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44:1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对农村金融的概念尚未形成官方统一的界定方式,对其内涵的看法依旧处在讨论与探索阶段。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学术界对农村金融的内涵有以下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直接将其看作农村的金融。第二种看法考虑了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金融的成因,以及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性,对农村金融一词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第三种看法是在历史范畴下通过宏观经济视角对农村金融进行解释的,认为应该结合我国的城乡二元化格局对农村金融进行研究。
我国的农村金融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调控下,以基本市场经济规律为前提,承担着为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提供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的义务。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村金融理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农业信贷补贴论,另一个是农村金融系统论。农业信贷补贴论认为农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农村居民没有储蓄能力。由于农业投资周期长、收入不确定、收益性低等产业特征,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商业银行不可能选择农业作为融资对象。农业信贷补贴论曾被广泛认可,但它的理论前提却是错误的。根据很多亚洲国家发展农村经济金融的经验,当存在激励机制和储蓄条件时,即使是贫困阶层的农民,也会产生储蓄需求。而且经验表明,由于贷款资金的用途可以进行替换,因此低息贷款很难按照理论设定那样促进特定农业活动的发展,政府也就很难通过低息贷款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将利益偏向贫困农民。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金融系统论产生,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村金融系统论的理论前提完全不同于农业信贷补贴论:首先,农村金融系统论认为贫困阶层的农村居民是具有储蓄需求和能力的,政府没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资金;其次,低息贷款影响了人们的存款意愿,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最后,农业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因此非金融机构有理由设定高利率。
二、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
(一)第一个阶段:1979年到1993年
第一个阶段开始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在这一阶段,国家着力于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强化了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1979年,中国农业银行正式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恢复了合作金融组织的地位,并在中国农业银行的监督和管理下开展各项金融活动。与此同时,政府对民间信用放松管制,允许了民间金融组织的设立和民间自由借贷活动的开展。
(二)第二个阶段:1994年到1996年
第二个阶段开始于1994年。为了构建一个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金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式成立,该银行旨在将政策性金融服务从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和中国农业银行中分离出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确保粮、棉、油等基础农产品在各个流通环节顺利流通,开展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收购、储备和调销贷款;另一种以改善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为主要目的,重点支持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产前环节,开展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的农业生产技术改造和农业开发贷款,与此同时,中国农业银行也按照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要求,加快了商业化改革的步伐,与农村信用社进行分离改革,并对农村信用社承担金融监管的责任。
(三)第三个阶段:1997年至今
在认识到亚洲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经历了1997年出现的通货紧缩之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对农村金融风险的控制。199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制订了发展地方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基本策略,要求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的机构,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开始对民间金融活动进行限制,打击各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并于1999年开始撤消全国各地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三、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金融机制基本被激活,金融体制逐渐完善,形成了一种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13年为止,全国所有市县和大多数乡镇都己被金融机构网点所覆盖,金融服务可以到达所有乡镇。
首先,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导,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恢复成立,其主要目标是服务“三农”,是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是伴随农村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的金融机构,在当前的农村金融活动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中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社、国家农业投资公司等各类投资公司、农业保险公司以及各类民间资金互助组织。
其次,农村金融体制逐渐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重点围绕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其脱离了对中国农业银行的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由县级信用联社承担,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得到逐渐恢复。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农业银行的职能,政府将其对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职能进行分离,使其成为自主经营的商业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实施商业化管理模式,其组织机构得到进一步健全。
