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医学影像原理8篇

时间:2023-09-24 10:36: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影像原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影像原理

篇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本研究以专业理论课医学影像成像原理为基础,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积极将“过程性知识架构”的模式应用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设计和实训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来。

1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目标及实践

以过程性知识架构的课程建设,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的课程目标

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依据,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需确定课程教学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结合课程确定具体的、可检测的培养目标。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为:①掌握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及图像形成过程;②熟悉医学图像的组成要素及评价流程;③能够正确评价医学图像质量并分析影响因素;④能够通过影像设备控制台处理医学图像。学生对医院放射科的工作内容及要求有初步的认识,养成基本的爱岗敬业、救死扶伤的职业意识,形成严谨求实、勤奋钻研的学习态度。

1.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工作实际进行搭建,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从以陈述性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为以过程性知识的工作进程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研发学习项目,开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学生学习提供最贴近的职业环境模拟。实训平台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基础,设计探究式的学习过程,结合工作岗位任务组织开展技能训练活动。

1.3 以工作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根据课程内容及行业标准,选择、设计贯穿于学习项目的工作实践中,作为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载体,实践内容的选择要具备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可行性,学生在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内容的学习讨论中,将所学知识与岗位工作建立良好的衔接,所学即所用。

1.4 课程建设过程

1.4.1 分析确定职业工作标准

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及内容的制定需要对接职业工作标准。为此,组织教师深入到各级、各类医院的放射科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研讨确定职业工作标准,职业工作标准涉及3种工作岗位、4大类医学影像设备、27个核心工作能力和21条岗位工作规范。

1.4.2 制定医学影像成像原理

课程标准根据医学影像技术职业工作标准,将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中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相关内容按照工作任务进行开发和整合,明确课程性质,对接职业标准进一步优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适用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性知识体系,改变传统的陈述性知识体系框架,实现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完善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标准。

1.4.3 制定教学内容及课程学习项目

(1)组建包括医院放射科专家、骨干教师和一线放射技师的项目开发小组,进行放射科岗位职责研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典型工作流程及知识点,设计学习项目。教师和放射科技师要共同研究并制定工作案例,以保证学习项目和工作案例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符,提升学习项目的实用性。

(2)医学影像原理课程的工作体系框架按照工作内容分为普通X线成像、CT成像和磁共振成像3个项目,每个项目按工作流程分为采集、重建、评价处理和进程设计,进程下分23个教学任务。如普通X射线成像,按照采集进程设计X射线产生、投影及感光任务,重建进程设计计算机X射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射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信息转换任务,评价处理设计医学图像评价、处理任务。教学实践贴近工作任务,在课程设计的实践内容中,有实习案例、工作案例、医患案例及科学研究案例等,将课程涉及的职业技能、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很好的贯穿其中。

1.4.4 制定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

(1)医学影像原理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的依据,实训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参考,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在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实施方案中引进了案例教学法,将课程教学过程划分为23个教学项目,并创设了工作岗位基本一致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学习讨论、总结归纳及设备操作等教学活动。同时,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方面,为保证理论考核内容与职业标准的一致性,课程考核参考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题型及方式进行了改革,节选资格考试题库样题,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建立了课程的考试题库,考核时随机抽取例题进行课程考核。

(2)为体现课程的理论性以及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后续专业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反馈内容,评价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在医院见习和实习中,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学生对医学影像成像原理的掌握程度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1.4.5 开发课程实训平台

根据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足的特点,在过程性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实训条件,以工作过程引导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过程性知识,达到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放实训室第二课堂,积极开展课前的实训室案例探究,在课堂上围绕实训设备的操作开展教学活动,创建“做中学、学中做”的良好氛围。

2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建设应用效果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及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制定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设计了工作体系的过程性知识结构。在不断研讨修订和完善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性文件,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案例法为教学方法,以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为实训平台,基于过程性知识架构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过程性知识结构包括普通X线成像系统、CT成像系统和磁共振成像系统从医学影像数据采集流程、医学图像重建流程和医学图像评价处理3个层次设计教学的内容,过程性知识体系的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开展教学奠定有序的理论基础。同时,过程性知识体系的内容架构充分对接工作岗位的任务,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直观和有的放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课程实施和评价方面,对接职业岗位,开展案例教学和问题引导式教学。同时,对接全国卫生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课程的考核采用与职业考核形式、内容一致的模式,通过学校和行业两方面进行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

篇2

伴随着我国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医疗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利用到了X线、超声等影像技术医学病症诊断。1966年,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概念首次被提及,但是由于受到当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之后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越发受到限制。直至20世纪末,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算法等发展的完善,才使得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进步。另一方面,根据输出结果的不同,该项技术的被划分为两种类别,其一是计算机辅助检出。其二是计算机辅助诊断,将会针对后者深入探讨,对于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基本原理

1.1数据处理原理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进行诊断时,首先需要在系统中输入相应的诊断参数完成预处理,降低图像的噪声、矫正图像灰度不均匀性[1]。此类操作的执行,目的在于将诊断数据中不同的类型或者来源不同造成的差异弥补掉。虽然该项操作并不是辅助技术的必要构成部分,但是如果未提前进行将会引起最终的诊断误差。

