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灾害治理工程8篇

时间:2023-09-24 10:36: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灾害治理工程,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灾害治理工程

篇1

关键词:地质灾害;勘查;滑坡;广东;两江中学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two rivers and middle school large landslide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methods, geological disaster ge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has discussed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 by landslide of analysis, occurrenc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slide forecast, the landslide hazard degree of evaluation and calcul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landslide the general procedure of the exploration and content of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for similar work.

Key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Exploration; Landslide; Guangdong; Two rivers and middle school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尤其是滑坡地质灾害治理的工作的勘查,其内容包括查明滑坡体的分布特征、分析滑坡体的形成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评价破话题的危险性和危害特征、选择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方案等。

2、勘查工作情况

由于两江中学山体周边地形陡峭,历来断续有小型崩塌滑坡发生。2006年7月份,因“碧丽斯”强热带风暴带来的连日暴雨,导致了两江中学校区内发生山体滑坡,直接威胁滑坡体前缘的主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勘查采用方法为收集分析已有资料,进行1:500滑坡体地形测量,1:500综合工程地质测绘,开展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完成的主要工作量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表1

3、地质环境条件

3.1地形地貌

勘查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地面高程为310 428m之间,坡度35°~55°,植被较发育。

3.2 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特征

勘查区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和坡残积层(Qdl+el)两类,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3.21坡残积层(Qdl+el)

分布于勘查场地及其周围的大部分丘陵台地区,岩性为砂质粘性土,呈褐黄、灰白色,可-硬塑状为主,局部为坚硬状,主要成分为石英砂及高岭土,层厚一般为1~20m。

3.22 人工填土层(Qml)

素填土,分布于坡角,层厚3.00~5.00m。

3.23燕山三期花岗岩(γ52(3))

主要出露于丘陵台地一带。岩性为粗粒和中粒花岗岩以及中粗粒斑状花岗岩等。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含少量黑云母。节理裂隙发育。

3.3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填土层、坡积土层、残积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和部分基岩裂隙水,坡地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渗流补给,以地面径流为主,少量渗入地下,地下水水量贫乏。

4、滑坡体特征

4.1滑坡体结构特征

两江中学滑坡位于两江中学后侧,滑坡体总体积约13.5万m3,分布在两江镇两江中学的边缘。该滑坡位于两江镇两江中学的后方山坡,水平宽度约153m,矢高约94m,滑体物质由第四系残坡积砂质粘性土、砾质粘性土以及花岗岩的部分全风、强化层组成,平均厚度9.4m,总体积13.5万m3。

4.2滑带变形破坏特征

通过现场调查和多种勘探手段查明已发生的滑坡和变形体发生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内,该边坡表层坡积粉质粘土厚3.0~4.0m,以下为残积砂质粘性土,厚4~15m,全、强风化花岗岩,厚2~10m,下覆中、微风化花岗岩。滑体前端为陡坡,覆盖物为坡残积土,自然边坡处于临界状态。该斜坡曾于2006年在教学楼、宿舍楼后山发生山体滑坡。滑坡斜长约150m,宽约90m,滑体厚度约10m,滑体体积约13.5万m3。滑坡发生后冲毁了学校堡坎,土石和树木冲进教学楼和宿舍楼。目前教学楼后斜坡出现局部蠕滑变形迹象,坡面上出现马刀树、坡脚膨胀,有块石脱落,强降雨时可能演变成快速滑坡。

5、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及评价

5.1滑坡体稳定性分析计算

根据场地岩土体结构特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我省类似场地的经验以及滑坡的模式,定量评价模型边坡采用折线型滑动面计算公式,剩余下滑力计算按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稳定性加以试算。

折线型公式稳定系数k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滑坡稳定系数

-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到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其中

-第i块重力(KN);

-第i块滑面K(m);

-第i块段滑面倾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内摩擦角(°);

-作用于第n块段的抗滑力(KN);

-作用于第i块段的下滑力(KN),出现与滑动方向的下滑力时,Ti取负值;

-作用于n块段的下滑力

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

其中 ——第i-1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作用于分界面的中点;

——第i+1条块所在滑面倾角(°);

k——滑坡推力安全系数,本次k=1.10-1.25;

式中:Ei—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

K—稳定系数;

—第i块重力(KN);

—第i块水平力(KN);

—第i条块的静水压力(KN/m);

—第i块滑面K(m);

-第i块段滑面倾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内摩擦角(°);

—第i块段的滑面物质凝聚力(KPa);

经过计算,边坡6个剖面的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表2。

边坡原坡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表2

剖 面 A—A’ B—B’ C—C’ E—E’ F—F’ H—H’

稳定性安全系数k 工况1,自重 1.432 1.192 1.356 1.577 1.433 1.398

工况2,自重+暴雨 1.078 0.910 1.121 1.036 1.045 1.122

从分析的结果表明,边坡在自重作用下处于基本稳定至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情况下处于较不稳定状态,即目前边坡在自重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状态下,稳定性迅速降低。

5.2、滑坡体稳定性评价

⑴、在天然情况下,滑坡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整个坡体处于总体稳定状态;

⑵、当遇连续暴雨时,边坡的变形趋势发生了明显变化,滑坡将表现为不稳定~欠稳定状态。

6、滑坡变形的防治方案建议

应修好排水沟及导水沟,有利于地表水排泄,达到防渗效果。边坡可采用在变形体前端采用抗滑桩,桩间设置挡墙,桩基进下伏稳定的基岩。坡脚人工开挖段经修整后采用毛石钢筋混凝土挡墙加锚索(或锚杆)支护,并设置一定数量的泄水孔,持力层可选择强风化岩或中、微风化岩。

7、结论

⑴ 本次勘查达到滑坡勘查要求,所提供资料可为滑坡防治设计依据。

⑵ 该场区边坡在不考虑降雨及地震力作用下处于临界~稳定状态,在考虑降雨及地震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塌滑,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治理,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按折线型滑动法计算取1.35。

参考文献

[1]郑颖人,陈祖煜. 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37-61.