最后,农村金融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建设方便了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降低了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则缓解了农民贷款麻烦和贷款难的问题。由于农村金融体制的完善和各项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存问题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农村金融为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农村金融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新形势不相适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导致现有的农村金融逐渐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耕地开始逐渐向大户集中,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工厂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开始出现,农村金融面临新的经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在国家对农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的政策方针引导下,我国的农村产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从而产生资金集约化要求。此外,农村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和市场调节手段的运作催生了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增值的各类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仍面临着资金融通的难题。
(二)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单一
农村改革的逐渐深化使农村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方式逐渐科技化、农业生产形式和产业种类不断多样化,这些变化使我国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多样性面临更高的发展要求。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下,各个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试图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种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成绩十分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很多农村金融机构仍然按照以前“单一化”的旧理念为农村居民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限制。
(三)农村金融借贷双方: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放款难
农村金融活动中还存在着农户贷款难、金融机构放款难的问题。一方面,当农户贷款时,小农户由于规模小、分散、贷款程序复杂等原因,难以得到金融机构及时有效的信贷支持,转而采用向亲友借钱等途径筹集资金,严重影响了农业产出;而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方式、性质等已经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金、技术密集型,他们的资金需求同样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不仅使农业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了土地产出率,更使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遇到障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在进行放贷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借贷方必须具有产权明确的抵押物品,放贷方自负盈亏。由于绝大多数农村居民属于低收入群体,收入也不够稳定,使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放贷难的问题。
五、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对策
(一)进一步建设正规金融机构,加强其主导作用
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建设正规金融机构,加强其主导作用。首先,要强化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国有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市场服务职能。其次,要大力促进合作制金融组织的发展,改善其管理模式,规范其运营程序,使其充分发挥促进农村金融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
随着农业生产形式和产业种类的多样化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单一的缺陷日益突出,因此为了适应农村金融建设和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丰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就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机制,通过激励制度调动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鼓励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并大力培养相关人才,积累高质量的专业性人力资本。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各大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根据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农业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农村金融;数学分形理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却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涉及到产业转移与转型、区域经济的提升等等,如何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的战略机遇,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保险、农村邮政储蓄及农村商业银行,由于中央银行对利率和资金的使用的控制,缺乏盈利的激励及高额的运营成本导致农村金融长期陷入困境。
(二)农村金融环境恶化
1.农村金融功能弱化。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受到削弱的原因有三个:一是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弱化;二是商业银行金融支农力度减弱;三是农村金融历史包袱沉重,经济效益欠佳,支农后劲不足,难以在支农的广度和深度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农村融资信用环节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信用危机的问题。例如:自有资金积累不足,融资能力差,缺乏还贷保障;农村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农户维持贷款信用的经济基础薄弱;信用意识薄弱,逃废债务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金融业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3.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区域间发展的不均衡,再加上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业在加剧,这也是导致农村金融弱化的一个因素。由于商业化金融机构的撤并,业务出现了萎缩现象,再加上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功能单一,合作金融性金融势单力薄,造成了大量民间资本的流失。
(三)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形势不相适应
目前农村金融满足不了农村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资本要求,跟不上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步伐,农村金融对农业产业升级支持乏力。这也是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的主要问题。
