利于改善软资源环境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资本的潜能,使无形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收益及市场价值的主要资产。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
1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1.1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主要指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企业提高竞争优势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内外的经验证明,谁拥有最先进的知识、最核心的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成功的企业在于能不断造新的知识,并能迅速将新知识经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将主要流向高新技术开发;无形资产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绿色生产和人性化售后服务等方面。同时企业将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开发和教育,激励员工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 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传统农业经济把土地作为第一生产要素,传统工业经济注重资本、设备、材料等生产要素,把知识、技术当作影响生产的外部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直接驱动力,成为生产的支柱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所有创新财富的生产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起他生产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更新,靠知识来装备。劳动力和金融资本只有在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通过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集约配置,对其它生产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组合,才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1.3 知识是利润分配的重要依据
在农业经济时代,主要实行按土地分配的制度。谁拥有土地多,谁就拥有更多财富。在工业经济时代,实行按资本分配的制度,资本家成为最富有的阶层。在知识经济时工与其说资本雇佣劳动,不如说劳动雇佣了资本,因为劳动的主本———人所拥有的知识才是生产的决定因素。因此,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企业存在四类参与者:即生产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决定如何生产;知识创造者决定生产方向;物质资本所有者提供资金。企业除付给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正常薪金外,还应将知识创造者创造的知识转化为资本,参与利润的分配,建立以知识为依据的分配制度。
1.4 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平台
知识经济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管理的工具将主要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向传统的按职能划分的金字塔型结构,将变为以扁平化为特征的信息网络系统。减少中层管理者、管理环节,降低管理成本。通过知识催生出的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网上交易、网上货币支付、网上宣传、推销、选购等功能,极大的提高了营运学率。
2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创新要求
2.1 财务管理的观念创新
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与提高是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知识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每一项财务活动均由人发起、操作和控制,其成败优势也主要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操守、管理哲学以及人的努力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成为必然。企业要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提高员工对财务管理的参与意识,为培养企业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创新良好的环境,从而保证企业高效有序地开展财务活动。
2.2 财务管理的目标创新
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使得知识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使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更高层次推进。原有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转向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换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够兼顾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和谐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运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