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8篇

时间:2023-09-24 10:36:2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

篇1

近年来世界上自然灾害不断,而中国由于地形复杂多样,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率高,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据国家减灾办介绍,2013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率较2012年明显增加。2013年入冬以来,中国多地遭遇大面积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出行旅游。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通报首次将雾霾纳入自然灾情,恶劣的雾霾天气同时也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因此,去空气清新的地方开始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卖点,雾霾使三亚成为最受欢迎“洗肺游”目的地。

一、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自然灾害的种类

黄崇福(2009)指出自然灾害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造成的生命伤亡和人类社会财产损失的事件1。常见的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自然灾害可以归纳为四种:一是发生在岩石圈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二是发生在大气圈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沙尘暴等;三是发生在水圈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暴潮、赤潮、海啸等;四是发生在生物圈的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禽流感、

SARS等。

二、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

(一)直接破坏旅游目的地的基础建设

重大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是极大的,它直接会对旅游目的地本身如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通设施和接待设施等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使得受自然灾害打击的旅游业的恢复非常困难,目的地的旅游配套设施恢复正常运转并非一日之功2。如,11年日本东北沿海地区里氏9级的大地震造成基础设施毁损和工厂停产,对日本经济造成巨大损伤。

(二)严重威胁旅游者的人身和心理安全

安全是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3,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两个最基本的层次。自然灾害不仅给目的地带来直接的人员伤亡,如04年印度洋海域爆发地震和海啸,导致周边地区受损严重,近30万人丧生。同时给旅游者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使其在一段时期内失去旅游的动力。对于潜在的旅游者,相关灾难的报道会增加他们对旅游风险的认知度,改变决策。如因自然灾害而导致事故频繁发生的苏花公路,被称为台湾最美的“死亡公路”,让游客望而生畏。

(三)对旅游市场的负面影响

由于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效果明显。因此自然灾害对交通、商业和食宿等的负面影响极容易造成目的地市场盈利的萎缩。比如08年汶川地震,公路和铁路方面,由于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致使灾区道路和相关铁路线路影响惨重;航空方面,各航空公司飞往成都的航班量也有所减少;据统计,四川省旅行社损失累计达2.83亿元,宾馆饭店损失达95.35亿元,旅游城镇接待设施损失99.14

亿元。

三、旅游目的地灾后管理措施的实施

由于自然灾害的爆发经常是不可预测的,灾难发生前的预警机制和发生过程中的救援行动固然重要,但在实际的相关对策中管理者应侧重于灾后对旅游目的地重构的管理措施

制定。

(一)自然灾害对目的地旅游业影响的评估

及时开展分析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目的地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的评估,从点到面,全方位的剖析损失数额和损失程度的细分,更好的为灾后目的地重建工作打下基础。

(二)灾后目的地的重建

自然灾害结束之后,管理者应根据受灾程度和救灾情况修订抗灾策略,同时在物资救济和安抚受灾民众的基础上,要重树当地居民和周边商家的信心,制定新的城市规划,共同携手重建被摧毁的基础建设、逐步复原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重新塑造目的地形象。

(三)目的地市场营销战略

在得到自然灾害对目的地旅游业影响评估和灾后开展城市重建的基础上,管理者应重新着手恢复目的地城市的旅游业,因此,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非常重要。首先,根据目的地城市的特点和旅游市场的趋势,定位消费游客;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研,挖掘和满足游客的潜在需求,同时结合媒体对目的地的正面宣传,重新给予游客旅游的信心和动力;完善和加强旅游业环环相扣的接洽工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重构,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游客,尽快恢复自然灾害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创伤,逐步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

篇2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natural disaster,its classification and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udies the problems in China's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problems

中图分类号:X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80-02

0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造成损失大。因此做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发生、尽可能的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以及做好灾后重建、恢复等工作。而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何改进、完善这些薄弱环节,对防灾、减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

自然灾害属于突发事件的一种,是指以水、旱、病、虫、鸟、兽、风、雹、霜冻等自然现象的自然变异为主因而产生并表现为自然态的灾害,具体表现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滑坡、水土流失、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大风、冰雹等。

