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8篇

时间:2023-09-24 15:44: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

篇1

【关键字】新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得到了广泛运用。其运用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投资性房地产等具体准则中。

公允价值的运用不仅对上市公司的相关业务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同时也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带来了重大变革。下面笔者以其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财务比率的影响为主线,对此次变革中的主要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允价值运用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公允价值的运用对上市或拟上市银行以及拥有交易性证券或金融期货业务的企业的影响比较明显。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以及金融工具列报4项具体准则为满足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而发展起来并且具有前瞻性,同时也考虑了我国现实的经济环境。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首次被纳入财务报表,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和所面临的风险。

(一)金融类企业及拥有金融资产、负债的企业

将金融工具纳入表内首先丰富了资产负债表的会计科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资产类科目中增添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这是对金融资产分类方式进行的扩展。公允价值的变动被计入报表以更好地反映其市场价值,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会根据当时的市价或者依据合理折现方式获得的现值进行调整,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虽然国内企业可选择的套期保值工具较少,套期业务开展并不普遍,但是对于金融业和那些参加商品期货交易的企业而言,按照新会计准则中套期会计的处理方法,套期工具和被套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结果也将在报表中体现。如果采用现金流量套期会计或是境外经营投资套期会计方法,企业在无效套期的情况下,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将被计入所有者权益;若为无效套期则直接计入损益。因此,企业对于所套项目的预期以及合约到期时的实际经济状况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权益和损益情况。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正负商誉的处理使资产负债表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形态,最终控制权的差异会使同一项经济业务带来的经济效果迥然不同。

(三)投资性房地产

新准则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时,企业可以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取何种计量方式会受市场行情、管理层意愿以及税收状况的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形态也会呈现不同的变化。当投资性房地产的市场行情看好并存在可靠的公允价值时,如果企业继续选择按成本模式计量,不会影响其高价转让或赚取高额租金收入。但是如果按公允价值计量,在继续持有这项资产的情况下,企业当期利润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规模也相应扩大。在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转换的情况下,市场价值看好的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时会增加所有者权益,而其他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将全部记入损益,因此,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会受房地产价值的影响。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准则规定,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不再计入资本公积。因此,企业的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收益,同时入账的资产的价值被低估,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管理层可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优质资产便会逐渐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收益,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甚至每股收益。

(五)债务重组

新准则对于债务重组的规定显得极为谨慎,强调债务人必须真正处于财务困境,突出债权人让步的实质。因为公允价值的取得在国内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大股东仍可能通过操纵债务重组来调节利润。假定重组在公平的情况下进行,债权人的让步余地将直接影响债务人当期的损益,若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高,那么债务人完全可以通过此项重组降低资产负债率,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改善资本结构,甚至大幅提高每股收益。

二、公允价值运用对利润表的影响

(一)金融类企业及拥有金融资产、负债的企业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交易性股票的价格不断上涨,确认投资收益以后,将使商业银行的当期利润增加;如果价格下降,确认投资损失,将使当期利润减少。由于股市行情的变化,股票价格必然随之波动,从而引起利润波动。《套期保值》第21条规定: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者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将套期工具损益纳入表内核算,由于期末损益的不确定性,将引起利润的波动。理想情况下,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相互抵消,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表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商业银行管理层在选择套期工具时决策失误,造成套期会计方法的套期有效性不足,利润的波动将依据套期有效性不足的程度而波动,决策失误的程度越深,利润的起伏就越大。关于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准则除了对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产生影响外,对于持有大量法人股的企业也有重大意义,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规定,一般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这就意味着,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未来出售的潜在收益目前则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也就是单位净资产将出现大幅增加,出售时便会大幅增加企业当期利润。

(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关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旧准则主要的差异在于被购买方净资产改用公允价值确认,合并成本与其差额计作正商誉或负商誉。正商誉作为一项资产单独列式,只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而不摊销。按照常理,商誉标志着企业超过一般水平的超额盈利能力,代表未来超额收益的潜在经济价值。在数量上它等于企业支付的成本高出被收购方净资产的部分,企业将来的收益必须能够弥补提前支付的商誉,否则企业合并从长远角度看并不成功。同样,商誉在每个期末的公允价值究竟如何确定是一个较为主观的问题,因此,企业可能利用减值测试操纵以后相关期间的利润。对于负商誉,可视作是一项收益直接计入合并当期的利润表,从而优化企业相关的收益指标。

(三)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利润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末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如果市场行情看好,则当期利润增加。由于以这种模式计量的房地产不需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相当于减少了成本支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当期利润。

2.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相互转换的情况下,无论转换为哪种资产,其入账价值都为当时的公允价值。但是,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的处理有所不同。如果存货或其他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差额将计入损益。行情看好时,当期利润增加,企业若能够推迟转换,不但可以继续维持客观的租金收益,更等待价值进一步上涨之后获得更高转换收益;如果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其他资产,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入所有者权益,低于部分计入损益,减少当期利润,造成利润率的下降。

(四)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用公允价值来计量,由此可能给交换双方带来利润,而旧准则几乎不产生损益。损益的多少取决于换出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确认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是防止企业利用此种形式进行利润操纵的关键。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距越大,则差额影响当期损益越大,这对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或净资产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五)债务重组

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以及重组收益可重新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可能为部分公司利用重组的机会创造利润来源带来了机会。对于债务人而言,如果债权人全额或部分豁免债务,将使其大幅增加当期利润(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 ,进而改善财务状况,提高每股净收益。另一方面,债权人收到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抵债资产均以公允价值入账,同时将其与重组债权账面价值之差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债权人的当期净利润。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 工程项目 财务控制