[2] 王恭先,徐峻岭等. 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 刘子振,言志信.边坡稳定计算斜条分法机理分析 岩土工程技术,2006,,217-220

篇2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施工

前言:近几年来,地质灾害在我国时有发生,特别是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统计计算,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大约为数百亿元。因此,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并且加强了对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力度,并且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

1、地质灾害的含义

地质灾害通常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对人类的、生命财产以及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或现象。一般的,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地质灾害作用与于受灾对象,其中包含人、物、设施。而如果没有地质灾害的作用,灾害将无法发生,也就造不成损失,同时也不能称为灾害。

2、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

目前,常见的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地震、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等。据统计,我国的地质灾害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质、地理条件十分复杂,气象条件在时间、空间上差异很大,各种灾害类型在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我国的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形式为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2)我国的地质灾害中,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五十,其中主要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3)引起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许多,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人为原因。

(4)人为原因起着更大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滥采乱伐现象时有发生,像这样破坏自然的人为行为直接加剧或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且其所带来的危害性远远超过了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特殊性

地灾治理工程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的专业面广的综合性治理工程。因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不同于其它一般的建筑工程设计,其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不仅经常用到工业与民用建筑、道桥、水利、矿山、园林绿化等相关行业的专业设计知识,而且需要工程设计人员具备较高的工程地质专业的知识,因此,作为一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人员,首先必须要了解治理工程所涉及的相关行业的设计规范,才能够作出符合相关行业规范要求的工程设计。

(2)地灾治理工程的设计其本身存在着很多的不可预见性,特别是对于山地工程来说。

(3)地灾治理工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再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难免需要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原先的设计作出相应的变更与调整,因而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应当具备客观分析以及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对设计做出及时的调整。

(4)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需要通过监测对比方能反映出效果。工程监测不仅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判断治理的效果如何的依据,也是地质灾害出现险情变化时的最为有效的措施。因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需要贯彻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自始至终,而监测工作也需要在以经济实用为准则的前提下,因地质灾害和工程措施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监测方案,并且按预定期限进行监测,及时分析监测资料,从而做出施工效果评价。

(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通常采用定额设计方法,即采用相对固定的项目的投资,因此,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资金这一重要因素,尽可能充分利用好项目的资金,在不突破投资的限额的前提条件下,分清主次以及轻重缓急,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在治理灾害的众多设计方案中,选择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确保资金得到落实,坚决杜绝设计方案中工程费用偏高以及超出投资额现象的发生。

(6)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一项针对性和时效性很强的工作,而工程设计人员的知识水平与素质高低参差不齐,这就要求工程设计人员必须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并且加强对工程相关各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对前期的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之后,再对症下药,力求达到相关各方的满意。绝不能在治理灾害过程中盲目施工,因为盲目施工可能会人为的产生新的次生灾害。

4、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的步骤

地灾治理工程的设计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可行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步骤如下:

(1)进行可行性方案设计

可行性方案设计就是根据防治目标,在工程地质调查或勘查报告的基础上,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角度进行论证,并作出相应的工程估算。

(2)进行初步设计

这一过程要求人员对可行性推荐方案进行充分论证与试验,进行结构设计,并且提出其具体工程实现步骤以及有关工程参数,编制相应的报告及图件,进行工程概算。

(3)进行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就是对初步设计进行细部设计,编制工程施工图件及说明,并且进行工程预算提出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安全措施要求,以达到满足工程施工和工程招标要求的目的。

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应注意的事项

(1)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在做好建筑施工工作的基础之上,我们还应当加强施工的管理和监督工作,让每个施工人员都知道施工质量的的重要性,把质量与管理放在施工的首位,从而提高工程的质量。此外,一旦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认真考察,并组织进行研究与验证,作出正确而合理的判断,并且及时制定一个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

(2)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实施

在进行施工操作时,应当根据每一个施工环节的性质和程序进行施工,绝对杜绝施工人员仅凭经验来盲目操作。在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应当熟悉施工图纸的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建筑工程的各工序质量,并且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实施。

(3)严格执行质量检查验收制度

工程的项目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施工质量的验收工作,验收合格后,签字许可作业。对于需要拆除以及变动的施工设计必须经项目负责人审批签字与验收合格后,才能实施,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

(4)严格把好建筑材料质量关

在选购建筑材料时,要特别注意材料的产地、类型、规格以及质量,尤其是采购对其级别要有严格的要求的材料,并且严格按照国家建筑行业的标准要求,来进行选购,以保证材料的稳定性与功能性。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以及实施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根据灾害体的不同特征和危害对象的不同,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落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才能设计出既经济实用,又切实可行的方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抗灾。

参考文献

[1]谢怀建,沈平.长江三峡地质灾害治理中的景观保护与建设方法探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

[2]黄龙华.控制爆破技术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应用[J].爆破,2010.

[3]朱清,余振国.地质灾害治理的产业化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1.

篇3

关键字:滑坡治理;施工组织;施工技术;监测;资料整理

1.工程概况

金钟山滑坡治理工程位于广西隆林县金钟山乡,山体滑坡迹象比较明显,已发现有山体滑动出现的裂缝带,如果遇到连续的暴雨,造成岩土蠕动变形,滑坡体稳定性进一步降低,就有可能造成滑坡失稳滑移而危及乡小学师生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滑坡防治的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采用锚杆格构(滑坡西侧布设在975~1001m高程一带,滑坡东侧布设在981~994高程一带)+削坡(西侧滑坡体基本削完,东侧滑坡体削坡范围为997.64~960.16m高程一带)+排水+挡土墙的治理方案。

2. 施工部署

2.1.施工组织机构的建立

为了高速、优质、安全地完成隆林金钟山滑坡治理工程,本单位调配精兵良将,组建该工程施工组织机构,按项目法组织施工,组建现场项目经理部。项目部配备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施工员、质检员、专职安全员、资料员各一名对该工程全面负责。项目经理系岩土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师;项目副经理系土木建筑专业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项目总工系岩土专业高级工程师;其他各大员均为专业技术人员并持证上岗。本施工单位总工室、各科室、物资供应部各自履行职责,按《质量管理手册》、《安全生产管理手册》的有关要求,积极配合项目部的施工。

2.2.施工顺序

本滑坡治理工程主要由锚杆格构、挡土墙、削坡工程及地表排水四个分部组成。根据地质灾害工程的特点和《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以及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已往滑坡治理工程施工经验的总结,采取先地面后地下,先上部后下部的施工顺序,采用逆作法进行分段施工和动态控制。具体施工顺序如下:

