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5 11:18: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业经济增长,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工业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关系
工业经济与环境既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工业经济的增长离不开自然环境,因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之上进行,因此工业经济的增长既受到周围环境条件的约束,同时工业生产又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增长,但是工业生产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协调环境与工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当今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的深入细致研究,能够有效制定出协调工业经济增长与环境的措施,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我国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
一、工业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一)工业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增长中工业的贡献率较高,但是工业本身都是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行业为主, 存在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强度高等突出特点,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承载能力降低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例如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水、二氧化硫、烟尘、废弃物都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对我国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并且随着我国工业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环境污染增长更快,但是相应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太低,且效率不高,这就造成了环境污染不断累积。
(二)环境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环境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消纳、分解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但是如果超过最大容量时, 就会导致污染的累积,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影响到工业经济的增长。例如环境中的自然资源是作为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直接进入工业生产过程,但是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环境中的自然资源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生产活动。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增大了工业生产的成本。除此之外,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深,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环境的管制,这样就会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但在工业结构调整期,会因为淘汰企业的关闭而短期内降低整个工业经济的增长率或引起工业产品供求的急剧缩减,而生产性质受固定要素的投入的限制,无法在短期内增加产品的供应,影响市场供求的波动,造成工业经济短期的负面影响。
二、工业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工业生产活动必须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工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法规体系
健全法规体系是防止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要制定健全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对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作出严格的监督,有效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该开征新税、调节税率、加征环境保护税,尽可能的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成本大于其收益,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工业企业随意的排放工业生产废物,进而有效提升环境保护的成效。
(二)积极推进工业生产结构的绿色化进程
在工业生产中会必不可免的产生工业废物,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积极推进工业生产结构的绿色化进程,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废物的循环利用。例如在冶金、电力、煤炭、建材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较大的工业行业,鼓励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建材产品、铺路和回填等。而在造纸、酿造、印染、制革等废水排放量较大的工业行业,必须要加强废水深度处理,提高水循环利用率。与此同时,我国工业行业还应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增加企业产品附加值和减少环境成本的支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环境效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的目标。
三、结束语
环境是居民生存的基础,不能为了过分追求工业经济的增长而破坏我国生活的环境,因此在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有关部门必须要协调好工业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制定出保持工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保护周围的环境,进而实现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贺俊.胡家连.袁祖怀.基于内生增长模型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0期
一、20*年*州工业发展的成效
(一)工业经济平稳增长,预计可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今年1—10月,全州实现工业总产值490.26亿元,同比增长15.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43.32亿元,同比增长11.3%。主要特点:一是重工业增速领先于轻工业。1—10月,全州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0.86亿元,同比增长5.5%,重工业完成增加值82.47亿元,同比增长16.7%,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11.2个百分点。二是非烟工业增速加快,对全州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1-10月,全州规模以上非烟工业完成增加值88.15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超过烟草制品业8.4个百分点,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61.5%,高于去年同期5.3个百分点,非烟工业对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3.8%,分别比一、二、三季度提高18.1、11.7和7.9个百分点。三是产销衔接水平较好。1—10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388.3亿元,增长31.6%,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0.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达96.1%,低于去年同期0.8个百分点。四是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预计可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1-10月,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3.32亿元,为省考核目标的89.6%,超目标6.3个百分点。根据1-10月全州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预测,2007年我州工业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可以全面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任务。初步分析预测,今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预计分别完成180亿元、458亿元、102亿元、38亿元,分别为省考核目标的100%、1*.8%、106.3%和124.6%,除工业增加值外,其余指标分别超目标8.8、6.3和24.6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继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1-10月,全州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7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剔除电力行业投资外,全州工业投资完成36.29亿元,同比增长48.9%,为省考核目标的84.5%,超目标1.2个百分点。预计我州全年可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电力)43亿元左右,可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钢铁公司三期工程80万吨棒材/年项目已于今年8月16日竣工投产,1350立方米高炉及配套项目正在有序推进;*瑞气公司15万吨/年二甲醚项目,基础工程基本完成,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煤矿五期扩建工程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至9月底已累计完成建设投资4.3亿元;*润鑫铝业公司后续项目,现已完成场地平整工作,正全面进入土建施工阶段;*糖业公司年产8000吨棕丝软垫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已完工,设备进入调试阶段,计划年底可投入生产;*科维生物产业公司年产50000吨生物乙醇燃料项目,现已完成投资6100万元,形成了30000吨生产能力。这些技改项目的顺利推进和竣工投产,将为*州工业发展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使工业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非公经济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20*年,全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精神,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推动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据初步分析预测,今年全州非公经济增加值预计达到127.8亿元,比去年增长14.8%,为省目标的1*.8%;上缴税金预计完成15.2亿元,比去年增长32.2%,为省目标的104.1%;从业人员预计达26.9万人,比去年增长13%,为省目标的105.9%,各项指标将全面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考核任务。我州乡镇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重点,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增收和带动产业发展,乡镇企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日益增强,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州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56.9亿元,比去年增长21.5%,为省目标的105.6%;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33.5亿元,比去年增长30.9%,为省目标的112.8%;实交税金预计完成9.5亿元,比去年增长14.7%,为省目标的103.3%;从业人员预计达32.91万人,比去年增长5%,为省目标的100.02%。
