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8篇

时间:2023-09-24 15:44:0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投资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航运业;风险管理;风险来源;应对策略

一航运业财务风险的来源

风险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进行风险防范。风险管理主要是经济部门的职责,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应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实现风险控制和风险最小化。航运业是高风险行业,全面识别和跟踪风险、并积极采取应对机制才能取得持续发展,风险管理这一概念已经渗透到航运业之中,帮助航运业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一)航运业风险的特点

1航运业的财务风险首先具有客观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的,航运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只能尽量的去识别出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并进行风险应对策略。航运业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承受策略,但是航运业做不到风险消灭。

2财务风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航运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需要通过未来事件的发展趋势才能确定,航运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以面临企业可能会应对的各种风险。

3航运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具有损失性。

财务风险必定会有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如果企业的财务风险没有损失的可能的话,那么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就是没有意义的。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的宗旨就是将财务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小化。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不仅仅会给企业带来人员方面的伤亡,还会给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的偿债能力造成极大的冲击。

(二)航运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航运业首先面临的是筹资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航运业无法偿还到期的本金或者到期的资本成本的风险。筹资风险可以划分为偿还的风险和清算的风险,当航运业的资金结构不符合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决策没有科学性或者在筹资的事前和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都会产生筹资的风险。船队规模过大造成巨大经营压力:船舶置入成本在企业成本结构中占比重较高,固定成本过高将急剧增加企业经营压力;

航运业在生产经营之中还要面临着战略决策风险,它主要包括规划决策风险和多元化经营决策风险。船队规模过大造成现金流紧张:船舶保有成本大,船队规模过大易引发企业现金流紧张;船队规模过大风险高发:目前船价低迷,容易诱发航运企业投资冲动;而运价预计在中短期还将继续下探,行业景气前景不甚明朗,进一步增大了船队规划决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航运业在和客户进行交易的过程之中会产生资金的回收风险。客户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付款会导致航运业无法及时收到资金,航运业资金周转不灵;如果客户破产或者清算,企业将无法收回其全部的欠款,企业就会形成呆账或者坏账,影响着企业的资金周转。

航运业在经营成果的分配上还面临着剩余收益分配的风险。收益分配政策影响着企业下次所需资本垫资时的资金来源,它会制约资本价值的规模。此外,航运业还面临着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影响着航运业的生产和运营。

二航运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策略探究

(一)筹资风险的管理

航运业要把负债的规模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航运业的借款数额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部门规章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航运业还应该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偿债能力水平,确保企业的对项目的选择、对市场的预计、对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率有一个完美的预计,保证企业的负债水平在合理的程度上。

航运业对企业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选择上要仔细斟酌。只有确保负债结构的合理规模,才能确保负债的适度性。合理的负债结构对于航运业安排资金的使用、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益都有极大的作用。航运业要合理的安排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比例,保证短期内偿债能力和长期内的资本变现能力。

航运业要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公司应该尽可能的争取多个筹资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避免过于依赖某一个金融机构,这样有利于企业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也方便企业进行多家比较,把企业的筹资成本降到最低。

航运业还应该时刻关注着利率和汇率的变化。风险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预测利率的变化趋势,在预计利率上涨之时,要尽可能的进行长期、固定利率的筹资,在预测利率下降之时,把目前的借款偿还,并在以后进行短期的借款。风险管理人员还应该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筹资的风险。

(二)投资风险的管理

航运业在风险投资之前,要经过认真的论证和考察,并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航运业要仔细的进行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分析,把企业面临的政府风险、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都一一考察清楚。风险管理人员应该出具可行性分析报告,把企业进行项目投资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都陈述清楚,给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最大的信息帮助。

航运业在生产经营之中应该注重投资风险的管理。航运业可以把闲置资金投资于风险小的项目之中,以平衡企业对于高风险项目的投资;航运业还要时刻对国内外市场的状况进行调研,保证企业能够持有市场情况的第一手信息;航运业还应该时刻关注利率的变化,为项目的现金流量做出最准确的预计。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

航运业要选择好合适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财务状况良好、诚信度较高的客户,企业可以采取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在结算时也可以允许客户进行分期结算、商业汇票的方式进行结算;财务状况堪忧、诚信有污点的客户,航运业要尽可能采取现金收款的方式进行销售,结算时可以要求客户提供支票和汇兑的方式结算。

航运业也要制定合适的收账政策,保证货款的及时回收,对于那些逾期仍未结清的欠款的客户,财务人员要加紧催收。企业还应该货款回收的可能性,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认真的预计坏账的可能和坏账的金额。

参考文献

[1]孟旭东.海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国水运[J].2010-4

[2]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财经论丛

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研究

建筑工程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施工难度大技术难度高等一系列特点,这使建筑工程风险系数增大,如何更好的规避风险使建筑工程顺利完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风险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建筑工程中的风险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将损失降到最低,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的内容及解决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使建筑工程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1 建筑工程中的风险概念及特点

1.1 建筑工程风险的相关概念

建筑工程风险是指在建筑工程整个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会造成经济损失的问题[1]。建筑工程往往都是一次性的项目,不能重新来过,一旦出现问题,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必须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及早发现,及时化解风险。

1.2 建筑工程风险的特点

建筑工程风险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建筑工程风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建筑工程风险在何时发生、何处发生、如何发生以及发生时造成的后果都是不确定的,我们虽然能够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及防范,但不可能会将所有的风险规避,风险可能会出现在我们想不到的地方,另外,相同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后果也有可能不同;风险的必然性,有一些建筑工程的风险不论如何规避,都一定会发生,例如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损失不会因为我们的规避就不会发生,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必然的,这也表明风险的发生是必然的;建筑工程风险发生的可测性,虽然一些风险具有必然性及不确定性,但在一定范围内风险是可以预测的,我们可以利用现在的高科技进行风险预测,将风险降到最低,最大可能的降低风险的损失。

2 建筑工程风险的影响因素

建筑工程的风险根据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可以分为建筑工程设计时的风险,建筑工程施工前准备过程中的风险,施工过程中的风险,以及施工完成后存在的潜在风险,建筑工程风险的分类有很多,但造成风险的因素是一定的。

