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36: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产品平台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1015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中,网络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数据管理中心将农产品的各项数据发送给监测人员,提升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水平。当农产品出现安全风险时,网络监测系统会进行自动预警,并划分风险等级。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应用网络信息监测平台进行数据管理势在必行。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数据管理及上报系统的关键技术
1.1 大数据技术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过程中,大数据技术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想要对农产品进行数据管理,需要形成基础的数据库,而数据库的建成需要应用大数据技术。就大数据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中的应用来看,可以分为3个主要部分:数据库的构建。在构建数据库时,需要形成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动态立体图示,并把农产品的质量风险、农产品的工艺指数等作为主要参数;数据采集中心[1]。想要获取数据,并把数据发送给监测人员,需要应用WEBSERVICES,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数据管理中心。在农产品的监测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数据的类型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利用ORACLE10g形成动态数据管理中心。
1.2 地理信息系统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过程中,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的精准定位,形成农产品精加工的系统,了解农产品的质量系数等。就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中的应用来看,可以分为3个主要部分:定位部分,需要对农产品进行位置确定和追踪;视图部分,需要把农产品的安全信息发送给监测系统;统计分析部分,需要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预判断。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平台数据管理及上报系统的实现
2.1 数据管理的实现
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农产品数据进行检测。数据库储存着农产品的实时数据和往年数据,在进行数据更新的过程中,应该在网络信息平台中点击新增批次的按钮,然后把农产品的质量数据计入其中[2]。在对农产品的信息进行核对时,如果发现信息讹误,要点击修改按钮,并确认保存。
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农产品数据进行判定。不同农产品的类型不同,以蔬菜为例,在进行蔬菜的判定时,应该遵循具体的操作流程。一方面,在确定该农产品为蔬菜产品时,应该对比相应判定依据中的条例。另一方面,如果判定依据中不包含该类蔬菜产品的特征,应该点击设定判定参数按钮,优化蔬菜产品的判定流程。
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农产品数据进行评估。一些农产品会携带有毒有害物质,而有毒有害物质大多是来自于农药兽药。在进行评估过程中,应该设置农药兽药毒素的参数,如乐果参数、敌敌畏参数、伏杀硫磷参数等。在设置参数完毕之后,应该把农产品列入到评估列表中,如果农产品质量不合格,要立刻进行预警。
2.2 上报系统的实现
在构建上报系统的过程中,应该允许历史数据的查询。历史数据应该按照类型的不同被安置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当用户输入农产品的关键词后,页面应该显示与农产品质量相关的条例,如果数据为0,说明历史数据亟待补充。
在构件上报系统的过程中,应该允许用户信息的查询。用户信息包括地址、电话、电子邮箱等。如果用户信息出现了讹误,系统应该满足用户需求,对信息进行自动修改并保存[3]。
3 结论
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对农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制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大数据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网络信息监测平台数据管理中心和上报系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邢美,金国良,张国伟,宫潘威,赵锡澄,董玉德.基于WEB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溯源系统的设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6(03):499-502.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云网络服务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的发展和现代农业生产服务方式的变革,农产品的生产、运输、监管、追溯等多个领域已经跨入了信息化、物联网化管理时代,一些地区的农业生产领域已经纳入了全程可视可追溯化的信息系统管理范围。借助云网络服务技术的应用,许多平台的使用管理需求变得越来越要求更智能、健壮、简单、便捷,这对传统的IT运维模式提出了新的问题,给运维人员也带来了越来越高的挑战。
长期以来,各类系统提供服务的典型模式是一套系统配置一台专用服务器与运营商网络线路。在这种模式下,随着网站、业务系统的用户访问量增加必须不断购置增加新的服务器硬件与更高的网络带宽资源,服务器与带宽资源投入的成本会随着业务的规模扩张不断攀升,同时设备数量激增伴随而来的机房空间、电力供应、人员管理、时间成本也随之膨胀。单台服务器硬件的处理性能瓶颈无法实现突破,用户海量突发访问情况下会造成系统无法处理导致瘫痪,空闲时的性能无法加以利用,空耗电力与管理成本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如同高校中的教务选课系统、铁路公司的网上购票系统,每年仅在特定时间内系统异常繁忙,无法满足用户访问要求,其余时间系统闲置,以至于投入的网络带宽与服务器资源严重浪费。一方面用户体验得不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费用投入过大造成业务系统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在系统部署的问题上必须要考虑到未来可预计的访问量会呈数十倍的规模增加,如何避免类似业务系统的困境出现,已经成为研究如何支撑它持续成功推广应用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业务系统访问对象具有的变化性、分散性、不规律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云网络服务平台的农业智能业务管理系统。本系统的关键技术是通过策略解析实现用户就近访问,保障访问速度;采用弹性资源计算分配算法,实时调整分配的计算能力,将繁忙时段的访问负载分担到不同硬件中,将空闲时段的计算资源收回用于其他业务系统和服务计算中。
1研究背景与建设目标
作者所在单位负责了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在2013年本项目完成上线调试和培训推广工作,平台转入正式运行状态。系统主要为各生产基地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采集收纳、加工生产、运输物流全部流程中提供数据采集记录、代码生成、各阶段数据追溯功能,农业监管部门负责检查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完整性,非生产基地之外的农产品将不被允许记录在案,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后扫描追溯码可以追溯到其全部生产环节、具体日期、生产基地、每个环节负责人等所有信息,最终变“点监管”为“链监管”,形成“无法追溯来源不得上市,上市农产品都可追溯”的市场准入制度。
在系统规划设计之初,系统仅限于盐城部分地区试点使用,试点单位不超过30个,总使用人数100余个,使用并发数在30人左右,业务访问量小、并发数低,对系统性能和响应速度方面的压力并不大,所以政府采购部署了两台机普通架式服务器(一台前端web服务、一台后端数据库)在盐城农委机房,由于预算有限没有申请专线,与盐城农委的20Mb办公网络共享带宽使用。随着业务扩展,试点地区扩大,使用基地变多,业务访问量和并发数都变大,逐步出现一些线路利用率高、服务器资源耗尽、响应速度慢、卡顿和短暂无法上传数据问题,用户抱怨连连。在追求极致、快速的互联网+时代,这些投诉对于一个实时交互的业务系统比较致命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建设方要求在不影响业务使用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改善用户体验,避免高延时和宕机服务停止的情况出现。本文就是以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迁移工作为实例,进行相关工作研究和应用部署。
在接受平台优化需求后,服务团队在通过一系列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商议讨论,决定将将原有部署在盐城的传统业务服务器实行虚拟化,将服务资源迁移至单位所在的云服务平台中。根据实际应用现场,将服务器采用P-V模式虚拟化,纳入到虚拟化计算池中,突破原有物理服务器内存和CPU计算能力限制,将计算池中的资源实现动态按需分配,最大程度满足峰值需求,在低峰期时计算资源收回。通过按照运营商IP地址段进行策略域名解析,充分利用云服务中心的多运营商线路确保用户能就近访问,在某一条线路出现意外中断或堵塞时触发更新解析,将用户流量引导至空闲网络线路中。提高业务可靠性,利用虚拟化平台的监控技术确保虚拟机所在物理硬件出现故障时候迅速漂移至其余可用物理服务器中。