二、基于数学分形理论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农村金融差异的研究成果,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实证分析表明,各区域间农村金融差异性较大,且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因此应根据各区域实情,对区域农村金融进行全面的纵向与横向分析,全面考虑“因区制宜”、”跨区统筹”、“兼顾差异”的思路下制定政策。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服务类型单一也是我国农村金融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只有少数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新型的金融产品,因此产品配置农村金融供给,激发农村金融需求,创新农村的金融产品。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因地制宜地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创新,进而研发新型的农村保险,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和扶贫贷款等优惠政策,对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供给有重要意义。
(二)鼓励发展新型村镇银行的试点创新,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目前,经济发展较快的农村也建立起了小额信贷机构,这些民间资本借贷手续简便,它的引进对于传统的金融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竞争,同时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产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使用宣传教育与调节性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村教育水平
在农村地区广泛普及金融知识,组织各种形式丰富的民间活动,不仅要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常识和信用常识的了解,还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
(四)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和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下大力气,使农村金融资源必须优先用于三农,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设置满足农户不同需求的信贷品种,如畜牧业贷款、农机设备贷款、房屋建设贷款等,根据不同需求特点灵活设置不同的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
2.支持农村金融结构,开办信托业务,授理外来资金。
3.发展租赁业务,解决新农村建设中某些项目初期投入不足的问题。
(五)鼓励民间金融发展
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继续支持农村小额贷款机构发展,这是当下丰富农村金融体系多层次格局的需求,同时可以形成有效的竞争模式,促进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六)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本着不脱农、多惠农的原则,有重点、有规划、有步骤的逐步改善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环境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资源因素制约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村级集体资源的再分配,如今村级集体组织掌握的可支配资源越来越少,特别是失去了对土地资源的控制和使用权利。因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很难地村里落地建设,而村级经济发展、留用地开发等缺乏财税、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企业入村却得不到实惠,村集体积极性不高。村干部面临的工作压力很大,一方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已有很大的工作压力,而一方面来自村民利益的要求很高,村干部难以达到两全,普遍存在“守摊头”思想,缺乏内在动力。
1.2增收项目少,增收方式单一。经过近几年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加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国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群众收入得到稳步增加。但是,增收幅度缓慢,主要原因:除了农业生产和部分从事经营服务,外出务工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渠道。
1.3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由于受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受能力差,专业技能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
1.4农业技术水平有待加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许多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损失惨重。一些基层单位农技员较少,很多还兼职其他工作。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会到镇村举办一些如科普之冬等形式的培训活动,但实践性缺乏,农民真正能听进去的课程不多。
1.5农业资金缺乏。一些农民在上级部门的引导下,逐步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和发展意识,寻找到了一些致富项目,但就是手头缺乏资金,很难实施发展规划,失去了致富机遇。
2.对策措施
2.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及地域优势,大力引进短、平、快品种项目,缩短生产周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农业道路,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加快经济运行速度,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同时,要兼顾发展种植、养殖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时鲜蔬菜种植业和家禽、牧畜养殖业,形成粮食、蔬菜作物种植和家禽、牲畜养殖并存的农业经济结构。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生产规范、监管有力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名优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
2.2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流转。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有偿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等方式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有偿转让,进一步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要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探索试行“订单式”农业,即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农副产品生产、收购协议,农户负责按照订单生产,公司负责产品收购;探索试行“公司+农户”式农业,即将整个农业项目全部实行公司化运作,公司自行负责生产经营管理,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农户仅以雇工形式受聘于公司进行生产作业。这不仅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农副产品质量和农业产出效益的提高。
2.3提高农业产品信息服务。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加大对农资产品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信息的收集,及时宣传推广极具市场竟争优势的品种。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服务渠道,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支持。通过农业信息化取得经济效益,改变广大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和销售观念,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以及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2.4加强农村科普知识培训。加强对种植、养殖技术和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的系统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户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的技能水平。及时向农户宣传农村实用技术和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方法,报道天气预报和防虫防灾、防病防疫信息,提醒农户做好技术管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同时要积极探索成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充分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平台,采取定向培训与订单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就业优势。
