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8篇

时间:2023-09-24 15:44: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健康教育的案例分析

篇1

关键词:多媒体环境;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定量分析案例;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4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放羊式”、“鸭填式”传统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学校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教学目标,走上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道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断推动教学事业向前发展。在素质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扮演着关键性角色,要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遵循相关原则,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概述

就定量分析来说,用数量描述研究的相关课堂教学,用客观、准确的数据合理评价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师生之间互动的情况。以此为基础,正确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合和多媒体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有着怎样的必然性,不断优化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弗兰德斯互动系统简称为FIAS,属于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教育家弗兰德斯提出。该系统并不是由单一成分组成,即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观察、记录编码的相关标准,用于显示、分析相关数据,使研究目标迁移矩阵。

二、观察、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

以观察、记录编码规定标准是为基点,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在课堂观察过程中主要采用时间抽样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观察者需要每隔三秒钟,以编码系统量表为基点,分类记下在课堂教学中对应的编码。一节45分钟的课,大概需要九百个编码,而这些编码能够以时间为媒介,对课堂中先后发生的事情准确、客观地反映出来。对于这些事件来说,需要根据时间顺序,构成一个序列,充分反映课堂教学结构、教学风格以及模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语言行为是非常复杂的。面对这种情况,该系统制定了对应的观察原则,使观察者能够准确、客观地对师生语言行为类别进行判断。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知道某种语言行为属于哪一类型,不能选择弗兰德斯互动分析表中第五项,也不能选择其中第十项。二是:如果在三秒内,出现很多的语言行为,一定要把所有语言行为准确记录下来。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叫到某位学生,这便属于其中的第四项。学生正确回答相关问题之后,教师再次重复,属于其中的第二项。同样,教师并不是以一种嘲笑态度和学生开玩笑,也属于该种类型。但在教师话语中,带有讥讽、挖苦的味道,则属于第七项。下面是相关的弗兰德斯互动系统分析类表。

三、课例分析“学会沟通,让心靠近”

3.1教学过程描述

就教学过程描述而言,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本堂课教学内容,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观看心理画。在观看之后,需要进行热身活动,可以让学生折,并向班级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折纸作品。以折纸作品为基点,引出相关话题,为什么使用相同的纸张,在相同的指导下,折出的形状各不相同,创设问题情境。以故事《三季人》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折出相同的形状?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探讨该问题。同时,在学生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游戏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学生需要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要认真聆听,更好地了解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第二、教学活动。在上课之前,教师要以本堂课教学内容为媒介,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制作折纸作品。在完成之后,需要收集、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提出相关问题,教师讲授相关内容,学生可以对不清楚的地方提出质疑。同时,在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怎样的言语行为才会受到尊重,规范自己的不良行为。第三、学生活动。在学生活动方面,先要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观看对应的视频,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需要根据视频中的提示语,相关规定来折纸。然后,师生一起欣赏班级中每位学生的作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仔细聆听,发现存在的问题,布置相关的课后习题。以对应的数据统计、矩形表格分析为基点,分析学生的语言行为。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校教学中,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把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师生都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全面而客观地了解班级中每位学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中,多关心班级学生的成长,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面对社会中各种现象,健康成长。

篇2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低效问题

(一)工作面广、内容杂、人员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笔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教学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日常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危机排查预警干预工作、团体辅导工作、心理拓展工作、心理社团管理指导工作、心理培训工作、大型心理活动组织实施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等,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配备绝大多数是1~2名,配备比在1∶3000、1∶5000或更高。如此庞杂的工作,这样稀少的人员,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顾此失彼,本该把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性教育,而被迫蜷缩在问题性教育中。

(二)管理关系未确立,权责利不明确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运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需要院系两级的积极配合,院心理健康工作的计划与目标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系(部)。然而,由于院系两级没有建立相应的隶属关系和联动机制,致使院系两级管理工作脱节,形成“两张皮”现象,工作效率低下。以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为例,理论上,“周汇报月排查、紧急情况及时汇报制度”能有效地预防恶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班级心理委员的隶属关系弱,奖惩措施影响小,使心理委员对相应制度也不当回事,从而影响了工作实效性的发挥。比如,此项制度要求心理委员每周召开一次寝室长碰头会并到心理健康部签报本周班级心理动态,每月做一次班级心理危机排查并将结果上报。但调查显示,到心理健康部签到者不足90%,且签到者90%是流于形式,这样测算实际有效率不足10%。

