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生态经济效益8篇

时间:2023-09-24 10:36: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生态经济效益,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经济效益

篇1

关键词: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32-02

0 前言

20世纪初,全球工业的急速发展,虽然大幅度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的污染,造成了大自然的反扑,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此危机的严重性,因而许多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对产品的环保要求日益升高。早期,企业在乎的是利润,环境保护被视为增加企业的支出成本,是对企业经营的一种威胁。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加,环境保护成为企业必须正视的问题。1992年生态效益理念的提出,向人们指出了一条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局面的道路,即,采用适当的环境管理方法环保议题将促使企业革新、改善环境绩效,不仅增加企业的利润,也能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冲击影响,符合经济利益,亦可提升企业竞争力。

1 生态效益理念

1998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的定义为:生态效益的获得,需在提供价格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在商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冲击及天然资源的使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

依据此定义,WBCSD提出了鉴定生态效益的七点要素:

(1)减少商品和服务的原料密集度(material intensity);

(1)减少商品和服务的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

(3)减少有毒物质的扩散;

(4)提高原料的可回收性;

(5)使可更新资源达到最大限度的使用;

(6)延长产品的耐久性;

(7)加强每单位产品和服务的服务效能。

第一至第三项的重点是放在资源生产力与减少对环境的冲击。第四至第七项则是协助前三项完成企业的营运、设计、生产及市场活动。每项都可应用于不同的产品,其目标是减少物质与能源的使用及减少生产或服务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思维,他的核心理念就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负担起更多保护环境的责任,并使其因效率的提升和污染的减少,提升创新力和竞争力。

2 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之影响

生态效益期许企业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但并不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经济目的相冲突。对生态效益的追求,可以帮助企业成功的应对中长期挑战,否则企业未来将承受不起不接受与实施生态效益而带来的损失。重视生态效益的企业关注的是资源生产力,而不是传统产业所重视的劳动生产力。对企业来说,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减少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生态而言,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发展,进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生态效益的核心理念是“以少生多”。可通过企业和产业内部低投入高产出的生产,将经济的生态效益发挥到最大。传统的经济观认为,就生产而言,一定的产出依赖于相等的投入。生态效益理念则改变了这一观点。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的利用率及工业垃圾回收率不断提高。企业之间合作既可达成零废弃物的目标,又可以达到减少相关成本的目的。企业可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机密合作,减少天然资源的投入。如在一些发达国家,有专门的提供企业器材租赁的服务的机构,可为企业试投产或企业临时加产提供必要的机器设备,减少企业硬件设备投资。同时一些企业可通过提供闲置设备的租赁服务,提高企业收入。

(2)生态效益观念的提出,也对企业运营的革新起了促进作用,使企业产品更加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同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生态效益观念贯穿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并体现在原料的购买,公司的运营,生产及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如占据市场大片份额的诺基亚公司已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贯穿公司运营的整个价值链,包括四大环境计划:为环境而设计,供应商管理体系,公司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命周期后的实践暨再生、再利用、再回收处理。诺基亚手机为“环境而设计”的目标是以对环境影响更小的方式满足客户和其他利益共享者的要求。诺基亚的环保专家为产品设计师提供完整的分析工具以便进行材料可回收率的定量分析,通过使用这一工具,目前手机75%至90%的材料都是可回收的。

(3)企业形象的提升。垃圾减量,资源的回收利用,这一生态理念策略可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地位与信赖度。各国环保法规日益严格,银行业也开始重视贷款客户的环境绩效,将强风险评估,以降低客户污染整治责任带来的财务风险。保险业常因客户的环保事件,导致大额的理赔损失,因此环境风险评估已逐渐成为企业保险业务的重要工作。对此有台湾学者提出5R理论(reduce废弃物减量、reuse资源回收,recycle再利用、repair可使用物品修复和refuse拒接购买不符合环保概念的产品)来实现企业办公环境的生态化,使生态效益观念深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3 企业生态效益观念的落实

1990年,时任杜邦公司总经理EdgarWoolard曾经这样告诫:“有些企业并不尝试以跨世纪环境绩效眼光经营,现在仍有一些这样的企业存在,但就长远而言,他们不会再有类似的问题,因为他们必然已经不存在了。”可见环境议题是个无法避免的挑战,现代化企业如果不能在环境课题中找到企业发展契机,就注定会被淘汰。

(1)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负责人及员工在了解生态效益重要性的基础上,应制定一套科学的、可行的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和详尽的行动纲领,以便将产品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冲击减至最低。该指标体系可协助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将生态和环保信息转化为财务数字信息,比较其所生产的不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的环境绩效;也可用于比较不同企业之间的生态效益,进而拟定改善策略、方案及具体措施,并依据量化结果进行跟踪考察。在行动方面,企业可运用全面质量管理中运用广泛的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行动(Act),以达到持续改善逐渐趋近生态效益的目的。

(2)政府在企业接受并执行生态效益过程中应扮演激励者角色。生态效益理念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观念,其形成及执行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为此政府必须能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就行政方面,比如制定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外来竞争和风险投资开放,政策公开透明,使公众很容易获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制定政策对企业的研发予以鼓励,运用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具备生态效益的产业的成长。政府同时可以运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手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资源保护、污染预防、技术提升、公司组织重整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市场动力,引导企业逐步迈向生态效益的目标。

4 结语

面对全新的,越来越复杂的环境问题,企业应该意识到,正常的商业行为同时也是应该符合生态效益的行为。在生态效益理念的引导下,积极了解、追踪和引进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以便在绿色工业和环保革命浪潮中永保活力。通过提供深度的服务,可持续地增加产品的价值,并减少使用材料和能源、延长产品的耐久性、增加产品的可回收性,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保障企业能长期获得市场回报。

参考文献

[1]王小兵.邓南圣.面向未来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生态效益[J].环境科学与技术(增刊),2001,(12).[2]刘思华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Claude Fussel.工业生态效率的发展[J].产业与环境,1995,17(4).

