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9-24 15:44: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初中地理聚落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 体验式学习 初中地理 教学应用

体验式学习模式注重的是学习者的心理感受,心理感受的来源是实践,学习者在实践中体验,通过交流、反思、反馈等一系列活动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这一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打造多元化的地理课堂,为学生带来全新体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下面,我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验式学习模式的概念价值

随着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这一新型学习模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模式的价值,首先我们要对这一模式有一定了解。所谓的体验式学习其实是指学习者通过实践认识周围事物,获得丰富感情经验的一种学习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课堂中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积极投入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可以说,体验式学习能够为初中地理课堂注入新鲜活力,为教师和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加深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学习模式。它的应用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在这一模式中,无论是情感态度的形成,还是知识技能的获得,都来源于体验活动,可以说,体验活动是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基础。具体来说,与传统的学习模式相比,体验式学习模式主要具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学以致用、主动学习、寓教于乐、虚实结合。这四个特点是体验式学习模式能够被广泛应用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主要原因。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受各方因素的综合影响,教育重点已经从“新”转变为“学”,体验式学习模式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教师应加强对此模式的研究,探寻更加高效的应用措施,强化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通过这一模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使这一模式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和课堂的有效助力。

二、体验式学习模式的应用策略

1.加强小组合作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探索与发现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属于运用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通过加强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与沟通学习感受与知识,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知识资源。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感受到体验式学习带来的乐趣。小组合作是新时期下摸索出的一种新的符合教学规律的课堂学习组织方法。教师通过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学习《认识省级区域》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与讨论中国的省份到底有多少,你又了解多少。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上台进行总结与分享。这样便能够强化体验式学习在课堂应用中的效果。体验式学习模式在课堂中应用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习能力,总结了学习方法,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对于体验式学习模式在课堂中得到较好的应用与取得好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注重地理实验

地理虽然属于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但是不能忽视地理实验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教授和培养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习惯。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要想得到较好的运用,注重地理实验的操作是必不可少的。地理实验是地理这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操作地理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地理知识具体运用和直观清晰呈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验的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将知识内化于操作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还要强调和培养学生注重实验过程与安全的意识。在实验中注意安全问题,还要调动感官感受与思考。

3.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境。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地理课堂中运用需要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居民与聚落》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展示不同风俗与民情的视频进行情境导入,并且可以适当进行小组合作与讨论,表演相关的节目,体验不同地方的民俗。教师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不一样的地理课堂。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与课堂组织能力。体验式学习模式的理念在创设情境中得到体现,这为其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为地理课堂增添独特的光彩与魅力。

体验式学习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教师要加强对这一新型模式的探究,通过这一模式的运用为初中地理注入新鲜活力,使初中地理课堂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任春兰.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5(24).

[2]马金林.体验式学习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7).

篇2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地球村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了解世界某个区域的情况只需“弹指一挥间”。然而,世界各地区域复杂,瞬息万变,若想深入掌握其内在特征,只有在准确把握自己周边环境的情况下,相比较而知其所以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新课程所倡导的现代地理课程理念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部分表达十分明确。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第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基本理念”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所以我在平时地理教学中尝试:“乡土地理的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合应用。”

2案例呈现

片段一:在学习“聚落与环境”时;我们绝大部分的农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更别说了解世界的不同的聚落了,严重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实际,是一个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从我们身边的聚落特点出发,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来突破这一难点。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我们这里民居有什么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我们这里的砖瓦房的图片,原本不太活跃的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学生自觉主动的讨论起来:认为乡亲们以砖垒强,烧泥作瓦,以木为梁,斜顶设计,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就地取材,经济,适用;2、家乡多雨,房顶建的很倾斜,利于排水;3、好多房子坐南朝北,光线充足。然后顺其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寒冷地区、湿热地区、东南亚和北非地区民居特色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有了前面的乡土地理的内容的铺垫,很快的分析出原因。然后让学生说明,人类要想安居乐业,应该和自然环境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

片段二:在学习“珠三角”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发展,对地理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我结合乡土地理设置探究问题:“请你根据实际情况站在“大乡土”的角度,以南京地区(属于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分析,并且将长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珠三角进行对比分析”,这样的设计使得同学们在对家乡情感提升的同时,自我地理思维和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也得以提高。