一、加强工程项目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财务控制从广义的解释应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就控制主体而言,既包含所有者(出资人)对经营者的控制,又包含经营者之间不同层次的控制;财务控制的内容是对企业各个层次上的财务活动进行的约束和监督,包括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收益分配。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管理科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工作,从严治企,实现管理创新,是国有施工企业适应市场、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从总体上讲,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经营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财务账目不实、采购和销售环节“暗箱操作”,生产经营过程“跑冒滴漏”等问题仍然很严重。对此,企业应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加强企业管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尽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的管理方式。

财务控制的重要性是保障现代企业制度顺利实施的核心机制。首先,对企业所有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财务控制做保证。其次,对经营者而言,财务控制是其履行受托经营责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再者,财务控制能够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使控制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在现代企业中,其主要作用如下:一是有助于管理层改善经营方式,实现经营目标;二是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和损害;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四是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可见,财务控制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二、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责、权、利失衡。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施工企业的改制进行不够彻底,特别是工程项目承包机制和人事任用制度改革的力度不够,造成责、权、利失衡,责、利不能同时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权力过于集中;二是成本在手中,效益不在心中;三是项目经理负盈不负亏。

2.“管”则死,“放”则乱。权力过度回收企业层,不能充分调动项目经理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权力下放过大,则难以有效控制,必然引发滥用权力的负面效应,这是目前施工企业授权管理普遍遇到的尴尬局面。

3.内部控制观念陈旧。由于施工企业的改制不彻底,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很多缺陷,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局限于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甚至有些企业以为内部控制就是俗称的内部监督,这种认识与现代企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

4.委派会计人员监督不力,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控制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授权管理的控制。授权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是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这里指在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经理行使管理权限的范围及内容加以核准所进行的控制。授权管理控制的方式是通过书面授权书(或正式文件)来明确授权事项,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

授权控制按实施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两种。对工程项目部的一般授权应包括:在保证总工期的前提下有权对自行施工项目及负有管理责任的分包项目的施工工期进行安排和调整;有权制定自行施工项目的作业承包方案;有权建议选用或辞退分包队伍;有权自行决定选用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有权直接向项目业主进行现场施工数量变更、索赔等事项的签证和相应的经营工作,对自己的跟踪中标的工程项目有优先承包权;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有权决定项目可控成本的支出。对于分包项目的确定、分包队伍的选用、分包合同的签订、分包工程结算、分包工程款的支付、大宗材料的采购、大型施工机械的租用、非生产性开支、项目资金的借贷和分配等必须符合国家法规规定和企业管理制度,并得到上级特别授权项目经理才能行使相应的权力。就施工企业流动性大、管理跨度无限延伸的特点,实施对项目经理的明确授权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之一。

总之,授权控制应实现以下几点:(1)工程项目部的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的权力;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得审批。(2)所有业务未经授权不能执行。(3)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2.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控制。预算管理在西方可以说是流行的财务管理方式,在我国以宝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都实践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一种新的控制机制。这里所指的预算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以预算管理,是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文件,它指明了施工阶段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是整个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控制必须在授权管理控制的制约下,上升为事前及施工过程等一系列细化的财务控制目标。根据工程的预算情况结合本企业的定额水平将工、料、机,责、权、利关系落实到各部门、各工序乃至每个员工,将项目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类。变动成本(主要指工、料、机)中的数量部分为作业层的可控成本,实行定额控制;单价部分为项目管理层或公司职能部门的可控成本,实行预算和市场孰低原则控制。固定成本(主要指间接费用、管理费、利息支出)实行总额控制,将项目计划总费用按计划工期分配到各职能部门的每月中进行控制或包干使用,使之明确他们各自的权限空间、责任区域和责任成本以及相应的奖节罚超配套措施。实施工程项目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强化工程预算的财务控制功能,便于在施工过程对项目成本和资金使用的监控与考核,以利于随时发现成本水平的偏差,及时调整决策。施工过程的成本水平真实与否来自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控制会计信息在过程中一贯真实可靠,是有效实施预算控制,防止寅吃卯粮、项目前盈后亏的关键所在。

3.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管理的控制。完善企业的资金内部控制,必须有完善的相关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企业成立财务结算中心,集中管理内部单位的现金收付;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统一对外筹资,确保整个企业的资金需要;办理内部各单位(分公司、项目部)之间的往来结算;实施财务控制等。

4.改进项目会计主管委派制。实行对工程项目部委派会计主管,是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保证。上级委派会计主管确定了会计监督者的地位,在会计工作中建立一个约束工程项目部权力的关口,有效实施对项目经济活动的日常及过程监督控制,防止经营承包者利用占有和掌握着会计信息资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决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粉饰会计报告,实现短期的个人价值最大化。

5.不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授权控制、预算管理、资金控制、委派会计主管等约束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禁止经营承包者的投机行为。企业对属下的工程项目经理能够做到合理的设计“约束+激励”控制方式,去引导经营承包者的行为,使其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减少或可以预期。即应该让经营者为企业付出的劳动和贡献获得“满意”的回报(包括经济上的报酬和名誉地位的满足),但是仅此还不能阻止经营者会想方设法去获取报酬之外的收入。因此必须在制度上规范管理程序和设计控制方式去禁止经营者的投机行为,以及一旦发现“经营越轨行为”所采取的严厉惩罚性措施,使得经营者能够在得失之间进行理智的权衡,引导他们放弃“非分之想”,心安理得、稳定地获得“满意”的报酬。

财务控制是企业治理控制权的一种体现,有效的财务控制有赖于完善的、良好的控制环境。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拥有财务资本,企业经营决策人员拥有管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资本,工人拥有人力资本,可以说企业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同时,由于企业是一个不完备的契约,它不能消除每个要素所有者行为所具有的外部性,个人价值最优化的选择一般不等于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的价值最优化选择。所以,笔者认为,最优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使一个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使企业每个参与人行为的外部效应最小化。为了消除个体行为的外部性,在内部控制建设中也必须贯彻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只有实现这种对应,才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内部制约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起到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石本仁。公司治理与中国会计改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刘炳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李兴山。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影响;建议

