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36: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工业经济稳步提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一直是我国能源利用的软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低,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一)我国地大物博,资源、能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存储量丰富致使我国工业发展首先以消耗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二)我国虽然是经济发展大国,但是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对新型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高或者意识不健全,没能充分意识到新型能源的重要性。(三)我国对核电的开发相对落后,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核电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明显滞后,而核能具有非常高的能源消费意义。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逐渐强调协调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出口工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以进口替代政策,实施优先发展经济工业的策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发展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另外国家加强了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外资和控制物品价格来促进工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二、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以上内容和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能源消费形式、耗源类型和能耗比重都与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工业要求运用科技提高工业经济产能,建立自动化的高效生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避免工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十以来,国家一直在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目的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二次飞跃。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工业能源的消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电能、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能源科技是现代工业经济增长的创新力量,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摆脱过分依赖能源消耗换取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能源的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迅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工业经济增长增加能源消耗需求;传统意义上,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会刺激对工业能源的消耗,例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从而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工业科技和工业技术创新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技术优势,能够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由单一能源消耗到多次能源消费转型,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能源消费的持续稳步发展。
三、总结
一、工业生产运行情况
(一)从轻重工业来看,重工业增长高于轻工业
1-10月,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7279万元,同比增长7.7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8个百分点;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34353万元,同比增长19.5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6.67个百分点。重工业增速比轻工业增速快11.82个百分点。
(二)从经济类型来看,股份制企业和民营工业继续引领工业发展
1-10月,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38372万元,同比增长19.5%,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5.31%;民营工业完成增加值103641万元,占全部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8.35%,同比增长21.68%。
(三)工业经济产销两旺,产销衔接良好
1-10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490854万元,同比增长28.93%,产销率达到100.75%,比去年同期产销率提高1.59个百分点。轻工业产销衔接状况好于重工业,轻工业产销率达到106.13%,高出重工业6.2个百分点。
(四)从行业来看,制造业是引领规模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力军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1-10月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74968万元、67725万元、893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83%、32.65%、12.5%,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9.44%、44.66%、5.9%。支柱产业稳步增长,新兴产业增势强劲。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鞭炮、电气机械及器材等新兴产业增势迅猛。1-10月,煤炭开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0994万元,同比增长9.36%。有色金属采选业继续稳步增长,完成工业增加值21165万元,同比增长5.3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3万元,同比增长6.48%。鞭炮制造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县工业经济高速运行的主力军,完成工业增加值36104万元,同比增长75.21%,高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57.16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23.8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0万元,同比增长105.78%,比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高87.73个百分点。
(五)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1-10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82344万元,同比增长27.32%;实现利润总额59081万元,同比增长55.88%;实现利税总额90118万元,同比增长41.81%。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月提高,经济效益总体水平稳步提升。1-10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4.73%,同比提高了48.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34.68%,同比增长5.89%;资产保值增值率117.05%,同比增长5.73%;成本费用利用率14.62%,同比上升3.2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6.67次,比同期加快1.03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5211.48元/人,同比提高33.32%;产销率为100.75%,同比提高1.59个百分点。
【关键词】 工业经济;效益;运行特点;问题;建议;对策
