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44:1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区治理热点问题,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五五”普法工作的关键一年。全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法律“九进”工作为主线,紧扣创建法治攸县的目标,坚持贴近实际抓普法,务求实效抓治理,集聚合力抓保障,全面提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水平,努力营造依法治县的浓厚氛围,为构建和谐攸县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一、贴近实际抓普法
1、认真抓好干部学法用法考法工作。强化领导干部学法工作,落实党委(组)学习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和年度法律知识集中培训辅导制度。认真抓好公职人员特别是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组织发行好省编普法读本,确保公职人员人手一套。全面改进年度干部学法考试工作,使干部学法考试真正达到促进和检验学法用法工作的目的和效果。继续推行普法合格证制度,健全干部学法档案。
2、着力加强对农民特别是村干部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农民学法用法的意见》,继续抓好农村村支“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培养村级法制宣传骨干。积极创造条件组织编写农民工法律知识读本,在农民工较为集中的部门、行业、场所和用人单位建立农民工法制教育培训制度。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对进城农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的普法教育。组织开展全省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以《农民普法简明读本》为教材,开展形象、生动、高效的学习宣讲活动,进一步创新农村法制宣传形式,努力将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落到实处。
3、进一步推进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协调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校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出台具体方案和措施,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体系。坚持发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真正把法制教育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同时,继续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辅助作用,积极组织监所服刑劳教人员到学校开展现身说法。
4、开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培训。联合有关部门举办培训班,以依法诚信经营为重点,全面落实司法部、国资委《关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的意见》,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依法经营、依法办事的观念,促进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加强对劳动、就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依法享有权利同时履行义务的对等意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5、围绕经济发展大局有针对性地开展普法工作。精心组织“法律进矿区”专项法制宣传活动,积极服务矿山企业依法经营、安全生产,促进矿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围绕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法律进工程(地)”活动,努力优化工程周边环境,确保重点工程顺利进行。全面推开“法律赶集”活动,把法制宣传活动送进集贸市场,积极为个体工商业主提供法律帮助。
6、联系热点问题开展“以案释法析理”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在全县范围内有一定影响性和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热点问题,组织专门班子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讲评,提出解决方案,形成以案释法的普法教材,面向人民群众进行活生生的个案教育,让大家在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掌握法律知识,达到以学促用、学用相长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更好地依法化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7、以点带面深化“法律九进”主题活动。在认真总结近两年来法律“九进”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采取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法律“九进”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面,强化牵头单位的责任性,发挥基层单位的能动性,按照法律“九进”的要求,着力抓好硬件设施的到位,丰富和活跃法律“九进”内容,力争在2008年底前有60%以上的单位达到全市法律“九进”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标准。
二、务求实效抓治理
8、积极启动法治攸县创建工作试点。以株洲市“法治株洲”创建活动为契机,配合开展专题调查研究,适时启动法治攸县创建试点,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确立创建工作的基本目标、任务、内容和具体评判标准。抓好创建工作的动员部署,把责任分解到各乡镇、职能部门,形成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会同县人大、县政协开展专项督查和视察活动,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创建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9、深入开展“依法办事示范窗口单位”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建机制,扩大创建范围和领域,引导执法单位不断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执法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继续加强对“窗口单位”的跟踪指导和监督,总结推介先进经验,巩固创建成果。创建活动坚持条块结合,在发挥行业积极性的同时,依法治县办将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指导检查,参与对“窗口单位”的审批把关和动态管理。
10、全面铺开“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充实完善“民主法治村(社区)”的创建标准和措施,做好“民主法治村(社区)”评选推荐表彰工作,加强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基层群众依法自治,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能力。全面开展清理、修订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村(居)民自治章程工作,引导基层政权组织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提高村(居)民依法自治水平。
11、不断推进专项依法治理活动。结合平安建设、和谐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大劳动和社会保障、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以及消费生活等领域中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治理活动力度。要针对基层涉法涉诉集体上访和多发现象,及时、主动地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引导公民以合法途径正确表达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集聚合力抓保障
12、巩固和加强基层普法阵地建设。按照“法律九进”示范单位创建标准,在农村、城镇社区、学校和机关单位加快“五个一”即一个法制宣传栏、一所法制学(夜)校、一家法律书屋(阅览室)、一支普法志愿者队伍、一个法律服务室建设步伐。在城镇主要街道和各类公共场所设置一些固定式、长期性的法制宣传标牌和法制公益广告。同时加强流动普法阵地的建设,如法制宣传车、宣传标语横幅、宣传挂图、流动板报等,使基层法制宣传氛围更加浓厚。
13、突出抓好普法骨干队伍建设。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开展业务竞赛等活动,重点抓好基层司法行政干警、法制宣传员、人民调解员、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等普法骨干队伍建设,提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调整充实县、乡两级普法讲师团,大量吸收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人员加入普法讲师团,经常性组织开展普法讲座活动。
