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4 10:36: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旅游文化资源,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建议;经济支撑
前言
新世纪的发展将会是海洋的发展,这在国内外已经达成共识,也是人们不断进行海洋开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日渐繁盛,将旅游与海洋融为一体,不仅是旅游发展的时尚项目之一,也是海洋发展的重要趋势。有些国家海洋旅游开发放慢,我国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了可人的成绩,我国滨海旅游区的收入已经占据到国内旅游总收入的71%,并呈现逐日上升的态势。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开发是进行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海洋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海洋旅游主要研究内容
(一)海洋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
首先,在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细化研究,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分类,可以分为海洋地貌、海洋气候气象、海洋水体、海洋生物;海洋人文资源可以分为海洋远古遗迹、海洋古建筑、海洋城市、海洋民俗等。在资源评价方面,还需要加强定量评价。其次,对海洋产品的开发局限性较强,而且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可替代性强,观光项目比较常规。比如一些海洋亲水活动、海洋主题活动、邮轮旅游项目、海洋休闲渔业等等。随着海洋旅游不断发展,深层次的发掘旅游产品非常重要。最后,海洋旅游市场开发在国内滨海城市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占据市场的游客主要是国内游客,其次是港澳台,亚洲各国以及少数北美西欧等国家游客。
(二)海洋旅游经济研究
海洋旅游对海洋经济的贡献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许多海滨城市都相继提出开发海洋旅游业的计划,并且从旅游空间、生态、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开发。许多专家学者对海洋经济都有研究,一些分析海洋旅游发展的学者认为,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外部性问题,并指出其原因很有可能在于资源开发与开发不足并存,更重要的是许多开发进程对海洋生态化的破坏和威胁,以及一些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三)海洋旅游文化研究
海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许多学者对这两种性质上展开研究,研究分析表明,海洋文化旅游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海洋旅游文化是以人类文化包括劳作文化、休闲文化以及旅游文化为基础,以海洋自然和海洋人文基础,依托海洋文化,作用于海洋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对海洋旅游文化的研究,很多学者将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混为一谈,所以要对旅游文化多加重视,而不是简单重视旅游经济。
(四)海洋旅游环境研究
目前研究学者对海洋旅游环境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自然环境上,主要是海洋旅游开发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海洋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海洋旅游环境的承载能力测定。但是其实旅游环境研究还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针对海洋旅游环境研究不足,研究者应该更多的关注合理的环境研究。
二、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路径
(一)注重从文化导向上突出海洋文化特征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热潮中,国内的海洋旅游文化发展方向应该与其他区域形成差异性,尽量表象出我国独特的文化风格。不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需要与我国海洋文化相互融合,体现出极具韵味的文化内涵。还有旅游硬件和软件也要与国内的旅游区形成对比,有足够吸引人的魅力。此外,我国对于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不要照搬外国的各种海洋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模式,避免与外国的滨海旅游区雷同,而是要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深入发展,让人们在海洋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
(二)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
开发与保护并举是指海洋旅游和海洋文化共同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旅游名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决定因素,所以要积极宣传沿海区域的环保内容,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旅游者,都应该树立高度的海洋保护意识,保护海洋环境不被破坏,爱护海洋生物,使海洋不受到污染、破坏,将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同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下列问题:第一,片面追求海洋文化建设的全面性。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功能的认识不足,过于集中的强调海洋文化传承功能,而且不加分析地开发整体的文化资源,导致变相出现旅游文化凌乱无序、没有特色以及主题不明确等问题。第二,重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轻创造海洋时代文化。这种错误主要表现为在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集中建设海洋历史文化,忽视了对海洋文化的最新发现。旅游不是考古研究,所以海洋旅游不能仅仅要挖掘海洋历史文化,还要重视海洋时代文化。深圳作为国内海滨城市发展成功的典型,将开发和保护并举,实行各种旅游度假区规划,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了海洋文化追求的创新的精髓。
(三)强化海洋文化城市的发展建设
海洋文化名城与内地文化名城相似,就像北京和西安一样的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国际化的旅游都市。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洋旅游名城,所以加强推动海洋名城建设可以推动我国沿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带动旅游行业进步。通过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可以提升海洋文化的地位,在未来不久,许多海滨城市将会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重要发展计划,整合海洋文化资源,与城市内地文化相结合,将海洋文化最大程度的开发,有利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帮助城市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帮助城市增加财政税收。合理的建设海洋文化名城,创造出独有特色城市是重中之重,通过科学、合理的主题设定,创造出极具形象的、特点鲜明的城市形象。
(四)注重海洋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海洋文化人才的发展
海洋世纪到来,最担心的就是人才的缺乏,海洋文化意识的缺乏,所以如何把握海洋知识和人才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为了保证海洋旅游产业发展顺畅,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首先,加大海洋文化研究的扶植力度,在高校开展海洋文化相关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其次,促使国内人才向海外发展,了解国际最前沿的研究领域;最后,加强对海洋旅游区的服务管理工作,提升服务意识,多多宣传海洋文化,成为旅游健康文化的传播使者。海洋知识经济问题,也是个文化问题,对发展海洋文化的本质及其内涵极为重要。
结语
海洋旅游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作为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内容,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积极探索相应的路径,不断提升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搜集水平,注重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注重拓展海洋旅游文化建设的内涵,让海洋文化建设深入人心,让人们能够通过海洋旅游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更好地认识海洋旅游,更好地开展海洋旅游,让人们的旅游品质得到提升,让人们的旅游生活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马仁锋,吴杨,张旭亮,倪欣欣.浙、台海洋旅游研究动态及两岸旅游合作新思维[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02):239-244.