2.1 因相关工作人员能力造成的风险

在建筑工程的所有过程中均需要施工人员参与,一个工程的完成首先需要设计师进行图纸的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及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及工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对建筑工程的好坏造成直接影响。设计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足够的能力设计出合理的图纸,会使建筑工程在源头上就存在风险,这样的风险会直接导致建筑工程的失败;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达不到要求,对大型的施工设备不能熟练使用,会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瑕疵,这些瑕疵堆积过多变会产生巨大的风险;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管理不当,下达错误的命令,会使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偏差,导致建筑工程风险加大。

2.2 自然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对建筑工程产生不同的影响,会使建筑工程风险大小不同。首先不同地区的地质和水文条件不同,会对建筑工程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建造建筑工程时不能采用相同的建造方法。另外,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因素,例如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建筑工程的风险性大大提高,在建造时要考虑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在洪涝灾害频发的地方在建造过程中要使用防水的材料,提高墙壁的防水性,因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建筑材料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而在材料使用过程中无法发现材料的变化变会使建筑工程存在潜在的风险。

2.3 建筑工程中的技术及器材的影响

每个建筑工程的建造必然会使用相应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器材。在进行图纸设计及施工方案确定时,会使用一定的技术进行模拟,确定最佳的方案,技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同的潜在风险,在拟定的方案中会确定设备的选择,不同的设备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设备的精度会影响建筑质量,另外,建筑器材的使用会对人身安全产生威胁,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影响。

3 如何进行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要不断研究,不断深化,找到适合自己的规避风险的方法。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不仅仅是建筑工程相关企业的责任,也是政府和人们努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解决问题。

3.1 适当进行风险回避和风险转移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不断地采取措施,回避风险,将风险降到最低,当一种方法可能会产生风险时,采取其他方法取代该方法,降低建筑工程的风险,或者当选取的所有方法均会产生风险时,选取风险性最小的方案进行施工。风险回避虽然会将风险降低,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从风险中获取效益的可能性[2]。风险与机遇并存,当风险降低时,所遇到的机遇也会大大减少,如果处处回避,在最后建造出来的建筑可能也会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风险回避,同时可以将风险转变为机遇,从中获取效益。

风险转移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将风险转移到其他方面,进而将风险降到最低的方法[3]。风险转移是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将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化,使每个部门均承担一些,这种风险转移虽然没有减少风险的总额,但每个部门均承担自己相关的部分,对自身的影响并不大,从而降低建筑工程的整体风险。

3.2 加强风险管理教育的宣传,完善风险管理的制度

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规避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使相关行业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能够下意识的进行风险管理;同时开展风险管理的教育教育活动,使建筑行业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能够对风险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国家应当建立相应的政策及其法律,规范风险管理,使风险管理有法可依,建筑工程在建造过程中能够依据法律提出有效的管理方法。

建筑工程相关企业要健全自身的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技术[4]。企业要将各部门的责任明确提出,使各部门能够明确了解自身的责任,及时对自己部门承担的风险进行化解,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也可以建立风险管理部门,专门进行风险管理,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进行风险研究,确定风险管理的方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加强风险管理,不仅仅需要相关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关的制度及其法律法规,规范风险管理的方法,明确风险管理的措施,加强政府对风险管理的引导作用,建立风险评估机构,同时企业也可以建立风险评估部门,专门进行风险管理与评估,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欧阳靖雯.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及实践[D].西南科技大学,2012.

[2]汪俊虎.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篇3

一航运业财务风险的来源

风险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进行风险防范。风险管理主要是经济部门的职责,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应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实现风险控制和风险最小化。航运业是高风险行业,全面识别和跟踪风险、并积极采取应对机制才能取得持续发展,风险管理这一概念已经渗透到航运业之中,帮助航运业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一)航运业风险的特点

1航运业的财务风险首先具有客观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所转移的,航运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只能尽量的去识别出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并进行风险应对策略。航运业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承受策略,但是航运业做不到风险消灭。

2财务风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航运业面临的财务风险需要通过未来事件的发展趋势才能确定,航运业的风险管理人员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以面临企业可能会应对的各种风险。

3航运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具有损失性。

财务风险必定会有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如果企业的财务风险没有损失的可能的话,那么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就是没有意义的。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的宗旨就是将财务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小化。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不仅仅会给企业带来人员方面的伤亡,还会给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商业信誉、企业的偿债能力造成极大的冲击。

(二)航运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航运业首先面临的是筹资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航运业无法偿还到期的本金或者到期的资本成本的风险。筹资风险可以划分为偿还的风险和清算的风险,当航运业的资金结构不符合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决策没有科学性或者在筹资的事前和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都会产生筹资的风险。船队规模过大造成巨大经营压力:船舶置入成本在企业成本结构中占比重较高,固定成本过高将急剧增加企业经营压力;

航运业在生产经营之中还要面临着战略决策风险,它主要包括规划决策风险和多元化经营决策风险。船队规模过大造成现金流紧张:船舶保有成本大,船队规模过大易引发企业现金流紧张;船队规模过大风险高发:目前船价低迷,容易诱发航运企业投资冲动;而运价预计在中短期还将继续下探,行业景气前景不甚明朗,进一步增大了船队规划决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航运业在和客户进行交易的过程之中会产生资金的回收风险。客户超过规定的信用期限付款会导致航运业无法及时收到资金,航运业资金周转不灵;如果客户破产或者清算,企业将无法收回其全部的欠款,企业就会形成呆账或者坏账,影响着企业的资金周转。

航运业在经营成果的分配上还面临着剩余收益分配的风险。收益分配政策影响着企业下次所需资本垫资时的资金来源,它会制约资本价值的规模。此外,航运业还面临着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影响着航运业的生产和运营。

二航运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策略探究

(一)筹资风险的管理

航运业要把负债的规模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航运业的借款数额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部门规章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航运业还应该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以及偿债能力水平,确保企业的对项目的选择、对市场的预计、对借入资金的使用效率有一个完美的预计,保证企业的负债水平在合理的程度上。