目前,国际上已经普遍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切实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为决策者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加真实可靠地信息。新会计准则有选择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入这一计量属性既符合我国会计行业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我国的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战略。但是,公允价值的作用并不全是积极的,它也有缺点,我们在运用时,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限制其缺点。

一、公允价值相关问题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我国在2007年开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采纳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下的定义,在准则上实现了国际的接轨。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九章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的属性,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自愿公平的环境下确定的,所要计量的会计要素的数额。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要素必须体现公允性。通常情况下,存在可观察的市场中,自愿公平确定的价格就是该要素的公允价值;如果不存在可观察的市场,那么必须按照某种合理的方式估算市场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金额。

(二)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1、引入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过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好不完善的时候,感觉不出运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缺陷,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新兴产业不断地出现,在仅仅利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是不合理的,特别是对于当前金融行业,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例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以及具有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特征的工具等。由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没有历史成本,如果按照旧的会计制度则不能很好的计量,为此必须引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方式。

2、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有利于与国际接轨。当前,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为了提高会计人员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对于能够可靠的公允价值的资产,需要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与此同时,大多数的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在会计核算方面需要与国际接轨,以利于我国的企业大胆的走出去,实现中国自己的世界性品牌,意义重大。

3、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需要。这地方的信息质量主要是指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公允价值使得资产的价值的计量都采用相同的标准,着眼于现在和将来,相对于传统的计量的方法,更能提供真实可靠地有关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信息,更有利于决策者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

二、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财务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于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比较谨慎,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工具计量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中要求,企业的金融工具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都需要以公允价值未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例如企业用自己闲置的资金从二级市场上购进的以备随时出售赚取差价的股票、债券、基金等等,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都需要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再例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中还规定,对于那些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以及为了维护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一致性,企业可以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金融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对于这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其报告的价值就是其某一时刻市场价值,其变动直接计入当期的损益。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企业能够很好的分析市场,把握市场的动态,企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就会增多,相应的当期的利润也会增加;相反,如果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把握市场的动态,那么相应的当期的利润也会因此减少。但是,公允价值应用于金融工具也是有缺陷的,金融工具可能因此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因为按公允价值计量反应的是某一时点上的价值,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价值可能随时变动,这就是企业利用的一点。

篇4

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大大加快了市场上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不确定性。在这种环境中,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生产成本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使其不断优化自己的业务流程,这必然对企业的核心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单纯的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被供应链间的竞争所代替,越来越多的企业之间开始构建基于供应链的合作关系,因而供应链企业的价值创造则成为成员企业关注的焦点。

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科斯强调了企业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企业的合作功能。企业之间通过构建供应链,并成为某一条供应链的组成成员,可以使企业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核心竞争力的巩固与开发上,反过来,个体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又可以促进整条供应链更具有竞争优势。

本文围绕企业关系资本与价值创造关系这一核心问题,试图找出哪些因素影响供应链关系资本,而关系资本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又有何影响,以期为国内企业进行供应链关系资本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相关文献回顾

(一)供应链关系资本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引发各个企业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高度重视。供应链合作关系(Supply Chain Partnership)是指供应链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所建立的一种长期关系,这种关系既不同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所建立的传统交易关系,也有别于同一正式组织结构中的层级关系。

组织文献认为,社会资本来源于组织间的社会关系,是企业中的重要无形资产(Granovetter,1992)。Nahapiet和Ghoshal(1998)提出社会资本包括认知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认知资本指企业间共享的认知、判断和意义体系,结构资本来自于企业间的关系结构,如关系构成、密度、中心性与桥联接等,关系资本是指行为主体间通过历史交往形成的信任、义务和互惠等,网络关系资本是指行为主体间通过历史交往形成的信任、义务和互惠等,反映了在网络结构相同的情况下,情感和态度的不同导致的行为差异(Pablos,2005)。McEvily & Marcus提出关系资本由多维度构成,且不同维度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本研究结合McEvily & Marcus(2005)和Dhanardj等研究中关于关系资本的维度划分,采用联接强度、信任和信息共享三个维度对供应链关系资本进行研究,并选取了一些供应链企业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构建模型验证分析了关系资本的三个维度:联接强度、信任和信息共享对供应链企业间的价值创造的影响。

(二)企业价值创造理论

“创造价值”是企业生命意义之所在。企业的价值就在于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地为顾客、员工、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并最终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提升。企业价值的创造和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成为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

波特教授在其1985年发表的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价值链模型”。 企业价值链是企业内外经济活动组成的,而不是一些独立活动的简单组合。在今天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里,在内部,企业的基本活动、辅助活动组成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价值增值、价值创造。在外部,企业又与其供应商、经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供应商、企业合作者、顾客)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协同价值创造要求供应商获取协同价值创造的机会,并与顾客一起计划和实施协同价值创造的机会,为顾客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同时设计出标准,评价企业是否实现了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目标,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三、理论分析

(一)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与企业价值创造

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知识分享,是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通过获取、共享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Hult和Ketchen指出,一个供应链之所以比另一个供应链更具有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处于优势地位的供应链中,企业能充分运用其内部存在的知识资源,并将知识资源当作供应链中的重要战略资源进行吸收利用。因此,供应链企业间有效的知识分享可以促进供应链企业的价值创造。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与价值创造

