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44: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对支出全过程审计监督,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在中心筹备建设阶段,针对财经法规和会计核算业务以及会计电算化,对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进行了系统的练习和考试,达标后上岗。制定了规范业务的各项工作制度,业务流程,明确了岗位责任。各行政事业单位选派一名报账员负责单位和中心之间的财务联络,清理了原来银行账户,统一在银行开设新账户,根据各单位的业务大小,核准了小额备用金,备用金不足公务活动支出的,填制临时借款单,事前来中心办理预借,根据金额大小,逐级审核。比如预借差旅费:公务考察,外出参加会议,必须有主管部门的文件和主管领导的审核签字;召开会议,要提前报财政主管科室审批,执会议批办单,办理预借;公务采购,通过采购中心审批,只有审查合规的公务活动,才予以办理临时借款。中心工作人员会对公务活动进行中的开支标准,注意事项和报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活动结束后,报账员汇总票据,来中心报账,中心工作人员对各项收入支出票据的完整性、客观真实性、合理合法性进行逐个审计,中心制定了报账标准,对收入,经费支出(事业支出)专项经费和固定资产、往来款项统一了审计标准。不符合规定的,出具拒付理由书,不完整的有误的,补充更正。合规合法的,全额报销,冲减临时借款,不足的补付,多借的缴存。这样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确保整个纳管机关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支出活动都在统一规范的制度下运行。
二、各岗位逐级进行审计监督,全面实行财政资金监管和中心内部控制。财政资金的使用关系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着民心向背,关系着党的作风建设,关系着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中心贯彻为国家理好财,为人民把好关的服务宗旨,通过逐年的健全制度,采取了行之有效的全面控制。1.不相容岗位分别审计。中心的不相容岗位包括:(1)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2)业务经办与会计制单;(3)会计制单与会计记账;(4)会计记录与审核;(5)业务主管与稽核检查。明确规定了主管会计、录入会计、记账会计、稽核人员、主任、总会计师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2.授权审批控制。授权审批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审批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常规授权是指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以文件的形式在平时工作中执行。特别授权是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只涉及特定的经济业务、个别事项,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有多种书面形式,如通知、委托书、意见书。
3.会计系统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进行的控制。局域网使会计信息共享,会计电算化为会计系统控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系统管理员分岗位授权,账套和操作进入有密码控制,各职位通过授权的权限各司其职。
4.内部稽核制度。通过对日常的会计凭证审计,检查中心核算柜组在处理单位账务过程中是否按有关制度、规定、标准和有关审批权限执行,是否准确规范,会计资料的管理是否合规。将审计的情况反馈柜组,对确属核算工作问题的,填写确认表通知整改。
三、坚持财务分析通报,反馈预算执行信息,促进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建设,投资基础建设,发展公益事业,反哺民生,各项惠民政策实施,灾后重建资金到位。近年来,财政支出成倍增加。为了对政策补贴,民生工程,专项资金核算科学化,加强核算监督职能,提供财政决策依据,实行了财务分析通报会制度,会前各柜组分析比较研究每月的报账业务,会议费、招待费、车辆费变动和比率,收入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专项资金管理是否规范,分析报表中数据指标,探讨往来账款与资金风险,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在每月的通报会上交流,就存在问题提交会议集体讨论,制定解决方案,统一执行标准。
一、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的制度与准则并存,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运行成本大
由于我国的特色国情与习惯,在会计核算制度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所涉及的行业多达几十个,所以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规范和不清晰,也会导致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矛盾,所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严重受到了影响,并且增加了会计核算运行的成本。
(二)会计核算制度滞后
企业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的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能够适应市场潮流的发展,会使得会计核算制度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我国的法制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并且随着我国的市场体制的日趋完善,也会导致我国的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时代,导致了现在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产生了滞后性。
(三)会计责任混乱
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所以必须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之上。会计应该及时的反映出经济业务的完整记录,并且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及时的进行编制和报表;会计监督可以分为一般监督和会计再监督两个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会计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之间的脱轨,只能通过被核算单位提供的票据来进行会计核算,会影响到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在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时候,就会因为会计核算责任的不明确导致双方进行推诿。
(四)会计核算方法凌乱
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分为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电算会计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以及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会计的各个核算方法是相互直接联系的,形成了一个系统科学的核算方法体系。但是在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了核算标准不明确,以及核算人员掌握的核算方法太过于单一,严重的影响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不利于会计核算的发展。
(五)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会计核算方法多而复杂,于是就导致了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和分类的不科学。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会计核算还存在的较大的差距,比如国外只分真正的预算会计以及政府会计,而我国的会计分类种类复杂和多样,比如我国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的会计之间存在的制度与准则并存的复杂情况,导致了会计核算信息的不准确性。
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制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体制
为了能够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体制,需要在《会计法》的基础上,以净化企业生产经营为目的,并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合理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外部财务会计核算体制
企业外部也需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体制,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政府应该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对其提供的信息真实性进行有效的辨别,并且做出合理的治理,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受到影响。社会应该运用社会审计等企业外部的会计核算单位,避免内部企业会计单位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实现对企业进行客观的,公正的,合理的会计核算。