航运业对企业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的比例选择上要仔细斟酌。只有确保负债结构的合理规模,才能确保负债的适度性。合理的负债结构对于航运业安排资金的使用、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益都有极大的作用。航运业要合理的安排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比例,保证短期内偿债能力和长期内的资本变现能力。

航运业要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公司应该尽可能的争取多个筹资的银行和金融机构,避免过于依赖某一个金融机构,这样有利于企业面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也方便企业进行dylw.net 学术参考网多家比较,把企业的筹资成本降到最低。

航运业还应该时刻关注着利率和汇率的变化。风险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资本市场的资金供求情况,预测利率的变化趋势,在预计利率上涨之时,要尽可能的进行长期、固定利率的筹资,在预测利率下降之时,把目前的借款偿还,并在以后进行短期的借款。风险管理人员还应该运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进行套期保值,来规避筹资的风险。

(二)投资风险的管理

航运业在风险投资之前,要经过认真的论证和考察,并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航运业要仔细的进行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分析,把企业面临的政府风险、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都一一考察清楚。风险管理人员应该出具可行性分析报告,把企业进行项目投资面临的风险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都陈述清楚,给管理层做出决策提供最大的信息帮助。

航运业在生产经营之中应该注重投资风险的管理。航运业可以把闲置资金投资于风险小的项目之中,以平衡企业对于高风险项目的投资;航运业还要时刻对国内外市场的状况进行调研,保证企业能够持有市场情况的第一手信息;航运业还应该时刻关注利率的变化,为项目的现金流量做出最准确的预计。

(三)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

航运业要选择好合适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财务状况良好、诚信度较高的客户,企业可以采取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在结算时也可以允许客户进行分期结算、商业汇票的方式进行结算;财务状况堪忧、诚信有污点的客户,航运业要尽可能采取现金收款的方式进行销售,结算时可以要求客户提供支票和汇兑的方式结算。

航运业也要制定合适的收账政策,保证货款的及时回收,对于那些逾期仍未结清的欠款的客户,财务人员要加紧催收。企业还应该货款回收的可能性,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认真的预计坏账的可能和坏账的金额。

参考文献

[1]孟旭东.海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国水运[J].2010-4

[2]顾晓安.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财经论丛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体制转轨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推进,我国金融风险呈现出日益加大的趋势,在此形势下,健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是稳定国内金融形势的关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这是多年累积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无论是从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来说,还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来看,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构建更为合理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都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出发,参照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形式、组织结构、风险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安排以及风险的度量技术等方面。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分为“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分散管理模式。风险集中管理由总行统一管理风险,管理体系与整个银行的管理体系配套,风险管理效果取决于汇总后的风险信息质量及相关分析人员水平。其缺点是风险管理决策层远离一线,决策者难以保持对风险的高度敏感,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线风险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好风险的积极性。风险分散管理对控制风险的权限下放,由分支机构根据各自面临的风险实施管理。其不足是如果相应制度缺失,风险管理的责任、权利和利益难以有效统一,就可能使风险控制流于形式。

(二)风险组织结构

风险组织结构一般包括:对风险负最终责任的董事会、被授权管理风险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实施与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监控风险管理政策实施的稽核部门和业务风险经理。董事会最终承担财务损失或股东权益减少等责任,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重要职能。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负责制订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对那些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对内部评估不易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日常的监督、衡量和评价量化风险的职责。其职责是:批准衡量财务风险的方法体系;监控风险限额的使用;审核风险的集中情况;衡量非正常市场状况的发生对银行体系的影响;监控投资组合价值的实际波动与预测值之间的方差;审核和批准信贷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所使用的定价模型和风险评估系统。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和外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负责本部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其职责是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政策,并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日常报告。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风险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二是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和双重控制的效果。三是严密谨慎的授权审批制度。在内部建立针对贷款权限、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内容的授权、审批制度。四是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安排

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是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重要保证。包括:一是风险管理政策督导。制订下达授信政策导向、授信资产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政策及相关规章制度;审核分支机构制定授信业务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确保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一致性;对各分支机构在执行中的具体授信管理问题给予指导。二是客户统一授信风险监控。负责制订授信业务授权管理办法和授权方案,明确各分支机构的授信审批权限。三是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信贷业务部门受理的所有授信项目都要经过风险管理委员尽职调查小组的调查和集体审议,才能报送决策层审批。四是资产质量监控和后评价。监测、分析和管理资产质量整体状况,监督各项授信规章制度的执行,监控其授信资产质量及授信执行情况。

(五)风险度量技术

1.风险价值法fvar)。var把银行的全部资产组合风险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数字,并以货币计量单位来表示风险管理的核心——潜在亏损。var实际上回答了在概率给定的情况下,银行投资组合价值在下一阶段最多可能损失多少。

2.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是收益与潜在亏损或var值的比值。在对其资金使用进行决策时,不是以赢利的绝对水平作为评判基础,而是以该资金投资风险基础上的赢利贴现值作为依据。银行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也是raroc的宗旨所在。决定raroc的关键是潜在亏损即风险值的大小,该风险值或潜在亏损越大,投资报酬贴现就越大。

3.信贷矩阵(creditmetrics)。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通过var数值的计算力图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信贷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拖欠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积极致力于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但与国外先进银行比较,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在意识层面

尚未形成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要求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银行普遍增强了风险意识,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战略的执行还缺乏一致性,尤其是基层行在贯彻风险管理方面还多少存在被动消极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

(二)在体制层面

尚未确立科学、严谨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如何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体现发展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的要求,并在风险管理方面最终实现价值最优化,在内控体系建设上存在不少制度空白或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责任的划分和追究还缺乏较明确的管理举措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在机制层面

尚未建立高效、流畅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一方面,银行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风险管理系统很难在信息传导和共享、数据分析以及管理决策等方面发挥快速反应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基本的机制构建上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制度和规则的操作性不强,风险评估的手段不够。

