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新农村建设调查8篇

时间:2023-09-24 15:44:1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新农村建设调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农村建设调查

篇1

关键词:信贷资金;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12-0036-03

一、信贷资金需求分析

(一)信贷资金需求的总量较大

调查的10个样本村信贷资金的需求金额为3420万元。忻州市有农业人口252万人,农业产值为31.62亿元,占全市全年GDP23.2%。被调查的10个村农业人口为1.34万人,农业总产值为0.17亿元。按经济总量和农业人口数量测算,忻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贷资金需求总量大约为65亿元。

(二)信贷资金分布不均

信贷资金需求包括城镇化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资料购置、农村工贸业发展以及农民消费五个方面。从10个村的调查结果看,上述五个方面的资金需求分别为:324万元、222万元、564万元、1175万元和1130万元。按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测算,忻州市上述五方面的信贷需求分别为:6.15亿元、4.22亿元、10.72亿元、22.33亿元和21.46亿元。据调查,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信贷资金需求目前还不明显,农民生产资料购置的资金需求略大于前两项,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用贷款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这方面的资金需求,另外,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使这方面的资金需求减少。农村工贸业发展和农民消费的资金需求较大,共原因是农村工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农民子女上学、医疗、婚丧嫁娶等大宗消费呈攀升势头,有很大空间和缺口。

(三)地域信贷需求差异明显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是一个纯农业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对当地农业冲击很大,在农副产品加工转化方面缺乏资金的支持。在该县调查的胡会等3个村中,有两个榨油厂和一个淀粉厂,多次申请银行贷款却始终没有落实。其信贷资金需求的61%源于农副产品加工转化,29%为农民的消费需求,10%为其他。定襄县是一个工贸业较为发达的县,法兰锻造业是其支柱产业,全县有710家锻造企业,产值占全县的一半以上,80%的财政收入来自法兰锻造业。被调查的神山等4个村,其信贷资金需求的65%源于法兰锻造业,22%为农民的消费需求,8%为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5%为农民生产资料购置。宁武县是典型的资源县,境内煤炭储量大,煤炭是其文柱产业,70%的财政收入和GDP来自煤炭企业。受国家“取小改中建大”政策的影响,该县煤炭企业不断进行质改扩建,资金缺口较大。被调查的余庄等3个村的信贷资金需求,58%来自煤炭企业,22%来自农民消费需求,12%来自农民生产资料购置,8%来自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存在问题

(一)经济政策与新农村建设需要不吻合

1.地方经济发展与“三农”经济发展差异大。近年来,忻州市政府把“开放引进,大项带动”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一批大企业在忻州投资建厂,总投资达到245亿元。国有商业银行采取“抓大放小”战略,集中资金支持大项目建设,目前贷款已达6302亿元。这样,地方经济发展出现良好势头。2002年以来,地方经济平均以13.6%的速度增长。与此相反,对农业经济投入不足,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一直徘徊在5%左右,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经济占GDP的比重逐年缩小。

2.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在使用上缺乏配合。1999年以来,中央和省每年支持忻州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专项资金、项目资金等,用于农村的农业基本建设、饮水解困、电网改造、扶贫移民等,这些资金往往是独立使用,不能与信贷资金配套,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政府制定政策与执行政策不同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中央到地方下发了很多规范性文件,忻州市、县两级也出台了《忻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安排。从实际情况看,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基层乡、镇、村仍然是无计划、无安排、无行动,与过去区别不大。

(二)农村现状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不协调

1.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低的矛盾。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弱是普遍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一定数量资金搞农田基本建设、人畜饮水解困、电网改造、水利灌溉等工程,但是效果不明显。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政府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只能满足农民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无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承贷人政府没有还贷保证,导致这种贷款具有一定的风险;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缩减,体制僵化,缺乏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资金需求大与信贷供给不足的矛盾。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资金需求量巨大,从农村路、电、水到水利设施,从个体户经营到企业生产,各方面都要资金的支持。而各方面投入到农村的资金是极其有限的,增加投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关键。

3.农民小生产与市场化的矛盾。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农民以户经营、分散生产,这完全与市场需要的规模化、系列化、科学化相脱节,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面临许多困难。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表现:(1)农民合作组织少,走联户生产、合作经营,上规模、上水平的路子难度大。(2)缺乏农业经纪人,在农产品生产、收购、价格,信息等方面缺乏桥梁纽带。(3)市场服务体系不完善,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的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未能很好发挥作用。(4)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不能充分吸纳当地的农产品资源,相当数量的农产品售往外地,往往是压价销售,农民增收困难。

(三)金融发展水平与新农村建设不匹配

农村金融在政策、布局、服务、信贷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货币信贷政策传导乏力。忻州市各级人民银行按照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精神,通过多种形式传导货币信贷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但收效甚微,二是金融机构收缩给部分乡镇留下服务“盲区”。全市撤乡并镇后,撤销乡级金融机构48个,这些地方已成为金融服务“盲区”。三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正逐步“脱农化”。忻州四大商业银行按照各自的经营目标运作,把大项目、大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已经远离“三农”。四是农村金融服务残缺。现在,农村信用社是唯一的金融机构,但它没有自成体系的联行系统,资金汇划渠道不畅,给客户造成很大不便,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五是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与农业特点有偏差。农村信用社硬性统一的一年贷款期限与农村养殖业、经济种植周期不匹配。

三、对策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战略要求下,加快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科学发展观框架下,建立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结合实际找准着力点。从忻州的实际情况看,应把握以下三点:

(一)良性互动,择优扶持,稳步推进

1.良性互动。新农村建设实现的前提是农村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社会化实现途径是高度的市场化,而农村金融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和商业化,说明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是良性互动的关系。所谓良性互动,就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双方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的相互吸引的关系。具体说就是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大,新农村建设速度就会加快;反之,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也会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2.择优扶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是多层次的,不同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实际发挥特色、突出重点,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种植、养殖的投入力度;延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现代农业企业和农村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生产要素和信息的积聚、辐射和共享水平,加大农村城镇化建设领域的投入。另外,要在促进农村科教文卫、通讯、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提供信贷服务。

