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8篇

时间:2023-09-25 11:18: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

篇1

会计集中核算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应运而生的一种财会工作运行模式,是通过集约式管理方式来组织和实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以达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财会工作质量、促进财会工作规范化运行之目的。随着我国财政管理和会计管理政策的调整和实施。特别是财政“三大改革”的稳步推进,要求政府部门建立起更为“规范、有效、安全”的预算管理和财会管理机制,实现由投入型、用财型向效能型、质量型的进一步转变。而在政府部门中导入会计集中核算这一运行模式,对落实上述要求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背景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是加快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利于从根本上加强和规范财务管理、财政监督,提高资金活动的透明度和使用效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管理水平,是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和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各种探索,总体归纳起来,其主要的内容是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和会计人员,单位只设立报帐员,负责本单位经费收支的结报和经费的预决算、财务管理以及与核算中心的工作联系。财政部门设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统一账户,集中办理本辖区所属预算单位经费的集中收付和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在管理手段和支付程序上不同于国库集中收付制,但对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规范会计工作行为、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做法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在保持了集中核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会计责任主体”不变的前提下纳八了会计核算中心,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各单位的具体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

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除核批保留的几个专项基金户和纳税专户外,注销原有的银行账号,各单位不再设会计岗位,只保留一名报账会计。核定一定数额的备用金,负责单位日常零星开支的报销。并向中心报账;其各项资金的收付和结算以及日常会计核算监督、会计报表编制、银行对账及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统一由会计核算中心办理和承担。

同时,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其会计工作交由会计核算中心承担。但单位的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权按财务管理的要求归各单位,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预算。依法组织收入。积极筹集资金,保障单位正常运转的资金需要;根据单位预算、用款计划和资金结余情况。及时申请财政拨款;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财政局的要求,审定、报送财务报告。如实反应单位的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活动分析;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和监督。

三、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利与弊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有利因素

一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取消了原有单位的银行账户,由核算中心在银行开设统一的账户,实行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全面掌握了单位的资金流向。在支出时,由核算中心负责审核各单位的原始凭证,并按资金的不同来源和支出内容按统一的口径办理资金结报,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改变了过去单位会计在核算时随意或有意截留收八、转移收入、改变资金用途、任意使用会计科目的现象,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是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会计集中核算后,财政对单位的支出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对纳入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统一开设账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收付资金、统一调配资金的管理形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符合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方向。将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紧密结合,建立起预算执行监督管理机制,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和流量。会计核算中心在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实行工资统发、住房公积金统一缴存、个人所得税统一代扣代缴、职工医药费统一支付、政府采购资金统一支付等职能,减少了资金支付环节。加大了资金直接支付的比例和力度。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管理和核算不够全面。由干各单位的业务情况不同,往来款项错综复杂,对往来款很难做到纳入集中核算,因此,少数单位存在侥幸心里,在往来款中混杂着很多隐性收入,有的单位甚至将上级的补助资金也隐蔽在往来款中核算,逃避了预算外资金管理。

二是会计主体问题不够明确。目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大部分是财政部门的~个内设机构,没有法人资格,也不是会计主体,其职能无非是集中替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是一种中介机构的行为,而会计主体、法律责任、预算编制、理财机制仍是单位。部分单位领导和报账员不愿得罪人。没有很好把关,把矛盾转移给核算中心,将一些明知不符合规定的支出也送核算中心结报。

三是资金使用效率仍然不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在国库资金的拨付上仍没有脱离原状,无非是把原来拨给单位的财政资金改拨到核算中心。原来沉淀在单位的资金现沉淀在核算中心。

四是单位报账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只设报账员,取消了出纳和会计岗位。有些单位认为报账员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因此把原财会人员调离岗位。而把一些不熟悉财务的人员安排到报账员岗位。有的还是兼职的,因此给中心和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编制等一系列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 四、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自制度改变以来,由于组织构建、人员编制等原因,中心工作人员较少,工作量非常之大。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整天忙于记账、算账、报账、保管会计档案,以及向单位和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等繁杂的日常事务,而且还经常陷入矛盾的漩涡之中,左右为难。为进一步做好会计核算中心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笔者认为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会计核算工作效率。要加强对单位账户的统一管理,全面掌握单位资金情况,合理聚集财政资金,为国库集中支付、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奠定基础。要积极协调会计核算中心与银行的关系。推行银行进入核算中心办公制度,方便单位报账,降低行政成本。要实施统一的会计规范和业务操作程序,加快会计电算化建设,提高核算中心账务处理的速度,在搞好日常核算的同时,能够及时为各单位提供会计报表和明细科目余额等会计信息资料。

二是要进一步推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会计核算中心要全面实行集中核算,集中管理,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会计凭证统一装订保管,大力推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过程由过去的“暗箱操作”变成为现在的“阳光作业”,各单位的收支都必须通过会计中心账户,在核算中心人员的公开监督下进行。为此,一方面,各单位要着力提高遵守财经纪律的意识,减少一些超标、不合理的支出。比如,在发生会计核算前,单位可以事先向中心询问有关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把一些不合理的财务支出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核算中心人员要加强日常监督,严格按照有关财务管理的规定进行业务审核,有效遏制了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的发生。

四是耍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当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施牵涉面广,而且触动各方面的权益,目前在社会上以及各部门对此认识并没有完全统一和理解,有的甚至还认为财政部门是在要“权”。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争取各部门党政领导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同时。要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强化部门与财政共同理财的意识,为下一步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篇2

【关键词】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利润调节

一、引言

经历了2007—2008年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多学者和资本市场参与者将股市的大幅波动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大量使用,这使得公允价值会计成为众矢之的,或被称为金融危机的“帮凶”。一些学者(如黄世忠,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顺周期特征会使股市陷入螺旋式上升和螺旋式下跌的循环。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SEC和FASB、IASB相继修订公允价值相关会计准则①,以使公允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然而截至目前,人们仍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心有余悸,公允价值会计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以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具体准则中的应用为分析视角,讨论公允价值会计如何为企业提供利润调节和盈余管理的机会,以期为监管层和资本市场参与者认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公允价值会计简介

(一)公允价值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IAS32)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07号和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07&133)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双方自愿而非强制清算和销售的现时交易中,一项资产可以转换的金额。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马维华,1999)。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过程中,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模式意味着如果一项资产或负债采取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即使资产不卖出或债务不清偿,资产或负债也应按活跃市场中存在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例如,如果企业拥有的证券投资,但不属于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且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则应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的证券进行期末计价。这种计价是资本市场中双方和多方进行竞价、交易的结果,因此是公平、公正的交易,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与财务报告目标

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中认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葛家澍、刘峰,2003)。计量尺度指名义货币和不变购买力,而计量属性则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可实现净值和公允价值(葛家澍、刘峰,200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历史成本是企业采用的主要计量模式,如果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应当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地计量。旧会计准则更多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因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能够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然而,随着股权高度分散化以及报表使用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加大,要求现代企业更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是会计的两大职能,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职能上进行了大的修改,从旧准则过分强调的受托责任转向决策有用。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这一基本准则中可以看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既强调了受托责任,又强调了决策有用。基本准则是其他具体准则的指引,因此财务会计报告以决策有用为目标,这促使在具体准则规定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准则等。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广泛运用是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目标相一致的,因此讨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具体应用和现实状况是极其重要的。

三、公允价值会计与盈余管理

笔者将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换、债务重组、金融资产的运用进行分析,详细讨论在这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如何为企业提供利润调节和盈余管理的机会。

(一)公允价值与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须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该准则是将原来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用于出租或增值目的的不动产单独加以规范。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规范的基本逻辑过程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如果企业拥有的房地产用于出租或增值的目的,则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否则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核算,而房地产企业出售的房地产则列入存货核算。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并按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第3号准则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企业一旦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就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则计入当期损益。由于这一会计处理原则的运用,对于那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来说,房地产公允价值如果高于历史成本,确认的收益必将增加企业的盈利。正常情况下,按历史成本计量的房地产市场价格都已上涨,因此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必然增加采用这种计量模式的企业的利润。