(1)施工准备工作,实现“三通一平”。

(2)测量定位,建立滑坡监测点,定期观测。

(3)削坡区以外的截排水沟的施工,并和乡政府配合做好现有街道排水系统的改造、修复等工程建设。

(4)马道以上削坡土石方的施工,进行清方减载。

(5)锚杆搭脚手架、钻孔、灌浆。

(6)钢筋混凝土格构梁施工。

(7)马道以下削坡土石方施工。

(8)挡土墙、滑坡区内排水沟的施工。

(9)坡面回填土,植草,恢复植被。

3.施工技术要求

3.1.削坡工程

削坡总面积为10975m2,总体积约为82310m3, 其中土方量为61810m3,石方量为20500m3,平均削坡深度约7.5m。由于削坡区马道以上有锚杆和格构梁,为保证锚杆和格构梁有足够的施工场地和施工其间的安全,将削坡工程分为马道以上和马道以下两个施工段分阶段进行,马道以下部分在锚杆格构梁工程完成后再施工。削坡土石方采用机械(1m3反铲挖掘机)开挖,自卸汽车运土。施工过程注意以下控制点:

(1)严格按设计要求用全站仪对削坡面设计控制点(X1~X55)进行坐标和高程的控制。

(2)施工过程有专人指挥,用地质罗盘控制坡面倾角,每完成10米斜长用经纬仪修正。

(3)严格控制坡面平整度,实践证明这对后续锚杆和格构梁的施工起很关键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整个治理工程的观感效果。

(4)注意观察原有的滑坡裂缝,施工前用φ6钢筋插入裂缝处作标记,发现土质岩性及裂缝深度与原设计不符必须与设计部门取得联系,对原设计进行补充或变更。

(5)开挖时,经常注意山坡的稳定情况。每天开工、收工前均对坡面、坡顶附近进行检查,发现有裂缝开口坍方迹象或危土立即处理。凡不能处理且对施工安全有威胁时,要暂停施工。

3.2.锚杆格构梁施工

(1)锚杆施工前在斜坡面上统一放样,水平方向用水准仪控制,竖直方向自上而下拉通线以确保每根锚杆均位于格构梁交接处。造孔采用锚杆工程钻机,钻进过程中应及时对地质情况进行编录,以利于反馈设计,采用信息化施工方法。钻孔结束后应复核孔深。钻孔成孔采用干作业法,严禁用水钻,严格执行灌浆施工工艺要求,孔内残渣采用高压风吹净。锚杆组装:锚杆组装前应对钢筋进行检查,凡有损伤的钢筋应剔除。1.0~2.0m设置一个锚杆对中支承架,普通锚杆支承架φ8钢筋加工而成,采用焊接连接,并标明锚杆编号。锚杆孔注浆材料采用M30水泥砂浆,注浆压力不宜小于0.5~1.0MPa,水泥砂浆灌注必须饱满密实,第一次注浆完毕,水泥砂浆凝固收缩后,孔口应进行补浆。

(2)格构梁嵌置于边坡中且要保证坡面平整、夯实,无溜滑体、蠕滑体和松动岩块。应对边坡开挖的岩性及结构进行编录和综合分析,将开挖的岩性与设计对比,当存在较大差异时,应进行设计变更。混凝土的浇注应架设模板,模板应加支撑固定。与岩石接触处不架设模板,混凝土紧贴岩体浇注。对已浇注完毕的格构梁,应及时派专人进行养护,养护期应在7天以上。

(3)格构梁整体应达到横向水平,纵向成一线,各方格网大小基本一致,混凝土表面平整无蜂窝麻面。

3.3、浆砌毛石挡土墙的砌筑技术要求:

挡土墙基础采用分段开挖,基底必须进入中风化层500mm以上;先开挖一段,浆砌、回填后再开挖下一段;挡土墙基础必须在开挖验收合格后,并经监理单位同意后方可砌筑。石砌体采用的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削落和裂纹。表面如有泥土、水锈应清洗干净。石砌体的灰缝厚度,毛石料和粗料石砌体不宜大于20mm,细料石砌体不宜大于5mm。砂浆初凝后,如移动已砌筑的石块,应将原砂浆清理干净,重新铺浆砌筑。每砌3~4皮为一个分层高度,每个分层高度应找一平一次;外露面的灰缝厚度不得大于40mm,两层分层高度间分层处的错缝不得小于80mm。当中间部分用毛石砌时,丁砌料石深入毛石的长度不应小于200mm。挡土墙内侧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填,分层松土厚度应为300mm。墙顶上面应有适当的坡度使流水流向挡土墙外测面。

3.4、排水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1)砌石宜用坐浆法砌,石料使用前应洗刷干净,石料要求为不易风化、强度高的灰岩、砂岩毛石,毛石粒径应大于15cm。砌石时,基础敷设5~8cm砂浆垫层,第一层宜选用较大石料,分层砌筑,每层由外向里,先砌面石,再灌浆充实,铺灰坐浆要牢实。砌毛石时,应注意纵横缝互相错开,每层横缝厚度保持均匀,未凝固的砌层,避免震动。

(2)重要的大落差跌水、陡坡地基,可用夯压加固处理。沟两侧开挖部分用粘性土回填夯实地面。砌筑工艺总的要求为:砌筑层面大体平整、安放稳定、石块间必须靠紧、石缝要以砂浆填满捣实,不留空隙。沟底、沟顶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抹面厚度2cm,沟壁采用M10水泥砂浆勾缝。

4.滑坡变形监测

滑坡监测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施工期间的临时动态监测,在滑坡区范围内共设六个临时变形监测点,在滑坡区范围以外设四个监测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每天对监测点进行坐标和高程的监测,并做好记录和变形的增量统计。在施工过程中对原滑坡区裂缝宽度和变形情况进行专人全程跟踪观测,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反馈设计部门和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以确保施工其间的安全生产。第二阶段为竣工后的滑坡体永久性变形监测,按设计要求设八个永久性的监测点,分别位于削坡区和挡土墙顶面。监测控制点与施工其间的控制点相同,位于滑坡区外的乡卫生院和小学宿舍楼顶。监测时间除按设计要求外,雨季其间不定期增加观测次数。监测成果整理成册做为资料存档。

5.施工资料的收集整理

根据《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以及《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整个施工过程的技术资料进行了严格和细致的编制、收集和整理,共分五册。第一册为质量保证资料,主要为验槽记录和各种隐蔽工程的验收记录;第二册为施工验收资料,主要记录施工过程中各分项工程和各施工段(检验批)的验收和评定记录;第三册为锚杆施工记录,主要记录锚杆的钻孔灌浆施工过程和验收情况;第四册为材料及试块检验报告,主要为进场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抽样复检报告、工程各部位的混凝土和砂浆试验配合比、工程各部位的混凝土和砂浆试块试压报告;第五册为施工影像资料,主要为各工序施工现场和工程隐蔽部位的图像资料。其它资料:滑坡监测成果报告、锚杆抗拔试验报告、竣工图等。