本项目的云网络服务优化目标就是在不投人额外经费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平台的整体迁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在高峰期能正常运行、处理数据,按需分配节约计算性能,增强系统容灾能力、提升用户体验。
2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系统现状分析
前期调研中我们前往系统部署所在地,一线观察了生产基地数据上传、采集、防伪码追溯使用、后台监管的全过程;软件系统的架构、数据库部署方式、服务器运行状态、网络的利用率情况。随后与当地协助维护的工程师进行交流沟通,与该平台的使用者质监站与生产基地了解使用中的各类问题和反馈意见。最终将主要问题症状罗列如下:
第一、用户使用问题。当前系统()使用效率较高,在线人数峰值达到200人。使用体验不佳,其中速度慢、无响应、软件平台宕机反馈的问题出现次数较多,另外与部分农残仪接口数据不匹配,导致部分节点数据无法上传成功。
第二、业务系统托管机房环境问题。系统由于托管在盐城市农委的机房,该处机房属于早期建设,规划空间小,预留机柜空间不足设备堆积严重,无精密空调,服务器排气量高温度持续告警。综合布线系统杂乱,没有任何的标识标记,维护起来极度不便。
第三、网络带宽问题。在数据上传交互时候平均带宽占用每人50Kb,峰值时候需要带宽30Mb。本业务平台的出口网络只有一条,由盐城电信公司的20Mb带宽维持,一般情况下足够使用。但这条线路并未给予专线专用,还需要与当地农委的办公上网共享使用,极容易造成网络堵塞,造成外部访问速度慢延时高,电信出口一旦中断,没有冗余线路提供访问,会造成全部中断。
第四、业务系统所使用的服务器硬件资源问题。平台业务系统是通过政府采购的两台HP机架式中档服务器DL320,双核CPU内存为4GB,一台作为前台,一台作为数据库。前台利用率较高,而后台相对空闲,其中后台的空闲资源并不能释放出来给予前台支持。在上午9-11点,下午3-5点使用高峰期时,前台服务器内存耗尽,响应速度缓慢。
第五、业务系统软件兼容性开发问题。由于使用的手持农残仪采购型号不一,每一款型号仪器都需要进行额外开发与平台对接后才可以上传数据,与平台对接的开发需要加快进度。
第六、业务系统安全性问题。在调研中发现,为了方便技术人员远程调试,开发时候预留了远程桌面端口,密码强度低,防火墙策略不严格。业务系统内没有安装杀毒软件,仍旧使用的32位的windows2003属于已被淘汰的操作系统,在简单扫描后发现病毒数量不少,服务器上曾经出现过木马入侵痕迹和被利用作为跳板实施网络攻击等犯罪行为。
3云服务方案设计
3.1设计原则
通过调研发现的问题,团队经过与用户商议达成共识,在现有条件无法得到显著改善的情况下,最便捷的措施就是实现业务系统整体迁移“搬家”,将系统环境整体部署到单位所在的私有云网络服务中,在不追加投资购置硬件和改善机房条件的情况下,此方法的成本最低,改善效果最佳。同时明确了云服务方案部署实施的几个原则:
一、避免长时间中断,一次性到位,使得用户在迁移过程中无感知。
二、提升用户体验,业务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三、加固平台安全,完善备案资料,避免造成非技术因素导致的中断。
四、保证数据完整性,迁移前后数据一致。
3.2部署方案
在此原则基础上,最终形成的云网络服务部署设计方案如下:
一、基础平台准备。在迁移前提前准备好“新家”,把业务平台所需的虚拟化服务器首先搭建完成。针对现有服务器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将网站搬家后将搭建在云平台服务器集群中,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可以提供弹性性能分配机制,在网站繁忙时候提供所有资源128G内存64核CPU处理能力,在网站空闲时将资源回收设置为8G内存3核CPU,如图1所示。
二、多运营商线路与域名策略解析准备。针对现有网络带宽不足的问题,将在网站搬家后得到解决,充分利用单位高带宽网络、多运营商冗余线路优势提供对外访问。所有用户将通过互联网访问云网络服务平台,不会感觉到服务差异。同时申请新公网IP地址,其中移动、联通、电信各一个,利用域名平台提供的DNS服务进行策略解析对外,根据用户所在网络情况来指定最佳网络IP就近接人,如图2所示。
三、业务系统安全加固准备。部署前端网页防火墙设备,采用反向技术进行多域名对公网IP地址,节约地址资源,如图3所示。在搬家后关闭所有对外远程端口、提升密码强度、指定严格访问IP及操作控制权限、运行64位windows2008操作系统版本。使用平台自带的趋势防病毒底层杀毒软件和服务漏洞补丁修复系统,不需要安装服务器中再安装杀毒或补丁修复软件等浪费性能资源。
四、备案信息变更准备。由于前期备案在本省其他城市运营商注册,在变更过程中涉及系统平台主体更换、域名证书重新生成等具体事项。需要在搬家前将域名注册账户进行过户,变更域名证书所有权,在云服务平台所在地电信、移动、联通公司进行备案成功后,随后在盐城市电信公司取消备案。该步骤将需要在正式迁移前完成,备案必须在工作日,且要考虑预留三天左右的时间待备案流程结束,否则会造成未备案或备案主体不正确被封闭80端口无法使用。
五、系统平台及数据迁移准备。迁移整体计划采用“软搬家”方式,将网站软件、后台数据、域名迁移到云服务网络中。首先将前台软件部署到虚拟服务器中,最重要的是对后台数据库的数据进行迁移。因为涉及到后台数据量约有200 GB,方案中是采用夜间暂停前台数据读写操作,后台一次性拷贝至新数据库中。在数据备份完成后立即开启云服务平台中的前台服务,再进行正常的业务读写操作,正式迁移到云服务平台中对外提供服务。
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将逐步受到市场的认可,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将成为各资产管理机构的重点业务方面,本文将对基金公司子公司参与首单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探讨。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基金公司子公司
0 引言
在中国证监会支持业务创新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子公司尝试以地方政府平台对地方政府的债权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此业务模式是基金公司子公司第一单资产证券化业务,该业务模式不仅可以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供低于信托融资成本的资金,拓宽政府融资渠道,而且可以使政府债务显性化、透明化,增加政府负债透明度;同时,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高收益的政府信用金融产品。
1 产品设计背景介绍
1.1 政府融资平台融资需求强烈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保增长”的大背景下,各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也随之高涨。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的报告指出,疏导地方建设资金需求,要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加强债务管理的制度安排,有效发挥市场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督约束,逐步改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
2012年以来,随着监管部门清理整顿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力度持续加大,商业银行纷纷收紧了平台贷款,而债券市场准入政策相对宽松,城投债很快成为地方融资平台新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监管部门对于城投债的发行主体有明确要求,一些地方政府在拿不到贷款、发不了债券之后,纷纷转向信托。2012年以来信托市场异常火爆,特别是基建类信托,全年发行量近500款,募集资金规模超过4000亿元。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未能通过中介机构筹资,而是直接向当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借款”。
1.2 为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提供创新融资模式
针对地方政府对资金的强烈需求、融资成本高,渠道单一等问题,基金公司子公司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交流,研究创新融资模式。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证监会出台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证监会公告【2013】16号),规范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业务规则。
经过与律师对《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和基金子公司业务上位法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仔细研究、论证,公司认为在满足基金子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设立条件的同时,基金子公司可以参照《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设计产品交易条款,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
以江苏省镇江市新区为试点,深入开展尽职调查工作,选择优质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并申请于交易所挂牌交易。此方式不仅可以拓宽政府融资渠道,使政府债务显性化、透明化,同时又为投资者提供较高收益、流动性强的政府信用金融产品。
2 资产证券化模式及背景介绍