3.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一段时期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农村金融在支持新农村的建设中,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要在注重提高自身效益,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

(二)准确定位,职责划分,方向一致

1.准确定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改革应当如何定位,中央已作了原则规定。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允许设立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金融机构,培育小额贷款的组织,引导农户发展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中央的决策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2.职责划分。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农村金融机构的职能应当重新整合划分:农村信用社要办成管理高效和运行安全的特色社区性银行机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生产小额贷款需求; 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变粮食收购银行的状况,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信贷支持 ;农业银行要处理好支持“三农”与自身商业化发展方向的关系,对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农村民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邮政储蓄要把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按一定比例返回农村,可以给农民发放小额信贷;保险公司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3.方向一致。各金融机构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大方向,转变观念、想方设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适度倾斜,突出重点,切合实际

1.适度倾斜。新增贷款总额中,适度增加农业贷款,使农业贷款总量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努力使农业贷款多增长5个百分点;在项目上要适度倾斜,要把用于能源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适量缩减,用于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在区域上要适度倾斜,要把用于城市的信贷资金减少一部分,用于农村和农民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篇2

一、 我只是这艘大船的一支布帆,我不是孤帆

我们的实践队是一艘开往南安的大船,在这艘船上有8支船帆,我们一同迎风、逆风,我们方向一致,才开启了顺利之航。而我,只是其中的一支布帆,因此,我的故事中,也有大家的故事。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协作来完成。如对兰田村村委书记潘春来的采访中,鸿婕主打,小嘉、伟新、进兴、伟伟和我辅助提问,最后万?还在负责摄影和拍照。再如,对海西政策的宣讲是闽南话主导的,这样能让当地人民感到亲切自然。像我这样的一个北方女孩自然无“用武之地”了,可是我也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发传单、发纪念书签还有拍照以及举旗子。总之,我觉得大家总是分工明确,做事不推诿的。在这样的集体里做事真好,我不会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寂寞,而是“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成就感。

二、 属于我的小小“事迹”

当然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也不例外。

第一个是我的主打项目就是做会议记录。按照大家的意思,我心思细腻,最适合做记录员的工作。可是,当我做起来才发现记录员原来不是这么好当的。记录不是单纯的听写,它需要记载大家会议讨论的精华,需要的是倾听——整理——浓缩,这样的至少3个过程。而这三个过程中,需要你快速而敏捷的反应,这样才能保证接下来的会议内容不会丢失。一开始,我还真有些适应不了。经常写的手掌酸疼,有些细节似乎也把握的不够。但是,这样的“苦差”我到自得其乐。每当想到事后自己的会议记录会让大家作为一面镜子回忆这美好的时光时,心里就很开心和激动。

我的第二个主打项目就是对康美镇镇政府的委员进行电话采访。由于我们上次去康美镇镇政府时,镇政府的委员们正在开会,所以我们只能通过电话采访对其进行追踪报道。没想到,这样的“大任”就交到了我的手中。说真的,我顿时感觉有些压力和紧张。虽说是短短的几分钟的电话采访,可之前问题的准备那是煞费苦心。当电话拨通后,我的心跳骤然加速,等候电话那边的应答虽说只有几秒钟的时间,但是却令我激动和焦虑。终于电话那边的康美镇镇政府的委员应答了,没想到自己突然镇定了,于是,没有波澜地问完问题。我轻松地舒了一口气,小小的成就一下。

我的第三个主打项目就是整理问卷、写调查报告。在我们将来自兰田村村民的90份调查问卷收集后,我需要将调查问卷整理归类,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和结果写一份具有学术价值的调查报告。这其中最费时也最费力的就是整理调查问卷,形成相关的数据。每份调查问卷的选项我都需要归类和汇总,已经记不清自己在一张写有各题abcd的纸上画了多少个“正”字,现在在看到那张纸上密密麻麻的“正”字,那种成就已将当初的辛酸和苦涩全部冲淡。接着,就是根据整理好的数据写调查报告了。我将值得考量和重要的数据都做了图表,这样就会更加清晰明了。同时,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三个层次对兰田村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海西政策的贯彻力度进行了分析。当然,调查报告的好坏和学术价值还需要大家把关,但是当我完成它时,我内心是满足的……

三、 经历、见识及精神三丰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这次社会实践中,虽然阳光曝晒,虽然也有过辛酸苦辣,但是得到的更多的是收获。

在这以前,我眼中的农村充斥着城市人固有的偏见,可是来到了兰田村,农村的发展已超越了我狭隘的偏执。通过与青岛科技大学同学的交流,我了解到兰田村的用网率已经高达30%;在参观完兰田村的特色——“世纪之村”网络信息点后,我看到农村也在逐步地走上了信息化;走过兰田村新修的纵观全村的水泥马路,我感到农村正在与城市相连……就这样,曾经自己固有的偏见在这令人欣喜的现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有时我在想,如果没有这次来兰田村的经历,我会认识到农村这么深刻的变化吗?曾几何时,我一直把贫穷落后等同于农村,现在看来,虽然农村仍然与城市有着差距,但是这些差距不代表不能缩小。