14、扶持和发展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以律师、基层法律工作者和政法干警为骨干,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农村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热心法制宣传的人士包括离退休人员为主体,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成立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到编写法制宣传栏、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居(农)民法制学校和法制讲座、调处矛盾纠纷等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去。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学生;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46-0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进程,同时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突显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新旧体制的摩擦,不同思想观念的冲撞,利益格局的失衡,往往会产生许多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社会热点的快速、广泛传播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给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内涵的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研究。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内涵
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基本内涵的界定,许多论著进行了阐述。大多学者将社会热点定义为在一段时间与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一社会现象、新闻人物或事件。[1,2]社会热点问题的显现通常具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指大众性、综合性、复杂性、对人们思想触动的深刻性、表现阶段性、变动可导性,等等。[3]社会热点问题从广义上可分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四个方面,[4]从狭义上可分为有关百姓的民生问题、有关政府及官员的问题、有关司法公正问题、有关国家利益问题、有关伦理道德问题、有关灾害安全的问题、有关公众人物的问题等七类问题。[5]
二、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有学者探讨了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主要包括影响的方式和途径、深度和广度、表现等内容。复旦大学邱柏生认为,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直接通过学校生活、教学途径、家庭环境、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流等方式进行社会认知形成社会态度,而间接影响是指大学生通过感受社会心理气氛逐渐构成一定的认知和评价,继而形成一定的社会态度,并由此提出大学生身上已经存在着的某些值得关注的思想倾向,主要有无望感、对政治缺乏现实感、不安感、无奈感等。[3]马国富、王云震等人进行了网络热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学生对热点问题关注度较高,但其对社会热点的认知大多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入探究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6]热点问题有利于大学生新观念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个性发展,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但同时也冲击着大学生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降低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上的信任危机,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障碍。与前者研究一致,肖岳峰、李祖塔人也认为以网络传播为主的社会热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扩大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促进了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道德观念对的形成;有助于公民意识的形成。消极影响主要有:直接冲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干扰大学生认知能力,影响其政治素质;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7]
三、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影响的对策研究
国内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并提出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张萌强调将社会热点问题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认为开展社会热点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建议采取将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构建社会热点网络教育教学载体等措施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1]颜亮,马金珠探寻社会热点问题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出应成立专门机构梳理热点问题,建立相应机制,设计合理教育活动,将高校思政工作应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得更有实效。[8]黄振宣、唐爱琼着重指出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社会热点教育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社会热点教育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9]及时抓准社会热点与教材内容的结合点进行讲解;善于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巧于分析引导。林兴龙探索了将社会热点引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如课前导入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分析时事案例;参与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等等。[10]
在西方国家及日本等国的高校非常重视社会问题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问题实践机制建设。[11]在韩国,有科研单位专门负责对大学生的社会一般思想动向进行监测,对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在美国,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较为普遍,学校重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公民意识的发展。日本利用社区、图书馆、俱乐部、公共场所等开展活动,鼓励和方便学生自愿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国外高校还十分重视通过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进行生活、学习和心理方面的指导,及时疏导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遇到的问题。总的来说,发达国家高校在应对社会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时,其社会教育实践机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可操作性,注重双向互动,具有层次性,对于我国应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具有深刻的实践启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有了一定的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但仍旧存在一些不足: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实证研究很少,未能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研究所得的相关建议和措施实用性较差。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应从实际工作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掘出更具实效性的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因社会热点引起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2,(15).
[2]姚休.社会热点问题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3]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4]甘庆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南昌大学,2009.
[5]张明学.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分析与舆论引导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6]马国富等.网络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11,(30).
[7]肖岳峰,李祖塔.网络热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J].高教论坛,2011,(8).
