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5:44: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产管理的知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duction safety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quality good safety management measure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水利工程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属于国家重点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水利工程中,水利施工的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将起着核心作用。水利工程中的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不仅关系着水利工程今后的投入使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工程的修建,主要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水利工程不同于房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与水相关,有水下环境作业,有陆上高空作业,涉及的工种、专业多,技术复杂;作业面线路长;不可预见性因素多,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项目一般分标段,施工队伍多,各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体系不同,管理难度大。面对这样的施工环境,如何做到既监督好质量,又能搞好安全工作至关重要。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多种参考资料,对水利工程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安全管理措施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2.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水利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水利工程质量的好坏关乎千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就需要施工单位在水利施工的过程,本着对工程负责的态度,始终将安全生产管理放在第一位,但在现实的施工中,水利工程的安全生产管理往往得不到重视,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质量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不足
我国的水利工程常常是公益项目,大多数以国家或省级投资为主,政府对施工单位的技术标准和执行力度不严。建设单位看到有利可图,往往把精力放在争取项目上,再加上招标不规范。在经济了利益驱动下,工程被多次转包、分包,造成工程出现无资质施工或无监理队伍进行质量管理控制。由于层层收取管理费用,导致施工单位采取粗制滥造,偷工减料等办法获取利润。施工单位的管理力量薄弱,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手段落后,质量体系不健全,操作不规范,施工质量目标,施工措施未能落到实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格阻碍了水利工程质量的提高。
2.2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高
在对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以至于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没有明确职责以及责任划分,在后期的管理中安全生产管理效率低。大多是的施工企业对安全生产的管理往往采用事后的处理方法,没有对安全生产采取一定的预控措施。在今后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施工企业将难以面对或解决。同时,在一些企业中,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施工安全设施及现场安全生产条件上达不到相关要求,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3技术水平较低
一个工程的指挥者、管理者,参与基础工程建设的普通工人。所有能够够参与到水利工程施工的人员无论其作用大小都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提高工程质量与人员的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水利单位的基层技术人员很少从事施工方面的工作,缺乏深层的实践经验,也很少有机会和时间深造,不能学习和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大多数施工人员来自农村地区,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接受相关的施工培训,施工技术水平较低,以至于难以达到工程的相关要求。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企业为了赶工期,不断的加大施工人员的数量,不注重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给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同时也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施工质量管理人员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主导因素,质量管理人员技术力量的薄弱,很难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现场有些质量控制人员没有足够的责任心,在现场操作时未能按照施工规程操作,这样很容易出现质量有问题的工程了。
2.4施工设施落后
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的成本,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及时的设施进行更新,导致工程质量达不到生产的标准。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生命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此外,安全检测仪器以及检测标准落后,不能有效的对工程周围环境以及工程的不利因素进行检测,从而无法掌握相关的信息,在安全事故发生时,没有办法采用有效的措施或方法来消除危险。这样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投入使用。
3.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措施
3.1强化安全施工管理
水利工程试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涉及面广。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把工程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日程上,认真抓好组织落实,明确责任划分,在对施工现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将工作落实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建立健全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能够安全顺利的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3.2加强水利人员的技术水平
要加强水利职工的质量管理意识教育,注重人才资源开发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安排水利职工深造学习,提高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业务素质,使其专业水平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另外,也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往往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相关要求,在施工中不能按着规范的要求来施工,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给工程留下了安全隐患。因袭就需要施工单位加强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安全教育,在施工中本着对生命安全、对工程负责的态度。才能够保质保量顺利的完成施工任务。
4.结束
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因此就需要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加强施工的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工程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强水利职工及施工人员的培训以及安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水利工程建设有保障。
参考文献
[1]叶青. 施工项目的安全控制浅析[J]. 建筑,2010.