6.总结

滑坡治理工程的施工具有多专业、多工种相互配合,设计与施工相互搭接进行动态管理的特点。该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在各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互相配合,及时沟通,使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得到优化和改进。现场施工人员整体素质高,责任心强。工程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所投入的人、财、物都得到了充分合理的使用,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工程质量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益.昆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A].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C].2006

篇4

关键词:滑坡 地质灾害治理 施工质量 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多发于山地地貌中,具体地说,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大气降水、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我国是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这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和威胁也是巨大的,有时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在滑坡的治理过程中就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其施工质量,避免滑坡灾害的再次发生。

1 滑坡概述

通常的滑坡中具备以下主要形态要素:滑坡体、滑坡壁、滑动面、滑动带、滑坡床、滑坡舌、滑坡台阶、滑坡周界、滑坡洼地、滑坡鼓丘和滑坡裂缝等。要说明的是,并非每一滑坡都具备上述的主要形态要素。

滑坡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我国东起辽宁、浙江、福建,西至、新疆,北起内蒙古,南到广东、海南。至少有22个省、市、自治区不同程度地遭受过滑坡的侵扰和危害。我国地域辽阔,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65%以上,滑坡绝大部分集中在山地。四川是我国发生滑坡次数最多的省,约占全国滑坡总数的1/4。其次是陕西、云南、甘肃、青海、贵州、湖北等省,它们是我国滑坡的主要分布区域。总的看来,我国滑坡的分布受气候和地貌控制。如果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多于北方,差异性明显;以大兴安岭―太行山―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为界,西部多于东部,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上述川、陕、滇、甘、青、黔、鄂诸省则是这两条界线共同划分的重叠区(即 崩、滑主要分布区)。

2 滑坡排水治理工程质量控制

滑坡排水治理工程分为坡面排水防渗工程和坡体地下水排水工程两类。

2.1 坡面排水防渗工程质量控制

坡面排水防渗工程可分为环形截水工程和滑体内地表水排水工程,其中环形截水工程是按山坡汇水面积、降雨量尤其是暴雨量进行设计的,因此为保证工程质量,截水沟应设在滑坡可能发展的边界以外不少于5m处,断面形式设计为上宽下窄的梯形断面;滑体内地表排水工工程首先应充分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沟谷作为排除地表水的渠道,滑体内地表排水工程是呈树枝状布置的排水系统,主沟方向与滑坡体移动方向一致,水沟的结构及断面形状与前述坡面截水沟相似,这样更有利于滑体内地表水的排泄,尽可能减少滑坡地表水的下渗,为保证工程质量,还应对滑体内的自然坡面进行整平夯实。

2.2 滑坡坡体地下水排水工程质量控制

地下水排水的工程有排水盲沟、排水盲洞及水钻孔。

2.2.1 排水盲沟

排水盲沟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支撑盲沟、截水盲沟和边坡渗沟。支撑盲沟是以支撑山体滑动为其主要作用,同时可疏干滑坡体地下水的排水工程;支撑盲沟一般深度在2m以上,顺滑坡移动方向修筑,设计布置支撑盲沟前,应查明地下水流向及分布,以便合理确定盲沟位置,形状一般有Y形、YYY形、III形。为保证工程质量,排水盲沟的低部一般要建在滑动面以下0.5m的稳定地层中,并修成2%~4%的排水纵坡,同时设计成台阶形,低部以浆砌片石铺砌,以保持盲沟稳定同时加强支撑作用。支撑盲沟的内部结构以堆砌坚硬片石为好,它具有很好的透水性和支撑作用。支撑盲沟的要设置反滤层,以防止地下水携带的泥砂逐步淤积在盲沟内。反滤层一般设计为两到三层,每层厚度10~20cm,反滤层的结构、规格要根据盲沟内填料和含水层颗粒大小支撑盲沟的重要程度选择。常采用2~4m的沟宽。

2.2.2 排水盲洞

地下水的活动为滑坡活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地下水埋藏较深时,将要考虑采用排水盲洞来排出拦截地下水。一般在盲沟深度大于10m时,就应与盲洞排水工程进行经济技术比较,深达15~20m的盲沟是极少见的,且施工安全与盲沟处理均较困难,经济造价也太高,此时用排水盲洞拦截疏导深层地下水是较为适用的滑坡治理工程。

2.2.3 排水钻孔

排水钻孔治理工程中的排水钻孔是一种有效的排水治理滑坡工程,它一般都是以钻孔群形式出现的。排水钻孔群的形式多样,有用泵抽水或本身排水的垂直孔群,还有地下水平或地下垂直钻孔群等。垂直钻孔群排水设计必须在查明滑坡水文地质条件,获得有关设计的水文地质参数基础上进行。为保证排水钻孔的施工质量,垂直钻孔群平面布置的排间距、孔间距、排水钻孔的孔径、孔数估算、排水孔必须按结构设计等按有关规范进行施工。

3 滑坡治理的挡土结构工程质量控制

挡土结构工程是整治滑坡经常采用的有效措施之一,破坏山体平衡少,稳定滑坡收效较快,它在结构上可分为重力式挡土墙、扶壁式挡土墙和抗滑挡土墙等。

3.1 重力式挡土墙

为确保重力式挡土墙的工程质量,应根据地质条件,选择足够的埋置深度。对于土质地基挡土墙,在无冲刷时,基础地面位于地下以下等或大于1m,有冲刷时,应在冲刷线以下等于或大于1m,对于设于寒冷地区的挡土墙,基础底面应在冻结线以下0.25m,当土的冻结尝试超过1m时,基础埋置深度可采用1.25m,但基础底面至冻结线必须换填沙砾石;对于岩质地基挡土墙,应首先清除表面的分化层,然后再选择斜面上墙趾嵌入岩层的尺寸。