信任是一个企业相信另一个企业即使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机会,仍会按预订的方式行动、公平交易,并完成其义务(Zaheer,McEvily,and Per-rone)。信任是组织间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的一个关键影响因素。随着信任的增加,供应链企业会降低对知识的保护程度。信任对于知识分享具有促进作用:一方面,信任能够促进企业间合作,从而促进知识分享;另一方面,信任能够加强知识分享的程度,从而实现企业之间知识的有效利用。在需要相互合作和相互依赖的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分享与组织学习活动中,信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供应链成员对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预期。信任在知识分享中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正式的合作程序。当知识分享的双方之间存在信任,人们更愿意给予对方有用的知识,同时也更愿意接受和吸收他人提供的知识。Stanko,Bonner和Calantone研究指出,企业与供应商间的信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

(三)供应链企业间的联结强度与供应链企业价值创造

联接强度是指合作双方社会交往的密切程度与互动频率(Levin et al.),企业与关键供应商间的社会互动,有利于减少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强化双方的合作领域和范围,增进双方目标和价值的认同,从而增进合作双方的信任程度。同时,随着企业与关键供应商间交往越频繁、强度越大,在交流的过程中,促进了双方的信息交流,导致信息共享程度的增加。Levin等的实证研究发现,联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双方信任。Mahama发现联接强度的提高有利于增进信息共享。企业间联接强度的增大,有利于提高交流的水平和效率、降低交流过程中的摩擦,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

四、实证分析与结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嵌入供应链中的企业,这种企业至少要有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企业,其下游企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研究对象企业,其本质上应该在供应关系中扮演一个中间角色。本文运用国内外研究中常见的“方便抽样”方法,从一家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了250家符合本文研究的供应链企业,这部分企业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存在合作伙伴关系,也有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和共享。我们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这250家企业发送了调查卷,企业中接受调查的人员主要是熟悉客户关系及运作情况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部门负责人、销售人员、客户经理、供应链/物流经理或知识管理项目负责人等,共收回有效问卷146份;通过同事、同学、朋友发放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问卷的行业情况和收回情况见下表:

表 问卷调查情况表

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一方面来源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以及深交所和上交所公布的财务报告,另一方面所涉及的非财务数据基本上是无法从公开的资料中获得,因此本文的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设计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参阅和结合了企业供应链管理、价值创造、关系资本和知识共享等相关文献,吸取了这些文献中与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和成果,设计了相关指标。研究涉及到4个变量,分别是供应链知识共享、信任、关系联结强度、供应链企业价值。本文征求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专家意见,对问卷题项进行了修正。最后,对企业界人士进行了预测试,我们预测试了20家企业的中高层人员,根据他们的反馈,又一次对问卷题项进行了修正,形成了最终问卷。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间的关系资本中的信任和信息共享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企业间的联结强度显著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和信任,进而对供应链企业的价值创造有间接影响。

篇5

关键词:虚拟企业 价值创造 价值分配 价值链

虚拟企业(虚拟组织)一词最先由美国学者肯尼斯・普瑞斯于1991年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并将其定义为迎合明确的时间机遇或预期的时间机遇而产生的……各种企业单位形成的一种集团,其中人员和工作过程均来自于这些企业单位,他们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不同于其他合作形式的是工作过程仍然保持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虚拟企业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完整的经济实体,它不具备法人资格。它实际上是由若干独立的参与运作的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虚拟企业具备动态联盟、机构和功能虚拟、各参与企业的核心能力集成、运作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特征。因此,虚拟企业实质上是企业经营的一种策略。

虚拟企业成立与运作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理性的合作者追求的是价值的最大化,虚拟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合作的结果是1+1>2的效应,虚拟企业的竞争力可从一组数据看出,据估算,虚拟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可缩短50%-60%的设计时间,节约30%-50%的设计变更时间;可减少98%的采购数据错误,采购工作量则减少30-50%;生产制造质量可改善80%,而为保证质量所花费的时间缩短30-70%,库存也可减少30-70%。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会转化为企业财务利益的增加和价值的创造,具体从财务角度考察虚拟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本费用的降低。导致虚拟企业成本费用降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虚拟企业在选择参与企业时就将低成本作为进入的前提条件,从源头上形成低成本的特征;其次,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使得及时和精益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及时和精益生产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和库存成本;虚拟企业的异地生产方式,即虚拟企业的生产制造功能一般选择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距离市场较近的地方,降低了制造成本和节约了运输费用;再次,虚拟企业的各参与企业共同分摊技术开发、市场推广等费用,降低了每个企业的负担;再次,虚拟企业能够借助于各参与企业的核心能力很快实现规模经济,使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降到最低;最后,虚拟企业的功能和机构虚拟导致企业组织机构和规模的精简,同时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均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此外,联合采购形成大规模定量,在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中取得优势,削减采购成本。

虚拟企业的投资节约。传统企业集人、财、物、产、供、销等全部职能于一体,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必须通过对这些所有方面的投资来实现,企业投资规模大,投资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高,同时,在所有方面必须与外部的一流的供应商竞争,否则就会丧失竞争力而给企业造成损失,而虚拟企业只需投资于某一核心功能,建立和维持自己的核心能力,所需投资额较少,这也符合努力将企业做强做精的现代管理理念。

虚拟企业的风险分散。虚拟企业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合作化,合作的结果之一便是风险的分散,虚拟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成,各参与企业都具备一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同时优势互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独自经营相比较而言经营风险低;联合技术开发是虚拟企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基本原则就是风险共担、共享资源、收益共享,由于技术开发的投资额大且失败率高,单个企业难以承受,而虚拟企业通过联合攻关,提高成功率,即使开发失败,也可通过风险分散降低损失。