2014年,全市上下按照“提升年、显效年”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加快提升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工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逐步释放。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7.96亿元,同比增长8.74%,增幅较上年同期降低6.30个百分点;利润、利税分别达到60.20亿元和106.73亿元,同比下降3.87%和2.08%,降幅分别较同期收窄12.79个和8.75个百分点;收入、利润、利税同比增速分别在全省排第9位、第15位、第15位,分别比同期提高2个、1个、2个位次。
一、工业经济效益总体运行特点
(一)主营业务收入总量稳步攀升,增速回调。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总量稳步攀升,规模扩张的同时,效益增速呈现回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37.96亿元,同比增长8.74%。收入总量是“十二五”以来的最高值;但增幅却是“十二五”以来的最低值。
(二)利润同比下降3.87%,增速较上月回落10.84个百分点。煤炭行业历时两年的“寒冬”仍未显示出一丝暖意。2014年一季度,煤炭价格持续下滑,市场形势更加严峻,煤炭行业经济运行压力超过去年6、7月份最困难时期。正面对煤炭销售难、财务费用大增、还贷压力加大、融资困难、现金流极度趋紧等问题。作为煤炭资源大市的济宁,在过度依赖煤炭的工业经济结构情形下,效益好转还需要一定时期。
(三)地区间不平衡性比较突出,经济效益水平差距较大
从地区看,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地区间不平衡性相当突出。兖州区、高新区和邹城市主营业务收入占据前三名位置,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3.31亿元、271.11亿元和270.07亿元。梁山县、邹城市和曲阜市收入同比增速占据前三名位置,同比增长分别为21.78%、15.56%和13.92%,微山县、鱼台县和任城区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1.20%、5.28%和2.13%。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地区间呈现较大差异。一季度,实现利润总额排名前三位的为兖州区、高新区和任城区,分别实现利润总额15.49亿元、11.07亿元和6.16亿元,兖州区虽然利润总额保持排名第一的位置,但同比下降7.21%,高新区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01%,任城区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04%。
(四)亏损集中度高,短板持续隐现。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数187个,亏损面9.56%,亏损额达7.06亿元,同比增长21.21%。
从行业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涉及的37个行业中有27个行业亏损,其中15个行业亏损较同期扩大。亏损额前两位的煤炭、化工这两个传统产业的亏损面较大,分别为24.53%、13.82%,亏损额分别达3.05亿元和0.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77%、19.47%。这部分传统产业的持续低迷改变了全市规上工业效益的整体格局,随着由市场竞争因素导致的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深入,由此引发的工业经济增长短板效应将持续显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具体存在的问题,目前济宁工业企业主要面临 “四高”困境以及煤炭行业效益的持续下滑。
(一)原材料成本高。2012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原材料、劳动力及节能减排等一系列成本上升,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增加,公司盈利能力受到影响。首先表现在原材料成本上,一季度,对全市289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8.03%的企业表示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同时,居高不下的CPI指数对原材料需求领域的边际影响正持续发酵,成本压力将对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形成持久考验。
(二)劳动力成本高。新劳动法实施以来,济宁工业企业用工成本呈现递增趋势。一季度,通过对全市289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6.02%的企业表示用工成本上涨过快,导致企业盈利空间缩小。
(三)资金需求高。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受金融政策的调控捂紧钱袋子,另一方面,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亟需资金支持,而两项资金的占用更加大了企业资金缺口,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重达22.65%。一季度,通过对全市289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5.09%的企业表示资金紧张、融资困难。
(四)煤炭行业的持续下滑。受国际国内煤炭市场供求关系逆转,关联产业产能过剩、社会库存高起、价格持续大幅下滑、进口冲击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市煤炭行业在经历了十年的黄金时代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进入效益下滑的困境,煤炭出现大量滞销,库存的积压一定程度也导致了企业运行成本偏高,部分煤企出现亏损。一季度,全市规上煤炭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加43.50%,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05个百分点;煤炭行业成本增幅较收入增幅高出10.37个百分点;亏损额同比增长83.77%。
三、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健康快速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政府层面
1、努力保持工业生产稳步增长,防止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为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全市上下应超前谋划,主动进行经济战略转型,下决心告别“煤炭依赖症”,走出“依靠资源起步、凭借转型跨越”的科学发展新路。
2、着力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问题。一要加大资金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强银企对接,分行业、分专题、分层次召开银企协调会,鼓励金融机构对基本面好、产业优势突出、带动作用强、目前资金较为紧张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二要企业内部要优化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市场,促进产成品的销售,并且要加强资金的流动性,消灭“三角债”的发生,使“两项费用”的占用率逐步降低。三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积极指导各地筹建小额贷款公司,形成一定的贷款能力。
3、进一步做好企业扭亏增盈工作。针对亏损较多的部分行业、企业和地区,要分类研究,加大扭亏增盈工作力度,加强企业管理,降低成本;积极支持效益较好的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扩大市场规模,增强持续盈利能力。
(二)企业层面: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推出新产品,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管理,节能降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增收节支。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上轮经济刺激政策效应的逐步消退,经济运行处于从政策刺激向内生增长转变的过程之中,经济增速呈现出适应性的调整回落。鄂州针对钢铁比重较大、结构不优的现实,抢抓机遇,实施工业经济“五大工程”(骨干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亿元项目招商引资工程和全民创业工程),利用增速回调时期,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主动牺牲速度调整产业结构。2012年前三季度,鄂州积极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3万吨、落后钢铁产能67万吨,共关停水泥和钢铁企业10家。
二是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引导企业进行产品和管理创新。直面困难,各钢铁、水泥企业积极进行技改调整产品结构,创新生产经营管理模式。钢铁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变革核算体系、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全面提升管理能力。