篇2

【关键词】营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前言

森林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环境下,要想促进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近年来,我国各地逐渐出现营林现象,极大的改善了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但由于部分区域营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单纯的获取木材,对营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有效地促进营林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营林现状

目前,我国的营林存在很多弊端,营林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营林团队,同时营林人员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受传统的营林思想影响,当前的营林大多还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对其生态效益不太重视,导致营林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

营林存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由于不同的树木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营林是一项时间很长的工程,如果在抚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病虫害、自然灾害、火灾等现象,就会直接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森林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资源,国家相关部门对树木的砍伐有严格的限制,如果这些限制过于严格,就会降低林农的积极性,因此,在保持营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在营林过程中,对于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市场风险比较小,但对于生长周期长的树木,则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如果在抚育过程中,市场发生变动,就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

2.营林的经济效益

2.1 评价营林经济效益的准则

营林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营林生产,选择经济效益高,并且容易种植的树种,很容易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对营林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和评价时,可以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将不同时间段的货币价值转换成同一时间段下的价值,从而进行比较和计算,实现营林经济效益的评价。这里的比较计算是指用营林最终产出的木材价值减去营林过程中的成本,得出费用差,其中营林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木材成本。

2.2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

影响营林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会发生一定的波动,营林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市场经济条件,在市场中木材的销售价格会发生一定的波动,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不同等级的林地,其种植的木材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对营林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在营林过程中,遇到自然灾害、病虫害的现象时,会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营林过程消耗的育林费、管理费、劳动成本等也会对营林的经济效益带来影响。

2.3 综合开发林区

近年来,营林区逐渐兴起一种新的开发方式,也就是综合开发方式,这种开发方式是根据林区的天然条件,开发森林旅游、园林、森林加工业等新的项目,扩展林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从而充分发掘营林区的潜力,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

3.营林的生态效益

营林的生态效益是众所周知的,营林能带来持续发展的环境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营林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对于风沙严重的地区,植树造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风沙会大幅度降低空气质量,甚至会对水源造成污染,通过植树造林能有效降低风沙的速度,避免土地沙漠化。营林还能有效地消除污染,有的树木能吸收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从而美化生态环境,保证生态平衡。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从长远的角度看,森林资源能为社会发展创造巨大的环境价值,实现林业综合发展,满足人们可持续发展林业的需求。由于树木的根系十分发达,在土壤的埋深也比较深,因此,营林具有聚合泥土,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同时当降雨量比较少时,树木根据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由此可见,营林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4.提高营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措施

4.1 建立优质营林基地

营林业属于人工造林,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营林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在规模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没有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因此,要建立优质的营林基地,扩大营林规模,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确保营林业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还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制度,加强监督,对破坏林地、开垦林地等行为,要严格的按照相关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只有加强对营林业的保护管理,才能实现营林业的持续发展。

4.2 加强树木种植管理

在营林过程中,加强对树木的种植管理能有效地增加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第一个生长周期是十分重要的,具体的可以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快速生长期、生长后期,在营林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树种,并根据树种各生长周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生长期管理措施,才能确保树木健康的生长,才能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营林树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极大的降低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要加强营林病虫害防治。由于营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根据病虫害的特点,针对性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物理防治法,其中生物防治法是最理想的防治方法,是利用病虫的天敌或者益虫、益鸟进行病虫害治理。

4.3 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在营林过程中,因此,在进行营林时,可以积极的应用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有效地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例如在造林过程中采用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遗传技术等高新技术,将经济性、生态性良好的树种遗传到后代,从而提高所有树木的综合性能。

5.总结

营林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要建立优质营林基地、加强树木种植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营林,不断提高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我国营林业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峰.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02):70.

[2]王宏伟.经济以及生态效益在营林工作当中的体现[J].吉林农业,2012,(10):141-142.

[3]黄玉升.浅谈营林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J].吉林农业,2011,(10):167-168.

篇3

一、树立科学的理念

要实现两个效益的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树立一个科学的理念:既不能过分强调绝对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强调绝对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该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森林只有实现了生态效益,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同样也只有经济效益发挥的好了,才有条件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应该在林业经济的开发中必须做到合理的开发,做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

二、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发展要多元化。我们必须根据林区或者林区周边环境特点,在坚持发挥林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行多种经营。另外,由于林区生态环境改善的长期性与林区居民要求增加经济收入的短期性存在着矛盾,在发展林区经济时,必须把林业作为林区生态经济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来看待,始终把林区的生态效益放在重要地位,并根据林区的特色来规划森林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形成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把“以林业为基础”和“综合发展”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三、发展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要求把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整体研究,尊重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发展林业经济,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林业的发展是建立在森林功能的多样性基础之上的,且森林的大部分功能与生态有关,因此,林业的发展应该服从于森林的生态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的同时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生态林业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林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 ,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并为保护动植物物种以及遗传的多样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空间。同时,生态林业实现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营林人和全社会的利益的共赢,也实现了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它是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加强科技创新

(一)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科技创新是维护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它要求林业资源的开发与林业生态的承载力相协调。林业经济的发展与林业环境的保护应该是一致的,相统一的。森林资源短缺问题出现时,应该正确面对,进行原木林产品技术和节约技术的开发。我们要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维护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

(二)科技创新是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森林资源的培育、恢复和发展工作,必须切实依靠科技创新。这是由森林资源培育、恢复和发展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人工培育林的生长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因而,国家必须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由于森林具有被破坏后恢复原先的功能的时间相当长的特点,而依靠科学技术却可以促进其恢复的进程。基于以上原因,人们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做到开发利用与及时更新并重,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管理,注意开发利用、更新和抚育三者的平衡,以保证林业开发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传统的林业经济结构是以木材的采伐和利用为主,既制约了林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损害了生态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林业经济,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合理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发挥林业景观优势,建立优质的生态旅游区。其次,以市场导向,大力推进工业原料林等短周期林木资源和其它相关林木资源的建设。根据地方林木资源特色,发展本区域优势林业产品,从而解决林业产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再次,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把过去由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技术性的加工和开发转变,提高林木产品的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总之,要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六、坚持抚育间伐

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出现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与长期以来对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而不注重维护和培育有着很大的关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进行抚育间伐,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使其更好地发挥防护效能;必须正确处理好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间的关系,在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抛弃那种不分林种,覆盖式采伐,不及时更新林木等错误的做法,做到用科学的采伐与更新相结合。从而才能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开源节流,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首先,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实行森林资源层级负责制。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保护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把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发展林业经济作为其任期成绩指标,建立森林资源首长目标责任制。把扩大森林资源,提高生长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杜绝火灾、病虫害和乱砍滥伐纳入任期目标,列为考核林业企事业单位经营水平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合理的限制森林资源的采伐。针对我国森林资源少且综合利用率低的情况,应该调整采伐结构,挖掘木材潜力,增强木材的利用率,减轻木材的开采压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充分利用采伐和加工剩余物,发展相关的产品和替代产品,减少原木消耗,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

篇4

[关键词]蔗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持续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率

