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字教育转型8篇

时间:2023-09-24 15:44:3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字教育转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教育转型

篇1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教育出版社;数字化转型

一、现阶段地方教育出版社转型现状

1.转型意识不强,转型动力不足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地方教育出版企业对于数字化发展仍然处于观望阶段,数字出版与传统的图书编辑、发行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尽管数字化出版早已成为出版社的发展趋势,但是出版企业往往很难放弃原有的已经成型的系统化模式,陌生的数字出版让企业难以适应,继续维持现状,没有发展壮大的动力以及实施转型的勇气。很显然,地方的中小型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综合性人才不足,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数字出版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地方出版社在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数字出版技术人才的缺乏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教育社数字转型难度。

3.数字出版的法律建设还不完善

数字出版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型行业,因此数字出版的标准和法律制度并不完善。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国内有关数字出版业务的网站就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但是真正通过法律手段审批通过的数字出版单位不足百家。由此可见,数字出版的标准制度和法律监管的滞后,也加大了转型难度。

二、地方教育出版社转型的具体策略

1.打造优秀纸质教辅品牌

打造有品牌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众所周知,地方教育出版社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无法和其他企业抗衡,但是作为出版社个体,地方教育出版社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它对地方教育出版市场的判断力、对教育出版选题的策划能力,以及对教学资源的加工技术和作者资源的拥有程度是地方教育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地方教育出版社首先仍然是重视传统的纸质教辅出版业务,打造有品牌的、高质量的教辅资源。对于地方中小型出版社来说,纸质教辅出版仍然是教育社的稳固发展的根本,并且打造良好的纸质教辅品牌,才是提高出版社知名度,加强与其他主体合作的重要发展战略手段。因此,对于中小教育出版社而言,未雨绸缪,打造好纸质教辅品牌,为学习机、点读机、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教辅产品做好基础工作,才是地方教育出版社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措施。

2.完善出版社自身网站等数字平台建设

出版社应该建立自身的教育网站、构建教育资源交流平台,这是促进地方教育出版社稳定转型,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分类建立数字化题库、课程资源数据库(如教学音视频资料等),通过免费提供本版教辅图书的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上查询服务,快速集聚网站固定注册用户,充分发挥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的优势。并适当开展电子商务,图书销售,教辅售后等业务,建立网络与实际出版相结合的教育出版数字服务平台。或者,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把出版社的网站建成一个具有学习功能、测试功能与教学资源下载功能的教学系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和家庭辅导结合起来,通过销售点卡等方式为一线师生的日常教学提供“在线备课”“智能出题”和“在线作业”,进而添设“互动教学”“互动培训”等服务;以网站为主的教育服务模式,是建立“教育服务平台”的重要形式之一。

3.加强商业联盟

就现阶段来看,赢利成为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一大难题,数字出版资源如何收费应该是地方教育出版社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互联网的新载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出版社应该抓住机遇,增设以手机阅读为主的资源获取方式,教育出版社可以加强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很多中学生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而手机拥有得成熟收费模式,使得学生易于接受通信基本功能之外的消费。传统的出版商没有理由忽略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开展手机教辅数字出版,通过流量进行计费,达到共赢。此外地方出版社也应该加强与硬件商的合作。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辅产品琳琅满目,出版社也应高度重视这一市场,加强与教辅产品硬件商的合作。将自身优秀的教辅资源植入教辅产品中,利用硬件商的销售渠道提高出版社以及教辅品牌在教学领域的知名度。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教育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我国教育出版作为一个特殊的出版群体,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人才和经验,在这个优势和基础上,抓住时代机遇,积极面对目前出版社存在的一些问题,快速稳步实现转型,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篇2

融合媒体的平台由报刊、杂志、电视、移动终端组成。融合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变化的环境和受众,我国高校新闻教育不能熟视无睹,所有的新闻教育都需要站在属于未来的新闻教育角度,对自身重新进行定位。

一、融合媒体对传统新闻教育的冲击

根据调查机构Berg Insight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移动营销和广告市场市值将从2012年的94亿美元增至2018年的38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传媒行业的生态环境迫使整个教育界、学术界寻求应对之策,以满足融媒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1]。

(一)数字化技能的专业需求

融合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人首先必须是跨界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快速应对媒体新变化,拥有创新能力。所以,新闻专业里面开设技术性课程、新媒体技术的课程是必须的。《纽约时报》2014年的“创新报告”中,明确说明,报纸会优先聘用数字人才,实施“数字优先”战略,要求报纸必须在招募、培训和激励数字人力资源方面做得更好,将生产优质数字报道的报纸转型为一家生产优质报纸的数字媒体。此外,内部还开设了图表部门及互动新闻和数字设计部门,推动文章推广、搜索优化、工具和模版以及内容管理系统领域[2]。

(二)计算机编写新闻报道的出现

随着新闻产业规模的扩大,计算机运用相关数据而撰写出成本低廉的新闻稿,也将涵盖大量新闻活动、产业趋势和产品开发。Narrative Science是一家专门运用计算机编写新闻报道的公司[3]。Narrative Science员工量为30名左右。Niche新闻服务已聘请Narrative为注册用户撰写后续报道。高校新闻教育课程的技术化转型势在必行。

