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疗卫生课程8篇

时间:2023-09-24 10:36: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疗卫生课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疗卫生课程

篇1

【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黔江城区口腔医疗专科的消毒卫生状况,为相关部门加强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黔江城区内12家口腔医疗专科有关环境和物品进行采样检测。结果共检测物体表面、室内空气、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108件,合格85件,合格率78.70%,有100%的单位存在不合格的情况,室内空气不合格率较高,医务人员手不合格率次之。结论口腔医疗专科消毒卫生工作存在薄弱环节,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培训。

【关键词】口腔消毒卫生结果报告

为了了解黔江城区口腔医疗专科诊疗环境和器械在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规范口腔医疗专科的消毒工作,以减少随着口腔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口腔诊疗过程中,被病人的唾液、血液、牙齿切割组织或修复体材料污染的空气医疗器械和环境因消毒灭菌隔离不严格,造成的不同患者之间、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于2012年9月对城区12家不同规模的口腔医疗专科进行了消毒卫生监测,总的情况较好,但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培训。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黔江区城内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两家非营利性综合医院口腔专业科室和10家营利性口腔专科诊所共计12家进行采样检测。

1.2方法

每个口腔医疗科室或口腔专科诊所采物体表面(托盘、操作台表面、无影灯灯把等)4件、室内空气(按医疗机构Ⅲ类环境,诊疗室面积基本都

所有采集的样品均在消毒处理后,医疗活动之前进行。采样和检测方法均依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执行。

1.3结果判定

合格指所采样集样品的检测结果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的标准规定。

2结果

本次共采样物品108件,包括物体表面48件,室内环境空气12件、医务人员手24件、使用中的消毒液24件。所有物品总合格率78.70%,其中物体表面合格率78.70%,、环境空气合格率合格率16.67%、医务人员手合格率70.83%,、使用中的消毒液合格率100%。

3讨论

篇2

关键词:卫生材料成本 绩效考核

一、医院绩效与成本核算的内容

医院绩效是指按照一定的绩效管理标准和指标体系,形成一套涵盖医院科室、医护人员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体系,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努力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医院成本核算是一种应用会计方法,系统记录和测算医疗机构在服务提供中所发生的成本,计算、分析与评价不同类医疗卫生服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并以此为基础完善医疗机构服务资源的配置,以提高服务效率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科学、准确的成本核算是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考核结果也会促进科室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关注医疗业务管理的同时,重视成本的节约和控制。

全成本核算作为医院内部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成本概念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它能准确地反映成本状况,为医院的价值补偿、医疗付费标准的制订以及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科室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分摊的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类。固定成本不随业务量增加而增加,如人员工资、房屋折旧等,这类成本对于科室是不可控制的;变动成本按科室的实际消耗或领用数量列支,如卫生材料费、办公用品等零星支出,这类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同方向增减。可见,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有效控制变动成本,减少资料浪费及人均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二、B口腔医院绩效考核与科室成本核算情况

B口腔医院是国家211重点口腔医学院校,前身为国立B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齿科诊疗室,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全面发展的大型口腔医院、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研究机构。目前B院绩效考核实行院、科两级管理,考虑不同科室的业务内容、技术水平、风险程度等因素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每季度和每年对医疗、教学、科研和文明服务四项内容进行考核评分确定奖励金额,综合以上各项因素最终确定科室当月绩效。

合理的绩效考核离不开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为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B口腔医院对成本核算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统一核算。成立医院成本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成员包括两办、财务处、人事处、后勤综合协调处、医务处、护理部、医学装备处、病案管理科、信息中心、运营管理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在财务处设置成本管理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成本核算工作。B院医疗成本主要包括卫生材料费、人员费、洗衣费、电话费和科室更新费等,其中可控变动成本卫生材料费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文章将通过对三年数据的收集和测算,统计出卫生材料支出水平对科室绩效的影响程度,帮助科室加强成本节约意识,完善科室的内部控制。

三、B口腔医院卫生材料成本对科室绩效的影响

为反映卫生材料成本对科室绩效的影响作用,文章以B口腔医院A科室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科室成本及绩效数据为例,将每月卫生材料支出增加或缩减10%及20%,测算对科室绩效的影响程度。选取的A科室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三个职能为一体的专科门诊科室,2015年全年平均在岗职工人数74人,月门诊人次约7162人次。经过多次统计、计算,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中数据可以反映出,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在原有卫生材料支出水平下,增减10%及20%对绩效的影响程度。三年来A科室每月卫生材料支出范围从最低32063.70元到最高733594.30元,变化幅度较大。当卫生材料成本变动10%时,三年绩效平均变动百分比为2.77%;当卫生材料成本变动20%时,三年绩效平均变动百分比为5.55%;2014年2月门诊收入2144970元,卫生材料成本为32063.70元,绩效变动幅度最小,分别为0.28%和0.56%;2014年4月门诊收入2671295元,卫生材料成本为528960.80元,绩效变动幅度最大,分别为4.58%和9.18%。由此表可以看出,在不影响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临床科室适当节约卫生材料支出,可以一定幅度地提高科室的绩效水平;科室应尽量减少不同月份卫生材料支出幅度过大的变化,根据不同月份的收入水平,合理控制卫生材料耗用,以实现当月绩效的最大化。

