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市场研究服务8篇

时间:2023-09-24 10:37: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市场研究服务,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市场研究服务

篇1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公司金融

一、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现状及特点

(一)“十一五”以来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北京市政府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方向,将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首都服务经济功能,突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替代效应。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整体经济增速,GDP占比由2005年的69.65%增至2012年的76.07%;其中现代服务业年均增速超过15%,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在整体经济结构中占比由46.02%增至51.14%,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见表1)。

从细分行业来看,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信息技术与软件、科技研究、商务服务等优势产业规模大、发展快,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占比不断提升;房地产等基础配套行业保持稳定增长,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稳定保障作用;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整体规模相对较小,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与上海市比较,2011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其18个百分点,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特征更加明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从细分行业来看,北京市信息技术与软件、科技研究产业占比高于上海市8个百分点,突出体现了“科技北京”区域资源优势。金融、商务服务占比高于上海市4个百分点,总部经济特征更加明显。

与香港地区比较,2011年北京市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其15个百分点,服务业整体发展仍然具有一定差距。从细分产业来看,香港作为重要港口及贸易中心,面向整个珠三角地区提供高端服务,以对外贸易为核心的批发零售业占比高,信息技术与软件、科技研究产业占比较低,这些正是北京市优势领域与未来发展方向。

(三)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1 总量占比不断提高,支撑带动效应日益突出。“十一五”以来(2005—2011年),现代服务业GDP从3207亿元增加到8311亿元,占全市比重由46.02%提高到51.14%,增量占服务业GDP同期增量67.97%。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符合北京市资源比较优势,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

2 以金融、信息服务作为支柱产业,各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十一五”以来,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呈现出信息化、高技术化等高端发展趋势;未来市场空间广阔,日益成为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断延伸,助力产业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闪联、宽带无线接人等一批国际标准大量涌现;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3 区域资源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显著,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优势:

信息优势: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公共资源及信息资源丰富,发挥着全国信息交流中心功能。

资本优势:作为中央金融决策中心、信息中心、结算中心、清算中心,金融街、CBD集中了大量国内金融机构总部及国外金融机构在华分支,形成全国性金融资本中心。

研发优势: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智力资源密集;重点高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博士点占全国三分之一;拥有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半数以上。

需求优势: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新型消费迅速发展并与其他产业融合。

产业聚集优势:重点区域服务要素集聚能力与行业影响力大幅提升,形成以中关村为代表的高技术研发服务区,以金融街、CBD为代表的高端商务服务区,石景山、朝阳、东城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区,以顺义、通州、大兴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等聚集区,产业辐射带动效应强。

4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先后了促进服务业及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政策意见,出台了吸引海外人才聚集工程的意见、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振兴规划、鼓励跨国公司设立总部规定等专项政策。2010年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6”先行先试政策,石景山区纳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2011年7月,北京市与财政部、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签订协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技术研发、测试开发、技术转移及成果孵化平台。2012年9月,北京市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启动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预计全年减税165亿元。

二、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分析及市场机遇

(一)信息服务是北京市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具有全球化发展潜力的重要产业

1 信息服务产业是信息时代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包括电信及广电信息服务、软件等子行业。其中:电信及广电信息服务是构建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具有技术起点高、产业链长、渗透性强、引导效果明显等特点,同时公共属性和政策壁垒较强;软件业具有技术更新快、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渗透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等特点。

2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高端发展信息服务业,将在信息基础设施、电信增值、三网融合、软件、新兴服务业态领域形成一系列重大市场机遇。

一是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信息枢纽。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依托通信企业集团总部资源加快发展,建成世界级信息通信高速网络和枢纽,为企业国际化提供全球经营所需要的信息通信服务;建成覆盖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大规模开展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随着上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展开,必将为商业银行带来3G网络,高速宽带网等一系列项目融资机遇。

二是传统电信增值服务与互联网增值服务融合。伴随三大电信运营商整体经营转型,预计“十二五”期间电信增值服务产业从1000亿元增至4000亿元,互联网服务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5%。商业银行可利用网点优势积极营销运营商增值业务资金归集等配套金融服务,并针对其投资采购项目拓展贸易融资业务。

三是深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根据国务院《推进三网融合总体方案》,北京作为首批试点城市,推广阶段(2013—2015年)将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建设IPTV平台:广电系统将加快整合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资源,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预计形成一系列重大配套建设项目,同时创造光通信设备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业务机会。

四是软件产业加速发展,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重点关注全国性IT软件业龙头企业、电信、医疗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部分本地服务领域重点企业项目融资、并购贷款等融资需求,并通过贸易融资等产品延伸挖掘外包产业链中小企业。

五是积极培育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卫星导航等新兴服务业态。“十二五”期间基于物联网的高速铁路旅客服务平台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基于云计算的全球共享服务中心、“一户一T”云应用示范工程等商业化项目投入运营;新一代卫星导航将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基于北斗的高精度位置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列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商业银行可关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并围绕新一代卫星导航等应用领域探索融资模式,提前布局若干潜力领域。

(二)科技服务是建设世界城市战略的强大支撑

1 科技服务产业形态适宜首都发展。科技服务产业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交流推广、工程技术服务等子行业。作为新兴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态,该产业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大量吸收高素质人才就业等特点。“十一五”期间,北京市通过不断改善政策环境,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效支持首都经济发展。

2 科技服务业将形成一系列重大市场机遇。一是以全面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为重点,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北京市将在5年内统筹500亿元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股权投入、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保费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自主创新产品示范应用推广范围。商业银行可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关注蛋白质科学研究、航空遥感系统、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子午工程、农业生物安全研究等项目;围绕北京市科技发展重点工作、重大工程及相关领域重大需求,关注绿色印刷、中低速磁悬浮、航空遥感等工程及其产业化示范推广项目。

二是做强研发服务业,推动科研院所向研发服务机构转型发展,进一步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关注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及国家核电、首钢公司等企业研发关键技术进展,对研发企业及应用项目提供支持。

三是做大科技中介服务业,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参与首都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充分利用交易中心、交易所等平台渠道,积极关注工程技术服务、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技术服务企业,批量拓展客户。

四是做精设计服务业,重点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本土设计品牌。实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发展设计产业集聚区,努力打造设计之都,提升“北京设计”国际影响力,并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新生市场龙头企业及国有设计院所向设计服务企业转型改制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三)文化创意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文化中心

1 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首都科学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娱乐等基础行业及相应的文化产品制造及批发零售业。该产业具有创意,知识和资本密集,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渗透性强等特点,同时也存在有形资产少,未来收益和市场价值不确定,成本回收周期较长,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和流转等问题。北京作为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十一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与科技产业形成对首都经济双轮驱动态势。

2 北京市建设文化中心期间将形成重大合作机遇。一是优化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以首都功能核心区和朝阳区、海淀区为中心,加快现有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首钢旧厂区、北京焦化厂转型利用;继CBD一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后,重点培育2~3个综合收入超千亿元功能区,形成地标性文化航母;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近期实现入驻基地企业100家、相关产值200亿元。商业银行在此领域可重点关注海淀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朝阳CBD一定福庄国际传媒走廊、北京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798和宋庄艺术区等重点集聚区建设过程中的基本建设融资需求:密切关注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进展,围绕数字内容制作与分发、出版发行交易与监管、跨媒体复合出版、智能阅读终端研发制造等领域挖掘潜在客户。