[8]颜亮,马金珠.社会热点问题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9]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
关键词:社会热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04-02
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社会体制不断变革与创新的时期,社会形成多种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矛盾与冲突,出现了许多社会热点。同时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大学生作为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的重要受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尤其高。
一、社会热点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一般是指在某一时期,在较大的社会范围内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某些新闻事件、社会现象、人物等问题。社会热点往往是某一时期的新闻焦点,也往往反映在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所关注的聚焦点上,如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等。当前我国的社会热点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前我国的社会热点正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体制不断变革与创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与当前我国所处的特殊时代紧密结合,迅速反映着这个时代客观世界的最新动向与最新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社会保障问题一直都是群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主要是由于在体制变革中,大批国有企业和一些事业单位产权结构改造、转换经营机制,原有职工身份随之发生了变化,涉及到体制变革中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
2.具有关联性和复台性。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社会转型也形成了多种利益群体,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上各种思想和价值取向的差异,社会热点问题的表现形态不可能是单一的,其关联性和复合性相当明显。社会热点问题往往是各种矛盾的纠结点,其根源也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和复合性。
3.具有普遍性。社会热点问题所体现的矛盾往往不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或范嗣,而是普遍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牵涉到的也往往不是少数群体的利益,而是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4.具有阶段性。社会热点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实质和外在的表现形式总是随着社会变革和转型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公众关注点的变化,社会热点问题也会转化,其自身有发生、发展、消退的过程。
5.具有敏感性。社会热点问题根源于社会变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是内在利益冲突的外部表现,其所牵涉到的往往是各种直接利益,直接触及政府、社会各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深层次矛盾,具有明显的敏感性。
6.具有可导性。社会热点问题与经济社会变革和利益主体调整紧密相关,同时它引起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是某一时期社会的焦点所在,也是社会各种思潮、价值观的交锋战线。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热点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引导得当,就会转向有利的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反之,就有可能向相反方向发展,对社会稳定构成危害。正是基于这一点,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与引导,将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由感性情绪转向理性分析,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鼓劲的工作,将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纳入正常、健康的轨道,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二、社会热点与商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意义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传统媒体和现代新媒体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扩大影响范围,现代新媒体如ita*机网络、手机信息等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大学生正是这些新媒体的主要接受群体。信息网络以其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和内容丰富等优势在大学校园中快速发展,社会热点目前也越来越多地首先从计算机网络开始传播,甚至可以说大学生往往是社会热点事件的第一受众。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社会认知和实践领域也不断扩大,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教材上有限的理论知识,而更加关注教材之外真实的世界。因此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也高于一般群体。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80后乃至90后一代,思想尤其活跃,反传统的意识强烈,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较为敏锐的触角,他们十分关注社会重大政治问题和身边的热点问题,并凭借自己最为开放、活跃的思想,发表不同的观点或见解,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者、追随者和传播者,通过BBS等形式形成一股强劲的校园言论力量。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强但尚不成熟。加上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极易受社会热点的影响却往往无法正确分辨社会热点事件的利弊,再加上某些传媒的误导,致使不少大学生对社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到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回避了社会热点问题,就更加显得苍白无力,就不能真正地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不能真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社会热点教育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说教多而且枯燥、不能针对变化的实际情况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往往形成一种防御型、任务型的教育模式,其实效性确实需要提高。而社会热点教育正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材料的兴趣。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由认知和非认知两方面的协同发展。其中认知的内核是思维。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占主要地位,进行独立思维时,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进行分析、综合。在自我意识方面,大学生独创性较强,希望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得到别人的赞同。