3.2 扶壁式挡土墙

扶壁式挡土墙是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一种主要形式,属于轻型挡土墙。一般扶壁式挡土墙的高在9~10m左右。扶壁式挡土墙由立板、底板及扶壁三部分组成,。为了施工方便,扶壁间距一般为墙高的1/3~1/2,可近似取为(3~4.5m),厚度约为两扶壁间距的1/8~1/6,一般可以取30~40cm。立板顶端厚不小于20cm,下端厚度最终由计算可以得到。底板分为墙踵板和墙趾板,其厚度最终由计算决定。但最小厚度不小于20~30cm。为了确保扶壁式挡土墙的工程质量,扶壁两端立板外伸长度应根据外伸的悬臂的固端弯矩与中间跨弯矩相等的原则确定,通常选用两扶壁净间距的0.41倍,扶壁式挡土墙的底宽与墙高之比,可取0.6~0.8之间,有地下水或承载力较低时要加大。

3.3 抗滑挡土墙

为保证抗滑挡土墙的工程质量,就应合理的选用填料和墙身材料,由土压力理论可知,填土容重越大,土压力越大;填土的内摩擦角越大,土压力则越小。因此墙后应选择容重小而内摩擦角大的填料,一般以块石和砾石为好。墙身材料的选择应与抗滑挡土墙的结构型式相适应,对于重力式抗滑挡土墙,墙身材料一般采用条石、块石或块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对于锚杆式抗滑挡土墙、板桩式抗滑挡土墙、竖向预应力锚杆式抗滑挡土墙等型式,其墙身材料最好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且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对于加筋土抗滑挡土墙,其墙身材料一般采用级配良好的砂卵石或级配良好的碎石土作为筋体部分的填料,筋带最好采用钢塑复合带,加筋挡土墙的面板宜采用钢筋混凝土面板。除了要选择合理的材料外,还应注意以下的问题以确保施工质量。

(1)抗滑挡土墙应尽可能在滑坡变形前设置,或在坡脚土体尚未全面开挖前,以较陡的临时边坡分段开挖设置,还应根据施工过程中建筑物的受力情况采取分段、跳槽、马口开挖的顺序,并及时进行抗滑挡土墙的修建。

(2)当地下水丰富时,除按设计要求作好主体工程的施工外,对辅助工程,如墙后排水沟、墙身泄水孔等也应注意其事故质量,防止墙后积水。

(3)对墙后的回填土必须分层夯实,达到设计要求。

(4)施工时,应保证基础埋置到最深的可能滑动面以下的稳定岩土中,并满足设计深度。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分析,在进行滑坡排水治理工程和挡土墙结构工程的施工时,务必要按照地质条件和设计规范进行施工,以确保其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S4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加大对地质灾害的治理力度,通过多年的经验累积,当前我国在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施工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加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极其重要。

1、地质灾害危害及成因

1.1 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或人为形成的地质作用,能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对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常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我国目前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并且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对自然地质环境的改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持续增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多。国内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带来损失的20%~25%,造成人员伤亡成千上万,经济损失达到上百亿,这还是不包括地震灾害的情况下的数据。

1.2 地质灾害成因

(1)气候

气候是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气温、风暴、降水都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而其中降水引发的可能性最大,降水量的大小、降水的强度、时间等都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成因。特别是短期时间内出现大强度降水以及长期阴雨,极易引发严重的地质灾害形成。

(2)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不同的地层,往往形成不同的地质灾害,强风化带或断裂构造密集发育的岩浆岩地区常常会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岩溶发育的碳酸盐岩类地层中,易形成陡倾的高边坡,常见崩塌地质灾害。在片理结构面发育的变质岩地区,因片理结构面延展性和面状特性,易形成滑坡地质灾害。在泥页岩发育的地带,因泥页岩中的高岭土等具有易膨胀、变形,且遇水软化的性质,则易发育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

(3)地形地貌

丘陵山区一般切割强烈,岩体破碎,且地形非常陡峭,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平原产生的地质灾害通常是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面塌陷、沉降或地裂缝等。

(4)人类工程活动为因素

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占所有发生的地质灾害数的一半以上,这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是可以由人力控制的,也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领域重点研究的对象。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经济活动的相对集中度越来越高,对土地、水资源等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开山造地、抽取地下水等破坏生态活动越发强烈,加剧了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差异较大,也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且灾害类型多样化、地质灾害影响面广、造成损失巨大,而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又是相互影响的,地质灾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人类活动也容易造成地质灾害加剧。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活跃。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加强管理下,对地质灾害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投巨资进行规模性治理施工,无论从设计还是到施工都已进入技术成熟阶段,在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管理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但我国每年仍然会由于地质灾害导致较大规模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事故,同时在地质灾害治理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目前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还需要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探索更加有效的管理体系和防治措施。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建议

3.1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

根据治理工程施工的特点建立项目部、施工工程处、施工班组三级管理网络;治理工作要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主,同时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出安全生产指导性文件,形成有针对性的安全规章制度以及施工工序操作规程;在每项工程开工之前,应与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将其贯穿与工程施工过程中。

3.2 强化对危险源的辨识

强化对危险源的识别主要是因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具有地质环境复杂、施工中存在物体打击、起重伤害、作业条件差、危险性大、爆破事故、中毒和窒息危险,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且事故发生具有突发性、急迫性。因此,在进行施工之前需要辨识危险源,确定面临到的危险因素、事故隐患,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防范。

3.3 合理的施工设备和安全设施是治理工程的保证

治理工程的保证与施工设备和安全设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工程施工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工程中的安全设施要避免使用假冒伪劣的安全设备,所需设备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范以及行业标准;(2)要保证设施装置的正确性、稳定性以及可靠性;(3)工程中所用的设备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测试、检修;(4)所用到的劳保用品需要符合国家标准;(5)对于和工程不匹配的施工设备,尤其是国家命令禁止和淘汰的施工设备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3.4 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要拟定工程整体安全工作计划,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实行目标管理,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3.5 施工安全教育

加强对施工安全的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重要岗位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接受规范的安全专项培训,持证上岗;(2)工程项目中的施工人员需要接受 “三级教育”和专项技术培训;(3)由于工程施工中的工人多为临时工以及农民工,其自身的安全素质和自我防范意识都较低,且流动性较大,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劳动纪律、技术技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的教育。

3.6 加强对分包施工单位的管理力度

加强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力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对分包施工单位必须审核其法人资格以及安全许可证资格;(2)与之签订生产安全合同,以此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3)对聘用的临时工或民工,需要分包单位进行具体管理以及项目部集中管理的双重管理办法,分包单位需要为临时工或者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项目部需要负责对其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并与之签订安全合同。