二是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将集中在京落户。2012年6月,北京市与大连万达文化集团、中国数字集团等11家企业签署大规模战略合作协议,首期签约投资额608亿元。新濠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将在798艺术区建设北京新濠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水舞间”高端演艺品牌项目总投资500亿元。中国恒天集团将在宋庄投资建设国家时尚创意中心,投资超过300亿元。房山文化硅谷、怀柔电影城等项目也在规划中。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重大产业项目引进情况以及核心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需求。

三是集中力量组建行业内龙头客户和“文化航母集团”。北京市将吸引世界五百强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战略重组;“十二五”期间着力培育500家骨干文化企业、100家文化上市公司、50家百亿级、3至5家千亿级文化企业集团,新增上市公司50家,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都市传媒集团、出版发行集团、广告传媒集团、演艺集团、新媒体集团等文化企业,提供项目融资、并购贷款、结算、投行咨询等综合化金融服务。

四是加快首都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国家美术馆新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国学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北京博物馆中心区,支持国家音乐博物馆、中国出版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新的国家级文化设施落户北京。在天桥和天坛地区集中规划建设首都核心演艺区,打造亚洲演艺中心。推动市级和区县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北京国际戏剧中心、首都图书馆二期、北京儿童文化艺术中心、北京美术馆、首都交响音乐厅等项目,提升利用率和服务水平。公共文化设施具有较强公益属性,资金来源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商业银行可关注相关重点项目进展,提供配套金融服务。

五是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实施“走出去”。北京市将依托国际友好城市、驻外机构、海外华人等资源,积极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文化产品出口基地和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建设,支持优秀剧目、文化艺术品海外巡演巡展,支持图书出版、影视作品、动漫网游等文化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随着北京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扩大,商业银行可进一步依托自身全球服务网络,挖掘国际业务机会。

(四)北京市将形成较健全的民生保障体系,在公共教育、卫生服务资源布局调整、科技成果应用领域形成一系列市场机遇

教育、卫生属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领域,随着卫生部、教育部先后出台规定明确禁止公立机构负债建设,大型项目融资机会相对减少,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配套金融服务需求,间接支持公共服务事业发展。

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至2015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卫生资源布局合理,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基本形成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和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资源布局,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一是公共教育服务资源布局优化。推动中关村大学聚集核心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度融合,共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基地;结合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建设和城南行动计划完成沙河和良乡高教园区及相关高校新校区建设;结合CBD东扩和通州国际新城建设,发挥东部高校聚集区学科优势;推动职业院校向产业集中区聚集,重点推进亦庄职教园区、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除国家级高等院校以及北京市级重点高等院校外,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新建项目发展情况,寻找切入点与突破口。

二是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布局优化。除国家级、市级大型综合医院外,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新建项目,为北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三是加快应用科技创新成果。随着医疗服务体系信息化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商业银行可依托结算网点及网络银行等平台优势,开展银医合作,密切关注创新成果应用对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拉动作用。

(五)商务服务产业提升“绿色北京”吸引力

1 商务服务具有较强拉动作用,是构建世界城市重要的产业支撑和直接推动力。

商务服务产业包括企业管理、市场管理及会展、租赁、广告、法律等活动。该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辐射力等特征,是营造城市良好发展环境的支撑条件。北京地区总部经济特征突出,拥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居世界第二;超过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居全国第一;资产、收入总额占商务服务业比例分别达到96%、45%;集中大量营销、研发、资本运作和管理决策等功能,并带动会计、咨询、律师、评估等中介服务业态发展。

2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发展壮大商务服务业,将在集团总部、商务配套服务、会展、广告领域形成一系列市场机遇。

商务服务业兼具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多数子行业以提供专业知识服务或专业技能服务为主,属于低耗、高效的绿色产业,符合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是进一步强化集团总部聚集优势。北京市将继续加大对于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到2015年吸纳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0家左右,同时重点引进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做实做强“总部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可重点围绕集团客户开展产业链贸易融资业务,分析把握供应链构成、商业运作特点和交易结算模式,开发个性化服务方案。

二是大力发展商务配套服务。实施商务中心区(CBD)东扩和通州国际新城核心区等城市商务区,提高商务服务业发展集聚程度,商业银行可密切关注会计、法律、咨询等区域优势产业客户,根据企业经营特点,提供融资、结算服务。

三是建设国际会展之都。北京市“十二五”期间将着力提升北京会展业国际竞争力,预计2015年全市会展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新国展等四大会展业核心功能区,密切关注密云龙湾水乡等六大会展产业集聚板块建设,延伸营销配套服务企业。

四是创意广告业优化发展。商业银行可优先关注行业内经营时间较长、与业务对象合作关系较稳定的企业,根据应收账款情况,通过控制未来现金流,探索进行融资支持。

(六)流通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拉动经济增长

1 流通服务优化带动发展方式转变,是经济领域实施“世界城市”战略的重要内容

流通服务产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和现代物流两大领域。其中:批发零售业企业数量众多,具有利润薄、轻资产、负债率高等特点,并呈现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现代物流以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和物流基地网络为支柱、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商业银行未来应重点关注的领域。

2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优化提升流通服务业,将在专业商品市场、电子交易平台、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龙头物流企业领域形成一系列市场机遇。

北京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城市消费市场和主要商贸流通交易中心之一,将构建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高效、绿色、低成本的都市物流体系和现代化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成熟、先进的现代化流通服务产业体系乃至商贸流通、购物消费的国际化中枢,力争成为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国际商贸中心。

一是加强批发市场规划建设和分类管理,专业商品市场集聚发展。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专业商品市场建设及升级改造过程中融资需求,主要包括中关村示范区高科技产品交易聚集区、红桥市场珠宝交易聚集区、木樨园一大红门服装产业交易聚集区以及马连道茶业交易中心等主题交易聚集区;同时关注大宗商品市场内从事石化、煤炭、医药、粮食等商品的全国及区域龙头企业,挖掘其上下游企业链条。

二是搭建重点行业电子交易平台,大力发展在线批发交易,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集成发展。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通州商务园等电子商务聚集区建设,跟踪电子商务国际化经营趋势,跟进配套服务。

三是完善物流产业基地及项目建设。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物流中心-基地-配送中心”多级市场配送体系建设的融资需求。

四是物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商业银行可重点关注服务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音像图书等优势产业的全国及区域性龙头物流企业,以及航空、冷藏等专业物流企业,依托物流监管企业,拓展商品融资业务。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公司金融业务的市场选择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北京市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时期。商业银行应在持续深入了解市场前提下,结合自身优势,顺应北京市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积极探索业务模式、抢抓发展先机,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对接渠道,形成新的增长点。

(一)全方位支持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强对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市场的持续跟踪和研究:建立与产业主管部门对接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产业发展动态及落地项目情况;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定期研究内外部重大变化并解决存在问题,充分利用结算、网点等综合金融服务网络优势,实现对于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

(二)立足总部经济的拉动和聚集效益,满足重点产业融资需求

1 根据总部经济特点实施供应链金融方案。围绕企业总部所需要的金融、保险、会展、法律、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现代物流等高端现代服务需求,推进“1+N”的供应链模式,深度挖掘产业链客户群体。借助国内贸易融资产品所具有的融资成本低、优化财务报表等优势,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优质客户群。