四、加强绩效成本核算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

医院成本核算应当遵循合法性、相关性、分期核算、权责发生制、收支配比、一致性和重要性等原则,财务处及归口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保证数据的真实完整。对间接成本(医辅成本、管理成本、公用成本)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按事先确定好的分摊率逐级分摊到临床科室,其中一级分摊中行政后勤类科室无法归集的公用成本的费用可按人员比例向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医辅科室分摊,二级分摊中医辅科室成本可采用收入比重、工作量比重、占用面积比重或组合分摊等向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分摊,三级分摊中医技科室成本可采用收入比重向门诊、住院临床科室成本分摊。

(二)加强医院电子信息建设

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各项指标的测算、分析也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这就要求计算机程序能够准确地采集核算科室的原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对比和分析。对于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应具有特别的设定,使核算人员对于特定的事项能够灵活调整,减少核算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三)提高职工绩效成本核算的意识

从表中可以看出,卫生材料成本与科室收入密切相关,但若单纯地增加或减少卫生材料支出而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则很难实现。节约成本不是一味减少成本,核算科室要做到在不影响医疗质量、医疗效果的前提下,优化内部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高耗材的使用和周转效率,细化数据,科学管理。作为医院,应从大局着眼,向全院宣传贯彻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内容,使科室认识到科室成本与绩效考核密切挂钩,成本核算工作涉及到每个科室、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促使职工更好地节约成本,形成成本意识和绩效效率意识。

参考文献:

[1]姜宏青,万鑫淼.公立医院成本与绩效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2(4).

[2]卢永华.探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与绩效[J].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2015(22).

[3]张晋.绩效考核指标与医院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探讨[J].财经界,2013(18).

[4]孙家良.绩效会计初探[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7(11).

[5]高红鹰.医院绩效会计成本核算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14).

[6]刘多元,杨郁华.医院科室核算与科室绩效核算的融合探讨[J].会计师,2015(10).

[7]涂丽芝.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成本核算和绩效工资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6).

篇3

关键词:自选英文材料 主题英语教学 课程方案 初探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规划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这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宏观的政策指导。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并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缺陷

尽管大学英语教改试点以来,大学英语教学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投入今非昔比, 而事倍功半、“聋哑英语”、高分低能、学用脱节等困扰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仍屡见不鲜。综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不难发现, 虽然革新的理念倡导了很多年, 但受教学评估体系的限制,开拓创新仍旧不足,教学实践依然难以突破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距真正有效的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仍有差距。

1.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导致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应付考试和获取证书,学习成果不能自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考完则丢,形成有趣的“还老师”现象。笔者试图搜索关于大学生毕业后英语应用状况的相关专业研究论文,却只搜索到少量的、范围狭窄的应用调查结果,由此也可见当前对英语应用能力研究、英语教学的长效评估仍存在严重的不足。

2.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下,使用标准统一的教材,通常是一套教材使用多年,即使改编,考虑学、教的延续性,也很难做较深层次的修订,难以适应当今高速发展的生活节奏,教材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环境脱节。由于缺乏时代信息、与生活实际脱节、实用性差,无助于学习者交际兴趣的提高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用脱节。

3.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估体系,整齐划一的内容、定势的教学方式、统一的答案抹煞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教学活动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课堂学习后很难就感兴趣内容的开展深入的主题式阅读,并缺乏就相应主题进行广泛的交流,由于缺乏可理解的输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习惯。

三、以学生自选英文多媒体材料为基础开展大学主题英语教学的课程方案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娱乐均呈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国际化多元文化互动加强。英语是国际文化互动交流的主流语言,这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英语自主性。这为大学英语自主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而现代信息技术、国际多元文化潮流为自主性教学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国家政策也给了自主教学模式的成长空间,为此,笔者提出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目的

该课程使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并获得来自导师、课题组、国际论坛等机构等方面的学习策略的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1.终身性目标

言语—语言智能跨越了所有学科,言语交往是国际文化的中心环节,并和所有的智能表现紧密联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阶段性量化目标