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高,兴趣强烈,对社会热点尤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社会热点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真正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中去,主动地接收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摆脱以往的灌输式、强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人点和相关思想理论知识的新载体,非常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社会热点教育有助于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许多社会热点都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内容密切相关,有的甚至是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过于枯燥和抽象,不能够切实回答学生所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不能够解释实际社会存在的一些现象,如果教师不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照本宣科,甚至有意回避,将会使学生认为所学内容与现实脱离太远,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则能
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选择适当的、与教材紧密联系的社会热点,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更加丰满和充实。
4.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需要。大学生非常关注教材之外的现实世界,而社会热点往往是现实社会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教师除了扎实搞好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之外,也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研究社会热点,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5.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于受社会环境和自身成长过程的诸多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还明显不强,社会责任感反映出一些情绪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人生追求上对个人利益考虑较多。社会热点教育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平台。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热点教育和研讨,可以产生和深化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对社会热点的分析和思考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社会实践和政治活动中受教育,增强社会政治责任感。
三、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构建
我们认为。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这种结合不应该只是某些教师的、某一时期的做法,而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把这种结合常态化,构建起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结合机制,将社会热点真正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这种机制构建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机制构建。课堂教学是社会热点教育的主要方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把国内外发生的各种社会热点有机地融进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从课程教育角度看,可以每门课程教研室为单位,教师定期(如每周)集体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选择、与教材结合的方式等进行讨论和敲定,可以确定某一大的范围由教师自主决定社会热点和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经过一个时期的实践可将与社会热点结合进行教学的章节内容适当固定下来,形成一种常态模式。“原理”课和“概论”课等均可以如此进行。当然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尤其是各教研室主任对社会热点问题能够积极关注、及时梳理,并具备敏感性。每学期结束前,应认真对本学期社会热点教学的经验、方式等进行研讨总结,寻找规律,将一些共同的、有效的模式常态化,建立起相应的机制。
在对社会热点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意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在有多个社会热点可选时,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选择。如经济管理类学生一般比较关注社会经济热点事件,法律系学生则比较关注社会刑事案件热点等等,并且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与这些热点相关的基础知识,选择这类热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2.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讲座机制构建。有些社会热点问题长期存在,其产生的根源非常复杂,牵涉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深刻性,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些热点又往往是大学生非常关心的、急待寻求答案的问题,对于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可以采用社会热点问题讲座的机制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系部联合组织全校性的社会热点问题讲座。不定期地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来开设社会热点问题讲座,解决一些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易解决的问题,使之成为常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选定讲座题目和大致内容时,注意要经过学校党委、宣传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系部教师与所聘请的专家、学者的商讨,以避免与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产生过多的重复或者冲突情况,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系部教师比较了解本校学生的各方面情况与特点,可以给专家学者提供参考。
上述的这些做法同样也应当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学校可以通过文件将其制度化、机制化。如对每学期至少开设讲座的次数、要求学生参加的次数等进行规定,当然,学校党委等也应对此高度重视,提供相应的经费支持。
3.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活动机制构建。大学生各种学生社团在校园里非常活跃,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参加了各种社团。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利用学生社团这个平台,注重创新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互动教育,组织他们对社会热点开展讨论和辩论,并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专家学者参与其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这种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鼓励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形势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模式更加适应于客观事物和现实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方式,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途径。它们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批判、坚持真理的胆略和勇气等都很有好处。