【关键词】农村人身保险保险产品创新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二、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
2.农村人身保险在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3.农村市场相对脆弱,如果开发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从众性投保、群体性退保等非理,严重破坏市场资源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4.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我国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
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2.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
农村市场在开展保险业务时,一定要明确法律关系,明确保险公司所担当的角色;在客户服务中,绝不能有欺诈和误导行为,务必搞好售后服务。针对农村市场的脆弱性,保监会已于2006年10月出台了《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相信这必将对规范农村市场的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打击和防止误导行为,实行保护性地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起到强大的指导作用。
我们农村学校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还存在很大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口语表达能力。究其原因如下:
1.开口说英语的心理负担。我曾向四五年级100名学生发出问卷调查,让他们说出不喜欢开口说英语的真实原因。根据调查得出结果,80%的学生恐惧说英语,担心说错被同学笑话,老师责怪,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与掌握。造成这种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胆量小,缺乏足够的口语练习机会,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等。
2.小班化教学无法实行。学生的听说能力训练,需要经常性的练习,让每位学生得到多次锻炼的机会。而农村小学往往班级人数过多,每班人数均在50~70之间。这种现状往往导致难以有效地组织口语操练,学生个体表达的机会将大大减少,自然难以提高口语水平。
3.缺少说英语的氛围条件。众所周知,在讲英语的国家,孩子们在3周岁之后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在中国,即使是在大学生中,除了专修英语专业的学生,极少能用英语自由交谈。事实证明,学生们的英语口语学习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密切联系的。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机会仅仅局限于每周的四节课,其余时间很少涉及英语的学习和交流,这种情况对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是有害的。
二、改善农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条件的途径
1.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总的来说仍是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因为各种客观因素,教师无法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加上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缺少英语口语训练环境、英语学习时间少等原因,导致他们总是羞于开口。教师应多鼓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在课堂教学中多用“I think you can”“I believe you”“great”等词语激励学生,并且给予奖励,如,掌声和小礼物,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创设英语口语交流的环境,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热情。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来自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新课标也曾提出,口语练习要结合课内外的情境,让每个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口语训练。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的语境,展开师生和生生互动交流。通过各种精彩的语言实践活动,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Is this a\an…这个句型时,借助实物进行口语训练。将课前准备的水果(梨、苹果、香蕉),玩具汽车和动物玩偶等物品装在盒子里,由一位学生闭上双眼随意抽取一件物品,同学齐问:“What is it ?”学生猜测:Is this a/an…若说错了则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在这种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参与激情高涨,展示欲望强烈,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真是一举多得。
3.班级人数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平时教学中尝试小组教学,以4~6人为一小组,对教学情境进行演练及上台表演,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望,并给予掌声鼓励和优秀小组的评比,在竞争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关键词: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土壤污染;政府扶持
中图分类号:S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86-01
一、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1、农村环境污染实际上是非常严重的。主要存在白色污染、农药残留污染等问题。化肥,含磷洗衣粉的使用等都对土壤、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健康,从而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2、麦收之后,焚烧秸秆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样不但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也浪费了大量秸秆的生物能量,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秸秆的作用。
3、在农村,由于缺少相应的垃圾桶以及垃圾处理设施,出现垃圾随意倾倒的现象,白色污染严重,对土壤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4、在农村,有些洗衣粉含磷严重超标,污水随便排放将对河流造成严重的污染,水质恶臭,鱼类大量死亡,从而危害到了人类。农民大量使用杀虫剂,致使有益生物像青蛙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5、各种各样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硬化,平时所使用的化学复合肥料中都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元素,进入土壤后很难被农作物吸收或转化,从而造成土壤被重金属所污染。长此以往,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将越来越富集,造成作物无法生长。
6、在调查,问及农民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农民知之甚少,有的农民甚至一点都不知道,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比较缺乏。