篇3

关键词:满意度;农村居民;新农村建设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满意度是个体对某项事件的综合认知判断,作为一个认知因素,通常被用来衡量被测评事件的社会认可度,是反映个体主观认同感的关键指标。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已近十年,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人———农村居民对这项建设主观上是否有认同感?他们如何评价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政策?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些评价?明确这些问题有助于新农村建设工作持续有效的进行,有助于政府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使农村居民能真正分享和获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新农村建设开展近十年来,政府决策部门和学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绩效评估进行了一些研究。田野和赵晓飞通过对湖北省71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经济收入、惠农政策、教育、医疗、交通和干部作风等因素对农村居民满意度影响很大,其中农村居民对惠农政策、教育、医疗满意度较高,而对经济收入、交通和干部作风满意度较低;进一步观察发现:农村居民满意度在其性别、年龄、有无孩子上学等方面差异不大,但在文化程度、收入来源与家庭人口数等方面差异较大。[1]刘成奎发现,湖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满意度总体上为6.065,二级指标中的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科技与培训、农田水利设施、惠农政策的满意度偏低;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年龄、职业、受教育年限对其满意度提升有积极影响;强化湖北新农村建设中的规划支持、优先解决农民急需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和信息服务等)、规范乡村管理能促进满意度的提高。[2]陈前虎和汤婧婕以浙江省为例发现,浙江省5年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绩效明显,但硬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软公共产品,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政府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政府层面公共产品供给绩效优于市场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绩效,且区域差异明显。[3]李燕凌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医疗可及性、收入水平、农户有效灌溉面积率、农户距乡镇政府距离、农林技术站服务次数以及被调查者年龄等对湖南省农户公共产品供给的满意度影响很大。[4]杨静和陈亮认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应重点解决农村居民增收、医疗社保、就业机会、教育发展以及土地征用等问题。[5]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研究对象的选取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一个研究都会有不同的发现。但综合来看,基本结论是一致的,即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肯定,但某些具体政策的满意度低下。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加入了农村居民对政策的认知和满意的度量同时发现了新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湖北经济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组织师生于2012年对湖北省的村镇进行抽样调查,采取入户访谈的形式,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7份。本次对湖北省仙洪实验区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个具体项目。首先对这23个具体项目的满意度现状进行描述,然后对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运用因子分析来对总体满意度的过程进行分析,并对总体满意度的程度进行度量。(一)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现状对于衡量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各个调查项目,满意程度分为5个等级: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对应于各种满意程度的百分比分布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大体可知,农村居民对各项惠农政策的满意程度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对“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满意的达到72.28%,是满意程度较高的项目,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也较高,很满意和满意的累计百分比分别达到59.4%和77.32%,而对于“畜牧业生产补贴政策”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不满意所占的比重偏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项新制度第一次让农村居民的养老有了社会保障的支持,虽然它还远远不能达到城市居民的水平,但对于世代只能依靠家庭养老的农村居民而言,这项政策的实施无疑是个好的开端,同时他们也有着更高的预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试行以来,已有大量的农村居民从中受益,由于这是一项自愿型的合作医疗制度,因此从逐年不断提高的参合率也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项政策的认可,虽然大家对其报销比率低、报销手续复杂有一些抱怨,但总体而言是非常满意的。对于“国家粮食综合补贴政策”,受访者也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农村居民满意的是那些能直接获得收益且实施到位的政策,不满意的是那些实际操作困难或者执行力度欠佳的政策,这也对我们在政策设计上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许多关于公共设施建设、教育文化、乡风民俗的调查项目中,受访者大多都比较满意,只是其中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较高,累计占到28.28%,这与调查组观察到的农村现实情况也是相符的。虽然样本村庄特别是纳入到新农村规划的村庄大多有阅览室、体育设施,但由于层次较低、种类单一造成使用率很低,而同时农村居民又非常渴望获得各种文化信息,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这其中便存在着供需矛盾,也就成为居民们表达不满的对象。(二)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比较分析表1只是满意度的一个总体描述,每一个调查项目的差异难以观察和直接判断,为了对各项满意度进行比较,我们采取了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进一步判断农民对新农村建设最为满意的项目以及最不满意的项目,以利于我们进行下一步的分析。首先对各调查项目满意程度赋予一定的分值,然后计算所有调查对象的平均满意度,再进行各项满意度的对比。满意度越高,赋值分值就越高,很满意为1分,满意为2分,一般为3分,不太满意为4分,很不满意为5分。通过计算进行排名如表2。满意度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对当地的通讯邮电设施的满意度、对当地用水用电的满意度、对乡村看病便利性的满意度、对乡村道路建设的满意度以及对乡风民俗的满意度。其中有3个项目属于公共设施和基本建设,说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同。而“看病的便利性”的满意度排名第三是出乎调查组预料的,在以往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农村居民对看病的便利性始终评价不高,乡村医疗水平低下是抱怨的焦点,但此次居民的评价非常高,这主要基于调查村交通的便捷使得居民可以很方便地寻求医疗水平较高的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这说明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诉求可能从以前的便利性转变为经济约束。满意度居第5位的是对“乡风民俗”的满意程度,由于被访者大多是世代居住当地的居民,对于当地的乡风民俗熟悉认可是一种常态,再加村庄大多是在血缘亲缘基础上形成的,大家彼此熟悉了解,邻里间的互动也较多,因此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当地的乡风民俗非常满意。满意度位居最后两位的分别是对“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对“畜牧业扶持政策”的评价,这与我们前面满意度的现状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农村居民对这两项政策的不满意在于他们并不知道政策有何具体措施,也没有看到政策实施带来的具体收益,或者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满意度位于倒数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对“村务公开情况”和“一事一议执行情况”的评价,这说明新农村建设中村级民主制度的建设有待不断提高,因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耕地占用、农企合作等事件,而农村居民对于此类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件的参与要求也会很高。

三、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因子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3个具体度量项目,为了从这些度量项目中选择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我们采用了因子分析法进行信息综合,从而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进行评价。因子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将众多错综复杂的变量按照相关性进行分组,使同组内的变量相关性高,而每组之间的相关性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让众多的变量归结为几个公共因子,以达到降维、便于分析的目的。在经济分析中,找出几个主因子,主因子代表反映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一种经济关系,抓住这些主因子就可帮助我们对复杂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借助stata软件,提取因子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法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倾斜旋转法,可得到旋转以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再经过不断的调整分析,最终选取了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7个主因子来衡量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因素(见表3)。7个主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为63.14%,对于调查数据而言,达到50%以上就可以做因子分析,说明用这7个主因子代表原来的23个调查项目是有一定的把握的。7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主因子F1主要由b12、b14、b16、b17决定,主因子F2主要由e27、e29、e42、e43决定,主因子F3主要由e40、e41决定,主因子F4主要由e37、e38决定,主因子F5主要由e44、e45、e46、e47决定,主因子F6主要由e48、e49、e50决定,主因子F7主要由e32、e33、e34决定。就经济意义而言,F1代表惠农政策的实施,可称为政策因子;F2代表农村居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可称为经济因子;F3代表村庄的教育水平和教学环境,可称为教育环境因子;F4代表乡风民俗和治安环境,可称为治安文明因子;F5代表公共设施条件,可称为公共设施因子;F6代表村庄的民主程度和民主建设,可称为村级民主因子;F7代表医疗便利性及村容整洁,可称为医疗卫生因子。由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再以各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出主因子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F=(14.16%×F1+13.74×F2+8.56%×F3+7.24%×F4+6.92%×F5+6.84%×F6+5.69%×F7)/63.14%这样就得到了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衡量指标,在所有的影响因子中,F1政策因子的影响力最大,达到22.42%,F2经济因子的影响力度也达到21.76%,可见政策环境和经济因素对于满意度的影响力很大,其余因子的影响力都小于20%。F代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满意度,按照F值的大小区分满意状况,由于所有的数据都已经标准化,并且F值越小满意度越高,因此按照标准化后的均值0作为分界点,F<0则赋值为1,表示满意;F>0则赋值为0,表示不满意。样本区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状况为满意的占比67.1%,不满意的比例为42.9%,表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总体上是好的。