一、论题的提出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之一,蔗糖业作为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蔗田生态系统每年给广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甘蔗渣也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目前已经开发的甘蔗渣产品有酒精、饲料、纤维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态系统产品开发越多、经济价值越大,意味着甘蔗作为蔗糖生产原料从蔗田生态系统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为酒精、造纸、纤维板等产品的生产原料被充分开发利用起来,整个蔗田生态系统成了无渣的甘蔗系列产业的物质基。以1994~2003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产量、产值为例,我们发现蔗田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可是人们对系统的回报只是些许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统计学上忽略不计的农家肥,这种近乎掠夺式的生态索取、以牺牲生态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最终导致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逐年下降。本文通过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提示人们应该对保护蔗田生态系统问题予以重视。

二、研究区域和方法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与汉族、苗族、瑶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个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东与广东接壤,西与云南相连,西北与贵州交界,北部与湖南毗连,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相邻。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北回归线横跨广西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资源丰富,且雨季、夏热与农作物生长期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广西年降雨量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2000mm;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为5,000℃-8,300℃,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尽管广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土壤贫瘠,但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广西带来了独特的物产,适宜人居。广西人过着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中最不愿意离开故土的人群。

广西耕地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旱地107.3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1.1%,旱地以种植玉米、甘蔗、花生、薯类作物为主。广西的耕地多数是红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质比较差,土壤的有机质如磷、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数耕地土层比较浅薄,土壤较为贫瘠。近20年来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农家肥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氮、磷、钾比例失调。1982年广西土壤普查结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钾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碱性土占33%。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以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来,随着制糖业的发展,甘蔗种植已逐渐成为广西旱地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我们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比较分析的方法,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农村调查队的统计数据、广西南宁糖业集团香山糖厂的相关数据及广西崇左市农业局的相关统计材料,对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持续生产力及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论是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经济收入原产地的蔗田生态系统238.85%的投资收益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对自然气候条件、蔗田系统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赐的巨额生态经济效益支撑着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发展,占中国甘蔗种植面积一半多,是中国蔗糖业出口的最重要原产地。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广西早地作物总面积107.39万公顷,1994~2003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年甘蔗产量及产值分别如表1所示。

(二)讨论

蔗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微系统。Honing(1986)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的有机体集合,在该集合中生物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的决定性超过外部任何事件对其行为的决定性。无论是关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还是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一般是指一个最大空间尺度上能自我维持的实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它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特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渔业生态系统、牧业生态系统、农牧生态系统、林牧生态系统、农林生态系统等。

按照农作物的种类划分,从微观角度看,农田生态系统可分为稻田生态系统、蔗田生态系统、豆田生态系统、麦田生态系统等。蔗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分,蔗田生态系统是指人们在旱地里以种植甘蔗为主,以获得其生态与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单一农作物生态系统。甘蔗作为土壤物质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甘蔗的收获和土壤肥料的施用来实现,甘蔗是蔗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贮存库,甘蔗产量受到土壤养分的影响,甘蔗的收获也会带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质,使土壤养分数量减少,从而加速土壤物质循环的频率。农家肥作为载体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质的数量,直至维持土壤物质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广西蔗田种植面积、甘蔗产量和产值都有不稳定增长的趋势。表2所示,广西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极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态经济价值,蔗农们以较少的农业资本投入,为蔗糖业的发展带来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蔗田生态系统的物产——甘蔗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附加价值即甘蔗产量、蔗糖产量和产值也很大。特别不同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物产的是其废弃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为一系列甘蔗副产品的生产原料,为蔗糖产业带来巨大的、持续的经济效益。转1、蔗田系统生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就是系统对其环境及其系统生态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服务价值由生物技术产品及自然生物圈给予人们提供的技术与服务价值所决定(Costanza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就是蔗农们运用农业技术、种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统为人们提供的物产,即蔗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

生态经济效益就是以市场行情所表示的生态价值,即系统生产力或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效益。生态系统生产力就是系统做功的能力,即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能否在系统内适应自然的变化能力(K.A.沃科特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从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价值(NPP),从价值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可计算的部分,但是人类大部分的福利都来自于纯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它们不需要一分钱而直接给人们带来福利,例如空气、水、土地资源、气候调节、废弃物净化处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态系统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一样,其生产力或服务效益除了为人类提供福利之外,还包括目前难以测算的价值,即系统为大气、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人类生存环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价值。我们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即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有其可持续经济效益。

2、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及其持续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就是NPP产值(NPP×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即生态经济价值扣除生产成本部分,也就是蔗农的纯收入。然而,蔗田生态系统在收获甘蔗之后带来的价值比甘蔗自身价值更大,它可以生产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产品和副产品(Pi),它们的产量和产值就是蔗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BP(PS+Pi)。从市场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态系统的持续经济效益。它是由蔗渣资源化利用生产出的酒精、纸张、纤维板、可降解餐具、饲料、燃料等蔗渣系列产品的产值扣除其生产成本构成的。

1994~2003年广西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和经济效益(PS)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相关价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价格计算,以下图示相同。即蔗田生态系统的年生产成本是每千公顷256.88万元的肥料+135万元的甘蔗种子+13.5万元的人力资本,即每万公顷的成本为40.54万元;甘蔗的价格为200.6万元/万吨;蔗糖的价格为3064.35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渣的价格为164万元/万吨;根据当地居民有以甘蔗尾、叶作为牲畜饲料或薪材用的习惯,其价格按广西类似牲畜饲料稻壳粉的价格200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根则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参与物质循环,其经济价值难以测算而忽略不计

图1显示两个特殊变化情况: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却显著提高。引起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场价格下跌,糖厂收购了甘蔗却不能及时对蔗农进行支付,打白条现象比较普遍,蔗农的经济效益不能实现,来年生产资料的购买受到限制,生产积极性受挫。于是蔗农选择了减少甘蔗的种植面积,使经济损失尽可能减少,维护自身利益,从而使甘蔗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旱地面积比率、甘蔗的产量和产值都分别出现负增长(图2)。其次是地方政府对甘蔗收购市场的管理政策和对蔗农利益的维护措施不到位。比如,对于糖厂对蔗农打白条的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保障蔗农来年的生产资料的购买,忽视了蔗农利益的维护,也影响了糖厂来年的产量和产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维护蔗农利益的政策与措施,不准许糖厂对蔗农打白条,还规定了甘蔗收购的保护价格。同时,银行对农民开发了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小额度贷款项目,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一个生产季节(甘蔗为一年)的政策时延,2002年农民大规模地扩增种植面积,使种植面积由2001年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46%逐年递增为48.1%和50.3%,种植面积及其占广西旱地面积比率、产量与产值的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广西成为全中国31个省、区的甘蔗产量、产值和蔗糖产量、产值最大的省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输出原产地。