自然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的分类很多,根据导致灾害的主体以及成因,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几类:①气象灾害。由气象与天气系统异常所形成的灾害,如干旱、雨涝、台风、寒潮、浓雾、酸雨等。②海洋灾害。由于海洋的变异而导致的在海洋中或海岸带造成的灾害,如风暴潮、海啸、海冰、赤潮等。③洪水灾害。由于超出水道的天然或人工限制界限的异常高水位水流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的灾害称为洪水灾害。根据洪水发生的原因,又可以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等。④地质灾害。自然变异和人为作用导致的地质环境或地质发生变化所引起的灾害,如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⑤自然火灾。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不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火灾,如地震火灾、火山火灾、雷击火灾、天旱火灾等,森林火灾属于自然火灾。⑥生物灾害。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的某种生物的过多过快繁殖(生长)而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的自然事件。如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蝗灾与鼠害、生物入侵等。

2自然灾害应急管理

2.1 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2.2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指针对自然灾害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根据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阶段,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可以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和灾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以尽可能预防和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做好事前应急准备;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对自然灾进行监测,对风险评估、应急决策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及时而准确的预警信息公布,有助于引起有关人员或全社会的警惕,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准备;一旦自然灾害发生了,则应当立刻采取相应的措施,启动预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快防止灾害的扩大和发展,同时积极展开救援工作;当自然灾害结束之后则应当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只有不断完善、改进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长期稳定。

3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研究

3.1 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技能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许多公民没有一个正确的、积极的认识,仍存在盲目、恐慌等心理,缺乏基本的自救技能。要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应当进一步提高公民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的意识。通过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做到自然灾害教育的普及,并利用多种途径,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公民自救技能,从而减少自然灾害对公民造成的影响及伤害。

3.2 “三跨”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而针对这种“三跨”情况制定的应急预案却不多见。常见的应急预案都是针对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的,忽视了部门、行业、地区间的协调和配合。即使有一些“三跨”的内容,往往也只是形式上的条条款款,未实施过演练,缺乏科学性及可操作性。因此“三跨”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演练,对完善应对措施和提高应对能力,从而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3.3 政府快速决策及预警从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以下简称雪灾)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自然灾害的缺乏快速决策能力,未能及时的对雪灾灾害进行预警并启动应急预案。中央气象台1月11日早上6时暴雪橙色警报后,在受灾的21个省市中,除湖北外,没有一个省市提前发出预警信号,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如果各省市政府能够快速响应作出决策,及时预警信息,启动“三跨”应急预案,相信能够降低公民和社会的损失。

3.4 社会组织及群众救援力量社会组织及群众救援力量是不可忽视的队伍,在自然灾害救援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有时由于缺乏组织性、纪律性、专业性,仅仅凭着一时的热情,有可能对灾害救援造成影响。例如汶川大地震后,很多志愿者投入到地震救援的队伍中,有的在驾车到达灾区后遇到了余震或是山体滑坡,有的由于体力不支或是食物不足,有的因为驾车堵住了物资运送车辆,结果“救助者”成了“被救者”、“阻救者”,反而影响了地震救援的实施。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这些力量的重视,在平时做好社会救援力量的登机、管理及培训,那么在自然灾害来临之际,他们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救助者”,对灾害救援起到促进作用。

3.5 灾后恢复和重建在自然灾害的灾后恢复和重建中,我们往往注重物质方面的恢复和重建,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重建。一方面,物质上的恢复和重建是看“得到的”,容易出成绩,容易得到群众的赞誉,而精神上的恢复和重建是“摸不着”的;其次,灾后人们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住房跟饮食,注重物质上的恢复和重建时无可厚非的,而精神上的恢复和重建则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汶川大地震后,不单是灾区人民在心理上产生相当大的震荡与影响,许多救援人员也出现了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杀的极端行为,这不得不让我们对灾后的精神恢复和重建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王郅强,麻宝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J].长白学刊,2004(2):38.

[2]韦保新.提高救灾物资储备保障能力的思考[J].中国减灾,2006,(12):38.

[3]王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J].青海气象,2007(4):2.

[4]曹丽.关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511):246.