(三)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执行检查力度
会计核算监督执行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就是检查企业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是否存在违规操作以及是否具有偷税、漏税以及逃税的行为等为主要内容。所以政府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企业在会计核算的检查,以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规范。
(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当前我国现代事业单位制度体系得到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也获得了很长远的发展,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核算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管理不够规范
当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和会计部门在设置上还不够规范,尽管当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建立了核算部门,但是对于核算工作的分工还不够明确,很多事业单位会计岗位也没有按照我国事业单位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设置,造成了会计岗位不能分离,会计各岗位也没有形成相互牵制的问题,这样就是极大的影响了事业单位核算工作。二是事业单位建账还不够完善,很多事业单位都不建账,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还没有部分事业单位核算内容和方式不规范。
1.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会计人员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执行者,会计人员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而正规的会计人员都需要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此,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能力,对会计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提升会计人员的道德尤为重要,但当前很多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都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电算化技能差,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都无法正确的接受会计工作,甚至很多事业单位会计岗位都是由办公室职员担任,这些办公室职员都不具备会计能力和经验,造成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进行的不顺利,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对事业单位管理作用的发挥。
1.3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和核算机制不健全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关键就是健全的事业单位内控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进行自我约束、调整与规范,这样对于事业单位财产的保护、事业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和核算监督还不够完善,造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出现,更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造成事业单位资产的浪费。很多事业单位重视核算和监督,但对于核算的预测却明显不足。此外,就是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够,审计结果受到事业单位领导思想的影响,造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出现。
1.4领导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认识不足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于事业单位经营管理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管理者对会计核算认识还不够,认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还只是进行会计核算基本工作,认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只是进行记账,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也不能够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提高了事业单位工作的成本,也就造成他们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没有进行大量的投入,没有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职能。
2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2.1强化事业单位会计从业资格管理
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机构的设置,并为事业单位配置足够和能力较强的会计人员,另外,就是要事业单位坚持以人为本,能够从生活和工作中进行会计人员的关注,为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并支持会计人员工作的开展。同时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还需要结合税务部门进行会计工作的开展,并对会计的兼职数量进行限制,全面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2.2构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构建和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规范,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而当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主要是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财务处理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岗位责任制度等,因此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从制度的角度进行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水平提升至关重要。
2.3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训教育工作
强化会计人员教育和培训,提升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对新会计、税收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程度,这样就需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的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掌握,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进行会计事项的处理,让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都能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和处理,让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能够针对形势的变化进行转变,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同时实行会计从业激励机制,并对于那些优秀和合格的人员进行奖励,提升会计人员的责任心。
2.4做好事业单位监督和执法工作
针对当前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说,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规范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想要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借助外部监管,并在事业单位会计事项和税务事项的监督中进行会计规范,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一些违反会计法规与制度的行为和事项进行处理。但是当前税务部门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出现的违法行为还不能进行纠正,因此,将事业单位财政和税务进行结合,开展检查,从而对于事业单位会计中存在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推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