3、巨大的投资收益率支撑着巨大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相关产业

是什么原因使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及蔗糖产业如此发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从蔗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经济价值与蔗农投资的比率分析(见图2),我们发现,尽管甘蔗种植面积增长率(EGR)和甘蔗年产量增长率(IROP)基本一致——几乎重合为同一条线,并且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不稳定增长的特征,但是蔗农的年均投资回报率即投资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种植面积占旱地面积比率(PDLA)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蔗田生态系统投资成本C由种子、肥料、杀虫剂、和人力资本价值构成。年均投资收益率(ROIV)则是年均生态经济价值(BEEV)与年均投资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价格计算,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RRO)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建立在极少的投资成本基础上,实际上就是对生态系统资源,尤其是对土壤养分的掠取。蔗田生态系统反馈的信息是每万公顷甘蔗产量逐年递减15万吨,按照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耗损计算法推算,以及农作物形成所需要的养分参数计算,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每万公顷提前耗损300吨的氮、磷和450吨的钾。这就是土壤养分及气候、环境等生态因子过度耗损的信息。

四、结论与建议

1、蔗田生态系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每年对广西人民提供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238.85%。

篇5

[关键词]蔗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持续经济效益;投资收益率

[作者简介]黄凤兰,广西教育学院政治经济系副教授,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实验室博士生,广西南宁530022;樊宪伟,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实验室博士生导师,甘肃兰州730000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94-05

一、论题的提出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之一,蔗糖业作为广西的重要支柱产业,蔗田生态系统每年给广西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甘蔗渣也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我国目前已经开发的甘蔗渣产品有酒精、饲料、纤维板、可降解的一次性快餐具(代替具污染性的塑料快餐具)等等。

然而,蔗田生态系统产品开发越多、经济价值越大,意味着甘蔗作为蔗糖生产原料从蔗田生态系统中被拿走,甘蔗渣也作为酒精、造纸、纤维板等产品的生产原料被充分开发利用起来,整个蔗田生态系统成了无渣的甘蔗系列产业的物质基。以1994~2003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产量、产值为例,我们发现蔗田生态系统给人们提供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可是人们对系统的回报只是些许的化肥和少得可以在统计学上忽略不计的农家肥,这种近乎掠夺式的生态索取、以牺牲生态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最终导致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逐年下降。本文通过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经济效益比较分析,提示人们应该对保护蔗田生态系统问题予以重视。

二、研究区域和方法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壮族与汉族、苗族、瑶族、侗族、么佬族、京族等12个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东与广东接壤,西与云南相连,西北与贵州交界,北部与湖南毗连,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相邻。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北回归线横跨广西中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资源丰富,且雨季、夏热与农作物生长期同季,有利于农业生产。广西年降雨量为1000mm~2800mm,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mm~2000mm;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平均气温≥10℃,积温为5,000℃-8,300℃,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尽管广西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土壤贫瘠,但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给广西带来了独特的物产,适宜人居。广西人过着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中国人中最不愿意离开故土的人群。

广西耕地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旱地107.3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1.1%,旱地以种植玉米、甘蔗、花生、薯类作物为主。广西的耕地多数是红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质比较差,土壤的有机质如磷、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数耕地土层比较浅薄,土壤较为贫瘠。近20年来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农家肥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氮、磷、钾比例失调。1982年广西土壤普查结果是耕地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钾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碱性土占33%。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以及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地力日益衰退。然而,近年来,随着制糖业的发展,甘蔗种植已逐渐成为广西旱地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我们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比较分析的方法,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农村调查队的统计数据、广西南宁糖业集团香山糖厂的相关数据及广西崇左市农业局的相关统计材料,对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持续生产力及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论是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和农民主要经济收入原产地的蔗田生态系统238.85%的投资收益率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对自然气候条件、蔗田系统地力的掠取,大自然恩赐的巨额生态经济效益支撑着广西甘蔗及蔗糖业的发展,占中国甘蔗种植面积一半多,是中国蔗糖业出口的最重要原产地。

三、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

(1)广西早地作物总面积107.39万公顷,1994~2003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年甘蔗产量及产值分别如表1所示。

(二)讨论

蔗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微系统。Honing(1986)认为生态系统是生物的有机体集合,在该集合中生物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对其行为的决定性超过外部任何事件对其行为的决定性。无论是关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还是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一般是指一个最大空间尺度上能自我维持的实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它和一般生态系统一样,是在一个同质区域中或有限范围内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把生物及其环境联系起来的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特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可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林业生态系统、渔业生态系统、牧业生态系统、农牧生态系统、林牧生态系统、农林生态系统等。

按照农作物的种类划分,从微观角度看,农田生态系统可分为稻田生态系统、蔗田生态系统、豆田生态系统、麦田生态系统等。蔗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分,蔗田生态系统是指人们在旱地里以种植甘蔗为主,以获得其生态与经济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单一农作物生态系统。甘蔗作为土壤物质的载体,主要是通过甘蔗的收获和土壤肥料的施用来实现,甘蔗是蔗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贮存库,甘蔗产量受到土壤养分的影响,甘蔗的收获也会带走土壤中的部分物质,使土壤养分数量减少,从而加速土壤物质循环的频率。农家肥作为载体可以增加土壤中物质的数量,直至维持土壤物质平衡的作用。

表1所示,1994-2003年广西蔗田种植面积、甘蔗产量和产值都有不稳定增长的趋势。表2所示,广西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提供极大的生物量(NPP)和很高的生态经济价值,蔗农们以较少的农业资本投入,为蔗糖业的发展带来很高的生态经济效益。而且,蔗田生态系统的物产――甘蔗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附加价值即甘蔗产量、蔗糖产量和产值也很大。特别不同于其他农田生态系统物产的是其废弃物――甘蔗渣可以直接成为一系列甘蔗副产品的生产原料,为蔗糖产业带来巨大的、持续的经济效益。

1、蔗田系统生态效益及其生态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就是系统对其环境及其系统生态因子提供有便利或利益,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服务价值由生物技术产品及自然生物圈给予人们提供的技术与服务价值所决定(Costanza et.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就是蔗农们运用农业技术、种子、肥料作用于蔗田,蔗田系统为人们提供的物产,即蔗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

生态经济效益就是以市场行情所表示的生态价值,即系统生产力或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效益。生态系统生产力就是系统做功的能力,即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者能否在系统内适应自然的变化能力(K.A.沃科特et al,1997)。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从生物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价值(NPP),从价值量上看就是系统的生态经济价值(BEE)。NPP和BEE都是蔗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可计算的部分,但是人类大部分的福利都来自于纯自然的公共物品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它们不需要一分钱而直接给人们带来福利,例如空气、水、土地资源、气候调节、废弃物净化处理、美感和健康。蔗田生态系统也与其他的生态系统一样,其生产力或服务效益除了为人类提供福利之外,还包括目前难以测算的价值,即系统为大气、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人类生存环境、精神享受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价值。我们有必要了解蔗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即经济效益、生态经济效益有其可持续经济效益。