(三)系(部)间学生心理特点差异性无法体现,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弱。不同系(部)因专业的差异,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系和电力工程系为例,虽然两者都是工科类专业,但因就业方向不同,是否是学院的“拳头”专业不同,招生就业状况不同,导致两个系(部)的就业心理就不同,这样在就业心理辅导上就必须分开。但目前,高职院校在院级层面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相对有力,而系(部)环节薄弱,这样就导致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只强调共性,而忽略系(部)的差异性,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减弱。

二、构建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破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低效的关键策略

(一)重心下移、界定权限、明晰职责,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活”起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力根源在系部,而要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必须将工作重心下移,界明院系两级的权限和职责。首先,在系(部)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健康成长辅导室,建立机构,明晰责任人。然后,明确院系两级工作职责。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协调、指导、服务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开展。具体为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的制定并对各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考核;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组织、安排各系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指导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并对系(部)上报的重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回访和跟踪辅导;负责安排、实施重点关注学生个别和团体咨询与辅导工作;负责指导院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指导开展各种校园心理文化活动,营造健康校园文化氛围;制定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计划,对系(部)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与专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展面向全院学生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为需要危机干预的学生及父母提供家庭心理指导;结合工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为学院管理部门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制作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上级心理健康部门安排、布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系(部)心理成长辅导室作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责任部门,负责本系(部)各专业各年级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规定,大力支持和配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具体为全面负责本系(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制定心理成长辅导室各项规划、制度;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形成系(部)、班级、寝室三级纵向预防体系;协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做好心理危机排查工作,严格实施《周汇报、月排查制度》和《寝室长会议制度》,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的心理危机排查;组织、实施本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档案,并做好回访、辅导和上报工作;组建系(部)心理健康协会,建立系(部)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指导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每半年至少指导其开展两次心理班会;系(部)心理健康协会服从院心理健康协会的领导;负责安排、实施本系(部)学生成长辅导和咨询工作,并有详细的辅导记录;对辅导中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学生,适时转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做好学生后续帮扶工作,对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第一时间报告中心,通知家长,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每学期组织2次以上学生问题研讨会,并有详细记录;建立完善的针对本系(部)朋辈干部、辅导员(心协成员、心理委员、寝室联络员等)的评估制度和奖惩制度;做好本系(部)的朋辈干部、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利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点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制作本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板、宣传单页等;组织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安排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重心下移,权限和职责的明晰和界定,使院系两级管理关系清晰,工作针对性强,能有效调动系(部)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整盘棋活起来。

篇3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干疗科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

目的:探讨低年资护士对老年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针对老年病科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存在问题,采取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病房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结果:培训后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满意率显著提高。结论:健康教育能力培训提高了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提高了老年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满意率。

关键词 低年资护士;老年患者;健康教育;患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58-01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在我院的深入开展以及近年来医院的快速发展,我科的护士日益呈现年轻化趋势。我科住院患者平均年龄80岁,均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上升,预后差 ,死亡率高。临床工作中低年资护士与老年患者护患沟通能力普遍欠缺,存在不少问题, 为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现将存在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5月一2015年7月住院患者257例,其中男性181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82岁。

1.2方法:利用医院统一的“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住院周期短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调查,长期住院患者每月月末进行调查。

2存在问题

2.1老年病科患者特点

2.1.1生理特点:大脑功能衰退,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记忆力和听力下降、联想速度缓慢。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缓慢,易遗忘。

2.1.2患病率特点:随年龄增加与年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增高,病情复杂、病程长,大量复杂的专科知识,使病人难以掌握。

2.1.3心理特点:有一定的自我保健意识、易产生焦虑、抑郁孤独等心理问题。老年患者易形成依赖行为,不易接受先进科学的健康教育知识.[1]

2.2低年资护士特点:

2.2.1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不扎实:知识面窄、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机结合,健康宣教没有内涵。