1.2 图像分割原理

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中,图像分割的原理在于将诊断图像分割为不同的解剖区域,然后对图像中的特定目标进行病灶特征的识别和提取,提升诊断精确性[2]。具体而言,图像分割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动分割,另一种是人工分割,与前者相比,后者存在主观性大、重复性低、三维分割效率低的缺陷,所以自动分割的应用频率比较高。自动分割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分割方法,其分割条件分别为区域条件、边缘检测条件、阈值选取条件、特定理论条件。

1.3 样本采集原理

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样本采集原理分析时,应该专门针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区域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样,该研究区域主要包括肿瘤疾病的可疑癌灶、结肠息肉等[3]。另一方面,样本采集对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的要求点为必须具备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对于特异性的要求则比较低,需要后续进行相应的改进研究。

1.4 图像特征提取原理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需要对采集样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换言之,就是对前一步骤中所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比较常用的图像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信号强弱程度的相关统计量,其二是边缘特征,其三是纹理特征。该部分特征都可以用于反馈图像的信号强度等内容。此间需要注意一点是,图像特征的提取工作是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中的重点内容,并不是越多检出效能越高,而是应该选择性的缩短技术运用时间,提升病灶检出率。

2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2.1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胸片影像是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进行最早的一个领域,但是,由于受到人体胸片上支气管血管束以及人体肋骨的解剖结构重叠的影响,致使该该项技术在进行早期的小结节灶以及早期肺癌病变的诊断中经常出现漏诊的问题[4]。同期证实,早期肺癌的检出工作多数依赖医生的经验开展,所以针对胸部进行低剂量肺癌检查的肺结节计算机辅助诊断就成为其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热门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癌症部分实性结节难度依旧较高,所以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肺结节的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实性肺结节的筛查工作中,为后续的诊断预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现阶段,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基于钼靶的乳腺癌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频率最高,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肿块、钙化灶的检出数据精准性提升方面,此时乳腺腺体类型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成为对检出效能质量影响的关键因素。在进行具体的乳腺癌诊断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对于微钙化灶的检出效能最佳,敏感度的参数范畴有效控制在86-99%之间,由于受到乳腺腺体密度的影响,肿块的检出率比较低,一般控制在84-91%之间,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5]。

2.3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CT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经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想要有效减低结肠癌症的发病率,在患病早期及时将结肠息肉进行手术切除具有重要作用,此时,在结肠癌早期时间内进行结肠息肉检测就成为重要医疗检测内容。最初阶段首选的无创性结肠息肉检查手段是CT结肠成像技术,但经过长时间的应用过后发现,该种技术的检出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CT结肠成像检查期间大量的图像数据影响了检出效能。而应用新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后,能够充分解决CT结肠成像期间的图像数据过多的效能影响,缩短分析时间,提升检测敏感性。

2.4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与上述领域中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相比较,其在前列腺癌领域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主要通过对诸如年龄、直肠指诊或血清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进行初步性的预测。目前时期,我国在前列腺癌症的灵床研究筛查与后期评估工作的开展期间,仍旧处于缺少解决方案的困境,随着机器算法的不断更新,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研发为上述问题解决创设了新的解决条件,进一步弥补了原有癌症筛查手段的不足之处,构建出了全新的前列腺癌症预后预测模型,继而为前列腺癌症的治疗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篇3

[关键词] 比较影像学;影像诊断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3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从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逐渐发展到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云南中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提出了“培养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影像诊断学的教学目标为:打牢基础,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选择,了解影像学在中医临床及研究中的应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典型病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解决典型病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引入教学中。

比较影像学是影像学的一个分支,根据对照比较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各种成像技术的要素和基本原理,目的一是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疾病,二是为了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1]。为了提高影像学的教学质量,比较影像学已被部分医学院校引入到教学中。

1 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法现状

典型病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来学习医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2]。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3]。但在我校的教学中,除了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课时少,教学内容多。②学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西医基础薄弱。③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上情况造成学生对影像学相关内容不理解,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对检查方法选择无从下手,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结合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 ,授课过程中放弃按部就班, 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及各种检查方法的对比[4-5];为了使学生理解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的相关知识的结合,将影像诊断学中的西医内容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与对比的方式进行讲解,这对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学效果及中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非常重要。

2 比较影像学在典型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2.1比较影像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诊断学理论的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影像诊断学理论既抽象又难于理解,为了解决学生的困难,我们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及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的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及记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对照比较的方法进行讲解,强调每种检查方法的优点、缺点、成像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和相互印证的关系;同时应用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思考临床上应如何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这样就既加深了学生对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能力。