2、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及其持续经济效益

从经济学角度看,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就是NPP产值(NPP×价格)扣除生产成本,即生态经济价值扣除生产成本部分,也就是蔗农的纯收入。然而,蔗田生态系统在收获甘蔗之后带来的价值比甘蔗自身价值更大,它可以生产出蔗糖(PS)、蔗渣以及蔗渣系列产品和副产品(Pi),它们的产量和产值就是蔗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BP(PS+Pi)。从市场行情看,就是蔗田生态系统的持续经济效益。它是由蔗渣资源化利用生产出的酒精、纸张、纤维板、可降解餐具、饲料、燃料等蔗渣系列产品的产值扣除其生产成本构成的。

1994~2003年广西蔗田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BE)和经济效益(PS)如图1所示。

图1中的相关价格是按1995~2003年平均价格计算,以下图示相同。即蔗田生态系统的年生产成本是每千公顷256.88万元的肥料+135万元的甘蔗种子+13.5万元的人力资本,即每万公顷的成本为40.54万元;甘蔗的价格为200.6万元/万吨;蔗糖的价格为3064.35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渣的价格为164万元/万吨;根据当地居民有以甘蔗尾、叶作为牲畜饲料或薪材用的习惯,其价格按广西类似牲畜饲料稻壳粉的价格200万元/万吨计算;甘蔗根则因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只在土壤中参与物质循环,其经济价值难以测算而忽略不计

图1显示两个特殊变化情况:一是1999年、2000年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二是2001年以后蔗田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和持续经济效益却显著提高。引起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1999年、2000年甘蔗市场价格下跌,糖厂收购了甘蔗却不能及时对蔗农进行支付,打白条现象比较普遍,蔗农的经济效益不能实现,来年生产资料的购买受到限制,生产积极性受挫。于是蔗农选择了减少甘蔗的种植面积,使经济损失尽可能减少,维护自身利益,从而使甘蔗的种植面积及其占旱地面积比率、甘蔗的产量和产值都分别出现负增长(图2)。其次是地方政府对甘蔗收购市场的管理政策和对蔗农利益的维护措施不到位。比如,对于糖厂对蔗农打白条的现象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保障蔗农来年的生产资料的购买,忽视了蔗农利益的维护,也影响了糖厂来年的产量和产值。2001年起,地方政府制定了维护蔗农利益的政策与措施,不准许糖厂对蔗农打白条,还规定了甘蔗收购的保护价格。同时,银行对农民开发了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小额度贷款项目,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经过一个生产季节(甘蔗为一年)的政策时延,2002年农民大规模地扩增种植面积,使种植面积由2001年占全国甘蔗种植面积的46%逐年递增为48.1%和50.3%,种植面积及其占广西旱地面积比率、产量与产值的增长率、投资收益率同步迅速提高,使广西成为全中国31个省、区的甘蔗产量、产值和蔗糖产量、产值最大的省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输出原产地。

3、巨大的投资收益率支撑着巨大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相关产业

是什么原因使广西蔗田生态系统及蔗糖产业如此发达,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蔗糖出口原产地?从蔗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经济价值与蔗农投资的比率分析(见图2),我们发现,尽管甘蔗种植面积增长率(EGR)和甘蔗年产量增长率(IROP)基本一致――几乎重合为同一条线,并且随着市场波动而出现不稳定增长的特征,但是蔗农的年均投资回报率即投资收益率(RRO)很高,因而种植面积占旱地面积比率(PDLA)有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蔗田生态系统投资成本C由种子、肥料、杀虫剂、和人力资本价值构成。年均投资收益率(ROIV)则是年均生态经济价值(BEEV)与年均投资成本(CV)的比率。按2003年价格计算,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RRO)为238.85%。

可是,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建立在极少的投资成本基础上,实际上就是对生态系统资源,尤其是对土壤养分的掠取。蔗田生态系统反馈的信息是每万公顷甘蔗产量逐年递减15万吨,按照生态系统价值评估的耗损计算法推算,以及农作物形成所需要的养分参数计算,蔗田生态系统每年每万公顷提前耗损300吨的氮、磷和450吨的钾。这就是土壤养分及气候、环境等生态因子过度耗损的信息。

四、结论与建议

1、蔗田生态系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每年对广西人民提供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带来极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10年广西蔗田生态系统的年均投资收益率高达238.85%。

篇6

大学校园生活区废弃物生态化管理经济效益分析可以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一所4万名学生的高校校园生活区实行废弃物生态化管理,三年的费用和收益核算可知校在不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同时,不但将成本收回,还获得4.8万元的经济净现值,本项目从费用-效益分析上来说是具备较好经济效益的。

关键词:

大学校园;生活区废弃物;生态化管理;经济效益

一、大学校园生活区废弃物基本情况

从生活垃圾的来源和特点来说,大学校园生活区废弃物主要包括: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包括:废纸、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织物(布料)等。有机垃圾,又称湿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或餐余废弃物。不可回收物指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危险废弃物。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过期药品、水银温度计、废油漆桶、打印机墨盒等。另外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污染——白色污染。并且该种垃圾不易腐烂,田野、河流湖泊、街巷等处随处可见。它的清扫、收集、运输、处理尤为令人头痛。

二、生态化管理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传统的投资项目评价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进行财务评价,根据国家现行的价格和相关财税制度的规定,分析测算拟建项目直接发生的财务费用和效益,来分析其可行性。一个项目按照投资使用方向和投资主体的活动范围,可以分为基础性项目、竞争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其中公益性项目都是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这类项目的投资基本上形成不了经济效益,因此这类项目一般由政府运用财政性资金采取无偿和追加拨款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传统的项目评价方法去评价公益类项目是不合理的,故本文将对大学校园生活区废弃物生态化管理项目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来判断该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费用-效益分析法就是分别将经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和效果折算为用货币单位表示的费用和效益,通过对比项目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按净效益对项目的经济性做出评价,通常用经济净现值ENPV作为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评价依据,其中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及流动资金,并对项目投产后各年的生产经营成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等数据进行预测估算。该项目的前期投入主要是垃圾桶、垃圾清运车、生态处理设备等费用,后期运营成本包括环卫人员工资、运行水电费、汽车燃油费、垃圾填埋费、设备维修费,由于该项目前期投入并不算太大,加之学校已有基础设施,故不需要向银行贷款,可以不考虑建设期利息。