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则存在三种可能性进行盈余管理。第一,不再计提折旧。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减少了企业利润,而且一旦折旧政策和使用寿命确定,企业不能随意更改,将导致企业被动地接受折旧费用,成为减少企业利润的一个固定负担。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不再计提折旧,企业不用被动地接受费用项目,却可以根据期末公允价值的变动调节当期利润。第二,根据市场报价确定期末公允价值。但市场上存在的类似房地产信息很多,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房地产价格作为参照系,这样就可以提供一些机会来调节当期损益。第三,我国原来的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如果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则使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巨大差额形成未实现的账面收益,企业通过卖出房地产的时点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例如企业管理层需要增加当期利润,则可以卖出那些有巨大未实现收益的房地产,从而增加投资收益。

(二)公允价值与非货币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企业之间进行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以采用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交换过程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但是否一定采用公允价值,准则规定了两个条件: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如果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仍以账面价值作为换入成本,不确定损益。在原有的准则下,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负债表,但在新会计准则下,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以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差异,都需要计入损益表,这就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调节提供了机会。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只要安排一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就可以通过双方协商或第三方评估所确定的公允价值来产生利润。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只要被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差额部分将计入当期损益。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新会计准则提供了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机会;正是这种盈余管理的机会,使得那些拥有大量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司有机会通过交换来保证盈利持续增长。企业的盈利往往存在波动,在盈利处于低谷时,企业管理层就可以通过安排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保证盈利平衡增长。

(三)公允价值与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详见《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新准则规定,发生债务重组时,作为债务人是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差额部分进入利润表;而债权人则承担重组损失。原有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不能产生利润;而采用新准则后,债务人可以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在旧会计准则下,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产负债表(具体为资本公积),而新会计准则则将债务重组收益以公允价值计量,并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规定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将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通过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可以将收益反映在利润表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与传统盈余管理方法相比,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新会计准则也会产生相同效果,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虽然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不会使戴上ST帽子的公司恢复上市,但却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可能令上市公司的成长出现拐点,将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通过债务重组能够增加公司盈利更多地表现在债务人的债务豁免上,即如果债务人实际支付的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原有的债务账面价值时,都将计入损益。公允价值体现在非现金流资产清偿债务的过程中,如果公司将其持有的资产抵偿债务,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资产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损益,而资产公允价值仍低于债务账面价值时,则获得债务重组收益,同样增加了债务人的损益。因此,综合的结果是只要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就会产生收益,并影响企业利润。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金融资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最多的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该准则中规定的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文主要从资产的角度研究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因此重点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入手展开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最重要的差别并不在于公司的选择行为,而在后续计量中。准则规定,所有类型金融资产都必须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与原账面值的差额在会计处理上并不相同,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按第22号准则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不计入利润表,而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才计入当期损益。这些规定说明,虽然都按公允价值计量,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损益,直接影响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所有者权益,并不直接影响利润。这是二者的主要差别。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与企业的股权投资行为有关,如果企业将股权投资认为是短期持有,则可能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否则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旦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被投资单位的股价变动将会引起投资单位的利润变化,可以预期的是,在其他业务增长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被投资单位股价持续上涨,那么投资企业的利润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可以预期那些交叉持股的公司,选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将对公司业绩贡献明显。这说明,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方式不同,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盈余管理。

四、结论

本文详细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换、金融资产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对管理层利润调节或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公允价值的应用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调节利润的机会,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结论可以提醒资本市场参与者注意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关注公司内在价值,从而提高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篇3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关于经济与财务的法规制定越来越健全,银行内部的相关检查更加严格,且各项制度得到了逐渐的完善。在此全新的形势下,央行以及其各个支行的会计财务管理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就现今形势下央行会计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内部管理漏洞以及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且据此给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央行 会计财务 财务管理

引言:会计财务管理是各个银行内部管理当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在现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财务的管理不仅对于企业而言具有重大意义,对于银行而言更是重中之重。央行根据现今的发展形势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严格其内部的会计财务管理。但是,央行会计财务管理中仍旧存在着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央行会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管理存在一定漏洞

央行制定了市场运行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并未对内部的会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相应限制与规范,即并未出台针对内部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的制度。由此,央行内部存在着部分操作并不规范、不正确的会计财务人员。央行内部会计财务人员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取利益属于违法行为。该情况在现今依然存在,主要由于央行内部的管理者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缺失。

(二)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央行内部的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由于存在着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会为央行造成严重的财产浪费与流失。个别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对央行内部的财务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出现了胡乱开发单据的行为。甚至个别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在核实单据,核实银行收支情况时缺少相应的监督,出现核实错误,造成银行财产流失等情况。

二、新形势下央行严格会计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一)完善内部管理

1.规范会计财务管理。

央行在新形势下对会计财务管理进行规范时,要严格按照新颁布的《会计法》而执行[1]。通过《会计法》的保障,央行能够健全内部的管理措施,明确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规范会计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使所有的会计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在法律与制度的双重约束下完善内部工作的程序,提高工作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央行严格会计财务管理属于规范内部管理。内部管理的重点在于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首先,应该针对现今的现今网络中出现的会计财务核算等问题制定相应应对措施,建立岗位制约、岗位轮换,以及重要事项审批等[2]。其次,应该创新央行的会计财务管理手段,积极学习并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大对内部会计财务管理的检查力度。

3.全面加强会计财务管理工作。

首先应该加强银行预算编制的制定,确保其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由此实现银行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要严格按照预算实行会计财务资金的运用,尽量避免超预算、挪用资金等情况的出现。再次,央行需要加强内部会计财务管理当中,除了预算资金以外的各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与规范性。

(二)加强央行会计财务队伍的建设

1.通过培训提升会计财务人员素质。

央行要积极安排其内部的会计财务人员参与进修与培训,使其在进修和培训的过程中接受最先进的理念、最有效的会计财务管理方法、最有利于银行发展的财务思想。同时,央行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在进修与培训的过程中,要积极利用信息化学习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将其逐渐转化为实践经验。

2.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监督管理。

央行应该建立相应的会计财务人员监督管理机制,保证会计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做好资金的预算、收支审计、票据核对等工作[3]。在发现财务漏洞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或者解决,保证央行的会计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在监督的同时亦采取有效激励机制,使会计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具有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结论:综上所述,现今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包括央行在内的各大银行均加快发展的步伐,跟随世界经济发展的脚步,以获取更加有利的发展机遇。央行在此过程中需要正视存在于会计财务管理当中的不足,并且财务有效的应对措施予以解决。通过提高内部会计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经济竞争实力,在全新的形式下获取更加长足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东旭,邓亚丽.央行会计标准、利润分配政策和财务实力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2014.07(11):118-124.

篇4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分析

1.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1.1.1科学、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由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要,结合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多种管理手段,注重对企业经济行为的测算、预测以及平衡等,从而获得管理方法与企业需求的平稳结合。

1.1.2明晰的市场发展规律

市场具有的竞争性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优胜劣汰,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要与多变的市场需求相适应,适时调整变化,如此之举才能使企业的长远的发展。

1.1.3全面的会计核算资料

会计资料和数据是对企业经济活有意义的参考价值。所以,企业会计资料及数据所反映的内容要具有准确、真实、完整等特点。

1.1.4自觉的社会诚信机制

企业公司的财务管理权利者要严守相关惯例和规则办事,在社会经济运作中遵纪守法,不断树立诚实受信、可靠的企业信誉。

1.2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条件

首先思想决定行动。决策层在思想上首先要重视,同样财务管理体系的首要责任人应该包括企业的财务主管和总会计师。其次财务管理要以人为本。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现代财务管理体系中,不能光凭热情工作,必须能够掌握并使用现代、科学、高效的管理手段,同时要具有较高的思想和业务整体素质,才能胜任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工作要求。

1.3构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原则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应遵循的原则是指导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它反映了财务管理的环境和财务管理活动的本质,它是连接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并有助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1.3.1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企业的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要以正确的信息或事实为前提,借助决策方法和决策理论为辅助手段,从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做出的正确综合判断。可见,科学的信息收集的渠道、分类以及职责对于企业决策者是多么的重要和关键。因此财务信息管理者要对相关财务或非财务的数据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过滤筛选,确保数据和信息能够及时、可靠地提供给决策者,决策者就可以基于事实分析辅以数据信息,权衡利弊,做出最终决策。