片段三:在学习“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时”,如果按部就班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学生对于如此枯燥的内容是不会感兴趣的。我适时的结合六合当地商业中心变迁路线,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学生马上对教材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把学生目光吸收到教师身上。又进一步的结合当前六合乡镇发展和水泥道路“村村通”的事例,来说明在现代经济建设中交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所学的知识有用,于是就有兴趣去学。本小节内容充分的把课本的资料与当地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有效地分析和评价地理要素分布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布局社会生产力的理念。

3案例反思

以上三个片段都把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课堂,大大的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越来越发现:把乡土地理融入课堂教学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式。

3.1在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得好,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如在讲七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时,本节的第一大问题就是:“沧海桑田”。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开始,我介绍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的来历及比喻的含义;然后,我话锋一转,说:“同学们,由沧海变桑田这种实例有许多,但大家也许根本想象不到这种变化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听后都瞪大眼睛,似乎不相信。然后我就问:我们六合有一个瓜埠镇,大家知道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知道”我又接着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叫瓜埠镇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就势引导:“瓜埠镇始建于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8年),是贯穿中国南北的古驿道必经之著名渡口所在地,现在瓜埠那里有没有渡口了?”学生答:“没有”。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沧海桑田’的例子。这个时候,我从同学们一声声“哦哦”的恍然大悟声中体会到――一他们的注意力被我深深地吸引了。

3.2结合乡土地理材料能使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一切难度较大的地理概念,应适当运用直观形象的材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如讲到交通运输中“枢纽”这个概念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和观察六合区汽车站的情况。我问:“我们班上有一部分同学是从乡镇来的,若家在凡集,冶山等地的同学,要回家,应到哪里去乘车?”学生回答:“南门汽车站。”我接着问:“若家在龙袍、玉带等地的同学呢?”同学们同样回答:“南门汽车站。”接着,我补充讲解:同样,如果要从龙袍,玉带等地去凡集,冶山也必须到南门汽车站来转车,这个汽车站联系着我们六合区各乡镇的公路运输。我们的南门汽车站就可以称得上是六合区公路运输的一个“枢纽”。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枢纽”这个抽象的,复杂的地理概念具体化、简单化,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交通枢纽及基本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3.3结合乡土实际,实施情景教学。乡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学生从小培养起来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应用乡土地理材料实施情景教学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也便于他们在课外进行实地的调查发现,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加形象直观。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陌生,这时,可以以乡土地理资料为引线,创设问题或者案例情景,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以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化”一节的教学中,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学生可能对这一问题难以把握。教师可以收集该城市的用地范围和城市人口的变化数据和反映城市区域扩展的遥感图像,通过不同年代的数据和图片对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化的基本表现。同时把学生带出课堂,走进城乡结合部,进行实地的考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城市扩展的印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耕地的荒废,人口的拥挤等,激发学生思考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学生被置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景之中,对城市化这一概念也就不难把握了。

3.4乡土地理材料可以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而且也能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和现象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都前去观察,也不可能都靠实验解决问题。但是,我们知道一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客观存在于学生周围的,为学生所熟知的乡土地理材料,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地理概念,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习惯。如讲授“降水量季节变化”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六合的滁河一年中水位的变化情况。我是这样安排的:“同学们,龙池湖已成为六合的一大风景区,你们观察过龙池湖的水位变化吗?”同学们齐声回答:“经常观察,因为我们经常去那里玩。”我接着问:“龙池河水位什么时候最高?”许多男孩子跳起来说:“暑假!我每天去那里游泳。”我又问:“那现在(冬季)呢?”他们一个个摇摇头:“现在水位很低,特别是今年四、五月份湖底都能看见”。最后我请一位同学总结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这种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感受降水的季节变化比单纯的讲解更能加深学生对降水量季节分配规律的印象。