2.2 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异病同影,同病异影”的特点,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异常困难,在阅片时不知如何得出诊断结论[6],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疾病的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同时指出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加深印象,同时掌握通过分析图像得出诊断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中央型肺癌时,将周围型肺癌、肺错构瘤、转移性肺癌等有肺部占位性表现的疾病的图像列出,通过比较,找出它们影像学表现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同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中央型肺癌,肿块靠近肺门;周围性肺癌;肿块边界有毛刺,可出现空洞;肺错构瘤可出现爆米花的钙化;转移性肺癌肺部可见多个病灶。通过比较讲解后,学生对中央型肺癌的影像表现印象深刻,同时学习了其他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扩宽了知识面,了解分析影像表现的方法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2.3有助于学生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

现在,在临床工作中,对影像学诊断方法的选择,常遵循以下原则:①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及指导治疗[7]。②尽量避免对患者的机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8]。③避免重复检查。④经济的原则,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同一个疾病在不同检查法中的表现特点及局限性[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同时结合疾病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合理选择相关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能力[9]。例如:脊柱椎体的爆裂性骨折,患者有外伤史、体征为脊柱的部分节段触诊有压痛等,脊柱正、侧位片上,有时骨折线显示不清,仅表现出椎体形态不自然,而且不能显示是否有骨片落入椎管,为了进一步明确脊柱损伤的情况,就需要进行CT检查,CT能显示相应的节段的脊柱椎体是否有骨折表现且骨折片是否落入椎管,但CT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的程度,需行MRI检查。这样讲解了以后,学生就会明白平片常常不能清晰显示脊柱骨折,CT能清晰地显示脊柱是否骨折,但不能很好地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MRI检查可以很好显示脊髓损伤的情况。所以在工作中就可以根据疾病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中的表现的特点,根据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达到辅助临床诊断、指导治疗的目的。

2.4有助于学生对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部分的理解。

中医院校的影像诊断学教学中涉及影像诊断学与中医相结合的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学应用于中医研究的领域、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以及中医相关技术在影像诊断学的应用,这些内容是学生较感兴趣但又觉得不易理解的部分[10-11],我们就将这部分内容用对比的方式与西医的相关内容一起讲解,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增多、扭曲、紊乱,伴有肺气肿可出现肺野透亮度增高、膈肌低平等[12];肺气虚型的患者出现肺纹理稍增多、增粗,增多的肺纹理多呈条索状,走向规律,肺气肿征象少见,寒痰型仅见肺纹理略增粗[5]经过讲解后,学生不仅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同时还了解了影像学可用于中医相关症侯的诊断及了解相关症候的影像学表现。

3 应用后的教学效果

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我院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影像诊断学典型病例教学中,用比较的方式对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后,通过一年的教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此也有很好的评价。我们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96.7%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对理解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了解各种检查方式的优缺点、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有帮助,100%的学生认为对学习影像诊断学理论有帮助。

4 展望

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和医疗费用日见增长的今天, 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医疗资源还不太丰富的情况下,发展比较影像学势在必行[13-14]。为了让学生适应今后的临床工作,了解一些新观念,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是必要的,因此在我院西医课程的教学中,尤其强调加强学生对西医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学生相关临床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在影像学诊断的典型病例教学当中,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进行比较的内容太多,比较的方法不恰当,学生反而容易糊涂,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结合教学实际,让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新海,张现坡.比较影像学简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5.

[2] 梁杰,李响.典型病例教学法在整形外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4(10):261-262.

[3] 张洪涛.典型病例教学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9(30):1102-1103.

[4] 吕红玲,闵晓黎,雷亿成.浅谈将比较影像学的理念引入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必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0(19):55-56.

[5] 张东友.中西医结合影像学[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74-75.

[6] 吕佳南,董红梅,胡洋,等.发展比较影像学的策略[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10(34):68-69.

[7] 杨超,邢新,薛春雨,等.Seminar教学模式在整形外科硕士研究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9,3:68-69.

[8] 邵学谦,张文华,鲁砷,等.典型病例库的建立及其在普外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学报,2009,30(18):2305.

[9] 黄文,郑健.“典型病例导入式”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09,38(6):45.

[10] 娄飞云,熊韵波.多媒体典型病例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5(8):841-842.

[11] 罗章伟,黄江河.比较教学法在核医学影像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医学,2004,32(4):388-389.

[12] 王叙馥,左书耀,张勤.比较影像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82-83.

[13] Stolberg HO. Evidence based Radiology:a new approach to the practice of radiology [J]. Radiology,2001,220(3):566-575.

篇4

关键词:医学;独立学院;就业;影响因素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高校更是视大学生就业为生命工程,采用多种模式以促进就业。医学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关乎生命安全,近些年,医学独立学院蓬勃发展的同时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人们往往将独立学院学生和其他批次学生比较,忽略医学独立学院的特殊性,给其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一、高等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对就业的影响

1.高等教育改革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有限的就业岗位必然导致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大。与此同时,十后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也逐渐增加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对无社会经验且供需比失衡的大学生而言,就业更加困难。