3小结
一、现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现状
2014年6月30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以下简称ACS)完成了全国的推广上线。ACS利用数据集中和网络连接的优势,对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防控体系进行完善与流程再造,从加强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防控重点,通过“小前台、大后台”的岗位设置和流程管理,强化业务过程控制,前移风险防范关口,提高防控和监督效能,更好地保障了人民银行会计资金安全。业务监督子系统作为ACS的应用子系统,位于ACS应用层,利用会计核算数据全国集中的优势,同步实现监督系统的全国数据集中。ACS业务监督子系统以风险监督为目标,通过监督范围参数化、监督要素参数化、监督内容参数化、监督方式参数化和任务分配参数化的参数化管理模式,实现了风险业务实时监督、重要业务全部监督、一般业务随机抽取、凭证影像逐笔核对的监督要求。人民银行各省会和地市中心支行均在ACS中设立了市业务监督中心,业务监督中心设置了业务监督岗和监督主管岗,业务监督人员通过ACS业务监督子系统对本级及辖内ACS营业网点的参数类业务和特定业务进行实时监督、对重点业务和一般业务进行事后监督、对原始凭证与凭证影像一致性进行监督、对查询和查复业务进行监督、对设定范围内的重要会计账户进行监督、对被监督机构ACS系统操作日志进行监督、对网点已确认对账结果的账户进行监督,有效发挥了业务监督效能,保障了资金安全。
二、现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2014年,人民银行对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地市中心支行不再保留事后监督部门,事后监督职责按业务条线分别交由各相关业务部门履行。因此,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职责由支付结算部门承担。从内设机构条线管理上来看,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相应的承担着对地市中心支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的管理职责。但目前,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作为ACS的市业务监督中心通过ACS业务监督子系统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监督,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作为ACS的省级运管中心通过系统对全省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管理,但ACS业务监督子系统中各市业务监督中心的各项业务数据并未推送给ACS省级运管中心,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无法通过系统直接获取辖内各地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情况。同时人民银行省会中心支行本级仍然保留了事后监督部门,对本级及辖内营业网点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监督,但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与事后监督部门是并行关系,并无管理关系。这种管理体制在实际业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便。
(二)制度相对滞后ACS上线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方式、业务处理流程、业务操作规范等多方面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相应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模式和监督流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目前人民银行只出台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业务处理办法》、《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业务操作规范》等规范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办理的配套制度,并没有出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的相关制度,导致业务监督人员只能依据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办理的配套制度并参照2004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凭个人对文件的理解以及过往的业务经验开展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
(三)业务监督人员思想认识有偏差目前,ACS的处理机制是各营业网点受理、审核业务凭证,并将凭证影像信息上传至业务处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对凭证影像进行切片录入,正确无误的系统将自动记账处理,处理成功的会计核算业务系统再自动推送至业务监督中心。在此业务处理机制下,部分业务监督人员会简单认为需要监督的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被业务处理中心审核通过并记账成功,监督工作只是简单的业务重复核验、凭证整理归档,未意识到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调整后,很多原事后监督部门人员并未人随业务走,导致支付结算部门中承担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他们往往没有事后监督工作经验,且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业务监督人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以及自身业务技能水平不高,致使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效能未有效发挥。
(四)实时监督效能发挥有所偏差ACS业务监督子系统新增了实时监督功能,对参数化设定的部分业务实时推送到业务监督中心,由业务监督人员当日完成监督,改变了以往“T+1”事后监督的模式,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了。但目前需要开展实时监督的业务主要是开销户业务,计息账户、账户基础信息、再贴现账号对应关系的设置等非凭证类业务,并未将营业网点受理的凭证类业务设置为实时监督,且从系统运行情况来看,在实时监督未完成的情况下,被监督业务仍可继续推送至业务处理中心进行后续处理。实时监督仍然是事后监督,只是“T+0”的事后监督,其监督不影响业务的任何处理进程,致使实时监督流于形式,实时监督效能未发挥。
三、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有效性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建议人民银行能够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实行垂直化管理,从上之下明确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部门。目前ACS及其业务监督子系统的运行维护职责从上之下均是由支付结算部门承担,因此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职责也应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从上之下均由支付结算部门承担。同时建议人民银行能够修改ACS后台程序,将ACS业务监督子系统中各市业务监督中心的各项业务数据推送至ACS省级运管中心,以便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掌握全省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情况,加强对全省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的管理。
(二)尽快出台相关制度建议人民银行尽快出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业务监督规范或操作指引,明确监督内容、监督工作流程、监督资料传递程序、风险防控重点等内容,以确保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有章可循。用统一的、规范的业务监督标准来明确业务监督人员的监督行为,把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最后一道关口。