篇3

关键词:教学反思;地理个性化教学;高三待优生

一、个性化教学

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说:“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他方面的成功”。一般来说,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往往能最有效地开发一个人的个性潜能,如果个人的天赋、才能、爱好得到充分发展,会促使他在其他方面获得成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内部需求、学习风格和外部学习环境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出发点和核心还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来因材施教即学生需要什么,教师便授予什么的个性化教学。

二、高三地理待优生的主要障碍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处于普通高中最低录取分数段的批次,因此他们对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掌握很欠缺,地理基础相对薄弱。本文中地理待优生主要指2013届考生在2013年3月份两次高三周考和一次月考成绩的平均分位于60~70分的学生,全校共105名待优生,所有学生的平均分为63分。经过分析、反思发现,高三待优生在提高分数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障碍: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的能力较差;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不强;缺乏图图转化、图文转化的能力;审题能力较差;缺少答题规范,不能准确运用地理术语。

三、促进高三地理待优生成绩提高的措施

针对以上五个障碍,并结合辽宁高考新课标卷特点,忽略知识点的覆盖,重视能力的考查提出如下的改进措施:

(一)逐步构建并完善知识网络

学生在高一高二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笔记,更不要说对知识做过系统的梳理。各章节有什么关联,学生的理解也是相当的模糊。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有一个笔记本,结合我校待优生的学情,需要在一轮复习开始时,帮助和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链条网,一段时间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构建。这样在二轮复习时,学生基本能够将每一个专题的知识点按类归纳,找出关联,触类旁通。也就避免了学生遗漏某一个知识点而不会解题,甚至某些学生单个知识点能够回答,可是在做题时就想不起来知识点的情况。

(二)以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依托,培养地理思维

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以及差异性可谓是形成不同地理环境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切又影响了在自然地理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人文现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有抓住了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特性才能够准确分析出某一地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比如气候的成因主要受纬度即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的影响,各地理要素的联系形成了某一气候类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不同地理要素的组合又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气候的分析历来是高考的重点,也是农业的基础,进一步影响了聚落、工业。但是气候的分析被历届文科生认为是一个难点,更别说是我校的待优生了。在平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以各要素的相互影响以及制约关系下手,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以画图为基础,构建心理地图,提升图文转化和图图转化能力

地理试题历来有“无图不成题”的特点,一般的地理试题都配有地图,考察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而对于那些只有文字资料却没有地图的考题则更难,实为无图考图,学生先需要把文字资料转变为地图,再通过心理地图来解题。无论是自然地理中的一些原理图还是区域地理的地形图等等都隐含了各种地理知识,可以说学会了读图,也就学会了一半的地理知识。如何构建心理地图呢?首先要训练学生画图,中国地形图和世界地形图是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练习重要经纬线的地形剖面图,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就在这两幅地形图上画出气候分布,只有多练习,熟练记忆才能顺畅地构建出心理地图,并在分析区域地理问题时才有抓手。

(四)审材料,审问题,审分值,提升审题能力

好的审题才能够找到已有知识与待解决问题间的关联,并形成答案。审题不细而导致不能准确答题成为了高三待优生的一大障碍,审题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方面:审材料,审问题,审分值。在审材料时要抓住地理要素,画出关键词,审图名、图例并联想各地理要素的联系并延伸;只有很好地审问题才能知道答题要答什么,避免所答非所问;而最后审分值则是猜出答题要点的一个好方法,便于形成答题要点的条理性。在平时每做一题的过程中,都注重这几方面的训练,审题能力必然在日积月累中提升。

(五)以历年高考题为专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答题规范

高考真题是最典型的练习题,也是让学生们能读懂高考命题人出题思路的典型试题。高考真题反复做,备好双色笔,自己分析形成答案,再用红笔对照标准答案订正,以免眼高手低,这样就能短时高效提升学生准确使用地理术语的论述能力,也能够在高考时临危不乱,克服畏惧情绪。

四、结论

教学反思不仅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作出调整和更正,也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如果长期坚持也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反思高三地理待优生的各方面发现待优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并且提出了针对高三地理待优生的教学措施,实施一学期以后略有成效。在高三下学期四月份市一模考试中,105名待优生的平均分已提升至74分,个别学生的成绩已突破了90分,大部分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已大有提升。通过教学反思有效地促进了待优生地理思维以及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了成绩的提高。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个性化学习平台开发与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子课题《教师自我反思的专业成长模式与构建个性化学习平台研究》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赵明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1.

