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8篇

时间:2023-09-24 15:44:3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篇1

1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为高中地理老师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授课呢?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然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来处理教材,结果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缺乏学习兴趣和真实的体验。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内容,这样需要地理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1)树立“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思想。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相信学生都存在发展潜能,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的条件。教师要树立学生发展观,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教育要开放。教学中立足课堂而不受课堂局限,立足学科教材而不受其限制,善于捕捉现代社会、现代科技、其它学科知识、信息和最新成果,适时补充到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眼,使教学活动始终充满活力。(3)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改变教学方式。我们要走下高高的讲台,到学生中去,由权威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转变角色,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双边关系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视学习内容轻视学法指导,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轻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核心位置,形成了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再加上学生自身认识问题受到年龄的限制,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因此,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并且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也引发师生关系的对立。高效课堂就是要实现知识面前师生平等。课堂洋溢的是知识探究的思维火花;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因为优与差,它是过程评价,是鼓励评价,有的只是不同的学习者,只要你能从学习中进步;课堂上没有权威与听众,有的是对知识的追寻,对各种思维的肯定,对智慧闪现的褒奖。要借助新式课堂中和学生共同思考的乐趣,带给学生思索的启迪和进步的兴奋。要言传身教,更要循循善诱;既要点拨指导,更要接纳学生的思维认识;既要讲,更要让学生自己去学,帮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为了达成教学目的,而动辄对学生的压制,要借助好的课堂形式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快乐教学,引领学生快乐学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又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3改变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参与

地理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迅速转变,用新的方法、新的课堂形式来完成高效课堂的改革目标。“人和”是构建快乐、和蔼、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激趣”是构建快乐、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条件:课前,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课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主动”是构建快乐、和蔼、高效课堂教学的主体。“互动”是构建快乐、和蔼、高效课堂教学的手段。“发展”是构建快乐、和蔼、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另外,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片面追求课堂的“多而全”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一节课内,要想说明的问题越多,则每个问题分配的时间越少,这就势必造成了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事实上,每堂地理课都有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中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这些“焦点”、“中心”揭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去揣度、联想,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师也可以以生活为背景,以知识为载体,列举一些解决现实问题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篇2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呢?笔者以为:

(一)营造民主氛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地理学科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地理思维能力,形成独特的地理语言,逐步掌握正确的地理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同时还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

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城市的高楼、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家乡的小河、农民的菜地、以及阳光雨露等等,如此亲切,如此触手可及,全成了学习地理的素材。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地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

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这样,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提高课堂活力的有力保证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二、注重教师观念的转变

古往今来,教师一直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人”,现在看来这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称谓,教师必须从过去的光环中走出来,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地理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转换,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课程改革以及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里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置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去积极地思维或操作。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教师要走进青少年学生的世界,学会用青少年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分享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欣赏孩子们的“闪光”之处,从孩子们的单纯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欢欣。

师生是“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教学提问

引言

当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直接向学生灌输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氛围过于严肃、古板,加上高中地理课程具有知识范围广泛、知识内容结构复杂等特点,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地理失去了学习兴趣,地理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技能的掌握以及最终地理意识的形成等。地理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应用于学生的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学生自身发展和生活需求的一种涵养。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后,不难发现,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就是终身性。一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形成,那么会伴随学生的一生。其次就是实践性。培养学生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理方面的问题。最后就是全面性。地理知识包含了多个学科知识的内容,如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内容,地理学科具有极强的交叉性。

二、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分析

(一)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提问

不论是哪门课程的教学,教师都需要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也是如此,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问[1]。地理课堂教学提问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核心,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程改革中对地理教学的要求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行星地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如地球位于宇宙中的什么位置?地球生命体的存在必须要有哪些条件?太阳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学生通过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教材上的地理知识,不仅加深了对地球的认知,同时也激发了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在调动课堂氛围的基础上进行提问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除了要能够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应当具有启发性、拓展性及趣味性等特点。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激发探究欲。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仔细思考,慎重对待,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然后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教师提出问题后,将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分组探讨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2]。

(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一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要在这段时间内做到教材知识的讲解和教学问题的提问,对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只有在最恰当的时候提出有效的问题,才能够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注重把握时机,让自己的问题不仅不会打扰到学生的思维,而且会促进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关于自然界水循环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演变水循环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然界中水是怎么循环的,水循环共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四)因材施教,设计多样化问题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发现,如果在讲解地理知识时融入相关的现实生活实例,会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学生会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相反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地理教材中的知识,高中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融入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然后设计相关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促进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3]。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有巨大的差异,再由于教育基础和生活环境因素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掌握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问题。