(四)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企业集群发展格局形成
20*年,通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艰苦努力,*州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工业园区全面展开了道路、电力专线、供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公用电网、污水处理厂、排洪遂道等重点基础设施正在规划实施中;*工业园区、泸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全面展开;建水工业园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总体规划园区》已编制完成,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和州级审查;个旧市、绿春县、屏边县、*县等县市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其它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抓紧谋划和推进之中。随着*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企业的入住和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条件,入园发展的企业不断增多,企业集群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五)企业改革正逐步深化
*州列入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共有6户,其中:个旧市化肥厂和个旧市塑料厂已经国务院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已正式下达实施政策性破产的启动通知。目前,个旧市塑料厂已进入了破产程序,正在进行破产清算及资产处置工作;个旧市化肥厂破产的各项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职工安置方案已报有关部门审批;个旧市磷化工总厂、个旧市高压电瓷厂、个旧市瓷器厂、个旧市搪瓷化工厂等4户企业的债务问题与其主要债权人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昆明办事处达成清偿意见,有关材料已上报国务院国资委审批,力争在今年内进入破产程序。*州列入深化改革的股份合作制改革企业共18户,现已完成14户,为任务数的77.8%,提前完成了省下达的至年底完成72%的目标任务,涉及总资产5095.9万元,其中:关闭5户,董事长全部持投3户,股权相对集中5户,解散1户。
(六)经济运行调节水平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加强了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协调,切实做好电煤供应、电力生产、重要物资运输、企业融资等协调工作,在企业面临电煤供需紧张、电力供应严重不足、铁路运力缺口较大、贷款融资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保障了全州工业经济仍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二、20*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完善责任制度,实行责任目标管理。为认真贯彻落实第八次党代会和全省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3月份,*、州政府召开了全州工业经济暨重点产业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州政府分别与13县市签订了责任书,把省级下达的工业经济、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工业投资和重点产业建设等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同时,要求各县市经贸(济)局进一步加强对工业各项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强化经济运行调控;兑现了2006年各县市工业发展各项目标和重点产业建设目标任务的考核奖惩,激励各县市切实抓好工业发展。
(二)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为确保今年31个重点项目的顺利推进,*、州政府决定:一是继续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州级领导挂钩督查指导制。二是继续对重点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县市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州政府与各相关县市政府签订了产业建设重点项目责任书。三是认真落实好州政府与省属大企业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协议项目的建设。四是进一步加大协调服务力度,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在供电、运输等方面优先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将重点项目积极向省经委、省财政厅申报,争取省级新型工业化和技改贴息资金的扶持,同时州级项目专项资金也向重点项目倾斜。五是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投资体制改革精神,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推动不同层次的项目建设;对重点项目建设建立了协调机制和报表制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情况,主动对有关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解决。
(三)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州政府十分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节能减排工作机构。二是突出重点,以抓工业节能为突破口,确保全州节能目标的落实。三是严格执行国家、省制定的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对落后的耗能过高的用能产品、设备加大淘汰力度;对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实行差别电价,抑制高耗能行业盲目发展。四是加强对全州高耗能高污染10个重点行业的137户企业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力度及未达标企业整改措施的落实。五是强化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州经委与州统计局共同组织举办了十三县市经贸(济)局和统计局领导及业务人员、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参加的节能知识培训班,努力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的节能意识,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六是进行督查,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今年10月30日至11月8日我委按州政府的要求,组成了六个督查组对各县市开展节能减排及工业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督查工作。通过督查,有力地推进了全州节能减排和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
(四)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建设。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规划先行,全面启动和推进园区建设。在推进园区建设中,我州立足于规划先行,注重长期规划、中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结合,做到长规划、短安排。二是坚持以产业建设与园区建设的良好互动,以项目建设推动园区建设。三是以省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特色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和推动全州园区建设。
(五)强化电煤协调,多产煤多发电。一是及时成立了电煤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在州经委,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二是多次召开了电煤协调工作会议,分析全州电煤生产供需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顾全大局,为全州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多作贡献。三是协调交通、交警、高速公路管理段等单位,建立电煤运输绿色通道。四是发放电煤运输绿卡,使*发电厂、大唐*电厂、巡检司电厂能够从*村地区、*等地购进煤作为掺烧,缓解*矿务局电煤供应不足的压力。四是促进*矿务局按省州电煤协调工作会议精神,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采用超常规生产,原煤产量由每月70万吨提高到80万吨,争取90万吨目标,并对*矿务局原煤实行计划分配,尽力确保电煤供应。
(六)鼓励和支持非公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中小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精神,全州8000多名干部和4000多名中小企业负责人直接学习了大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及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狠抓服务体系建设,至9月底,我州今年已新建担保公司4户,正在筹建的企业互助基金和担保公司1户。目前全州累计已建立担保公司9户,1—10月,已累计为50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担保贷款金额达4.26亿元。以农产品加工、转移农村劳动力为重点,继续推进“三项工程”;开展企村结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等工作,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
(七)加强政策引导,落实责任主体,推动全州工业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意见》和《*省经委关于印发的通知》的要求,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的意见,多次召开会议,反复讨论,已形成《*州“十一五”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按《*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和《*州申请备案推荐清洁生产审核中介服务机构管理规定》的要求,组织省《清洁生产行动计划》和《循环经济工程方案》确定的我州53户企业和市县经贸(济)局的清洁生产工作管理人员共110人培训,在取得《*省清洁生产审核员证书》的基础上,2007年底前完成清洁生产启动和审核验收工作。目前,53户企业中有47户企业已开展清洁生产,有10户企业已将清洁生产审核材料上报州清洁生产办审核,其中:开远国资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已经通过审核验收,其余企业近期可组织专家逐一进行实地审核验收。*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产品、项目)认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到2007年10月底已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并保有资质证书的企业129户,其中:水泥企业14户、废旧物资回收企业88户、森工企业2户、电力企业8户、其它企业17户。
(八)认真做好工业各项资金的扶持工作。一是围绕省经委省财政厅的要求和我州的工作重点,组织开展全州省级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级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的申报,积极争取到省级新型工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和省级技术改造贴息资金共计1000万元的支持。二是组织开展了我州工业项目前期费和工业技改项贴息资金项目的审核和资金安排工作。三是组织开展了2007年全州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项目申报工作,认真筛选了一批重点项目,商州财政局同意,提出了项目资金安排的初步意见。四是向省非公办、省财政厅推荐上报了10个非公经济重点项目,争取省级资金支持;组织各市县乡镇企业申报项目59项,其中筛选上报13项;经委务会研究,确定州重点乡镇企业项目贴息扶持10项。