2.2.2缺乏临床经验:病情观察中缺乏判断力,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没有体现个性化。

2.2.3沟通交流能力欠缺:语言贫乏、宣教照本宣科、无法体现宣教重点、不能及时解决患者的疑问。

2.2.4不能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护理程序的步骤、方法、优先原则、循环等了解较少。

3对策

3.1理论知识培训

3.1.1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积极参加院内外的健康教育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实施程序和方法的理论学习。

3.1.2疾病相关知识:强化学习专科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药理学、营养学等。

3.2实践技能培训

3.2.1情景模拟法:一名护士扮演患者、在高年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模拟训练。接着在病房进行“实战演练”,科室护士长督促、高年资护士现场指导。鼓励低年资护士积极利用每月科室健康教育讲堂,根据需要集中讲授教育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锻炼沟通能力。[2]

3.2.2案例分析法:由老师根据事实再现临床典型案例的发生经过,围绕案例展开讨论,低年资护士轮流分享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相关经验,最后一起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全程不断互动,调动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低年资护士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不断总结与思考。[3]

4讨论

通过理论知识培训,实践技能培训,并教会护士充分利用护理部提供的健康教育资料、健康教育处方、内网药典等资源对我科老年患者进行重点突出,反复强调,简单易行,书面总结的健康教育。使我科“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中关于健康教育的调查知晓率、满意率由86.9%上升到92%。

临床低年资护士是护理队伍的新生力量, 其素质不仅直接影响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而且也影响着护理质量的提高。老年患者由于生理、病理等影响因素,对于先进科学的健康理念不易掌握。因此,加强低年资护士健康教育理念、实践的培训,提高临床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才能切实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辛少芬,李顺燕,黄爱英.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76.

[2] 季联群.情景模拟急救演练对提高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的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211.

篇4

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心理剧、脑力激荡、视频教学、心理行为训练、心理测验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感受领悟心理学的知识和应对技能,再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体验式教学的“引入—创设具体的体验情境—进行体验—分享和点评体验感受—体验内化应用”5阶段模式安排教学。针对不同的心理专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分析法:讲授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师呈现案例,教师分析的方法,而是要求学生提前提供给教师他们身边的具体案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然后再做点评;心理测验法:课前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针对量表中学生反应的突出心理问题利用课堂时间给予讲解;行为训练或心理剧:模拟学生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每个角色和行为的心理反应,教师指出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呈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2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形式是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交1份论文或是进行课堂开卷考试,简单依据1张试卷给出成绩。这样无法反映学生的实际听课效果,因此改为采用阶段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形式可以是每一个心理专题学习完后的自我体验报告、心理测试报告、心理行为训练表现等。例如,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阶段性考核方式是平时出勤情况占总成绩的30%;其余的70%由4次作业成绩平均得出。第1次作业:完成1份自我分析报告;第2次作业:提交1份自我人际关系评估报告;第3次作业:设计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方案;第4次作业:课程全部结束后写一份心理体验报告。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意义

3.1教学内容医学院校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课余生活的单一化及对未来医生职业的高期望等因素导致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别于非医学专业,表现的更为复杂和多样,所以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贴近医学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2教学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目标的学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常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体验为主,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在情绪唤醒状态下自觉、自主地进行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特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2001年5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要求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中,开设为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的这一特性要求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育者需明确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开设此课程的目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的探讨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的特点,有相关研究者以大学生为被试做了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心理学理论课程,它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体系,教学的重点也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和概念,它是一门集知识型、体验型和操作型于一体的课程。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有操作和体验环节,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必须以大学生为主体,必须要掌握教学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需要和心理发展规律,并据此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和安排教学内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始终把握好以大学生为主体这一重要原则,要结合实际,重视大学生对这一课程到底有什么样的需求。现有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们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需求相对来说较为分散,他们认为最需要讲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依次为:

1.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身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区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对他人情绪认识与反应的能力。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很多方面不够成熟,鉴于这种特点他们面对挫折时体验会更深刻、持久,心理上也就更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体验。