[2]张蒙蒙,高磊,姚海燕,等.山东省入境旅游业、海洋经济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机制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21-25.
[3]李伟,高艳波.欧盟保护海洋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7):78-83.
[4]林宪生,邓薇,单良.大连渔人码头海洋特色文化消费空间形成机制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5):84-86.
[5]张家辉,张彦,刘家沂.山东省海洋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94-97.
[6]常立侠,唐焕丽.广东海岛旅游开发新视角:世界知名旅游岛对广东海岛开发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7):59-63
[7]徐晓勇,李悦铮,冯筱婧.基于文化扩散理论的滨海温泉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营口鲅鱼圈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11-114.
[8]袁仲杰,高范,孙岳,钟慧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评估[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5,(02):106-110.
[9]木丹,姜启军.滨海旅游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09):81-85.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闲暇时间外出旅游,旅游业也就此发展壮大起来,而旅游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景观,还需要创新旅游文化,尤其是近年来,人们选择的旅游地点经常都是带有一定历史文化背景之地,旅游文化也成为了旅游业重点关注内容。因此,这样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将其与旅游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成为重要课题。因此,本文将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入手,重点研究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旅游文化 资源开发 旅游经济
旅游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最喜爱的方式,很多人在业余时间都会通过旅游的方式释放心情,缓解疲惫身心,近年来人们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很多人选择了出国旅游,这样也使国内旅游业与国际旅游业发生了激烈竞争,现代经济属于市场经济,更是增加了两者之间的竞争。旅游业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因此,四川省为了发展经济也加大了旅游产业力度,以此吸引与留住更多游客,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一、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
1.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带动旅游经济增长。
旅游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它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它所代表的是经济形势。国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持,一旦缺少了旅游业就会将民族传统文化丢失,失去最原始特色与文化,但伴随着旅游业的诞生,民族文明也会出现。对于文化来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从广义角度讲,所谓的文化就是指人们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而从狭义角度讲,就是指精神文化,所体现的内容也是文化本质。现阶段,人们所说的旅游就是为了开拓视野,超越发展空间,试图通过旅游找到心灵的慰藉,同时也是为了提高与改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与审美需求。而旅游经济也与其他经济并不相同,它所表现的是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的文化经济,将旅游文化进行创新活动,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现代旅游经济重点内容。但是旅游文化并不是将旅游和文化加在一起,它所代表的是全新概念,不仅有物质文明的参与还有精神文明的加入。只有吸引人的旅游文化才能让更多人走进该地,也就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增长。
2.旅游文化创新是旅游经济发展重要方式。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旅游文化创新以后,旅游业也会有新的发展契机,带动旅游经济发展。通过创新旅游文化增加旅游经济也经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最常用的方式,现代旅游比较注重国家经济增长,它将民族文化作为发展此基础,依托独特资源逐渐发展旅游文化。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现代旅游发展主要方向,旅游文化创新主要是合理配置与优化文化资源,并将自身优势全部发挥出来,以此彰显竞争优势。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就是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吸引更多人到此观光游览。尤其是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下大量民俗文化,引起了很多中外游人的兴趣,也正是在这种风俗的影响下,使得很多人开始将旅游活动变为了一种商贸活动,通过发展旅游业既要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又要获得文化效益,可见旅游文化创新已经成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二、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促进旅游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1.将人融入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人是民俗风情的创造者,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离不开人的参与,无论是人的素质还是风度仪态都会影响到旅游业发展,当游人进入到旅游地以后,就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与人交谈就能了解旅游地形象与风俗习惯,同时,旅游者的素质也将影响到旅游地建设情况与管理情况。要增强我国旅游竞争能力,就要在创新旅游文化中注重人的创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向世界宣传我国旅游业形象,吸引更多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如提高旅游地与游客的素质,礼貌待人,严惩不文明用语或行为,减少负面新闻的出现,促进旅游地与游客之间的融合。
2.将本土文化应用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