虚拟企业的收益增加。虚拟企业运作的协同效应,如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的策略联盟合作使其占据了电脑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当微软开发出新软件时,市场对英特尔公司的高性能的芯片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相反,也只有英特尔公司的高性能芯片才能体现微软的软件的价值;共享客户资源,组成营销联盟,共同做大市场蛋糕,成功的案例有小天鹅洗衣机与碧浪洗衣粉的合作,在碧浪洗衣粉的包装上印有“推荐一流产品,小天鹅洗衣机”,在小天鹅洗衣机的促销现场也会有分发碧浪洗衣粉的场景,削减成本的同时共同拓展了市场。企业相互之间的学习是虚拟企业的特征之一,学习的结果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取竞争胜利的收益。

虚拟企业的共同筹资。参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用融资是虚拟企业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还可以相互拆借、相互投资等多种形式相互融资,调节资金余缺,既解决了资金的来源问题,又降低了资金成本,发挥资金的协同效应;虚拟企业是利益共同体性质的组织,债权债务的清偿较其他企业要容易得多,缩减了资金占用的绝对规模,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虚拟企业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价值分配,价值分配问题是决定虚拟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因素,虚拟企业是一种介于古典契约和传统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或者叫准市场组织,因此,其价值分配有其特殊性,在市场化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协调。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互惠互利、利益均沾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的是公平精神,虚拟企业组建的立足点就在于各参与企业能够分享合作的成果,并且应获取较独自经营更大的利益,这就是虚拟企业共赢的基本价值取向,否则,虚拟企业便会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原则也充分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要求。

风险、成本与收益对等原则。互惠互利、利益均沾原则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在分配的过程中,还应按照各参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成本以及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具体操作,所体现的是效率的思想, 既要照顾所有参与企业的基本利益,又要突出核心企业的利益保障,虚拟企业才能健康运行。这一原则也充分体现了虚拟企业既合作又竞争的特征,要想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掌握关键资源,加大对核心能力的投资,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

虚拟企业的价值分配在遵循以上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具体分析各参与企业从虚拟化运作中获取的价值大小。

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价值链理论首先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它们构成企业的价值链,而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又处在一个范围更广的一连串的活动中,波特称之为价值系统,这样,由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就构成产业价值链,所谓产业价值链,就是描述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所有的活动过程。虚拟企业的各参与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创造的附加价值的多少就决定了它们获取分配比例的大小,每一个活动创造的附加价值是指这项活动产生的增量收益和增量成本的差额,虚拟企业的核心企业一般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创造附加价值最大的重要环节,获取价值链的主要收益。如耐克、锐步、爱立信的公司都只保留了设计和行销两项功能,其它全部虚拟出去,其原因就在于这两项功能是创造附加价值最大的环节,获取的收益也最大。而价值链中的其它企业只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收益水平。

篇6

一、价值链理论和会计管理结合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管发展变化,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方式也需要同步跟进。所以就需要我们去探索发现新的一些理论和思想,从而来应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出迈克尔・波特“价值链理论”之后,就导致了开始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和过程开始关注。以价值链为基础,为了适应市场潮流,人们开始对于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

二、旅游企业会计管理探索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企业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存在的,所以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旅游类企业也不例外,旅游企业构建价值链的会计管理方式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业绩,从而使得企业的价值提高。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旅游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里面,复式记账法和非财务指标体系是旅游企业的目标,这样的话才可以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使得员工的效率提高,从而使得企业的的整体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市场占有率提高,使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得到稳固。

(二)构建的基本原则

通过相关的总结和对于实际情况的积累,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旅游企业管理方式构建的基本原则有价值增值管理中心的原则和实时控制的原则,前者是以价值增值为核心,对于旅游企业的中的所有和价值增值有关的活动进行管理,并以此原则来进行工作。后者则是通过旅游企业的信息和价值链上的各个节点的企业的信息的共享,从而使得其他的企业的价值链的数据能够时时得到更新,并且可以实时的对于相关的信息进行跟踪,控制等,可以对旅游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帮助,从而实现增值。

(三)报告要素分析

对于旅游企业价值链会计报告的主体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会计报告反映的是价值链上各节点的企业的整体财务信息和旅游企业自身的财务信息。它不仅仅包含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还包含着无形资产以及未来可能存在的资产和负债的信息,也就是说以价值链基础的旅游企业会计报告部件包含了过去和现在的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也同时会对于未来的情况做出预测,并以相关的饿要素反映到旅游企业的会计报告中,使企业得到更加全面和具体的财务信息。

三、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旅游企业制定会计核算制度

应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相互结合的角度出发,以价值链为基础,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会计核算制度。有效的识别企业价值链增值环节,对于会计核算的事前、事中、事后做出合理的规定。从而使得旅游企业能够有效的应对内部或者外部变化,从而使得旅游企业实现增值。

(一)会计核算基本程序

在价值链的基础之上,旅游企业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的,在旅游企业的价值链会计管理和实时控制下进行的会计核算。要对于价值链上的各个节点的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到实时管理和控制,会计信息是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并且可以对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做出参考。

(二)会计实时控制分析

旅游企业的自身对其内部的实时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上的节点企业进行综合控制和掌握价值链整体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信息情况。旅游企业应该制定实时的经营发展目标,做到不只是单一的自身发展目标,还考虑到整个价值链的整体的经营发展。将企业的总的发展的目标进行分解,这样的话有利于企业对于各个部门的评估和考核。这样的话,可以及时找到企业的发展中的问题所在,可以能够做到实时的监督和控制。对于公司各个部门的评估之后就可以做出弹性制的预算管理,弹性制的预算可以再生产成本不能确定的时候可以为后续的生产支付费用,为企业的投资决策和利润表提供参考。把对整体的利益放到首要的考虑位置,做到积极合作,信息共享并且做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共同盈利。对于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流程进行优化,使其能够时时的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要求,这样才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实现价值的增值。