(三)传媒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规模的增长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传统媒体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电视媒体保持优势地位,电视广告市场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较小;另一方面,广播和期刊成为2013年最大输家,增长率均有大幅下降。报纸广告下跌惨不忍睹。为应对市场压力,报纸纷纷调价,比如《南方周末》涨价到5元。未来五年中国报业市场有可能缩减一半;电视媒体仍占据市场领导地位,但新媒体会分流大量用户,挤占广告市场份额,传统大众媒体的渠道控制力讲进一步下降。2014年网络广告市场规模有望赶超电视。停刊、减编是传统媒体避免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所做出的理性选择[4]。参照2014年新华社广东分社招聘实习生的要求:1.文科类,新闻学、广电新闻、编辑出版;2.从事网站编辑、网页设计、节目主持及节目后期剪辑等实习工资,熟练使用上述软件;3.工作态度积极。已经把对数字技术的要求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了。

二、当前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的转型实践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新闻教育该如何应对以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现有的课程体系应如何重组?当前,国内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增加新媒体方向的课程,微调已有课程,砍掉部分纯理论课程。《新闻学与传播学“十二五”战略发展方向及目标》中也指出,“突出学科重点,并打破学科边界,体现学科交叉。[5]”究竟如何体现交叉,如何打破边界,我国高校在这方面有些许实践。

一方面,加强实验室的配备。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项合作。浙江大学重点建设了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6]。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准确的数据;另一方面,新闻教育以课程的形式继续在传统方向中拓展,新闻专业学生必须双主修,或主修其他相关专业再辅修新闻专业,比如,跨高校选修,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根据个人兴趣在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四个专业中选择学习方向,或者选修外系、外专业课程或辅修第二专业。

从课程设置来讲,国内各高校新闻院系的专业必修课大同小异,基本还是以纸媒繁荣时期的采写编评摄的业务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为主,至多开设跨媒体专业课,遵循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技能训练与理论课程并重的原则,并没有对课程体系进行根本革新,而是修修补补,比如,我们学校,包括多数院校都开设了《新媒体研究》《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采编业务》《PS技术》等课程。

三、如何实现我国高校新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新闻教育仅仅依靠新闻学院是否足够?新闻教育应如何进行重组,是否从以前与文学、艺术结合,转向与网络、信息技术联姻。近几年,国内高校频繁对新闻专业重组转型,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于2008年成立新媒体研究院,划分为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内容和新媒体经营三大块,分别放在工学院、广告学院和媒体管理学院。但是,仅仅如此就足够了吗?新闻教育的转型首先应从理念上转型。

(一)理念上的转型

1.学科融合

大学需优化内部资源,通过学科融合推动新闻教育发展。新闻教育传统上是与文学、历史等人文社科类学科融合,融合媒体时代,应加入更多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信息技术,与法律、经济、网络技术、艺术、营销相结合,培养复合能力。

2.媒体融合

应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报道新闻。融合平台简单的划分为报纸、期刊、电视和移动终端,对新闻的认知不能停留在新近发生的信息的报道,而应充分研究各平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特点,以大传播概念来培养学生使用不同平台熟练同一条信息的整合推送能力,要加强对移动终端的技术研究。

3.科技创新

高校应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应加强针对新媒体环境的应用性研究。但是,国内高校还没有对整个新闻行业的生态环境展开大规模集中的调查。没有调查,就不会对行业现状和趋势有清醒的认识。简单的根据招生、就业数据来调整新闻教育的观念,不可能抓准行业需求。此外,根据学校基础条件的不同,普通院校也很难做到科技创新和完备的实验室配置,在硬件缺乏的情况下,新闻课程框架的调整就成为了简单易操作的必然选择。

(二)课程体系的重组

目前,国内高校的新闻院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一般独立院校的新闻学教育也是如此;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比如,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但是技术训练的系统性不足;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比如,复旦大学,比较偏向研究性的技能训练。这三种模式是对传统新闻教育改革的尝试,虽然不够彻底[7]。总之,旧的课程设计已不符合时代需求,课程设计应以提高学生发现新闻、挖掘数据、发现问题和表达能力为宗旨。以下尝试以行业能力需求制定一个简单的课程框架。

1.新闻判断能力 ――新闻传播基础训练

新闻采写 高级新闻采写 新闻编辑 高级新闻编辑 新闻评论 深度报道

2.信息调查及求证能力――调查统计

事实核实和核查 网络信息检索与应用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统计学

3.语言及叙事能力――人文素养

语言学 文学研究 诗歌 叙事理论 外国语 比较文学

4.问题分析和解释能力――知识基础(选修)