(四)在技术层面

还处于对现代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探索准备阶段。从硬件上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系统建设、数据收集与信息管理等工作还远未成形。从软件上说,对于国外先进银行已普遍使用的先进风险管理方法或计量技术,各银行内部还在积极摸索;在风险控制上,国内银行更多依靠计分模型、财务比率分析以及主观经验进行管理,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以及满足风险计量要求的数据支持,资产评估的准确性不高,难以进行更深入的风险细分。

(五)在人才层面

适应现代风险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相当缺乏。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平台以及引进和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人才不足是国内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瓶颈。如何引进以及建立自身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质量与效率,是目前国内银行亟须加强的一项工作。

三、如何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

积极培育成熟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促进商业银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确立牢固的风险管理理念,有鲜明的风险管理主题,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其次要坚持人本观念,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让每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使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在每个机构和每位员工心中扎根,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再次要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全员风险识别和防范的技能和水平;最后,要注重工具创新,强调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注重对风险的量化分析,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二)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

一是从制订和完善制度出发,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性。首先,要适时废除过时的有关制度,对新制度不断加以完善,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其次,要防止前后重复,让基层执行者无所适从。再次,要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时候、任何层次上都不得有特权化阶层。最后,要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各级要严格执行制度,充分体现制度的严肃性和不可抗拒性。二是建立权力监控制度,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内部控制对银行员工的约束力会随着职位的升高而减弱,表面化的集体决策制度,看上去是降低了决策的风险,实则缺乏责任控制,易使权力失控。责任牵制是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明确责任,才能使当权者谨慎使用自己的权力,实现相互之间横向与纵向的有效控制。

(三)建立全面、流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构建全面、流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一是要培育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建立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以实现对各机构风险统一管理;三是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各类风险实现全面管理;四是通过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过程管理;五是确定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联动管理。

(四)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体系

贷款业务是银行的重要业务,也是银行取得最大利润的业务,其面临的风险也是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1.强化贷款防范风险机制。首先,要建立一套信贷的审贷分离机制,将贷款的审查与批准分开,相互牵制,形成贷款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其次,要建立权责结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完善贷款管理责任制。

2.设定定性考核指标,搞好贷前调查工作。银行在贷前应由专业人员对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资金结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前景等设立相应的考核指标进行审查,以明确企业的资信程度、偿还能力,从而决定是否进行贷款。 3.选择适当的贷款方式。对新发放的贷款,采用适当的贷款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贷款的风险,要全面地实行抵押、质押、保证贷款,尽量少或者不发放信用贷款,对已经发放的旧贷款逐步进行补人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4.跟踪、监测贷款的使用情况。要根据贷款的额度、方式、风险程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测贷款的使用情况。

5.加强对贷款的收贷工作。对于已经到期的贷款,银行应主动从借款人的账户中扣除。而对于已经形成的呆滞、呆账贷款要实行专户管理、定期催收,还要采取债权保全措施,依法清收。对于保证贷款,应主动在保证企业一位账户中扣收或向他行办理无条件委托收款,最大限度地收回贷款本金。

6.实行贷款损失补偿机制。银行对于一些已发生的数额较小的贷款损失,可以直接摊人经营成本。对那些数额较大的贷款损失,银行应建立隐性储备,适当提高每年利润中提取的贷款风险基金,来冲销数额较大的贷款损失。

(五)充分利用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

在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进行量化管理,实现经营过程中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活跃银行主流的风险管理理念。如j.pmorgan(jpm)银行于1997年开发的度量信用风险的creditmetrics模型、衡量银行全面风险的raroc绩效考核模型等。这些模型几乎均以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风险价值(var)技术为载体,把风险损失程度与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数据充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能够根据不同的适用模型测算出相应的风险损失状况,进而采取合理的处置措施。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注重学习和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为风险模型的开发运用,风险量化系统以及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培养造就一批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风险管理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最稀缺的资源,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战略发展的高度,逐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的人才开发体制,确立人才培养的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要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革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大力选拔懂经营管理、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到银行的管理岗位,特别是高级管理岗位。引进、充实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适用于全面风险分析的专业化人才团队,使各个岗位人员在整个风险管理系统内默契合作。

篇5

【关键词】 房地产 投资项目 风险管理 风险控制

一、研究背景及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介绍

中国房地产业经过十几年高速发展之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房地产业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信贷,近期由于国家持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银行对房地产风险评估趋严、信贷趋紧,这都导致房地产项目融资渠道变窄、资金回笼压力增大。房地产业过分依赖银行信贷的发展模式正在改变,其它渠道的融资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在我国作为一种创新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在房地产市场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促使房地产业慢慢步入金融化时代。

房地产投资基金首先出现在美国,是指从事房地产的收购、开发、管理、经营和营销获取收入的集合投资制度。房地产投资基金通过发行基金证券的方式,募集投资者的资金,委托给专业人员专门从事房地产或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投资,投资期限较长,追求稳定连续性的收益。基金投资者的收益主要是房地产基金拥有的投资权益收益和服务费用。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是房地产投资基金中的一个分支,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以房地产为投资对象的投资基金。

我国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的基金管理机构按背景分主要有三类:PE背景类、产业背景类、开发商背景类。房地产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以任何一个合法的集合制度形式存在,如股份公司、有限合伙公司或契约型基金。房地产基金投资方式主要分为对房地产公司进行股权、债权或股债结合投资。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应对目标房地产公司进行调研及评价,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财务分析以及风险评估,从而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目前我国私募房地产基金受基金的存续期及规模所限,以项目导向型为主,也就是先有项目再募集资金。本文主要探讨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在投资项目选择阶段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二、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在项目选择阶段面对的风险种类及风险管理

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按投资对象可简单分为住宅和商业地产两类,住宅可按档次分类,如公寓、别墅等;商业地产可按用途分类,如写字楼、酒店、零售地产、仓储等。由于投资对象的特性不同,在投资策略上会有差异,但在投资项目选择阶段,结合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要系统考虑风险的共性。