2.1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把缺乏流动性或流动性不强,但具有可预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集合成资产池,通过对资产池中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和风险进行结构性重组,并出售给特殊载体,然后发行证券产品的过程。这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成为了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
2.2 为什么要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本质上是企业进行再融资的一种途径。具体来说,进行资产证券化有如下益处:第一,有效地降低融资成本。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产品与发行人的风险隔离,可能提升产品信用评级从而降低发行利率;第二,合理地优化财务状况。资产证券化能够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表外证券化融资可以优化财务杠杆;第三,融资规模灵活。融资规模由基础资产的预期现金流决定,不受企业净资产限制;第四,资金用途灵活。在符合法律法规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情况下,可由企业自主安排募集资金的使用,不要求公开披露其用途;第五,信息披露受限制小。资产证券化产品仅需披露计划账户财务信息,不涉及企业财务信息。
2.3 我国的企业资产证券化
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应收账款;第二类是未来收益的权益类资产。从2005年至今,国内累计发行了12单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规模总计307亿元。已发行项目的基础资产包括高速公路收费权、电厂未来电力收益权、污水处理收费权、BT回购款、公园未来门票收入收益权等资产,这些基础资产主要偏向于市政领域。每一单项目交易结构的个性化强、差异化较大,交易结构的复制比较困难。
3 基金管理公司参与地方政府平台资产证券化产品
3.1 产品介绍
产品名称:基金公司子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融资方:镇江新区经济开发总公司(主体评级AA)已发行企业债券:09镇江新区债和12镇江新区债
发行期限:1-3年期产品组合
基础资产:经发总公司依据特定的BT项目合作协议所合法享有的自专项计划成立之日起三年内于各BT协议划款日向债务人(镇江新区管委会)应收的政府回购款债权
增信情况: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体评级AA)为本期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份额提供担保
担保人已发行债券:09镇城投债,10镇城投债,12镇城建MTN1/2,12镇城投CP001/2
信用评级:计划份额信用评级AA+
募集资金用途:募集资金拟用于镇江新区静脉产业园工程、姚桥夹江码头等新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2 产品涉及问题与解决方案
3.2.1如何降低交易对手的违约风险
尽管近年来镇江新区可支配财力不断提升,但镇江新区管委会对园区开发建设主体经发总公司的大量欠款和未来大规模的计划投资,将加剧镇江新区的财政支出压力,进而可能会影响其对本专项计划BT 回购款支付能力。截至2011 年末,镇江新区管委会应付经发总公司各类款项117.01 亿元,而2013 年和2014 年的初步拟定的建设投资支出达112.28 亿元。
为降低此风险,基金公司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协商后达成一致。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审核同意将专项计划涉及的各BT项目的政府性回购款纳入相应年度预算,作为项目的增信措施。该应对方案一定程度上为兑付资金提供了保障,降低了违约风险。
3.2.2如何避免BT 项目初审和终审工程造价差异过大风险
本专项计划 BT 项目回购款为已确定回购款。已确定回购款是根据BT项目初审报告确定的BT 项目工程造价的70%并加上相应收益而定,若终审报告发生在专项计划存续期内,且确定的工程造价低于已确定回购款,则最终会影响到本专项计划BT 回购款的顺利支付。
为此,基金公司子公司通过筛选,最终选定已经上述3个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项目,最大限度避免BT 项目初审和终审工程造价可能存在差异的问题。
3.2.3如何改善资管计划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在市场或资产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投资人可能无法迅速、低成本地调整投资计划,从而对计划收益造成不利影响。
为解决投资者对流动性的需求,基金公司子公司参照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的案例,经过与经发总公司及相关中介机构的沟通和论证后,决定将该资管计划产品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使产品投资者能在二级市场获得更大的流动性.
3.2.4如何应对担保人担保能力下降的可能
本计划担保人镇江城建为镇江市投融资平台,一半以上营业收入均来自于镇江市政府,同时资产流动性较弱。担保人能否为专项计划提供有效信用增级值得进一步关注;担保措施对本计划的增级效果,是否仅为流动性支持需要进一步明确。投资计划说明书中需要对担保的范围、触发条件等进行明确。
对此,基金公司子公司邀请上海新世纪资信对担保人和本计划进行信用评级。评级机构对本计划担保人(镇江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中,针对担保人财务、经营、业务优势及风险等方面的分析,认为担保人长期信用等级为AA 级。
同时,针对担保的范围、触发条件等内容,在《投资说明书》详细说明了资产管理计划投资项目的担保情况;对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做了充分的分析;以表格及流程图表的形式,说明了收益分配的各个时间节点及担保触发的条件及时间安排。
3.3 产品的意义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产证券化可以集中社会资金,弥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短缺,使本要花费大量政府资金的基础设施建设变成了资本市场上众多投资人的投资行为。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缩短投资回收期,实现市政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融资。通过资产证券化,相关单位能及时把长期资产在资本市场抛售变现、或自己持有变现能力很强的抵押证券,可解决其面临的流动性约束。
三是资产证券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破产隔离,将项目现金流的风险与企业的风险分离开来,与发行企业债券相比,提高了债券的信用等级,降低了融资成本,优化了政府负债结构。
四是响应证监会支持证券化创新思路:响应证监会支持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导向;丰富交易所创新类金融产品。
五是丰富投资者投资产品:为投资者提供较高收益的政府信用金融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不同种类的固定收益投资产品;此产品基础资产为直接对政府的债权,信用等级高于政府平台企业债;
六是基金公司业务模式创新:丰富了基金公司子公司盈利模式;提升基金公司在财富管理行业的竞争力,有助于解决基金公司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 沈炳熙 《资产证券化:中国的实践(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2-01
[2] 苏莱曼贝格 《资产证券化实务精解:资产抑押证券交易架构及交易(项目)实施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01-01
文中针对目前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运用物联网等智能集成技术,基于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和配送模式,构建了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并分析了该平台特点及其功能模块。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配送模式;大数据分析
1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生鲜农产品行业呈较快发展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3年间,我国水果、蔬菜、肉类、牛奶、禽蛋、水产品等主要生鲜农产品总量连年稳居世界首位。生鲜农产品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物流配送体系的大力支持。物流配送安全性、及时性及其成本高低都直接制约着我国生鲜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鲜物流总额在3.5万亿~4万亿之间,年增长率高达到22%。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其损失率高达到25%~30%,而发达国家损失率一般在5%左右。我国生鲜农产品年损失高达750亿元以上。借助物联网等智能集成,整合生鲜农产品交易中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建设智能生鲜农产品配送平台,是生鲜农产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国内生鲜农产品配送平台不断涌现。以山东省为例,绝大多数生鲜农产品配送平台辐射范围以城域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沿海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生鲜配送平台相对较少,辐射整个省域范围的生鲜农产品配送平台几乎没有。因此,目前急切需要建立一个覆盖省域范围以上的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建设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不仅能充分发挥智能配送平台作为信息中心和调度中心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从本质上改变了“分小蛋糕”的战略思想,以利益共享为纽带,采取“做大蛋糕”新型战略规划,各节点企业互利共生,实现系统内供应链优化和价值增值,提高了生鲜农产品配送效率和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整个生鲜农产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分析