科技史 心理学 信息科学 经济学 艺术学 社会学 法律 人类学 伦理学

5.计算能力――数据分析

高数 计量经济学 数理统计 调查报道

6.技术能力――网络和信息技术

技术史 技术、社会与文化 编程技术 网页设计与制作 多媒体信息技术 网络营销技术 数字出版及技术 新媒体产品设计

7.音视频能力――视听技术

新闻摄影 电视摄像及后期 多媒体报道和编辑 音乐鉴赏与表演 视觉传达

8.媒体责任和政府政治――国际视野

篇3

关键词:数字展示人才转型教学方法要求现状

一、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教学方法概述

科技进步与创新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来源,目前国家已经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了未来发展战略决策的重心位置。鉴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对于提高经济转型升级这一问题的目的性也越来越强了。人才转型已然变成了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支撑及有力保障,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就是一个顺应时展而出现的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展示设计专业本科教学应如何开展及我们应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便成了数字展示特色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教学方法要求

开放式教育系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教学方法之一,此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的提高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其要求有三:其一,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生应拥有过硬的设计专业基础知识及艺术设计能力;其二,在素质方面,学生应拥有创新思想及奉献精神;在能力方面,学生应拥有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他们还必须具有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教学方法研究现状

数字展示发展于90年代初期,其最早的表现形式为3D效果图。出现之初,数字展示运用的最多的领域便是房地产行业建筑设计方面。至90年代末,三维动画的使用使数字展开效果趋于丰富化、精彩化,当然相对于以前来说,其运用的领域也更广了,此时数字展示的雏形便慢慢形成了。至2003年,触摸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字展示的发展,人机互动模式对信息单向传播模式发起了冲击。人机互动模式的出现将虚拟和现实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更拉近了了人类和信息化之间的距离。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于数字展示的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这次世博会上,触摸屏展示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短时间内社会上便出现了一股信息互动展示热潮。鉴于数字展示的广泛运用,人们对于数字展示这一概念也越来越清晰,开始慢慢认可这一独立的行业形态。

如今数字展示仍然属于一个全新的专业,学校开设这一专业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让学生全面地掌握舞台视觉设计的基本理论及技巧,凭借数字技术独自进行当代舞台表演及各种活动的舞台设计工作;其二,培养学生对于演出所属部门的艺术和技术体现及演出合成等工作全局的掌控力;其三,培养擅长将应用数字技术思维方法和创新手段与传统美术审美经验及表现方法进行完美融合的专业型艺术设计人才。

国内展示设计教育的起步特别晚,远远落后于展示业实际的要求。不管是从培养体系、教材规范,还是从师资建设方面来说,国内展示设计教育均属于初级阶段,其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通常情况下展示设计专业主要通过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体系的创建及人才的培养:其一,艺术设计;其二,旅游;其三,管理等等。相对于展示设计人才产业而言,中国展示设计人才转型教育出现的时间特别晚,正是由于这一因素的存在导致中国展示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及专业结构不全等情况的出现。特别是在展示人才培养和国际接轨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所存在的差距也是特别明显的。

四、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教学方法主要思路

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的教育方法及实践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设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怎样培养这一类型人才的方式是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必须考虑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育便是一种顺应时展而出现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相比,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对于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建立在知识传授、能力培育及综合素质提高之上的,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数学方法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强化基础性教学工作

学校在实施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工作时理应合理调整人才培育模式,创立创新型人才培育发展战略,尽可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第二,加快专业实践能力的速度

学校在实施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的过程中理应从实际需求入手,加快人才转型的的速度,创建一个完整的学习及研究的教学转型体系。

第三,加快教育转型速度

学校在实施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的过程中理应为学生提供专业人才转型相关课程,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及竞争优势,保证人才在进行专业转型的过程中获得先机及主动权。

第四,增大教育服务力度

凭借教学关怀为学生创造一个不以成绩论英雄的良好学习环境,增大教育基础及人才培养力度。

五、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具体方法

(一)明确提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理念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理应明确提出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们理应消除传统教育模式中所存在的学科单一及灵活性低等特点,树立综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应将综合性知识及高创新能力作为发展重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优秀人格的建立。

(二)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性

在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方面,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讲授的知识结构特别单一,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仅熟悉一门专业,其性质就如同技术工匠一样,数字展示模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应精通某个专业,同时还应该熟悉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相对于以前的学生而言,数字展示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要更广一些,基础要更牢固一些。至于教学重点方面,学校必须完成从单一教学方法到多样教学方法的转变,同时教师们还应该注重创新方法及思想的运用,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所学知识进行学习及思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培养全方位科技人才的目的。

(三)跳出传统教育方式的制约

长时间以来,老师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都习惯了如下三种教育方式:其一,以自己为重心;其二,以课堂为重心;其三,以书本为重心。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们根本就不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也就忽略了对他们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及创造性情况的出现。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系转型人才培养方式的重心,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属于教育的引导者,他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力,从学习能力、应对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出发,凭借集中授课,个别讲解及多人合作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重视学生的个性及好奇心,增强其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理应让学生对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时代特点及现状等有一定的了解,明白展示专业所包含的概念和所涉及的领域,最终达到创建科学合理教学体系的目的。鉴于教学体系可以起到协调教学关系,引导专业向更好方向发展的作用,所以教学体系设计程度的高低对于展示设计这一学科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字展示特色专业人才转型教学方法对于学校教学体系的建立及人才的培养而言是特别有帮助的。学校理应拟定一系列的方法开展数字开展特色专业人才转型教育,以确保学校在培育更多创新人才的同时,跟上时代及社会的发展步伐,最终使其教书育人及传播知识的目的得以更好地实现。

参考文献:

[1]沈琦,于学军,张丽,石振莲,蔡建平.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16).