篇4

关键词:内初班;提问;有效性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会将师生间的认知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建起师生间双向交流的桥梁。好的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在我校初中学生中内初班学生占有很高比例。区内初中班学生是来自新疆边缘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孩子,小学六年都是在民族学校接受纯母语授课,而到了我校虽然在七年级阶段进行了短暂的、大跨度式的汉语训练,但在整个三年的学习中这些孩子大都在汉语的听说写基本能力上存在较大困难。在课堂提问方面我们也许没有发现,我们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这些孩子根本没有领会我们的问题的题意,也理不清头绪。抱怨学生的汉语差是没有用的,我们只能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多反思我们的提问是否有效。下面谈谈我对课堂提问的一些想法和实践。

一、课堂提问要生活化

很多教师都接受和赞成“用教材”而“非用教材”的教学理念。地理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的想法是:问题设计要依据课程标准,多挖掘内初班学生生活中地理知识,利用他们积累的感性材料设计问题。例如:让来自阿勒泰的学生和来自阿图什的学生比较家乡与石河子的气候的差异,特别是冬季的气温与石河子的气温有很大的差别。可就阿勒泰、石河子、阿图什的气温差别提出问题,在“中国的民族”一节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新疆少数民族服饰设计问题。在学习“聚落与环境”一节可展示维吾尔族的方形平顶屋,蒙古族、哈萨克族的毡房等。提问民居与人们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之间的联系。总之要所突破“死书”樊篱,把“活书”引进课堂。

二、提问多设计开放式问题

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问题:“大家能说出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吗?”“请说一说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第一个问题属于封闭性问题,“能”这个词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老师无意中也流露出对学生的不信任感。学生可能会直接告诉老师“不能”。而“请说一说“一词反而会排除学生拒绝或逃避思考的可能。封闭式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开放的问题。关键在于老师对提问措词的把握。例如:“你能吗?……”转化成“请你说出……”“你知道吗?……”转化成“为什么?……你认为……吗?”等。在内初班课堂中,我们还要注意少用反问句,反问句实际上是“假”问题,提问的意义不大。

三、提问问题要直观化

地理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课堂上没有提供给学生感性的素材,学生的思维很难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一节,在学习亚洲河流的分布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直观的问题,首先桌上放了一个倒扣的碗,然后在碗底中不断滴水,水满则溢,流向不同侧面,立即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现象?之后再提问为什么亚洲的河流多发源于中部流向四周的海洋。内初班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他们没有见过的事物很多,例如:“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一节,教材里写道:“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让学生解释这种现象。内初班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橘和枳是什么,他们又如何回答呢。因此,在提问的过程中老师要多让学生接触直观的素材,这样提问才能有效。另外,很多学生对地理方位的判断比较吃力,借助地图将使问题形象直观。学生的判断才不会出现方向的颠倒。

四、提问要有目的性、启发性

在内初班,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目的,在“自然资源”一节,河流的图片下有一句问题:“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是流不完?如果问学生,学生是回答不出来的。因为这是学生到高中阶段才要接触的知识。所以提问切忌盲目、随意。提问还应在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上启发,巧妙安排提问时机。要注意学生的补偿心理,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耐心启发引导,给学生再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问题过大、过难就应化难为易、化大为小。重启发也是为了降低难度、针对内初班学生我们可时常解释一些常用的词语。例如:分布、弊端、优势、优越性、有利条件、不利影响等词语,避免学生由于对词意的不理解造成对题意的不理解。

五、提问要发扬民主

在内初班,课堂提问要发扬民主。提问问题要尽量减少集体式回答。集体式回答,课堂表面气氛轰轰烈烈、人人参与了,其实不乏“滥竽充数”之人,效果并不好。在集体回答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只是跟着学习好的学生回答,自己并没有思考。内初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会因为他们的性格特点不尽相同而造成回答问题时的不同态度:有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积极回答问题的,也有能理解但不愿意当众发表意见、不想回答问题的。为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必须使所提问题适当分布,不要随便接受喊出来的回答。热了少数、冷了多数。细心观察学生反映,对于经常不愿回答但有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树立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新修炼.陕西师范大学.