现代人旅游更多的追求的本土文化,现阶段,无论是哪个城市都是千城一面,所到之处看见的都是高楼大厦,人车交替,从这一城市转变到另一城市无非是地名换了而已,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所追求的是本土文化,希望在旅游中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感受,给自己带来新鲜感。因此,创新旅游文化时一定要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展现本土特点。如对于四川省来说,在旅游文化创新发展中对本土文化应用得就很好,将武侯祠作为旅游景点,向各国人民展现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到安哈彝族村寨旅游能够与当地彝族人进行互动,穿戴民族服装,共同唱歌,参加篝火晚会,并为游客提供民居,让游客不必再住在宾馆中,给游客带来最真实的本土文化,同时,只要游客愿意还可以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劳作,自己种植蔬菜,品味原汁原味的生活,此外,在游客离开时,当地居民还会送上本地区最真挚的祝福,让游客最开始就能深切的感受到这种“非凡”待遇。将旅游文化与本土文化连接在一起,可以保证文化永远传承下去,这些文化都是我国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长久发展,吸引更多人走进我国开始旅途。
3.注重旅游经济文化的融入。
发展旅游业一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二是为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应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通过研究得知,旅游经济文化与人类文化发展有直接关系,两者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文化越落后,那么旅游文化也就越落后,同时旅游文化范围也会随之缩小,相反,文化越进步,旅游文化也会随之越发达。以四川省九寨沟为例,该地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地域文化也十分丰富,在我国以汉族人为主,所面对的人群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民族文化基本一致,没有任何差别,而九寨沟却与之相反,在这一地带有九个藏族村落,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现代人明显不同,尤其是那里还拥有最原始的景观,河水十分清洁,适于饮用,这些在现代人生活中已经并不常见,也正是由于其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并不需要可以宣传,去过的游人自发向外界宣传了九寨沟,使得九寨沟有了今天的成就,因此,要发展旅游业就要注重经济文化的融入,以此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4.将商旅应用到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开发中。
首先,在商业中心建设中应注重商旅结合,以现展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其次,标新立异,实现商旅全方位互动。再者,注重自我特色的展示,建设带有地域特色的商业圈。最后,构建商旅结合营业场所,也就是既能满足现代人对于商务的需求,还为之配备旅游景点,通过展会等带动经济增长。如四川省内江市曾开办电商展会,吸引了全国各地人们的目光,同时也为内江市旅游产业带动了大量游客,尤其是重龙寺、大千园等地,在展会开办期间很多游客都到此观光旅游,一时间促进了四川旅游业发展,不仅展会办的十分成功,旅游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局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旅游文化的合理开发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但要创新旅游文化就要注重与当地本土文化的结合,提高人口素质,给旅游者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要带来原生态感受。四川省旅游资源丰富,不仅风景秀丽,人们也十分热情,悠久文化也很多,都江堰等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也就吸引了更多人愿意参与到旅游中。因此,四川省政府与旅游企业应抓住这一要点,开发旅游资源,以此吸引更多人来到四川旅游,带动四川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以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参考文献:
[1]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
[2]马静.旅游者跨文化旅游行为比较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3]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4]杨皓亮.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对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5]王良艳.九寨沟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一)开发现状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45处,有旅游景点228处,A级景区29处,其中80%以上为人文景观,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其中尤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典型代表,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为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旅游高地和全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提供了先决条件。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同比增长28.14%和29.26%。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0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和28.11%。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旅游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全市旅游景点数量多、体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点)和旅游热线。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水平不高、相互间发展不够协调,景区、饭店、旅行社和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点)开发各自为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之整体宣传推介“合力”不够,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三是旅游人才相对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全市旅游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并存,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小。四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对外交通中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交通方面主要问题是公路等级低、尚未形成通常的东西和南北大道。其次市内交通站点与各类交通标志太少,景区交通建设也严重滞后。