2.人际沟通与交往。大学时期是人际关系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初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对于人际沟通和交往的需求明显增长,普遍认识到了学习和掌握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对大学生活和今后成长的重要性。然而,长期的校园生活、单纯的学习环境使大学生和社会脱节比较严重,大学集体生活又使他们缺乏个人空间,不少大学生难以和他人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学生出现自卑、害羞、孤僻等情况,不能实现正常的人际沟通和交往,甚至因此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

3.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自我认识就是指个体对自我的各个层面的认识和了解。能否实现良好的自我成长,与自我认识存在重要的关系。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相对独立的大学生活使他们的自我意识突显出来。然而,大学生自我认识目前来看存在不少盲区: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模糊不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容易出现自卑、盲目自负、个人目标不明确等情况。

4.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对的压力也剧增。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阶段的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数量连续增加使得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大学学习压力以及随之大学生成长带来的人际关系压力、前途压力令当今的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种情况下,学习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对大学生来讲显得极为需要。

5.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怎样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给自己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进行合理定位的必修课。

6.学习心理。虽然大学生告别了传统上以学习成绩为重的中学阶段,但进入大学后,学习仍然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大学阶段学习心理的培养,是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人生成长历程的关键。大学生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心理规律。一般来说,它包含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

7.恋爱与性心理。随着高校环境的开放,大学生恋爱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高校教育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关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教育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著或研究中。尽管如此,每年各高校仍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因为不能妥善处理恋爱与性心理问题出现过激行为,直接影响了恋爱双方甚至周围同学正常的学习、生活。

8.生命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伤害他人和危害他人生命的暴力事件频频出现于各种媒体报道中,这些现象引起了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研究的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劝解大学生不要戕害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而应给予保护,继而探索生命的价值。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应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联系起来,既突出讲课内容,又可以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动起来。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法。课堂讲授法是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定义、概念、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现状这些内容可以先采用课堂讲授法来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讲授中教学者应注重师生互动,可以穿插加入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心理游戏或者心理测试。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调的课堂讲授给学生造成枯燥无味的印象,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问卷调查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典型的特点是应用性很强,开设此门课程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问卷调查法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已有的心理调查问卷或者结合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编制出适合他们的心理调查问卷,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来发现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有效调动授课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讨论分析的内容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进行选择,能够密切联系实际。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心理素质的自我提高,做到心理不适的自我调整。讨论的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式讨论、典型案例讨论等。

4.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此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法可以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灵活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运用相关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5.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在实践和活动中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并在实际的接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体心理素质训练与拓展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极好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而且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启发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能够更深切地领会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掌握心理调适方法与技能。

参考文献:

[1]安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1(2).

[2]刘学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3).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教学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开展

心理健康专业硕士教育近几年发展较快,一些地方师范院校凭借师范教育的心理学类课程的班底,相继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但由此产生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日渐突显。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教学上往往不能突破长期习惯的传统惯例,仍然延续局限于教室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科中心教学模式。其实早在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曾经强调指出,教学内容上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方法上要重视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为此各校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的培养上都做出了一些改革与尝试,特别是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国外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发展时间短,培养经验不足,以及案例教学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加上不同的人对其理解上的差异、教学管理改革滞后等所带来的负面制约作用,这些改革与探索的效果多半不甚理想。

二案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适合性

案例教学是在模拟实践领域中实际问题情境,通过比较分析、讨论、交流互动和探索尝试等方法,学习者获得融合性知识,并提高实际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最初并不是直接产生某一个学习理论,而是产生于教学实践。1880年,哈佛大学率先开发了案例分析法(CaseAnalysisMethod),后由哈弗商学院用于高级管理精英的培训。这是最早实际运用案例组织教学的例子。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有人将其运用在教师培养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上。所谓“案例”,就是对实际情境的一个描述,它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事件,包含内容、过程、性质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作为教学的“案例”,不同于教师的举例,它一般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复杂性、整体性等特征。教学中,案例的作用是能够对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建构主义认为,认识隐含在情境中,人的理解是对情境自我建构的结果。传统教学中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按照词语逻辑关系、理论意义、以一种良好的结构预先组织好的,这与真实的现实情境所隐含的知识完全不同。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我们在学校中学会的知识却难以在现实中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4]。与其它教育硕士专业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是最适合也最应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其培养目标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系统的专业知识没有绝对要求。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工作本就经常性面对一些特殊情境,其整个教学活动并不绝对依从于课程的内容体系,而是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随时调整并做出决策。