篇4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项目教学;教学改革;检测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青岛大学科教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Y10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62-02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由于该课程信息量大,涉及到的传感器种类繁多,又需要多门相关学科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所以学生感觉课程抽象,理论分散,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数学生仍然是以考试为中心,掌握其理论,忽视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分析以及对实践教学的学习。笔者经过对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参加卓越人才培养的研修班,结合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以研究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上好第一堂课

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思维懒惰,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消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个问题,在上第一堂课时就告知学生本学期本课程要突破常规,采用新的研究型教学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明白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及如何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告知学生研究型教学是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学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开放式教学手段,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仅是要获取知识,而且要逐步形成乐于质疑、乐于探究、自主性学习的求知心理。[1]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新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学生及时转变角色,加强课前预习,积极参加讨论探究,建立项目合作小组,开展小组的学习研究。考核的方式也不再是以试卷为主,而是学生每个阶段的表现都能在最后的考评中体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

在学期初,对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做了问卷调查,教师结合调查结果合理选择学习内容,把概念性强、学生能自己理解的内容列为自学内容;把学生有兴趣的检测系统的设计、传感器的应用、工程项目设计作为课程重点。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将奥运会、世博会等采用的最新的检测技术引入课堂,作为传感器的应用融入相应章节,使学生了解到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主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学生为本,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方法。每次课前充分准备教学所用的演示实物材料,学生课前自学内容资料,设计教学方案,形成教案。例如,在应变式传感器章节,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设计了电子秤专题讨论的教案。该教案以电子秤的设计过程为案例,以教师设计的逐一推进的8个问题作为主线,以探讨应变式的传感器原理和应用为核心,参与式的学生动手测量应变片的特性探索为辅助,完成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涉及资料的查询、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动手实践推断结果,既拓展了学生视野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角编码器章节,着重采用了讨论法。教师演示角编码器的原理,在了解原理以后学生讨论“身高体重测量仪”的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评判方案优劣及需改进的地方。

3.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上学生利用简单的实验工具自主探究问题。例如,在电阻式传感器章节,教师把数字万用表和热敏电阻、热电阻、湿敏电阻、光敏电阻带入课堂,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测量各种电阻的特性。测量结束后,每个小组同学对测量过程和得出结论进行讨论,每组由一名同学陈述测量的过程及结果,大家一起讨论,弄清电阻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可以应用的地方。

(2)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制作了丰富的PPT课件。全部课件共46学时,包含图片859张,关于传感器工作原理和检测系统工作过程的动画演示20个,把抽象的内容变成感性认识。

(3)小组互助学习,学生讲授部分内容。在“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章节还开展了学生分组试讲。学生准备讲授内容的PPT。通过这个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4)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增加师生交流。学校为每门课程都开设了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讲义上传至这个平台,学生登陆后可以下载,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作业、调查问卷、答疑,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方便师生互动,学生的问题能及时解决。此外还向学生了教师的E-mail地址,有利于学生做项目时的沟通。还向学生推荐了和教材配套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

4.以项目促学习,积累工程经验

篇5

〔关键词〕三术型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创新职教师资

党的十会议进一步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由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并开始实行,从而为创建文化创意产业的道路提供了一条便捷之路。随着国民经济中文化创意产业地位的逐渐提升,对创意文化及创意经济所带来的价值越来越明显。在文化艺术领域,在国家的文化建设中,以及国家塑造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艺术教育“三术型”职教师资人才是把握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沿、引领文化创意产业改革创新的主力军。我们所说的“三术型”师资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精艺术、第二懂技术、第三重学术的高质量艺术教师,它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变革的关键力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一、国内外现状

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从改革开放就有了这个模式,在经历30多年的变化下,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已发展成了一套体系。基于当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国高校艺术教育也在积极地结合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发展,改革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法;同时,并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促进产学研的合作教育,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同时还坚持与文化产业市场的高度融合,突现高校艺术教育联手行业与市场的育人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王丽琦《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指出: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并利用当地的政策等优势,加快创意成果的市场化,增强产业园区向全市乃至更广范围的产业辐射能力。

目前国内外研究比较多的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产学研一体化,缺少对推进艺术教育“三术型职教师资”创新人才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关照,真正能为政府提供参考建议的研究也为数不多。所以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培养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价值性。

二、发展趋势

1.文化创意的变化和对职教师资的培养方法提出了新的需求

首先,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工程师和艺术家携手,这势必要求我们的职教师资既精艺术又懂技术。发展创意性产业的关键还在于艺术家们的创意以及自身知识。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高技术密集型、高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技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文化创意与现有科技相结合,是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现实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其次,文化是文化创意行业的核心,这里就需要我们的职教师资精通文化重视学术。文化创意强调艺术创新人才厚实的文化素质,文化是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设计作品需要较高的文化内涵来创造高额的附加值,这就要求我们重文化、重学术,要具备宽口径的知识,掌握和了解科技、人文、管理等相关知识,从而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总的来说,技术创新、艺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三者融合将会成为日后职教师资培养的主力军。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要想有效地促进创意产业发展还应当加大力度对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的培养。