2.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对就业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不同医改进度下医疗机构提高准入门槛影响就业。各省市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度不同,部分城市医改后社区及小医院重点接待常见病,大型医院接诊疑难杂症。这就出现了医学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与社区及小医院等用人单位岗位空缺同时并存的局面。新医改导致中小型医疗机构人员流动频繁,而大型医疗机构重实用轻培养,更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这就阻碍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2)医疗机构运行体制对就业的阻碍。部分医疗机构运行体制陈旧。招收人员不考虑层次结构,不能做到同工同酬。此外各地不合理的用人标准对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限制,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及妊娠歧视等。这些因素会给女性毕业生造成不小的就业压力。

二、经济压力影响毕业生择业

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表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往往伴随着较低的失业率;反之,低增长率伴随着高失业率。然而这在中国并不完全成立。中国经济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高速增长,这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率,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间的变动态势与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有关。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加深,经济结构变动对医学独立学院的就业产生很大影响,突出表现在经济导向影响毕业生择业偏好。

1.毕业生就业偏向经济发达地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加大。虽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医改增加了对毕业生的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提供的工资等(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有限,形成地区就业不平衡。

2.经济作用下的生源地就业现象突出。作为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独立学院较重视经济效益,招生地域配比、教学资源配比及就业去向等重要因素在经济效益面前有较多让步,这造成独立学院学生生源地就业现象突出,生源地区承受就业岗位有限,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较大压力。

三、社会对医学就业期望和毕业生择业观念的冲突

毕业生就业观念产生冲突的原因很多,表现在社会对医学就业期望过高、家庭因素的影响和不合理就业观念的阻碍。

1.社会对医学就业期望过高限制就业。据统计,有95%以上的医学类毕业生从事医疗及相关行业,大部分进入各级别医院,小部分从事疾控、血站、计生、医药器械等相关行业。医学毕业生往往不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此外,医学人才培养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使得毕业生眼高手低,求学期间人力资本的投入(求学期间花费)与产出(工资收入)形成巨大反差,基层单位及社区、小医院无法补偿毕业生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

2.家庭导致生源地就业多及学生自主择业意识差。在与学生家长访谈中,较多家长希望学生毕业后留在身边工作。在对学生实习前的问卷调查(不记名)中有半数以上学生愿意到非生源区域就业;而在毕业生就业统计中,有近70%毕业生回到原籍(地级市标准)就业。此项调查中护理专业分布较多,且女生非生源地就业多于男生。

3.不合理就业观念的阻碍。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问题,如“一岗定终身”的陈旧就业观念,过分注重和盲目攀比单位的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及单位发展前景等,却忽视考虑自身发展需求。

四、人才培养与市场供求的矛盾

1.大学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当今大学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学校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轻视实践环节,导致技能型人才奇缺。

2.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与就业指导有待提高。医学独立学院办学成本较高,未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匮乏。

综上所述,医学独立学院的就业问题既受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双重影响,也受经济和社会期望的制约,同时人才培养与市场供求的矛盾也不容忽视。因此医学独立学院的就业问题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加以研究。

参考文献:

.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进一步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N].人民日报,2002-09-12(01).

作者简介:徐争,男,硕士,就业指导,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就业部,讲师。

篇5

关键词:无粘结预应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应用

中图分类号:TU37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从七十年代以来,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进入八十年代,我国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开始应用于多层及高层建筑中的单向、双向板和密肋板结构,并逐渐应用到梁、受拉结构及预应力锚杆等。与其他结构材料和结构型式一样,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也有它的适用范围,超过这个范围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就不一定经济合理,但如果应用得当,就会显示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越性。本文从实际工程出发,说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应用。

1、工程概况

滨海医院,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红树林西北的深圳湾填海区16号地块,临侨城东路,南临滨海大道,占地面积19.2万m2,建筑面积约为35.2万m2,工程分四个标段建设,计划总投资25亿元。其中Ⅵ标建筑面积约52000m2,建筑总高36.45m,总造价为1.6278亿元。该标段工程地下室顶板、侧墙内配置预应力筋,全部为无粘结筋混凝土技术。预应力结构板厚180mm,板内配置间距为700mm的预应力筋。主要柱网尺寸为8m×10.5m。

2、施工依据

预应力工程按设计图和下述规程及标准施工:

①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

②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T 92-2004);

③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2002);

3、预应力筋的设计

3.1材料选用

1)预应力筋采用直径15.24mm,强度标准值为1860Mpa的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有出厂质量证明书。符合国标《GB/T5224-1995》及美国标准ASTM416-98fptk=1860MPa,d=15.24mm,无粘结筋每米理论重量1.22kg。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所用防腐油脂及涂料层为:无粘结筋专用防腐油脂,符合国标《JG3007--93》标准;涂料层材料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在工厂用塑料注塑机注塑成型,厚度要求为0.8~1.2mm,薄厚均匀。 钢绞线外观检查:无裂纹、无锈蚀、无折弯、无断丝;直径在公差范围(-0.2、+0.4)之内。 力学性能检查:请监理见证送检测部门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合格后监理同意方可使用。

2)张拉端和固定端锚具分别采用单孔夹片式锚具和挤压锚具。以上锚具均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外观检查:表面无裂缝,尺寸符合要求。使用前单孔锚具抽样请监理见证送有资格检测机构进行静载锚固性能试验,满足《JGJ85-2002》的标准并达到1类锚具的要求。合格后,经监理同意方可使用。