三、大学园生活区废弃物生态化管理费用效益评价

在相同地区,规模相似的高校垃圾生态分类项目运作模式及运营费用不会有太大差异,一所4万名学生的高校校园生活区废弃物生态化管理投入有以下几项:(1)垃圾清运车,根据类比高校环卫处提供的资料,负责该高校垃圾清运车共5辆,其中清运量为1t的小勾皮3辆,每辆价格为11万元,使用年限7年;清运量为10t的大压缩车2辆,每辆价格40万元,使用年限6年,垃圾清运车的总投资为113万。(2)生态分类垃圾桶,由于高校已配备公共生态分类垃圾桶,故此部分费用不考虑。图书馆、教学楼及生活区都应按照原有垃圾桶个数再配备一个,方便学生按照生态分类要求投放,按照学校人数,学校应再购置600个垃圾桶,每个50元,且垃圾桶的使用年限为3年,垃圾桶总投入3万元。(3)湿垃圾脱水压榨机,根据市面上某品牌垃圾粉碎压缩机,除金属外的生活垃圾经粉碎压榨后,含水率低于10%,日处理量为30t,功率为5kw/h,使用年限2年,价格10万/台,需购置2台,一用一备,湿垃圾脱水压榨机总投资为20万元。(4)某4万人高校设备维修,水电油费三年分别花费621.9万,614.5万,627.4万。生活区废弃物生态化管理不仅对生态环境有益,而且还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可观。从填埋垃圾中抽取气体回收能源最具经济价值。英国每年从垃圾回收和垃圾制品获得几十亿元的价值,日本每年从垃圾中回收的物质所获经济回报也十分丰厚。当前,对于我国校园生活区废弃物生态化管理而言,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出售分拣出来的可回收物品。根据以往经验将回收品出售给废品回收站,回收站又将物品出售给原料商,所以回收站作为中转处,回收价格会偏低,由于学校产生的可回收物品量比较大,可以选择直接出售给原材料商,故将通过市场上最新的回收价格来估算本项目收入,某4万人高校该项收益三年分别为599.1万,658.9万,724.7万。

综上所述,大学园生活区废弃物生态化管理经济效益较好,项目评价高校在不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三年中,不但将成本收回,还获得4.8万元的经济净现值,本项目从费用-效益分析上来说是具备较好经济效益的。

参考文献

[1]孙华强.校园生活垃圾回收与利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8:117-119.

[2]崔炜.循环经济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J].污染防治技术,2006,04:82-84.

[3]张宏艳.高校生活垃圾资源化管理的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01:338-340.

[4]赵锐.校园生活垃圾的生态足迹估算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1:4618-4620.

[5]赵雪,孙婷婷.大学校园垃圾回收与循环利用现状初探[J].能源环境保护,2014,02:51-53.

[6]刘国,周洪.西华师范大学校园生活垃圾污染现状调查及建议[J].科技视界,2014,20:271-272.

篇7

关键词 湿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辽宁盘锦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50-02

湿地和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是极其重要的物种基因库,也是人类最重要、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类型也多种多样。各类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效益是湿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功能、用途和属性的总称。人们可以直接开发利用湿地资源,也可以间接地从湿地所具有的功能中获益。

辽河三角洲湿地主要分布于辽东湾北岸,集中于大凌河、辽河之间,即盘锦市境内。盘锦市位于辽河三角洲的最南端,是辽河三角洲的核心,代表着整个三角洲的特征,地处东经121°30′~122°30′,北纬40°40′~41°30′。东西宽87 km,南北长85 km,总面积4 071 km2,由水域带、滩涂带、芦苇带和农田、草地带组成[1],辽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湿地芦苇沼泽和潮间滩涂,境内的大凌河河口、辽河与大辽河河口之间又分布着虾蟹池、河口水域等湿地类型,湿地分布比较零散,景观结构复杂多样;沟渠纵横交错,呈网状结构。辽河三角洲湿地总湿地面积为31.5万hm2,占全市总面积的77.4%。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16.0万hm2,占总湿地面积的50.8%,人工湿地面积为15.5万hm2,占总湿地面积的49.2%。这就为此地区带来了天然的生态效益、丰厚的经济效益。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盘锦市的湿地现状方面着手,初步研究了盘锦市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1 生态效益

1.1 调节区域水文

湿地在调节流量方面功能十分显著,在蓄水、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据试验,沼泽对洪水的调节系数与湖泊相近[2]。沼泽土壤具有巨大的持水能力,因此被称为“水物蓄水库”。据在盘锦湿地的试验,泥炭层的饱和持水量在500%~800%,高者可达900%;草根层持水量一般在300%~800%[3],沼泽径流模数小于耕地,一次降水产流量沼泽明显小于耕地[2],沼泽地开垦后饱和持水量呈明显下降趋势,草甸沼泽土0~16 cm层年下降速率为6.22%[4]。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沿着主水道的800 hm2湿地缓冲滞纳洪水。每年减少洪水造成的损失可达1 700万美元[5]。

据肖笃宁[6]研究,盘锦湿地在减轻洪灾中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存储功能。湿地有水库7座,调洪能力1.55亿m3,大小渠系可储水1.25亿m3,地表调洪能力达2.8亿m3;地下存储区每年腾出的地下库容空间为1.2亿m3,总计可储水4.0亿m3。如果能发挥出全部效益,在洪峰期可分洪约10%(20年一遇洪水量为38.6亿m3)的流量。二是输水功能。湿地内的灌溉渠系总提水能力877.73 m3/s。可解决25年一遇洪水约30%的泄流(Qp=25%=3 011 m3/s)。三是分洪功能。在一般的超标准洪水发生时,分洪区至少可分流10亿m3(未考虑到海水2.38~2.81 m时潮水位的顶托作用),若有突发性超标准洪水发生时,紧急分洪区可分洪2亿m3,这样可以保证盘锦市及主要工矿企业在大汛期间的安全。四是沿海湿地的作用。盘锦市湿地抵御波浪和海潮的冲击,防止了风浪对海岸的侵蚀。

1.2 滞留沉积物,净化水质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以及径流等自然过程带来农药、工业污染物、有毒物质进入湿地,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进入水体生态系统的许多污染物质吸附在沉积物的表面。一些湿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污染物。湿地中许多植物包括挺水、浮水、沉水植物,能够在组织中富集重金属的浓度比周围水体高出10万倍以上。水浮莲、香蒲和芦苇都已被成功地用来处理污水。根据在黑龙江省七星河流域芦苇田的试验,芦苇田对砷净化能力为96.06%,对铁的净化能力为92.78%,对锰的净化能力为94.54%,对铅的净化能力为80.18%,对铍和镉的净化能力为100%[7]。