四、结论

篇7

关键词:战略管理;价值链;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一、企业的价值链

经济学家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指出,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对目前从事或将来所要从事的经营活动所进行的决策。战略是一条贯穿企业活动与产品/市场之间的“连线”,这个连线由产品/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部分组成,战略就是把企业活动和以上四个方面连接起来的决策标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变化加剧,如何在动态多变、难以预测的环境中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羸得竞争优势,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企业战略管理以预测和分析未来的竞争优势为基础,以寻求中长期竞争优势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堪称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西方企业开始逐步关注战略管理,理论界也更加活跃,新的工具、新的思路不断涌现,在指导企业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珀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竞争优势论》中提出价值链(Value Chain)这一经济名词。他的观点是,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作业构成的。这些作业分布在从供应商最初的原材料来源到最终产品的最后消费之间的每一个环节。价值链分析将价值形成过程分解成战略性相关的作业,便于更好地理解成本性态和产品忧势产生的源泉。它从外部环境的角度分析问题,把每个作业都当成整个创造价值的作业链中的一环,从最基本原材料的取得到最终产品使用后废弃的整个价值链层次上,分析产品的成本和收益,从而合理分享利益,求得与供应商和顾客的合作和协调,科学地设置整个价值链。这是基于企业竞争战略对价值链的理解,也是社会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作为一种对企业竞争优势进行强有力战略分析的框架,多年来不断发展创新并被财务分析、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门领域所广泛融入和吸收。在新思维方面,价值链和供应链是物流运作过程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价值链是企业为客户、股东、企业职员等利益集团创造价值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称。在价值链中,价值的概念可以从内外两个角度来理解。对外针对企业客户,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对内针对企业自身及其内部流程,指产品能为企业带来销售收入的特性。其数量表现为,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顾客支付的产品价款。企业特有的价值链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企业价值链与其供应者、销售者价值链的联系,也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基础。只有对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为此,考察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应该把它与上下游产业联系起来,从供应商开始,直到价值实现的一个价值增值系统,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一般可分解为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互不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或称为“增值作业”,其总和即构成企业的价值链。它一方面创造顾客认为有价值的产品或劳务,另一方面也需要负担各项价值链中所产生的成本。企业经营的目标,在于尽量增加顾客对产品或劳务所愿支付的价格与价值链中所消耗成本间的差距,即尽量增加利润。因此,要仔细分析企业价值链的构成,以此来分析企业的各项活动哪些是“增值”的,哪些不是“增值”的,并由此进一步提高企业各项价值活动所创造的利润空间。

价值活动是组成企业价值链的各个部分活动,它们是企业创造对顾客有价值产品的基础。这些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活动,另一类是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物流过程的各种活动,如生产制造及其销售,转移给顾客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范围内的职能以相互支持。如图所示,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利润是总价值与从事各种价值活动的总成本之差)。

1、基本活动

主要包括进货后勤、生产作业、发货后勤、经营销售、服务等环节。在任何企业中,所有类型的基本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并对竞争优势发挥作用。但是,在特定的产业情况下,每一种类型对于竞争优势都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如对批发商来说,进货和发货的后勤最为重要。而对于小饭店或小型零售店等服务性的企业而言,后勤则显得无关紧要,经营才是发展和生存的关键。

2、辅助活动

任何行业内竞争所涉及到的各种辅助活动可以分为4种类型: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与基本活动一样,每一种类型的辅助活动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不同的价值活动。

(1)采购。购置用于企业价值链的各种投入资源的活动,而不是外购投入本身。外购的投入包括原材料、储备物资、其他低值易耗品以及各种机器设备、器材等。尽管外购投入一般与基本活动相联系,但是外购投入却在包括辅助活动在内的所有价值活动中存在。采购遍布于整个企业,采购活动与所有基本活动及辅助活动都有关系,尽管通常一个购买部门服务于很多价值活动而且购买政策适用于全企业范围。采购成本如果相对于总成本有一定的份量,那么也只能是很小的份量,但它对于企业的全面成本和经营歧义性往往有很大的影响。

(2)技术开发。是指同产品有关的改善产品和工艺的相关技术活动。包括各种技术诀窍、程序、在工艺设备中所体现的技术等。在大多数企业中,所应用的技术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准备文件过程中和运输商品过程中的技术及产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技术等。同时,技术发生在许多部门,并用许多形式与最终产品的价值实现直接相关。包括订货登记系统中所应用的电子通讯技术,会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以及基础研究、产品设计、工艺装备设计和服务程序等相关领域,而并不仅仅适用于与最终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此外,大多数价值活动所使用的技术综合了涉及不同学科的大量不同的分支技术。例如,机械加工包括冶金、电子和机械等学科的技术。技术开发也有许多形式,如基础研究和产业设计、媒价研究、工艺装备的设计和服务程序等。

(3)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企业所需人员的招聘、雇佣、培训、报酬、开发、激励等活动的管理。人力资源不仅对单个基本和辅助活动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支撑着整个价值链。它既包括支持各个单项的活动,又包括支撑着整个价值链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决定了雇员的技能和积极性,以及培训成本所起的作用,影响着企业的竞争优势。

(4)企业基础结构。企业基础结构由大量活动组成,包括总体管理、计划、财务、会计、法律、政府事务和质量管理。基础结构与其他辅助活动不同,它通过整个价值链而不是单个活动起辅助作用。依据企业是否是分散化经营,企业的基础结构可以是自我支撑或在业务单元和母公司之间分担。在分散化经营的企业里,基础结构的各项活动典型分布在业务单元和公司层次之间。然而,很多基础结构活动同时发生在业务单元和公司的范围内。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所有决策和管理活动,都要通过企业组织结构来贯彻、执行和控制,所以,企业基础结构是否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二、企业价值链分析