篇5

一、进步与成长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在这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和对学生的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1、深挖教材内涵,灵活运用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了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地里课程目标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要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里的兴趣。这就需要在选择教法时,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强迫施教。而唤起学生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在新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没有接触过,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知识没有较强的递进性,学生学起来较为苦难。我采取了讲授法和活动法学习经纬线效果都不是特别突出。于是讲完这些内容之后,上了一节经纬网练习课,采取游戏和竞赛的方式,在室外上课。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定方向建经纬网,然后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再在操场上画好的几个经纬网地图上真正的实践一下。学生“玩中练”“玩中学”得兴奋极了。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大部分学生因此还弄清了经纬网,收获不小。

教法选择的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在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迸射的。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的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发展。

2、过程与结果并重,运用鼓励性评价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学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为了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本学期我校的地理学科从下列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初一为例):学生课堂表现占25%——课堂纪律5%;《地理填充图册》作业4%;《地球仪的模型》制作4%;《等高线地形图模型》的制作4%;校园平面图绘制4%;《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绘制4%,开卷考试占25%——教师拟定10道题目,学生从中选择2-3道回答。闭卷考试占25%;题目以填空选择、填图绘图为主,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最基本常识。

地理小论文占25%——教师拟定3-4个专题,学生任选其一,800—900字左右,学生如对其他专题感兴趣也可自拟题目,经教师审定后,自行撰写。

学期末,教师根据上述四项为每个学生打出具体分数,然后根据总分评出等级,并对特殊学生给予一定的评语。 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关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评价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运用“鼓励性”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性评价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法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法学习兴趣,进而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我们需要洁净的大气》一课,将全班分成四组,每组给一个污染空气的案例分析,请同学想办法还大气以洁净。学生分析讨论气氛热烈,畅谈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有的说:给汽车换太阳能为动力的、电池的、风能的、天然气的,甚至还有特殊饮料的;有的说:给所有冒烟的地方设计一个空气净化装置,安在排烟排气口处;有的说:农村的秸秆用做制沼气、造纸、手工艺品、埋在地下肥田……学生答案不胜其多。就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都踊跃了。

如果教师给学生以富有激励性的话语和催其奋进的目标,进而达到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也必然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激励、鞭策学生完成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便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如:《三大宗教》一课,提前两周给学生设计里一些有关宗教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或问题以外的内容查找资料,学习研究三大宗教。上课时采取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热情高涨。当提问大连市任一宗教建筑的分布地点时,抢到此问的学生竟然回答出了十多处;但问到佛教信徒如何诵经并表演出来时,回答问题的学生表演得很好,这时另外一组的一位学生,举手示意要给大家表演佛教信徒如何拜佛,还主动要求站在讲台上表演,他跪在讲台上一边表演一边解说。刚完毕,又一位学生要上台表演喇嘛教信徒如何拜佛,他也在讲台上又趴又跪,好不热闹。因此良好的评价氛围,真正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激活了地理的课堂教学。

二、思考与困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引起我们更多关注,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

不能完全真正的落实以人为本,灵活的教学现在课堂活跃了,学生提问多了,有时教师怕学生问,一问时间就来不及,教学进度完不成。预先设计好的难点重点落实不了,于是想法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好的路子上引,顺着教师讲课的路子的问题教师欢迎,如果是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往往视而不见,或草草打发。如《人类居住地——聚落》一节,给学生展示了5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让学生选一个环境来设计房屋,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领会聚落的外貌、材料大都因地制宜,没成想有学生在北极地区建了个宫殿,还配有全方位的导弹、枪炮等高技术的防御系统;有学生在沙漠地区设计的房子,有防御系统,还有吸收太阳能系统——白天转化为室内冷气,夜晚转化为室内暖气……对于导弹枪炮等我知之甚少,又不是本课内容。我就简单评价了他们的想法有创意、独特,希望将来能自己设计出来,就转回了我的思路。课后我反思,如果能顺着学深的思路展开教学,让学生就这方面有无利弊,或让学生回家查查资料,了解防御系统有无必要安排在这里,有无科学性等,这不仅真正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做到以人为本,还可以培养学生有了疑问和好奇就追根究底的学习态度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反思、思考跟不上,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也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但教师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有许多现实的困难。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习惯了依靠现成的教学材料来教学,没有思考与反思的空间,也没有把课程开发看作是份内的事情,所以课程改革的目的与教师课程改革的实践总有偏差。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感受到这种挑战的紧迫性,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掌握和了解最新科技的地理知识,熟练的驾驭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各学科都要涉足,知识面广一点,不能落伍于时代。