完成本课程方案的教学,能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翻译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词汇量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三个要求中的更高要求。

(三)课程目标评估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加快评估体系的改革,从而发挥目标导向的作用,加快推进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评估标准已落后于教学模式的变革,甚至阻碍了大学英语实质性教学改革的推进。笔者建议尽快调整考评标准,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并对证书设定有效期。同时,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关于“学校可以单独命题组织考试,或参加校际联考、地区联考、全国统一考试,以对教学进行终结性评估”的相关要求,各高校可自行建立符合课程目的和目标教学评估体系。

(四)课程环境搭建

学校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联网,积极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最新成果,搭建“自然真实、交际性强、趣味性强,开放性强”的英语仿真环境,学生和教师利用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信息终端融入仿真环境进行教与学。也可利用也成熟的英语仿真教学软件、Second Life虚拟游戏等平台进行仿真教学。

(五)课程内容及其组织

1.在学的教学课程外,开展以当下流行的英语原版杂志、著作、游戏、娱乐、影视节目为教材的主题课程选修课。各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统一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权重(建议以自主选修的主题课程为重)。教学中采取探究式学习模式,由学生自主成立和选择加入相应的课程组,课题组围绕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主题,设定阶段性学习计划和目标,分配小组成员的角色与任务,课堂以学生参与为主的互动式教学、讨论为主导,由熟悉该主题的教师任课题组导师,导师做好自主选择课题主题和材料的指导的把关工作(对学生自主选择的主题和材料完全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导师可行使最终否决权)。平常学生以自主的阅读和交流为主,并在课题组内组织发起课堂内外的讨论活动,同时引导学生加入国际互联网的相关专题讨论组、论坛进行互动式交流、讨论。导师在课题组中担当辅助角色,重点指导主题材料参考素材、选择技巧和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担任翻译。在课题组学习的各个阶段,由指导导师制定涵盖听、说、读、写、词汇量、交际技能、翻译能力及学习自主性、学习态度、实际任务解决能力等多元考核评估表,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导师评估方式对课题组、成员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评估。过程评估结果为最终评估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在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针对英语应用水平相对较高的高年级、研究生,可通过原版英语专业教材和使用英语进行专业教学(选择该领域从国外留学归来,英语口头与书面沟通过硬的专业老师授课)。教学方式同样可采取上述模式进行。通过用最新的英语原版专著进行教学,一方面可培养学习与掌握在该领域的国际最新科学进展,利于专业学生毕业后即顺利地完成与国际相关领域接轨。

(六)课程特点

此课程方案通过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娱乐、专业学习等方面的个性化诉求和应用需要为驱动力,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其自主学习积极性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主题阅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的多媒体互动交流环节,能有效地让学生形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的习惯,拓宽学生知识、在学习中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方案,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结论

笔者提出的大学英语课程方案较好地体现了具有个性化、开放性、双向性、创新性、终身性、综合性等信息社会所要求的教育特征。为学生创建了真实的学习与应用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

本课程方案,尚未有足够多的实践性研究和研究性报告,笔者也期望更多的高校、老师和大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本方案,在实践中解决本课程方案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不断优化完善本方案,推动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质性变革,以更符合信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社,2003.

[2]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重构多元智能[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篇4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篇5

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科临床医学人才,应创新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

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

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篇6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6]秦怀金,陈博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黄进,李玲,赵宇亮,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3-65.

篇7

关键词 全科医生 保障政策 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79

随着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科医生培养已经成为医学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是医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全科医生的保障政策问题,广大学者见仁见智,提出了诸多有益的意见,对于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全科医生保障政策体系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在此意义上,进一步探究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构建策略显得非常必要。

2012年,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将采取立法、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合理规划全科医生的使用和培养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根据《指导意见》,我国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推动修订执业医师法和相关法规,提高医生执业资格准入条件,明确全科医生的执业范围和权利责任,保障全科医生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医学生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构建全方位的保障政策体系,在全科医生的学习、生活、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保障,才能保障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才能有效促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

1 学习保障: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基础内容

学习保障是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基本内容。在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中,医学生在5年本科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不高,尚不能满足社区卫生居民的健康需求。从全科医生的概念、培养现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来看,发现全科医生培养存在医学院校教育基础不牢、培训效果欠佳、继续医学教育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高等院校要严格制定高等医学院校培养方案、重视毕业后与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外部评估与自我监督、建立全科医生反馈系统等建议,从而构建全科医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期保证全科医生培养质量。具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根据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全科医生的培养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内容体系,特别是要建立相应的理论知识内容体系。为了更好的让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医学院校要在理论课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开设医学理论课程,包括局部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学、预防医学、医学免疫学、诊断学等课程。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以确保医学生能够学习到较为广泛的医学理论知识。另外,医学院校要积极实施课程建设改革,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确保医学生能够学习到最新、最前沿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