1.3.2要遵循系统管理的原则

将财务管理体系作为整体系统,在系统理财的过程中按照有的放矢、分层考虑、整体综合的思想,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各组成子系统加以综合管理,从而实现既定财务战略、方针,圆满完成财务目标。

1.3.3要遵循企业高层重视的原则

要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出成绩、运行效果满足业务需求,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密切关注体系建设与运行全过程。特别是作为最高管理成员必须身先士卒,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要遵守财务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

1.4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组成要素分析

首先是总体财务统筹。系统性、整体性的财务规划是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起点,是以后取得成绩的关键,但其也是有许多地方可以改变的地方。主要包括:财务总体方针、财务总体战略、财务综合目标、财务管理环境分析、资金流动分析、财务管理方案制定等要素构成。其次是具体财务实施过程中,要使财务管理统筹的各规划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离不开各项具体财务管理措施严格落实,并在落实措施过程中对不恰当处不断改进调整。最后,全面绩效检查。财务措施实施后要组织效果检查,通过对绩效的具体分析,掌握企业财务运行现状,为将来调整财务规划、财务实施提供借鉴。

2.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不断地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在不断地成长中也发生了一些改变。成本控制、财务分析、资金管理制度、融资机制等方面已初步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但是考虑到其建立的时间还是比较短,因此工作的实践经验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中,由于企业性质、历史沿革、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财务管理体系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下文针对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2.1财务组织与决策体制僵化

在财务组织架构上,长期以来我国将会计工作与财务管理不分家,会计、财务混为一谈的一元化现象突出,由此产生了企业“大财会”的情况,导致财务管理无法真正实现管理作用。对资金的使用与筹措没有进行科学计划,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因素影响,重要的财务活动经常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决定,专断性较强。据统计数字,我国企业经营失败,70%-80%的原因是源于财务决策失败。比如某集团的没落,正是由于企业经营者一人掌握全部的经营决策权,在缺乏有力监督和科学决策支持的情况下,盲目决定进行多元化投资而导致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仍坚持向政府要钱、要权、要政策的传统经营方式,融资渠道单一,市场观念淡薄。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60.9%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资金短缺,而依然选择向银行贷款实施新建项目。筹集到的资金,却并没有全部用到“刀刃”上,资金效益低下,投资随意性强,甚至部分被挥霍浪费,给银行、企业甚至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2缺乏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

2.2.1财务过度分权,监督不力

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内部产权纽带盘根错节,导致不少企业在财务控制管理过程中过度分权,难以从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融资等资金活动,整体财务监督与财务战略也难以建立。同时,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决策程序、决策机构和监督机制,财权过分集中在少数高层管理者手中,从而企业各级职能部门或下属企业都首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损害了企业的整体利益。

2.2.2资金管理不力,缺乏控制

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对于资金的管理手段欠缺、方式落后。在资金管理中难以开展预算管理,整体的资金预算还处于简单的“拍脑袋”方式。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坚守职业道德,行使监督核算和职能不利,钻财经制度的空子,违规对财务报表进行技术处理,影响了财务报表最基本的真实性,难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2.2.3管理会计环节较为薄弱

现代会计主要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方面构成,而管理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但其的职能是能为企业内部决策者提高准确有根据的信息。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只重视财务会计,而对管理会计视而不见,甚至没有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的职位按照,这样对企业公司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让企业资金运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

3.结束语

总之,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艰难的工作,需要通过分析财务管理职能、企业存在问题、财务工作目标等各项工作构建实用性强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同时其还需要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根据部门职能有效的将之实施,以此达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安志刚.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03,29(13).

[2]许汝科.张恒忠.樊传果.如何完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4,(3).

篇5

【关键词】会计存在,会计意识,决定性

一、引言

会计意识是一种独特的人类精神活动形式,能够对客观存在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选择,预见性的重构和再创,但不能超越会计存在第一性的前提。随着公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频繁、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及会计工作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明确存在第一性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二、会计存在决定会计意识

会计存在对会计意识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会计意识是会计存在的主观反映

2.1.1政治环境对会计意识的影响。会计意识是会计的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其中政治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但差别很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政治制度下的统治阶层,都需要利用会计处理经济利益关系,必然使会计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社会属性。在实行三权分立的西方国家,因其政治思想和所采取的政治路线不同,各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也有一定差异。英美倡导自由,以市场为导向,强调政府的不干预,认为会计应从实用主义出发,立足于优化企业的商务活动。会计的目标是保护债权人、投资者利益;会计信息应以真实、公允、实用为基本质量要求;欧盟国家如法国,国家强调政府干预,认为会计应服从国家建设和国民需要,用于制定相应地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政府、债权人、投资者,会计处理规范统一并以欧盟指令为导向;而我国对会计的研究与认识,则是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反映在会计问题上,则强调会计是国家政府控制和管理经济的有效工具。所以实务中,由政府制定和颁布详细而具体的统一会计制度,并将有关经济政策融入其中,以统一性、可比性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2.1.2其他环境对会计意识的影响。会计技术的完善、社会经济等综合环境决定财务报表的出现及发展。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作用程度的提高,全球一体化发展,风险也在加大,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信息使用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也意识到此问题出现了按季提供分部作息、提供非财务数据、外币折算报表和社会责任报表等,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财务报告的传播媒介也由纸质转向网络传播发展。对会计人员道德修养、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2.2 会计意识随着会计存在不断演变

2.2.1.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前是农业社会。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厂手工业,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会计方面,会计的重心也由商业会计转变为工业会计,会计核算对象由债权、债务向成本核算,并产生会计一大重要分支——成本会计。18世纪之前没有真正意义上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的出现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经历了由试算平衡表演变为余额表,余额表变成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2.2.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的发明和运用为特点,还涉及内燃机、化学工业和钢铁业,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企业规模垄断组织形成,出现了企业兼并的浪潮。①企业结构变得更为复杂,企业经济范围不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会计真正的发生了变革。首先是现代成本会计的形成,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成本会计的基本方法形成并得到推广应用例如分批法、分步法等,能较精确计算出总成本和单位成本。②在现在成本会计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萌生了现代管理会计学。则使成本会计朝着成本控制方向发展,节约成本,降低费用,提高效益,因而形成了成本分类、责任分解等具有管理会计学的内容和方法。③会计报表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复杂化,股权的社会化以及企业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的增大,人们对已有的资产负债表已感到不满足 ,认为它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投资决策的需要,因而会计报表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又得到了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损益表已成为主要的报表,取代了资产负债表的地位,其二是合并报表的形成。

2.2.3.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会计被普遍认为是一个信息系统。从而使得会计规范机制得到了创新,一系列的准则和规范性文件也随之制定和发表。以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相分离为特征的股份公司形式的出现,产生了两个相对独立的会计领域——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2.3 会计意识具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原始时代,我们祖先通过结绳记事来分配打猎收获的动物,这是他们当时对猎物平均分配的要求,15世纪到18世纪末,商业资本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尤为发达,簿记运用范围在扩大,单式簿记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经营活动的需要,当时,合伙经营,特别是进行海上贸易的冒险,相当普遍,合伙经营中亟需明确:经营者与出资人之间,几个或若干个合伙出资人之间的产权关系和收益分配关系。基于这种需要,复式簿记得到广泛传播和运用。19世纪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公众持有的投资证券,由于这两方面原因,使簿记向会计转变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为了管理控制生产活动的需要,逐渐产生了成本会计,为了保护投资公众免受公司管理当局歪曲财务状况的需要,促使外部审计及独立会计师职业的产生。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断产生了新兴会计学分支与研究方法的新变化。

三、结论。会计意识的产生与发展是由会计存在决定的,是对会计存在的反映。只有明确存在两者关系中的第一性,会计意识才能在会计活动过程中摆正自身位置,把握满足现实需求,从而实现自身理论体系的完善,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价值增值;

作者简介:屈晨晨,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实务。

20世纪初期,泰罗的科学管理引入会计学领域,科学管理理论促进了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并在这次分离中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从管理会计的研究现状来看,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主要原因在于成本管理会计研究一定程度上更侧重于方法研究,而理论研究一定程度上相对滞后,以至于到目前为止,成本管理会计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指导管理会计实践的理论框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想要有一定的进步,就必须形成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本文将从价值增值为目标这一新的视角对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进行重建。