关键词:公路施工;施工安全;控制;管理
Talk about the control of the production safety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Xiao Chu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system, so tha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duction safety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 highway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afety; control; management
1.当前公路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遵守施工管理程序 施工管理中,存在着先开工后报告的现象。某些施工单位习惯于传统的做法,工程开工前不打开工报告或边施工边打开工报告,或是提交开工报告后未经批准就施工,严重违反了施工监理程序。另一个存在的问题是先检验而后有检验申请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有些监理责任心不强、监督管理不严,没有预先提出质检申请,监理却做了质检工作,违反了施工监理的正常程序。
1.2管理意识淡薄且管理者素质不高长期以来,在工程建设中,人们普遍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管理被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虽然通常各个施工单位都建立了各自的管理机构,但其管理者定位模糊,往往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由于找不准问题的根源,类似的问题以后还会出现,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所以,管理意识的淡薄是造成生产管理混乱的首要因素。
1.3企业自检环节薄弱 企业自检是工程质量保证的关键性环节。凡是没经自检以及自检不合格的工序,监理工程师有权拒绝质检签字认可。但有些质量保证体系并不健全,自检人员配备不足,自检机构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建立严密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严密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公路开展施工的首要条件,因此不仅要建立政府监督、施工监理和企业三个层次的管理体制,更要理顺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建设单位要组织检验小组,对施工单位进行检验,施工单位应该要成立各施工点质管小组,负责自检、专检、和互检。
2.1加强质监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现质量管理总目标,也是为质量管理创造前提条件的最基本的工作。只要做到施工中的“三化”“四有”,即:有方案、有标准、有制度、有目标;施工规范化、操作规程化、技术标准化,才能确保建设总目标最合理的实现。
2.2加强质量控制 在公路施工中,首先“以人为本”,实行“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原则,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从落实责任制开始,层层深入、步步落实。
2.3严格质量检验明确严格质量检验标准、内容和手段;检验的组织形式、质量检验应坚持专职检验和群众自检相结合、日常检验和重点检验相结合,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检、互检和全面检查。
2.4高标准、严要求、把好质量关 平时检查从关键部位到每道工序,该返工的一定返工,该停工的一定停工,不能迁就。建立科学的、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各级管理人员严格履行职责是保证质量的首要前提。
3.有效的公路施工的安全控制和管理方法:
3.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在操作规程上的教育和培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的规定,公路施工企业应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并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订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等指导性安全管理文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确保施工安全。
3.2 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
公路施工企业应建立起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由企业领导和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其主要是全面负责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研究制订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和劳动保护计划,实施安全管理检查和监督,调查处理事故等工作,保证各类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能认真贯彻执行;同时,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各级领导要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施工要服从安全的需要,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严格管理,严格考核。
3.3 做好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条件的检查管理工作对施工单位安全资质条件进行检查,审查安全技术措施和设备,并确保施工企业队伍中有专门从事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另外,要加强施工机械和材料的检查工作,检测、检验其出厂合格证和施工牌证,确保其各项安全措施检验合格,如未按照规定进行检测、检验、验收、备案以及未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的,不得允许其进入施工现场。
3.4 重视技术培训,加强质量教育 利用施工现场举办工程质量研讨会,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检验标准主要是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即达到规范化、规程化、标准化、管理制度化。保证公路施工安全,强化责任意识。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责任制原则,推行安全系统工程以提高安全管理层次,使安全施工一开始便从生产系统全局出发,对施工各个阶段全面规划。其次,公路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施工现场的一线操作人员,都必须接受相应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再三强调相关人员在经过了一系列安全知识教育的培训后能够尽可能做到“我懂安全、我要安全、从我做起、保证安全”,之后确保安全技术教育普及、惠及到施工现场的每一位一线的施工人员。第三,提前制定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尽一切可能消除掉人为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和施工过程可能出现的不安全状态,及时发现和辨别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和隐患,制定出全面、有效、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以备不时之需。公路施工企业应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做到定时间、定人、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管理的预防工作制定措施,明确重点部位、危险岗位。在检查过程中,要检查安全生产投入是否有效实施,安全设施、安全技术装备是否
正常发挥作用,检查安全施工状况是否正常等,并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要及时报告给有关负责人,且将检查及处理情况及时记录在案。
总之,坚持公路施工安全管理重在控制,公路施工工程过程中还有很多的安全生产管理步骤也是不可忽略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应该是贯穿整个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因此,要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危害,保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安全管理的目的不仅是处理事故,更重要的是在项目活动中
针对项目的特点,对生产要素采取有效措施,对公路施工项目中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时时控制,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与未然。