(九)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和协调服务工作。认真做好对全州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和综合分析,及时反映全州经济运行动态,提出对策建议;建立完善与州发改委、州统计局、州交通局、州商务局、州财政局、州人行等相关部门经济运行分析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加大协调力度,做好计划用电、铁路运输的协调工作,为企业搞好服务。
(十)继续深化国企改革,重点做好企业国家政策性破产工作。一是加大企业依法破产退出市场的工作力度,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的六户企业的破产工作进展顺,个旧市塑料厂已于4月16日进入破产程序;个旧市化肥厂职工基本情况和劳动债权债务的清理登记、职工安置方案、破产费用测算等基础工作已完成,准备进入法律程序;个旧市高压电瓷厂、个旧市磷化工总厂、个旧市瓷器厂、个旧市搪化厂等4户企业已与主要债权金融部门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协调债务完毕,破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二是全力搞好股份合作制试点工作,州国企改革办制定了《*州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试点方案》,试点企业所在县对试点工作极为重视,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抓落实。按省规定的时间要求,5户试点企业完成了试点工作,即:泸西县饮食服务公司、河口恒通物资有限责任公司和屏边县外贸公司、屏边新现大理石厂和鑫磊石材有限公司。泸西饮服公司的改制试点经验,在全省深化国企改革第二次工作会议上作了交流。三是对原州轴承厂土地使用权的处置,通过认真勘测、评估,于3月19日委托*鼎盛拍卖公司以*万元拍卖成交,现按合同规定80%价款已交州财政局国企改革专户,用于国企改革职工的安置,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十一)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为推动我州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进行改组改制,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支持具备条件的优质企业实现上市。一是对我州具备中小企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二是对目前我州准备上市的*恒昊股份矿业有限公司的上市工作情况进行认真调研,将该企业上市工作进展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向州政府有关领导汇报,最终促成由州政府主要领导出面召集税务、工商、国土、环保、气象、经委等有关部门召开了一个专题协调会,为企业排忧解难,全力支持恒昊公司上市。
三、*州工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制约我州工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不断加强,进一步紧缩“银”根、“地”根,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项目审批难度大、项目落地难,给我州工业项目的实施带来较大的影响。
(二)随着国家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提高和审批手续更加严格,导致项目建设用地征用普遍较难,并且征用后的土地移交很难按时进行,土地的征用和移民搬迁已成为影响项目建设的“难中之难”。
(三)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装置,造成我州部分行业产能下降。我州淘汰落后产能,铁合金行业9.56万吨、钢铁行业生铁7万吨、水泥行业81万吨、黄磷行业2.1万吨。这些产量的淘汰将造成我州工业总产值减少约10亿元,增加值也随之减少,影响了四项工业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
(四)资本市场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难制约了工业的快速发展。至10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长10.1%,尤其是工业贷款比年初下降3.9%,加之民间资本投入、上市融资、风险投资三大资金渠道不畅,及国家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实施,导致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关键词】中国工业经济;动力机制转换;分析与研究
在社会的发展中,工业的生产是国家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以及生产率等方面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推动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是国家打造经济升级的关键所在。而我国的经济同我国的国情一样都处于发展中阶段,工业的内外不条件在根本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结构失衡就成为了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路上的阻碍。所以将工业经济增长动力体制进行有效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实现新型驱动增长模式,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建设再添光彩。
一、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形成的原因
就现在的形式来看,中国工业经济投入主导的增长动力机制的根源就是政府的主导和投资驱动的增长。在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对当地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控制,为了提高当地区域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下发了各种优惠政策,希望能够大力的引进投资来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这样就会更一步的突出了政府的主导能力以及投资驱动的工业增长方式的特点。因此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资本要素投入主导型工业经济的增长方式。
二、我国目前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缺点
1.降低了增长效率,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为了给工业投资提供价格获得更低的资源,就给予了更多的优惠政策,这样长期以往就会严重阻碍的工业经济的增长效率。然而对工业投资进行地区性的财务补贴或是提供一些惠民政策,就会导致地区行产能过剩的问题加重,使地区资源的负载压力过大,工业生产性资源在整个工业产业中是配置效率有所降低。另外,地方性补贴的竞争和资源低价竞争就会给一些效率较低的企业获得重新生存发展的机会,就使得本应该被竞争淘汰的企业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就在根本上阻碍了企业在市场竞争竞争力上的优势,所以说,这种方式不仅使好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讲对资源也是一种严重的浪费。
2.降低工业内的资源配置
在工业经济的发展中,与上述引进各类工业等现象相反的一种极端方式就是政府抑制或直接淘汰那些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政府部门对资源要素有一定的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决定土地矿产等资源在工业内部或是企业之间的分配和调动,另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在具有新工艺、新技术的企业中进行重点的扶持和帮助,进而就加快了一些效率较低或是生产方面落后企业的灭亡速度。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还造成了不顾自身发展情况而盲目的去追求新工艺、新技术的现象,将一些市场中的需求商品逐步归类为淘汰商品,不能够很好的根据需求生产的发展呢原则进行工业的生产,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竞争力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内的资源配置,从而加重了产能过剩的问题。
三、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缺点的建议和对策
1.政府要对市场制度进行合理的完善
政府在下发一系列政策时,首先要理清工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加快要素市场的改革,将原有的政府主导要素分配的局面进行有效的改革,使市场在要素资源的配置中 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推进地区的制度,明确土地产权,根据国家的相关国定对土地的管理进行合理有效的完善,防止要素的价格不合理等现象的发生。
2.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
政府要让市场发挥出优胜劣的作用,积极的创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就使企业在不断创新中改进其生产效率。要想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就要将一些不必要的审批和程序取消,让不同规模的企业也要拥有合理公平的竞争机会。与此同时,要保障企业的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并且要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知识产权的执行力度。政府还要防止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确保企业能够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也使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更加的和谐,企业的发展在其作用下更加辉煌。
四、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加快的同时,工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我国的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的好坏就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工业企业要想能虺ぴ兜姆⒄梗就要适应当代的经济发展需求,将原有的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进行一定的创新。就目前而言,政府主导以及投资驱动的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才是阻碍工业增长效率的根源。所以,政府必须在市场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管理体系,让市场在其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从而促进技术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江飞涛,武鹏,李晓萍. 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J]. 中国工业经济,2014,05:5-17.
[2]原磊. 推动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J]. 中国发展观察,2014,07:16-19.
[3]来佳飞,杨祖增,冯洁. 浙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机制转换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16,04:144-147+14+160.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增长依靠能源的消费,而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不是十分的充足,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比世界平均水平值要低。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可采储备量分别为世界水平值得10%和5%。从环境污染角度看,我国在节能减排工作上面面临着新的问题挑战。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利用率低导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在数值上有什么关系?本文收集了1980年至2007年的时间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
二、模型设定