2 建立长效跟踪机制,选择性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积极支持以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为代表的重点项目建设。根据北京市科技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大力拓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积极探索、创新适合流通服务、商务服务、技术服务的融资模式。跟踪教育、卫生产业发展动态,重点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三)根据区域经济特点,打造专营机构

根据国家及北京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情况,将部分分支机构定位为现代服务业特色机构,覆盖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重要产业功能区,鼓励根据所处区域特色,明确目标定位,以“立足区位、塑造专业”为目标,重点研究、发展1~2个特色行业,力争先试先行,探索业务发展模式。

(四)创新特色产品与服务模式

针对现代服务业“看得见、摸不着、抵不住”特点,加大对新产品研究力度,跟踪现代服务业行业特点和运行规律,探索与之相适应的信贷模式,吸收借鉴同业先进经验,结合产业发展状况和运营模式,不断创新有市场竞争力的信贷业务产品。

(五)有针对性地做好风险管理

坚持从产业链全过程整体考察和判断企业经营风险:在生产阶段,重点考察核心技术人员稳定性,保障产品质量及完成率;在产品推广阶段,重点考察销售渠道稳定性,保障产品顺利推向市场;在产品销售阶段,重点考察市场预期稳定性,保障产品收益,真正“管住”服务产品的变现渠道和资金流。

篇2

在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分享平台方面,通过微博分享将逐渐回归理性、通过微信分享稳定增长,而通过QQ进行分享最具潜力。微博、微信用户群体相对高端,这些用户在分享时,对于分享内容,分享对象、分享内容有不同程度要求。QQ用户覆盖范围最广,几乎涵盖所有用户群体,尽管目前通过QQ进行分享量较低,通过QQ进行分享的能量远未发挥出来,但在未来具有较大的分享潜力增长空间。这一方面决定于其庞大的用户规模与多样的用户层次,另一方面在于其能满足多种策略的分享方式,可以满足用户点对点、点对群(组)、点对面的分享。

一、市场发展状况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Q1,QQ月活跃账户达8.25亿,同比增长9.8%,“QQ空间”的月活跃账户达6.03亿,同比增长5.9%,腾讯微博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100万。截止到2013年Q1,新浪微博的总注册用户达到5.36亿,日活跃用户达到4980万,其中来自移动端的日活跃用户占76.5%。在中国,社会化分享传播平台用户规模增长稳定,且活跃用户数巨大。

人是社会的人,存在分享的欲望,而且这种分享的欲望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得到了释放,使得人们的分享变得更易实现。这些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中国社会化分享服务市场的发展。

依托社会化分享传播平台用户数的增长,社会化分享呈现强劲的需求。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结合国内主流第三方社会化分享集成平台对不同网站流量以及分享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每个用户日均分享2.1次,黏性和内容质量比较高的网站,用户日均分享可高达7.5次。

在中国移动联网社会化分享发展基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智能终端的普及与各类手机应用软件的丰富,智能手机已经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之一。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经突破5亿。在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4亿,预计2013年年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突破5亿。庞大的智能手机用户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分享发展的基石。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年增长率

相关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超过60%的QQ信息来自手机QQ,约有65%的微博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约有70%的QQ空间用户是用手机登陆。用户行为的移动化,让手机QQ、微信、微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产品之一。手机社交用户规模增长迅猛,促进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分享发展。

通过对手机通讯录资源的利用,APP可以将现实中的社交关系迁移到移动互联网,APP也可以通过手机的定位功能使得基于位置的社交关系成为可能。手机通讯录、移动社交平台与APP的结合为移动社交提供了基础,而这进一步为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分享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中国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分享市场发展现状:当前,中国主流信息分享仍以PC为主,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分享将逐渐占据主流。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分享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在一项针对开发者的调查显示,受访的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中,有51.1%在开发和运营APP时使用社会化分享功能。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APP在采用社会化分享功能后对于用户的提升效果明显,各类应用平均用户自然增长率接近8%。

采用分享后不同类型APP自然用户增长率

部分开发者在APP中集成了分享功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但对于大部分开发者,仍未充分认识到分享的巨大价值。另外,开发者对于各分享传播平台缺乏深入的理解。

在分享量方面,通过电商服务类APP与娱乐类APP产生的分享占据分享主流。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数据显示,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类别APP产生的分享量占比方面,电商购物类与生活服务类APP产生的分享量共占据55.1%。

2013中国移动互联网各类别APP产生的分享量占比情况

在分享回流比方面,不同分享平台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QQ好友的回流比达1.32,高于新浪微博回流比的1.17,微信朋友圈回流比的1.13。

各分享传播平台手机网民分享的回流比情况

艾媒咨询(iiMediaResearch)分析认为,各分享平台产生的分享回流比差异化,很大部分是由于各分享平台的用户群体的特点所决定的。相比之下,QQ用户整体活跃度高,用户关系链紧密,QQ拥有各种类型的QQ群、讨论组,用户基数大,是社交的刚性需求产品;新浪微博用户总体相对高端,用户社交属性不强,对于个人行为的分享交流成果不明显;微信在社交属性方面,弥补了新浪微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中高端用户之间的分享效果相对比较好。

二、开发者分享服务使用状况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受访的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中,有51.1%在开发和运营APP时使用社会化分享组件。目前,开发者设置APP社会化分享功能的比例较低,导致APP社会化分享普及程度不高。受访者普遍表示没有能力自己开发和管理该分享组件,部分开发者表示自己的应用不需要分享。总体而言,对于目前面世的大部分APP,使用社会化分享组件对于其应用具有正面帮助和促进。

中国开发者未提供社会化分享的原因: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在开发APP时,会权衡其应用是否有提供社会化分享服务的需要。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在未提供社会化分享服务的APP开发者中,32.2%的开发者不知道可以提供分享,有30.5%的开发者表示不需要提供分享,另有25.3%表示无相应的技术实力提供开发分享功能。

APP社会化分享传播平台分布情况调查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在受访的有添加社会化分享服务的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中,分别有88.5%和65.6%的开发者在分享功能中设置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社交平台。艾媒咨询分析认为,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在自媒体浪潮中有不俗的表现,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用户的社交行为迅速转移至移动终端上,预计QQ、微信等平台上的分享量将会快速递增。

在分享组件功能满意度方面,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受访的有添加社会化分享组件的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中,只有9.1%的开发者对社会化分享组件形成的回流比非常满意,有27.3%的开发者对社会化分享组件形成的回流比满意,其总体满意度只有3.32分。

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APP开发者对APP社会化分享组件产生的回流比总体满意度不高,APP用户的分享行为并不活跃。 APP开发者亟需解决社会化组件形成的低回流比的问题,寻找提高回流比的途径:一方面做好APP本身的内容,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各分享平台的用户群体的特点,合理设置分享平台。值得关注的是,由于通过QQ可实现精确、定向的分享,QQ分享平台回流比达1.32,高于其他分享平台。同时,通过QQ分享平台还可以实现向QQ群、讨论组的泛精准分享,通过QQ群(组)分享能针对群内的用户实现精准分享,其分享特性兼具精准性、可扩展性与一定的规模度,开发者在添加社会化分享组件时,可重点考虑。