二、如何解决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1、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
2、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城乡分治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国家把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资金。
3、强化扶持力度,建立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政府应对农村和规模以上的企业污染治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规模以上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
4、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机制,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了解,政府可以每年派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指导。
三、怎样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参与农村环境工作的意识,农民环保意识不提高,农村的环境污染就得不到根治,因此从宣传《环保法》着手,利用各种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保护对生态建设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心环境、个个参与环境保护的氛围。
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引导广大农民革除陋习,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倡导购买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生活消费品,选购减量包装的商品,促使生活垃圾实施减量、无害和资源化,从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动员家庭成员净化、绿化、美化居住环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高效率的利用农村资源。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庞大系统工程,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涉及到农业、工业、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仅靠涉农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应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各方面工作。必须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收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财政政策应向农村环境保护如农村环保重点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倾斜,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渠道融资机制,保证稳定有效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清醒认识到农村环保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切实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培训。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加大对环境的保护,进而提高城镇整体生态安全水平,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网购 问卷调查 地区差异 前景
一、背景
现如今,网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消费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诸多便利。送货上门、物美价廉、种类繁多等因素是网购所受人们青睐的重要原因。然而,农村仍然有很多地方不能网购,诸多因素使农村网购发展缓慢。同时,不同地区农村网购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可以从中寻找到相应制约条件,并对农村网购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农村网购目前普及率不高,但农村市场庞大,有着较高的发展空间。目前,越来越多的电商巨头开始涉足农村,农村网购存在的问题正在逐渐被解决,必然会引起农村市场的巨大反响。
此外,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和农村网民数量的攀升激发了农村电商消费市场的潜力,根据阿里研究院的数字,过去三年淘宝农村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从2012年第二季度的7.11%上升到了2014年第一季度的9.11%,2013年仅在淘宝和天猫平台上,县域发出的包裹就达约14亿件,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农村网民人数已近2亿。阿里研究院曾预测,到2016年,全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有望增长到4600亿元,成为网购市场的新增长点。农村网购逐渐占据网购市场,农村地区已经成为了目前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河北唐山、江苏徐州、重庆巫山、贵州安顺、宁夏固原、云南曲靖部门农村。
(二)调查时间
2016年7月~9月分别对固原、安顺、武汉、巫山、曲靖进行调查,10~11月对徐州进行调查。
(三)调查手段
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相结合、入户对农村网购现状进行深度调查、与农民进行座谈并记录农民对农村网购的了解及期望等方法。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经过为期4个月的实地调查,共收集到2113份电子和纸质问卷,并对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得到以下Y果:
1.不同地区物流方便程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巫山、唐山、徐州这三个地区认为物流方便的比例超过50%,另外三个地区的比例均远低于百分之五十,所以可以看出巫山、唐山、徐州这三个地区的人对于本地区的物流方便程度比较满意,而另外三个地区则满意度相对较低。
2.网购经历的影响因素。整理后的数据显示,收入是网购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导致收入呈现差异化,唐山、巫山、徐州农村总体收入在2500以上比例分别为63.48%、57.24%、51.63%,而曲靖、安顺、固原为30.12%、36.75%、27.33%;30岁以下六个地区会网购的比例相差不大,基本在70%左右。在30岁以上,唐山、巫山、徐州、曲靖、安顺、固原的比例分别为54.42%、49.18%、39.41%、19.17%、15.98%、22.8%,可见经济发展较好的唐山、巫山、徐州地区30岁以上会网购的人数相对较多,而发展相对落后的曲靖、安顺、固原地区人数较少;在文化程度方面,总体的趋势呈现文化程度越高会网购的比例越高,但不同地区因为教育资源的限制,文化水平也有所差异,唐山、巫山、徐州的文化教育水平稍高于曲靖、安顺、固原,即对网购所需基本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会网购的人数较多。
3.选择网购的原因。从环形图可以看出,种类丰富、范围广和价格便宜是最主要的网购原因,即使是不同地区,这两个因素的人也达到了30%到40%,可以看出这两点是人们选择网购的主要原因,说明了农村实体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以及高额的价差给农民增加支出从而有利于网购的发展;对于配送方便的原因,反映出固原大多数人没有选择这项很可能是因为配送还不方便,说明经济建设需要加强;在网购成为时尚潮流这一方面,重庆、唐山、徐州接近30%会网购的人都认为这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安顺、曲靖、固原则比较低,仅10%左右,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着人们的网购行为。
4.会网购的人对网购产品的选择。从图可以看出会网购的人选择网购的物品主要是服装、饰品和生活品,从表格也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对于物品的需求基本一致,网购的物品都主要是服装、饰品和生活必需品,基本都在30%到40%之间,尤其以重庆巫山居多,达到了56.42%。
5.网购风险因素。由图可以看出,网购人员对风险因素的选择比较平均,这些都是网购存在的风险,但可以看出51.81%的人关注个人信息安全和46.51%的人认为付款方式不安全,同样也是信息安全问题;同时有60.72%的人认为产品质量差,说明了网购商品的质量有待提高,不应该消费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对于收货的关注以及售后服务的关注点也相对较高。同时看第一张表格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对网购风险的意识基本一致,主要在意的也是物品的质量和信息的安全性,对于退货成本高这一项,21.47%的安顺选择,究其原因在于地理位置处山区导致成本高和速度慢。