3)无粘结预应力支架筋均采用Φ8钢筋,焊接在墙竖筋上,合适时亦可利用墙内水平拉筋。无粘结预应力张拉端及锚固端采用螺旋筋Φ6四圈,绑扎固定。

3.2张拉值设定

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σ=0.75fptk。每根张拉力195.3kN。张拉前提供混凝土强度等级达到C30以上的报告,合格后方可张拉。张拉时按张拉力与伸长值双控制,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允许误差±6%,超出时应查明原因后再行张拉。

3.3预应力损失

根据本工程预应力布置及使用特点,预应力损失主要包括锚具回缩损失、预应力摩擦损失和应力松弛损失。其中张拉锚具变形和无粘结预应力内缩:

4、预应力施工

4.1、施工工艺流程

本工程外墙、框架梁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流程

4.2、施工技术

(1)无粘结预应力筋的组成及要求

无粘结预应力筋主要由预应力钢材、涂料层、外包层和锚具组成。无粘结预应力筋所用钢材主要有能消除应力的钢丝和钢绞线。钢丝和钢绞线不得有死弯,有死弯时必须切断,每根钢丝必须通长,严禁有接点。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计算,应考虑构件长度、千斤顶长度、镦头的预留量、弹性回弹值、张拉伸长值、钢材品种和施工方法等因素。涂料层的作用是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隔离,减少张拉时的摩擦损失,防止预应力筋腐蚀等。常用的涂料主要有防腐沥青和防腐油脂。涂料应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韧性;应不开裂、不变脆、不流淌,能较好地粘附在钢筋上;涂料层应不透水、不吸湿、性好、摩阻力小。制作好的预应力筋可以直线或盘圆运输、堆放。存放地点应设有遮盖棚,以免日晒雨淋。装卸堆放时,应采用软钢绳绑扎并在吊点处垫上橡胶衬垫,避免塑料套管外包层遭到损坏。

钢绞线:该工程采用的无粘结钢铰线,即钢绞线包塑采用专用防腐油脂涂料层和外包层,其质量要求符合JG3006-93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专用防腐脂标准的规定。

无粘结筋制作:下料长度的正确与否是无粘结预应力筋制作的关键。下料长度可采用计算的方法求出。预应力筋的下料长度L按以下公式计算:

无粘结预应力筋下料在加工厂完成,不需现场提供下料场地及下料所用的电源。下料切割后应及时在预应力筋上贴上标签,标明其长度、编号,制作固定端,分类存放,然后按照要求规格、数量、使用日期运至现场。下料应用砂轮机切割,不得用氧乙炔或电弧切割。绘制预应筋布置图,按照设计给出的控制点高度进行预应力筋标高放样。

(2)成型工艺

涂包成型工艺可以采用手工操作完成,内涂刷防腐沥青或防腐油脂,外包塑料布,也可以在缠纸机上连续作业,完成编束、涂油、镦头、缠塑料布和切断等工序。挤压涂料工艺主要是钢丝通过涂油装置涂油,涂油钢丝束通过塑料挤压机涂刷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薄膜,再经冷却筒模成型塑料套管,此法涂包质量好,生产效率高。

(3)预应力筋张拉

预应力筋张拉是整个预应力施工的关键,它将最终决定构件中预应力值的大小。张拉前要提供混凝土试验报告,达到拆模要求后,将水泥砂浆清理干净,安装好锚板以备张拉。无粘结筋采用YDC2240Q前千斤顶单根张拉。本工程拟投入以下主要张拉设备:电动油泵(ZB42500)1台;前卡式千斤顶(YDC2240Q)1台。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对千斤顶与油表在有资质的试验检测机构万能机上按主动态(即和张拉工作状态一致)方式进行配套标定。

(4)预应力筋锚固体系

预应力锚固体系由锚环、夹片、承压板、螺旋筋等组成。该工程根据图纸要求选用系列锚具。张拉端锚具采用单筒锚,固定端采用型挤压锚,张拉端、固定端锚具构造,如图2:仅张垃端在墙端时和连接筋的张垃端需加泡沫塑料凹入墙内,后浇带中不需要。其质量应符合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中对锚具的质量要求。

图2无粘结张端和锚固端构造图

锚具固定性能要求:根据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及GB/T14370-2007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要求,锚具静载锚固效率系数和实测极限拉力的总应变必须分别达到不小于0.95和不小于2.0%,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静载锚固效率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该工程预应力张拉力不压顶,因此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限值为6~8mm,挤压锚在挤压时应有足够的锚固长度,制作完成后,钢绞线应外露1mm以上,以保证钢丝衬套充满挤压套。

(5)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

无粘结预应力筋成型后,及时检查成品的数量、规格,无误后方可分类堆放,准备铺筋。铺放时要按编号对号入座,搁置在支架上,并严格按设计位置铺放,弧形部分弯曲自然,避免局部小弯,预应力筋穿过张拉端螺旋筋、锚垫板及模板,在模板的长度不宜少于300mm,并应注意在埋件内300mm一段的无粘结筋应与埋件面垂直。无粘结筋铺放完成后安装张拉洞口穴模,并检查无粘结筋的编号、破损、位置和外露长度等,经自检合格后申报监理部门对预应力筋铺放进行隐蔽验收。