二、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天水市文化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营销理念、主打产品和受众等要素,本文提出市场导向模式、资源导向模式和组合集聚模式三种深度开发模式,可分别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学艺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一)市场导向模式
由于天水市毗邻西安、兰州两个省会城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可开发观光和会议等旅游产品。其深度开发的模式主要依托本市州县、兰州和西安等周边庞大的客源市场和方便的接待设施,如在伏羲庙、麦积石窟等景点可充分利用市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大的接待规模。游客可以在市区住宿游玩,购买旅游商品,出行方便。
(二)资源导向模式
天水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史迹数量繁多、文化发达,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很多景点和文化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五大历史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极高的科研研究价值。这种模式主要的受众是带有专业性质的、生态意识强的小众市场。
(三)组合集聚模式
关键词:丽江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作用;启示
一.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概况
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包括了川、滇、藏三省区交界的大三角区域。属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连接地带。该区域资源富集,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良好,地域风貌独特,多民族聚居特点使各个民族间有较强的共融性,拥有众多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目前该区域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开发区域,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旅游业界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丽江属于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该区域拥有众多国家级、世界级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尤其是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就目前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在大力开发高品质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还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挖掘,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旅游发现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
(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历代木氏土司对丽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为丽江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空间。纳西族统领木氏自世袭丽江土司以来,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仪”而著称于世。木氏土司470年的统治在政治上积极效忠于中央王朝,团结周边各民族;经济上引进先进生产力,推动丽江经济的发展;文化上开明开发,引进并学习先进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宗教上兼容并包,这些措施的长期推行,一方面,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为丽江孕育了良好的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木府为代表,被称为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融汇了汉、纳、白三族人民的文化精髓,在保留中原明代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溶入了纳西、白族等民族地方工艺风格,展现了纳西族广采博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也印证了丽江历史文化发展的沉淀。
(二)保存完好的古老文化遗产
丽江的象形文字、白沙壁画、洞经音乐、走婚习俗等珍贵文化资源为丽江旅游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增强了丽江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和强度。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东巴文共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写诗作文,能述古记事,被称为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为文字的“活化石”。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纳西古乐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化石”。2010年 “纳西族白沙细乐”被入选进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摩梭人,是一个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民族,这里仍保留母系社会制度。摩梭人拥有着一种独特的婚姻方式——走婚,形象地表现出我国婚姻制度中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这些独特的文化在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大放异彩,不仅增添了旅游资源的特色,同时也为丽江旅游业创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润。
(三)宗教文化多元交融
丽江是一个典型的宗教文化多元融合的地区。丽江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木氏土司统领丽江时期,宗教上的宽松政策为丽江多元宗教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丽江县境内原始宗教东巴教、藏传佛教、本主教、道教等多种宗教共存,且相互交融,在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这对丽江宗教文化的传承、开发利用及保护都是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了丽江旅游景点景区的内容,同时在丽江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使旅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独断行和唯一性的发挥更具特色,从而在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更加强化。
(四)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效应凸显