参考文献
[1] 李旭红.浅谈建筑施工管理[J] .山西建筑,2008
[2] 范志忠.建筑施工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7
[3] 傅森成.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问题探讨[J].建筑技术,2005
关键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人们对于药品生产中所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与研究思路,同时对于企业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标准也提出了新策略,使得药品生产企业在制药工作中对于药品质量的提高也迈上了新台阶,从而降低了药品质量风险,避免了药品质量隐患的发生,从而为群众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放心药品。
一、企业药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重要性
作为生产现场质量监控,其重要性在于以抽查的方式发现系统及偶然差错及误差,起到眼镜的作用,例如,无菌药品生产前,系统及生产线验证的均为关键操作设备及环境,不可能兼顾全部,而正常生产时,由于循环往复的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会日益降低,生产现场由于人员限制,车间管理人员无法第一时间发现质量隐患的存在,现场质量控制人员作为第三方,会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看待问题的存在,并及时予以纠正及上报,已及时进行整改。
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证是药品质量保证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工作中重心是在日常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中确保产品的质量,即人们常说的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纯度以及有效期内的稳定性。
二、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药品市场上屡禁不止的不合格药品的出现,便暴露出了我们在药品的生产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着的不足,笔者经过多方面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总结,认为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方面体现在对药品的材料以及包装管理的不规范操作,由于很多药品生产厂家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中没有按照严格的程序去检测,这就给药品的生产留下了很大的隐患;第二方面则是药品的生产管理比较混乱,由于很多厂家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导致了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药品生产周期的合理的把控,而且,这些企业在执行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做到严格按照GMP方面的相关要求去进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药品出现质量不过关现象的出现;另外,由于药品行业的特殊情况,出厂合格的药品可能受到储存条件的影响而产生质量问题,从而引起矛盾。
毋庸置疑,药品的生产质量不仅关乎到企业的生存,而且也关系到国民的健康。然而,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却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行业制度不完善、药品生产厂家管理水平低以及药品生产人员业务能力相对较低等多方面现象的存在。行业制度的不健全往往会给很多不法分子留下很多的可乘之机,其中尤其以一些投机倒把的商人利用这种制度上存在的漏洞进行不合格药品的倒卖为主;企业管理水平的局限也造成了药品从研发、生产到出厂检验的环节缺陷或是生产过程中的混乱无序;从业人员医药知识的不完备也造成药品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而流入市面的潜在威胁,因此,应从以上一方面入手,加强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力度,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下列几项措施来作为药品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二、药品生产管理中的解决建议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国内市场部分药品生产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工作环节分工不明确,权责不能分清,由于管理上的失误而造成员工工作绩效上的懈怠,从而降低了药品的生产质量。另外,有些企业管理思路比较清晰,但执行力较差,导致企业管理成为空话,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久而久之,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也随之下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匮乏的管理对象的管理力度。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严格把好质量关,在药品的配置、生产和出厂阶段设立严格的检验工序,明确人员分工,制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生产操作章程,并且完善监督机制,对于发现的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并找出原因,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2、注重人员培训,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FDA对监管人员的培训分为3个层次,包括新人的培训、日常培训和优化培训。新人培训:新进入监管人员监督技巧的获得必须经历很强的针对性培训,要求具备丰富经验的监管官员带教至少一年的时间。日常培训:保证提供不间断的专业教育和核心能力的培训,以维持监管人员的工作水平。优化培训:通过设立奖学金的方式,鼓励、资助优秀雇员进修和提高。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可以借鉴美国FDA对药品监管人员的培训经验,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全面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充分履行各自监管职责。
3、加强生产过程控制
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应对生产现场、环境、物料、生产设备、工艺参数、人员操作等进行监控。要求生产设备处于已清洁状态并在清洁有效期内,设备是在确认或校验有效期内的正常状态,以确保生产条件始终符合生产工艺要求。称量、配料、投料均应有独立复核人复核,物料标签及时填写、粘贴,能正确指示物料信息,数量正确。如物料领料时,车间生产主管根据批生产指令,通知车间材料员向库房领取检验合格的原料、辅料。车间材料员逐一对库房来料进行核对,无误后接收物料,并将物料制操作人。配制操作前,操作人员根据产品工艺卡和批生产指令逐一核对原辅料名称、批号、检验报告,检查原辅料外观质量,并计算、复核投料量,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再对其进行复核。
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在生产现场要检查房间、设备等状态标识应与操作间正在进行操作的产品是否一致,批记录内容与现场内容是否一致。生产操作过程、参数控制是否符合工艺规程,生产过程是否符合批记录及岗位操作规范程序的要求,生产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填写批记录及其他记录,填写符合要求。物料、中间产品进出暂存间流程要求正确,交接手续齐全,领发料数量正确,应双人复核;物料标签及状态应标识齐全、正确,摆放整齐有序。
4、严格执行GMP
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在药品生产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保证生产出优质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目的在于消除采购、生产、发运销售全过程各个环节可能发生的污染和混淆,向市场提供符合标准、符合用户要求的药品,自1999年8月1日起正式实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我国目前药品生产行业的主要规范,应该得到各个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的高度重视和严格执行,但行业内部部分中小企业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完全按照相关规范进行,造成了药品的质量问题,因此,在加强药品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各大企业均应严格按照GMP的相关规定执行,确保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安全规范,并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与GMP良好结合。