结语

篇4

(一)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教材的很多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基本没有交集,学生对这些内容都十分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用联想记忆方法记忆这些内容的时候就会捉襟见肘。所以地理课堂教学沉闷枯燥,进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但是通过引入乡土地理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拉近和教材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将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会觉得课堂很亲切。通过将课堂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记忆起来就会比较轻松,理解起来也会比较容易。通过这样的教学,课堂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和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慢慢地得到提高。

(二)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乡土地理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地方的河流交通、树林植被还有当地的气候特征必然有观察和感受。这种观察和感受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大脑中,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将专业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常识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教学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促进学生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发展

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学生实践精神和探索精神的发展。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接触书本知识同时还要将课本专业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够有真正的进步。地理教材内容也来源于实际生活,所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可以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带到生活之中去检验、验证。在实际检验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自身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乡土地理资源的了解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慢慢地对国家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深。乡土地理资源和教材的结合让学生从对国家宽泛的了解进入到比较细致的阶段,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地理教学帮助发现乡土地理资源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学习的必修内容。由此可见地理课程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乡土地理资源丰富,因此在教学时要选择性地使用。

(一)科学选择利用乡土资源

在地理教学中,乡土资源的选择一定要科学。所谓科学就是教师选择的乡土资源一定要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在选择时一定要有科学依据。因此,教师在选择乡土资源时一定要保证选择的内容要真实可靠。教学中用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学习有关气候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选取当地的气候特征帮助教学,要科学精确地定义当地的气候情况,教给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观念。

(二)注意资源选取的相关性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选取和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地理资源。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乡土地理资源的选取也不同,学校所在地域的不同对资源的选择也不同。所以教师在选取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乡土地理资源的选择一定要和教学内容相匹配,同时也要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匹配。

2.乡土资源的选取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让学生感到陌生。总之,乡土资源的选取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

三、将乡土地理资源和高中地理教学结合

(一)引导学生深入

研究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课本知识同时还要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书本知识背后的深刻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并用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在实际研究中促进教学

篇5

[关键词] 地理 课堂 素质教育

实行素质教育后,学生的课时确实大大减少,但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并未减轻,相比之下,还增加了不少新的教学任务。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成为教师不得不去探索的新的教学之路。鉴于此,我有以下三点认识

一、课堂教学思想的转变是前提

1.今昔比照

十几年、甚至可以说是几十年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深入人心,转变观念需要社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其中,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如何讲,学生就如何学,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那么以前的填鸭式题、题海式的教学模式就无法转变。因此,作为地理教师首先应当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中来。把传统的以书本、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述、学生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大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其德、智、体全面发展。依据这一目标,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自信心,充分发掘学生们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为我们教师不断探索的教学新路子。

2.实际行动

(1)设计导入新课的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联系我们的生活讲地理,把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问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到平时生活中充满着地理问题的种种奥秘,使他们倍感亲切,内心感到地理知识的学习原来就是身边的一举一动。

(2)根据课本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是引导学生学习新课的关键。我们设计的问题,不但要有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一定的开发智力方面的内容。通过教师的精心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精神上的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我们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造各种表扬的情境,常用鼓励性的语言,经常告诉他,“你能行!你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高手!”。这样,学生不仅会感到老师的信任与尊重,而且会产生感情的共鸣和目标的认同,主动接受知识。

二、以教学方法的转变为中心

地理知识是一门非常实用性的知识,地理课的趣味性、实用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依据。再加上地理课还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功能,例如: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全球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学习,为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各种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身体的体质,对培养学生们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也起了重要作用[1]。

1.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学习知识,必不可缺的是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由此来看: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和认真钻研。学生只有对地理知识感兴趣,才会想学、乐学、爱学。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必须从各个方面,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地理,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地理知识是自然与社会有机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只有回归于自然,走向社会,才会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尽力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就会从中获得无限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2.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

(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发展应是全面的、自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的是给学生一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现在的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去会学无限的知识。教师应极力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爱学习、爱观察、爱探索、爱讨论。

(2)强调个性化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支持冒尖、一马当先的精神;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有更多的创造各自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要有阶梯性、针对性,多给差生机会,对于每位学生的回答都要及时给予诚恳的、鼓励性的评价。

三、以教学形式的转变为后盾

1.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

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或者让学生发言讨论甚至辩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知识。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2.恰当的利用实验教学