四、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受访者的个体特征千差万别,他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也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为了了解形成不同评价的原因,我们将受访者的个体特征作为解释变量,寻找影响满意度的显著因素。根据满意度调查的理论、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调查组在样本区调查感性认识的结论,我们设定了以下的解释变量(见表5),其中调查表中设计了7个关于村基层组织组织实施的项目类别,如果样本村有该项目得1分,没有该项目得0分,汇总得分得到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得分;调查表中设计了对各项政策是否了解的问题,回答了解得1分,不了解得0分,汇总得分得到政策认知度得分;调查表中设计了“您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和“您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较差得1分,不是很好得2分,一般得3分,较好得4分,很好得5分,汇总得分得到自我评价得分。为了准确了解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我们利用所做的因子分析,针对23个满意度调查项目提取的7个主因子预测其分值,并计算出总体满意度的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依然是以上的个体特征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6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年龄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满意度的一个显著因素,在1%水平下显著。年龄越大,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同时我们将年龄、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和总体满意度做一个交叉分析发现,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机会多于老年人,对外面的世界更为了解,也更有奋斗的激情,对未来有着更多的预期,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意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改变现状的动力,而老年人则相对更安于现状,并且大多数一直居住在当地很少外出,亲眼目睹了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一点一滴的改变,对新农村建设更有认同感。第二,家庭经济条件是按照调查项目家庭的年收入得到的,令人惊讶的是经济条件过去普遍被认为是影响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我们此次的调查中却并不显著。家庭的经济条件仅仅对教育环境的满意度以及公共设施的满意度产生显著的影响,即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对教育环境以及公共设施的满意度越高;反之。满意度越低。但家庭经济条件却对总体满意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第三,受教育程度虽然不是影响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但它显著影响了F1政策因子和F2经济因子。这主要是由于农村高学历的人群不多,代表性不够,我们所调查的100位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3年,大部分人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第四,村基层组织为帮助村民走上致富之路而提供的各种措施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总体满意度的显著因素,并且村基层组织提供的措施越多,村民的满意度就越高。从结果来看,与村基层组织工作得分在4分及以上的相比,得分为2分或3分的村庄以及得分为0或1的村庄的村民不满意的概率更大,并且这种关系在0.001水平下显著。村基层组织提供的各种致富措施实际上也就是基层组织为群众服务所尽的主观努力和付出,这种努力和付出能显著地反映到满意度的提高上。因此村基层组织的服务意识和领导能力对于新农村建设本身以及群众满意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农村居民的自我评价也是显著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之一。本次调查中我们设计了对自身健康状况及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以及对自身的适应能力的总体评价的问题,结果发现对自身状况评价较高的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满意度也较高。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近十年的新农村建设使农村居民的总体满意度达到67.1%。他们普遍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表示满意。与以往调研文献不同的是,此次调查发现农村居民对新农合、新农保的评价非常高,总体而言非常满意,而对村级民主制度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不太满意。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村基层组织的工作能力以及对新农村建设中政策的认识程度。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作方向可以逐渐从硬公共产品的投入转移到软公共产品的投入,包括村级民主建设村干部能力的培养、加大政策的宣讲和执行的力度等。

作者:胡静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田野,赵晓飞.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及评价———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J].财贸研究,2010,(6):39-47.

[2]刘成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分析———基于湖北省的经验数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3-7.

[3]陈前虎,汤婧婕.基于问卷评析的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绩效及特征研究[J].规划师,2008,(9):89-93.

篇4

**村位于港南区**镇最南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丘陵连绵起伏,红壤土分布较广,有一条长1.6公里、已硬化的四级路通村委。全村辖19个村民小组,人口2270多人,全是汉族,其中劳务输出约1000人(以往广东打工为主)。分**等3大片。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人均耕地不足0.7亩,村民90%以上住钢筋混凝土楼房。

全村耕地1435.5多亩,其中水田1140亩,旱地295.5亩,武思江水库干渠有1.5公里流经本村,有毛斗渠4公里,鱼塘30亩。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养殖以白鸽、肉猪为主。

该村从去年开始实行了农村低保,有28户共83人享受了每人每月10元的低保金,还没有实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在98%以上。计划生育率较低,农村独生子女户极少,多孩率较高,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和征收社会抚养费困难,外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困难。

党支部1个,有党员4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5周岁,女性仅1个,文化程度都是初中,“双带”能力较差,农村党员由于外出原因管理困难,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区位、资源、产业、政策优势没有,全村仅有18个沼气池,村级集体经济为空壳,经济收入靠劳务输出为主。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村在**镇各村中还是比较贫困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150元。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人多地少,无工业,农业经济品种低下,缺少特色的主导产业。在生产发展中,产出经济效益不高,在“乡风文明”方面,赌博、“**”、吸毒现象极少,民风还是比较纯朴,主要是对计生有些抵触情绪。村容整洁较差,垃圾乱丢乱放严重,卫生意识跟不上。在民主管理方面群众意识沿尚不强。:

篇5

关键词:新农村;新型农民;培养;调查

中图分类号:13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33-04

近年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地区的资源消耗十分严重,人均耕地面积0.48亩,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1/3,耕地需求量和供给量严重失衡。珠三角地区贫乏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的地域空间及农民自身低下的科技水平,导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成为制约珠三角农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大力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推动珠三角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是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新型农民的培养,不仅影响到珠三角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水平,而且对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示范作用。