课堂教学活应不乱,教师收放应有度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态度平和亲切,教学方式方法多样的变幻,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断的提升。有时就会难以控制情绪,造成课堂混乱;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但别人回答的问题他又回答了一遍;还有时学生为了抢先回答问题,胳膊伸得老高,甚至站起来,身体前倾,举手示意……每遇到这样的环节,教师真不愿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但课堂教学必须要收放有度。当学生过于兴奋进入误区时,教师要及时调控,及时纠正,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养成良好而正确的学习习惯。

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促进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22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正在逐渐被老师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更多地关注和鼓励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地通过多方式的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接下来,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全面分析强化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思考。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教材内容来硬性地让学生掌握或者背诵一些地理知识,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加之初中地理知识的枯燥性使得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匮乏,致使课堂效果低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行使某种行为的主要动力,属于内部动力范畴。因此,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想提升教学效果,首先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以兴趣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笔者在教学中以生为本,通过关注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凋动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初中生都喜欢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其实初中生的好奇心强、有活力,已经初步具备探究能力,鉴于此,笔者则以地图为基准,通过培养学生读图来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并且运用读图来解决实际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所在,增强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情感,借以促使学生主动开展思维,学习、探究地理知识,实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与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绝对主流,本次课堂教学比赛采用了提前公布课题,在选定内容中抽取的方式进行,参赛教师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准备多媒体课件。因此本次赛课活动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和水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强有力的支持手段,解决了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如获得一等奖的几位教师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资料,学生充分地感受了丰富的物产、美丽迷人的风光。课件中音乐、图画、解说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意境。这些影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增强了感性认识,为建立准确、完整的地理概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提供了技术支持。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学习

众所周知,现在社会不是个人单打独斗就能成功的,而是靠团队之间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够取得共同的成功。因此,培养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十分重要。新课程改革之后,也大力提倡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学习。老师根据班级内部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们平均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内部的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完成知识的探讨。然后,通过再通过班级内部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老师的指引下,最终完成新知识的总结。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比如说,在学习《居民与聚落》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了解到世界上还有非洲的白种人,欧洲的白种人,亚洲的黄种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和语言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一起创造这灿烂的人类历史。然后一个小组负责一个种族的人群,研究这些人种的形成、历史渊源、各自的特点、聚集在什么地方等多个方面。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不同的分工和交流,不仅发挥了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还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增加了相应的知识量,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加锻炼了学生们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将来学生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从实际出发深化教学效果

所谓从实际出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来开展教学。从某些方面而言,实际出发也属于"生活化教学"范畴。初中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诸如:多变的天气、气候、岩层结构、国家的地理位置、各国首都、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等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也是生活中的常识性知识。以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熟悉感,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深化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如:初中地理知识主要是强化学生对一些国家、地区、气候、地形等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属于文科范畴,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所见所闻为切人点来循序渐进地拓宽学生探究、学习地理知识的道路。如:在学习"地形分析"时,笔者首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之后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在地形的特点进行描述。这样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为基准点,层层拓展,诱发学生不断深入地掌握地理知识,不仅教学的可行性很强,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知等等,有利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发生质的变化。

5.结合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自然资源不是可以永无止境使用的,它是有限的资源。如果把可持续发展观陷于空洞说教,只是就事论事,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极易导致学生厌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觉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例如,观察、分析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开展人口发展、资源现状及利用、保护的调查;了解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验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人地关系的矛盾,体悟、反思人类活动给地球带来的破坏和人类现在面临的环境和资源难题,促使他们积累对环境现状的感性认识,提高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自觉性。学生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获得了对环境和资源的深刻认识,就会有意识地采取正确的行动去保护环境,从而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证。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积极地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借鉴和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为我所用,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7