中国移动应用开发者添加社会化分享平台预测: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是移动应用开发者实现APP社会化分享功能的最主要的分享平台,2012年设置比达78.3%,在未来三年APP开发者添加的社会分享平台比例将呈现小幅稳步增加。微信分享平台2012年设置比为15.8%。虽然目前微信设置比例不高,但其近几年应用之火爆,预计在未来三年设置比例将大幅提升。

主流分享平台在APP社会化分享的设置占比情况

此外,目前QQ分享平台刚刚起步,2012年设置比只有6.9%,但由于QQ在分享过程中具有的私密性、精准性、QQ群组(组)分享的泛精准性与可扩展性,随着APP开发者对QQ分享价值的进一步认可,以及凭借QQ账户体系方面的优势,QQ分享平台将在未来三年得到更为快速的普及。

相比之下,微博的设置比继续保持低幅度上升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微博热潮逐步降温,从长远来看,其回流比将会趋于理性调整。

三、手机网民使用移动应用分享功能状况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有54.2%的手机网民使用过移动应用中的分享功能。由于通过手机进行分享的习惯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手机网民中使用移动应用分享功能的用户比例并不高。

在手机网民分享用户中,分别有78.3%、60.1%的用户使用了新浪微博、腾讯微博进行分享,两者比例最高。虽然目前手机网民中通过QQ进行分享的用户比例较低,仅为3.8%,而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希望能向QQ进行分享,这一比例高达50.1%。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通过QQ进行分享用户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手机网民并不知道可以通过QQ进行分享,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手机网民分享意识的提高,通过QQ分享向QQ分享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增长潜力。

中国手机网民使用分享传播平台情况调查

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网民的分享对象主要是同学、同事、亲朋好友,选择分享的用户中,90.1%会分享给自己的同学,85.7%会分享给自己的同事,71.4%会分享给自己的亲友。艾媒咨询分析认为,分享的本质是建立在强关系基础上的基于信任的好事物的传达,而同学、同事与亲朋好友是典型强关系链的代表。

篇3

关键词:消费者利益;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F713.82;G8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01-02

体育竞赛服务市场在国外已发展为一个成熟且发达的市场,成功的运作为其带来了惊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体育消费正从满足基本需求逐渐向追求高质量消费方向发展。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与部分项目职业化实践的不断深入增加了我国观赏性体育的消M人群。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竞赛服务市场在市场运作、经济道德遵守以及市场经济秩序有序化与规范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利于市场消费者利益的维护。因此,建立一个有责任、有秩序且顾及消费者乃至社会整体利益的体育竞赛服务市场体系,对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运作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

一、体育企业与消费者及社会整体利益的一致与背离

由于追求目标各不相同,体育企业利益同消费者利益乃至社会的整体利益之间经常会出现矛盾与背离的现象,体育企业在对这种利害关系冲突进行处理之时,是否能够对体育市场经济规范与道德约束予以遵循,不仅会影响消费者与社会的利益,还会对体育企业自身长远利益的获取产生影响。作为体育市场经济的主体,现代体育企业应以企业利益及消费者与社会整体利益的相互协调与共同实现为其发展的最高准则,这亦是体育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实际上,体育市场经济具有契约性的特征,体育市场活动中的全部利益主体都需要严格遵循统一的游戏规则,明确他们之间的契约关系,为

社会经济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保证,最终实现各自的利益。此外,现代体育市场经济又是一种社会化的经济,其建立以高度的分工为基础,各主体之间联系异常紧密,一方获得利益会带来另一方利益的提升,而一方利益的损害又会使另一方的利益遭受损失。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各经济与社会主体利益关系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运动特征,若体育企业只考虑自身利益的提升而忽视甚至损害消费者与社会整体的利益,最终势必会降低企业的自身利益。

二、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突破口

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消费是生产的终极目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全部的生产都有且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消费,对于生产者而言,其利益的注意必须以对消费者利益的增加为前提。市场信息不对称与非均衡市场的影响使得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将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而非最终消费视作其运作的最终目的,极大多数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都将消费者利益当做了牺牲品。现代体育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体育竞赛服务导向已发生了极大转变,实现了由原先的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化,对等价交换、平等竞争以及消费需求等内容进行强调,消费者在接受体育竞赛各项服务之时所具有的发言权与影响力更加突出,现代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经济体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与增加提出了必然要求。消费者利益是社会利益的真正决定者,在经济学视角下,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应以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为突破口,对进行体育竞赛服务消费的所有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予以满足,增加其经济福利,这是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经济及社会效益提高的本质要求。

三、从消费者利益保护把握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有效运作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能否在市场博弈格局中提高竞争力并为自身的市场开发开辟广阔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现有及潜在消费者数量的多少。保护消费者利益,把握消费者与生产者剩余的博弈过程,使其实现动态化的均衡,使生产者的部分剩余向消费者进行合理地让渡,以对消费者剩余予以合理的增加,使消费者更加认可并支持体育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提高消费者忠诚度,从而为企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对于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各企业而言,这是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以下从保护消费者利益着手构建市场体系的分析,对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良好运作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有益的启示。

(一)标新立异,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把握

消费者大多都会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他们在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消费之时容易出现“审美疲劳”的现象。在消费者对某一体育竞赛服务的消费过程中,每单位增加的服务消费所带来的效用的增量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不断减少的,这通过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此外,体育竞赛服务市场中会存在替代效应,当对某一体育竞赛服务的消费不能为消费者带来显著效用的增加时,消费者会对新的替代服务进行选择,以此增加自己的效用总量。此时,这一服务起初赖以维持的消费者剩余会由于丧失消费者的消费动机支撑而无法继续存在,这就需要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及时进行创新与研发工作,以向市场提供具有广泛用途并结合多项功能于一体的新服务。同时,加强新服务的市场宣传,对消费者的新服务消费需求与消费行为加以引导,增加消费者剩余,保护消费者利益,使消费者群体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这对于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的市场拓展与运作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追求“物美”,洞察消费者的需求动机

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在选择并消费服务之时总是会对服务的性价比抱有很高的期望,亦即希望“物美价廉”,在对某一服务的预期市场价格基础之上渴望服务具有较高的质量,以满足自己身心俱健以及休闲娱乐等多种需求。只有如此,消费者的利益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尽可能地实现消费者剩余。对消费者利益予以藐视并对消费者剩余进行分割,忽视竞赛服务质量改善的体育企业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面临巨大的市场危机,严重时甚至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出局。作为实现服务使用价值以及价值的保证,体育竞赛服务的质量就像服务的生命一般。提供体育竞赛服务的企业要想保持强劲的市场竞争优势,寻求生产者剩余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以坦诚的态度面对消费者利益与消费者剩余,实施服务质量的全面管理,以质取胜。

(三)以“价廉”立市,对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予以关注

特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决定体育竞赛服务消费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主要以生活品位的提高为着眼点。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受到其预算的较大影响,服务的市场价格是决定消费者选择某一服务的重要因素,消费者总是以对相当服务质量的追求为前提选择价格更加实惠的竞赛服务进行消费,这能够使其购买力变得更加有意义。如此一来,该竞赛服务的市场营销潜在市场就愈发宽广,经济效益提高也会得到更好的保证。所以,提供竞赛服务的体育企业应对其服务价格的资源性因素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将成本优势发挥出来,以“价廉”制胜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