一、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

20世纪以来,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2014年,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管理会计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成本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但是目前成本管理会计仍没有一个具有指导性的理论框架,管理会计的发展缺乏理论基础,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就无方向性。所以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成本管理会计的历史沿革

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1)传统的管理会计阶段。成本管理理论是在l9世纪20年代后期提出的,但成本核算出现在15世纪,所以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这一现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此阶段是传统的管理会计阶段。(2)现代管理会计阶段,始于泰勒制。对于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余绪缨1983[1]年将它划分为两大阶段:一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管理会计主要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把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等方法纳入会计学科体系中,它们都是通过比较严密的计算得出结果,主要关注材料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等指标是否提高,目的是找到生产成本降低的方法,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的管理会计。二是决策性管理会计(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这一阶段,以正确的经营决策为导向,企业尽可能提高企业内部生产和各个方面的工作效率。

胡玉明教授于2004年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2]:(1)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尽量做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2)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强调的效果,以目标为导向,追求效益最大化。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3)管理会计反思时代(20世纪80年代)。管理会计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的许多引人注目的新进展都是围绕着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价值链”优化和价值增值提供相关信息而展开。(4)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这时,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经从单纯的价值增值转向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上。

成本管理会计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次事件有:1911年,美国工程师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3],提出了“以计件工资和标准化工作原理来控制工人生产效率”的思想,这是企业管理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企业在内外部管理中都深受影响,它把企业管理推向了科学化。随后,会计学应用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他们的应用使企业的成本计算更加严密,提高了成本管理在企业的地位。194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麦尔斯提出了“价值工程”[4]概念,要求用最小的成本进行企业产品的生产、革新,以保证产品性能的情况下降低成本的方式来加大企业的价值,这是控制成本的思想逐渐成熟的表现,成本管理意识已经占领企业管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1954年,英国管理学家P·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5],以企业目标为导向,通过成本管理来实现目标,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成本管理思想的发展。20世纪末,作业成本计算法研究全面兴起。2005年1月,《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R.卡普兰的文章《时间驱动的作业成本法》[6]。

(二)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成本管理会计起步于西方,我国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是在西方研究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普遍落后于西方。到目前为止,我国成本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仍然还停留在寻求成本管理方法上,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的深入研究还未展开,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这对于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是很不利的,没有理论的基石,成本管理会计很难快速发展,并且发展方向有可能也会有所偏差,所以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术界已开始积极学习西方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发展,如余绪缨先生的西方管理会计基本原理与方法,在会计专业教材中也纷纷出现《管理会计》教材。研究西方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相对较多,如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以及平衡记分卡等,已经形成的理论和方法只是对于西方成本管理会计的普及和推广而已,虽然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我国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毕竟它们的出现并不是以我国企业为依托的,而我国的市场、制度、环境等因素与西方有很大差异,引进西方的方法要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对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但是方法的背后要有成熟的理论指导,才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必须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形成的特殊的企业形态来研究我国的成本管理会计,才能使我国企业成本管理更加有效,也使得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加有意义。

(三)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研究现状

成本管理会计在我国发展比较晚,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还不完善。

首先,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定义没有明确,对于其定义至今没有达成统一的结论。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解释的争议主要分为两大阵营:一是从理论概念角度,二是理论要素角度。从理论概念角度,王棣华[7]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对一系列相关的基本理论概念进行汇集,从而梳理出逻辑,形成成本管理会计框架。从理论要素角度来说,陈骏[8]认为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应该由管理会计理论的一系列要素组成,理论框架的构造其实是理论要素如何排列的问题。颉茂华[9]认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要以理论诸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基础,再进一步逻辑推理形成成本管理会计框架。

其次,对于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逻辑起点的争论,目前有四种观点:(1)本质起点论。王棣华、陈骏等人认为学科理论的本质是其他理论要素的基础和统领,所以把本质放在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起点,从而进一步发展其他理论要素,这样逻辑比较清晰,思路比较明确。(2)对象起点论。管理会计首先应解决的是对象问题,知道管理会计为谁服务,才能有目的地展开研究分析,管理会计假设之间的关系也就能够理顺,能够进一步确定管理会计的目标(孙茂竹,2002)[10]。(3)目标起点论。美国会计学会于1972年提出管理会计目标是管理会计最基础的概念,管理会计实务和理论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孟焰和孙丽虹[11]提出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企业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战略和经济目标,为实现企业最终目标做出各种合理的决策,它符合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全部条件。颉茂华认为以管理会计目的为逻辑起点,能够使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形成一个严密的、首尾一贯的理论体系,不互相冲突,且相互依赖。(4)成本起点论。李玉周、聂巧明[12]等认为成本信息的生成维度是管理会计最本源的问题,是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理论框架是把复杂问题进行抽离、分类和系统化,形成了清晰明确的理性认识,可以对某种学科的理论或学科体系进行界定。成本管理会计框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指导成本管理会计的实践,为成本管理会计学科体系建设增加说服力,把成本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凝练和结合,为实践指明一个清晰的方向。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统一是成本管理会计能否长足发展的基石。

二、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分析

(一)本质起点论、对象起点论和成本起点论的局限性

1.以本质为起点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缺乏实践方法的考量

本质是一个纯理论的哲学问题,是指对成本管理会计特有的质的规定。以本质为起点构建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是从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缺乏实践的支持,可能会导致理论指导实践时产生偏差,也就是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成本管理会计的发展。

2.以对象为起点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逻辑论证不够充分

成本管理会计的对象是成本管理会计工作的从业者,成本管理工作是管理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对象是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确定的,所以以对象为起点,会造成逻辑的不通,把对象作为起点构建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理由不够充分,所以不能将对象作为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3.以成本为起点的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不全面

成本管理会计的核心已经由原来的成本的收集、加工和处理转变为以管理为中心。2014年财政部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我们的会计标准建设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服务内部管理决策不够,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为企业等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要切实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所以目前成本的概念在不断扩大,以成本作为逻辑起点来构建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框架不符合逻辑起点定义中基本单位的要求,并且它对业绩绩效评价难以兼容。所以成本不能作为成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二)以目标起点论为逻辑起点的必要性

首先,企业经营管理的起点是经营目标的确立,虽然目前企业管理的目标包括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各有利弊,但是企业的管理行为都是依据这些目标进行的,因为有目标才有方向,企业就是通过战略目标形成了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形成了企业最终目标的达成,目标是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始终的,也是管理决策一贯坚持的。所以成本管理会计的理论起点应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一致。

其次,成本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决定着成本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符合逻辑起点的要求是一个最简单、最抽象的规定,它能够使逻辑首尾一贯,整个逻辑框架体系建立在目标的基础上,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所以以目标为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是合理的。

三、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主要内容

首先,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应当明确成本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本文支持目标起点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目标,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确定的目标应与之一致,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原则,所以应以企业价值增值为起点。其次,理论框架包含的信息应该比较完整、全面,以便指导企业实践中遇到的成本管理问题,所以要把成本管理理论框架构建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2001年,胡玉明教授提出以核心能力培植为主题的管理会计基本框架更加符合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定义与要求。胡玉明教授认为核心能力可以视为核心技术、企业管理能力和集体学习的集合,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如何为企业核心能力的诊断、分析、培植和提升提供相关信息自然而然地成为21世纪管理会计发展的主题[13]。胡玉明教授提出了财务维度、顾客维度、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企业学习与成长等四个维度,财务维度是最终目标,顾客维度是关键,企业内部业务流程是基础,企业学习与成长是核心。

(一)财务维度

内容包括:财务会计、现金流量会计和无形、间接效益评估,目标是价值增值。胡玉明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财务维度的必要性,首先指出利润仍是企业的财务目标,从而说明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其次,针对利润为企业财务目标的缺陷,指出现金流量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传统会计对财务效益太过偏重,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强调了考虑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的必要性。

对于以核心能力培植为主题的管理会计基本框架的财务维度,本文提出以下观点:(1)财务维度中包含的无论是财务会计、现金流动会计还是无形、间接效益评估都是根据已经发生的事项与交易中形成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的,它总的来说是会计的确认、计量与报告的问题,属于财务会计范畴,对于过去事项与交易的处理不能产生价值增值,所以在此维度上提出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不准确。(2)现金流量的确认与计量本身归属于财务会计范畴,报表中包含现金流量变动表,它能够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所以单列现金流量有些重复。(3)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具体包括什么?评估方法是什么?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如何?