[5]唐圣华,田力.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机制的完善[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10(2):51.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60―01

陇南是全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之一,同时位于我国地震频发的南北地震带上。近年来,陇南连续多次出现几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灾害。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成县一中开展了“‘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省级课题研究。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选修模块五知识的理解,而且贯彻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提高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一、开发构想

1.开发基础。开展灾害教育活动是减轻人类遭受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我校学生在学完选修五模块后,对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对“成县地理”校本课程的学习,他们对家乡的自然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亲身经历了多次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其学习“乡土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学生的需求,开展灾害教育的紧迫性成为开发“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的强大动力和基础。

2.校本课程标准的制定。“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标准主要由“内容”和“活动建议”两部分组成。其中,内容包括:陇南自然灾害的特点、类型及分布;人类活动对陇南自然环境的影响;成县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陇南和成县在防灾减灾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活动建议包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各种资料,了解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类型与分布;列举当地发生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各一例,分析陇南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实地参观学校或家乡附近的自然灾害现场和治理现场,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利用当地科普馆、气象局等校外地理课程资源,组织一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利用板报、展板等展示陇南减灾的成就和灾害防治措施;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近年来陇南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进行初步探讨。

二、实施途径

1.课程实施前的师生准备。校本课程实施前,教师下发“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与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等“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编写内容,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前要做好以下准备:一是填写“陇南自然灾害”调查问卷,增强对陇南自然灾害与防治现状的了解;回顾选修模块五中的相关内容;撰写令自己印象最深、亲身经历的有关自然灾害的短文。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报纸、书籍等收集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与防治资料。

2.合理开展课堂教学。“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主要采用“问题―阅读―课堂探究” 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即先以问题引入新课,如,用“2013年陇南发生过哪些较大的气象灾害”引入“陇南主要气象灾害”这一学习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陇南某次重大自然灾害或防灾减灾成就的内容,师生共同归纳某种灾害的危害、时空分布特点或防灾减灾成就及应对措施。最后,开展课堂探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3.实地参观考察。在“陇南自然灾害”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校外地理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组织学生参观成县防震减灾科普馆,考察5・12地震后陇南农村的变化,与受灾群众及灾害治理人员进行座谈。学生通过参观考察,亲身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提高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防灾减灾的意识。

4.展示学习研究成果。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让学生办地理板报,主要包括参观考察活动专题板报及专题学习板报。二是组织部分对自然灾害与防治问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篇4

近期,受冷暖气流的影响,我市已出现区域性中到大雨,部分地区暴雨的天气过程,极易引发各种灾害,特别是前期干旱严重地区,务必高度警惕和防范旱涝急转灾害。加之夏季来临,气温高、湿度大,雷电、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和人身财产安全,市政府要求全市切实做好汛期及高温季节安全生产工作,防范自然灾害和恶劣天气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现就做好今年汛期及高温季节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加强领导

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一定要牢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充分认识做好今年汛期及高温季节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切实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及早安排好、布置好和落实好。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安全生产领导组织机构,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制,建立和完善汛期及高温季节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各负其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机制。

二、突出重点,排查治理,落实应急措施

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高温期间从业人员的作息时间,尽早安排部署汛期和高温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组织一次全面细致的拉网式安全大检查,认真排查可能由自然灾害和恶劣天气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特别是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人员密集场所、水利、供电、供水、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要针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重点设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切实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尤其要加强对桥梁、涵闸等各类抗洪排涝设施的检查保养,对查出的严重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要采取果断措施,该停产的停产,该关闭的关闭,决不手软,真正做到“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才能生产”,坚决防范各类事故的发生。与此同时,各单位要进一步完善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对由自然灾害和恶劣天气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演练,储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逐级落实各项应对措施,做到职责到位、思想到位、人员到位、装备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各种险情处置及时、有力、有效。

篇5

关键词:干旱;农业生产;影响;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濮阳市存在着严重的干旱现象,使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挑战,因此,必须明确干旱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探索一条适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和减轻干旱灾害。

1 干旱灾害对濮阳农业的影响

1.1 农业严重减产

濮阳市夏季气温偏高,降水持续较少,各个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干旱灾害。干旱能使冬小麦等小春作物大幅减产甚至绝收,玉米、水稻等作物的备耕和生产受到影响,对春播作物的播种以及幼苗的生长也有消极作用。农业部门预测,干旱以来,土壤的相对湿度均小于45%,粮食的产量下降,农作物严重减产。由干旱引起的农业的直接经济损失巨大,严重阻碍着该濮阳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1.2 人畜饮水困难