(6)模板及脚手架工程

要求梁模板的支架必须满足承受结构的自重和可能出现的最大施工荷载的要求,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预应力梁两侧模板必须在预应力钢绞线固定好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封模安装,在模板打对拉螺栓孔时必须注意预先定出位置,防止打穿预应力筋保护层。

(7)混凝土浇筑和养护

混凝土浇筑时严禁踩预应力筋、定位钢筋及端部顶埋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在预应力筋的两侧对称下料,振捣时,振动棒不得碰到钢绞线及锚具等,以免损坏预应力筋的保护层保证预应力筋的形态和锚具的位置准确。并注意控制预应力筋的偏移发生,砼浇筑好后要注意养护,以确保混凝土有足够的承压力,以免张拉时发生事故。

(8)张拉控制

张拉过程实行双控管理,即以应力控制为主,并同时实施伸长值测量控制。在正式张拉前进行试张拉,实测摩擦损失系数,再根据实测结果填写“张拉要点”(包括张拉力及计算伸长值)。张拉的实际伸长值不应大于计算伸长值的+6%或小于-6%,若发现实际伸长值超出此范围,应停止张拉,查明原因可继续张拉。

(9)后浇砼封锚

预应力筋张拉完必后宜在二天内进行封锚,封锚前用砂轮切割机切断部分多余的预应筋(要留下足够的保护长度,不得小于300mm),封锚时应清理干净锚具、锚孔,用细砼加微膨胀水泥按设计要求后浇封锚,封锚后浇砼应密实,不得有空隙。

5、结 语

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砼结构技术,其结构性能良好,施工方便,预应力砼与钢筋混凝土比较,具有构件截面小、自重轻、刚度大、抗裂度高、耐久性好,为建造大跨度结构创造条件,增大室内的使用空间,综合经济效应较好,适应现代化建筑的需要。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实际使用效果看,由于采用了预应力砼,地下室超长墙体长度大于200米,地下室顶板局部覆土厚度近1米,基本没有裂缝产生,有效地提高了钢筋砼的抗裂性能,确保地下室外墙及顶板无渗漏。取得了满意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JGJ 92-2004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李兰权编.混凝土工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6

【关键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 电子病历 医学影像系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管理已迈入网络信息化,其中电子病历是医院信息重要组成部分,取代传统的手写纸张病历,运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与再现;医学影像系统是应用于医院中管理影像诊疗设备如CT、MR等产生的医学图像信息系统。电子病历与医学影像系统共同成为医疗决策支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人员通过调取患者电子病历及其相关医学影像信息,开展诊疗活动。此外,医院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系统还关系国民医疗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制定、执行政策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从两者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应用技术方法出发,探讨现存的问题并做出展望。

1 我国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卫生经济已得到初步确立,医疗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多数医院已基本完成医疗设备、基础建筑的配置,医疗机构发展方向已转入深化内涵、加强管理中来,特别是在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技术之后,各医院结合自身情况,已逐步完善医院信息化建设,由传统的物质、经济信息管理,过渡至整个医院信息管理,由传统的单机系统至信息网络化。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用,已成为医疗机构管理人员的共识。信息系统下辖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住院病人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等,各个系统相互覆盖,各有侧重,以配合医院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目前,我国各大医院普遍使用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配合相关软件、设备构建医院网络,基于计算机语言访问数据库,完成信息的传输。在此种背景下,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系统等针对性较强的理念诞生并被运用于实践,极大的提高了管理的效用。

2 电子病历概述

2.1 电子病历的效用

(1)电子病历适应医院网络信息发展需要:目前,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得到推广,使用电子病历代替传统纸张,通过光电讯号实现网络传递,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差错,提高诊疗质量,为管理提供便利。

(2)电子病历可提高异地信息传递的质量与效率:电子病历通过局域网甚至是互联网可实现异地传输,为远程医疗提供了基础,当患者转诊时,电子病历可通过区域共享,节约诊疗时间。目前,部分西方国家已基础实现国民健康信息网络化,实现电子病历实时传递。

(3)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了依据:相关部门可通过电子病历,统计、分析,归纳出有价值的信息,评价国民健康水平、医疗资源消耗情况等,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进而减少资源消耗。

2.2 电子病历发展方向

电子病历牵涉甚广,关系医疗、管理等多个行业,关系个人、社会,家庭、国家等各个阶层,从国民卫生角度考虑,建立国民电子病历已成为必然,是构建国民医疗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电子病历内容缺乏规范指导,地区间、各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内容差异较大,电子病历仅在内部传递,严重影响区域间信息传递效率。此外,电子病历传递缺乏制度保障,地方医疗经济壁垒较大,医疗改革力度不够,电子病历难以实现地区间共享,甚至受到人为阻挠,其它地区电子病历难以得到本地认可。