为有效解决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基于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的思想,提出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为中心的山东省生鲜农产品配送新模式。该配送模式采用“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配送中心冷库-最终客户”二段式直配模式(见图1),以生鲜智能配送平台作为生鲜农产品流通、生产、销售的调度中心,进行生鲜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然后使用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进行配送,将生鲜农产品送到客户就近配送中心仓库,最后再由该配送平台根据客户的预留信息进行末端配送。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对生鲜农产品进行包括电子商务、微营销等在内的综合营销活动,客户可以通过智能移动终端(例如智能手机)进行在线订购生鲜农产品。按照客户订单的需求,智能配送平台会自动寻找最适合的生产基地,向其采购产品。当生鲜农产品采摘、包装形成物流单元后,智能配送平台会自动安排最适合的第三方物流车辆等装备,把生鲜农产品物流单元运送到客户就近配送中心,并自动安排储存货位,完成第一阶段配送。根据客户要求,在适当时间,配送平台会安排城市配送车辆,将生鲜农产品配送到客户手中,自此,完成第二阶段配送。
3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构建
3.1智能配送平台系统总体架构
基于生鲜农产品商业生态系统的思想,运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智能集成技术,面向生鲜农产品生产者、物流企业及最终用户,构建集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和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综合性智能配送平台。该系统框架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支撑层、数据资源层、综合应用层、应用展现层和用户层,还包括安全、标准和运行维护保障体系措施。感知层是智能配送平台感知外界的“感觉器官”,主要作用是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包括条码系统、RFID系统、车载智能终端、摄像头、各种传感器技术等。网络层主要负责信息传输,包括互联网、移动网络、WSN、WLAN等各种通信网络。应用支撑层是一个信息集成环境,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数据资源层采用统一的建设规范、对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组织和管理,为各类服务应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综合应用层是整个平台业务功能及应用的实现,包括仓储监控与智能管理系统、配送监控与智能调度系统、交易管理与智能分析系统、统计管理与智能分析系统。用户层和应用展现层面向生鲜农产品配送过程涉及的政府、供应商、物流配送企业、客户、业务人员等各方提供税收、车辆、货物运输、结算等综合智能的全流程管理与服务以及各类应用的展现方式。三大保障体系包括标准体系、安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是本平台顺利建设与运行的重要条件。
3.2智能配送平台主要功能模块
智能配送平台将生鲜农产品供应、线上交易、线下配送三大管理子系统信息资源有机融为一体。该智能配送平台相当于“移动网上生鲜超市+云计算配送中心”,实现了使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购买生鲜农产品的目标,主要由供应商管理、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仓储管理、数据分析与预测等五个功能模块构成。第一,生鲜农产品供应商管理功能模块。该模块在对生鲜农产品供应商进行科学分类编码的基础上,对供应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分终端应用和后台维护两大部分,前者面向不用的使用者,并具有不同的权限,后者由智能配送平台相关管理人员完成。第二,网上交易功能模块。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实现在线下单,主要有前台客户系统和后台管理功能模块。客户系统功能模块可以实现商品搜索、商品评论、购物车、在线支付、在线客服、订单状态查询等电商网站常用功能。后台管理模块包括商品管理、权限管理、订单管理、数据分析与统计等功能。第三,物流配送管理功能模块。客户订单生成后,该模块根据订单情况以及车辆的相关数据,按照智能配送平台车辆选择模型,自动计算最合适的配送车辆,然后将订单信息推送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及其司机。如果有多个司机参加竞标,系统将衡量哪个司机更合适,就选择哪个司机来配送货物。配送平台在将订单信息发给驾驶员的同时,会计算出驾驶员最适合的路线和达到目的地的时间。整个过程中运载工具的空载率和空驰率得到有效降低,从而降低配送成本。第四,仓储管理功能模块。该模块可以对生鲜农产品仓库进行可视化监控与管理,实时获取产品状态与信息。第五,数据分析与预测功能模块。基于生鲜农产品各种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挖掘,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客户消费行为大数据进行分析,预测该客户下次可能的采购类型和数量,进而实现预测性配送,在几分钟内实现“买家下单—卖家发送配货指令—物流配送—买家收货”全过程。
4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特点
智能配送平台能够以规模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的运作实现生鲜农产品的保质保量的高效配送,并能有效降低配送成本。该配送平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智能化。该生鲜配送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智能化调度。首先是智能化配货,客户下单后,配送平台根据订货信息会智能匹配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按照订单要求第一时间做好准备。其次是智能规划配送线路,以GPS和GIS技术为基础,综合路网交通信息、客户收货地理位置、车况信息等因素,配送平台会计算最优行车线路并实时调整。最后是智能配车,配送平台根据配送路线和时间要求,智能匹配车辆和随车人员。第二,大数据技术应用。智能配送平台集成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使平台具有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可以预测客户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情况,从而高效地完成配送。第三,实时监控与可追溯。在RFID技术、GPS/GIS和无线互联网等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实现生鲜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同时也能实现生鲜农产品的可追溯性。第四,体现了移动电子商务思想。配送平台延伸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上,农产品供应商、采购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等各方均可在线登录平成商务活动。第五,综合性。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思想,以智能配送平台为核心,汇集了从产品生产、流通到消费整个过程的多方参与,平台业务功能多元化,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汇点。
5结束语
生鲜农产品的“生鲜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因此,生鲜农产品流通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竟占总成本的58%以上。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生鲜农产品智能配送平台建设,营造了双向反馈的生鲜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平台,为参与方提供了优质服务。可以大幅度提高生鲜品的配送效率、降低生鲜农产品配送成本和损耗,满足人们对生鲜农产品安全性、新鲜度等方面较高要求。及时有效发现供应商和组织货源,并及时采购,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加速资金周转,基于信息平台将分散农户联接起来,能够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问题,节约农产品交易谈判成本和物流成本,实现对农产品的信息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整合,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作者:李晓丽 王海峰 姜永强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沈苏彬,杨震.物联网体系结构及其标准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18.