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开展案例教学改革,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有着实际的客观需要[5]。但是经过一段实行之后,往往感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认定;似乎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没有象预想的那么突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在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着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顶多就是多联系实际。其实案例体现的是实际职业情境,它是为整个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不是为个别教案服务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学要从案例出多发,以情境问题为锚点来组织知识教学,打破原有以概念或理论意义来组织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按照传统教材内容的顺序。在理论与实践这一维度之间,案例教学可以有多种程度、性质和类型。第二,案例教学中案例来源。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依据,又是教学的有效组织者。有人认为,案例教学开始于案例形成之后。这种观念指导下,往往会把案例绝对化,要先把案例编写好,甚至购买现成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学属于简缩版的案例教学,将案例视为教学的唯一指针,隔离了与实践的关系,最终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案例教学的全部过程必须包括案例形成,具体案例形成过程又包括案例的识别、体验、描述、概括等。案例与案例库要开放地、动态地始终保持与实际情境的联系[6]。第三,案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论素质与教学实践能力。实施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教学实践能力。案例教学远不是一个教学方法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理论上思想观念的问题。它要求教师对案例教学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抓住案例教学的精髓,综合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比对比分析、讨论交流、团体合作和尝试探索等。不存在单纯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它更应该称作一种教学模式。第四,学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对案例教学的支持性,是否合理配套,也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与案例教学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很多,比如,已经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硕士教育实习见习制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业绩考核制度和学生课程考核的有关规定等。

篇7

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利用三尺讲台主阵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主要和最有力的渠道。本研究以课程建设为着眼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前后的两次问卷调查,了解高职生对该课程的心理活动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选取宁夏某高职院校2016级部分高职新生共11个班级约485人作为调查对象。

(2)方法。笔者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两份大体相同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问卷,通过手机客户端对同一批被调查者在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分发问卷并回收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比学生对课程的喜欢度变化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可度较高。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几乎全部学生都更加喜欢该课程了,这是一个令人开心的结果,说明该课程的学习能给大家带来不小收获。

2.学生最喜欢的三种教学方法前后对比结果

由图1可知,开课前学生最感兴趣的三种教学方法是视频赏析、案例分析、课堂互动。这三种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更多是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直观、具体地学习,寓学于乐。要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成学生感兴趣且愿意学下去的课,就必须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里,既要和学生站在同一个认知情感高度,感知他们眼中的世界,从他们分析问题的视角出发,还要从一个更专业的高度引领和帮助学生学会用思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去重新构建一个案例并作心理层面的剖析。

由图2可知,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于课堂互动这一教学方法最满意,由此可见任课教师在这方面着实做了不少努力且效果明显,另外两种方法(视频赏析和案例分析)的感兴趣程度有所下降,这样的变化提示任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重视利用音乐、电视剧、电影、时事热点新闻和案例等这些学生平时接触最多、更新速度最快的资源,从中提炼出更多为学生关心的、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知识,提高该门课程的实效性。

3.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期待和课后教学内容满意度调查对比

从表2统计数据来看,学生对认知自我和认知他人的内容非常有兴趣,很希望从这两方面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得到更多专业的指导帮助,这既是由他们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决定的。另外学生关心的情绪调节、耐挫力抗压力的提升以及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也应当引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由表3调查结果显示,经过一个学期有侧重点的教学之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期待基本实现,关于认知自我和认知他人两方面的内容前后调查结果基本一致,未来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出努力的是关于“耐挫力抗压力提升”这方面的知识补充。

4.学生的收获

调查数据显示,通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90.1%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只有9.9%的学生认为基本没什么收获。82.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更加健康;1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没什么变化;0.4%的人认为自己的心理更不健康。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不只很有必要,而且已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接受度较高,认为该课程的学习确实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好的改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0.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更不健康,这类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教师应该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是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对象;还有16.7%的被调查者是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的方向。