我们所用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所设模型的样本容量为27个。分别以能源消费总量(Y)作为因变量,能源生产总量(X1)、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X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和工业能源消费总量(X4)为因变量。在EVIEWS软件中输入数据,观察散点图发现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故此选择建立线性模型。计量模型可以设定为
三、模型检验
假设模型中随机扰动项u满足古典假定,运用OLS方法估计模型的参数,利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得结果:
t= (-0.708675) (5.163553) (0.516422) (3.689293) (6.063122)
=0.999297 =0.999175 F=8176.418 DW=1.376476
1、经济意义检验
由回归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能源生产总量、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四个解释变量前的系数为正值,即与能源消费总量呈线性正相关,与现实经济意义理论相符。
2、统计推断检验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可决系数R2=0.999297,F=8176.418,认为模型的拟合程度可以接受。系数显著性检验:给定 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4=23时的临界值2.069,、、的t值大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表明能源生产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对能源消费总量有显著性影响;仅有的t值小于临界值2.069,所以接受原假设,表明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不显著。
3、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①对各解释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由上表可看出,模型整体上线性回归拟合较好,R2 与F值较显著,而解释变量的t检验不显著,则说明该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利用EVIEWS软件得到各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所以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②修正多重共线性
1、用EVIEWS分别对Y与各解释变量、、、做最小二乘回归最后发现的方程最大,所以以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
经比较,新加入x4的方程=0.998541,改进最大,而且各参数的t检验显著,但是x2的符号不合理,选择保留x4,再加入其他新变量逐步回归。
在X1、X4的基础上加入X2后的方程明显增大,但是X2的t检验不通过,因其为负值不合理。加入X3后不但方程的明显增大,而且t检验值也通过,所以选择保留X3,继续回归。
加入后,不仅下降,而且参数的t检验不显著。这说明引起多重共线性,所以应予剔除。
最后得出的回归模型是:
(2) 异方差检验
采用White检验n=9.5955小于在显著性为0.05水平下的卡方检验值16.9190,所以不存在异方差。
(3) 自相关检验
采用DW检验,由上分析可得DW=1.371751;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n=28,K=3时,查Durbin—Watson表得下限临界值=1.181,上限临界值=1.650,可知
四、自相关修正
采用科克伦—奥克特引入一阶自相关系数AR(1) 得出的结果中可决系数R2的值为0.999368.非常接近于1,模型拟合度非常高。在1%的显著水平条件下,参数显著不为零,模型整体性良好。 AR(1)对应的Prob值为0.0067,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D.W.对应的值为1.85,查解释变量为4且自由度为27的D.W.分布表,上下限分别为1.16,1.65.由于1.65<1.85<2.35,所以模型不再存在一阶自相关。
最终回归模型为:
t = (-0.699866) (7.276451) (4.647176) (6.135601)
=0.999368 F=8695.975 DW=1.850801
五、结论分析
1、 在自相关的修正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全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等经济数据都具有时间上的惯性;另外一方面,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经济活动的滞后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不会使居民能源消费的水平当期就达到应有的水平,而是要经过若干期才能达到。因为人的消费观念的改变存在一定的适应期。
2、 虽然能源价格、能源消费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未能在模型中得到量化和反映,但不是说这些因素对能源需求的影响并不重要。事实上,这些因素越是得不到量化和反映,越是暴露了当前我国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更应该重视和解决。
六、政策建议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我国能源消费向高效、清洁的方向发展。在工业方面,有重点地调整产业结构,确保经济与能源消费的协调。
2、优化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使用,加强科学技术在此类能源上的创新性。我国具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从长远来看,我国应在中长期战略上做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部署。
3、加强能源统计,制定有效的能源发展战略。能源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包括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能源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国际可比性,便于有关部门及时调整战略,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
近三年来,互助县紧紧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通过推进大企业进入和大项目带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速发展新型工业等各项工作,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总量和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期间经历了一个快速回升并保持较快增长的过程,工业投入不断加大,工业园区迅速崛起,工业经济整体运行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三年来,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有效地拉动了全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对处在新一轮发展阶段的互助工业经济影响十分明显。
1 3年来工业投资规模
1.1 工业投资增长势头强劲。近三年来,县委、县政府实施"两园两区"规划建设战略,在全县掀起了工业建设,工业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全县工业投资总额达到48011万元,比2005年增长20.28%;2007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9亿元的大好形势下,工业投资完成40011万元,比2006年下降16.67%;2008年工业投资完成55082万元,同比增长37.67%,三年累计投入14.31亿元,年均增长11.33%。
1.2 工业投资率高,投资收益良好。工业投资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工业投资额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投资率已成为判断投资规模适度与否及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之一。互助县的工业投资率近两年保持在80%以上的水平。工业投资效果系数是新增工业增加值与该时期工业投资规模的比率,表明每增加一亿元工业投资当期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从表2可以看出,互助县工业每增加一亿元投资当期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平均在0.33亿元左右。
2 近三年来工业投资成效
工业投资不仅直接影响和决定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直接影响和决定工业结构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进而影响和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工业投资的迅猛增长给互助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工业投资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2.1 拉动了工业经济发展。工业投资额与工业增加值之间具有同步性。2006年至2008年工业投资呈迅猛增长趋势,与之相应工业增加值也处于较快的上升阶段,工业投资额与工业增加值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同上年相比,工业投资2006年增长20.28%,2007下降16.67%,2008年增长37.67%,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8.09%上升到2008年22.26%。工业投资不仅对当年经济的增长起推动作用,而且也间接影响着工业经济的后续发展,工业投资对工业经济的影响一般滞后1--2年。
2.2 加强了工业经济基础。近三年,通过工业投资为互助县工业添置了14.31亿元的固定资产,工业经济的家底明显增厚。三年间,工业行业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项目47个,更新改造项目49个。这些项目覆盖了较多的工业行业,新增扩增了一批有助于优化工业存量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生产能力。如青海丹峰磨具磨料公司的绿硅加工项目完成投资2931万元和年产1.6万吨技术改造,形成年产1.6万吨绿硅生产能力;青海春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计划总投资1.9亿元的唐古拉药业生产项目于2007年开工建设,进展顺利,至08年年底完成投资9173万元;青海艾达纸业公司db造纸法技术改造项目已于2007年底基本结束,投产后,形成年产3000吨生产能力。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为互助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到2008年底,全县主要工业产品新增生产能力有:金沙峡电站年发电7.0万千瓦、青岗峡电站年发电4.38万千瓦、卡索峡电站年发电2.0万千瓦、青海特种水泥厂矿山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形成水泥年产40万吨、青海互助金圆水泥3200t/d熟料生产线及年产150万吨水泥粉磨等等。在形成大批生产能力,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同时,主要工业行业产品的产量显著提高。2008年,碳化硅产量4.56万吨,比2007年增长36.71%,发电量56834万千瓦时,增长37.53%,白酒产量10055千升,增长35.15%,水泥76.18万吨,下降5.99%,金属镁838吨,上年为零,精制食用植物油5319吨,增长92.86%。
按照"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的思路,三年来互助县以工业园区为重要平台,扩大项目招商、技术招商、嫁接招商、异地搬迁招商和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凭借紧邻省会城市西宁地区之利,靠低成本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各类项目,如金圆、联邦、汇恒、航威、圣戈班、华鑫、长源、海东高纯硅等企业已落户互助。随着一批大企业的入驻,不仅是对工业基础总量的扩张,而且改善了互助工业的行业结构和地区分布。2008年,全县工业园区开工企业13家,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34285万元。随着这些入园企业的发展壮大,互助县工业经济的总量和质量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