2.目前的职教师资培养情况不能适用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要求

因为创意产业有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强的特点,那么这就需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专业艺术毕业生,必须拥有比较高的创意能力以及较强的操作能力,也就是“操作与创意一体化”的双重技能型人才。高等艺术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他们的知识结构主要是艺术技能、艺术学基础和文化基础方面,和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很难满足当今文化企业的人才需求。艺术创新型人才数量不多,创新能力的缺乏也就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层、高层等专业性人才数量的欠缺,也给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造成了很多不利因素,由于过分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忽视其高等性,教学中只在意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就会造成社会文化方面的人才结构性需求矛盾。然而面对职教师资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教育理论业素养偏低这一尴尬局面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艺术“三术型”职教师资人才强调团队精神和协同精神,能够凝聚集体的力量,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智力互补过程中完成艺术创新活动和艺术经营活动。

三、“三术型”职教师资培养研究

1.创立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思路

首先需要做的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教育中自由幸福地成长,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努力让教育成为人们心中满意的教育和社会想要的教育。

其次要在“三术型”创意能力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进程中,要着重突显出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如在教学方法、实习实训、课程设置、评价考核、师资队伍等其他方面要做到与文化创意产业特性、文化创意人才相适应的培育规律。

第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锐观察,丰富的想象力和前瞻性的眼光的同时,要让他们认识到理论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深广的人文素养、创新意识、版权意识、团结合作能力等,让学生了解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现状,感悟到只有文化知识是不够的,不具备创意能力和创意意识,那么将很难在这个文化产业社会中谋得一席之地。

2.构建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采取分段合作培养模式

分段合作培养模式当然就是在不加长学制的前提下,把正在实行的教师专业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以混合交叉的方式分二、一、一分段制,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方式把教师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艺术类学生通过两年的学科专业学习后,在第三年以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学的专业,以此达到职业培养分流。选择师范专业方向的艺术类学生,通过一年的师范类专业的学习以及实践,获取学士学位学分。最后通过在实训中心、企业一年的训练,得到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理论的学习,通过在企业、工厂的实践,和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的教育培养经历,再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贯通整个培养的过程,使其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自我反思―――――实践总结的过程中积累教师素养,培养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以此达到教师终身性的专业发展。

3.注重教育技能课程的综合性,通过多种教育培养技术来发展综合的教育能力。

优化课程一方面能赋予未来教师教学技能和艺术技能,另一方面也使未来教师拥有课程创新能力和课程资源研究能力等。未来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技能是要经过丰富的教育课程发展和教育模式创新而生成的,那么教师的教育技能最终也是在教育课程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的。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艺术教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支点之后,应当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需求为前提,以创建“师生设计制作室”为新教学方式,实现“三术型”职教师资培养的目标;以“三术型”职教师资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为重点,构建新的艺术创意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艺术、学术、技术”三方面培养统一,要以开发学生创造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圆点,以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性和培养较高文化素养为宗旨,以便更好地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培养研究不仅要从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实施主体、具体的类型和实施阶段等方面探讨,还应考虑当今的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从而构建成熟的艺术教育专业“三术型”职教师资特有的理念和培养模式。(责任编辑杨建)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微课 新型教学 课程改革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4.040

Abstract Today's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frag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knowledge update iteration significantly faster. Digital media is everywhere in our daily life, becaus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not only the professional demand of digital media industry will be more and more, the ability to request more and more high, so in the teach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e the talents of the classroom should also adapt to the social needs update.

Key words micro class; new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信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开设课程覆盖多媒体应用技术、视觉传达艺术、影视动画、电视艺术、工业设计等方面,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数字媒体专业的创新性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与之适应的专业人才,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平台,信息学院与31家高职院校及企业合作,建设数字媒体专业群教学资源库,以此促进课程改革,更新人才培养方式。

1 什么是微n教学

微课教学是一种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日趋多样化,具有短小精悍的特色,提倡碎片化学习;微课具有灵活性,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载体,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支持泛在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寻找需要或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知识体系多样化;翻转课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评价的质量。

微课最初是以教学视频或音频为载体,进行网络教学。但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的需要,教学资源日趋多样化。一方面,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以课件、动画、虚拟现实等资源作为补充,内容生动有趣,学生可以清晰和直观地感受到教学对象的实现、操作过程;另一方面,搭载微课的平台更加多样化。不仅电脑,平板电脑、手机都可以搭载微课教学,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不受到限制。