支持、引导学生社团开展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并且逐步形成一种机制,可以主要由各系部辅导员负责,以辅导员为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为辅,结合校园社团活动,尤其是针对一些大学生本身发生的社会热点展开。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以学生社团为主,实际由学生进行题目选定、活动组织和活动策划,但是另一方面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必须加以引导和指导,避免一些错误、偏激思想的传播。
4.社会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构建。实践教学有大实践和小实践之分。大实践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走出去”以社会为课堂的社会实践,其形式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研以及社区服务等。小实践是指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实践教学,其形式包括课堂讨论、观看视频资料、阅读实践等。我们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并不尽如人意,事实上目前大多数高校受各方面条件限制,难以集体组织学生真正“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一般是课堂讨论、观看教学资料片等方式运用的比较广泛。许多高校只能采取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自己完成“走出去”的社会实践,然后要求其完成相应的实践作业。这种方式需要的经费比较少,但不少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兴趣,敷衍了事,教师也难以检查。而社会热点尤其是地方性社会热点如果能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社会热点尤其是地方性社会热点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关系,学生的家乡或者是其将来就业选择地的热点事件往往引起强烈的关注,如厦门市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规划战略方案作为一个地方性社会热点,引起厦门大学生的强烈关注,不少学生不顾路途遥远,专门前往厦门市规划局参观和了解相关发展规划,尤其是农村学生非常想了解自己家庭所在村将来的规划情况、可能的征地拆迁情况等等。选择好社会热点尤其是地方性社会热点,与学生息息相关,将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进行社会实践。
社会治理难题与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从内容和关注度来看,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下岗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人口生态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有的跟随社会发展的始终,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当前社会治理的难题有哪些?是如何形成的?又应如何应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请他们围绕影响社会治理的新要素,就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治理难题进行分析。经过征集意见,我们将本期的主题定位在社会结构变化、社会治理的文化基础和软件系统建设、社会治理法治化、互联网和大数据对社会治理的影响等几个点上:
在社会结构变化层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加强,社会分化加深,个体逐渐从原来的单位、集体或社区中脱离,要独自去面对更多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因素,旧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新的社会形态产生冲突,很多社会问题在当前没有得到好的解决。武汉大学学者周长城和叶闽慎试图从家庭层面、教育与发展层面、性别层面、组织层面以及人际互动层面对个体化社会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和对策进行探讨。
社会治理需要机构、人员、制度和政策的支撑,同时也需要理念、价值、共识、精神、文化的支持。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和南京大学朱力教授分别从社会治理的文化价值基础和软件系统建设的角度,论证了社会治理信仰基础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公共价值、集体意识、规范意识、理念共识对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社会治理法治化既是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现实问题倒逼的必然结果。张明军教授和陈朋副教授分析了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治理问题,革除社会治理中的物化偏向,以实现社会治理以人为本目标的价值。武汉大学罗教讲教授和罗俊研究员分析了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于社会研究以及社会治理的影响,指出数据挖掘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黄健荣教授则分析了当前城市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安图广播电视台;“民声频道”;社会管理创新;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31-01
民声频道本着群众无小事的原则,坚持关注人民,关注生活这一理念,在栏目设置上突出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关怀。主要分为《民生新闻》、《民生广角》《民声直通车》、《民生大舞台》四大栏目。其中《民生新闻》、《民声广角》、《民声直通车》三大品牌栏目与群众诉求中心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高效联动、紧密结合、实现了无缝对接。通过《民声直通车》这一公共话语平台,播出百姓评理、说事、建言实况,搭建起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平台。原汁原味地播出群众“评”一些社会上有影响的上访案件,“说”一些遇到的困难事、烦心事、纠纷事,“提”一些促进社会发展的好想法和好建议,从而促进和谐安图建设。《民声直通车》栏目播出《两江镇四岔子村灾后住房重建用地置换耕地纠纷评议大会》节目,让老百姓评议百姓事,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民声新闻》记者对评议纠纷进行跟踪深入报道,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使这个上访老大难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民生新闻》作为频道倾力打造的品牌栏目,包括“民生播报”、“热点”、“观察”和“百姓故事”四大版块,其中,“民生播报”主要县域外重大民生新闻、境内主要民生动态新闻、生活资讯;“热点”主要是依托县群众服务诉求中心,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问题的处理结果跟踪报道;“观察”主要是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和不道德、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分析,并聘请县内领导干部和专家担任特约评论员进行评论,鞭挞丑恶现象,弘扬真善美,引导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和文明行为;“百姓故事”主要是讲述各行业普通百姓的故事,通过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故事和普通人物,反映重大民生事态,展现丰富多彩的民生生活。