一、调查方法

为全面、真实地掌握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现状,探寻农民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科学有效地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课题组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先后在珠三角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和肇庆市等9个市的20个县(区),32个镇(乡、街),65个村(居委会)的农民进行了调查。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走访座谈为辅的随机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800份,有效问卷1764份,问卷有效率为98%,问卷分配及回收情况见表l。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科学技术使用、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经营及接受教育培训状况等,问卷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简述题等多种类型。

二、调查结果

1 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1)性别及年龄构成。在调查对象中,男性劳动力占73.1%,女性劳动力占26.9%,年龄结构呈正态分布,15—28岁、29—50岁、51-65岁分别占28.6%、60.1%和11.3%。说明年轻劳动力仍然是劳动力的主体,但随着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男性青年多外出打工,使得男、女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严重失衡,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2)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对象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初中文化程度的、高中(含中专、职技校)文化程度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28.2%、37.5%、24.6%和9.7%。可见,珠三角地区农民文化程度不算太高,这既影响了其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又阻碍了其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即文化程度越高的,其教育培训积极性也越大。

(3)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的农业为主(占52.69%),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25.79%、21.53%。在农业生产中,种植业与养殖业占七成左右,传统的农业产业仍然是农村经济的主体,以传统种植业所占比例较大,而在养殖业中水产养殖占有要重要地位,特种养殖业在不断壮大发展。在非农业生产中,制造业、建筑业、物流及餐饮服务业占据较大比例(见表2)。

2 农民的生产技能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农民(80%以上)掌握或者基本掌握了与之农业生产相关的最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而对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则显得较为缺陷(见表3)。

(1)生产管理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农民只重视农业生产环节,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家族式劳动为主,缺乏团体协作,重复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产出率低,不懂得如何控制管理(见表4),不能形成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经营能力情况。农民的市场经营状况如表5。调查结果显示,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初级成品,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低,经济附加值低。农民不善于整合各种资源,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忽视对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对市场的研判,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信息接收与反馈素质欠佳,市场意识薄弱,经营能力差。在农产品大丰收的同时,近60%的农民面临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

(3)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农民接受技能教育培训的调查情况如表6。调查显示,农民最注重培训的是培训费用、培训的内容。在培训费用方面,最受欢迎的是“免费培训”,其次是“50元以内”,第三的是“50—100元”,三者共计占85.3%;在培训内容方面,“实用专业技能”培训占47.2%,“经营管理”培训占7.3%,“学历教育”的占7.0%,“综合知识”培训占11.3%,其他的占4.2%。

三、珠三角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状况评价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的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科技能力、经营管理及教育培训水平的实证调查可知,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经过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和农民群众积极自主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型农民的培养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1 劳动力资源丰富。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调查发现,88.7%的新型农民处于15—50岁的劳动力黄金时期,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新农村建设的人力源泉;但是农村年轻劳动力也在不断向城市转移。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充分发挥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大力吸引农民返乡创业,值得我们深思。

2 文化程度逐渐提高。新型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较高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保障。调查发现,珠三角地区70%以上的新型农民具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6%,大专及以上9.7%。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提供了新农村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只有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素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3 农业生产技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是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新型农民靠传统经验已较好地掌握了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知识和技能,对农机耕作、科学灌溉等也有所涉足。总体看来,新型农民的生产技能在不断提高,但对于新品种、新工艺及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推广,还不尽如人意。

4 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农业科学管理贯穿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收成,同时农产品的经营能力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74.6%的新型农民靠经验管理控制农业生产,6.6%的掌握了科学管理和精确控制技术;对于农产品的经营方式,新型农民已开始注重市场的供求关系和市场信息,开始向多渠道现代化的经营模式转变,特别是网络经营模式初现,农民逐渐尝到了增产又增收的甜头。可见,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将逐渐现代化。

5 技能培训取得初步成效。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随着“广东省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农科进万家”、“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农民培养工程的积极实施,珠三角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政府积极主动地推动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市场的供求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作为被培训主体的新型农民培训诉求开始得到重视;多元化的培训机构逐渐形成;等等。但实施农民教育培训,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存在严重的多重领导、条块分割、管理松散的问题。总体来说,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四、关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建议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农民问题。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从本质来说取决于农民的进步和发展,而农民的进步和发展又取决于农民培养。针对珠三角地区新型农民素质培养现状,总结及借鉴国内外农民培养的相关经验,应坚持以政府主导,创造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指导思想,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创新新型农民培养模式,构建农民培养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新型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积极推进农村人口资源压力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保障,努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1 创新农民教育体制,提高新型农民文化素质。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严重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因此,必须创新现有的农民教育体制,全面提高其文化素质。第一,创建以基础教育为本,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为辅的新型农民教育体系。打造具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特色新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第二,创新知识载体,依托农家书屋,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培育新型农民的通识教育意识。第三,以文化促创业。通过文化熏陶,开阔新型农民的知识视野,启发其将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己的创业追求。

2 培育科技提升平台,促进新型农民科技进步。珠三角地区自然资源贫乏,土地资源过度消耗,严重挤压了农业发展的空间。新型农民只有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才能很好地运用新的农业技术,实现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转化。第一,积极培育一批适应农业生产需求,具有创新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和平台,让新型农民在实际的观摩体验交流中,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第二,整合农家书屋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科技知识库的作用,使书屋既成为农民的“知识加油站”,又成为农民的“信息交流站、产品推广站、技术应用站”。第三,开设“农家讲坛”,创建农业科技的传道、授业、解惑平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能优势,传授农业致富技能;积极引进农业专家和学者,及时提供前沿的农业信息、农业技术和农业服务。

篇6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思路 建议

新平村是城关村,近几年来,新平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由于城市规划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也很多,通过我被抽调为新农村指导员深入调查了解后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新平村的基本情况