(三)提高责任意识,加强业务培训事后监督工作是对会计核算业务风险实施自我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保障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业务监督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应不断组织对业务监督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业务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保证业务监督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培训同步,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特殊业务和重点业务监督的专业化培训,或通过建立业务监督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定期岗位交流机制,以提高业务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使会计核算业务监督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四)充分发挥实时监督作用ACS作为直接参与者,一点直连接入第二代支付系统、一点完成清算。在现行业务处理机制下,不管是ACS内部资金汇划还是不同金融机构间资金汇划都做到了实时处理、实时到账,因而对风险控制的时效性要求将非常高。因此,建议将重点业务和超过一定金额的资金汇划业务纳入实时监督范围,同时修改ACS相关程序,将实时监督嵌入业务处理过程中,即被监督营业网点操作员受理的特定会计核算业务在经网点主管审核后,先推送至业务监督中心进行实时监督,审核监督无误后再推送至业务处理中心进行切片录入,处理成功的再自动入账处理。真正做到将监督关口前移至会计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而不是事后对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复审和校验,以充分发挥实时监督效能,有效防范资金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钱珍玉.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发展与事后监督转型探讨[J].福建金融,2014(10)
[2]仇瑾.构建核算数据集中背景下的新型央行事后监督模式[J].吉林金融研究,2015(4)
[3]黄圆.基于事后监督视角的央行会计核算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5(7)
关键词:风险 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 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63-02
一、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的风险
1.会计监督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监督是企业基层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会计基层工作、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实现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面临的风险主要有:(1)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原则性规定不完整;(2)执行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不严;(3)单位人员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明确。以上行为都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风险,承担经济上的损失。要实现对此风险的控制,就必须完善制度,办事人员严格执行,会计人员严格把关。
会计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自我约束机制,会计人员应通过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对经济活动的恰当评论帮助所有管理人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责任,才能真正起到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人员控制会计监督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具体表现有:(1)在遇到违反《会计法》和会计规范、企业相关规定的会计事项时,不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不加以纠正。(2)在发现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不相符时,未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无权处理时,或未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要求他们熟悉会计业务及相关法律制度,对会计事项是否合法有比较清楚的判断,在处理会计业务过程中应严格把关,实行过程中的监督,有效地防范风险,才能实现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目标,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和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会计核算职能所面临的风险。会计核算同样是会计基本职能之一,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对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定期编制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一系列内部管理所需的会计资料,为经营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项日常的基层性的工作。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必须是建立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会计工作要求会计核算必须是建立在严格的会计监督之上的专业性的核算,若会计人员不严格执行会计监督职能,其会计核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会计核算没有严格的会计监督作保障,即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不严格的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那就是违背职业道德,对企业不负责任,为企业带来经济上、名誉上的损失。
会计核算的风险主要取决于:(1)取得资料内容的完整性、数字的真实性;(2)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应用的正确性和延续性;(3)会计操作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重大交易和事项的处理是否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审批;(4)会计报表、会计资料是否合法、真实、完整和有效利用等。会计基础工作中的风险,有很大一部分出现在会计核算这一环节,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反应于财务报告,因此:(1)编制财务报告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可能导致企业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声誉受损。(2)提供虚假财务报告,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造成决策失误,干扰市场秩序。诸如此类,也是会计核算风险关注的重点。因此,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建设,加强对单位会计核算行为的规范,从来就是《会计法》的重点,也是会计风险控制特别关注的部分。
二、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何防控风险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基层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显得更加重要。市场经济有赖于运行的规则,仅有法律制度的约束是不够的。当巨大的经济利益撞上严肃的道德规范时,只有职业道德、诚信准则的约束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企业基层会计要防范其行为所造成的风险,不仅要以会计准则、法律、法规作保证,还要依赖会计人员的道德信念、道德品质来实现。
会计职业道德概念。即提出会计人员应有的行为,以及达到行为守则所规定的最低可行的标准,主要包括职业精神、职业修养、职业责任和职业公正性。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崇尚道德规范,应成为会计人员自尊、自爱、自律的道德准则。企业基层的会计人员应该坚持行业自律原则,提高职业道德修养,增强自我约束力,面对形形的诱惑和压力,坚定立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在不同的诱惑和外界不合理的要求下,应该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内部、外部的各种压力,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不以信息的不对称坑害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自觉接受单位、用户和社会的多方评价,起到道德榜样的示范作用,使每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状况始终置于企业、组织内部和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