房地产基金的投资风险和被投资房地产项目风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开发商投资一个项目,明确项目定位后,该开发项目70%~80%的风险其实已经确定,房地产投资基金需要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对开发商风险评估的标准、风险控制的措施进行判断,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只有在投资决策阶段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风险控制的措施,才能客观、有据地进行投资决策。

房地产项目按开发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别是投资决策阶段、前期阶段、建设阶段、销售和物业管理阶段,各阶段都存在特有的风险。以下将根据房地产开发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对房地产基金公司在投资项目选择阶段面对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策略进行探讨。

第一,房地产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存在风险如图1所示。

针对此阶段风险,基金公司主要对政策风险、时机风险、区位风险、类型风险等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基金公司要建立经常性信息收集和处理机构,建立分区域房地产景气分析和监测系统,建立房地产市场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城市化、城市圈进行深入研究,着眼于存在长期发展机会的区域,进行多业态的投资布局。通过上述研究,评估政策风险、投资时机风险,建设区位风险、投资类型风险等,制定自身的投资策略。投资策略中明确投资区位、投资物业偏重类型,例如区位是以低风险的一、二线城市为主,还是以发展潜力大的三、四线城市为主,投资物业偏重类型是住宅还是商业地产。按投资策略选择投资项目区位及类型,分析后确定是否符合自身的经营策略和风险承受度。同时要重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减少投资项目的盲目性,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第二,房地产项目前期阶段存在风险如图2所示。

针对此阶段的风险,基金公司根据进入的不同阶段主要对置地风险、融资风险、合同风险等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通常地产基金介入项目都比较早,投资期限较长,期间如果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发生变化,都可能导致房地产开发的工程进度节点得不到保障,进而导致现金无法按照预期回笼。如果是拿地前进入项目,基金公司要详尽调查前期拿地工作的进展情况,落实相应节点,基金投入项目后何时可以取得土地证,完成土地抵押。此阶段要开展调查,了解开发商在当地的信誉,积极同当地国土局、房地产交易中心等部门沟通,及时了解置地过程中除资金外是否存在其它未尽事宜。同当地金融机构联系,了解投资项目在当地取得开发贷及按揭贷款的难易程度,有无其他特殊问题,按揭贷款申请的难易程度,对项目销售及现金流回笼有直接影响。

第三、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风险如图3所示。

针对此阶段风险,基金公司在投资阶段要综合评判开发商的操盘能力,可根据开发商以往开发项目的实际成果、开发商在当地的市场接受度等进行预判,也可借鉴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开发商具备二级开发资质的参考标准。投资项目决策通过、执行投资后,此类风险的管理将贯穿投资项目投后管理的始终,并且是项目投后管理的重点内容。

第四,房地产项目销售及物业管理阶段风险如图4所示。

房地产项目销售及物业管理阶段风险

针对此阶段风险,基金公司应根据融资期限的长短,预估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回笼,拟定项目快销、慢销的营销策略,同开发商达成一致,预先约定开发商应满足基金退出时间要求,操盘过程中根据项目实际销售情况,适时调整项目销售策略。

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公司除对前述贯穿房地产开发过程的风险进行管理外,还有其自身不同于开发商的特有风险管理。房地产基金本身的投资风险包括: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管理风险、利率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和环境风险等。房地产投资基金在项目选择阶段的风险主要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这一时期的风险管理应建立在如何保证房地产投资基金公司能够尽可能得到来自被投资项目管理层关于其自身及被投资项目的完整、准确信息,只有被投资项目管理层值得信任,才能使房地产投资基金获得最大利益。下面列示几点笔者认为基金公司在项目选择阶段需特别进行的风险管理。

其一,对被投资项目实际控制人和管理团队进行考察,预先识别风险,审慎选择交易对手。基金公司可建立合作开发商档案,针对开发商特质进行分类,可分为稳健型开发商、高成长开发商、机会型开发商,针对不同类型的开发商构建多元的项目合作平台。着重考察交易对手的契约精神、信用记录、操盘能力等,被投资项目管理层的素质是决定一个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基金投资成功与否除了项目本身的质量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投资项目管理层是否值得信任,在未考察管理层前,不应投资其资产。

其二,调查被投资项目法律关系是否清晰,识别法律风险。基金公司应开展法律尽职调查,调查被投资项目公司是否存在未决诉讼,未决诉讼的性质是否会影响到基金交易;土地取得是否附条件,满足该条件是否会影响基金交易;项目公司股权结构是否清晰,如发生过股权转让是否存在股权转让对价支付上的瑕疵;原始投资是否存在非法集资等情况。基金公司依据调查结果及相应的法律意见书,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结合投资客户的风险承受度及风险预算,评判是否投资。

其三,了解、评估开发商融资真实意图是否合理。基金公司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应用于项目本身开发,若开发商仅以项目土地做抵押,融资所得资金外调用于其它高风险投资,则基金投资的风险则不可控。基金公司在投资项目选择阶段即应明确资金的使用用途,并告知开发商投后将会执行何种程度的监管,例如基金投资资金将监控支付,只可用于支付项目开发建设费用;项目销售回款在未归还基金投资前也将严格监控,只能用于项目本身建设等。资金用途和投后监管方式在基金签约前和开发商达成一致,方能促成投资项目顺利进行。

其四,被投资项目是否存在其它硬伤,如土地未完成动拆、土地抵押物价值不能覆盖基金投资额、开发商自有资金投入比例不能满足公司投资政策要求等。如存在上述问题则要结合公司的投资政策,根据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选择是否放弃项目。

三、结论与展望

本文就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在投资项目选择阶段的风险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图从房地产金融从业者角度给出实际项目选取、操作中不同风险类型对应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与需要引起重视的关键点,有利于投资人清晰认识到各种风险和相应关注点及对策。