关键词:综合思维 反证法 假设 反证论述法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诸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类智慧圈等所组成,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宏观系统。地理事物通常是复杂的,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就地理论地理,必须从大地理的角度,从学科融合和综合的角度,去了解地理事物,去分析地理问题。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方法的前提下,注重地理思维创新,发展综合思维、分析能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从地理素质教育来看,应立足于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养成综合思维,促进自我提高。

地理科学文理兼容,与其他的学科渗透性强,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所以学习研究地理学就要用到多门学科的学习研究方法。

有的同学对地理学科的特点缺乏了解,对地理学科产生一些误解:

误解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得高分。

误解二,以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

地理学科有其自己的特点,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记忆性内容,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怎样科学地、有效地记忆这些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生产活动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复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背诵。学习地理应用综合思维的方法,用跨学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理解。比如用数学的一些学习方法。

数学中有多种证明问题的方法,其中有一种证明问题的方法叫反证法。它的具体方法如下:已知一些条件,要求证明A=B。要直接从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证明,难度较大,甚至难以证明。我们可以假设A=B的反面情况,有两种可能:(1)A>B;(2)AB推导出一个与已知条件相背,与已知公理、定理相背或荒谬的结论,说明假设(1)A>B不能成立。同样再推导出(2)AB和(2)A

地理教材中有一章是“宇宙环境”,在这一章中讲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也就是由于地球运动在地球上产生的一系列有意义的自然现象。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昼夜交替――以自转为主产生的自然现象”。笔者在以前直接讲解,有的同学理解起来有困难,后来我归纳课本,用“假设、反证论述法”讲解,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掌握,具体过程如下:

我们先假设1:地球既不自转,也不公转,即静止不动。得出的结论是:昼半球永远是昼半球,夜半球永远是夜半球。这与实际不符,所以结论是错误的,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假设条件也与辩证唯物主义相违背,因为世界上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说明昼夜交替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假设2:地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得出的结论是:昼半球永远是昼半球,夜半球永远是夜半球。这与实际不符(这一点与前面讲的由于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都是27.32日,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看不到月球的反面类似,学生易理解)。从而说明假设不成立。说明昼夜交替不是自转周期相同的结果

假设3:地球只有公转,而无自转。得出的结论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年,结论与实际不符。

假设4:地球只在自转,而无公转,得出的结论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是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与昼夜交替的周期实际是24小时不符。

假设1、假设2、假设3、假设4得出的结论与实际不符,说明4个假设错误。4个假设错误说明昼夜交替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但是,既不完全是自转的结果,也不完全是公转的结果,而是自转与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在这种作用中是谁起主要作用呢?结合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与公转周期一年相差太远;与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接近,说明自转起了主要作用。所以说昼夜交替是以自转为主产生的自然现象。

篇8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20xx—20xx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如何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高考奇迹,是我思考的内容,并为此不断地从想法走向实践。

  一、学校、学生基本情况

  学校从高一直至高三都是没有晚自习的,实行完全走读制。高三暑期也未补课,今次开学以来有可能根据学生的要求,周六开辅导课。学生目前是从7:20—18:05在校学习,其他时间段在路上、家中学习和休息。就学业水平测试而言,文理科重点班的地理平均分为41分(满分50分),普通班平均分39分。由于学测难度相对较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学情。高二学期,花了近一个半月复习区域地理的地球、地图与世界气候,二个半月学测复习。暑期布置学生自己依据地图册和区域地理书复习世界地理部分,本学期开学即测试,及格2人。学生对已学的必修123基本遗忘殆尽。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二、可实现的目标

  针对学生基础及其理解、接受能力,应以基础、主干知识教学为主。文化课考生,部分文化课考生高考分数目标为75%—85%,大部分考生为65%——75%;艺体生而言,地理得分锁定在65%——75%,艺体生中美术生和部分音乐生,基本上从9—12月都在专业课集训,真正文化课的复习应从2月开始,加之放假15天多,主要复习时间应在3、4、5月,时间特别紧,其他门课得分又难,文综锁定200分,地理分数应在70分左右。本学期在1月份才涉及艺体生回校开课的问题,当提前做好预案。