2.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要熟练的掌握和正确的运用国家和行业以及单位的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工作中正确运用《会计法》、《所得税法》、《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等相关法律规定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以及相关的行为守则是企业基层会计防范风险的前提。法律、道德、准则等规范设定的模式直接通过会计人员的行为转化为现实,形成现实会计实践中的互补和补足关系。规范和制度的实现必须由会计人员的行为来监督和保证。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的实现过程中做到:(1)分析各类利益矛盾,实现国家、其他相关利益集团以及企业利益的最佳组合。(2)在法律和规范中确认和保护企业的利益。(3)严格遵守会计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积极参加会计人员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正确、熟练地运用各项法律法规知识和会计规范是进行会计监督、防范风险的基础。只有不断地丰富和积累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严格运用各项法律、规范、制度,才能够在会计核算的同时实现有力的会计监督;才能在政策性强,技术专业的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得心应手地妥善处理各项业务,发挥会计监督作用,降低会计核算风险,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政策性的差错、甚至违反相关政策、法规规定;才能使单位的各项核算活动符合规定,经受得住任何时候、任何部门的检验,充分保证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完整,保证单位经营活动正常运行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3.掌握丰富的业务技能及相关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也在不断进行着修改和完善。企业基层会计人员如若不及时学习新的相关会计知识,了解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知识和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会计监督就失去了标准,会计行为规范的实现就失去了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企业基层会计工作,有效地防范风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面对会计信息量大,时效性强,数据处理量多的形势,会计电算化已被各企业广泛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也在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电脑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使财务信息在各部门顺畅传递,能够使整个单位的工作得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运作,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活动高效运作的最优状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和应用能力就成为了会计人员的基本技能。这都要求企业基层会计人员能较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和会计应用软件,全面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安全防范措施,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核算风险和会计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防止会计信息的泄露或毁损,防范来自网络的攻击和非法侵入,确保会计信息的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要想使会计风险做到可防、可控,会计人员除了要丰富以上的各项知识以外,还应做到:(1)学习外语,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以适应人才国际流动性加强、我国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国外先进的基础会计工作经验为我所用的要求;(2)具有金融、税务、银行等丰富的交叉知识,来满足会计职业是融会计实务与金融、税务、银行会计、信息管理于一炉的多方位立体知识网络的特点。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迎接挑战,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以胜任会计职业的要求。
作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会计人员,必须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知识水平,以增强预防风险的意识、控制风险的能力,在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同时,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真正履行好会计监督的使命,完成好会计核算任务。
参考文献:
1.会计核算的概念
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是在企?I的生产经营活动后执行的记账、报账等工作内容,如今随着经济发展,会计核算的内容也随之增加,还包括在经营、生产后的核查以及对事前、事中大小事务具体核算事项,总而言之就是对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费用进行核算。
2.会计监督的内容
财务会计指的是在企业一些对外活动中产生的资金支出以及收入方面的核算工作,其中的监督工作主要涉及到几个方面。在食品企业中,首先要提供准确有效的会计报告,为食品生产以及销售等步骤的会计核算提供依据,其次就是监督会计工作是否使用的是复式簿记系统,最后就是在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中是否严格对实际的价格进行了记录。管理会计相对来说没有财务会计那么规范的流程,在食品企业中主要是根据企业内部的情况进行一些科学性的计划。
二、现代食品加工企业会计核算特点
1.工作内容复杂性
如今的食品企业运转中会涉及到很多流程,这其中除了正常的生产过程,还包括了原料的渠道采购与商品营销这些步骤,这些步骤都是需要一定投入的,食品企业与其他企业的不同在于其产品的质量会因为各个环节的运转情况受到影响,例如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若是工人在其中出现失误,或者出现卫生问题那么食品最终成品的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这些内容都是需要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
2.损耗计算严谨性
同时食品的生产涉及到正常损耗,但不同的工艺以及不同的操作效率会造成不同的损耗程度,例如有些食品生产中涉及到水分蒸发,一个经验丰富的操作者就会将之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必须确保数据核算的准确性、完整性、真实性。会计人员要将损耗进行严格核算,避免出现误差。
3.核算方式灵活性
食品的质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而目前的相关制度也越来越严格,若是出现了质量问题,轻则会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在食品企业监督制度非常重要,因此会计工作不仅仅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核算方式进行科学地综合运用,而在复杂的运转流程中若要确保信息的准确以及核算效果的准确,那么就要会计人员具备相当高的职业素质,核算过程要细致高效。
三、食品加工企业会计核算监督之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方法应用不当
食品企业要涉及到的核算内容非常多,一些特殊食品甚至需要工作人员做好很多前期工序。由于食品加工生产需要投入各种原料,不同原料间需要不同的处理加工方法,从而导致食品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复杂而又细化的工序操作。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核算方法要灵活运用,但很多会计人员并没有灵活运用的能力,会计核算方式的应用并不正确,影响了企业运营的效率,也浪费了更多人力物力。
2.现行会计制度不健全
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我国的会计制度至今也有很多的缺陷没有完善,这也是经济发展过于迅速的表现,现行的会计制度并不能满足我国食品企业的实际需求,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上个世纪便开始实施的计划经济也不断取得了进步,但会计制度并不能适应如今的经济发展,而最大的问题是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在食品企业中的执行方面的问题,有时候会计人员发现现有的会计制度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实际核算工作中,很多的制度以及标准会使得实际工作变得混乱,有些制度会严重影响到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相关的法律也不够严谨,食品企业中也往往形成不了科学先进的会计工作制度,因此很多的食品企业只能使用传统的方式来进行会计工作。使得我国的会计行业发展得不到进步。
3.企业内部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
往往食品企业对于会计制度的建设并不重视,企业的领导共同点就是对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以及自身的收入重视的力度是最强的,但会计制度对他们来说并没有足够的概念,会计人员往往是直接受到食品企业的管理层控制的,并不是按照科学的会计制度运转,很多时候企业领导审批了会计核算的工作以及监督制度,在管理方面也会有专业的人员进行相关的规定,但到了实际的工作中,食品企业的会计人员往往是按照领导的指定进行核算工作,这就导致了会计核算的监督无法真正落实,甚至有些会计在核算过程中存在玩弄职权的现象,但由于会计工作并不是按照制度进行,无法按照正常流程实施监督,也就无法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食品企业的经营往往无法保持健康的状态。