对于实验式的教学形式,我们要注意用恰当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提出了一些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用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很有帮助。再比如:在不太好解释的地转偏向力方面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简单实验,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面)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墨水、清水等。

(2)实验步骤:①将球状(面)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面)物上滴适量的墨滴(或水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进行旋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滴(或水滴)流痕的偏转方向;④再将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步骤相反。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每个人智力的多元性表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因此,课堂的着眼点应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需给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创造参与机会,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满足感,刺激再参与欲望。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坡度与针对性,这样,一方面可让学的吃力的同学有参与机会,培养他们参与勇气;另一方面,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觉得值得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人人敢参与,愿参与,想参与[3]。

我们山东省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为背景的大环境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虽然减少了,但是学生却更多地获得了对地理知识兴趣的培养和地理求知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更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刁传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高效性 主动性 参与性

根据新课程标准,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所以,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性和高效性学习。那么,针对高中地理这个学科而言,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课堂高效性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高中地理课堂往往是忽视学生的因素,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课堂的互动性。

下面我针对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性,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一、什么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对于教师来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要树立“学生为主体”或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切实落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度和参与度上。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掌握上还是在课堂活动参与上都获得最大的“效益”。对于学生来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要使其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得到调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知识收获和能力获取得到最大化体现,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高效性

(一)明确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其内在要求就是以使高中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来进行创新思维和意识,并将此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体现出高中地理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具体做法是:教师依据高中地理的教学大纲,结合所用教材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一章中,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章节后可以弄清天体与天体系统之间的区别,认识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点,并最终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依照教学目标选择使用最佳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每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班级或是学生的具体教学方法,这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调整,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方法。

以高一地理中的有关“气候”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首先抓住“气候的分布、特征、影响及气候类型”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使用“挂图”来直观展示不同地域或是纬度的气候差异,并配合“比较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有助于他们记忆,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提供保障。

(三)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章内容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进行“招投标的活动”,使同学们代表自己的地区或是企业来进行招投标活动,目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的内容,让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来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这样的课堂活动可以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主动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地理知识的具体性应用,最终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和整体性知识素养,激发并鼓励创造性思维的活跃。

(四)采用优化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合作性课堂学习

评价学生,主要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程度,同时也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手段。那么,我们就应该使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又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可以相互结合,取得最大的、最佳的效果。

其一,就教师评价而言,教师不应该只是对于正确的回答进行评价,还需要对不正确的回答进行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的真正掌握,而教师的鼓励应该以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为主。其二,就学生之间的评价而言,教师应该从“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积极参与发言?”等方面进行引导,让学生之间的评价成为互相促进和影响的推动性因素。其三,就学生自评而言,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今天课堂上的地理知识你都懂了吗?(2)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环节的表现感到满意吗?(3)你对那部分的地理知识最为感兴趣?”等。将这三种形式的评价加以综合利用可以打破教师的“一言堂式”评价,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地理课堂上的评价真正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而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进步并体验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是我就“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课堂高效性”话题进行的浅谈,目的是通过自身的实际教学来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效率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这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让教师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曹丽娜.拓展读图思路提高识图能力[J].地理教学,2005(5).

[2]成继龙.行星地球”一章“活动”板块的教学[J].地理教学,2008(3).

[3]唐彧.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地理教学,2007(3).

篇7

【关键词】提高 高中地理 课堂 教学效率

一、高中地理课堂是提高效率的主要环节

地理是一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学科,知识传授的核心在于提高效率。可是,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一,地理课时较少,而且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要求在课后少留作业。因此,地理教师如何提高效率,主要依靠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如何提高这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内想办法,向课堂要效率,让自己传授的知识,被学生真正掌握、提高效率,是高中地理教学最主要的任务。

二、“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分析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本节最重要的内容,关于大气环流,要以热力环流为基础,与学生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得非常紧密。“大气环流”在理想情况(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不考虑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影响)下,由于地球不同纬度间的冷热不均引起的赤道与极低间的热力环流,即单圈环流。关于“大气环流”内容的处理,是由理想状况一步一步地接近现实情况,即假设条件一个一个地减少。“三圈环流”就是在“单圈环流”的基础上考虑地球的自转,即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的,而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导致地球上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产生的直接原因。所以,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而在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上,随着假设条件的一个个减少,气压带、风带的情况随之变得很复杂。这就与后面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联系起来了。所以,“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在整节内容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于这部分的内容,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学难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握重点,化解难点。