干旱使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由于降水量偏少,气温相对偏高,使土壤蒸发加剧,失墒严重,还会给部分地区群众和家畜的饮水带来问题。濮阳市市受旱面积达13.33多万hm2,其中,重旱达4万hm2左右,一系列数据显示干旱使人民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严重影响着作物的出苗和生长,使农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

1.3 当地物价上涨

受干旱灾害的影响,濮阳市部分地区农作物大量减产,致使粮油等基本生活用品的供给量严重不足,因此大部分地区农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干旱还会使水电的发电量减少,导致一些地区用电紧张。干旱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的生产,还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2 造成干旱的重要原因

2.1 降雨时间分布不均

濮阳市年平均降水量为500~600mm之间,是河南省比较干旱的地区之一,并且年内、年际降水量分布极不均衡。由于降雨的强度大且比较集中,会经常会发生洪涝灾害,之后往往降雨较少,因此,容易出现大旱灾害。

2.2 节水意识差,使用不合理

目前,濮阳市部分地区的农业灌溉措施很不完善,农民的节水意识较差,使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另外,在干旱缺水时,某些用户为了保全自己的耕地而在上游截水,导致下游的耕地没有水资源来抗旱,不仅会经常引起水纠纷,还会造成社会矛盾。

2.3 种植结构不合理

农业种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没有依据当地降水的自然规律和抗灾救灾的需要从而确定农作物的品种。在较易发生干旱灾害的地区,强调种植水稻反而增加了干旱的几率和损失,应该种植玉米等耐旱的粮食作物和抗寒性较好的花生等作物,但是却有不少地区选择种植双季稻。

2.4 抗旱基础设施老化,抗灾能力差

目前,濮阳市抗旱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水毁等现象严重。受水库的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等因素的影响,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降低,无法正常发挥抗旱的效益。同时,受抗旱机电设备的管理、维护滞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

3 应对干旱灾害的措施

3.1 解决当前的应急问题

要解决群众的饮水问题。重点是要抓好现有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全面启动各类抗旱设施,加快应急水源工程的建设。对于缺水严重的地方,需要组织社会力量去打井找水,并且积极配合运用、送水等工作,以缓解当前的人畜饮水的问题。对于干旱地区而言,作物减产已经成为定局,因此还要做好春耕备耕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落实各项农业生产措施,争取克服灾害及天气要素的影响。还要通过调整结构,推广抗旱的技术,从而化解农业生产的难题,依据作物受灾程度的不同,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规划。

3.2 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自然灾害面前,人民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危机防范意识以及正视灾害的态度。面对问题往往手忙脚乱,使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大。这就需要各地政府树立正确的思想,有随时准备应对的意识,还要普及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完全克服其应对灾害的侥幸心理。另外,政府还要培养预防和判断灾害发生的能力。就干旱灾害而言,需要开展对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同时,还要监测干旱地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含水量,增加对各个站点的天气加密观测,加强对灾情的调查和普查,以顺利的开展科研工作。政府在预防旱灾的同时,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进而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政府还需要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向民众宣传抗灾知识,以提高其抗灾能力。

3.3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由于濮阳市的水源工程不足,抗旱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灌溉设施不配套等,使旱灾仍然列在自然灾害的首位。因此,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这就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对骨干型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提高供水能力和抗灾能力,还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既能解决人们的用水问题,又能给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好处。还有就是农田设施的薄弱引发的旱灾,激发了农民建设水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需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兴办小型的水利设施;应该先安排民众最急需、最迫切、效益最显著的工程,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要全方位的加大节水力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从而加强对节水工程的建设。

3.4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足的资金是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旱田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物质保障。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体系,并合理进行分配。相关部门应该依据灾区市场的变化,及时的做好粮油等的调运和出库的相关工作,以保证灾区粮油和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正常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管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各受灾地区要加大对抗旱的投入,细化抗旱救灾的措施和方案,保证解决民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干旱对我国农业的严重影响及应对措施[J].农林牧渔,2012(4).