4.企业内部控制现有制度存在监督失调现象
食品企业的会计工作正如上文所说往往是有管理层直接干预的,所以会计工作一方面受到领导的约束,一方面阻碍了核算工作的监督,食品企业现存的会计制度基本就是摆设。内部控制失去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监督失调的局势。在缺乏严格监督下,产品从加工厂运输到线下店面时,会因为各种因素造成产品缺斤少两等不良的现象。
四、食品加工企业会计核算与监督管理对策
1.使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
(1)会计核算方法在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供应过程的应用
当采购人员在进行相关原料的采购时,要按照严格的程序以及格式进行记录,使得企业领导能够清晰明了地掌握企业在原料成本上的投入,这一过程要详细,每一样原料都要有记录,同时对于已经入库的原料,会计人员要根据采购人员提供的入库单对原料入库前的状态进行统计,将不同的原料按照不同种类分别进行核算。有时候企业会采购一些经过一定加工程序的材料,会计人员要把采购的资金投入、物流费用等各项费用都计入成本,并且原料一般在储存于运输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损耗,也要计入到最终的成本投入项目中,而一些活得农产品的成本计算会更加复杂。原材料供应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步骤多变,比较复杂。
(2)会计核算方法在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过程的应用
食品生产的复杂性是毋庸置疑的,不同的食品加工程序不同,有些高档的产品其复杂程度难以想象,不同质量的原料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会呈现不同的状态,甚至许多相同原料相同种类的产品也会有不同的加工方法,因此在加工过程中的会计核算工作是非常复杂的。首先就是对原料的核算,需要在生产前搜集各种原始单据,并重新进行记录对原料损耗进行更新核算,然后就是人工成本的核算,食品加工离不开人工操作,因此不同岗位不同的工作量要涉及的核算?热莘浅8丛樱?首先就是为企业制定一套科学的薪酬计算制度,然后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例如普通的操作工、管理人员等进行最终的工资核算,其中还有生产成本、设备损耗等方面产生的支出,都需要会计人员准确核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和管理工作具有相关性。
(3)会计核算方法在产品销售过程的应用
食品要涉及到的一个内容就是在保质期内没有完成销售那么这一批产品就要以损耗处理,因此会计人员要时刻记录哪些产品产生了损耗,另外就是食品往往会受时间段的影响产生波动形态的销售情况,例如冷饮的夏季的销售情况会非常好,损耗也就要比其他季节少很多,而当一件商品遇到相对淡季的时候往往会很难销售出去,这是就会产生极大的损耗,食品不同于其他行业,一旦出现大量的库存是没有办法进行长期储存的,除了极少部分的产品可以一直储存几年之外,大多数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失,而类似于熟食这类的产品往往当天销售不出去的就要直接浪费了,因此在销售过程中会计人员要核算收入、支出以及损耗这主要几个方面,其中支出主要是在物流、宣传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在食品销售过程中会计核算要注重将企业的效益控制到最大程度。
2.建立规范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来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
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来可以简化会计工作的复杂步骤,将食品企业运作的各个流程信息数据直接输入到网上,再由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核算,同时互联网的信息传输速度便于对食品企业进行全程的监控,利用网络整合各类信息不仅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提高会计核算方法的科学性。但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个重点就是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会计核算是对工作人员品质以及工作能力都有着严格要求的,因此食品企业应该注重对会计人员的审核与培训工作。加强食品企业会计工作信息化建设是现阶段食品企业会计改革的重点,也是为了食品企业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3.借鉴国外相关先进理论完善现有财务核算制度
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的确有很多的缺陷,但国外在财务管理方面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因此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的实践经验以及先进的理论,主要就是改变目前会计工作人员受制于企业管理者的现状,要让会计工作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独立出来,食品企业的领导者可以对会计的核算工作进行监督和建议,但不破坏会计制度的政策运转,若是发现问题可以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协调。使得会计工作为企业的整体发展服务。
4.对企业现有会计监督系统进行优化
会计核算除了食品企业的会计人员自我约束以外还应该加入外部监督体制,很多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玩弄职权的行为,使得企业的利益受到损害,食品企业因此根据实际的情况构建监督部门,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并定时检查。使得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受到严格的监督而保障企业的利益。首先是对内部财务制度进行完善,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其次外部监督机制要强化,政府部门要经常性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检查,也可以不定时对企业的会计报告进行抽查。会计报告的检查要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
一、支库业务处理的调查情况
(一)业务处理系统。目前,支库一般都使用国库会计账务核算系统(TBS)和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处理国库业务。其中,TBS系统不与支付系统连接,不直接参与国库资金收付结算,仅用于处理国库收支业务的会计账务核算业务,产生各种预算级次的收支报表和会计报表。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用于国库资金的清算业务,包括收纳各种税费款项、根据TBS系统核算结果办理各级次预算收入款项的划缴以及根据支出凭证办理国库资金的拨付。
(二)账户设置。为了满足支库会计核算业务与资金清算业务的需要,支库必须在TBS系统与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中各设立了一套独立的国库会计核算账户和国库资金清算账户。会计核算账户只用于会计账务核算业务,仅反映国库会计核算的结果,不反映相关资金的清算信息。国库资金清算账户仅用于国库资金的经收、结转、拨付、缴存等清算业务,反映国库资金的实际流转情况,不反映国库会计核算账务信息。
(三)业务处理过程。当前,支库主要依据总库制定的国库制度进行收支业务处理。处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是在TBS系统中进行的国库会计核算阶段,处理的结果是产生收支报表及会计报表;二是在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中处理的国库收支业务资金的清算阶段,处理的结果是实际收纳、划转或拨付各种国库资金。
(四)资金清算模式。支库的资金清算名义上大多采取“行库往来”的模式,实际国库资金清算独立于会计核算,而且在时间安排上,两者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顺序和联动关系。在国库会计核算方面,国库业务的资金往来清算情况,主要依靠“行库往来”进行资金来账“虚拟提入”和资金往账“虚拟提出”进行核算,核算结果间接反映国库资金的清算情况。
(五)会计档案管理。由于支库的会计核算与资金清算分开处理,会计档案可分为国库会计核算档案与国库资金清算档案。其中,会计核算档案主要包括收入缴款书、财政支出凭证、会计转账凭证及国库收支报表和会计账表等等;国库资金清算档案主要包括资金收纳凭证与清单、国库资金特种转账凭证、国库资金拨付凭证与清单、资金账户明细表等等。调查发现,支库会计核算档案和资金清算档案的管理依据与保管场所不一致。会计核算档案主要依据国家金库的相关规定进行单独存放并管理;资金清算档案主要依据是银行的相关内控制度,与银行营业柜台的其他业务凭证统一存放并管理。
二、支库业务处理监管漏洞分析
(一)监管资料缺失。支库资金清算档案管理的现状,导致国库收支业务的资金清算凭证未能和会计核算档案一起存放并管理,相关国库资金清算档案未纳入支库档案管理规定的管辖范围,从而在一定的程序上造成国库资金清算业务缺乏支库本身的事后监督与管理,还造成其他监管方对支库资金清算凭证等档案资料的事后监督难度非常大,部分导致对支库的国库业务检查制度流于形式。
(二)监管信息失真。支库使用不同系统中的会计核算账户和资金清算账户,对国库业务会计核算与资金清算进行分离处理,使国库会计核算账户或资金清算账户只能反映国库会计账务核算或国库资金清算的某一方面信息,无法保证“两个”信息在内容上一致。其次,由于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支库对资金清算和国库会计核算缺乏统一的管理以及对国库会计核算档案与国库资金清算档案分别存放管理,监管形同虚设,更无法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库会计核算信息的质量,最终可能导致支库会计核算所产生的收支报表和会计报表反映不了国库资金收付的真实情况。