新平村是一个坝区、半山区、山区为一体的建制村,有10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027户,3501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586.5亩,其中水田1442亩,旱地2144.5亩,林地面积11146.2亩,茶叶面积1886亩,2010年粮食总产1660775公斤,比上年增产32077公斤,人均有粮450公斤,经济总收入8466821元,比上年增收46821元,人均纯收入1670元。新平村粮食种植,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是茶叶、蔬菜、莲藕;畜牧业主要是养殖鸡、猪、鸭、牛,部分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务工、经商、办个体企业。

二、城市规划致附近村田地减少,解决剩余劳动力

新平村处在城郊结合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征收情况如下:

1.1993年12月因修建磨思公路,共征收耕地56.8亩,按4000元/亩;

2.2004年12月,因修建天壁路,征收耕地11.34亩,按4000元/亩征收;2008年征收耕地26亩,按6000元/亩征收;

3.2007年5月,城市建设用地征收50亩,按60000元/亩征收;

4.因“6?3”地震,修建环城路征收耕地90亩,城市建设用地450亩,按60000元/亩征收;

5.建水湾公园征收耕地250.698亩,按60000元/亩征收。

由此看新平村土地从第一轮承包土地面积2437亩降至1442亩,人均土地按原承包人算从1.6亩降至0.95亩,在这种情况下,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深入群众开展工作,鼓励村民,积极带头经商、创业。如小新寨的村民代表带头办农家园,月销售额25000元;小河上组村民组长,望成坡村民组长和小新寨村民组长都是带头搞建筑。据调查全村农家园共32家,分别是横寨组21家,小河组5家,八抱村2家,小新寨组4家,它解决了我村的剩余劳动力,并让我村经济收入上了一个台阶。

三、新平村是城关村,必须加强村容村貌建设

全村11个村民小组,原来有娱乐活动室的是小新寨和小河上组,每个村民小组原来出进寨子时雨季都必须穿雨水鞋,自“6?3”地震后,组组都建有活动室,有公厕和垃圾坑,村口就有二环路,全村620户农户住进了新楼房,如今出入都可以穿皮鞋,出门可以坐公交车。且恢复重建时修建“‘6?3’地震纪念塔”来观光的人逐渐增多,我们必须提高农民的集体意识,爱护公共财物,培养村民主动打扫公共卫生,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1.改变种植模式

土地平整项目为我村的太平寨、砍柴河、水碓河、小新寨、望城坡五个村民小组修通约5千米长的水泥路面,为小河、横寨、水碓河三个村民小组修建约6千米长的三面光排洪沟。建7个灌溉水池,其中:横寨2个,小河2个,砍柴河1个,太平寨1个,小新寨1个。目前,小新寨和水碓河两个村民小组水田面积约380亩,离城1公里处土地连片,交通方便,排落方便,想改变历来以水稻为主的种植模式,为农民找订单发展成蔬菜种植基地。计划近期到磨黑参观葡萄产业,想引进种植。还有横寨组的38户95亩耕地,可以鼓励他们以种莲藕为主。

2.发展养殖业

养殖业是我新平村经济来源主要产业之一,我村水碓河村民组长杨春一年饲养46头牛,年收入20000元。村民代表赵源忠年饲养猪510头,其中子猪170头,母猪45头,出栏295头,年收入36000元,他是我县养猪专业户之一。我镇组织农户到赵源忠家参观学习。八抱树党员李家才从事肉牛交易年收入20000元。

3.发展种植业

土地平整项目把568亩山地改为台地,陡坡变缓坡,在坡地上种植核桃,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作用,且核桃俗称一种“金果果、铁杆庄稼”等。望城坡有25户124亩土地;小新寨有61户149亩土地;大山头有112户294.8亩土地,鼓励种植品种为漾鼻大泡核桃,计划近期到梅子乡学习栽培管理技术,目前正在开挖种植坑,准备1月底以前栽完,这个项目是由林业站负责实施,每亩补助120元,提高了农户的积极性,为新平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新平村的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我村区位优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几点建议:

1.认清优势,着眼发展,准确定位,打造特色产业,以种莲藕、葡萄、核桃为主,壮大小河“胖大妈”饵块产业。

2.强化村民的基础模式,通自来水、有线电视,打造城关村的村容村貌,逐渐城市化。目前只有大山头组127户,其中71户农户是吃自来水的,其余10个村民小组吃大箐引水和井水。砍柴河、多依箐两个村民小组无有线电视,今后争取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

3.充分利用遗留地来招商引资,小河组约有10亩遗留地还未开发。

4.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鼓励创业,兴办农家园,解决失地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务工经商能力,找到一条致富之路。

参考文献

[1]袁学国.面向新农村建设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J].中国农村科技.2012年.第11期 2 页 24-25页;

篇7

关键词:财政 金融 新农村 调研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举措,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和发展。最近,通过对辖区几个等县市的部分农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财政支持“三农”中存在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深深感到,近几年随着中、省、市各项“扶农、促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特别是实行“一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后,广大农民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种粮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可喜变化,但随着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各项改革的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笔者建议,只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农村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收入稳定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某农村经济平稳发展,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财政对“三农”的保障范围越来越广,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直接补贴越来越多,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紧紧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公共财政的阳光越来越多地照耀到广大农村。首先,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近几年来,中央先后取消了面向“三农”的收费项目150多项,县级财政部门严格贯彻落实中省市有关“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把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完全实现农村农业税收“零负担”。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进入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其次,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主要支持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改进财政支农方式,支农资金效益显著提高。制定和完善各项补贴政策,拨付粮食直补资金、发放小麦粮种、地膜玉米、农机具补贴、兑付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实施小型水利建设,农综开发、扶贫、以工代赈、移民搬迁,安排抗旱防雹、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再就业培训。为增加农民收入打下基础;投入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弱势群体补助支出,实施村村通工程和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有利的支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的财政支农工作,促进了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农民增收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局面,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尽管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投入的制度化、机制化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其次是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大。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改善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需要与实际供给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再次是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第四是大部分县乡财政仍很困难。特别是大部分乡镇财力缺口较大,政府债务负担沉重。