篇6

关键词:电力;线路;维护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生活用电量日益增加,对电力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如何确保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减少故障发生率,成为电力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影响电力线路安全运行的因素较多,既有外力造成的破坏,也有自然灾害带来的线路问题。因此,需要认真分析造成线路故障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保障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

一、电力线路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力因素造成线路问题

城乡配电线路面向各个用户,线路经过的环境较为复杂,跨越的道路、房屋以及树木等较多,很容易引起线路方面的破坏,造成线路故障。如车辆对线路的破坏,由于道路两旁大都有线路经过,当车辆发生事故撞到电线杆,必然导致发生断电事故。道路施工和工程施工,也容易造成线路的破坏,如施工机械碰触带电部位或破坏杆塔。此外,在电线上悬挂物品,蛇鼠等动物爬上变压器,以及盗窃线缆事件的发生,都给配电线路带来较大破坏,造成线路的故障,给生产生活带来较大损失。

(二)自然因素造成的线路问题

1.雷击事故。在配电网络中,由于输电线路经过的地理环境较为复杂,并且由于打雷下雨的天气经常存在,特别是夏季,雷击事故发生的概率较高。对10KV架空线路的雷击事故有很多种,如配变烧毁、绝缘子击穿、断线等。造成配电线路发生雷击事故的原因是很多的,例如,所使用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如避雷器、绝缘子等,这些产品质量不过关将容易导致雷击事故的发生。

2.台风事故。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台风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台风对杆塔等设施带来破坏,将杆塔吹断,造成电力线路的中断,带来断线事故。台风之所以对线路破坏较大,主要原因是线路在遭受台风时,弧垂过大,不断摇摆,容易造成碰线短路,这与线路的设计不合理也有一定关系。此外,当前电力施工工程质量不达标,如杆塔没有埋入设计的深度,变压器高低压接线柱末加装绝缘防护罩,树梢容易碰触架空裸导线等,这些因素使得台风的破坏更大。

二、电力线路的维护策略

(一)加强配电线路的日常巡查

健全线损管理监督体系。供电企业可以指定一个线损考核标准,对企业所属的各个供电所进行定期考核,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供电所,可以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对于线损较少的供电所,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和奖励。监督体系的完善,还需要相应规章制度的完善,并制定一套切合实际、比较科学、比较完善的“班组线损承包考核责任制”,并落实好监督责任人。既要有完善的监督制度,还有落实到实处,从而建立完善的线损管理监督体系。

健全线路检查维护制度。要想减少线损带来的损失,还应当健全线路检查机制。对于经常出现线损的区域,应当增加线路维护工人,并将线损的故障率与员工的工资和奖金挂钩,切实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同时,各个城镇的供电所,也应当加强对农村电工的管理和技术指导,使其能够及时消除线路故障,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保障电路的安全运行。健全线路检查维护制度,对减少线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应对外力因素的防护措施

首先,在架设电力线路时,尽量避免道路、树木的穿越,减少车辆事故和树木对线路的破坏。对于跨越道路的杆塔,可以在杆塔上面挂上警示标志,提醒过往车辆的注意。其次,与城建施工等单位,及时沟通好,并制定施工过程中应避让的线路,防止带来电力事故隐患。再次,要积极做好维护电力宣传工作,可以采取发传单、电视播送等形式,教育人民群众要有积极的护线意识。最后,加强对配电线路的巡视,做好线路的清障工作。

(三)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

由于雷击、台风等自然灾害对配电线路带来较多损坏,要针对损害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第一,要采购质量合格的绝缘材料,如绝缘子、避雷器等,首先把好质量关,同时还要采购防雷效果更好的绝缘子,例如式瓷瓶、针式瓷瓶等,提高防雷效果。要做好接地装置,及时将雷击电流导入大地,避免对电力线路的损坏。第二,对于容易遭受雷击和台风灾害的地区线路,应当采取加固措施,增设防风拉线,多设防冰冻防大雪防倒树的多方向多条拉线。第三,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控,并提前做好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故障和损失。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电力线路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安全隐患,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如加强电力线路的日常巡查,不断采用新技术,并重视采用合格的产品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供电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电。(作者单位:廊坊市文安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徐鸿春;浅谈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年11期。

[2]王鹤;基于供电质量最优监管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篇7

Abstract: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broadcast system in Japan, this paper analyzes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natural disaster broadcast system in China, and then makes recommendations and concrete measures to improve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broadcast system.