2.3 强化了优势产业的地位,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互助县工业基础薄弱,要想尽快赶上或超过其他地区,必须从培育新增长点上下功夫。为此,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扶持支柱产业为突破口,先后将一些工业项目列为全县优先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在资金、工程进度方面都给与较好的保证。特别是将水泥制造业、特色冶金和碳化硅制造、生物制药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业及食品工业列为互助县的工业的支柱产业后,工业投资随即向这些行业倾斜,2008年,这几个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投资39242万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1.24%,比上年增长27.14%,增速大大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行业平均增长水平,支柱产业的支柱地位显著增强。
2.4 促进了工业技术进步。三年来,全县工业行业更新改造投资累计完成25419万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8.06%、37.82%和11.65%,呈逐年提高之势。更新改造投资的快速增长直接促进了工业技术进步,有效改善了全县工业行业的装备水平。冶金行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新建了数套技术装备较高的轧钢生产线,包括连铸机、高速线材轧机等,青海青稞酒公司通过引进浓香型青稞酒生产线、包装线改造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淘汰替代了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目前其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基本达到先进水平。汇恒集团从2007年5月开始投入3400万元进行生产线改造,到2008年12月,已形成拥有10个炉的生产线。青海鼓楼特种水泥有限公司对回转窑生产线散装水泥库等进行技改,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等等。
由于互助县招商引资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力度和档次不断提升,一些大企业纷纷落户互助,据统计,目前已有十几家企业落户互助县。这些企业带来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在推动互助县工业走向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同时,直接带动了本县工业技术进步,使互助县不少企业能在较高的起点上参与市场竞争。
3 近三年来工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工业投资比重仍然偏低,离以工业化为核心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互助县工业投资规模相对于前几年来说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从"以工业的崛起加速互助崛起"的要求来看,目前的投资规模还是偏小的。从表中可以看出,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06年62.48%,07年42.82%,下降19.66个百分点。
3.2 传统行业投资多,新兴行业投资少。2006-2008年,在全县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位于前几位的依次是电站(42641万元)、碳化硅(23175万元)、水泥(23039万元),仅这几个传统行业完成投资额是88855万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62.09%;而新兴行业投资如物流、电子技术等微乎其微。
3.3 资金筹措渠道不够通畅。从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资金来源看,2006-2008年,工业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的自筹资金,占71.28%,其次是国内贷款,占3.85%,二项合计占全部资金来源的近75.13%。资本市场表现得相对落后,企业从证券市场的融资基本为零。
4 继续加大工业投资,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4.1 要继续加大对工业的投入。根据国内外历史经验,在确定适度投资规模时一般坚持投资稳定增长、投资优先增长、投资率适度、投资适用性等几个原则,其中投资率指标是核心指标,它实际上是投资稳定增长和优先增长的综合结果。但是就互助县来看,情况有所区别。对互助县而言,为保持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仍是当务之急。互助的工业化进程目前大致处于向工业化初期的后半期向中期转变的阶段上。在此阶段,由于投入的技术密集程度还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共同发展,因此对工业投资的需求依然十分旺盛,没有充足的投入难以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另外,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赖于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工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则必须通过新增投资来完成。因此,加大工业投资力度,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利用政策导向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产业,增强发展后劲,对实现互助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 拓宽工业投资的筹资渠道,保证充足的资金来源
一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的资金投入。在西部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情况下,在争取国债资金上的空间不断缩小。因此,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根据国债资金投向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息采集、项目储备、汇报沟通等工作,以确保国家资金的投入量。二要利用好省外资金。抓紧进行重大招商活动,力争在一些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对引进的项目,要加快签约、审批、开工步伐,使项目尽快产生实质效果。应抓住机遇,主动出击,在各个领域加强与外省的经济合作,争取在利用省外资金上再上一个台阶。三要大力启动民间资本。目前,正处在一个启动民资的有利时期,不仅省外的资本充实,而且本省民间资本也不少,只要加强政策引导,开发优势项目,用好用活资本营运这个手段,可以吸引一大批民间资金投入工业发展。四要盘活存量资产,变死资产为活投入。在不增加工业投资总量的情况下,通过资产重组,将闲置厂房或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利用的固定资产盘活,形成新的启动资金,实际上也就增加了投资,提高了生产能力。应继续实施重点企业集团和工业龙头企业战略,促进工业企业间的资产重组和改造,实现资产的良性循环。
4.3 集中力量发展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支柱产业技术上的先导性、产业上的关联性,以及后续裂变扩张能力,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也是21世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把市场导向和政策扶持有机的结合起来,明晰工业投资方向,制定鼓励与制约措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实现工业投资增量的最优化配置,全面提高工业投资效果。
4.4 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出现新一轮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与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做好引进企业的监督和引导。从外省区引进的企业,有的是出于社会成本的考虑,有些则是当地限制发展的企业,因此,在承接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根据全县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选择地引进。对于处于社会成本的考虑而转移的企业,要加大引进力度,而对于外省限制发展的企业,则要慎之又慎,切不可饥不择食。要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同时要坚决清理整顿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依据制度-经济增长理论对制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计量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就是Daniel Kaufmann、Aart Kraay和Pablo Zoiodo-Lobaton(2002)所采取的残差分析方法。该方法认为,(1)技术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绩效的变化都是制度变化引致的结果;(2)在劳动力、资本投入总量相对外生的环境中,通过估计生产函数所计算出来的残值或全要素生产率(TFP)反映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大小;(3)在计算出残值(或TFP)之后,可以建立具体的制度变量模型,分析出它与设定的具体制度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反映不同制度变化的作用。我们采用该方法来研究中国工业制度变迁的经济绩效。
我们首先建立工业经济生产函数Y=Ae[λt]K[α]L[β],对该方程取对数得:
LnY=LnAO+λt+αLnK+βLn1+u
将1978~2001年区间的工业资本存量(K)、劳动力量(L)以及工业总产值(Y)带入方程计量,得到无规模约束函数:
LnY=7.107+0.08t+0.04LnK+0.06LnK (1)
(3.502) (0.22) (0.198) (0.213)
R=0.998 Ad.R Square=0.996 F=1655.748
表1 制度变量与全要素生产率
附图
资料来源:前3项根据《统计年鉴2002》计算,后1项根据计量算出。
正则化得到。α=0.4,β=0.6,由此建立残差方程:TFP(t)=exp[InY(t)-αINK(t)-βInL(t)]得到1978~2000年全要素生产率(TFP)。我们将与工业经济密切相关的制度变量界定为:市场化程度(MRL)、非国有化水平(NSOW)、开放程度(ORL),其分别定义如下:(1)市场化程度(MRL)。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三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2)非国有化水平(NOSW)。用非国有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来表示;(3)开放程度(ORL)。经济运行的外向化水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的通行指标是对外贸易比率,即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和分工的程度(参见表1)。以制度变量为自变量,TFP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可得到方程:
附图
可以看到方程显著性很好,但DW过大,显然存在自相关问题,即制度变量之间并不是相互完全独立的,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开放程度是在相互作用中变迁的。我们可以采用零回归方法来解决估计,以考虑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其中k是零回归的参数对方程进行处理。表2是随着k值的不同,得到的不同回归系数和R方的估计值。
表2 零回归k值和系数估计
附图
从表2可以看到当K=0.5时,各项系数相对稳定,由此得到新的回归方程(方程中QYS=TFP)
附图
从标准化方程可以看到,非国有化水平是引起TFP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对方程(2)与(4)进行对比,可以进一步得到非国有化水平不仅是TFP增长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也是引起市场化和开放程度制度变化的原因之一。
二、TFP变动趋势与所有制结构