互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的应用,给新疆的农产品流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从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手对手交易,到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整合,利用先进、便捷的技术,搭建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农产品的交易,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改善新疆农产品价值链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必将对新疆的农业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是指在农产品市场经贸活动中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商务业务模式,研究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首先必须了解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作用和适应性。
农产品贸易具有交易链及其流通环节多、交易过程中缺乏规范性、交易的信息对称性较差、交易成本占总成本比重高、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大、市场变化快、季节性强、区域性分布广等特点。在我国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反应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特点的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通过对专家学者近年理论研究的分析,结合实践,归纳出以下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
第一类,初级模式。包括目录模式、信息中介模式、虚拟社区模式。其共同点是不进行农产品实物的网上交易,而是为农产品网上实物交易提供服务。
第二类,第三方交易市场模式。通过第三方平台建立网上销售店铺,利用公共支付服务平台及网下物流模式进行货物交收。
第三类,高级模式。包括电子商店模式、电子采购模式、价值链整合模式。其共同点是进行农产品实物的网上交易。
根据现阶段与农产品贸易的特点和电子商务的适应性,可以看出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中的目录、信息中介、虚拟社区等以信息服务为主的模式具有普遍实用性,模式已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第三方交易市场面向企业和用户形成了综合性的公共平台,其特点是包含了其他模式所不具有的一些功能,比较符合现阶段新疆农产品及其贸易的特点,同时也是目前大宗农产品交易中主要采用的模式。
二、新疆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技术实现
通过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依托新疆农产品加工局的有力资源,建议建立面向企业和用户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公共平台,为新疆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开辟新的道路。
1.电子商务平台的整体构架及板块设计
(1)平台整体构建。平台前端以企业展示、产品宣传、展会信息、市场咨询为载体,面向企业、农户、政府提供信息服务;以商务和营销平台为支撑,通过企业管理、产品管理、展会管理、站群管理等模块,实现农产品的信息和产品网上交易。同时平台建立了企业信息库、产品信息库、展会信息库、资讯信息库,为整个平台运行提供可靠数据支持。平台整体构建见图1。
(2)网站页面板块设计。网站以政务信息、产品展厅、供求信息、展会信息、市场信息、农产品论坛为主要板块,并在各板块下设置相应的栏目。网站页面板块设计见图2。
2.电子商务平台规划的功能模块
(1)政府门户网站系统。能够实现多语言信息的统一,包括政务资讯、供求信息等。
(2)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实现商品信息属性管理,订单的管理,商品的在线支付、在线物流跟踪管理,商品的B2B交易(包括预付金管理、合同管理、分批供货、折扣管理等)。
(3)电子商务运维平台。实现电子商务营销的财务管理,仓储物资的流通配送管理及费用结算等;实现系统的审批流程管理;实现与其他营销渠道销售的接入及费用核算管理。
(4)特色农产品展览中心。将特色农产品实物展览与网络展览相结合,实现线上网站与线下展会相辉互映,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农产品品牌。
(5)产品网络营销中心。实现农产品分盟别类的的展示功能;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网络营销;实现各种营销方式的管理和跟踪。
(6)食品追溯管理系统。提供所销售农产品的溯源信息的录入、所销售农产品的溯源条码管理、所销售农产品的溯源信息查询、溯源地基本信息管理。
(7)新疆特色农产品论坛。提供用户在线问答的新疆农产品论坛。用户可以发起提问、上传附件、直接显示图片;管理员可以回答问题、删除用户输入的文字或者主题。
(8)企业网站群。为企业提供一个独立子站系统,企业可自定义网站模板,企业信息,产品信息,并且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与客户进行沟通等。
(9)知识帮助系统。提供新疆特色农产品的一般知识的分类及详细内容管理及电子商务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帮助(主要为交易的帮助),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并提供查询。
3.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应用
(1)开发平台选择。在相对比较成熟的B2B开发平台(包括企业模型、个人模型、企业站群、企业信息、企业产品展示和电子交易等基本模块)的基础上,对现有网站的具体功能进行开发和设计。
关键词:集合投资产品 资产证券化 运营模式 财务处理 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研究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应用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通过资产证券化,很好地解决了单位金额过大资产的流通和变现问题,但对于未来不稳定的无定期的现金流入的资产来说,很难通过资产证券化来解决。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抵押贷款资产池的证券化。美国第一例资产证券化是由1968年成立的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公开发售的过手证券,随后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2005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分别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工作。2005年8月,中金公司推出的“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收益计划”是我国第一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类资产证券化产品,之后陆续开展了盘活银行不良资产的资产支持证券、城市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企业收益权证券化项目。
(二)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应用、风险管理、财务计量、法律问题及税收问题等方面。在市场应用方面,例如王俊寿提出的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体系设计。在风险管理方面诸如:王少波通过研究国外的信用评级模型方法,提出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在财务计量方面主要集中在是否能够形成“真实销售”,风险与报酬是否真实转移。在法律问题方面主要集中在对破产隔离的确认,即将财务“真实销售”延伸到法律层面。税收问题,主要从资产转让、证券发行、现金流偿付等运营环节进行研究,以及对比是否确认收入方面的税收差异等。
二、集合投资产品运营模式
通过将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扩展和延伸,引入对资产进行保管和处置的管理公司,缩短和固化资产的变现周期,引入管理期的概念,使得资产预期最长可以于管理期末产生现金流入,从而类似于资产证券化。
(一)概念介绍
为解决无稳定的或定期的现金流入的大额资产的变现及流通问题,引入集合投资产品的概念。所谓集合投资产品即将金额过大且无稳定的或定期的现金流入的资产作为标的,通过交易平台进行集合发售,使不同的投资者进行购买,共同拥有标的资产所有权和处置权。同时引入管理公司进行管理,投资者同意将标的资产交由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并设定管理期间和最低中止处置率。在管理期间内若管理公司能够以超过最低中止处置率将资产变现,管理公司有权变现,并将变现收益在投资者、管理公司之间按投资者持有的比例进行分配。若管理期间内未到达最低中止处置率,管理公司在到期时将资产变现,将变现金额进行分配,若仍无法变现则继续持有直到最终变现。投资者可以在管理期内将拥有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部分或全部在交易平台进行转让。
(二)参与主体
集合投资产品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发售公司、交易平台、投资者和管理公司,在集合投资产品发行、运营及变现过程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如下:
1.发售公司的权利与义务。发售公司指最初持有标的资产,拟定将标的资产通过交易平台出让给投资者的公司。发售公司的主要权利:(1)拥有将标的资产出让给全体投资者后的收益权。(2)有选择管理公司和交易平台的权利。(3)标的资产出售给投资者后,无回购义务。发售公司的主要义务:(1)保证拥有标的资产能免遭第三方追诉的所有权,披露自己知道的标的资产的瑕疵(包括但不限于资产的品质、数量、性能等),对标的资产的所有权及瑕疵承担全部责任;(2)保证标的资产未被设置影响投资者权益的任何担保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担保、质押、保证等);(3)保证随着标的资产的转让,将标的资产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全部转让给投资者;(4)在管理公司的协助下确定标的资产及其总价值,设定可以交易的最低限制额,确定发售期限、管理期限、管理公司、交易平台,设定到期前中止集合投资产品的最低处置率等集合投资产品指标。