(三)监管手段单一。目前,支库的业务量越来越大,业务处理手段越来越丰富,电子凭证信息越来越多,而且国库资金清算信息还混入银行其他业务信息,国库监管环境非常复杂。然而,现阶段对支库的外部监管及支库本身的内部监督大多数还仍旧采取人工对纸质资料进行复核、审查并核对的方法,其特点工作耗时、监督面小、效率低,无法满足实际基本监管需要,更无法做到对支库会计核算信息与国库资金清算信息一一对应的监督。
(四)监管职能失效。目前,由于监管身份不明确、监管意图不统一、监管条件不成熟等原因,支库日常监管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
1、支库成立后,银行一般只能满足国库会计核算业务的人员需求,国库日常监督人员几乎是空缺。即便监督职责由银行的事后监督人员兼任,但由于其对国库业务的不了解,监督职责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2、基于企业盈利及风险控制的目的,银行对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档案信息会实行严格的日常监督程序。但对于国库会计核算业务及其档案管理的日常监督以及国库会计核算账务与国库资金清算业务的一致性核对监管,银行一般都会进行弱化甚至忽视处理。
三、提出资金清算与会计核算“双向监管”的措施
基于上述情况,支库应加强国库业务资金清算与会计核算的监督,并将两者统一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一)健全支库业务制度。目前,总库没有制定专门的国库业务处理制度及业务监督制度,基层支库的国库业务处理与业务监督主要参照人民银行国库部门的各种制度执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由于支库业务处理流程与人民银行国库制度内容的不匹配,制度执行力不高,各种业务处理实际得不到有效规范。为了解决制度缺失的问题,各地国库部门应根据支库业务处理的实际情况制定“支库业务操作规范与管理规定”,从账户设置、资金清算账户与会计核算账户的统一管理、业务处理流程、会计资料管理及业务监督规定等方面对支库业务处理进行规定。
(二)规范业务操作流程。为了解决支库会计账务核算与国库资金清算程序脱节的问题,支库应重新疏理其国库业务处理流程。首先,将收入业务与银行经收业务紧密结合起来,规定国库收入业务的会计核算处理必须以相应款项在资金清算账户中的结转为前提,防止收入业务的会计核算与资金结转脱节,严禁收入业务处理完后,相关资金仍存放在经收账户或其他资金清算账户中;其次,将支出业务与地方财政库款资金清算账户的资金拨付紧密结合起来,规定支库支出业务的完成必须以银行将相关款项从库款资金清算账户中拨付到预算单位账户为标志,防止支出业务的账务核算已处理,但资金错拨、漏拨及不及时拨付等现象仍然存在,从而确保国库业务的会计核算与支库资金清算账户的资金收付产生联动效应,国库会计核算信息与支库资金清算信息一一对应。
(三)加强会计档案管理。为解决监管资料缺失的问题,支库应从业务处理层面就开始加强业务处理依据及凭证档案的管理。首先,将资金清算账户的资金往来凭证作为国库收支业务处理的依据之一,要求会计核算凭证附件与资金清算账户的资金收付凭证一一对应;其次,将清算凭证与会计核算凭证作为国库业务档案统一存放并管理,保证支库的监管有据可依。
【关键词】 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医院会计制度;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 核算方法
为了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下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的需要,财政部于2009年8月12日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2010年7月30日了《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2稿),2010年7月15日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这两个会计制度三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两制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变化
现行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是由财政部颁布199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医院会计制度》。文中所提的两制征求意见稿是指2009年和2010年两次征求意见的《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2010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下同)。两制征求意见稿与现行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会计核算的内容上看,其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一)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基础的转换
我国现行的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基础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这个会计核算基础在当时情况下实施是必要的。十几年后的今天,我国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政治经济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公共产品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不断完善,都对我国医疗卫生机构采用的收付实现制提出了挑战。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2009年和2010年颁布的两制征求意见稿摒弃了原有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公立医院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并根据两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办法。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不提折旧,而公立医院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二)整合了会计核算内容
为了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都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将医疗卫生机构基建工程项目纳入日常会计核算体系,设置了相应的会计科目、增设了相应的会计报表和相关的报表项目,特别是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两制征求意见稿中,都对有关药品的相关核算进行了修改,即:将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的“药品”、“药品收入”、“药品支出”等账户进行了调整,分别将其并入存货、医疗收入、医疗支出中,不再单独进行核算,并且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账户,以适应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核算需要。这些改革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三)完善了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报表体系
两制征求意见稿都保留了医疗卫生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用以反映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除此之外,两制征求意见稿中还有以下变化。一是增加了“基建投资表”,用以提供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会计信息;二是为了兼顾预算管理需要,将预算资金信息从原来的业务收支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置“预算收支表”(医院会计制度)、“财政补助收支明细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以提供预算会计信息。
虽然两制征求意见稿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其适用范围、制定依据、会计核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重点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完善进行探讨。
二、两制征求意见稿中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不足
(一)会计核算基础定位不明确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在财政部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制定说明中提到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时,列举的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而通过固定基金进行核算的事例。这与现行医院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方法是相同的。而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中的其他业务处理上并没有明显体现出收付实现制的“修正”问题。
(二)部分会计科目设置不够合理
1.有些会计科目设置过于繁琐