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资金产业支持导向。为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工业、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竞争力,鄂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推进工业经济“五大工程”建设的重要决定。通过明确培育扶持重点,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优化政务服务环境等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四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促进绿色低碳发展。鄂州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为核心,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为防止环境污染,2012年以来,鄂州集中力量关停小选厂156家,净化了周边环境,还人民群众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调整生产工艺流程。
2017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工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态势。
一、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资金来源充足,经济效益稳步提升。1-9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同比增长6%;负债合计同比增长-4%,资产增长速度大幅高于负债的增长速度,资本比较充裕,资金来源充足,企业处于良性发展期。到三季度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实现利润额同比上升3%,企业的经济效益平稳提升。
(二)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上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已经发展到62家,比去年净增5家。
(三)支柱产业贡献率较大。三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值的67.13%。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8.45%;医药化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6%;机械电业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2.29%。支柱产业在全县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二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76%,比去年同比增长了11.48%;2017年三季度末,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79%,比去年同比增长了13.48%。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技术型人才缺乏。普工充足,但质量管理和质量鉴定类的技术型人才缺乏,加大了质量管理的难度。
(二)环保问题制约。一是工业垃圾缺少处理途径。部分企业工业边角废料较多,没有合理的处理途径,面对环保部门的严格要求,压力很大,迫切需要在周边建立垃圾处理厂对工业垃圾进行处理。二是环境治理成本增加。部分公司为实现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投入大量资金购进新设备,环保治理投入大,给企业资本运营带来一定困难。
(三)营业成本上升。2017年二季度末和三季度,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5%和17%,增速分别高于营业收入1个百分点。随着环境治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加大,一些企业环保、安全管理方面的成本大幅增加,环保费用大大增加。
(四)企业融资难制约。随着国家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系列政策的落实,部分企业融资难问题得以缓解,但多数企业普遍感受融资难、成本高。据对部分企业的调查,仍有相当一部分有融资意愿的企业无法通过银行实现融资,只能谋求其他解决渠道。融资难、融资贵依然阻碍着部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政策激励促发展。强力优化发展环境,重奖工业项目招商。同时,鼓励工业企业争创精品名牌,逐步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二)做好成长型企业培植“进规”工作。一手抓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优质重点工业企业落户。一手抓中小企业培植扩规,重点关注、扶持年产值接近2000万元的老企业,使其增资扩规,提质增效,发展为新口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三)多方联动,解决用工难题。进一步落实国家就业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用工稳定。全面实施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积极为本地企业培养和输送技能人才。提升企业自身要提升员工待遇。
二、由三大骨干企业引领的三大产业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总投资20亿元的长城电工电工电器产业园已经签约并将启动实施。三大产业园区”建设将极大地提升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总投资36亿元的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和总投资20亿元的星火机床工业园项目建设正在实施.为实现全市期间工业经济的跨越式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有效推进。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基础设施和骨干项目建设为重点,引导、扶持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稳步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建设各类工业园区26家,其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入驻开发区,对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提升工业经济总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工业招商引强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果。不断加强与20多家中央直属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和科研院所的战略联合,市县区高度重视工业招商引强和“引大引强入天”工作.项目合作取得有效进展。中材200万吨水泥生产线二期工程、祁连山2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天虹化工年产3800吨塑料管材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西电合金高压电工触头生产基地、娃哈哈超净热罐装生产线、酒钢西部重工与锻压合作的制管基地、长开公司与俄罗斯合作的226千伏全封闭组合电器、西飞公司与中航飞机公司合作的大运输机舱门、奔马啤酒20万吨啤酒生产线、上海汇慈丰原生物等合作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风动公司石油钻杆和液压支护设备生产线、锻压公司25万吨大直缝埋弧焊管全自动生产线及系列摆式剪板折弯机高品位生产线开发、星火公司精密数控机床产业化、华天集团集成电路高端封装产业化、国家高低压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二期工程、海林公司重型机械轴承、铁路电缆高技术产业化等重点技改项目进展顺利。
总投资282亿元,年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56个.预计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6亿元,成为我市近些年实施工业项目最多、完成投资效果最好的一年。市工信委被授予“十一五”全省工业投资管理先进单位。