盘锦市湿地可以有效防止近渤海海水污染。含有高污染物浓度的污水排入海洋,为一些藻类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据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环境质量报告书》,近年中国海洋环境环境质量一直在降低,渤海氮浓度从1996年超标16%恶化到1997年的68%,1998年在渤海发生了大规模的赤潮,给地方渔业和海产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如果让河水先流过三角洲湿地,经过沟渠和芦苇湿地的沉淀、稀释、氧化、溶解、蒸发和吸收,排入海洋的水质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

发达的根系和海绵状泥炭土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使得芦苇湿地对造纸污水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尤其对COD、氮、磷等有机污染物质效果最为明显,垂向COD的滞留率达到26%,总氮达到59.9%,有机氮达到69.7%,总磷滞留率为46.7%,可溶性磷滞留率为35.4%。沟渠对造纸污水也有较强的净化作用,当污水流过6 000 m长的沟渠进入苇田时,由于生物化学分解和沉积作用,可以去掉1/2的污染物。

芦苇湿地对采油污染物也有较强的净化作用,对钻井污水的净化能力最强,每年载水量为5.64 cm厚的漫流系统1 km2可以滞留COD 15 t和油1 t。

2 经济效益

2.1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

2.1.1 水稻产品。水稻生产在盘锦市农村生产中占主要地位,在大辽河、辽河下游地区基本上是种植水稻,仅在盘锦市东北部和西北部的少部分地区实行旱作,部分地区在河套实行小麦和蔬菜的间套种。因此,盘锦农业生产基本属于一年一熟的水稻种植业,是辽宁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生产的优质稻米一直是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2010年水稻种植面积109 001 hm2,产量967 377 t。

2.1.2 芦苇生产。盘锦苇田是集中分布的世界第二大苇田,也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部苇田由东郭、羊圈子、赵圈河、辽滨及盘锦监狱5个较大的苇场管理,总面积约为7万hm2 [8]。解放后不断强化管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力兴修排灌渠系等田间工程,芦苇的收割面积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芦苇收割面积达到6万hm2,产量达到50万t。

2.1.3 水产养殖。盘锦市海、淡水渔业资源丰富,海、淡水养殖业发达。从1956年大洼县荣兴农场在有雁沟建立占地100 hm2的海水养殖场开始,海水的对虾养殖、滩涂养殖兴旺发展。特别是1984年盘锦市成立后,由于调整了产业结构,加快了渔业的发展,淡水养鱼业也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到2010年,全市海、淡水养殖规模17.6万hm2。海水养殖面积为1.27万hm2,滩涂管养面积为3.87万hm2,淡水养殖面积落实2.6万hm2,河蟹养殖面积落实9.87万hm2。

2.2 提供矿物资源

2.2.1 石油天然气资源。盘锦市湿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至2000年累计探明含油面积达到1 007.5 hm2,总地质储量为211 162万t;天然气总含气面积约为153.1 hm2,总地质储量约为1 784.01亿m3。从地质构造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和滩海辽河盆地三大凹陷。近年来,油田公司本着坚持“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的原则,优化生产组织运行,推行效益生产,提高油田开发管理水平。2010年,在受特大洪水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原油地质产量950.01万t,生产天然气8.01亿m3。

2.2.2 井盐资源。盘锦市西北部的胡家、甜水农场及羊圈子苇场一带,地下赋存着大量的第四系孔隙咸水,面积达4 863 hm2。特别是马杖房—道口—大台子—立新岗子一线的周围地区,该区盐卤水成份特征是氯、钠离子占绝对优势,分别占阴、阳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比的80%~90%和60%~80%,在中心部位矿化度高达50~60 g/L,为卤水,水化学类型为氯化钠型;在马杖房—小板桥—南锅屯—坨子以南地区,矿化度减至30~50 mg/L,为盐水,以北地区矿化度小于30 g/L;甜水河子—拉拉屯—红旗部以北地区,地下水矿化度更低,小于10 g/L,水化学类型变为氯钠钙型。在垂直方向上,地下水矿化度具有由上至下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目前,全市共有盐滩面积650 hm2左右,年开采盐卤水37.5万~50.0万m3,产盐1.5万~2.0万t。

3 结语

以上简要概括了盘锦湿地提供的生态效益和直接的经济效益,实际上,湿地还提供了旅游、教育科研、野生动物栖息等社会效益,湿地的存价值是不可估量的[9-14]。因此,应该提高人们对湿地的认识,加强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15-17]。

4 参考文献

[1] 金连奎,梁余,张跃文,等.辽宁盘锦湿地鸟类区系调查及综合利用研究[S].国家科技成果,2000.

[2] 陈刚起,刘兴土.三江平原沼泽对河川径流影响的初步探讨[M]//黄锡畴.中国沼泽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3] 张养贞.三江平原沼泽土壤的发生、性质与分类[J].地理科学,1981(2):79-88.

[4] 马学慧,牛焕光.中国的沼泽[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5] 孟宪民.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J].地理科学,1999(5):2-8.

[6] 肖笃宁.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7] 杨永兴,刘兴土,韩顺正.三江平原沼泽区“稻-苇-鱼”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研究[J].地理科学,1993(1):43-50,97.

[8] 吴东雷,陈声明,吕琴,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52.

[9] 辽河石油勘探局史志编纂委员会.辽河油田年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0] 盘锦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2011盘锦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1] 马昭玺.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平台[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9(4):33-35.

[12] 杨辉,于冰沁,何文姗,等.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2):127-130.

[13] 焦守峰.保护湿地资源促进内蒙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3):24,36.

[14] 孔范龙,郗敏,李悦,等.卤阳湖湿地的保护规划及效益分析[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2,27(4):70-74,79.

[15] 刘永军,黄有志,熊家晴.人工湿地不同工艺组合经济效益比较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4(4):535-540.