改版后,每个版块时长延长到3分钟到6分钟,深入挖掘了百姓身边的感人事、新鲜事、烦心事,播发了大量来自一线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社会新闻节目;跟踪报道曝光的群众诉求案件和社会评论节目,加大了民生新闻报道力度和舆论监督力度,在关注社会热点、促进舆论监督、引导社会良好道德风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热点问题是新闻舆论引导中的难点,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民声新闻》把突出社会管理创新这一宣传报道作为整个栏目的重头戏,从四个版块里中专门拿出两个版块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浓墨重彩开展宣传。其中因“热点”时效性、显著性强,报道的内容是公众热切关注之点,公众议论的集中之点,所以收视率很高。每周一晚6:30分县级党政领导进社区,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民生播报》《民声直通车》对党政领导进社区活动进行报道后,《热点》紧跟其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跟踪群众诉求问题的解决情况,不作为、不整改的进行曝光,力求每一件处理结果都让群众“听得到、看得见、信得过”。被群众亲切的称为安图县的《焦点访谈》。瓮声街道铁路小区11户居民自2008年入住起漏水,上访三年无果,诉求在《热点》曝光后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三天后得到圆满解决。最近,群众在县领导基层座谈时反映无物业管理、无业主委员会小区问题引起社会关注,电视台在直播“无物业小区出现问题由谁来管”评议大会后,围绕“谁来管”这一主题开展了八期“是非曲直大家评”系列报道,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同时邀请议事代表、特约评论员开展专题访谈,制作了《小区管理物业当先》、《公共设施维修维护谁来买单》等两部专题片,通过多种宣传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小区公共设施出现问题应共同承担责任,让其知公理、讲诚信、明道义,确保问题的及时有效解决。
1.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对部分教师的了解较少,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但是在教师管理上对高标准、严要求的把握稍有松懈。
2.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由于业务量较大,深入各班的次数没有那么多,对于每个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不是完全熟悉,和新教师的接触、交流较少。
3.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有时对待工作抱着保持原有的态度,不愿深入,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在工作中缺乏争先创优的意识。
4.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工作方法还需创新,政治理论高度还需有待加强。
5.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在指导新教师时,语言严谨,但是稍缺乏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在理论学习方面,还需深入理解。
6.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思想上还存在认识不足问题,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在服务幼儿、服务家长意识上还有所欠缺。
7.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学习知识钻研业务精神不够,没有主动挤出时间来开展自学以及系统的学习,理论学时间较短。
8.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理论学习不够深入,虽然认识到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是投入的学习时间、精力不够。
9.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置什么就做什么,有时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
10.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有所淡化,进入社区服务次数较少,在工作中缺乏顶针硬碰的担当精神。
11.对xxx同志的批评意见:
工作安排部署周密,但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在工作中,争先进位的意识还不够强,党性修养不过硬,还需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
关键词:中国流动人口;政策;综述
中图分类号:C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058-01
1 研究现状
1.1 对流动人口政策管理过程的研究
1.1.1 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
依据现有的流动人口政策研究文献,学术界观察与分析流动人口的重要视角是社会权利。户籍制度使自发性的人口流动与现有的户籍属地管理体制之间产生制度性冲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动人口的社会阶层合理流动(傅崇辉,2008)。有学者指出,当前全国性的政策供给远滞后于一些地方的社会实践。跨省流动人口规模扩大,造成退保人数增加,流动人口聚集区社保制度碎片化状况严重。在目前社保政策下,流动人口所在的打工地社保制度将获益,流出地将受损,流动人口的养老权益受到极大侵害(郑秉文,2008)。
1.1.2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安全性研究
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后,随着大面积的人口流动现象出现,公共行政部门制定了许多服务、保护和管理流动人口的政策、法规,但不少地方和部门在流动人口问题上轻视服务行政而重视政府管制,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视性做法,流动人口对公安民警执法行为满意度较低(徐镇强,2008)。有学者认为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工作异常辛苦,生存条件极差,又处于社会底层,缺乏精神生活的调剂,如果出现外界的刺激,可能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丘银英、沈建武,2002)。
1.1.3 关于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以及生存状况研究
从既有的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文化构成来看,普遍存在知识匮乏的现象,流动人口缺乏从事非体力劳动行业的能力。从而,要探索职业技术培训的培养方式,大力开展城市外来的农村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劳动力市场,依托市场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张肖敏,2006)。有学者指出在城市建设中也忽视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居住需求,对流动人口将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趋势缺乏认真考虑和系统安排(李英东、石红溶、2005)。
1.2 学术界对未来流动人口政策发展趋势的建议
1.2.1 居住证制度及户籍制度改革设想
学者曾凡华认为,“居住证”制度除便于政府管理外,更主要地体现了维护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体现了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员的角色定位(曾凡华,2007)。属地化管理是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的发展方向。属地化管理要求流入地政府将流入的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居民来管理与服务,而不是当“流动人口”特殊对待(罗仁朝,2004)。
1.2.2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要实现科学化,人性化
政府应规定所有的企业在雇用流动人口时,必须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对那些在城市中已经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流动人口,他们的社会保障可以参照城镇职工的有关规定办理。而对那些工作和收入都不太稳定的流动人口,在制度安排上既要考虑尽可能降低其市民化进程的风险,又要兼顾其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的特点。(樊小钢,2004)。