丽江依托于良好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批旅游文艺演出、影视制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双赢”。《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花楼恋歌》等是文艺演出产业的典型代表,其品牌效益不断凸显。此外丽江优美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民俗文化,造就了丰富独特的影视拍摄资源。现已有《一米阳光》、《茶马古道》、《千里走单骑》等60多个剧组前来取景拍摄。此外,《木府风云》的热映不仅丰富了丽江旅游影视作品,同时加大了木府的地位和丽江的旅游宣传力度,推动了丽江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因丽江的资源禀赋和美誉,云南政府2010年投资50亿资金打造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现已在丽江落户,丽江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纳西族文化风情为内涵,以文化和旅游项目为载体,是包含文化会展、文化培训、演艺娱乐、艺术创意、文化地产等大型文化项目的产业示范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这将对丽江现有民族文化品牌的创新提升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意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
三.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在创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作用
(一)旅游区的窗口和中心
丽江立足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禀赋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在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中占据了有力的地位和作用。丽江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在打造香格里生态旅游区的窗口和中心作用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会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丽江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将起到借鉴和联动效应。
(二)“丽江模式”的榜样示范
丽江充分把握住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高度关联、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借助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旅游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遗产保护与旅游文化协同发展”的路子。当前,丽江旅游文化产业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发展空间和内在联动日益凸显,旅游文化产业规模和综合效益也不断得到提升,这成为了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榜样,在旅游文化产品的研发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保护价值观念的指导
丽江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保护意识,尤其是在古城遗产价值管理上相继出台了相关的保护政策、法律和文件。同时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也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成功将“传统民族文化商贸街”、“古城博物馆”、“名人故居”等项目恢复,同时号召丽江本地知识份子致力于丽江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的研究和宣传,致力于维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平衡。这种发展模式和保护观念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承提供了很好地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文化产业综合效应的带动
依托独具特色的优势资源,把丽江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通过发挥品牌效应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目前丽江旅游业发展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而旅游文化资源品牌的建设和打造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点,就目前,丽江在这一发展目标指导下,成功开发出文艺演出旅游产品,也吸引了众多影视拍摄项目的前来,对丽江旅游文化的传播、丽江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旅游知名度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不仅少数民族较多,拥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多元的宗教融合并存,这对真个区域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和市场,丽江文化产业的建和开发无疑是一个好的借鉴模板,文化产业的巨大价值潜力和综合效益将会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对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启示
(一)旅游文化品牌战略的推广
近年来,品牌化战略和品牌效应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和巨大。就目前来说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在旅游市场中的吸引力和主导作用的发挥还比较薄弱,此外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进入急速发展阶段以来,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受到的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愈加激烈,旅游文化产品的雷同、复制和模仿在旅游市场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加大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挖掘,开创独特、新奇的文化品牌优势,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旅游与民族文化互助共赢
以旅游带动文化传承发展,以文化的融入开创旅游发展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是今后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的重心。在对待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上,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共赢,这是目前旅游业发展中需要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的难题。这是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面临的难题,只有找到旅游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调适途径,找到化解这两者矛盾之间的优化发展路径,才能使旅游文化资源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同时又能够将民族文化资源较好的开发和保存下来,最终实现两者的利益最大化。