(四)诚信立本,将“人道”践行于“商道”之中

生产与消费一直是相互对立相互影响的矛盾体,体育竞赛服务的提供者和体育竞赛消费者都以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以及体育竞赛服务市场的良好运作是以牺牲并转移提供给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为代价的,而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所得到的利益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虽然依靠欺诈等非“人道”手段能够提高体育竞赛服务企业的经济利益,但是这不符合市场的诚信运作规律,不能满足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对消费者剩余的追求,这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因此,榱似笠档某ぴ斗⒄梗需要在市场经济的指引下,在体育竞赛服务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共赢关系,采用道德规范指导企业的管理行为,让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美好形象。同时,

不断增加体育竞赛服务的附加值,降低体育服务的购买费用,带给消费者“超值”体验,提升他们的消费满意度与忠诚度,最终形成消费者的消费黏性,扩大消费者数量,使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都能受益。

结语

社会需求与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决定体育竞赛服务消费者与提供者之间存在“共赢”关系,企业在获得利益的同时,要尊重并关怀消费者,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对待市场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与价值分配对于体育竞赛服务市场运作以及体育产业综合效益的提升都将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 刘艳娥,史湘平.“人道”与消费者剩余理论对提升现代体育产业效益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0):27-29.

篇4

一、我国保安服务市场政府监管政策的现状

基于我国当前保安服务市场的现状来看,在处理其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时,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出台相关的监管政策。公共政策作为一种政策系统,是有其独立的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和运作过程的。在适当的政策环境中,会自行产生、发展并发挥作用,帮助社会分配价值,促进公共利益的平衡发展。

传统的政府监管政策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同时也体现出了很多问题。在我国保安服务市场的竞争当中,国有资本长期占据着相对垄断的优势地位,民间资本很难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同时由于当前仍存在着保安服务企业长期和政府公安机关保持一体,政企不明,对市场机制下服务资源的分配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另外,在保安服务市场中,长期存在着一些隐性的市场主体及其从业人员,给市场的只需和社会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我国的保安服务市场政府监管政策也正处在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基本的改革方向为对监管进行适当放宽,让民间资本和民间市场主体也能够参与到保安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当中。同时明确公安机关和保安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快进行政企分离。此外,还应当对保安服务的种类进行重新划分,以保证能够有效的对其进行监管。

二、我国保安服务市场政府监管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保安服务价格政策不合理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始终遵循着“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了产品服务价格”这一基本路线。因此,在保安服务市场,虽然在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制定了行业指导价,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服务收费标准或产品价格标准。而国家也没有相关的政府监管政策来对其进行指导和调节。各地都是参照当地价格主管部门的意见和标准,由各个保安企业自行定价。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会导致保安服务业价格水平调整上的缺位或不及时,同时也使保安服务业的价格无法反映保安服务中存在的风险和价值。

(二)跨区域、跨行业的政府监管政策落后

目前,随着保安服务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国家各级政府机关部门和主要的保安企业都在致力于打破保安服务的区域封闭性。但是,由于这种跨区域、跨行业的经营模式刚刚起步,还十分的不成熟。因此,政府相关的监管政策也十分落后,仅仅从行业审批的角度对其审批的条件、时间、过程等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规定,而没有规划和建设具体的实施细则,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跨区经营的激励制度和保障措施。这就导致了各地对跨区域、跨行业的保安服务的认识和监管水平参差不齐,保安服务业的区域性封闭短时间内难以被真正打破。

(三)公益性保安服务政府监管政策不足

近年来,由于社会对保安服务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保安服务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保安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数量逐年攀升。然而在保安服务业市场化改革的时期,大多数的相关人员都只注重于满足社会安全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而忽略了其中存在的各种负面影响因素。在我国一部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政府的监管政策注重的只是经济效益和市场利益的增长,而忽略了保安服务公益性的发展和转变。这就使得公益性保安服务的政府监管政策始终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三、改善我国保安服务市场政府监管政策的措施

(一)改善保安服务价格监管政策

由于我国当前保安服务价格是平偏低,难以与风险形成正比,从而导致了保安从业人员流失率的提高。对此,政府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当参照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保安服务价格的监管政策进行改革和完善。其中必须要包括保安服务的性质以及价格制定的原则。同时要给出政府的指导价格,以及根据不同地区市场情况进行价格调整的规定范围。此外,还必须明确提出保安服务价格的标准与该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关系。

(二)改善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的监管政策

在保安服务业的市场发展当中,应积极打破地域性封锁,推动有实力的保安企业进行跨区域性发展。逐渐打破行业的垄断,建立起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促使保安服务市场健康、良好的进行金正,以促进其整体的发展。对此,国家应当积极对现行的相关监管政策进行重新修订和优化完善。同时针对市场发展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制定出相对应的监管政策,以保障保安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篇5

内容摘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以公共服务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在有效改善了公共服务的同时,为世界各国政府的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分析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和成效,借鉴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做法,对加快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将公共职能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以期为实现公共服务的最佳供给与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启示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摆脱财政困境、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政府行政效率,相继掀起了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热潮。诚然,西方各国因其国情不同,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内容与进程也不尽相同。但是,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各国之间的信息和技术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这就使得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凸显出一些共同的制度化取向。

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政府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的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优先目标;与此同时,又利用私营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和劳务的生产”。具体而言,指政府通过政治过程作出决策,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以市场机制为杠杆,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等组织的参与,在竞争中完成公共服务的供给。目的是在政府部门不放弃公共政策制定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服务市场化反映了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政府职能的退缩和市场价值的回归。它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是为了解决官僚腐败及政府垄断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低效率等问题而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提高供给效率及行政效率。

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

(一)私有化

把原有属于国有的公司或公用事业通过产权转移、拍卖、赠送、发行股票等形式转给私营企业所有或经营。英国是西方国家中实行私有化改革起步最早最突出的国家。在撒切尔首相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1998年撒切尔政府表示私有化无,把电力、供水、天然气等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改革。20世纪90年代梅杰执政以后,又把私有化领域继续扩大,邮政、铁路、运输等部门的私有化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可以说,英国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示范性效应为各国私有化改革树立了典范。受英国的影响,西方国家随即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私有化改革浪潮。

(二)合同出租

合同出租亦称合同承包、竞争招标,是西方各国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中最重要的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政府将原先垄断的公共产品的生产权与提供权向私营公司、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进行转让。政府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外向私营部门、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与政府签订供给合同,承包商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并按合同提供公共服务。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要责任就是确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监督承包合同的执行。在合同订立之前,公共服务的确定是一个政治过程,政治机制起主导作用。合同订立之后,公共服务的提供就进入了经济过程,市场机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承包公共服务生产的组织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自由配置资源,摆脱了原先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的各种限制。政府对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代替了原先对行政组织的等级控制。

(三)公私合作

即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合同出租,与合同出租不同的是,政府不需要出资购买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而是以政府特许或其他形式吸引中标的私营部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某项公共服务并允许承包商有投资收益权。公私合作可以发挥公私两种部门在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在各自目标中寻求共识,彼此合作,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达到既能借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生产能力,又凭借价格机制显示真实需求。