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未来很广阔,它将会改变整个房地产的行业格局,提高房地产业内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成长,成熟的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应该最终实现真正的资本与产业的融合。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中,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在开发环节的参与度将会继续提升,同时还将伴随部分房地产开发商的金融化转型,基金的风险管理措施将不断随着创新方式的出现而改进,希望通过对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在投资项目选择阶段风险管理的探讨,为私募房地产投资基金行业在我国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纪军:房地产投资基金-组织、模式与策略[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济体制转轨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推进,我国金融风险呈现出日益加大的趋势,在此形势下,健全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是稳定国内金融形势的关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这是多年累积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无论是从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来说,还是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来看,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构建更为合理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都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将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出发,参照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和技术,结合我国国情,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形式、组织结构、风险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安排以及风险的度量技术等方面。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织形式分为“自上而下”的集中管理模式和“自下而上”的分散管理模式。风险集中管理由总行统一管理风险,管理体系与整个银行的管理体系配套,风险管理效果取决于汇总后的风险信息质量及相关分析人员水平。其缺点是风险管理决策层远离一线,决策者难以保持对风险的高度敏感,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线风险管理人员缺乏管理好风险的积极性。风险分散管理对控制风险的权限下放,由分支机构根据各自面临的风险实施管理。其不足是如果相应制度缺失,风险管理的责任、权利和利益难以有效统一,就可能使风险控制流于形式。

(二)风险组织结构

风险组织结构一般包括:对风险负最终责任的董事会、被授权管理风险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政策实施与风险控制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监控风险管理政策实施的稽核部门和业务风险经理。董事会最终承担财务损失或股东权益减少等责任,防范、控制和处理银行所面临的所有风险是董事会的重要职能。风险管理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负责制订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对那些能够量化的风险颁布量化风险标准,对内部评估不易量化的风险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隶属于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日常的监督、衡量和评价量化风险的职责。其职责是:批准衡量财务风险的方法体系;监控风险限额的使用;审核风险的集中情况;衡量非正常市场状况的发生对银行体系的影响;监控投资组合价值的实际波动与预测值之间的方差;审核和批准信贷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所使用的定价模型和风险评估系统。稽核委员会通过内部和外部稽核人员来保证已获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负责本部门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其职责是确保业务部门贯彻风险管理政策,并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提供日常报告。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风险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等机构组成,是现代商业银行正常经营与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制度保证。二是明确业务部门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以实现风险控制与管理中交叉监督和双重控制的效果。三是严密谨慎的授权审批制度。在内部建立针对贷款权限、风险限额和审批程序等内容的授权、审批制度。四是有效的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安排

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定位是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重要保证。包括:一是风险管理政策督导。制订下达授信政策导向、授信资产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政策及相关规章制度;审核分支机构制定授信业务的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确保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的一致性;对各分支机构在执行中的具体授信管理问题给予指导。二是客户统一授信风险监控。负责制订授信业务授权管理办法和授权方案,明确各分支机构的授信审批权限。三是尽职调查和风险评审。信贷业务部门受理的所有授信项目都要经过风险管理委员尽职调查小组的调查和集体审议,才能报送决策层审批。四是资产质量监控和后评价。监测、分析和管理资产质量整体状况,监督各项授信规章制度的执行,监控其授信资产质量及授信执行情况。

(五)风险度量技术

1.风险价值法fvaR)。VaR把银行的全部资产组合风险概括为一个简单的数字,并以货币计量单位来表示风险管理的核心——潜在亏损。VaR实际上回答了在概率给定的情况下,银行投资组合价值在下一阶段最多可能损失多少。

2.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RAROC)。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是收益与潜在亏损或VAR值的比值。在对其资金使用进行决策时,不是以赢利的绝对水平作为评判基础,而是以该资金投资风险基础上的赢利贴现值作为依据。银行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这也是RAROC的宗旨所在。决定RAROC的关键是潜在亏损即风险值的大小,该风险值或潜在亏损越大,投资报酬贴现就越大。

3.信贷矩阵(CreditMetrics)。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通过VaR数值的计算力图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信贷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拖欠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积极致力于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得到了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但与国外先进银行比较,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在意识层面

尚未形成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发展要求的风险管理文化。当前,银行普遍增强了风险意识,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战略的执行还缺乏一致性,尤其是基层行在贯彻风险管理方面还多少存在被动消极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

(二)在体制层面

尚未确立科学、严谨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如何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体现发展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的要求,并在风险管理方面最终实现价值最优化,在内控体系建设上存在不少制度空白或制度落实不到位,风险责任的划分和追究还缺乏较明确的管理举措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在机制层面

尚未建立高效、流畅的风险管理流程体系。一方面,银行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风险管理系统很难在信息传导和共享、数据分析以及管理决策等方面发挥快速反应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基本的机制构建上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制度和规则的操作性不强,风险评估的手段不够。

(四)在技术层面

还处于对现代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探索准备阶段。从硬件上说,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系统建设、数据收集与信息管理等工作还远未成形。从软件上说,对

于国外先进银行已普遍使用的先进风险管理方法或计量技术,各银行内部还在积极摸索;在风险控制上,国内银行更多依靠计分模型、财务比率分析以及主观经验进行管理,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以及满足风险计量要求的数据支持,资产评估的准确性不高,难以进行更深入的风险细分。

(五)在人才层面

适应现代风险管理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相当缺乏。建立风险管理的信息平台以及引进和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人才不足是国内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瓶颈。如何引进以及建立自身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质量与效率,是目前国内银行亟须加强的一项工作。

三、如何构建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一)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

积极培育成熟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对促进商业银行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确立牢固的风险管理理念,有鲜明的风险管理主题,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其次要坚持人本观念,增强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让每位员工认识到自身的工作岗位可能存在的风险,使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在每个机构和每位员工心中扎根,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再次要强化队伍建设,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全员风险识别和防范的技能和水平;最后,要注重工具创新,强调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注重对风险的量化分析,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二)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

一是从制订和完善制度出发,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性。首先,要适时废除过时的有关制度,对新制度不断加以完善,以适应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其次,要防止前后重复,让基层执行者无所适从。再次,要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时候、任何层次上都不得有特权化阶层。最后,要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各级要严格执行制度,充分体现制度的严肃性和不可抗拒性。二是建立权力监控制度,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内部控制对银行员工的约束力会随着职位的升高而减弱,表面化的集体决策制度,看上去是降低了决策的风险,实则缺乏责任控制,易使权力失控。责任牵制是业务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明确责任,才能使当权者谨慎使用自己的权力,实现相互之间横向与纵向的有效控制。