二是人文知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人文知识课程是指除了专业知识之外,那些有关基本道德规范、人文素养的学科。开设这些课程的好处在于陶冶医学生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良好的医德风范。对于医学院校来说,要构建这一模块的课程体系,就要广泛开设一些人文社科的基本课程。如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循证医学、社会医学、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卫生法学等相关课程,确保医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精神品德,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前5年的本科教育阶段来说,实践课程也是必要的。通过实践课程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把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取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在实践课程内容设置上,主要包括入学教育与军事训练、实验教学、预防医学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毕业实习、课外科研能力训练、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训练,有利于磨练全科医生的坚毅品格和实践技能,对于进一步促进全科医生的培养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2 生活保障: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物质支撑

作为自然意义上的人,全科医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才能够更好地坚持学习,锤炼本领,为将来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从当前的教育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医学院校,还是医疗卫生机构,都较少从生活这一视角去为全科医生提供有力的保障。这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是极为不利的。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全科医生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医学生在5年临床医学院校教育期间,学校要在政策上尽量为满足医学生的正常生活提供帮助和支持。一是建立健全各项奖励制度;比如医学院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奖、助学金制度。还可以根据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建立全科医生教育奖学金,激励他们认真学习。另外在奖学金的评选上,尽量倾向于全科医生。二是提供较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目前,不少高校都设置了勤工助学等岗位,这对于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挥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全科医生的生活保障来说,医学院校不仅要提供较多的岗位,而且还要把政策倾斜于全科医生,确保全科医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生活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其他方面的全科医生生活保障制度;由于全科医生培养的特殊性,医学院校也可以依据全科医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其他方面的生活保障制度,比如,可以学习借鉴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方式,在全科医生的招生、生活、就业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确保减轻全科医生的生活压力。

对于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全科医生在3年规范化培养期间,他们的身份是医生,而不是学生,如果医疗卫生机构仅仅把全科医生当作学生来对待,就会使得全科医生在生活待遇、地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感。实际上,全科医生已经接受了5年的理论知识教育,走出了校门,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自然人。因此,医疗卫生机构要给予全科医生公平的待遇。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要正视全科医生的作用与价值,不仅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要尽量提高全科医生的待遇,确保全科医生在生活保障等方面不出现问题,提高他们的地位,加强对他们的规范教育与管理,确保全科医生能够全面掌握临床操作技能。

3 管理保障:全科医生保障政策的制度保证

在全科医生院校教育期间和规范化培养期间,都必须强化全科医生的管理,才能真正的确保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保证全科医生成为出色的医疗工作人员。对于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来说,都要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在全科医生院校教育过程中,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保障,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违纪处理制度、学习管理制度等。这些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全科医生的管理,并能有效提升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医疗卫生机构要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程中,要依据医疗卫生机构自身实际,建立健全针对全科医生的管理保障,主要包括科室管理制度、轮岗培训制度、服务制度等。要善于发现全科医生管理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综上,全科医生保障政策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全科医生的培养环节与培养特点进行。医学院校需要科学构建理论知识内容体系、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生活保障体系、管理制度体系。医疗卫生机构也需要重视全科医生的生活保障,提高他们生活待遇,同时还要为全科医生建立健全各项管理保障。只有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推进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建设。

基金项目:1、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苏区振兴发展背景下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2GL12);2、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12YB103)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N].人民日报,2011-07-07.

篇8

直到20世纪初,借助新医疗工具的发明和医学专业知识的完善,医院才开始真正打开门户,承担救死扶伤的主要任务。在1875~1925年间,美国医院的数量从约170家猛增到7000多家。随着医院数量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明显地看到,必须有人承担起医院管理和行政的职责,由此,培训医院管理人员的计划迫在眉睫。

医院管理学位的历史

1934年,美国第一个“医院卫生系统管理教育项目(Health Systems Management Program)”在芝加哥大学诞生了。

芝加哥大学也是全美第一个授予医院卫生管理硕士学位的教育机构。它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年学校课程和一年实习经验,才有资格毕业。芝加哥大学的经验最终成为今天多数研究生院跟随的范本模型:经过两年的正规学校课程和实习,才可以毕业。