关键词: 自然灾害;应急广播;建立与完善

Key words: natural disasters;emergency broadcast;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319-02

0 引言

广播电视是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广播电视在社会中的公信力使其在自然灾害应急广播中脱颖而出,但是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社会将目光更多的倾向与提升电视广播的产业价值上,而忽视了广播电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或手段的功能研究,结果造成广播电视系统仅仅看作是自然灾害应急信息的传播窗口,而在自然灾害的预防、防灾教育等方面的功能没有开发与应用。因此基于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是应对自然灾害、降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现实需要。

1 日本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广播系统

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的发生率非常的频繁,为此日本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应对自然灾害的广播系统,并且到现在为止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应急广播系统,日本借助现有的广播电视设施向居民家中具有接收功能的电视广播系统发生警告信号,及时提醒人们。纵观日本的应急广播系统,有许多值得我国应急电视广播系统建设学习的地方:

1.1 预警、预报第一的原则 人们没有办法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有效地预警降低人生财产的伤亡,而降低伤亡的主要手段就是及时向民众发出应急警报,以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疏散和做好应对工作,因此日本的应急系统是以对自然灾害预警为主。

1.2 不断增强广播电视机构人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培训工作 日本广播电视机构非常重视其员工的防灾预防意识的培养,而且其培养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参与自然灾害的工作人员,还要包括所有的与电视广播有关人员的教育培训,这是因为日本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才使得日本在发生地震的时候,电视广播机构人员能力在第一时间自觉的有关地震的消息的。

1.3 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电视广播应急系统中 日本在自然灾害的应急广播电视系统中不断的引入新技术,尤其是电视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在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避难者就可以根据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知道避难所的位置,而且日本为了让残疾人能够获得及时的自然灾害预警,日本专门开发了针对残疾人“信息无障碍”技术和设备。同时日本也实现了手机终端无障碍接受自然灾害预警,而且日本的电视应急系统可以强制居民家中的电视自动打开,并进行自然灾害预警信息的播放。

2 我国应急电视广播系统在自然灾害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2.1 灾害预警体系亟待完善 虽然现在我们没有办法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通过有效地预警机制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与破坏。就日本的应急广播系统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看,完善的自然灾害预警体系是降低损害与伤亡的有效措施,但是我国的灾害预警体系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熟的操作性,虽然相关法律对预警机制进行了规定,但是其还是集中在宏观层面,具体的靠操作性比较差,总之我国的预警体系无论是在组织体系还是在信息体系上都存在缺陷。

2.2 应急信息管理有待加强 我国应急信息管理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一是信息的采集以及分析经验不足,在出现自然灾害时,我国因为缺乏足够的经验才会造成对有关信息的采集不及时、对有关数据的分析不准确的现象发生,结果信息的不准确造成政府部门的决策出现阻塞;二是应急信息的公开环境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督。政府进行应急信息公开,既是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义务,也是公民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但是我国相关法律只是规定了政府应该进行信息公开,但是并没有明确公民该采取什么样的途径监督政府行为。三是信息沟通渠道还不够顺畅。我国政府信息上报主要采取逐级上报的形式,结果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关于预警信息的需要逐级上报并且获得上级的批准后,这样的信息沟通机制会给自然灾害预警产生滞后性,一旦出现自然灾害险情,由于信息沟通机制的不顺畅导致信息延误的事故非常多。

2.3 公民危机意识还不高 我国自古便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人们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但是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如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公民自身都存在着危机意识淡薄,忽视自然灾害预警作用的现象。首先政府部门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淡薄,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政府部门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上,而忽视了民生建设,造成了应对自然灾害危机的预防工作落后于经济建设,而且在经济建设中也忽视了危机意识的培养,造成在发生自然灾害后,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建立有效地预防机制;其次公民的危机意识淡薄。之所以在“5.12”汶川地震中出现大量生命的丢失,除了震级的强烈之外,还与公民的危机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在发生自然灾害时我国公民不知道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降低损失。