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有些会计科目内容涵盖过大,导致明细科目层次过多,如“库存物资――药品”。为了适应新医改中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改革需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都将原科目“药品”从一级科目下移到二级科目。即:
库存物资――药品――药库――西药
――中药
――中草药
――药房――西药
――中药
――中草药
也就是说,药品的核算整合到了“库存物资”账户之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清楚地反映药品的信息,可能需要了解到三级四级明细科目,甚至有可能到五级明细科目。这样会极大地增加核算难度和核算工作量,也会影响会计信息的明晰程度。
众所周知,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的核算和管理是重要的业务内容,而且现行药品管理制度改革是存在较大困难的。同时,按照新医改的规定,医疗机构,特别是公立医院的药品是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收入的。这里的“逐步取消”是存在过程的,所以对药品的信息质量要求应该是很高的,甚至可以说是高于一般存货,因此,征求意见稿中药品的核算方法难以将药品核算和管理的重要性得以体现。
2.有些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够全面
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有些会计科目的经济内容过小,特别是有些重要的经济内容未能设置恰当的会计科目,因此不能全面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如固定资产的核算。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在固定资产核算中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设置“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笔者看来,这种核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不只是涉及支出,更重要的在于对资产进行客观反映。如果不设置“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账户,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则无法真实体现,这样会影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特别是在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无法清楚地量化处置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容易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导致需要更多的后续工作(如资产评估、专项审计等)来对其进行弥补,管理和核算的成本增加,而且所做的弥补工作人为成分较高,缺少具体的衡量标准。
3.有些会计科目的表述不够恰当
在两制征求意见稿中,有的会计科目在表述上过于详细,以致于和其他制度重复,如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规定;有的会计科目的表述过于简化,使得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未能充分说明,如“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按照政府收支预算管理的要求,财政补助结余“包括基本支出补助结余和项目支出补助结余”(见“财政补助结余”科目说明第一款)。在“财政补助结余”的明细科目中出现了“基本支出补助结余”和“财政基本补助结余”、“项目支出补助结余”“财政项目补助结余”两组概念。那么,这两组概念是不是分别指的是同一项内容?这个问题在制度中没做解释。
三、关于改进两制征求意见稿的建议
(一)恰当定位会计核算基础及其应用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规定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但是如果没有一定量典型的业务支持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则没有必要一定将其会计核算基础定位于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虽然其定位为公益性,但是成本核算也应该适度地进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对成本核算部分并没有做较为具体的规定,如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梳理成本核算的内容,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就具备了相应的业务支持,那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基础的理论与应用就能够实现对接。
(二)进一步优化会计科目的设置
会计科目的设置是会计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科目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会计人员日常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应当对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进一步斟酌,使其更加合理。
1.进一步简化个别会计科目的设置
第一,对于比较复杂的会计科目,应进一步进行研究,尽量将其简化,如药品的核算。为了保证药品核算和管理工作质量,可以将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从制度中规定的二级科目提升至一级科目,即保留“药品”的总账科目。同时,如果采用医药分开的管理体制,医院完全可以减小药品存储量,所以,可以考虑取消药品中“药房”、“药库”的明细。这样药品的核算就可以简化掉两个级次,能够极大提高会计科目的明晰性,也能够减少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第二,对于有些会计科目的经济内容过小或核算内容不全面的会计科目,应尽量完善其会计核算内容,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全应该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和清理的核算,在平时不计提折旧也可以,但是固定资产进行处置时,必须经过“固定资产清理”账户进行核算,通过该账户,将处置固定资产的原值、折旧等业务得到全面反映,为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这对于主要通过政府拨款运行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和财政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进一步完善对会计科目内容的表述,对两制征求意见稿中个别科目及其他事项解释过多的应进一步简化,如取消无形资产科目中关于摊销时间的规定,如果需要明确说明,应进行简化后列入财务制度中进行说明;对会计科目说明不够的,应进一步补充说明,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财政补助结余”的明细科目“基本支出补助结余”和“财政基本补助结余”、“项目支出补助结余”“财政项目补助结余”的核算内容做进一步的说明,如果是同一概念,则应统一使用一个术语;如果不是同一概念,应该对其进行补充说明。
(三)应将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制定与其他事业单位制度相协调
《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是从现行《医院会计制度》中分离出来的。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制定,要与我国医改的总体发展相对接,又要在自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基础上,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中会计制度的相互协调。同时也应当与正在改革中的高校会计制度相协调,而这些制度最终都要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相协调,与国家的其他会计法律法规相协调。因此,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设计时,应当将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共同筹划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问题,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的完善,并为今后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衔接扫除障碍。
四、结束语
《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意味着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科学性的提高,意味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意味着我国会计理论的重要突破。因此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应恰当地定位会计核算基础,最大限度地实现会计科目设置优化,科学合理地与其他制度进行衔接,以降低会计制度改革的成本,提高会计制度改革的效益,最终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整体优化,为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