2.交易平台。交易平台类似于证券交易所,指拥有可以将产品对外的交易平台系统且有相应的发售产品的资质,通过该平台可以公开或非公开对投资者进行出售。交易平台的主要权利。(1)拥有委托管理与指定支付的服务收益权;(2)拥有对集合投资产品进行审核的权利;(3)拥有对发售公司、管理公司和投资者进行审核的权利;(4)拥有拒绝发行申请的权利。交易平台的主要义务:(1)负责维护投资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负责对申请进入交易平台系统的集合投资产品进行审核;(3)负责对发售公司、管理公司和投资者进行基本的审核;(4)负责交易资金的委托管理与指定支付。
3.投资者。投资者指通过交易平台进行集合投资产品购买和在管理期间出售的个人或机构组织。投资者的主要权利:(1)拥有平等自主购买、出售和持有自己拥有产品的权利;(2)拥有收取对应产品收益的权利。投资者的主要义务:(1)遵守交易平台的交易规则;(2)根据交易内容按时支付购买价款;(3)承担交易和持有产品过程中的风险。
4.管理公司。管理公司指协助发售公司发售标的资产以及在管理期内根据投资者的授权对标的资产进行管理和处置的公司。管理公司的主要权利:(1)拥有从发售公司收取正常服务报酬的权利;(2)拥有从投资者收取正常服务报酬的权利;(3)拥有根据投资者的授权管理和处置标的资产的权利。管理公司的主要义务:(1)协助发售公司确定标的资产及其总价值,设定可以交易的最低限制额,确定发售期限、管理期限、交易平台,设定到期前中止集合投资产品的最低处置率等集合投资产品指标;(2)在管理期间内对标的资产进行保管和管理;(3)在管理期间内或者到期后进行处置或继续管理。
(三)运营模式
集合投资产品的运营模式主要如下:第一步,发售公司有意图对持有的资产进行出售变现,但由于资产价值高,变现难度高,拟定以通过交易平台进行集合投资产品的形式对外出售。第二步,发售公司寻找管理公司,在管理公司协助下对标的资产进行集合化处理,包括确定交易平台、发售价格、发售期限、管理期限等发售要素。第三步,发售公司根据交易规则向交易平台缴纳保证金。发售公司和管理公司共同向交易平台申请进入交易平台进行发售。第四步,交易平台进行审核,通过进入发行阶段,不通过则退回申请。第五步,交易平台发售产品,投资者进行购买。在发售期内,若成功发行则发售公司将标的资产交付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同时交易平台将款项转入发售公司。若发行不成功,则由交易平台将投资者购买款加同期银行存款利息后退回投资者,利息从发售公司缴纳的保证金中扣除,不足部分由发售公司补全,余款退回发售公司。第六步,在管理期内,若标的资产变现后的收益率超过设定的最低中止处置率,则管理公司将标的资产变现,将变现后的金额按投资者持有的比例进行分配。若整个管理期均未到达最低处置率或者管理公司认为有充足的理由继续持有标的资产至期限届满,则持续持有。在管理期届满时,管理公司处置标的资产,将处置金额按投资者持有的比例进行分配。若仍未能处置,则直至处置为止。
在整个运营过程中,投资者购买和出售的途径分为:(1)首次发售时通过交易平台购买;(2)在管理期内通过交易平台购买或出售;(3)产品到期或在管理期内变现后按比例收取现金。
(四)风险控制
1.管理公司需要对发售公司发售的标的资产以及整个集合投资产品的条款设计进行谨慎研究,确保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风险可控。标的资产均存放在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并且接受交易平台的监督,同时购买财产保险。
2.交易平台需要对发售公司、管理公司及集合投资产品进行严密审核,确保不发生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且风险可控。所有资金往来均通过交易平台进行。进行发售审核前,发售公司需要交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若发售失败,则扣除应退还投资者的利息费用及相关费用外,剩余部分退还发售公司。若发售成功,则待标的资产在最终变现后,未发生应由发售公司承担的责任情况的,全部退还发售公司,否则扣除应由发售公司承担的部分后退还发售公司。
三、集合投资产品的财务确认和计量
对于集合投资产品各参与方的财务处理,结合业务实质和财务核算的相关规定,主要按照如下的处理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会计分录)。
(一)发售公司
1.发售公司缴纳保证金,申请发售:借记“其他应收款――××集合投资产品保证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发售失败,扣除相关费用后退回剩余保证金:借记“管理费用”、“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集合投资产品保证金”科目。
3.发售成功交付标的资产给管理公司并收到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存货”科目。
4.产品最终处置后,发售公司无相关责任,收到退回的保证金: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集合投资产品保证金”科目。
5.若产生由发售公司承担的相关责任,则扣除应承担的相应费用后,收回保证金:借记“银行存款”、“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集合投资产品保证金”科目。
(二)交易平台
1.收到发售公司存入的保证金: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集合投资产品保证金”科目。
2.发售申请不通过,退回保证金:借记“其他应付款――××集合投资产品保证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3.发售时,收到投资者购买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集合投资产品(发售公司)”科目。
4.发售不成功,将保证金扣除相关费用后余额退回发售公司,退回收到的投资者款项:借记“其他应付款――××集合投资产品保证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借记“其他应付款――××集合投资产品(发售公司)”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5.发售成功,支付投资款给发售公司:借记“其他应付款――××集合投资产品(发售公司)”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6.交易平台收到提供服务应收取的服务费用,确认相关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三)投资者
1.投资者支付款项购买集合投资产品时,尚未收到交易平台发售成功的公告或相应文件前,财务处理为:借记“其他应收款――××集合投资产品(发售公司)”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收到交易平台发售失败的公告或相应文件且收回投资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集合投资产品(发售公司)”科目。
3.收到交易平台发售成功的公告或相应文件时,这时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认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集合投资产品(发售公司)”科目。(2)认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集合投资产品(发售公司)”科目。
由于集合投资产品由资产证券化延伸而来,且其公允价值可以通过交易平台获得,归属于金融资产。对于该金融资产的具体分类分析如下:(1)若投资者为近期内出售而购买集合投资产品的,可以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九条认定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2)若投资者并非为近期内出售而购买集合投资产品的,可以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十一条和第十七条排除划分为贷款、应收款项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从而依据第十八条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若仍未处置标的资产,则根据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相关要求进行后续计量,相应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资本公积,直到最终处置后将相应的损益确认。
(四)管理公司
1.管理公司对发售公司发售事宜进行研究、辅导、协助后收到管理公司支付的服务费用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同时结转相应的项目成本。
2.集合投资产品发售成功后,管理公司接受投资者的委托代为管理标的资产,类似于委托代销,其财务处理如下:(1)收到标的资产:借记“业务资产(或受托代销商品)”科目,贷记“业务负债(或受托代销商品款)”科目。(2)实际处置标的资产后: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3)将处置标的资产后的价款根据投资者持有标的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时:借记“应付账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将标的资产转出:借记“业务负债(或受托代销商品款)”科目,贷记“业务资产(或受托代销商品)”科目。
四、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分析
由于集合投资产品由资产证券化衍生而来,属于金融资产,对此的财务确认和计量会直接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笔者对参与各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是发售公司的影响。发售公司由于通过交易平台将集合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者,将产品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因此直接形成收入,结转相应的成本以及业务过程中发生的需要支付给管理公司和交易平台的各项费用。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就是将长期资产转为短期资产,同时确认由于转换造成的损益。也就是说,若标的资产发售价格高于成本价格,则发售公司财务报表显示盈利且短期资产增加多于长期资产的减少。反之亦然。
二是交易平台的影响。对于交易平台来说,主要是提供相应的审核及发售中介平台的功能,因此主要为确认服务收入。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增加了收入及对应的成本和相关费用,使得利润增加或减少。