(四)用者付费制

通过付费,把价格机制引入公共服务中来,按“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消费者在使用政府提供的服务时必须向政府支付赖以收回成本的费用。与合同出租模式下政府出资购买由第三方提供的公共服务所不同的是,在用者付费模式下,服务的生产者一般是政府,享受服务的消费者直接向政府购买服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公用事业、垃圾收集、废水和污水处理、娱乐设施、公园、保健服务、特殊事项上的警察服务、楼房检查、住宅区服务等领域,广泛推行用者付费制。

(五)补贴制度

为了鼓励可收费物品和个人物品的消费,政府实施补贴制度。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补助,是政府给予生产者的补贴。补助降低了特定物品对符合资格要求的消费者的价格,他们可以向市场上那些接受补贴的生产者购买更多物品。在补助安排下,生产者是营利的或者是非营利的组织,政府和消费者是共同的安排者,政府选择特定的生产者提供补助,消费者选择特定的生产者购买物品,政府和消费者都向生产者支付费用政府对相关行业的补助,是因为这些行业的服务能使公众普遍受益,适当的补助能减轻这些行业的运营成本,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公众对这些物品的购买能力。另一种是凭单,就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发放优惠券,有资格接受凭单的个体在政府指定的公共服务供给组织中“消费”其手中的凭单,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组织接收的凭单。实行凭单制的公共服务供给与消费模式是公共服务生产组织为争取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资源而竞争,这种竞争是在市场过程中进行的政府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公共服务生产组织同样对消费者个体做出反应,消费者个体的选择引发了公共服务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这部分代替了政府对这些组织的监督,这正是市场化制度安排代替政治化制度安排的优势所在。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成效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变了政府对公共服务“大包大揽”的局面,可从容配置行政资源,有利于政府缓解财政压力。政府直接从社会提取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调动资源的能力相对比较强,公共服务市场化扩大了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源及技术力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这样一来政府既施展了“掌舵”作用,又充分利用了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

有利于改进行政管理和精简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市场化使具体的“划桨”交给市场,政府在于“掌舵”,有效调整和优化了政府职能,微观的工作交给市场去做。如英国的“执行局”,美国的“法定机构”,政府可以撤销从事这些业务的常设机构,精简了政府机构规模,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利于扩大民主参与。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以公众的需求为中心,公众通过直接参与或者是通过协商、公决等形式影响公共决策,这样不仅能推进民主化,而且能形成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市场化后权力的适当下放,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沉重负担,也有利于社会自治进程的发展以及“有限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建立,促进政府和社会发展。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启示

(一)市场化的制度设计

市场化方案的实施要求在宏观上应把公共服务市场化作为政府行政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的政府供给模式已不能满足由所有制形式多元化所产生的消费主体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的要求,这就必须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因此,要根据公共物品的性质,做好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对于纯粹的公共服务,如国防、外交、政策、环境等直接由政府提供和生产,而对于混合的公共物品,如市政设施、后勤服务、供应系统等则可交由民营部门、非政府部门来承担,同时探索多元市场化的形式,如市政服务领域采用合同出租,道路、桥梁建设实行公私合作方式,部分国企实行民营化,水、电、燃气供应系统实施使用者付费制度等,从而有效改善公共服务。

(二)有限的市场化

市场化方案中政府在部分公共服务领域的退出,决不意味着政府可以脱离公共服务供给。在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转交的是服务项目的提供,而不是服务责任的移交”。市场化方案只适用于纯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混合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因此,公共服务市场化不是全盘私有化而是有限的市场化。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纯公共物品,如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都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如果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可以市场化的话,那么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就无从谈起了。

(三)协调各方利益体

市场化改革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推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能够较好地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我国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虽己初露端倪,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也有相当一段距离。即便如此这一过程仍然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为,政府管理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法规,不仅可以对市场运行的过程和结果施加影响,以达到利于公众的目的,而且可以防止垄断权力的滥用,促使市场运行更加有效率。在这一渐进的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利益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四)促进政府的职能转变

篇6

【摘要】人才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联系在一起,与人事制度改革联系在一起。因此,更好地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促进各类人才合理有序地流动,是推动我市经济健康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才市场;新形热;如何更好发挥;服务职能

今年1月份,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我们防城港市来说,是一个发展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市“坚持以港兴市、以工兴市、以区位优势兴市,大力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商贸、大旅游,努力把防城港市建设成为面向东盟乃至更大区域的钢铁能源基地、商贸物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态友好、开放度高、活力迸发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和重要门户城市”的总体发展思路目标的逐渐实现,为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而就我市现有人才状况,可以说是总量不足,素质偏低,高、精、尖人才奇缺。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发挥我市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为加快我市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

1新形势下明确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从本质上说,它属于人才中介服务组织,它与行政机关相比较,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是不同的。人才市场不止是人事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更是人事部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才服务的一块阵地;人才市场的业务不止是某一单项的业务,而是人事部门各项人才业务的延伸和扩展。但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明确政府人才市场的职能定位。推进政府所属人才市场的体制改革,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公共服务和市场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分类发展的有效形式。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应以社会效益、人才效益为主。在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方面,应从少收费向不收费过渡,逐步降低人才招聘会、人事档案管理、人事的收费标准,只适当收取一定的成本费用。

2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我市人才市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市场功能不够完善,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尚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业务工作也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需要。一是设备陈旧,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与各区县之间联系不紧,协作不多,许多资源不能共享,形成相对封闭,互不开放,各自为政的格局,难以开展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二是人才市场中的人才概念过于狭小,对人才的划分也不尽合理,往往拘束于大中专毕业生,由此形成两大块不同的人力资源市场。即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市场属于不同部门的管理,严重阻碍了人才市场的整体发展。三是硬件设施落后。有的区、县人才市场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用的办公设备,更谈不上专门的办公的场所。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要认真研究现阶段改革和发展对人才市场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规划人才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模式,合理地设计人才市场的功能结构,提升人才市场服务水平的紧迫感。

3拓展和创新市场服务功能的必要性

人才市场是人才人事工作贴近经济建设的窗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阵地,为了能更好地发挥阵地作用,积极为各用人单位或各类人才提供服务,我们应该尽力拓展业务,完善功能,争取将人才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配置、人才测评、毕业生就业指导、人事,网络建设等事务性、技术性、服务性社会职能充实到人才市场。

3.1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人才市场信息是我们市场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要特别注重这项业务,要扩大信息来源,增加供给渠道,完善采集手段,丰富市场信息量。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广泛传播我们人才市场的信息,为广大的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服务。在完善现有信息服务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这是人才市场发展的方向。在建立全市信息网络的过程中,市人才中心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统一软件的要求,由区到市,实现全市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资源共享。然后逐步与市外人才市场,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基地建立人才信息计算机网络,加快我市企业经营管理者数据库、高新技术人才数据库和农村乡土人才数据库的建设步伐,为我市企业提供便捷的人才人事服务。

3.2扩大人才中介服务。目前我市人才市场基本上还是只为进入人才市场的求职招聘者提供中介服务。这些服务还是低层次的、有限的,尚不能满足用单位和人才的要求。新形势下,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人才层次,不同的招聘要求采取不同的中介服务方式。要将定期的人才交流会与日常的求职招聘中介结合起来。多形式、多领域、多途径地开展我们的人才中介业务。