结束语
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者对药品将会提出更高的质量要求。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药品的质量水平将更加均稳定、更加安全有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药品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我们期盼所有的药品生产企业能严格自律,规范生产经营行为,保证药品质量,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药品生产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S].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编写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方法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国家设立了对安全生产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体现了国家对安生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及要求,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要结合实际情况,切实有效的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与计划经济体制不同,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成为了自主经营与决策的经济实体,政府不会对企业进行过多的干预,只是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政府没有更改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权利,就无法通过行政手段组织企业执行安全生产的相关政策法规,主要是靠企业按照实际生产经营需要自主制定实施。我国现有的企业从所有制形式到经营方式、规模等各不相同,各种类型的企业数量众多,导致政府不能及时的了解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加快了企业的更替和消亡,面对这种情况,政府按照传统模式制定安生生产监督管理标准和进行安全生产监管效果并不理想。
因农业机械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这也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被雇佣进行机械化生产的农民,大多对所从事职业的安全隐患并不了解,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轻视和劳动技能的不熟练,可能会导致企业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科技的进步,加速了人员的流动和工作岗位的变更,同时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使得企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员工的培训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生产人员的技能熟练程度是安全生产必须重视的环节。
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明确安全生产责任
安全生产是企业正常、连续生产经营的基本要求,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是降低出现安全事故的有效手段。企业安全生产意识的强化包括:安全常识和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强化,生产管理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强化,以及与安全生产关系重大的特殊岗位安全知识技能的强化等等。因安全生产意识强化工作范围广、数量大,所以要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补充,由政府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和监督。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在促进安全生产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防止出现事故互相推诿,无人履行法律责任与社会责任的问题,同时提高了企业及企业负责人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
(二)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
按照《安全生产法》中的相关要求,建立健全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对于无法可依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总结、研究、完善,作为安全生产制度的有效补充。对于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且有良好表现的人员要给予鼓励,对破坏制度、出现安全事故的人员要按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将安全生产监督工作落实到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调动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对安全工作实行全方位综合监管,出现问题及时查处,避免出现责任不清、职责模糊等问题。
(三)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用
行政手段可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强制性的约束,同时可以规范企业行为,是为了保障国家财产安全、保护职工生命安全的硬性手段。行政手段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方式,但可能加大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的投入,不利于调动企业及员工的积极性,这需要政府适当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与资金支持,帮助企业提升安全防范的能力,建立安全生产的标准化体系。现有的经济手段有:政府通过税收来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加大先进安全生产方式的投入,淘汰落后危险的生产方式;政府通过对高新企业的补贴进行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方式的推广。除此之外,政府还可通过经济手段提高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如对伤亡事故的高额罚款。经济手段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不影响企业的效率,更易于为企业所接受。
三、工作方法
(一)预防为主
规范安全生产用品市场,防止不合格的安全生产用品投入使用。严格审查企业开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条件的不许进入市场。对超出允许范围的企业,必须从硬件到软件、从技术到管理、从制度到组织结构、从职工到法人一查到底。对于事故多发企业、行业、重大危险源和要害场所进行重点监督,提前发现问题,要求其在限期内整改。
(二)加强人才的培养,推广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加强人才的培养,技能熟练的员工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成立安全生产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到安全生产科技的研究当中,总结、交流、推广安全生产的新经验、新办法,引进、推广国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组织与引导企业与国际安全生产管理接轨。
四、结语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繁重,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进行监督管理。只有企业提高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认识,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才能真正做到保障员工的健康和人身安全,保证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益生产;管理模式;优点
1 前言