2 什么是传统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一般是指在固定的教学场所,采取面授的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在中国的基础教育里,常常采取“秧田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以教师为主导。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3 微课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微课以“短、小、精、悍”为特色,经过精致化的教学设计。微课的内容一般不会很长,它通常以知识点为单位,一个知识点就是一个微课,微课教学时长大致在5-10分钟。这是根据心理学研究,人的注意力集在5-10分钟内为最佳。微课一般不允许有多余的内容,举个例子,即便是资深教师,在面授当中,也难以避免讲课时候出现语气词,以及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微课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剧本”――如1分钟内讲的内容是什么,3分钟内讲的内容是什么,都要形成书面的形式,并与图文、动画、视频等资源结合,筛选掉不必要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微课的重要特色是,重视差异,提倡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差异是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的优势。我们可以把知识点比喻成乐高积木,微课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知识点好比乐高积木的一个元件,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元件,搭建不同的自己需要或者感兴趣的模型。

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智能推荐学习课程。教师亦根据数据分析,及时更新和修改教学内容。

在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中,校企结合是这个项目的特色。信息学院与6家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微课,使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共享更新更好的实训资源。在互联网平台上,知识可以得到共享和快速的更新,但事物都是会有正反两面,微课教学亦存在弊端。首先,高职高专的学生自学能力还比较弱,如果缺乏面对面的辅导,学生很容易滋生惰性。其次,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搭建还没有经验,单纯依赖微课学习,学生知识点零散,难以构成系统。再者,缺少学习氛围,学习动机会被削弱……

4 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和劣势

从我国义务教育开始,学生接触的课堂形式基本以传统课堂为主。站在教师的角度,教师教学必须得根据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应用规定的教材进行备课,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班级授课制”是工业时展的成果,少数的教师可以培养多数的学生,向社会输送大量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站在学生的角度,得到统一管理的传统课堂给学生创造了同等的学习机会,并且会形成一定的学习气氛和竞争氛围。

但进入21世纪,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变化,统一标准培养的人才未必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传统课堂教学在当今这种情况下显得稍微有些有心无力。在因材施教方面,对于有差异化的学生,传统课堂的学管理依然无法很好实现照顾个别。尤其对于艺术类学生,教学更应该保护、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此,信息学院建设数字媒体资源库,意在用微课补充日常教学,实现微课教学和传统课堂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微课教学的灵活多样和课堂教学的面授指导结合,线上线下教学结合,是当下教学改革的新趋势。

5 数字媒体专业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实践

5.1 多媒体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

数字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学习,必然离不开多媒体资源,仅仅依赖静态的图文资料无法满足教学需求。资源的制作同样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的共享,促进资源的更新,学生可以得到最新的专业信息,教师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备课压力也得到减轻。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以动画、演示视频、虚拟现实等方式,教学内容可以得到生动的展示,使课堂充满乐趣。

专业出版教材更新,在章节知识点旁,置入二维码,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学习门户对应链接,查看相关动态资源。数字媒体资源库建设的UU威客平台,可以为数字媒体专业爱好者提供资源制作、资源、资源下载、资源管理以及项目发包的平台,实现数字媒体专业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5.2 线上线下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为学生介绍学习资源,传授学习方法,简单的说就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面对面解答疑难困惑,帮助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习主动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自学能力,根据自身情况,筛选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度和难度。

微课教学可以实现无纸化测试。在微课教学当中穿插小测试和单元测试,客观题由电脑自动批改,主观题由负责教师或教师助手进行批改,提供参考答案及解析。系统自动分析统计测验结果,教师可以根据数据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供教学反馈,改善教学计划。

5.3 短小精悍,提高教学效率

数字媒体专业一个简单的实训项目,对于一个不熟练者,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完成。站在教师的角度,教师往往希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希望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对于高职高专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之后,专业技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掌握,并到达业务熟练的程度。因此,在传统课堂的教学过程当中,加入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可以节约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操,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去指导实操。课后,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温故知新,利用课余时间逐渐培养独立完成专业任务的能力。

5.4 促进资源共享,加快知识更新迭代

数字媒体资源库学习门户包含6个频道,包括学习者频道、教学者频道、残疾人频道、企业频道、院校频道、政府和行业频道,其中残疾人频道樘障人士提供手语课程,院校频道包含全国24个优秀高职院校以及境外学校教学合作成果,每年资源更新率不低于10%,各类人群可以在门户平台上共享信息。通过汇集多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不同课程在“翻转课堂”、“O2O”、“碎片化学习”、“基于SPOC的个人定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有效提高教学能力。资源库建设中,形成了扁平化的矩阵式结构和开放型组织,加强了各单位之间的联系,专业资源和人员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弹性共享。

篇7

关键词:管理层 激励与约束 人力资本专用性

中国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开放步伐加快。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现代银行制度的竞争。其核心是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公司结构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委托——结构中的方的能动作用。而银行管理层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对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的现状,本文从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人手,分析改进对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的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议。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变迁又体现为金融制度的变迁。而后者是在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国有产权的变革带有显著的转轨经济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制度渐进式变迁具有明显的国家主导型特征。其导源之一就是财政压力。在财政压力下,国家主导型银行制度的变迁强化了国有银行对财政的替代.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型越位”以及风险的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