3.3大力推进和发展人事服务。人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原则在人事管理方面的体现,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发展人事有利于丰富人才市场的内涵。我们要加大宣传的力度,积极开展单位人事。在继续为非国有企业单位办理人事的同时,努力开展国有单位的人事。要提高人事的水平和档次,积极为用人单位人才规划、人事管理方案设计等内容。要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规范程序,在社会化,专业化和法制化方面开拓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完善。

篇7

Key words: service outsourcing;policy effect;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32-04

0 引言

服务外包是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和产业转移背景下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对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这对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推动我国服务外包再上台阶有着重要意义[1]。2009年,长沙市获批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经过几年的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已成为推动长沙市外贸出口增长的核心力量。从2009年开始,省委省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服务外包支持政策与文件,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文章选择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政策效应分析,探讨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理论,研究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的优化策略,以推进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模型的构建

理论模型的构建如图1所示。

2 研究假设

假设如下:

假设1: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划分为图1中所示的三大类效应。

假设2:不同服务外包类型在各种政策支持影响政策效应发挥时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各政策支持与政策效应发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3 实证分析

我们主要运用5分度量法,分别对ITO、BPO、KPO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层或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因为这一层次管理者会比较了解所在企业的总体情况。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个人背景资料、企业实施服务外包的背景资料、外包所获长沙市政策支持情况、外包产业政策效应发挥情况等。调查共发放180份问卷,回收126份,其中有效问卷108份,并且在有效问卷中,各类外包类型企业所占样本数悬殊不大。

我们采用SPSS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方法包括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将多变量化简的技术,是多元统计分析的重要分支,其目的是分解原始变量,从中归纳出潜在的“类别”,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归为一类,不同类间变量的相关性则降低。每一类变量代表一个“共同因子”,即一种内在结构,因子分析就是要寻找该结构。

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为:

X1=a11f1+a12f2+…+a1kfk+ε1

X2=a21f1+a22f2+…+a2kfk+ε2

……

Xn=an1f1+an2f2+…+ankfk+εn

其中,X1、X2…XP为原始变量标准化后变量向量,f1、f2…fk为公共因子,ε1,ε2,…εn为特殊因子,A=(aij)n×k为因子载荷矩阵,k

SPSS 计算机操作结果在 SPSS 中输入数据,将108个样本中政策支持的16个具体指标和政策效应发挥的13个具体指标数据输入表中,经过操作,SPSS得出计算结果,见表1、表2。

通过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KMO接近7,sig

信度一致性检验 xi=ti+ei其中xi是第i次测量的得分,ei误差项,ti是关于xi的真实分数,通过可靠性检验。

Cronbach's系数为0.754>0.6,证明此问卷的内在信度较高。

通过对图1中所示政策支持的16个具体指标和政策效应发挥的13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可以把具体指标进行分类,同时对图1模型进行验证和改进,并通过内部一致性系数对问卷信度进行检验(如表3、表6)。

表3显示了服务外包政策支持因子分析的统计结果以及每个因子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四个因子总体覆盖了81.253%的信息,而且各变量负荷绝对值系数比较高,说明各因子中的原始变量有较显著相关性。同时,四大因子的一致性信度?琢值均在0.8以上,显示因子内部一致性良好。根据各因子中变量的原始含义,我们将四大因子分别命名为:成本支持、人才引进与培育、市场拓展支持和技术创新与改造支持。将该分析结果与图1所示假设模型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差异在于原先假设影响政策效应发挥的支持主要划分为三大类,而实际结果却分成了四个因子,即将“技术创新与改造支持”从市场拓展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因子。

同理对服务外包效应做因子分析与内部一致性检验得出结果(如表4,表5)。

通过KMO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KMO>7,sig

表6显示了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发挥的因子分析统计结果,以及每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三个因子总体覆盖了83.635%的信息,而且各变量负荷绝对值系数比较高,说明各因子中的原始变量有较显著的相关性。同时,三大因子的一致性信度?琢值均在0.7以上,显示因子内部一致性良好。根据各因子中变量的原始含义,我们将三大因子命名为:扶持与规范效应、强化与持续效应、规模与技术溢出效应。

①相关分析。对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与政策支持进行相关分析,可以得到政策效应发挥与特定支持类型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服务外包产业政策的充分发挥提供参考(表7)。表7中,*表示相关系数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示相关系数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

②方差分析。通过外包类型这个指标对政策效应进行方差分析,可以显示不同类型的外包在四大政策支持因素影响政策时是否存在差异。

如表8所示,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可知显著性概率Sig.=.009

如表9所示,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可知显著性概率Sig.=.956>0.05,说明具有方差齐次性,因此需要通过LSD法计算各水平均值并进行比较。从表9可以看出,由于显著性检验系数都小于0.05,说明图1三种服务外包类型在四大政策因素影响政策的强化与持续效应时存在显著差异。

如表10所示,通过方差齐次性检验可知显著性概率Sig.=.985>0.05,说明具有方差齐次性,因此需要通过LSD法计算各水平均值并进行比较。从表10可以看出,由于显著性检验系数都小于0.05,说明图1三种服务外包类型在四大政策因素影响政策的规模与技术溢出效应时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我们对图1所示理论模型进行修正,如图2所示:

通过对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进行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服务外包政策支持因子和服务外包产业效应发挥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的服务外包类型在各种政策支持影响政策效应发挥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满足原假设。

4 结论

文章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证的结合,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验证影响长沙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因素,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可靠性分析方法进一步对湖南省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进行检验,得出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各效应因子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政策发展策略。

4.1 缓解人才流失,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

长沙市的土地、税收、消费成本均低于国内发达城市,这些特点使得企业的运营成本有所下降,能够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长沙市的工资水平偏低,具有行业技能及高素质水平的专业性人才流失严重。这使得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水平很难提高,与同类型企业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鉴于此,长沙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应该实施人才―企业―产业的发展路径,采取“政府资金支持、专业机构运作”的形式,有效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与实训,创立服务外包人才孵化基地,形成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长沙模式”。这样既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改变了目前服务外包产业低水平发展状况,还能有效解决从高校到企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对接[4]。

4.2 明确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方向

长沙市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首先需要明确产业发展导向,着眼国家宏观政策形势,搭载互联网+与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在此基础上同步推进信息技术、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着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业务,促进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定期《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加强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指导。积极鼓励企业拓展服务外包行业领域,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设计、研发、互联网、医疗、工业、能源等领域服务外包;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教育、交通物流、健康护理、科技服务、批发零售、休闲娱乐等领域服务外包;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篇8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新兴市场国家在不断崛起,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货物贸易的不断发展及顺差增加,同时存在的是服务贸易的逆差增加。本文基于EBOPS统计的进出口数据,以“金砖四国”(BRIC)为研究对象,对新兴市场海运服务贸易及各分类项目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和贸易专业化指数进行了测度和国际比较。分析表明,“金砖四国”海运货运具有显著劣势,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但在海运客运和海运其他项目上,中国和俄罗斯具有一定优势。