6.制约网购的因素。通过对整体问卷数据的整理过后发现不同地区人们对于农村网购发展的制约因素都大体相同,网络不方便、不会上网或是很少上网、消费观念跟不上、收货不方便、担心上当都成为了主要的因素,售后服务困难是考虑比较少的因素。
■
图5 制约网购的因素
经过以上分析发现,制约农村网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发展落后。目前农村地区的网络没有全面普及,互联网还没有到村到户,导致农村对互联网缺乏认识。农民网购主要依靠手机,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智能手机只会用于通话,并非用于上网。
(2)文化教育水平低。文化教育程度决定着农民接受新知识的难易程度,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和整体教育水平不高,大大降低了农民接受科技的热情。
(3)消费观念有待转变。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现在主要购买商品的形式仍是集市交易。对网络购物缺乏质量信心,所需品集市足以满足,不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等待上,更倾向于现货交易。
(4)基础设施亟需改善。基础设施牵连着物流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如曲靖、安顺、固原等地部分农村的公路、水电还没有到村到户,农民更加关心交通、生活便利的问题,不会考虑网购。
综上所诉,不同地区的农村网购发展情况不同,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网购发展形势较好,缓慢的地区则相对落后,要改变当下农村网购的情形,必须着手于网络水平的发展、文化教育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基础设施的改善。
三、对解决农村网购问题的思考
(一)加强农村网络建设
现如今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但城市与农村之间还存在明显差异,农村的网络普及率较低,使得农村接受外部信息的速度迟缓,不能及时与社会的发展接轨。农民对网络的利用率低,导致农村网购市场不活跃,加大农村网络的普及度已成为发展农村网购的首要任务,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联合各电商巨头进行网络站点的设置,实现网络进村,增加农村服务的便利。
(二)加强文化教育,对西部地区进行教育支援,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的西部地区教育落后,这也是问卷中出现曲靖、安顺、固原的网购水平落后于唐山、巫山、徐州的原因。只有改善了教育问题,才能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才能增加农民对网购的接受程度,从而促进电商在农村的发展,增加农村的电商人才,带动农村电商发展脱贫致富。
(三)大力宣传网购知识,转变农民消费观念
农村现在多是集市交易,农民对网购的意识不高,因而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时提高农村地区人们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宣传网购知识,例如张贴宣传海报、设置网络宣传栏等,或者是通过平面媒体等来对农村地区的人们进行文化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农村电商成功案例,积极调动村民思想意识,加强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体系发展
国家应加大力度对农村进行改善,增加公路到村到户项目,同时改善农村的公路现状,将公路建设纳入电商发展规划,并提高公路保养的质量。在改善基础设施之后,加强物流体系管理例如通过规路线、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等,在农村地区加强“最后一公里”物流建设,在村落之间设置站点,方便收商品。
四、农村网购的发展前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城镇市场的饱和,未来电商的发展对象将转移到农村,农村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目前农村的消费方式趋于多元化,进行网络消费的人越来越多。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在2105年约3530亿元,相比2014年涨幅高达94.3%,据统计市场规模将在2016年达到4600亿元或更多,这将成为一个新的突破。可见农村网购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电子商务正向农村经济社会渗透。农村电子商务是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结合,阿里巴巴已计划在三到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通过农村淘宝村级服务中心,将建立起农产品、农村、农民的信用体系。
二是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以及生产力逐渐被释放。近年来,互联网在农村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农村对网购的了解,使农村地区、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潜力逐渐被释放,加之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在城市居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下,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使得务工人员周边人群消费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农村地区有很大的生产力,但是原来这个生产力是没有地方释放的,因为传统渠道比较小,农产品的销路一直是个困扰农民的问题,能进入传统渠道的都是小众,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农村通过互联网去销售他们的产品,提高收入,形成了农业生产力的释放。
三是消费选择多样化。近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提升,农村消费需求同样提升,单一的集市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渠道获得商品。农村电商的发展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拓宽了农村的消费渠道以及增加了货比三家的可能,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商品,提升了农村的生活质量。
四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之后,支持农村电商的政策也不断落地。国家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一直给予政策支持,包括鼓励高校毕业生、农村青年、返乡农民工等积极参与农村电商。此外,国家还投入大量资金给予支持。
五、结语
经过为期4个月的实践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农村网购相对落后,地区之间呈现明显差异。在调查的6个省份中,数据显示唐山、巫山、徐州的农村网购目前的发展较曲靖、安顺、固原好,进一步深究发现前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基础设施、文化水平、网络普及程度都相对较高,而后三个城市则存在明显的劣势,同时可见地理位置也是制约网购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农村网购存在的瓶颈,应该先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发展互联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利进行网购知识宣传,使农村的消费观念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慢慢改变农村的消费方式。
同时农村这一板块是目前电商巨头的重点开发对象,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和生产力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商关注。目前城市电商发展缓慢,市场正逐渐趋于饱和,农村市场则可以引进大量的投资。未来农村的电商发展将实现上行和下行两个维度,并通过上行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带动GDP的增长,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减少贫富差异。
参考文献
[1]金荣荣.农村网购中物流配送问题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
[2]雷泽坤.影响农村网购市场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2016(11).