根据财务维度的特点与性质应将财务维度分为成本预算会计、成本会计和成本评价会计。成本预算会计是根据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结合当前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经济制度等进行成本预算,为企业控制成本、经营管理和绩效评价提供依据。成本会计是对过去的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为内部管理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为外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成本评价会计是对会计期间的成本管理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预算成本和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比对,得出成本管理的数字结果,为成本管理质量提供定量的评价。

(二)顾客维度

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市场战略对利润影响的研究。指出企业必须关注“市场份额”“顾客留住率”“顾客获得率”“顾客满足程度”“顾客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等指标。通过企业的市场战略产生的一系列决策对利润的影响程度,来判断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地位,或者说市场竞争力。(2)质量成本会计。也就是从会计角度来分析质量与成本的关系,从而判断企业产品质量成本。(3)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会计。指出企业对成本的考量必须横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4)环境管理会计。把环境投资成本效益也考虑在内,提出环境投资成本效益评估和环境业绩评价。

顾客维度的设立可能会造成逻辑的混乱,因为顾客是企业外部人员,不受企业管理控制,企业只能通过产品质量的提高、服务水平的改善和企业外在声誉的维护间接吸引顾客,或者造成顾客的流失,所以在成本管理会计理论框架中不应当出现顾客维度的划分。胡玉明教授指出的“市场份额”“顾客留住率”“顾客获得率”“顾客满足程度”“顾客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等指标应该属于财务维度中成本预算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考虑的问题,顾客维度属于外部变量,企业自身管理是无法达到效果的,对于顾客维度的这些指标是反映在其他维度中的,所以单列顾客维度逻辑不通,顾客这一维度应当去掉。

(三)企业内部业务流程

这包括研究开发过程、经营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1)研究与开发能力评估,是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来拓展新市场和新顾客,留住老顾客,保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2)作业成本管理会计,这是企业与顾客直接接触的过程,包括向顾客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全过程。(3)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充分利用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包括顾客已有的需求、新的需求、企业内部经营的资源,整合一起,充分协调,合理分配资源,完善资源计划,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一维度包含了企业从开发到售后的内部管理流程的全过程。

(四)企业学习与成长

胡玉明教授认为此维度包括人力资源价值会计、行为会计和激励机制与管理报酬计划。其中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是为了评估企业人力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因为人力是企业很大的一笔财富,要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学习与价值的提升。行为会计使管理会计信息对企业组织行为的影响效果达到最有效。激励机制与管理报酬计划是对人员管理和组织安排效益的一种激励手段,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最大化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使他们和物质资源一并发挥最大的作用。

企业学习与成长中行为会计比较抽象化,它的计量对象模糊,并且计量的方法该如何确定将是一大问题,行为会计很有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很难执行下去。行为会计中提到的对人的行为施加积极影响,通过激励机制与管理报酬计划就可以实现,并且通过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可以对员工的行为和激励结果进行评价。

篇7

关键词:IT行业 上市公司 报表分析 信息披露

一、财务报表分析概述

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一项运筹和谋划全面效益的管理活动,是利用财务报表提供的数据及相关资料为基础,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总结和评价。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为管理者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效益提供数据基础;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债权人信用资金的安全性提供法律保证,同时有利于政府机构加大监管力度,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对于财务数据需要定期公开披露的上市公司来说,报表分析的内容对各类报表使用者更加透明和敏感,其对公司经济活动的总结、评价、预测和决策的分析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目前常用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等。IT行业上市公司的定期财务报告分为季报、半年报和年报三种,具有公布集中、数据量大、行业复杂的特点。实务中,主要以比率分析法为主,结合使用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二、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现状

(一)财务报表分析流程

(1)以对外披露的中期报告或年度报告为基础,通过阅读报表附注,依当年度业绩情况或管理层经营管理需要,确定主要分析的方向或侧重点,如资产结构、利润完成、现金流量、股东权益变动等。

(2)计算财务指标(杜邦分析法为主):净资产收益率、权益乘数、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利润率等。

(3)运用趋势分析法,整理近3—5年同口径主要指标数据,通过对比,发现当年异常。

(4)结合管理会计数据,与财务预算对比,圈定重点问题,逐级分解问题项目到末级单位(如子公司、事业部、产品线、区域等)。

(5)结合当年度财务预算、业绩考核和公司整体的战略规划和布局,找出各末级单位异常原因,从单位个体归纳出总体、从局部结论总结到全局,从而形成整个集团公司合并报表的财务分析。

(6)针对当年度报表分析中的主要问题,对关键指标设置预警区间,下年度重点实行监控,适时改进。

(二)财务报表对外披露信息中的相关分析内容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定期报告》中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在各期披露的定期财务报告中,均要单独披露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在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中,另外披露管理层讨论及分析,其中分析的内容一部分即源于财务报表分析。

针对IT行业上市公司,除以上内容外,其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报告期内的技术资源整合、自主创新以及具有行业针对性和技术前瞻性的研发计划等有利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和管理思路,也是其在财务报表数据之外,向报表使用人展示公司未来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分析内容。

三、完善IT行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探讨

(一)建立行业标准,增强可比性

目前IT行业公司在报表分析中运用的财务指标,因市场细分后的行业背景、业务模式、核算方法等存在不同,导致计算方法和口径不统一,“个性化”较为普遍。实务中,IT行业公司的主营业务主要由简单分销、复杂集成、技术服务、解决方案以及软件研发等构成,基于各业务特点,其在主要营运指标的计算方法、结果使用和分析判断上也因企业而异,且没有行业标准作为指导和参照。

另一方面,由于业内缺少针对行业特点、统一且认可度较高的报表分析评价标准,使得现有报表分析数据较为孤立,缺乏可比性。报表使用人获取的同一企业内纵向信息有余,而行业内横向信息不足,不利于其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判断。

针对IT行业业务模式灵活、多样,行业发展周期复杂、多变等特点,应建立业内标准分析流程,将非财务指标纳入指标体系,从指标测算体系和方法的“事前”明确、财务分析过程的“事中”规范,到预警、监控机制的“事后”标准化、制度化,同时制定业内报表分析的评判标准,甚至是行业内各发展阶段的评价标准,使得各公司分析得出的财务指标作为单一个体,可以有相对权威的数据群组去“对号入座”,作为比较依据和目标参照,以此客观、理性地评价企业自身当前阶段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建立健全监控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点(单一静态指标)、线(企业内)、面(行业内)结合,加强动态分析

由于对各项财务指标分析所用的数据基本以上市公司过去或历史的经营业绩为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且个别财务指标所能反映的财务、经营问题也较为孤立和片面,仅能解释历史状况,缺乏相关性和预测性。所以,它只能作为报表分析的一个方面。

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必须根据IT行业背景、公司自身特点、经营环境和地区,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采用连续的、分业务、分产品、分区域的动态分析,重视与行业整体水平,或者同行业中规模相当、业务趋同、发展阶段近似的公司数据进行动态比较,关注过程和趋势,重于短期内的财务结果。尤其针对IT行业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企业发展模式灵活多变的特点,将报表分析由“事后看结果”的静态分析,逐渐导向于“过程中看变化”的动态分析,才能有利于报表使用人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判断,降低潜在的决策风险。

除以上外,报表分析还应依据分析目的进行各方面比较。IT行业上市公司,其财务报表分析的结果受企业规模、业务模式、发展阶段、所处地区等非财务数据的影响更加敏感,报表分析产生的作用和意义,无论对于内部经营管理,还是外部证券市场,也更需要务实。因此在分析时,不能单一、孤立地关注某些科目,或某些指标,而应将公司财务报表结合宏观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判断,与公司历史沿革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数据进行横向比对,通过全面比较,再结合企业实际,发掘出分析所需的实质性信息。