五、全市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任务基本完成。全市363户国有、集体企业基本完成以企业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为核心的新一轮国企改革,年至年底.20.62万名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其中32户政策性破产重组大中型工业企业核销各类债务约33亿元,争取国家和省上补助资金20.02亿元,这些补助资金在职工安置中起到关键作用,有26所厂办学校整建制移交地方政府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通过国企改革.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经济整体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六、工业系统争取中央和省上扶持项目和资金23383万元。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工业系统紧抓国家扩大内需、支持发展、关中—经济区”建设等历史机遇.全年共为50户工业企业72个重点项目争取到中央和省上补助资金23383万元,其中33个项目争取到中央预算补助资金22330万元,37个项目争取到省上专项补助资金2933万元,对进一步加快我市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其中22项新产品、新技术被鉴定为国际先进以上水平,年全市共有55项新产品、新技术通过省级鉴定.25户企业的23项新产品、新技术荣获省级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占全省评定总数的30%华天、长开、电缆、星火3户企业的3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3件商标荣获著名商标,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至此,全市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39件,其中中国名牌2件;中国驰名商标8件,著名商标35件。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争创在全省23个市州名列前茅,均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振兴装备制造业的22332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市被评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八、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并启动实施《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及《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以《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对定位的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建设为主线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节能降耗、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相结合.快速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共有53个项目获得国家和省上扶持资金6693万元。市工信委荣获年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党的十提出要把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012年底浙江省启动了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工业经济一直在上虞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些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制约着上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科学判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冷静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索符合上虞实际的工业强区建设道路。
一、上虞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近年来,上虞工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壮大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全区工业在总量规模、产业体系、发展后劲、企业培育和集约发展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优势。
1.总体实力稳步提升。新世纪以来,上虞工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2000年上虞工业总产值仅425.52亿元,自2009年突破千亿后实现较快增长,2015年达2058.99亿元,“十二五”前四年实现年均增长9.3%,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下文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1728.37亿元,年均增长12.1%。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保持在五成左右,始终是推动上虞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5达336.33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2%,高于同期GDP增幅1个百分点。
2.产业体系优化升级。上虞坚持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做强现代制造业,确立“工业活市”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目标,围绕“4+5”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逐渐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体系。2015年上虞实现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02.04亿元,增长11.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3.6%,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1.33亿元,增长11.5%,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7%,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4.7%,成为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3.发展后劲日益增强。近年来,上虞企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创新意识不断提高,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2015年全区完成工业生产性投资287.27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0%左右,“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26.5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73%,比绍兴平均高0.57个百分点。创新活动成效显著,2015年专利授权量2800件,比2010年增长1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287件,位居绍兴五县市区首位,是2010年的3.33倍。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5.3%和56.2%。上虞虚拟大学园、省级企业研究院(中心)等创新平台顺利运行,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和全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
4.企业培育卓有成效。上虞积极实施“三名”企业培育工程,龙盛集团入围省第一批“三名”培育试点企业,闰土等4家企业入围绍兴市“三名”培育试点;实施创新成长型企业和小微企业三年培育计划,2015年新增“下升上”工业企业80家。2015年底全区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企业204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55家,分别比2010年增加42和19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尤其是通过跨国并购推进转型升级,区域经济证券化率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末全区共有上市公司15 家(其中新三板4家),直接融资117.4亿元,11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1821.8亿元,区域证券化率达250%以上,位列全省前列。
5.集约发展不断深化。上虞积极倡导“亩产论英雄”,以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实现资源要素更高效的市场化配置。2014年万元GDP能耗0.4吨标准煤,比绍兴平均低0.2吨标准煤,“十二五”前四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1%;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1%,比单位GDP能耗多下降7个百分点。2015年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3.31万元/人,比2010年提高9.76万/人。
二、新常态下上虞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上虞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渐趋改善和提高,在2014年度全省工业县(市、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六。但当前中国制造业进入历史转折期,上虞工业经济也面临重大挑战,许多转型较早,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期,但一些规模小,创新能力弱,基础条件差的企业则面临淘汰。这既有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上虞工业结构性和素质性的问题。