1、对企业内部能力和条件的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下,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使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之间保持动态平衡。运用价值链对企业内部能力和条件进行分析,是企业战略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每项价值活动的逐项分析,属单项能力分析,用以发现企业在这一价值活动环节上存在的优势和弱点。二是对价值链中各项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分析,属于综合能力分析。分析这种联系既必要又重要。其必要性在于,价值链所表示的不是一堆相互独立的活动,而是相互依存的活动系统。价值活动是由价值链的内部联系连接在一起的。这些联系是某一价值活动进行的方式与成本,或与成本或与另一活动之间的关系,如购买高质量、预先剪切好的钢板可以简化生产并减少废料。对一家快餐连锁店而言,促销活动的时间安排会直接影响设备生产的效率。其重要性在于,这种联系常常以整体活动的最优化和协调两种方式给企业带来优势。如企业在考虑产品设计与服务成本时,为了获得差别优势,可能会选择成本高昂的产品设计、严格的材料规格和严密工艺检查,以减少服务成本。

2、对企业价值系统的分析。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的优势既来自于价值链的单项活动本身,也来自于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而且从更广泛的角度讲,企业的价值链蕴藏于范围更广的价值系统之中。把存在于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和渠道的价值联系称之为纵向联系。纵向联系与价值链内部的各种联系类似,即供应商或渠道的各种活动进行的方式影响企业活动的成本或效益。供应商生产某个企业用于其价值链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创造和发送用于企业价值链中投入外购的价值链,而企业的产品最终又会成为买方价值链的一部分。因而企业的优势既可能来源于价值活动所涉及的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可能来源于企业间协调或合用价值链所带来的最优化效益。然而,纵向联系常常被忽视。即使认识到了这些联系,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独立的所有权和敌对关系的历史都可能妨碍利用纵向联系所要求协调和综合优化。利用纵向联系需要信心,而现代信息系统正在创造很多新的可能性。

3、对社会价值链的分析。

社会价值链分析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本出路有两条,即保持成本优势和保持产品优势。不管企业是采取成本战略或利用产品战略,或者是两种战略同时运用,竞争优势的获得要么依靠同等成本条件下较大的顾客价值(产品优势),要么依靠同等顾客价值条件下的较低成本(成本优势)。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确定何处能够增加顾客价值,何处能够降低成本,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满足顾客需要的价值形成的全过程和相应的成本。

一个企业的作业只能是产品(服务)价值转移系统中的一部分。即使是同一行业中的企业,它们拥有相同的供应商,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但其产品(服务)的整体价值链也是有差别的。供应商不仅为企业的价值作业提供生产要素,还会对企业的产品和成本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样,顾客的行为也会对企业的价值作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要获得和保持成本优势,仅仅了解企业的价值链是不够的,需要了解整个社会价值链系统。

三、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分析

当今时代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和传递信息。大量的信息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并产生了“信息烟雾”。所以,随着信息量的暴涨,企业更迫切需要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选择信息,精炼信息,并据此采取可预测其结果的行动,知识管理也就应运而生。企业知识管理就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把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创新和交流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使企业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知识管理的价值链起点是信息和知识的收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收集信息和知识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知识收集的范围,提高了知识收集速度,降低了知识收集成本。企业需要的是对发展有用的知识,而收集来的信息和知识往往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必须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使无序的知识变为有序的知识,也就是知识的编辑。然后,把经过编辑的知识转移、扩散,通过交流使知识实现共享。

知识的共享是指员工个人或企业某个部门的知识财富通过各种交流方式为企业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财富。将企业内部某个部门的最好做法转移到企业内的其他部门,以增进知识的应用,这是企业取得优良绩效所必需的。由于知识的内部转移比外部转移较少地受到保密性、专有性等制约,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内部转移应当是较快的且复杂性也较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交流方式不断涌现,世界已成为“地球村”,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知识的共享作为知识管理价值链分析的终点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因此,知识共享也必然是知识管理的价值链分析中最重要的部分。

作者单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连锁经营 价值链 价值管理

一、零售连锁企业的网络化特征使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重构成为必然

在零售连锁企业中,既有通过产权联系的直营店,也包括产权松散的特许店和自由连锁店,以及相应的辅助机构。在整个企业外部,还存在大量直接或间接联系着的供应商和产品用户,它们与总部之间或彼此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易与联系,最终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组织。复杂的网络结构必然带来价值链条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连锁企业内部不同的业务单元价值链、各个业务单元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每项价值活动不同的作业活动以及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最终形成一个价值网络,并伴随着物流、信息流、知识流、资金流的流动而有序运转。这要求从纷繁复杂的经济联系中识别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链(包括主价值链、子价值链、子支价值链等),将其分解到作业层次,动态反映企业的价值信息。因此,在连锁经营环境中,特殊的网络结构使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重构成为必然。

在连锁经营环境中,网络信息共享使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重构成为可能。在实践中,零售连锁经营企业依靠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的应用,本身正在成为一个快捷、低成本的信息收集系统;众多的店铺每天源源不断地输入连锁系统总部的大量市场信息,被自动记载、自动归类整理、自动存储进入数据库,为正确决策提供了充足信息。总部将其中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生产厂家,或直接向其提出订货,使预测性生产建立在市场信息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将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生产转化成针对市场需求的订购性生产,在最大限度内达到市场出清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各方预期。零售连锁企业会计数据的取得如图1所示。

二、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1.识别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活动。价值作业也称为价值活动。价值活动和日常会计分类很少相同。传统会计分类(例如间接费用、管理费用、直接费用)按技术上完全不同的活动进行分类,并把同一种活动的各个部分分离开来。价值链会计与之不同,其出发点首先是识别有各种明显差异但相互联系着的价值活动,这从根本上保证了不同价值活动在价值链会计核算中的完整性。以大型零售连锁企业为例,基本价值活动包括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商品销售、市场运营、售后服务五个方面,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准备、技术开发、投入物采购四个部分。其中,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连锁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这些相互联系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连锁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形成连锁企业的价值链系统。