云制造是以云计算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在整个产品生产产业链的环境下,让生产过程中所需的生产资源在广域网中进行按需共享,包含了生产技术、生产物料、生产设备信息、用工需求等资源。其特点是生产资源的虚拟化、数字化、服务化与云端化,强调多家异地关联企业协同生产。目前,我国在服装产品开发与生产中,企业出于生产核心技术保护与商业机密等原因,生产资源平台往往呈封闭状态,其中的生产物料、生产工艺技术、生产调度等信息的使用大多仅仅限于企业内部的使用,企业内部及异地企业之间要么存在信息孤岛,要么资源共享与企业协作方式呈紧耦合状态[1]。但是在信息时代,与动态多变的服装市场对应,产品生产周期越来越短,服装产品生产相关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生产资源更新换代频繁,封闭性的生产资源平台已远远适应不了复杂多变的客户需求,促使企业间信息孤岛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限制了企业的良性发展。服装工艺设计作为产品生产标准制定的主要手段,所包含的产品工艺流程、工艺操作方法、质量检验标准、工艺装备(设备、工夹量辅具)、工艺缝型、工时定额和工艺参数、材料定额等信息贯穿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2],涉及到企业仓储、裁剪、缝制、包装等大多数部门。所以企业生产资源平台中有关信息管理与集成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工艺设计信息平台的建设,主要强调企业内部之间信息的共享与异地多企业协同生产资源信息的同步。主要通过云计算技术、基于internet网的数据库集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建立起一个云服务空间,突破地域空间对企业生产经营范围的制约,以生产工艺资源集成为基础建立起一个虚拟的服装产品生产信息平台,主要进行各企业之间产生的大量生产数据与需求信息进行适时分析与管理,利用适当的算法对相关需要处理的信息进行比较、选择和准确计算、绘制工艺技术与流程图示、工艺图表编制,并根据信息生成模拟加工手段与方法,并将多个协同生产企业生产实践中所产生的优良生产经验与生产方法进行总结,形成一个最优的生产决策模型,进行最优生产方案的设计与编制。各个关联的协同生产企业集中在一个以云制造虚拟空间为基础的环境下,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根据企业自身需要上传与获取产品生产的相关资源与信息,实现企业间的松耦合协作模式和面向任务的资源动态重构[1]。形成一种协同生产新思维下的敏捷智能制造模式,对于服装生产企业缩短交货时间、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赢得竞争优势有着重要影响意义和推动作用。
2服装工艺设计智能化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
服装工艺设计智能化信息平台运用云计算等技术,其主要实施目标是服装企业产品生产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协调多方服装企业间生产资源共享与协同开发,突出多方服装企业间协同的智能生产模式。其关键点是在服装企业产品协同开发与生产的全过程中,对各异地分布企业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进行的共享、并在调用过程不断进行优化,以便其他企业按需使用,整个过程体现的是服务与共享理念。服装工艺设计智能化信息平台的开发过程由多个异地关联企业协同合作,共同建设来完成的,其角色包括平台建设的龙头企业、协同生产企业群、物料与设备供应商等。其核心环节由生产工艺设计仿真系统和产品生产资源数据管理平台两部分组成。“生产工艺设计仿真系统”以多个企业共同生产的服装产品为原型,针对产品设计与生产中部件工艺技术、加工方法、工序与工时、工艺路线、材料定额和流水线编排等环节所产生的信息资源与数据。运用人工智能领域的遗传算法等技术建立智能计算仿真模型,进行编码运算与测试,得出最优结果。系统包含生产流水线智能调度、生产节拍自动平衡、生产工序优化组合、生产工艺单自动生成等智能模块,为服装企业提供一套产品生产优化的技术架构与工具。“协同式生产资源数据管理平台”主要包含企业动态联盟协作平台与生产工艺管理平台两个模块,在企业动态联盟协作平台中主要完成动态生产企业的构建,企业间生产订单的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物料的流动管理、物流调度管理等功能;生产工艺管理平台主要实现各协同生产企业个性化的门户网站的配置、各种设计工具的提供、不同格式数据保存与使用的兼容性管理等功能。各关联企业与供应商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平台下的功能模块,来进行客户端的建设(如图1所示)云制造环境下服装生产资源的企业具有地域分散、企业自治、生产资源异构多样、生产能力动态变化等特点[3]。协同生产企业在使用两大平台不同模块过程中所进行的数据保存、分析与处理由建设的云服务器来集中完成,其核心支撑层主要包括系统部署与注册、资源搜索与匹配、资源组合与调度、系统安全监控与评估、系统兼容性处理等功能模块。并以这些功能模块为基础在云服务器上建立起工艺平台的系统功能开发环境、运行环境和运营环境,生产企业在包含资源管理、流程管理、授权等级管理、使用许可证管理、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安全管理等操作模块的运行环境下,通过适配器,针对储存在云服务器上的应用软件资源、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智能计算资源、数据资源、设备资源进行、调度、检索、查阅、监控与优化等操作,及时得出最优的生产决策。服装工艺设计智能化信息平台的建设目的主要解决的是异地分布的生产合作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服装产品生产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生产进度等资源信息的共享与过程中的数据动态化、操作的协同性与自主性、分布网络构建、系统异构设计等问题,其构成的网络化平台侧重强调信息同步与共享。由于合作企业自身不同的特点,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工艺设计数据与不同软件操作中产生的不同格式的文件资源,也就说明资源有效利用的协调性与兼容性也是平台建设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3服装工艺设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技术支撑
3.1基于遗传算法的服装生产工艺智能优化技术
遗传算法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其计算方式主要是根据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等自然进化原则,通过遗传群体的反复迭代搜索全局来进行搜索计算与求解的,属于一种随机优化的算法。由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编码(问题解的遗传表示);初始种群的生成方法;判定个体优劣的评价函数;用于进化的选择、交叉、变异等遗传算子;遗传算法的参数值[4]。作为一种全局优化方法,主要是针对产品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其范围包括:产品工序设计与智能分析;产品缝制方法、动作与工时智能分析;产品生产流程的智能编排、生产流水线节拍计算与工序组合、生产流水线平衡等,具有高度并行、随机、自适应等特点,全局搜索能力强,优化效率极高。服装企业生产过程智能优化包括两个内容:其一,以服装企业自身的生产条件(包括软硬件)为基础,针对正在进行的产品生产项目,采集产品生产全过程中与工艺有关的资源数据信息,包括产品的细分工序、工时、缝制动作、缝制方法、生产线产品流动路线、生产设备、现场生产节拍等,并对其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编码等处理;其二,针对企业单元式生产线,通过分析能用于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工序,针对这些工序进行自动生产工艺模板的研制,按照精益生产的管理流程和生产技术进行产品生产试制,同时对试制获取的数据与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归纳等处理。针对整理好的数据,结合产品生产流程,利用遗传算法,建立工艺优化的计算仿真模型,按照其实施的基本步骤:确定寻优参数,编码方法,编码长度;初始化群体;计算群体中各个个体的适应度值;选择;交叉;变异;终止条件验证。其计算对象包括工艺流程优化、缝制动作优化、生产平衡优化、流水线路优化、生产节拍优化、工序组合优化等。使得即使是在生产规模大、产品品种多的情况下也能使服装缝制流水线的负荷达到平衡,可以很好地解决产品生产流程中的瓶颈效应,整体提高服装产品生产的效率。
3.2服装工艺设计信息云平台资源的虚拟化技术
针对各节点的异地合作企业协同生产的特点,云制造环境下服装工艺设计信息平台的运行,主要是以动态管理和高效率利用平台内的各类资源为目的,就需要虚拟化技术对服装工艺设计信息平台下的生产信息数据资源、软件资源、硬件设备以及虚拟机的运行进行管理服务虚拟化。主要体现三方面内容:其一,对平台内虚拟资源的系统管理,包含封装/注册管理、QOS评价管理、智能搜索/匹配管理、定价与结算管理等,统一对平台内企业用户动态分配硬件系统的调用,动态回收和部署虚拟资源(生产设备、软件库、数据库、物料库、知识库、人才库、生产信息等),产生或变更虚拟服务器、交换机和储存资源等;其二,平台内软件资源的使用云服务化,即通过许可证的调度动态分配各使用节点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并提供扩展应用软件的开发接口等服务。其三,虚拟机应用模板的定制,根据平台系统中各节点的协同生产企业与供应商不同的需求功能设计对应的虚拟机模板,针对模板的应用动态化,实现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的动态迁移,将物理资源的利用最大化,统一映射管理软件资源、硬件系统、虚拟资源。服装工艺设计信息云平台资源的虚拟化过程主要是以实现生产资源服务化与业务协同化为基础,主要通过两部分工作来完成:包含平台资源建模和描述在内的资源特性文档的建立、实现资源特性操作与调用[5]。通过在虚拟机上一系列操作步骤,各协作企业可以在平台内动态的相应的资源,并通过对应的服务接口实现所需的资源调用与信息共享。在云制造环境下,平台内各异地分布式企业通过虚拟化方式进行封装且屏蔽资源的异构性,达到云制造环境下资源的相互兼容目的,使资源共享顺利进行,并能进行集中的监控与管理。
4结束语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摘 要:针对机电装备及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攻关,开发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管理等共性业务资源服务,构建新型分工协作体系,支撑中小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关键词 :产业集群;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TH1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0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面向机电装备及产业集群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综合应用”(项目编号:2012BAF12B00);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面向机电产业集群的企业移动互联综合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项目编号:2014BAA031)