装备制造业是目前制造业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我国工业的发展建成强大的装备的制造业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改善我国的生产水平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最基本的保证之一。 装备制造业拥有很强的单机的制造性能,可是在对员工的管理和资金的报酬以及企业的精益生产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有不少问题,从而严重之后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常时间没有解决,引起了企业的恶性循环。本文在此从我国装备制造业精益生产管理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案,仅供同行参考借鉴。
2 精益生产管理的概念
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因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管理模式,曾经被誉为“世界制造技术的核心”后于80年代初被我国引进,并先逐步应用于我国大型机械制造单位用于精益生产管理。目前,随着我国不少私营单位的不断强大,精益生产管理技能也逐渐被各个单位采纳,力求改善国家的生产力和提高生产效益。
精益的生产管理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几句话:“尊重客户,善待员工,低成本,零缺陷”,这也是当今21世界所有企业共同信仰了营销理念和追求目标。敬意精益生产模式这种装备制造生产管理手段,不仅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合理进行换班,保证产品的质量、减少产品的设计生产时间,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为工人建立起了团体感和无限的光荣感,从而达到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限度的节约投资。
3 中国制造业推行精益生产管理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3.1生产的布局缺乏科学性
客观上生产的布局和实际的操作过程之间有一定的距差异,由于没有先例作为指导,生产节奏就会混乱。导致其生产速度变慢的核心原因是功能地域的划分及设计部客观。因此,局部的失误就会使得整个制造生产场地的无序,这样又会出现一系列的浪费:首先,生产的步骤中每项加工操作的实施人员在接料时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其次,由于功能区域的设计和划分缺乏客观性,很容易导致材料接二连三的搬运,这样就出现了更多不必要的开支;还有,材料的运输路线存在不少交叉点,因此会出现不少冲突,使得生产场面变得越加混乱。
3.2生产企业在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规划调度及销售监管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1)织生产的问题主要是冗余效益低,数据共享程度低,没有合作手段及方案;
(2)经营监管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智能化程度低下,没有和其他方面的数据合成一个整体,没有客观的预测分析和决策方案;
(3)各项生产规模单一,规划没有稳定性,没有集成生产规划和生产成本的监管;
(4)销售数据信息落后,相关部门不能享用其它部门的资源信息,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影响了生产效益。
3.3 质量管理控制问题
随着企业销售任务的不断庞大,制造产品的种类也相应变多,这样就使得产品的总量也随之增多,顾客的要求也随之变高。因此,质量监管程序就需要有更加精益的生产管理,力争达到客户的标准。企业的质量检测员工不少是来自于一线的工人,虽然机床生产经验丰富,可是却没有综合的知识技能支撑,这就为质量监管程序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3.4 机械装备管理和维护的问题
企业的装备需要周期性的创新和改革,而当前企业出现的关键问题是:公司装备老化度较高,机械装备故障频频,装备的管理和使用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首先,机械装备较老化,故障频发的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生产的总量也相对增多,因此机械装备的使用率就得到提高,这是企业产品质量下降和供应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其次,机械装备管理缺乏系统专业性的问题。企业目前管理机械的员工综合素质有所差异,这就导致企业各部门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相对偏高。
4 精益生产之标准化作业
标准作业是指以员工的工作程序为核心,将无浪费的作业步骤作为标准化作业方案。要想顺利建立企业精益生产监管体系,就必须以“建立机制、塑造文化、搭建框架、培育人才”的理念作为作业指导方针,在集团的层面组建高强度的组织机构和相关的配套方案加以巩固,从而确保标准作业方案的顺利实施。
4.1 指导企业组建自主监管的精益改善体制
4.1.1 企业层面
要想保证企业精益生产的有效实施,就需及时梳理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精益生产机构,确保公司单位职责和相关改善员工的配置,从组织保障及资源的投入方面加以支持。
4.1.2 公司职能单位层面
要组建相关部门的精益生产机制,重点探究组建部门的自主精益生产机制和成套的评估模型,加快部门在企业的统一指导下,实现自主精益生产的作业方式。
4.1.3 工人层面
重点是精益生产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加快建立精益生产的人才监管队伍,作业的效果和晋升机遇与员工的精益生产技能成正相关,鼓励员工积极参加精益生产活动。
4.2 组建配套的鼓励体制
进行精益生产成为集团晋升的关键举措,在精益生产的过程中,为鼓励企业和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生产活动,需及时制定相关的鼓励方案,推进精益生产的顺利实施。具体应考虑下面几个方面:
4.2.1 集团方面
根据分级管理的标准,精益生产的核心指标需归入集团对该产业的年度成绩考核指标,具体来说就是:
(1)提高精益各系统在产业所属集团的达标率;
(2)提高产业参加集团各系统开发的积极性;
(3)安全、环境等关键性指标是绩效考核的内容,其考核以正向鼓励为主,奖励达成年度绩效的产业,集团部门和产业年初指标的设定需由集团总部确定。
4.2.2 企业方面
企业设定成效鼓励指标时,需注意几点问题:
(1)通常情况下,考核的内容就是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调整员工成效指标直接关系到精益生产的作业程序,因此,可以加强员工对生产管理的关切度以预期精益生产管理的指标。
(2)在精益生产的推动程序中,通过对员工成效的鼓励,让每位员工都能及时享乐到辛劳之后的愉悦,从而提高生产的效率。
(3)集团和员工之间共同分享精益生产改善成效。这一点至关重要,通过成果的相互分享,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精益生产管理方式是现代化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必经之路,我们只有科学的、有效的、全面的掌握这种管理方式,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与此同时,这种管理方式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刺激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身为企业管理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周武静,徐学军,叶飞.精益生产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2(8).
关键词:“零缺陷”管理理念;提升产品质量;实践应用
“零缺陷”管理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战略与政策(正确的事)、运营与控制(正确地做事)、效率与能力(第一次)。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创建可信赖的和有用的组织,组织的目标是提供客户、供应商和员工需要的满足或解决方案,要求管理者必须清晰描述三个需要,采取措施,坚决执行,来取得成功的业务和系统的成功。获得零缺陷的产品是“零缺陷”管理的期望结果,要想达到零缺陷的目标,必须通过所有人致力于细节和避免错误,培养人们做好工作和能够一次做好工作的工作态度,主张抓质量作为生产的根本,在提高了人的素质的前提下,有效实现质量真正的进步。
一、“零缺陷”管理理念的意义
“零缺陷”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变革”,是实现组织“跨越式”发展的利器,尤其是面对日益变化的企业发展环境,和快速增长的人们的物质需求,都需要变革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与社会的发展同步,创造企业发展的高度。践行零缺陷理念,一次把事情做对,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和量化控制,是对所有企业形势和未来发展的准确把握。随着高精尖产品的日益增多,企业任务越来越发艰巨,零缺陷质量管理倡导“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会不发生产品的缺陷,并且可以优化检验流程,互检和专检进行适当减少,生产效率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质量成本从根本上得到降低。事前对问题的预防是零缺陷质量管理的重点,重视控制内部过程,重视通过过程为客户创造价值,将零缺陷质量文化理念植入企业各项管理者的固有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实践零缺陷管理,促进企业产品质量得到质的飞跃。