(三)重视收益质量及现金流量,关注可持续发展

上市公司所采用的指标分析,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效率为主,而对现金流量、收益质量的分析和披露不够充分,对报表使用人了解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针对IT企业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技术升级快的行业特点,其主营业务或主导产品收益的质量,以及经营现金对其业务或产品的支持和保障能力,也应是报表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因此,要增加设置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等综合反映现金流量、收益质量的财务指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是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出量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的比值。该比率越低,表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越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越充裕。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是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现金净流量同净利润的比值,它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将利润表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的净利润与现金流量表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客观的反映了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中有多少是有现金保障的,减少权责发生制会计对收益的粉饰,真实反映收益质量。

综上所述,鉴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实际,一方面需要上市公司财务人员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现有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报表分析体系,加大披露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分析结果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报表分析的使用人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和专业判断能力,善于总结和归纳,在已有分析数据之外,结合IT行业特点,了解上市公司历史和主营业务;关注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和本公司所处行业的环境、阶段,充分理解并使用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已相当详尽和明晰的会计报表附注内容,以发现和弥补公司财务人员在报表分析中的遗漏和不足,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参考文献:

[1]周继.浅析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企业导报.2011.11

篇8

今年3月的前20天,当邵建军、谈海强抱着“谈不成就旅游去”的铁则,跟自己的保荐人最后一次就发行价格谈判时,沃得精机(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沃得精机)已经走到其在新加坡上市的最后阶段。

4月25日中午12点,沃得精机停止招股;26日进行超额认购抽签;27日上午9点,正式敲锣上市。

两个月前,尽管这家江苏丹阳制造锻压机床的民营企业上市在望,却因发行价的争执让前途出现迷离。沃得精机CEO邵建军坦言:“这是我们和中介机构间最激烈的一场谈判,也是上市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我们明白自己的价值,如果不能体现,我们就放弃,不管此前做了多少工作,花了多少钱。”

截至2005年,沃得精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亿元,是七年前改制时的70倍。这是一个在中国经济连续三十几年快速增长的支持下,规模从小到大、业绩超高速发展的高成长企业,尽管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是传统的机械装备制造业。

个体的命运与时代密切相关,曾辉煌一时的“苏南模式”至90年代末已走到尽头,这家建厂40多年的乡镇小厂尽管经历波峰,也不可避免地走上衰败之路。1998年6月18日,在当地政府动员下,江苏丹阳最大的民企老板王伟耀出资千万元买下了本地这家濒临破产的乡镇企业。

从1998年销售额500万元到2005年的3.5亿元,邵建军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体制与机制的转变。”

沃得精机的高速增长有目共睹。事实上,王伟耀旗下高速增长的业务单元不只沃得精机从事的冲床业务,还有他赖以起家的曲轴业务、联合收割机业务。王伟耀的企业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如何更规范的管理,造就百年基业。一个民企壮大之后的常见问题也一一体现在王伟耀的企业中,比如如何规范运作,如何吸引高素质人才,如何建立更好的社会诚信度、获得更高的企业知名度。

2003年下半年,王伟耀想到了上市,而沃得精机是当仁不让的首选。

作为一家生产制造型企业,对证券业务一无所知。2004年初,友联时俊企业管理顾问公司(下称友联时俊)成为沃得精机上市的财务顾问,并全程陪伴沃得精机两年的上市之路。事实上,沃得精机在新加坡的上市轨迹,堪称国内成长型企业在普遍面临融资难压力下,取道资本市场的范本,其经典的上市全程操作堪称国内成长型企业上市路线图的模板。

成长型企业上市路线图关键点之一:如何选择上市地?

沃得精机要上市,首先要进行上市地的选择。国内上还是海外上?如果海外上,香港上、新加坡上还是在美国上?

友联时俊总裁华小宁对《首席财务官》详细分析了各地证券交易所的选择利弊。

2004年,深圳中小板刚刚开板,理应可以成为沃得精机的候选上市地。沃得精机的主营业务在中国,若论对企业知名度的提升,在中小板上市无疑是最佳方案。此外,语言沟通无障碍,上市后的维护费用也不高。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中小板上市候选者排成长龙,整个上市日程完全不可测。

放弃了国内,那么海外如何选择?

沃得精机首先放弃了在美国上市。“语言交流有障碍,程序复杂,上市后维护费用高,对沃得精机这样的小型公司来说,在美国证券市场不会受重视。”

沃得精机最初的愿望是想在香港上市,甚至为此已在香港注册了相关的壳公司。不过,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让上市之路转了方向。

沃得精机作为集团公司的成员,要想上市,必先进行资产重组。在沃得精机的案例中,通过设立海外控股公司的“红筹方式”上市,而香港联交所视通过资产重组的公司为新公司,若想上市,必先拿出三年的财务报表。

新加坡则不然,新交所允许进行财务数据的模拟,沃得精机能拿出连续三年的运营数据。与此同时,就2004年前的沃得精机而言,公司净利润只有1180万元,也与联交所的要求有差距。到了2005年上半年,沃得精机的净利润7400万元,这样的公司在新加坡就是一家很好的上市公司了,若在香港,净利润低于1亿元的就是小公司。这也是友联时俊劝说沃得精机当初考虑上新加坡的原因。

香港联交所与新交所的定位不同,后者通常起“跳板”作用,成为不少企业第一次上市的选择。以沃得精机为例,此番募集3600万新元,在新交所已属中上水平。针对沃得精机而言,在新加坡上市会比较受追捧,股价的成长性就比较好,公司的机会比较多。而在香港上市,关心的人可能就不会多。

华小宁认为,新加坡上市的标准日程就是九个月,从保荐人进驻企业工作开始,成与不成,九个月能见分晓。

成长型企业上市路线图关键点之二:如何设立上市主体框架?

海外上市,有两种上市方式,一种是H股上市方式,一种是红筹上市。前者为国企所选择,民企大都选择后者。

所谓红筹上市,就是由企业的投资者(或实际控制人)在境外注册一个为上市目的而成立的海外控股公司(称为壳公司),通过重组,将企业权益(包括股权或资产)注入这个公司,并以此为主体在海外上市。壳公司通常是在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成立的税收豁免型公司或香港公司,这类公司通常成为BVI公司。此举,是出于税收角度考虑。

在沃得精机案例中,友联时俊为其设计了“在新加坡当地设立壳公司,然后通过壳公司收购国内的实质性资产,壳公司作为上市主体”的上市框架。

“在新加坡设立海外控股公司主要希望取信于当地投资者,”华小宁说,“这与在百慕大、维京、开曼设立公司的税收情况是一样的,但新加坡投资人显然更信任新加坡的法律监管环境。”

在新加坡设立一家公司,对资金没有需求。跟国内不同,你把注册资金定在1亿元,也只需支付2元的注册费。此外,据华小宁介绍,维京群岛的监管环境比较弱,香港、新加坡一般不接受这样的公司作为上市主体。

在2006年3月1日前,十部委颁布的《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尚未实施,对外商投资的理解就是要有一笔钱真正的投进来。3月1日以后,政府允许特殊目的公司存在,如果用这家公司进行海外上市的话,将允许这家公司与国内公司换股,这样就不需要资金流入。不过这种特殊目的的使用期限是三个月。但是,在沃得精机海外重组阶段,新加坡壳公司收购国内资产的钱从哪儿来,就是一个问题。

华小宁介绍,这通常通过“过桥”资金的方式解决。所谓“过桥”资金,就是向海外第三方借款,完成收购,而后公司老股东通过出售自己的股权获得资金,归还借款。

全世界任何一个监管机构,都会关注资金的合法性问题,因此,一定要能说清楚收购资金的来源。尤其是资金量很大的情况下,如果操作不合法,很容易被查出来。如何找到一笔过桥资金,主要考验中介公司的力量。而归还过桥资金主要有两种方式:卖老股和分红。

企业上市时,卖新股,钱就进入到上市公司里去了。但同时,发起股东可以卖一部分自己的股份,这叫卖老股。而卖老股,钱就由发起股东收了。使用卖老股的钱,就可以还过桥资金。比如,一个上市公司可以卖25%的新股,也可以再增加5%的老股。那么这30%的股份中,25%的钱进入上市公司,5%的钱归发起股东。

至于使用分红还钱的方式,就是等企业分红后,再归还过桥资金。

引入战略投资人,通常是不少民企上市前的一个选择,这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资金是否充裕。如果公司资金过于紧张,引入战略投资人能极大缓解经营压力,从容上市。

不过缺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此刻引入战略投资人的价格偏低。“如果没有必要,就不做,比较吃亏。”华小宁表示,“我们这个案例中,企业并不缺钱,就没有引入战略投资人。”

成长型企业上市路线图关键点之三:如何确定收购方案?