三、如何将“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提高效率

(一)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个知识点是整个大气运动的重点和难点,而科学的课时安排是一节课,这就要求教学的时候要选择高效的学习方法,传统的讲授法最大的优点就是高效。所以,讲授法在这一课堂中不可缺少。

然而,讲授法却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学生疲倦。所以,在讲授的同时,应当适当以谈话法的形式给学生提问,一个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外也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样学生更能够掌握地理现象背后的原理,从而使得学生更够更快、更牢地记住并掌握这些地理现象。

(2)投影教学法。本节课知识抽象,只凭学生的想象很难理解,所以需要利用相关的图片及flas,增强学生对三圈环流形成过程把握。

(3)动手操作法。在使用flas让同学对三圈环流过程理解的基础上,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加深对运动特点和各气压带、风带成因的理解;另一方面动手操作可以让课堂更加活动,形式不至于很单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听课、讨论,到动手实际操作,可以换一换学习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温故而知新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与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紧密,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风的形成原因,以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与等压线的几何关系。而学生前面所学的知识难免会忘记或者记忆不清楚。所以在开始讲新的知识点之前,应该适当给学生复习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将旧的知识能够生华,娴熟地运用于辅助学习新的知识。

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从而在理想情况下就会形成极地与赤道间的全球范围内的热力环流,即单圈环流。所以,热力环流是大气环流最重要的基础内容,如果上课的时候复习一下热力环流,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单圈环流了,而且也在学生心中将两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课件教学相融合

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板书教学的许多缺点,比如说传统的板书、板画教学只能呈现出一静态的结果,而很难表达一种动态的过程。相反,运用多媒体却可以通过Flash来连续地模拟出三圈环流的整个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够更形象更直观地接触到知识点。

但是,多媒体课件的一个大的缺陷就是很多时候不符和学生的学情,使得有些较难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课件接受起来很困难。“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节内容难度很大,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教师应在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时候,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根据学生的学情适当地调整讲解的进度,讲完以后再放映Flash来使学生加深印象,复习巩固。

(四)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图,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般的,评价一个人学识渊博都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而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进行教学时,更应该把它当作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来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基础差,思想上不重视,地理成了各学科中较为薄弱的一门。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地理知识时应该及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感觉到学地理有用,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可以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就会从中获得无限乐趣。关注热点问题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热点问题也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所以地理课教师合理关注热点问题,既是高考的需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有利于正确观念和意识的形成。通过学习了解有关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粮食短缺、物种减少、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和强化全球意识、忧患意识、未来意识、开放意识、开发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地理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力,调节学生思维节奏。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这一角度出发。

例如,讲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再深一步提问,“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并提醒学生结合南亚季风来考虑,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作降低难度的处理。

三、动手演示地理模型

演示课也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之一。演示课是将教学内容中的某一个部分以演示的情境做给学生看,以证明某一个曾被假设或未知的结论。在演示之前,往往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由问题提出自己的假想,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启动新思维的过程。通过演示后的结论或许并不一定非常完整,因而可以让学生演示自己的假想,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去完成演示,在演示中可以发现问题或发现新的观点。这一过程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

如,《地壳运动》一课,学生在书上看到的褶皱及断层都是非常简单的图片,通过讲解和演示,学生在基本了解其形成及特点后,提出“如果水平岩层在水平方向受力不相同,使其发生扭转,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其他学生立即动手操作,通过演示摆出了各种情况,从而解决了问题。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制作PPT课件、浏览互联网网页、建设专题学习网站、观看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地理教学素材,使教学手段富有实效。

在阅读“我国东部雨带的移动示意图”和“锋面雨形成示意图”时,如果让学生看这些静态的地图,学生很难掌握雨带移动的规律和锋面雨的形成过程。但用Flash软件把它们设置为动态,即在不同的时间显示雨带移动的地区,动态显示冷暖气流相遇交锋的过程,即使教师不再说明,学生也可以明白图的意思,并且在其头脑中留下雨带移动和锋面雨形成的情境。这样,就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了,从而有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

五、关注社会生活

通过联系一些社会生活,将地理应用于实际之中,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很有用的,是有必要学习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能够积极参与。

例如,在讲气候资源中日照与城市街道方位的关系时,我首先让学生联系我县主街道方位来分析如何进行城市街道布局,街道两边的房屋采光度最好,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用它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问题。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万伯美.高中地理创新教育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0(3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