1.优势分析
(1)开封犹太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高。首先,开封犹太人于北宋年间开始定居于中国,比哈尔滨、上海犹太人定居中国要早800多年时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一部分犹太人开始走上了科考致仕的道路。其次,犹太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和内部凝聚力极强的民族,世界上大多数犹太人一直保持着犹太血统的纯正。但是,开封犹太人却在北宋至清朝中后期的800多年时间内逐步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这在世界犹太人范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最后,开封现有的犹太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犹太碑、犹太会堂、南北教经胡同“万福楼”金店等有形遗址、犹太人家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无形文化与习俗所组成,资源类型丰富,且与其他旅游资源的配合度较高,很有吸引力。
(2)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经济潜力巨大。开封犹太文化绵延不绝发展了800多年,保留了许多古犹太文化的精髓,这使得开封犹太文化在国际学术界知名度较高,成为世界上许多犹太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此外,开封本身是一座七朝古都,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对于国际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对开封犹太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和开发,可以在国际上打造出开封“犹太文化古城”的旅游名片,让更多的潜在游客了解开封,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来开封参观,这便是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巨大潜力的体现,这既能增加开封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更能推动开封经济的发展。
(3)开封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开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良好的整体大环境旅游氛围。在高度重视发展开封旅游业的政策下,开封市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首先,开封市内拥有1家5A景区(清明上河园)、6家4A景区(开封府、龙亭、大相国寺、铁塔公园、翰园碑林、包公祠),旅游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度相对较高。其次,开封市内各个景区(点)的距离相对较近,并且可进入性较好,交通方便、快捷。再者,开封市内各个级别的酒店、饭店、宾馆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住宿和餐饮需求,接待能力较好。
2.劣势分析
第一,开封犹太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数是以未开发的形式存在,仍然属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范畴,并没有真正走上“体验旅游”“、文化旅游”的发展道路。第二,在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让社区居民接纳汹涌而来的旅游者,这是旅游开发者还未解决的一个很重要问题。第三,阴影区影响也是开封犹太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之一。开封犹太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尤其是与北宋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度不够高,拥有较小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较低。
二、主要旅游产品
1.开封犹太会堂遗址
即开封犹太清真寺遗址,位于开封市中医院附近的南教经胡同21号。开封犹太会堂是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其建筑风格为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与上海、哈尔滨的犹太会堂的近代建筑风格有明显区别,因此具有较高的资源独特性。
2.南北教经胡同
南北教经胡同现位于开封市解放大道开封市中医院旁。它曾经是开封犹太人的聚居地,目前还居住着一些犹太人家,保存了较好的犹太宗教氛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着较好的原始风貌。
3.犹太人家
现在的南北教经胡同内,仍然居住着一些犹太人的后裔,他们家中依然保持着民族装饰布置,也保持着一些原始的风俗习惯。
4.碑刻碑文
开封犹太碑,尤其是现存的“弘治碑”、“正德碑”和“祠堂述古碑”是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开封古犹太人的历史演变。
三、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的价值以及意义
【关键词】视觉形象 旅游文化资源 特色地域文化
【基金项目】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课题:辽宁旅游业发展中文化形象塑造研究,L13BWJ0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28-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塑造出一个个性化城市形象已成为当今城市优化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形象是指旅游者以及社会公众对旅游业的整体感知。城市应打造独特的标识和图形符号使其该地区旅游形象被迅速地识别并在游客心中达到深刻记忆。因此城市的视觉形象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一、对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的诠释。
视觉形象设计是可视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它的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最直接的传播,它可强化信息传递、统一品牌标识、塑造视觉形象、是经营品牌的有力工具,使品牌宣传更具事半功倍的效应[1]。实质上,旅游文化资源的视觉形象设计就是对旅游地的再包装。通过对旅游形象的再包装,使游客在前往游览景区前对它有初步的了解和美好的愿望,并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快速地吸纳目的地各种信息,最终形成对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观感和印象。
二、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集合。
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不仅仅停留在旅游地所呈现出旅游资源景观形象和公共设施。更多的是硬环境与一些富有创意的旅游地形象的文字、图像、景观规划等视觉识别符号系统的结合所带给人们最终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说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依赖于视觉形象设计,反之,视觉形象设计依托在旅游目的地之上,需要赖以生存环境作为依托。因此,视觉形象设计容纳了部分旅游文化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浓缩、提炼和再设计。