篇8

摘 要:依靠资源禀赋,合理开发利用,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目标,是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和农村区域经济的正确选择。本文作者以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现实为依据,拟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构思,对当地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的途径方法及其所生产的效应进行了简评,以期为今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关键词:绿色畜牧经济;资源禀赋;利用效应中图分类号:S811.5

文献标识码:B根据资源禀赋,发挥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生态效益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抉择。景宁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山区,介于N 119°13′40″~119°58′19″,E27°28′42″~28°10′52″之间。境内山峰叠障、河谷交错、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步性好,常年平均气温达17.5℃,年降雨量在1800mm以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被保护良好,物种资源丰富,工业化污染程度极低,山清水秀、空气洁净,具有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和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德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鉴此,笔者根据当地资源禀赋,拟通过对资源优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的构思,对当地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的途径方法及其效应进行了思考分析,以期为今后畜牧业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起到益裨作用。1 资源禀赋景宁县地处山区,山多地少,在1949.98km2的土地面积中,有山地面积178466.7hm2,占总面积的91.52%,耕地面积仅7193.33hm2,占总面积的3.69%。面对现实,在当地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果蔬自给能力的基础上,注重的是要做好“山字文章”。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景宁县有草山3113.93hm2、疏林地4012.4hm2、果园3733.33hm2、茶园3133.33hm2、竹林11800hm2、油茶园733.40hm2、木本药材基地3345.20hm2、水田5800hm2。所有的这些资源存量,如果稍加人为改良,优化资源配置,在林、果园内留置或套播一些优质耐荫牧草,实行稻田养鸭,发展生态畜牧经济,不仅可以起到以养代抚,培肥土壤基础肥力的作用,更为生态养殖,推进山区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发展,增加山区农民经济收入,实现资源有效增值拓展了空间。2 资源配置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可能随意狂为,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切实措施。应对草地、林园稍做改良,对资源的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改变以往就养论养,就种论种,单一留养的传统种养模式,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合理的安排。在资源利用地域划分上,对于草山、疏林地类,可经改良后发展牛、羊养殖;而对果、茶园,竹林、药材基地,为避免牛类大牲畜的踩踏或取食,应以发展山羊、禽类养殖为宜。在宜牧资源所处的陡坡、山体的中上部、管理较为不便的地段,应以发展活动力、爬坡力强,管理稍可粗放的山羊、黄牛为好;而在山体中下部缓坡地段,管理较为方便的地处,以养殖鸡等禽类为宜;在稻田中只适合于稻鸭混合种养与稻鸡轮作。在品种选择上,以选用适生性、活动力、寻食力强,肉质风味、市场行情好的绍兴麻鸭、缙云麻鸭,绿壳蛋鸡、当地芦花鸡,凉山黄牛、宣汉黄牛、当地本地种牛,波尔山羊等为佳。在生态养殖实践中,应密切注意与种植业产业基地建设、林地抚养、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紧密联系,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契机,致力于发展种、养、沼循环农业现代生产模式,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增值,并以提高产出效益[1,3]。3 效益估测3.1 规模预测根据资源禀赋和相关资料分析,借力于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和省里扶持景宁县发展生态养殖项目实施之良机,通过人为措施的改良,适当降低栽种、留养密度,留置、套播优化牧草资源,辅之以诸如交通、饮水、栏舍等必要的设施建设,拟可以实现如下表1的养殖规模。以各类资源的80%面积可供畜禽养殖;养鸡以每年养2批,养羊、养鸭以每年养1批计算。由表1可以推测,如果能将景宁县可以用于发展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的80%加以利用,则每年可实现930多万头、只的畜禽养殖规模,相当于2010年77多万头、只畜禽养殖的11.7倍的饲养量,这说明在景宁县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2 饲养产出效益 根据表1所列的养殖量,依据各类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拟可获得如下表2的饲养产出效益。牛以每年单体重225kg,纯收入以产值的25%计。由表2可见,如能将景宁县可用于生态养殖的各类资源加以充分利用,根据当地当前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每年可增加农业产值7.8亿多元,增加纯收入近2亿元,仅此一项,农业产值可比2012年的9亿元增加近1倍。可见,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景宁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3.3 节省成本投入效益实行生态种养,可起到产业互利共促的作用,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而养殖业则为种植业起到以养代抚,取食园内杂草,寻食植物害虫,控制病虫杂草发生为害,畜禽排泄肥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促进低碳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用[4-6]。根据景宁县的资源禀赋,如能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积极发展生态种养业,不仅可以促进景宁县生态畜牧经济的健康发展,根据相关资料与生产实践调查统计,可为种植业增加如下表3的养分投入[7],并拟可获得如下表4的节本效益。畜禽类便日排泄量为:牛20kg、羊1.5kg、鸡0.13kg、麻鸭0.12kg,牛、羊、鸡、鸭粪便含有机质分别为14.6%、25.5%、25.5%、26.2%,含纯N分别为0.38%、0.75%、1.63%、1.1%,含P2O5分别为0.20%、0.53%、1.54%、1.4%,含K2O分别为0.10%、0.45%、0.85%、0.62%计。3.3.1肥料投入

以各类粪便有机质含量换算为栏粪便,栏粪肥以30.0元/100kg计;化肥价格以尿素1.82元/kg(含N46%),过磷酸钙0.52元/kg(含P12%),氯化钾3.50元/kg (含K60%)计。3.3.2养鸡鸭饲

料1.88元/kg,放养节省投食150g/只·天,年放养320d计。 由表3、表4可以看出,根据资源禀赋,实行资源化配置,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可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质120648.86t,植物主要营养成分纯N6996.94吨、P2O56504.35t、K2O3576.65t。这就为培肥土壤基础肥力提供了条件[8];并此可以增加农业纯收入19618.76万元,节省生产投入成本92854.3万元,节本增效可为景宁县14万多农业人口年均增收6632.45元,可见其经济效益十分明显。4 结语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物尽所用,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农业产出效益,节省农业投入成本,提供更为安全、可口的农畜产品,并可更为有效地缓解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趋减,粮、林、果、生态建设的用地矛盾、有效推动资源增值,节源增效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以上只是对实行生态种养经济效益方面的粗略估测。如是加之考虑,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价格升值;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其他相关产业的互动;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等诸多方面的效应,其综合效应更是可观。很显然,在景宁县根据资源禀赋,致力于发展生态绿色畜牧经济,不失、为是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今后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参考文献[1] 杜一新,赵沛忠.毛竹笋用林栽培管理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4):43.[2] 杜一新,周爱平,梁碧元,等.对生态油茶产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3):31-33.[3] 畜牧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携手 共建浙江绿色生态家园.[4] 王华,黄璜,杨志辉,等.湿地稻——鸭复合生态系统综合效益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4):23-26,44.[5] 吴丽芳,杜一新,李永青.茶园养鸡生态种养模式效益浅析[J].现代物业,2010,9(7):103,89.[6] 富相奎,刘娣.发展绿色畜牧业 实现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畜牧兽医,2006(1):53-54.[7] 北京农业大学肥料手册编写组.肥料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26-83.[8] 刘小华,杜一新,雷沈英.吊瓜园放养鸡对园地土壤肥力的影响[J].农技服务,2009,26(11):42,45.作者简介: 石家成(1963-),男,浙江景宁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