一、建设现状与产业亮点
1、规模大,类型多
目前,全市已累计建设13.8万户,其中城区0.1 3万户、泽州13.5万户、高平3.8万户、阳城3.4万户、陵川1.3万户、沁水1.6万户。建设中,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其中在阳城、沁水、陵川等散户养殖基础较好、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的贫困地区发展户用沼气5.1万户;在城区、泽州等养殖小区集中地区,发展小型沼气工程115处、0.75万户;在高平、泽州等规模化养殖场和秸秆丰富、农户集中的地区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48处、2.59万户,发展纯秸秆沼气工程11处、1.36万户;在阳城、泽州、高平等集体经济较好的地区,建设秸秆气化站97处、3.5万户;另发展生物质炉0.5万户。
2、投入大,项目多
2007年,市政府出台了每户扶持1500元的保底承诺,各县(市、区)也出台了按通气户数每户县级补助500元的相应政策,其中高平市还针对沼气工程将此补助标准提高到2000元。2003~2011年,我市共争取省以上各类农村能源建设项目102个、涉及农户8.5万户,市级安排各类项目185个、涉及农户5.3万户。工程总投资5.52亿元,市以上补助2.65亿元,其中市级1.43亿元、争取省级资金0.66亿、国家资金0.56亿元。
3、影响大,关注多
从影响来看,农业部已把我市列为我省唯一、全国十个“循环农业示范市”之一。从范围来讲,沼气秸秆气已普及到了全市30%的农户和70%的村,它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用煤变用气)、农业的生产方式(化学农业转向循环农业)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广大用户及政府、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极为关注它的综合效果和发展前途。
二、发展困境及原因分析
近期调查显示,全市沼气秸秆气综合使用率仅为60%,其中户用沼气61%、小型沼气站33%、大中型沼气站54%、秸秆气化站69%,陷入了使用率下降、效益下滑的新困境。
1、使用率大幅下降
散户养殖退市、农村人口转移、日常管理怕麻烦,造成了户用沼气池的使用率大幅下降。
由于散养成本较高、疫病较难控制、市场风险较大等原因,我市散户养殖大幅下降。目前,全市散养户已从2006年的11万余户,降到了今天的1.6万户。人口向城镇集聚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逐年减少。2011年,全市乡村的人口107.99万人,仅占总人口的47.25%;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16.85个百分点;另外有17%的农户游荡在家乡和打工地之间。一个沼气池一次大出进料需320元,自己去干嫌麻烦,别人服务怕出费。调查显示,在弃用和报废的沼气池中,48%因不再养殖而缺原料、37%因常年外出务工、7%因村庄合并或住房搬迁。
2、主要原因
集体经济萎缩、管理成本上升,而三沼产品及服务价格达不到其应有的价值,是造成许多大中小型沼气站、秸秆气化站及服务网点负债经营甚至停运的主要原因。
我市100%秸秆气化站、30%大中型沼气站和60%的养殖小区沼气工程由村集体建设管理,福利供气。煤炭资源整合前,集体有点收入,可以负担工程的运行费用;整合后,加上盲目创办村级企业、实施“XX通”“XX全覆盖”等工程,不但没了收入反而增加了债务,据估计全市有村级债务近60亿元。集体经济萎缩了,而人工费及各种成本却在急速上涨。一个气站,燃煤、电费、工资等每年需十几万元;由于收入低,习惯福利用气的农户,一时难以接受按成本收费;而农产品价格低、沼肥使用麻烦、成本高,沼肥只靠农户自觉的使用,未变成沼气站的收入。服务网点服务对象收入低、支付能力有限,用户分散又加大了服务成本,现在也是“有场无市”。目前,全市因经济原因而停用的小型沼气站有74处、占64%,秸秆气化站有25个、占27%,大中型沼气站4处、占7%。另有9处气站因接煤层气而停用。
3、政策与机制问题
面对以上形势,配套政策不能及时跟进、科学的运管机制没有及时建立,加剧了产业效益的整体下滑。
目前,大部分的集中供气站还未建立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服务网点未建立合同约束、严格考核、绩效挂钩与激励机制。
三、开拓创新,促进我市的沼气事业迈入良性发展轨道
为实现“气化晋城”,计划至2015年,全市新建小型沼气135处、大中型沼气53处、秸秆气化站15处、秸秆成型代燃15处、太阳能利用5万户、水电代燃和煤层气用户879户,使全市30万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抓机遇、拓思路,我们有信心实现这一目标,使沼气事业步入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1、市场预测与发展机遇
(1)市场需求还很大。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渴望用上卫生方便的清洁能源。特别在贫困农村和煤层气难以延伸的地区,沼气是最佳选择。