如果将1978~2001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TFP增长率结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1)TFP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高度的正相关,TFP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之一;(2)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有两个波动周期,第一个波动周期是1978~1990年,其最高点在1984年,最低点在1990年;第二个波动期是1990~2000年,最高点是1992年,最低点是1999年。这种经济增长率和TFP增长率波动模式与我国工业制度改革的步伐是一致的:1984年工业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承包制对于大中型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起到了核心作用。但是,承包制在制度上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使这种制度改革的边际收益逐渐递减,到1990年承包制的制度效应基本为负,使TFP转入最低点。1991年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目标的确定、1992年股份制企业改革全面推广以及推动乡镇集体企业的政策大规模出台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提高了整体TFP增长率,其后,虽然国家在1995年出台了一系列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措施,推行了“抓大放小”以及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等措施,但是股份制改革的制度边际效应递减现象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自1996年后,整体工业TFP急剧下降,1999年到达谷底。
表3 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分阶段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状况
附图
注:各种生产要素产出弹性都为0.5
工业企业的整体TFP增长率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持续下降?制度变迁的边际效应逐步下降呢?这种计量结果与人们一般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异。因为1995年以来对国有企业所进行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大放小”以及其他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措施应当大幅度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继而提高整体工业经济效率。从表3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工业企业整体TFP增长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下降的最为直接的原因——TFP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84年的改革使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的TFP增长率全面提升,到1988~1992年期间,国有企业的TFP却大幅下降使整体TFP增长率到1990到达谷底。1992~1996年集体企业很高的TFP增长率使整体工业的TFP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但是该期间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之间的效率差距却已很大。1996~2001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TFP增长率同时急剧下降使整体TFP增长率到1999年陷入谷底。
三、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与财务绩效
结合上述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适当发展非国有经济是未来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之一,其方法很多。一是大幅度提高非国有经济的自我发展,推进各种非国有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二是加大“抓大放小”力度,强化中小国有企业改制,推进一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三是强化国有股份制企业股权多元化,使非国有股权增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方法基本上是同时并举的,但是非国有经济比重的增加并没有遏止TFP增长率下降的趋势。其中的深层次原因需要我们进一步对中国不同产业的产权结构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资料,用R代表重点企业年末生产能力与整个行业总产量之比,表示不同行业的市场结构。如果R>1,表示重点企业的生产能力大于整个行业的产量,该行业产量过剩,其他企业的进入将使该行业的市场拥挤度以及过剩加剧。如果R>1,表明该行业给小企业留有一定的空间,或者说市场的拥挤程度较弱。
从1998~2000年不同行业企业数量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在R>1的行业中,除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纺织业等行业以外,其他很多行业的企业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例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以及电子设备行业。为什么出现了这种反常现象呢?我们结合各行业的所有制结构状况可以得到答案。
根据1998~2000年企业数量和2000年不同行业所有制结构状况的数据,我们可以以企业数量近几年的增加状况为标准,将行业分成两组与相应的所有制结构进行回归分析,一是将企业数量减少的行业与该行业的国有经济比重进行回归;二是将企业数量增加的行业与非国有经济比重进行回归,得到下列两方程:
附图经济比重)
R=0.503 F=7.116
这两个计量方程虽然并不十分显著,但它们仍可以表明,行业数量的变化与行业的所有制结构有密切关系——国有企业在主导行业中的撤退是这些行业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非国有经济的扩展是这些行业企业数量扩张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回归是针对不同行业的,因此这种关系并不表明在同一行业中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相反这些关系反而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国有经济比重很高的行业,行业企业数量减少率越高,新生的企业数量(一般为非国有经济)就越少;国有经济比重很低的行业,行业新生企业(一般为非国有经济)的数量越高,国有经济垄断的行业(煤炭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选业、石油天然气、石油加工、烟草加工等)企业数量的变化并没有带来非国有经济的进入。同时,我们结合各行业的市场竞争指数R的情况可以看到,在R>1的行业中,除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以及纺织业以外,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这表明:虽然很多行业已经出现了严重市场过度进入和过度拥挤的现象,但是,非国有经济企业仍然在不断的增加。这意味着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在产权制度安排上更富有激励约束效率的非国有经济有“非”理性的投资冲动,不断地进入过度拥挤的行业。这种“非”理性我们可以用这些进入行业的财务指标进一步加以说明。对于近3年企业数量增加的行业,我们把特殊行业(如橡胶业、电子及通讯设备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剔除后,将其企业数量增长率(QYZZL)与行业工业成本费用率(GYCBLRL)进行回归,得到下列方程:
附图
该方程可以初步说明,这些行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并不是这些行业的投资效益很高导致的,相反,在财务状况越差的行业,企业进入越多(当然,这不能说是行业财务指标的恶化导致了新企业的进入,因为可能的因果状况是过度进入导致行业财务指标的恶化)。
在国有经济大幅度战略调整的同时,为什么非国有经济会大量进入没有财务效率以及市场过度进入的行业呢?答案不在于所有制结构,而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财务指标很高的行业都被国有经济所垄断,而这些领域并没有向非国有经济开放;(2)随着民间资本的大量积累,以及金融投资的收益自1997年以来大幅度下降,使很多民间资本不得不过度地进入能够进入的原有产业领域,如服装、纺织以及电器等行业;(3)大量由地方政府支持和控制的集体企业在地方保护的作用下过度进入,并缺乏灵活的退出机制。事实上,正是上述的问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4年来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其间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由于非国有经济的投资空间急剧下降,投资的边际效应快速下降,投资收益由于市场的过度进入而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TFP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在中国渐进性企业改革的进程中,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20世纪80年代宏观产权制度改革逐步转向微观企业治理结构的改革。这体现在1995年以前强调非国有经济的增量改革,承认非国有经济的合法性,在税收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发展,使很多行业(特别是轻工业行业)大幅度地向非国有经济开放,增量改革也就体现出巨大的边际效应。1995年以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以及“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策略的确立使改革的重心偏向了存量改革,搞活“大中型国有企业”成为战略性任务,存量调整是非国有经济增加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增量改革方面虽然依然受到重视,并出台了很多扶植性政策,但是非国有经济的市场空间并没有得到扩展,一些具有较好财务绩效的行业依然被国有经济所垄断,非国有经济可以进入的产业空间日渐饱和,非国有经济进一步进入原有行业的边际效应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体制性冲突、金融收益率下降以及宏观经济环境恶化等因素,非国有经济过度进入原有行业和“非理性投资”的现象出现了。该现象直接导致非国有经济的TFP增长率以及整体工业TFP增长率的下降。
四、结论和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工业企业的TFP是决定工业经济增长核心因素,而决定工业企业TFP波动的核心因素之一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整体TFP增长率逐年下降,其中关键的原因之一是非国有企业的TFP下降。而非国有企业的TFP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非国有经济进入的行业以及相应的市场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出现了非国有资本过度市场进入和“非理性投资”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政策建议:(1)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以及提高整体TFP水平的关键在于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并适当提高非国有经济的比重;(2)提高非国有经济比重的下一步政策措施的重点并不在于简单地肯定非国有经济的合理性以及提供各种税收资金的扶持,而是要为非国有经济提供进一步发展的产业空间;(3)提高非国有经济投资的产业空间的核心政策途径不应当只是在于对国有企业进行微观内部改制,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减少国有中小企业的比重,通过股权多元化扩大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而且要将现有很多国有经济进行实质性垄断的行业向非国有资本进行全面开放,减少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障碍,以改善市场竞争状况;(4)市场竞争的状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国有企业进行市场拆分和组建具有竞争性的国有企业集团,还必须大幅度开放市场,让非国有资本通过各种方式直接进入垄断性市场;(5)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以及企业内部产权结构的调整所取得的制度改革边际收益将会进一步大幅度下降,改革的思路应当在强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以及集体企业内部产权体系改革等微观产权结构调整的同时注重宏观产权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①Dani Rodric,Arvind Subramanian and Francesco Trebbi(2002),“Institutions Rule:the Primacy of Institutions over Geography and Integ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woking paper9305.