关键词:海运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EBOPS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新兴市场国家在不断崛起,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货物贸易的不断发展及顺差增加,同时存在的是服务贸易的逆差增加。服务贸易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全球经济70%是服务型经济,而运输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海运服务贸易又在运输服务贸易中占比最大。根据UN Sevice Trade Database 数据,2008年,海运服务贸易占到了运输服务贸易的38.23% 。同时,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直接影响着货物贸易的成本,从而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关注海运服务贸易,对于强化竞争优势并带动其他服务业和货物贸易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服务贸易各行业总体竞争力的测度,对运输服务贸易的研究,比较多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目前的文献对于我国运输服务贸易是否存在竞争优势具有不同看法。另一种观点是基于比较优势要素的分析,认为运输服务需要的要素是设备(船队、飞机)和人员(船员、飞行员),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在造船、设备的拥有、购买外国先进船只以及劳动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而我国在运输服务贸易上具有比较优势(洪晓东,2003)。第三种观点认为不能简单地以数字运算来判断竞争力的强弱,运输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有着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原因。逆差的产生及持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货物贸易增长过快,运输服务在短期内供给不足,供求的缺口需要由运输服务的进口来弥补;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运输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市场被外国企业抢占(何伟、何忠伟,2008)。

但目前的文献主要是集中研究运输服务贸易整体行业,未对运输服务贸易的分类项目进行研究。多数研究数据是基于《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BPM5,Balance of Payments Manual)统计分析,BMP5统计的缺陷在于没有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只有大类数据,而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S)对BPM5分类进行细化。不能简单的认为海运服务贸易整体行业的优劣势即为海运客运、海运货运和海运其他所有项目的优劣势,应该分析出海运服务贸易主要的劣势来源于哪个项目。本文将选取2001-2008年UN Sevice Trade Database按《扩大的国际收支》EBOPS统计的数据,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及各分类项目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并选发达国家代表德国进行国际比较。

“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海运服务贸易增速快且在运输服务贸易中比重大

中国的海运出口占运输服务贸易总出口的份额由2001年的43.4%上升到2008年的66.2%,增长了23个百分点。2008年,巴西的海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相比2001年增长了200.3%,印度和巴西的海运出口占运输服务贸易总出口的份额都高达80%以上,俄罗斯的海运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年平均增速为15.5%,但俄罗斯的海运出口的比例略有下降,2008年占到了24.6%。说明海运作为传统的运输方式,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进口增幅则较为平缓,中国从2001年占运输服务进口总额的28.84%,2008年达到31.67%。巴西从2001年的66.2%上升到71.0%,印度和俄罗斯的海运进口占比还略有下降。在“金砖四国”中,海运服务贸易出口占比最大的是印度,进口占比最大的是中国。

(二)海运服务贸易逆差差异较大

虽然海运服务贸易出口额逐年扩大,但中国和巴西的海运服务贸易逆差较大,2001-2008年间我国海运服务贸易逆差仍呈逐步扩大的趋势,海运服务贸易逆差2001年为48.83亿美元,2007年达到152.79亿美元的峰值,随后开始回落,2008年为151.49亿美元。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中,主要逆差来源于海运,2001年海运逆差为48.83亿美元,占运输服务贸易逆差的73%,这个比例持续上升,2007年超过了运输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52.79。巴西的海运逆差2001年后开始回落,由2001年的18.23亿美元一度降到了2005年的6.93,2005年后又开始上升,2008年达到了28.09。印度的海运服务顺差在2001年以后逐年扩大,由2002年的5.56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25.37。俄罗斯的海运服务贸易从2001年开始持续顺差,2001-2005年平均增速为44.51%,2006年开始顺差减小,2008年降到了2.97亿美元,相比 2001年减少了40.72%。

“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基于《扩大的国际收支》EBOPS统计,海运服务贸易包括海运客运,海运货运及海运其他,海运其他包括沿海船和远洋船拖和推运输服务、领航和停泊服务、船只救助和打捞服务及其他运输设备的保养和维修服务等。本文将依据EBOPS统计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竞争力指数对“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进行测度与比较。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与该产品或服务世界出口总额之比。这一指标测度的是一国出口的绝对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在贸易出口方面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MSij= Xij/Xwj

其中,MS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或地区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表1计算了按EBOPS统计的“金砖四国”海运服务贸易及分类项目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从海运服务贸易总体来看(见表1),中国的海运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在“金砖四国”中是最高的,并逐步上升,由2001年的1.82%上升到2008年的7.44%,而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在海运市场的占有率较低,并且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还在逐步下降,印度和巴西的占有率在缓慢上升,上升速度不及中国。就分类项目来看,中国海运市场的占有率主要来自于海运货运,这跟中国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有很大关系,而巴西和俄罗斯在海运货运上的占有率很低,在海运其他上的占有率较高。

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德国的海运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金砖四国”,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传统的发达国家在国际海运市场上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见表2)。从分类项目来看,德国在海运货运和客运的市场占有率都高于“金砖四国”,特别是在海运货运上具有很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只有在海运其他项目上低于巴西和俄罗斯。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只考虑了出口因素,没有考虑到进口的作用,还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补充。

(二)竞争优势指数

贸易专业化指数(TSC)反映某一产业净出口与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用来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贸易竞争力指数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间是可比的。其计算公式为:

TSC =(Eij-Iij)/(Eij+Iij)

式中Eij为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Iij代表i国j产品或服务的进口。TSC在1和-1之间变动, TSC>0表示产业处于优势,越接近1,竞争优势越大,TSC

从海运服务贸易总体来看(见表3),中国和巴西都没有竞争优势,但是中国和巴西的 TSC指数都在稳步上升,印度和俄罗斯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具有微弱优势,这种优势在逐步减小。从海运分类项目来看,中国在海运客运项目上具有竞争优势,2005年达到峰值0.679,此后开始下降;在海运货运项目上,中国、印度和巴西的TSC指数都为负,都没有竞争优势,俄罗斯也在2006年由竞争优势变为了劣势,但是中国的竞争劣势在逐步减小,2008年,中国的TSC指数值是四国中最大的,劣势最小。在海运其他项目上,俄罗斯具备竞争优势。

相比“金砖四国”,德国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海运货运项目上,优势非常明显(见表4),这与“金砖四国”在海运货运上的弱势形成鲜明对比,说明“金砖四国”在海运货运上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结论

本文基于EBOPS统计,结合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测度,并分析了造成我国运输服务贸易劣势的原因,主要结论有:

同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的代表―“金砖四国”在海运服务贸易上尚未形成类似商品贸易领域的优势。甚至比照发达国家的代表国家德国来看,“金砖四国”中只有俄罗斯在海运其他上具有微弱优势,中国在海运客运上具有优势,而在海运中占比最大的海运货运具有显著劣势,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横向比较金砖四国,俄罗斯依靠在海运其他项目上的优势,在海运服务贸易总体上具有微弱优势,而其余三国都处于劣势。但在分类项目上又存在不同,中国的优势在于海运客运,俄罗斯在于海运其他,而在共同的弱势项目海运货运中,中国的劣势最小。

参考文献:

1.陶明,邓竞魁.新兴市场服务贸易比较研究―以“金砖四国”为研究对象[J].国际贸易问题,2010 (3)

2.徐光耀,于伟.“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经济,2010(5)

3.孙江明,苏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4.殷凤.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测度及其稳定性分析[J].财贸经济,2010(6)

5.黄庐进,王晶晶.中国和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财贸经济,2010(1)

6.洪晓东.试论中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J].经济导刊,2003(7)

7.何伟,何忠伟.我国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及其国际竞争力[J].国际贸易问题,2008(11)

作者简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