2.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确定。为构建价值链会计,有必要在一个特定产业定义连锁企业的价值链。从基本价值链着手分析,个体的价值活动将在一个特定企业中得到确认。实际上不仅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价值链,即使是在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价值链。下面以某一大型零售连锁企业为例,具体分析其价值链构成情况

3.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的内外部联系。在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系统中,有两类联系活动:连锁企业内部的联系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内部联系主要是顾客管理系统,它跨越职能工作,有效地解决了节点企业内部的成本与资源配置问题。企业之间的联系贯穿于价值链系统的全过程,通过对整个价值链上决策流和信息流的调节与控制,不断优化物流、资金流与工作流,致力于进一步减少价值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冗余成本与缓冲库存。通过了解连锁企业价值链的内部与外部联系,可以理清价值链关系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其会计体系。

三、基于零售连锁企业具体经济环境的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之间的区别

1.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突破了传统会计的主体界限。传统会计理论一般认为会计主体只能是某一特定单位,它可以是一个法律实体,也可以是一个非法律实体。当前形势下,那种“一方赚利别人亏”的局面已经很少存在,企业更应追求的是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共赢,也唯有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企业竞争优势才可以长久、稳定地保持。价值链会计的核心是由企业的内部会计问题拓展到外部会计问题,突破了以前会计体系中会计主体的局限。

在零售连锁企业中,除包括由部分直接投资的直营店外,还包括各种非产权性质的特许店和自由连锁店。这些分店均构成连锁企业内部价值链条的重要环节,企业内部的各种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经由各节点企业而有序流动。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总部与各分店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系统,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鉴于此,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会计研究应该站在整体企业的战略高度,反映以内部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价值信息。以此延伸,我们可以看到,在连锁企业外部,其会计信息涉及的主体范围也已经大大超过财务会计所假设的特定会计实体,包括上游价值提供者——供应商、下游价值接受者——客户以及竞争者——同行企业。因此,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研究的主体假设应该表述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主体。

2.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信息要素的扩展。我国会计界把会计要素归纳为六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目前,零售连锁企业在价值链会计信息要素上的突出问题集中在要素范围扩展及要素类型更加多样化上。(1)资产范围的扩展。资产是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或现实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经济资源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扩展的概念。对传统商业企业而言,其拥有的经济资源的基本形态是货币、商品、原材料、厂房、设备等物质形态,相应的资产结构为单一的物力资产。在连锁经营环境下,企业的价值链会计要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力资产,还包括品牌、良好的供应渠道、消费者关系等其他软资产。(2)商品成本外延的延伸。与传统会计相比,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核算所涉及的商品成本的外延有了更大的扩展。不仅包括传统的商品采购成本,更涵盖了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其他与商品销售相关的成本,如商品配送成本、营销成本、顾客服务成本等。(3)会计信息要素的类型。从会计信息要素的类型来看,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信息的要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而且包括消费者服务、生产效率、生产周期、商品质量等新的会计管理要素。信息的类型也不仅是事后的反映和核算信息,还包括事前计划和预算的信息、事中监督的信息。

转贴于

3.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以“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强调时间价值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价值链理论分析,连锁企业内部广泛存在着各种由产权或契约联系着的价值链条,在外部还存在各种与供货商或顾客之间的、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横向或纵向价值链,整个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各种价值活动以及各种价值链条之间的协调与制衡。鉴于此,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连锁企业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和优化连锁企业内外价值链,实现整个体系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

4.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计量单位多样化。价值链会计的突出特点是其生成的会计信息(包括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决策,而且不必受会计准则的限制。因此,在价值链会计概念框架内,计量单位不仅包含货币单位还包含非货币单位即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存,可以弥补以往财务分析的不足,扩展财务分析的功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

5.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实现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实时控制。价值链会计实施的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它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实现了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同时价值链会计还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平台,采用实时管理、在线管理和远程控制,其反映速度快,时效性强。

四、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体系结构

根据价值管理的构成要素,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体系结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价值信息管理。连锁企业的价值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实际工作流程中价值信息的跟踪(即会计核算)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评价。价值信息跟踪通过在连锁企业内部各业务流程中实施信息技术,实现财务业务的在线操作。目前,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在连锁企业应用广泛,这使具体的业务操作与日常记账处理融为一体;此外,XBRL语言将不同格式的会计信息标准化,这样,企业外部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转换将变得十分方便。从记账方法上来看,要求以作业为基础建立量化、归集体系,以从一对一的角度实现价值增值管理。价值信息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法、基准指标法、经济增加值法等。

2.价值增值管理。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增值管理主要是对成本的控制。这在作业为基础的量化体系中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首先识别零售连锁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然后将企业在价值信息跟踪中归集的相关成本,分摊到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中去,如商品采购成本、固定资产摊销成本、职工的招聘、教育培训费用等。分摊的目的是产生一个反映成本分布的价值链,通过比较各价值活动的成本分布,从而找出可以改善成本的突破口。这是零售连锁企业价值增值管理的关键环节。

五、结束语

价值链会计作为一种新型会计模式,本文的研究为其在零售连锁企业的实务应用提供了思路。主要从会计的角度探讨了零售连锁企业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重构的必然性、可能性;在以作业为基础的量化体系中,对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价值链会计在信息涵盖量、前瞻性等多方面较传统财务会计的优势;根据价值管理的构成要素,探讨了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体系结构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晔清.连锁经营管理原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王田苗,胡耀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流程再造与信息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陈良华,李文,缪云霞.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会计信息重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