(三)建立全面、流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构建全面、流畅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一是要培育先进的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二是建立独立而权威的风险管理部门,以实现对各机构风险统一管理;三是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对各类风险实现全面管理;四是通过风险识别、衡量监测、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过程管理;五是确定风险管理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协调联动管理。

(四)建立完善的信贷管理体系

贷款业务是银行的重要业务,也是银行取得最大利润的业务,其面临的风险也是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

1.强化贷款防范风险机制。首先,要建立一套信贷的审贷分离机制,将贷款的审查与批准分开,相互牵制,形成贷款管理的质量保证体系。其次,要建立权责结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完善贷款管理责任制。

2.设定定性考核指标,搞好贷前调查工作。银行在贷前应由专业人员对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资金结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前景等设立相应的考核指标进行审查,以明确企业的资信程度、偿还能力,从而决定是否进行贷款。

3.选择适当的贷款方式。对新发放的贷款,采用适当的贷款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贷款的风险,要全面地实行抵押、质押、保证贷款,尽量少或者不发放信用贷款,对已经发放的旧贷款逐步进行补人完善抵押、担保手续。

4.跟踪、监测贷款的使用情况。要根据贷款的额度、方式、风险程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监测贷款的使用情况。

5.加强对贷款的收贷工作。对于已经到期的贷款,银行应主动从借款人的账户中扣除。而对于已经形成的呆滞、呆账贷款要实行专户管理、定期催收,还要采取债权保全措施,依法清收。对于保证贷款,应主动在保证企业一位账户中扣收或向他行办理无条件委托收款,最大限度地收回贷款本金。

6.实行贷款损失补偿机制。银行对于一些已发生的数额较小的贷款损失,可以直接摊人经营成本。对那些数额较大的贷款损失,银行应建立隐性储备,适当提高每年利润中提取的贷款风险基金,来冲销数额较大的贷款损失。

(五)充分利用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

在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进行量化管理,实现经营过程中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活跃银行主流的风险管理理念。如J.PMorgan(JPM)银行于1997年开发的度量信用风险的CreditMetrics模型、衡量银行全面风险的RAROC绩效考核模型等。这些模型几乎均以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风险价值(VaR)技术为载体,把风险损失程度与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数据充分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能够根据不同的适用模型测算出相应的风险损失状况,进而采取合理的处置措施。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应注重学习和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为风险模型的开发运用,风险量化系统以及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六)培养造就一批风险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风险管理领域的高素质人才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最稀缺的资源,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战略发展的高度,逐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的人才开发体制,确立人才培养的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对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建立一支专业化风险管理团队。要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要求,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革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大力选拔懂经营管理、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到银行的管理岗位,特别是高级管理岗位。引进、充实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建立起一支适用于全面风险分析的专业化人才团队,使各个岗位人员在整个风险管理系统内默契合作。

篇7

关键词:工程项目 全过程 风险管理模式

工程项目同时具有普遍性、重要性的特征,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其他项目相比,其特点主要有: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以及实现周期长等特点。并且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存在于整体实现过程中,因此风险对项目的最终成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简述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一)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

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并不是一个指定的含义,其主要有两种。其一,在整个工程项目操作的过程中,任何影响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和生产正常运行的,具有不确定性,并最终结果可能导致工程遭受损失或损害的事件统称为工程项目风险。其二,所有对工程项目目标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因素的集合。这是两种比较典型的释义。随后又有人指出所谓项目风险是一种对工程项目目标实现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不确定事件或状况。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工程项目风险不一定都是危害,同时也可能有一部分存在积极影响。

(二)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

通过对项目特性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目前存在于项目风险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风险的存在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处处都存在风险。第二、项目风险的影响面比较广泛。一个项目一旦发生风险,就绝对不是局部的,而是全面性的风险。第三、不同的主体所具有的承受风险的能力也不同。第四、项目风险具有很强的复杂性。一般情况下,项目风险都很复杂。任何项目的定义、决策、设计、建设都是确定因素和随机因素、模糊因素、未知因素相结合的复杂系统。

(三)管理流程

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规划、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监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积极事件的影响提高,降低消极事件的影响。已知风险所指的是对风险事先知道了其存在,并对其做出了一系列应对规划措施。风险的主要流程如下所示: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做任何一个工程项目时,我们首要考虑的就是风险计划,只有识别了风险才能根据风险的详细情况做出应对措施。在发生风险的时候,必须考虑要如何回避或者转移风险,以便将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若无法避免风险时,可以采取降低对风险事件的预期资金投入,削弱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风险的风险系数等办法来降低风险事件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二、工程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

过程管理可以说是现代化管理的分支管理之一,同时其管理方法也是主要的管理方法之一。由于风险因素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并且分布广泛,因此对每一过程的管理都是一个动态发生的过程管理,对那些因为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风险事件,必须及时发现并加以分析,才能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对策。而项目工程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就是从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风险进行管理,从而确保项目质量、进度及效益等目标的实现。在进行风险管理时须以整体管理为基础,阶段性的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整体管理模式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对风险管理计划的制定

做任何事情都是预则立,项目风险管理也不例外,管理计划作为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其内容主要涵盖了如何进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安排和实施,细节上包含了方法论,就是在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工具等;角色和职责,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职责;费用预算,很明显,它指的就是在进行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同时还有一些风险分类、风险评估报告等。一般情况下,由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管理计划,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项目人员的风险态度、风险的承受力以及项目的具体事项等。

(二)机构设置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作为风险管理主体存在。这样有利于明确风险管理在整个项目管理中所处的地位,并且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工作人员认清自己在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此外,这种专门的管理机构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能够确保管理计划的顺利实行,使风险管理效果得到保障。对该机构的基本要求就是具备独立性、权威性、经验和技能以及综合知识等。