②Hall,Robert E,and Charles I.Jones,“Why Do Some Countries Pl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Quar- 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February1999,114(1),83-116.
③Daniel Kaufmann,Aart Kraay,and Pablo Zoiodo-Lobaton (2002),“Governance Matters”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④杨小凯:《经济学原理》,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戴维·梅斯:《经济计量学的应用》,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关键词]制造业;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42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3-0080-03
一、引言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间的变动关系进行研究,如Kraft J.和Kraft A.(1978)对1947―1974年的美国数据进行研究,得出GDP对能源消费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但是两者不存在协整关系[1]。Yu和Hwang(1984)对1947―1979年美国的数据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GNP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2]。Paresh Kumar Narayan和Stephan Popp (2012)分析了93个国家的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长期关系,认为能源消费不是实际GDP的Granger原因[3]。韩智勇等(2004)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对1978―2000年中国的GDP与能源消费总量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证明能源消费与GDP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存在双向因果关系[4]。杨俊、王庆存(2011)利用1978―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力消费与GDP,GDP与煤炭消费,GDP与石油消费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5]。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经济结构由农牧业主导型逐步向工业主导型转变,工业经济步入快速增长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新疆工业增加值仅有14.5亿元,到2011年已达2700.02亿元,年均增长9.9%。进入21世纪,新疆工业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年均增长11.6%,高于同期GDP增速0.7个百分点,尤其近五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年均增速为13.6%,高于GDP 2.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37.1%增长至2011年的40.84%,提高了3.74个百分点(见图1)。可见,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新疆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资源储备区,新疆煤的预测储量为2万亿吨,占全国预测总储量的37.7%;油气资源约占全国陆上油气资源总量的1/4。近年来,新疆能源消费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工业能源消费占新疆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大部分,其在1988年占63.83%,到2011年上升至73.32%;而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基本上占据了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六成左右(见图2)。由此可见,能源是工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基础,研究工业能源消费对工业经济的增长尤为重要,本文以制造业为落脚点,研究制造业能源消费与新疆工业经济发展的变动关系。
二、数据选取与变量设定
为研究新疆制造业能源消费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新疆1988―2011年的制造业能源消费量和实际工业生产总值的数据,单位分别是亿元人民币和万吨标准煤,分别以MEC和IGDP来表示。所有数据都源自历年《新疆统计年鉴》。为排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本文以1988年为基期的工业生产总值指数和1988年工业生产总值数据对各序列数据进行平减;同时由于制造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具有波动性,易产生异方差的问题导致伪回归的现象,为了排除异方差性,本文对时间序列变量取自然对数,记取对数后的工业生产总值和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lnIGDP和lnMEC。图2显示了水平变量lnIGDP和lnMEC的趋势图,反映了1988―2011年新疆不变价的工业生产总值与制造业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
根据1988―2011年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以工业生产总值为因变量,制造业能源消费为自变量建立新疆工业经济增长与制造业能源消费的双变量对数模型,即:
lnIGDP=α+βlnMEC+μ
由图2可知,除个别年份外,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相近,接近线性,其次lnIGDP和ln MEC都成增长趋势,可以判断上述模型的设计具有合理性,且lnIGDP和ln MEC存在协整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ADF单位根检验
由上述分析可判断,IGDP与MEC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在检验其协整关系之前,先要对时间序列的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对时间序列进行检验。利用Stata软件检验lnIDGP和lnMEC是否为非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表1,图4、图5所示(注:图中的dlnIGDP、lnMEC为一阶差分后的序列)。
由表1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lnIGDP序列的ADF检验统计量值为1.409大于其临界值-2.518,所以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而序列lnMEC的ADF检验统计量值在1%的显著水平下为-0.786,也大于其临界值-2.518,所以接受原假设,存在单位根。对两序列一阶差分后再进行ADF检验,dlnIGDP、dlnMEC两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下分别为-2.585、-4.263,均小于其临界值-2.528,所以两序列在1%的显著水平下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见图4、图5),同时两序列为一阶单整,即lnIGDP~I(1)、lnMEC~I(1)。
关键词 能源消费;工业经济增长;万元GDP能耗;灰色关联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3-0103-05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能源经济学的研究核心之一。关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国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能源供应有着固定的联系。比如,在发展中国家,能源供给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性。另一种观点则相反,认为可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调整经济结构等手段控制对能源的需求,经济增长并不一定需要能源供给的同步增长,因此能源供给和经济增长不一定存在相关性。与第一种观点相一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能源需求的增长是由其经济增长导致的。目前中国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高耗能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导致能源短缺。这种能源短缺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增长。正确处理能源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于中国乃至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
1 问题的提出
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能源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大量的深入研究也表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常强的相关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对能源有依赖性,另一方面,能源的发展也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经济发展可以促成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同时,能源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障碍。重要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能源会逐步耗尽,并且能源的消费会带来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些都将严重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努力根据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对能源的需求,以及环境条件的制约等因素综合来制定本国的能源战略。发达国家将保障能源供应、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环境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目标,其对能源消费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06年,我国GDP为209 407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在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能源资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瓶颈”制约。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如石油仅占1/10,源头供应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对能源的消耗,如原煤的消耗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第三,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目前能源利用率仅为33%,每创造1美元GDP消耗的煤、电等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是日本的11.5倍。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资源、能源等要素驱动的,但我国能源短缺的现实无法长期支撑这种规模扩张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能源的大量消耗、利用率不高还带来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山东省是能源大省,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基础工业基地,山东在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方面的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但是从2004年开始,持续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一些高能耗的重化工业实现生产力后,山东能源消耗总量迅速增加,超过其能源生产总量,首次成为能源净输入省份。快速增长的山东经济亮起了“能耗”红灯。面对山东省“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约4.85%,山东GDP年均增长约10%”的目标,山东工业面临着十分巨大的转型降耗压力。在此前提下,山东省能源消耗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外研究方面,Kraft (1978)[1]利用美国1947-1974 年的数据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之间因果关系的结论,Yu 和Choi (1985)[2]则运用标准Granger 检验对韩国和菲律宾1954-1976 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分别得到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和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此后,Asafu-Adjaye,Soytas 和Sari以及Paul和Bhattacharya研究了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相同或者相反的结论[3~5]。
国内研究方面,马宏伟等通过计算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与GDP之间的关系[6]。薛艳、唐建荣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建立了江苏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模型, 找出特定地区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7]。姚政、郝传波以黑龙江省1978-2004 年的GDP 及能源消费数据为基础,对黑龙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就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8]。何秀萍、柯俊利用1986-2005年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因果关系检验,并建立模型考察二者之间的长期关系和动态关系[9]。目前,国内学者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多,但是运用灰色关联度进行分析较少,对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更少。考虑到工业能源消费在消费总量中占有绝对地位,比例高达70%以上,所以本文立足于考察山东省能源节约的水平,分别研究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和万元GDP能耗与山东省工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联度,试图找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与工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有所不同,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刘爱芹: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2008年 第3期3 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3.1 灰色关联分析建模机理