旅游中介者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传递。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强大,旅游者可以在第三方虚拟平台直接与旅游地进行“对话”,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到有关旅游景点等旅游信息,这种对接有助于旅游地快速地构建旅游形象,旅游者不一定对旅游地的形象宣传完全信任。这就需要朋友家人、媒体、导游等其他中介者做支撑。在这过程中,旅游中介者可能随着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实际接触的增加而不断增多。所以,旅游中介者对于旅游地形象感知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性。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感知。事实上,无论是视觉形象,还是旅游中介者所传达的旅游地形象的好与坏都会对旅游者的决策产生影响,但它们还是无法传达完整、真实的旅游地信息,旅游地软硬环境的呈现,最终体验者是旅游者本身,旅游者才是旅游文化资源的真正体验者,只有当旅游者置身到旅游景区亲身体验景观、服务、设施、视觉形象时,才能与旅游地产生共鸣。由此可见,旅游者对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所产生的视觉、听感、感觉等感知,这是视觉形象设计的最终目标。
三、辽宁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温,辽宁旅游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辽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然风光奇特秀丽,景观众多、名胜古迹遍布辽东半岛与辽西走廊。其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对辽宁旅游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经济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辽宁视觉形象在旅游文化资源发展的新趋势。
视觉旅游形象是对城市旅游理念的具体化、可视化的传达方式。辽宁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具象的景观环境加以形象化、视觉化,以标语、口号、图案、景观标识或标志性雕塑等浅显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旅游者在实地感知旅游形象与活动功能,方便、快捷、明确地完成旅游活动,消除旅游者进入陌生环境时由于不确定性带来的紧张心理,帮助解释旅游地感知环境,从而实现旅游地形象所要求的清晰、易懂的特征,使旅游者或目标市场人群对其产生良好的印象。辽宁旅游形象视觉设计的内容很多,源于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辽宁文物古迹、风土人情、民俗风尚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文化特征历经岁月的洗礼和沉淀,闪耀出各自独特的光彩。旅游文化资源视觉形象设计方面应将民族独特性设为突出和重点表现对象,在任何时候民族传统文化都是设计的创作之“魂”。以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本民族文化,使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光彩,才能设计出既具世界性又有民族感的作品。应将辽宁省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自身独特的优势成为引导旅游业走向世界的基石。
旅游地通过完善视觉形象元素,一方面能帮助游客便捷地完成旅游活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理念一致的设计,使众多分散的视觉因素形成统一形象特征,更清晰地表现旅游地形象。它浓缩了景观文化、传播了景观理念、沟通游客情感,总之,视觉形象设计在辽宁旅游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注重发展视觉形象设计将推动辽宁旅游业不断繁荣,才能使辽宁省旅游业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引领辽宁旅游,再以旅游带动设计更加完善地服务于辽宁省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历史资源的开发
(一)运河古城
作为漕运枢纽,历史上的台儿庄是一个商贸重镇,云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正是因为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使台儿庄呈多元化发展。比如,台儿庄是唯一拥有北方大院等建筑风格的城市,道观等七十二庙宇在城内交相辉映,足以展现当时的繁荣。作为京杭大运河流经地区之一,台儿庄的运河段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成为一个东西方向的最大弯道,被誉为“京杭运河第一湾”。这不仅是台儿庄的宝贵遗产,也成为整个京杭大运河的珍存。
(二)古城建设
2008年,枣庄市政府抓住时机,采取“整体保护”和“修旧如旧”的政策,开始进行台儿庄古城建设。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三原则”,进行古城的规划与重建。在古城的修复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这使得整个古城风貌还原度极高,中国台湾地区的散文家郁化清在看到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时曾说:“我记忆中的台儿庄,就是这个样子。”一句话,足以说明台儿庄古城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惊喜。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古城建成,如果仅仅以博物馆的形式对外开放游览,其吸引力肯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构成产业化力量,带动经济增长。台儿庄古城一方面通过专题博物馆等展示运河文化,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商业业态。不仅如此,政府正在规划建设18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创意人才搭建工作、生活、技术、融资等平台,并筹建运河文化学院,引进品牌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业集群。除了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台儿庄政府还力推市场营销,将古城全面推出。政府出资重点打造“枣庄二日游”运作模式,将台儿庄古城,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打包销售。宣传方面,每年以“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等为主题词,打造品牌,在各大电视台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投放,同业广告全面覆盖,这极大地提升了台儿庄古城的旅游热度和知名程度。
三、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缺乏亲切感
由于古城破坏过于严重,以至于现在的古城几乎是完全重建,更多地呈现出商业街区的特点,难以感受居民真正的生活。游客不仅难以体会到明清时期的生活气息,反而容易产生景区卖品的固有抵触情绪。
(二)文化资源缺乏新意与内容
古城创造性地把大量文化融合在一起,意在使游客在古城中体会多方位的文化,借机拉动更多的消费。但缺少新意,游客游览其间会有一切似曾相识的感觉,景点太多,过于冗杂,仅仅带来视觉上的古代感,而没有什么回忆。
(三)设施搭配不完善