1.工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上虞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化工、机械、纺织等三大传统行业产值比重高达70%以上。新兴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成长阶段,以卧龙、金盾和世纪华通等企业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仍局限于电机、风机和配套零件传统领域,战略性不强,与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新能源和新兴信息产业则规模较小,2015年上虞在生产新能源企业仅晶盛和龙柏两家企业;凯信等4家新兴信息企业全年仅实现产值3.27亿元。块状经济中同质企业简单集聚现象明显,缺乏产业链统筹和创新创意,制造业产品则呈现出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产业链较短等突出问题。同时化工纺织等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环境代价高。2014年工业强(县、市)综合评价中,上虞绿色发展得分仅46.1分,低于综合得分18.83分,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第28位,成为总体评价的“短板”;规上工业单位用地工业增加值69.08万元/亩,规上工业单位能耗工业增加值1.72万元/吨标准煤,与先进县市区相去甚远,也明显低于周边诸暨、新昌等兄弟县市,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别排第61和42位,新常态下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若不能有效转型,企业将难以生存。
2.工业产出效益有待进一步挖掘。上虞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位居全省前列,但产出效益却明显落后。从标志性指标看,2014年上虞规上工业增加值率17.14%,低于全省平均2.2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虽实现逐年提升,2014年达20.35万元/人,但仍低于诸暨市近3万/人,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别排第71位和32位。同时企业间分化明显,2015年,全区14家大型企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35.6%;利润却占到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7.2%。而541家小微型企业产值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36.9%,利润仅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4.1%。从投资产出效益看(如表1所示),上虞的工业投资效果系数(N年的工业增加值增量/N年、N-1年和N-2年三年工业投资的平均值)从2010年的0.35下降到2015年的0.07,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若不能有效转变,将严重制约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3.“两化”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上虞“两化融合”程度不断提升,并被列为省第一批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试点区域中的5个“浙江省绿色安全制造信息化示范区”之一。但横向比较看,上虞“两化”融合整体水平依然不高。2014年上虞“两化”融合指数和信息化指数分别为66.89和0.86,分别低于全省平均19.41和0.02,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排名分别排第30位和45位。从工业企业信息化程度看,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与大型企业有很大差距。17家大型企业EPR、MPS和数控装备等单项信息化应用率较高,卧龙、龙盛等龙头企业已实现信息化系统应用。而中小企业因存在认识不到位、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等问题,“两化融合”还处于单项应用逐步覆盖阶段。目前中小企业ERP和MES的应用率在50%左右,但对其他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尚缺乏认识,普及率较低。
三、提升上虞工业经济质量效益的几点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上虞工业发展进入转型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效益。这就要求全区上下瞄准新目标,树立新理念,形成新合力,积极克服“三期叠加”困难,加快推进工业集聚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切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开创工业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新局面。
1.以“中国制造2025”为契机,重塑上虞工业结构升级新优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用十年时间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上虞应紧抓契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速提升优势产业。立足机电、化工等优势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科技研发,提高产品竞争力,促使优势产业向高精深方向发展。二是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优势,以重大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工程,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等行业。不断协调传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竞相发展,促使工业经济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2.以“互联网+”为平台,挖掘上虞工业智能制造新动力。积极顺应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趋势,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途径,抢占工业经济发展制高点。一是着力提高“两化”融合水平。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把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装备智能化、营销网络化作为途径,利用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领域的渗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二是要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两化”融合推进工作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两化”融合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广卧龙、龙盛等成功示范,依托e游小镇,引入有代表性和特点的信息化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理念,促进工业全产业链智能协作。