(一)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现状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特征是全民所有。政府作为全民的代表拥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在各级政府间的划分、归属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此产生了不同层级的政府行为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管理经营问题。(1)中央政府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授予国资委管理。在当前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为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迎接国外银行的挑战,国资委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银行管理层更大的自主经营的权利。这是一个显性契约。即国家通过法律上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赋予了银行管理层以完全的经营权.它的负面作用是在某些方面对银行经营者的约束明显不足,表现为所有者的“缺位”;(2)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利用我国商业银行与政府的体制上的关系.过多地干预银行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表现为所有者的“越位”.我们将其看作一种隐性契约。总之,在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中.事实上存在着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两个契约。现实中,后者对银行的管理层发挥了主要作用。

隐性契约导致了管理层无法按照完全的经营权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富最大化目标。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在于盈利,管理者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但却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因为,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函数(包括收入的提升、职务的晋升等)与商业银行的业绩好坏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选拔管理者。更注重管理者贯彻政府目标的程度,而对利润等指标的考察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所有者对银行的经营并没有决定权.但却有否定权。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这种情况导致了管理者在经营中更倾向于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策略取向。被动地屈从于所有者的意愿。这种激励机制的后果是难以形成用业绩来衡量的优胜劣汰机制.从而使得管理层没有强烈的动力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提升银行业绩。现阶段银行的借贷现象就是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足的例证。同时。来自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使得管理层能够为其经营上的不思进取、经营失误、甚至是为谋求自身利益的寻租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推脱责任。这样的现状使得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形同虚设。所有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现存体制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二)缺乏来自其他方面的激励与约束

第一,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去监督银行和对银行管理层施加额外的制约;第二,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的经理人市场,缺乏有效的外部竞争机制。无法对现有的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与激励。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的现状。必然引发我们去寻找有效的改革机制。

三、提高人力资本专用性能够有效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约束弱化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所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即雇员在某企业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仅适用于该企业的特定环境的特殊知识,一旦雇员被解雇,其拥有的特定知识就会贬值。其损失由对企业和雇员共同承担。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投资形成特征——通过投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等)能形成专用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程度由人力资本投资的程度所引发,投资额越大,投资时间越长,投资锁定越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强;第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使用配置特征——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只有使用配置于适合的专业、岗位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价值低得多,或造成人力资本在使用中的闲置浪费现象:第三,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组织特征——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价值体现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组织)的交易或协约关系中,专用性人力资本退出企业,会给企业及这种人力资本拥有者带来损失,为保障双方的共同利益,必须重视交易的长期维持,而且这种组织特征,可通过干中学的经验积累,进一步形成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作用有以下两点:一是从它对委托人和人合同关系的影响看,会导致人力资本拥有者的垄断力、要挟(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人物威廉姆森对资产专用性所引发的“敲竹杠”作了专门的论述);二是人力资本专用性会带来的生产率显著提高以及相应的报酬递增,对发达国家的CEO收人的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论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能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对价值贡献最大、最为稀缺的核心资源。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被“敲竹杠”的风险是能够通过适当的契约被有效控制。因而,在人力资本专用性问题上,第二种作用是主要的。

转贴于

在运用中,首先,如果委托人和人都是理性预期的,通过估计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创造生产率的可能性并向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当人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委托人得到的净收益比非合作时应该更多:而对人而言,按人力资本的特点,相互合作的时间越长,专用性就越强,报酬递增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预期到这一结果时,委托人、人双方形成一个均衡解,即合作。其次,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旦形成,要么很难转移他用,要么在重新配置使用时会遭到严重的损失。

可见,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涉及到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配置.涉及到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使用者及其雇佣关系。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所具有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企业(组织)整体收益要大于个人收益。

(二)强化国有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专用性制度设计初探

在我国,作为金融业核心的银行业受到了政府极大的关注。对照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点和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我们发现银行体系的从业人员已经具有较高的退出成本,所不足的是缺乏有效的激励与严格的退出机制,而人力资本专用性恰恰能够弥补现存机制的缺陷。因此,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即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角度健全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事实上,我国也开始重视银行高管人员素质,从2000年3月24日开始施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主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规定了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本文着重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角度论述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制度设计,具体制度设计如下:

第一,强化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主要方式。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别强调企业组织内的劳动力分配要通过企业内的组织惯例、制度,如人事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晋升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规则来进行。当前,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经理人市场.无法通过竞争对现存的管理层产生压力,大力发展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我国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吸收日本企业的年功制的优点,如较长期的、完善的工作合同,基于资历和能力的晋升制度、优厚的退休保障制度,强调员工利益高于股东利益等,建立起追求长远利益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强化管理层职员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依存度。