收稿日期:2015-05-29
目前,机电装备及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信息系统运营体系尚不健全,信息管理不规范,信息处理和传输手段落后从而形成大量信息孤岛,单项应用和信息孤岛仍然是影响信息系统集成与信息资源共享的瓶颈。产业集群需要形成一条从市场需求调查、产品和技术研发、到企业生产以及产品销售等多方面构成的共性业务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开发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设计、工艺、制造、检测、管理等共性业务资源服务,实现设计、工艺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1 产业集群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研究机电装备及产业集群企业间业务协同技术和资源服务技术,建立支持机电装备及产业集群业务协同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支持平台,针对机电装备及产业集群企业需求,以降低集聚区域企业的成本为基础,提高集聚区域企业间业务协同能力,提高集群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平台功能涵盖机电装备及产业集群内企业主要业务范围,为企业提品创新设计、协同供应链管理、科技资源共享等共性业务资源服务,在集群内构建新型分工协作体系,支撑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基于知识与软件分离的原则,面向企业,提供公共的产品创新知识服务及创新设计计算平台。一方面,构建符合多领域统一物理建模标准的开放式产品功能知识模型构件库,采用知识拥有者、使用者、运营者间技术与商务合作共赢的服务模式,形成支撑中国智造的工业知识模型门户;另一方面,提供云环境下的创新设计与计算平台,支持广大中小企业通过WEB远程访问方式,重用知识模型构建自有的产品知识模型并进行分析计算,实现创新设计。
研究并建立企业间、企业客户间提供快速、便捷的交流沟通渠道,构建支持企业群体的业务协作和资源服务;研究对网上技术资源库及各类资源的整合,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网上技术服务和创新设计服务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支持个性化产品的快速设计;研究提高机电装备及产业集群的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平台系统体系结构设计:①开发产业集群的管理系统,立足于包容更广泛的中小型企业,为企业间、企业客户间提供快速、便捷的交流沟通渠道,支持企业群体的业务协作和资源服务;②建立网上技术资源库,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科技资源共享;③建立网上技术服务和创新设计服务,提供网上的企业信息化软件服务,支持个性化产品的快速设计;④建立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网上产品展示服务中心,实现企业产品个性化的配置,分类、检索和等;⑤建立产业集群供应平台,提高集群内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快速反应能力、定量化的管理水平、规范化的工作体系、综合利用企业各类资源的能力。
整个系统基于B/S模式,客户端统一采用Web浏览器,与客户平台无关,便于使用,可以方便的和其他业务系统连接。采用“组件+框架”的技术,可以灵活方便地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定制、添加新的应用模块。
平台主要包括:创新设计系统、协同供应系统、科技资源共享系统、产品/标准数据管理系统等,各系统之间均可自由组合,根据用户信息化需要进行个性定制,平台系统体系结构(见图1)。
在互联网上,建立产业集群系统供应平台,集群内企业可、查询各公司最新的订单,在平台上签订合同协议,并及时调整生产或库存,避免因缺料而降低生产效率,能有效加强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能力。①采购协同管理。将订单需求、合同/协议的、需求计划的(预测和排程需求)、需求计划与ERP的整合、看板补货需求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及其需求的有机的结合起来,流程简化、通畅;②发货管理。将发货通知(ASN)、发货提醒、发货跟踪、包装容器管理、单据管理等流程整合,提高供应商的管理水平;③供应商评价。供应商质量问题和交付问题的跟踪、供应商绩效考评,这样可以约束供应商,督促供应商改善运作态度与服务质量;④创建集群内部的行业标准。使用统一的物料编码、条码。使各企业产品规格、参数都具有相互兼容的特性,提高集群的运作效率,减少因不兼容而引起的损耗;⑤建立集群内部商务平台。建立集群内部产品、技术交易、开发平台,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加强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互利、互赢、共谋发展。
创新设计。为满足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摆脱自身的经济实力与历史积淀的限制,借助于自有的知识积累及技术创新体系来支撑产品创新,依托先进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进行多学科协同开发。
科技资源共享依托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使用包括科技期刊、标准专利、科技报告、法律法规、科技成果、国研数据等强大数据资源,建立专汽行业专利/成果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产品数据库等,技术路线(见图2)。
2 产业集群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实施
(1)平台系统设计与开发,开展平台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平台运行机制、技术和管理规范等。
(2)开发平台框架,搭建平台系统并测试;开发协同供应系统,提供采购协同管理、发货管理、供应商评价等专业化服务;建立专利/成果数据库、企业信息数据库、产品数据库等,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供科技期刊、标准专利、科技报告、法律法规、科技成果、研究数据等技术资源服务。
(3)对应用实施效果开展评估,开发产品创新设计系统,提供公共的产品创新知识服务及创新设计计算服务;完善平台功能,开展集成应用。
(4)系统的柔性结合,不同于企业门户层的单纯的网络登陆界面的统一,平台上的应用系统之间建立起平滑的关系。在平台上可以通过统一的一次性身份鉴别,应用得到授权的所有的应用,也就是说应用不是分模块的,而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而自由组合。另外,在平台上搭建“松散型”以及“紧密型”两种企业间的协同工作平台;“松散型”的应用只处理企业内的数据,也就是说本企业的数据不能给其他的企业用,而“紧密型”应用则是在平台上给多个企业提供了一个建立增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场所,使得有共同利益的企业之间建立起虚拟企业联盟,企业间的数据可以根据达成的协议在平台上实现互联。并且应用系统之间的柔性结合还体现在,异构的系统之间的数据可以按照既定的规则不经人为干涉的平滑的传递,真正实现应用系统在企业内以及企业之间的协同运营。
(5)推动平台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建立平台运营商、技术服务商及应用提供商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形成创新型平台商业运作模式。
(6)推进高效的运行方式,平台上部署的应用系统采取B/S与C/S的混合架构,采用实时与增量式两种数据传递方式,部分应用在用户端本机运行,提高了运行效率。在应用分类上,将需要实时交互的应用设定为纯B/S的技术架构,例如营销数据,客户服务系统等;而不必时时互联的系统设定为B/S加C/S的混合架构,例如创新设计系统等。基于以上两种不同的架构设计,使得平台的运行高效、平稳。
3 产业集群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实际应用
实施后,将开发出一个全新的平台服务系统,新系统平台能满足机电装备及产业群聚区各企业协作的设计、供应、销售及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平台服务能有效覆盖到产业群中的中小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配套集群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和协同能力,加速产品配套的本地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建成面向机电装备及产业集群的业务资源服务平台,提品创新设计、协同供应链管理、科技资源共享等共性业务资源服务,构建新型分工协作体系,支撑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2)构建集群内各企业物资订单产销快速通道,缩短物资采购周期,提高生产效率;使用交易平台,降低各企业销售成本;建立集群内各企业信誉评估体系,约束、促进各企业提高运营能力、改善服务质量;联合集群内的企业,制定机电行业的技术、产品标准,进一步加强行业的发展、生存能力,从整体上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
(3)对平台上的企业进行培训,使集群内企业能熟练使用平台提供的创新设计、协同供应、科技资源等服务。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资源服务,通过服务,平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集群企业通过平台提供的服务,每家企业年产值得以增加。
4 结语
通过平台系统的实施,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制造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系统平台的实用化、专业化、系列化,带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促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
参考文献
1 李春泉.云制造设备资源组网接入技术研究[J].组合机床及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10)
2 黎晓东.制造产业集群信息化协同服务平台设计思想及运行模式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2(11)
3 徐杰民,肖云.二维条码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12)
4 刘佳宁,陈威,虞洁红,等.二维码技术卫生监督移动执法互动平台系统的开发[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