3.以“供给侧改革”为导向,拓展上虞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融合,鼓励企业更加积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围绕工业提质升级,整合各类扶持政策,统盘考虑土地资源和土地指标的使用,优先保障高质量工业项目;构建激励机制,加大对有潜力的转型升级项目的金融、财政和税收扶持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加速产业间融合。大力发展生产业,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加快工业经济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做优楼宇总部经济,发挥上虞建筑业的比较优势,推进建筑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以“精致上虞”为目标,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在沪杭甬都市圈中为上虞工业经济赢取更大发展空间,实现上虞经济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关键词】工业化 信息化 融合 工业经济转型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不仅能够促进工业越来越强大,而且有利于推动工业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但是,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不足问题,直接阻碍工业发展进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信息是工业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只有通过有效策略而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才能加快工业经济转型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总思路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提出科学合理的总思路,以推进二者相融合进程,并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首先,对传统工业产业加强信息化改造,以构建新型的工业企业;其次,关注新兴工业产业的发展问题,尤其对其给予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确保该企业能够积极开展信息化实践活动;再次,从工业企业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视角着手,对其融入信息化的新发展理念与模式做进一步探究;最后,针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后的工业企业管理问题而加强研究,以发挥工业信息化优势。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现状
伴随工业企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如此,工业企业在实现二者融合时,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工业化和信息化仍然各自发展,未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融合;其次,就二者现阶段的融合程度看,难以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再次,二者融合中,缺乏有利的技术支持,且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较大;最后,针对二者融合,缺乏完善的基础保障体系。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及工业经济转型的策略
(一)对工业经济发展做正确评估
由于我国在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着阻碍影响,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必须针对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以获取精确的信息依据。首先,针对工业企业而构建完善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评价框架。一是了解信息化资源普及度,对工业企业具备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加以调查;二是评估工业企业和信息化的契合度;三是针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后的工业经济转型策略等内容而提出预案;四是对二者融合后产生的效能等方面加以预测。其次,明确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评价标志,并依据标志而评估二者融合程度,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二)抓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点
在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中,相关人员应抓住二者融合的关键点,以推进二者融合的发展进程。首先,工业企业在自主研发设计环节中,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既优化研发流程,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工业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工业企业在生产环节中应实现信息化,如引进先进的设备等,并对生产环节中的调度信息、产品质量信息、订单流通信息等加以信息化管理。再次,在经营管理中,应实现信息化,以打造更为合理的一体化管理平台。最后,在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过程中,应为工业企业实现信息化而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如建立信息系统、搭建信息化平台、培养人才和组建一支高素质工业研发团队等,确保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示范性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要推动工业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而构建示范性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尤为重要。首先,构建示范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应面向中小企业,既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又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其次,相关部门积极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在互联网环境中,工业企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探寻互联网发展之路,而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的构建,既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又能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政府等部门应针对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而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规范工业企业的行为,而且为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对工业信息化服务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中,服务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首先,加快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工业企业与商户之间的沟通和发展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此过程中,服务机构能够为工业企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服务质量。其次,为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对服务机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不仅能够解决相关发展问题,而且对降低工业企业信息化风险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美国的工业实践经验可知,美国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工业项目中约有40%以上的工业企业发展超出预算,可见,二者相融合,取得良好成效。最后,相关部门对培训服务机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一是针对机构员工而加强培训;二是提升人员的自主研发能力,为工业企业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服务。
四、结论
目前,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发展的潮流,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但是,就工业经济转型而言,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可以为工业经济转型与升级提供充足动力。由于现阶段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现状不佳,因而有关人员应提出合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推动二者融合的发展进程,并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汪向东.推进“两化融合”与加快工业现代化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03:4-14.
[2]史炜,马聪卉,王建梅.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以融合类业务发展及业务模式探讨“两化融合”的发展对策[J].数字通信世界,2010,02:16-49.
[3]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0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