3 医学影像系统概述

3.1 医学影像系统效用

目前,医学影像设备已成为重要的诊疗工具,医学影像信息成为重要的患者信息,是医院开展诊疗活动的依据。医院影像信息存储多由胶带、胶片、图纸等载体完成,丢失、损毁等情况时有发生,迫切需要高效、可靠的管理。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大力推进,相关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目前技术条件已能满足大容量影像信息的存储、传递。

3.2 医学影像系统现状

医学影像系统构建的目的在于为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教学、科研提供便利,整个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医疗机构在管理医学影像系统时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多与病历系统相结合,建立连接实现联合以便诊断,其它教学、科研领域调取影像信息则比较困难。因此医院在构建医学影像系统时,应综合考量,单独设立、区域共享,以满足各领域活动需要。

3.3 医学影像系统发展方向

医学影像信息常通过图片、影像进行传递,容量较大,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其型号、功能各有不同,在传递影像信息中可能出现冲突,特别是部分影像信息严重失真,像素、色素、几何分辨率等较差,信息经传输后已不能满足需要[4]。因此医疗机构在开展医学影像信息建设时,应具有全局意识,配备协调性良好的设施设备,缩短处理流程,实现影像设备信息传递,保证信息质量。

医学影像信息不同于文字信息,特征性并不明显,目前尚无有效统计、筛选、比对、分析的技术手段,给信息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科研、教学人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利用人工方法处理海量的信息,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需要更加智能化的处理、传输技术。

4 结束语

目前,我国医疗体系改革仍在不断深入当中,医疗信息全国区域内跨省共享,已成为必然。医院应适应社会发展,在构建自身医疗信息网络时,加强电子病历、影像学系统的制度化、标准化,增添先进的处理、存储、传输设备,以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用,提高医院诊疗效率,为国家政策开展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顾艳,韩志东.加强电子病历质量安全监管功能[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6):62-63.

[2]郜凯华,李楠,谢铮.组织因素对实施电子病历系统的影响[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11):26-28.

[3]唐晓东,罗娟,关晓峰等.新版电子病历系统与临床信息系统有效集成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07):656-658.

[4]庞涛.信息化水平应体现医院综合实力―记2013华南医院信息网络大会[J].中国信息界:医疗,2013,5(05):24-24.

[5]胡志坚.集成平台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3,9(04):59-65.

篇7

[关键词]满意度 因素 态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209-02

大学作为当代人才培养的摇篮,既是社会所需人才的提供者,也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不仅要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获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更快地成长成才。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评价,将是学校进行专业教育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同时也表现了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速度的快慢,体现了对待自身学习和学校教育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态度。本文将根据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性别、家庭出身、父母职业、择校原因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学生对就读学校满意度评价的影响。

一、性别与家庭出身

被调查者总数为196人,其中男生为79人,约为40%,女生117人,约占60%;约有105人来自城镇(其中男生44人、女生6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4.4%(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2%、58%);来自农村的学生89人(男生34人、女生55人),占45.6%(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9%、61%)。根据目前独立学院招生数据显示,性别比例大约为4:6,城乡比例约为1:1。按照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来进行划分,学生干部约有46人,约占总人数的23.4%,普通学生149人,占总人数的76%。

女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评价要偏高于男生的评价。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者中,男生约有24.7%评价为满意,约有66.7%的评价为一般,约有不到9%的男生表示不满意。而女生中这些数字分别为24.6%、71.%和4.4%,对学校表示不满意仅为男生的1/2。

根据表1所示,来自城镇的学生满意度的评价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城镇学生约有31.4%表示对学校满意,明显高于农村学生的17.2%,表示不满意的城镇和农村学生基本上一致。

结合性别和家庭出身两个方面而言,来自城镇的男生表示满意的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女生;农村学生则表现出了与城镇相反的关系,即女生要比男生高。

二、父母从事的职业

父母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职员或工人、农业劳动者,占被调查者从业人数的57%以上;父亲在党政机关工作、担任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29人,约为15.2%,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从业者分别为13人和25人,约占6.8%和13.1%;母亲在党政机关工作、担任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8人,占4.2%,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分别为8人和26人,分别占4.2%和13.5%。

约有49位学生来自双职工家庭,其中8位学生的父母都在党政机关工作或担任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有29位学生父母双方是企业的职工或工人;约有3位同学的父母是私营企业主,有20位同学的父母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父母双方都是农业劳动者的学生约为51人,占调查总数的26.4%;父母双方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的学生有7人,所占比重约为3.6%。

父母职业的不同令学生对择校满意度的评价表现出来了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父亲的职业是党政机关、企业单位负责人、职员或工人、私营企业主与个体户的学生,满意度评价要高于父亲的职业是农业劳动者和失业或半失业者的评价,前者表示出来的满意评价平均要比后者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而不满意的评价要低3个百分点。而母亲职业对学生所就读学校满意度评价的影响也呈现出来相同的特点。