当年该专业被称为医院行政管理教育(HA,Hospital Administration),而今称为医疗卫生管理硕士(MHA,Masters of Healthcare Administration)。尽管叫法上不同,但在医疗卫生管理领域内基本为同义词。如医疗服务(Healthcare Services)、医疗服务管理(Healthcare Management)、医疗服务行政管理(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等等,均同属医疗卫生行政管理范畴下。这也再次提示“医院行政管理”和“医疗卫生管理”硕士学位名称的互换性,以及医院管理的概念不再单纯仅是管理医院,而是系统管理。

提及医院,通常人们脑海中出现的是MD、外科医生、护士,而医疗卫生管理者经常被忽略,但他们在医院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群幕后工作者,控制着患者的病历、医院财务、行政工作,应对着数不清的牵扯医院内外的政治事宜。他们更像是一家之长,看管着家庭成员、医院和卫生设施,直至整个卫生行业。他们遍布在医院、门诊、医疗保险组织、公共卫生机构或类似的组织中,计划、领导并协调机构开展医疗和保健服务。此外,他们还作为董事会、医务人员和各个部门的联络中介,确保所有的部门作为一个整体行动,起着不可替代的协调作用。

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美国医疗卫生管理硕士教育项目也日渐蓬勃扩展,职业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对于准备进入医疗行政领域或有兴趣投身于医疗卫生管理的学生们来说,尽管不同的学位有不同的专业要求及学习年限,毕业文凭名称也不同,但是它们建立的原则是大致相同的,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培养未来医疗卫生系统的管理层专业人才。

常见的卫生管理硕士学位包括下列:EMHA(Executive Master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MHA(Master of Health Administration)、MHMS(Master of Health Management Science)、MHSA(Master of Health Science Administration)、MPH(Master of Public Health)~MSHA(Master of Science in Health Administration)、MS(Master of Science in health care management and policy)。

《Modern Healthcare》杂志中刊登于2012年3月19日的“Master’s Programs m Health Administration”一文,以录取全日制的学生数量为衡量标准,列举了2011~2012学年美国最大的十个医疗卫生管理硕士教育项目(见表)。

挑战于交叉路口

医疗高管是在实际管理中被广泛使用的俗语,即指医院系统的最重要的高级主管们。因为这些顶级主管的头衔全是以字母C开始,例如院长/首席执行官(CEO)、业务执行副院长(COO)、首席IT信息官(CIO)和首席财务总监官(CFO),故常称医疗高管为“C-Suite”。

众所周知,正规大学传统的医疗卫生管理硕士项目历时两年,教育和培养学生通向医疗高管的职位。这种受训和就业传统在美国有大约60余年的历史。现在它们也正经历着显著变化,如硕士学历认证标准改革、鼓励创新、将毕业生的可能雇主变成与教育机构紧密合作的伙伴。这些改革导致研究生申请数量增加,有的实践也已获得了初步成功。

但是,另一学派对传统的医疗卫生管理教育方法发出质疑,倡导与之不同的教育方向,即以市场需求为主,更多地从C-Suite处听取反馈。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和经历透明化,这不仅有助于给潜在雇主增加信心,还可以提高受雇可能性。

但是大学院校一般不愿意接受这种观点和做法。这使得医疗高管的教育培训走到了交叉路口,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尽管很多医疗卫生管理实践者倡导研究生们应有更多的实践学习,但是愿意指导并承担毕业生导师(preceptor)职责的人并不多;虽然增加的硕士项目越来愈多,但是被全国卫生管理教育资格认证委员会(The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 Management Education)认可的并不多,这令人对全国鉴定卫生管理硕士教育项目合格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大约25%的毕业生从被认证的硕士教育项目毕业后3个月内,居然找不到初级管理工作;全美愈来愈多的远程网络卫生管理研究生教育项目涌入市场,且没有被鉴定合格,项目的透明性也不强,但是这些远程网络教育似乎越来越吸引学生,他们也更积极地推销自己的品牌和做广告宣传;学术界很难就“何谓最适宜的模式和统一的课程内容”达成一致共识。

研究生后的实际训练机会变得有限。这成为医疗高管培训传统路径的一个致命弱点,通向C-Suite和其他医院领导角色的传统路径似乎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学术界和医疗卫生管理界的实践者必须进一步改进合作和沟通的方法,相互倾听及融洽合作才可能是有效的正解。鼓励政府医疗卫生领导多参与有关医疗管理教育和培训的对话,否则,医疗高管的培养工作将无所适从,不可能迅速应变未来整个卫生系统管理高级人才的需求。

扪心自问的两个实际问题

所以,除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外,未来医疗高管在取得卫生医疗管理硕士后,必须考虑两大问题。

拿到硕士学历后,为你带来了什么好处?

可能有更多的选择工作或工种机会。根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金融报道,美国100个最佳职业排名中,医疗卫生管理排列在第36位。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