海外控股公司收购国内公司,收购股权还是资产?土地资产是否要放进上市公司里去?

假如采取收购股权的方式,那么所购公司就是一个完整的公司。当然也可以通过收购资产的方式进行。如果收购资产,那么新公司可以只收购有效资产,这样新股东可能更欢迎,而大股东也会支持,因为海外控股公司最大的股东也是他。

华小宁强调,在沃得精机案例中,虽然采取了收购资产的方式,但不是每个公司都可以用。

依照香港联交所的规则,收购资产需要等待三年,然后才能谈上市之事。因为它会视(收购后的)公司为新公司,经过三年运营,并且披露这三年的财务报表。但在新加坡,上市条例还没更改前,允许公司模拟业绩,虽然是收购的资产,但财务数据可以模拟出来。因此,对沃得精机来说,可大大缩短上市时间。

此外,土地要不要放在上市公司里也是一个问题。到底是收购过来,还是采取租用的方式?这里的实质是把资产搞得很大,还是小一点,提高资产的回报率?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考虑,肯定要考虑回报率,才能吸引新股东。因此,在沃得精机的案例中,采取租用土地的方式。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这些土地还在升值。因此,采用租用的方式似乎是种双赢,原大股东保留土地,能继续享受土地升值的好处,而新股东的好处是,资产回报率高。事实上,新股东应不在乎是否拥有土地,只要把土地租给上市公司使用就行。

从设立海外控股公司开始,沃得精机的海外上市工作正式启动。而完成整个海外重组,需耗时半年时间。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华小宁表示,“资产要进行评估,还要过户,要考虑如何把税费控制得比较低。”

成长型企业上市路线图关键点之四:重要的热身―成本会计至管理会计的飞跃

一般而言,从有上市的想法到完成上市,需要经历六个阶段:计划制定、准备、结构设计、推介、发行、后市(见图 1)。

在完成上市地选择、海外重组后,就进入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前端,就是提供一份信息备忘录。在这个信息备忘录里,要有公司法律框架、业务描述以及公司财务的基本情况。这是一份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主要是为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上市中介机构准备的。

要想上市,必须经上述中介机构的保荐。其中选择保荐人,是个互选过程。企业要选保荐人,保荐人也挑项目。如果没有这样一份企业概况,口说无凭,没有保荐人愿意只听不看就出任保荐工作。

其次,要进行应付审计工作的准备。

国际上对财务审计的态度与国内不同,要求很严格。这主要是因为海外交易所的提问比较全面,因此,从审计角度讲,必须要细,否则不能应付交易所的问题,就不能上市。

“在境外上市,没有任何人情关系,”华小宁说,“陪伴沃得精机上市两年,我一次交易所都没去过,他们的工作人员也不会见你。你来干吗?我问你问题你回答就是。没有任何问题可以私下沟通。”

据悉,保荐人华侨银行只见过一次新交所的人,是为了催进度。

一家国内企业,如果不上市,它的报表仅应付工商、税务,是很简单的。远远不能满足招股说明书里需要的材料,因此,需要把这些信息准备齐全,是个极其耗时而细致的工作。

“企业财务人员不清楚什么样的材料是符合要求的,只能由中介机构来告诉他。”华小宁认为这恰恰是成长型企业上市时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少企业应付这些数据的提供,甚至提升了整个公司的财务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脱节几乎是在每个企业中都出现的共性问题。

“比如,我问财务,卖了多少台设备?不知道!几种型号产品的单位成本是多少?不知道!因为是所有产品一起算的成本。”国内成长型企业的管理现状颇让华小宁头疼,“招股说明书要求你所有的产品都要有单位成本。”

与国内大多数成长型企业一样,这类数据,往往只能在业务部门那里能够得到。而财务部门的账本上,往往是这个月花了多少钱,做了1000台的机器,总成本是多少。单纯的公司内部管理,并不十分要求管理会计,更强调税务会计,把税算准了,就行了。企业不上市,作为内部管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每种型号产品的成本数据。而上市后,这样的数据提取时刻需要,财务与业务数据脱节的情况必须解决。

这必然涉及到财务系统的整体提升。因为很多公司仍是财务手工记账的方式,要求对成千上万零部件、工时、费用分摊采用手工计算,非常困难,必须使用计算机进行归类统计。

沃得精机的准备工作,耗时两个月。

“如果不提前做好相应准备,中介进来就进度很慢,甚至会停顿。这样就会给公司造成很大的财务负担。”华小宁说,“要做招股书,需要保荐人、会计师、律师的集体参与,财务数据出不来,或者出来了不被认可,整个工作只能停下来。时间长了,财务数据需要更新,前面做的就都浪费了。时间拖延不说,钱还得付啊。”

成长型企业上市路线图关键点之五:保荐人的选择

经过了半年多的前期准备,2004年夏天,沃得精机进入对保荐人等中介机构的选择阶段。

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选择保荐人。

任何市场上的保荐人,按照实力来衡量,大致都可分为A、B、C类,A类实力最强,由这样的公司做保荐人,上市成功的可能性大很多。但实际情况是不一定非要找A类,而是要找适合自己的人。这里的权衡因素主要取决于企业规模。如果规模大,必须去找A,只有它才能有能力把股票卖出去。

据华小宁介绍,新加坡主要有三个规模比较大的保荐人,一个是新加坡发展银行(DBS),一个是大华银行(UOB),一个是华侨银行(OCBC)。在斟酌了多家保荐人后,最终,沃得精机选择了华侨银行做保荐人。

“DBS可能会觉得沃得精机小了一点。”在这个市场上,选择一位有信誉的保荐人,对项目成功很关键。

而且,项目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很重要。因为他将作为整个上市工作的核心成员,指挥其他中介机构,推动项目的前进。因此,选择项目负责人同样重要。

在选定了保荐人后,会计师事务所与律师事务所的选定基本由保荐人推荐,企业确定。其中律师聘请了两家,一家中国的律师事务所,一家新加坡的律师事务所。

在服务机构中,最让邵建军满意的是中国的律师事务所。“无论业务能力、专业水平、工作态度都无可挑剔!”

在整个上市过程中,邵建军最头疼的,就是沟通问题。

“新加坡与中国文化不同,尽管都是华人,但你讲的,他听不懂,他要讲的,老是表述不出来。我们认为自己表达得很清楚了,但他认为不清楚,我们是这样想的,但他却认为是那样想的。”

这样的现象常有发生,“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你对我讲的大概意思模模糊糊,出于礼貌,你说,对对对,好好好,我认为你理解了,而实际上你没有理解。”邵建军说,“假如语言上更通畅,效率会更高!”