台儿庄古城占地巨大,很多地方都被开发为景点和商业卖点,但是最基本的食、住等设施不足。对大部分游客来说,昂贵的价格让他们在古城内进餐及住宿时感到难以接受,极大影响了游览的心情。此外,因为多期开发的缘故,景区发展极为不协调,很容易出现一条街游客众多,而另一条街空荡无人的现象。
(四)品牌打造混乱
台儿庄古城原先打造“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品牌,后来又有了“天下第一庄”,此外还有“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前后总共提出三个,并分别进行宣传。品牌打造不明确,容易引起混乱,浪费资源。
四、对历史资源开发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启示
(一)传统文化资源的大胆创新
台儿庄古城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对旧城中百分之九十五的文化资源原封不动地保留,在仅有照片及史书记载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重建古城。这使得台儿庄原本的城市气质并没有因为新的开发而改变,反而得到传承,确为可持续发展之举。
(二)延伸文化产业链,促进景区多元化发展
古城建成后并非用以往的博物馆形式展出,而是大力引进商业设施,娱乐建设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文化产业链,游客进行多元化消费。此外,将各种文化融为一身,台儿庄古城变得不再单调,而成为了游览、娱乐、购物等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区,这大大提高了自身的吸引力。
(三)力推市场营销,打出自身品牌
正所谓“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台儿庄古城的营销手段更值得学习,广告打在了各种频道的黄金时期、报纸的主页、高铁站的醒目位置及枣庄举办各种活动的地方。并动用体验营销,让游客先来免费体验消费,再利用口碑营销。新媒体上处处可见古城的身影。
(四)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关键词:科尔沁;文化元素;舞台化
一, 概述
科尔沁的文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此地区的长调民歌、短调民歌、马头琴、四胡、朝尔、乌力格尔说书在拥有蒙古族艺术共同特征的同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承载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反映着科尔沁地区的文化模式,是当地人们的生活、精神与性格的标志性展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有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①。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升温,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旅游演艺②。对于科尔沁地区来说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化生存方式。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创新演出形式,提升节目创意,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
(一) 什么是舞台化生存
舞台化生存,是在旅游景区内部,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的形态和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被搬上了景区的舞台。例如澳大利也剪羊毛的表演,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等大型实景山水舞台剧,都是“非遗”转型为旅游产品的成功范例。③
二,科尔沁旅游文化资源舞台化元素
下面从科尔沁地区声乐、器乐、说唱音乐及舞蹈这几个方面解析旅游文化资源舞台化元素,以便以后能够为舞台化产品利用。
(一) 科尔沁地区声乐
1、短调
短调民歌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民歌节拍比较固定,一般为两行,押韵的两句或四句式,歌词简单,但有一定的艺术性,一般为即兴演唱、比较灵活。科尔沁地区的叙事短调民歌是蒙古族民歌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如:歌曲《达古拉》《乌尤黛》等作品被人民广为传唱。这一地区民歌不仅数量多,更以鲜明的特点——用长调的技巧演唱短调民歌而著称。这种用长调的风格演绎的短调民歌成为科尔沁民歌的独特风格。
(二)科尔沁地区器乐
1、四胡
又名四弦、四股子或提琴,拉弦乐器,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儿”。琴筒用木
头或金属制成,弓弦用马尾制成,四根琴弦多用丝线或金属线制成。清朝末年盛行于科尔沁草原,近现代更是广为流传。如今的四胡可分为低音四胡、中音四胡、高音四胡。低音四胡发音圆润优美,音色浑厚深沉;中音四胡音色圆润、明亮;高音四胡音色清脆悠扬、优美动听。都广泛的运用于日常娱乐和演出之中,深受人们喜爱。
(三)科尔沁地区说唱音乐
1、乌力格尔
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故事”、“说书”,其曲调简短、结构方整并带有浓厚的说、唱性。表演形式大多数为自拉自唱,有固定的曲调、即兴演唱,以朝尔、四胡等乐器伴奏。乌力格尔依据有无伴奏以及伴奏乐器的不同可分为:雅巴干乌力格尔、用朝尔伴奏的是潮尔乌力格尔、用四胡伴奏的胡仁乌力格尔等。乌力格尔这种说唱艺术在科尔沁草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至今,科尔沁草原上每逢节日等礼俗活动都会邀请乌力格尔说书艺人到场表演,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2、好来宝
好来宝,又称“好力宝”,蒙古语意为“联结”,是科尔沁蒙古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产生于12世纪前后。好来宝是从口头文学发展而成,有单人、双人和多人演唱,多以四胡等乐器伴奏。它有固定的曲调,音乐整齐,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易懂,易记易唱。在科尔沁草原上,无论是艺人还是农牧民都能即兴唱上几段好来宝,其表演风趣幽默、酣畅淋漓,深受农牧民喜欢,因此好来宝成为了本地区蒙古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科尔沁地区舞蹈
1、安代
安代,蒙古语意思为“抬起头来”、“掀起身来”的意思。中国音乐词典中记载;“安代是蒙古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地区。据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最早是为患有‘安代’病者驱病的。舞者双手各执一长手帕,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唱,边歌边舞,情绪热烈。原来常带有迷信色彩,后来发展成集体舞蹈,在节日或娱乐时表演”。④安代舞是科尔沁地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萨满教文化与佛教文化间的碰撞、融入中慢慢形成发展起来的。她是集体性的艺术活动,体现了劳动人民驱魔治病、追求健康、向往幸福生活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蕾蕾, 张晗, 卢嘉杰, 等.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 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 旅游学刊, 2005, (6) : 45- 47.
[2]诸葛艺婷, 崔凤军. 我国旅游演出产品精品化策略探讨[J ]. 社会科学,2005, (5) : 121.
[3]王德刚, 田芸. 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 [J ].旅游管理,2010, (6)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