第二,提升管理层的专业能力。在银行这一行业中,建立恰当的资格认证体系,即从业人员只有通过已设立的标准化考试和面试测评才能取得在银行一定管理岗位的任职资格,通过这一制度可以提升管理层的进人门槛。同时,在各个银行内部应当设立定期的在职培训制度,不断提升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增强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第三,组建银行经理人俱乐部,其实际上是对外部经理人市场的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所谓银行经理人俱乐部,就是在银行业就职并且具有一定职位的管理层人员所组成的团体。可以考虑所有具有一定职位的银行管理人员自动成为俱乐部成员,而俱乐部成员的资格将随着职位的失去被取消。俱乐部成员享有俱乐部所特有的一些权利,如一些特有的培训机会,与国内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一些同业信息资源,甚至包括一些促进经理人适当流动以提升其收人与职位的机会等。通过经理人俱乐部这一机制,有助于建立健全经理人的业绩档案;进一步通过经理人良好的业绩表现提升银行经理人的声誉,较高的声誉既有助于增加经理人的不当行为的成本,又有助于激励经理人为保持声誉甚至获得更高的声誉而更加努力。

第四,改革现存的薪酬分配制度。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要走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制度上要有国际视野,要导人国际的先进理念。一方面,提升管理层的收人,并将部分收人与经营业绩挂钩,如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来强化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另一方面,加强对管理层失职所造成损失的责任迫究,如建立损失赔偿的连带责任机制等,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认定机制、申诉制度等,避免将一些无法预见的损失责任强加到管理层身上。

通过以上制度变革,将有助于加强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增强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四、结论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信息技术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18-02

随着我国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双语教学也就逐渐成为许多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目前,双语教学已在本科院校发展比较成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仍然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研究,谈谈对双语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实施双语教学是市场的需求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越来越需要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经验、教育产业化理念,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国际化教学,不断提高高职办学水平和学生的能力,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来看,无论是活跃在电子产品与元器件的采购、销售、服务和管理等岗位的毕业生,还是就职于一般企业从事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验和维修等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在日常工作中都必须经常阅读大量的技术手册和资料,而这些第一手技术文档、资料和众多前沿书籍大多是英语版原文。特别是对就职于外资企业的毕业生来说,不仅要求他们能掌握生产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外语,而且要能看懂订单、能参照国外的设备说明书进行简单的维修等。为了能充分培养适用于中外劳务市场需要的人才,传统的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加专业课教学的模式已不能适应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让我们意识到,在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中合理而有效地开展面向工作岗位的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2.双语教学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完善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这种“外语+专业”的优势,无论在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方面,都会不断地显现出来。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会有意识地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异国文化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的传授给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学习或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迅速学习国际最前沿的技术、与国际同行进行直接交流。因此,双语教学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发展,迫切需要开展。

二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师资问题

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师资问题,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必须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同时能熟练使用两种语言。而目前高职院校从事双语教学的大多数教师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双语教学培训,在英语表达能力、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双语教学方法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等方面无法一一精通。要么是英语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年教师,外语水平虽然能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但往往缺少对专业实践知识的深入了解。要么是从企业引进的人才,专业实践知识丰富,但英语水平和教学经验又不能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师资水平是阻碍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一个关键问题。

2.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不高,对英语有畏惧心理,懒学甚至不学,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双语教学模式下学习压力大,难以应付,虽然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好,但为了照顾那些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也很难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

3.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用方面,缺乏与学科配套的双语教学的教材。目前,完全适合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的双语教材并不多见,很多学校直接选用某些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其内容在教学要求、教学编排和教学重点等方面与我国的不一致,无法满足师生的需要。显然这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严重制约着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4.语言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是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基本条件,不少高职院校除了外语课程,其他课程都缺少外语氛围。本科院校较普遍的英语角等活动在高职院校也不常见,学生平时所见所闻与外语也没有多大联系。这些显然都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

三 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几点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双语教师队伍开展培训,包括对专业教师的语言培训和语言教师的专业培训,保证双语教师队伍质量的不断提高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要尽可能多地创造国际交流的机会。随着高职院校与国外合作交流机会的不断增加,有条件的学院可以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定期派专业教师赴国外进行访问与研修,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英语能力,使之更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活动。

2.注重研究学生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有序地推进双语教学

在实施双语教学时应注重研究学生情况,既要注重研究学生的专业及外语成绩,又要注重研究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可以在开展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中,引入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模式,延长教学时数,借助实验室和实践环节积极创造一些真实的、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交流环境,扩展学生双语学习的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用外语思考和交流的习惯。而且学生通过在实践中与老师一对一的交流,用外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其参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3.积极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

在教材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要求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编写一些中文与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或一些纯英文教材。纯英文教材除了自己编写外,还可以直接选用英文原版教材,但在使用过程中要对这些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或对这些外籍教材进行改编,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4.改善语言环境,构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要努力营造合适的双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多方面、全方位得到语言环境的熏陶。如可以多组织学生收看英文节目,多组织英语演讲比赛,收听英文广播,提高英语语感。此外,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更有效地习得知识,要鼓励学生多开口,不仅要说日常用语,更重要的是能用外语表达专业知识,提出专业问题。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在宽松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就会敢于实践,不怕出错。

四 结束语

目前,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还处于起步阶段,普遍推广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事双语教学的广大教师应在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改进,勇于创新,找出一条适合自己院校特色的双语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彤骥、杨红玉.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7)

[2]陈红艳、马上.关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4)

[3]丁敬敏、黄一波.高职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