此外,邵建军还认为,新加坡的办事效率还没有中国高,“跟他们谈事,我有很着急的感觉,他们不能适应我们。”

在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上,华小宁认为还有点小窍门。

在香港上市,如果不选择“四大”出任审计师,交易所和投资人就会感觉很奇怪,而心存顾忌。

但新加坡不同,即便当地的小会计师事务所,交易所都接受,不会另眼相看。

因此,“我们选了一个非四大的事务所,大所还是有官僚现象,”华小宁说,“事实证明我们选对了,小所全力以赴配合上市工作,加快了上市的速度。”

华小宁认为,选择当地小所的另两个优势是熟悉当地市场、收费低。

如果选择“四大”,那么四大会派中国会计师进行审计,然后再拿给新加坡会计师看,如果不行,还要返工。在华小宁看来,除非是去香港上市,去其他地方上市,都需要考虑清楚,这个审计团队中,是否有当地合伙人参与,否则都是中国本土会计师审计可能会出现效率问题。

“四大收费高,因此要在控制风险和控制成本上取舍的话,只有懂行才行。”

选定保荐人,上市程序正式启动了。这之前由顾问机构出任主角,推动上市前期工作;这之后整个上市工作就以保荐人为主角,而顾问机构作为企业代表,全力配合保荐人工作。

成长型企业上市路线图关键点之六:据理力争―招股价谈判诀窍

沃得精机忙活了两年,其核心问题只有一个:股票发行价。

2005年8月,沃得精机已经完成了招股说明书的制作。但在发行价格上,与保荐人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当时,新加坡股市低迷,中航油事件阴影未散,2005年初挂牌的河南三门峡湖滨果汁一上市即告亏损,投资人对中资股票普遍怀疑。

保荐人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 Bank)制定了3~5倍的市盈率,这与沃得精机期望的10倍市盈率差距甚大。

沃得精机决定等待,顾问机构出于维护企业利益,也认为应该等待。这一等就是半年。

2006年一开年,中资公司的股价突然受到市场的强烈追捧,涨幅惊人,各新上市公司纷纷为自己的英文名冠以“CHINA”。

1月25日上市的中渔集团,其英文名称为“ChinaFishery”;2月13日上市的嵩天集团,英文名为“China Essence”;3月13日上市的大庆嵘集团,英文名为“China Milk”,即便不带China,1月16日上市的上海动力发展,其英文名也为“ShanghaiTurboEnterprises”,带有明显的中国痕迹。

2月27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向沃得精机发出准予上市函。这个函件发出后三个月内,沃得精机必须决定是否上市,如果不上,下一个回合中,沃得精机必须重新制作新的招股说明书,重新审批。

市场的好转让沃得精机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但谈判并不轻松。“别人一周搞定的事,我们花了三周时间”,邵建军说,“至3月23日,才把所有材料递交至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备案。”

保荐人一直强调市场现实,投资人的接受程度;沃得精机则强调自己的价值,资产盈利能力与未来前景。这个拉锯的过程,几次出现僵局。

华侨银行给出的估值是每股发行价0.28新元,而邵建军们的心理价格是每股0.38新元到0.40新元。“1毛钱的差距就是1000万新币,”沃得精机上市协调人谈海强说,“我们已经做好准备,谈不成就新马泰旅游去。”

在沃得精机高管的强硬态度下,发行价最终定在了每股0.36新元。

公司历史沿革

上市架构部门的历史沿革:

上市架构是通过重组的方式搭建的,通过设立境内外商独资企业,对江苏沃得机床有限公司的经营性资产进行收购。

上市公司主体Bright World Precision Machinery Limited,根据新加坡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于2004年6月28日设立。

沃得精机中国有限公司于2004年5月27日设立,是由金盼有限公司(Kim Pan)(一家于BVI注册的控股公司)投资800万美元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批准的境内投资总额为800万美元。

2004年5月31日,沃得机床有限公司与沃得精机中国有限公司签订资产收购协议,收购了沃得机床有限公司的机床业务及相关资产和负债。收购资产总额约7600万元人民币。

2004年8月18日,Kim Pan与Bright World Precision Machinery Limited签署股权转让协议,2005年9月6日签署的支付协议,上市公司Bright World Precision Machinery Limited收购了Kim Pan持有的沃得精机中国有限公司于2004年7月31日的所有权益,按照当时的账面净资产价值约8331万元人民币。

收购于2005年2月25日全部完成,并取得了有关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至此,沃得精机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上市公司Bright World Precision Machinery Limited的全资子公司。

收购款项的支付是通过Bright World Precision Machinery Limited向Kim Pan支付17,392,270股新股,每股价值1新元。Kim Pan成为上市公司的Bright World Precision Machinery Limited控股股东。

江苏沃得机床有限公司历史沿革:

江苏沃得机床有限公司于1999年3月收购了江苏丹阳锻压机床厂的机床业务。江苏沃得机床有限公司由江苏沃得机电集团有限公司于1999年3月设立,公司位于江苏省丹阳市,主要从事锻压机床及配件的生产和销售。

江苏丹阳锻压机床厂自1953年就从事锻压机床的生产制造。现任执行董事邵建军先生时任江苏丹阳锻压机床厂总经理。

目前,王伟耀和邵建军分别持有江苏沃得机电集团39%和3%的股份。

截至2005年6月,员工人数增加至1400人。

股东情况

上市前总股本为3亿股,上市后总股本为4亿股。上市后总市值约1.44亿新元,约7亿多元人民币。

上市前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为100%,上市后为73.75%。原股东持股数量从3亿股,减少到2.95亿股,仍然处于控股地位。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Kim Pan有限公司,Kim Pan股东分别是王伟耀和邵建军。

公司主要产品、市场地位、竞争情况简述,公司的优势简述

公司主要产品为锻压机床和树脂砂铸件产品。锻压机床有8大系列:J23、JD21、JH23、JH21、J21G、JH25、J31和SH300.

公司目前在国内锻压机床行业的排位为第二。

主要竞争者:江苏扬力集团有限公司、金丰(中国)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广东锻压机床有限公司。

IPO价格,上市日程安排,认购情况

招股总量为1.05亿股,其中发行1亿股新股(配售),同时出售5百万股老股(公众认购)。招股价格为每股0.36新元;

2006年4月25日停止招股;

2006年4月26日,如果超额认购则进行抽签;

2006年4月27日上午9时,开始“when issued”交易;

2006年5月4日,停止“when issued”交易;

2006年5月5日上午9时,开始“ready”交易;

2006年5月10日,“when issued”和“ready”交易的结算日。

对话陈培贞:做成长型企业的融资桥梁

文/李瀚

《CFO》:请介绍一下您加盟沃得精机CFO的过程。

陈培祯:去年五月,一位新加坡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有一家中国公司需要找一位新加坡籍的财务总监。我当时都不知道是怎样一家公司,但是,我还是去深圳做了个面试。

我在深圳见到了友联时俊的华小宁先生,第二天我就去了丹阳,与公司的高管见面。大家谈得很愉快,并确定由我出任沃得精机的CFO。

《CFO》:在新加坡证券市场,一位称职的CFO都应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您认为,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CFO与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有何区别?

陈培祯:拥有CPA证书并不是出任上市公司CFO的必备条件,因为担任私人公司的财务总监一般也要具备CPA证书。从业务层面上说,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没有任何区别,因为面对同样的法律监管环境。

两者最大分别,就是上市公司的CFO要兼顾面对股民,或潜在股民。如果是私人公司就比较好处理,月报、季报、年报跟几位高管汇报就行了,但面对公众,我认为做好沟通工作是个难点。这位CFO不仅需要面对公众,还要处理好与新交所、金融管理局的关系。

《CFO》:聘请一位新加坡籍CFO的成本肯定高于聘请国内的专业人员,那么您认为能为沃得精机带来什么贡献?

陈培祯:就财务工作本身而言,沃得精机已经做得很完善,很好,我主要扮演一个桥梁的作用。此外,新加坡的会计准则与中国的会计准则仍有一些差别,需要我进行简单的转换工作。

由于公司是在新加坡上市,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因此无论投资人、监管当局都需要看英文的材料,而我就进行相应的翻译工作。

《CFO》:您与财务董事朱平国先生的各自分工是什么?这样的分工,您认为在未来能否合并于一位财务官?

陈培祯:整个公司的财务部门都是由朱平国先生负责管理,而我主要负责上市所需要的各项联系工作,以及怎么把公司的财务报表制作成监管当局能够接受的文件。

在上市前,涉及法律方面等信息,由律师、保荐人等专业人员负责,其他的工作都由我负责。公司上市后,需要披露季报、半年报、年报,这些工作也将主要由我负责制作。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截至4月14日,在新加坡上市的龙筹公司(注:在新上市的中国公司)已经99家,约占上市公司13%。据我观察,由中国人和新加坡人出任CFO的情况各占一半,但是即便由中国人出任CFO的,这位CFO需要两边跑,要有大部分的时间在新加坡工作。

运转一年后,国内的人应能熟悉整个监管当局、公众股东的要求,即便没有新加坡籍职员的参与,也能完成工作。但是,我认为整个信息披露工作仍需要有专人在新加坡进行。比如现在公司聘请的董秘是由参与上市工作的一位律师兼任,但有什么样的信息需要披露,需要我们告诉他。他也是新加坡人,是位律师,不是公司的专职人员。

《CFO》: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最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