3.7 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狠抓隐患整改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安全的检查力度,是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的必要手段。其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从源头上控制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控制事故的发生。其中对于立体交叉作业或者是超常规施工需要特别重视,需要形成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制度,对施工现场、生产班组以及工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安全检查力度。

3.8 增加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

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施工属于高危行业,因此其安全措施经费应纳入工程预(概)算中,只有加大了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才能够保证施工中的安全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为施工中不可预见突发性生产安全事故提供资金保障。

结束语

总之,针对我国的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只有不断地加强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才能够有效的较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安全生产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只有从多方面着手,才能够确保我国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的安全得以保障。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针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的特点,结合实例对喷播植草防护技术的特点、主要功能、方案选择、施工工序进行介绍,并对其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1 概 述

岩土边坡工程改变了自然边坡现状,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在环境保护要求严格的今天,边坡工程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甚至是强制性的。其中边坡植被防护作为岩土工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部分,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圬工护坡。边坡植被防护工程主要有以下几类技术:①阶梯植被;②框格植被;③穴播或沟播;④喷播植草;⑤植生带;⑥绿化网;⑦土工网垫等。

本文将结合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经验,重点论述喷播植草防护技术在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2 喷播植草防护技术的特点

喷播植草是利用液态播种原理,将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和色素等按一定比例配水混合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后喷射到边坡坡面的防护技术。由于其施工简单、速度快,造价低且草籽成活率高,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3 喷播植草防护边坡的主要功能

喷播植草作为边坡防护措施,将极大地改善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主要功能是对岩土边坡浅表层进行防护,通过对浅表层边坡的加固从而达到防止雨水冲刷、控制水土流失、保持边坡稳定的作用。

3.1 边坡加固作用

(1)深根的锚固作用。植物的垂直根系穿过坡体填土,锚固到深处较稳定的土层上,能起到锚杆的作用。乔本科、豆科植物在地下0.75~1.50 m深处有明显的土壤加强作用。

(2)浅根的加筋作用。植物根系在土中错综盘结,使边坡土体在其延伸范围内成为土与草根的复合材料,稳定边坡表层土体,起到护坡的作用。

3.2 植被的水文效应

(1)降低坡体孔隙水压力。植物通过吸收和蒸发边坡土体内的水分,降低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从而提高了土体的抗剪强度,有利于边坡土体稳定。

(2)控制土壤侵蚀、保持水土。降雨是坡面冲刷的重要原因,降雨时植草对边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从而抑制面蚀及沟蚀,减小边坡土体的流失。

3.3 改善和美化环境

植草可使被破坏的环境逐步恢复,并能促进有机物的降解,净化空气;植草形成的绿化带,与周边环境更协调,与自然更接近,起到改善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4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特点及要求

(1)三峡库区在蓄水及运行过程中水位变化频繁,水位变幅大;

(2)受当地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沿江地质灾害治理区域大多土质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3)采用喷播植草防护的边坡坡比为1∶2~1∶

3.5,坡度能满足喷播植草的要求,无需采用网垫等其他额外加固措施;

(4)施工工期短,时间要求严格;

(5)要求边坡尽快形成抗冲刷能力;

(6)工程位于城镇,对景观、绿化要求高;

(7)成坪后不需要专门的养护,形成稳定生物群落并自然生长;

(8)边坡面积较大,应尽量降低成本,节约投资。

5 符合库区灾害治理工程特点的喷播方案针对库区灾害治理工程特点及要求,采用了以下的喷播方案。

(1)选用在三峡库区能广泛生长的草种。采用豆科和乔本科草种混播,提高耐贫瘠能力。根据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点及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以小冠花为主,以中华结缕草、两耳草、紫花苜蓿等为辅的4种草种混播。

草种以小冠花为主是因为小冠花具有以下特点:①生长年限长,其寿命可达50 a以上;②根系发达,持久性强;③覆盖速度快,覆盖度大,每株当年覆盖面积平均0.7~0.9 m2;④绿色期长,枯草期短,在南方为四季常绿草种;⑤耐贫瘠、耐寒、耐高温、高抗病虫害;⑥水土保持效果显著;⑦对不同气候及土壤的适应性强。

由于小冠花耐水性较差,在水位变幅区降低小冠花草种的比例,相应增加其他辅助草种比例,以提高植草的耐水性。 转贴于

(2)增加黏合剂、木质纤维素、保水剂、复合肥等喷播材料用量,并覆盖无纺布,使草籽在喷播后立即在土壤表面形成较强的抗冲刷能力。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较多采用土石方回填,边坡为碎石土质边坡,为确保草籽在初期能顺利成活并生长,增加了黏合剂、木质纤维素的用量以确保草籽在边坡上可稳定附着;增加保水剂、复合肥的用量以确保草籽在生长初期的养分及水分的充足供应。

(3)采用多草种混播,提高耐水性、增强抗病、抗虫害能力,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

(4)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化配方,降低成本。

(5)在边坡满足喷播植草要求后立即施工,边坡清理与喷播植草同时进行,清理一块喷一块,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满足工期的要求。

6 喷播施工

6.1 施工所需设备、材料及人员组成

(1)喷播机:容器容量为50加仑;

(2)草籽:为中华结缕草、两耳草、紫花苜蓿、小冠花4种混播;

(3)添加剂:黏合剂、饱水剂、木质纤维素、复合肥;

(4)无纺布;

(5)便携式汽油泵及连接汽油泵与喷播机容器的水管;

(6)施工人员组成:清理边坡2人,喷播技工4人。

6.2 喷播工序及技术要求

喷播工序为:清理并平整边坡混合草籽并喷播铺盖无纺布养护。其中清理并平整边坡、混合草籽并喷播、铺盖无纺布3道工序可同时交叉进行,以缩短工期。

各工序技术要求如下。

(1)清理并平整边坡。在防护范围内要清除杂物,并对边坡进行平整,使边坡达到喷播的要求。根据喷播机喷播面积对坡面进行划分并做好标记,防止混喷及漏喷。

(2)混合草籽并喷播。将草籽及添加剂按一定比例配置好,依次加入并混合搅拌30 min,然后均匀喷至坡面,为保证喷播均匀,在坡面上先喷2/3的混合液,余下部分重新加满水后复喷一次至附着均匀即可。