1.2.3 以社区为依托,加速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公共政策的设计与安排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将流动人口整合于城市社区的条件和政策环境,促进城市发展和个人的自身发展。在社区层面上,加强社区建设,通过功能整合和文化整合,开展对流动人口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加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相互沟通与了解,促进社会融合(高春雁,2007)。
1.2.4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困难,整合现行与流动人口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些学者指出我国未来人口融合政策发展的方向包括: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学为主的方针,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作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尹德挺、黄匡时,2008)。有学者指出,流动人口在治安安全需求、职业保障安全需求、社会适应与日常安全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当务之急是制定全国性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满足流动人口的职业保障安全需求方面的相关政策,实现政策体系的效能优化(徐镇强、徐向群,2008)。
2 结语
2.1 现有研究的经验不足之处
学术界对流动人口政策的研究呈现积极活跃的上升趋势,但仍然存在个别不足之处。如对流动人口政策执行的相关监督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对于流动人口政策制定执行等方面具有指导性与实际推广性的研究资料。多数学者将目光聚焦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上,忽视了流动人口政策中一些非热点问题的研究,导致了流动人口政策研究资料的不完善不全面。
2.2 笔者创新及建议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现阶段,学者们大多关注流动人口政策制定执行阶段的研究,忽视了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和监督阶段的研究。因此,笔者建议:在研究流动人口政策制定执行管理的同时,也应重视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与监督环节的研究。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研究是流动人口政策研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它是流动人口政策得以改进的动力来源。可是长久以来,流动人口的政策评估与政策监督机制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并不受重视。一方面,一些针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在制定以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预期的政策效果没有实现,有时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政策问题。因为缺乏一个有效的流动人口政策评估机制,这些人口政策并没有能得到很好的调整或终止,致使产生了很多的“后遗症”。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政策监督部门自身的地位不高,导致监督力不足。完善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应该广开思路,从流动人口政策的体制结构思考,对社会采取流动人口政策的公众参与机制,而不应该闭门造车。
流动人口政策研究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应该扩展视野,思考政府治理与地方配合的问题;思考非政府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考社会非赢利组织及其它慈善组织对政府流动人口管理的补助作用。综上所述,对未来流动人口政策和管理的发展趋势,笔者拟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深入探讨实现建立非官方的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并且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步尝试实现流动人口自治组织自治,地方政府监管的机制。
第二,深入研究NGO(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治理流动人口的现实可操作性及优越性。
第三,解析NPO(非盈利组织)评估监督流动人口政策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傅崇辉.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回顾与发展――以深圳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8,(05).
[2]郑秉文.改革开放30年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发展与挑战[J].中国人口科学,2008,(05).
[3]徐镇强,徐向群.流动人口社会安全需求现状与相关公共政策分析课题组.流动人 口社会安全需求现状与相关公共政策分析[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 2008,(03).
[4]丘银英,沈建武.务工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调查及心态分析[J].城市问题,2002,(04).
[5]张肖敏.农村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初探[J].学海,2006,(02).
[6]李英东,石红溶.进城农民工的困境与城市政府政策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6,(03).
[7]俞德鹏.现行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方式的弊端[J].城市问题,2001,(1).
[8]周维强.人口城市化尚需破解五大政策难题[J].党政干部学刊,2002,(12).
[9]陆杰华.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政策建议[J].理论视野,2007,(09).
[10]曾凡华.上海、广州人口管理经验及给我们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7,(03).
[11]罗仁朝.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及策略优化探析――以南京、苏州为例[J].城市规划,2004,8(28).
[12]樊小钢.流动人口与社会保障机制的构建[J].经济学家,2004,(03).
构建绿色长城,保卫美丽家园
“在我小时候天都是蓝的,那时候吃过晚饭后,拿张席子放到地上,躺倒上面看天上,全都是星星,后来很少看到了,最近这几年又都会来了,天又变蓝了!”在xx村,村民高兴的对着我们环保工作者说到,这是对环保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环保工作的要求。
至进入第四季度以来,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蓝天保卫战政策与方针,多次通过实地调查,会议探讨,制定了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办法,环保工作要以严字当头、强化落实,坚决打赢大气防治攻坚战。
通过多部门联合,直接面对工作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村驻地的环境问题,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结合社区、环卫、管区、村委会多方力量对村内的环境进行集中整治,积极探索环境卫生考核机制,落实奖惩措施,倒闭责任落实。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依托群众推进治理。辖区内的企业,环保等部门进行摸底,制做企业清单,污染类型,建立了日常巡查机制,对企业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企业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通过一系列的环保工作措施,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天更蓝,水更清,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居住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支撑,展现出全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