第二,以沼气为核心的循环农业符合安全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特别对养殖企业来说,沼气有“被需求”空间,因为按照有关规定,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就会收取排污费或罚款。
第三,沼气建设一头连着废物处理、一头牵着清洁能源,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的主要抓手,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2)发酵原料还很多。
随着规模养殖的发展,我市还有大量的养殖小区、养殖场没有沼气利用设施。到目前,全市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1000多处,而我市已建的大中小型工程总数只有220余处,大中小型沼气站的建设空间还很大。
(3)通过试点,越来越多的地区认识了秸秆沼气。
粪便原料供应不稳,而秸秆来源广泛。全市每年产生秸秆140余万吨,除秸秆还田、用作饲料和沼气秸秆气原料外等,还有40万吨废弃或在田间地头焚烧,而秸秆沼气可实现秸秆的完全生态循环和高效利用。我市最早的两处秸秆沼气站(高平川起和吴庄)已成功运行4年;农业部试点的高平市酒务村秸秆沼气项目已建成并验收,泽州县西王庄和高平市朱南庄项目正在建设中。截止目前,我市已建成8处、通气1.1万余户,在建4处。在这些项目的示范带动下,许多村和企业热情高涨。
(4)国家政策条件依然有利。
国家发改委提出,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沼气补贴标准并加大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支持力度;财政部对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也有补助政策,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农业部正实施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利用国际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可使沼气工程建后有补贴。优越的政策条件,给沼气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工作思路
(1)对农村能源的建设模式和项目扶持有了新思路。
在建设模式上,以发展大中小型沼气集中供气模式为主,积极探索生活污水沼气净化、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高效低排放生物质炉、太阳能利用等技术,着力培育专业化设计、施工企业和各种专业化的服务与管理公司。
在推进渠道上,努力将沼气建设主动融入我市现代农业、节能减排、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扶贫攻坚、农村清洁工程等中心工作。
在项目推动上,利用我市建设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市在农业部的影响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沼气建设项目、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项目、乡村清洁工程项目、省新农村沼气项目、国际CDM项目等资金,用项目推动我市农村能源建设综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和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工程设备,提高沼气技术和装备水平
(2)按照实事求是分类推进的思路,提高户用沼气使用率。
建设时,都是户用沼气与分散养殖结合在一起。但是,随着散户养殖退市、规模养殖扩大,沁水县找到了一条“规模养殖、网点配肥、市场运作、有偿服务”和“粪便不足秸秆补”的新路子,让因原料短缺而停用的沼气池再次发挥效能。同时,要做好因搬迁和外出务工而暂时不用沼气池安全保护和病修复。
(3)按照市场运作的思路,探索建立高效运管和服务模式。
集体管理福利供气模式效率低下,如采用委托专业化管理模式,可大大提高集中供气站运行效率。从单位工程来讲,此模式更加专业化、规范化,提高了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整个行业来说,有助于产学研的结合和技术进步;从经济上来说,规模化管理降低了运营公司的单位管理成本。另外,要扩大原料渠道。目前大多数气化站是烧玉米芯,因为嫌麻烦很少用玉米秸秆和麦秸。秸秆干馏炭化与燃气集中供气相结合可开辟原料的选择范围。
还要加强日常管理,开展三沼利用,努力增收节支。后续服务方面,要按照“政府承担公益和引导开展市场化服务”的原则,建立绩效挂钩与激励机制。
(4)按照政府购买生态收益的思路,推动出台终端补贴政策。
目前,对沼气项目的支持重在前期,是一种“推力”,缺少市场拉动的“引力”。考虑沼气项目的公益性,消费对象为低收入的农户,按照政府购买沼气工程生态环境收益的思路,建议对沼气秸秆气、沼肥及服务网点进行补贴。同时,建议气站电价执行农用电价格,出台能源化利用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