(3)铺盖无纺布。覆盖无纺布是对喷播植草的初期养护,在草籽未萌发前可起到防冲刷、保水、保温的作用。无纺布应采用铁丝或竹钉固定,四边用土压好,防止风吹开。

(4)养护。在草籽萌发前期,应根据土壤湿度的变化多浇水,保证种子萌发所需水分,在种子发芽后,根据发芽情况适当浇水至其自然生长,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至此,养护工作基本完成,只需定期清除杂草即可。

7 工程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

(1)由于施工机械化程度高,边坡的喷播植草可迅速完成,从而大大降低成本,仅为圬工护坡的10%~20%。

(2)喷播植草所用附加材料大多数为易分解材料,对环境无污染;且植草边坡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能美化城镇景观。这是传统圬工护坡所不及的。

(3)喷播植草在坡面平整后即可进行,且多种工序可混合一次完成,施工简便、速度快、劳动强度低,所需施工人员较传统的圬工护坡大大降低。

篇7

【关键字】地质灾害,工程,设计,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具有自身的防治战略以及相应的勘查内容和评价办法。在地质灾害工程中,实施的环境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工程的性质、地点、规模、方式以及终结的时间都是取决于具体发生的灾害。了解了地质体的设计与治理将能够使地质灾害工程正常进行。

一、地质灾害工程的设计

地质灾害工程中设计很重要,要深入的了解自然结构,研究它的成因机理以及灾害发生的条件。在一些重大的地质灾害工程中,要求立足于实际问题中,用成熟的理论将问题解决。认真探索新理论和新工艺,在全面分析地质灾害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发生的全程模式。

(一)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地质灾害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进行概念设计,这样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进一步完善整体设计。因此建立一种源于成因机制分析的地质灾害工程的概念设计体制,在设计中应该完全适应地质体的自然态势,对自然结构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增强自然的稳定性,不能将其随意的进行改造,应尽量的适应自然地质的具体环境和特征。对于一些重大地质灾害的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将设计和工艺优化,按照设计人员的具体施工工序进行。施工时要做好工程治理的有效性,控制灾害体,保护好对象。在开工之后,要综合的听取建设,监理和施工方面的意见,将原设计进一步优化,整体提高工程的质量。

(二)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总体设计

根据地质保护对象的工程等级确定工程的设计标准,结合设计的技术规程、规定等技术文件,制定出有效控制灾害工程治理的设计思路。在施工过程中,比如挖基坑、边坡等施工时,作出施工安全的检测设计;对主体工程进行工程效果作出检测设计。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分项设计

根据地质灾害体,列出本工程的工程量清单,如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施工的质量要求。对于主体受力的桩、锚等进行质量检测,列出具体的检测标准、方法和数量;针对辅助工程设计的堆渣场挡土墙等作出分项设计并纳入预算中。

(三)地质灾害施工设计介绍

地质灾害防治的设计作业中存在很多设计步骤。比如现场的设计,反馈设计,分析设计,监理设计,代偿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下面分别对这些设计进行介绍(1)初始的反馈设计。在进行地质勘查和研究之后,才能够进行现场设计。其中设计人员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思考和判断,拟定初始的方案,主要包括对方式的选择,施工的具体方式和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于设计的各个层次中。(2)计算机分析设计。在初始反馈设计的基础上,下一步该进行计算机分析设计了,这种设计能够有效的将初始反馈的资料量化,提供出更为准确的工程施工方案。此种设计有一定的缺点,由于计算精度有一定的限制以及设计对象的不确定,计算的结果会出现定性使用的现状。(3)系统设计。对于地质灾害工程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能够更广泛的把握实质性的问题,防止在原则上的失误。(4)代偿设计。要求施工人员针对关键地段施工时,添加的一项施工措施,可以加强安全储备,增加对地段施工中的安全系数。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代偿设计在指导施工中的程序、强度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有效的控制施工中地质体变形,减少灾害。(5)二次反馈设计。主要进行工程开挖和造孔的施工中,能够检测到之前未能够想到的一些意外状况,根据相应的反馈设计,能够更精细的对整体进行设计。(6)可靠性设计。地质灾害工程相对于一般的建筑工程中,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主要的不确定来自防治对象自身存在的设计参数有较强的离散性。因此,计算模型也和实际的工程中有一定的不同,在概率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就是在对各种参数进行综合考虑之下,选定可靠度或可靠指标当作设计准则。这样就可以在各方面都稳定的状态下计算出失效概率,判断工程的可靠性。(7)计算机辅助设计。这种设计的操作性非常强,对设计工程师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工程作业的效率。虽然说设计的各种观念有所重复,但是这些总是在不断的优化。

二、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的治理目的是为了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地裂缝,地面沉降等都属于地质灾害。其连续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现状,尽量排除在地质灾害工程中的一些干扰因素,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地质灾害的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的治理工程,在治理时,涉及的知识面广,要求专业性强,要按照治理工程相关行业的设计规范进行治理。依据所治理的地质灾害特征、环境,拟定防治的工程方案,不同的地质灾害有不同的防治工程类别。如:对滑坡的治理,常用的工程治理措施有支挡、加固和排水;对泥石流的治理采取拦截、疏导和保护等措施;不同的工程类别有不同的结构类型,在治理过程中要根据灾害的具体情况而采取优选的治理方案。一般的治理工程方案选择单一的工程类型或者结构工程类型,还有的选择不同种工程类型进行,总之根据防治效果选择不同的防治类型。此外,还要想到工程的累积效果,保证维护后的长期使用;还要根据特殊的地质灾害设计专门的工程施工。根据地质灾害的工程位置使防治的强度要达到防治的目标要求。

三、结束语

经过深入的调查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过半的因素是人为的。所以要减轻灾害的发生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利用相关的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并建立相关的国家财政的投入。对于灾害防治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国家要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使得地质灾害工程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向红;闫媛;;荥阳宋沟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护措施[J];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2] 巨能攀;向喜琼;黄润秋;;滑坡治理设计中几个问题的讨论[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2002年

篇8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地表排水; 地下排水

Abstract: China every year due to the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caused by geological disasters is very huge. Most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related to rainfall.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ge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drainage work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isaster Redu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o deal with drainage problems in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ideas and measures;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construction.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 control; surface drainage; underground drainage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我国幅员辽阔,每年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人类对于地质灾害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面临地质灾害,主动躲避地质灾害区域是减轻灾害危害,或消除威胁的有效措施;当无法躲避时,则必须考虑通过工程措施抑制或控制地质灾害,这些工程措施统称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象是处在不同变形阶段的复杂地质体。这些地质体的复杂性表现在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各个方面。地质灾害通常分布在地形切割大、坡度陡的山区,并且断裂、褶皱发育,地层产状变化大,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完整性差,土层结构松散,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复杂,地下水类型多样。