在农村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多属于“吃饭型”财政,各县底子薄、基础弱,建设新农村的压力大,困难多,主要体现在农村就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实施标准化作业难,发展农业生产难,文化设施建设难,实施康居工程难,村级债务化解难,乡村两级政权运行难。通过调查发现,收入最高的村人均纯收入1960元,最低的是850元,需要指出的是农民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是靠打工和非农经营收入而增加的,目前有60%的农户是靠农业收入为主的,受教育的程度较差,调查的3个村计852户,2890口人,大专以上户仅占3%,高中文化程度占10%,初中以下占50%,还有47%处户文盲、半文盲状态。其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农村集体经济资金来源匮乏,无力兴办公益事业。其次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虽然已达到温饱有余,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收入水平低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再次是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严重侵蚀着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好处。近处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农民通过“三补贴一减免”政策获得的好处已受到严重侵蚀,农民给笔者算了一笔账,2002年,按一亩两季(小麦、玉米)算,各种生产成本投入包括机耕、机播、种子、化肥、农药、浇水、收割、粉碎等,一亩地成本为360元,而税费改革后的2005年。生产成本及农业税费合计却是460元。两者整整相差100元,如果扣除每亩减免农业税20元,种一亩地仅生产资料成本就增加了80元,而粮食价格却没有大的提高。因此,农民种粮并不能增加收入。

三、措施及建议

新农村建设投资是关键,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是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一项难点工作,更是一项关键性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和整体推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1、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积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支农资金稳定增长。其次是集中各方面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再次是市县财政都要筹集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以及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奖励。四是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新农村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主投入、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多元化格局。

2、争取和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和资金。要切实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一系列补贴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省对县的“两保两挂”、“三奖一补”政策的争取和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篇8

关键词:沼气利用;环境治理;生态农业;物业化;集中供应

收稿日期:2012-01-06

基金项目:湖南省环保社团联合会环保资助项目;中南大学2011年度米塔尔学生创业资助项目(编号:11MY20)资助

作者简介:陶庆斌(1991―),男,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大学生。

通讯作者:伍晓赞(1982―),男,湖南长沙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保公益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X7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09-03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农村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和农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对农村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以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沼气作为我国农村地区清洁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养殖和种植业的资源循环链条。沼气利用在能源供应、环境治理和生态农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为了解沼气利用在环境治理和生态农业中的具体作用,总结沼气利用推广经验以及发现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笔者深入到包括金龙村、金塘村在内的多个湖南省省级示范村进行了调研。

2 沼气利用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质就是建立一个与人类生存相和谐的经济、高效的农业生产循环系统。沼气利用正满足了这一要求,通过提供有机肥使种植、养殖相互促进,能量循环多级利用,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户型沼气池中的沼渣和养殖区的畜禽粪便可掺入生物垫料在贮存堆沤场发酵变成有机肥料。这种有机肥不仅具有速效、营养能力强、养分可利用率高、自然环保等优点,而且能够增强作物抗旱、防冻能力,同时还能改良土壤。这些有机肥料深受种植大户和蔬菜基地的欢迎,金龙村的农户除去自家用于种菜,种田外的其他有机肥料全部以600元/t的价格卖给当地蔬菜公司。由于有机肥料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各公司竞争收购,并且收购价格有上涨趋势。

金塘村建有肥水配送工程。养殖户的养殖粪水进入到氧化塘中发酵处理,然后将在氧化塘中经过处理的肥水通过肥水配送工程中的沟道输送到种植园和蔬菜基地,然后利用喷灌和滴灌的方式将肥水施予种植物,从而达到了高效施肥以及环保安全的效果。

可以看到,沼气利用能为生态农业提供优质和充足的肥料,极大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就业岗位,改善了农村的发展方式。

2.1 户型沼气池可以处理部分生活垃圾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都采用的是“户分类、村收集、乡中转、市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即农户先对垃圾进行分类存放,垃圾大致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详见图1。可回收垃圾出售给废品回收中心;有害垃圾由村里的保洁员负责集中收集,由乡(镇)负责统一运送到专业处理中心;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别放入家门口固定的垃圾存放处,村里的保洁员负责将其运到乡(镇)的垃圾中转站,垃圾运送工具为人力拖车或者小型农用机动车。乡(镇)的垃圾中转站对垃圾进行压缩后再用封闭式自卸车运送到县(市)的垃圾处理场或者垃圾发电站。

包括蔬菜蔸叶、瓜果皮、剩饭剩菜以及鸡鸭鱼等动物内脏在内的有机垃圾是可以通过入户型沼气池经厌氧发酵处理的,同时产生沼气。户型沼气池是指可制取满足一户4~6口之家生活所需沼气的厌氧发酵装置,其容积一般在6~10m3并配套有贮气池。这样,生活垃圾在源头就通过沼气池的处理实现了减量化。

2.2 “户型沼气池+四格小池”系统可以处理生活污水和畜禽粪水

生活污水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厕所粪尿、家庭洗涤污水等。厕所粪尿因含有大量病原菌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家庭洗涤污水也因含有磷等元素成为导致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生活污水的处理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利用“户型沼气池+四格小池”系统可以处理生活污水,即通过将厕所粪尿通过管道引入到户型沼气池中厌氧发酵进行处理,而把家庭洗涤污水则引入到“四格小池”中进行处理。“四格小池”是由金塘村提出的一种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包括了沉淀池、消化池、废水池和人工湿地4个部分,利用沉淀、过滤、净化等处理技术,消除有机质,使各项出水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由于厕所粪尿无法为户型沼气池提供足够的原料,所以建有沼气池的农户需要养猪等畜禽或者从养殖场托运畜禽粪水以满足沼气池发酵所需。因此,户型沼气池对于户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3 “大中型沼气工程+人工湿地”系统可以处理中大型养殖场畜禽污水

中大型养殖场畜禽污染源主要是畜禽粪便和粪尿污水。通过机械强化发酵制肥法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即将畜禽粪便先堆沤干化一段时间,然后利用快速发酵机来加速干粪发酵生产出有机肥。然而,在冲洗清理养殖区时产生的大量的粪尿污水由于发酵效率低一般都直接排放到田间,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有碍于新农村建设,也必将带来企业的经济损失和限制可持续发展。