3 应急广播系统在自然灾害中建立的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应急广播电视系统预警预报机制 首先政府部门要整合社会媒体资源,尤其是加强对新技术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以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应急广播传播模式;其次完善我国的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上报程序,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缩短应急广播信息的上报时间,以此为我国公民应对自然灾害而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预防措施以及避难等,当然应急广播系统播报的预警信息要尽可能简单,并且根据不同民族语言文化,选择适合不同民族的预警信息播报语言,避免因为播报语言的问题导致人们听不懂预警信息;最后加强广播电视机构对灾害信息的掌控能力,广播电视机构要熟练掌握自然灾害信息的前提需要广播电视系统要建立以往自然灾害信息数据库,并且及时更新数据库内的信息以及数据,尤其是关于自然灾害的预防信息的储存与掌握,这样可以为即将发生的自然灾害应急广播提供丰富的指导经验,进而帮助人们采取更加科学的措施应对自然灾害。

3.2 加强应急广播电视系统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完善广播应急系统需要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高应急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知识,增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首先从业人员要具备专业的素质和相应的专业维护队伍,在出现错误的信息时能够准确的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更改;其次在自然灾害发送来临之前,从业人员要通过广播应急系统在第一时间将相关预警信息传递给公众,并且告知公众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最后在灾害发生之后,从业人员必须能够及时的将此次灾害发生所涵盖的所有信息通过应急广播电视系统进行信息数据的储存或分析,从而在下次类似灾害发生之时能够有更恰当的应对措施,从一定程度上将灾害的预防等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总之基于自然灾害的应急广播电视系统建立与完善可以有效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在保障广播应急信息播出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特有的媒体动员优势,切实做好灾害的应急报道和公民的精神危机干预工作,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种危机与损失。

参考文献:

[1]刘照龙.李兴满从芦山地震看国家应急广播的建设与作用[J].中国广播,2013(10).

篇8

1.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

环太平洋沿岸自然灾害带多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如上图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所示),该地区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受灾面积大,影响人口多,损失严重。

火山地震多位于板块交界处,世界上主要有两条地震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地震火山最密集的地区,如下图“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所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碰撞、张裂形成了世界上最密集的火山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近80%的地震火山;究其原因为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性强有关。

海底地震会引起上层海洋水的剧烈涌动形成滔天巨浪形成海啸,对沿海低地城市破坏巨大,环太平洋带海啸分布较多,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秘鲁等国都曾经遭受海啸袭击。建立海啸预警机制可以有效预防海啸,减轻海啸造成的破坏。

在太平洋的热带副热带海域附近还存在着严重的台风威胁,造成风暴潮等危害。特别是我国位于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如全球自然灾害分布图所示),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台风每年在我国登陆平均8个,台风深入内陆可造成华北等地的暴雨,暴雨山洪还会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元,仅铁道部门每年用于整治险阻工程费用就多达数十亿元。

2.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如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分布图上显示,北纬20°~50°之间多干旱、洪水分布,多台风飓风、风暴潮等危害,又因为地势高落差大,地形复杂,成为世界上山地地质灾害如山崩、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该地带位于中低纬度,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较大,灾害造成损失较大。

该地带干旱与洪水灾害多分布在亚洲的季风区,降水集中夏季在一些排水不畅的平原地区容易导致洪涝灾害,如恒河三角洲地区,我国的东部平原地区,夏季易发洪水。美国中南部地区夏季降水丰富,地势低平,也是洪水多发地区;干旱多分布在季风区的冬春时节,甚至连续几个季节都出现干旱,如我国华北地区如1951年~200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9次。在一地区内,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交替出现,也是常有的现象。在本地区的亚欧大陆中部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干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南亚地区也经常出现连续冬春连续干旱的现象。非洲也存在着持续10多年的干旱造成近2亿人生活困难。

本地带的北纬20~30度附近北印度洋海域和加勒比海地区也是飓风多发地带,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带来了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对沿岸低地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每年都遭受飓风、风暴潮的多次侵袭。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只要人们正确把握其分布规律,了解其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那么就可以战胜自然灾害。

【例】材料1.常年遭受季风雨影响、人口达到数十亿的南亚,总是在缺水和水量过多之间艰难前行。2007年夏季南亚遭到了洪水袭击,尤其是7、8月间孟加拉国出现的一系列反常季风雨引起洪水泛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这是现有记忆中最糟糕的一次洪水。

材料2.孟加拉国的人口密度非常大,每平方英里达2639人,因此,这个南亚国家不管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灾害,都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11月15日,热带风暴“锡德”侵袭孟加拉国南部,引发洪水同样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

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显示孟加拉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试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推荐期刊