  三、本学期复习的主要内容与检测

  1、内容:本学期主要复习内容为20xx.9.1—10.31完成区域地理的复习,重在读图、填图以及与高考有关知识点的复习,通过检测卷和月考来检测复习情况,强调看图、读图和填图能力提升,强化对相关知识的读背;20xx.11.1—20xx.1.16复习必修1、2并迎接合肥市一模考试,以合肥市一模考试为风向标,调整复习进度、方法和模式。一模考试结束转为必修1、2复习的补缺补差和必修3复习。(必修3大致2.15—3.12四个星期完成,进行二模考试)

  2、检测:自己的试卷随堂考试、月考以及合肥的模拟考试。

  四、自我再成长模式

  1、基础教学与实践

  (1)独立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世纪金榜一轮复习》以及《新题策》,结合课标和考试说明整理纸质备课笔记和PPT;

  (2)制作PPT、微课视频,通过安徽基础教育云平台、优酷、qq群等进行网络推送,解决重难点,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艺体生学习;

  (3)继续结合时政材料开展“拓展讲堂”7分钟微课堂及网络视频教学,将其打造为自己的品牌教学;

  (4)通过互联网+的网络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转变,并推出免费教学和付费教学模式,实现利于自己学生,又服务更大范围学生的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

  2、学习与研究

  (1)读书、学习:目前订阅有两种杂志,分别是《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和《地理教学》,需要认真阅读学习。除此外,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应花时间研读。大学课本、《地理学报》等书籍、杂志也是提升自己的途径。

  (2)实践研究: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相应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并得出相应结论。值得探索,这种途径可让论文真正落实于实践,而非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此项也为职称做准备)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是一场修炼!教师的生命力在于课堂,学生因爱上你的课堂,爱上这门课,再加以适当的指导,学生必然学好本课。通过观看网络视频,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效果,最终成为一流的教育者。

  五、实现目标的措施

  1、充分备课,合理掌控教学速度、难度、广度,使教学不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并能取得效果;

  2、课堂40分钟,必须追求效率,同时开动学生的大脑,促进学生动手、动脑;

  3、布置好作业和复习,并进行监督和指导,直至学生能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复习;

  4、全体学生通过考试进行成绩跟踪,部分同学要进行单独指导和严格要求,比如读背书;

  5、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

  6、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做人始终是第一位,因注重对学生成长的指导。

  六、可预见的成果

  1、教育教学更上一个台阶,对高考的理解和把握也比过去好;

  2、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精彩,教学研究落地并富有成效;

  3、学生学习积极、状态良好,朝自己的高考分数目标迈进;

  4、培养出一批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 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 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 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 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四、具体措施

  1.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2.在教学中融入“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

  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之前不讲,没问题不讲,有问题学生不讲之前不讲。

  3.课时要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通读教材,了解教学任务、目标、重点、难点及“双基”内容。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素材,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4.强化作业、单元考试制度的落实。落实作业布置和批改制度。单次作业布置要适量,内容要精当,针对性要强,热点问题要准,批阅要及时,矫正要彻底。同时,要特别注意对目标学生、弱科学生作业的面批。

  最新关于通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 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14节: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八章《天气与气候》,第九章《居民与聚落》,第十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 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 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知道天文五带划分及各带特征。

  3. 学会使用地图,能读懂等高线地形图,能绘地形剖面图。

  4. 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认识海陆变迁,了解板块学说。

  5.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了解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了解全球主要气候及其分布。

  6. 知道世界三大人种及其分布,了解世界三大宗教。

  7. 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划分,了解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六个教学班,每班40余人。任六个教学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量是很大的。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七年级学生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五、 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做到地理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用最新资料,密切与时代的联系。

  5.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 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 第一章

  第2-4周 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3-6周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4-8周 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9-10周 (复习及期中考试)

  第11-12周 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13-14 周 第四章

  第15-16周 第五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