粪尿污水的发酵效率低和户型沼气池容积有限等因素导致粪尿污水不能采用户型沼气池处理。湖南百宜原种猪有限公司采取了“大中型沼气工程+人工湿地”系统来处理畜禽污水。该中型沼气工程建有600m3沼气厌氧发酵池和两个100m3的储气池以及配套了发电装置,年处理粪尿污水2.2万t,产生沼气9.9万m3,年发电10.3万kW•h。该公司在养殖区布满管道用于输送粪尿污水到沼气池中。粪尿污水在沼气池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沼气,还包括沼渣和沼水。这些沼渣和沼水不能像户型沼气池那样大部分存留在池中,大中型沼气池中产生的沼渣和沼水必须及时排放出去,将其排放到人工湿地中,通过沉淀、厌氧和净化等处理达到标准后排放。人工湿地是一种合理利用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通过人工在不同材质、不同粒径配比的基质填料上种植特定的净化植物,形成可控制的和工程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使植物根区及根网带形成富氧区,促使床体内微生物大量繁殖,通过微生物生活动的分解和和植物的吸收吸附及分泌物的杀菌等作用,使污水得以净化。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与养殖场的粪尿污水量有关,处理的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左右。

3 沼气利用发展趋势研究

3.1 沼气后续服务将朝物业化发展

沼气池的原料可以来自农户自家养的猪等畜禽的粪便污水或者周围养殖场的畜禽粪水。调研发现一般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户不愿意养猪而是从周围养殖场托运畜禽粪水用于沼气发酵。深入分析可得,如果将该种供料模式推广,由公司来负责各户的沼气池供料,这样将极大方便农户利用沼气,从而打破“只有养猪才能用沼气”的传统,使沼气利用愈加方便,该模式统称为“沼气物业化管理”。

沼气物业化管理是指沼气池的管理者按照合同或者协议、管理标准、规章制度等对沼气池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和维护以及供料,保证沼气池的常年正常使用。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具有一般物业管理的特征,即系统性、长期性和效用性,同时又具备沼气行业特有的属性。

沼气物业化管理可以通过沼气服务公司来实现。沼气服务公司的重点是对沼气集中性建设、规模化发展的地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其基本任务包括现有可再生能源服务网点中沼气服务方面的所有工作,以及物料供应,即建设沼气池、后期维护和维修以及沼气池原料的供应。物料供应就是公司为没有原料或者缺少原料的农户提供长期稳定的原料,同时定期的清理沼气池中的残渣。也就是说农户不用管沼气池的任何事情,只要打开厨房里的灶具开关就能正常使用,像使用煤气一样的方便,沼气的管理全盘由沼气服务公司负责。

3.2 沼气利用将朝大中型集中供气发展

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不仅能够为周边农户提供生活能源,而且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调研也发现,金塘村所建设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初衷是为治理当地畜禽养殖污染而湖南百宜原种猪有限公司的大型沼气工程是以企业为主导的。沼气集中供气可以由政府主导,也可以由企业主导,但在一定程度来说,企业主导将是沼气集中供气行业的活力更强。从全国来看,北京、济宁等地区已经建设了多个大中型集中供气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技术方面来说,沼气集中供气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可借鉴的地方比较多。从发展前景来说,在广大农村的市场是不可估量的。

4 对策与建议

4.1 出台优惠政策保证沼气利用

目前,以政府主导的沼气服务体系存在着加重政府负担、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要想在新能源利用领域有所突破,那么政府就必须要放宽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向沼气利用行业进军。放宽政策就是能够整合当前的服务网点,或者直接由企业接管。其次,要从政策保障企业资金的顺利流入到沼气行业中,并且鼓励居民接受由企业提供的服务;最后,政策应该还能保证业务合同的签订以及减免一定的税收,以鼓励企业积极投资于沼气利用行业中。

4.2 鼓励青年在沼气服务行业创业

当前各地正在竭力发展可代替煤、天然气的新能源。作为重要新能源之一的沼气也在快速的发展,因此沼气服务行业是有着光明前景的行业。现今的沼气后续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主导,当政策有变时,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不应该错过这样一个好的创业机会。

沼气服务公司具有与政府协同性强、投入成本低、劳动力需求大等特点。青年人在创业时要考虑能否得到政策的支持,能否有足够的劳动力这两大问题。另外,以企业主导的沼气服务公司目前还不多,在企业管理方面可借鉴性的东西挺少的,需要在创业过程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4.3 鼓励企业在沼气集中供气行业投资

由于沼气集中供气行业适宜于在沼气池建设量少的地方发展,而目前在中国广大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沼气池建设都不太完善,所以沼气集中供气的前景远远大于沼气服务行业。沼气集中供气除了与政府协同性强外,还具有投资大、技术高两个显著特点。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和运营费用都是巨大的,所以该行业更加适合于资金雄厚的公司。另外,沼气池的建设和维护技术也要求高,需要聘请专门的技术人员。

沼气集中供气方面的企业投资分为3类:非养殖企业单独投资开发,沼气池原料向养殖场和农户收集购买;另一类是非养殖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开发,非养殖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养殖企业提供原料;还有一类是养殖企业充分发挥其原料优势自主单独开发。总体来说,第1类型企业投资在原料供应上存在问题,第3类可能在资金上存在问题,只有第2类是比较适合企业投资的,非养殖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开发能营造“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田一谷.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摘要)[J].农业工程,2011,1(1):27~28.

[2] 李景明,薛 梅.中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2010,28(3):121~122.

[3] 陈 军.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探讨[J].江苏环境科技,2007,20(2):222~223.

[4] 鲍利峰,石剑华,李志国,等.赤峰地区畜禽粪便污染状况及综合治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65~66.

[5] 侯小健,陈 珊.海南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项目启动让污水变清[EB/OL].[2008-11-09]..

[6] 胡小平.推广沼气综合利用促进农业持续发展[J].中国沼气,2001,19(3):36~37.

[7] 葛勇进,杨 胜.为沼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农村户用沼气后续管理模式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沼气,2010,28(2):90~91.

Application of Biog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

Tao Qingbin1,2,Zhang Lingyun2,Wu Xiaozan1,Gu Tengfeng1,Wang Jinhui1

(1.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2.Gree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