(三)计划与设计环节的风险管理

一般在管理计划中会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并且由这些小组对项目的设计进行质量、进度、合理性等方面的进行项目设计部分的风险识别工作,在完成这些后对所识别的风险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评估,从而形成风险清单,并以此清单实施管理计划。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合同签订、计划等方面的风险识别和控制工作。

(四)对实施与控制阶段的风险管理

此环节的风险管理主体为施工单位。在风险管理计划的指导下,施工单位也应成立管理小组,在技术、环境、人员及设施等方面对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及评估。此环节是资源投入最多的一环,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在人、财、物等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

(五)竣工阶段的风险管理

在此阶段项目的实体已经完成,其主要的工作是对文件资料的整理以及验收工作,在此阶段,风险管理小组应对从文件资料是否完整、验收工作是否可靠等方面来判断和辨别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后实施。

结束语:总之,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企业管理、避免风险、实现项目成功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不能停止对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要不断的发展创新,找出最适合的管理方式,真正做到避免项目中风险的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毛晓纯. 工程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J]. 科技与企业,2013,02:85.

篇8

[关键词] 现金流风险;风险管理;企业价值

[DOI] 10.13939/ki.zgsc.2015.08.086

1 前言

20世纪前半叶,法约尔的安全生产思想及马歇尔的“风险分担管理”等理论预示了风险管理思想的诞生。接着,加拉格尔在《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中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使之成为一门学科并得到系统的发展。

2004年美国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 整合框架》,提出为利益相关者创造财富,从“内部会计控制”面向全面管理,区分风险和机会,细化“合理保证”标准等。这表明企业风险管理成为风险管理的核心。

21 世纪后,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主要包括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目标、作用、组成等。我国证监会的《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控制》,其核心目标与COSO一脉相承[1],即在公司内部建立一个基本的控制框架。

2 研究现状

现金流管理研究早在20 世纪50年代末就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管理领域。早期的现金流管理理论认为现金流是维持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关键。福斯特(Foster)和威廉(William .T) [2]表明现金流管理对企业有着重大影响,忽视现金流会带来严重的财务后果。昆(Kuh) 和梅尔(Myer) [3]提出企业资本支出受资本市场不完善而引起的现金流的限制,企业的利润水平决定投资。

随着现金积累的增加,人们逐渐发现过多的剩余现金降低了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因此开始重视盈余现金管理。哈佛大学简森(Jensen)[4]提出自由现金流假说,即一种企业价值评估的新方法,利用财务报表将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三大财务问题结合起来分析,研究财务决策对现金流的影响。之后的现金流理论认为企业的现金流决定投资。

20世纪80年代,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进入了价值管理阶段,从而使得现金流创造价值成为了必然研究。20世纪90年代,随着风险管理理论的兴起,现金流管理进入了现金流风险管理阶段。接下来经济全球化的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金融衍生品的成长,使得对现金流风险的度量等研究逐渐成为现金流管理的核心内容。

现金流风险的度量主要有以财务指标,波动性指标及在险值技术度量的现金流风险。现金流风险一般用现金流的方差或标准差来描述[5]。现金流对企业价值、股东价值、企业融资等有重要意义。

3 实证研究

目前主要有三种现金流估价模型:股利折现模型,折现现金流量模型,投资现金流回报率模型[6]。现从企业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一角度出发,研究现金流波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提出相应管理措施,为企业风险管理者提供依据。

现金流的波动影响企业的资本支出,改变外部融资的成本,最终决定公司价值[6]。假设现金流平稳的企业比现金流波动较大的企业,能获得投资者更高的价值评估。

使用托宾Q值,即市场价值与重置价值比作为公司价值的变量[7]。另外企业的规模大小、获利与否、成长指标及资本构成等因素,在分析中都将其作为Q值的控制变量(见表1)。

我们用多变量检验对托宾Q 值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也就是将Q 值作为风险度量和财务指标的函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8]。为了便于计算,我们首先对风险变量进行对数变换,计算了现金流波动和盈余波动的对数。

3.1 数据选择与统计描述

以国泰安数据库中的深证A股(剔除ST股后)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50家)2005―2014年的季度财务报表为基础进行分析。变量统计特征值见表2所示。

3.2 运用Spss软件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估计

为方便统计,对上述净利润、现金流净额取自然对数。拟合结果R2=0.671,较为显著。回归结果见表3。

盈余流波动系数为0.209,盈余波动可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应计项目的控制和对现金流的管理而缩小。当考虑了现金流波动后,盈余波动系数只表示控制应计项目后的价值[9]。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层的波动性管理掩盖了大部分信息,隐瞒了公司的不良业绩,引起公众对其信息质量的怀疑,最终降低了对公司价值的评估[10]。这表明我国市场有效性不够强,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

现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宏观上的现金流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兼顾过去并预测未来现金流。分析历史现金流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为未来现金流决策提供参考,及时修正现金流的波动,再根据企业当前状况制定预算及决策,选用恰当的现金流模型,保证企业日常经营及投资的需要,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最后通过这些手段,建立合理的现金流预警系统,防范财务危机。

第二,微观上的现金流管理。可以通过现金流风险度量方法及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对现金流进行风险管理,解决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不合理投资决策。现金流风险管理可以使内外部融资保持一致,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公司价值,为企业风险管理者提供一种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杜莹芬. 企业风险管理―― 理论、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2):164-165.

[2]Foster.William T.The Circuit Flow of Money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2(12):460-473.

[3]Meyer, J. R., and E. Kuh. The Investment Decision: An Empirical Stud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1957.

[4]Jensen Michael C. Agency Cost of Free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 323-329.

[5]赵亦军,谢赤.基于CFAR模型的现金流风险对企业价值影响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3(7):154-158.

[6]周敏.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风险管理行为及理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学报,2008(12):73-83.

[7]刘金霞,韩立岩.中国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现金流风险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7):714-723.

[8]吕振通.SPSS统计分析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

[9]钟艳.中小企业现金流风险:识别、评估与防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4-27.

[10]朱兆珍,董小红.中小企业现金流风险问题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6):66-6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