二、“零缺陷”管理在提升产品质量中的实践措施
(一)实施零缺陷质量管理的工作思路
1、构建零缺陷下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组建零缺陷质量管理项目推进团队,作出管理承诺,明确零缺陷质量管理项目目标,制定团队工作细则及激励政策,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参与零缺陷项目,推进零缺陷管理项目的进程。2、实施零缺陷质量文化建设,开展大范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对试点产品车间进行零缺陷深层次的宣传活动,深入开展零缺陷理念培训活动,并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践行零缺陷管理,使零缺陷逐渐成为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标准。
(二)构建零缺陷下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一是,零缺陷质量管理项目推进团队,由上至下可分为三层,即指导委员会、推进办公室、零缺陷质量文化建设工作组和产品质量先期策划与过程控制工作组,分别逐级汇报项目进展,确保零缺陷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二是,制定严格的零缺陷项目工作审核制度,由公司高层领导、主要职能部门组成,审批零缺陷质量管理项目的各项实施措施,为项目提供必要资源保证,评估和审核项目成果;三是,制定零缺陷项目工作内容,并建立项目工作的监督制度和奖惩制度,保障工作内容的而有效实行。实行激励机制,对在零缺陷项目推进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参与零缺陷项目,顺利推进零缺陷管理的进程;四是,定期组织召开零缺陷项目调度会,开展零缺陷文化和技术改进的交流活动,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实施零缺陷质量文化建设
首先,开展大范围的零缺陷质量管理理念的普及,借助不同形式的媒介进行文化宣传活动,通过建立零缺陷质量文化信息交流平台,针对不同阶层人员开展不同的零缺陷管理知识培训,培养零缺陷质量管理推进师等,进行零缺陷质量管理知识学习和宣贯,营造零缺陷质量文化氛围;其次,建立零缺陷质量文化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建立零缺陷专题网站、报刊等有形载体,报道企业内部的零缺陷动态快讯、典型案例、心得体会,宣传覆盖全员,提高全体员工对零缺陷质量管理的认识;再次,对试点产品车间进行零缺陷深层次的推广和实行,通过零缺陷理念培训活动、零缺陷训练营等,吸引员工的关注与重视,深入认识零缺陷的价值观,与工作实际相结合践行零缺陷管理,使零缺陷逐渐成为员工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标准。
(四)推行零缺陷质量技术改进
结合产品的加工流程的特点及生产经验,开展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编制产品试生产控制计划及过程指导书、过程能力研究计划、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进行试生产,优化产品过程控制流程。在生产产品的车间,贯彻零缺陷管理工作标准,及时发现产品车间质量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策划技术改进的方向及内容。积极吸取其他优秀企业的管理方法,改进本企业的零缺陷管理的实施方案,以满足本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零缺陷管理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围绕发展目标科学合理的实施该管理理念,企业为了提升产品质量,就要专注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零缺陷管理,在此基础上,贯彻实施零缺陷管理理念的各项内容,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作为一项重要的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并随着信息业革命的到来而得到不断的补充与完善。事实证明,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能有效地促进科技的发展,刺激产业的增长,带来经济的繁荣。本文拟就生物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问题做简单阐述,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生物技术的发展和我国的不足
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已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人难以想象的新时代。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的实施,人类开始有希望能真正解构生命的奥秘。尽管这种探索也许永远没有尽头。
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分析测序人类基因组所有的基因,即由A、T、C、G四种碱基构成的DNA序列。这项耗资巨大的国际合作工程(由美、英、日、法、德、中国等国家合作)被某些学者誉为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进行的一项最伟大和最具影响的研究计划”。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就是生命探索的尽头了。恰恰相反,随着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Genomics)和医药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等后基因组学(Postge nomics)和蛋白组学(Proteomics)的兴起,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又迈向一个新的征程。
伴随着如此动人的生命科学探索的又是无限的产业利润和商机。事实上,也正是由于生物技术产业对此计划的积极参与,才推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与加速进行。虽然早在70年代生物技术公司就已在美国开始建立并运行,但生物技术产业真正的蓬勃发展还只是在90年代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实施之后。到今天,在美国共有约1300家生物工程公司,其投资约占世界年总投资130亿美元的75%,已累积投入650亿美元,所有公司的市值已达1100亿美元。并且,这还并不包括近几年由传统的制药业跨国公司转变而来的生物技术公司。
我国的情况却令人担忧。目前,无论是生物技术研究还是生物技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还处于“跟随”或“参与”的状态,虽然也不乏有突出的例子。比如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工作中只占大约1%的比例,而美英则占约85%,其中英国占近三分之一。又如我国虽然也有2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但年销售额上亿元的也只有两家,并且全国生物工程产品的年销售额总和还不如美国一家中等规模的生物技术公司。据我国专家比较,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都比美国要晚10~15年。
造成这些不足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体制上的,也有经济上的。为此,我国也已开始实施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中国科学院的“创新工程”、国家“八六三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等,都收到了一定效果。在产业界,也已开始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与研究机构的紧密联合、借助于风险投资资金、有限公司转为股份公司并上市运行等,也呈现渴望快速发展的势头,前景是堪为乐观的。
在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如果此问题再不被重视的话,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界不仅将要面临越来越被动、道路越走越窄的局面,甚至还会反过来影响到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发展。这就是生物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2 生物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很广,包括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工业品外观设计、商业秘密和反不正当竞争等。其中最具生物技术特色也最为重要的保护就是专利权的保护。因此本文主要介绍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问题,并对其他形式的保护略加介绍。