三、相关启示与思考

1.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在高职生群体中的启示与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数据分析,不难看出学生更喜欢轻松的、生动的、与其每天见闻感受更接近的课堂互动、案例、视频等,因此任课教师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要格外注意这一点,即如何体现课堂的灵活性、直观性、实效性、情感性很重要;另外,这样的教学氛围要在形式上体现出来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与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将理论生动化、情感细致化、内容生活化。

2.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在高职生群体中的启示与思考

如果说合理的教学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骨架,那么教学热菀欢ㄊ钦饷趴纬痰难肉之躯,要想找到适合高职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发现他们真实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和障碍,既要从全局考虑,也要兼顾个别和重点,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下一步努力方向的启示与思考

(1)开发和深挖更多具有心理学特色的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不可丢失专业性。

(2)教学内容要更贴近学生,既要满足学生的现实所需,又不可偏废对未来的指导性。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对策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良好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然而目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高职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但是受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对教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教学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增强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和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同时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促进自我调节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并将心理素质切实提高,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发展。基于以上教学目标,使得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的重要选修课程或者是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主要是集训练、体验和知识为一体,课程的系统性与计划性较强,通过该课程的开设,学生能够更好的评价自我和认识自我,除此之外还能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健全人格、团结合作、积极应对挫折、有效调控情绪等,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茁壮成长。由此可见,在高职教学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高,数量不多,且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在教学中以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主,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其列入了选修课程的范畴,自然学生也就不会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二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上具有单一性,依旧延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法,以理论讲解为主,在教学内容上枯燥乏味,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对健康教育教学成效产生了直接影响。

三、实施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并将观念转变

要想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教学中获得良好的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它的重要性,同时理清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从而对其准确定位,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保障。与此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要以健康的心理为前提,因此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物力、人力与财力的投入,加强宣传教育,让学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自身发展的相关性,进而积极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中,并将自身心理问题主动向老师咨询。

(二)开展心理游戏教学法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及其专业特点相结合,将原有体验再现,并将新的感悟和体验获得。如讲授“自我认知与挫折应对”这一专题的时候,可将大鸡变小鸡,小鸡变鸡蛋选择,对于是鸡蛋、是大鸡或小鸡则采用石头剪刀布的形式来决定,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以此来实现应对挫折心理素质的提升。

(三)团体辅导法

通常告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如违纪学生、离异家庭孩子、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恋爱心理问题学生及其与长辈一起生活的学生等,因此可以将情况相似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疏通或者是谈心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并且加强定期的咨询和辅导,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同感和关怀,以此来获得满意的教学收效。

(四)引进声像和多媒体教学

基于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知识多和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同时将音乐、视频和影片片段插入,能够将传统的教学环境大大改善,带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受,同时将教学成效提升。因此可以将以上先进技术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向学生播放与知识相关的视频,带给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同时也保证教学成效的事半功倍。

(五)引进案例分析法

为了有效杜绝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必须加强预防,因此也可以将其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将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引进,将悬念设置,同时列举问题,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将学习兴趣调动,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探索。如在讲解健康的恋爱与性心理时,可将与之相关的极端自杀案例引进,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原因与避免的方法,帮助学生应对恋爱挫折、爱情的内涵,确保学生形成正确恋爱观,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爱情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六)加强教育宣传

可以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周宣传活动、户外咨询宣传、广播专题栏目、校园报纸、团体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调适的讲座活动,或者是以开展招聘和就业创业模拟训练、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师生关系的形式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及其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有效杜绝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七)重视校园文化的引领

基于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感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并且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地优化,因此在开展告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时候,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并保证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极文明、健康活泼、丰富多彩,从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态度、情感和认知,促进学生认知的提升、思想的升华、意志的磨练,保证心理品质经得起考验,进而将自我发展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其自我生存能力不断的提升。

四、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高职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并将观念转变、开展心理游戏教学法和团体辅导法、引进声像和多媒体教学、引进案例分析法、加强教育宣传、重视校园文化的引领。

参考文献:

[1]王莹华.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探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22-26.

[2]陈长生,商冬梅.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社科纵横,2011,05:135-136+143.

推荐期刊
  • 健康
    刊号:11-2185/R
    级别:省级期刊
  • 特别健康
    刊号:42-1852/R
    级别:省级期刊
  • 健康研究
    刊号:33-1359/R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健康
    刊号:12-1452/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