本文采用灰色相对关联度分析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依此可以判断引起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GDP的相对关联度计算如下:
第一步,确定分析序列。
设参考序列(或母序列)为:X′0(t)={x′0(k)|k=1,2,...,n}
比较序列(或子序列)为:
3.2 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
由于1998年以来的能源消费统计比较健全,因此分析的数据期为1998-2006年。根据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1998-2006年山东省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万元GDP能耗与GDP序列数据为基础,建立灰色相对关联度模型,分析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联。
(1)设山东省工业GDP为X′0(t)序列,终端能源消费总量和万元GDP能耗分别为X′1(t)和X′2(t)序列,具体数据见表1。
(2)以1998年作为基准,将表1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求出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对应差序列,可得表2。
由表2对应差序列得知,各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各点对应差值中之最小值和最大值:
3.3 结 论
通过对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的灰色相对关联分析,可以看出:
(1)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源的消费总量与利用效率都对工业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山东省终端能源消耗总量与工业GDP的相对关联度为0.7331,万元GDP能耗与GDP的相对关联度为0.6815。这说明终端能源消耗总量、万元GDP能耗与工业GDP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图1中也可以直观看出(为消除分析因素量纲的影响,图1描述的是标准化后数据的发展趋势),两个因素均与GDP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2)这两个关联度值均高于马宏伟分析的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GDP的关联度值(0.6672)[6]。这说明,山东省相对于全国,能耗在工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更大。山东省更容易通过高能耗、高投入来换取高的经济增长,而同时,山东省的工业经济增长也更容易受到能源资源日益紧缺的限制。
(3)r1<r2,说明,能源消耗总量与工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更大。也就是说,从能源消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看,相比较而言,山东省的工业经济增长更多地来自于能
源消费总量的增长,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要小一点[11,12]。从图1也可以看出,能源消费总量标准化值曲线与工业GDP曲线的关联程度更强,这与灰色相对关联度分析的结果相一致。这一点进一步说明了,山东省的工业经济增长 属于粗放式增长模式,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比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更能影响工业经济增长。从图1还可以看出,单位GDP能耗的波动性更强。
4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结论的讨论,提高山东省能源节约水平,促进山东省工业经济增长,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坚持开发节约并举,确立节能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多种可再生能源。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关。由于长期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产品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形成了以高消耗、高投入、低效益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且高能耗的产业所占比重一直较高,这就使得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有着存在的基础,从而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因此,需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来改变高投入、高消耗实现经济增长的局面,走出一条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的路子。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由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主导的形势不会改变,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大量使用煤炭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目前,洁净煤技术中最主要的是煤炭液化技术,这项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外,在煤炭加工、煤炭高效燃烧以及先进发电、煤炭燃烧污染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洁净煤技术领域也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快推广,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开发节约并举,确立节能优先战略。能源供应不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过去得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是靠加大能源供应的外延方式来发展经济,然而受到资金、能源储量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的弊端越来越凸现;另一方面,能源的浪费使用必将加剧能源资源的短缺危机,也必将削弱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因此,不能再走过去发达国家靠大量消耗能源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了,而必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确立节能优先的发展道路。
(4)大力发展多种可再生能源。由于一次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的特点,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提高,一次能源终会枯竭,因此,必须寻求其他途径,大力发展多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和海洋能等,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我国的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以水能为例,中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8亿kW,目前已经开发的水能仅为可开发资源的14%。因此,随着未来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发展多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极大潜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Kraft J.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 Journ 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
[2]Yu S H, Choi J Y.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an In 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85,(10).
[3]Asafu-Adjaye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P 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Economics,2000,(22).
[4]Soytas U, Sari 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Causality Relationshipin G -7 Countries and Emerging Markets[J]. Energy Economics, 2003,(25) .
[5]Paul S, Bahttachary A R N.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 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dia: a Note on Conflicting Results[J]. Energy Economics, 2004,(26).
[6]马宏伟,张兆同.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关联分析[J].经贸纵横, 2005,(5):46~47. [Ma Hongwei, Zhang Zhaotong. Grey Association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Economy and Trade, 2005,(5):46~47]
[7]薛艳,唐建荣.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5):91~96. [Xue Yan, Tang Jianro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s Consump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007,(5):91~96]
[8]姚政,郝传波.黑龙江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实证分析[J].能源与环 境,2007,(4):18~19,22. [Yao Zheng, Hao Chuanbo. 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Resources Consumption Structure Variation[J]. Energy and Environment,2007,(4):18~19,22.]
[9]何秀萍,柯俊.内蒙古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4):117~120. [He Xiuping, Ke Ju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Inner Mongolia[J]. 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2007,(4):117~120.][ZK)]
[10]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Statistical Bureau of Shandong, Shandong Statistical Yearbook(2007)[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7.]
[11]刘思峰,党耀国,张歧山.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Liu Sifeng, Dang Yaoguo, Zhang Qishan. Grey System Theory and Application (3rd edition) [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04.]
[12]赵燕娜,朝霞,孙育强.我国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5,(10):21~22. [Zhao Yanna, Zhao xia, Sun Yuqiang. Study on Assessment and Strategy of Energy Economy in China[J]. China Economist.2005,(10):21~22]
[13]刘宏杰.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Liu Hongjie.A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nergy Cons 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2007,(4).]
[14]齐绍洲,罗威.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7,( 7):74~81.[Qi Shaozhou,Luo Wei.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Differences of En ergy Intensity in China[J].Economic Researth Journal,2007,(7):74~81.]
[15]陈军,成金华,吴巧生.工业化水平区域差异与中国能源消费[J].中国人口•资源 与环境,2007,(5):59~64.[Chen Jun,Cheng Jinhua,Wu Qiaosheng.The Energy Consu mption an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mo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ces and Environment,2007,(5):59~64.]
Grey Associated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in Shandong Province
LIU Aiqin1, 2
(1. Management School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2. Statistics and Mathematics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Jinan Shandong 25001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