2.1 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
依据当今生物技术的发展所揭示的生命物质的层次,将专利法可能涉及的生命物质大致分为五类,分别为:
(1)分子 核酸类分子(如通常讨论的基因即DNA分子)、蛋白质类分子(如各种细胞因子、抗体等)、糖类分子、脂类分子或其修饰物(如聚乙二醇修饰的蛋白质分子或糖蛋白分子、脂蛋白分子等)。此类物质是极为广泛的一类物质,在实际的专利申请中占的比例也最大。
(2)细胞 以单细胞为其基本存在单位的生物或细胞,包括所有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或其转化细胞、转染细胞等。疫苗、病毒/噬菌体(亦属微生物)、其他类基因载体如质粒等也可归入本类。
(3)器官 离体培养的器官如血管、视网膜等。
(4)胚胎 主要指高等动物包括人的胚胎或其嵌合体(chimera)。
(5)个体 包括植物体、动物体,其中主要是转基因的植物体或动物体。
上述物质基本构成了生命物质的全部内容。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加上一些针对上述五个层次的生命物质的操作方法,如合成、复制、序列分析、培养、转化、转染、融合、移植、克隆等。
至此,我们就得到了专利法可能涉及的有关生物技术发明的所有主题(subjectmatter)。
专利主题必须具有可专利性(patentability)。照国际上基本一致的要求,这主要指发明要具有创造性、新颖性与工业实用性。如《欧洲专利公约》(EuropeanPatentConvention,EPC)在其第二部分(实体专利法)第一章(可专利性)中就明确规定了可专利的发明应具有创造性(inventivestep)、新颖性(novelty)和工业实用性(industrialapplication)。我国专利法也有同样的要求。国际公约也是如此。如《TRIPs协议》第27条1款就做了与EPC几乎一致的规定,既强调了专利主题物质应具有的“三性”,还强调了发明不得因发明地点和技术领域等而受歧视。
可见,生命物质(包括涉及生命物质的方法,下同)要受到专利法的保护,要成为专利法保护的客体,也一定要具有可专利性的“三性”要求,即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工业实用性。
尽管已有既定的标准,但生命物质的可专利性判定却又不像对以前任何其他领域-如机械、化工与甚至计算机软件等领域-的判定那么简单,只要适用既定标准来判定就可以了。如果是那样的话,当今世界也就不会为是否授予哈佛转基因鼠和“多莉”克隆羊专利而争论得沸沸扬扬了。经过生物科学界、生物产业界(包括医药、卫生、农业等多个领域)、宗教界、伦理组织、环保组织、知识产权组织和法学界的积极参与和对各方利益的极力平衡,到20世纪末,随着《TRIPs协议》的广泛签署和欧盟于1998年通过《关于生物技术发明的法律保护的欧洲指令》(以下简称《指令》),世界对生命物质的专利保护问题也基本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1)生命物质具有可专利性,当且仅当它们满足可专利性的要求(《TRIPs协议》第27条1款,《指令》第1条1款、3条、4条3款、5条2款)。
(2)动物品种、植物品种和繁殖植物或动物的主要是生物学的方法不具有可专利性(《TRIPs协议》第27条3款(b)项,《指令》第4条1款)。但如果有关的植物或动物发明不限于特定的植物或动物品种,则不可排除其可专利性(《指令》第4条2款)。
(3)有关微生物的发明或其相关方法具有可专利性,当且仅当它们满足可专利性的要求。
(4)对生命物质的简单发现,如一个基因的DNA序列,不具有可专利性;但若该生命物质是从人体中分离而得或由技术方法生产的,即它们对于公众来说是不易得的或是非显而易见的,则不应该排除其可专利性,即使其结构与自然状态中此生命物质的结构相同(《指令》第5条1、2款)。
(5)生命物质的专利保护应受到道德伦理与公共秩序的制约。此即所谓的“道德条款”。
为适应和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专利法已在有关生物技术发明的可专利性上做出了相当的让步。主要体现在对“三性”标准要求的宽泛解释上,与以前相比已有很大的变通性。如对于“创造性”的判断,不再仅以自然界已存在该生命物质为排除理由(上述第(4)项),即即使某种物质存在于自然界(如人体中),但在其自然状态下却不可能为人们所利用,那么关于该生命物质的发明则不应因其已在自然界中存在而被排除其可专利性(如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生产胰岛素)。同样“工业实用性”也已获得较为宽泛的解释。由此可见,专利法的调整已基本使生命物质的可专利性问题得到解决。但不可避免地还保留着许多限制。这些限制基本上是出自于道德伦理方面的考虑。如《TRIPs协议》第27条2款规定成员国在认为有必要保护其“公共秩序或道德”时排除发明的可专利性,并进一步把保护“公共秩序或道德”解释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或避免对环境的严重危害”。这在《指令》中有更具体的反映。如《指令》第6条1款与《TRIPs协议》一样排除了违反“公共秩序和道德”的发明的可专利性,并在其第2款以列举的方式明确排除了以下各项的可专利性:
(a)克隆人的方法;
(b)改变人的种系(germline)的遗传特征的方法;
(c)为工业或商业目的使用人的胚胎;
(d)可能导致动物痛苦而对人类或动物没有任何实质性医疗利益的改变动物遗传特征的方法和由这些方法产生的动物。
简言之,专利法和相关法律中的这些“道德条款”,就排除了某些有可能危及人类的道德伦理和尊严的生命物质或方法的可专利性,从而筑起一道保护屏障。
总结当今世界对生命物质的专利保护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的专利法,已逐渐敞开了对生命物质进行专利保护的大门。虽然出于道德伦理与公共秩序的考虑排除了一些特殊生命物质和方法的可专利性,但就总体而言,对生命物质的专利保护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了,这对生命科学界、生物产业界及整个知识产权界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就我国对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而言,由于我国专利法的立法、司法和执法实践时间都相对较短,经验相对不足,因此在某些方面的欠缺是明显的。这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的欠缺,也同样体现在具体专利管理实践上的落后。单就立法状况来看,我国专利法基本与EPC一致。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又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可以认为这种灵活性是必要的,它既是现实实践的需要,也为我国尽快与国际社会标准接轨积累经验,同时也能保护我国生物科学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对于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各国情况也不统一,但基本上都由《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UPOV)加以约束。我国已于1999年4月23日正式成为UP OV公约的成员国。
2.2 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
生物技术产业界与其他产业界一样,要想有一个良好的运营秩序并能健康发展,就一定要有其他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保护。下面略加介绍。
商标 根据《TRIPs协议》的定义,商标是“任何能够将一个企业的商品或服务区别于另一个企业的商品或服务的符号或符号组合”。正如众所周知的例子,如CocaCola(可口可乐)、Kodak(柯达)等,其商标本身的价值已达数百亿美元之巨。这当然是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但也应该承认它们本身开始即具有的独创性。在生物技术公司中也有较好的例子,如Genetech、Amgen等。
商标的取得分为注册取得和使用取得两种,在不同的国家里有不同的规定。关于商标管理方面的国际公约有《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等,我国分别于1989年和1994年加入。
版权(著作权) 主要是对数据库(database)的保护。DNA序列与蛋白质序列的大量测定、对各种遗传性疾病的分析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有效地管理与使用这些数据(库),以便既能有效地进行科学与信息的交流,又能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就是研究机构与企业关心或者应该关心的问题。著作权能为此提供一定的保护。但有关方面的问题还在争论中。
工业品外观设计 在我国这亦属专利的一种。对于生物技术产业而言,这主要可能涉及到产品的包装问题。不可否认,一种新颖与方便使用的包装会有助于一项产品的推广。
商业秘密 包括技术秘密与经营信息。如果一项开发中的生物技术不适合申请专利(或者说用技术秘密的形式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或者尚不到申请专利的时机,那么就应该采取商业秘密的保护方式。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和《TRIPs协议》(第39条)对此都有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 对于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害者可依据相关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或相关的国际公约提起诉讼以求得补偿。