尤其在雨季,由于降雨造成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高度重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排水工程,是决定灾害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

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地表排水工程

地表排水工程,应根据工程滑坡的规模、范围及其重要程度,准确合理的选定设计标准,即选定某一降雨频率作为计算流量的标准。将大于设计标准或在非常情况下使工程仍能发挥其原有作用的安全标准,作为校核标准。

1.1排水汇水量计算

汇水量计算,可根据中国水利科学院水文研究所提出的小汇水面积设计流量公式计算,即:

式中:

设计频率地表汇水流量(m3/s)

径流系数

设计降雨强度(mm/h)

汇水面积(km2)

流域汇流时间(h)

降雨强度衰减系数。

排水沟断面形状的选取

排水沟断面形状可为矩形、梯形、复合型及U形。梯形、矩形排水沟断面易于施工,维修清理方便,具有较大的水力半径和输移力,在排水设计中应优先考虑。

排水沟断面尺寸的计算

排水沟过流量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过流量(m3/s)

过流断面面积(m2)

流速系数(m/s)

水力半径(m)

水力坡降

1.4排水沟的位置及施工要求

排水沟应设置在滑坡体或老滑坡后缘,远离裂缝5米以外的稳定斜坡面上,依地形而定,平面上多呈人字形展布。沟底比降无特殊要求,以能顺利排除拦截的地表水为原则。根据坡体结构,截水沟迎面应设泄水孔。

排水沟宜采用浆砌片石或块石砌成;当坡体松软,地质条件差时,可采用毛石混凝土或素混凝土修建。沟底及边墙,应设伸缩缝,缝间距为10—15m。伸缩缝内应设止水或反滤盲沟。

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地下排水工程

排除地下水工程的目的在于把分布于滑坡体范围内的地下水诱导排出,以降低滑动面(带)的含水率或孔隙水压力,使滑坡土体趋于稳定。当地下水从滑坡体范围外流入滑坡体内的透水层时,应在地下水流入滑坡体范围之前,就将地下水截断,而把地下水流量的一部分作为地表水排除。排除地下水工程分为排除浅层地下水和排除深层地下水两类。

2.1 地下水渗透量的确定

地下水渗透量的确定主要采用渗流定律。下面列出三种渗透流量的计算公式,其主要差别在于不透水层的坡度和排水渗沟的深度(相对于不透水层)。

2.1.1 渗沟深度达不透水层而不透水层的坡度又较平缓的情况

渗沟底部挖至或挖入不透水层,而不透水层的横向坡度较平缓时,可采用地下水自然流动速度近于零的假设,按下列计算公式计算单位长度渗沟由沟壁一侧流入沟内的流量(如图一)

式中:Qs——表示每延米长渗沟由沟壁一侧流入沟内的流量,m3/(s·m);

Hc——含水层地下水位的高度,m;

hg——渗沟内的水流深度,m,在渗沟底位于不透水层内,且渗沟内水面低于不透水层顶面时,按式(2.2)计算;

k——含水层岩土颗粒的渗透系数,m/s;

rs——地下水位手渗沟影响而降落的水平距离,m。可按式(2.3)确定;

I0——地下水位降落曲线的平均坡度,可按含水层岩土颗粒的渗透系数由近似公式(2.4)估算。

如地下水由两侧流入渗沟内,则上述渗沟内的流量应乘以2倍。

2.1.2渗沟深度远较不透水层浅的情况

渗沟深度浅而不透水层很深时,渗流量计算的主要参数是渗透系数和地下水位受渗沟影响而降落的水平距离或平均坡度。地下水位受渗沟影响而降落的水平距离或平均坡度与含水层岩土的透水性,即渗透系数有关。这种情况下,位于含水层内单位长度渗沟内的流量按下式计算确定(如图二):

(2.5)

式中:rs——相临渗沟间距之半,m;

k——含水层岩土颗粒的渗透系数,m/s;

Hg——渗沟位置处地下水位的下降幅度,m。

2.2 地下排水体系的选取

2.2.1明沟和槽沟

明沟一般适用于地下水埋藏很浅,譬如深度仅在1~2m之内,或水沟通过地层稳定能够进行较深的明挖的地方。

槽沟则用于处理地下水埋藏较深或地质不良,水沟边坡容易发生滑塌的地方,其深度可达到3m左右。

明沟、槽沟用处很广,可以作拦截、排引、疏干、降低地下水之用。施工简便,养护容易,造价低廉。

明沟、槽沟的断面形式,常用的有梯形和矩形两种

2.2.2 暗沟和明暗沟

这种设施最宜用来排除分布于自地表到地表下3m左右这个范围的地下水。它能排除分布于渗透系数小的土层中土颗粒间孔隙内的地下水。

暗沟有集水暗沟和排水暗沟两种。集水暗沟用来汇集它附近的地下水;而排水暗沟的主要目的是与地表排水沟连接起来,把汇集的地下水作为地表水排除。

2.2.3 渗沟

渗沟在整治中小型的浅层滑坡中能起到良好作用,在滑坡处治应用中较多。它具有疏干表层土体,增加坡面稳定性;截断及引排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细粒间的冲移和浸蚀作用。渗沟如作到浅层活动面以下,可以起到土体的支撑作用。

2.2.4 排水隧洞

为拦截滑坡体后部深层地下水或降低滑坡体内地下水位,应将横向拦截排水隧洞修建于滑坡体后缘滑动面以下,与地下水流向基本垂直。

结语

排水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消除各种水源对滑坡体稳定性的影响,提高滑坡稳定安全系数,保护滑坡区域建筑物免遭破坏,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设计,精心施工,及时维护是基础。任何工程,设计是前提,施工是关键,维护是补充。只有做到认真设计,精心施工,及时维护,才能建立和保持完善的排水系统,保证滑坡体外的水流不会入滑坡体内,也才能保证滑坡体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随时排除,以提高滑坡体的稳定性。

其次,充分调查,合理布置,综合治理是关键。设计时,进行地面排水设施和地下排水设施时,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研究,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状况和大小,分析水对滑坡的影响程度,做到地面排水设施和地下排水设施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同时做到排水工程与其他处治工程相互配合,以最大可能排除影响滑坡的各种水源。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