三、选择目前就读学校的原因和高考时发挥的情况

目前就读的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是自己选择。自主选择目前就读学校学生145人,占总比例的75%,而受他人影响的有22人,占总比例的11%,在家长的要求下来就读的学生人数为28人,占总比例人数的14%。对于高考是否发挥正常的问题,一半以上的学生回答是发挥失常,约占59%,仅有41%的学生认为自己发挥正常。

学生对目前就读学校满意度的评价受到了“高考发挥如何”与“选择学校原因”的影响。如表2,认为自己在高考时发挥“正常”的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评价要明显高于认为自己高考发挥“失常”的学生。在认为高考发挥“正常”的80位学生中,约有26位对现在学校是满意的,有51位是一般,还有3位是不满意,所占比例分别为32.5%、63.8%和3.8%;而在认为自己高考发挥“失常”的115位学生中,有22位学生表示满意,仅占19.1%,比发挥正常的学生低了13.4%,有84位为一般,占73%,还有9位则是不满意,占7.8%,所占比重约为认为自己高考发挥正常学生的2.5倍。

在择校的过程中,自己进行择校的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的评价明显要高于在家长要求和受他人影响进行择校的学生。如表3所示,在自己择校的学生中,约有25.5%的学生是满意,仅有2.8%的学生是不满意,满意率要比其他两种情况分别高出4.1百分点和2.8百分点,在家长要求下择校的不满意率是自主择校的5倍多,受他人影响择校的不满意是最高的,达到了18.2%,是自主择校的6倍多。

篇8

关键词:医学院校;视力状况;影响因素

近视已成为影响人类视觉最常见的眼病,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近视成为全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眼科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国第六次多民族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阶段低视力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低龄化趋向[1-2],中国是世界上近视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近视防治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卫生工作的重点。本文对我校大二学生视力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校2014级各专业专科二年级学生1558名全部接受视力检查,其中护理专业学生738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508名,口腔医学专业学生312名,男生636名,女生922名,平均年龄(18.12±0.75)岁。

1.2方法 所有学生视力检查均在学校附属医院眼科门诊进行,由两名专科护士检查,使用国家标准对数视力检查表(E字表),标准检查距离5 m,检查裸眼视力。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次调查特点,自行设计视力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包括:用眼行为、照明情况、生活习惯等。共发放调查问卷1558份,回收1558份。视力评价标准:裸眼视力在5.0及以上者视为视力正常,裸眼视力低于5.0者视为视力不良,视力4.8~4.9为轻度视力低下;4.6~4.7为中度视力低下;≤4.5为重度视力低下。若同一人双眼视力有差别,则按视力较差的一只眼,统计其视力低下程度。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取α=0.05,组间比较用F检验,影响视力相关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

2 结果

1558名大学生中,近视有1408人,近视率为90.42%,其中轻度近视占32.09%,中度近视46.21%,高度近视8.12%;男生近视率为85.42%,女生近视率为92.58%,女生近视率明显高于男生(P0.05),见表1。不同视力的被调查者父母近视、阅读距离、常在暗环境下用眼、阅读1 h休息、平时做眼保健操和发育期营养缺乏与近视发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视是世界上高发的危害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眼病,我国是世界上近视率发生较高的国家之一。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显示:大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2.68%。一项针对台湾地区青少年近视调查显示[3],近距离工作较多的医学生中近视患病率>9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近视率为90.42%,不同程度近视学生中中度近视46.21%,远高于轻度和高度近视。说明我校大学生视力情况较差,近视严重危害大学生视力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我校为三年制医学专科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两年,各种医学基础与临床专业课程种类繁多,学生每天上课、自习时间为7~8 h,课业负担很重。长时间的视近工作可引起眼部过度的调节和辐辏,使睫状肌痉挛牵拉脉络膜,眼外肌张力增强导致巩膜扩张,眼轴变长,角膜弯曲度增加,形成近视。调查结果还显示: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与护理专业学生的左、右眼裸眼平均视力无明显差异(P>0.05)。在医学高职院校中,第一学年各个专业都设置有较多基础医学课程,而学生中以文科生偏多,对比较抽象的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基础医学课程感到较吃力,学习时间更多。此外,学生每天使用电子产品对视力有显著影响,持续注视电脑屏幕,易导致睫状肌和晶状体发生器质性变化,使被调查者由假性近视逐渐转变为轴性近视[4]。近视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近视、阅读距离、常在暗环境下用眼、阅读1 h休息、平时做眼保健操和发育期营养缺乏这六个因素为影响视力的相关危险因素。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有诸多原因,除父母遗传因素无法改变外,环境因素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因此加强学生眼保健知识宣传,提供合理的营养膳食,改变学习照明环境和调整相应课程安排是非常必要的,应引起学校足够重视。

本次调查还显示近视眼的发病率与学生经常体育锻炼无明显相关性,但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机体的良好发育和代谢,还能够促进人体的代谢和形态塑造。体育锻炼可以让眼睛从过度的紧张中放松下来,对预防近视有益,还应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OL].北京:2010(2011-09-26)[2012-04-15].http///repor/diaocha 2445-10059.

[2]谢红莉,谢作揩.我国青少年近视现患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7):439-44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