此外,还有地区性生物资源的保护问题,在国际知识产权界也一直进行着广泛讨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界和科技界对此应有所重视与警惕,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总之,只有充分利用好各种知识产权保护手段,才可能使生物技术产业得以健康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 煤矿安全管理 以人为本 意义 具体措施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不乐观、安全生产体系不完善以及煤矿生产面临的困难多是严重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煤矿行业存在的基本现状,违背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
煤炭作为我国现阶段主要的能源,不仅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生产燃料和化工原料。但是,无论它的重要性有多大,都不应以矿工的鲜血和生命来换取。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我们一切的工作都必须以人民群众作为核心,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安全生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实施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意义及现状
1.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意义。安全生产不仅关系着煤炭企业能否持久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安全生产是人们不断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更是煤矿生产工作的重点。一次次的矿难让我们失去了多少宝贵的生命,在每次事故背后,人为因素是事故原因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正是“安全第一”这一指导方针的基本手段,对人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安全生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2.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实施现状。(1)实施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有利因素。首先近年来煤矿企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其次,通过常抓不懈的安全教育活动,特别是煤矿三大规程的《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的颁布实施,对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推进人本管理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
(2)实施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煤矿企业并不缺乏管理制度,缺的是能持续保持并能不断提升的执行力。而且煤矿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是农民工,没有经过专业的生产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自觉的执行安全生产相关规定。以上种种,不利于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实行。
二、实施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措施
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本,安全不仅仅是为了生产,首先是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不受损失。而现实中安全生产仍然是我们煤矿发展过程中最大的“拦路虎”,根治矿难、保护矿工生命安全,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第一课题。我们必须要采用思想教育与培训、管理和装备等相结合的手段,让安全管理深入人心,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1.思想教育以人为本。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事故发生的受害者。做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加强矿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从根本上认识安全与煤矿生产之间的关系,意识到安全其实是关系到自身生命安全的事,这样才能确保煤矿安全生产长治久安。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放弃过去生硬死板的安全教育方式,大力推进人性化思想教育模式。在教育中把个人的平安健康与家庭生活联系起来,深刻领会个人的安全与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使职工发自内心地重视安全。
2.安全培训以人为本。进一步强化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全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现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具备必备的文化程度、安全知识和技术素质,这既拖了煤矿发展的后腿,也给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增加了难度。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丰富课堂活动,增强培训的趣味性,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让职工达到应知应会,提高自身技能。有针对性的培训各岗位员工,不走过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学习的力度,不但会说,更要会做,提高职工的学习积极性。
3.装备和技术创新以人为本。要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和环境条件,加大安全投入,淘汰落后的装备、技术、材料、工艺,提高矿井的安全性。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用现代化技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工安全。让职工在体验新科技新装备带来的工作方便之余,更能体会其带来的最大效能和安全保障。
4.管理以人为本。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将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的根本利益,一切工作都是靠人去完成的,要充分调动人在安全生产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突出人在安全管理中的核心价值。培养职工安全生产的良好习惯,杜绝冒险蛮干和各种违章行为,把职工执行规章制度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职工保安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后勤服务中的以人为本。后勤服务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仅要做好企业内部和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更要做好职工生活、住房、交通、学习等后勤服务工作,为职工解除后顾之忧,充分感受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从根本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最大限度的解决好职工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获得职工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6.企业安全文化以人为本。安全文化是企业与职工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的各项工作应竭力让安全文化融入到每个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中。企业文化在本质上属于人的范畴,其推行的效果,也要看其员工的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和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因此,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完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的最真实体现,我们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为构建和谐的煤矿安全生产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